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秋天的散文范文

关于秋天的散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秋天的散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秋天的散文

第1篇:关于秋天的散文范文

1 散步

①xìn fú( ) ②nèn yá( ) ③fēn qí( )

④qǔ jué( ) ⑤yí shà shí( ) ⑥chāi sàn ( )

⑦ gè dé qí suǒ ( ) ⑧wēi qū( )⑨水波lín lín ( )

2 秋天的怀念

①tān huàn ( ) ② bào nù( )③ shēn chén( )

④chén jì( ) ⑤chuí dǎ ( ) ⑥làn màn ( )

⑦qiáo cuì( ) ⑧yāng qiú ( ) ⑨shén sè( )

⑩xǐ chū wàng wài( ) ⑾xù xù dāo dāo ( )

⑿mǐn gǎn ( ) ⒀jué bié( ) ⒁dàn yǎ( )

3 羚羊木雕

①pēng pēng( ) ②zì zuò zhǔ zhāng ( ) ③bù kě kàng jù ( )

④zhàng yì( ) ⑤xíng yǐng bù lí ( ) ⑥dǎi( )着玩

⑦shù chà ( ) ⑧mǒ ( )眼泪 ⑨liǎn jiá ( )

⑩zuàn ( ) ⑾hán zhàn ( )

4 散文诗两首Xk b 1.C om

①yáo bǎi ( ) ②nì xiào ( ) ③mù yù ( )

④dǎo gào( ) ⑤yīn yǐng( ) ⑥并dì ( )莲

⑦zǐ mèi( ) ⑧fán zá( ) ⑨fán mèn( )

⑩gěng ( )上 ⑾pái huái ( ) ⑿zhē bì ( )

⒀fù gài ( )⒁xīn xù ( ) ⒂yīn bì( )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1 散步 ①信服( )②嫩芽 ( ) ③分歧( )

④取决( ) ⑤一霎时( ) ⑥拆散 ( )

⑦各得其所( ) ⑧委屈( ) ⑨ 水波粼粼 ( )

2 秋天的怀念 ①瘫痪( ) ( )②暴怒( )③深沉( )

④沉寂 ( ) ⑤捶打 ( ) ⑥ 烂漫( )

⑦憔悴 ( ) ( )⑧央求( )⑨神色 ( )

⑩喜出望外i( )⑾絮絮叨叨( ) ⑿敏感 ( )

⒀诀别( ) ⒁ 淡雅( )

3 羚羊木雕 ①怦怦( ) ②自作主张 ( ) ③不可抗拒 ( )

④仗义( ) ⑤形影不离 ( ) ⑥逮( )着玩

⑦树杈( ) ⑧抹( )眼泪 ⑨脸颊 ( )

⑩攥 ( )着⑾寒战 ( )

4 散文诗两首 ①摇摆 ( ) ②匿笑 ( ) ③沐浴 ( )

④祷告( )⑤阴影( ) ⑥并蒂莲( )

⑦姊妹i( ) ⑧繁杂( ) ⑨ 烦闷( )

第2篇:关于秋天的散文范文

雾雨电

静寂的园子

《春天里的秋天》序

鸟的天堂

机器的诗

海上的日出

做一个战士

狗--星

纪念友人世弥

一个车夫

废园外

“重进罗马”的精神

桂林的受难

第3篇:关于秋天的散文范文

一、明定向之美

选材的广泛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散文的异彩纷呈,从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散文分为不同的类型。仅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来看,就有写人叙事型、借景抒情型、即事明理型等不同类型。同样是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感悟,不同类型的散文,其表达的方式自然不同。阅读散文,首先就要明确这种“类型”差异,选择最适合解读文本的切入角度。散文阅读教学,必需立足于文本特质,充分发挥“这一个”的功能和效用。

如《故都的秋》即属借景抒情型,那自然要通过对所绘之景的形象感知去分析体味作者的眷恋落寞之情。像《囚绿记》这样的即事明理型散文,自然要通过对琐而有序的事件的梳理去把握品悟作者珍爱生命,追求自由光明的理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明确了散文审读的思维指向,“按图索骥”,才能真正步入作家匠心独运的奇妙的散文世界。

二、品语言之美

散文之美首在语言,优美的散文,其语言不仅有清泉出谷、叮咚悦耳之音韵美,更有清水芙蓉、清新雅致之意蕴美。

文质兼美的散文,其语言必如珠玑,读之诵之,琅琅上口,韵味悠长,散文教学自当从品节奏、旋律、回环等角度品其音韵之美:

