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学综合笔记范文

金融学综合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综合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学综合笔记

第1篇:金融学综合笔记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203-02

近年来由于国际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大批金融机构和商业企业倒闭或陷入经营困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提高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与21世纪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相比,传统的金融教育已显滞后,若不及早改革将可能成为阻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针对其特点进行教学改革。

1 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对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金融学教学仍然采用教师课堂授课,“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听课和记笔记,信息传递是单向的。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应变能力差,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发散严重遏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有开拓、创新精神。部分教师不能够把理论同当前学生们所关心的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不能够激发出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许多教师只是重视理论传授,忽视了金融这门学科是和实际紧密相联的,不少学校仍然只是课堂上在炒期货和股票、买保险和融资。

1.2 课程设置滞后,无法满足金融创新发展的需要

我国传统金融学科课程设置都侧重于宏观的金融理论,而对于微观领域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等方面的课程设置却微乎其微。宏观金融理论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全面把握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运作、宏观金融形势与政策等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微观金融理论作为支撑,则显得比较空泛,对金融业的内在特征和运作机制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同时,金融学相关教材明显落后,不能反映经济和金融发展前沿的问题,严重滞后于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滞后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金融人才培养的需要。

1.3 实践教学体系不够科学,不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能引入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提高了一定的理论学习效果。但是,由于讲授理论课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要求老师及时掌握各类金融活动的最新动态有一定难度,因此很难将最新金融动态引入到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最新形势的掌握。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金融实验课程开设得较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合理。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的实践课程有“商业银行模拟业务实训”、“股票模拟操作实训”、“社会实践调查”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对于期权、期货、外汇和保险等方面的实验课程则很少开设,这显然不能满足创新产品日益繁多的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此外,在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上,有些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有的课程理论教学学时过少,理论知识得不到全面讲解;有的课程实验课时过少,知识的领会不够深入,操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1.4 考核制度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金融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根据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新形势与面对未来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持续适应市场发展变化要求的金融人才。但当前在金融教学中,闭卷考试几乎是所有高校所有课程考核的唯一方法。且在题型设计上,也基本局限于对基本概念和教材条条框框的背诵。这种考核方法只能引导学生死背概念与知识要点,结果是很多平时不用功的学生采取“考前突击”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那些平时善于创新和大力去探索新问题的学生的平时投入却不能得到一个公平、积极地评价,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 高职院校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金融领域将来从事的工作基本上是流程式的,因而,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为主框架,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要求将行业岗位标准引入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标准之中,实施“双证”融合;同时,将课程模块化或设置专业方向,并开设选修课、第二课堂,以解决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和个性化培养的问题;并在专业能力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实施“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式。这种理念下的可以按以下方式实施:先根据上述方法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开发;学生入学后再让学生先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然后同时进行文化基础课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文化基础课以行动导向法教学为主并辅之实践性教学方法;然后再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以强化学生基础技能;然后再在学校一体化教室进行边讲边练的专业课教学,以训练学生的专项能力;然后再到虚拟实训基地与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再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训练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2.2 加快课程体系改革,丰富教学内容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及较高科研质素的重要基础,也是各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宏微观兼顾,补充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我国高等金融教育的发展应该顺应金融理论发展的微观化趋势。为此,金融学课程体系应包括货币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这两部分内容,且二者应共同发展,总体思路是“宏微观兼顾,补充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决定了宏观调控不可或缺,所以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等“宏观金融”内容必须占据一席之地,同时需要充实“微观金融学”中实用性课程的内容。同时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要做 到金融学与数学、金融学与法学、金融学与外语、金融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

2.3 进行考核制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考核制度上,必须改变单纯的闭卷考试形式改为以课堂讨论,学期论文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积极性的考核方式,将学生课堂表现与实习表现纳入考核范围避免不少学生在考试时“临时抱佛脚”,不求平常努力、只求考试过关的死记硬背式的应试方式,减少学生对期末考试的投机心理。另外,增加学期论文与学年论文的考核力度,鼓励学生申报学生创新课题,形成多元化考核制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习惯以备更好适应就业需要。

2.4 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随着教师教龄的逐渐增长,丰富了在理论方面的教学经验。但由于教学工作的繁忙,许多教师多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圈子,思想也有故步自封倾向。时间一久,就会跟不上时代变化,教师思想的僵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活力。因此,需要学校从外部改善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环境,多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及时接受新知识。另外,可通过特聘等形式聘请金融机构专业人士到学校担任一定的授课任务,实现教师层次的立体化,这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金融业务及金融环境发展的最新情况,并根据需要设置自己的学习规划与就业计划。

2.5 优化校内实验室软硬件资源,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现代金融实验室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配备技术含量高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和内容全面的教学实验软件,使实验室不仅能满足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证券行情分析和交易、期货期权交易、外汇买卖和保险业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而且还能浏览国内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实时行情,跟踪了解国内外金融业的变化,实时地将行业或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引入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把学生置于真实的金融经济环境中,要倡导产学研结合,积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职院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习基地建设要考虑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使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3).

[2]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曾康霖.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金融学综合笔记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情境教学法 金融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35-03

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金融学课程是很多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更是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因此,金融学课程教学在相关高校受到高度重视。教好金融学对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当前的金融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金融学科发展和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本文旨在探索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情境教学法应用到金融教学实践中,以求能一定程度改进当前金融教学中的不足,为社会培养更加适用的金融人才。

一、当前金融学科发展的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金融学科发展的特点

1.金融学科微观化发展趋势凸显。金融的范畴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金融的宏观层面主要研究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以及汇率等,包括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金融的微观层面主要研究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包括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国外经济学界通常认为金融的范畴是指金融的微观层面。从过去几十年金融学科的发展看,宏观金融理论创新比较少,发展已相对稳定,而微观金融理论创新不断,发展较快。1952年马柯维茨提出的资产组合理论成为现代微观金融学的标志和整个现代金融理论的奠基石。1958年米勒和莫迪利亚尼提出的MM定理奠定了公司金融这门学科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夏普、林特纳和莫辛分别独立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1973年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20世纪80年代,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兴起。这些微观金融理论的提出导致现代金融发展的微观化趋势更加明显。

2.金融学科发展面临金融创新的挑战。金融业是高风险的行业。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和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需要不断进行创新。20世纪60、70年代,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来逃避金融管制和规避市场风险。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的步伐日益加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如期权交易、互换交易和远期利率协议等不断推出。20世纪90年代后,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信用衍生品规模不断膨胀,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除了新的金融工具不断被推出,金融体制也开始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持续,美国等西方国家普遍放松了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管制,持续多年的金融分业经营格局退出,混业经营成为趋势。金融工具和金融体制的创新,需要与其相适应的金融理论指导和金融技能支撑,也对金融学科发展和金融教学提出了挑战。

3.金融学科知识和技能更加市场化。金融的重要功能是使资金从盈余方向短缺方转移,实现资金融通。资金融通存在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间接融资是指通过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直接融资是指通过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实现资金融通。当前,银行间接融资在我国占主导地位,而美、英等一些发达国家通过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其市场主导型的模式在全球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金融业发展,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完善,货币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投资市场等不断建立。这些市场的建立不仅为融资者提供了多途径的市场化融资方式,导致市场化的金融活动增加,而且市场化的金融产品也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金融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更加贴近金融市场的金融知识和技能。

