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生物学总结范文

微生物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生物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生物学总结

第1篇:微生物学总结范文

【摘要】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通过探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讲授过程中以及中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技术等内容,对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44-01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临床、护理、预防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现代医学微生物学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医学、药学、生物学各领域,其发展速度相当快,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开拓和深入发展,使人们对于所致疾病的病原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环节,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围绕医学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学的关键。

1课程特点

1.1课程内容多、课时少。

在医学教育中,各院校为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压缩教学学时是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我院的医学微生物学学时也在一再缩减;然而,随着医学微生物学深入研究,以及新病原微生物不断出现,如SARS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等,该课程内容正不断增加,使得教学压力日渐增大。

1.2学科交叉多。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内容涉及很多学科,既有基础学科,又有临床学科。众所周知,微生物学的发展派生出免疫学课程;微生物学与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也密不可分,同时该课程与临床多学科内容相互渗透,如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外科学、内科学等。

2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教与学探讨

2.1优化教学模式。

在目前我国教育的大环境下并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逐步引入了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减少死记硬背,旨在调动学生主动、自觉、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明性,训练学生科学思维、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提供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病例,然后提出相应的思考题。如该疾病可能由哪些病原微生物引起?临床上需进一步检查哪些指标?如何进行相关的防治包括必要的鉴别诊断等。学生分组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并讨论,最后老师总结与答疑。通过PBL教学法的部分课时实践,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2.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占总教学课时一半比重,重视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进行了如下改革。首先,根据现代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我院教学的条件,重新编写了实验教学指导,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并增加了部分设计性实验内容;其次,通过课前提问来促使学生养成实验课之前应该预习的习惯,对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有很好的效果;再次,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实验教学质量控制,包括老师实验课之前的预实验、实验集体备课、实验报告的阅改及实验考核办法等。

2.3多媒体课件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变抽象为形象,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所涉及的常为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为此,我们将许多优秀的国外原版微生物学教材中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精美的照片、示意图等扫描到计算机中,制成色彩鲜艳、高分辨率的微生物学图库。此外,还利用数码相机、数字摄录机等对平时教学的实验操作及其结果进行记录,或利用视频采集系统将保存的微生物学教学录像进行剪辑后转换,制成内容丰富的数码影像资料。在平时我们非常注意收集报刊、电视、因特网等现代传媒中涉及医学微生物的科技报道。例如我们在讲课中有关疯牛病、埃博拉病毒的肆虐、防治的最新进展、人间禽流感的防治、国内外艾滋病疫苗研究进展等内容都是在科技新闻报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后整理的。这样拉近了医学基础课课堂与学科前沿的距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十分注意利用因特网上与微生物学相关的网站资源,因为这些网站上有大量精美的医学微生物图片、有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历史及最新进展等内容。所有这些都可供制作课堂讲授内容时随时调用。

2.4推荐适宜的学习方法和易记的口诀

2.4.1三性两法。

学习医学微生物各论时,将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预防与治疗方法归纳为“三性两法”。通过总结与梳理,建立每种致病微生物的个人名片。学生们常常感到致病微生物太多,容易弄混,不好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名片的方式,认识病原体。俗话说得好“一回生,二回熟,三次见面成朋友”。在课余、在休息时,都可以把名片拿出来,帮助记忆。

2.4.2横向比较法。

在总结了“三性两法”的基础上,建议学生们按照某种相同特性,将所有学过的病原微生物知识分类记忆。比如,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感染而不入血的细菌,两次入血的细菌等。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对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又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4.3纵向比较法。

对于相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排除共同特性外,比较不同微生物的特点。在肝炎病毒一章中,可以按照感染途径的不同,将5种主要的肝炎病毒分成两类,一类是经过粪-口途径传播,另一类是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还可以根据核酸的类型,将5种主要的肝炎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这样做的好处是重点突出,容易让学生抓住重点,还可以减少学习负担,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

总之,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也要重视对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传授,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我们应全面地认识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只有两者“双管齐下”,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金红,张晓梅,邓伟江,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4):60-61.

[2]薛惠平,陈佩,张艳萍,等.诊断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0):907-908.

