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行政后勤管理制度范文

公司行政后勤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行政后勤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行政后勤管理制度

第1篇:公司行政后勤管理制度范文

一、健全制度,全力推动机关后勤管理的规范化

做好机关后勤工作,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工作来抓。为此,我们注重吸收外地先进的后勤管理经验,先后健全和完善了35项后勤管理制度,其中行政管理和机关事务方面10个,文明卫生和城管创建方面9个,安全保卫和综合治理方面16个,形成了一整套针对性强、操作性高、实效性好的后勤保障制度体系,为后勤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健全制度严格管理上,我们主要突出了四大重点:一是规范财务管理。认真制订和严格执行《县委办公室财务管理制度》,坚持“一支笔”审批和廉政审核制度,切实做到了办事有计划,拨款有预算,收支有标准,监督有机制,有效杜绝了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特别是我们从20__年起着力推行了经费包干制度,即根据各组室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区别确定电话费、接待费和用车费等业务经费的补助标准,实行切块包干,定额到人,节约留用,超支不补,有效解决了以往因“吃大锅饭”带来的种种弊端,促使各组室把有限的经费用在了刀刃上。近三年来,我办办公经费与过往相比平均减少了20%以上。二是规范小车管理。重点加强油料、修理等主要开支项目的管理。对小车用油坚持在跟踪测试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油耗标准,实行定量考核,超过部分全赔,节约部分奖励20%,严格兑现。20__年有4名司机共节省油料2052升,领取节油奖2090元,其中最多的节省了油料1060升,得奖1080元。有2名司机因超定量耗油按规定全赔,分别扣款560元、210元。由于县委领导工作繁忙用车较多,小车行程和司机费用难以准确及时地核算和把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实际坚持和创新了一种小车费用先由司机实行逐日登记,再由用车领导核实签字的管理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小车维修严格按照“司机申报、管理员鉴定并报行政组拟定计划、分管副主任批准、凭通知单定点维修”的程序进行,堵塞了管理漏洞,节省了运行成本。据统计,与往年相比,近三年来县委办平均每年节省小车费用4万元以上。三是规范宿舍房产管理。为切实解决前些年公房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产权不清、手续不全、交易不规范等问题,我们制定和完善了《县委机关宿舍房产管理制度》。该制度明确规定:县委大院的宿舍房产由行政组统一归口管理,住房从规划、建设、产权登记或变更、改建扩建、出售出租都要经行政组书面批准;对拥有全部产权的住房出售预先要到行政组申报、公示,优先售给院内机关干部,然后是其他单位工作人员。购房住进机关的人员必须由行政组核定身份。房产过户须经行政组参与,否则不承认其机关住户身份,不享受机关“三通”福利,并可向其征收投资补偿和有偿服务费;对仅有部分个人产权的住房,行政组负有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义务,有权对其实行监管,对违规出售出租或改建扩建者,要严格实行处罚。从20__年至今,机关内有7户住户因工作调动等原因出售住房,我们严格按照该管理办法操作,克服各种阻力,维护了机关房产管理秩序。四是规范物资财产管理。如对机关车辆、空调及大宗办公用品的采购严格实行公开招标、政府采购。对大宗废旧物品的处理坚持实行公开拍卖制度,既抵制了来自各方面的人情干扰,又有效促进了物品增值。如20__年我办2台旧车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拍卖,成交价高出底价近4万元,比我们期望的效果还要好。通过以上规范管理措施,较好地堵住了办公室费用开支的三个“无底洞”,即以领导名义办事开支的“无底洞”,出差办公事的“无底洞”和办公用品开支的“无底洞”。

二、深化改革,着力促进机关后勤保障的社会化

近年来,我们紧扣机关后勤改革与发展实际,始终坚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来审视机关后勤工作,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解决管理服务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配置机关后勤资源,切实增强了机关后勤工作的活力。一是推行协议式管理。早在20__年,我们就与县恒正

第2篇:公司行政后勤管理制度范文

一、主要工作内容

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负责公司行政及后勤管理工作,其工作重点是进行公司规章制度的建设;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8月31日,全面负责总经理办公室的行政、后勤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人力资源工作规范性建设;2010年9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全面负责总经理办公室的行政、后勤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时负责项目部的全面管理工作,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项目部规范管理的建设;2010年11月1日至今,负责公司行政及后勤管理工作。本人实际上是从事了12个月的行政、后勤管理工作,6个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2个月的项目部管理工作。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行政管理工作

1.完成了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工作。主持制定了17套规章制度,其中亲自主笔编写11套,这些制度基本上满足了公司目前的管理需求,从而使公司的各项管理有章可循,员工有“法”可依,为公司实现企业现代化规范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公文管理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了各种内、外公共文书的管理流程,使公文的收、发、送、阅、审、存、借有了严格的管理程序,确保了公文传送的及时性、公文执行的有效性及公文使用的安全性,从而对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

3.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建立了公司专业的档案室,并实行了专人管理,对公司档案进行了分级、分类、编号登记管理,对档案的归档、保管、调阅、借用实行了严格的审批管理,并实行了纸质版和电子版同时保存的管理方式,确保了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及延续性。

