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学知识总结范文

金融学知识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知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学知识总结

第1篇:金融学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 行为金融学 教学设计 实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金融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试图揭示金融市场投资者的非理和决策规律的边缘学科。行为金融学以行为范式取代传统金融学的理性范式,承认人的行为的非理性,以展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推动了金融实证研究的发展。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将行为金融学纳入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中,行为金融学在教学设计方面和传统金融学差异较大。

1 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结构,培养直觉思维,发现内在动机。经典金融理论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但现实中人们的决策行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有一定的差异,行为金融学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拓宽理性经济人假设,其理论框架和经典金融学差异较大,因此首先要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把握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本脉络。

2 教学内容

2.1 课程计划

课程设置上,可以暂定为专业选修课,安排在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公司金融等基于经典金融理论的传统必修课程之后;课时分配方面既包括理论讲授部分,也要包括课堂实验部分。虽然目前部分国内高校已经把行为金融学定为核心课程,但对一般高校而言还是暂定为专业选修课更为合适。金融涵盖的范围很广,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就业方向,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可在选修模块设立几个不同的方向,每个方向下设关联的课程组合,行为金融学可以和金融计量分析、实验经济学等构成一个课程组合,甚至可以把心理学等课程纳入这个课程组合。

2.2 教材选择

目前,国内已出现较多的行为金融学教材,但质量参差不齐。选择教材,首先要选择行为金融学理论体系完备的教材,其次要注意选择接近理论前沿的新颖教材,最后,教材能结合我国市场实际进行分析则更佳。在选定基本教材基础上,还应向学生推荐补充读物,特别是国外一些权威性的杂志。

2.3 内容标准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应包括期望理论和行为金融模型:期望理论用价值函数代替传统现代金融学的效用函数,价值函数是一条中间有一个拐点的S形曲线,自变量是投资者损益,盈利部分是凹函数,亏损部分是凸函数,行为人在看到损失时的失望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高得多,并由此推论,大多数投资者在获得利润时是风险厌恶者,在遭受亏损时是风险偏好者;行为组合理论BPT是对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的改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是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其中信息交易者是不会出现系统偏差的理易者,噪声交易者时会产生认知偏差的非理性投资者,这两类交易者共同决定资产价格。

3 教学方法

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商学院首创的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教学中有教师和学生两种主要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而非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负责提供教学案例等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3.1.1 教学准备

这阶段主要工作包括:选择适当的案例、确定讨论题和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案例。案例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案例内容与所学知识有关,难易程度与学习知识的深浅度相关,篇幅大小与教学时间相适应,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提供相应的提示和背景材料。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人们的投资心理更复杂,利用行为金融理论来分析我国的金融市场会更有效,教师应尽量选择基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案例。其次,确定讨论题。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案例的内容确定讨论题,讨论题要有一定的诱导性和争论意义,使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和争辩,深入掌握运用所学的行为金融学理论。第三,确定案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案例背景、学生人数、教学环境等确定相应的组织形式,如小组讨论法、智囊团法等,设计和布置案例教学环境。

3.1.2 主持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要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学课开始,教师首先简要介绍案情,布置讨论题,然后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和推敲案情,等学生基本熟悉案情、得出基本结论后再组织讨论。

教师要积极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讨论环境和气氛,使学生能充分讨论和争辩。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诱导学生,使发言始终围绕题目中心深入开展,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行为金融学知识理解的深化。

3.1.3 总结

每次讨论结束要做简短的总结,可以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主要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是否积极,有无同学未积极参与,分析讨论中存在的长处和不足等;二是对案例本身的讨论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揭示案例中包含的行为金融学理论,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相应结论,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准备。

3.2 课堂实验法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大量利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经济学的实验与自然科学的实验一样包含实验设计、选择实验设备和实验步骤、分析数据以及报告结果等环节,通过模拟环境和采用随机化、保密意图等仿真技巧,对社会中的人进行实验,验证投资人的行为。例如弗农·史密斯在张伯伦的课堂实验基础上,设置著名的“双向口头竞价”实验,参与者被分成买者或卖者两个群体,随机分配买者和卖者的角色;每个卖者有一单位的待售品,其保留价格为v,卖者不允许以低于v的价格出售商品,如以p>v的价格出售,卖者可以获得p—v的收益;每个买者也被分配了一个保留价w,即允许购买的最高价格;通过反复实验,史密斯验证了竞争性价格理论的合理性。行为金融学教学可引入课堂实验法,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探究性思维的方法。其教学程序: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进行模拟验证—比较评估并得出结论。教师通过设计课堂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和独立探索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倾向。在课堂上模拟实验环境,然后对随机选取学生和分配角色,诱导被实验者发挥被指定角色的特性,进行实验;借助行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验证命题,通过比较和评估,判断实验本身的好坏,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现代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并具有发展潜力的金融人才。行为金融学课程的设置富于挑战性、创新型和趣味性,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和总结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金融学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金融学;金融教学;应用

0.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基本已经走上经济发展新型轨道,面对新时期的到来的同时,我国和经济社会也将面临新常态下长久性、全面化发展的改变。在此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金融学教学价值逐渐突出,并深深作用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稳步增长也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从当前金融学教学填鸭式教学现状来看,其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更好的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故此应积极进行探索将市场案例结合到金融学教学之中,以此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结合案例更加真实的还原金融学知识,将金融学应用于案例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顾名思义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案例教学是现阶段较为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其具有开放型与互动性。案例教学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度要求较高,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做好一定的计划准备,并结合导入等方式,将案例穿插到实际的教学之中,以此师生通过案例中显示的各种信息进行讨论。从案例教学法的性质来看,案例教学也是一种实践教学的方式,是以案例为基础开展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放置于案例之中,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于金融知识以及相关技能实践应用情况,使得学生在解析案例过程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通过实践与探索解决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知识的转化过程,案例教学以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金融知识后才能通过实际案例来检验知识,因此也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将学生应用能力以及理论学习能力的综合,通过不断的时间探索,提升自身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开发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知识转化能力[1]。

2.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专业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多,金融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金融业务种类也逐渐增很多,经济市场发展也为金融学教学提供了众多教育素材。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市场,如何紧随市场步伐进行实践教学,这些金融学教学提出了众多挑战。在金融学教育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确保受教群体更好的掌握金融知识,并活学活用金融学相关数据分析的技巧,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是充分展现学生自主性的现代教学方法。一方面,从金融学学科的教材内容来看,无论是基础金融学还是高级金融学知识,都需要在做好特定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前提下不断深入教学内容,而所有金融知识体系又都需要以相关概念作为基本[2]。金融学每章知识的第一节都包括着本章知识的概念、内容以及金融学技能运用的相关步骤流程等;每章知识后面又都会针对本章知识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总结。由此可见,教材如此编制的意义不外乎是出于引导学生在学习金融学知识后,要求学生要将所学习的金融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以此来巩固知识。学生预先掌握知识梗概,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对金融学知识的掌握,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案例之中,也就是说,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应用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知识的掌握质量,更关乎着学生未来对金融知识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金融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学习中由于缺失一定的金融应用环境,因此导致学生学习金融困难重重。当前在教育中存在一种普遍现状,即学生可以掌握金融学相关知识,但在日常学习中,仍然很难运用金融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金融学专业之中。故此应积极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将金融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也有利于将金融知识还原与生活之中,促使学生运用金融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锻炼培育学生金融应用能力,促使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金融学。