1.音节顿挫轻重的节奏美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郁达夫先生《故都的秋》开篇的这段文字,正是借助音节的顿挫轻重,将故都之秋色与自己内心之秋思自然地融为一体,真切地表达出对故都之秋的深沉眷恋。诵读这段文字,开篇的“无论”、“总是”要重读,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秋天的深挚情感。“可是”的转折更好地强调、凸现了“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连三句的铺排,应注意其间的停顿间隔,同时要强调尾词“清”、“静”、“悲凉”,这是以时间的延宕来拓展(引发)人们对作者所述秋景的深入思考。最后一句中“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似乎可以省为“要从杭州赶上北平”,可是从原句的“顿挫”中,不是更能让人感受作者“不远千里”“想饱尝一尝”“故都”“秋味”的深情么?

2.声调抑扬起伏的旋律美

声调从语言音位学上看,是起区别意义的作用;而从语言的音韵美的角度看,利用声调的抑扬起伏,加以巧妙安排,可以形成类似音乐旋律的“语流旋律线”。富有音乐美感的“语流旋律线”使得情感之泉汩汩流淌,润人心扉。

试以音节声调的“平仄”来品读《荷塘月色》描写“月下荷塘”的句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短短一句话,却平仄相间,高低有致,自然形成了抑扬起伏的“语流旋律”,浅吟低唱中凸显景物的素淡朦胧之美,引发人们关于“临风飘举”的美好遐思。

3.韵律张弛有致的回环美

排比、顶真、对偶等是散文锤字炼句常用的辞格,这构成了散文语言清流漫溯,翠峰逶迤般的回环之美。如《囚绿记》中: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这里的长句、短句各得其宜,开首一句感叹,引出第二句的排比铺陈,尽显“绿色”的“宝贵”之处;长句突显因“怀念”而“等焦”的心境,第四句简直就是对仗工谨的佳联,“水白”“草绿”,由形及神,写尽了绿色之于“我”的弥足珍贵。

音韵之美是散文语言形式美特质,意蕴之美是散文语言的内容美特质。散文语言的意蕴就在于其辩证统一的艺术特质:

1.绚烂与朴素的辩证统一美

绚烂的文字华丽、奇巧、活泼,平实的语句自然、亲切、真挚,似乎绝然不同,而成功的散文家却能将二者水融,优美的散文总是“美而不艳,鲜而不腻”。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坡的“朴素之极,乃为绚烂”,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小狗包弟》的语言既有书面语的特点,又有口语的特点,两种语体很自然地浑融一体,全无刀斧雕琢痕迹。表面看来只是事件的自然发生、发展,情感的自然波澜起伏,感觉不到文章语言形式或语言技巧的存在,但阅读下来却能直击文章的深层和底蕴。

2.凝练与畅达的辩证统一美

凝练的文字言简意丰,甚而意在言外,畅达的文字行云流水,甚而酣畅淋漓。文质优美的散文总是将二者统一在一起,自然成趣。读来自有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流石之感。

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语言精警,富有思想含量,感情充沛,如歌如诗。诵读之下,自能培养学生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3.明快与含蓄的辩证统一美

明快的文字明朗、率真、舒畅,含蓄的语句则深沉、有趣、耐嚼。优秀的散文语言总是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字字饱含情致、句句富有风韵。读之如啜香茗,神明气爽;如饮醇酒,久而弥笃。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一路写来似乎只是作者对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的回顾记忆,但篇末“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读来耐人寻味,一句反问精当地概括了梁启超的“学问”“文采”“热心肠”的学者气度,更突出了梁启超“当世”罕有人比的地位。

三、析情境之美

情境,本来是指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对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情境同艺术发现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情境逻辑”。英国现代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认为,是艺术情境决定了艺术家发现什么,表现什么,创作什么。同样,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也离不开一定情境的制约。

散文常常“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片花上论人情”,就是因为在特定的艺术情境中,“一粒沙”、“半片花”引发了作家的情感体验,从而“情动辞发”。审读散文,只有明悉引发作家创作散文的艺术情境,建构起与作家情感交流的“平台”,才能真正明晰作家寄寓在字里行间的真情深意。