(二)当前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教学缺乏互动。目前我国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上课放PPT和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听课和记笔记。由于金融学课程理论性和逻辑性强,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平铺直叙地讲授,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学生课堂学习也容易感到疲倦,并且由于不能和教师互动,导致对课堂听到的金融知识缺乏深刻和形象的理解,习惯于死记硬背。期末考试前,学生往往会要求教师划复习重点,考前突击背。考试结束后,学生又很容易忘记所学的金融知识。这样缺乏互动的教学,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又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利于教学相长。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和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以联系金融市场实际和跟上金融学科发展,然而当前不少金融学参考教材内容跟不上金融学科发展。教材内容往往偏于理论和模型,而脱离具体的金融环境,陷于理论上侃侃而谈,缺乏实务指导。如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多是比较宏观的货币理论与政策,教师课堂上往往也主要按照参考教材,周而复始地讲授这些多年不变的内容。如果不能把这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学生就只能简单记忆和理解,难以真正理解这些货币理论的实质。

3.教学不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需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教师教学重点放在讲授金融理论和模型上,缺乏指导学生如何把理论应用于具体的金融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很难有机会身临其境地面对金融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学生陷于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难以增强应用能力。由于微观金融的快速发展,微观金融理论往往从微观主体的行为决策分析金融问题,以计算机技术和数理模型为基础,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量化金融市场的波动与价格走势,对学生应用能力要求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模拟具体的微观金融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协助他们掌握一些实际技能,如风险管理、证券定价、金融产品设计、市场分析等。

二、建构主义理论及情境教学法内涵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认为知识由个体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构建,即个体通过个人经历和与环境的互动逐步建立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因此,学习是一个主动处理信息的过程,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参与及体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四个部分:情境、协作、交流与意义建构。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显然,基于这样的观点,建构主义反对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求营造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与协作中学习,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非常强调情境在学生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情境教学法便是把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从建构主义理想学习环境的四个组成部分看,情境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都有所不同(见表1)。从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情景教学法对教学的要求都是直接针对当前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能更好地适应教学需要。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金融学情境教学法实施路径与途径

(一)金融学情境教学法实施路径

首先,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学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围绕该问题情境进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最近发生的新事物、新观点融入课堂,创设合适的意境。

其次,协助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和动手的机会。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必须经其自身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体验和操作实现,教师只能起协作的作用,不能代替学生自身的参与。为了传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协助学生亲身体验和完成从知识和技能的“接触”到“理解”再到“掌握”的全过程。

再次,参与学生互动交流。交流是教师协作学生学习和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重要环节,对于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通过交流,可以在互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体验中的问题,学生也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从而最终帮助学生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

最后,促进学生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金融学来说,就是要帮助学生对自己切身体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较熟练的运用。学生由于受自身能力所限,不一定马上能把情境体验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教师这时可以深入浅出,通过一些直观的方法与途径,诠释这些金融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达到知识内化和意义建构的目标。

(二)金融学情境教学法实施途径

1.通过提问方式组织情境教学。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带到实际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发生兴趣。问题出现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进程就可以围绕该问题展开。教师可以进一步采用设问、反问等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帮助学生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以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金融机构主要面临哪些风险?房价的下跌会给银行带来什么风险?金融机构如何应对这些风险?通过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风险管理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2.引入案例讨论开展情境教学。教学中引入案例可以避免理论知识的枯燥无味和营造一个生动活跃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师可以在案例分析开始时,把学生分成3-5人的讨论小组,让小组成员就案例展开讨论,不事先下结论,在小组讨论中活跃气氛和培养思维。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向大家综合展示讨论结果,包括讨论过程回顾、学习感悟等。以公司金融课程为例,教师在讲授兼并收购、投融资决策等内容时,可以利用一些公司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往往比单纯讲授理论效果好。

3.利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多媒体技术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加信息量,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在线教育发展迅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在线教育资源,如示范课件、纪录片、财经视频等。以本科金融学课程为例,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可以穿插播放央视大型纪录片《货币》和热播财经节目《财经郎眼》中的相关片断。学生对这些视频很感兴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课堂教学内容。

4.通过金融实验室模拟与仿真训练开展情境教学。当前,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银行实务、股票交易等金融模拟实验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金融模拟实验室开展情境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能接受与实际工作接轨的训练。如商业银行实训室模拟银行营业厅的环境,安装商业银行教学软件,从而使得学生在该实训室内可以完成储蓄、开户等柜台业务操作。又如股票交易模拟教学系统可以模拟全球股票交易市场,进行股票虚拟盘交易,计算盈亏情况,并可以进行教师点评。通过模拟的交易环境,可以加强学生对股票交易知识的理解,熟悉交易流程,锻炼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较好地适应了当前金融学科的发展和改进了当前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对提高金融学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创新精神,能够根据情境法教学需要设计教学流程和各种情境,并在情境中与学生互动交流,协助学生完成对金融知识的理解和金融技能的掌握。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吉林.情感: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J].教育研究,2011(7):65-71.

[2] 胡士华.普通高校金融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26-129.

[3] 夏春艳,宋万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2):85-86.

[4] 刘艳秋,王秀丽,周艳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创新性情景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183-185.

第3篇:金融学综合笔记范文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

2019年教育部部署了关于“金课”建设和“双万计划”等的建设意见和要求,紧接着高教厅开展了“金课”认定工作。对金课的界定既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肯定和延续,更突出了对在线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视。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走向。货币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的专业大类课程,也是金融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金融学入门课程,它涉及的金融知识面非常广,信息容量很大。在教学改革之前,该课程授课一直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内容多而杂;模式太单一、学得很枯燥;课程互动少、形式很单调;学生动手少、学习很被动;评价简单化、成绩绝对化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地学好这些专业知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建设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1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

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个方面全面展开。首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根据在线课程内容应当短小精悍的特点,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将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庞杂的金融知识分成10个章节,每一章节是一个知识模块。每章根据重难点知识提炼出4-5讲的内容,每讲录制8-12分钟左右短视频并配有ppt,便于学生对照教材和ppt观看视频。每个章节辅助检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线上所学的知识;同时每章还配套延伸阅读、互动讨论题等课外拓展内容,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能力。线上课程内容重难点突出、视频短小精炼,易于学生线上自学和反复回看。其次,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授课内容注重紧跟社会热点,体现学科前沿,延伸阅读关注我国金融改革热点和金融学科发展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思路。同时筛选最有价值的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课程内容参考四大类资源:一是各种金融类的政府官方网站;二是各种优秀的财经媒体;三是各种优秀的课外参考书目;四是各种实用的APP和视频资源等。这些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开,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次,教学模式的设计围绕“三大目标”展开。其中线上学习要求学生观看录播课自主学习,并能根据掌握情况反复回看视频,既提高了预习效果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线下授课对重难点、易错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满堂灌,能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教学和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中,全方位围绕三大培养目标展开。课后拓展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并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分组完成专题研讨工作,既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符合我国当前对“新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今后毕业论文和学术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三大目标”。

2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2.1线上学习的内容要求

教师在每章节知识讲解之前,会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的录播课,这个线上学习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预习,但是它又不是简单的提前预习,而是通过录播课在教师的讲解下自己先认真地学习章节基础知识点、初步把握重难点。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章节习题来检测学习效果的好坏,自己发现问题和知识点掌握的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反复回看课程视频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同时课程平台上有专门的互动讨论区,学生一方面可以将自己在线上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平台提问,教师会为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需要自主查阅资料后回答互动讨论题,发表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这种形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好习惯,提升专业素养。最后学生必须参加线上的期末考试,线上期末考试以客观题型为主,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