第2篇:微生物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严格来说,食品微生物学是属于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涉及到很多学科、很广范围的的课程。食品微生物学主要是对和食品有关的微生物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研究些食品和这些微生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开发出有益的微生物,并将其利用到相关的食品生产、制作和保存上,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更多的食品;同时也对危害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微生物进行研究,研究相关的检测技术并将之运用于食品安全监测和监控上,以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防止人们食用之后发生食品中毒事故。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科学的一个重要课程,它是培养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必修课。而如何让学生在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学会生物学理论知识,掌握食品安全检测、安全控制、以及产品的研究开发等专业技能,从而适应市场对于食品安全人才的需要,则是目前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课题。因此,做好食品微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改革,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食品安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来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经验,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进和探索,以期望可以提高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1调整教学计划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要培养高素质实用性的食品安全人才,就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调整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计划,合理安排好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分配。而根据一些相关的课程安排情况,我们建议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课时分配由原来的7:3调整到6:4,或者5:5。通过适当增加实验课的课时,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加强他们对食品微生物学实用技能的掌握,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选择合适教材

教学离不教材,教材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一个工具,因此,选择的教材合不合适,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选择一个合适的教材,则是一个成功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例如,笔者在这里就选择了浙江大学编写的《食品微生物学》,这套教材的结构比较完善,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也比较合理,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为学生提供比较丰富比、较全面的食品微生物知识,让学生以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大的知识收益。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实施的手段和过程,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分别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3.1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就如同科学的学习方法一样重要,这是所有的教师都认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采取的是“授之以鱼”的方式,主要强调教师的知识传授作用,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要改变这种单方面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还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食品微生物学的实践性特点,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采取情景教学来提高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终学会应用。例如在进行大肠杆菌的讲解时,直接向学生讲解:大肠杆菌的长度是1纳米到2纳米。这样的感觉就很死板,很没意思。笔者在这里是这样说明的“1500个大肠杆菌首尾相连的长度差不多就等于一颗芝麻的长度”,通过引用了芝麻来进行对比,就显得生动很多了。另外,合理利用课堂讨论教学,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充分活跃了他们的课堂思维,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就微生物和食品酿造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讲解自己喜欢的酿造食品和比较感兴趣的酿造工艺,并分析酿造食品的制作和微生物之间具有什么联系等,最后教师再适当进行总结。通过课堂讨论,大大活跃了课堂教学学习的氛围,并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考虑到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概念比较丰富繁多,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也比较广,因此采用比较法来进行教学往往可以起到很好效果。例如真核、原核微生物的比较,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比较,不同微生物之间的营养类型的比较等,这些比较都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3.2教学手段。现代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工作提供了许多的教学手段支持,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比较清晰的微生物图片,播放一些比较形象生动的动画,从而为学生展示一个微观下的奇妙世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将各个知识点连接起来,从而加强理论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照搬教材内容,文字要尽量精简,同时还要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和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不要只顾对着幻灯变照本宣科。

结语:随着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在食品的制造、保存、检测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加强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实用型食品安全人才,既是食品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冯建英.微生物学课程绪论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微生物学通报,2010(07).

第3篇:微生物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主动性学习;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87-02

环境微生物学是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普通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基础,该课程也为后续的应用微生物学和微生物资源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教学面向本院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给水排水等四个专业二年级的所有学生。本课程分两部分: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原理,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原理等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中经常使用的微生物技术并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教学效果对整个学院的课程体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高校对各门学科的课时安排普遍较紧,本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就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并在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方法,教材选择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教材是体现教学要求和包含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合适的教材选择尤其重要。市场上有关环境微生物学的教材琳琅满目,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特色的教材包括王国惠教授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王家玲教授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任南琪教授主编的《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等,注重突出微生物的独特性和微生物学在工业发酵生产中应用的教材以杨汝德教授主编的《现代工业微生物学教程》为代表,突出微生物基础理论和技能,同时符合生物工程课程体系的教材以诸葛健教授主编的《微生物学》为代表。但是核心内容大都一致,考虑本院学生的专业偏向工科和农学方面,因此选择了王家玲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作为课程授课的主要参考教材,很多高校如山东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制定参考书就是选用该教材。该教材知识点简洁凝练,条理明晰,在每章节后有相应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完全符合本科教学要求[1]。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本课程和其他学科的内容是否交叉,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增删。针对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选修过生物学,适当减少中学生物中已经讲授过的一些基本内容;适当减少与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内容重复的部分,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部分、微生物的糖代谢途径等内容不再作为新知识讲解。适量增加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的知识点,如微生物学在环境领域的具体应用,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机理,微生物相关的肥料、农药等;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分子生物学技术进展,比如说16SrDNA在细菌分类鉴定方面的应用、序列分析、数据库检索方法及其在微生物分类学和系统进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等。教学内容合理调整后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增加了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适当选择

1.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以板书、挂图或板图等形式介绍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教学信息量有限,特别是一些图像资料难以展示,而且教学过程往往都是填鸭式的,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则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综合效果,具有清晰、美观、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的优势,但是课堂信息量增大后,学生出现跟不上记笔记、昏昏欲睡等现象,课堂气氛沉闷。基于每种教学方法优缺点明显,将其合理运用,比如每节课的脉络知识点,可以用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呈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从而使知识完整化、脉络化;讲授具体内容时,特别是重难点的知识点,如细菌的生长曲线、微生物细胞的分裂、蛋白质的合成,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影像资料,使抽象知识具体化[2]。