4.完成了前台接待的标准化管理。公司现有三个前台,均进行了统一的形象布置,并对前台接待员的岗位进行了全面培训,统一了公司的接待流程及工作要求,为树立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公司各部门的业务接待起到了模范作用。

5.会议管理基本上实现了标准化。公司对内、对外的会议,从会前准备到会中服务及会后跟踪,都能全面完成,无论是会议接待、资料制作、会场布置都能较好地完成,保证了各项会议的成功召开。

6、印章管理工作基本规范。严格按照《印信管理办法》执行印章使用审批制度,对印章的启用、保管、使用均进行详细的登记管理,确保了印章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总之,公司的行政管理工作,在海南企业中已达到了上等水平,我们的公司也跨入了现代化规范管理的企业行列。

(二)信息管理工作

1.加强了网站的管理工作,对网站内容进行了严格审核,并不断充实网站内容、更新网页,及时上传新信息、搜集外来信息,为企业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宣传窗口,并对网站后台进行了分析、汇总,及时掌握网站使用动态。

2.建立了企业信息库,完成了公司信息的统一管理,规范了公司信息的使用流程。目前已建立客户信息、通讯信息、项目信息、新闻信息、资讯信息五个子库,并完成了通讯信息、客户信息及资讯信息三个子库的信息收集,共收集信息515条。

3.加强了信息收集与信息传递工作,增大了公司的信息量及信息流,按照公司领导要求进行了《资讯周报》编制,并提供给公司中、高层领导学习与运用,方便了领导的工作,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1.制定并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细则》,规范了招聘、录用、转正、离职等人事工作流程,明确了人才选聘标准。

2.完善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定了人事档案规范内容,健全

了人事档案,规范了人事档案管理流程。

3.企业文化建设初具规模,先后组织了项目开工典礼、周年庆典、抗震救灾捐款、新年联欢晚会等大型活动,组织了大、小六场培训活动,并组建了篮球队,开展了多场篮球比赛,以及印发《项目简报》41期、参展冬交会、参展海洋渔业博览会等多种宣传活动,不断地提高了企业知名度,有效地塑造了企业文化。

(四)后勤管理工作

1.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对公司资产在进行彻底清查的基础上,依据公司《资产管理办法》分别按部门对资产进行了分类、编号登记,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使用人或保管人,规范了资产采购、验收、入库、领用、回收、调拨等管理流程。

2.车辆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对公司车辆的调度审批、调配使用、维修维保、行车安全、违章处理、费用控制、车辆保管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管理,并严格执行了派车审批制度,达到了有效地使用车辆和有力地控制费用的双重效果。

3.办公用品管理工作规范化。实行了办公用品月计划制度,并结合以旧换新的节约措施,既保证了工作需要,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有效地控制了办公成本。

(五)总经理办公室管理工作

1.以创建先进集体为目标,加强本部门的团队建设与管理,使本部门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且具有很好的团队精神。本部门在公司的重大活动中均取得了最好的成绩。

2.本着严要求、勤指导的方式,以树立模范、培养骨干为目的,加强本部门员工的教育和培养。

三、主要工作经验

1.做人原则:做员工表率,为下属老师,当同事朋友。

2.做事原则:原则坚定,奖罚分明;身先士卒,带头实干。

3.管理原则:理论上高度,实践到深度;分工要明确,责任必到人。

四、工作中的不足:

1.行政管理力度欠佳,行政监督职能不强。

2.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执行制度时有宽松之短、仁慈之弊。

3.考核制度还待进一步完善。

五、新年工作愿景

1.为总经理分忧解难,与员工一道艰苦创业,为实现公司的宏伟目标而奋力拼搏。

2.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3.务实敬业、勇担重任,希望有机会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新年工作设想

(一)行政管理工作

1.在对现行规章制度执行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现行规章制度,并加大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2.新建《合同管理办法》、《保密管理制度》、《会议管理制度》、《办公场所管理规定》、《员工行为规范》、《工服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以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

3.建立企业危机管理机制,有效预防或应对企业经营危机;

4.建立规范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行政管理力度。

(二)后勤管理工作

1.完善规范的后勤保障系统,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第3篇:公司行政后勤管理制度范文

一、实现后勤服务从“小而全”向“大而强”的转变

我国机关后勤服务机构的建设基本上都是本着“自给自足、财政供养、各立门户”的原则进行的,大机关大后勤,小机关小后勤。而且不论机关大小、后勤大小,各项后勤服务部门和服务人员一应俱全,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此的后勤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导致机关在享受由财政补贴支持的后勤服务时无成本观念,后勤服务部门在提供后勤服务时更是不计成本。逐年增长的机关后勤投入并没有使得后勤服务的质量得到提高,反而造成了国有资源的低效运转。这种“小而全”、“全而低效”的机关后勤服务与我国建设能效政府、廉洁政府,与中央“八项规定”、“反”的精神是不相符的。因此,应当尽快转变思路,变“小而全”的机关“小后勤”模式为“大而强”、“大而有竞争力”的社会力量“大后勤”模式。具体而言,就是整合现有后勤资源,既可以依托市场化运作,组建更高效、更规范、更标准的后勤服务集团,推动实现后勤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其对社会各类资本的撬动作用;也可以依托我国具备资质的社会机构实现部分服务的政府购买,继而发挥后勤改革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更大作用。

