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开发建设范文

旅游开发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开发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开发建设

第1篇:旅游开发建设范文

“九润绿色生态谷”项目坐落于北京市怀柔区西部的九渡河镇四渡河村,南离怀柔城区20公里,北距延庆县龙庆峡80公里,东距慕田峪长城20公里,西临昌平区十三陵40公里,项目建设区沿“怀四路”北上至小西湖和即将开发的黄花城长城景区16公里,平均海拔高度201米,四面山石奇特,“怀九”河水四季长流,有4公里的河道环抱该村,植被面积达80%,拥有宜人的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9-11摄氏度,平均降水600-700毫米,年均日照2980小时,年平均湿度42.8%,无霜期150-180天,四季分明,具有优于国家一级空气质量标准的清新空气,该地区现仍存有古时的尼姑庵、寺庙、道观旧址,村域所属总面积26415亩,现有人口380户1100人,年人均收入为4900元,农作物收入的产值占人均收入的25%,主产板栗,农、林品种单一,相当多的果木面临更新换代,粮食产量不够全村人的口粮,荒山、荒滩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二、项目规划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

1、符合镇域总体规划随着九渡河镇党委、政府努力打造“怀柔西部生态绿色富民长廊”进程及镇域总体规划的快速进行,新型九渡河、富民九渡河即将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党委、政府为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充分在山水资源上做文章,以发展板栗作为主导产业,搞绿色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以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口的集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环保九渡河:集中体现在开展治村、治路和治河“三治”活动,实施怀四路美化工程,加大怀九河的整治力度,提升全镇环境水平,结合黄花城长城的人文底蕴和地区特色文化,加快黄花城长城开发进度。位于四渡河村的九润绿色生态谷工程正是符合这一发展战略的特点,在治河、开通旅游路方面先行,实现治村,农民致富思路明确。

2、符合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需要无论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内,都涉及农村城市化问题,因为农村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拓宽市场经济,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走环保的路子,发展便利交通模式,提高能源效率实现节能,发展第三产业,合理使用土地,以尽快消除贫困,建立防治自然灾害的系统。为了推进农村经济向农村城市化方向前进,我们在综合治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尽快适应推进农村城市化的需要;我们为了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从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入手,尽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经济,这是与当前的大气候相适应的,符合城市化建设的需要。

三、项目开发的深远意义项目开发是在“三治”的框架下进行的,不仅符合农村城市化发展要求,更切合镇域发展实际,对推动镇整体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项目建成后,可极大地提高该村整体生态环境标准,提高民俗旅游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双重目标。

2、通过项目的全面实施,可以有效地整合项目区内的旅游资源,提高现有旅游资源质量,可以把荒滩治理成林地500余亩,整合零散土地200余亩,优化更新果树品种5000余棵,搞规模经营,规范项目区内各种旅游接待项目的开发行为,使项目区内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和可持续开发利用,达到珍惜保护利用资源的目标。

3、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利地推动民俗接待的规模和数量,进一步改善提高该村民俗旅游业的档次、规模,促进本村农民就地由一产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重要的作用,可实现民俗旅游户再增加70户,达到110户。

4、项目建成后,可解除“怀四路”上的交通压力,由于自一渡河至四渡河路段,路窄、坡陡、弯急,是交通事故易发区,特别是主要因该路段的原因,使这条路雪天不能通车,鉴于该段频频发生交通事故,我们在项目开发中,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考虑,在沿河道开通一条安全系数高、便于农产品运输、可实现观光旅游具有多用途的旅游公路,既可以缓解该段公路的交通压力,又可以开通四渡河地区的致富路。

四、项目建设思路及内容

1、采取生态治河,保证河道宽90米,形成1.5米深的水面,即涵养了水源,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2、在河道北岸,沿河道开通一条适合发展要求的符合国家二级标准的公路,沿途绿化,栽种优质品种树木,即缓解赶路交通,又形成集旅游观赏、采摘为一体的综合区域。

