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学计划范文

金融学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学计划

第1篇:金融学计划范文

后危机时代对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放缓,国外金融机构和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涌入中国,我国企业也在走向世界,拓展海外市场。随着金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金融活动日趋国际化,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量日趋增长,资本组成的国际化比重不断加大,参与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合作、竞争的规模和程度迅速加大,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和扩大。金融业的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导致了金融机构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需要高校培养出既符合国内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国际化金融人才。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优秀金融人才的培养对我国传统的金融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高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金融人才。

当前金融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

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培养金融人才是金融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中外合作办学上。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正成为目前国内高校金融专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从1995年起,黑龙江省省内36所高校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大学(学院)开展了专科、本科、专升本、本硕连读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项目,覆盖文、理、工、医、法、经、管、史、教育9大学科门类。黑龙江省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采取分段培养、互相承认并转移学分的方式和国内外“双校园”的培养模式。根据各院校合作深度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合作模式:

一是聘请国外教师来校讲学、本校教师去国外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或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这种合作本身没有很大的约束,不易引发矛盾,易于操作,但实际效果有限,短期的互访和学习往往不能使师生获得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而不能从教学体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宏观层面进行系统的了解。

二是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是以输出生源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国内阶段的学习基本上以初级课程和英语强化为主,对外方核心专业课程和高层次教师的引进较少,不利于我方高校利用外方教学资源。

三是引进外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相关教学手段;聘请外方教师来我方高校讲课,派遣我方高校教师去对方进修;引入外方的教学方法;以双语授课。随着合作的深入,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金融教育发展方向的第三种模式必然成为主流。然而,这种合作带来的问题和矛盾也最突出。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多数高校金融学科培养目标仍定位于政府机关部门宏观管理,强调宏观理论方面的学习,忽视微观实践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西方各国高校的金融学专业注重在培养学生面向金融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定位于培养懂得金融市场运作、掌握现代金融技能的经营者。中外培养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课程体系设置的差异。在中外合作中以谁为主就成了矛盾。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各高校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局部改革,初步改变了以往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设置。但是目前仍缺乏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学习,轻微观领域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学习。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学习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教学内容缺乏超前性。在师资队伍与教学方式方面,少数学校忽视国外优质金融教育资源引进,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部分本科院校招收联合培养学生比例过大,而专科(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招生计划完成不好。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有了问题各部门互相推诿。在课堂教学中仍以“嚼碎”课本、灌输式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安全式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

金融教育国际化的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是金融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一要遵循教学规律,二要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否则难以培养出符合国际化要求的金融人才。

(一)引进先进的金融课程体系

国内高校应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引进国外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合理成分的同时,保留自身的优势。根据外方的课程设置,我们需要设置国际化的金融课程,具体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方式及教科书等。同时,对教务管理也需做详细的规定,使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和教务工作逐步纳入学校全日制学生的规范范围,如编制学生成绩管理数据库、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严格考勤登记、及时收集教师信息反馈等。教学计划的规范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外合作办学日常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有力保证。

(二)确保师资质量

国外金融类教师一般来自发达国家,来到中国要面对教学条件较差、环境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难以长期留在国内。同时,由于外教不归国内合作院校管理,教学中容易表现出随意性强、备课不认真等情况。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防止师资队伍的游离性和随意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认真检查教师批改的作业和作业量,经常性地随堂听课,检阅教案,加强教学过程控制,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的教学体会或意见,并借用这样的机会,向教师反馈学生的想法或意见,及时沟通。同时向教师贯彻办学思想、宗旨及各种需求。

第2篇:金融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 金融危机 法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P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81-02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的一个概念,对其认识有各种不同观点。一类观点认为虚拟经济是基于实体经济而产生,但又相对独立运行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另一类观点将虚拟经济视为与人们心理密切联系的虚拟的价值系统;还有一类观点认为金融就是虚拟经济、或至少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上述第一种观点,认为虚拟经济是指基于劳动力经济和资源经济等实体产业,并与其相对的、以虚拟资产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方式,如金融证券、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和与黄金脱钩的货币等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却创造国民财富虚拟部分的经济成分。虚拟经济虽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却是财富再分配的重要渠道,而且对市场信心有很大的影响。它既有繁荣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面,也有背离和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可能。

在虚拟经济中,资本投机逐利的本性得以极度扩张。在期货、股指、期权、外汇掉期交易等虚拟交易制度下,投机者期望通过市场的不断波动而得以快速赚取利润的动机,与管理者期望维护市场稳定发展的愿望是相矛盾的。虚拟经济日益由产生于、服务和助益于实体经济,而演变为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并左右其发展周期。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2卷第68页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因此,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资本的本性趋使其不断寻找新的载体以实现迅速增殖的目的,这样本身不具有价值、其价值量主要由需求决定的虚拟资产便成为资本快速逐利的最佳选择。“由于虚拟资本创造过程较为轻易,衍生速度快且回报率较高,因而具有很强的投机性,这样资本大量滞留在虚拟经济领域里独立增殖,再加上当代货币的虚拟化使得货币与虚拟资本的界限日益模糊,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就容易产生泡沫经济。这也正是当代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具有潜伏性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虚拟化并日益背离实体经济的变化中,境内资金在储蓄、资金和资本市场之间来回搬家,境外游资或虎视眈眈、或快速斩获于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虚拟资本有时犹如脱缓的野马在市场上肆意驰骋(日益背离和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资本家们认为,既然可以通过虚拟交易创新而以钱生钱,又何必在乎那些辛苦的实体经济中间环节呢?所以,广大资本家便绞尽脑汁地开发国民经济中的虚拟成分,使虚拟经济“一枝独秀”,而实体经济则远远滞后。然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其未来现金流量(微观或宏观的)预期的不确定性、大量投机资金的游弋炒作等,常常导致虚拟资产价格远远偏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导致泡沫经济的产生,加之信用监控体系的不健全和投资者的“羊群效应”,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二、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