二、继续推进机关后勤改革的具体政策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应当尽快改变现有的行政管理与具体服务运营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按照“管资本”的总体导向,在摸清后勤资产存量家底和明确后勤资产保值的前提下,对后勤资产根据功能、性质进行分类。除了一些事关国家经济政治信息安全的后勤服务项目需要保留在后勤管理机关外,其他服务项目如餐饮、车队、楼宇管理、浴室、卫生室、印刷厂、保洁等纯服务型的项目则应从后勤管理部门剥离出去,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者组建后勤服务集团的方式实现。机关后勤管理部门列入行政序列,其管理人员为公务员。对于分流出去的后勤人员可以通过买断工龄、转入新组建的后勤服务集团等方式加以解决,也可以借鉴国有企业改革中职工分流与安置的一些成功做法。机关后勤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就在本级次的机关事务管理局、本机关的相关部门和具体服务提供机构之间搭建桥梁,实现政策、需求与服务供给的有机统一。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就是:贯彻落实本级次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政策、统筹管理本机关各相关部门的服务需求、制定本机关的后勤管理措施、合理选择服务机构并监管其服务的供给、编制本机关的后勤管理报告(包括服务需求报告、预算报告和资产报告)。基于后勤需求的随机性和实效性特点,后勤管理报告以季度和月度报告为主,以年度报告为辅。

(二)建立健全机关后勤管理和服务的各项管理制度。现代机关后勤应当是法制化、规范化的后勤。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有法可依,强调标准合法科学、程序严格规范。因此,应当尽快从人、财、物各方面建立健全后勤管理和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体而言,后勤管理部门应当尽快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机关后勤管理人员工作守则和工作流程》、《机关后勤服务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细则》、《机关后勤资产管理制度》、《机关后勤资产使用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机关后勤服务准入条件和程序》等;后勤服务部门则要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切实增强承接服务项目的能力。

(三)推动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或市场化。由于机关后勤涉及面广、门类繁多,应当对其进行分类改革,区别对待。对于一些保密性强的后勤事务应当考虑保留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对于一些纯支持型、保障型的服务项目可以通过社会化或市场化的方式加以实现。第一种方式就是依托社会力量,实现部分机关后勤服务如物业管理、维修、医疗、幼儿园、招待所、培训中心、普通公务用车、印刷厂等服务种类的政府付费、社会供给。这种社会化的后勤服务供给模式可以充分激发社会资源的活力,对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可以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对于支持国产品牌和繁荣我国的第三产业具有积极影响,符合我国精简、效能政府的建设宗旨,可以大大减轻财政供给的负担和压力。以公务用车为例,普通公务用车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租赁的方式加以实现,既可以解决部分机关公务用车闲置浪费、管理与维护成本以及司机等人员经费较高的问题,又可以繁荣我国的汽车租赁市场,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在此种模式下,机关后勤管理部门主要是负责后勤事务的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和对社会服务机构的甄选和监管。第二种方式是依托成熟的产权交易市场,对现有机关后勤资源进行评估、打包、整合,按照资本与资产相分离,“管住资本、盘活资产”的要求,组建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后勤投资服务集团,例如中央政府级次的可以由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政协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研究并发起组建中央机关后勤投资服务集团,下设若干分公司负责具体服务事项,分公司的设立可以以机关后勤工作的种类划分若干事业部,也可以以社区为单位成立服务于本社区若干单位的后勤服务分公司。机关后勤投资服务集团成立后其服务的机关后勤项目可以允许优质社会资本进入,以餐饮业为例,湘鄂情中标商务部职工餐厅项目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可以依托现有的成熟服务业态,通过市场化运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后勤服务效率。机关后勤投资服务集团也可以通过项目化管理选择优质项目进行投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繁荣我国的市场经济。应该说社会化或市场化可以改变传统机关后勤低效运转、供给与需求信息不对称、后勤资源浪费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实现后勤服务与需求信息匹配,双向选择,通过竞争实现后勤服务的优胜劣汰,继而实现后勤资源的结构调整与效率提高,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政府治理的基本要求,是未来我国机关后勤改革的必有路径。社会化或市场化各有利弊,不能一刀切的认为要么社会化、要么市场化,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经济社会、政治行政改革现状,制定具体的、分步骤的后勤改革办法,两种模式可以并行不悖,互相弥补。不过总体目标是要通过改革实现后勤服务的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效率、高质量。

第4篇:公司行政后勤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信息共享制度

一、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后勤服务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逐年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多,且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后勤服务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入数字和网络时代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在不断更新,外部的市场环境和各种配套服务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原有的后勤服务管理模式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为促进和谐高校的构建,更好地为师生提供后勤服务,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进程已迫在眉睫。

从管理层面上看,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进程,可以拓宽信息沟通渠道,使后勤系统内部上传下达全面快捷,使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调动职工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从师生服务层面上看,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让师生享受到快捷、适时的服务,同时建立和完善与师生的交流沟通机制,准确了解服务运行情况和师生需求信息,及时改善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提高师生满意度,促进校园和谐。

2.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后勤服务水平的需要

高校后勤为满足教学、科研、师生生活需要,使后勤管理向科学、高效方向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从而达到后勤服务的高效率、高效益。而信息技术为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后勤管理与服务上水平成为可能。