3、结合旅游路的开通,将危害四渡河村的村南河道修建护村坝,打通进山旅游寺庙的道路基础。

第2篇:旅游开发建设范文

一、科学决策,确立战略地位

湘西州旅游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向″重点产业建设″转变升级的过程。“十五”期间,湘西州委、州政府提出“追赶型增长,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加快“四大建设”。其中之一就是旅游带动战略,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和发展的最大门路来抓。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四大建设中,又把旅游业作为“四大建设”中产业建设的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制定了《湘西州2001―2015年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00万人次,旅游业年总产出48亿元,旅游业总收入相当全州GDP20%以上的奋斗目标。发展的思路定位在以凤凰古城为龙头,以州府吉首为中心,突出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奇特的山水风光三大特色,重点开发建设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游、德夯民族风情游、猛洞河和栖凤湖土家文化生态游、里耶战国古城游四大旅游板块,打造“神秘湘西游”精品,力争把湘西州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围绕发展规划的落实,湘西州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旅游资源有偿使用费和旅游宣传促销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从政策上明确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和解决了在景区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以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资金和政府集中开展旅游宣传促销经费等一系列问题。州县市还成立了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和游客服务中心、导游管理中心和旅游培训中心等旅游管理服务机构,从规划、政策、管理机构等方面确立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旅游产业成为湘西州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头戏。

二、注重特色,激活发展灵魄

湘西州委、州政府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只有将旅游与文化结合,才能使旅游内涵丰富,处于不衰之地。湘西州作为土家族、苗族、汉族以及回、瑶、侗、壮等民族生息繁衍的家园,尤其是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74%以上,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风格独特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镇建筑,成为湘西州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湘西州积极依托和利用民族地区独特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和风俗人情,把旅游和文化紧密有机结合。一是注重展示民族建筑文化。湘西州民族特色建筑是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载体。吊脚楼、籽蹬屋是湘西民居传统建筑。屋顶飞檐翘角,栏杆、柱子、横枋等雕画各种吉祥图案,明清建筑特色十分突出。湘西州把民族建筑特色作为发展旅游的一大品牌,在发展旅游产业别注重体现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出台了《湘西自治州城镇建设中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的若干规定》,突出凤凰古城、龙山里耶古城、永顺(王村)芙蓉镇、花垣茶洞边城、泸溪浦市镇等12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和整治,要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黄金旅游通道沿线等区域或地段内的一切建筑物、构筑物必须充分体现地方民族特色,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名镇和县城新扩小区的详规上,突出特色和个性。2001年以来,湘西州共争取到旅游国债资金4500多万元,用于凤凰、永顺旅游景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古城的整治。还通过招商引资、上争资金和启动民间投资归集5.7亿元用于古城名镇的民族特色的打造,其中仅凤凰古城就投资2.5亿元。2004年一年,王村景区就投入490万元完成了码头城门楼、牌坊及民居建筑风格整改等工程。基本形成了凤凰古城、里耶古城、王村古镇、茶洞边城等民族特色和城镇建筑特色鲜明的一批景区景点。二是注重展示民族风情文化。湘西州民族风情浓郁,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地方戏曲、曲艺品种多样,民间工艺美术异彩纷呈,这些都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独特资源。通过大力开发土家族的山歌、摆手舞、铜铃舞、哭嫁、咚咚喹、毛古斯、梯玛神歌和苗族的苗歌、唢呐、接龙舞、傩堂戏、渔鼓等少数民族歌舞和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集中向游人展示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人情。如德夯民族风情园依托苗寨开发了一台极富民族特色的跳歌晚会,展示民族歌舞和苗鼓、踩铧口、上刀梯等民族绝技,深受游客喜爱。2004年,德夯景区接待游客20多万人,旅游收入达700多万元,一个昔日偏僻贫困的苗寨,开发旅游业后,村民由传统农业转产旅游业,现已成为湘西州首批小康村。三是注重展示民族生活文化。注重在旅游产业发展上推行民族服饰,民族产品和与民族节日相结合是湘西州发展旅游的又一特色。开发了过苗年,过土家年旅游项目,邀请游客们到普通苗家、土家过苗家年、土家年活动;开发了旅游工艺品与地方特色和民间特色产品相结合,质优、款新、价廉、富有创意的旅游商品--苗家银器、小背篓、蜡染、扎染、土家织锦、剪纸、锉花等;开发了社饭、灌肠粑、酸菜、酸鱼等特色民族饮食,研究“一桌菜”给游客;开发了民族节日游,将民族赶秋节、社巴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聚会的盛大节日与旅游融合,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举办一系列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面广、参与者众的民族节庆活动。民族生活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仅提高湘西旅游的吸引力,也富裕了当地群众。如凤凰县开发民族食品姜糖,年产达50吨以上,销售收入3500万元,不但姜糖加工户增加了收入,而且为姜糖加工提供原材料的种姜农户每户年收入近万元,成为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三、市场运作,创新开发机制

