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产业园合作协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年以来,我们以争创全国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全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为目标,重点做好 “1236”文章,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现将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是抓好园区建设。园区建设是我县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按张书记指示精神,要把航天科技农业产业园建设成我县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样板和典型,建设成我县加快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成我县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创新和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试验田,建设成我县“三生三园”的重要园区。园区立足于农业招商招大商,共引进经营主体6家,目前重点引进是青岛昌盛日电光伏农业公司,该公司与6月15日与我县签订合作协议 ,流转土地4000亩建设光伏大棚,农委将积极做好该项目落地的各项服务工作。安农大皖北综合实验站、隆平高科综合服务中心以及中国科技大学苏州功能农业研究院硒谷公司院士工作分站即将在园区开工建设,目前已启动拆迁工作。该园区带动贫困户120户,主要是通过务工带动贫困人口320人。
二是抓好“两带建设”各个项目对接、服务和指导。重点抓好屏山现代农业产业园、长沟徽商光合庄园、墩集草莓示范园、泗城现代农业博览园以及瓦坊张楼、山头惠庙、刘圩张谷等园区建设,设施大棚蔬菜由2015年初的1.2万亩发展到近3万亩,增长60%,带动园区务工3000多人。同时做好山头、大庄、草庙、泗城、大杨设施农业园区帮扶、指导、规划等前期工作,利用省专项扶贫资金500万元建设设施蔬菜大棚,目前5个乡镇全部完成选址规划,大庄镇、山头镇已进入招标程序。
三是支持和服务好经营主体。今年上半年,为22家经营主体进行了设施农业登记颁证,办理抵押贷款1200多万元。由农委牵头开展了“劝耕贷”试点,目前向阳牧业、新联禽业等已通过“劝耕贷”办理贷款1000多万元。经营主体获得融资后通过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吸纳贫困户入社、流转土地和务工就业,带动脱贫解困。
四是抓好 “双包”工作。上半年共争取各类资金500多万投向结对帮扶村。在黄圩镇东北村、曹场村、王宅村、大路口皇姑村建设玉米、大豆和花生高产创建片,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近期拟安排为每个贫困户送2—3袋复合肥,约520户,帮扶复合肥50吨。争取市农委项目资金120万元,在大路口网周村、屏山镇彭鲍村、长沟镇汴河村和邵庄村建设设施蔬菜大棚等。
二、存在不足
(1)、产业发展,还存在认识不高,农委和相关乡镇存在一定程度畏难情结,认为缺乏资金、人才;
(2)、园区缺乏整体规划,标准偏低;
(3)、我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2015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4年增长10.2%,低于全市10.5%的水平。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今年时间过半,产业扶贫工作距县委、县政府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倍感压力,下半年农委将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和各乡镇及县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按扶贫攻坚工程的时间节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全力以赴投入2016扶贫攻坚加速年建设中。
1、引导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推动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托管和订单农业。如安徽金色家园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已托管3000亩;龙宇农业联合社,已托管700亩。我们将对土地托管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实现经营主体和被托管土地的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2、瞄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这块短板,积极组织我们130多名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降低播量精准施肥,降低成本,适时防治病虫害,增加单位面积效益。积极引导农民有目标外出务工和就地就业,增加收入。加强与农调队及各乡镇协调联动,力争2016年改变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落后的局面。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县域农业经济;特色产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078
1“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是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深化内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也是推动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它建立在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政治互信、经济共通、文化包容等,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充分体现了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的提出为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贯穿这一重大战略的核心词就是“合作”,合作是基础,合作是主线,合作是核心。
11合作理念
“一带一路”战略首先是一种合作理念,它所涉及的范围不只局限于“丝路”沿线国家,全球范围内有意愿的国家和组织都可以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共享者。各国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通过双多边合作机制,利用或创造更为广阔的区域合作平台,共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12合作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了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它将欧亚非沿线国家重新联系起来,以一种新型的创新模式共建区域合作共同体,合作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单一领域,而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重I域。通过区域间的产业互补、资源互配、合作共建,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13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合作发展平台,它符合各个国家加快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符合沿线国家人民的利益诉求,符合全球经济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一带一路”战略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各国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沿线国家充分利用现有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区域合作平台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并致力于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扩大区域合作空间,加快合作发展速度。
14合作渠道
“一带一路”战略下区域合作不再停留于单纯的商贸交易,而是扩展为政治互信,文化交流,信息共通,资本流通,产业融合,科技合作,人才共建,这既是“一带一路”理念的要求,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实施路径。因此秉持“合作”理念,创新“合作”模式,依托“合作”平台,探寻“合作”渠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要求。
2西安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机遇
21地缘优势
“一带一路”战略,国内沿线囊括新疆、甘肃、陕西等18个省份。陕西省西安市位于核心腹地,对内它连接我国中、东部地区,沟通西南、西北,对外它是通往中西亚和欧非国家的重要枢纽,是我国向西开放、内陆开放的前沿区域,这使得西安市无疑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西安市可以充分将地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加快与沿线区域、沿线国家的合作发展。
22交通便利
“一带一路”是典型的大陆桥经济带,交通运输能力是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和先决条件。陕西省结合自身定位,致力于建设一个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依托西安北客站、西安国际港务区,开通“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中欧班列,西安港向东与上海港、天津港等沿海港口,向西与霍尔果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等沿边口岸均实现了交通连通;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开通多条直飞中亚、欧洲的国际航线和“长安号”国际货运航班,目前,西安已基本成为“丝路”沿线的最大交通枢纽。在《陕西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还提出将实施“586”发展战略,利用5年时间投资5000亿元,加快构建起“大交通、大枢纽、大物流、大服务”的陕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格局。
23政策机遇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旨在完善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因此,它必然能够带动西部经济的开发与振兴,加快内陆改革发展速度,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要发挥陕西省综合经济文化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陕西省结合自身定位发展,提出建设丝绸之路“新起点”和“桥头堡”的明确目标。2016年,陕西成为西北首个退税省份。2015年,陕西省出台《关于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积极搭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交流平台,为推动农业“走出去”提供保障。因此,积极推动西安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格局,充分把握好这一历史重大发展机遇,是促进西安市农业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做大做强农业特色品牌的必然要求。
24农业资源丰富
陕西省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省,省内农业资源丰富,西安市拥有苹果、猕猴桃、火晶柿子、甜瓜、樱桃、葡萄、酥梨、石榴等农业特色产品,质量优越,声誉远播,大部分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并拥有多个农业特色产品世界最佳优生区。特别是陕西猕猴桃,“十二五”期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并连续三年实现量价齐增,被业内看作全国果业市场的“一道靓丽风景”。西安市大力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各县依托县域内优质的农产品种植条件,以打造农产品公共品牌为思路,将农业特色产业作为立县产业,部分县域已基本形成了“一县一果”的发展格局。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西安市名优特色农产品以及农业企业,将搭载“丝路顺风车”,走向有更大潜力的国际市场。
25合作机遇众多
