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节能减碳宣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活动时间
2018年节能宣传周时间为6月11日至6月17日,全国低碳日为6月13日。
二、活动主题
xx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年节能宣传周的活动主题是“节能降耗 保卫蓝天”。低碳日活动主题为“提升气候变化意识,强化低碳行动力度”。
三、活动目标及活动内容
(一)活动目标
围绕“节能降耗 保卫蓝天”的活动主题,根据各部门职能,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党政办公室要深入贯彻《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三五”控制温室其他排放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普及节能科技和常识,培养绿色生活、绿色办公、绿色消费的良好行为习惯。
经济贸易发展局要重点弘扬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荣的生态文明理念,普及节能低碳知识,推广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倡导勤俭节约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围绕《中国制造2025》,大力宣传并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在企业宣传普及节能减排低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知识,引导企业职工自觉参与节能减排,形成良好在绿色发展氛围。
建设局要紧紧围绕《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相关要求,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抓住建筑领域绿色发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环节,加强宣传引导,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社会环境。积极引导建筑行业坚持符合科学、利于节约的规划和设计理念,积极宣传绿色建筑、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等工作的良好效益。
财政局要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带头履行节能减排与低碳的社会责任,深入开展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及减碳活动。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低碳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政策法制办要组织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以新闻、专题、访谈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节能低碳理念和知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
(二)活动内容
按照《xx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年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实施方案》,积极广泛传播节约能源资源和生态文明理念,认真落实xx市《关于印发xx市2018年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银节能办发〔2018〕13号)文件精神,组织机关干部及入区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普及节能法律法规,培养节能低碳行为习惯,践行节能降碳、生态环保的社会风尚,推广节能节水降碳新技术,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四、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任务分工
(一)党政办公室负责管委会机关的节能宣传工作;经发局负责辖区工业企业的节能宣传组织工作;建设局负责建设领域企业的节能宣传组织工作;iBi育成中心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育成中心企业的节能宣传工作。
(二)开发区用能单位、企业要根据《xx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年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实施方案》制定本企业节能宣传周活动方案,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横幅、展板、网络等方式广泛宣传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三)开发区被列入自治区“万家企业”的重点用能企业要及时总结和推广节能增效的经验和技术,提升节能降碳工作的精细化程度,做好达标创标工作,在企业内部以展板、厂报、广播、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加强节能低碳生活宣传。深入开展“节能有道 节俭有德”的活动,进一步发挥职工节能降碳义务监督员的作用。
(四)天通银厦新材料有限公司、xx佳通轮胎有限公司、宁夏太谷能源管理科技服务有限贵公司、宁夏绿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四家公司同时做好6月11日上午在光明广场举办的节能宣传活动,准备展板一块(企业09:00之前人员及宣传布置到位),并于6月10日前将宣传活动的联系人及电话报送经发局。
五、具体要求
一、活动安排
1.组织开展了《长江保护法》宣传学习活动。将《长江保护法》纳入集中学习中,广泛在干部职工中宣传学习,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弘扬生态文明文化,提升干部职工环保意识。
2.组织开展了节能减排宣传活动。宣传贯彻中央关于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重大部署,在局工作群宣传转发节能减排相关知识和生活小技巧,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3.组织开展了《反食品浪费法》宣传学习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反食品浪费法》,在局食堂和餐桌上张贴、摆放节约用餐的提示牌,加强日常监督,形成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良好氛围。
4.组织开展了塑料污染治理宣传教育活动。在局走廊宣传栏上张贴了相关宣传画,在茶水间和食堂张贴禁用一次性塑料用品,日常工作加强监督管理,将限塑令落实到位。
5.组织开展了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严格落实相关文件要求,设置了统一规范、清晰醒目的垃圾分类标识。对干部职工进行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培训,总结经验做法,切实提升垃圾分类工作水平。
二、下一步工作
为更好地在交通行业开展好节能减排活动,今后还需要继续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倡导干部职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在县城范围内采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办事。坚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督促运管部门优化公交路线、合理间隔,大力推广使用环保车辆。
全体干部职工:
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是节能、环保、绿色、生态、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享受美好人生的一种愿望。为了我们xxx更加靓丽,为了我们生活更加幸福、环境更加美好,我们向全局干部职工倡议:
一、争做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宣传者。低碳生活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我们倡议全局干部职工学习掌握、宣传低碳知识,提高低碳意识,树立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向身边人宣传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意义和方式,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行动中来。让我们的家园多一片蓝天,多一丝绿色,多一路畅通,多一些文明。
二、争做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践行者。我们倡导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活动,特提出如下倡议:
(一)居住在城区范围内的干部职工在不影响上、下班制度前提下,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选择步行或骑行的方式出行。
(二)根据天气情况,在保障人身安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每天下午下班后,由“低碳绿色骑行俱乐部”组织在城区车辆较少的路段骑行1小时。
(三)本年度选择步行或骑行的出行方式,沿永定河、大清河、引清东干渠等河堤,组织2次以上的河流生态环境巡查活动。
(四)利用周六、日组织一次远距离骑行,到周边县、市参观绿化、生态、污染治理的工程项目,并交流工作经验。
(五)每周五设立为“无车日”。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全局干部职工不使用机动车。集中执法行动或上级安排的集中活动除外。
三、争做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倡导者。我们倡议全局干部职工树立“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的出行理念,自觉遵循“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倡议内容,尽可能采取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出行方式为广大居民作出表率。
繁忙的道路,城市的未来,也许将从这一刻开始,更加通畅,更加光明!