湘西州旅游资源丰富,现拥有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里耶)、一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猛洞河)、一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塔卧)、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溪)、一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酒鬼工业园)、两个国家森林公园(南华山、不二门)、两个国家地质公园(凤凰、红石林)、三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溪州铜柱、老司城、里耶战国古城遗址)和四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凤凰、德夯、栖凤湖、乌龙山)。凤凰古城,被誉为“梦里故乡”、“远去的家园”。南方长城,被称为21世纪最有魅力的“中国新的旅游热点”。里耶战国古城遗址和出土的三万多枚秦简,在考古界和旅游界引起轰动,被称为“惊世发现”。德夯苗鼓文化源远流长。坐龙峡、红石林、乌龙山火岩溶洞群被称为地质奇观。土风苗韵在湘西州最为浓烈。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湘西州经过几年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搞活经营机制,把旅游开发推向市场化、民营化、公司化,“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群众参与”的路子。按照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大胆引进投资商和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开发旅游业,把主要旅游景区(点)推向市场,基本形成了社会资金向旅游业聚焦的趋势,非国有经济进入旅游业、群众热心兴办旅游业已成为热门。凤凰县首先将景点出租给黄龙洞公司经营50年。随后凤凰南华山、吉首德夯,永顺猛洞河、不二门,古丈坐龙峡、红石林等景区景点相继对外招商,合同资金达16.198亿元。其中古丈红石林委托湖南华厦科技投资开发公司经营50年。凤凰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由香港启盛集团有限公司独资开发。凤凰古城居民在政府的引导下,自发兴办了近300家家庭旅馆,仅家庭旅馆就可以为游客提供上千个干净舒适的房间,每年近4000万元收入直接惠及百姓。个私、股份投资兴办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车队已如雨后春笋在湘西州涌现。成功的旅游招商,使湘西州旅游景区开发得到实质性飞跃,如2004年凤凰景区门票收入4307万元,三年增长28倍,德夯景区收入720万元,三年增长6倍,猛洞河景区收入2000万元,三年增长5倍。“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群众参与”的旅游开发模式被国家旅游局称为创新的发展模式,从机制上解决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问题。