通过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和后勤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促进管理理念、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机构的转变。在传统后勤管理的基础上构建数字虚拟空间,以拓宽现实后勤管理服务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传统后勤管理的效率,扩展传统后勤管理的功能,从而实现后勤管理办公无纸化、传输网络化、资源共享化,达到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的目的。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各异

目前,国内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很不均衡,有些高校后勤公司只是在后勤管理中引入Word、Excel及Access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以满足岗位核算的需求;有些高校后勤部门引入一些资产管理、公寓管理等管理软件,满足其部门管理的需求;又有一些高校后勤由最初用于食堂售饭的IC卡,逐步延伸到水、电计费、门禁刷卡等领域,但还没有涉及到后勤其他的相关业务和综合管理。当然,还有一些高校后勤信息化程度较高,达到了信息化平台管理阶段,也被称作“数字后勤”,它不仅把前三个阶段包含的所有消费层面、成本层面、核算层面进行数据整合,同时还能够把后勤下属的十多个单位的业务流程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形成统一的后勤管理数据信息平台。

2.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对高校后勤信息化认识的片面性。部分人认为能够应用各种管理软件实现自动化管理服务就是实现信息化了,其实这些认识都有其片面性。高校后勤信息化的实质要求是“充分整合和广泛利用学校内外信息资源,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而“采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和产品”是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带来的信息化变革将涉及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各个层次和方面。因此,要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待高校后勤信息化,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以及后勤工作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更新观念,推动信息化建设。

第二,对高校后勤地位认识的偏差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把高校后勤的服务经营人员和相应的资源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但是,目前有些高校仍然保持对后勤的决策权,人员的任用与提拔也由学校任命、委派。基于这种情况,有些人会认为信息化建设是学校的事情。

三、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首先,管理层应更新后勤的管理理念,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适应现代化管理能力。其次,应建立并完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和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制定职工的计算机水平培训计划与使用制度,另一方面要完善硬件设备和网络系统的沟通与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信息化、网络化为突破口,提高办事效率,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办事透明度以适应高校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后勤文化的形成和后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技术环境。另外,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后勤信息化管理体系,这是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的必要前提。

2.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职工的信息应用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队伍的现状显然难以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在这样的人力资源环境中,信息化必然发展缓慢。因此,高校必须选聘有信息化意识又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人才补充到后勤队伍中来;同时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强、科技基础扎实和技术精湛的优秀劳动者队伍,形成出色的生产、服务和管理团队,为推进信息化提供人才保证。首先,建立和完善职工计算机培训和进修制度。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师资或本部门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鼓励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多进行上机操作。其次运用行政手段和激励机制,刺激管理人员参与学习。再次,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实现年轻化和专业化。

3.规范业务管理,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高校后勤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服务控制的电子化和管理控制的数字化。其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后勤系统的整体规划,完成以高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为中心的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制度统一、数据标准、信息全面、结构合理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需要选择重点问题推进局部信息化建设,可以将后勤综合信息化工程分阶段实施,成熟一个,解决一个,在不同阶段解决不同的信息化建设任务,逐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工程。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高校后勤管理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后勤人员素质和信息处理水平,做到后勤工作各要素的良好结合,以适应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张甚予.简析高校后勤信息化[J].江苏高教,2004,(6).

[3] 刘要文.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4,(3).

第5篇:公司行政后勤管理制度范文

下属部门:总务科、保卫科

管理权限:受分管理副总经理委托,行使对公司后勤生活、维护内部治安管理权限,承担执行公司规章制度=规程及工作指令的义务;

管理职能:负责公司后勤管理工作、维护内部治安、确保公司财产安全,对所承担的工作负责。

主要职责:

1.坚决服从分管副总经理的指挥,认真执行其工作指令,一切管理行为向主管领导负责;

2.严格执行公司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

3.负责行政后勤、保卫工作管理制度拟订、检查、监督、控制和执行;

4.负责组织编制年、季、月度行政后勤、保卫工作计划。本着合理节约的原则,编制年、季、月度后勤用款计划,搞好行政后勤决算工作,并组织计划的实施和检查;

5.负责员工生活费用管理和核算工作。建立健全员工生活费用成本核算制度,制定合理的生活费用标准,对盈亏超标准进行考核;

6.负责做好公司经营用水、电管理工作。认真抓好水、电的计量基础管理工作,定期检查和维修计量器具,抓好电器设备和线路的保养维修工作,加强用水、电费用核算,及时交纳水、电费;

7.负责员工就餐的卫生管理工作。定期地询问公司员工对就餐质与量的要求,以确保员工就餐的安全。

8.负责公司内部治安管理工作。维护内部治安秩序,搞好治安综合治理,预防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保护公司财产的安全,确保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9.负责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建立以防火、防盗、防灾害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保卫责任制,做到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和责任落实;

10.严格门卫登记制度。一切进出公司的物资,严格门卫检查、验证,物证相符方能进出,凡无证或证物不符门卫有权扣留,由保卫科查处;

11.建立和完善后勤岗位责任制,加大考核力度,提高服务质量提高;