陕西省紧密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不断优化省内经济发展大环境。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咸保税物流中心、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西安跨境电商园区等平台先后建成运营,“十三五”期间,陕西省还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力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承接国际产业合作专业园区,力争建成50个国际合作产业园,总体经济发展环境一片利好;另外,陕西省已相继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投资环境推介会、西博会、丝博会暨西洽会、农高会、“一带一路”农产品商标品牌建设峰会等国内外交流合作活动,就多项农业合作达成共识,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共建农业产业园区。自“一带一路”实施以来,陕西省一直努力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农业交流与合作,据统计,2016年陕西省农产品出口总值35亿元,同比增长1397%。
26科技人才雄厚
陕西省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大省,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在国内位居前列,且90%都分布在西安市。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均为国家“985”“211”重点院校。丝绸之路经济研究院、杨凌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研究会等科研机构,也直接服务于陕西省特别是西安市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储备雄厚,研究成果丰富,技术水平先进。另外,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毗邻西安,拥有60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聚集了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近6000名科教人员,素有“中国农业硅谷”的美誉,“十三五”期间,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示范区,陕西省提出了要加快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为中亚国家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撑的发展目标。西安市人民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深化科技战略合作协议》,部分县级政府也与其签订了具体的《产业发展合作协议》,涉及农作物遗传育种、农产品加工、农业文化、农业物流、农业旅游等领域,这就为西安市农业济提供了持久性的发展动力。
27历史根源深厚
在古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是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今天“一带一路”立足于古丝绸之路,尊重和沿袭“丝路”历史,具有历史延伸和现实发展双重意义,“丝绸之路”这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标志和历史文明的传承。两千多年前的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今天的西安,仍然传播着丝路文化。2016年,中影国际丝路电影城落户西安,中国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也在西安举办,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目光关注,让世界聚焦西安,瞩目陕西。
28市场空间广阔
“一带一路”首先使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联系更为紧密,国内市场空间更加互通互联。另外,“一带一路”涉及亚欧非40多个国家,总人口近30多亿人,几乎占到了全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市场规模和开发空间巨大,这为我国农业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农业对外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普遍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特别是中亚地区,受农业资源和长期生产结构影响,农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大部分果蔬类产品依靠进口,而且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技术开发等水平较低,作为西部农业大省,西安市与沿线国家在农业合作上具有资源互补、贸易互补、技术互补、市场互补的优势,在农业生产领域、贸易领域、投资领域、技术领域上均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市特色农产品和涉农企业必须要“向西看、向西走”,借由 “一带一路”东风,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
3结论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市农业特色产业已经迎来了巨大的战略发展机遇。西安市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开展农业领域广泛合作,进一步推动农业“走出去”,打造西安市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
参考文献:
[1]刘志颐,余效宁,陈瑞剑中国陕西省参与“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分析[J].世界农业,2015(12)
[2]蔡春玲,李海樱,徐绍华“一带一路”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3]康蕊“一带一路”战略下陕西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5)
一是集中区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自2009年启动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以来,全省已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86家,其中符合或基本符合“六有”标准(加工有规模、布局有规划、园区有名称、组织有机构、管理有制度、运行有效益)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72家。至2012年底,全省72家加工集中区已投入资金842亿元,建成面积18.58万亩,当年加工集中区营业总收入1940.3亿元,上交税金45.1亿元,实现利润126.8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28.7%、34.2%和25.6%。在各地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的基础上,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3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二是入驻企业量质显著提升。目前,72家加工集中区入驻企业2185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34家。其中,入驻国家级龙头企业40家,省级龙头企业218家。2012年,全省加工集中区内实现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746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158家。集中区内企业当年投入科研资金总额21.5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全年营业总收入的1.1%。已有11家被部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3家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3家设立院士或博士后工作站,31家引进博士或“双创”人才。
三是“双带”能力显著增强。2012年,全省年产值超10亿元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达186个,其中超100亿元的达15个。近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有了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拥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8家,列全国前茅。企业与农民形成以合同订单、利润返还、股份合作三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例达到95%以上。2012年,各地加工集中区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1万个,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带动农户504.6万户,促进农户增收总额1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和8.9%。
在实际工作中,江苏省重点抓了“四个结合”。
一是坚持提升优势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围绕提升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和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积极改善贮藏、保鲜和烘干等产地初加工设施,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延长产业链条,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产出效益。邳州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通过研制具有保健功能的黑蒜等新品种和深加工蒜片、蒜粉、大蒜胶囊等高附加值产品,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50多亿元,有效提升了大蒜这一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引进实施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区域农业产业更好地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滨海过去没有四青作物的种植习惯,其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招引了海大食品项目,通过统一供种、统一培训、统一订单收购等措施,短短三年时间,就直接带动当地3万多农户种植黄秋葵、青刀豆等四青蔬菜10万亩,复种套种达到30万亩,亩均增收2000多元,目前四青蔬菜已成为滨海农业发展新的特色主导产业。
二是坚持培育现有企业与招引新企业相结合。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壮大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与当地优势产业和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加工企业。2013年,省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资金2.4亿元,扶持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省市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项目237个。2013年11月,江苏雨润、南京桂花鸭等3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别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和“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名单。其中,“雨润”连续八年跻身“胡润品牌榜”,以品牌市场占有率23%和35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2013胡润民营品牌榜”第38位。围绕各地资源禀赋和园区定位,重点招引了一批实力硬、科技水平高、带动力强的国内外行业领军型企业,借助其先进技术、工艺装备、品牌效应及渠道优势,实现园区和产业的迅速提升。中粮集团、浙江天邦、山东六和、广东温氏等不少外省的“国字号”涉农企业纷纷落户江苏省各地加工集中区。