我们期待您的参与!
xxx县环境保护局
XX年6月xx日
“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倡议书
老师们、同学们:
人类靠环境生存,环境靠节能维护。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及能源危机的跋涉中,需要我们珍惜资源,降低能耗,建立绿色生活方式,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地球,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为此,特发出“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倡议:
一、做节能减碳的传播者
节能减碳,不仅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发展方式,需要我们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树立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活理念。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踊跃担当节能减碳的宣传员、志愿者,以节能降耗为己任,自觉养成健康、文明、节俭、环保的良好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摒弃陈腐的用能观念,抵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把低碳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传递给周边的每一个人,共同营造低碳环境,过低碳生活,做绿色公民。
二、做践行节能减排的楷模
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米的点滴小事做起,做自觉践行节能减排的楷模。
1、养成离开办公室、教室、寝室及其他公共场所时随手关灯、关空调、关电脑的良好习惯。
2、会议室、办公室(家庭)做到冬天空调温度不高于20度、夏天空调温度不低于26度。
3、天气晴朗、光线充足时,建议教室、办公室、会议室以采用自然光为宜。
4、开展节水行动,随时关闭水龙头,做到人离水断,衣物集中洗涤,减少洗衣次数,洗涤剂要适量投放,避免过量用水。
5、积极推广“无纸办公”、“无纸通信”,节约打印、复印用纸,提倡双面使用打印纸。
6、树立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争取做到“一物多用”。逛街时带上购物袋,少用塑料袋,减少一次性用品(如纸巾、纸杯、筷子、方便碗等)的使用。
7、养成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树立节俭文明的生活消费理念,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提倡适度消费,不超前消费。
8、分类保存和回收处理废纸、饮料瓶、电池等废弃物,促进生活节能减排。
9、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少开车;多爬楼梯,少乘坐电梯,为节能减排出力。
三、做督促节能减排的典范
倡导文明的低碳生活方式,自觉养成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良好习惯,发现身边有浪费等不良行为要主动制止、及时规劝,发现因设备损坏或施工造成的浪费现象要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并督促整改。围绕节能减排,积极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能减排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的远见、智慧和内涵、修养的外在彰显,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身体力行、义务担当!一滴滴水能汇合成大海,一棵棵树能成长为森林!让我们每一位师生员工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点滴着手、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节能减排,认真开始低碳生活,为实现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为创建节约型校园、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xxx中 学
二一四年六月xx日
低碳绿色环保过春节倡议书
新春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亲人团聚,走亲访友,享受欢乐,热闹非凡。为努力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和舆论氛围,鼓励引导社会公民进一步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切实履行呵护环境责任,我们向全市人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是不放少放烟花爆竹。同一片蓝天下,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为了您和他人的身心健康,为了我们的呼吸更清新、家园更绿色,让我们从不放一支烟花、少放一串鞭炮做起,切实改善我们的大气环境质量。同时尽量选择电子爆竹、鲜花等安全、时尚的方式,送出衷心祝福,欢度新春佳节。
二是选择健康绿色出行。春节期间,市民外出走亲访友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量不开或少开私家车。在距离合适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不断改变高消耗的生活习惯。上下楼时,多走楼梯,少乘电梯,不仅有利于锻炼身体,而且还有利于节能。
三是树立节俭消费观念。走亲访友不攀比、不浪费,拒绝购买过度包装和污染环境的商品,选择购买绿色产品和绿色食品,为父母、亲人送上表情达意的节日礼物。倡导节约、勤俭的就餐方式,亲人团聚时,做到按需点餐,不剩菜、不剩饭,剩餐打包,争当“光盘”族,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四是享受低碳生活方式。外出购物时,多使用布袋子、菜篮子,少用塑料袋,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纸杯等日常生活用品,努力减少节日垃圾,共同呵护我们绿色的家园。照明选择使用节能灯,并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切实降低能源消耗。
1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较高,低能耗的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中煤炭所占比例达2/3,电力结构中,燃煤发电约占80%,这与我国的“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密切相关[2]。建材、钢铁、电力和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过热,部分行业仍存在工艺和装备缺陷。
1.2资源、能源消耗日益加剧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资源、能源消耗日益加剧,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我国高碳经济特征十分明显,作为出口大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能源和消耗快速增长。单位GDP能耗虽然有所下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部分地区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经济生产方式依然存在,部分企业工艺陈旧,设备老化,节能技术应用不广,造成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环保设施落后甚至缺少,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
1.3可再生资源利用率低
可再生的能源在消耗后可以得到恢复和补充,如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清洁能源。但由于技术条件、区域限制、前期经济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普及率很低。
1.4公众环保意识薄弱
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大部分人普遍认为低碳环保是政府的行为,与个人没关系,一些人甚至认为低碳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关系,制约经济的发展,公众的节约意识不高、绿色消费意识淡薄,过度消费现象较为普遍。
2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2.1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培育全民低碳意识