现代经济中的资本化定价方式和高杠杆资本运营,迎合了经济虚拟化的需要,虚拟经济中的定价方式与实体经济的成本定价不同,其定价中除了成本因素外,更多地包含了折现的未来收入流量,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是建立在许多假设条件下的。这样,虚拟经济中的资产价格天生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与人们的心理、信心、行为偏好等主观判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市场信心由于某些事件发生而遭受打击时,未来收益的假定条件便会发生很大变化,预期收入流量甚至会转变为负数。“以其为基础的资本式定价方式也将回归到成本定价方式,这样经济的整个虚拟化过程就会出现逆转,资本的价值增殖载体就会不断地向低层次的形态回归。经济发展也暂时止步。当资本的价值增殖载体回归到相对以前较低的形态以后,社会在此重建了信心,从而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得以确立,资本化定价方式开始泛化,资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过程。”以虚拟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用美元现金买回其他国家的产品和资源,而卖出产品及资源的其他国家再用得到的美元现金购买美国的债券等金融资产,美元现金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又通过资本金融账户流回美国。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通过资本金融账户不断回流的美元刺激了美国境内可以炒作的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这些虚拟资本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反复炒作的金融资产。”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次贷危机迅速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经济过渡虚拟化导致的实体经济的衰退,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和贸易结构的失衡,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金融机构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的重要参与者,作为企业的它们必然要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其市场地位的特殊性,金融机构的决策和市场行为可能会带给社会巨大的外部性(或正或负),这就是规制金融机构和虚拟交易的动因和理性基础。比如国家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准人、存贷比、利率、汇率、交易规则、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范,以及国际上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资本金构成、对敞口、违约概率和损失估算的要求。然而,“由于资本不l~i)A实体经济领域向虚拟经济领域扩张,整个经济系统的核心越来越表现为一套价值系统,而资本则反映了一定时期的价值取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它要求打破国家的界限,在不断地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这样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势。……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经济的虚拟化,而经济虚拟化的动力则来自于以获利为动机的资本的扩张冲动,它要求经济的发展打破国家的界限,走向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虚拟化扩张过程中,由于法律规制和监管的滞后。投机资本跨境游弋、阻击、斩获,谋求在短期内仅靠价格波动而获得巨大超额利润。在全球一体化和经济自由化的鼓噪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各自的立场和目标,在博弈中一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鉴于国际资本阻击和金融危机日益频繁的冲击,逐渐趋向于由银行、证券和保险的分业监管向统一的金融综合监管发展,以便协调行动应对金融危机。

三、应对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的法律分析

经济虚拟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给处在转型期攻坚阶段的中国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法律的视角看,为稳定金融和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应对经济虚拟化和金融危机。

第一,加强对虚拟经济的规制,保障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虚拟

化给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规则和制度提出了新的问题,并将推动其变革创新。不断防范和化解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大力提高实体经济运行质量,严格控制虚拟经济发展的“度”,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对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相关会计准则、交易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完善,规制成本化定价的范围和方法、虚拟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交易方式、跨境资本交易的程序和监控,完善资本市场运作机制,维护社会安全和经济有序发展,使虚拟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转型。

在我国现实社会二元结构和环境资源的约束条件下,转型时期相关法律制度必须将改变二元社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特殊的历史使命。例如在农村金融领域,我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分散和小规模的经营实体,在资金融通方面缺乏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由此导致的正规商业金融组织自1997年先后退出农村。从社会转型和长远发展来看,如能通过法律和政策的引导和金融保险等制度性激励,通过疏通渠道吸纳社会流动性“灌溉”到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等薄弱实体经济领域,将促进农业的升级换代、农民的致富和农村的发展。这将对我国社会转型、农村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巨大的支撑和牵引。

第二,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引导金融运营模式的变化。我国目前的金融运营体制已呈现出分业下的混业经营趋势,而监管却是鲜明的分业监管构架。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边界的模糊,提供类似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由完全不同的主体来监管,就会产生监管要求、方式甚或目标在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差异或摩擦。比如2008年10月份为刺激消费在各银行出台具体房贷办法时暴露出的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监管的失谐和职能的矛盾。现已形成的“一行三会”(人民银行,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机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与经济虚拟化背景下金融的混业运营模式已不相适应。这种监管体制既不利于金融法的整体框架设计、金融创新和提高监管效率,也容易造成对金融机构多头监管、监管功能盲区和成本叠加。

未来改革方向,可先行在此监管模式上通过强化监管协调,统筹社会整体利益与不同投资者的利益,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增强金融市场交易透明度,调控资本市场和资金市场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的匹配。然后,逐步实行由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由简单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形成合理有效的监管规范、标准、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体系。

第三,以国情为基础,不断探索新的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企业治理模式被定义为一套保护外部投资者免予内部人盘剥的机制。然而,在资本化定价的基础上,人们的行为产生了各种异化,在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框架下。绝大多数所有者(股东)更多地关注短期获利而不再是企业的长期发展。经济虚拟化使得经营者在私益和外部歪曲压力下的机会主义行为,更加具有动机和渠道便利。如此导致国内外资本市场上经营者与内部财会人员和外部中介组织合谋,误导、造假、提供虚假信息的欺诈行为层出不穷,大张旗鼓的做市、造市和以强凌弱行为也时有发生。有些情况下人们很难判断,这究竟是对外部投资者的保护呢,还是对他们更大程度的伤害?欧陆法系的传统法人理论视公司的团体人格为组织载体的基础,是调整公司成员间相互关系而确立的诸多法律规则的条件。而重视企业组织财产运作的英美法系的法人理论认为,法人制度不过是为了赋予企业组织独立的人格而在法律上拟制的产物,促进资本增值才是其首要目标,公司的法人资格不应受公司成员人数和相互关系左右,而应以资本增值为核心。

在我国。一方面,传统上的家族式企业,于现实社会中仍然普遍存在;另一方面,转型期间大量国有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但实际生活中国有企业情结依然根深蒂固。金融机构“傍国”、“垒大”、歧视中小企业的经营偏好,是有其深刻社会根源的。鉴于在虚拟经济环境下传统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暴露的缺陷一时难以克服,大型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有必要根据国情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我们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领域中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的特性和实用性,设计和规范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度以适应不同的需要,不能搞一刀切。农村金融领域的改革实践就是很好的例证。

第四,规范金融中介组织和中介市场,最大限度地抑制发展虚拟经济的负面效应。为虚拟经济提供服务的投资顾问、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房地产中介、资产评估和信用评级等机构,即是虚拟经济的助推器。又是相关规则的执行者。要适应虚拟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行业自律以及社会监督机制,规范中介市场和中介行为,从制度设计上保证中介组织能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促使其遵守诚信、勤勉原则,维护健康的社会信用关系,尽力缩小虚拟经济的膨胀空间。

第五,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控,适时调控全球化步伐。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开放意味着外国资本进出国门更为自由,境外热钱游弋的便捷、外国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大量境外游资在其本国资产高估或经济下行使资本收益率大幅下降时,便会蜂拥至新兴市场国家。追逐超额资本利差。国际游资的蛰伏潜人和突然撤离均会给国经济稳定形成冲击。人世后仅在2004年,就有大约1151)--1200亿美元规模的国际游资,因为赌人民币升值而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中国在1997年和2007年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避免了危机对本国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冲击;这不是因为我们的金融运营和监管更有利,而是得益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未完全开放和政府有很强的直接干预能力。以往的经验证明,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及时监控,密切注视国际投机机构的动向。要根据国情的发展变化和国际游资的发展动向适时调控全球化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与合作之路。

