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智育教育内容及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 德育教育 对策 途径
引言
德育是我国各大学校的首要教育工作,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居核心地位。在现阶段的社会变革中,存在小学德育教育途径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现状问题,当前,如何做好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促使小学生的德育发展,成为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现状
据了解发现,目前,我国多数小学的德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如下的几个问题:
1、德育教育的途径较为单一。具体表现在仅是以品德课方式进行教学,无法有效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仍是应用传统的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等教学方法,而品德实践课以及情感陶冶等方法的使用比较少。目前,学生接受德育的形式多是通过课外娱乐或者校园文化建设等。小学教师通常缺乏对这类形式的认识,仍是应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导致品德知识和行为相脱离。
2、小学德育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通常小学的德育课多是由班主任或者语文课等教师兼任,很少有专职教师。究其原因在于:学校认为,学校的教师多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挑选出来,让他们担任德育课教师,是浪费经费和浪费人才。
3、缺乏评价体系
由于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因此也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没有对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绩效的考核,即使制定了一些德育评价体系,大多数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制定的,很多制度都没有落实。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一般是用书面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在学期末凭
借一张试卷就完成了对学生德育的考核,这显然是不够科学、不够全面的,不仅考察的方式是单一的,考试的内容和答案也是固定的,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也忽视了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变化,不能完整科学的反映出学生的德育状况。
4、脱离生活实际
学校开展德育的内容往往范围大,并且难以理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很不成熟,不能理解那些抽象的德育内容,学习德育知识时只会空喊口号,由于对知识的不理解,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也不会运用德育知识。学校往往会借助一些历史名人或者各国伟人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小学生的生活和名人伟人的生活相差太远,对小学生的要求太高了。并且德育的内容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进步,但实际中的德育内容往往过于陈旧,没有涉及新的道德问题,使德育与社会失去联系,当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上新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学生往往知所措,不会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校德育的内容也过于单一,教师往往是在思想政治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他学科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的德育知识理论体系单一。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学的具体对策和途径
1、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作用
古代思想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导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平常就要注意自身修养,做到谈吐文明,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教师要带头做到。教师教育学生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粗暴、不蛮横,言行一致,言出有据,言出必行,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小学生离开家庭步入校门,主要的教育者就是老师,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一个好教师就会带出一群好学生。教师的言行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体、形象、生动,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能够熏陶着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心灵。
2、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教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的育人工程,必须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德育,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小学德育实效。德育教育不分学科,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贯穿于所有的学科教学中,学科教学是开展德育的重要渠道,每一个学科教学都离不开道德教育,各科教学本身就蕴含着德育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点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使传授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德育与智育水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各学科教学内容都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从语文、数学到历史、地理等,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
3、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德育工作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果脱离了实际,德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学校要注重从课外活动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可以开展校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德育,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并且在参与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了德育教育。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去社会中实践,亲自去社会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情感体验,比如参观名胜古迹、去敬老院打扫卫生等,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发展。
结语
小学德育教育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教学融入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小学教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9).
