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范文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总部经济产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总部经济产业分析

第1篇:总部经济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对接;解构

作者简介:熊惠平(1963-),男,湖北孝感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解构、适用性和对接机制研究”(编号:12YJA880134),主持人:熊惠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08-04

2011年6月,建国后首次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研究职业教育改革的10个重大问题,而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研究被列入其中[1]。显然,办学模式研究应构成办学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总部经济发展和“总部—基地”产业模式实践已总体进入深化、细化或实质性推进阶段,这会“倒逼”已嵌入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2]及其办学机制以及办学机制的核心表现办学模式的研究——必须积极回应、引导或引领这种态势变化。正基于此,本文是以“总部—基地”产业模式运行为大背景,以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与“总部—基地”产业模式的对接和解构为核心内容来展开分析的。

一、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建构研究的主流价值

(一)实现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在“总部经济”语境下的功能强化和范式转换

进行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建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学被置于“总部经济”的语境中,这既强化了这一学科服务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研究功能,又转换了其研究范式: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总部经济”笼统研究到“总部—基地”产业模式研究的转变、从“总部—基地”产业模式研究到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研究的转变、从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自身研究到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与“总部—基地”产业模式对接机制研究的转变。

总部经济通常是指一国内外带有总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经济组织相对集聚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称{1}。各种经济组织中,生产型组织最初始、最基本、最典型。出于战略性资源和常规性资源利用的不同考量,“生产制造基地外建”直接促成了“总部—生产制造基地”格局的形成;而这个基于生产环节的总部经济运行的典型表现形式,为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其他环节——研发、营销、管理以及服务等环节的运行,从而也为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教育服务环节的运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启示和行动指引。于是,“总部—生产制造基地”的典型模式向“总部—基地”的一般模式——“总部—基地”产业模式演化,并内生了对高职教育服务模式——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的需求。

因此,这一建构研究,要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总目标,以总部经济运行机理为理论基石,以“借鉴—模拟—创造性应用”为基本原则,以“两大研究”(对接研究、解构研究)为基本内容,构建适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特点的“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并为本模式的“试点—推行—推广”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有应用价值的成果。

(二)功能强化和范式转换具体表现为“三个有助于”

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建构研究,其彰显的主流价值在于,有助于高职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确立和凸显高职教育的中观问题研究在整个研究中的地位,有助于确立和凸显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研究在整个中观问题研究中的地位。

首先,这一建构研究,内生于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从而又内生于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的根本要求,因为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是服从于并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的,归根到底,这一建构研究内生于我国经济发展基于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局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更进一步说,源于总部经济基本原理并借鉴、创造性应用总部经济运行机理的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3],最终要受制于并服务于这种大格局;并且,这一办学模式要寻找到与之对接的产业承载体,这样其服务才能“落地”、“生根”。一般来讲,区域产业经济中与这一模式对接的基本运作载体可以有三个——单个实体(企业)、产业集聚区、“总部—基地”产业布局,而在现代集群经济格局下,后两种载体更为有效和高级[4]。目前,总部经济在中国发展正如火如荼,这引发了包括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资源在内的资源的配置方式、模式的深刻变化。因而这里主要讨论以“总部—基地”产业布局为承载体的“高职—产业”对接和解构问题。

其次,这一建构研究,应成为高职教育整个研究(含宏观、中观、微观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以往的高职教育研究主要是就重大的、宏观性的问题而展开的,这对确立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绩斐然,并且热度不减;这几年来,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改研究,又将高职教育研究引入微观领域——特别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和项目课程改革使得这一研究风生水起;如此,高职教育的中观研究一定程度上受到宏观、微观研究的“上”、“下”挤压和夹击,从而无形中被弱化了或被淡化了。为避免或纠正高职教育研究出现偏“大”、偏“空”或偏“小”、偏“实”的倾向,强化或还以中观研究的应有地位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是“宏观—中观—微观”研究的重要连接点。

再次,这一建构研究,应成为高职教育中观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围绕高职教育中观研究的代表性研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办学模式研究及其比较研究,高职教育工作者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路径,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遗憾的是办学模式研究相对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以致高职教育持续发展。调适两者之间的关系正当其时,由此形成的基本关系格局是: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框架”,最终要“落地”于办学模式这个“地基”,即各高职院校所构建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要承载于根植于当地经济社会“土壤”的办学模式。同样,“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建构,为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奠基点、观察视角、研究范式和建设路径。为此,要有积极主动应对这种新的办学模式的方略,如要研究产业总部和产业基地主要所对应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类别及其细分、特点、知识素养和技能素质要求,并要研究由此引发的相关专业、课程、教材等的开发与建设问题。于是,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实践,会通过“落脚”于对接区域“总部—基地”产业模式的“总部—基地”办学模式,有了更好的承载点。

二、对接研究:谋建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切入和嵌入“总部—基地”产业模式的长效机制

在“总部—基地”产业模式下,高职教育对产业的切入和嵌入,就是指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要通过与“总部—基地”产业模式的对接,切入以至嵌入所在城市、地区、地域的经济发展中,从而建立彼此联动成长的长效机制。显然,“总部—基地”产业模式成为构建这个长效机制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条件。因此,要进行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建构研究,必先回到其源头“总部—基地”产业模式中,因而也必须先回溯“总部—基地”产业模式的前身——总部经济问题。这就是说,从“总部经济‘总部—基地’产业模式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与‘总部—基地’产业模式对接”研究的演化轨迹,清晰地勾勒出“高职—产业”的对接路线。

(一)从总部经济笼统研究到“总部—基地”产业模式研究是基于经济发展本身的深化

“总部经济”一说虽然是我国学者首次提出{2},但其理论源头还是西方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它主要是借鉴了“四论”来展开研究,即以比较优势论作为基础理论,以区域经济论提供集群视角,以信息经济论指明新方向,以组织结构论提供理论支撑[5];它主要是基于“四大视角”,即通过总部经济与产业转型、与分厂经济、与城市发展关系的阐述以及通过企业总部选址[6]的分析,来提出和分析总部经济的若干基本问题和运行机理。本土研究在思路的形成、拓展以及分析工具的构建上,多有探索,但本质上仍是“嫁接”式的,对总部经济演化规律、总部与基地的空间布局规律等深层问题研究也比较薄弱。因而实现从总部经济笼统研究到“总部—基地”产业模式研究的转变,是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必然——不仅有理论创新价值,更有实际应用价值。

“总部—基地”产业模式的着力之处,不仅在于总部或基地的两个“点”,更在于“线”和“面”,从而形成“点—线—面”的“总部—基地”布局;并且这种产业模式特别强调“总部—基地”的整体布局和总部与基地的资源整合。这种整体布局和资源整合,其实质是总部或基地背后的产业发展问题,而主要是制造产业与服务产业的配比和空间问题,又特别是其中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配比和空间问题。

(二)从“总部—基地”产业模式研究到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与“总部—基地”产业模式对接研究是基于“高职—产业”对接的深化

实现从总部经济笼统研究到“总部—基地”产业模式研究的转变,如前述,既内生于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又是高职教育办学机制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因而“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建构研究,必会推动高职教育办学机制、办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高职教育“总部—基地”模式,本质上是一个助推地方“总部—基地”产业模式建设、区域总部经济发展以至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型办学模式。建设这样的模式,这无疑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新的机遇和挑战;其核心问题是“高职—产业”对接机制的建立、巩固和完善,而这就有赖于高职总部、基地与产业总部、基地之间的服务关系、对应关系的划分和处理。因而这必然涉及高职“总部—基地”模式与产业“总部—基地”模式的解构问题。

三、解构研究:勾画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切入和嵌入“总部—基地”产业模式的行动路线

(一)厘清两个模式之间基本的服务关系

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其实是一个老话题,然而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定语境下,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与“总部—基地”产业模式的对接研究,又是高职教育与产业“结合—融合”的新课题。但这两个模式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其中必然有交叉。因此,必须进行解构分析;并在进行解构分析时,要首先明确一个问题:产业总部的功能性质总体上是管理型和服务型的,而产业基地的功能性质总体上是生产加工型的(相对于制造产业总部)或具体经营型的(相对于服务产业总部)。既如此,两个模式之间的基本服务关系就明晰了:高职总部(基地)主要为产业总部输送管理型和服务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基地(总部)主要为产业基地培养生产加工型或具体经营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产业总部、产业基地在接受服务的同时也在为高职总部、高职基地提供服务,如提供实践实习、产学研合作的场所和平台、提供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机会等。由此形成两模式间基本服务关系。

厘清基本思路、明确基本服务关系后,就可以划定高职总部(基地)与产业总部(基地)之间基本对应关系和非基本对应关系,进行两个模式之间“粗线条”的、“细线条”的对接。

(二)解构一:两个模式之间基本的对应关系形成“同城效应”

高职总部、基地与产业总部、基地之间首先应该形成的基本对应关系是,高职总部与同城的产业总部之间、高职基地与同城的产业基地之间所建立的关系。它们共同形成主对应关系,并产生一种“高职总部—产业总部”、“高职基地—产业基地”之间的“同城效应”(见图1)。