三是坚持加快发展速度与推进提质增效相结合。在加快推进加工集中区建设和企业集聚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大多元化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引大企业、好项目,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要素的集聚,努力提升园区投入产出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探索、完善和创新园区管理运作机制,着力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切实把好项目准入关,节约土地使用,提高企业投资强度;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强科技创新,改进农产品加工、运输、配送及冷链设施,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直销和连锁经营,通过产业链的前伸后延,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省涌现了高邮鸭业产业园、海安鑫缘茧丝绸产业园、丹阳粮油加工贸易产业园、沭阳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加工集中区。灌南食用菌产业园入驻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50余家,日产各类食用菌300余吨,日产5万袋以上工厂化食用菌企业占全国的8%,培育了全国最大的工厂化杏鲍菇生产企业香如食用菌等10余家骨干企业。
四是坚持促进企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相结合。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既是推动企业发展的载体,也是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平台。在加工集中区建设中,各地既鼓励扶持企业加快自身发展,又重视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着力构建与农民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到既考虑当前,又着眼长远,实现互利双赢,从而更好地带动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高邮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吸纳周边地区的农民就地就近到企业务工,直接或间接就业达到5万余人,还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和营销技能培训,及时园区企业原料供给、产品销售等信息,创办了科技服务超市,支持企业与农户在产品购销、运输、餐饮等方面创业投资。宜兴竹制品加工集中区企业不仅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通过定购半成品,有效带动了近100家小型毛竹初加工企业,辐射带动周边毛竹单价提高了4倍,大幅提高了农户经营竹林的收入。
下一步,江苏省将更大力度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全面提升江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省培育形成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5家以上,建成符合“六有”标准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80家左右,省级以上涉农企业销售额、带动农户数每年分别增长10%和8%以上,全省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达到60%以上。着重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强化规划布局。切实做好规划修编工作,合理确定功能布局,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产品检验检测和信息网络建设。
二是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深入贯彻“国发[2012]10号”和“苏政发[2012]135号”文件精神,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协调税务、金融等部门出台实施细则,确保税费、信贷、水电和“绿色通道”等政策有效全面落实,让符合条件的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充分享受到各类扶持政策。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普遍性的问题,正如全国各地一样,地方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受到资金问题的困扰。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中小企业融资试点工作、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做大作强起龙头带动作用的政策性担保机构等。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挥开发性金融在解决地方经济“难点”、“热点”方面的作用,大胆探索创新,在银行界率先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促进信用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这一举措为解决当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对地方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作为当地最大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市中小企业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公司密切与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各区县政府和平台公司合作,抓住机遇,求实创新,发挥市级平台公司的龙头作用,充分利用好开发性金融资源,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发展,使开发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与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合作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正式起步于10月,新津县作为首批试点县与开发银行签订合作协议,获得授信5000万元。12月,第一批10户企业共1200万贷款得到落实。经过近一年的试点,初开始向其他区县全力推进。截至底,全市20个区市县与开发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协议贷款总金额22亿元。其中新津、高新区、金牛区、双流等14个区县已正常开展业务,另有3个区县的首批贷款正在落实。另外,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分别与高新区天府软件园、双流蛟龙工业港、青羊区工业集中发展区(西区)签订了融资担保合作协议,协议金额4亿元。同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通过开发银行一亿元的软贷款支持,增加了注册资本,担保资金实力进一步夯实。经两年左右的运达作,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累计发放贷款6亿多元,其中,仅新增客户177户,贷款规模4.78亿元。
两年来,在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区县政府平台公司和中小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开发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贷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贷款支持的中小企业整体上销售规模、利税、劳动就业水平都有明显增长,促进了中小企业成长,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以新津县为例,获得贷款支持的18家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长18%,总入库税金比上年同期增加1200万元,安置农村劳动力和城镇下岗人员1200名。18户获得贷款企业中,新培育上百万税收企业2家,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3家。双流县获得开行贷款支持的29家企业,入库税金比往年平均增加54.48%,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受金融生态恶化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金堂、蒲江县,金融机构已多年没有在当地新增贷款规模,中小企业发展受到资金短缺严重制约。通过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金堂有6家,浦江有5家企业获得开行贷款,实现了担保公司在这两个区县融资担保业务“零”的突破。
目前,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市县两级构成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和网络体系已搭建起来,体系和运作机制已基本建立并初步完善。两年来运作正常,无一笔贷款逾期现象。许多企业获得贷款支持的同时,管理规范程度和水平有所提高,诚信意识明显增强。开发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贷款在金融界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许多银行分支机构受其带动,开始把新的业务增长点放在中小企业项目上。多家金融分支机构正在与我公司接触,商讨如何借鉴开发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经验和运作模式,与我公司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运作模式
1、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组织及贷款模式
首先,各区县成立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领导小组,并出资组建政府投资的平台公司,同时在当地选定一家金融分支机构作为委托贷款银行。区县平台公司在当地融资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负责融资企业的初选、推荐,作为借款主体向开发银行贷款并作为委托人通过委托银行将贷款转贷给中小企业,负责贷后管理和本息回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作为市级平台公司,负责对区县推荐的企业进行调查评估,作为保证人为区县平台公司在开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同时为区县平台公司向企业发放委托贷款提供担保。
贷款模式主要有平台公司统贷借款,担保公司担保;企业直接借款,担保公司担保;平台公司借款,借款企业联保三种方式。基本模式为平台公司统贷借款,担保公司担保。
目前,开发银行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上浮10%,担保公司担保费按每年担保额1.5%收取。区县平台公司和委托银行的手续费合计0.4%——1%。
2、开发银行合作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运作机制
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主要建立了三个运作机制,即民主评议机制、风险分担机制、风险控制机制。
民主评议机制:各区县成立贷款企业民主评议小组,选择熟悉企业或行业的民主评议人员对区县推荐的企业进行评议,提高审查决策的公正性和效率。通过民主评议的企业再向担保公司和开发银行推荐。
风险分担机制:对于借款平台打捆贷款的项目,如出现损失,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承担贷款损失的70%,开发银行承担损失的18%,区县平台公司承担损失的12%。开发银行要求各区县平台公司在开发银行存入打捆贷款10%--12%的风险保证金。对于企业直接贷款,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项目,开发银行暂不实行风险分担。
风险控制机制:构建开发银行、担保公司、当地政府和平台公司、委托放款银行、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共同参与的风险控制机制。不单就某个企业或某个环节来控制风险,主要通过各方联动、组织优势和制度建设来落实风险管理。例如,开发银行不对具体企业进行调查,主要以民主评议结论、担保公司审保调查和企业财务审计结果作为评审依据。
三、主要做法
1,强化服务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创新工作方法和措施