从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来看思想教育应从礼做起,从学礼到明礼再到行礼。一个人只有在幼年时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举止,将来才能在一个物质充裕、精神生活丰富的和谐社会中,塑造自身高贵的品行与综合素质,为社会贡献智慧和才华,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工作,从而幸福一生。我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本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新形势下的新教育精神,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以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素质教育大环境为保障,以努力提高学生的现代文明素质为目标,本学期我班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教育深入到各种活动。
二、工作重点及目标:
1、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师生中进行赏识教育,老师赏识学生,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赏识他人。
3、积极配合学校、少先队的各种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以及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4、开展不同课型的活动,充分利用好班队设计课,为学生设立一个展示才能的小舞台,给学生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
三、具体措施
1、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
带领全班同学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日常规》等,采取一定的评比、竞赛等措施,使常规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开学之初,班主任要靠上抓,深入学生,掌握苗头,解决后倾向性问题。在班级要开展自评、组评、师评等活动,并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
2、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工作中,不断用班级获得的集体荣誉和成绩激励学生,在班级中形成向上的班风,教育学生要热爱班级,为班级的利益着想,在思想意识中形成,我为班级,班级为我的思想,促使班集体建设不断完善。
3、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掀起比、学、赶、帮、超的新,建立“手拉手”,“一帮一,一对红”,互教互学,使学生在原有的情况下成绩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更浓。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4、培养好班干部,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培养工作的能力,支持他们开展各项工作,辅导他们配合班级的整体工作。引入竞争机制,让班干部竞争上岗,给每一个同学提供一个公平展示自己的舞台。
5、重视家校联系。做好家访工作,班主任及时与家长联系,互通情况,个别教育指导,使其收到良好的效果。
6、提高自身素质。在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的材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备好课,在上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善于诱导他们勤动脑,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后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7、卫生工作落实到人,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上好两操,讲好个人、室内外卫生,定期检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课时安排
1、九月份开展“我爱我师”演讲活动。新学年开始时,值教师节到来之际,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此项活动是要教育学生懂得尊师重教,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
2、十月份开展“我是节约小标兵”主题活动,深化科技教育。开展以“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一粒米”为主要内容的节约资源“四个一”活动,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洛克;《教育漫话》;德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55-03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德育工作依然存在失效的问题。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少的”。其《教育漫话》中的德育观对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洛克的生平及其《教育漫话》简介
约翰·洛克(1632-1704),出生在英格兰西南部萨莫塞特郡一个乡村律师家庭,他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教育思想家,是绅士教育的倡导者,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恩格斯评价他是“1688年资产阶级妥协的产儿”。①洛克的著作有《论自然的法则》、《论宽容》、《政府论》、《教育漫话》、《论基督教的合理性》、《自然哲学基础》、《工作学校草案》等。
《教育漫话》是洛克的主要教育著作,是绅士教育的代表作。该书出版于1693年,先后译为法、荷、德、意等文字,中译本最早是由商务印书馆于1937年出版发行,译者是傅任敢。全书共217节,第1~30节讲身体保健;第31~146节讲道德教育;第147~216节讲文化学习;第217节是结论。在这部著作中,洛克详细论述了绅士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和方法。该著作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批判了当时英国的传统教育,提倡较广泛的、切实可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在体育、德育和智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可供参考的建议。它虽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主流思想是进步的,值得我们借鉴。
二、洛克《教育漫话》中的德育观
(一)德育的内容与原则
洛克所谈的道德教育主要是指“如何使得精神保持正常,使他的一切举止措施,都合乎一个理性动物的高贵美善的身分”。②关于德育的内容,洛克始终把儿童应具备的良好的德行放在首位,德行包括理智、礼仪、智慧、勇敢等美德。他认为德行是绅士教育的灵魂,其他教育围绕着德行这个核心并为之服务。③关于德育的原则与基础,洛克指出:“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在于:一个人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能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虽则欲望是在指向另外一个方向。”②可见洛克主张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就在于要克制自己的欲望。
(二)德育的方法
基于道德教育的原则,洛克提出了道德教育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重视早期教育,注重说理教育。洛克认为“凡是有心管教儿童的人,便应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④父母在孩子刚刚就知道服从时就应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不是一味的放纵他们;在孩子长大以后,则应采取越来越亲切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成为他们最好的、唯一可靠的朋友。洛克主张说理教育,他说:“我不能不认定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⑤,并指出说理要符合儿童的能力和理解力。说理的时候,举止要温和,态度要镇定,要使儿童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其次,反复练习,培养良好习惯。许多习惯的养成往往要靠练习,洛克说:“我觉得一切德行与美德的原则在于去克制理智所不容许的欲望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习惯,而使这种能力发挥得容易熟练则靠及早练习。”⑥洛克主张练习时,照料儿童的人应该仔细研究儿童的天性与才能,制定出适合儿童自身的规则。他还强调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要一种习惯养成之后,再去培养另外一种习惯。