经过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正在经历重大重组,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联合救助和相关规则制定,争取在构建新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中有更多话语权。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会改变,但增长方式有待转变,金融国际协调监管合作渠道和方式有待发展,资本跨境流动和运营的新方式尤其要关注,全球化进程调控的灵活度也应加强。

四、结语

第3篇:金融学计划范文

再有,这个学期面临一个学生会纳新的重大任务,我们会制订我们部自己的纳新办法和流程,充分体现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公平,公正,公开,给每个人以展现自我的机会,相信我们一定会锻造出一支高效,优质的团队来。

另外,外联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会协同其他各部门开展合办活动,提供资金、智力支持,发挥人力优势,保证大型合办项目的顺利开展。

最后,外联部会针对本部的特点和优势,尽可能的构想一些服务于广大学生的自办活动,例如企业参观和名人讲座等等,扩大外联部的活动范围,增强外联部的影响力。

第4篇:金融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无机化学; 改革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现代化、社会化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已由“专才”型向“全才”型转化,而学生所学知识的知识面已大大拓宽;学科的发展和知识的丰富,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多,书越编越厚,然而无机化学的教学时间又大幅度减少,难以完成原有的教学内容,所以无机化学课程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理论部分的论述比较完整,但利用无机化学的实践活动操作比较困难;元素部分的内容比较琐碎,教师在讲授时困难较大,教学内容繁多,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本着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素质高人才的目标要求, 适当减少基础课学时, 增加专业实践和新知识介绍是必要的。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不大幅度地减少教学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从课程改革中挖潜,从课程内容整合中获得。

1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改革与优化教学内容表现为, 剔除那些与中学教学内容重复、陈旧过时或与中学化学教学联系极少的教学内容, 对经典的无机化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适当补充化学前沿知识[1]。

1.1 课本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2]课本上的理论与具体的科技研究成果介绍相结合,既有利于避免教师教学内容的枯燥无味、空洞抽象,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应地引入一些化学史、化学重要发现的介绍。例如诺贝尔化学奖中无机化学方面的成就包括了英国化学家W.Ramsay 对空气中稀有气体元素的发现、法国化学家H.Moissan发明氟元素分析法、瑞士化学家维尔纳创立配位学说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中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一些无机化学知识引入到教学当中,例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为适应知识经济的特点,教师还可以将无机化学的前沿领域知识如纳米技术、金属有机化合物等渗入到基础教学之中。这些课外知识穿插于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在讲授配位化合物的知识时延伸出与配位化学联系密切的人体微量元素与健康、抗癌药物顺铂的发现历程;在沉淀反应中介绍肾结石形成的化学原理;在电化学中介绍燃料电池、电解制氢等新型能源技术;在卤族元素的学习中,介绍感光材料、阻燃材料等的应用。

1.2 改革教材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

1.2.1 着眼课程群建设,调整课程体系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不仅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更注重课程体系的建设。我们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注意与其它课程的协作配合,以逐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统一的课程群模块。该模块包括如下课程:基础化学原理、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这四门课程共同瞄准无机化学这一主修课程在系统中的基础作用及优化这个目标,统一调整教学内容,精简学时,各自侧重完成分工的局部教学任务。基础化学原理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无机化学实验部分让同学们了解化学实验的分析和简单设计;分析与物化课程使学生掌握化学的深层次内容,更大程度上学习化学理论。

1.2.2 运用现代观念,优化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课程内容的优化,一是要选择知识,再者一定要加强重点内容的提炼,明确知识点,抓住课程的“三基、三新”,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基础课调整的重点是增加新知识,专业课调整的重点是增加新技术。同时妥善处理好经典内容和现代化内容的关系,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同时压缩那些起点低、简单重复和陈旧老化的内容,使增加的教学内容与高新技术接轨[3]。

1.3 突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1.3.1 课程教学突出基础性、前沿性、时代性通过对现在与过去、国内与国外化学类学生培养目标,中、外无机化学教材内容对比分析、学科发展现状复习及发展趋势预测,在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修订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结合省级精品申报和高教研究中心批准的“十一五”教研课题,更新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内容,探索、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在强调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适当介绍重要进展。

1.3.2 课程教学突出新知识、新概念和新技术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除了坚持无机化学传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传授,坚持无机化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的原则,加强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论相结合,把二十一世纪化学类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无机化学学科应具有的基础理论和最优化知识作为精品课程的内容依据,着重处理好无机化学基础理论与无机化学前沿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如绿色化学、微波化学等)的关系,吸收无机化学发展的新知识,强化无机化学的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能够使学生高效率地掌握无机化学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创新能力。

1.3.3 课程教学中必须加强创造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就注重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到突出地位。为了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安排每个学期至少一个“研究性课题”;为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安排了“课程实习作业”,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方式和途径。

2 元素化学部分教学的改进

元素化学部分内容繁多难学,为此我们对元素化学每章内容,重点抓住原子结构与族通性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原理来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概括归纳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性,从而突出化学的基本原理在元素化学学习上的指导作用。从学生反馈回来的教学质量调查证明,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存在方式、制备、用途等,则着重于学生的自学,让学生查找有关的资料来认识有关化合物的最新用途或制备方法,然后让学生撰写有关这方面的总结文章或论文,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了最新的一些化合物的研究动向。这样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深受学生的欢迎。

无机元素化学教学难点的解决办法是:①元素部分以元素周期表为主线[4], 深入地讨论主族元素及重要化合物的结构、物理性质、稳定性、氧化还原性、物质的制备及用途。以物质结构原理和热力学原理为基本点,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去学习、讨论和研究无机化学的问题,注重规律性的讨论和总结,从而突出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在元素无机化学学习中的应用和指导作用,加深学生对无机物性质及反应性规律的理解及对无机化学基本原理的掌握,改变元素化学在学生心目中内容繁多的印象。②以性质为中心讲好重点元素。由于同族元素性质相似,所以在讲授每族元素通性之后,对族内的重点元素必须较为系统地讲解,以便学生对族内其它元素的学习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③密切联系实际。元素化学很多内容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特别是中学化学教学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主动联系实际问题,教学就会更加深入、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就不至于感到枯燥无味,反而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④善于比较差异,归纳总结规律。元素化学内容多,知识零散,学生总感到难掌握,不易记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采用归纳总结规律的方法使学生学的知识系统化,这两点都有利于学生记忆。⑤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代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能帮助或替代教师传递信息,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增大课堂容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丰富的表现力,其优势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更可毫不费力地将传统教学中难以描述、难以突破的难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3.1 案例教学法以讲授为主,通过典型实例教学激发教与学的课堂互动。在课堂讲授中,通常将典型实例和疑难问题作为内容展开的引导和说明,始终关注社会上的热点化学问题,分析其中的化学机理,增强该课理论的实践性、时代性、启发性、通俗性和生动性,便于本科生接受并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课堂还实行课末5分钟学生提问,及时答疑。由此,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3.2 问题教学法适当给予刺激和压力,以各种形式的提问、作业和讨论等辅助手段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问和作业中,既有要求当场口头回答或书面完成的,也有要求课后完成并提交的,还有仅提供思考的。为了方便学生复习,无机化学教研室编印了供校内使用的无机化学习题集,深受学生的欢迎。