(三)解构二:两个模式之间复杂又清晰的对应关系形成“同城+异地”的组合效应

随着高职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切入、嵌入,这两个“总部—基地”模式之间不应该也实际上不止于建立这种基本的对应关系,从而其形成复杂又清晰的对应关系、进行“细线条”的对接,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这种复杂关系,多由产业基地与产业总部的不同区域分布引起。在以往的或单纯强调产业转移的“总部—基地”产业模式布局中,产业基地与产业总部的区域分布相对简单——它们通常分处两地,但这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容易导致产业“空心化”{3}——产业总部所在的区域或城市(通常是大中城市)的实体性产业被“搬空”了;而在“脱虚入实”{4}、(优质)产业“回迁”的背景下,产业总部所在的区域或城市必须保有自己的基地——通常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因而产业基地应有同城与异地之分;而产业“总部—基地”这种同城或异地的复杂分布,必然对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等服务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并带来新的要求。比较来看,高职总部与其基地的空间分布“单纯”一些:高职总部与产业总部同城,而高职基地(含分校、产学研合作基地、培训中心等)一般设在异地。

由此两个模式之间会增加一种基本对应关系,即高职总部与同城的产业基地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脱虚入实”背景下,确立这种对应关系为基本对应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也应纳入主对应关系(见图2)。

除此以外,两个模式之间还有这些非基本对应关系:高职总部与异地的产业基地之间、高职基地与异地的产业基地之间(基地培养的人才会部分回流)、高职基地与异地的产业基地之间(基地培养的人才会部分服务于异地产业基地)所建立的关系。它们共同形成次对应关系,并产生一种“同城+异地”的组合效应(见图2)。

当然,两个模式之间基本非基本、主次关系的建立和巩固,主要取决于总部或基地的功能性质、高职院校的辐射力、高职院校与企业和地方的关系紧密程度。

至此,从基本的逻辑关系到复杂又清晰的对应关系、从“宏观遐想”到“战略纵深”,以求清晰地破解国家提出的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难题。

注释:

①余钟夫称总部经济为“首脑经济”,广义上,总部经济是指经济与非经济的、官方与非官方的,带有总部性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机构和组织相对集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统称,这些机构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科研组织,也包括生产、研发、营销和管理等各种组织;从狭义理解,总部经济是带有总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经济组织相对集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②北京市社科院的赵弘研究员被认为是“总部经济”概念和总部经济理论的首次提出者。

③“产业空心化”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使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造成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失衡。

④“脱虚入实”是指资金、资本脱离虚拟经济而向实体经济回归。

参考文献:

[1]龚萍.建国后首次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在津召开[N].中国教育报,2011-06-28.

[2]王振洪.嵌入区域经济发展,打造高职院校办学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10(09).

[3]姚奇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总部经济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 总部经济 创新要素 政策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在全球寻找最佳资源配置,以求综合成本最小化.企业总部不断向大型中心城市集聚,同时,国内企业也纷纷把总部迁都于此,这样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总部经济。总部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使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创新要素,如先进的技术、雄厚的研发资金、优秀的研发人才和良好的创新氛围,建立起总部经济特有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机制,从而建立起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体制。

一、总部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所谓总部经济,是指企业总部在具有优良的基础设施环境与良好的商务服务业基础,人才、技术、信息、知识、资本等资源比较密集的中心城市(尤其是国际化城市)集聚,通过包括财务结算、投融资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研发,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总部经济活动带动总部产业及各类相关服务业发展,形成总部产业集群;通过企业总部与周边地区产业基地分工协作形成企业价值链,以及围绕核心产业与关联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产业价值链,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总部经济的特点

1.总部空间集聚显著

在总部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总部高度集中,受企业总部吸引的相关专业化服务公司则在周围集聚。这是因为总部活动需要信息、咨询和法律、广告、金融等专业服务,获得这些信息和服务需要买卖双方频繁的交流和地理临近;同时相关产业或企业总部集聚在一起为了信息交流和获得共同的市场信息。

2.价值链空间整合突出

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调整布局产业空间结构,将位于价值链高端的企业总部放在中心城区;把生产基地放置在郊区或边远地区,从而实现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形成了以总部为核心,以企业价值链为纽带,辐射周边与相关区域生产基地的企业空间价值链――即企业总部与生产基地的价值链体系。

3.服务产业特色明显

总部经济发展带来总部产业的出现,总部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有着鲜明的服务产业特色、不可估量的发展活力。企业总部的聚集带动包括高技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其他商务服务业等协调总部产业发展的完整的总部型服务业产业链,总部产业和总部型服务业以总部基地为中心互补联动发展。

4.智力资本密集度高

企业总部活动位于价值链高端,该活动是管理人才和高技能研发人才通过对知识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做出各种决策来管理、控制、协调生产、销售,以及研发等。因此,知识、信息与高级管理人才是总部经济的最重要的投入,具有强烈的知识密集的特性,总部经济发达的地区一定是智力资本高度集聚的地区。

三、总部经济的创新优势

1.总部经济创新要素综合集成优势

总部经济的最具优势的创新要素: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发达的知识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便利的交通和信息网络等。

(1)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科研教育机构。企业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区是这类资源密集分布的地区,高素质的营销、管理、资本运作、研发人才分布在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以及分布在现代知识服务业的各种专业人才,形成了企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此外,企业总部所在特大或大城市拥有一流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政府主办的研发中心、公司的研发机构,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

(2)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企业总部的创新活动需要有效的专业的服务活动的支持和支撑。在中心城市,在企业总部集聚地区,知识型服务业往往比较发达,形成了为总部服务的知识型产业链,知识服务业的发展又带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这些服务业的发展为企业总部创新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3)便利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便利的信息、网络可以大大方便公司总部与制造加工基地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创新成果可以及时扩散到生产基地;发达交通、通讯、网络设施提高公司总部间的交流和沟通,为技术和信息这类隐含类知识的扩散和传播提供了基础。

2.总部经济创新环境优势

(1)良好的总部创新基地。总部基地以智能化、低密度、生态群的总部楼群,形成集办公、科研、产业于一体的企业总部集聚基地,同时通过建立企业家俱乐部、“网络社区”,以及内部的宣传媒体,让企业家和技术研发人员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扩散。

(2)积极的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优势。总部集聚区具有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优势。总部集群内大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进行创新,通过与集群内部相关企业总部的合作与相互交流,创新成果不同程度地向上下游企业总部进行扩散,从而提升了整个总部集群的创新能力。

四、总部经济创新机理分析

总部经济模式最显著特点是企业总部和生产基地空间分离,企业总部集聚地是技术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其创新成果不仅扩散到本企业的生产基地,同时还会外溢到其它企业总部,这样,形成了良好的总部经济创新机理。

1.企业总部和生产基地协同创新

跨国公司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设立研发基地,就是获得较高水平的技术优势,技术研发的成果超越地理空间扩散到生产基地,由于存在“干中学”定律,生产基地取得的创新成果也要通过公司总部,形成循环创新局面,这样总部经济技术研发集中于创新资源优越的中心城区,同时也扩散到郊区或不发达地区的生产基地。

2.企业价值链协同创新

首先,一个企业研发中心是整个企业创新价值链上的“创新心脏”,然后,沿着生产、销售等各级动脉扩散;同时,各级动脉将反馈的信息和技术带到研发中心。其次,位于产业链主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必然带动在同一产业价值链上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的企业、供应商、客商必然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企业的创新。

五、促进总部经济创新能力的对策与措施建议

总部经济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虽然国内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硬件环境有待完善,但企业总部集群表现的创新优势已初见端倪,为了较快发展总部经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快总部基地规划建设

加快总部基地建设,提高吸引企业总部的魅力,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国内大公司总部集聚,同时带来了他们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先进创新资源,这些优势不仅能够促进技术创新,而且为中心城市的发展带来发展动力,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2.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其中知识型服务业是城市或区域创新的关键。总部经济与知识型服务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大公司总部的迁入,往往会带来相关联的为其服务的公司,发达的知识型服务业能够吸引企业总部,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总部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带动城市知识形服务业的发展,很好的为总部经济服务。

3.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创新环境

技术创新不是孤立的事件,需要不同资源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配合。首先提供完善的创新环境。制定优惠的投资和招募人才政策,为总部基地创新提供必要的资源;促进人才流动,使技术在不同公司或行业内流动和扩散。另外,培育总部经济创新网络。加快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以及具有创新粘结功能的中介结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推动企业总部集群创新建设

企业总部集聚区拥有大量的企业总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研发中心,以及周围支持这些总部的知识型中介机构,他们构成了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总部集群拥有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优势,其作为企业协同合作的一种方式,是有效的创新组织形式。一方面,每个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独立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保持了灵活性,同时集群内各个总部间相互交流与合作,能够进行研发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获得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Rui Baptista , Peter Swann 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 [J] Research Policy 27_1998.525540

[2]Jaffe, A., 1986.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spillovers from R&D: evidence from firms’ patents, profits and market valu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 9841001

[3] Zhang Yongq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adquarters Economy in Shanghai: Construction of the Value Chain at the Level of Industry and Space. Globalising Worlds: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 on Old and New Value Chains, Commodity Chains, Supply Chains Conference, 27 June1 July 2006, Auckland, New Zealand

