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要素分析范文

设计要素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要素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要素分析

第1篇:设计要素分析范文

【关键词】:同时运动诸系统;空间序列

1、绪论

1.1作者简介

埃德蒙・N・培根生于美国费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及匡溪艺术学院。1938年,在密歇根州佛林特城担任城市规划师。两年后,培根先生就任费城住宅建设协会总经理。此后他又于1949年担任费城规划委员会行政负责人,直至1970年退休,在他的领导下,费城以从事一个持续的修复改建计划而举世闻名。1971年,美国规划师协会对培根先生在费城规划委员会所做出的革新与成就,授予其“杰出服务奖”。

1.2 内容概述

作者埃德蒙・N・培根,将历史实例与现代城市规划原理联系起来,生动地阐明往昔伟大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如何能够影响后继的发展。通过介绍城市设计的历史背景,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伟大城市形态的基础性的设计力和应注意的问题。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同时运动诸系统:即步行与车行交通、公共与私人交通的路径。他以此作为支配性的组织力考察了伦敦、罗马和纽约的城市运动系统。他也像对待建筑实体那样,同样强调在城市设计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并讨论空间、色彩和透视对城市居民的影响。

2、核心内容

2.1何为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具体化和图像化对城市进行设计,主要考虑体量和空间两个要素,设计的实质就是两者的相互关系,欲先善其生活质量,必先畅其生活环境。优秀的城市设计能够给城市带来良好的秩序,与周围的环境氛围和谐,不仅体现在对城市运动系统的设计是否合理,还关乎建筑的开发和保护,做到不顾此失彼。城市设计的对象让人联想到村庄、城镇、城市和大城市这些不同的区域,它们都有自身的生态条件、人文条件和历史背景。这就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地区的文化,尊崇人类欣赏自然美的本质。

2.2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2.2.1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中空间扮演的角色

建筑是体量和空间相交的点,任何时期建筑作品和城市设计规划是否合理都取决于体量和空间的关系是否有活力和明晰的内力。作者还引入时间的概念:“建筑要划分空间用于不同的活动,而且要在这些空间中出现的生活上某一特定活动的感情内涵得以加强。”生活是一连串的,是获得和谐感受的过程,没有一个脱离整体过程。设计时应提供和谐的环境,设计的量度应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作息以及整个城市的连贯性。用“身历其境”一词调动感官元素。城市和建筑的存在是让人们去感受,正如作者所说:“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的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作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促成人们的介入。”将构想的形式穿插于城市结构中,当受用者和设计者将城市看做一件艺术品时,真正的介入由此开始。

2.2.2同时运动诸系统在设计中的作用

同时运动诸系统是作者认为进行城市设计时最重要的概念,包括:体量与空间的关系、感受的连续性、同时的连续性。对一个城市进行开发设计时,要确定运动格局,再规划运动系统,避免设计大空间而造成的路线模糊或功能混乱,设计目标更加清晰。运动系统要遵循地形、自然特征和组成部分的结构物的性质。在设计时还应考虑受众群体运动速度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3.案例分析――大唐不夜城步行空间

3.1街道概况

大唐不夜城的步行体系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街道。人在其中的活动更多的是以自发性和社会性的活动为主,这是其街道性质的特殊之处。

大唐不夜城景观步行街的总宽80-90米。步行体系由40米宽的景观步行道和两侧各8-12米的人行道组成。沿街双向四车道的规模和行车路面的控速设计有效的控制了车流量和车速,沿街建筑都以二到三层为主。建筑风貌的统一化与街道水平界面要素的系统设计使得场所感大大提升。

3.2空间序列

主副轴交错模式为大唐不夜城的街道空间形态,即空间主体为一条主要的街道直线形轴线贯穿,与其交错存在若干条直线形次轴街道的空间形态布局模式。南北向主街贯穿整个不夜城街区,与其垂直分布有两条次街。

雁塔南路部分集车行道、步行广场为一体,其步行空间自成体系,序列清晰。道路的划分中以步行为主车型为辅,设计有专门的街道停车空间。整体上,街道步行空间序列的起始段、过渡段、段和尾声段都有明确表达。大唐不夜城的步行空间主序列是在在前期设计中已经进行了缜密的思考,人在其中进行活动心理感受也随着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不仅主序列这样,各种子序列对人们不同类型的空间活动进行了条理的组织。

3.3小结

大唐不夜城整体步行空间序列相对完整,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仍有不足,虽然建筑的外部空间很大,却没有可供游人休息的座椅。一些小设施的设计也不尽合理,比如花池边沿不能供人使用、报刊亭的位置不合适。有的街道虽然整体尺度比较大,整条街道壮丽华美,汽车行进时欣赏的尺度犹为适宜,可一旦进入到步行空间,尺度与街道的整体规模就无法匹配。

4.总结

“如果人们赋予场所使用价值:那么设计就获得成功;相反,如果场所没有使用价值,那么必将遭人冷落,或者说是彻底失败。” ――简・雅各布斯

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作者在结语中指出,运动的建筑和静止的建筑要素结合在一起把城市造就成为一项艺术,而这只是人民的艺术。基于《城市设计》理论和典型实例分析,空间和实体、运动方式、感知方式共同组成了运动、感知系统。在城市设计中设计者应鼓励受用者e极参加建设周围环境的活动,提倡运动中感知三维空间。使环境不仅能够承载人的生活,还能让人乐在其中,从而获得使用者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埃德蒙・N・培根,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蔡永辉.城市设计的历史与未来[J].建筑科学.2014(22)

第2篇:设计要素分析范文

其一,增添栏目的亮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浏览信息基本上是首先被精美的版面设计吸引,其次就是被富有亮色、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栏目标题和文章标题吸引。一个栏目的亮色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思维想象力、知识结构、人生阅历等,凝聚了设计者的思想境界和编辑水平,也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栏目就是版面整体设计的眼睛。只有栏目、文章的标题富有感染力,才会吸引读者的眼球,才会让读者的视线最终落在栏目或文章的整个内容上,读者才会对文章产生强烈的阅读和欣赏欲望。各个板块中都应有标志性的栏目。增添栏目的亮色,需要在栏目的处理上,或在版面的上部或下部用醒目的栏目标识。栏目的标识包括字体、字号、框线、图片等。栏目的字体要加黑突出,可以运用艺术字提高文字的可欣赏性。在框线的运用方面,可以加一些边框、下划线等加以突出,使栏目成为视觉中心,立即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图片的运用方面,可以适当添加一些与栏目内容有关的图片。图片具有极其丰富的画面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可以更加直观地将内容表达出来,可以让版面设计活化和丰富起来,瞬间吸引广大读者的眼球。