3.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金融学研究

3.1金融学学习兴趣的调动

关于案例教学过程的本质,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着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案例分析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而案例分析行为的最大驱动力即是兴趣。本文认为,兴趣绝不仅仅是最好的老师,在案例利用领域更是能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出于兴趣的金融学能够最大程度汇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使学生在全神贯注的过程中凝聚更多的思考,从而基于此通过自主创新促进思维的发散,为金融学实际应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当前却有大部分教师并未认识到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加之金融学知识的复杂性,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金融学学习的兴趣。对此,本文认为在进行金融学指导之前,应使学生对化学金融学形成新的认识与高度的重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挖掘学生的兴趣点,结合案例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让学生掌握最近的市场金融动态。

3.2金融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客观地讲,案例分析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处心积虑冥思苦想的过程,因此案例分析需要消耗大量的心思。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该学习阶段的特点决定了其压力较大,倘若学生平时没有案例分析的习惯,则将会出现普遍出现的学生可以很好的掌握金融学知识,但却无法将其运用在实际生活之中。换个角度来讲,无论是何种学习习惯,其核心环节都是受思维所主导,一旦学生对于金融学习生畏难情绪,无疑会大大折损案例分析的实际效果[3]。对此,本文认为应当在全面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致力于帮助学生养成学会案例分析的良好习惯。金融学学科虽然属于一门应用性学科,但其所具有的抽象性本质却毋庸置疑。与此同时,金融知识又源于生活,因此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真正从兴趣出发养成案例分析习惯,应当通过情景创设将学生的兴趣点带回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会分享,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3金融学技能的提升

金融学学科作为一门理科,同数学、物理等学科一样,均需要通过大量的习题将知识内化,达到对金融学学科的全面理解与掌握。当前,金融学的习题主要为选择题、填空题与简答题,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应用能力,才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得出正确答案。而在当代教育改革的驱动作用下,金融学的习题又开始趋向于信息类和图像类题目发展,对于学生金融学能力的要求亦在不断提升。总体而论,金融学知识相关要求较多,对于金融学相关技能要求也较高,因此学教学过程中加大金融学实际应用的培养力度已迫在眉睫。只有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接触案例,并逐渐养成案例分析的习惯,教师才能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提升学生金融学知识应用的技能水平。

4.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4.1创设教学情境,合理选择案例,引导学生指出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创设的一种有目的的学习情境。通过情景创设,为案例量身打造合理的应用环境,对于进到学生进行金融学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创设情境的关键就在于设置出精彩、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疑问去分析案例,全方位的对案例进行解析。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添加案例,其目的就是要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纽带,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通过案例实际应用,探索出实际问题,在案例中锻炼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适当合理的选择案例,促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发现、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4]。例如选取2016年8月初较热门的话题如“针对滴滴打车公司收购优步”兼并收购案例,当前针对滴滴打车公司收购优步这一话题众多媒体纷纷进行报道,这一约70亿美元的交易,是滴滴公司为最大赢家很是优步是最大赢家,以及滴滴合并优步后对双方公司产生的影响等等为话题,进行详细的讨论。

4.2精心设计案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案例应用教学

在应用案例时,要注重对案例的实际分析,教师要想到案例应用后教育预期的效果,故此,为了更加精心的设计出案例,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对案例应用进行详细的探究。首先教师应明确指出案例教学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其次,了解案例教学中的相关顺序,最后结合案例教学,探究案例中出现的重点与难点,结合PPT等对案例进行全面的阐述与描述,让学生明白案例,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金融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5]。例如在讲解“链家网房产”快速发展之路时,与学生共同分析近些年我国房产交易价格走向,并针对相关国家贷款政策进行分析,如中国央行将贷款利率从原来的5.1%到4.9%对于房产行业发展的影响等,选取最新的相关讯息,从案例分析到案例解答每一步骤做好准备,以期不断提高金融教学效率。

4.3案例选取具有典型性,逐渐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案例选取对于整节课程来讲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在选取案例是应尽量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应用案例后,教师逐渐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当前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实施要求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之后,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只要扮演好辅助的角色就好,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共同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难题。例如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英国脱欧”“日币升值”事件时,将“南海仲裁”等事件结合到案例中,分析“英国脱欧”对国际经济金融的影响,以及“英国脱欧”“日币升值”几种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将金融知识学生上升到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之间的主动谈论,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5.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学是一门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因此在金融学学科知识学习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金融实践经验对于提升学生金融知识运用技能,了解金融学课程来讲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证金融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应结合案例教学灵活进行金融学习,不断创新金融学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不断提升自身对于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提升学生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巧荣.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04:75-77.

[2]孟令国.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1:129-131.

[3]张庆君.大案例教学法在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2,02:77-80.

[4]李玮玮.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78-80.

第3篇:金融学知识总结范文

传统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地方本科独立院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引导式教学方法适合应用于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采用多种引导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国际金融学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引导式教学;国际金融学;地方本科独立院校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方法备受关注,这对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际金融学是高等学校经管类本科主干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学科内容体系上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独立院校非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无法满足我国与世界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和金融交往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1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型重点大学金融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日趋完善,在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有较成熟的理论指导。而对于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独立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非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管理上,目前普遍存在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1.1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不科学

1.1.1课程建设目标设置不明确。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重点突出“应用性”,其目的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既有别于以理论创新为己任的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重在实践动手技能培养的职业技术院校。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则应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性,根据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特色立校。然而,目前国内有很多地方独院应用型院校商科类专业开设的国际金融学课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沿用研究型重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设置的模板,难免造成课程目标设置同质化,但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师资条件远跟不上的囧境。没有针对具体教学对象而设置的课程目标,无疑是不适用的。

1.1.2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有偏差。国际金融学课程在知识体系上的理论框架基本成熟,只不过以往重点院校长期偏重宏观金融理论,但是对于地方应用型独立普通本科院校非金融专业而言,由于其专业目标并非专门培养金融人才。因此非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重心应该放在微观金融方面,注重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个人、企业与金融机构在经济活动中涉及金融实务问题的解决,如国际贸易中的融资和结算问题、外汇交易过程中汇率风险管理问题、现代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问题等。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上应该本着“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将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使理论能够更好的指导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更多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理论本身的内部逻辑。