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在推进开行合作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中,强化服务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结合开行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特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担保工作的新方法、新措施。根据各区县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开行统贷业务特点,公司专门对融资企业制定出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设计了快捷高效又尽可能控制风险的操作流程,创新出一些风险控制的措施和手段,并对开行贷款企业担保收费给予优惠。例如,我们在各区县对企业民主评议阶段就提前介入进行定性初查,提高了区县推荐项目的审保通过率和效率;在审查软件企业、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时,我们根据各自行业的特点,在调点、评价方式、评价指标方面予以适当调整,通过授信额度控制、设定技术准入条件、网络公示等方法探索,公司对高科技企业的担保扶持方法渐趋完善;针对许多中小企业没有物的反担保措施情况,我们发挥风险控制的联动机制优势,和当地政府配合,对其尚未取得土地证的土地、在建工程、企业存货等资产进行监管,创新反担保措施。公司以平台公司统贷方式为主,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整体覆盖面,同时对个别具有重点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优秀项目,努力争取直贷,采取点面结合,多种方式支持企业。
2,结合区市县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特点,优化担保资源配置
我们在推进开发性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的同时,密切与开行的配合,结合各地县域经济和优势产业特点,着力对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提供支持,力求开发性金融资源支持中小企业的效用最大化,实现信用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在高新区和青羊区,就重点支持了电子信息和软件企业、精密模具制造企业、生物医药企业;郫县和都江堰,我们分别重点支持了豆瓣生产企业和农家乐项目。而在蒲江和金堂,我们把支持重点放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上。在武侯和崇州,则结合区域内皮鞋、皮革、家具产业集群的特点对企业提供支持。另外,我们还根据各区县政府和开行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对台资企业、留学归国创业企业、微小型企业提供支持。随着工业向园区集中,各地工业园区蓬勃发展,优势产业和优质客户更多在园区聚集。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拓宽寻找优质客户的视野,把开发性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延伸到工业园区。4月以来,开行、担保公司陆续与蛟龙工业港、天府软件产业园、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园区推荐的许多项目已得到开行贷款支持。
3、树立“大担保”理念,发挥市级平台公司龙头作用,积极促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在大力推进开行合作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中,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始终树立“大担保”的理念,充分发挥公司作为市级平台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促进开发性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我们在项目开发、风险控制、对外合作中是把“大担保”思路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上,通过体系、制度、和联动机制优势把握风险、推动工作;另一方面,担保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依赖于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以及长效机制的建立。我们要以“大担保”的观念,促进开发性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
我们与市、各区县融资领导小组密切配合,通过信用促进会、民主评议会、各种座谈和培训会等渠道,加强与企业、政府、委托贷款银行的沟通,向企业宣传诚信意识,向开行中小企业贷款工作的联动各方介绍我们的理念,标准和流程,提高联动效率。为了提高效率,防范风险,公司还与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建立了定期工作交流和沟通机制。为了使公司工作更好的与各区县对接,起,公司按区县对业务部门作了责任分工,并确定了各区县对口的联络人员。我们通过业务培训等方式,加强与各区县平台公司的交流,经常同各区县平台公司工作人员一起调查项目,交流讨论对工作的建议。通过培训、交流和实践,许多区县平台公司整体工作质量和效率都有很大提高。促进了开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整体工作的发展。目前,经过各方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一个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和中小企业“四方联动”的开发性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已初步形成,有效缓解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促进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总结和回顾两年来与开发银行合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实践,还明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一些区县工作推动力度不够,推荐项目质量有待提高,贷后管理工作还显薄弱。
2、由于开行人员精干,人手少,任务重,开行统贷项目上报审批的时间较长,整体效率还有待提高。
3、由于融资担保各个环节的原因,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仍相对偏高。
4、开发银行贷款期限、品种单一,尚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多样化需求。
1、抓好科技计划项目的争取和安排。结合县内各企业现状,指导企业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个(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个,省级科技项目6个,市级科技项目8个),森源生态申报的__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已通过专家组答辩,有望得到省厅重大专项200万元的资金支持;盼盼木门、泓康药业、科力生菌业三家企业被纳入宜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工程扶持范围。另一方面,合理安排县级科技项目。围绕磷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及社会发展事业,组织企业和单位申报本级科技计划项目,初步安排“工业企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试验示范”、“ 科技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县校科技合作” 等专项项目50个,配套资金__00万元。
2、突出抓好科技助推“工业立县”核心战略。一是科技招商取得新进展,利用市场手段,正式启动科技企业孵化器规划和招商建设。经过考察,目前已与投资商开始进行洽谈。二是开展20__年高新技术后备企业摸底调查,启动本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已组织楚原化工、吉星化工分别申报今年第一、二批高新技术企业,正培育冠泰建材、大自然生物科技2家企业下半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力争今年申报成功3-4家。三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创新平台建设,指导盼盼木塑门、奥力汽车车桥铸造公司申报组建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四是到企业征集技术难题,组织企业参加宜昌市产学研对接会。五是组织开展全县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情况调查工作,进一步摸清企业成果转化情况。经调查17家企业,近150项科技成果已转化,近20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3、强力助推科技兴农战略。一是抓好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县工作,继续推广“声画互通”农村信息化系统模式,将农业科技“空运”到田间地头,并将应用服务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应用到农村社会服务“网格化”管理中。3月__日省农村科技信息化促进中心对我县农村信息化示范县建设工作进行调研,实地走访森源、何家湾食用菌基地、公惠网络公司、旧县镇等地,对我县应用服务平台资源整合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二是抓好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围绕全县食用菌、柑桔、茶叶等农业主导产业等农业主导产业,以柑桔精品科技示范园、鹿苑茶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食用菌科技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在全县遴选培育十大科技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三是抓好科技培训、普及工作。继续在__电视台举办《科普园地》栏目,并以“送科技下乡、科普进校园、科技惠及民生、农业科技培训、科技支撑经济发展展示”等活动为载体,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办宣传牌57块,发放宣传资料近万册,服务对象达2万人。
4、抓好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奖励和科技人才工作。一是加大服务企业专利工作力度。聘请专利申报专业人员,深入企业调研,充分挖掘专利资源,不断提高专利申请数量,确保专利质量,优化专利结构。上半年申报发明专利35件,并组织5家企业技术人员参加宜昌市专利新技术推广培训会。二是认真筹备全县科技奖励大会各项准备工作,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开展20__-20__年度全县科技奖励推荐申报、20__-20__年度推动__创新十大科技人物评选推荐申报工作。目前已评审出科技奖励项目41项,推动__科技创新的科技人物10人。财政预算安排奖励资金30万元,拟定于7月中旬召开全县科技奖励大会进行表彰奖励。三是抓好人才工作,组织上报__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扶持计划3名,对全县科技人才进行摸底调查,筹备建立科技人才库;四是做好政协委员对全县发明专利及科技创新成果引进利用情况专题视察活动各项接待工作。
5、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成效。通过科技局牵线搭桥,县内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6个,一系统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在__得到转化和利用。武星材料科技公司与__大学合作自主研究开发“高档电子线路自精密钻孔垫板”项目,其二期工程“年产180万平米电子线路垫板”项目已完成项目征地、厂房设计、供电设施等前期工作,目前正在与合作伙伴进行项目融资洽谈,资金到位后即可开工建设;省农科院科技成果在绿特欣生物科技公司进行转化,已联合开发出香菇功能性饮料,目前已完成中试,只等批文下发,即可投入生产;正昌矿业公司与华农、北京保得瑞公司合作的南瓜系列深加工项目也即将实现产业化。
上半年,县科技局各项工作虽取得了良好成绩,但对照年初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县规模内科技型企业数量偏少,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有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指标完成任务压力大,特别是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军工企业不再纳入地方统计范围,对我县影响巨