2.2线上学习效果监管———“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

线上学习既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考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把双刃剑。如何对学习自觉性有限、自学能力稍显不足的学生,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是保证线上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货币金融学课程的线上学习采取“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的监管模式。其中“双固定”是指“固定团队和固定时间”。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合作团队,学生在固定的团队内相互督促完成线上学习;然后教师指定固定学习时间,要求学生在这个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对学生形成约束,如果个别学生临时有事也可自行安排其他时间,固定基础上的机动灵活性方便了学生自主安排。“双层负责制”是“组长+教师的双层负责模式”。每个小组推选出组长负责监督组员线上学习;授课教师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同学们的线上学习情况,使用课程平台反馈章节学习完成情况,锁定重点关注目标。对于线上学习完成情况不佳的学生,既让组长加强督促,又由授课教师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是否存在困难,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敦促学生尽快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组长负责制和组内同学相互监督线上学习,又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从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中,积极完成线上的学习任务。大家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还能够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3线下教学实施方式

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学生对章节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线下授课不必要面面俱到地“满堂灌”,而是根据章节的重难点和学生线上学习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教师的线下授课分为反馈和讲授两个部分,通过运用优课联盟平台的统计功能,给学生反馈线上视频观看、章节习题、互动讨论等任务的完成情况。表扬按时和超前完成任务的学生,树立先进典型;对于未按时完成的学生扣减平时成绩的分数予以惩罚,让学生将扣分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接着将学生线上检测的分数情况和习题的正确率运用统计图进行显示,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讲授过程则是有针对性地讲解章节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容易错的细节知识。讲授过程中既要求学生在教材上或笔记本上做笔记,又会边讲授边提问,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考;涉及一些前述章节已学过的知识也会再次提问,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加深印象。讲授过程中还会提出一些开放式论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会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增强他们的金融风险意识。

2.4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开展———“教学相长”

翻转课堂环节就是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角色由“教授者”转变成“引导者”,学生角色“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则是听众和指导者。具体来说,教师会将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热点、前沿问题结合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分成八个专题,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专题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网页、论文、专著、教材等资料,研读和筛选资料后,学生根据自己对专题的理解制作演讲PPT并交给任课教师修改,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学生进行PPT修改后在课堂上演讲这个专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题内容和讲演情况进行点评、提问,并最终给出这项活动的成绩。在翻转课堂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专业资料的收集、筛选和研读,这既培养了学生文献阅读、分析归纳、资料整理等基本的科研能力,又让学生在研读资料的过程中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提高了社会科学素养。学生自己制作PPT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为今后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心理素质、增强了自信心。整个活动学生分组完成,团队之间分工合作,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每个同学的优势,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班风。同时翻转课堂虽然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但是整个过程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

3“235”课程评价体系

货币金融学课程考核方式吸收了国内学者提出的课程考核评价“四化”特点,即“工具智能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过程动态化”。课程考核采用“235课程评价体系”,即课程最终的考核结果由“20%平时成绩+30%线上成绩+50%期末成绩”构成。“235评价模式”的设计完全对标人才的三大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展开。20%平时成绩通过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分组讨论、专题研讨和每章节的检测来反馈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考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课程讲授、指导和点评学生的专题研讨中,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思政目标。30%线上成绩通过线上学习和每章练习题分数情况,考查知识目标达成情况;部分章节的互动讨论,设置开放式讨论题,让学生在课程平台上表达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再通过答疑、评论等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50%线下期末考试采用发散思维主观题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案例、解读文献或提出自己对一些前沿热点金融问题的看法,鼓励学生考前查找资料,考试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考察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在题型设置或给定的案例分析材料上,可以将国家法律法规、伦理道德、改革开放的大事件或成就等思政元素作为素材运用到考试的题目中,促使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来认识、分析和思考这些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并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的塑造,从而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4混合教学的实施手段———“慕课+学习通+QQ群”货币金融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施,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技术,通过综合应用多种不同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充分发挥各种工具的优势,让它们共同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服务。具体来说,我们的课程使用了慕课、学习通和QQ群三种移动教学工具。首先,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在优课联盟和智慧树两个国内领先的在线课程平台上线,自有的慕课资源既为线上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也能发挥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无限次反复学习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其次,线下授课既使用在线课程平台强大的统计功能进行学情反馈,对学生形成督促并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又使用学习通进行考勤、课程提问、投票、互动讨论、课堂练习、问卷调查等课堂管理工作,这使得课堂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也提升了课堂学习效果,便利了课堂管理,从而使得课堂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最后,课程QQ群的建立主要用于日常学习、考试等事项的通知,学习资料的发放,学生和教师聊天提问等沟通活动的需要。“慕课+学习通+QQ群”三种移动教学工具联动,直接作用于我们课程教学的线上学习、线下授课和课后拓展三大环节,其中慕课主要用于提供学习资源和反馈学情,助力于学生的线上学习;学习通主要用于课堂管理,为线下教学发挥作用;QQ群则更多用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日常的学生指导,在课后拓展活动中发挥作用。所以,三大工具各司其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一种联动效应,共同助力于混合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管恩京.混合式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1-2.

[2]孙长永,闫召华.法学专业线上一流课程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1,(4):21-27.

[3]张勇斌,张亚洲.“以学生为中心”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包装工程,2020,41(S1):119-123.

[4]田媛,席玉婷.高校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0,(8):78-96.

[5]谭永平.混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实时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9.

第4篇:金融学综合笔记范文

关键词:创新型;互动型;教学模式;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引导学生进入金融学殿堂的启蒙课程,如何使该课程适应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如何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金融学素质和金融操作能力,是我们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与实践的孜孜追求。本文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们在追求创新型与互动型教学模式中的做法与体会。

一、把握课程发展脉搏,创新课程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的国际融合

课程教学的国际融合强调的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创新性。“开放性”是指在教学内容上应尽可能地反映国际上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使之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创新性”则是强调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知识构架,创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研的有机结合。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课程理论体系上的创新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活动的实质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更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由此学习分为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初级学习建构的是重要的事实和基本概念、原理,涉及的内容具有确定性的逻辑结构。高级学习则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大量涉及的是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的问题。“货币银行学”课程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多地应该是掌握结构性知识,在课程理论体系的设计上,我们考虑应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该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哪些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二是用什么理论解释金融现象。对于第一个问题而言,我们认为应该让学生重点掌握与货币运动与管理相关的货币金融理论,诸如货币功能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等,使学生基本了解货币金融与经济活动中的价格、产出、收入等重要变量间的关系,进而认识货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第二个问题来说,我们认为单纯地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解释金融现象已大大落后金融理论的发展,因此,我们除了用传统的均衡理论解释货币运动规律、货币供求均衡与货币控制等问题以外,更注重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如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契约经济学理论分析金融中介机构的产生及其在金融运行中的功能以及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使课程理论体系的设计初步实现了国际融合。

2.课程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传统精英教育模式下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与完整、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以学科为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更是难以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导致所学不能为所用,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严重脱节。要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创新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架构上,我们首先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多板块式组合。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细分,将其分为理论分析板块、应用分析板块与管理分析板块。其中,理论分析板块主要包括货币供求理论、利率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等;应用分析板块主要包括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机构的运行及业务操作;管理分析板块主要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与金融监管。这种划分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性、实用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力求达到课程内容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引入金融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动态,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与能力。我们除了向学生传授成熟的、经典的金融学概念、原理与理论外,还要向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以此推进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创造型学习的能动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互动式教学

创新型教学之根本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这一点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无法实现的。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目的是老师帮助学生认知世界,掌握知识,由此决定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忽视了对学生认知主动性应有的尊重,从而在某种程度了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美国教育学家德莱塞尔(Paul Leroy Dressel)和马库斯(Dora Marcus)认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或者说教师的成功与否不是教师教了或让学生学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学了以及学到了什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的技巧和策略不是教师简单地教出来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模式和学习策略获得的。激进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哥拉斯费尔德(Ernst von Glasersfeld)认为,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进入学的过程,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这些教学理念的核心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秩序,开创互动式教学的新局面,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知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在量上的扩张和难度上的提高,以及教学资源的丰富客观上要求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配置教学资源,而教学手段的技术化又为我们实施互动式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多年来,我们坚持定期组织以课程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探讨与教学效果分析的座谈会,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逐步形成了多途径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体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课堂上的定量分析与案例分析是互动式教学中的基础性环节