再次,重视榜样示范作用。在对儿童的教育中,洛克特别重视榜样示范的作用。他说:“与榜样相比,没有任何事情能这么温和而又深入地打动人的心扉。”⑦他认为在教导儿童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并加以口头开导。这样会使儿童懂得更清楚,印象也更加深刻。他强调父母与导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让儿童去做他所希望他做的事情。他还指出伴侣的影响比一切教训、规则、教导都大。
第四,奖惩合宜。关于德育,洛克是主张使用奖惩的方法的,但他强调奖惩一定要合宜。在奖励的方法上,他反对对儿童进行单纯的物质奖励,即“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儿童的欢心”。⑧他提倡用良好的名誉去奖励儿童,他说:“名誉虽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但它离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是最近的。”⑨关于惩罚,洛克认为惩罚应该尽量避免,鞭挞更不可多用。他反对体罚学生,认为那是一种“奴隶式的管教”,其养成的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⑩
三、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策略——基于洛克《教育漫话》中德育观的启示
近几年来,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并且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当然其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还未能得到转变;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手段作指导,德育工作脱离了学生实际;一些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欠缺;德育工作体制、队伍建设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有力的保障措施等。如何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现状
近20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大量涌入城市打工就业。除少部分夫妇将孩子带入城市读书外,更多的是将孩子留在农村家中,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亲戚看管。笔者在参与学校《优化教学促发展》的课题研究中,对近30000人口的果元乡家庭进行过跟踪调查,结果是有82%的父母将3至12岁年龄不等的孩子留在了家里。面对这样多的“留守儿童”,该乡教师对孩子教育的付出不比城市教师少,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从小就缺少父爱母爱、物质条件简单的孩子。他(她)们刚进学校大多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从外表上看头发不整齐,衣着脏乱;从性格上看他(她)都有两面性,一些孩子胆小、腼腆、孤独,不尊重老师,不和同学玩;一些孩子却胆子很大,对学校或老师的要求可以不管,我行我素的缺点严重。孩子这些性格特点的形成根源于从小缺少父爱和母爱,或者是爷爷奶奶的娇惯,造就家庭教育空白点较多。再看父母都在家里的“团圆之家”,家长平时忙于生产劳动,很少管理孩子的学习问题。一方面是农活忙,另一方面是有父母的文化素质低,家庭教育存在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师到底是一味传授知识好呢?还是首先解决孩子的思想、行为习惯问题?如何让他(她)们在爱心里茁壮成长?笔者就所在学校里的一些做法和同仁们一起来探讨交流。
二、杜绝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在教育部第28、29期全国省级重点中学校长培训中,学生德育问题成为校长讨论的焦点。面对小学教育,重视学生的德育问题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尽管部份国人忘记了孔子倡导的“礼”、“德”等方面的教义精华,一味追求孩子考了多少分,成绩如何?特长素质如何发展等。为了迎和家长的要求和呼声,一些地方的教育往往唱重德育高调,实际走的是“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模式。笔者认为如果广大学校和广大农村教师一未忙于重智育,轻德育、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那必将失去农村教育的根本,更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能为进入“黄金时代”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笔者所在的小学根据农村学生特点,将学校德育工作细化为“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两个方面。
(一)深化学生“思想教育”
1、学科渗透。学校1-6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学科教师按时完成每周两课时的教学活动。从教师备课检查中,重点看教师知识拓展后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情况。学校重点对语文教师从讲课、备课两方面提出有益学生思想教育的具体要求。从整体上配合学校将学生思想教育落到实处。
2、利用班队活动课搞好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活动。严禁教师调课上其它学科。
3、学期末1-3年级学生采用口答式问卷,4-6年级学生采用试卷检测方法对学生“思想教育”情况作检测。并将学生成绩填如学生素质教育报告书。
4、每周举行升、降国旗仪式。唱好国歌,搞好国旗下的讲话及好人好事等先进事迹表彰。
5、坚持开展“妇女节”为妈妈或奶奶做事、“植树节”、“清明扫墓”、“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冬季运动会”等节日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二)搞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农村孩子行为习惯不规范,这就要求学校在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同时,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当成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来抓,落到实处,将有益孩子的长期性发展。对于孩子的习惯,重点在于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规范习惯、道德礼仪习惯的养成等。孩子小,如小树般易弯易直,学校和教师只有把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来做,才会有所收获。本校的具体做法是:
1、学校提出了“好行为,好习惯,伴你一生”的目标口号。在这个目标下完善了许多关于搞好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具体措施。
2、学校确定了1-3年级教师的德育目标工作任务。就是将教师工作的考核重点落到“如何规范学生行为习惯”上来。而对学校4-6年级的教师考核重点则落到教学成绩上。当然,一开始中、高年级的教师不理解。结果三年下来,当中、高年级教师开始接到行为习惯好的学生时,他(她)们开始感受到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家教起书来得心应手,学生成绩大幅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显著上升。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艺术教育;功用性;措施
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可以开拓学生思维,陶冶身心,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审美观,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素质教育与音乐艺术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二)音乐艺术教育音乐艺术教育是指通过音乐艺术对人们的听觉感官进行熏陶,对人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作用的教育活动。音乐作为艺术的一部分,具有优美的旋律、内容和形式,可以有效培养听赏者的艺术细胞和愉悦身心。同时,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1]长期的音乐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丰富个人情感。