2.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理论知识内容丰富,微生物实验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是理论课的一个很好的延伸。理论课上大量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越听越疲劳、越听越厌倦;实验课上则完全相反,积极动手,对不懂的知识勇于提问。如讲授原核微生物的特点“肉眼不可见”,通过实验课上显微镜的放大得以“可见”;再比如霉菌的菌丝形态、菌落特点,理论课只能以图片形式出现,而实验课上观察到固体培养基上黑根霉、黄曲霉等菌落菌丝的具体形态。实验课不但有课堂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基础实验,也有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综合专业技能的培养。将理论与实验紧密地结合起来,会增加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门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的学习状态,进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3-4]。

3.组织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尝试用专题讨论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老师的正确引导是一个组织专题讨论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1)准备阶段,及时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课题和具体准备情况,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老师要及时充分进行指导。(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当教学内容涉及到某个小组专题讨论的相关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容易理解和牢记相关的知识点。(3)安排学生到教师研究室参观,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和了解教师的科研活动,并介绍教师在科研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做好历年的学生专题讨论的整理和总结,并将好的作品向学生重点介绍并点评。

通过以上措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1)通过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集思广益,所涵盖的内容广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2)开阔思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小组在广泛地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确定专题讨论题目,使学生积极性高涨。(3)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每个小组确定题目后,通过认真思考、广泛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概括至撰写专题讨论稿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还能培养动手、归纳总结和独立思考的能力。(4)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由于专题的选题、收集资料、撰写、报告、答疑的整个过程需要每个小组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专题讨论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更认识地对待课程的学习[5]。

三、考试方式的改革

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是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地学生的课本理论知识的考查,其弊端在于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思想上“唯成绩论,为考而学”,平时上课不认真,期末考试临时突击,投机心理和功利主义严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体现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老师无从改进教学质量。因此考试方式也要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改变,教学效果的最终评价改革为: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可以调整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由若干部分组成,主要包括网络教育平台的课程学习、文献资料检索、综述、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实验作业、上课出勤、课堂提问等方面。如果考试方式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而且,还会间接制约高等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进以及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必要的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改革考试的方式之后,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四、结语

通过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性教学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培养合格的环境类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许燕滨,许巍.环境生物技术“微生物学”课程教材分析与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12-113.

[2]王君,于智勇.多媒体手段在“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7(3):67-69.

[3]周开胜.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0,(10):424-426.

第4篇:微生物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农业微生物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与园艺各个专业必须要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具有应用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农业微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改革与实践。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微生物具有一些对我们来说很难形成感性认识的特点,比如,它的种类繁多,具有微小的形态,我们用肉眼很难观察到。因此,我们结合电子备课的经验,从网络上搜索到了大量的资料,并下载了很多与微生物形态结构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在教室中就能看到显微镜下的影像信息,我们的课件也更加形象生动了。这样做不但能够使教学的信息量扩大,而且消除了教材知识的乏味与枯燥,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二、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优秀的微生物学教材较多,我们选用的教材是李阜棣、胡正嘉主编的《微生物学》(第6版),该教材共包括微生物细胞、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11章内容。根据专业课程设置与大纲中规定的34学时理论课时间,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与重组。讲授内容仍以所选教材体系为主线,只是对部分章节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绪论是一门课的缩影,通过绪论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激励学生愿意跟教师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微生物世界。故绪论部分的内容选取十分重要,在这部分应该介绍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主要本科各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与事件等)以及微生物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该教材这部分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介绍得不够系统、详细,故我们参考其他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实践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十分感兴趣。“微生物的代谢”一章与生物化学的部分内容重复,因此以讲授微生物的特有代谢为主,将“微生物细胞”一章的内容分别放到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两章中讲述,对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作重点讲述。“微生物遗传与变异”只作一般性介绍,删除传染与免疫一章。

通过调整重组,从整体上看,内容更加紧凑、系统化,学生更容易实现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对所学内容形成清晰思路。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思想表明:教学方法应将素质教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单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或“保姆式”教学方法,将大量的微生物学专业名词及抽象的理论灌输给学生,将会使他们产生厌倦的情绪,既不利于知识的获取,也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适当采用启发式、分析式、对比式、研讨式等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章节或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形式应尽量追求多样化,如教师给出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参考书及文献资料,将问题归纳整理。在下次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给出的题目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一些指导,让学生能回答到点子上,抓住问题的关键,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要多加鼓励,启发他们提出问题。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对学生没有回答出来的问题要进行解答。