1.1.3教材质量参次不齐。当前国内三类较好的国际金融教材都不能完全满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金融学专业的教学要求。第一类是复旦大学姜波克等编著的《国际金融学》,角度新颖,理论深刻,但侧重于宏观金融,是重点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典范教材;第二类是人民大学陈雨露主编的《国际金融》,体系比较完整,偏重宏观和理论分析;第三类是对外经贸大学刘舒年主编的《国际金融》,是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来构建知识体系,偏重于国际贸易所需要的国际金融实务,但内容传统,没有反映当前国际金融的最新成果。前两类教材偏重理论和宏观金融,是专门面向重点研究型院校金融专业学生构建的知识理论体系,对于非金融学专业普通本科学生而言针对性不强,在适用性方面需要改进。第三类教材是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而构建的知识体系,但是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数学水平,自然也不适合。鉴于此,地方应用型独立普通本科院校非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金融学教材需要吸收上述优秀教材的长处,结合本校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独立建设。

1.2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1.2.1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缺乏实践环节。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强调教学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较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目前,国际金融学教学仍然是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依据国际金融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每章节的主要内容,在讲授中,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的环节偏少,在课堂上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进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缺乏主动性。这种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使学生经常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更不能灵活学以致用,应用能力欠缺,教学效果不佳。

1.2.2课程成绩考核方式单一,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国际金融学的课程成绩一般是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卷面考试成绩组成,但是由于缺少实践环节,因此平时考核成绩基本停留在考勤和课堂纪律等客观非学习效果因素方面。地方独立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原因,使得对人文社科类专业投入严重不足,造成这些专业基本的实验、实习条件不具备,像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国际金融学》学习过程中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点的境地,一些实务性课程如《外汇市场业务》根本无法开设实践环节,使学生对外汇业务中的外汇交易、外汇期货和期权交易的业务流程仅停留在书面的介绍层面,缺乏实际操作,既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削弱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逐渐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循环,导致学生普遍“高分低能”的现象。落后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

1.3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国际金融学是一门涉及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甚至数学等多学科、多课程,其理论模型较多,而且具体业务实践操作复杂,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目前纵观国内高校教师,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甚为罕见,大多教师由学校学生变成教师,根本没有经过社会实践,教师可能在科研和相关专业的深度研究上很有造诣,但是实践层面的经验几乎是空白。尤其地方独立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更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胜过专业学术造诣。以上分析表明,现在采取的一般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将“引导式”教学法引入传统的教学课堂,通过设计适合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引导式”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能在模拟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更好地掌握国际金融学专业知识。

2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目标及方法

引导式教学方法发源于美国,经过不断的改革和优化逐渐形成的一套适合人文社科类学生使用的教学方法。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首先,课前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整理好预习资料,并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介发放给学生,以便学生事先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如设问、案例或热点新闻等各种引导方式,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引导式教学方法本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辩证与互动关系,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负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2.1目标定位

地方独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为主导的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高级实用性人才上,因此国际金融学对地方独立院校非金融专业而言可以建设成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更应突出理论的实践性。国外著名大学金融学科发展主要有两条路线:一种是“经济学院模式”,重点关注理论和宏观问题;另一种是“商学院模式”,则重点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即关注实践和微观问题,把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使其成为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很显然,应该采用“商学院模式”。着重提高学生的国际金融实践素质,通过实践教学和灵活采取各种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灵活使用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进行投资,同时能够有目的且高效地学习国际金融学相关知识,增添课堂活跃氛围,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另外,还需配合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不再以一张试卷来定成绩,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2教学方法

2.2.1“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首先,课前由教师提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课前充分认真准备材料,结合所讲知识点甄选合适的案例,并设置主要的思考问题;其次,讲解分析案例时,注意抛砖引玉,层层设问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引出重要知识点,请学生思考、讨论和小结;最后,教师进行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如讲“外汇交易——套汇交易”时,可采用经典的“小牧童国际间蹭啤酒”案例,引导出套汇交易的原理和策略,使学生对原本粗像空洞的套汇原理有了很直观形象的理解。后续的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同样也可以采用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2“兴趣引导式”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各章节不同的内容,设计有趣的选题。比如在学习了重点章节“国际收支”之后,对后续的“中国的国际收支”问题,教师设计“比较分析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变化”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方向和思路,提供学生查找资料方法和渠道,让学生自行查阅整理资料,提炼观点,分小组讨论,最终完成课程小论文;对学生广泛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讲完了“汇率制度的选择”内容之后,对后续“人民币汇率制度”和“香港联系汇率制”比较简单的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自学为主,小组分工合作完成PPT,课堂上派代表讲解,其他组同学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该组所有成员负责解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成就感,既锻炼了学生资料整理分析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常识性知识的能力。

2.2.3“热点新闻引导式”教学方法。国际金融学的内容与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密切联系,许多国际热点财经类新闻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因此教师要密切跟踪国际财经最新新闻信息,并把这些焦点新闻信息入到各个章节的引导教学中。比如,在讲述第五章“国际储备”时,教师可选择当年或当季最新的有关我国国际储备的各类新闻,让学生了解国际储备的概况和熟悉国际储备的管理;在讲述“国际金融市场”时,教师选择国际金融市场的新闻,比如及时关注中国最大财经类网站——和讯网的“24小时全球金融市场”新闻,让学生们结合最新的热点新闻,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有所了解,并进行简单的判断,使他们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了解更深入一些。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关注最新的财经网络新闻,并结合国际金融学章节内容,总结和归纳各类有用的新闻信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知识内容。

2.2.4“视频引导式”教学方法。有关国际金融知识的各类视频很多,既有生动有趣的纪录片,比如央视最新推荐的“G20风云”十集专题系列记录片,经典的“货币”、“华尔街”和“金砖之国”等,又有很多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有关金融投资的免费学术网络公开课,另外如“凤凰财经日报”和“中国深度财经”等各类财经节目,都是很好的国际金融学课堂内外视频资源。在国际金融课堂上,根据各章节内容有针对性地播放一些短视频。比如在讲授“国际金融机构”等章节时,选择课堂上给学生播放有关IMF和金融次贷危机等一些时间较短的视频。如果视频较长,可推荐学生课后自行观看。课堂上再组织学生们交流讨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国际金融学知识。“视频引导式”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国际金融学基本知识有全面了解,更对枯燥的“欧洲货币一体化”等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生动有趣的视频引导能对基本的介绍性质的知识点有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其效果远胜于教师的课堂讲授。

3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方案及实施

3.1教学方案内容

根据地方独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非金融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国际金融学》共计48学时,3学分。主要围绕“外汇与汇率”和“国际收支”两个核心知识点展开,将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外汇与汇率”部分包括前三章内容,主要侧重微观金融实务,这部分24学时,包括16节讲授,4节课讨论,2节习题和2节课案例分析;“国际收支”部分包括后五章内容,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这部分也是24学时,包括14节讲授,8节课讨论,2节课案例。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案课堂讲授共计30学时,此设计大幅下调了课堂讲授的比重,提高了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比重,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现在的18学时,强调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2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方案的实施