其二,醒目头条突出中心。头条是一个版面的版眼,头条的字体、字形、图片、色彩、大小以及线框的搭配决定着读者对版面的第一眼印象。因此头条必须醒目,能够突出中心。和增添栏目的亮色有相同之处,突出头条可以加大头条标题的字号,改变标题的字体,加大文字的排栏,适当增加一些边框,加入一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加大头条稿件的版面,形成强势头条,从而突出中心。这样就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三,活跃版面。为了抓住第一眼的视觉效应,就要使版面变得活跃。可以通过改变文字和图片的跳跃率使版面变得活跃。文字和图片的跳跃率是指版面中最大字号标题和图片与最小正文字号和图片之间的比率。文字、图片之间的反差越大,文字和图片的跳跃率越高。在文字方面,可以采用较大字号的标题和较小字号的正文,这样二者之间就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得充满活力。这样就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抓住读者的眼球。同时,不同字号文字可以提高版面的视觉度,有利于读者区分文章的主次信息,使阅读变得更加方便轻松。在图片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图片的跳跃率。设计者应根据版面设计的内容及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合理地应用图片的跳跃率,提高版面的视觉效应。版面中可以插入一些抽象化的图片。抽象化的图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给读者一种鲜明、独特的感觉。除了运用抽象化的图片之外,还要提高图片的质量。高质量的图片清晰、美观,读者比较愿意欣赏。还可以给图片增加一些边框,改善图片的美观程度,使图片变得更加丰富。这样设计出来的版面才会更加活跃,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

二、充分表达视觉美感

其一,增加个性化设计。个性化的设计对于版面设计来说很重要,它能够表现出设计者独特的思维,表达出设计者想要表达的视觉上的美感。一个版面如果有独特的设计,就可以变得突出,很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并让读者念念不忘。版面的个性特征越丰富,就越能吸引人。因此设计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版面,可以大胆地将本地元素运用在版面设计中,使版面设计充满浓郁的地方气息,显得与众不同。设计者可以把栏目作品设计得精致大气,使其富有无穷的魅力。独特、富有个性的版面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提高信息的影响力。所以设计者要多进行个性化设计,充分表现视觉上的美感。

第3篇:设计要素分析范文

成功的平面设计会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费者的感官,文字、图像、色彩在形式美法则中的体现尤为重要,它们都是平面设计的基本要素。形形的招贴、海报等平面设计的广告随处可见。要使平面设计别具一格,具有夺人眼球的设计风格,对视觉元素进行探讨就非常有必要。

文字是平面设计重要的构成要素

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要想将平面设计做到成功,设计师一定要在文字这一重要的视觉元素上多花点心思。文字造型要根据设计主题的风格来定,不能跟整个设计的主题风格背道而驰。文字的形状、音调、含义都是可以被利用的设计元素,相同的文字可以被运用到不同主题的设计风格中去。字体设计一般都是采用中国书法或者装饰字体等美术字。书法字体本身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法则,能够塑造出极具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不仅形美,内里更含无穷意味,有神、有气;装饰字体可采用西方的拉丁文字或者其他字体,或整齐严谨,或活泼跳跃。文字字体造型一致,但其大小的设计不是绝对的,为了引起公众的关注,达到醒目的视觉效果,很多的设计画面都对其稍加凸显。当然,用文字来设计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夸张地将字体改变过多。文字本身的功能是传递信息,过分夸张的造型会影响文字的表达。

此外,文字的设计要让广大群众理解,切忌杂乱无章,要真实充分地表达出设计者本来的意愿。解决了文字的造型,排版也是重要的一环。文字的编排是否具有美感,直接影响整个版面的视觉效果、整体风格。字体空间走向、笔画设计安排也都需要统一,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都会影响整个画面的协调。形式美观也是很重要的,文字的排版要与其他视觉元素相互融合,设计者要合理协调地安排整个设计画面。

图像在画面设计中的重要性

图像就是图形或者符号,图像在平面设计中是一种强有力的视觉语言元素,与文字相比,图像直观,能强化设计画面传递出的信息在人脑中的印象,让人易于理解,容易记住。图像的设计需要将设计者的理念直接真实地展示在公众面前,将所要表达的意念视觉化。图像又分为具象的图形和抽象的图形两种,具象的图形能比较真实地展现设计理念,拉近欣赏者与设计者的距离,能够真实自然地展现出事物的具体形态,包括事物的形状、色泽、质感和用途;具象的图像多被用于摄影摄像或者是包装设计上面。抽象的图像,可以是简单明朗的符号,也可以是由其他具象形态变化而来的图案,它能给设计者广阔的想象设计空间。抽象的图像是设计者高度精练的语言概括,具有非常强烈的象征性,可以使设计者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充分发挥想象,使设计画面的造型效果有新的突破。在利用抽象图像进行设计的时候,抽象的图形要与设计的主题内容相一致,所表达的意图要与主题相吻合,其功能作用都要考虑到主体物的属性。在平面设计作品中,符号的运用也起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事实上,各种各样的图像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符号,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符号更加简洁,貌似简单,但其影响作用却是异常深刻的。用于平面设计的符号元素不同于一般的数字符号,视觉符号元素有着更强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重组、变化、创新。在运用符号进行设计时,也要全面地考虑,因为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符号的认知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同一个符号在这里是吉祥如意的意思,在其他的地域可能就是邪恶的代表。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在运用元素时要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色彩的运用

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有了色彩生活才会丰富。色彩主要有三大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在平面设计中合理地运用色彩,会使画面生动感人、深入人心,色彩处理得和谐统一,易于激发人们的思想情感,使人们在欣赏设计作品时产生共鸣。色彩的搭配运用是视觉艺术的表现,必须要以遵循色彩构成的形式美法则为前提,合理搭配,将色彩的审美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色彩在设计中,也需要有主次关系,要与设计的主体物相互呼应,这也是运用色彩的基本要求。整个设计作品的色调受色相、明度、纯度的影响。由于色彩是丰富且多变的,因此运用色彩时要注意相互之间的对比与调和。色彩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比如红色会给人喜庆的感觉,代表吉祥、喜气、热情、激情,给人斗志,也代表革命,还会让人情绪激动、亢奋,刺激人心跳;蓝色,给人以清爽、舒适、干净利落的感觉,还代表着神秘和沉稳,这些都是色彩对人们心理的一种直接的刺激影响。此外,很多时候色彩还会引起人们的联想,这属于间接的心理影响。设计师要利用色彩光彩夺目的特点,成功地将色彩运用到平面设计中,更好地拉近欣赏者与设计者的距离,利用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设计作品走到人们心中,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第4篇:设计要素分析范文