互动型教学模式应该贯穿于课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我们认为,课堂上的定量分析与案例分析是实现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基础性环节。在金融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单一的定性分析常常使具有生动解释力的理论变得枯燥晦涩,使学生难以理解其真谛和它的实践意义,而定量分析则是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现实,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有效途径。比如说,在分析货币供给模型中的货币乘数概念以及货币乘数的决定时,我们会把我国当前的相关数据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计算,学生在自己动手基础上形成的相互交流,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操作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间的互教互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觉得课程的难点在于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交易性质及市场功能的理解上。对于初学者而言,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和对整个金融体系运作的概念,再加上课程中这部分的学习只是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基础,不可能展现其精彩的内涵,从而使原本丰

富多彩的内容变成了单个的、陌生的和抽象枯燥的概念。这部分内容虽不是本课程的重点,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若教学方法得当,能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能动性和探索金融之奥秘的主动性,若处理不好,则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该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在解决这个教学难点的实践中,我们大量地运用了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用贴近金融实践的办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陌生的金融概念,区分不同衍生工具的特征。学生们通常可以从总体上认识到各种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是化解金融交易活动中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但很难区分他们在风险转移中不同的作用点,或者说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殊功能。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案例教学中,采取单个案例分析与连续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单个案例分析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衍生工具的特点和功能,连续案例分析则帮助学生比较、区分不同衍生工具在防范风险中的特点,如远期交易与期权在规避利率风险中区别,股指期货与股指期权的区别等,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点评、提示和总结通常组织学生参与,从而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对解释概念的案例选择,还是解读政策效应的案例选择,都要注意案例应尽可能的简单明了,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解释力。

2.实验课教学是互动式教学中的重要平台

金融学科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本科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而金融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单纯的课堂讲授中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借助现代化实验教学。现代实验教学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实验教学软件为课本的新型教学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模拟式金融业务操作,既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选择了深圳智盛公司开发的金融教学软件,在实验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证券模拟交易、期货模拟交易和商业银行柜台业务模拟,对学生认识资本市场、衍生工具市场运行的基本程序,以及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操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使课堂上概念化的知识变成了现实中可操作的程序,这种特定的教学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认知的主动性。

3.以技术为本的教学方式是构建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根本保证

以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的总体目标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赋予学生更大的价值,通过重新设计与评价学生的需要,运用技术的辅助作用实现教学方法向学生取向的转化,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秩序。实践中我们认为,以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包括两个主要层次,一是课堂上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的教学活动,二是课堂下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教与学的沟通。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一是在于它的直观性,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创造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二是在于它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优势。教师可以用更充分的时间组织教学材料,增加课堂信息量,学生消除了记笔记之忙碌则可以专心听讲与思考,提高了教学效率。正是多媒体这种特殊的教学信息处理优势,才能满足课程知识点在量上的扩张需要。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建构知识、认知能力与兴趣所好等方面的差异性,对于那些认知能力强、专业兴趣浓厚的学生而言,仅有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建立课堂下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教与学的沟通渠道是满足这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升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补充。我们一方面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网上批改作业、网上答疑,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另一方面会经常在网上重大的金融时事和金融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为学生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并从中了解学生“动”的程度与状态。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利用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增加知识传播的途径,弥补课时资源之约束,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交流使互动式教学模式得到最终的完善,它是信息传递与反馈最直接的通道。

三、需要做好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实施创新型与互动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认为还需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在指定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将授课大纲、授课方式、课程进度及指定的参考资料告知学生,其中参考资料的内容要具体并有较强的针对性,配合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情况与教学进度做到心中有数,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坚持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教材内容多板块式的结构,使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以美国著名金融经济学家米什金(Frederic S.Mishkin)的《货币金融学》第六版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金融学原理,教材增加了20多个应用性专栏,内容包括银行资本金管理策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等相关的新闻解读,以及政府的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践等。国内也有不少教材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样教师可把主要时间与精力放在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的讲解上,一般性的知识点则可以用出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自学解决,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5篇:金融学综合笔记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法;设计核心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国际金融

作者简介:孙伍琴(1962―),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金融投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5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127-02

《国际金融》是我国金融学专业的经典课程,是学生由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学习转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习的桥梁,在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中具有基础、核心课程地位。但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感受是:“难”――学生尚没有建立金融学科的知识框架,不好理解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汇率决定、货币危机等知识;“杂”――涉及内容包罗万象,如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货币体系等;“远”――大量内容都属于宏观现象,距离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热”――汇率、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内容都是经济热点,学界、业界争论不一,且又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框架与逻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本课程尝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索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写为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一、PBL教学法的内涵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写为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PBL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医学院的综合课程教育,后来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现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的基本要素包括:一是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二是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三是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四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五是强调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不难理解,面对我国“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的教学现状,引入PBL教学法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促使教学过程完成以下替代:以学生为中心替代以教师为中心,以重能力培养替代重知识传授,以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式教学方法替代传统的课堂讲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PBL教学法在《国际金融》中的应用

针对《国际金融》基础、核心课程地位和“难”、“杂”、“远”和“热”等特点,尝试的PBL教学法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设计核心问题;二是建立学习小组;三是开展小组讨论。

1.设计核心问题

设计核心问题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搭起课程的知识架构和内在联系,便于自主学习。《国际金融》旨在研究一国如何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其内在的知识路线可图示如下:

由上述知识路线可知,《国际金融》的内在逻辑可归纳为:以国际收支为切入点、汇率为核心、国际协调为条件,实现内外均衡,具体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制度、内外均衡及其调节、国际资本流动与危机以及国际协调与合作等五大知识模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PBL教学法,设计了三大核心问题:(1)国际收支及其平衡;(2)外汇与汇率管理制度;(3)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与治理。

2.建立学习小组

建立学习小组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分析相关资料,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小组要求自愿组合,每组5人左右,确定1名组长。根据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小组成员合作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制作PPT、参与课堂交流。

3.开展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又将所有的小组分为发言小组和质疑小组。发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先发言,小组其他成员作补充或总结;随机抽取质疑小组的同学进行提问或点评。每次课堂讨论结束后,由老师对讨论主题内容、讨论情况作点评和总结,各小组分别作出自评和互评。

三、《国际金融》PBL教学法实施效果

PBL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运用PBL教学法,《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创新与特色有三:

一是通过设计核心问题为同学搭起了《国际金融》课程的知识架构和内在联系。如开放经济必然产生对外收入和支出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与不平衡状况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会与内部均衡发生矛盾和冲突需要通过调节以期同时实现内外均衡……,从而启发同学去感悟《国际金融》中因开放经济引起的内外矛盾等难以理解的内容,利于解决《国际金融》“难”的问题;利用《国际金融》的内在逻辑,帮助学生理清内外均衡、内外均衡需要利用汇率作为调节手段、内外均衡的实现需要国际协调与合作等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内容庞杂的《国际金融》其实有迹可循,利于解决《国际金融》“杂”的问题。

二是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相关资料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以分析比较各国国际收支及其实现途径为例,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特征、动态变化趋势及其综合平衡实现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小组交流,还要求学生去认识和思考不同国家国际收支特征与该国实体经济(资源禀赋变化、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等)之间的关联、储备货币国与非储备货币国之间的资金融通关系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收支结构的福利意义等等。这一过程不同于传统教学法那样,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系统、连贯、完整的“绝对理论”,而是通过“问题”促使学生去阅读大量的课外资料,启发学生去思考本门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而通过交流与讨论,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最终理解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鼓励学生去关心、理解大量离实际生活较远的宏观货币金融问题,利于化解《国际金融》“远”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与讨论,使学生也关注到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及其各国的应对策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利于体会《国际金融》“热”的问题。

三是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和开展小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中的每一同学一开始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一,从而解决问题的路径也不同。在准备小组作业过程中,小组成员先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并通过多次研讨形成共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群策群力,互相配合。

当然,由于中国学生长期习惯于以上课听课记笔记、下课自己看书复习为途径的个体学习,而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一下子还不是很适应,主要表现在很多应该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的学习环节,事实上落实到了个别同学身上,即存在“搭便车”现象。但要相信: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好时光,且可塑性大,只要引导得当,并且给予鼓励,PBL教学法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互动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江捷.美国大学的“自由学习”及其启示[J].教学研究,2011,(06):85-88.