第6篇:公司行政后勤管理制度范文

——吉安市委党校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探索

吉安市委党校2015年11月整体搬迁至新校区,目前占地面积256亩,建有综合楼、教学楼、学术楼、学员宿舍、学员餐厅五大主体建筑,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总床位480个,办学规模500人。校园依山而建,校内有近90亩的水面,教学设施与校园环境目前处于全省第一方阵。从搬至新校后,我们围绕全市“三个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确定了打造“在全国有特色、有影响;在全省创一流、走前列”的新目标,这既是市委对党校提出新要求,也是我校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的新定位,这个新定位也为党校的行政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按照后勤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党校的行政后勤服务理应社会化,这是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集中精力办主业,提升整体形象的最佳选择。但各地党校的硬件条件、管理队伍、目标要求、财政经费以及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各不一样,这些不一样必然导致各地运行模式不一样。我们在整体搬迁时也考虑走社会化的路子,但一经洽谈,过重的经费压力迫使我们主动放弃。目前,我们根据党校的特点,仍然采取比较传统的自我管理与现代服务相结合模式,紧扣“四个一”,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后勤服务工作的新路子,确保后勤保障工作到位:

一、明确“一个目标”

后勤服务是党校重要的保障阵地,是体现党校形象的窗口。我们确定了“一高一低”的目标:

“一高”就是提高服务水平。按照工作目标,我们以搞好服务保障为基础,着力在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第一、提升大家的大局意识,强化后勤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党校无小事”的思想, 认识到后勤服务工作是单位整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使他们从被动向主动转变。第二、提升大家的服务意识,树立服务观念,消除后勤服务工作“低人一等”的想法,培养大家尽职尽责的良好职业素养。第三、规范大家的服务行为,对每一个后勤服务岗的职责、目标、任务、程序以及流程都进行了规范,做到有据可依,保证服务规范。第四、提升大家的业务水平,通过聘请吉安宾馆专业人员对临时工进行业务培训,提升队伍的业务能力,力争服务向星级宾馆靠拢。第五、增强大家主动服务意识,要求全体职工必须从学员的角度出发,提前主动考虑问题,做好服务。

“一低”就是降低成本。一方面严“入”口把好进货关。后勤工作易耗品消耗较大,我们采取竞标和集体采购形式,货比三家,选择能够确保质量,服务较好,价格较低的商家。由原来多家采购,改变为相对固定,一年一签的办法,以规范的配货公司为主,自购为辅,市场寻价调整的操作办法,既保证了质量,价格也相对低廉。另一方面做“减”法降低成本,比如通过竞标,包厨费用每月降低后,每年节约近5万元;通过减少用工,节约用工费用近7.2万元;减少盆景租摆,减少2万余元,尽量降低学校的运行成本。

二、稳定“一支队伍”

做好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关键在人,没有一支愿干事,肯干事,善干事的队伍,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如空中楼阁。随着管理部门人数大幅减少,后勤工作人员又多数是工人身份,多数同志干事激情和热情受到影响。为此,我们成立了党校培训服务中心,在校内公开选派了6位责任心较强,愿意干事的同志专门负责中心管理工作,中心由分管副校长兼主任,下设综合部、房务部、餐饮部三个部门,具体负责食堂与学员公寓工作;行政处具体负责全校保洁、保绿;保卫科负责保安工作。同时,根据办学规模的实际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临时工31人,与社会化托管相比,人工成本大大节约,且有利于加强内部管理,能及时根据学员的需要调整服务内容,改进工作方式。在稳定这支队伍上,我们一方面通过逐个谈心,深入了解每一个人的思想动态,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力营造和谐共事的团队氛围。另一方面多措并举真情留人,组织全校性活动,不排除临时工在外,全员参与,让临时工与正式职工一样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临时工家庭有困难领导带头走访慰问,对特别困难家庭,号召大家奉献爱心。同时,为职工购买意外事故保险,保证用工安全,保证管理队伍和用工队伍的稳定。

三、规范“一套制度”

加强内部管理,就要用科学制度管理人,用岗位职责要求人,用工作成效考核人,在执行制度面前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提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首先、坚持集体决策,防止一言堂,定期召开后勤工作会议,明确各人的分工和具体工作,以综合部为核心,餐饮部和房务部为两翼,建立顺畅的工作机制,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其次,完善规章制度,对原有制度及时调整完善,目前已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后勤管理制度,包括采购、入库、财务、卫生、水电、内部考勤等等。第三、理顺工作流程,开设了党校培训工作群,及时在群内将办班信息,方便工作联系,提升工作效率。第四、从严要求工作人员,后勤工作常与钱物打交道,为此我们经常性对后勤管理人员提醒,要求他们认真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及财经纪律要求,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抛弃个人私利,做到干净做事,干净为人。

四、注重“一条铁律”

第7篇:公司行政后勤管理制度范文

新公共管理理论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受一些西方国家推崇,它既是一种公共行政理论,也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并且作为主体思想指导行政改革。作为一种以企业经营理念为基础的管理思想,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公共部门管理方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重新研究。新公共管理最初解决的是官僚体制的管理模式和社会环境间的矛盾,有利于政府摆脱金融、管理以及信任度等方面的困境。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部门必须首先明晰治理的概念,为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不仅为改革中的政府提供了新途径,还为高校提供了“准公共物品”的社会改革参考。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高校后勤社会化契合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特色与高校后勤社会化相契合,从理论角度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提供有效指导,形成独特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有效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持续推进,同时获得诸多实践成果。具体来说,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积极成果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加快了后勤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走上正轨。