“以问题为中心”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为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整合教学中,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即设计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做到“三先”, 即先尝试、先讨论、先思考。教师通过点拨、参与、辅导,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的目的[5]。

3.3 多媒体教学法随着现代教学改革的推进,在无机化学的教学中,明显地出现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通过使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实物模型实施课堂教学。通过各种课件充实和拓展教学内容,增加了内容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耳目愉悦中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以及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有教学课件上传在精品课程网站上,有利于学生自学,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施无机化学内容整合教学的尝试,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研究教学问题, 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努力探索教学过程各要素、各环节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由于调整了无机化学相关内容的衔接与分工,内容突出主干,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无机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是大学一年级唯一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后续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影响很大,而提高无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是多样化的,需要我们不断的讨论、探索和实践,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家宁, 史苏华, 阎 雁, 等. 努力探索, 全力打造精品无机化学课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Z2:6.

[2] 翟林峰,杭国培,王华林,等.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22(1):94.

[3] 黄 滨,王秦辉. 优化课程结构的探索与实践[J]. 教书育人,2002,24:28.

第5篇:金融学计划范文

2021年9月修订

一、卫生考核(20%)(杜明广负责检查积分)

1、学校卫生工作由学校后勤管理人员负责督促、检查。

2、学校给各班划定卫生包干区,班级学生实行晨扫、午拖、晚扫,平时注意保洁、课间操检查的制度。

3、班主任是班级卫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对班级窗户玻璃、门、黑板、墙壁、桌凳、讲台、书包柜、地面、饮水机、清洁区等进行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做到每位学生每天都有打扫任务,每天督促学生进行一次小打扫,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应教育学生树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思想观念;应经常教育学生平时注意保持卫生,禁止在校园内吃零食,禁止乱丢垃圾、食品袋;教育学生实施“弯腰工程”,主动捡拾垃圾,展示自己的良好素质。若发现乱吃、乱丢的主动报告老师每人次扣班级5分,并且让其捡拾垃圾补过。

4、学校卫生负责人每天组织各班卫生委员检查积分,每周小结一次,排出最佳班级,悬挂流动红旗。

二、午餐管理考核:(10%) (杜明广负责检查、积分)

班主任及协助打饭教师要组织好学生排队有序领饭,坚持少打,勤添,不能一次性把菜饭分完了事,教育学生打到碗里的一定要吃到肚里去,不造成浪费,班主任及打饭教师要坐班看护学生吃饭,不得离开教室。每天安排好学生饭后及时送回餐具、剩饭,安排学生打扫好卫生(一定拖地、抹桌子),对桌面、门把手等进行消毒,不按以上要求做的,检查中发现一次(项)扣班级10分。

三、安全与纪律考核(占20%)(耿千里、黄丽负责检查、积分)

1、学校成立由安全、德育负责人组成的学校安全、纪律检查小组。

2、检查小组每天下到班级检查两操、开会、自习课、课间、午间、放学路队等纪律,发现违反纪律一人次扣班级5分;检查学生校服与个人卫生、红领巾的佩戴、锻炼工具配带、抹布配带等,发现一人次不合要求的扣班级1分。

3、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学习、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王集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大力提倡、鼓励多做好人好事,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行为习惯,发现坏人坏事要敢于举报,并巧妙地与坏人坏事做斗争。

4、学生发现好人好事报到学校,记录在册,学校在适当场合给予表扬,每人次给班级加5分,特别突出的加10分;发现坏人坏事报到学校,经核实每人次扣班级积分5分,情节严重的每人次扣10分,交给班主任教育并在校会上点名批评。

四、公物管理(占15%)(杜明广负责检查、积分)

开学初,学校给班级配齐必备的公物,班主任接收后,要把每件公物管理责任到人,放假前原物收回,教育学生保管好班级范围内的所有公物。

1、课桌凳、讲台、窗帘、安全出口标志、书包柜、黑板、多媒体一体机等管理

学校定期检查,发现损坏、涂抹、刻划一处扣10分,人为损坏的责令破坏者自行维修,不能使用的照价赔偿后扣班级50分。

2、门窗、电灯、电扇、饮水机、一体机等的管理

教育学生放学后养成随手关锁门窗、电灯、电扇、饮水机、电源插座、一体机的好习惯,低年级由班主任负责。检查时发现一处公物损坏的扣10分,并责令责任人赔偿。放学后若发现一处(次)该关不关扣班级10分。

五、收费工作积分(占10%)(杜明广负责积分)

督促学生按时缴费,学生缴费后做好记录以防差错,各项收费工作按学校规定期限以完成的百分比乘100来计算。

六、班主任手册的使用及班级工作随即检查(占15%)(黄丽负责检查、积分)

各位班主任要按上级和学校的布置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法制与安全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好每天的操会课和每周一次的班会(每周一下午第三节),学校组织检查,正常上的班主任加10分,不能坚持上完的不得分,不上的扣10分。每次班会都要在班主任手册上书写一份主题班会材料。

学校布置的班级随即工作,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的给班级加一次20分,干了但没有完成的适当得分,不干的倒扣10分。

班主任在学生上操和集会等集体活动时,一定要及时跟班管理学生,学校进行考核,按时到位且管理好班级的每次加10分,迟到、早退的加5分,不到位的不得分,到位后不管理学生,学生纪律混乱的不得分。

班主任不光要做好工作还要留下工作材料,使用好班主任手册,学校定期检查,缺一项、缺一周扣5分;在上级检查中班主任工作被扣分的,学校将加扣责任人10倍的分数,上级提名表扬一次加5分。

七、做好家校共育(10%)(黄丽负责检查、积分)