四、重视实验课教学,让学生的实验技能有效提升

实验教学具有理论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如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与启发性等优良特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分析、对比与总结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加强,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对实验预习报告也不能有半点马虎。我们在写实验预习报告必须要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它的主要内容有: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疑难问题。通过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可以使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就非常熟悉整个实验,如果有些问题学生不是十分清楚,在实验课上,经过具体操作,学生就会逐渐弄明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有效提升,提高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大大地缩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时间,这样,教师节省出来的时间就能够提供给学生实验操作的时间,学生的实验技能由此而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让学生逐步提高专业水平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农业微生物学教学体系,才能造就适应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兰时乐、林元山、邓林伟等,《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

2.林稚兰,《微生物学绪论教学的商榷》[J],《微生物学通报》,1990

第5篇:微生物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学 理论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Method on

the Theory Teaching of Food Microbiology

GONG Qiang, QIN Cuili, HOU Ying, ZHANG Min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Food microbiology is one of the basic curriculums in the field of life science; it is the required cours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and dairy engineering. In this study, the reform of theory teaching method was explored and practiced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Study interest of students was stimulated by the reform of course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 and so on. By doing this, the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students for the basic theory knowledge of this course were enhanced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was improved.

Key words food microbiology; theory teaching; reform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本学科之一,而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领域的一个分支,是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相关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其根本任务在于发掘、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进而在食品制造和贮藏过程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同时控制、消除或者改造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和食源性传染病的传播,造福于人类。②该课程又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学生操作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③因此,如何在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人们去探索。为此,我们在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手段,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力争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轻松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相关的理论基础,以期为培养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奠定一定的基础。

1 改革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进入21世纪后生命科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食品科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其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迅猛,与之相应的各类课程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必然要落后于理论知识的更新。食品微生物学的教材有多个版本,如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微生物学》、何国庆主编的《食品微生物学》、郑晓冬主编的《食品微生物学》等。各版本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大体相似,但各有侧重。因此,我们在选择教材时主要注重各类教材的不同之处,主要关注哪些教材能体现近年来食品微生物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参照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以所选教材为基础,适当补充该领域新的研究进展,组织成一套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件,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在课堂授课时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目前已开设食品微生物学的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两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因此,在食品微生物学的授课过程中要根据专业的不同有所侧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食品微生物学的授课内容中关于各类微生物如细菌、酵母菌、霉菌等在食品酿造中的应用较为丰富,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微生物学的授课内容则主要侧重于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食品的微生物污染与食品保藏以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与食物中毒等内容。同时,本课程作为食品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授课内容上难免与其他基础或专业课程有少量重复,为防止学生出现厌烦心理,我们积极与其他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研讨,努力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对于本课程的特有内容,如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现象、防止污染的措施等则要进行较为详细讲述,而对于部分重复内容的讲解则相对简单。例如本课程中微生物的代谢与“微生物工程概论”和“生物化学”等课程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因此,在讲到此部分时我们主要采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又回顾了以往所学其他课程的知识点,一举两得。同时,为让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讲解食品微生物学的最新知识及应用的新技术,使学生了解熟悉食品微生物学的最新发展状况。如结合本研究室正在进行的抗菌肽的研究项目,为学生介绍抗菌肽在食品防腐、食品保藏及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现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在以往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思考的时间,长此以往必然会降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务必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所授课程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多以实物、图片、Flash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课程内容,④从而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以及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联合应用

人们所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解并辅以黑板板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采用的板书形式便于学生记笔记,掌握重点和难点,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教师现场发挥和有效控制教学进度。但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有些知识点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以及信息量偏少等问题。基于此,我们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扬长避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板书教学,将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病毒的电镜图片,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过程等以图片和动画等形式展示出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将每次课的重点内容以板书的形式总结出来,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

2.2 课堂讨论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决定了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采取各类手段和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基于此,我校在本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教学形式,如提问-讨论-归纳三步教学法和实例教学法等。如讲到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迟缓期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在实际生产中如何缩短迟缓期等问题,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授课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将相关实物带到课堂,如在讲到酵母菌和丝状真菌的危害时将腐烂和霉变的水果等食品带来让学生传看,讲到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时将酸奶、面包以及我们的教师自主研发的野生猕猴桃酒等食品带到学生的面前。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都因有了感官认识而变得轻松容易,学生掌握起来也更加牢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讨论

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食品科学领域的基础课程,其涉及面广、受益面宽、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较快,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打破陈规,通过以上的几种方式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和实践,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学生对该课程的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解课程的改革效果,每学期我们均组织学生进行座谈会,让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过程提出建议,结果显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获得了绝大多数同学的好评。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偶尔还会有极少数同学会出现旷课、迟到等现象。所以,在本课程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授课教师还需要继续调整教学思路,进一步改革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深入简出地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不仅能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能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相信通过我们的进一步努力,我校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注释

① 崔珏.应用型本科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初探[J].科教文汇,2012.25:56-57.

② 郭东起.食品工程类专业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4):142-143.