第6篇:金融学综合笔记范文

关键词:证券投资;逻辑推理;实践;人才培养

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指出:“我们最关心的主要是概念、方法、标准、原理以及最重要的逻辑推理能力。我们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并不因为理论本身而在于它在实践中的价值”。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投资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能熟记理论本身,而在于运用理论推导出正确的买入或卖出的决策。

在证券投资教学的实践中,多年来我们一直探索将逻辑推理的教学融人证券投资理论教学中,力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手,通过明确本专业的人才需要的知识结构的界定.制定了一套新的证券投资人才培养方案,其核心内容就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通过教学体系的完善与教师队伍的建设来保证其顺利实施。

一、合格的证券投资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知识结构的界定

我国现有的证券投资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涵盖了经济学、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领域的主要课程,理论知识覆盖面宽.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基本具备了本专业所需要的理论储备。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有它的局限性.它的缺陷在于:课程设置中没有开设逻辑推理课程.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接受知识.而证券投资的复杂性、多变性决定以前的结论与实践中的演绎过程不一定是一致的。因此加强推导过程的教学是必须的,逻辑推理应该包含在证券投资专业的整体知识结构中。

(二)知识结构的扩展

将逻辑推理知识纳入证券投资专业课程的一部分.是扩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必然。然而现实中,没有一所高校将逻辑推理列为证券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证券分析的复杂性,理论课程中的结论与实际的证券价格运行有一定的差异性.学生普遍对理论感到迷茫,甚至有些学生开始怀疑证券理论的正确性.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充满困惑。为此,课题组成员利用实践课教学、模拟比赛辅导等机会,穿行逻辑推理的教学,并运用推理引导学生进行证券分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解释市场交易行为。在证券投资专业(含金融专业中的证券方向)课程设置中增加逻辑推理课程,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必要的。

(三)证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本科与专科阶段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证券投资专门人才,即为证券公司、证券咨询公司、民间投资机构输送投资分析人员、操作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

最终培养的人才必须像格雷厄姆教授所说的掌握了证券投资领域主要的概念、方法、标准、原理并且具有较高水平的逻辑推理能力。我们并不强调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巴菲特,但是我们必须按照培养巴菲特的方法一样去培养我们的学生,在高风险的证券投资领域,学生只有自身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给客户带来更好的收益,为客户规避风险。高水平的投资人员,不仅仅是指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的人,而且是指具备运用知识解析复杂的市场能力的人,所以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而在证券投资领域,逻辑推理能力是实现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价值的首要能力。

二、在证券投资专业开展逻辑推理教学的探索

我们在实践课教学与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模拟投资大赛中,以证券投资理论为基础,强调逻辑推理与理论的结合,主动调整教学方案,增加逻辑推理基础知识的教学。

(一)逻辑学基础

限于教学时间,将逻辑学课件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在学习课件的基础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在课堂以提问的方式检验学习效果。

在逻辑基础教育中,首先强调数理逻辑与概率逻辑的教学,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理论与实际的偏差是客观的,理论中包含的“概念、方法、标准、原理”是引导我们进入成功投资的依据,从理论出发,我们的成功将成为一个大概率事件。其次,将逻辑推理具体运用到个股的价值投资分析、技术分析中.引导学生追求高概率的成功投资,而不是每次都成功的投资。

(二)价值投资中的逻辑推理

所谓价值投资.是一种寻找被市场低估的公司股票的投资方式。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的鼻祖,其学生巴菲特是最成功的价值投资大师。在价值投资的教学中.仅仅传输格雷厄姆的价值评估方法是不够的.动态看待公司的价值,从未来的角度估量公司的价值才是成功的关键。

价值投资理论本身是正确的,巴菲特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很多人从静态低估的角度买入,结果失败了.理论的缔造者格雷厄姆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在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中用过去的数据计算公司价值,事实证明他错了,价值投资理论也曾经因此受到质疑。我们所说的某某公司的股票价值,是一个微观问题,我们的推理逻辑思路是——先引导学生先看宏观经济、再看行业经济,最后才定格在某一个公司(微观)的股票价格上,这样价格是否低估,就不是一个静态的问题了,具体的结果,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公司,结合经济学与逻辑学的知识,作出自己的评判。这种评判如果被事实证明是成熟的,就可以上升为一种方法,如巴菲特提倡的贴现价值模型,实际上就是一种量化的逻辑推理。

(三)技术分析中的逻辑推理

技术分析理论中的流派更多.比较流行的技术分析理论有道氏理论、波浪理论、形态理论等。这些理论也属于格雷厄姆所说的“概念、方法、标准、原理”而不是格雷厄姆说的“最重要的逻辑推理能力”。主流的技术分析理论无疑是正确的,是经过市场无数次检验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要求学生从技术分析的三大假设前提人手.自己重新推导技术分析理论的逻辑合理性。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会发现:技术分析理论中的主流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逻辑的。但是市场上也有一些新的技术分析方法,逻辑思维是混乱的,没有说服力的。

技术分析理论对交易行为具有指导意义.我们要求学生从三大技术分析的假设前提出发.依据主流的技术分析理论,建立符合逻辑的交易原则.并严格执行。如果我们所有的交易行为都是符合数理逻辑或概率逻辑的.那么交易行为成功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技术分析的三大假设前提的核心是:股票的价格是沿着趋势运动的。道氏理论指出:趋势分为长期趋势、中期趋势、短期趋势。好了,我们的问题出来了——如何判断趋势即将发生变化?目前我们已经结合趋势理论与K线理论有一个初步的,符合逻辑的推断,但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作出判断,而不是告诉他判断的结果。趋势变化的转折点的出现,操作(买人或卖出)决策必须及时执行,成功投资主要是体现在趋势转折点的操作行为上的。

三、成功案例分析

在证券专业实践教学中.建立了以世华财经教学软件为主的仿真实验室,这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证券奥秘的积极性。在2006年-2008年连续三次组织学生参加“世华财经”杯全国大学生模拟投资大赛,并且三次获得优胜,是全国200多所参赛学校中仅有的两所每次都位于前十名的学校之一。我们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已经毕业的学生有多名现在服务于国内知名的证券机构.他们的专业技能提高主要是通过以下方面获得的。

1.基本技能的巩固。金融学科实践与一般工科实践不完全相同,金融产品的交易涉及盈亏数字较大,不可能冒着较大风险让学生直接参与现实的金融交易。所以基本技能的巩固一般是从模拟交易开始的。