大。二是企业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数量仍然较少,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还不够高。三是受区位条件等因素限制,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足,缺乏行业内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产业发展缺乏人力资源的支撑。1、突出科技助推工业立县战略,着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认真落实好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科技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组织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引进新技术、研究新工艺和开发新产品。指导企业组建各级研发中心,积极跟进楚原化工、吉星化工两家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确保申报成功。加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推进“磷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医药”四大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新上项目扩张裂变。支持县内企业与省内外多所高校或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做好科技招商和知识产权招商工作,加大__科技企业孵化器(安鹿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的服务力度,使科技孵化器尽快落户投入建设。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重s瀚”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度人才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打算汇报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我局人才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市、区两级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服务我区创新型人才工作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引进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力度,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产业导向,积极开展引进国内外智力和技术工作,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制度措施,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我局按照人才工作目标的要求,高度重视,扎实工作,狠抓落实,着眼于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紧紧围绕人才工作重点目标任务,从多方面多渠道发现、培养人才,激励现有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注重人才的引进、保持及培养工作,鼓励引进高学历人才,培养素质高有文化有能力的人才队伍。为全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现将2020年度人才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特色工作:
(一)深入企业调研,增强人才工作合力。
2020年,我局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推动人才工作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我局今年多次深入基层和企业,对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为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我局就“如何大力引进、培育我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为课题,通过走访,新源电池科工贸有限公司、九鼎动力、星火农林、西村农业产业园等二十余家企业,进行了全面调研。同时,结合我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相关条件和人才队伍配置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先后走访江西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宜春远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宜春大海龟生命科学有限公司、江西英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现状、研发投入、产品质量以及研发队伍建设情况。
(二)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一是统一思想,切实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结合科技座谈会的重要指导思想,着重强调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观念,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并作为突出任务来抓。重点强调以崇高的事业留住人才,以真挚的感情留住人才,以优越的环境留住人才,以适合的待遇留住人才。二是建议企业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做到政治上关心、思想上沟通、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多出成果、多作贡献创造良好的条件。
2020年,为配合推动科技创新,进一步开展了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开展科技成果在线对接会50余次,对接人次百余人,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江西志成电器节能服务有限公司与西安交大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正在与中科院进行洽谈。新龙生物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莱茵电梯与浙江大学、志成电器与西安交通大学、天稻粮安与江西农科院展开科技合作促成成果转化。
同时也开展了省级科技特派员“千百万”帮扶行动揭底调查工作,袁州区11家企业与宜春学院开展了科技特派员驻企科技合作活动。并对袁州区2019—2020年度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进行了评价。
(三)围绕产业发展,积极引进急需人才
1.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为推我区特色产业提升和自主创新,今年科技人才工作全面开展,入选省双千人才项目10个;新申报省双千人才及团队项目共23个;向上争取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才专项计划资金20万元,为省科技特派团富民强县工程开展科技服务提供了强大支持。
2.积极选派科技特派员推广农业新技术。袁州果业团、油茶团和水稻团三个科技特派团,帮助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科技特派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加强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推进农林产业发展,今年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并展开座谈,与企业负责人了解企业在科技上的真正需求,科技特派员为星火农林、蓝玉有机、宜研种业等企业提供了极大帮助。
3.注重人才队伍发展的调研分析。加强对人才队伍的总量、结构和分布情况的比照分析,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信息库,为人才队伍建设、人事制度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决策依据。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体制机制,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广聚英才,加快助推“产业兴区、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奋力开创富裕文明秀美袁州建设新局面,组织人员开展企业需求普查,特别针对技术或科研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发明专利,并可创造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重点产业、重要领域、重大项目等急需的专业人才或管理人才;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专业人才。
4.注重科技服务对接的技术指导。采取合作方式聘请专家,充实技术人才,注入新鲜血液做技术指导,为我区做技术服务等措施。特别是中科院过程所吕鹏鹏、张海涛一行对我区科技型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和指导,通过对科技成果推介、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见解,观点独到,意义深刻。这对新产品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局意识到在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人才资源配置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还要下苦工。
二、亮点工作:
1.持续加大力度实施科技服务培训工作。今年召集园区内外40余家企业开展科技项目申报培训。就申报省级各类科技项目、省级“03”专项项目、省级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瞪羚企业项目、省级“双千”计划、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级“5511”工程计划等项目作政策解读及项目申报具体事项。调研企业100余家,走访100余次。座谈培训400余人次。
2.高度重视人才引进战略展开科技对接。2020年江西宜春产业技术对接会进一步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为院企合作搭建互动平台。中科院、北京科技大学、省科学院、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昌大学等20多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的180余位知名专家人才参加。现场签约联合共建研发平台项目6个、科技合作项目6个。达成建立博士工作站的意向1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的有8项。通过本次专家人才与百余家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对接,共建研发平台、共克技术难题,加快了企业科技创新步伐,助推宜春在创新创业的时代大潮中育新机、谋新篇。
关键词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对策;江苏盐城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300-02
江苏省于2005 年启动了“省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规划(2005―2007 年)”项目,省财政对苏北地区按60%的比例予以补助,设置了地方特色农业网站建设促进措施,大力推动苏北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近年来,盐城市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农村,运用互联网的手段致富农民,积极培植“一村一品一店”,农村电子商务正呈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
1 盐城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 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已组织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百网千店”工程,建成“乡旮旯网”“几百粒”“中国新街苗木网”“农一网”等大型自主农业电商平台。同时,积极引导农业市场主体在淘宝、京东、苏宁易购、1号店、中邮快购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开设农产品销售网店。淘宝特色中国盐城馆、京东商城盐城馆和苏宁易购盐城馆正在积极筹建之中。目前,全市已建成规模较大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3 370个。
1.2 销售范围迅速拓展
据统计,通过网络销售的农产品品种占全市所有农产品品种比例达到36%,主要以大米、五谷杂粮、醉螺、醉蟹、、何首乌、阜宁大糕等加工产品和土特产品为主。随着物流产业特别是冷链物流产业的加速发展,蔬菜、鸡蛋、畜禽肉品、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快速上升。建成了“盐城送菜网”“东台鲜菜网”“儒家优生活网”“盐渎商城”等鲜活农产品配送平台,年销售额均达到500万元以上。同时,农业电子商务正从传统的农产品向农资、休闲观光旅游、农事操作服务等方面转变。积极探索互联网+专业化服务,建成了“农一网”“蜻蜓农服网”等网上服务平台,开辟线上线下诊断、网上订购、农资供应、农事作业一条龙服务新模式。
1.3 发展层次不断提升