关键词:道路工程 层级分析 设计要素

一、道路工程规划设计考虑层面

一般道路工程之纵面与横断面规划与设计,大多依据交通量、道路路权宽度与转弯半径等办理几何设计,然而永续都市道路规划与设计,则将道路沿线的土地使用类别、人行活动的密度、道路景观及生态工法等条件一并纳入分析,因此增加了道路工程复杂度,不能再采用一个断面、一套公式及标准图来完成,因此,未来在厘定市区道路及附属工程设计标准时,应该更加精致化、人性化等方向予以考虑,如人本交通环境、绿色交通系统、交通宁静区、生态工法、景观绿美化、绿营建、都市防灾、生命周期等永续发展层面。

二、设计标准之研讨与表达

有关本计划对于市区道路及附属工程设计标准的研订与表达构想,如,兹简要说明如下:

(1)设计标准之研析

未来进行本计划时,计划工作小组之研究人员宜搜集所得之规范(或设计标准),内容进行“比较”与“汇整”之工作,订定设计标准内容能更完善,或是取得共识,宜经由学者专家进行座谈后予以修正确立。

(2)设计标准之表达

道路及附属工程设计标准而言,未来其设计标准内容除宜用精简之“文字”内容来予以表达外,似乎更应以“图表”来作辅助说明,甚至以“图表”为主,而以“文字”来辅助说明。

三、研究方法

3.1 AHP之特性

1.一个系统可被分解成许多种类或成份,并形成有向网络之层级结构。

2.层级结构中,每一层级的要素均假设具独立性。

3.每一层级内的要素,可以用上一层级内某些或所有要素作为评准,进行评估。

4.比较评估时,可将绝对数值尺度转换成比例尺度。

5.成对比较后,可使用正倒值矩阵处理。

6.偏好关系满足递移性,不仅优劣关系满足递移性(A优于B,B优于C,则A优于C),同时强度关系亦满足递移性(A优于B二倍,B优于C三倍,则A优于C六倍)。

7.完全具递移性并不容易,因此容许不具递移性的存在,但需测其一致性的程度。

8.要素的优势程度,可经由加权法则而求得。

9.任何要素只要出现在阶层结构中,不论其优势程度是如何小,均被认为与整个评估结构有关,而并非检核阶层结构的独立性。

3.2 AHP之分析程序与步骤

1.问题界定及描述

首先,对于问题所处之系统应尽量详加了解分析,将可能影响问题之要因均纳入问题中,同时对于问题之范围加以界定。

2.建立层级结构

此阶段顸决定问题之目标、标的及各标的之评估准则。其次将此初步之结构提报决策者(即专家学者),以决定要素是否需增减。然后,将所有影响问题之要素由规划者或专家学者决定两两要素间的关系;若由规划者决定,则需提报专家学者确认。

3.问卷设计及调查

因每一层级要素以上一层级之要素为评估基准下进行成对比较,因此对每一成对比较需设计问卷进行评估。

而评估过程中之评估尺度划分采名目尺度(NominalScale)方式进行比较,共分为由“同等重要”至“绝对重要”九个等级来表示。问卷必顸清楚地描述每一成对比较之问题,并附加详细引导说明,再由专家学者填写勾划每一成对要素比较之尺度。

4.建立成对比较矩阵

8.替代方案之选择

各层级要素间的权重计算后,再进行整体层级权重的计算。若整个层级的结构的一致性符合要求,则可计算替代方案的优势向量。只有一位决策者时,只需求取替代方案的综合评点(优势程度)即可;若有一群决策群体时,则需分别计算每一决策成员的替代方案综合评点,再利用几何均数法计算求取加权综合评点,以决定替代方案的相对重要性与优先级。

第5篇:设计要素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环境;优化;要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自身所处的城市空间和景观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何优化城市环境成为摆在广大城市环境设计、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湖泊、田野、山川、河流、土壤、植被、气候等)是上帝最珍贵的赐予,是构成城市特色的最重要要素之一。它常常是决定一座城市形象的前提。城市环境优化中的环境设计首先要懂得在自然景观的大背景中处理好土地的自然状态与人工建造物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土地自然状态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平原地区,其景观特征为平缓广阔,城市建设受自然地形约束较少,城市发展余地较大。环境设计中,可考虑对重点地段地形、建筑群的配置等采取优化措施。如地形上可挖低垫高、堆土成岭等,房屋建筑上可高、中、低合理配置,从而避免城市空间的单调。丘陵地区地形变化大,环境设计中务必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灵活布置城市的各种建筑设施。特别是要将山体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构图要素。河湖水域地区在优化城市环境中也大有文章可作。水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自然景观素材,可利用水面组成秀丽的城市景色。环境设计和具体建设中自然要素的利用和保护要积极而务实,既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山水景观资源,又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建设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

2建筑形态

特色鲜明的建筑是一个高品味城市的重要标志。如说到故宫,我们马上会想到北京;讲起古城墙,我们马上会想到西安;谈起广播电视塔,我们马上会想到上海等等。城市中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功能、造型、材料、用色等对城市空间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建筑只有组成一个有机的群体时才能对城市环境建设作出贡献。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坚持环境艺术设计“整体大于局部”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物形成与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其他的内外空间、交通流线、人流活动和城市景观等建筑设计不应唯我独尊,而应关注与周边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的环境特色。从管理和控制上看,其内容应包括建筑体量、高度、容积率、间距、外观、色彩、沿街后退红线、风格、材料质感等。无论是规划管控中,还是环境景观设计时,都应坚决对建筑形态的设计明确提出鼓励什么,不鼓励什么,乃至反对什么。