我们充分利用世华软件的模拟交易功能,给每一个学生开立模拟交易帐户。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从趋势理论、均线理论、形态理论中找到依据,写好属于自己的操盘日记。强调买人的理由,只有理由充分了,才能做出买入的动作。卖出也是一样。学生在模拟中,加强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知识的根本价值在于使用,活化知识的使用可充分学生所学知识的主旨价值。

发挥年轻学生的学习热情.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世华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大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主动运用投资理论与逻辑推理知识,通过比赛成功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提升逻辑推理能力的热情。

2.逻辑推理教学的展开。(1)基本推理能力教学的展开。我们为实验班级编写普及型的逻辑推理教案,利用商学院提供的开放式教学环境进行教学,利用学生对证券投资的兴趣,要求学生做笔记,完成课后练习,并进行考核。成绩合格者,将参加后面的全国金融投资大赛的相关辅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战分析能力;(2)使用与探究。对知识使用效果的检验,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所在。鼓励学生在使用知识的过程中大胆探究.培养其自主创新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即每一个操作指令完成后,必须写出:操作运用的原理,逻辑推理过程,结论等三个主要步骤。并提示学生过一段时间.再来观察结论的合理性。

3.合作与交流。在实践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教师适时启发诱导,提示点拨。可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自愿组合.选择各组感兴趣的项目。实践性教学过程包括明确任务、协作学习、创设情境等。早期,教师是学习任务的布置者:后期,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成为学习方向的引导者。

通过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取到“解惑”的作用。合作与交流是多方面的,还包括学生与公司客户的直接接触.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4.展示与评价。通过以上的个别化实践与协作实践,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接着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自己的成果.可分阶段,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小组实践成果在课堂上通过电脑、投影等方式介绍给大家,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实践成果,并启发、诱导学生对别人的实践成果进行讨论、评价、纠正错误,补充正确观点,这样,学生不但在展示中获得了成就感,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小组的实践成果,提高了实践创新的能力。最后教师要进行点评给分.一般记入平时成绩,如果是单列实践课,则单列成绩。

四、教学体系的完善与教师队伍的构建

(一)建立单项训练与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课教学体系

1.单项训练是根据培养目标所需岗位基本技能在不同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某一方面或某项基本技能训练,提倡边教理论边做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

我们提倡将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融入价值投资与技术分析的教学实践中,在每一个单项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自己依据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推导属于自己的结论。

并要求学生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偏差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通过对单一的技术分析理论的运用,要求学生从投资决策出发,对现实中的行情变化,推导出买入、卖出或者等待的决策。全面提升学生的决策能力.是每一个单项训练的最终目标。

2.综合实践则是在学习几门相关课程后组织的集中实践教学.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全面提升金融投资的决策水平。目前,我校金融专业已经建成申银万国证券九江营业部、国盛证券九江营业部等实训基地,学生良好的操作能力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由实训计划、实训报告、实习评语等组成较完整的实训质量监控措施。

对于参与综合实训的学生,要求学生做好实习笔记.对实训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好记录。强调综合实训中的问题应该由学生自己解决.由教师最后进行评估。投资中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实际上就是最终决策的正确率。是未来学生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正确率高是投资决策能力的体现,在证券行业生存、发展,必须提高自己的投资决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客户,自己在行业中的发展前景才会一片光明。

(二)建设一支适应改革后证券投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师资队伍

证券投资专业实践性教育对教师有特殊的要求.他们必须是集理论性、示范性、职业性于一身,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操作技能,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因此,我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加强现有的教师与证券专业人士的交流,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教学的针对性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我们请证券投资一线的高素质人才走进校园.通过讲座等形式传授他们的经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第7篇:金融学综合笔记范文

一、目前大学会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

众所周知,会计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实用性也是该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则和这个目标相违背。在目前的大学会计课堂中,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重理论、轻实践。在课堂中,老师在讲台上认真的讲授知识,学生也细心的在笔记本上记着重点。而到了实际操作中,学生却一脸茫然,一问三不知。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模式,与会计实用性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在课堂中,学生虽然在认真听课,也认真的把作用写了,但是在记笔记之时,并没有把这些知识进行加工,因此,课堂教学则成了“纸上谈兵”。

(二)新课改的实行没有得到成效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基础教育也得到 很大的改变,然而在大学教育中,由于很多外在因素,使得新课改在大学教育中的成效甚微。比如: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则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改的要求,一些不需要探究的问题也进行探究,甚至有时候探究的问题并没有和主题吻合,这就浪费了时间。并且探究的问题大都是教师提出的,并不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使课堂的实效和效率降低。

二、提高大学会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一)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S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课堂教学的手段也随之增多。一方面,可以采取模拟教学,从而来活跃课堂氛围。在会计的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抽象和具体相结合、实践与学习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讲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不仅达到了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兴趣的效果,也使得学生领会了知识的真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理论课程和实践相辅形成,理论课程为学生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课程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了实现会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课堂的教学研究中,更新教学内容,合理的设置会计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要适当的增加实践课程,改变原有的理论课程多于实践课程的现状。在原来课程的基础上,有必要适当增加案例和实务模拟课程的比例。另外,随着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大型公司也都青睐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院校拓宽学生的视野,把学生培养成全面的人才,不要只学习会计专业的死知识,还要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具有科学化、合理化、包容化。在专业课程基础之上,对会计的相关课程进行拓展,比如可以对学生增设金融学、人际交往学等。学生除了学习基础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课程,还要学习相关学科课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除此之外,会计专业教学的改革要和市场经济得到变化相适应,结合金融市场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的进行教学改革,以便培养出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教研人员还要密切关注新兴的网络会计专业课程,绝不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下,为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保驾护航。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大学会计课堂教学中,教学的速度、密度和难度对教学效率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课程进行的快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好时间。在课堂中,学生处于主置,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比如在学习会计核算这节内容时,如果采用情境教学方法,则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让学生模拟企业的财务处理,可以让学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

第8篇:金融学综合笔记范文

关键词:外教体验式教学 《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 运用 思考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学科的核心课程和入门基础课程。组织行为学源自西方,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企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因其基础的专业地位和跨多学科的内容结构一直以来被视为衡量管理学科教学水平的试金石。将双语教学引入组织行为学可以让学生领略原汁原味的学科专业知识,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能够学会用英语思维方式思考和掌握国外的原著学科,增强对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及其思想的深入了解。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活动中可以如鱼得水,运用自如,不断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高等院校大力推行双语教学迄今已有十多年时间,将双语教学引入《组织行为学》的学校数以百计,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多。除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双语教师、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不足的客观条件限制,还有部分原因在于学科本身,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专业理论基础薄弱,双语教学效果不理想也在情理之中。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校在2012年引进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一位有多年国际企业管理经验的外教担任组织行为学的任课老师,外教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外教的成功经验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双语教学的关键不在于英语语言能力,而在于采用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引入管理学科的教学和培训已经有半个世纪,自引入之日起就给管理学科的教学模式带来了革命行动影响,按照国际通行的说法,凡是以活动开始的,先行后知的,都可以算是体验式教学和培训。而外教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体验式教学的精髓,让学生知行合一,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专业知识。

一、 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1 984年美国人大卫·科尔伯(David Kolb)正式提出了体验学习理论,这一理论建立在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莱文的社会哲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等理论的基础之上;强调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核心角色和情感成分对学习的作用,旨在用“体验”这个词来区分体验学习理论和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体验学习模型——“体验学习圈”。一个完整的体验教学过程通常是学习者从具体体验(CE)开始的,它是观察和反思的基础,通过观察和反思(RO),学习者将自己在体验中的感受和所处的情景结合起来综合分析,从中提取精华,形成观点或抽象概念(AC),然后又用这些新发展的概念来检验行为的积极性并作为行动的指南来指导将来的行为,建立新的目标,主动尝试及承受新的挑战,从而再产生新的体验。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接受教育是在一定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当学生处于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心理状态时,就容易接受教育;反之,教育的影响力就很难内化。当代大学生借助无所不在的网络可以轻易接触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而亲身参与团队活动、让每个人都有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机会是体验教学的最大特色。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使他们的心理处于良好的状态,可以高效率地接受教育和理解知识。