积极探索“一村一品一店”农村电商新模式,打造产业与电商互动发展新格局,建成苗木电商专业镇、火鸡电商专业村、大闸蟹电商专业村、电商专业村等一批“淘宝镇”和“淘宝村”,农业电子商务呈现集聚发展、抱团发展的态势。目前,全市已建成东台市新街镇等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5 家、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已达14家,总数全省第二。全市14家示范村共建有网站(店)约8 650个,从事电商人数约28 000人,网络年交易额超10亿元。其中,东台市新街镇在阿里巴巴、淘宝、百度等网站注册的网店达800多家,从事电子商务人员已超过4 000人;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廖正军和鲁曼夫妇,从4 000元起步,创办“乡旮旯网”和“天和生态农业网”,网下养火鸡,网上卖火鸡,2015年销售额超过5 000万元;射阳县洋马镇药材村全村通过淘宝网、阿里巴巴等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开设网站300多个,从事中药材等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商户360多户,相关从业人员1 600余人,年实现网上交易额2 500万元以上。
1.4 村级站点迅猛发展
借助农业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项目实施,在亭湖、大丰、阜宁、滨海等县(区)建成村级电商平台“益农信息社”247家,占全省总数25%以上,全省第一。抢抓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进村”机遇,积极发展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全力打通“网货下乡”和“村货进城”双向通道。目前,各县(市、区)基本都与京东、阿里、苏宁三大龙头电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2015年1月,“农村淘宝”华东地区第一村落户盐城,目前,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已在盐城市设立6个县级服务中心,470个服务站点;京东已设立7个农村电商服务中心、84个农村电商合作点,招募2 000多名乡村电商推广员;苏宁云商设立11个苏宁易购直营店、9个加盟店、143个点,并建成了苏北首家O2O体验店苏宁云店。知名电商村级服务站点的设立,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了“网购”的好处、体验到互联网带来的生活便捷,也让一批年轻的合伙人、信息员、推广员有了施展创业才华的舞台,推动了“万众创新、大众创业”。
1.5 基础设施日益健全
按照“一区多点”总体框架,坚持以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区域优势支撑电商平台建设,强力推进各县(市、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网络创业园和网络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盐城电商快递产业园入驻电商、快递企业60多家,引进各类人才50多名;盐城电子商务产业园入驻企业达50多家。全市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已达100%,实现“乡乡有网点”。同时,结合快递末端投递水平提升和村邮站建设,积极整合各方资源,继续深化快递下乡工作,在“乡乡有网点”的基础上,正加快推动“村村通快递”,更好地服务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1.6 配套服务不断完善
各地都把电子商务技能培训作为加快农业电子商务的重要举措来抓[1]。按照省农委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实施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计划”,2015年共培训人员2 230人。2015年9月,在第十七届省农洽会召开期间,成功举办了首届盐城农产品电子商务高层论坛,邀请南大商学院、淘宝、京东、苏宁易购、CCBOT等电商专家为盐城农业电子商务出谋划策、指明发展方向。同时,积极组织名特优农产品对接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目前,已组织20多家企业、80多种产品进驻苏宁易购江苏馆。
1.7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各县(市、区)政府均出台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财政每年安排电子商务发展专项基金,对电商企业在平台建设、品牌创建、税费优惠、工商登记、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持。其中,建湖县对新建的营销规模达1 000万元以上的综合性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按设备投入的30%奖励投资者;东台、大丰、建湖等县(市、区)对市级以上电子商务示范村和示范企业分别给予3万~10万元的奖励[2]。
盐城市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传统农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和变革。盐城市农业电子商务业务形式上以农林部门网站和农产品网站为主,多由农业合作组织牵头开展,政府和企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参与,运营过程集中于为农信息服务,多依赖会员费和广告费为主要收入渠道。但总体来看,盐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尚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农业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问题。
2 制约因素
2.1 网上交易意识淡薄
尽管现在网上购物如火如荼,然而很多农业市场主体对网上交易的兴趣不高,加之受少数网上交易失败案例的不良影响,他们更愿意选择周边批发市场销售农产品。大多数农户对电子商务也是观念滞后、认知度不高,加之缺乏计算机和网络使用技巧、农产品网上交易技能,导致农民参与农产品网上交易的比例不高。
2.2 网络设施基础薄弱
虽然全市通讯网络已基本铺设到各镇、村,但参与电子商务信息的费用较高,特别是上网资费偏高,农户普遍难以承受,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薄弱。
2.3 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目前全市从事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农民教育程度较低,对新事物、新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更不具备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操作能力和技巧。农村有知识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毕业大学生普遍不愿意去农村创业,导致村电子商务人才十分缺乏。
2.4 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电子商务要求交易的农产品品质分级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以及产品编码化,具有一定的品牌,为交易各方提供便利。目前,全市大部分农业生产主体仍采用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的口感、颜色、形状、大小等都不同,很难有具体的标准来管控,容易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产生疑虑甚至纠纷。同时,农产品品牌少,知名品牌更少,网络消费人群的认知度低。
2.5 配套物流产业不发达
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多数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司是以批发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品种多、生产单位小、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冷链物流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标准不高,难以满足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要求[3]。
3 思路与对策
盐城市将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店”发展模式,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电商平台,积极培植特色产业和品牌产品,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3.1 推进特色产业电商化
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行动,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推出一批网络营销额较大、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打造1~2个年电商交易额超1亿元以上的农业特色产业。
3.2 培植电商品牌产品
做好现有农产品特别是优势特色加工产品的上网营销,着力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上网营销农产品,做到应有尽上。强化农产品标准化、精神化、差异化加工和包装设计,充分发掘农产品文化内涵和功能,提升农产品档次,加强网上网下宣传,开发农业电商品牌。培育1~2个电子商务交易额超1 000万元的品牌农产品[4]。
3.3 打造电商营销平台
与知名电商加强合作,扶持、引导农业市场主体建设农业电商平台,打造淘宝特色中国盐城馆、苏宁易购盐城馆和京东商城盐城农产品馆。组织发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驻“三大馆”,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农产品网络直销平台,开展农产品同城配送业务。加快建设县域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商服务点。抢抓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进驻农村的机遇,建设200个村级农产品电商服务站点[5]。
3.4 提升物流基础设施
积极发展共同配送,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电商企业自建或与物流、快递企业合作,构建城乡一体的综合配送体系。积极鼓励创设一批本地品牌快递企业,拓展同城快递、乡村配送、生鲜配送等特色业务。推动快递网络向农村延伸,力争年内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6]。
3.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盐城市“515”人才引进行动计划,引进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深入实施农业电商“万人培训计划”,依托省级电子商务培训基地或其他培训机构,分层分类开展农业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活动[7-8]。
4 结语
加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力度为我国基本国策之一,而电商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持。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可将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的信息不流通问题进行充分解决,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当前盐城市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其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不能完全照搬现有的电子商务模式,而应该根据盐城市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改革与创新。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激发农业产业链中各个参与方,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的积极性,推动盐城市农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5 参考文献
[1] 罗应机.农村电子商务“三点两面”赢利模式构建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5.
[2] 凌守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形成及演进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5(1):104-109.
[3] 任鹏.江苏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4] 周海琴,张才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关键要素分析[J].中国信息界,2012(1):17-19.