第6篇:微生物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食品间联系的一门科学。通过研究并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提供更健康的食品;研究有危害作用的微生物,并进行有效检测和监控,提高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微生物学是高等: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此进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培养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高级专业人才至关重要[1-3]。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繁多,理论知识抽象难懂,更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再加上现阶段大学生生物学知识普遍较差且逆反心理极强,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极可能因为所学知识难于理解、抽象难懂而产生厌学弃学情绪。近年来,结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3个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改革

1.1选择优秀的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选择内容全面的优秀教材,是对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4]。目前,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使用的是由樊明涛等主编的叶食品微生物学曳课程教材。此版本教材内容较全面新颖,并且汇集了学科前沿进展。同时,选用江汉湖主编的叶食品微生物学曳作为参考书,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另外,向该课程的学生推荐国外优秀教材野FoundationsinMicrobiology冶和叶全美经典学习指导系列要微生物学曳等作为课程辅助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同时,本校自编了一套叶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讲义曳,以充分适应专业发展需要,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2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该门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存在与其他相近课程内容重叠的情况,因此根据课程内容主线,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炼,避免教学内容庞杂重复。例如在野微生物的代谢冶这一章,部分内容与生物化学课程相关内容重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进行微生物代谢过程的讲授。比如,详细讲述了肽聚糖的合成过程,并介绍了青霉素、万古霉素和杆菌肽这几种抗生素如何攻击肽聚糖的合成而达到抑菌作用。这既让学生们感觉到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讲述的代谢与生物化学课程所学的明显不同,同时又能让学生认识到代谢与微生物的安全控制密切相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材中野微生物与食品制造冶这一章与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内容高度重复,课程中并没有讲述食品的发酵工艺,而是参考江汉湖主编的叶食品微生物学曳,讲授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传统发酵食品部分,主要是介绍这些食品微生物的特性和用途,这既不会和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冲突,而且还会为以后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结合开设的设计性实验,向学生们讲述如何开发新的微生物资源,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要2020年)强调指出,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在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践行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冶的教学理念,进行提启发式、研讨式、情景式和奖励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使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授,开展双向共同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首先,在课程讲述过程中留下悬念,以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思考。例如在野微生物生态学冶这一章的教学前,就向学生提出野酿酒虽然都用到酵母菌,但我国白酒的酿造原料是淀粉;酵母菌是不能直接将淀粉发酵成酒精的,我国白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冶这一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这一章课程开始时,部分学生能答出:野我们白酒酿造的酒曲中有根霉和酵母,根霉将淀粉糖化有利于酵母的酒精发酵冶。这样就启发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与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其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提问,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汲取知识。例如,在讲授到食品中微生物的控制方法相关内容时,提出野水产品非常容易腐败,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控制微生物所带来的腐败钥冶,学生根据日常的生活常识,提出了低温、加盐腌制、晒干和添加防腐剂等方法。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掌握了相关的教学内容,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2.2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开展实践、探索,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6]。在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在常规课程教学完成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讨论专题,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完成,以拓展学生知识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然后开展课堂专题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例如,野随著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抗菌物质能否战胜耐药微生物钥冶野如何分离食品中的乳酸菌钥冶和野为什么贵州和四川地区产的白酒风味好钥冶等专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相应的启发与引导,并鼓励同学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最后教师总结讨论内容,并解答遗留的问题。通过研讨式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3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是指教师针对性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并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发展学生们的心理机能。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食品微生物课堂上,经常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知识的接受能力。例如,在讲解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之前,先将水产品加工厂和饼干加工厂的生产车间通过图片的形式进行对比。首先将学生们从课本中带入到学生们感兴趣的现实生产中来;然后提出问题野为什么水产品加工厂与饼干厂的生产车间的卫生环境差别如此之大冶让同学们思考;最后告诉学生,水产品含水量高,微生物很容易在其中生长,因此水产品加工过程对其卫生环境要求特别严格;而饼干含水量低,微生物在其中很难生长,故其加工过程对其卫生环境要求不严格。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对本章教学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4奖励式教学

在教育心理学中,奖励是对个体学习需要心理的满足,实施奖励教育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可行性路径[7]。在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采取激励式教学,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采取激励式教学,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特意设计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正确的学生可增加平时成绩分。这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而且还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又比如,在食品微生物的显微观察的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观察到的优秀实验图片可上传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上。这明显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且主动总结制片和观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手段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及其他技术性教学设备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多媒体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信息,将抽象难懂的课程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教学内容。并且多媒体教学模式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信息量较大,教学效果较好。在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影同行,实现微生物学教学的野动态冶发展,将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等用图片展示出来;DNA的复制、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和发酵罐的控制等内容用动画来展现;鞭毛细菌的运动、细菌的群体感应和微生物的应用等用视频来演示。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机能,增强了学生的课程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针对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部分环节,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今后还要继续调整、改进,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教学方法的合理采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4参考文献

[1]杨亚珍,吴华伟,余知和.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1):265-266.