2.突破原有管理壁垒

新公共管理理论推动了管理制度改革,消除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管理壁垒,使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制度实现了更新,建立了新的管理体系,提高了管理效果。

3.建立良性循环的后勤竞争制度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使高校后勤管理质量得到持续提高,满足了高校建设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高校独立办后勤的局面。可见,这一过程中,新公共管理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原则

当下,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后勤组织从传统的管理型组织向现代服务型组织转化中,新公共管理倡导行政与管理二分原则、顾客至上原则、绩效管理原则、竞争原则、公平原则等,对后勤社会化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1.市场导向原则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认为,公共部门之所以工作效率低下和机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由于官僚体制的消极影响,如竞争不明显,没有一定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因此,高校后勤领域要想实现社会化必须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充分运用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提高服务质量。

2.以人为本原则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无论是公共部门的行政权力还是公共部门的行政行为都应围绕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进行。以人为本是为了推进科学发展,后勤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后勤服务体系中真正做到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把他们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后勤服务体系的标准,扎实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质量。

3.绩效评估原则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首先确立个人和组织的具体行为目标,然后根据实现目标的进度,采用绩效评估手段,引入业绩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评价公共服务部门的业绩。它强调对雇员实行契约制和对效率进行量化评估,要求高校后勤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提高雇员的积极性。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多年来,高校后勤面临的最大发展问题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和激励机制不合理。为此,要打破后勤管理部门多年的用人思维和习惯,突破用人的诸多不合理局限,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眼光,建设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能真正促进自身和高校共同发展的蓬勃向上的后勤管理和员工队伍[2]。

1.引进和培养专业化人才

人才引进方面,要改变原有的行政化人才引进模式,突破地域和行政级别限制,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各类专业人才。而对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和实体,注重从行业内部挖掘和培养人才。但由于人才引进以及人才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需要不断提升和充实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因此,要以制度的形式制定培训计划和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建设学习型组织,推进广大员工的继续学习和培训工作。同时,鼓励各实体多开展技术竞赛,鼓励员工个人参加学历及职业资格等考试,并定期派出干部职工到相关高校和企业交流学习,加强后勤人员的知识更新、专业培训。

2.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适应高校后勤特点和发展的薪酬体系,推进分配方式改革,使薪酬计算的指标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降低保障性基础薪酬部分,加大激励薪酬部分比例,提升干部职工的开拓性和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吸引专业人才。通过建立并实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以绩效考核推动员工素质提升。此外,对积极主动关心单位发展,为单位发展献计献策,使单位经营服务指标或客户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的员工,实行额外奖励,并给予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二)创新运营模式,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高校后勤社会化必须突破与创新传统的规则和理念。纵观国外的高校后勤管理可以看出,他们的后勤服务与管理模式十分多元,但在基本原则上拥有共同之处,即社会化程度高,值得借鉴。当然,这种突破与创新必须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遵循“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降低后勤成本,有利于发挥学校最大的办学效益,保障学校长期稳定发展”的原则。高校后勤社会化要取得突破与创新,必须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产权制度、运行机制、财务管理、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动脑筋、下工夫。

1.推行股份制试点改革,规范经营管理机制

从具有浓重的行政化色彩,到模拟企业运作,高校后勤走过了艰辛的社会化改革道路。但是,在不断与社会企业一同参与市场竞争的情况下,这种所谓的“模拟企业”无疑不合时宜。因此,要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可在后勤实体逐步推行股份制试点改革,采取“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方法,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营模式。推行股份制的过程中,后勤实体的所有制形式、出资形式、经营及管理方式、财务管理、分配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都得到相应改变。对具有明晰的责、权、利的企业,可以真正实现规范化运作,不断增强实力,真正融入公平的市场竞争。

2.不断发展校外项目,开拓后勤服务市场

后勤很大一部分业务属于保障师生基本生活的服务性项目。在保证提高良好服务质量的同时,为高校分忧解难,支持高校各项活动以及负担高校分流正式职工的安置等,从事这部分服务项目的实体承担着巨大运行成本。后勤实体要真正发展壮大,除做好服务校内市场的本职工作外,还需积极向外拓展业务和发展空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单位和部门也将其后勤服务项目剥离出来,交由后勤专业化单位(公司)管理经营。因此,全社会后勤管理经营的市场巨大。在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开展校企合作,就是高校后勤实体通过改革,摒弃“小而全”和“包打天下”的思想和做法,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在社会化改革中找到“位子”,不断提升竞争能力,塑造优质的服务品牌。

(三)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一种基于企业经营理念的理论。面对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需要及市场环境的日益变化,高校后勤生存受到严重威胁。高校后勤要与市场经济接轨,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权责不明和事企不分,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而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避免高校只享受权利,后勤服务只履行义务的现状。具体做法如下。

1.明晰产权,理顺关系

高校的后勤法人财产权和资产所有权是两个概念,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效区分二者,是高校后勤建立并完善企业制度的首要任务。明确产权包括三方面内容:

(1)确定后勤和高校的产权内容和比例,明确二者之间的产权边界;