3绿地系统

绿色是城市美的象征。城市绿地可让市民回归自然,更重要的是它还可在平衡城市生态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环境景观设计中,我们既要考虑此要素的美观,又要让它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作用最大化。树立大绿化思想。有限的绿地难以有效地改善气候和实现生物多样化。城市绿化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以点论点、为绿而绿。需要城乡统筹规划,全面控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绿化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广场、游园等选址不应在市区边缘、过境公路边,要靠近居民区;注重道路绿化的同时重视社区绿化;重草坪更重树木,避免市民饱受暴晒之苦;重视乡土树木种植,避免外来品栽而不活、活而不长、长而不大。环境设计和建设中要让绿地体贴人、关怀人、吸引人、人性化、有人情味。尊重自然和科学。自然、真实就是美。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重取慎舍。突出地方山水特色、植被特色。种植中因地制宜,讲究科学。根据土壤成分,宜酸则酸,宜碱则碱;根据日照时间,宜荫则荫,宜阳则阳;根据地下水位,宜旱则旱,宜湿则湿;根据场地功能要求,宜树则树,宜草则草;根据水土实际状况,宜土则土,宜洋则洋。在强调常绿植物的同时,注意植物的季节美和多样性,做到乔、灌、花、草有机结合。

4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

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虽然不是城市空间环境的决定要素,但在空间实际使用中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处小小的点缀可以为城市环境增色,并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环境设计中千万不可忽视。①要将其放在城市大环境中整体把握,使之与城市总体风格保持一致。还要将其放在所在空间的小环境下考量,使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②应结合其功能和布点环境要求,在造型、色彩、比例、功能等方面科学设计,精心建设,以提高城市的文化艺术品位。建筑小品一般以亭、廊、厅、雕塑、花架、果皮箱等各种形式存在,可以单独设于空间中,又可以与建筑、百货店、电话亭一样都具有独立的功能。花台、台阶、水池、坐椅、凳等环境设施既可是艺术化的小品,又可以多种功能兼具。总之,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既要满足人们对其装饰性、工艺性的需求,又要满足人们对其功能性、科学性的需求。

5结语

环境的概念很大,本文仅从自然环境、建筑形态、绿地系统、环境设施及建筑小品四个环境设计要素方面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的优化谈了一点自己的认识。只有在城市的宏观之中注重了环境的优化,在微观上不断地加以修饰,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才能不断地得以改善,不断得以美化。

参考文献

[1]尹东衡.浅谈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J].建筑知识,1.

[2]许翔宇.试论满洲里地域文化背景下城市雕塑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3.

第6篇:设计要素分析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催化剂;反应速率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2C0040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实验不但是验证化学理论或假设的一种科学研究手段[1],也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相关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方法[2]。王磊等[3]认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实验内容具有更加广泛和丰富的内涵,应该包括问题要素、本体要素、知识要素、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等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不但涵盖了实验原理、实验技能和实验仪器等传统三要素观点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化学实验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在教材中,有关实验的编排往往只是对操作过程及现象观察进行描述,没有完整地呈现实验内容的全部要素。如果完全按教材编排的内容进行教学,常常会使得某些内容被忽视,实验的教学功能也会弱化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难以真正落实“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进一步分析实验内容要素,合理设计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1 实验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实验内容要素分析的实验教学设计,强调较全面地呈现实验教学内容,不但要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也要帮助学生学会化学实验技能,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化学实验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总体思路是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按问题要素、本体要素、知识要素、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等五要素进行分析、丰富,并设计探究式实验教学环节,将分析并丰富后的内容有机整合到探究式实验教学环节中(见图1)。

在该设计模式的要素分析中,问题要素是指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揭示的规律或提供的事实;本体要素是实验的物质条件,包括实验条件、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等;知识要素是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对象和实验手段等方面的知识;方法与技能要素是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基础”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有关实证研究方法、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条件控制、数据的定量处理、模型和假说等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内容;态度要素主要指实验安全意识、绿色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对实验的认知和态度等。从这五个要素来分析实验教学内容组成,能全面地呈现实验教学的内容;同样,基于这些内容,确定的教学目标能够关注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从而避免内容缺失和教学功能弱化。

2 实验教学设计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按基于实验内容要素分析的实验教学设计模式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现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2》(2007年第3版)第二章实验2-6“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案例(以下称实验2-6),来说明该实验教学的设计过程。

该实验在教材中的陈述为“在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mL约5%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MnO2粉末、1~2滴1 mol/L 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

在教学中,我们将其作为演示实验进行教学。

2.1 要素分析

从实验内容的五个要素分析实验教学内容的组成,其目的是完整呈现实验教学的全部内容。

2.1.1 问题要素分析

问题要素是实验内容的核心要素,实验只有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才具有探究性和目的性。教材中部分实验课题明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即是该实验的问题要素。而对于一些没有提出明确探究问题的实验课题,通过分析该实验的意图及其在教学内容体系中的价值,也可以提炼出该实验的问题要素。

案例 实验2-6的陈述中并没有明确提出问题,但从教材前后内容来看,实验主要是探究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意图是通过该实验得出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结论,因此我们将该实验的问题要素确定为“MnO2、FeCl3对H2O2的分解速率有什么影响?”。

2.1.2 本体要素分析

本体要素是实验的物质条件。分析实验内容的本体要素,就是要从教材陈述的实验过程中提炼出完成该实验所需的所有药品、器皿、仪器设备及其数量,特别是教材中没有明确写出、但又是必需的器皿等。

案例 实验2-6中,本体要素除了包括MnO2粉末、1 mol/L FeCl3 10mL(滴瓶装)、5%的H2O2 50mL(新配制)、清洁的试管3支外,还包括教材没有写明的塑料透明试管架、药匙、纸槽等。

2.1.3 知识要素分析

知识要素既是解决问题的必备基础,也是实验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要考虑两个层面,一是实验前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二是完成实验后学生应获得哪些新的知识。知识要素的分析,具体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有关实验对象、实验手段的知识,实验后获得的结论等方面进行。

案例 实验2-6中,实验前学生应具备的知识:H2O2水溶液俗称双氧水,有毒,有腐蚀性,是强氧化剂;H2O2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为水及氧气,并产生气泡,气泡越多表明分解速度越快。实验后学生获得的知识:MnO2、FeCl3起催化剂作用,能加快H2O2的分解;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2.1.4 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分析

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在教材中往往没有直接呈现出来,需要钻研课程标准、领会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并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各模块、章节的教学目标,才能很好地分析。方法与技能要素方面,除了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外,还包括实验设计、数据的定量处理等实证研究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内容,以达到对学生探究能力、实验能力等的培养。态度要素方面,应根据实验课题的知识要素、方法与技能要素等方面的内容,分析提炼安全、环保、绿色意识培养,以及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培养等的内容。