(三)二者的关系音乐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美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教育途径之一。因此,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其依靠独特的音乐艺术、教育特点对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素质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中小学及高校教育中应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素质教育中音乐艺术教育的功用性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其中,德育占主导地位,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学校教育活动中,音乐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古代,许多古人认识到了音乐的教育意义,很多古籍记载了音乐对于人们身心发展的培育作用。关于音乐艺术教育的主要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释放压力,培养健康心性。音乐可以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亲切感,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听赏者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当学生面临学习的压力时,适当听一些音乐、学习一些音乐艺术知识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优美动听的音符可以感化学生,使学生的心里得到自由的释放,缓解压力,[2]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第二,培养集体意识。音乐艺术作为个人活动,可以陶冶身心,缓解压力;同时,其作为集体活动,像游戏一样,可以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当中。音乐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在集体活动中,个人必须服从集体,以集体利益为先,为集体考虑,顾全大局,控制自己的活动。因此,有效的音乐艺术活动可以帮助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第三,增强学生自信心。许多学生受学习压力的影响,自尊心受损,逐渐变得不自信。但是,音乐给人一种亲切感,可以有效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缓解身心压力,帮助学生释放天性。除此之外,在一些集体活动中,学生通过音乐节目的展示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在和谐氛围的影响下,从而促进学生信心和自尊心的健康发展。
(二)音乐艺术教育的智育功能总的来说,音乐艺术教育与学生的智育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一方面,音乐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智育的发展又可以促进音乐艺术的学习,随着学生大脑的发育和成长、学习知识的丰富,对于音乐艺术的学习也会越来越轻松、高效,从而提升自己的音乐艺术素养。因此,音乐艺术教育在智育方面也有很大的功用,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提高听觉和记忆力。苏联音乐教育家格罗津斯卡娅曾经说过:“……对儿童来说,就像对成年人来说,生活在音乐环境里能大大丰富生活,丰富感性生活和精神生活,因为音乐是人类的智力和思想的表现。”其中就大大肯定了音乐对于人类的重要影响。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其可以刺激大脑细胞,有助于人脑机体的发育,长期的音乐艺术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觉分辨能力以及鉴赏能力,久而久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第二,激发想象力,拓展思维。音乐是一种极其丰富的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人们的呼吸声、学生的朗读声、下雨声等等,这些音乐都在丰富和拓展着人们的思维。在音乐的影响下,其和谐的旋律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影响学生情绪的变化、思维的变化,使学生联想到任何人物和事件,拓展学生的思维,[3]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第三,获得音乐技能,提高文化素质。在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学习许多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如认识音符、认识节拍等。同时,还可以学习一些演唱技巧,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升音乐技能。除此之外,音乐中包含很多人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宽知识面,音乐中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其他民族文化。因此,长期的音乐艺术教育既可以让学生学到音乐方面的知识技能,又可以学到其他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第四,促进智力开发。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这句话说明了音乐对于人类智力发展的重要性。相关医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创造主要通过右脑来完成,而音乐刺激恰好可以帮助右脑的发育。音乐艺术教育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进而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形象,影响学生的直观性思维的发展。除此之外,音乐艺术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大脑左、右半球的协调,从而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音乐艺术教育的娱乐功能音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就是娱乐功能,这一功能无论对儿童、青年,还是老人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儿童可以通过音乐进行游戏、学习,青年利用音乐活动进行消遣,老年人通过音乐进行保健运动等等,这些都是音乐的娱乐功能的体现。对于学生来说,音乐可以使其获得短暂的放松和舒缓,可以帮助学生在无穷无尽的题海中获得放松,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舒缓的节奏,帮助学生放松身心,愉悦心情。
(四)音乐艺术教育的体育功能台湾学者陈惠龄认为,借助乐器的敲击及肢体运动,可以增进大、小肌肉的发展,可以协调运动神经;同时,音乐的节奏可以训练增进动作的控制力,律动感和节奏感会增强。通过上述活动,最终可以增强人们基本的运动技能。因此,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体育锻炼的作用,[4]恰当的音乐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肌肉运动和发展,提高学生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促进身体发育。
(五)音乐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在音乐艺术教育中,其美育功能是极为突出的。学校通过音乐艺术教育,利用音乐旋律和优美的歌词可以激发学生审美细胞的发展,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对于儿童来说,幼儿园的儿歌可以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合适的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汲取音乐知识,并探索和领悟音乐中的奥妙,从而达到自身的审美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三、加强音乐艺术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充分利用音乐艺术教育,丰富教育活动,主要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一)坚持全面性音乐艺术教育的全面性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学生的全面性。音乐艺术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提高整体学生的素质水平。[5]其二是教学内容的全面性,音乐艺术教育内容可以包括民族音乐、传统音乐等等,通过不同音乐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旋律的美感,受到不同音乐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注重整体性音乐艺术教育的整体性是指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开展教育活动,通过音乐这种特殊手段灌输德、智等方面的教育思想,同时又可以通过其他方面加强音乐艺术教育。总之,将教育活动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互相渗透,最终提高教育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强调主体性在音乐艺术教育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教育方式,比如成立舞蹈队、演唱队、合唱团,或者举办一些大型的文艺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与机会,促进音乐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安全教育;小学班主任工作;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自我防范及保护意识的教育,学生在成长中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是其快乐健康成长的必备能力;只有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危险,学生才能拥有幸福,享受美好的生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小学班主任需及时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