第6篇:金融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 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各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这表明,在未来高校各专业发展进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日益得到重视,并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在经济学科中,金融学专业本身就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在当前本科教学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现。而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目前不少高校的金融学专业还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实施金融实务操作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相当少;另一方面,尽管有些高校设置了金融学实践教学课程,并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但却存在着模式单一、所占比重低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创新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和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是目前提高金融学实践教学水平的主要路径之一。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首先,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传统的金融学教学主要是理论教学方式,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了解一个名词、一种经济现象、一系列操作程序……这带给学生的多为理性认识。而实践教学,尤其是形式多样、内容配置丰富的实践教学,带给学生的则是感性认知,令人耳目一新,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对金融重要性的认识,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增强学生金融业务技能。当前,金融学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理财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并且还在不停地发展中。不同的知识内容,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根据各类业务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业务技能地训练,以提高学生金融业务操作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全方面的职业素养。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将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能力与专业知识学习进行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契合社会对金融人才的要求。

三、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原则

1.符合社会需要原则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创新业务不断涌现,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适应这种变化。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满足金融创新的需求,在实践教学模式上符合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能做到应现实经济社会之需和应时之需,在学生踏上社会时,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满足岗位和社会的要求。

2.与理论教学互为补充的原则

强化实践教学,并不意味着理论教学的弱化,相反,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教学依托于理论教学,在完成理论知识体系学习后,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加以学以致用,将有利于学生对金融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应注意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而不能相互脱离,相互割裂,这样才能保证金融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模式多样化原则

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金融学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增加,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也就要求与时俱进地进行相应地设置。同样,在教学模式上,除了实地参观、专家讲座、基础操练等传统的形式外,计算机和网络地普及为金融学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学生可以多运用网上模拟系统或业务模拟软件进行仿真操作,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动手摸索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因此,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四、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1.课程配置

目前,在社会行业中,与金融学专业紧密相关的通常在银行、证券、保险三个领域,应用型金融学人才的培养就要与之相契合,在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也要考虑这种社会的需要,可以分为银行实践模块、证券实践模块和保险实践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可以根据理论课程设置情况、社会对金融学各领域人才需要紧迫程度、金融创新的发展而进一步细化课程内容。

(1)银行模块。银行模块的实践内容,除了常规的柜员、信贷、结算业务外,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投资理财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发行了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开展基金、国债发行或买卖业务,因此对理财经理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那么就可以针对这一现实需要,设置银行投资理财的实践内容;同时,随着有线和无线网络的覆盖,手机银行、网络银行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尤其在中、青年客户群中已经普及开来,开设此类实践教学课程也是大势所趋。

(2)证券模块。传统的证券业务,主要是股票、基金、外汇的操盘,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训练学生通过技术指标判断股票、基金的买与卖。但是金融创新的发展,使一些衍生的金融产品不断出现,例如期货合约、远期合约、期权交易、互换合约……目前在理论课程中,这些衍生产品的教学内容已经有所体现,在实践教学中也应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3)保险模块。保险业务经营的环节主要包括展业、承保、理赔、客户服务,相应地,保险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要满足这些经营环节的需要。可以针对各个业务环节的特点,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如何发展客户、如何进行承包和理赔、如何勘查理赔现场的技巧和程序,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第一时间进入工作状态。

2.实践教学方式

(1)案例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案例教学方式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使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或得出结论。金融学中,《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公司理财》、《家庭财务规划》等许多课程都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分析,一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二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做出决策。一些课程的案例教学还需要学生之间组队进行,分组讨论,这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金融学的一些必修课,可以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实验课”的方式来完成。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预先设计好试验项目,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就可以到实验室上课,运用计算机和金融业务模拟软件进行演练,熟悉操作流程和业务规则。通过这种实践方式,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形象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模拟实训。金融学中,实用性强的课程往往可以采用仿真模拟实训的方式进行。设计课程实训项目,集中进行系统的训练。当前一些教学软件公司针对这种需要,按照社会上实务部门的业务内容和业务程序,开发出实训教学软件,仿真度非常高,学生在经过模拟软件实训后,甚至可以达到“入职即入岗”。证券业务(股票、外汇、期货)的操盘,银行的柜员、信贷业务,保险的承保、理赔业务,以及信托业务等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均可以采用模拟实训开展实践教学。若经费充分,还可以建设证券交易大厅、模拟银行、模拟保险公司,配置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实现全景仿真。这种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金融企业的实际,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熟悉工作流程,及早适应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4)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的重要过程。可以给学生设定调查主题,学生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的机会实地进行专题调查,这一方面能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通过对专题的调查,学生也对研究主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往往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社会调查后,通常会要求学生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撰写调查报告。这又是对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

(5)顶岗实习。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还须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主要平台,学生进入社会中的金融企业,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甚至独立完成岗位任务,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进一步认识和锻炼业务技能,将实践与金融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同事间相处之道,了解职业规则,培养从业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其作用是其他实践教学方式无法给予的。

(6)其他方式。在开展以上实践教学活动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类金融业务的竞赛,例如金融模拟投资竞赛、保险险种设计大赛、银行柜员业务竞赛等,激发学生参与金融实践的热情和兴趣;聘请校外金融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管理者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掌握金融实务的动态、领会最新的金融政策,了解当前的金融形势;举办金融热点问题或金融活动现象的研讨和辩论活动,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现象的关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形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良好氛围;开展金融专业论文写作训练,锻炼学生分析、写作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

考虑到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一定的沟通能力。因此实施中,在时间分布上,应贯穿课内、课外、集中实践教学周和假期,大学学习期间都应不间断;在空间分布上:应延伸到课堂、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校园、企业和区域社会。

总之,在应用型金融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合理适宜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实践内容和完善实践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未来金融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并重视的一项任务。

第7篇:金融学计划范文

从我国中长期发展看,在一个农业大国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使国民经济整体向现代化迈进,是当前最大的国情。其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既关系到“三农”问题解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全局。

关于城镇化的冷思考

城镇化将在我国下一步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从而大力拓展国民经济的发展空间。根据实证测算,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有1000万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因此,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投资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扩大,是我国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城镇化与城市化有所不同

与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以来我国所启动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当时的发展进程更注重于大城市外延的无限扩容,其结果是形成了几个特大城市,造成人口流动趋向集中化,而本次则更注重中小城市群。在城镇化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巨大的内需扩容空间,亦是中国城乡二元化体制的一个分拆与重塑的过程,需要走有中国特色的人口与劳动力转移之路。

(二)当前我国实质城镇化率并不高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9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1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57万人。大陆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

在中国是否拥有“非农”户口,是否拥有稳定的职业,是否享受真正的市民待遇,包括户籍、医疗、教育、保险、养老都能有“城里人”的待遇,是城镇化 、市民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官方统计,我国实质城镇化率(指享受城市待遇的人口比例)为35%,一些专家的统计则更不乐观,大概是26%,也就是说真正能享受到城镇国民待遇的人口不到30%。