培养全民低碳生活意识是一件利国利民利于生存环境的好事。要树立公民低碳意识,除加强宣传外,公民和社会主体自身更要培养低碳意识,认真履行环保责任,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全面、积极地落实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对广大民众进行节能、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树立全民低碳理念。例如,按照我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标煤约1.2万t,减排二氧化碳31万t。因此,公众个人的行动非常重要,应扩大低碳理念的普及推广,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3]。只有通过宣传教育,让民众了解和认可,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其行为意识,从根本上和长期上实现低碳经济,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就一定会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2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现有的产业发展以经济利益为第一目标,导致了大量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包括新兴的低碳新兴产业,既包括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低碳能源产业,又包括新材料、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软件、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节能。此外,对传统高耗能产业通过技术升级,促进节能降耗,实现低碳化发展[4];低碳技术主要是通过自主研发和国外引进2种途径发展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去碳技术,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2.3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地发展可再生资源,建立鼓励政策。在经济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通过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推广,逐步取代传统能源的使用,改变能源消费的方式。
3结语
我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和碳排放大国,必须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为世界节能减排做出积极的贡献。发展低碳经济是出路所在,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环境协调优化发展的内在要求[5]。因此,我国必须不断地加快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研发和推广,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进程。
4参考文献
[1] 赵洪波.我国推行低碳经济的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18-19.
[2] 苏杭.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1(11):80-82.
[3] 吴芳.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J].湘南学院学报,2010,6(3):112-114.
乡村节能领跑 绿色发展倡议书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广泛宣传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进行全民节能低碳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节能降碳的浓厚氛围,围绕节能领跑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努力提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全乡营造绿色、低碳的工作生活氛围,积极推进我乡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提升,现提出如下倡议:
一、强化节能责任,养成节能习惯。带头遵守勤俭节约规定,落实各项节约节能措施,反对铺张浪费。要从自身做起,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节约氛围。从一点一滴做起,珍惜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倡导绿色办公,减少一次性用品,自觉养成健康、文明、节俭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节能管理,降低办公费用。自觉养成良好的节能习惯,做到爱水、惜水、节水,加强供水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杜绝跑冒滴漏和长流水。充分采用自然光照明,办公室用电要做到人走灯灭,及时关闭用电设备电源,减少待机能耗,杜绝白昼灯和长明灯。夏季要充分利用自然风,少开或不开空调。推行电子政务,倡导无纸化办公和双面用纸,减少纸质文件印发。
三、倡导科学出行,支持绿色减碳。合理规划出行线路,尽量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车使用,积极践行135出行方案(即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自行车,5公里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支持节能减排。
四、牢固树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思想观念,养成节约习惯,树立节俭文明的生活消费理念。提倡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形成勤俭节约、人人有责的良好风尚。
关键词:碳基金;cdm:低碳经济。
碳基金的概念及其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臭氧层耗竭,各种极端气候现象的反复出现以及灾害频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更多地关注全球变暖问题。研究发现,大气层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因此,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国际社会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为附件ⅰ国家(即发达国家)确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规定可以通过联合履约(ji)、排放贸易(et)和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三种灵活机制实施项目,以完成各自温室气体排放任务。
前两种机制适用于发达国家之间,清洁能源发展机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清洁能源发展机制的基本思想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并转让先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或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碳汇)项目,所获得的碳信用指标,可以用于抵减发达国家的减排任务,这是一个双赢机制。碳基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碳基金是一种通过前期支付、股权投资或者提前购买协议,专门为减排项目融资的投资工具。碳基金是碳汇基金的简称。国际上通常指“清洁发展机制”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专门资金。碳基金通过对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项目的投资与合作,取得项目所产生的交易品----“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或者成为碳信用指标,并在国际碳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并取得投资收益。
国内外碳基金发展现状。
(一)国外碳基金发展现状。
碳基金在国外已经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世界银行管理着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10个碳基金。16个国家的政府和覆盖部门的65家公司已经为这些基金做出了贡献。欧盟及日本等国也相继设立专门机构和气候变化专项基金。来自financial solutions的2009年度的报告中显示,全球碳基金总数为89只,资金规模107.55亿欧元,并且还有6只基金在酝酿中,新生资金规模为32.3亿美元。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快速成长的碳基金已经成为碳指标的购买主力军据统计,碳基金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为24%的cdm提供了融资。