一、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1.可以促进班主任和学生的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相对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教育,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互动性,在实际的互动活动中,班主任通过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清晰地掌握到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进行语文等其他学科教学时可以帮助教师针对性、系统性地辅助教学。例如学生心态开朗、性格好动,那班主任可以利用其心态和性格采取激励式教学,鼓励其努力学习。同样,在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实践互动中,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以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关系,还能为学生和班主任创建良好的互动沟通平台,进一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1]。
2.德育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风貌。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较宽泛,其不仅要求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三观,同时还要求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素养,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关于德育教育,小学班主任有必要,也必须在学生的成长学习中逐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班主任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学,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社会意识。其次,班主任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细节,深度剖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心理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辅助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态,建立学习的信心。学生在小学学习生涯中通过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可以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认知水平,树立自我正确的人生三观,逐步提高自我个人的综合素养;同时,在不断的德育学习中,对于我国的道德法律意识逐步得到提升,自我的责任义务感也会得到强化,从而在日后的社会学习中为自己做好知识积累。
3.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小学生因为社会阅历不足,危险意识不高,所以,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中,国家明确提出教师要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教育。班主任是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第一安全负责人,班主任有义务对学生展开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观念。通过安全教育知识普及和实践演练,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情况会有自我的判定意识和防范意识,在危险或意外情况发生时,学生可以快速地进行防范或采取相关措施,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安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自强自爱的保护观,树立学生正确的自治意识。学生在漫长的学习成长中,只有自强自爱,才能做到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因此,小学生必须在不断的安全学习中培养自立自爱的保护观,保护自我,健康成长,为家长和教师减轻不必要的担忧。
4.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是班主任践行新课改理念的积极配合。在小学教学中,班主任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是新课改教育目标的亲身践行和积极配合,作为小学生的第一负责人和教育者,我们需及时转变自我的教育观念,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全力支持并配合国家的教育政策改革,以身作则,为全国的教师和小学班主任做好榜样,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以培育出德、智、体、美全方位优秀的青少年为教育目标,为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做好培育工作。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现状
1.德育教育缺乏科学的教学目标。德育教育是培养小学生价值观和健康心理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班主任在具体的教学中却过于追求形式化,以培育学生的理想为主,缺乏关于思想政治和道德法律意识引导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关注更是微乎其微,这种形式的德育教育非常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德智学习。同样,很多班主任在教学中因追求学习效率和成绩,所以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自我情感较丰富,加上家长的过分保护,所以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高。小学班主任应在进行主要学科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家长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安全教育缺乏社会实践性,内容固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班主任的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应予以创新和完善,很多班主任在学生的安全教育中经常遵循传统的知识教学和说教,而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学生在面对危险或意外情况时,其自我保护的意识相对并不高,究其原因与班主任的教学形式存在一定的关系。小学生因为社会阅历浅,所以社会安全意识较低,但同时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所以班主任在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结合生活,结合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同样,班主任对于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进行创新和完善,贴合社会去创新,以满足学生的生活实用性为基础[2]。