案例 实验2-6,除了巩固药品取用技能(MnO2粉末取用、FeCl3液体取用)外,还有简单对比实验的设计、实验条件控制等的技能。H2O2有毒性和腐蚀性,因而教学需进行学生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的强化。

2.2 目标确定

从要素分析来看,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有针对性地在这三个方面进行体现。但是化学实验的类型多样,不同具体实验课题的要素组成、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重视体现教学目标完整性的基础上,也应根据具体实验课题在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突出该实验课题核心教学目标。

案例 实验2-6,教材的意图主要是通过该实验来说明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此该实验最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这一基础知识。根据这个思路,结合要素分析结果,我们将实验2-6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认知性学习目标:知道MnO2、FeCl3起催化剂作用,认识到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技能性学习目标:学会简单对比实验的设计;巩固试管实验操作技能。

体验性学习目标: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H2O2的毒性和腐蚀性,进一步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规范操作,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2.3 过程设计

化学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过程无疑采用探究式教学过程最为恰当。一般来说,探究式实验教学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设计、收集证据和解释与结论五个环节,王磊等[5]从师生在不 同探究环节中所占活动主体的程度不同将探究式教学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水平,从水平一到水平五,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小,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大。

案例 对于实验2-6,我们作为演示实验进行教学。但作为一个具有研究性质的实验,仍然可采取探究式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环节见图2。

2.4 内容整合

在要素分析、目标确定的基础上,根据过程设计,将实验教学内容具体组成成分有机整合到各个实验教学环节中,设计出教学事件和流程。

2.4.1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要明确实验探究的问题、揭示的规律或提供的事实。这些问题、规律或事实应对应于实验内容的问题要素。因此,在提出问题环节,要通过创设情景呈现实验内容的问题要素,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要素开展实验探究学习,使实验教学具有探究性和目的性。

案例 实验2-6,实验前教师提问:“MnO2、FeCl3对H2O2的分解速率有什么影响?”此问题与实验的问题要素相同。

2.4.2 建立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提出的问题,讨论实验的可能结果,作出猜想或假设。实验的可能结果及假设的具体内容涉及实验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即完成实验后学生应获得的新知识。因此,在这一环节,将实验后学生应获得的新知识这一知识要素通过假设的形式呈现。

案例 实验2-6,提出实验假设:MnO2、FeCl3可以加快H2O2的分解。此假设针对研究问题,体现知识要素。

2.4.3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即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要有计划地融入方法与技能要素中的实验设计方法,介绍自变量、因变量、实验组、对照组等概念,帮助学生理清实验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提出的问题、验证假设。

案例 实验2-6中,可体现实验技能中的对比实验设计要素,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引导学生一起设计该实验:自变量为MnO2、FeCl3;因变量为H2O2的分解速率;以加MnO2、FeCl3试管为实验组,以不加MnO2、FeCl3为对照组,通过实验观察哪支试管中H2O2的分解速率快。

2.4.4 收集证据(开展实验)

实验准备是实验内容本体要素,如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的呈现过程,同时也是针对这些本体要素的知识要素、态度要素的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对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等进行展示、介绍,针对某些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的知识进行提问回顾或讲解,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验前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同时,针对有毒、有腐蚀性、易燃、易爆实验药品,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案例 实验2-6,实验演示前,教师逐一展示MnO2粉末、FeCl3溶液(滴瓶装)、H2O2溶液(新配制)、清洁的试管,并重点讲解H2O2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为水及氧气,产生气泡,气泡越多表明分解速度越快;同时强调H2O2水溶液的毒性、腐蚀性,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实验演示是实验内容的方法与技能要素、态度要素等综合呈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条件控制,同时要规范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演示实验常常采用边讲解边演示的教学形式。

案例 实验2-6中,演示实验时讲解MnO2粉末取用技能、FeCl3液体取用技能。

实验结果观察是实验收集证据的环节,也是整合实验内容的方法与技能要素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收集同假设有关的实验现象和数据。

案例 实验2-6中,引导学生在相同条件、同一时间下对比观察3支试管产生气体的速度。

2.4.5 解释与结论

将观察、收集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也是实验内容的方法与技能要素的重要呈现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最后的结论,并通过正确方法表达实验结果。

案例 实验2-6中,对比3支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度,说明MnO2、FeCl3起催化剂作用,能加快 H2O2的分解,得到催化剂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结论。

总之,基于实验内容要素分析来理清实验内容组成,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实际上高中化学实验的类型多样,有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探究实验、设计实验、对比实验、观察实验等类型,由于不同类型实验的教学目标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具体实验课题的内容组成要素上也有所差异,教学实践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作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李万华.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实验部分的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王磊,刘强,张小平等.试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实验体系[J].化学教育,2004,(9):9~12.

第7篇:设计要素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气设计 , 节能技术,配电系统,设备选型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modern construction with the flourishing and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increasing and functions of powerful, electrical building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ppear important all the more and mo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sign of the main building electric basic content,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lectrical design related technical measures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so on in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electric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selection for a detailed discussion, aim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al design, so a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electrical use and reduce unnecessary economic loss.

Keywords: electrical design, 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y,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equipment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电气设计基本内容的描述

现代化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强电和弱电两方面。强电设计部分主要包括供电系统计计、照明设计、防雷设计等几方面,而弱电设计部分主要包括电话、网络和消防等。两个部分的设计内容划分主要以电压的高低为设计标准,主要强调了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所增加的消防、电讯和自控等内容,这样很容易被人们所理解与接受。

然而,在高低配电中,按电压的高低来划分这种方法显得不全面,比如,对动力配电的设备二次回路控制时,出现电压低的现象;以及消防的联动控制与配电箱不能完全地分开。而在建筑工程的人防设计、防雷设计中,不仅包括弱电报警信号,而且包括动力与照明的联锁反应等等,实际上其设计内容很难去区别与分开。

2 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技术

2.1供配电系统的节能技术

(1)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中,应根据负荷容量,供配电的距离,用电设备的特点等要点进行供配电系统的合理设计,不仅要使供配电系统设计简单,而且操作要方便。建筑的变配电所的位置的选择主要以靠近负荷中心,以减少线路的消耗,从而提高配电的效率。