[2]陈今朝,刘达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72-73.

[3]王远亮,王传花,侯爱香,等.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科技,2012(3):156-157.

[4]刘唤明,邓楚津,雷晓凌.微生物工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广东化工,2012,39(2):215-216.

[5]李夏兰,翁连进.叶生物分离技术曳课程教改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5):108-111.

[6]蔡永,钱鲜萍.运用计算机网络开展问题研讨式教学[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1(4):4-5.

第7篇:微生物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普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综合能力;改革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发展与拓宽,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熟练掌握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对其它很多学科(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对微生物理论知识的巩固与深化。使学生们在实验中深入理解微生物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传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利与弊

传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以指导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古板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的优点是目的明确,教学安排按照指导教师的设计思路进行授课,例如微生物实验共30学时,安排7个实验,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学生记下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完成不同实验使学生分别获得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但也有其不足:传统的实验教学使学生觉得做实验只是一种过程,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更不用说创造性了,从而弱化了学生的“想”和“做”;另外,这种教学方法单单是把几个分散的实验组合在一起,不能连贯、承上启下,不能贯穿到整个一个课题论文中。使学生感到“乱而繁”。往往是学期结束后学生做了不少实验,但对实验技术和方法却不甚明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实验教学大部分实验的前期工作都会由实验老师提前准备,学生上实验课只是完成实验的一小部分,有时甚至实验结果都提前告知,因此有的学生认为实验结果都知道了,那就直接填写到实验报告上,实验做不做就没什么意义了。对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是一种障碍。

二、自主设计实验的程序

1.打好基本功。传授学生关于微生物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如让学生会用显微镜,纯种培养技术,培养及制备,染色技术,此部分主要是熟练操作技术,可以再开放实验室进行反复练习,并通过指导老师的认可。

2.实验方案的确定(以一个具体课题或一个应用问题贯穿整个微生物实验)。通过对微生物的学习,学生对微生物学有了基本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应用。开始让学生查阅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微生物的生产利用,用三周时间设计一个与微生物学有关的实验方案。例如筛选一株能产生淀粉酶的生产菌株为课题,整个课题包括微生物的筛选,纯培养技术,菌种鉴定及保存一系列的实验方法,是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反过来又很好地验证了理论,并能从中获得创新点

3.实验操作。确立最终实验方案后,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计划好时间安排,与实验老师确定实验过程所需仪器及熟读实验室规章制度,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此过程由指导教师在旁做辅助辅导。例如提供设备的使用方法,操作手法是否正确。全程纠正学生的欠缺之处,提高学生实验技能。自主设计试验三周内完成。

4.论文撰写。实验完成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论文撰写。重点强调4个方面的内容: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结果。并将论文制作成幻灯片,邀请本学科的教师,进行论文指导。

三、自主设计实验的成效与分析

经过完整自主设计实验历练,在学生的努力下,通过微生物学自主设计实验学生有很大的收获。

对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理解更加深入。经过“高产淀粉酶的筛选与诱变”实验,学生对微生物的应用及贯穿整个课题的试验方法掌握良好;对微生物学某领域或某方面的内容更加熟悉,如高产淀粉酶的筛选与诱变”,学生不仅通过此实验掌握育种操作方法而且又掌握了淀粉酶相关知识,达到了学微生物得以致用的效果;提高了实验技能。如对微生物实验中的取样、菌种分离纯化、初步鉴定等微生物学基本技术非常熟悉。对一些具体技术如培养基配制方法、无菌操作技术、细胞染色技术操作、实验器材的使用、普通显微镜、倒置显微镜、偏差显微镜及细胞观察培养技术等能熟练操作;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学生懂得了利用网上资源,查阅文献的方法及途径;通过自主实验设计,学生懂得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实验,珍惜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宝贵机会,珍惜科研成果,体会科研工作的艰辛,努力做好实验过程,保管好实验室用具,遵守实验规则,做好实验记录。

总之,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的训练,学生对如何从事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如何选题、设计方案、查阅整料、完成实验、实验总结等环节进行了初步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今后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作者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微生物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51-02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理论及其实验课程的基础。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微生物学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速度前所未有。为适应学科发展,微生物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微生物学实践改革教学工作中的若干体会。