四、宣传造势,打造知名品牌

在对旅游资源及特点进行正确评价的基础上,湘西州着力通过宣传造势打造品牌,实施精品战略。一是系列大型宣传活动造势。先后举办了南方长城中韩围棋邀请赛、德夯国际攀岩赛、谭盾风凰古城交响乐音乐会、凤凰卫视看凤凰、《芙蓉镇》剧组重返芙蓉镇、穿越大湘西,“德夯・中国鼓文化节”、“走进边城”、“中国龙山全国滑翔伞锦标赛”等重大旅游宣传造势活动,成功打造了湘有的特色旅游品牌。初步形成了北有八达岭长城,南有凤凰苗疆长城;北有西安秦俑,南有湘西里耶秦简;云南有丽江、山西有平遥,湖南有凤凰的旅游品牌。凤凰古城被评为中国旅游“十大最好去处”、“中国五十个必去景点”和“湖南十大优秀文化遗产”,并被著名媒体NHK电视台推介为“世界名镇”。猛洞河被评为全国六大“中国最佳漂流胜地”之一。品牌的打造,推动了湘西州旅游产业突飞猛进。凤凰县年接待游客达2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亿元。吉首市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2亿元。永顺县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亿多元。二是名牌带动招商推介。湘西州把保名牌作为实施旅游名牌战略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加名牌景区(景点)的″新特″内容,提高其文化内涵,争创新优势。如德夯在全力打造苗族民族民俗精品文化的同时,选准苗族最具特色的三大文化遗产之一――苗族鼓舞填充德夯民俗文化内容,每年举办鼓文化节,评选“鼓王”,进行多方式的宣传推介。湘西州还积极探索整合旅游资源的方式,由过去单一型、分散型宣传促销,转变为综合型、整体型宣传促销,带动新景区的发展,将各景区景点整体统一包装组团参加“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湖南旅游节暨中国首届旅游精品博览会”、“泛珠三角‘神秘湘西’旅游推介会”和国内各种大型招商活动,以大景区、品牌景区宣传带动新景区(点)。在品牌景区(点)的辐射下,湘西州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亮点,如2002年对外开放的永顺小溪生态旅游区和古丈坐龙峡神秘大峡谷探险旅游区,已成为游客休闲探险的好去处。三是节庆活动打造。充分利用每年湖南旅游节和举办各具特色的民族节庆旅游活动邀请嘉宾进行踩线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湖南旅游节“神秘湘西之旅”三大主题活动,即“凤凰从文文化节”、“吉首德夯苗鼓节”、“永顺土家族社巴节”,并且把“南方长城世界围棋颠峰对决”定为固定赛事,每年举办一次,把“德夯・中国鼓文化节”定为固定节会,每两年举办一次。采取节会推介战略,对宣传推介湘西州旅游整体形象,拓展旅游市场产生了极好的效果。目前,湘西州已形成“张家界―猛洞河(栖凤湖)―吉首―凤凰”的黄金旅游线路。湘西州张家界―永顺―古丈―吉首―凤凰山水风光、历史文化精品线路和张家界―湘西州―怀化土家族、苗族、侗族风情精品线路已列入湖南省八条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张家界―湘西州―宜昌―三峡跨省旅游通道和张家界―湘西州―铜仁―桂林跨省旅游通道被列入九条跨省旅游通道。

第3篇:旅游开发建设范文

关键词:乡村资源开发;秀美乡村建设;影响

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秀美乡村建设的影响分析

1.积极影响

当前,江西各地都在积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乡村旅游带来新机会,在其发展的同时对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这将会解决许多就业问题,同时乡村旅游会直接或者间接的使当地农民收入增加,同时也刺激了消费,当地的经济得到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保障。

政府的收入增加,必将投入钱财来对乡村容貌进行修葺,改善不达标卫生条件,同时维护自然环境,使得乡村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达到新农村的标准,树立文明新风尚。与此同时,乡村当中的公共设施和道路必然会得到提升,也为乡村旅游带来更大吸引力。

2.负面影响

盲目的乡村开发会产生过度商业化的情况,环境被严重破坏。乡村旅游的特点和卖点就是当地的民俗特色,对于乡村而言,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特色,保护当地环境就是招揽游客的必要条件,若环境被破坏,那么前来进行旅游的游客必然会减少。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如果走样,会导致城市化、模式化和过度商业化,不利于秀美乡村建设。乡村旅游资源的重点在于乡村,乡村是整个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在有些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对乡村的开发出现走样和商业化现象,过渡模式化之后伴随着的就是巨大的乡村危机,如果不能够合理进行乡村定位,乡村文化的建设很可能误入歧途,最终走向平凡。