(2)应对变压器的型号、容量及数量合理地选择,旨在为了适应季节性的变化和长时间的工作造成的负荷过大,并且能够自动地切换变压器,以减少增大负荷造成的电能消耗与实现节约用电目标。

(3)提升建筑供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从中可以减少线路无功功率的损耗,对整个配电系统来说,有很大的节能作用。但在供配电系统设计中,由于某些用电设备都有电感性,会产生滞后的无功电流,如电动机、变压器、灯具的镇流器等。在配电系统中这些设备在传输过程中,对线路的功率损耗加大。因此,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我们应采取以下的措施:

1)尽量选用功率因数比较高的用电设备。在用电设计选用时,为了达到节能的效果,应选用功率因数比较高的用电设备,如电感性配电设备等等。

2)采用静电电容器。由于电容器可以产生超前无功电流,从中可以抵消滞后用电设备的无功电流,以达到提高建筑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例如,采用分散就地补偿和高低压柜集中补偿两种静电电容器,从而达到节能目的。

2.2 照明系统的节能技术

照明系统节能是指在充分地保证不降低照明质量的基础下,以减少照明系统中光能的损耗为目的,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照明系统节能只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通过合理地利用太阳光,对减少使用人工照明,而达到照明系统节能目的。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电气设计的工作人员应加强与建筑专业的协调及配合,充分做到合理地利用自然光,并应用自然光与室内人工照明有效地结合,从中减少大量的人工照明电能消耗与浪费。

(2)《照明设计规范》中规定,对各种场所的照度标准、照明功率等设备,在满足照明要求的基础下,为达到一定的节能要求,一般情况应选择高效荧光灯,如紧凑型荧光灯及LED 灯,T5、T8灯管等;对于大车间与体育馆场等室外照明,应选择具有高效气体放电光源灯具,如金属卤化物灯等等。

(3)选择节有的光源用电附件。近几年来,我国节能的用电附近主要包括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电子触发器和电子变压器等等。

3 供配电系统设计

建筑供配电系统主要目的是提供建筑物内所用用电设备的电源来源。主要包括变供电电源的设置,线路计算与连接等方面。

3.1 供电系统设计及电源设计

近年来,我国配电网的供电设计主要包括电压来源、设备容量和计算负荷、无功补偿的功率容量和继电保护、计量仪表的配置。

目前,为了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在高层建筑配电系统设计中,应设计两路不同的供电电源。两路不同电源的运行应分为两路进行使用,并相互备用。另外,还要强化应急用电措施,最好配装应急柴油发电机组,目的在于15s内走道恢复供电,提供应急照明、消防设备等系统应急用电。国内高层建筑大都采用10kV等级,对于供电电量大等情况,应选用35kV深入负荷中心供电。

3.2电力负荷的计算

电力负荷是供电设计的依据参数。计算的准确度,对于设备的合理选择、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供配电系统的负荷计算方法分为几种:通常运用最多的是利用系数法及单位负荷法。

3.3 高压接线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层建筑供电方式只要采用两路独立电源,并且同时供电,高压配电主要采用单母线分段设计。配电线路数量较多时,通常采用分段式设计。如果是一主一备的供电运行,应采用单母线不分段设计。

目前高层建筑的竖井较多,所以采用插接母线槽的接线方式。对建筑水平干线,由于其走线比较困难,应采用动力与竖井母线通过插接箱连接方式。建筑每层的竖井都应设置配电小间,通过插接箱从竖井母线取得配电电源。

3.4低压配电接线及开关选型

对于低压配电接线,首先选择好进户线的位置,再次确定好各区域总配电箱的主要位置,最后再通过电压去确认线路的走向,线管的大小与型号等。

选择低压系统的开关时,通常采用低压断路器。设计时应注意其保护等级不得超过三级。负荷设计时要求两路供电、末端切换,如消防电梯,应在电梯机房设置切换器、作为备用。

4 电气设备选择

目前,对现代建筑的电气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否符合防火、防潮、防爆等要求及功能。建筑电气设备选择原则只要包括几点,一是注重电气产品的实用性。对电气选择时,应达到国家的相关规范与要求。二是考虑其经济性,应要根据自身的需求与经济条件做出合理的选择。三是充分达到环保及节能性。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环保性的电气产品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电气工程师对电气设备选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电源设备、开关柜、变压器、电缆电线、照明灯具、消防产品等等。应根据以上的原则进行筛选,以求在使用时达到实用及节能的目的,从中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建筑电气相关要点分析,电气设计应满足现代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自动化、节能化和智能化等方面最为突出,要提高这几方面的电气技术措施,应提出电气设计的新的要求,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建筑电气设计水平不断地改善及提高,从中达到电气设计节能目的及合理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赖国晖.对提高建筑电气设计的综合论述[J].建材与装饰,2008

第8篇:设计要素分析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 组织设计 组织创新 学习型组织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继劳动和资本之后,知识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传统的组织结构已经难以适应企业快速反应和信息高速流动的要求,知识管理型企业要求组织结构更加动态、扁平化、富于弹性,便于信息的流通、储存和管理。

知识管理的内涵、目标和收益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的获取、整理、储存、共享、应用等环节,使知识在组织内有效地传递和共享,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新兴的知识管理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多变复杂的市场环境,传统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企业管理者必须重构战略、优化流程、调整组织结构、转变领导方式,在组织内树立以知识为基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组织内的集体学习与沟通,提高组织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和收益

知识管理要求企业实现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使企业能够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预测市场的发展与变化。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激励员工最大限度地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并有效地将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显性知识,在企业内实现共享。

知识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但知识管理的收益却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包括以下方面:提高决策效果(89%);提高应对顾客的能力(84%);提高员工及业务效率(82%);提高创新能力(73%);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73%)(数据来源于英国知识管理杂志)。

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

根据钱德勒的观点:组织结构要追随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战略成为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关键部分,是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知识管理战略是以客户为重点,以文化创新为导向,以业务流程重组和技术创新为支撑的一种管理模式。

(一) 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组织是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职能,组织设计的目的就是创构柔性灵活的组织,动态反映环境变化,并保证组织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合理分配各项资源,保证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传统的组织结构较为机械化和封闭单一。知识管理的出现使企业战略重新规划,组织结构也必然要随着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知识管理型企业组织设计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扁平化。传统的组织结构多以直线制、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为主,组织层级多,管理幅度小,组织结构缺乏弹性,而知识型员工的文化素质和自我管理意识较高,过于呆板的控制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而且过多的层级使得信息传递速度慢,容易失真。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保证了信息流动和传递过程中的正确性,使得知识能够在组织中有效地传递、共享和应用。扁平化组织宽幅度、少层级的特征符合知识型员工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理念,有利于员工充分发挥自主性,并在组织内部形成持续学习、不断创新的氛围,利于培育学习型组织文化。