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需在未来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应当看到,解决户籍问题,只是我国城镇化的起点。必须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覆盖城镇常住人口,这样才能使农民称为真正的“城里人”,应当看到这是一项长期任务,因此我国城镇化的道路还很长。

(三)防止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和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防止出现两种扭曲的“城镇化”。一是有些地方缺乏产业支撑,一味“大投资、大建设”,出现了农民进城后变成游民,高楼大厦和贫民窟并存,而高楼大厦却无人居住的局面。据媒体报道,在全国多地耗费大量投资出现的“鬼城”。这是城镇化进程中需重点防范的问题。二是一哄而起搞“”,一味追求城镇化的高速度和规模扩张。近来有些地方采用行政手段,征用土地,导致人口快速“城镇化”、土地高速非农化,留下了很多遗留问题,应引起足够的警示。

(四)防止把“城镇化”简单变成“房地产化”

当前有些地方过度依靠土地财政,出现高地价推高房价的情况。据统计,2011年地方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超过3万亿元,相当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80%。城镇建设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使得地价不断攀升,过高的地价成为房价过高的重要原因。据测算,在房价的四项主要成本中,地价占四到五成,而建筑成本不足两成。要防止出现地方政府以土地生财,消灭农村、农庄,大量农民“被上楼”,而农民的幸福感却下降的现象。

(五)必须明确城镇化的重点是发展中小城市、城镇和集镇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防止“大城市病”。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堵塞、基础设施负担过重等。要避免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大都市,避免“大城市病”的进一步恶化。

(六)城镇化必须考虑地区发展的协调问题

相对来说,我国东都、东南沿海地区的城镇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了,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应为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并应着力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走新型城镇化之路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包容性城镇,体现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是让农民变成“工人”或享受市民待遇的新型农民的过程。城镇化的目标是使广大农民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在户籍、教育、就业、医疗、福利、保险、养老、公共服务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二)新型城镇化要重点解决“三农”问题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其重点、难点都在“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必须发展工业,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不仅可以有效推进工业化,壮大城市经济实力,而且可以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转移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

中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是非常伟大的进步,但是土地分散经营与农业产业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使土地使用集约化、规模化。目前农民居住分散,耕地分散,造成很大的土地浪费。农民可以通过转让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置换集中居住权(上楼),这样可以节约土地复耕或增加城镇化的建设用地。土地、山林使用权最好不一次性转让(出卖),而是采取转包、转租或以土地、山林入股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这样农民可以获得长期财产性收入,土地、山林让少数人集中去经营,实现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经营。农民也可以去做农业工人,到经营者的农场里去劳动,挣工资。其他人可以在当地城里做工,从事第三产业。

(三)城镇化必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通过服务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产城融合,尤其是推动和带动城乡统筹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四化”协调互动,缺一不可。

(四)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倡导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

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突出资源集约节约和生态环境友好,加快生态经济发展,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突出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城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把农民变成工人的过程,即使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也不是农民,而是农业工人。城镇化不是消灭农业,而是将传统农业变成现代农业。城镇化不是消灭农村,不是把农村都变成高楼大厦、钢筋水泥,而是要保持农村文明的传承,保持农村山清水秀,空气新鲜。要继续建设美丽农村,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对于中小城镇、集镇、社区来说,可以做到亦城亦乡;对于从事农业产业或其他产业的农民来说,可以亦工亦农。就是说他们既是工人,也可以是新型农民。

(五)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格局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集聚力和承载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相容,展现中国文化、文明自信的城镇化。突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在空间布局上要突出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六)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

世界经济失衡和再平衡已使我国外贸出口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难以为继,主要靠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扩大内需成为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国家战略。通过大规模的人口城镇化破解收入分配的城乡差距难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培育壮大中等收入阶层,进而释放庞大的消费需求,是新时期中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将为扩大内需提供最强大、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创新

要实现镇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些资金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如医疗、保险、教育)、商品房和保障房建设、提供与就业及创业相关的职业培训,以及发展现代农业。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财政、金融支持和保障体系。

(一)财政资金支持保障

1.协调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动分税制改革,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财力划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协调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税收分成关系,增加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

2.允许地方政府多渠道筹资

对于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现在允许中央,未来是否可以进一步开放。另外,发行市政债券也是可行的筹资方式,例如美国,市政债券很普遍。作为地方政府建设的重要融资手段,市政债券在城镇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角度而言,发行债券比用银行贷款要好些,因为发行债券所筹资金是社会存量资金,而用银行贷款则可能增加货币发行。所以,未来在债务融资方面可以考虑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当然也要注意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有序推动改革进程。

3.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发展中小城市、城镇,重点在于县(包括县级市)。但目前县级财力有限,有的地方县级财政是“吃饭”财政,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这使得发展中小城市、城镇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

(二)利用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本为城镇化服务

1.转变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模式

现在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城司,其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能否换个思路,让城司变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通过发行股票和公司债来筹措资金,以更具市场化、约束性的方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和预见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进行分离组合,进而转换成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目前国外比较成熟、规范的是资产担保证券( ABS)和资产抵押证券 ( MBS)。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在于使长期被压占的资金变成可流动的资金,扩大资产业务能力,使投资者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

3.设立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

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主要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投资基金。基金当然是要有收益的,这样才能维持基金自身的正常运转。例如新西兰奥克兰地区设立的基础设施基金,都是由地方财政出资,专门聘请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基金主要投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中有可能赔本,但政府给予了一些特殊支持,比如允许经营港口、运动员村等等,基金股东不分红,投资收益用于再投资,这样通过专业基金的管理,用市场化的方式把基础建设资金的问题解决了。

4.发展城市信托、房地产信托

城市信托、房地产信托是以城市项目或房地产项目作为抵押或担保,通过发行信托凭证来筹措资金的形式。以城市信托、房地产信托筹资的好处在于:一是以特定项目为标的筹措资金,减少筹资和投资的盲目性。二是以城市项目或房地产作为抵押或担保进行筹资和投资,可降低投资风险。三是所筹措的资金都是社会闲散资金,有助于降低直接贷款的比重,减少因增发货币而带来的通货膨胀风险。

5.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的给排水、污水处理和减排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会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可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在这些方面应当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例如政府可建立工业园区,由园区内的企业对污水、废气进行集中治理。

6.鼓励建立家庭农场,生产合作社

发挥农业集约和规模经营的效率和作用,通过生产合作社、服务合作社等形式,促使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销售一体化,增加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三)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对银行与实体经济间互利共赢关系的认识

在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首先要认识到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如果国民经济不能健康发展,银行经营就必然不稳健,银行利润就成为无源之水;如果银行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和发展,必然是本末倒置,不可持续。要充分认识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引领作用。银行业要加深与实体经济互利共赢辩证关系的认识,不断强化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营理念,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2.实施普惠金融,使弱势群体同享金融服务权利