“情由境生,境由心造”,散文优美的情境正是作家以心感悟自然,体悟人生,情注于内,理寓其中的思维结晶。很难想象,一个浑浑噩噩的匆匆过客,一个情感匮乏的人,能够洞察出世界的奥秘;更难想象,一个精神生活空虚的人,一个缺乏生命体验的人,能够感悟出人生的真谛。散文中的情境不是追求妙肖自然,而是力图示其神采、传其神髓。审读散文,明确了“作者胸有境”,才能做到“入境始与亲”。

四、悟旨趣之美

散文旨在抒情,表达作家独特的情感体验,抒情自然见“性”,表露作家深切的人生感悟。散文的题材虽涵盖宇宙之大,苍蝇之微,但其核心应是作家作为个体对生存的反思。或者说,散文就是作家个体生命的一种自由的、内动的、深层的思维活动。散文是作家知觉、感觉相融合,通过思维思辨,观照内省的终结形式。最终,它体现的是人类对自身处于社会、自然命运的思考。换句话说,就是实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优美的散文恰如“精神的导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的作用。它必然能引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的深层思考,从而真正实现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精神培育功能。应该说,这是散文审读价值的最高体现。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语文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形式,学习语文,就是构建人的精神世界,让人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四美”特质决定了散文教学无可撼动的教学地位,但是要想实现散文教学实现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的价值,就必须关注教学的“二难”――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读物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同时,主体不断地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的信息,阅读就是一个主客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必须立足一个事实,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过程,是师生在特定情境中和为特殊目的而进行的知识、态度、价值观等的分享活动。在交流分享智慧情感、一起幸福成长的“生命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二者缺一不可。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散文教学不仅要习得文章技法的知识,更要品悟文本中潜藏着的丰富的人文因素。散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文本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而在这一建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必须实现双主体的渐变,即教师引导、启发、讲解、点拨,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应用,散文文本的学习必须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

第4篇:关于秋天的散文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散文教学 朗读 欣赏 对话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数量较多的一种文体,将近占了课文总数的一半。教材中的散文根据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散文教学是达成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的一个最佳途径。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散文教学要围绕散文的基本特点展开,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了解有关散文方面的知识,学会阅读、欣赏散文,引领学生迈进散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及理趣世界中,品味散文独特的魅力。

一、教学散文要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

散文是美的载体,生动的描写、清晰的叙事、精致的语言、隽永的思想、感人的情怀,无不让人对散文情深意笃。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散文,就应该把散文的美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感悟美、欣赏美、享受美,这才是散文教学深远的追求,也是老师应追求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散文就要以读为本,尤其要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朗读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很快融入散文所营造情境中,最终实现情感熏陶。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思与感悟,读出文章的思想内涵,品味出文章的意韵理趣。朗读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自由朗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等。笔者教学散文时,根据文章或语段内容有时安排齐读,以营造一定的气势;有时安排学生自由朗读,以感知课文内容;有时指名作展示朗读,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多种朗读形式的运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体会及对文章形式之美的感知。再次,朗读要抓住文本中精彩的、重要的、关键的语句,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由读好句子到读好语段,直至读好整篇课文。

三、教学散文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筛选的经典作品,无不蕴含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读起来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散文教学要从思想内涵、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研读文本、触摸文本语言。思想内涵方面要领会散文的主旨,感受散文的意境美;艺术形式要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体会散文的线索之美、结构之美;语言方面,要着重了解散文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语言艺术。

阅读散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领悟思想内涵和品味语言,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材中的散文,语言或流畅、华美,或自然、朴素,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格调、情味,揣摩语言的内涵、理趣,推敲语言的文外含义,想象语言的空白形象,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欣赏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鉴赏文本的表达技巧,是散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散文的构思及表达是自由的、灵动的,如朱自清的《春》,情景交融、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精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融情于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运用象征手法,叙事中寄托强烈的感情;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由事推理,富有哲理性,巧用伏笔和照应,记叙周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略、欣赏作品构思的艺术匠心、语言的优美及表达方式的巧妙。散文是充满诗意的,阅读散文就要从中品出诗味。散文的诗意往往表现在画面的意境深远、抒情的浓烈、想象的神奇和诗一般的语言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从作者寄情的事物中捕捉诗意,尤其要抓住作者抒写的“动情的事”和“动情的物”,要抓住“动情点”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朱自清从其父亲的背影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那背影就是一个“动情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关于对背影描写的语句,咀嚼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散文要树立“对话”的理念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对话”理念的阐述。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一种对话与交流。教师要努力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把阅读、思考、分析、批判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通过课堂上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方式,实现多向的互动交流与沟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散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在美的语言和形式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素。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内涵美与形式美。如《春酒》一文的写作特色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展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母亲及家乡的眷恋之情。教学本文要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的细节描写,感悟其作用。具体方法是通过朗读、思考和对话的方式,品析文中的细节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

总之,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讲究策略、创新方法,既要注重诵读,又要重视鉴赏;既要注重自主探究,更要注重对话交流,以此促进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彰显学生对散文解读的个性,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第1版).