2.有效授权。知识管理型企业,由于组织结构的调整,从高层到基层管理人员的功能和相互间的关系有了很大变化。位于基层的一线专家,直接面对客户展开活动,直接参与战略的制定;高层虽然负责战略制定,但已不是命令的下达,而是向专家寻求支持;中层负责高层和专家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授权是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力授予下级。在知识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有效地授权,使基层专家在项目决策和执行中有充分的自,有效发挥每一位专家的优势和潜能,并赋予各级管理者实施知识管理的权力,在对所辖岗位所需知识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搜集整理,将知识融进内部作业流程中,以实现知识管理。

3.动态网络。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组织结构的变化,使企业成为网络化、学习型的组织,能够动态地适应环境变化,并不断进行知识创新。

知识管理型企业应该突破部门之间的横向界限,将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员工集中到特定的动态团队中,在任务完成后再返回各自的部门,这种动态网络化的组织结构,适于个人隐性知识的发挥与创造,促进了部门间知识与经验的交流,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减少工作重复性。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

传统的组织结构都是高层管理者在上的金字塔式结构,信息的传递沿着命令链的方向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进行。高层管理者负责整个组织的战略制定、决策、领导和指挥;中层管理者负责组织的日常管理工作和高层命令的执行和下达;基层员工执行命令,完成技术层面的操作。由于在金字塔型结构中,信息传递链过长,沟通渠道单一,反馈少,所以信息失真度高,而且传递速度较慢。

而知识管理型企业,是高层处于组织结构底端,负责项目的专家居于顶端的“倒金字塔型”组织结构(见图1)。在这种新型组织结构中,高层和专家之间不再是命令与执行的关系,而是征询意见和相互沟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包括负责组织管理的高层――首席知识官,负责指导和沟通的中层――知识管理项目经理和负责收集、整理、更新知识的专家――知识工程师。

新型组织结构更加突出中层的核心地位,由专家所组成的团队是知识创新与应用的主体,他们打破传统部门横向沟通界限,能够在分析一线知识专家所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并完成知识的更新。知识管理型企业组织模式设计如图2所示。

这种新型的组织结构既满足了扁平化与网络化的特征,又有利于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开展与实施。知识专家通过各种媒介和工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第一线的技术、生产销售和管理知识等,并将个人隐性知识整理成可供保存的显性知识,防止因人才的流失而导致组织价值降低。作为执行角色的知识管理项目经理,应能带领整个项目团队建立知识产品框架,开拓产品市场,负责知识产品的更新换代,在高层和专家之间起到良好的沟通协调作用。首席知识官扮演着高层的角色,必须能迅速感知组织中的隐性知识,将组织的智力资本转化为能带来利润的产品,塑造学习型组织,培育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知识管理型企业组织创新成功的要素

知识管理战略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因此,知识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以提高知识的传递和沟通速度,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管理和创新意识为目标。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使基层管理者有更大的自直接同供应商或顾客建立联系,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保障了决策的速度和质量。知识管理型企业组织创新的顺利进行,还必须有高层领导的支持、良好的共享与沟通环境、学习型组织的推进及合理的激励措施等。

(一) 高层领导的参与支持

由于知识型企业组织层级大大扁平化,出现了高层在下的“倒金字塔型结构”,因此高层领导者必须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学会适当授权,调动员工积极性,使知识的搜集、传递和应用更有效率。高层领导的支持是知识型企业组织创新成功的基础。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建立知识共享平台,积累知识资产。企业中关键员工的经验、客户关系、专业知识等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Internet和局域网的普及,为企业提供了知识共享的平台。

第二,有效授权,推动基层员工自主管理和创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给予知识型员工更多自,作为高层管理者在保留指挥与监督权的同时,应当有效授权,使得员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迅速获取和传递知识,能够终生学习、自我组织再造的弹性、扁平化组织。学习型组织能够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在动态的环境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知识管理是建立学习型组织重要的手段之一,知识管理型企业的组织也必须朝着学习型组织的方向转化,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具,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处于不断学习、快速创新的成长状态。

(三)培育利于共享和沟通的环境

知识管理在企业的执行中是一个由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组成的闭合回路。沟通是知识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它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是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在知识管理型企业中培养良好的沟通环境的具体措施有:建立反馈机制,加强双向沟通,防止知识在传递中的失真,使高层和基层员工间能够及时有效的交流;强化供应链上的沟通管理,对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来说,沟通不仅限于企业内部,还包括企业外部从供应商、分销商到客户的整个供应链。

(四)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

美国保罗・迈耶斯研究表明知识型员工激励要素排列前四位的是:个人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这表明,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有很多特殊的需求,如高自我实现需要、高成就感和自主性等,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措施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殊性:注重精神激励,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给知识型员工富有挑战性和高成就感的工作;充分授权,使知识型员工参与到企业决策中来,提高其自;实行弹性工作制,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灵活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方法等对知识型员工都是很好的激励方式;加强培训,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的及时更新对知识管理型企业尤其重要,企业提供的培训也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

总之,知识管理作为网络经济时代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正逐步为企业认可和推崇,成功的知识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为了成功实现知识管理战略,必须对传统组织结构进行变革和创新,建立扁平化、网络化、学习型组织,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9篇:设计要素分析范文

关键词:工程 项目建设 经济要素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目标即是工程建设活动指向,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项目的融资、材料的采购、工程的施工直至交付使用等无一不与经济问题休戚相关。因此,运用宏观和微观经济常识、投资融资知识、风险识别、经济评价和比较方法等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和预测,选择最佳方案,进行经济决策,是避免投资失误,提高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建设项目决策阶段

项目决策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智力化或知识密集性。其主要投入是投资机会分析费、市场调查分析费、和可行性研究费等,一般建设项目这类费用约为投资的1%左右,工作成本对投资影响极小。决策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项目建议书阶段、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阶段。