(二)国内碳基金发展现状。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碳基金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引进探索阶段。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制定的《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促进节能减排公关政策的落实,2007年7月20日,在国家林业局的提倡和组织下,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相关部门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绿色碳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专业造林减排基金。
我国碳基金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碳基金筹资规模小。
国外一般由政府出资设立的碳基金规模都在千万美元以上。最多的为世行创立的pcf,总金额达到1.8亿美元。奥地利政府为7200万欧元,加拿大政府设立的生物碳基金为3000-5000万美元,丹麦碳基金为1.2亿欧元,日本碳基金为5480万欧元。英国则每年拨付约6600万英镑的气候变化税拨付给碳基金管理使用。
我国碳基金由于处于刚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宣传、推广力度以及参与程度还不够,筹资规模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规模比较小。中国绿色碳基金前期投入资金只有3亿元人民币,和国外碳基金规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碳基金设立形式和管理模式单一。
国外碳基金管理模式有以下方式:
1.全部由政府设立和政府管理。
如芬兰政府外交部于2000年设立联合履约(ji)/cdm试验计划,在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泰国和越南确定了潜在项目。2003年1月开始向上述各国发出邀请,购买小型cdm项目产生的cers。
2.由国际组织和政府合作创立,由国际组织管理。这部分cdm项目主要由世界银行与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促成。世界银行的原型碳基金(pcf)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碳基金,政府方面有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荷兰和日本国际合作银行参与,pcf的日常工作主要由世界银行管理。
3.由政府设立采用企业模式运作。这种类型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碳基金。英国碳基金是一个由政府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碳基金的经费开支、投资、碳基金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由董事会决定,政府并不干预碳基金公司的经营管理业务。
4.由政府与企业合作建立采用商业化管理。这种类型的代表为德国和日本的碳基金。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碳基金由德国政府、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共同设立,由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负责日常管理。
5.由企业出资并采取企业方式管理。这些碳基金规模不大,主要从事cers的中间交易。
而中国绿色碳基金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该基金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绿化基金会及有关出资企业和单位共同组成执行理事会,按照《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和《中国绿化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规则》以及共同制定的《中国绿色碳基金管理办法》对基金进行管理,同时接受相关监督和审计。和国外相比,无论从设立形式和管理模式上还都比较单一。
(三)设立目标单一。
国外碳基金设立目标广泛。除了用于积累碳汇为目的的基本项目以外,还用于许多其他主动性项目。如德国碳基金主要为德国和欧洲有意购买交易证书的企业提供服务。丹麦碳基金主要用于支持风能以及热力和电力、水电、生物质能源以及垃圾掩埋等项目。
反观我国的碳基金设立目标则较为狭窄,主要用于以积累碳汇为主要目的的植树造林、森林经营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它相关性项目;林业碳汇的计量与监测、碳汇技术标准的制定、碳汇管理政策的研究及碳汇相关信息等;开展森林与气候变化、林业碳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科学知识普及、宣传、论坛和培训等社会公益活动。
发展我国碳基金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比国内外碳基金发展的现状,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在碳基金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汇国,我国有必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借鉴国外在碳基金发展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来发展自身的碳基金。具体措施如下:
(一)扩大筹资渠道,争取财政支持。
为了扩大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影响力并加快碳汇造林,应争取国家财政的配套支持。既可新增碳汇造林专项经费注入中国绿色碳基金,也可以结合国家造林专项,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开展中国绿色碳基金的造林活动。如果造林所产生的碳汇有收入,应使其回到基金会中用于再次造林。
(二)完善相关法律与制度,加大政府支持力量。
捐资造林吸储二氧化碳,推动企业志愿减排行动,是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立法前的“演练”。真正的减少排放,还要在国家的法律规定之下,调整某些宏观政策和环境政策,限制企业的排放行为。即确定一个全国的总排碳量和各个部门的排碳总量,使排碳权成为“稀缺”品。再允许利用植树造林吸收的碳汇抵减一部分排放量。将自愿行为和强制行为有机结合,体现道德约束和法制约束双重力量。
(三)提高国内企业与银行对cdm项目和碳金融的认识。
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对cdm项目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是成立碳基金的一个主要障碍。由于其融资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入,企业和银行不能看到它的营利性和重要性,不愿出资参与碳交易,使得碳基金较难形成规模效益。为此,应不断加强对碳金融的宣传,提高国内企业与机构的认识,为碳基金的建立奠定基础。
(四)加强与国际机构的合作,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我国应积极参与世界银行合作成立的碳基金。世界银行作为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具有良好的资信声誉与较高的管理水平,因此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发展与管理碳基金的平台。这是一种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的途径。通过国际碳基金的运作,世界银行既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也达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赢。
根据cdm交易规则估算,在2012年之前,中国的碳交易潜力将达数10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是全球最大的cdm项目提供方。因此,建立中国碳基金和碳交易市场并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上的碳基金发展经验,积极引进国际碳基金,参与到我国cdm项目的开发,形成和国际碳市场联动的碳交易机制,将大力促进我国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加速节能减排技术的商业化,缓解节能减排项目的前期资金压力,且可分散其风险,同时又能促进节能产业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环境交易所,2010中国碳信用市场投资报告,
[2]世界银行网站,
[3]吴俊。林冬冬。2010.国外碳金融业务发展新趋向及其启示[j].商业研究(8)
[4]韩野炬。2007.国际碳基金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j].2007中国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会刊
[5]黄孝华。2010.国际碳基金运行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4)
[6]钟国华。2007.清洁发展机制碳基金造林综述[j].广西林业(6)
一、碳排放权交易相关问题