中小微企业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中小微企业得到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城镇化创造条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三农”和小微企业一直是短板,这些主体的金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成效。由于小企业信用资质低、管理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差,获得银行贷款的覆盖面仍然较低,目前银行的信贷产品还远远不能覆盖小微企业发展的需求。而且,在寻求外部担保途径时,一些小企业也遇到贷款成本升高、附加贷款条件的情况。

普惠金融也称包容性金融,其核心是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那些被传统金融忽视的农村地区、城乡贫困群体、中微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帮助贫困群体脱贫,普惠金融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在城镇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银行应当实施普惠金融。

第8篇:金融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环境金融学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始终在艰难和险阻中前行,尽管遇到了种种困难挑战,但所幸凭借坚固信念和毅力取得了突出成就。而金融学理论和实践也正是在此环境下形成了较完善体系,构建了相对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总体来说,金融学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引起相关人员高度重视。

一、关于金融学历史演变的阐述分析

(一)计划经济阶段

据相关历史实践了解到,计划经济市场下我国无论是产品消费支出还是资源生产提供均由政府部门事先计划安排,随后再将计划指令下达到对应部门机构,部门机构再将计划指令分发给具体性的生产运行等操作组织,这种经济体制直接决定了我国金融学不会有太大发展。从金融学理论角度来说,其可以积极吸收借鉴他国优秀实践成果和操作经验,然而因我国并不具备金融学发展的最佳环境,致使出现了理论较早而实践较晚情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总体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谓是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为:“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环境为辅”、“将计划经济制度看做是计划和市场统一制度”及“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等,相应的金融学也随之延伸拓展,金融学实践应用频率也是愈来愈高。同时还可将金融学详细划分成财务学、银行学、证券学及行为金融学等多个组成部分,各个环节分工明确共同指挥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除此之外,在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渐渐转变成横向窄、纵向浅趋势。由此可以了解到,我国金融学发展正朝着精细化方向前进,并且对金融学实践应用也是愈发重视,这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无疑有着十分积极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学面临的挑战

(一)内涵缺乏明确性

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国内针对金融学方面的内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而这也是我国金融学必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在市场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金融学早已成为术语之一,在这种诱因的基础上,现阶段我们所谓的金融学不但涉及到此种定义,并且还能够为金融学未来发展趋势奠定基础。部分研究学者表明,我国金融学更注重围观,因此金融学最终所呈现出的内涵便会存有较强的为惯性,就如资本主义市场一般,因为金融学内涵出现的变化,其自身所具备的特性也就愈发突出。借助对金融学词条内涵进行的分析与探讨表明,其中主要涉及到金融、财政与融资等多种内涵。部分研究学者针对金融学做出了进一步的划分,主要分成国际金融学以及货币银行学两个方面。与此同时,还将金融学与货币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以此让金融学和银行系统之间的关联更为紧密。然而对比其他先进国家所提出的金融学理论,与国内经济学家所提出的理论之间存有一定的不同,或者说完全不一样,其他先进国家认为,在金融学之内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内涵:首先,和投资学之间关联极为紧密的范畴。其次,企业之内具有较强特有性的金融体系。国内经济学者针对金融学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多数会将金融学划分到理财学的范畴之内,由此便产生了金融内涵与会计内涵界限不明的现象。

(二)学科理论缺乏前沿性

由于金融学自身内涵缺乏明确性,所以直接造成金融学理论缺乏前沿性的现象出现。在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学经济体系内,主要涉及到国际金融学以及银行学两个方面,特别是展开宏观研究的过程中,多数都是把金融学归类于银行学之中。冉伟,无论是站在商业层面,还是管理学层面而言,金融学其实更倾向于金融与投资两方面,具有一定的微观性。如今国内在提出金融学理论的过程中,依旧需要建立在以往经济机制的基础上,然而却未对二者展开精准的划分,由此造成金融学研究长时间以来都处于较为局限的状态。

(三)专业知识未能与实际生活接轨

金融学一直以来都是和社会群众日常生活之间都具有密切联系的学科之一,然而在具体的研究之内却未遵循战略发展指导,其已拥有的金融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不断加大。我们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生产工作中,往往会应用到很多金融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然而在社会经济市场不断革新的影响下,金融学发展早已不能紧跟时代快速发展的速度,其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我们实际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大。基于此种现况下,金融行业也便不能在市场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找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此便会导致很大的经济损失出现。就如证券市场一般,若是想革新国有股现阶段的减持现象,同时革新与之相应的监督管理理念或者是依法指导等多项内容,那么则都需要在与之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的辅助下所完成。以此若是金融学不能提供更为有效与准确的指导,那么其所面临的金融学问题也就不能获得很好的处理由此也就对金融行业的战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基础理论缺乏前沿性

就金融行業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而言,金融学所具备的价值也正处于上升阶段。然而因为国内金融学中所设置的内容较为滞后,内涵定义缺乏明确性,知识体系建设较为粗糙,所以不但致使金融学教学内容缺乏全面性的现象发生,基础理论缺乏前沿性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加之师资力量极为匮乏等多方面因素,都对金融学未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金融学的发展前景分析

(一)金融学理论分科势必然愈发健全,更为注重学科交叉

就金融学理论现阶段的发展趋势而言,金融学日后发展方向能够分成宏观金融学、微观金融学与交叉金融学三种类型。首先,宏观金融学必然会更注重为社会主义经济市场未来建设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会在金融市场战略发展与设定、宏观经济制度编制与执行、金融媒介疏通及其管理等多个方面展现出珠联璧合的作用与意义。其次,由于微观金融学会涉及到投资学、企业金融以及证券市场微观体系三方面,而这都极易对市场主体能否持续发展、市场能否更具一定自律性与自主性、市场能否达到微观金融学相关理论前提的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并且还是重要基础。因此,围观金融学日后发展需要更具实际性以及高效性,同时何况有为微观市场的正常运行及顺利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最后,在社会分工愈发精细化的形势下,学科交叉必然是无法逃避的。将数学与心理学和金融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付诸实践,能够进一步展现金融思想工具由常规语言逐渐转化至数理语言以及心理现象。而这对日后金融市场开展科学的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促使所生产出的金融产品以及金融体系运作形式与市场未来发展需求相一致,并且不断强化其可靠性。

(二)不断提升金融学专业人才团队培养力度

就国内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早已形成标新立异的特性,然而在国际与国内金融学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影响下,金融学早已与我们日常生活与生产工作之间的关联极为紧密,勇士互联网金融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由此表明,加大金融学教学及实践力度就显得极为关键。所以,在对金融学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不能够仅仅的照本宣科,而是需要对理论结合实际给予高度的重视,特别是现阶段金融学范畴以及金融市场之内的热门知识以及主要问题,都应该尽可能的积极面对挑战,学有所得,以此促使金融学专业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更为丰富,职业道德良好以及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结束语

通过以上探讨,笔者认为国内金融学未来发展方向需要从实际、实践与学科结合等多方面着手,综合性发展。其获取的结果为:首先,促使国内未来经济学更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然后,促使国内金融学更具宏观性,确保经济运行的战略发展。最后,开展与金融学相关的微观研究,从所有细节着手,同时帮助优化系统建设及其发展。所以,在推动金融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正确应对金融学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有条不紊,从而才可以推动金融学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金融学的发展展望[J].金融经济,2017(018). 