3.2.1优化和创新课程内容体系。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与“商学院模式”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国际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应按照“实用、够用”原则,重点强调以“应用性”为主的微观金融部分,而以“理论性”为主的宏观金融部分应该从简。结合我国国际金融产品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介绍最新的国际金融市场新产品和新业务。同时根据非金融学不同专业发展的需要,如国贸专业将朝着国际电商(或跨境电商)发展的趋势,加强国际金融学中与“外汇和汇率”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操作训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避免专业课程内容不必要的重复。

3.2.2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国际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理论抽象、模型众多,实务操作程序复杂,需要良好的经济学和数学基础。因此,一些专业基础学科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容易对“国际金融学”课程产生畏难心理,提不起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的减少理论模型推导等强调内在逻辑关系知识点的训练,增加对理论模型公式应用的练习,提升学生对知识点运用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可考虑综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是案例启发引导式教学。国际金融学课程实践性强的性质决定了适合采用案例启发式教学。即教师事先收集整理好经典案例,并结合现实中的热点与难点设置疑问,课堂上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分析与讨论,启发学生对相关金融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点解释案例中的现象和分析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成就感。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不一定拘泥于教材的章节顺序,而是以重点或难点知识点为中心,带动其他知识点的学习。如汇率决定理论章节里,可按最重要的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两大主要理论为中心,教师主要讲解该两个理论的模型推导和应用范围,重点结合教材中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运用该理论分析解决案例中设置的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二是热点新闻讨论互动式教学。国际金融学课程内容与现实中国内外金融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许多热点国内外财经新闻信息都可以成为课堂上讨论互动的新鲜素材。只要教师密切关注国际金融新闻资讯,认真甄选与整合最新的国内外金融新闻素材,将其融入到各个章节的引导教学中。对热点新闻互动式讨论教学主要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设疑、学生求解、学生发疑、教师释疑”这种师生之间交互“设疑、释疑”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比较好。比如,在讲述第一章“国际收支”时,教师可以选择中国与美国、或中国与金砖国家等重要贸易伙伴国家之间国际收支状况的数据与新闻,结合重难点知识点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让学生们讨论和比较分析各国国际收支情况;每天有关国内外金融的资讯不胜枚举,教师需要有良好的素材储备习惯,有意识的关注国内外金融新闻最新动态,并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分析讨论互动中学会总结和提炼,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模拟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国际金融学课程微观部分内容涉及到的有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快,具体业务操作性强,因此需要相应的加强模拟软件操作实践和实验室建设,提高软件与实际业务之间的拟和程度,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由于金融教学实时模拟软件价格昂贵,作为一般地方独立普通院校资金投入有限和网络免费版使用权限受制等诸多实际困难,因此可采用区域内地方院校联合购买、共同使用的方法,有助于解决这一现实难题。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可提高国际金融教学水平和效果。因此需要通过拓展多种渠道加强与外贸企业、银行、证券、保险等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密切协作的实习基地,增进师生接触实践、密切联系实际的机会,提升国际金融实践教学效果。

3.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人才,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水平。作为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首先,为增强知识和业务能力而进行继续教育,选派优秀教师到兄弟院校交流和参加企业单位在岗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既善讲课又懂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其次,在教学队伍中建立起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梯队,确保该课程教师队伍长期持续、稳定;最后,通过与企业单位建立紧密协作关系,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际工作人员不定期来校授课,并通过其传帮带,建立起一只具有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4结论

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多年在国内外高校课堂上的应用实践,证明其是一种优于传统教学的方法,值得研究和推广应用。教师通过采用各种引导方式,如案例、兴趣、新闻和视频等引导方式,结合知识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课堂的主动性、趣味性,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以及实践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将引导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根据不同章节内容设计各种不同的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兴趣吸引的带动下,组织讨论案例和热点新闻、同时借助慕课网络平台拓宽分析问题的视野和角度,借助视频引导加强对常识性知识点的学习,通过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金融“贸易”经济问题的综合素质。

作者:郭若艺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邵泽斌.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合理性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33):31-37.

[2]林乐芬,孙蔚.金融学教学方式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影响[J].闽江学刊,2015.6(3):103-107.

[3]罗丹婷,张婷,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引导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1):82-83.

[4]朱尔茜.我国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3(5):108-111.

第4篇:金融学知识总结范文

摘 要 金融学已成为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而金融学又是一门既有较强理论体系,又与现实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这就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和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然后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以及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举例。

关键词 金融学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他们街区商业管理中的真实情境和事件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但作为一种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得到推广,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事,国内教育界开始探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则更是在1990以后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方向的确立,金融问题在我国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亦可称为金融经济时代,因此现在各大高校的经管类专业一般都开设了金融学相关课程,并把它作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之一。金融学既有较强的理论体系,又与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应该说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又得天独厚的地位。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会使枯燥的金融理论变得更加易懂、有趣,而且直接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而我国丰富的金融改革实践和当今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又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素材。

关于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解决途径方面的探讨,已有诸多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本文重点探讨三个问题: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举例。

一、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要正确

许多老师错误地以为在金融学理论教学中举一些实践的例子就是使用案例教学法了,其实不然。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两者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首先,案例在两种教学方法中的地位不同,教学中举例只是为了说明某个观点,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案例处于次要地位,主要的还是理论讲解,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处于主要地位,围绕案例的剖析,让学生对所学理论得以深化;其次,学生在两者中的参与程度不同,举例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状态,参与程度低,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思考分析,教师起启发引导作用;再次,两者应用情形不同,举例法一般是在讲解理论时辅助理解时用,而案例教学法一般是在学生对基本理论有所掌握后使用,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但是两者也有一定联系,举例法中的例子如果进一步拓展并精心设计,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法来实施;案例教学法中的例子如果浓缩精炼也可以只作为一般例子在课堂教学中作例证使用。

2.案例的选择要精当

用于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在选择时要注意其典型性和启发性,在可选情况下要尽量选用本国案例。选用的案例要能反映某个重要金融理论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该案例学生确能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并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比如讲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创新时,可以引入美国次贷危机诱发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其前因后果、发生机理的分析,充分认识金融创新的双刃剑作用及如何审慎对待金融创新问题。此外,由于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大多是舶来品,许多金融案例是西方国家的实践,与我国的文化背景合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差距,而我国正处于金融改革的火热实践中,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取本土化案例,增强学生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3.案例教学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现在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课程一般课时安排为非金融专业36课时和54课时,金融专业72课时。许多教师担心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金融理论的教学本来就已经比较紧张,要再单独安排案例教学可能时间就更捉襟见肘了。这当然也是客观现实,但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和教学设计来解决。并不是金融学的每个章节都要安排案例教学,可以只在重要理论章节加以安排。如货币与信用、金融市场、金融创新和货币政策等重要章节可以考虑引入案例讨论。时间安排上,许多工作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做,课堂讨论可以控制在一个课时以内。