3.教学渠道单一、班主任的教学理念和素养有待加强。班主任是学生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执行者,在教学的渠道上应联合家长、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榜样观、配合学校组织相关的校外活动等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德育学习和安全知识学习的认知观。很多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专业领域和水准上还需进一步提高,只有具备一定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理念及技能,才能确保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三、小学班主任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相关措施
1.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提高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专业水准。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守护人,除了对所教学科要进行学习教育之外,对于学生的生活表现以及心理状态、思想等都要及时地掌握和了解,一方面便于和家长共同做好家园共育的工作,另一方面方便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具体教学中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技能、知识的增长和丰富,提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做到结合生活,联系社会,促进教育的实用性和全面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德育和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定期参加教师探讨会、二次进修学习等[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教材
审美教育,是指施教者依据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充分依据挖掘审美因素,引发受教者审美经验,来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塑造“感性的人”的活动及过程。由于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持续进展,审美教育对培养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必要性日益体现,大家对审美教育赋予日益频繁的关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启动审美教育意义极其重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1.美育受智育挤压变得可有可无
当前许多地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育工作者美育观念淡漠致使美育遗失现象极为严重。为了抓其所谓的教学质量―――考试分数,而仅仅把知识传授的数量作为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准,语文课上的内容也围绕着考试内容而展开。从而,美育变得可有可无。
2.“作秀式”审美教育限制学生审美的深度
许多老师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气氛活跃,师生配合完美,实际上这一切都是老师的刻意安排。学生通常对所学知识不甚了解,整堂课像是在作秀。这种不加深入的形式化教学,流于形式,虽然看起来热闹非常,可学生实际上并没有从中体会到“美”的存在。
二、全力寻求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
在语文教材中,包涵着丰富、广泛并深透的美学范畴,其隐性因素很多,包涵自然美、艺术美及社会美等诸多美的音符。每篇课文都闪耀着美的色彩,甚至包涵了美的每个范围,从不同方位向人们展示了美的姿态。
1.把握教材中的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就是反映自然界中自然物的美。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与灵感,经过教师的美育处理,给人的触动往往比自然更美。假如我们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寻思、采掘这一颗颗闪光的珍珠,那么在他们的心灵中必将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比如《黄山奇石》的神奇之美,都给人以新颖的美感,所表现出来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也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寻找教材中的语言美
在语文教材中,优美的文字犹如优美的歌声,这些独特的音符,经过文学大师们的排列组合,荡漾起美的最强音。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研究及理解语言的形体美、意象美。比如:《燕子》一文中“黄绿眉眼”、“色彩鲜艳”、“伶俐可爱”、“百花争艳”这些形容词和名词协调组成非常贴切、生动、工整的短句。假如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回味,学生就不但能够欣赏到词语组合的形式美,并且能想象到词语的含义美,感受到春天的明媚景象,生动完美无缺地融化在血液之中。
3.呈现出教材中的人物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大多数是描写人物的课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老师要关心引导学生对美的人物享受美感,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物的外表美,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人物的内在美。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把知识与其美的特点有机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美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三、创建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意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假如能创建审美的情境,大力提倡语文教学的感召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美的感受及学习的积极性。美感教育的进行可先带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再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而后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最后驾驭情境,诱发审美动因。环环相扣,都是离不开具体的审美感受的。比如: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教师将多媒体一播放,西沙群岛那景色优美的特点变展露无遗。
四、小学语文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措施
1.对自然美的感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给学生留下了美好回忆,在审美方面的感受也很深刻。小学生想要真正看清自然景色受到限制,因此, 假如单纯的靠讲解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为此老师可以充分运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这个特征,在教学中使用熟悉的相关情景让学生放开思维能力,产生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如:讲解《望庐山瀑布》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面,使学生面对画面,一边听音乐一边放眼祖国: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示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并且产生了浓厚的爱国热情。
2.对整个社会美的感知。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对比语句,在思虑、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比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较强的对比特征。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与事进行鲜明比较研究,组织学生开展座谈,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观点。经过借鉴及比较,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爱憎分明,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增强学生浓厚的审美能力。