第5篇:关于秋天的散文范文

一、利用网络资源,养成自学质疑的习惯

现代信息技术促成了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上拥有海量的资源、最新的信息,这些大可为职教语文教学所利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学习。

如在新课预习环节,学生便可先在互联网上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事先了解作者资料、写作背景、文化底蕴等;对于不理解的生字生词进行自学,对于文章涉及的写作技巧、思路、目的等进行了解;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在家里通过学习论坛或学习群组进行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如此,每个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就会掌握丰富的信息和资料,教学时必定会令教师大为惊喜。在课堂上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和引导,即可让学生快速掌握与本课相关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讨论的好习惯。在教完每一单元后,教师可让学生上网下载和完成作业。对于本单元的拓展延伸部分,也可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料自主学习,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知识量,提升理解能力。此外,网络上的海量资源,以及多元的见解,促使学生学会甄别信息、辨别真假,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营造情境氛围,促进理解掌握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地将各种生动的图片、严谨的数据、优美的文字、形象的音效,以及直观的动画集合在一起,共同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这样就会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给死气沉沉的课堂增添几分活力。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下增强对知识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内化。

如学习散文时,要求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散文中的意境,品味其中的韵味,从而理解作者优美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等,它们看似写景写物,实则是作者借景抒情、寄怀于物。要真正品味其中的韵味,欣赏其中的文美,理解其中的意境,就必须通过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品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可能,可下载与散文景致相似的视频供学生欣赏,通过适合的音乐营造氛围。学生虽身在课堂上,心却仿佛飞到了宁静的荷塘边欣赏唯美的月色,看到了故乡秋天里飘舞的落叶,来到了奇妙的空中楼阁,欣赏到白雪皑皑静谧的冬景……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营造浓浓的意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实现互动交流,提升探究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互动性、交互性的优势,为职教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交流的空间与平台。如前文所述,学生在预习或课外延伸学习环节中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讨论,拓展思路,扩大眼界,训练思维。在课堂上,信息技术也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第6篇:关于秋天的散文范文

出身书香门第的郁达夫有着浓郁的文人情怀:伤感、深沉、细腻、敏感、闲适、恬淡、率真。读他的小说也好,散文也好,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而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就十分集中而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一、感伤的情调,舒缓的节奏

纵观全文,作品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感伤情调。尽管作者开篇就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但他这里所说的“好”,却主要的不是欢快,而是感伤,所以作者接下来马上就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就为全文定下了基调。“清”也好,“静”也好,“悲凉”也好,在这里其实就是感伤的具体体现,用作者后面的话来说,就是“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全文就是围绕着这“清”“静”“悲凉”而展开的。

作者之所以为全文定下这么一个感伤的情感基调,完全是由他的文人情怀所决定的。正如作者所说的,“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甚至外国的诗人也不能例外,“各国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也就是说,作为士人的郁达夫,长久浸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又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阅历又丰富,这样,对于秋,他便自然有着一种强烈的文人情怀,流注笔下,便免不了感伤的情调。人有七情六欲,伤感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哀情写得好,同样感人肺腑,流传千古。

而配合着这种感伤的情感基调,全文的节奏也和缓。文章首尾的文字是这样,中间的五幅图景(“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也是这样。作者娓娓道来,舒缓有序,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也许有人会说,“胜日秋果”和结尾部分的文字是激扬的。其实不然。这两处文字表面看来很光鲜、很昂扬,也的确有点奔放,但骨子里其实还是伤感的。就说“胜日秋果”吧,作者其实是说好景不长,你看,“……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土的世界”,只有短短的“七八月之交”才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这不等于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吗?这不就是人生苦短的另一种表达吗?而结尾部分的“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云云,不是更伤感而深沉吗?所以,我们以为,品读本文,当以舒缓的语调,不急不忙,平心静气读来才好。