[4]赵宏:总部经济[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4月

[5]赵艳霞:论总部经济与提升中心城市产业结构 省略/lldt/91.htm

[6]李文元梅强王邦兆:技术创新区域集群机理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4

[7]杨亚琴: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第3篇:总部经济产业分析范文

加快总部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生产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全市服务业扩量提质,现就加快我市总部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依托我市交通、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快总部经济平台建设,不断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企业总部、行业总部,形成企业总部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引进总部与培育总部相结合。既要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我市,又要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潜力大、具备企业总部和生产加工基地分离的本地企业总部做大做强。

二是总部经济与特色产业相结合。发展总部经济不能脱离本地的特色产业,要形成总部经济与地方特色产业的联动效应,实现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三是企业总部与行业总部相结合。既要积极鼓励单个企业建设总部,又要支持行业企业集聚设立行业总部,充分发挥行业的信息、技术、标准等资源共享优势。

四是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平台搭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积极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推进企业总部项目建设。

五是总部经济与城市发展相结合。要把企业总部基地建设与城市新区建设有机结合,走高标准、高品位和高档次的集约型发展路子,重点推进以商务楼宇为主的企业总部平台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商务环境,建设现代化新区。

二、发展重点及产业导向

(一)大力引进国内外企业集团总部和区域性总部

发挥我市的交通区位、资源获取、服务环境等优势,以长三角地区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内外企业总部与我市现有产业紧密结合的有利条件,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来我市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和管理、核算、研发、营销等职能型总部。重点引进能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影响力强、对地方财政贡献度大的企业总部。在国内外企业集团总部和区域性总部引进的产业导向上,主要包括:以光机电、临港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为主的制造业企业总部;以物流采购、服务外包、中介服务、科技研发、品牌销售等为主的服务业企业总部。

(二)积极培育本地企业总部

充分发挥我市的制造业集群优势和物流、商贸等服务业主导产业优势,重点扶持已具备总部经济发展条件的企业,由制造向研发、营销、物流、品牌等延伸,优化企业总部和生产加工基地布局,提升企业在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重点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潜力大、带动强的支柱产业总部企业,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鼓励本市优势企业特别是具有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扎根*,加快成长壮大。对于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关联带动力强、发展层次高的本市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在本地企业总部培育的产业导向上,包括:以服装、箱包、造纸、童车、洁具等为主的制造业企业总部;以物流、商贸、旅游等为主的服务业企业总部。

(三)积极支持行业总部

积极发挥行业的资源共享优势,重点鼓励我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行业性总部大楼,鼓励行业企业入驻行业性总部大楼,推动行业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增强行业整体的对外辐射能力,加快提高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载体。

三、规划布局

*市企业总部园规划布局在*南市中央商务区内,企业总部园东至南市路,北至胜利路,西至市民广场和新华南路,南至河道,规划面积492亩,主要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导向的制造业、服务外包、中介服务业、商贸业等国内外企业集团总部和区域总部,并培育发展本地具有特色、优势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总部。

四、政策措施

(一)总部企业资格认定

在我市设立总部的企业指:

1.国家和中央部委确定的大企业(集团);

2.省市确认的大型企业(集团);

3.各类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

4.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总资产不低于6000万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的国内外企业(其中房地产企业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5.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经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认定的新兴行业的市内外领军企业等。

(二)上述五类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符合以下条件,经认定可享受本意见中的各项优惠政策

1.从市外引进或市内在外企业返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工商注册,纳税登记在我市;

2.实行统一核算,并在我市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3.在国内投资或授权管理和服务的企业不少于3个。上述第五类的单个企业可实行“一企一策”。

(三)经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审查并报市政府批准为总部经济用地的地块,可采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为保证总部用房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对已约定为总部办公用房部分不得分割转让。

(四)健全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

1.本市企业进驻企业总部园设立企业总部的,3年内给予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环比原企业增长10%部分100%的补助。

2.对从市外引进、在我市设立的各类企业总部(不包括房地产企业),3年内给予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100%的补助。对从市外引进的房地产企业总部,自开业之日起3年内,视其市外经营业务对地方财政贡献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

3.来我市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总部、研发性总部,经认定后可享受市政府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推进科技进步的相关政策。

4.符合产业导向,进入企业总部基地购买土地建设总部大楼的,给予实际投资额1.5%、最高100万元人民币的补助;特殊项目市政府将予以特殊考虑;对新引进的企业总部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给予购房房价1.5%、最高100万元人民币的补助;对新引进的企业总部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3年内依据有效支付凭证按年租金给予20%、累计不超过50万元人民币的补助。租房和购(建)房补助不重复享受,但可就高享受。

5.总部企业在我市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并实施技术改造,可享受市政府关于鼓励技术改造的扶持政策。

(五)企业总部负责人及家属、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需办理户籍入我市的,可优先办理。新引进总部的企业负责人未成年子女入学,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照顾安排。

(六)大力引进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和特殊人才,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完备的产业支撑、良好的科研支撑和充足的人才支撑。总部企业引进人才进入绿色通道,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人才可按市政府相关规定享受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

(七)加大对企业总部基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完善交通、供电、供水、排污、绿化、通讯、网络等设施,为总部企业创造优良的基础环境。

(八)完善企业总部基地功能平台,在推动写字楼、总部楼宇建设的同时,配套建设商业、公寓、金融、产权交易、酒店餐饮、文化娱乐、停车场等设施,使企业总部园建设成为高标准、高品位和高档次的微型CBD。

(九)总部企业凭认定书可享受由市招商部门全程代办工商、税务等相关手续,享受行业重点企业待遇等服务。有关职能部门要为总部企业融资、上市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配合做好通关协调等工作,为总部企业在货物进出关、主要高级管理者出入境等方面提供便利。

上述各项财政补助除享受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其他有关政策的项目外,所需补助资金在服务业发展资金中列支,按(平政发〔2009〕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和地方财政贡献挂钩的补助按财政体制确定的分成比例由市本级和镇(街道)分别承担,镇(街道)承担部分由其自行兑付。

五、组织领导

(一)健全组织,强化协调。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总部经济布局规划、政策制定、资格认定、重点项目及重大问题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服务业发展局,具体负责总部经济发展的日常协调工作,研究解决总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总部经济运行分析和监管,依法健全总部企业的行业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总部经济统计分析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及总部企业联系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全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市工商、财税、统计等部门要增加总部企业识别标志,建立总部企业信息库。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加强对总部经济的宣传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总部经济的政策、意义和进展情况,在全市形成有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4篇:总部经济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总部经济;形成机制;政策建议

1对总部经济的几点认识

(1)总部经济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它首先表现为公司企业的总部和加工基地在地域空间上的分离。分离的结果必然增加了公司企业的调整成本,但由于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一种具有更大比较优势的总部区域给企业所带来的好处足以补偿总部迁移所带来的损失。所以,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是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作为公司企业而言,在总部迁移的决策过程中面临着区域选择的问题,而总部迁移之后,对入驻的区域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影响。

(2)总部经济理论根植于区位理论。毕业论文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最早提出中心——论,他认为地区的发展不可能是均衡的,要利用独有的地理优势或者历史的传统把某些区域首先发展起来,使要素不断向这个区域聚集。由于聚集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战略要素成本较高,受经济活动必须补偿要素成本这一法则的制约,形成了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心区域和中心区域外的合作分工关系。在中心区域里,一般能更多地吸引资本、技术、人才,形成战略资源优势,适于公司总部在此聚集发展。而由于地价、劳动力成本优势,适于建立加工基地。区位理论对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作了理论上的阐释,为后来的产业集群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3)总部经济宏观表现为功能集群。一个产业链的不同部分在同一个区域密集分布,称为产业集群。除了按产业进行区域聚集外,不同产业的同种功能,如研发、商务等,由于需求的一致性,也可能在一个区域集群分布,这称为功能集群。众多公司总部地特定地域聚集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外部性,将使得单个公司获得其总部所需的生产要素资源,享受高质量的专业化配套关联服务,而付出较小的代价。因此,从总部入驻的区域来看,众多企业总部的聚集进一步促进了本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本地带来经济效应、税收效应和就业效应等。

2总部经济形成机制的理性分析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为了吸引更多的有实力的企业总部入驻,在政策上给予极大的扶持,硕士论文并不断改善城市的整体功能,优化和完善配套的功能设施,促进了总部经济的发展。故从形式上看总部经济是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其实不然。政府所起的作用从本质上看,只是进一步极化了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性,为公司和企业的总部与生产加工部门的空间分离创造条件但从公司企业的内部看,总部和其他部门能否分离,分离后给企业带来哪些效应,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们在空间上分离,却要研究总部经济形成的一般机理。

2.1人才与知识资源的可流动性是总部经济形成的基础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显得空前高涨,由于一般性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加快,知识、信息、技术及高尖端人才资源在成为公司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其中人才是战略性资源的关键。由于城市具有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优越性,人才向城市转移促使战略性资源向城市密集。而随着不同城市化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人才的流动则呈现出由发展程度较低的城市向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梯度演进。另一方面,公司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内部功能逐步密集和分解,出现了各种职能中心,而地区之间的资源公布的差异使得企业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以获取各种资源,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将内部的决策中心、控制中心、设计中心、研发中心等知识、信息和高尖人才密集的部门迁移到中心城市,而将加工生产基地分布在中心城市的或周边地区以获取丰富的常规资源,以谋求整个产业链的合理布局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的结果。其中,人才的流动性决定了知识的流动性,只有二者可以流动,才牵引着公司企业内部知识密集的功能部门的转移,而且二者的流动方向一致。企业总部与加工生产部门在空间位置上的分离,客观上增加了企业内部沟通和协作的成本,但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沟通和协调成本急剧下降,缓解了总部与加工生产基地之间因空间分离而导致成本增加的矛盾。而总部则将价值增值最大的环节集中在知识、信息和人才密集的区域,以更好地发挥其优势,获取更大的效益。