3.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语文教学基于其鲜活的教学内容, 多种多样的教学措施,以此增强了教学的审美性与艺术性。审美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深刻感到某一理论是正确性,而且在情感上对其产生热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 一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产生显著成绩。
参考文献:
[1]蒋小丽 略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文教资料 2010.02
[2]叶美玲 浅说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 考试周刊 2011.08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表现 对策
古人云:“养其习于童蒙。”儿童时期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最终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下面就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形成原因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可分为两个方面——课内不良行为习惯和课外不良行为习惯。课内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随意窃窃私语或品,课堂注意力分散,漫不经心,有的同学甚至故意节外生枝,故意引起哄堂大笑;书写姿势不端正,作业书写潦草;不懂得合作交流等。课外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时间观念不强,经常早退、迟到;日常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不懂得文明用语;遇到矛盾动辄打架,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不敬长辈、不懂节约、不讲卫生等。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造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社会不良影响和不良教育方法等造成的。
(一)家庭的不良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等条件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表现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的家长经常对孩子训斥、打骂,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有问题不愿对父母说。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便产生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而离异,这也对孩子行为习惯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更甚者,有些家长行为习惯本身就不良,对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形成不良习惯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某些教育工作者忽视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使用不当的教育方法,不懂得以人为本,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疏远了师生关系甚至激化了师生矛盾。
(三)社会上某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经常会受到社会某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如有的孩子由于受周围一些行为不良人的影响,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到了家长管不了的地步。由于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身体发育。有孩子由于受社会或影视的不良影响,为讲“哥们义气”而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要预防和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必须从优化环境,完善制度和提高素质上入手,使孩子尽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从而养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一)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形象地说明了客观环境对孩子成长影响的重要性。因此应携同社会各方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包括校园周边治安、网吧、KTV厅等的管理。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携同展开监督与教育。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联手展开活动,取得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抵御各种不良因素对小学生的侵害。如:可以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网络监督,在网吧、家庭、社区大力推广绿色软件。家庭、学校、社会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对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应明确指出,并引导其尽快改正,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
(二)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卫生、道德、法制等知识的教育,重视加强生活指导。
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校园的绿化、美化与教育相结合;校园的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则更应该成为我们宣传教育的载体。开设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卫生、道德、法制等的教育,重视加强生活指导。学校可通过周会、班会、文娱体育活动、社会调查、小发明创造等活动的开展,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邀请名人作典型报告,逐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加强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的转化工作。
对已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要重视其转化工作。转化过程中要针对具体情况,对学生施以不同教育方式。这样才会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转化的过程中应注意不片面说教,要着重引导孩子实践,锻炼他们的意志,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然后给予帮助,只有他们对良好的行为习惯感受到好处的时候,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才会从不良习惯中转移开来,良好的行为习惯才得以全面建立。
(四)要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何改革,是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也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兴衰与成败。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教育改革;思考
教育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而又涉及面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地球村概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教育也开始面临新的考验[1]。小学教育作为人生的奠基教育,是对未来最有影响的教育,也是最难实施的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家庭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小学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目前,多数地区的小学教育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且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对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不够。