(一)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内涵
一般而言,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就是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即多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从少排放的企业那里购买配额(碳交易的商品为碳配额),最终达到总体减排的目的。具体说,就是由政府给每个企业一定的排放额度,若企业实际排放低于该额度的话,就可以到市场上把余下的“卖”出;如果高于该额度,就得到市场购买排放权。由此通过市场交易的办法,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目前,全球主要有三个碳排放机制――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
(二)国际碳排放交易的主要模式
国际碳排放交易的主要模式有“欧盟模式”、“日本模式”、“澳大利亚模式”等。“欧盟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前期免费发放配额,中期部分配额免费发放、部分拍卖,后期逐步减少免费配额;欧盟碳交易市场于2005年建立并开始运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日本模式”的特色在于企业在第一阶段没有完成减排目标,在第二阶段必须按短缺部分的1.3倍减排;日本碳交易市场2008年启动自愿排放交易体系,2010年4月,东京都总量限制交易体系作为亚洲首个碳交易体系正式启动,这是全世界第一个城市总量限制交易计划。“澳大利亚模式”的亮点是排放量不设总量限制,企业可以购买欧盟碳排放权配额;澳大利亚在2012年7月1日起对矿业、交通、能源等行业的500家大型企业开征碳排放税。目前国际碳交易大多集中在国家或区域(如欧盟内部),统一的国际市场尚未形成。
二、上海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进展情况
(一)上海市碳排放概况
上海市作为常住人口达2380万、GDP逾2万亿元的特大型城市,碳排放总量大、密度高。2011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约1.15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总量2.3亿吨左右。全市人均能源消费量近5吨标准煤,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吨,高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全市区域面积634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能耗为1.8万吨标准煤,远高于国内其他特大型城市水平。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市工业用能占全市用能约56%,其中重化工行业用能占全市用能近40%,远高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水平。
(二)上海市碳交易市场情况及做法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7个省市开展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上海市成为7个试点之一。作为首批碳交易试点城市,上海市发改委在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了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标分配规则制定,碳排放管理和交易办法,交易市场平台构建,配套制度健全及能力建设等在内的一系列工作。继2013年6月18日深圳开启我国第一个正式运行的强制碳排放交易市场之后,11月26日,上海碳排放交易也正式鸣锣开市。开市首日就入市购买配额的,都是碳排放“大户”企业,包括申能外高桥第三发电厂、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上海焦化有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布的最新成交情况,2013年配额(SHEA13)、2014年配额(SHEA14)、2015年配额(SHEA15)分别于启动后成交,首笔成交价格依次为27元/吨、26元/吨和25元/吨,成交量分别为5000吨、4000吨、500吨。首日累计成交量为1.2万吨,成交金额31.7万元。截至2014年3月,交易量20多万吨,交易额700多万元,日均交易量1000―2000吨,交易情况比较平稳,交易价格在40元/吨左右。
上海市碳排放交易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海市公布首批参加碳排放交易试点和率先纳入了碳排放配额管理范围的191家企业,既包括钢铁、化工、电力等工业行业,也包括了宾馆、商场、港口、机场、航空等非工业行业。二是在2013―2015年的试点阶段,上海采取了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历史排放法”和“基准线法”,免费发放这些企业2013―2015年各年度碳排放配额,超额部分企业将自行购买。三是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应当于每年12月31日前,制定下一年度碳排放监测计划;每年3月31日前,编制本单位上一年度碳排放报告,并报市发展改革部门。四是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纳入配额管理单位提交的碳排放报告进行核查,并于每年4月30日前,向市发展改革部门提交核查报告。五是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应当于每年6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依据经市发展改革部门审定的上一年度碳排放量,通过登记系统,足额提额,履行清缴义务。六是对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未履行报告义务、未按规定接受核查、未履行配额清缴义务、未上缴碳排放报告的将有相应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
三、上海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主要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
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试点工作的总体指导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同时,组建上海市碳排放交易专家委员会,提供专业指导、技术支持和决策咨询。
(二)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上海市组建专门人才队伍,开展了全面深入的企业碳排放盘查,调研企业的意愿和建议,并提出了实施方案。如在核算方法出台后,上海市组织了7家机构用近4个月时间,将191家试点企业2009-2011年碳排放量进行了全部核查,得到碳排放基础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为确定企业配额分配方案提供了前提。
(三)因地制宜提出试点方案
上海市结合自身特点和条件,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出差别和特色,如选择试点的行业范围、纳入交易的企业、配额分配的方法和标准、允许抵扣的自愿减排指标比例、登记注册系统的设计等,充分体现了“量体裁衣、因地制宜”的原则,如在分配方法方面,上海对电力和航空两个行业采用行业基准线法分配,其他行业均采用历时法,全部为免费分配,一次发放三年配额。
(四)注重制度建设和法制保障
碳交易相关法律法规是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的法律依据,也是碳交易市场合法、有效的基础。碳交易试点既涉及各项要素,也涉及各类主体行为。为此,上海市抓紧研究出台了《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以及《上海市2013-2015年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管理方案》等一套制度规定,对企业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清缴、交易以及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等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将年度碳排放量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纳入配额管理范围,并设定了试点期间企业各年度碳排放配额总量控制要求。同时,还制定出台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排放交易规则》及配套业务细则,明确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组织开展碳排放交易活动,交易标的为2013年至2015年碳排放配额。交易方式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公开竞价或者协议转让的方式进行,交易价格通过市场形成。
四、上海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启示与思考
(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碳交易市场建设的重大意义