1. 项目建议书。内容包括建设项目提出的依据和必要性;市场前景的初步设想;资源状况、建设条件、协作关系的初步分析;投资结算和资金筹措的设想;项目建设进度设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初步测算等。此阶段是从宏观上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论证其是否符合国家的长远规划,建设条件是否具备,是否值得投入人力和物力,项目前景如何等。

2. 初步可行性研究。其着重点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项目建设的可能性。此阶段对投资估算精度的要求误差控制在+20%以内。

3. 详细可行性研究。此阶段基本内容涉及拟建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社会上的可接受性。技术上的可行性是建设项目取得一定经济效果的前提和保证。经济的合理性涉及到产品或劳务的供求预测估算、产品价格策略及销售渠道、项目建设及营运的组织结构及进度方案、预测项目营运的获得能力、债务偿还能力、生产增长能力、承担风险的程度等,还必须制定项目资金的最佳运用方案。而社会的可接受性包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项目营运效益的社会分配,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等,是否以最大国民福利为目标,综合考虑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

项目决策阶段的产出是决策结果,是对投资活动的使用功能、基本实施方案和主要投入要素做出总体策划。这个阶段的产出对总投资影响,一般工业建设项目的经验数据为60%-70%;估计产出对项目的使用功能影响在70%-80%。这表明项目决策阶段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建设项目设计阶段

一般情况下,项目投资的90% 决定于设计阶段。其基本特征是智力和技术的双重性。这个阶段的投入包括两方面:一是设计人员的工作报酬,一般项目经验数据为2%-10%;二是某些重要建设要素的预订和购置,一般项目建设的经验数据在10%-20%。这表明在设计阶段,工作成本对投资影响较小。

项目设计阶段的产出,一般是用图纸表示的具体设计方案。在这个阶段项目成果的功能、基本实施方案和主要投入要素就基本确定了,这个阶段的产出对总投资影响,一般建设项目的经验数据为20%-30%;对项目使用功能影响估计在10%-20%。表明项目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和使用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三、建设项目施工阶段

项目施工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资金和劳动的双重性,这个阶段的投入包括两方面,一是建筑施工人员的工作报酬,一般建设项目经验数据为10%-20%;二是建筑施工要素的投入,一般建设项目经验数据为50%-60%。这表明在该阶段成本已成为项目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阶段的投资控制要根据甲、乙双方工程承包合同对承包合同价格进行费用监控,依据施工图预算形成的工程合同承包价是此阶段投资控制的目标。要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进行投资控制,项目控制人员就必须积极主动,开拓创新,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工艺、先进的现代管理方法及确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1. 施工组织设计,是落实设计文件的规划手段,连接设计阶段和施工活动的桥梁。

2. 施工准备。根据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由施工企业建造,要同施工组织设计同步进行,在筹备人、料、设备和环境协调中,对大型工程应优先考虑设备,应对设备经营租赁与购置设备方案进行经济比选,详细地分析各方案寿命期内各年的现金流量情况,据此分析方案的经济效益,确定以何种方式投资才能获得最佳。

采用设备经营租赁方案(租赁费可直接计入成本)净现金流量=收入-经营成本-租赁费用-与收入相关的税金-所得税率×(收入经营成本-租赁费用-与收入相关的税金)。

与租赁相同条件下的购买设备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收入-经营成本-设备购置费-贷款利息-与收入相关的税金-所得税率×(收入-经营成本-折旧-贷款利息-与收入相关的税金)。

设备租赁与购置的经济比选是互斥方案选优问题,一般寿命相同时可以采用净现值法,设备寿命不同时可采用年值法,以收益效果较大或成本较少的方案为宜。

假设所得到的设备的收入相同,将两方案的费用进行比较,根据互斥方案比选的增量原则,只需比较:

设备租赁:所得税率×租赁费-租赁费

设备购置:所得税率×(折旧+贷款利息)-设备购置费-贷款利息

在充分考虑税收优惠影响下,选择税后收益更大或税后成本更小的方案。

3. 施工过程,组织施工是具体地配置各种施工要素形成投资产品的过程。

施工过程中投资建造的依据是施工单位在投标阶段的投标报价和与发包人签订合同时形成的合同价,表现形式为工程量清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07号)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建设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它是构成工程实体各分部分项的,可供编制标底和投标报价的实物工程量的汇总清单表,反映全部工程内容以及为实现这些内容而进行的其他工作。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工程建设领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也不断涌现,如高效钢筋、超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大跨度预应力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建筑节能及新型墙体应用技术、地下工程盾构机制造技术等,是否把这些应用于工程建设,做好应用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尤其重要,综合考虑投资、成本、质量、工期、社会经济效益等因素,在保证功能和质量、不违反劳动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原则下,经济合理应是选择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方案的主要原则。

在工程建设中,不同的技术、工艺和材料方案只能选择一个方案实施,即方案之间具有互斥性,常用的静态分析方法有增量投资分析法、年折算费用法;动态分析方法有净现值法、净年值法等,在此以增量投资收益率法予以分析。

增量投资收益率就是投资所带来的经营口成本上的节约与增量投资之比。

现设Z1、Z2分别为旧、新方案的投资额,C1、C2为旧、新方案的经营口成本。如I2>I1,C2

当R(2-1)大于或等于基准投资收益率时,方案可行;R(2-1)小于基准制冷收益率时,表明新方案不可行的。总之,一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能否行到应用主要由它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决定,而应用性往往又以其经济性为前提条件,经济性差的难以应用。

4. 竣工验收:包含竣工结算、保修回访、试运行效果评估等工作,是施工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审核结算不仅是按合同规定的条款内容,更关键是审核其是否按实际结算。是否有多余工程于目,是否重复计算工程量等不切实际的签证,以其实体现工程实际投资。它是对投资成果的全面的检查和评定,也是为下一步的投产经营活动进行的准备。

四、项目总结评价阶段

投资项目总结评价是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项目目标的实现情况,特别是项目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与评价。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到,随着项目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影响项目投资的前三种因素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工作费用是从小到大的变化趋势,变化程度很大;项目要素费用也是从小到大的变化趋势,变化程度居中;产出对总投资的项目使用功能的影响是从大到小的变化趋势,变化程度很大。由此可见,建设项目最后实现的经济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设计工作决定的,而设计工作又是体现和贯彻项目决策意图的,所以在项目决策和设计上的失误是重大的失误。相反,在项目决策和设计上的节约是重大的节约。为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建设项目的决策和设计工作,这对于提高建设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俊强,对我国目前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现状的分析[J];建设监理;200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