二、观察细致入微,一花一木皆有情

较一般人而言,文人的观察更仔细,感情更细腻。郁达夫就是如此。在他的眼里,故都的一切仿佛都饱含情感,饶有趣味。你看,即使“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就说再平常不过的牵牛花吧,作者也能说得那么津津有味:“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简直是莫大的享受,作者完全陶醉在了自己的那片天地里。我们想,这种情怀,怕是如我等凡夫俗子难以感受得到的吧。这些文字之所以感人,完全在于作者将自己的那种文人情怀细节化了。什么东西一成细节,就会给人留下抹不去的印象。而本文这种细节简直俯拾皆是。比如泡茶观天,“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比如脚踏槐树落蕊,“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品味“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比如秋蝉的啼唱,“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比如秋果,“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等等,等等。作者是描写细节的高手,不经意间就写活了一个个的细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确实,生活的美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当中。只有捕捉到了这些细节,文章才会真切感人。郁达夫正是用他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这些细节,信笔写来,遂成美文。我们只有认真品读这些细节,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文人情怀,也才能真正读懂本文,才能真正品出文章的美来。

三、恬淡而闲适的生活追求

正是作者现实生活的颠沛艰难,才让他在内心深处渴望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就像陶渊明那样。而故都北平的生活恰好满足了他的这种理想。郁达夫在《北平的四季》里说,“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于是,作者便不由自主地怀恋起故都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来。看看“清晨静观”吧,这不就是典型的恬淡闲适的生活么?你看,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你可以细数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一丝一丝的日光!也可以细看破壁腰中的牵牛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真的是“人闲桂花落”哩。这可是要有多么的恬淡闲适的心境才做得到的啊!陶渊明追求的不就是这么一种生活么?“悠然见南山”,“虚室有余闲”!这不就是作者文人情怀的最好体现么?

美哉,如此文人情怀!

四、率真的情感抒发

第7篇:关于秋天的散文范文

[关键词]文体意识;文化批判;想象。语言狂欢

在新潮散文作家中,钟鸣的创作是最具实验意识的。迄今为止,他已经出版了《城堡的寓言》《畜界・人界》《徒步者随录》《旁观者》《秋天的戏剧》等多部散文集,并引起较大反响。北京大学的余树森、陈旭光在《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中就曾给予高度评价:“钟鸣的随笔体散文异军突起,融贯中西散文随笔传统而又有自己独特的发挥与创造,他为随笔作为独立文体所作的理论思考和努力实践,在散文史上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有的评论者认为这样的评价过高,并认为其作品无异于“天马行空的语言自恋”。这种各持己见而又相去甚远的评价,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钟鸣散文的某种意义和价值。本文拟就钟鸣散文的特点做出简要分析。

一、清醒的文体意识

所谓文体意识,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形成的对于文体特征的或明确或艨胧的心理把握。钟鸣的散文创作一开始就具有清醒的文体意识。他极力主张将“随笔”当作一种独立的文体,从散文中分离出来,并且认为“随笔已由于它传统的使命感和在现实中逐渐成为‘一种非语言的反论符号’而成熟起来,以至于成为知识分子的文体或知识分子的写作风格”。这种清醒的文体意识使得钟鸣的散文创作一开始就不同于那些处于懵懂或自在状态的写作活动。

作为一切文章的母体,散文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分崩离析:通讯、报告文学、自传、回忆录等等陆续分解了出去,而随笔。作为一种亚文体,目前正处于即将走向成熟并脱离母体的状态。而“知识分子写作”是上世纪80年代末由一群年轻诗人提出的与“民间写作”相对立的创作口号。他们认为诗歌的创作首先是一种对艺术负责的写作态度,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诗歌语言的精密处理,充分发挥各种写作技术的艺术效果,从而准确地表达诗歌的主题。作为诗人的钟鸣,将诗歌界出现的“知识分子写作”这一概念平移到散文界,主张以知识分子的姿态进行散文创作,并进一步以自己的散文――或随笔创作实践这一主张。