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表明,相比传统的政府主导型的减排机制,运用碳市场来推进温室气体减排具有其独特的机制优势。为此,在节能减排领域,我国应该转变治理思路,从单纯的政府强制调控或行政力量推动逐渐转变为市场调控或市场价值驱动。这是因为,当前仅依靠企业的环保意识来实现节能减排并不现实,而强制性实施减排则会增加社会成本。建立碳排放的市场机制不仅能给企业提供明确的激励,树立“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发展观念,形成节能减排、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而且也能减少社会摩擦,优化资源配置,有助于全社会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化减排。可见,建立碳排放权市场不仅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一项基于市场机制的重要制度创新。也就是说,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进一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降低全社会节能减碳成本,同时促进制度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强化政府对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推动力
碳排放权交易涉及方方面面,仅仅依靠发改委等几个部门推行起来有难度。为此,必须加强政府对碳排放交易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全面部署,把碳交易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议程,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有序开放和完善碳资源使用权市场。明确碳交易领导机构及其职权范围和责任,协调各方利益,加快推进工作衔接进程,建立相关职能部门间长期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切实简化审批程序,规范收费行为,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推动碳排放交易工作的快速开展。
(三)建立碳交易的法律保障机制
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来自政府法律强制性设立的排放上限,同时碳市场的运行更需要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为此,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加快制定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和保障碳市场运行的地方法律法规,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制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碳排放配额分配体系、监测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企业以及行业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只有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制规章,才能使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所约束,才能激励企业主动节能减排,保证碳交易市场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良性运行。
(四)完善市场化节能减排的配套政策
实践表明,运用市场机制,利用经济手段,能最有效地做到节能减排,但必须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地方政府应积极配合国家资源品价格改革,稳妥地推进煤、油、气、电、水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运用价格杠杆引导企业节能减排。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将能源与环境的成本内化到企业的生产决策中去,将节能减排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自觉地实施节能减排行动。要不断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要通过严格的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等政策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同时,要切实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保证这些政策能够得以贯彻。
(五)要注重教育培训和能力建设
(一)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与我国产业发展指导政策及实现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存在很大矛盾。我区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如果继续沿袭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会持续下降,实现我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分析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原因,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与我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但产业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了影响。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区产业竞争力,更有利于从产业层面推进发展方式转变,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我区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
(二)调整产业结构的现实需要
“十一五”以来,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以能源、基础原材料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尚未改变,资源型产业仍占有较高比重,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现代产业体系还没有形成。目前,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不断清晰,加快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发展低碳产业既包括通过节能降耗、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也包括发展低碳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内涵和路径基本符合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有一种观点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通过国际市场无法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发展有其合理性。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不断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即促进我区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是我区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三)推进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
为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十一五”以来,国家以节能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逐步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力度,从各项政策的执行效果看,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为加快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其长期性、战略性、艰巨性的趋势正在不断凸显。“十一五”期间,我区在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综合分析,未来我区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发展的核心在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低碳化,因此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有利于改变我区产业能耗高、排放高的现状,是推进我区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更是长期战略。