(2)对后勤资产进行科学评估,明确区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实现两种资产的剥离;

(3)学校对后勤服务投入资产进行建设,一旦发生风险,按照资产比例承担有限责任,然而后勤服务中的资产指全部法人财产,所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学校所有资产需要承担增值保值责任。

2.界定权责,事企分开

高校后勤建设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明确后勤和学校之间的权利责任关系。学校的权利包括选择后勤服务经营管理者,选择后勤需要服务的内容,建议、决定后勤服务出现的重大问题,预防并制止资金流失等。学校的责任义务包括不得直接干预后勤经营管理,为后勤服务提供资金、人力等各项支持,按比例享受分红,在经营破产时也要按比例承担损失等。高校后勤作为一个独立实体,需要承担以下责任:报经学校批准后方能实施一些重大事项,坚持以“三服务两育人”为经营理念进行自主经营,根据注册的法人资产对全部风险独立承担责任。后勤参与到市场竞争,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遵循国家法律,适应学校宏观目标,严格按照高校教育体制,实现资产增值。学校职能和后勤职能完全分离,学校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教育科研的中心任务上,后勤在管理经营方面更具灵活性,在做好本职服务的同时,可拓宽服务领域,保持快速发展,彻底与学校在职能上划清界限。

(四)深化社会化改革,积极引进社会资源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习惯于“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已跟不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为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后勤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社会化,目的是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其实质是广泛吸引优质的社会资源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组建面向高校特性的后勤服务体系,改革现有体制,实行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对高校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我国还没有全面普及社会服务,但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服务业已初步具备为高校提供各种服务的能力,部分高校后勤实体也具备为其他高校提供服务的能力。鉴于此,高校应逐步打破垄断、开放市场,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和其他高校后勤服务资源,建立有序竞争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体系。现阶段,紧跟快速经济步伐而壮大的服务行业,使后勤机制与市场经济完全结合成为可能。因此,可考虑由服务商承包高校的后勤服务业务。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现实分析,市场的需求发展、大众和学校的现代价值观,是后勤制度走向市场化的关键因子。在规划后勤的市场化模式时,如果忽略上述因素,只是盲目地进行市场化转变,最终只能停留在表面改革层面。因此,后勤机制的市场化革新内容需考虑主客体和交易环境规划。

三、结语

第8篇:公司行政后勤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强化;后勤人员;意识

随着医院现代化,科学化的发展,对医院后勤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后勤工作人员要强化意识的转变,在思想上有认识,在管理上做文章,在创新上找突破,在服务上创特色,在节约上下工夫。以满足现代化医院的发展需求。我们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和探索,充分调动和发挥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强化后勤工作人员的各种意识,达到积极主动为医疗一线服务的作用和效果。

一、强化学习意识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在医院的各项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决定各项工作的根本。更应贯穿于整个后勤工作的始

终。因此要提高后勤工作的效益,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医院的工作重心是医疗,后勤部门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是要把保证以医疗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作为立足点,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医院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思想上提高他们对本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后勤工作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突出全心全意为临床一线服务的思想。同时着力进行经常性的后勤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在后勤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二、强化管理意识

1.后勤管理的内容很多,覆盖面广,政策性强。在完善管理机制上下工夫,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一个合格的后勤管理干部除应掌握后勤保障的有关技能、知识外,还应掌握基本医学知识和管理知识。以往的后勤管理干部相对的管理水平较低,我们通过开设后勤管理干部的在职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知识,现在我院的后勤管理人员都取得了相关专业的中级技术职称,掌握了后勤工作保障的相关知识和业务技能,使管理人员更专业化、职业化,并实行了分级管理责任制。做到了事无巨细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使医院的各项后勤保障工作顺利进行,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技术手段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使后勤管理向科学化、标准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发展。

2.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落实。随着社会的进步,医院的发展,医院的后勤管理水平也要随之提高,所以要及时改进和完善与医院发展不协调的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后勤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后勤工作十分复杂,工种繁多、技术性强、范围广泛,我们医院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按照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岗岗有制度,人人有责任。并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掌握后勤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设立专门人员进行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做到有章可寻,有章必寻,充分体现了管理在后勤工作中的重要性。

三、强化提高自身素质意识

1.首先提高思想素质,充分认识后勤工作在医院建设和发展中的不可缺性。认识到后勤服务工作和医疗工作是同等重要的。改变以往的后勤工作低人一等的思想。

2.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医院后勤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对医疗一线的服务。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后勤人员只是服务于医疗一线,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随着后勤设备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及临床对后勤保障要求的提高,迫切要求后勤职工提高技术水平。针对我们后勤工作人员的普遍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鼓励后勤职工参加各类技术培训,进行等级及职称考试,强化岗位培训;采取各种形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满足临床的高新要求。

四、强化服务意识,转化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思想

1.牢固树立医院后勤管理就是一切从医院的中心工作出发,一切为了临床一线服务,急临床之所急,想临床之所想,做到临床有问题时第一时间解决,平时作好各种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成立了天天服务队,每天深入到临床一线随时随地解决问题。并成立了应急服务小组,有各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24小时待命,设立了电话报修系统。牢固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思想观念。转变以往的等、拖、慢思想,树立优质服务的思想理念,坚持一切以临床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转变服务理念,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在内容、形式上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后勤人员要在服务上下工夫。造就优美、整洁、安全的就诊环境。我们通过对门诊大厅及庭院的绿化改建,改变了以往医院沉闷的医疗环境,营造了一个花园式就诊环境。