二、秀美乡村建设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分析

1.积极影响

秀美乡村建设提升了环境质量,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营造了旅游环境。秀美山村建设过程中,重点建设以环境质量为中心的村落文化,这使得乡村的旅游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改善。简单来解释这一因果关系,旅游场所所包含的几项最重要的元素里就有环境质量,只有环境质量提高到一定水平,环境卫生得到保障,秀丽山村这种集自然环境与人文于一身的旅游景点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比如省内的南昌县,在最近几年的环境正致力,已经基本解决了消除乡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并且在最新的数据统计中显示农村的清除工程覆盖率已经达到了100%,形成了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秀美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道路,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可进入性。一些大型车辆和游客等一直为乡村的道路发愁,原因在于乡村道路修理状况很不好,修理起来也非常麻烦,道路狭窄的同时还有些伴随着泥泞或者因为道路材质问题所带来的坑洼。这首先限制了自驾游车辆的进入,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是能够对旅游造成很大打击的。而这也限制了游客的数量,游客达到一定程度饱和之后道路在不进行修整就会造成道路拥堵和乡村内的拥挤,这大大限制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可进入性。所以通过秀美山村的建设,提升乡村道路,可以为乡村旅游资源提供可进入性。比如赣州的石城县,在紧抓生态建设,绿化庭院和道路,并且对乡村道路进行综合政治之后,全县已经有6个乡村被评为省级的生态村了。

秀美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为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形成,从而有助于旅游行为度的实现。上面我们提到了知名度的重要性,村镇文化在中国并不少见,每个地区都有其特色的村镇文化,但是省市知名甚至全国知名的却没有几个,因此打造自身品牌,形成自成一派的村镇风格是非常有必要的,秀美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的自身各方面水平,有助于知名度的提升,有助于旅游行为度的实现。

秀美乡村对于当地资源、文化的包装,有利于乡村旅游吸引力的形成和提高。乡村旅游无非靠两个方面吸引外来游客,首先是环境和生态,之后就是文化和特色。秀美山村建设斥巨资将本地生态环境包装起来,优化本地旅游资源,更加凸显自身特色,有利于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比如上面所提到的石城村,打造了特色的赣地文化,提升了文化吸引力。

2.负面影响

有些乡村建设不注重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在秀美乡村建设中,有些乡镇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注重开发又要注意开发程度,不注重自然环境的恢复速度,造成自然环境的过度损害,所以必须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改善和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不要因为信息的爆炸放弃和遗忘传统文明和本地特色,不盲目跟风、不重复建设。

乡村的特色景观以及当地居民良好的社会风尚可能会因为过度的开发而失去原貌,不注重乡村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保护就有可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在旅行社的发展建设中,不注重对古村房屋、古树名木等文物古迹的维护和原貌的保持,就会导致文物古迹无法恢复的结果。在乡村的旅游开发建设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被严格执行,明确各项环境保护的措施,规范施工行为,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同步进行乡村景区、旅游村庄内的废物废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应与旅游开发,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污水、烟尘、垃圾等污染物,将乡村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江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秀美乡村建设的关系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秀美乡村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秀美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整合、保护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基础上,实施合理有效的监督和指导,稳步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产品,大力提升乡村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产品,多方面体现乡村地域的民族性、文化性特色。注重乡村自然景观的保护,避免乡村旅游地的城镇化。重点开发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如依托红色旅游资源而形成的乡村红色旅游,依托独特的田园风光资源等形成的休闲观光旅游以及依托深厚文化底蕴而形成的古村民俗风情旅游等。

江西乡村旅游资源在推动旅游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贡献。江西绝大多数农村地域广大、旅游空间景点分布分散、旅游活动空间范围大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目前,江西的旅游业正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广大乡村旅游资源已成为吸引游客到城市旅游的主要阵地。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不仅有利于缓解城市旅游的压力,而且能促进旅游者的旅游质量,促进乡村建设更好的发展。

江西乡村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源)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一方面可以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调查、发掘、继承,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业,积累一定的资金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建设。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文化也能吸收现代文化,形成一种新的乡村文化,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四、江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秀美乡村建设关系研究的启示与建议