[5] 弭凤峰.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建设及运营管理改进方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6] 徐芳.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 三产融合
河南省延津县地处黄河故道,886平方公里,常年小麦种植面积10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50万亩。近年来,延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工业理念和产业化思路发展优质小麦,形成了从田间地头到车间到餐桌“全链条”的小麦经济产业链。延津县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四优四化”总体要求,尤其是以发展优质小麦为切入点,全力打造“中国第一麦”,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走出了一条以优质小麦“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之路,优质小麦发展的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被誉为发展小麦经济的“延津模式”。
精准定位,敢为人先做优“一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解决好粮食增产不增价、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延津县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前提下,摸着石头过河,顶着压力实践,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优质小麦的生产种植,探索出了传统农区大宗农作物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创造出6个“全国第一” (第一家注册原粮商标,第一船出口食用小麦,第一家创立小麦中介服务组织,第一家制定地方生产标准,第一家实现大宗农作物产业化经营,第一家实现小麦期货经营),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小麦全产业链产销衔接试点县。
坚持布局区域化,奠定优质小麦生产格局。延津地处黄河故道,冲积形成的上沙下黏的“蒙金”土壤,适合优质小麦的生长需求,使其能够形成更多的蛋白。近年来,延津县委、县政府坚持“四个导向”,实现了小麦产业的“四个转变”:坚持优质导向,实现了普通小麦向优质强筋小麦的转变;坚持特色导向,实现了产粮大县向种子大县的转变;坚持安全导向,实现了传统种植向绿色有机的转变;坚持专用导向,实现了一般面粉加工向中高端制品的转变。通过构建“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利益驱动”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推进优质小麦订单种植,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从最初的8000亩(每亩约为667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50万亩,并于2016年成功创建“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知名品牌示范区”。以延津为主的新乡小麦品牌价值达97.21亿元,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延津优质小麦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区域名片,被誉为“中国第一麦”。在发展优质小麦的同时,延津县积极调整秋作物种植结构,扩大优质花生种植面积,2016年,花生种植面积50万亩,预计2017年种植面积将达60万亩,县委、县政府积极与山东鲁花集团对接,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做大优质花生优势产业。
坚持生产标准化,确保优质小麦生产品质。坚持把优质小麦的品质放在首位,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益。突出“优质”发展,加强与河南省农科院、河南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所及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合作,制定了《小麦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规程》并升级为河南省地方标准,在生产管理环节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管理、统一机收、统一收购”五统一模式,保证了优质小麦的内在品质和商品一致性,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坚持发展产业化,提升优质小麦生产效益。按照“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延津县整合政府项目资金、农业资源优势、优质小麦品牌效应,引导新良公司、金粒公司、克明面业等从事优质小麦种植、购销、加工、营销的龙头企业,组建新乡小麦产业集团,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衔接,积极推进新乡小麦产业结构、产品、信息、资金、市场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构建新乡小麦产业发展的强势平台。同时,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以发展涉农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重点,通过“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集群发展,精益求精做强“二产”
优质小麦种植生产经营的成功实践,让延津优质小麦闻名全国。为进一步叫响延津小麦品牌,延津县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小麦经济,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实现了由种植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构建了从田间到车间到餐桌“全链条、全循环”的小麦经济产业链,已经成为延津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筑巢引凤。依托延津特有的优质小麦资源和品质优势,顺应全省建设产业集聚区发展大势,延津县把食品加工产业确定为产业集聚区两大主导产业之一,并规划建设了10.67平方公里的食品产业园。在扶持壮大金粒公司、新良公司等本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础上,先后引进克明面业、笑脸食品、酒鬼酒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现入驻延津县产业集聚区食品加工企业58家,食品加工产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形成了以小麦为头雁,以“面粉―面条―面点―速冻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物流”两条产业链为“两翼”的“雁阵”型发展布局。目前,延津县小麦年加工能力突破100万吨,食品加工企业不仅消化了延津的全部小麦,每年还要“吃进”周边地区的小麦50万吨;年产挂面40万吨、速冻食品25万吨,食品加工产业跻身全国产业集群竞争力100。2016年6月22日,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莅临延津调研,对延津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产业给予了充分肯定。
固巢养凤。为进一步完善食品加工产业链条,壮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延津县探索实施了“吸铁石”、活力、招商引智、服务运行、基础设施配套等五大工程,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优良环境。一是创新科研机制,成立了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密切校企合作,持续放大“中国第一麦”品牌效应。二是创新服务机制,建立了河南省面粉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搭建食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实现企业共享,降低企业成本。三是创新金融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积极帮助企业在主板、新三板挂牌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四是创新工作机制,落实“限时办结制”“全程代办制”等制度,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打通经脉,优化资源盘活“三产”
一二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商贸服务旅游等三产的串联贯通,只有把三产服务业盘活,才能打通一二三产融合的经脉,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四优四化”的现代农业形成产业体系。
改革创新,升级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以邮政、供销为代表的传统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对其原有流通体系进行升级改造、优化网点布局、嫁接互联网技术、创新营销模式,重新焕发生机,继续成为延津县商贸领域的骨干力量。
外引内扶,做大做强电商平台。今年以来,京东、云书网、大旗电商、保税国际、乐村淘、滴滴云商、一公里电商、我连网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纷至沓来、相继在延津县落户。延津县政府近期将与中国网库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建设中国面条产业最大的电子商务基地,实现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额10亿元以上。
As the first approved experimental area of city cluster in China, they have the priority of realizing true integration.The suggestion given by Hubei is “the nine cities joining hands and developing together,” with Wuhan being the leader and central city to radiate to the whole province and promote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武汉城市圈的进展如何、成色如何,取决于武汉。”1月14日下午,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参加武汉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武汉要享受龙头发展的待遇,也要承担龙头责任。
李鸿忠认为,武汉拥有8千平方公里的面积,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不存在发展空间不足的制约。而且,武汉还是“1+8”城市圈的核心和动力源。“武汉城市圈”战略的实施,为武汉提供了大好平台,使武汉在不受行政区划约束的同时,可以以市场机制调配使用区划外的相关发展要素。因此,武汉要把城市圈的其它八城看成武汉的区域来布局,要跳出8千平方公里,瞄准城市圈6万平方公里的范围来求发展。
作为全国获批的第一个城市圈(群)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包括9座城市,怎样让这些城市真正一体化成为一个首要问题。因为在武汉城市圈中,其他八个城市与武汉的差距比较大。
对此,湖北省在试验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5个专项规划。为保证总体方案的实施,湖北省还提出了投资、财税、土地、环保、金融、人才支撑6个方面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并制定了产业转移,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城际铁路,农业产业化,商业集团连锁经营在内的五个“实现一体化”的重点工作方案,以及一个3年行动计划和1个重大项目清单。