[2] 张茹琪,王樱潮.关于金融学教学改革的观点与建议[J].经贸实践,2017(21):336-337. 

[3] 王程,余承谦,李振波, 等.金融世界观与金融学知识体系浅析[J].消费导刊,2019(13):178,182. 

第9篇:金融学计划范文

(东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由于是不同教学单位开设的,容易产生授课内容重复的问题.本文以《金融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在阐述两门课程整合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整合方案应考虑的因素,并根据专业基础课设置原则,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并基于知识完整性,针对每一种方案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专业基础课;金融学;财务管理;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54-03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东北财经大学校级教改课题《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授课内容重复的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教育部不断地对高等学校教学计划改革提出政策性规定,比如,学分不断降低,这样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说有利有弊,好处是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拓展授课以外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弊端是对于没有学习规划的学生来说可能造成知识摄取不足,限制了知识面的扩展.为了弥补这样的弊端,高等院校应该合理设计专业基础课,尽量在有限学分的前提下,给学生充分补给基础知识,为其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很多财经院校设置专业基础课时常常会有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如果重复的课程不是来源于同一个教学单位,那么授课老师之间就可能缺乏对于授课内容的沟通,可能会导致重复或衔接问题.本文以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专业基础课《金融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分析两门课程授课内容重复的整合问题.

1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两门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是分别隶属于管理类和经济类的两门课程,但其授课内容却有很大的重复性,以我校会计学系列教材《财务管理》(刘淑莲主编)和金融学系列教材《金融学教程》(苏平贵主编)为例,《财务管理》教材共14章,《金融学教程》教材也共14章,从其目录标题看,共有9章是完全重复,其余的章节有部分重复,也就是说,两门课程至少有70%以上的内容是重复的.目前,我校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了这两门专业基础课,根据2010级的教学计划,我校共有17个管理类专业同时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了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其中,劳动保障、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是方案内学科基础选修课,金融学是学科基础必修课;管理科学和工程管理专业的金融学是选修课,财务管理是学科基础必修课;其余的12个专业(电子商务、旅游、资产评估、日会、注会、会计学、加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都是学科基础必修课.这意味着我校有12个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因为教学计划安排而导致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重复学习.只有5个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选课来避免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重复学习,然而这些学生极有可能因为不了解课程的内容而同时对两门课进行了选修.由此可见,我校目前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势必造成授课内容重复,浪费了教学资源,同时也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

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造成重复授课不光是我校的问题,外校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以山西财经大学为例,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管理科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专业等管理类专业都同时开设了《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

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和了解金融市场环境知识,以培养适应经济型社会需求的管理类人才.《财务管理》以讲授公司理财知识为主,简单介绍了金融市场环境知识.《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环境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大量介绍了理财知识.这就使得两门课程产生了大量的授课内容重复.根据学分制的教学制度,在总学分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取舍这两门课程,或者如何很好地整合这两门课程,思考这两个问题,有利于重新修订或调整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2 设计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2.1 体现课程基础性的特征

专业基础课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一门或多门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门专业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财经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了解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所有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提高价值,而在现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金融市场是与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不可脱离的平台.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将来的主要就业岗位又不专门是公司财务和股票投资,因此,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包含理财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

2.2 扩展知识面

比较宽厚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专业基础课的设置除了要突出财经院校的特征之外,还要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除了介绍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外,还可以介绍一些与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财经类知识,比如货币的供需与定价、风险管理等基础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教学资源分配

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往往会考虑到教学资源分配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关系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问题.《财务管理》通常是财务系(或者会计系)开设的课程,《金融学》是金融系开设的课程,在设计管理类专业开设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时,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如果保留《财务管理》,金融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金融方面的知识;如果保留《金融学》,财务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财务方面的知识;如果这两门课程都删除,那么哪门课程能够补充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个教学任务应该由哪个系来承担.

3 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的方案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凸显财经特征,因此,关于《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两门课程的设置有三种可能:一是保留《财务管理》课程,舍掉《金融学》;二是保留《金融学》,舍掉《财务管理》;三是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协调两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凸显两门课程各自的特点.

3.1 保留《财务管理》,舍掉《金融学》

表1列示了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编制完成的《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除东北财经大学外,排名前5名财经类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情况,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计划设计不同,所以有的学校也叫“学科公共课”.从表1可以看出,基于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各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是因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企业中某一方面的管理技能,而财务管理是企业基于价值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因此,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财务管理》课程成了各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必开的课程.

如果保留《财务管理》课程,基于知识完整性,替代《金融学》可以开设的金融类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1)详细介绍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类型;(2)介绍金融市场参与要素;(3)介绍金融市场工具的流通和定价机制.基于上述考虑,可以选择的课程有: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

3.2 保留《金融学》,舍弃《财务管理》

如保留《金融学》课程,基于知识的完整性,替代《财务管理》可以开设的包含理财知识的财务类课程很难在同一门课程中找到,往往会在《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中涉及到部分理财知识,由于学分的限制和基础性要求,这两门课都是专业必修课,不适合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那么替代《财务管理》的课程就需要在别的教学单位寻找,比如:投资学等.

3.3 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予以协调

如果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就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避免出现重复的授课内容.本文认为,基于专业基础课54学分的要求,《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教学大纲至少要包括表2的内容.基于两门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针对管理类专业编写配套教材,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4 结束语

财经院校的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必修课之前,需要充分了解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些知识应该在专业基础课中进行设置.目前,管理类专业主要是设置《财务管理》讲授理财知识,设置《金融学》讲授金融市场知识,但由于这两门课分别开设在财务系和金融系,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存在授课内容沟通障碍,导致这两门课的授课内容存在很大重复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根据专业基础课设置原则,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保留《财务管理》,舍去《金融学》;保留《金融学》,舍去《财务管理》;同时保留这两门课程.并基于知识完整性,针对每一种方案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杨琴军,陈龙清,季华.浅谈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整合[J].中国林业教育,2006(3):14-17.

(2)赵冬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