成人教学理论研究证实,与儿童相比,成人更多地通过经验、实践、理解来接受教育。体验教学使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理解专业知识和语言的实际运用场合,它与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灌输理论知识相比更容易被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接受。

体验式教学法主张,学习是一个通过获得经验来创造知识的过程。它强调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教学,而是作为辅导者加强对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性的培养,放手让学生进行参加体验。作为学生亲身参与的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体验式活动,可以鼓励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轻松领会枯燥难懂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并在活动中加以有效运用。在真实模拟企业管理实践的活动中积极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有效克服了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障碍。而和外教的近距离互动,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可以有效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让语言能力不再成为限制学生学习效果的短板。

二、 外教体验式教学方法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2.1 通过活动设计真实再现管理实践环境

组织行为学是有关组织管理和运作的知识,具有高度的实践性、真实性和互

动性。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它的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及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使用这些相关理论及概念的情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许多相关知识无法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外教所设计的活动具有高度的拟真性,因此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可以将教学目的、训练内容以及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情境,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团队角色和定位的教学环节中,外教设计了两个活动场景来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首先让班上每个同学随机抽取一张扑克牌,然后将手中牌能凑成顺子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来模拟构建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团队,这个游戏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现实中个人通常没有选择同事的权利,在新工作环境中不管在哪个团队、和谁共事,你都得先接受现实,然后想办法尽快和同事打成一片这才有可能顺利合作并创造好的工作业绩,这也是我们平时反复强调过的个人要适应环境的大道理。一个轻松愉快的游戏让学生对一个老生常谈的大道理有了深刻的领会并将受益终生。第二个游戏中,外教让同一个小组的同学模拟一个创业团队,通过自主讨论决定创业的项目并确定团队成员的分工,选择团队领导,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地体会团队角色的差异和团队领导的作用。体验活动把真实的世界带进课堂,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正是这种真实感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情实景之中,在真切的体验中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并能够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为学生将来可以胜任组织中的工作做好准备。

2.2联系生活体验生动阐释专业术语和理论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知识的边缘学科,课程中包括大量抽象、枯燥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模型,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术语和专业知识,外教设计了一系列真实简单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参与分享生活体验的同时正确快速理解这些难懂的专业术语和知识。

举例说来,《组织行为学》将学习定义为人的行为发生相对永久的变化,这有别于人们的常识也不好理解。外教设计了一个与学生平日学习生活高度相关的活动,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习”这一专业术语的同时,还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外教在第一天上课时就注意到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他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学习就是相对永久改变人的行为”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探讨,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一专业术语的理解,外教当堂决定把记课堂笔记作为平时的课程测验并计入期末总评分数,一学期下来,班上的同学都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学习效果有了提高,对“学习”的概念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对通过学习可以改变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理论有了真实的体会和信心,而这正是《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核心价值。类似的还有现场让学生移动课桌,通过分析桌子的移动原因来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归因理论;通过逐步拉长设定距离让学生现场比赛立定跳远来帮助大家理解期望对员工的激励作用等等。这一系列紧贴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在轻松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了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和知识,效果非常明显。

2.3 近距离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缺乏听说能力的训练,大部分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掌握的只是“哑巴英语”,并不能使用英语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也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深入开展,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但外教的体验式教学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体验教学的特色就是将课堂讲的内容减少到最少,大部分学习内容交给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起到辅导的作用,大部分课堂时间老师和学生都在模拟真实环境的教学场景中互动交流,现场背景配合形体动作、表情和多媒体设备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外教的语言和思想,而角色参与也要求也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得到了英语听说方面的训练,加强了用英语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三、外教体验式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和改进建议

两个月的教学实践证明,外教的体验式教学是很成功的,也给我们双语教学的开展以很多启发,最重要是让我们的明白了一点,双语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讲课方式的选择。但深思之后,我们也发现外教的体验式教学法也有改进的余地,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体验活动式教学与有限的知识点覆盖的矛盾:体验式教学主张把老

师教授的内容减到最少,而让学生自主完成大部分学习内容,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上,相应就减少了老师讲解专业知识的时间。为弥补这一不足,国外大学的商学院的老师会列出书单,有时一门课列出的参考书目和杂志达几百种之多,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花大量的时间预习和复习。而我国大学的课程设置却无法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预习和复习时间,以我校为例,在我校上外教《组织行为学》双语课的是大二的学生,为挣够毕业的学分他们有的学期要选修多达10以上的课程,不可能在一门专业课上花过多的预习和复习时间,而边缘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组织行为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既多又广,体验教学模式下极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是不够的,从学习专业知识的角度看,体验式教学法确实有所欠缺。这个问题解决呼唤我国整体高等教育制度的反思与改革。

2、 体验活动式教学与标准化的矛盾:我校外教《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

成功毕竟只是个案,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受个人风格和状态的影响,现场发挥也很重要。如何把外教的个人成功经验加以复制和推广,以推进我国整体双语教学水平的提升,这就涉及到一个课程标准化的问题。就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培训经验,那就是授课形式的体验活动化,授课内容的标准化。也即把一堂课所要讲解的全部知识点在一个框架下按顺序列出来,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案例、小测验、思考题和体验活动并分配相应的教学时间,把这些内容按顺序排列逐个写成详细的教案,这样一来,无论是活动还是案例讨论等都会对应到相应的知识点,主题明确,时间也容易控制,拿着这样一份教案,那怕是新任课老师也可以很快上手,自如地开展体验式教学,教学的效果也可以得到相应的保证。

体验式教学法引入我国高校课堂的时间并不长,我校外教的成功实践启发了我们的教改思路并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在体验活动中学生的表演才能、表达能力、创作构思能力、组织能力等都被调动起来运用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效果明显,是很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体验式教学法一定会帮助我国双语教学开创一条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吴昊,覃美绒 ,Role-play在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中应用研究,现代工贸商业[J],2010,(22)

第9篇:金融学综合笔记范文

关键词:省开课;网络;一体化;面授要点

中图分类号:G642.0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10-03

开放大学学习者的多样性特征对电大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电大众多性质的课程中,以本科专业的省开课或选修课程作为教学改革试点对象,能够较好的推动一体化改革。因为一方面省开课的教、学、考核三者方式能够由所教学校确定,教师自主性较强;另一方面本科生相对于专科生,对开放远程教育有了更丰富的体验,也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人也更为成熟,学习需求更强烈,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鉴于此,本文以金融本科专业开设的省开课《信托与租赁》课程为研究及改革实践对象,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基于网络环境下,面授与网上教学有效结合、教、学、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及实践效果评价。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因材施教理论

因材施教是孔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教育思想,具体指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持续发展。在开放大学背景下,因材施教就是要做到正确认识和把握学生“入学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和“工学矛盾程度不同”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对教学内容、教学顺序等方面或解构或组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创新教学评价方式,不断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参差不齐的学习者易于接受,最终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学与教”理论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信息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信托与租赁》课程(本课程共3学分,54学时)是深圳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系开放教育金融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该课教、学、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设计思路是利用面授教学生动、形象,网上教学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对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习者、教学组织形式等基本要素,依照“网上-面授-网上”的程序,及按照“以教导学,以学应考,以考促学”的设计原则进行“教”、“学”“考”一体化规划,构成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稳定的搭配关系[1]。具体思路如下:

(一)完善网上教学资源,做好学习支持服务工作

课程资源建设是这门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信托与租赁》课程除了文字教材,还有《信托与租赁》IP课件,《信托与租赁在线测试系统》等网络资源,学习者可以随时进行网上学习。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及时更新课程的在线辅导资料,以有效补充学习辅导、知识补偿、知识拓展、网上讨论等网上配套的教学资源。

(二)设计面授要点,引导学生预习和自学

要在开放教育课时大量压缩,专业新知识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较好地解决课程中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对学习者进行自学引导便显得非常必要。面授要点正是为此而设。通过面授要点的引导,使他们对课程积极自学,做到画出重难点,挖掘兴趣点,并在面授前填平与其他学生的知识差异。

所设计的面授要点是一张学习指南表,表格内容包括每次课的面授章节、面授重点、预习要点及复习要点等四方面,教学过程中,面授要点将会引导同学们对即将要面授的内容进行预习工作,以及对完成的课程进行复习工作。学生的预习工作主要是通过网上学习来完成,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完成网上相应章节预习习题和在相应版块发帖共享自己的预习心得及体会,并准备好课前十分钟的演讲ppt,在接下来的面授课,将指定小组上台演讲,演讲内容主要包括预习中哪些知识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尚未掌握?哪些知识觉得非常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等等。预习笔记和ppt的作用在于指导面授课的教学,让面授教学有的放矢。

(三)绿色面授辅导,有针对性导学

这里的绿色面授辅导指的是在面授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备好每一次课,以辅导好每一次面授课为最终目的,课堂上要积极创建轻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做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教师导学为辅助,同时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善于对不同的课程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除了绿色辅导外,还要有针对性导学。《信托与租赁》课程的面授辅导总共只有8次,而教材共有16章的知识,要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充分利用好面授辅导课的每一分钟。每学期面授辅导的具体安排会提前告知学生,面授教学过程中,除了以教学计划为依据外,更要关注同学们课前十分钟所介绍的疑点、难点和兴趣点,在他们的网上预习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深入的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教学方式一般为重点章节疑难点教学和习题解析相结合。此外,相应的教学媒体可在自主学习及辅导中穿插使用。同时,每一次面授课都会布置一次课后复习作业,以反馈本次面授课的教学效果及学生仍未掌握的知识点,以便下一次改进面授教学及做好上一次面授课的复习工作。

(四)强化网上辅导,与面授教学有机结合

在现有信息技术和网上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要求设置《信托与租赁》课程网页的栏目,尤其是要利用好有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优势的网上论坛空间,指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实时、非实时的网上学习活动。教学中将论坛分为两大板块,一板块是预习笔记和ppt提交通道,这里主要讨论、交流、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板块是面授课堂讲解交流,该板块主要是进行课后的复习指导工作以及对课程非重点章节进行网上教学。网上教学主要有两种[2]:一是集体教学,主要通过网络中的一点对多点的传输功能进行网上的集体讨论或答疑活动,具体教学安排:先提出问题组织同学以网络讨论的形式对非重点章节问题展开讨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在讨论中自由表达见解,网上讨论题目内容的设计要更加贴近实际,以不断加强网上教学的效果。二是学生自主控制的个别化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及需求来控制学习的主题,进行网上的讨论与答疑活动。

(五)以多样化考核为促学手段,打造一体化考核方式

考核既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也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但考核方式不能单一,必须多种方式相结合,同时紧贴教学内容,做到“教—学—考”环环相扣。《信托与租赁》课程既有一般的作业考核,也有其他考核方式。作业考核保证每次面授课后都有一次作业,每次面授课前都有预习任务和预习习题测评。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由网上考核和网下考核两部分组成,其中网下考核占总成绩的25%,网上考核占总成绩75%。

1.网上考核

(1)8次章节或单元学习效果的在线作业。作业中既有预习作业,也有课后作业。作业的次数是依据课程内容的多少进行制定的。8次成绩的平均分占总成绩的20%。测评题以客观题为主,每一次登陆将随机抽取题目,试卷提交后自动显示成绩,不足70分者需重新测试。8次过程性测试都达标后,方可参加最后的终结性网上测试;

(2)网上发帖。学生学习所需资料可到《信托与租赁》网上课程界面各栏目查找,遇到的问题可通过参加教师在论坛安排的实时与非实时师生交互活动交流解决。每次上面授课之前,以及上完一讲课之后,都要求学生在课程讨论区指定地方进行交流学习,以进行学习情况跟踪调查。网上发帖每人至少9贴。根据发帖情况进行打分,成绩占总成绩的10%;

(3)综合测试。所有面授课程结束后,将会有一次综合所有知识单元的最终测试,所测成绩占到总成绩的45%。测试方式采用登陆“《信托与租赁》在线测评系统”,以远程测试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在指定的考试时间内测试,同时允许学生在考试时间内进行多次测试,以最高成绩作为该项成绩。远程测试方式不仅解决了大量学生考试带来的成本问题,而且解决了工学矛盾带来的缺考问题。

2.网下考核

(1)小组团队任务(20%):本项要求学生分组共同完成某一章节的预习及课堂小知识讲解,由该组派其中一名成员在课堂讲解至少10分钟,完成后上交预习笔记和ppt备案。;评分采用老师和学生集体打分及学生自评,并取平均分的方式进行。本项成绩主要从完成质量方面对预习能力进行评价,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小组合作情况、预习完成的质量等,是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绩占到总成绩的20%;

(2)课堂考勤情况:要求至少参加4次面授课,方可参加终结性考核,教师将根据考勤情况进行打分,所计成绩占总成绩的5%。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效果评价

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一体化教学模式既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取得了积极效果,也发现了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效果

1.课堂参与情况

该模式充分发挥教、学、考中考核的“以考促学”功能,注重考核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使学生增强自尊,树立信心。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学习、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课堂考勤情况显示到课率较高。

2.网上学习情况

工学矛盾问题,使得学生大部分时间主要是依靠网上学习来完成。通过以考促学、以教导学的方式,在面授要点的导引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以小组团队方式在网上完成面授内容的预习和填差工作,预习考核过程中派出的演讲者也非常认真。在网上交流方面,同学们对网络论坛的发帖基本是有针对性的提问和交流,发帖质量显著提高。

3.课程考核情况

该模式坚持网上考核和网下考核相结合,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每个教学单元都有针对性考核,单元测评环环相扣,同时考核过程中还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既有教师考核、也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整个课程考核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能总结学习所得,既掌握了知识,也获得了学习方法,课程及格率问题不再是学生和老师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待完善的地方

一体化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在面授辅导课上,学生在预习讲解的过程中,可能会超出十分钟,占用了大量面授辅导课的时间,因此必须对学生演讲时间进行科学控制;网上教学方面,同学们对《信托与租赁》的课程界面的各栏目仍然不熟,很多时候需要老师主动将学习资料放入学生的班级QQ群共享空间并发言提醒同学们自主学习;综合测试方面,学生远程完成综合测试时,可能会出现替考、舞弊等现象,这就给在线测试系统的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最大可能避免出现违纪行为等等。

综上,虽然教、学、考一体化教学模式尚存在一些改进的地方,但实践教学效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该模式强调面授教学和网上教学的有效结合,教、学、考的一体化,注重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新生,张朝霞,熊锟,张福萍.开放大学背景下面授与网上教学一体化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2012,(7).

[2]李相琴.“三环互动”教学模式下《财税法规》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思考[J].商业经济,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