4.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要精心设计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一般涉及理论准备、案例精选、案例剖析、概括总结和拓展应用等几个环节。对于计划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相关章节,教师事先要做好精心设计,比如理论讲授的时间安排,案例是由教师准备还是学生准备,案例剖析中学生如何分组陈述、互动答辩,如何做好案例的总结并进一步拓展应用,这些问题都要预先有充分估计和设计安排。这里的拓展应用一般是指鼓励优秀学生在此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文字,写出可以投稿的文章,这样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其能动性和成就感。

二、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所授原理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期取得最佳效果。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第5篇:金融学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金融学;教学模式

一、引言

1969年美国教授Howard Barrows提出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模式,它又称基于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或问题导向教学,并广泛运用于医学、法律、社会学等领域,成功架起了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PBL教学模式实质是对课程体系和课堂教育的一种创新,它通过一系列创新的循环认知活动的发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相关的专业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精神修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深入贯彻了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的关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理念,而且满足了后金融危机时期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PBL教学的基本思想

PBL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知识是在学习者头脑里被构造出来的,而认识是个人独特构造活动的结果,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因此,PBL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经验,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在教学中,PBL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有效教学方法,具有显著的主体性、研究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一)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PBL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强调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赋予学生更多学习自由与自主的权利,而教师在课堂上以思维可视化、指导活动进程以及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反思促进学生的问题探究过程,扮演着“促进者”的角色。课堂教学通过赋予学生的主体性,设计开放的问题情境,将教学内容演变成一系列现实问题,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所选择的内容在问题探究学习中会与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使其好奇的领域产生共鸣,从而保持一种比较持久的热情去探索和学习,自觉整合新的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冲突,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二)内容的现实性和开放性

PBL教学内容不仅源于学科教材,还来源于杂志、报纸、影片、与专家接触以及户外活动等信息资源。一方面,内容来源于现实社会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得广泛性的、差异性的问题主题及视角,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问题的创设源于现实社会背景,注重情境多种角度,让学生更接近社会的现实,整合传统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学习与探索,不仅可以让学习者在相关情境中学习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为他们提供社会流,更好的融入社会的行业中,而且培养了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的能力。

(三)过程的合作性和探究性

PBL教学模式是主体、素质和创新等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即是一种合作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探索教学模式。在PBL教学模式中,通过合作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使理解问题更加丰富和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教师通过PBL教学模式,可以促进自身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提高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使师生关系由单向传授的关系转变为多向互动的关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智力性因素的发展,培养学生鲜明的创造性个性以及合作关系,符合了现在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基于此,“金融学”具有术语概念多、高概括性、实际操作强等特点,但限于学时紧张,教师教学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时间不足,课堂中从理论知识的介绍、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结论(上接第220页)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均受控于教师,这样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启发学生对金融学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受到了牵制。在金融学课堂上引入PBL教学模式,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变化,关注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问题和概念,突出传授理论、提高知识运用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是提高金融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三、PBL在金融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人才队伍规模和素质比较低

PBL教学法的核心内涵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因此,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思维、协调能力等都要有高层次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泛的知识面,还应掌握调动和引导讨论气氛的技巧,积极调动和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热情,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然而近年来,各类金融企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业收入水平普遍较高,许多既精通金融理论又熟悉实际金融业务的教师纷纷离开教育岗位,使教师数量不足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同时,我国现有从事金融教育的教师队伍存在着结构失衡现象。

(二)师生角色僵化

PBL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广的知识面来应付学生的疑问和困惑,也要求教师有能力科学处理课堂互动,更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克服依赖心理,独立学习。目前学生已经比较适应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他们习惯于教师是权威、教师是知识的来源,教师也习惯于满堂灌的主动角色,因此,这极容易导致在PBL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僵化,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金融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

金融实践教学始终都是从属于理论教学的范畴,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程考核都没有单独的教学实施办法。实践教学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同时要求教师具备软件操作、实时分析、模拟操作等不同于理论教学的知识,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实验教学。

(四)金融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备

大学期间能在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实习锻炼,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非常必要。这些金融机构主要吸纳金融类专业毕业生。但实际上,这些单位对接纳的实学生,大多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多是分配类似打杂的打印、装订、接待等大堂经理负责的简单工作,没有达到真正的实习目的,而学校的实习基地也只是单纯地模拟金融业务流程和证券交易的操作步骤,无法进行身临其境的实盘操作。

四、PBL在金融学课堂中应用的路径选择

因此,针对在PBL教学模式在金融学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为更好地把PBL应用于金融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坚持基于学生、服务于学生、为了学生的核心理念,并从这个理念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设置学习的导航,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索性,“以学为先,依学定教”,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发挥思维的空间,深入引导学生体会问题情境,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金融领域的专业精神及学习能力。从教学论角度看,PBL在金融学课堂中的应用主要以学生为主角,教师为导演,形成信息收集、提出问题,情境讨论、激活知识,展示交流、深化理解,反馈交流、评估总结四个环节(见图一)。

图一 PBL的教学路径选择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的PBL教学模式

1.课前预习

在上一次课结束后告知学生本次课程的任务和学习目标,每个小组课下先通过网站、图书馆搜集相关的文献知识、理论背景资料、经济学家传记等。老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搜索的方法以及相关的网站、期刊杂志。学生对各种概念术语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浏览相关的材料,相关的知识点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为自己质疑的方向提供了方向和材料。

2.情境导入

课程开始,学生根据老师设置问题情境,分成小组或者根据情境设置不同的角色,每个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接收到不同的问题,从而导入问题的探索过程。

3.激活知识

学生个体或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导入情境中,根据老师的指导,对接收到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通过知识的共享,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学生接收到更广泛的信息和资源,从而可以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兴趣,形成强烈的学习愿望,对问题进行深刻而有意义的探索过程,最终达到激活学生旧图式和构建新图式的目的。

4.验证假设

学生通过上一环节的讨论,各自形成自己的问题或角色的结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个体或小组代表把答案放入情景中,进行展示,交流和验证。在现实的金融领域中,一个大问题往往由多个小问题组成,因此,小组或个人对小问题进行探讨,最后通过展示和整合交流,不仅能够对问题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对全局有整体的把握。

5.反馈评估

学生在上述环节中,通过以真实的情景激发已有掌握的资料和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就对所形成的新知识、能力及专业精神进行总结反馈,以简单的口头形式进行报告,通过小组推选的成员和老师进行评估,形成多元化的评估体系。

(二)从教师角度来看的PBL教学模式

1.信息准备

PBL教学模式强调在真是情景中学习,对基于金融学的综合性强、内容更新快等特点,教师在带领学生进入学习之前,就要进行大量的现实信息进行收集,才能设置多种视角的情境,引导学习者在相关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并为他们提供社会流活动。

2.情景设置

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的问题,来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其核心在于“问题情景”,如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和知识等都是重要的部分。为此,笔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征集问题:一是从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给出大纲,要预习的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时代背景、经典作家的一些论述及现实中一些现象的收集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和想法;二是在新课前给出案例,让同学们通过阅读文献、查阅资料从中挖掘其隐含的思想,运用所学专业的新知识和新动向开拓思维,创新思路。