(二)重知识轻能力
我国教育部的调查显示,义务教育目前采用的教与学相结合的形式,体现出被动教学的特点。把教学建立在了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接收知识、探讨学习和能动性。教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丰富人的知识和情感,实现个体的长期发展。因此,可以看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三)片面追求分数
片面地追求考试分数,拿高分成为学习的唯一目标,显然是偏激的,忽略了对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仅仅依靠分数作为评判学习好坏的唯一目标,测试学生学习的成果,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过早地失去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现在学校主要是以学业成绩和分数来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和老师授课好坏的标准。升学率、平均分被由上而下层层强化,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等方式,这些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平时的学习压力、考试压力等,会引起学生的恐慌、焦虑等,考试过程中部分学生还会进行“相互合作”,造成抄袭、说谎、相互攻击等,这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十分不利。
(五)制约教学改革
由于测验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和控制作用,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没有测验观念和测验内容及方法的变革都难以行之有效。因为改革意味着采取新措施,改革初期可能会对常规教学带来影响,不仅不能保证使学生取得更高的考分,有时还会因追求一些素质发展使学生的某些分数下降。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有一些学校不敢改革,也不愿改革。
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创新教育的要求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校外教育的要求
近年来,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个体量巨大的小学校外教育服务市场。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小学校外教育市场规模约为300亿人次,每年参加校外培训的小学生数量超过1亿[2-3]。校外教育俨然已经形成一个与正规学校教育并行的“影子教育”系统,造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普遍现象[4],严重干扰和冲击着新课改趋势下学校正常的素质教育秩序。此外,小学生校外教育发展虽然非常迅速但极其不完善,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服务主体鱼龙混杂,服务内容注重应试,服务行为混乱无序等。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形成,新形势下加强对小学生校外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德育教育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日益趋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制。升学教育中,智育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德育则乏人问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个体,具体来说,即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通过教育说服、情感陶冶、实践锻炼、榜样模仿等方式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人。
(四)农村教育的要求
农村小学教育不仅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是其中的软肋[5]。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年轻夫妇观念的转变和对教育的逐渐重视,为了给孩子更好的起点,越来越多农村父母把孩子送到较远的城镇小学,致使农村小学在校人数日渐萎缩,农村小学学校分布不合理、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且年龄整体偏大等现象日趋严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措施
小学教育作为儿童获得以后学业的奠基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形势越来越严峻,小学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1]。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主动参与便是学生创造性成长的开始。主动参与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自觉、心情愉快地去主动参与,并不觉得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
(二)尊重和欣赏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美好的一面,更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在面对后进生时,教师不要一味地对他们进行批评,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下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一个个困难从而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尤其使后进生能够摆脱以往的自卑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树立足够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不断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素质,扩大教师队伍
当前小学教师队伍还有待壮大和充实,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学生人口的向外流动及农村小学基础设施较差,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各级政府的投入也相应减少,导致教师待遇减少,原有教师不断流失,新教师也不愿意去。因此,国家应制定相关鼓励和补助政策,鼓励高学历、高能力和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到最需要他们的农村教育基地,以提高农村的整体教育水平,尽可能保证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受教育的公平公正性。此外,还应该通过提高待遇的方式激励优秀教师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四)健全学习评估体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小学教育阶段,为了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或教育机构必须建立一套健全的学生学习评估体系。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多方位评价,扩展学生发散思维,注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加强学生常识教育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实现学生多元化和全面化发展。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同时要将评价结果及时与家长沟通,听取家长反馈,以便于教师、家长和学校对学生进行更为有针对性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志红.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J].淄博师专学报,2006,(4):20-25.
[2]崔国富.中小学生校外教育乱象的治理困境与突破[J].当代教育科学,2015,(3):40-43.
[3]屈军礼.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问题探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1(1):123-125.
[4]范晓慧.“影子教育”的思考:多种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6):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