目前5个专项规划已通过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审议,并印发城市圈组成城市。而对于6个相关配套支持政策,湖北省采取的原则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分步推出”的方针。
“破局”前提:基建联动
“长期以来,湖北城市格局和发展严重不均衡,特大城市武汉GDP约占全省三分之一,与其它周边城市相比差距甚远。加之武汉曾是计划单列市,与全省其它城市交流受限。特别是武汉与周边城市间,一直存在着产业低水平重复,缺乏梯级分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困难;招商引资缺乏沟通,甚至相互杀价等问题。”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一针见血的道出了武汉城市圈目前存在的问题。
“因此,我们采取了‘九市联动,共同发展’的办法,以武汉为龙头,突出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突出整体效应,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也认为,在武汉城市圈中,武汉与其他城市的差距比较大,无法真正形成产业的转移承接,而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为整个城市圈形成一个整体创造前提条件。
也因此,湖北省把武汉城市圈的投资重点放在了基础设施方面。目前,湖北的公路网络、现代铁路网络、中部航空枢纽和新港建设已初具规模或已进入加速建设阶段。
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方面,早在2004年,武汉市就规划建设8条高速公路,分别通往武汉城市圈8个城市。2007年12月,随着武汉阳逻长江大桥通车, 武汉与城市圈内8个城市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目前,武汉到城市圈内其他8个城市只需2小时。“十一五”期间,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建设的投资规模将达616亿元。而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将形成“一环十三射四联线”的公路主骨架网,建成中部地区最便捷的公路交通网。
在现代铁路网络建设方面,武汉正在积极构建城市圈内的城际铁路网,将有6条主干线及延伸线和连环线,总里程1000多公里。其中3条今年初动工,其它三条主干线将在2020年前实施。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武汉拟建铁路项目21个,目前在建10个。不仅如此,武汉还将拆资千亿打造轨道交通网,争取2017年前全部建成7条轨道交通线,将武汉打造成为全国四大路网中心之一。
在航空枢纽建设方面,占地11.6万平方米、是原来第一航站楼4倍的武汉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经过5年建设,已于去年完工投入使用。该航站楼竣工和投入使用使武汉天河机场一跃成为我国中部最大的航空枢纽。而在新港建设领域,为了进一步发挥黄金水道优势,武汉已决定“以武汉运输枢纽为核心,以武汉港为节点,依托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骨架网和长江、汉江水道构成内联外接的城市圈综合运输体系,实现城市圈公路、水路等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目前,总投资370亿元的亿吨级大港――武汉新港已动工建设。新港打破了行政区划,包括武汉、黄冈、鄂州的部分港口,其发展目标是“亿吨大港,千万标箱”。新港建成,它将以武汉城市圈为依托,将与长江上中下游形成呼应,成为中部通达世界的水上门户,我国内河最大的国际化港口,产生强大共赢效应。
事实上,作为整个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案的“排头兵”,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示范工程,武汉新港、武汉临空经济区、“三路”(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武汉市青山至鄂州高速公路,江北快速通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已经进入前期工作或启动阶段,这些项目的开工实施,在为武汉及武汉城市圈带来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为众多中外投资商带来了巨大商机,为他们参与武汉城市圈项目开发、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品牌战略和推进计划,向中部城市及西部地区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战略主题:跨区域产业整合
在湖北省财经办副主任赵凌云看来,中部要崛起,就必须在充分发挥中部“全国性的粮食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中部“全国交通枢纽”的作用。
湖北省将武汉城市圈的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方面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然而,要实现“九市联动,共同发展”,让九个城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还需要指定一揽子的包括产业布局、项目投资等在内的综改方案。因此,跨区域的产业整合,或将成为今后武汉城市圈未来的战略主题。
为此,根据综改区总体方案,湖北省制定了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分别为农产品加工、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纺织、石化等6大产业链,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生物、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5大产业集群,金融和物流等两个区域服务中心和文化会展旅游专题产业。
根据规划,各大产业将实现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和区域功能上的定位:钢铁业主要扎根于武汉、鄂州和黄石,汽车产业链将集中在武汉、孝感和天门,石化业以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为基地,在鄂州建设中南化工产业园,以此承接产业链的上、下游转移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链则以富士康和中芯国际为龙头,在武汉、鄂州、黄石建设电子产业园区;而生物产业集群,将以葛店的“生物谷”为依托,建设生物制药产业园区。
这意味着,武汉的一些产业,不仅要向其远城区转移,更要多向圈内其他城市转移。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打破各市之间的行政区划限制变得不可避免。
据知情人士透露,武汉城市圈承接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分为3个层次,包括承接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承接沿海转移以及城市圈内转移。周边城市逐步把企业的总部或者营销、研发中心迁往武汉,而武汉将企业的加工基地或者连锁店搬到周边城市或将成为常态。“分厂经济”和“总部经济”互动模式将在城市圈内出现。
“这种互动双赢的融城模式,有助于促进武汉与周边城市垂直分工,避免和减少水平竞争而带来的过度竞争,进而优化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并拓展各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而围绕综改区的总体方案,湖北省还列出了一个重大项目清单。武汉城市圈将启动投资总额高达1.3万亿元的项目,把城市圈总体发展思路体现和落实在具体项目上,用项目推进城市圈发展。据悉,即将启动的武汉城市圈重大项目共177项,投资总规模近1.3万亿元。这些项目主要包括:“两型”产业项目(主要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圈域一体化项目(主要是圈内跨行政区域的重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环保生态与循环经济项目(主要是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城市污水及垃圾处理、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等);社会事业项目(主要是文教卫等)。
谋定而后动
与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力求快速拉动经济增长不同,武汉城市圈1.3万亿的投资是一个长期的实施过程,但这却折射出了武汉城市圈综改全面起步的决心。
谋定而后动。湖北省给出的思路是:全面启动、点面结合、上下联动、有序推进,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
为此,湖北省编制了“综改三年(2008-2010)行动计划”,计划将综改总体方案中的九大体制创新分解成为20个改革专项和38项改革任务。而这些改革任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期可以启动实施的,比如“循环经济试点”、“水环境保护改革试点”、“人才一体化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部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而另一类,尚需进一步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密切沟通,以求在财税金融、土地管理、保税区建设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的支持力度。
在具体操作上,湖北省拟采取重点突破的方法,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紧紧围绕土地、金融、环保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将重点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省直有关部门和城市圈九市,分别制定改革项目推进计划书,把改革试验工作具体化、模块化、项目化。
而在扩大对内开放,推进“五个一体化”方面。湖北将加快推进产业转移、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农业产业化、商业集团连锁经营等一体化进程。支持武汉市产业结构升级,推动部分传统产业向圈内其他城市转移。
在提升市场化程度和开放度上构筑新优势方面。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开展大交通改革试点,提升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成为武汉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而运用“试验牌”招商引资,吸引更多国内外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以及生产、研发基地落户城市圈。
此外,湖北省正在采取合作协议、备忘录或会议纪要的形式,逐步与各个部委建立“部省合作机制”,以便在落实综改方案的过程中,随时与相关部委进行密切沟通。截至目前,湖北省政府已与教育部、卫生部、铁道部、交通部等17家部委搭建起沟通平台,而预计在近期可签定的部门包括商务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等16家。
资料链接:
■“武汉城市圈”城市综合排名
日前,武汉市社科院了城市圈蓝皮书报告,该报告首次采用指数形式,给城市圈各城市打分,其“两型”城市综合排名为:武汉、仙桃、天门、鄂州、黄石、孝感、潜江、咸宁和黄冈。
据了解,该指数评价体系由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等5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组成,数据使用各城市去年前三季度及部分全年预测数据。
报告显示,城市圈的龙头――武汉市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等三方面,居于首位,其中经济发展指数得分75.75分,比位居第二的仙桃市高出19.5分,与8个卫星城市差距明显。
在资源节约方面,天门居第一位,万元GDP能耗、工业“三废”排放及综合利用等指标均位居前列。黄石作为老工业城市居于末位,说明该市建设“两型社会”任务比一般城市要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