3.学习引导

PBL要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推动者和协调者。为此,可在征集的基础之上就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分组发言。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阐述讨论结果,表达思想;再进行各组间的辩论,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探索和交流,使知识更加系统,从中选择最优答案,在解决问题中体现收获的快乐。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利用QQ,MSN,EMAIL进行交流,通过讨论可以扩大同学知识面,把横向的知识串成面,把纵向的知识串成线,横向与纵向互相交错,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系统。

4.反馈评估

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教师评价相结合。

5.总结概括

教师要给予认真细致的总结,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就本次授课的核心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梳理,阐明正确的观点和重点掌握的要点。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自身对学习的充分参与,并能促进复杂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金融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而不是把脑袋变成小型图书馆。有了这种思考能力,才能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6篇:金融学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金融学;教学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思维方法之一,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唯心辩证法体系中首次提出。但古代的一些军事理论家从战争史中概括战争指导规律时,就已经不自觉地采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合理成分,使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不再是用来描述观念或概念的自我运动与发展的方法,而成为理解包括战争现象在内的整个社会历史现象的重要科学手段。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要求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与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逻辑的分析应以历史的考察为基础,历史的考察应以逻辑的分析为依据,历史与逻辑最终走向现实,以达到客观、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目的。

二、金融学课程理论的特点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但是对于金融学学科体系是存在着广泛的争议的,我们是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课程为基础来进行本论文研究。

(一)金融学理论具有历史性特点

金融理论往往来源或根植于实践,这些理论都有着各种类型多样、程度不同的历史渊源或历史背景。几乎每一个金融学理论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如果不去理解每一个理论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就很难理解理论本身的真正内涵。比如,关于货币理论,究竟什么是货币呢?如果单纯从现实来看,人们通常把纸币称作货币,但是中国古代又有贝币、银币、金币等,那么这些是不是也是货币呢?如果是,它们和现代的纸币又有什么区别呢?想知道答案,就必须对货币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再例如,关于货币层次的划分,中国的M1货币层次不包含居民活期储蓄存款,而关于货币M1的一般定义是包含所有的活期存款的;所以如果单纯以理论来看就解释不通,但是如果了解中国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居民活期储蓄存款是以存折形式存到银行的;不像企业活期存款以支票形式存在,可以直接进行支付;那么就能够理解中国货币M1层次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划分了。

(二)金融学各理论之间逻辑关系强

金融理论既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是一门规范性很强的课程,不同部分的知识结构以及同一部分的知识内部往往有着严密而科学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既表现有必要的规范性分析特点,又表现为应有的实证性分析特点,而且随着金融理论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特点表现得日趋明显。

比如,对于货币的知识体系,许多章节都有涉及,有货币的概念、货币发行、存款货币创造、货币供给与需求等,这些知识点联系非常紧密,如果不深入、客观的追溯、考察、分析并解读历史,厘清它们的逻辑关系,将难以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论。

(三)金融学理论与现实密切相关

金融学理论与我们置身其中的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经济金融环境当中,或多或少的受着金融时事的影响。但是要想通过现成的理论去透彻的理解、解决现实问题,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的。而且正是因为金融学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所以金融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以金融视角进行思考和观察能力,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所以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理论的简单解释。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因为金融学理论具有历史性、逻辑性强和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特点,所以要求教师在思考和讲授金融理论时必须贯穿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在实际运用这个方法的时侯非常困难,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完备的知识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而且能把复杂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一)寻根溯源,厘清脉络

每一个理论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所以在研究理论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只限于表面的解释。而是要探求理论的渊源,找出其产生原因,发展的历程,然后就主要观点或发展主要阶段以比较易懂的方式讲授给学生。

当我们讲到利息时,给利息的定义是利息是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或债权人向债务人索取的)报酬。如果就到此为止的话,那关于利息的许多经典的意义我们是无从知道了。关于利息,认为利息实质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西方经济学将利息分为实质利息理论和货币利息论,实质利息论认为利息是实际节制的报酬和实际资本的收益,实际利息率最终取决于起初的生产力因素,如技术、资源的可用性和资本存量等。货币利息理论认为利息是借钱和出售证券的成本,同时又是贷款和购买证券的收益。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利息率的高低完全由货币的供求决定。我国学者认为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的增值部分。为什么各种定义差别如此之大,这就要从利息产生、发展及利息理论的演变去厘清。

再比如我们介绍货币银行学课程里金融市场部分中的欧洲货币市场,它是一个境外货币市场,有着相对宽松的市场政策和制度环境以及诱人的市场利率结构,所以欧洲货币市场才那么的发达。但是这只是比较肤浅表面的解释,因为即便给出相等的或更好的条件,中国的市场也很难像欧洲货币市场那样发达如此之迅速。因为一个发达的市场不只需要良好的条件,还需要历史的机遇。欧洲货币市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既有前苏联将其在美国的同类资产转移到伦敦形成境外美元,又有“石油美元”进一步促进,所以欧美货币市场才发展的那么迅速。这样对境外货币市场的特点和被管制程度等相关问题的理解也显得非常容易了。

(二)注重留疑,整合要点

如前所述,金融学理论各部分内容之间相互关联,交叉融合,比如国际金融里面的外汇与汇率、国际收支、国际储备等知识模块之间有密切关系,讲到汇率内容时候要用到国际收支知识,而讲国际收支内容时也要涉及到汇率知识,所以最好方法就是在先讲的内容里面注意留好疑问,切记这个疑问是经过老师的精心准备提炼出来的,另外,切记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牢记这个疑问。并且还要通过案例、时事加以引导,让学生课下去查找资料,自己去寻求答案。这样就可以一方面避免学生因不懂而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

当留疑做好以后,随着课程内容的进展,当进入到留疑模块时,要记得以留疑为切入点,逐渐导入所要教授的内容。在讲授完所有相关课程内容之后,还要有个归纳总结,就是把相关的内容以合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整理。比如简要归纳汇率与国际收支关系:当汇率被低估时候,会导致国际收支顺差;而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汇率升值,这虽然会使低估现象有所缓解,但同时也会影响一国出口。

(三)结合现实,深入探讨

历史的、逻辑的分析最终要走到现实中来。当对理论的来龙去脉,相互关系都厘清了之后,再去分析、解决现实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巩固对所学理论的记忆和理解。

比如,对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层次等有关货币的内容清晰理解之后,要求学生结合现实中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现实进行分析,给出学生自1998年以来的CPI指数,让学生自查我国自1998年以来的货币供应量,分析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再比如,对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内容,学生觉得不易理解,所以往往是浅尝辄止,不去深入探讨;尤其是对于“特里芬难题”和“没有泪水的赤字”,他们觉得实在无法理解。为了让学生深刻把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及历史意义,在上课过程中结合“9・11事件”之后美国十年来经济发展变化这个现实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并详细解读美国作为世界资本家的本质;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不但认真听,还向老师发问,结果是不仅理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而且理解了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展变化历程。