2.2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斯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来,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惟一动力。显然,企业是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基本单位。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现代企业运用市场法则来解决企业内部的协调和管理,克服了企业因规模扩大引发的协调困难的矛盾,促进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合理配置。首先,企业通过进一步强化内部专业化的分工,促进功能的聚集。尽量减少各部门之间重叠的职能,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尤其是知识、信息和人才等要素资源使用的部门,因为其自身的稀缺性和可流动性,越发具备从其他部门中独立出来的特点,为总部的迁移创造了组织条件。而那些智力资源密集的部门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要素资源,必须将这些重要部门安排在这种要素密集的区域,以增强要索的可选择性,降低企业战略资源的使用价格,优化资源的配置。其次,降低转移成本使发展总部经济成为必然。由于空间是有距离的,从一端到另一端,不仅要耗费时间,而且要付出费用,这种为克服空间距离而在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所花费的全部成本就是转移成本。选择在任何一个区域作为总部都要包含一种空间成本,因此降低转移成为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来源。它必须能够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成本:(1)运输费用。包括营运费用、转运费用等。营运费用与运输方式、货物种类紧密相关,一般情况下,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2)时间成本。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为实现一定距离的空间转移所花费的时间。它与地区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运输方式及其布局状况有关。交通运输越发达,地区的通达性程度越高,实现相同距离的空间转移所花费的时间越少;(3)信息成本。在各个不同地区获得信息的便利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信息交流速度就越快,获得信息的成本就越低;(4)心理成本。由于各地区传统、习惯、文化、宗教、语言以及种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距离越远,转移的心理成本就越高。

2.3企业创新和功能聚集是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催化力量

熊彼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创新是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医学论文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企业扩张到一定规模之后,规模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逐步回落,企业向市场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进入饱和阶段。此时,企业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更显得十分必要。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家面临着两种挑战:其一是如何牢牢控制企业的关键人才和关键技术,保持和推动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其二是如何紧紧盯住同行业发展的动向,保持和跟进本行业技术创新的步伐。鼓励本企业高端人才在关键技术领域参与同行业保持合作,以减少新技术应用的成本。由于人才和知识资源的流动呈非均衡性,当少数企业总部迁移到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后,其他企业也将决策中心和研发中心追随而入,这是企业基于战略需要而采取的跟进措施,从而推动了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3中国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建议

从总部经济形成机制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企业将总部与加工生产基地分离,最初缘于优化人才与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反过来,大量的企业总部云集某一区域,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等。为了稳妥地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克服其盲目生,当前我国应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3.1处理好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关系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有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政府在发展总部经济时,应注意适当地加以引导,作好长远规划。职称论文在充分尊重企业意愿的情况下,将企业总部向规划的园区发展。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鼓励一批金融、保险、法律等高端的服务业在园区分布,为总部经济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利用好总部迁移的机会,政府通过一定的投入,改造一批落后或不合理的区段分布,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形象,推动产业长升级。

3.2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周边地区是企业加工生产基地分布的区域,企业将总部分离,客观上增加了企业总部与加工生产基地之间的空间距离。为了能让总部与其他部门之间方便快捷地进行联系,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应保持较高的对接性。地方政府应加强协作,统一部署,切忌条块分割的问题。只顾发展总部,而忽视生产加工部门的发展,人为割断了企业内部的联系,最终既不利于总部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本区域经济的后续推进。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克服部门保护主义,要将周边地区的发展纳入中心城市统一发展的规划。

3.3处理好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关系

我们往往在发展总部经济时,英语论文总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总部经济只适合在大型中心城市发展,其实不然。作为企业的总部如决策中心、结算中心等需要强大的信息市场和金融市场以及高效的行政环境作为支撑。而对于研发中心则需要生态化的人居环境和浓厚了学术氛围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这些条件并不是只有大型中心城市才具备,而有些中小型城市只要自身条件优越,适合总部在这里落户,一样能够发展总部经济。所以,地方政府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的扩张,而应该在内涵上做文章,要将精力放在改善基础设施和完善配套的服务功能上,以便稳妥地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总部经济及对其发展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5,(9).

第5篇:总部经济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泉州;总部经济;优劣分析;对策探讨

一 何谓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是某区域内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从而形成总部集聚的一种经济形态。发展总部经济可为企业带来多种效应,如:税收效应、就业效应、产业乘数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等。同时大批企业总部入驻,还能优化商务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动政府服务职能的转换,并加快城市国际化的发展。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已经得到了各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仅在福建省内,就有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市明确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划。

二 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

一般而言,发展总部经济需要五个基本条件:一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公司总部以较低成本进行知识密集型价值创造;二是区域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以便为总部物流人流提供便利;三是必须具有便捷的信息和良好的异地沟通能力,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与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四是区域必须具有各种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和多元文化的氛围;五是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本文接下来将对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较好的区位优势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的中心点,北接省会福州,南毗特区厦门,东望宝岛台湾,西接广大内陆腹地,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和福建省经济中心。同时,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拥有绵长曲折海岸线近550公里,大小港湾14个,可谓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二)独特的侨台资源

泉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藉地。目前,在海外共有750万泉籍华侨华人、75万泉籍港澳同胞和254万归侨侨眷,海外关系发达。同时,在台湾汉族同胞中,有44.8% 约900万人祖籍泉州,泉州在对台经贸文化往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广大的泉籍侨港澳台同胞,具有热心桑梓回馈家乡的感人情怀,并能够利用其丰富的海外人脉资源为泉州总部经济和世界搭建起一座桥梁。

(三)强大的经济支撑

泉州是福建省经济中心。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70亿元,连续13年经济总量位居福建省首位。财政收入突破500亿,各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均超越10亿元。在工业方面,完成工业总产值9071.9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8240亿元,涌现了3个千亿集群、2个百亿集群、1400多家亿元企业、74家上市公司。强大的经济产业基础为泉州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丰富宝贵的本土企业资源。

(四)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和企业品牌

泉州发达的县域经济全国闻名,在其下辖的七个县市中,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和安溪等五县市常年稳居全国百强县行列。发达的县域经济,更是形成各个地方独具特色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晋江石狮的鞋服、南安的水暖建材、安溪的乌龙茶、惠安的石雕食品、永春的生物医药、泉港的石油炼化和德化的陶瓷。这些响当当的区域品牌都是立足于泉州本土的资源禀赋优势、不可复制的泉州优势产业,为泉州总部扎根于本土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为泉州总部经济的发展打上了有别于其他区域总部的“泉州烙印”。此外,在强大的产业支撑下,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品牌诞生泉州。截止2010年底,泉州共有“中国名牌”46项、中国“驰名商标”49项、上市企业64家,各项指标均位列全国地级市前三,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这些品牌企业也为泉州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宝贵的企业资源。

(四)发达的交通体系

泉州已形成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便捷发达的交通运输网,使泉州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在公路铁路方面,沿海大通道、后渚大桥、泉州晋江大桥和在建的泉州湾跨海大桥,将泉州湾沿岸的经济县区有机串联,泉州由河口型城市向抱湾型城市转型格局初显。已建成的福厦高铁、福厦高速、泉三高速及在建的泉南高速、向莆高铁泉州段,在密切了泉州与沿海发达城市的联系外,也不断扩展着泉州的内陆纵深。而在港口方面,泉州港继续保持全国内贸集装箱五强港,在不断完善港口设施同时,国际航线开通数量持续增加。2011年,泉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9000万,跻身全省第二,即将迈入亿吨大港行列。而在航空运输方面,2009年泉州晋江机场升格为国际A类航空港,进一步密切了泉州与世界的联系。同时,泉州机场改扩建工作即将于2012年初完成,届时泉州航空港年吞吐量将由现在170万人扩大至400万人,将更好为泉州总部经济的发展服务。

多元的文化氛围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及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文化底蕴深厚且兼容并蓄的特点。在泉州土地上,佛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多教并融,呈现出世界少有的和谐共生景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宗教博物馆”称号。宋元时期“世界第一大港”的熏陶,以及长期在海上贸易恶劣生存环境和移民情节驱动下,泉州人形成了一股敢闯敢拼、吃苦耐劳的“爱拼敢赢”精神,并形成了“崇商务实”的重商情节。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地处台海前沿,泉州人在缺乏任何政策支持情况下,硬是白手起家缔造出一个庞大的泉商帝国,这也成为了“泉州精神”这一内涵最生动的注脚。

三 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劣势

第6篇:总部经济产业分析范文

一、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现状和优势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区企业在土地、劳动力等方面面临制造成本快速上升压力越来越大,致使制造、劳动力等空心化现象日益显著,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助推城市经济转型,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我区作为我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总部经济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我区在这样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推出了一个恰当的概念,开启了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