3.实行人性化服务,不断改进拓宽服务领域,保证服务质量,开展便民服务。送水、送饭到患者身边,成立便民仓买,24小时为患者服务。运行全程服务机制,将服务贯穿于患者就医的各个环节,增加了患者的就诊率和满意度。

五、强化改革创新意识

医院后勤的改革是一项十分繁杂而细致的工作后勤管理人员就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创新就意味着改革,改革就要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后勤部门,要按照一切为医疗一线服务的宗旨,建立适应现代医院的后勤运行机制。既要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又要确保后勤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应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及长远打算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让后勤服务的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1.实行社会化创新。医院为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加速后勤模式的改革,积极引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理念,适时引入专业公司把医院保洁,电梯运营及维修,各类垃圾处理等服务项目经过招标逐步由相关的专业公司负责,转化为自主经营,统一管理的经济实体。通过专业公司进行运营,使专业化程度及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把后勤由直接管理变为服务、指导、监督和协调。人员费用大幅度降低。切实降低了运行成本,真正做到减员增效。后勤工作也逐渐由单纯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

2.创新信息反馈制度。设立协调员调研制度,协调员第一时间收集各种信息,反馈到相应部门经信息汇总到基层领导,经过筛选分类上报主管领导,由主管领导组织相关人员认证其可行性并制定实施方案,再反馈到各相关部门进行具体落实工作。实施完成后由协调员把临床的意见和满意度反馈到相关部门。

3.实行用人制度改革。 按“医疗一线要求设定岗位,以岗定人,择优上岗”的原则,采取自我推荐和群众选荐相结合,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六、强化节约意识

在资源不断减少的今天,节能成为当今的首要问题。作为医院后勤管理人员,更要处处想节约,事事为节约,积极寻找节约的有效手段,采取有效措施,实行科学管理,减少医院资金浪费。

1.加强节约宣传。针对医院特点,除了加强对医护人员用水、电、汽、暖的节约宣传外,同时对住院患者进行节约宣传,使节约意识深入到所有的医患人员心中。

2.实行管理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后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后勤人员提出节约的合理化建议。我们对容易出现浪费的水、电实行了指定专人承包负责管理。

第9篇:公司行政后勤管理制度范文

高校管理模式中均体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化参与,体现了专门机构负责型和自办与引进结合型的高校管理模式。但根据我国的国情、校情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而是要灵活应用,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法则和教育规律的特点合理设计管理组织,建立以学校领导为主,招商引进企业为辅,按照精简高效、引进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构架新的内部组织结构,一步一步来实现社会化,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情的后勤服务体系。将我国高校后勤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型、经验型、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化、知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服务方针———“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意义。高校作为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场所,人类社会中传播先进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由于现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大使命,则高校后勤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即“以生为本”。总书记曾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鲜明体现。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以人为本”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就是要以学生自由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的,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人为本”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班子给予重视,此外还需要得到后勤管理人员的认可和支持。由于后勤管理人员与学生也有着频繁的交往,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托学生和服务学生。而且要求管理人员的着眼点不仅要放在积极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上,还要努力形成尊重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才。

资产管理———“可视化运营”

我国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后勤实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又不交占有使用费,学校对这些资产的控制弱化,若管理不好,控制不严,极有可能加速国有资产的流失。针对高校资产问题,首先应对高校后勤占用的大量国有资产(如房屋建筑物、设备等)进行评估和产权界定;然后,要认真建设“后勤资产管理平台”,将分散的、孤立的信息汇总处理形成信息管理链,对各个部门资产使用情况、收益情况等进行统计管理,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进行考核,对于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资金纳入这个后勤管理的大平台;最后,对于引进后勤公司占用高校的国有资产时,应按市场同行业水平收费,也应该按规定交纳资产使用费,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定期对资产进行统计管理,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高校可视化资产管理制度,使后勤实体对国有资产承担起保值增值责任。

发展趋势———“内涵式发展”

高校内涵式发展是基于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价值目标的一种发展理念和模式。也是着眼于高校组织内在的价值功能和潜力的一种发展理念和模式。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质量为主导的发展,指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内外部资源,挖掘现有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提高办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注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3]。后勤工作“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宗旨已普遍为人认同,但后勤工作的“育人功能”往往被人忽视。后勤管理者的品德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后勤管理者的品德、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规范,可以说后勤管理也是一种社会教育。因此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内涵和素质能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管理,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要以建设高校后勤管理文化为核心,推进后勤管理工作自身的内涵建设;同时,努力创新服务体制,拓宽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准,促进高校内涵建设与发展。此外,按照内涵建设的理念和要求,结合高校后勤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树立、强化“三服务、两育人”,即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科研服务,坚持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核心价值理念。由于高校后勤工作的服务内容和对象都具有特殊性,决定了后勤管理和服务不能单纯采取常规的、刚性化的模式和手段,而应当把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更灵活性、更具有适应性、更富人性化地将我国的高校后勤管理推向更合理、更科学、更具有内涵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