1 教学内容优化

1.1 优化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 教师的备课绝不是简单意义的“背课”,而是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讲稿必须通过提炼升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地呈现给学生,启发式的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突出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框架,让学生建立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介绍细菌细胞的模式构造时,分别讲授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一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核区和细胞质等。细胞质组成和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等在生物化学中已学习,所以重点讲述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不同于其他生物和部分细菌的特殊构造。通过比较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结构的不同,真细菌和古细菌细胞膜的差异,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既要做到层次清晰,要点明确,又要考虑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1.2 精减理论课堂教学时间,传授学生学习方法 理论课时要精减,不要满堂灌,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掌握,也包括学习方法的传授。对于记忆性强的内容,教会学生如何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融汇贯通,举一反三。例如在介绍春日霉素产量突变株的筛选方法时,联系到其他抗生素分离方案的设计。将微生物学理论学时由过去的54学时精简为36学时。对于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传染与免疫等章节,因为已在遗传学和免疫学中详细讲述,故只是略讲甚至不讲。

1.3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尽量做到理论和实验同步,将相关理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去进行验证,或利用理论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验中。例如学完微生物乳酸代谢类型,学生通过乳酸饮料的制作,了解到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是通过同型乳酸发酵,利用糖类产生乳酸,酪蛋白凝固形成凝固型酸奶。这样既有效巩固了理论知识,又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教与学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教,是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是教学中的次要方面;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在被动一方。但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要通过学生来完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2.1 重视辅助教学手段运用 辅助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矛盾双方的转化,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求教、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所以好的教师、好的教学设计、应当在促进矛盾转化上下工夫。

狭义的教学简单说来,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作为教师来讲教授过程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作为学生来讲,知识是重要的,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

2.2 引进先进教学模式 采用国际先进的讨论式教学模式,设定几个热点问题的讨论课题,布置给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各抒己见,抒发自己的感想。这样既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为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拓,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例如让学生规划一份平菇的栽培生产方案、今日和未来艾滋病治疗手段研究方案等。

3 教学手段的更新

传统的黑板加挂图的时代基本已被现代化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所替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现代教育已迈入多媒体时代。多媒体教学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高人才质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些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教师的文字讲解通常是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学习效果不佳。而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图、文、声并茂,信息量大等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武汉化工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彭军)例如在讲述原核微生物形态构造时,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等真实的电镜照片呈现,学生很快从直观的感官意识中,轻松地区分各类微生物形态,且印象深刻;在描述病毒对人类健康危害时,推荐学生观看《埃博拉病毒》,了解埃博拉病毒从感染人类,潜伏到病发1周时间的详细过程。

4 教学考核方法变革

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传统的考核方式由作业+考试。为全面检测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我们尽量做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即期末试卷、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实验设计、操作考试等。避免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我们将微生物学理论与实验设成两门课,分开计分。理论课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占70%;平时作业和考勤占30%;实验课期末卷面成绩占50%,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口试占50%。实验操作考试采用抽签的方法,抽取考试项目。每学期第一次实验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实验室的基本规章制度外,还要强调实验报告写作的规范,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尤其对于实验失败的同学,协助他们总结失败原因,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重做这些实验。

5 结语

总之,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一些创新。从实践结果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加强了学生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永无止境。今后还必须继续探索,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贾艳萍,张兰河,郑胜,等.体现不同专业特色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4): 700?705.

[3]李荣峰.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微生物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微生物学杂志,2012,32(5):107-110.

[4]杨超,杨传秀.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2009,26(1):87-88.

[5]张永勤,孙岩,刘均洪.多媒体应用于微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微生物学通报,2003,30(5):137-138.

第9篇:微生物学总结范文

我校自1998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为了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开展了环境微生物实验课教学,近年来我们对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

1实验教学改革

l.1实验课程的设置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2001-2006年之间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36学时)的一部分,占其中的4学时,实验项目2个。实验内容较少,教学方式单学生缺乏足够的实验训练,不能充分掌握实验技能,在后续的实践及科研中感到比较吃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认识,2007年开始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独立成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共16学时,1学分。

1.2修订教学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具有突出的专业特点,实验内容的选择要做到既能培养学生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要兼顾微生物在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例如,培养基的制备、器皿及培养基的灭菌、显微镜的操作、微生物的染色及观察、微生物的培养及分离等实验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是微生物实验最基本的操作,学生必须扎实掌握,但在实验微生物种类的选择上也要照顾到环境工程中的重要微生物,比如普通生物学中较少涉及环境工程微生物中比较重要的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等,本人自2007年起,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断完善,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大实验知识和实验技术的传授,同时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入实验教学。将实验项目拓展到8个,并出版校内讲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作为实验指导教材;2011年9月,将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出版了校内讲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修订版),将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项目增加到10个,并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实验项目、学时数和实验类别等。

1.3改变教学方式

改变以往简单的学生实验、编写报告的教学方法,将实验教学贯穿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编写报告、实验考试等全过程。