(一)总部经济基地建设情况

我区总部经济基地建设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列入全区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之中,于20*年启动以来,总部经济基地在宣传、建设、招商上环环相扣、滚动进行,到目前为止,总部基地A座总部楼招商全部完毕,入驻企业已经正常办公。B座预期9月份主体全部竣工,内部装修有望在年底完工,整体竣工后将实现80%入驻率。

不仅如此,为总部基地入驻企业提供高档商务社交及餐饮场所的总部会所的设计图纸已全部设计完成,预计到20*年年底,一个功能齐备的高级总部商务区将打造完毕。

如果说总部基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总部楼还只是搭建骨架的话,那么进驻的不同企业无异于一个个细胞,总部基地也由此爆发出无穷的活力。事实上,总部基地持久的生命力也仰仗于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总部基地A座2楼的“主人”是中美合资的美索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延年是“入驻总部基地第一人”。刘总说,总部基地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契机和平台。*公司将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区内共引进企业、集团总部5家,这5家的具体情况是:

(1)*证券有限公司。总部设*8外廊;以证券交易等为主导产业,注册资金2000万元,20*年实现税收760万元,预计20*年末可实现纳税200万元左右。

(2)(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总部设在我区创业孵化基地;现在手续正在积极办理中,9月份办完,预计10月—12月底纳税70万元。

(3)*贸易有限公司。总部设在*街道赤峰街3号。公司主要经营项目为工艺美术品制作、出口。注册资金10万元。预计年末销售实现100多万元;预计年末纳税30万元。

(4)*集团公司总部。已经在我区买下两块地盘盖总部大楼,公司旗下有五家子公司,预计入驻我区后年纳税2000万元左右,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

(5)大华航空。总部设在丰满区创业孵化基地;经营航空售票、铁路售票等。手续正在积极办理中,

从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情况看,总体上是总部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总部落户我区。

(二)我区发展总部经济主要优势

一是土地资源优势:我区幅员广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农业生产用地15335公顷、林业用地58*9公顷、未利用土地5811公顷、水域13336公顷,分别占总面积14.4%、54.4%、12.5%。二是生物资源优势:生物种类繁多,有野生植物99科590种,野生动物40余种,鸟类126种,鱼类47种。境内森林资源丰满,林业用地58*9公顷,森林覆被率57.7%,森林多集中分布于*湖和*江汇水区及*江支流源头两岸,以天然多代萌生林和人工落叶松林业主。栽培作物有各种粮食、油料、经济作物以及蔬菜、薯类,养殖动物有各种家畜、家禽和人工驯养的野生动物。三是水利资源优势。*湖设计库容1*亿立方米,可满足3万公顷农田用水需要。地表水年平均降水量674毫米,降水中直接有效雨120毫米,年径流量238毫米,总水量64亿立方米。地下水分布不均,*江干流沿岸的河谷盆地为地下水丰富区,单井涌水量每日在1000吨至5000吨,最大涌水量可达9000吨。四是旅游资源优势。等自然、人文景观,各具特色,魅力万千,享誉中外。五是区位优势。以形成我区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总格局。完成经济开发区23.4km2的土地整理,高标准建设“九通一平”等配套设施。同时,加强对第二形成水山相映、碧水环山的优美自然环境。六是魅力的城区优势:具有代表性建筑等都在我区。我区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增强吸引力。

二、我区总部经济存在的问题

20*年,虽然我区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综合发展能力相近的城区相比,差距也是明显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总部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层次较低。从市内看,*区将总部经济作为经济实现再次突破的着力点,已逐步引入众多家公司总部现已入驻。从同类城区看,青岛市南区将总部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实现再次突破的着力点,实行重点区块重点推进,截止20*年该市的市南区已拥有各类区域性总部392家,实现税收34亿元,企业数量和税收贡献分别以年均15.8%和66%的速度增长,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纷纷设立区域性总部和专业性总部。相比之下,我区在这方面的成效则要逊色得多,引进的总部企业数量不多,且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区域性总部和专业性总部较少或者几乎没有。二是,一批本地企业的总部出现外迁现象。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区还缺乏对企业总部的足够吸引力。分析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缺乏规划引导。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才能促使其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我区至今还没有形成总部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缺乏政策扶持。没有建立完善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缺乏政策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持。三是配套产业不够完善。近几年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其他城区相比,其产业所占比重仍较低,特别是会计、律师、金融等中介服务业基础比较薄弱,尚不能对总部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四是高层次人才较为紧缺。总部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如高级管理人才、策划人才、理财人才和研发人才,也需要大批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在我市还十分缺乏,从而难以有效吸引企业总部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进驻。五是没有把我区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区位优势体现出来。电力、给水、供热、通关、物流,这都是我区吸引企业总部落户我区的宝贵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宣传。

三、发展总部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发展总部经济对我区来说,是一件新兴事物,既无捷径可走,也有无经验可循,只有致力打造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硬环境,完善城区服务功能,全力打造区域性“总部基地”,通过发挥总部经济的辅射带动作用,促进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区的综合竞争力。

(一)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各类总部或分支机构。

积极创新招商模式,通过推行叩门招商、行业招商、主题招商、以商引商、政企联动等多种形式,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质量和效果,积极引进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国内外的上市公司总部或区域性总部、中小企业总部进驻我区。

(二)发挥科研教育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人才高地。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我区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资源优势,依托我区产业发展,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有序衔接。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和管理等环节的市场化运作,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积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为人才队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尽快使我区成为区域性的人才集聚中心、人才信息中心和人才配置中心,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三)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建设总部产业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银行、保险、通信、网络、传媒、会计、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规划和建设商贸、商务办公、住宅、金融、娱乐相结合的商务区,以完善的服务业服务于企业总部发展。特别是重点吸引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金融、会计、法律、物流等服务业巨头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

(四)转变政府职能、制订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和引导政策。加强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为企业自由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充分的制度保证。

加强对发展总部经济的专门研究,制定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和区域发展重点,实行区域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尽快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总部企业在项目建设、税费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加快吸引公司总部机构在我区集聚。

(五)落实总部经济发展用地。依托高新区建设的契机,尽快在我区域内规划落实总部集聚区的建设用地。同时,对原在我区的保有工业用地的大企业,在规划允许范围内以及用地性质不变情况下,允许企业在原址上建造总部大楼;对世界著名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来我区设立总部机构,在限定面积、限定用途、工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条件下,优先在工业用地规划中予以安排;对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需“腾笼换鸟”的原有工业用地,可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在“工业用地性质不变、建筑物不变、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发展工业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管理中心等具有总部职能的企业及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或特色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加快我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总部经济用地开发可采取政府立项建造,也可引入国有、集体、民营等资本参与开发建设,竣工后按成本价销售或出租给符合入驻要求的总部企业。

第7篇:总部经济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总部经济;生态位;生态位态势;生态位重叠

一、引言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的大潮中,吸引世界上一大批知名的企业到我国来投资,国内也诞生了许多有竞争力的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总部也成为了我国各大城市积极争夺的资源。总部经济的概念最早由我国的赵弘在其《总部经济》中提出理论,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启迪作用。总部经济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战略性资源(如人才、资金、信息等)的需求增加,因此将其总部设在战略性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将生产基地布局在常规性资源丰富的地区,从而实现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融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经济形态。企业总部的聚集能给城市带来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效应和社会资源效应。因此,近年来我国中心城市都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二、我国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生态位理论

不仅我国的中心城市,许多中小城市也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万容在其《论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中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三个条件,分别是:1、信息经济充分发展,企业能够将总部及生产基地分离。2、企业达到对战略性资源(人才、信息、资金)需求上升阶段。3、在不同的区域内,两类资源存在差异,中心城市战略性资源丰富,不发达地区常规性资源丰富。虽然我国总部经济发展已经有多年历史。以北京上海为首的中心城市纷纷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战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发展总部经济,有些城市并不符合上述第三个条件假设。个别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的城市也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口号,如南宁、秀山等城市。-以重庆市为例,其总部经济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仅重庆市内就有多个区。但各个区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总部经济。各个区域仅仅以吸引总部进驻为发展目标,导致了同质化竞争,使得产业结构失调,发展路线雷同。各自为战也难以实现区域之间优势资源整合,不利于重庆市长期可持续发展。即使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发展总部经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南京,武汉,天津等城市,其发展总部经济缺乏定位,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这些城市带都期望通过发展总部经济,来达到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效应等。但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南京靠近上海,天津靠近北京,分别受到北京、上海的制约,发展总部经济这两座城市并没有很大的优势。此时,光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给予跨国企业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总部进驻是不够的。即便增长了企业总部的数量,把也仅仅是增加了执政者的政绩,相反,其对外的优惠政策还将当地的企业置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不利于当地企业的发展。从国际上来看,即便是在中心城市,我国发展总部经济也不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北京市为例:

从表中可见北京与国际化大都市的总部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总部经济发展已初见成效,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特大城市,现阶段我国的总部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1、总部经济取得的成效主要集中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

2、吸引跨国公司的进驻成为各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动力。

3、呈现小城市的总部向大城市转移,大城市的生产基地向小城市转移的趋势。

4、朝着大城市与周边城市的“总部——生产基地”协调发展模式前进。

目前我国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可总结为:

1、由于总部经济主要聚集在我国的中心城市,对中心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于是一些不适合发展总部中小城市竞相模仿,导致资源的浪费,抑制本土企业的发是。