二、构建内蒙古低碳产业的路径
根据我区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特点,构建低碳产业体系需要以重化工业低碳转型、新兴产业低碳发展为基本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加快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促进高耗能产业的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的产业体系,推进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高耗能产业节能降耗,推进高碳产业低碳转型
实现高碳产业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用低碳经济理念改造提升高耗能产业,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对重点行业现有生产能力进行调整和改造,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即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以企业为主体,在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产业支撑体系。积极推动高碳能源企业向低碳企业转变,由依靠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单一产品竞争向产业链竞争转变。
(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生产的低碳化,既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也是克服资源能源瓶颈、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已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基础必然是能源生产结构的转变,加快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低碳能源产业,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对于优化我区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突出优势和特色,努力发展无碳、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是促使经济发展由高碳模式逐步向低碳模式转型的关键,也是抢占未来市场竞争制高点的重要基础。应着重从两个方面强力发展低碳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着重调整产业结构;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三、构建低碳产业体系的几点建议
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实现第二产业“减碳”、第一产业“固碳”和第三产业“低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有力的保障体系。
(一)完善和实施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产业政策
促进产业低碳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从行业准入、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做出系统化设计。一是加强产业准入管理。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不断强化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新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技术先进可行。加快实施独立能评制度,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建设项目环评必须坚持总量前置原则,没有总量、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超标的地区、重点流域新上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新增量必须根据国内国际最先进工艺技术计算,并满足国家总量控制要求。二是推进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煤炭、电力、煤化工、有色金属深加工项目,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逐步下放项目环评文件的审批权限,实施差别化审批流程。调整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政策,不再鼓励单一生产的火电、煤炭、电石、硅铁、焦化、造纸、钢铁、电解铝等项目。抓好优势特色产业的延伸加工和配套集聚,积极推动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延伸升级。三是实施有利于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把发展服务业作、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抓紧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认真清理限制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合理规定,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二)制定和落实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节能、循环经济、新能源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通过政府、行业指导,制约企业行为和市场消费行为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实施新建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等准入门槛,鼓励新节约产品推广,利用税收政策,限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和高资源消耗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和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机制。进一步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利用价格机制,调整能源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促进能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对单位产品能耗(电耗)超过国家和自治区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和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严格落实脱硫电价,研究制定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政策。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研究制定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政策。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加大征收力度,降低征收成本,实行“谁污染、谁付费”的收费政策。
(三)建立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
建立促进低碳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用足用好国家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建筑以及生态补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对低碳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和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采取引导、激励、奖励或贴息贷款等方式给予支持,逐步建立自治区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低碳产业发展;盟市、旗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对低碳重大项目、低碳试点等给予资金支持。拓展融资渠道,尝试建立碳金融公司,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吸引社会各界资金投入低碳产业发展,将科技风险投资引入低碳经济领域。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对低碳产业领域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利用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双边和多边基金,开展低碳产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四)积极推进低碳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