总之,在金融学教学中,使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无论是教师的引导功能,对知识体系的把握能力,还是学生的求知潜能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释放,由此而产生的教学效果是深刻的、全方位的。但是这一教学探索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我们很长时间的摸索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并且需要团队的协作。笔者会日积月累的充实理论知识,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去完善这个方法的。要走的路很长,但是,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7篇:金融学知识总结范文

学生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缺乏积极性,学习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另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也无法及时获悉。例如,金融学这门课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一些金融现象的出现主要表现在金融学微观部分,这部分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稍加关注就会遇到。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案例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地在书本中寻求理论知识,那就会忽略许多活生生的实例,这样不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应用型会计专业学生的定位,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要求。所以,只有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本科生。

金融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1.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金融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金融学与非金融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金融学显然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编写出适合会计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中加入企业个人的信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等内容,都体现了该门课程应用型的特点,因此更加适合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但金融学本身与其它一些课程有重叠,比如货币的供给与需求、通货膨账与通货紧缩等内容都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讲授,因此这部分可以通过做练习的方式进行复习式讲解。

2.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

金融学的一些内容是与实物分不开的。比如金融工具,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展示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同时指出这些工具使用的范围及特点,然后根据实际案例让学生正确填制凭证,了解谁是出票人,谁是付款人,谁是收款人。企业在什么时候申请什么样的票据,申请的程序和如何办理结算等。再例如,讲解货币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阶段的不同货币,从铜板到纸币,甚至币材为塑料的信用货币,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式方面的改革

(1)学生参与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改革讨论就是表明见解或论证。讨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提高和升华的过程。所以把讨论引入课堂是非常必要的。在金融学课程基础篇中有货币、信用、利息、外汇等内容,这些内容与我们平时的生活关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讲解的知识点引出发生在身边的案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起来要相对容易很多。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以学生讨论相关内容从而得出结论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货币的形态时,告诉学生今天世界上主要使用的是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这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未来社会的货币是否会被无纸化即电子货币取代?无论能否取代都要说明理由。在讲外汇时,可以根据外汇的定义让学生讨论分析我国货币是否能成为世界货币?为什么?再者在当前信用缺失的时代,通过视频播放当前经济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行骗案例即“庞氏骗局”,观看后让学生讨论“庞氏骗局”发生的原因?这种骗局如何能避免?在你的周边所经历过哪些信用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可以使课堂活跃,特别是听到其他同学的发言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讨论结束后,由教师给出参考答案。

(2)学生参与实践式的教学改革实践目前成为各高校在课堂上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如果仅仅依赖于课堂上有限的实践是达不到最终目的的。只有通过课堂外的实践学生才能看到自己在课堂上吸收知识的不足。在金融学课程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实用性最强的,那就是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分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而我们能够参与的是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中,学生最好的老师便是市场本身。只有进入市场,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才能从中学习到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手段,才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然后又回到理论中来,才能得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一环节是在课外时间进行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模拟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网站,但其所有数据都与真实的资本市场是同步的。每位学生都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作为注册名,这样有利于对操作结果的真实性做一参考。平台中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这里面有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注册其中任何一个市场进行操作,注册资金都选择一百万,时间两个月。两个月后,学生把自己的投资过程做一个总结,并把他们两个月来获得的收益进行排名。不仅如此,还可以让每位同学讲解自己在投资过程中的感悟。通过这一阶段的模拟实践,学生基本掌握了投资方法,认识了相应的市场及企业投资融资的渠道和方式。同时也意识到投资不仅能获得收益,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会感受到挣钱的不易。另外在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部分的教学中,让学生拿上自己的零用钱去银行办理实际的相关业务,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存钱取钱,还要求学生办理汇款、理财、交纳水电费等业务。通过这一系列的校外实践,使学生对商业银行与个人相关的基本业务及基本程序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3)学生参与访谈式的教学改革让学生走出去,通过与别人的交流能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在金融机构体系内容中,要求学生掌握银行的业务及特点。教师先讲解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框架,让学生对基本理论有一定了解,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去不同的银行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该银行的主要业务及特点。访谈结束后把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做成PPT形式,让他们也当一回老师,把访谈记录变成知识点讲解给其他同学听。详细讲解不同银行的主要业务和服务特色,其优势和劣势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还可以和其它相关银行进行比较分析。一组展示结束后,由另一组同学对前一组的讲解进行分析点评,指出其内容的优点和不足,并针对讲解的内容进行提问,问题可以由第一组任意同学回答,最后由除第一组以外的小组对第一组进行打分,成绩作为学期成绩的一部分。学生通过这样访谈式参与,不但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能掌握最新的银行金融动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与外界接触和沟通的能力。

第8篇:金融学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对接行业需求;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呈现出信息化、程序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金融机构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金融投资类本科毕业生在满足行业岗位需求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金融学课程是金融投资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研究货币资金融通、现代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金融经济的运动规律。在金融市场日新月异、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学上,而应与时俱进,紧跟最新金融发展趋势,以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应用技能的高水平、复合型的金融人才。本课题组通过总结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探讨金融学在对接行业需求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以供同行讨论和参考。

一、金融行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分析

(一)具备扎实的金融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金融与投资类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虽然目前薪酬较为可观,但技术含量较高、竞争异常激烈,其要求相关人员在掌握扎实理论功底的同时,还需熟悉金融行业的动态和相关业务流程。因此,金融行业要求金融与投资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传统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还要熟悉金融衍生品、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深刻领会金融投资行业的复杂性和业务的交叉渗透性等特点;不仅要具备基本金融投资业务的操作设计能力,还要提高自身的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等。

(二)现代金融业急需大量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变革。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金融等技术,不断提高支付结算服务质量,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使交易更透明、服务更快捷。因此,金融行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金融机构急需大量兼具金融业务能力和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量化交易和程序化交易等在我国不断普及,这种人工智能交易通过电脑程序设定交易策略的逻辑与参数,把握价格变化趋势,自动完成证券交易指令,赚取波段收益,可以克服贪婪、恐惧等人性弱点,并且还能突破人的生理极限,进行大规模运算,极大降低了交易员的工作强度。因此,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求各高校必须将计算机、统计学、数学等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多学科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三)金融全球化要求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

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金融跨国公司逐渐向国内金融各个领域渗透,这一方面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有机会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同时,金融全球化使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组合,追逐最大利润,各国金融市场相互渗透、相互制约,金融全球化的联动性不断增强。因此,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求金融专业本科生必须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掌握有关国际金融交易规则和国际金融市场惯例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金融英语应用能力,密切关注国际国内金融动态,以满足金融跨国公司对人才的需求。

二、对接行业需求下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对接行业需求方面,我国金融学的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课程内容体系与行业发展需求脱节