2、我国总部经济发展主要动力靠跨国企业的入驻,本土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3、总体层次不高,区域影响力及辐射力较低。

4、战略定位不明确,缺乏区域性特色,同质性竞争严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模式尚不成熟。目前国内有许多城市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发展战略,但是其发展战略停留在给予大公司总部优惠的税收政策、土地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高层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完善制度法规、提升政府服务意识等口号上面。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引入了生态位的概念。grinnell(1917)首先提出生态位一词来表示物种的生存空间单位,他对生态位的定义为:“恰好被一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单位”。随着生态位理论的传播与发展,人们对生态位的定义也更加准确与完善。elton(1927)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把生态位定义为“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odum(1952)认为,生态位不仅仅应该包括生物群及其生存的环境,还包括了群落中其它的有关的要素,生物在群落和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生态位理论不仅适用于自然生态系统,在社会、城市生态系统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将城市生态位定义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区位优势、服务业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城市生态环境空间的总和。

利用生态位理论分析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可以避免之前研究中对于城市定位不明确,发展模式雷同,一味使用政策倾斜方式吸引企业总部进驻的不足。

三、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的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

基于生态位理论,笔者建立了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的框架。根据生态位态、生态位势、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四个方面分析企业所处的城市生态环境,从而制定相应生态位的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该框架中分别从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两个对本城市资源的利用率以及与周边城市资源的重叠度进行分析,生态位态和生态位势分别从城市现有资源及资源进一步丰富的潜力进行分析。内部环境上,该框架从城市各区域合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总部经济发展战略上实现区域交错发展,达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

1、生态位宽度

1965年,van valen给生态位下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空间内,某五种利用此空间内的资源占此空间所有资源的比例。应用在城市生态位理论中,即指城市利用一定区域内的人力、政府、社会资源的所占的比例。在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政府、社会资源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战略中要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优良的政策环境的建设。以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总部的入驻。

 

     2、生态位重叠

hurlbert(1978)定义生态位重叠为两种生物在同一生态位上对消耗同种资源的概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定区域内的两座城市在同一资源位上的相遇频率很高,不论两座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如人力资源位,在以省级为单位的区域内,就业者并不介意城市所处的位置,其选择更看重的是城市的薪酬水平、生活环境等。而人力资源是影响总部经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没有充足优秀的人力资源保证,很难说服大公司将其总部设立在此城市。除了人力资源,其他的因素在生态位上也易形成生态位重叠。在此种情况下,中心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时要清楚认识到自己城市与一定区域内其他城市所重叠的资源,扬长避短,或者根据自己的生态位态势的优势制定合适的总部经济发展战略。

3、态和势两种属性在生物界和社会组织结构中普遍存在

生物界中的态即指特定物种在特定时刻的状态。而生物界的势指的是此生物在一段时间内对其生态位空间内的资源运用能力及对环境的影响力。衡量一个城市的生态位态的标准有城市面积、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科技发展水平、环境状况以及在一定区域内的影响力及知名度等。衡量一个城市势的标准有人口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科技增长率等指标。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是其态和势综合作用的结果。公司在考虑总部的选址上,势必也会考虑基础设施、通信、人力资源、政策的现有水平及其发展的潜力。在生态位势层面有优势的城市对企业总部更有吸引力,也更能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流入。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建立的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的框架如下:

四、案例研究: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已经具有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条件。从生态位的态来分析,到2008年上半年,在南京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有37家,跨国公司在南京设立的具有总部功能的子公司超过了350家。这些总部产生的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带动效应、税收效应、社会资源效应已经对南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跨国公司总部的聚集,也进一步吸引着其他世界性大公司总部的进驻。

从生态位势层面来分析,南京是江苏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蕴,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教育方面,南京拥有各类高等院校61所,在校大学生50万人,人口结构中大学生比例位列全国所有城市第一。南京还有众多各类研究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这些资源为南京的经济发展及科研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支持。从地理上来看,南京市具有比较显著的区位优势,南京是江苏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沪宁高铁开通后,南京到上海最快只要73分钟,南京到杭州只需要30多分钟,便利的交通增加了长江三角洲的“同城效应”。因此,从生态位势方面分析,南京发展总部经济还有很大的潜力。

从生态位重叠角度分析,南京在吸引人力资源方面与上海、杭州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在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方面,杭州有更强的竞争力。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让中国城市共赢》对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温州六个城市区域总部竞争力的综合排名中南京居于杭州之后位列第二。该分析中南京与杭州最大的差距在区位及当地需求指数。在区位上,吸引跨国企业南京并不及杭州占有优势,但是南京也可以避开杭州吸引跨国企业的锋芒,转而发展吸引其它类型的总部。㈣通过以上分析,作者得出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

1、吸引国内大中型企业的总部

南京作为长三角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对于国内大中型企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其对人才、信息、资本等战略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由于通信、交通日益发达,总部与生产部门的距离产生的管理费用也随之降低。因此,很多企业都倾向于把总部设立于战略性资源丰富的地区。虽然和北京上海相比,南京在战略性资源方面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南京获得战略性资源的成本相对低廉。所以,对于国内大中型企业来说,把总部设在南京的成本优势无疑会有利于企业的成长。

2、吸引国外非生产型企业总部或者职能型总部、区域总部

跨国企业总部的进驻不仅能给城市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也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南京在吸引跨国企业时有着区位、人才的多重优势,但是与生海、北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其城市功能、相关服务产业则显得略为不足。尤其是在吸引生产型企业总部时动力不足,但是总部的定义是广泛的,可以划分为一级总部、二级总部、三级总部等,也可以划分为销售总部、投资总部、采购中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因此,南京可以将政策倾斜导向吸引国外非生产型企业总部或者跨国企业的职能型总部、区域总部等。

3、交错整合,进行差异化总部经济发展

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在南京市层面上要由南京政府统筹规划,南京各区之间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生态位重叠现象的发生,以减少同质化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在城市之间,要建立各城市横向联合战略,避免和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重叠。

第8篇:总部经济产业分析范文

我们以工业经济的绝对数量指标、相对强度指标、能源消耗指标来度量工业经济的总量水平、效益水平、效率水平,以此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统计快报等获取2005~2011年宁波与深圳的相关指标数据,分别对工业经济发展进行内部静态比较(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内部动态比较(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与外部作用因素比较(工业经济发展动力比较),由此得到以下比较结果。

(一)宁波工业经济与深圳的差距

宁波工业经济总量水平全面落后于深圳,GDP、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值与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等工业经济总量水平指标仅为深圳一半,宁波2011年的GDP、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与深圳2006年的数据相当,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甚至还未达到深圳2006年的水平,总体落后时间超过5年。宁波工业经济相对强度指标也落后于深圳,不过差距明显比工业经济总量的相关指标要小,同时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但是资金利用率与深圳存在较大差距,宁波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与深圳的差距逐年变大,总资产报酬率也落后于深圳,2011年的总资产报酬率水平只和深圳2006年水平相当。宁波工业经济能源消耗效率落后于深圳,存在层级性的差距,差距有5~10年。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宁波工业经济发展能耗比较高,效率相对较低,因而更容易遭遇发展瓶颈。

(二)宁波工业经济的增速高于深圳,但增速差距在逐渐缩小

宁波认识并承认自己的不足,总结其他国家与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经验,学习改革的思路与魄力,大力推进创新转型,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工业经济发展之路,积极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经济发展上奋起直追。宁波在大多数工业经济发展总量指标、人力资本方面的相对指标及能源消耗指标的增长速度都高于深圳,但领先差距在逐渐缩小。2007~2011年宁波GDP增长率都高于深圳。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增长率2007、2010、2011年宁波也高于深圳,而2008、2009年稍微落后于深圳;宁波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除2009年比深圳低外,其他几年都高于深圳。2007~2011年规模以下企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宁波也比深圳高。 2007~2011年人均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出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增长率宁波都高于深圳。宁波工业经济能源消耗总量上与深圳的差距逐年减小,宁波在反映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标工业用电量上逐年增加,工业用电量与深圳几乎相当。宁波工业用电量增长率在2007~2009年都高于深圳,这与同时期宁波工业经济发展速度高于深圳是相吻合的。

(三)宁波工业经济与深圳存在差距的原因剖析

从内部条件看,宁波工业企业的规模落后于深圳,自身创新能力不足。2011年宁波企业十强第一位的镇海炼化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只有2011年深圳企业十强第一位的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一半;宁波上市公司数量和A股上市公司市值则为深圳的3/10和1/10。深圳已进入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宁波则处于投资、效率驱动为主的发展阶段。深圳科学技术竞争力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居第4位,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2.4%,创新体系建设处于较高水平。深圳的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突出,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和资本能为深圳所用,创新驱动特征明显,注重创新投入,产出效率更高。宁波近几年建设创新型城市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深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就使得宁波工业经济发展动力提升能力不足,容易受到要素资源短缺限制而遇到发展瓶颈,利用后发优势追赶深圳的后劲不足,还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出现波动,发展不够稳定。