对于自己的随笔创作,钟鸣曾经明确地指出其创作意图:即使做不成“由英雄们的不同心性和冥想构成的、既是英雄的向往所在,也是英雄挞伐旧秩序和宿弊所在的……英雄城堡”,也要“给那鹄立在陡峭山岩上的城堡,送去自己的一丝呼吸,几块惨痛、但却灼人的石头”。――这也就是说,从文体的角度看,钟鸣认为自己写作的是与抒情、叙事散文有所不同的随笔;从思想内容的角度看,其随笔创作又担负有某种不无艰难的社会责任,或者说具有某种启蒙性或文化批判倾向。

钟鸣散文――随笔的创作就是在如此清醒的文体意识指导下进行的。

二、文化批判

钟鸣20世纪70年代服过兵役,并曾到越南参加过战争,改革高考制度后又进入大学读书。丰富的人生经历使钟鸣较早获得了个体和文化意识的觉醒。在他的随笔创作,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不无深刻的文化批判。《关于曼德尔斯塔姆的黑太阳》一文,大致记叙了作者对俄国诗人曼德尔斯塔姆及其诗作的理解与评价。

曼德尔斯塔姆是表达“对世界文化的眷念”的阿克梅诗派的重要成员,他“透过历史文化的比较和联想,对各个文化历史时代、对现代及其前景进行思索”。“曼德尔斯塔姆虽然理智上理解革命到来的必然性,却不能接受其破坏性的方面。”因而“不为新的现实所需要,为新的现实所抛弃。”在《关于曼德尔斯塔姆的黑太阳》中,钟鸣对诗人曼德尔斯塔姆和其诗作历史价值的理解是深刻而令人回味的:“当一个时代,借助社会的本能和权利的惯性,放肆营造文化平面气氛时,诗人便会处于非常危险的边缘,他的死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证明了诗的有效性。”

在《侏儒野史》中,钟鸣用真真假假的叙述表达了对中国数千年以来的封建集权制度及其衍生物的反讽:“他们从不承认自己是矮子。确实,当你周围尽是和自己一样高的人时,你又怎么能知道自己就是那闻名的侏儒呢。所以哲学家尼采说,有种侏儒就踩在我们的肩上,它是一个精灵,但却像一个侦察兵,随时都可能跳下来。当他跳下来,蹲伏在你面前时,它会告诉你,所有的真理都是弯曲的。当然,也并非全部是。”

需要指出的是,钟鸣的文化批判并不是用传统的方式、从正面直接进行的,而是夹杂在大量类似寓言加想象的“奇文”之中,人们常常会在貌似荒诞不经的行文中突然感觉到思想的光芒,明亮耀眼,但随即又尘埃落定,仿佛什么也不曾有过。或者说这种批判带有比较明显的诗性特征,它曲折含蓄,同时又尖刻犀利,隐含着的锋芒既令人捉摸不定,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两者所形成的巨大张力,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给人以某种意味深长的启示。

应该说,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继承并发展了鲁迅杂文的某些特点,在思想上也与五四时期的反封建主题和“国民性批判”有着承续关系。由于市场经济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新潮散文作家片面追求后现代主义的所谓“削平深度”,有意无意地放弃了作家应该勇敢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启蒙意识,使散文的整体思想品质有所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钟鸣的写作表现了对人类现实生存状况和精神生活的深刻批判。钟鸣的视野是广阔的,立足于此的思考也是严肃而认真的。他用艺术形式上的种种尝试,成功地打破了某种话语空间的密闭性,使自己的随笔创作向着更为广阔的意义空间敞开、向着更自由的精神境界冲刺。

三、想象力的驰骋和语言狂欢色彩

钟鸣的随笔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力的驰骋和语言狂欢色彩。林贤治认为:“钟鸣的随笔也有着自己的叙述语言,典雅、跳宕,不乏想象力和幽默感,其中最突出的,也最为人看重的是‘引书以助文’。”