当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期权、期货等衍生产品纷繁复杂,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交易模式不断更替,因此,金融行业需要大量跨学科、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但传统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往往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理论知识与金融实践方面的相互融合和互相渗透。部分金融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僵化,更多的是学生按照教师安排的步骤进行操作,从而得出预期结果,且实践教学以演示和验证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在金融理论不断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频繁变动的背景下,大多数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难以及时更新,内容陈旧,缺乏开创性和前沿性,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缺乏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

金融学课程教学与金融市场实践的联系非常紧密,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要具有“双师型”的教学素质和能力,除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外,还要充分认识和紧密结合国际国内金融体系的运行实际。但是,由于金融行业的薪酬较高,教育行业的薪酬较低,多数高校难以聘请到优秀的具有金融行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大多数金融学任课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学位较高,理论知识渊博,但缺乏实战经验,不能准确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一线教师的知识、经验、实践背景不足,严重制约了对接行业需求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进程。

(三)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金融学作为一门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理论知识较为抽象,缺乏趣味性。本课题通过对部分任课教师进行调查可知,大多数教师强调单向的课堂知识传授,教学方法枯燥乏味,且缺少互动交流,不注重理论知识与金融实践的连贯性,极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手段上,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课件缺乏吸引力,教学过程中较少有讨论、实训、观摩等环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接行业需求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升金融学课程教学的效果,各高校应针对行业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一)构建对接金融行业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随着现代金融的发展,金融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和范畴也要求不断更新。比如,现代货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融资融券、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产品相继推出,量化投资与程序化交易不断普及;金融政策与金融制度的不断完善优化;资管产品、通道业务、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金融凭借多样性、灵活性、便利性、长尾性等优势得以快速崛起,对传统金融带来了巨大挑战;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货币中性论、货币需求理论进一步发展;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在我国实践的演进,等等,这些内容都不断更新。因此,在构建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应当对金融行业及金融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广泛调研,充分了解金融行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并及时推陈出新,适应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重构教学大纲,编纂金融学教材,以满足金融行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二)提高金融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

优秀的金融行业人员要求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金融问题,可见,金融学教师具备行业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因此,优质金融学课堂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水平,一是加强校企合作,聘请金融机构专家定期开设讲座,同时加强学校与金融部门、金融机构的联系,建立一个由学校、企业、政府等组成的社会实习实践体系,以共同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金融人才;二是加强年轻教师的业务进修和能力培训,定期派送、分批安排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还要积极引导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三)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首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学习能力的培养,要灵活运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提高教学效能。其次,推行研讨式学习,教师应结合金融实践制定课程目标,以创新的思维、观点熏陶学生,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投资对抗实战演练等方式,通过“企业家进课堂、课堂进企业”的“双进”活动,注重“项目化、实战化”的“双化”方法,推广“做中学、学中做”,进而丰富教学内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何淑兰,唐更华,段飞.基于行业发展的金融投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大学:研究版,2016,(5):46-51.

[2]刘开华.《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18):189-189.

[3]李长华,徐辉.依托金融行业探索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改革[J].商业经济,2009,(24):34-36.

第9篇:金融学知识总结范文

《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从以往有关金融学教研成果看主要集中在学生、教师、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从学生方面看,主要是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对专业基础课的作用认识不够,局限于教师的理论教学。枯燥的理论教学使得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专业基础课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认识,尤其是非金融专业的其他经管类学生,更是对《金融学》课程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同时教师授课方法、教材内容、考试评价方式等对学生学习也有一定影响。从教师方面看,教师在教授《金融学》课程中存在教法过于传统,模式单一;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等问题。教学授课过程中教法过于传统,方法单一,主要体现在教师往往比较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而把学生摆在课堂客体的位置上。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经典的案例,学生感觉到理论与现实的财经现象相距甚远,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效性很难有效发挥。《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而金融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金融学的内容也愈来愈多,学习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厚,庞大的理论体系面面俱到但又泛泛而谈,过于强化的理论性大大消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材方面看,教材版本层出不穷,有些教材内容庞大,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内容枯燥,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教材学科本位思想较重,有些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深有体会,虽然使用的《金融学》是“十二五”普通高校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但是仍然感觉到教材内容体系庞大,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教学评价方面问题。教学评价方面主要反映在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学校一般主要采用闭卷考试作为学生对课程学习掌握程度的主要评价方式,考试内容主要涉及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较少,基本都是客观试题。基于以上的问题,教师加强教学法研究,科学合理地采用多元化教学对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多元教学与《金融学》课程的模块学习的运用

系统查阅目前各种版本的《金融学》教材,概括起来,作者多数将这门专业基础知识分为四篇:即金融学相关的概念范畴、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宏观金融管理和调控。我们可以按照这样思路将授课分为四个模块,分模块安排授课计划。以某校非金融学专业的商科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例:该专业《金融学》计划课堂学时为32学时,每个模块课堂计划8学时。模块一,金融学的概念范畴;一方面要求学生理解金融的作用,另一方面正确科学地把握相关概念,该部分采用课堂讲授式教学,讲授《金融学》的体系、金融学的作用和相关的概念,同时和学生互动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从专业的角度审视一下生活中的金融现象,让抽象的金融作用和概念具体化。例如:居民和金融怎么联系的,自己身边的金融现象,金融在企业中的作用体现等等,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兼顾务实和兴趣的要求。

模块二,金融市场;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分工协作,自己讲解。通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在本模块的学习中,学生主动性明显提高,在讲解过程中非常积极,他们除了把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还查阅增加了很多外延的内容,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当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是非金融学专业的商科学生,在衍生品市场、衍生工具的理解等问题,不是很到位,此时,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的重点讲解和点评,鼓励并且提出改进的建议。为了督促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参与,随机提问的形式进行检验。在学生自己备课过程中,发现了金融市场中衍生品市场相关概念不容易理解或者有很多疑惑,增加了学生的解惑的期望,此时,教师给他们讲解,学生们的听课集中度非常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该模块的教学中,如果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让学生进行模拟炒股,了解一下相关软件,进一步理解金融市场的微观层面的知识。

模块三,金融机构;该模块以理论系统讲解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授课。首先,教师先理论讲授金融机构的含义、类型和作用;然后,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金融机构产生过程、发展和变迁情况;以案例形式,让学生具体理解金融机构在经济生活的作用,总结提炼金融机构的地位。存款类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是该模块的核心内容,可以通过理论讲解和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方式掌握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流程和原理。当然,角色扮演的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到达预期的授课效果。

模块四,宏观金融管理和调控;该部分内容和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紧密衔接,同时,和当前的国家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当前的经济形势息息相关;所以,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新闻视频资料,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也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金融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金融理论和经济现象中找到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金融学》课程内容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开放课堂,发掘学生自主探究潜能;讲评启发,引导学生探究方向;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学生自己选题做一项小型课题研究,研究成果以论文或其他形式反馈给教师,与课程的最终考试一起作为对学生学习课程的评价。

四、多元化教学和模块授课在《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