从外部环境看,宁波工业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更大。深圳、宁波外向型经济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一度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宁波工业经济回调程度要大于深圳,受金融危机影响更大。宁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于深圳企业,对经济拉动力偏弱,对危机抗击能力也更弱。宁波中小民营企业居多,发展过程中难以获得更多的国家政策和资源支撑,遭遇金融危机和外贸壁垒,企业经济发展必然受到重大冲击。这使得宁波工业经济发展稳定性欠缺,外部环境的冲击容易破坏工业经济发展势头,企业也需要更长时间来恢复生产,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受到限制。从发展动力看,宁波工业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更大。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动力都来源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宁波工业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更大,但是宁波工业经济的外向度不如深圳,这使得宁波工业经济发展动力不如深圳,同时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二、深圳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深圳工业经济发展有许多值得宁波借鉴的经验。基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的差距及原因剖析,我们主要分析深圳市政府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值得宁波学习借鉴的经验。

(一)发展总部经济,培养大企业大集团

深圳在培养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中,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整合总部经济发展资源,统筹企业总部和研发基地的规划布局,实施总部企业引进计划,着力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在深圳设立中国业务总部、国内大型企业在深圳设立国际业务总部。鼓励和支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产业规模优势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本土大企业集团扎根深圳,通过国际合作、跨国并购、海外上市等方式,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扶持有实力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开展跨国经营,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

(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

深圳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科学安排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利用外资从外延的简单扩张转向内涵的深化拓展,结合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拓展外资的来源地。另一方面坚持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增加资金产出。立足自身优势,加快从加工装配向自主研发制造转变,发展现代金融、物流、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优化产业结构,为高端产业挤出空间

深圳一直没有停止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早在几年前就提出“建设效益深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先后出台了新能源、生物医药、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结构,推进建设三大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适度重型化,推进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和海洋产业,发展总部经济和民营经济。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此同时,深圳市政府通过产业转移、老区改造,为新兴高端产业落户“挤出”新的发展空间。通过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走出了一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高的升级路径。

(四)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

深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鼓励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支持企业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有品牌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及设备和短缺资源。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研究建立和实施贸易信用保险制度,推进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以优质产品拓展全球销售渠道。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发展远洋贸易出口,积极开展转口贸易,大力培育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

(五)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

深圳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并大力鼓励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高起点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推进支撑自主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创投行业;着力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环境,政策优、投入大。深圳推进自主创新最重要最本质的一条经验,是把全球的创新资源汇聚起来为己所用,其核心路径是推进商业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创造综合性、多元化创新模式。在推进自主创新的同时,深圳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除了通过抓核心技术、建基础设施、推示范工程等手段,在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领域全面推进“智慧深圳”建设外,最大的特色就是创新智慧技术、智慧产品开发应用的商业化模式,高起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吸收全球的智慧资源、拓展全球的智慧市场来建设智慧城市。

三、发展宁波工业经济的若干建议

结合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比较分析结果,借鉴深圳工业经济发展经验,我们提出发展宁波工业经济的若干建议。

(一)培养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

从宁波与深圳的工业经济总量比较中可以发现,宁波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规模以下企业总产值高于深圳,但工业经济总量水平落后于深圳,说明宁波市企业规模度低于深圳,企业在做大做强方面弱于深圳,这也是造成宁波工业经济与深圳存在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培养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

一是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总部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改善投资环境,整合总部经济发展资源,吸引国内大型企业和海外跨国公司在宁波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并发挥其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等方面对本地其他企业的良好示范作用,从而提升整体产业结构和行业竞争力。促进和培育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鼓励和支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产业规模优势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本土大企业集团扎根宁波,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发展提升本地企业或培育新企业使之成为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及品牌的总部型大型企业。

二是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制定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化经营,支持与大企业建立协作关系,推动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二)提高资金贡献率

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相对强度的现状与发展速度的比较分析中可以发现,宁波在劳动力利用率方面与深圳的差距不大,但在资金利用率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因此需要保持人力资本方面的优势,提高资金贡献率,更好地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

一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使多方资金展开良性市场竞争,降低融资成本,最大限度地获得低成本资金。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设区域性中小企业金融中心和民间投资管理中心。鼓励全天下的“宁波帮”共同建设宁波,提升宁波的工业进展,增加资金总量。同时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临港工业选资标准,加快引进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打造利用外资平台,充分发挥重点区块的招商引资主力军作用;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加强重大产业项目引资,坚持直接引资和间接引资并重,支持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和战略投资,重视智力资本引进。

二是不断深化拓展资金用途及去向。提高选资标准,加大对于新型产业和环境友好型工业的融资政策方面的倾斜,着重加强对工艺水平高、附加值高和产业关联度高的工业项目在融资方面的政策扶持,增加资金的利润率和贡献率。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监管与税收引导,监督与引导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增加资金产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能源消耗的现状与发展速度的比较分析中可以发现,宁波经济发展能耗较高而效率较低;同时在宁波工业经济发展动力分析中可以发现,产业结构未能更好地发挥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其向集约式发展,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是继续推动工业经济创新转型发展。重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培育壮大生产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企业,推动制造业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加有力的支撑条件,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是优化第二产业内部布局。择优发展临港工业,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坚持“集群化、循环化、高端化”方向,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保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领先地位,推动一批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全力打造产业集群,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引导宁波企业“走出去”建立生产基地,把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总部经济培育结合起来。促进宁波经济顺利转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主导工业迈入高科技、高信息化等领域。将加快转移和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或企业。

(四)提高外贸企业的质与量

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相对强度比较分析中可以发现,宁波在出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方面与深圳存在差距,说明宁波工业经济的外向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比较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宁波工业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存度要大于深圳。因此,应该加大外贸企业的发展力度,提高外贸企业的质与量,使进出口贸易为工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一是加大市场拓展力度,优化外贸产业和出品产品结构。研究建立和实施贸易信用保险制度,推进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特别注重新兴市场和新兴原材料基地的开发,进一步提升外贸质量及影响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产业结构,提高宁波外贸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在努力培育新的外贸企业的同时,鼓励外贸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促使原有外贸企业由单一的产品出口向技术溢出大、产品带动性大的集合化出口模式转变。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二是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管理方式。建立完善适应对内和对外开放要求的体制环境,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资产业结构,引导“走出去”格局向宽领域、多层次转变,建设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与国内外经济相融合的开放经济引领区。

(五)加强创新,突破瓶颈

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分析中可以发现,宁波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对深圳的领先优势在减小,说明宁波工业经济可以利用的后发优势在逐渐减小,在工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瓶颈。因此需要加强创新来克服发展瓶颈,提升自身的实力来进行发展和追赶。

一是切实重视和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扶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依靠技术进步和人才战略脚踏实地开拓创新;鼓励与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设立研究院及研究中心,加强发展自主品牌建设;力争使一批重点企业在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设立创新基金,研究设立跨部门的创新科教组织;整合和优化创新资源,充分发挥高校的研究职能和企业的研发职能,鼓励校企协作,加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各项财政性资金的统筹支持力度;着力发展生产业,主导工业迈入高科技、高信息化等领域,促进智慧城市的顺利建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突出人才战略,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打造载体、强化服务为重点,加快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六)增强抗风险能力,稳定发展工业经济

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比较分析中可以发现,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宁波的影响要大于深圳,说明宁波工业经济发展还不够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需要增强抗风险能力,稳定发展工业经济。

第9篇:总部经济产业分析范文

一、隆平高科技园发展总部经济的现状分析

(一)发展总部经济的必要性

隆平高科技园地处湖南省会长沙市的中心城区——*区,是长沙高新区的“一区四园”之一,属省市区三级共管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因驻园单位、公用设施等占地多,园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近几年来,隆平高科技园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实现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提高自我开发和发展的能力,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一项战略工程,出台系列产业优惠政策,对总部经济进行重点支持和扶持,总部经济逐步成为园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实践探索证明,园区破解土地制约瓶颈、谋求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园区必须面向长远发展,着力推进并持续深化“五个转变”:一是要加快实现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二是要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转变;三是要推动产业发展由大而全、小而全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转变;四是要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五是要注重从引进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向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

(二)发展总部经济的可行性

总部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优越的政治环境、政策优惠、科技支撑、区位优势、人文环境等。而隆平高科技园发展总部经济更是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和便利,前景十分光明。

一是卓越的品牌优势。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发明创造,对解决全球人口过剩、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平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更是享誉全球,其品牌无形资产评估1996年已逾千亿,今年有关方面评估其品牌价值达1.98万亿元。2003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以袁隆平的名字为园区命名,充分体现了对隆平高科技园的足够重视以及对园区未来寄托的期望之大。

二是优越的区位优势。武广客运专线建成通车,沪昆“高铁”的开工建设,进一步拉近了长沙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距离,长沙将成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区域性铁路客运中心,直接带动沿海相关产业的转移以及现有产业的发展。今年,*区主动对接“高铁时代”,投资40亿元加速推进浏阳河以东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打造新的区域消费中心,并促进园区的提质升级。按照*区和武广新城的规划,红旗路将南延实现隆平高科技园与武广新站连通,人民东路延长线将继续东进对接黄花机场,营盘东路将修建浏阳河大桥连通隆平高科技园和主城区。机场、武广高铁、京珠高速、319国道、霞凝港和四通八达的城区主次干道等构建的立体交通网络,将进一步强化隆平高科技园发展总部经济的区位优势。而酝酿中的长沙市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可能为园区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雄厚的经济基础。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隆平高科技园的电子信息、现代农业、新材料、生物技术四大产业初具规模,发展总部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年、*年,园区的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相继突破百亿大关。*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165亿元,工业总产值在全省77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中排名第九,综合实力连续三年位于“十强”行列。园区连续5年荣获长沙市工业园区目标管理综合考评一等奖。