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是由实验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很大一部分准备工作,学生只是按教师的讲解和实验手册的步骤进行操作。我们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指导书并写出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材料、步骤等),做到对所做实验心中有数。实验过程中从准备实验器材、配置试剂到实验结束每一步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只起到辅助、监督和示范作用。每个实验都设置有相关思考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实验,实验课程中进行讨论、验证或课后进一步查找资料来解决这些疑问。

1.4改革教学手段

微生物个体微小,学生对它的感性认识不多,这使许多有关微生物的概念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入视频实验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采用视频教学短片,向学生展示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相关实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或科研中的应用,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如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消毒灭菌技术,斜面、液体、平板接种培养方法等。采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优点,结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讲授和示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实验操作更加规范。因此,我们建立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网站,制作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图库,完成了课程试题库建设,该网站成为适合学生自学的网络平台。

1.5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方式

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考核方法。实验课程考试方式是综合考核(实验+闭卷考试),实验主要考核项目有预习情况、操作情况、数据的记录及处理、实验报告的质量等,该部分占考核成绩的70%。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实验涉及到的知识点及操作关键点,该部分占30%。

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的特点

2.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的全过程

实验室的前期准备工作很重要,工作量要比实验课程多许多。让学生参与到前期准备工作中,不但要认真预习实验内容,还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课分组进行,每组实验结束后,做好后续整理工作,比如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和生长曲线绘制实验,测试完毕要将实验菌种和器材进行灭菌后清洗,然后每组分别准备出下一个实验自己小组所需的器材,要对培养皿、试管、镊子等消毒灭菌,配置各种试剂,这个过程使学生学习到完整的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

2.2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更新推动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不断向前发展,实验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改进。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重组、PCR技术也在环境工程得到应用,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对这些实验技术在环境工程中运用很少涉及,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我们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将分子生物学的部分内容写进教材,如2011年进行实验教材的改编时,将电泳、凝胶成像、PCR基因扩增等实验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2.3增强不同实验间的连贯性

过去实验内容多为孤立、连贯性不强的项目,各实验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学实验,对此,我们调整了实验内容,将原来独立设置的实验内容整合到一起,形成具有一定连续性的实验体系,比如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实验一)培养出的微生物可进行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练习(实验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三)后的微生物进行数量和大小测定(实验四)以及生长曲线的测定(实验五)。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实验体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系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并使之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惯性,对学生在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的创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2.4结合多媒体实验教学、更直观展现实验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各种微生物需要在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下放大才能看到。由于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便于更好地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动态变化过程,针对这点我们在多媒体课件中放入大量宏观及微观图片,并建立了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库,从而更直观更丰富的反应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知识。

2.5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增加本科生科技创新实验项目,是为了有效利用和挖掘实验室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加实验,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活跃学生的第二课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创新性实验项目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有限的启发引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项目选题、实验设计、项目实施、结果处理、项目报告评审等均由学生解决。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设计实验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在实验项目的安排原则上不做范围的限制,只要是实验室条件满足就予以安排,创新性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找出成功或者不足之处,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如2013年我校的科技创新项目:微生物处理高氯酸盐的研究、利用餐厨垃圾发酵废液培养产油微生物及其油脂提取技术的研究和餐厨垃圾与玉米秸轩混合干式厌氧发酵产沼气工艺参数优化试验研究等;2010年的科技创新项目:2-MIB降解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复合生物填料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和体育馆有害微生物研究。每个项目由3-5名本科生,1名指导教师组成。学生自由组织,编写项目申请书,提交申请,申请通过后实验室提供场地和实验材料,项目完成后进行答辩验收,验收由3-5名评委进行,优秀的项目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

2.6完善的考核手段

合理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督促作用。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对实验技能不够重视的倾向,他们在实验中不认真操作,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但却可以写出很好的实验报告。为克服这种不良倾向,我们在本课程中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考核手段,除了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成绩(占70%),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还增加了闭卷考试(占30%),将实验中的重要内容或者操作的关键点灵活转化为试题的形式进一步进行考核,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关键点的掌握。

3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对实验内容的不断改进,实验教学环节的优化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优化,减少了重复操作,丰富了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效率,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技能,增强了科研意识及专业信心,通过实验环节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7年至2012年,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进行了5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连续3年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在本科教学网评中排名前10%。2010-2011年,“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成为校第五批优秀课程建设项目,2012年11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项目被评为我校第十届实验技术成果奖二等奖。为了配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出版了2本配套讲义和1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别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2007版和2011版,校内讲义)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4结语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已进行了多年,很多学校也进行了不少教学改革探索,目前国内文献或会议报道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有让学生尽量多的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完善教学内容、增强实验连贯性、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重、结合多媒体教学等。本论文的特点在于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中,增加了网上教学交流及多媒体教学的比重,采用了更加完善的考核方式(实验操作+闭卷考试),将分子生物学的内容引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中,进一步适应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的要求;本文的创新性在于增加了创新性实验项目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