所谓“引书助文”,就是频率很高地引用古今中外的各种文献资料,或讲述事件,或印证自己的观点,并由此形成一种独特的文风,颇有点当年周作人“文抄公”式的文体特征。但是,与周作人引用大量古书有所不同的是,钟鸣的引用常常以想象为桥梁,语意由此及彼,跳跃而曲折多变,就此形成一种使人真假难辨的艺术效果。他似乎是充分地沉浸于古旧的书本和自己的想象中,由此构筑起令人耳目一新确有将信将疑的文本。《鼠王》是钟鸣散文中的“名篇”,其中引经据典地记叙了唐鼠、香鼠、隐鼠、红飞鼠,土拨鼠等,简直就是一个老鼠的文字世界。然而,他并未涉及任何一种老鼠的生物特性,而是仅仅是梳理它们在文字世界里作为符号的意义,其中有许多种老鼠也许只是在文字记载里才存在过的。如他写鼠王:“大地有乌合之众,土里有乌合老鼠,统称‘鼠王’。这是加斯卡尔对‘鼠王’性质形而上学的限定”。这样,“鼠 王”似乎就成了和人类社会有着某种对应意义的符号,但是人们又无法像对号入座那样丝丝入扣地将两者联系起来。――因为,这个文本世界说到底是作者钟鸣驰骋个人想象力的即兴之作,就在这种若有若无、若即若离之间,读者所得到的根本不是关于老鼠的认知,而是一种极为新奇的艺术感受。或者可以说,《鼠王》是钟鸣以各种支离破碎、或者干脆就是杜撰的所谓“经典”为材料,以自己的想象为蓝本搭建起的一座文学迷宫,其中某个局部可能具有某种象征和隐喻意义,但说到底,象征和隐喻并非文本的主要目的,而建筑(对于作者而言)或走过(对于读者而言)迷宫本身才是其基本意义和价值所在。

应该说,这样的随笔作品和上世纪90年代的先锋小说一样,都是在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具有某种实验意义的文学作品。相对于80年代盛行的带有“伤痕”色彩和乡土色彩的两类主流散文,90年代的新潮散文特别是钟鸣的随笔具有明显的超越意义。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其价值首先并不在于建构了什么,而在于继巴金和贾平凹之后,再度解构了某些早已成为束缚的陈规戒律,为散文随笔的创作清理出一片曾经人所不知的空间。

语言狂欢色彩。巴赫金在谈到狂欢理论时曾说:“如果文学直接地或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接受这种或那种狂欢节民间文学(古希腊罗马时期或中世纪的民间文学)的影响,那么这种文学我们拟成为狂欢化文学。”“狂欢节上形成了整整一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从大型复杂的群众性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同它相近的(也具有具体感性的性质)艺术形象的语言,也就是转化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散文相对于小说而言,“没有较多的技巧可以凭借,因此在艺术表现的形式上,主要就得依靠语言本身的光泽了。”

第8篇:关于秋天的散文范文

此时是清秋时节,万叶吟秋,秋山明净,我以为哲学诞生于秋,而人生哲学诞生于深秋之夜对生命的觉悟。

也许因为爱吧,我们来到世上,因此要感谢上苍;因为爱,我们上下求索,历经沧桑;更是因为爱,我们撒手尘寰,不知能否飞升天堂?生命的来去有无,都和爱有关吗?我不知道。

人的一生,不断与客体作斗争,也不断与自我作斗争,活着是胜利吗,死了是极乐吗?

生命追求的是自由与充实,生命所多的是束缚与空虚,文艺就是人类为摆脱空虚而战斗的伤痕,是见证,而大美皆有伤。衣食住行是重要的,否则一切无法安放。

我曾经叫着活出真我,现在看来活出真我,不要叫才是。

并非所有的人都会经历苦难,但不经历苦难的人生能算得上真正的人生吗?并非所有的文字都有忧伤,但没有忧伤的文字能算得上真正的文字?可是我最想说的是,给我文字,我不要忧伤。

关于生命最美的诗歌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关于生命最美的散文是《我与地坛》,关于生命最美的小说是《边城》。

真正的文字痴守者都是死去活来的人,他们体味了人间太多的痛苦与忧伤,他们在生命的绝境中重生,他们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的爱,对世界的悲悯与人道的关怀。他们是:两只冷眼看破世间万象,一颗热心普度天下苍生本文。而他自己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地火燃烧寒武袭人的境界中。

生为真理,死为信仰。二十世纪在我心中只有甘地。

阅读就像跋涉与流浪,也许是理想的方舟,也许是绝美的生命之舞,有快乐也有艰辛,尽管人生苦短,世事不居,阅读的人都乐此不疲。

给有人写了一副毛笔字,荒疏很久了,他在恋爱,于是我写的是:人生苦短,儿女情长。他如获至宝。

屈原的死、老舍的死、川端康诚的死、海子的死总不能让我释然,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苦苦的思索。一个人叫着自己去自杀是一种胆怯,而一个人真的去赴死那就是一种勇气,死是无言的,你死的时候还做花样表演吗?为信仰坦然赴死与为信仰忍辱苟活都同样让我景仰,我肯定屈原也绝不否定司马迁。