四是优惠的产业政策。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园”,入园企业除享受国家级高新区的一切优惠政策,还可享受*区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另外,园区还出台了隆平火炬创业中心科技和财政扶植管理办法,还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制定“一企一策”特别优惠政策。在本土支持成长起来的企业如隆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等对园区有着深厚的感情,立志扎根园区,现已将企业总部入驻园区。

五是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园区聚集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30多家科研院所,园区内高精尖人才云集,每年产生辐射全国的农业高科技成果达100多项,是我国农业领域科研能力最强、科技成果最集中的基地之一。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形成了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人才交流、资源配置的优势,也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六是健全的服务体系。园区与省市各级各部门联系紧密,广泛争取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建立了驻园服务窗口,形成了畅通的办事渠道。*区委、区政府“举全区之力”支持园区和园区企业的发展,在政策制订、环境打造等方面千方百计提供优惠和便利。隆平高科技园以“一切为了企业、一切为了企业”为服务宗旨,对入园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对企业服建实行“受理不出隆平园,办理不出高新区”,工作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全程跟踪制等,极力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快捷的服务。

(三)发展总部经济的现状

截至*年11月底,园区累计登记注册企业258家,其中购地企业39家,总部企业219家,占84.9%。*年总部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32%;实现利税占企业利税总额的41%。*—*年,总部企业在税收、产值上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年对总税收和区级税收的贡献率均接近80%,强力拉动了园区经济增长。在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园区着力打造了一批总部平台,也成功引进了一批重点总部企业。

一是着力打造科技孵化中心总部平台。广发隆平创业服务中心占地60亩,分两期建设。*年6月一期3万平米标准厂房投入使用,现入驻率达100%,入驻了50多家物流、新材料、先进制造及配套企业,现已形成了稳定增长的长效税源。鉴于广发隆平一期运作非常成功,园区与该公司签订协议,购地198亩,建设34万平米的长沙现代服务业产业园项目,打造湖南最大、配套最全、服务最优的标准化工业厂房总部集群。湖南省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米,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年投入使用,引进了55家生物医药类企业,定位于国内知名的自主创新型科技孵化器、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重点骨干企业和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总部园区。

二是着力打造金丹科技创业大厦总部平台。该项目占地25亩,高25层99米双子座,是目前中部地区最高的现代化工业楼宇。项目总建筑面积11万平米,相对于传统平层工业厂房节省用地325亩,其集约用地模式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其目标是“打造中南地区创业环境最宽松、综合创业成本最低的创业平台”。目前,A栋招商入驻与B栋建设扫尾同步推进。A栋现有顺丰速运、北京德运丰科技等20多家公司入驻。B栋于今年11月份基本完成外部装修。项目定位于电子信息、精密加工、电子商务、网游动漫、文化创意产业的总部楼宇,全部建成后可入驻总部企业200家。

三是大力引进重点总部企业。爱尔眼科于*年9月注册入园,*年10月成为全国首批、湖南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大汉控股集团是一家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综合性非公有制企业,下辖40余家子公司,总资产30亿元,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隆平高科于*年11月与园区签订总部基地项目协议,公司旗下24家子公司现有10多家已注册在园区。今年苏宁电器、阿凡提物流等大型知名企业的地区总部相继入驻园区。

(四)发展总部经济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土地紧缺制约优质项目入园落户。园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除驻园单位、公共设施用地外,实际可供开发建设的土地极其有限。园区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园区现有在谈购地项目32个,涉及用地面积3280亩。而因供地有限等原因,大批有明确投资意向的项目已流失。

二是基础设施亟待改善。总部经济发展需要现代楼宇的供给和城市环境的配套。园区在现代商务楼宇建设方面,新规划建设的却比较少,企业现代化办公条件也还有待完善。这导致部分总部企业不愿意进入经营,也使一些企业因缺少扩大发展的空间而外迁。另外,在城市管理方面,虽然园区已经做的比较好,但是要想在总部经济发展方面后来居上,就必须高度重视和长抓不懈城市管理工作,特别是在总部经济发展所需的城市环境打造上,仍需下大功夫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展开市容环境整治,坚决遏制各类违法建设、加快生态友好型城区建设等。

三是拆迁工作推进难。因长沙市新旧拆迁政策对接存在一些问题,园区拆迁进展总体上跟不上项目建设的需要。拆迁扫尾工作一时难于全面完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的开发建设。

四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近年来,国家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贷款力度,各级各部门也采取一系列促进企业融资的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实际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并未根本改观,银行融资门槛高,普通贷款周期短,贷款使用限制多,引导资金到位难,导致企业争取资金和贷款的热情明显衰退。随着中央调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园区中小企业将更加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融资贷款、扶持资金及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

五是周边园区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园区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如先导区、雨花环保园等园区大力建设标准工业厂房等。当前,形成了园区同构、政策同化、项目同质的局面,特别是在争取优质项目上,零地价送地和让利让税优惠造成园区间的恶性竞争,也为未来总部经济发展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二、园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隆平高科技园发展总部经济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紧紧围绕“建设都市工业精品园区,打造两型示范现代新城”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走都市工业之路,大力发展“两型”产业,着力推进“四化”进程,全面深化“二次创业”,突出发展总部工业、楼宇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三项重点,打造“产业高端、技术高新、厂房高层、服务高效、发展高速”的特色园区。

(一)破除观念误区,解放思想

一是转变发一定要在城市中心区域范围内发展总部经济的认识。从我国国情和北京等地的成功经验来看,总部经济选址己出现了多元化和郊区化的特征。根据在长沙的地理位置而言,隆平高科技园距长沙市市中心5公里左右,从空间距离角度来讲非常合适发展总部经济。二是转变一定要在现代服务业成熟区域发展总部经济的认识。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配套并不是发展总部经济的必要条件和决定性因素。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企业完全可以实现经济主体在办公与生产上的分离,以及中介实体和经济实体在地域空间上的分离。这为企业的决策、研发、经营等中心相分离创造了条件。隆平高科技园集中规划总部经济,就是要致力于打造成为环境优良、配套完善的现代新城,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交通条件,克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足,积极探索发展总部经济的新模式。

(二)确定目标定位,错位发展

隆平高科技园作为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为数不多的国家级开发园区,承载着引领地区经济发展、树立精品园区形象的使命,园区的定位和发展必须体现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的特点。园区明确了在发展现有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的基础上,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总部”意识,以总部工业、楼宇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集约发展、高效运转、低成本运营。

(三)加快品牌推广,塑造形象

一是以现念经营园区品牌。充分利用园区品牌的政治资源、市场认同和社会声誉,建立园区品牌的质量认证体系,进一步增强园区的品牌优势和人文凝聚力。促进园区品牌向产业、产品品牌的延伸与扩展。二是以产业集聚提升园区品牌。应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集中抓好园区的区域产业品牌、产业支援体系、工业配套体系三大系统建设,积极鼓励园区企业运用名牌参与市场竞争,逐步树立“隆平园区制造”就是高品质、高科技的名牌效应。三是以有效途径推介园区品牌。建立完善的品牌推介体系,善于用好各类媒体资源,认真做好园区品牌报道,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知名企业直接接触,让更多的国内知名企业了解园区,积极扩大园区品牌影响。

(四)实施科学规划,优化布局

一是完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按照长株潭一体化总体规划,认真实施*区“强西拓东”战略,加快“两片一线”的整体开发建设,利用隆平高科技园支撑浏阳河东岸地区的开发。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使隆平高科技园适度扩大规划面积至30平方公里左右。二是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规划。要秉承“功能齐备、适度超前、生态环保”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规划。三是完善园区土地利用规划。要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适度扩大土地规划面积,并与之相适应调整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五)加快土地整合,夯实载体

隆平高科技园应立足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按照要素集中、资源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打造总部基地,形成集聚效应。一是整合建设发展载体。加大存量土地资源整合力度,以采用规划条件调整和提升土地转让价格的方式,引导和鼓励企业向发展总部经济转型。二是鼓励发展总部楼宇经济。立足城区建设现状,坚持盘活、整合、开发相结合,加快总部经济商务楼宇建设,改造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商贸楼宇。三是完善城市基础建设。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总部经济发展承载能力。按照规划时序要求,重点建设好隆平火炬创业中心和隆平总部工业园,强化区域通枢纽的作用,重点加快总部聚集区十条主次干道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六)明确产业导向,加强引导

要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注重引导产业内部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一是稳定和发展现有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和壮大生物技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打造产业特色。鼓励企业集约用地、节能降耗,支持企业参加“两型社会”建设。二是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推进优化园区软硬件建设,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来园区投资创业,或参与园区的开发建设,或完善园区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或延伸和完善园区的产业链。三是大力引进企业总部。着力建设隆平火炬创业中心、隆平总部工业园等项目,为总部企业的引进搭建基础平台,着力引进大集团、大公司、大财团来园区设立行政总部、科研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心等。通过企业总部的引进,提升园区的品牌影响力、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七)优化发展环境,抓好服务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