一是加强低碳产业技术自主研发,依托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将低碳产业发展尤其是节能减排领域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作为自治区科技计划重点支持方向。推进低碳产业发展节能减排科技专项活动,组织高效节能、废物资源化以及小型分散污水处理、工业与生活废气减排、农牧业污染治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大节能减排科技研发力度。二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组织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低碳产业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开展低碳产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加强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按照国家最新的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抓紧制定配套实施办法,完善自治区推广机制,加快在重点行业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改造投入。三是加大低碳发展科技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依托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的实施,积极引进低碳产业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自治区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低碳产业科技创新基地,促进创新平台载体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自治区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平台保障,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五)强化标准支撑引领作用
健全高耗能产品(工序)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制定和超前性能耗限额标准,定期开展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探索建立基于能耗限额标准差别电价制度。推动工业节能环保标准的国际协调和统一。研究完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标准体系,促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品标准和建筑标准、施工规范等上下游产业标准之间的衔接。研究制订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工业生态设计产品标识制度,完善清洁生产、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标准。推动完成一批重大环保装备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修订。建立环保装备质量检测标准体系。
(六)组织开展低碳产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中国企业碳数据的注册和信息公开推进难
企业是减排的主力军。企业在开发低碳、绿色的发展道路中,都要涉及到企业数据的整理、搜集和报告。企业非常清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阶段、各种耗能设备、管理等各个领域有可靠、准确的数据才能支持企业的管理、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的采用,才能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企业制定绿色发展战略、提升能源效率以及减少碳排放的基础。企业公布的数据应该满足统一的标准且公开,并能得到第三方的核实。中国大型的国有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都要按照政府的要求,报告能耗情况、碳排放情况以及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数据等等。但是目前在国内由NGO参与、在政府的授权下第三方积极配合政府和企业,开展碳数据的注册和信息公开(或者称碳披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碳注册的单位和碳披露的单位很少,企业也不愿意向第三方注册和信息披露。例如在国内目前有几家从事碳披露的组织,他们搜集大量国际企业的报告,这些企业一般也非常配合,愿意披露他们的碳排放。而国内企业配合的非常少,只有个别的企业愿意提供资料。近几年尽管情况有所好转,但能够实施碳注册和信息公开的企业还是凤毛麟角。
全球碳注册联盟:多方合作实现和谐一致性的碳注册
在2012年6月的里约+20会议上,美国The ClimateRegistry(TCR),中国与美国注册的非营利组织——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主办的The Energy and Climate Registry,以及巴西的Brazilian GHG Protocol Program of GVceS联合领衔发起的全球碳注册联盟(Global Registry Alliance)正式宣布启动。联盟要在全球建立一个可测量的系统来支持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联盟建立了可靠的、透明的标准和方法以及手段来进行碳排放的测量和管理。联盟密切地与政府合作,协助政府制定一些政策,更好地帮助企业参与碳注册,并推动制定一些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注册。联盟也同时对公众进行宣传,告诉公众,他们的购买决定影响很大,能明显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碳注册联盟在巴西和美国的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在巴西由温室气体议定书项目组织开展工作,他们采用的是自愿性的注册系统。这与其他的发展中和发达国家不一样,没有政府的强制性的要求,在自愿的情况下开展得很顺利,这跟企业有强烈明确的社会责任是分不开的。巴西许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都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都自愿地向温室气体议定书项目注册并披露信息。在美国加州,碳注册组织很早就开展了自愿性的减排注册工作。参加的企业会员也很广泛。加州《气候法》通过后,按照法律要求,排放较大的企业都有强制性义务报告他们的二氧化碳数据和排放。在州环保署的授权下,碳注册组织被称为“半政府组织”,配合州环保署开展注册工作。另外碳注册组织也仍然保留自愿性的企业注册工作。巴西与美国,可以看出自愿性和强制性的要求都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也可以互相配合,更好地开展碳排放的注册。
全球碳注册联盟目前已经有500个会员组织,他们每年向社会报告各自碳足迹情况,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该联盟采用统一的MRV(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系统来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数据库,使数据公开、透明、可比较和准确可靠,他们将这种方法称之为和谐一致的温室气体报告系统,这种报告系统可以支持各种气候政策目标和需求。在碳排放注册工作中,经常发现碳排放的数据库都不是整体性或者标准化的,注册和披露的信息没有保持一致,这也给碳排放的企业之间、地方之间和国家的统一比较造成了很多问题。在一个国家强制性的要求中,也常常忽略这些公司在国外的部门要求。在一些著名的国际企业当中,他们对在不同的国家所做的注册和报告是不同的,缺乏一致性的数据报告规范,结果使企业比较难执行一致性的综合的战略。因此和谐一致性的碳注册系统就显得十分重要。
和谐一致性的碳注册的目标主要是建立测量的统一标准和统一方法学,要满足报告和核实的要求,它的排放因子与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呼应。全球碳注册联盟跟目前新的温室气体的注册组织和项目相连接,互相交流技术和管理的经验,帮助企业加强能力建设和培训,同时鼓励和宣传那些在减排方面做出优秀成绩的企业,提高他们的社会知明度。全球碳注册联盟跟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他们的数据库不仅包括全球的数据库以及公共政策的开发,可以向政府提供政策制定的背景资料。更重要的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建立碳市场,和谐一致性的系统可以提供方法和技术,促进碳市场的建立和相互连接。
启示:应用强制性的政策要求和鼓励自愿性的激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