我爱在秋叶飘零的林中独行,不必雀跃与高歌,只需用心倾听落叶的声响,体味一份诗思、一份禅悦、一份生命终极之壮美。轻轻的落在我的怀中,问我关于生命无语的菩提。

第9篇:关于秋天的散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或短语)。例:“这里运用比喻(或拟人),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运用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这里运用排比,表达了……的强烈情感”等等。但是,指明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并不是我们答题的核心,其核心是要答出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的词句的内涵。手法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它最终是为表现词句的内涵服务的,因此这一题型实际上属于“词句理解”考点的范畴。词句的内涵往往不是单一的,有时既表现了人物的个性(包括性格、品质),又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想法、感受,或许还隐含着一个观点或道理,甚至还表现了人或景物的状态等等,较为复杂。考生在挖掘内涵时,应在读懂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位的全面作答,才能踩准得分点。综上所述,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可归纳为: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题型的答案=①修辞手法+②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③词句内涵(内涵要从“个性”、“情感”、“感受”、“道理”、“状态”等方面多角度挖掘)

二、典例分析

【文章简介】 散文《生命中给我首次拥抱的那个人》主要内容是写妇产科年轻护士胡洁夜班护理产妇和新生婴儿,表现了胡洁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

【样题展示】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上文中第⑩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文段如下)

凌晨四点,胡洁再次进病房给病人打针,照例被问到“你行吗”,先前接受输液的那个孕妇直点头:“她可以的,扎针好像蚊子叮了一下!”这个时候,胡洁心里是最温暖的,所有的辛劳,都值得了。

【参考答案】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表现了胡洁专业技术的过硬(内涵中的“个性”角度)及胡洁对产妇的爱心(内涵中的“情感”角度),同时从一个侧面表现出胡洁的爱岗敬业(内涵中的“品质”角度)。

【答案分析】 因为是一个典型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题型,所以答案强调了三个内容:①修辞手法,②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这里运用排比,③词句内涵。而词句内涵从个性、情感、品质三个角度来挖掘,三个内容中的每一点都是得分点,但得分的重点、难点在“内涵”的全面挖掘。少答一个层次的意思,就要扣掉相应的一个分。

三、错例点拨

某考生关于上题的答案是这样的: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表现了胡洁技术的高超(内涵中的“个性”角度)和胡洁对产妇的关爱之心(内涵中的“情感”角度)。

分析以上答案,可发现该答案漏了两个得分点,一是没指明比喻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二是没答出产妇认可的胡洁的一种品质——爱岗敬业。根据“踩点给分”的打分方法,应扣掉相应的分数。可见该考生对此题型的答题方法还不怎么清楚,且全面挖掘内涵的意识还比较淡泊。

四、答题技巧

此题型在中考改卷时采用的是“踩点给分”的方法,即答出参考答案中的一层意思就给一个分,答出了两层意思就给两个分,答出了所有意思就给满分,允许答有限的“废话”或“啰嗦话”,只要这些“废话”或“啰嗦话”不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冲突就不会扣分。这种打分方法启迪我们在挖掘内涵时,可以尽可能的多角度、多方位的全面挖掘。可以将我们一时无法取舍,但自认为“在理”的想法也写在答案中,说不定在不经意间就踩准了参考答案上的得分点。

下面我们来看另一考生对上题的解答: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洁注射技术的高超以及胡洁对产妇的爱心,同时还表现出产妇对胡洁的技术和医德的认可,也能体现出胡洁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上面的这个答案中划线部分虽是参考答案以外的内容,但其表述是有道理的,因此不应扣分,再加上此答案表现出了参考答案中所有的得分点,所以应判为满分。多角度、多方位的全面挖掘词句内涵,尽可能地去踩准得分点,正是这个同学获得满分的原因。

五、实战演练

【文章简介】林清玄的散文《秋声一片》写的是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的人由于远离了大自然“这里运用排比,越来越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而更可悲的,“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因为他们将更加远离自然。

【试一试】请结合全文内容,赏析下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附参考答案:这句话将季节拟人化(修辞手法),形象地(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说明了现代都市人在都市里再也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只有在远离都市的大自然里,季节的特征才比较明显(内涵中“状态”的角度);表现了都市人对远离大自然的伤感和无奈及对亲近大自然的渴望(内涵中“情感”的角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