1.江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秀美乡村建设关系研究的启示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秀美乡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秀美乡村建设创造了更好的环境质量,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秀美乡村的建设不单单为是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更为引入和吸引更多的旅行者的到来从而发展可持续的新型的乡村旅游行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政府和人民的收入,使得秀美乡村的建设能够更加迅速。

江西不是一个靠工业和运输发达的省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巨大,乡村旅游资源十分的丰富,但其独特的乡村旅游优势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因此加速江西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使江西省新兴产业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中,要科学的保护环境、合理的利用资源,千万不能贪图利益而过度开发。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更好地展现农村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遗存优势,严格保护耕地,珍惜农业资源的特点、优美的田园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当地风俗习惯和实践,融合了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展现江西现代农村的风貌。

2.江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秀美乡村建设的建议

保持乡村旅游资源原真性是抓住本色的核心和本质,是乡村旅游魅力持续不减的基本条件。尽量保护好乡村的自然景观,突出农村天然、淳朴、环保、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尽量展现乡村旅游的农村的乐趣和原貌。

乡村旅行的差异性造就了乡村旅游的良性竞争,秉持着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各个地区利用当地的不同民俗风俗吸引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与此同时,不同的地区也有着不同的乡村活动,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效果。应注重乡土气息的保持与营造,避免商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趋势;注重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体验。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一些乡村旅游产品发生重复,经济效益衰退,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一定要通过系统规划,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科学严谨的管理旅游项目。我们可以对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统一规划,突出不同地区的资源特色,同时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通过与其它资源共同互补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招揽游客,从而发挥当地资源的整体优势。最后,还要注重乡村特色的发掘、包装与推广;注重一村一品。

目前,游客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变得尤为重要,乡村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居住在城市的游客能够走进乡村走近乡村,在乡村旅游中体验田园生活,融入田园生活,学习乡村生活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文化,获得在与在城市生活的不一样的体验。

江西乡村自由景观秀美,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极佳,然而对于乡村旅游的广告宣传江西省做的却不是很到位。加强对江西省秀美乡村的宣传吸引大量游客进行体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步。通过有效的宣传,能够招徕更多游客,从而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6.

[2]乔海燕.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7-30.

[3]帅丽芳.做好“美丽”文章打造魅力乡村――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美丽乡村建设的个案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3,01:12-17.

第4篇:旅游开发建设范文

旅游景点建设开发所属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学术界和省市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存在泛化现象,旅游业主体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等。

文化旅游产业定义:

1、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文化旅游产业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旅游开发建设范文

一、招标内容

(一)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棋塞门售票处生态停车场、砌排水沟建设工程。

1、工程地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棋塞门售票处

2、工程概况

(1)生态停车场建设,铺20厘米厚硬料碾压,上铺草坪砖、种草4868米2;停车场内砼路1017.5米2。

(2)砌筑售票处排水沟148.5米。

(二)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红塞门售票处房屋建设工程

1、工程地点: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千层板林场烟子窑作业区(界河)

2、工程概况:砖混结构房屋4间,建筑面积139.6平方米。

(三)人工湖二期项目建设工程

1、工程地点: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2、工程概况:修步游路、砌长城砖墙、建木码头、种草坪和栽植各种绿化树木。

二、工程质量:合格

三、工期要求:2006年8月5日开始至2006年9月30日结束。

四、报名条件

(一)投标企业

1、投标的施工单位必须有承担该工程的相应资质、设备、队伍和技术力量,

2、有承担类似工程经验,且完成的工程质量较好,没有发生过重大质量事故。

(二)项目经理

1、项目经理具备项目经理资质,中标后以本工程管理为主(具体措施由合同约定);

2、近两年内承担过本地类似房屋建设工程。

(三)交纳投标保证金。中标方的投标保证金,在签订合同后返还。未中标方的投标保证金,将在即日内退还。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投标单位将丧失所交的保证金:

1、在投标时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或串通投标的;

2、中标后不能按规定的时间与招标单位签订合同的。

五、资格预审

1、报名时携带单位的资质证书、项目经理证书的复印件;

2、根据上述设置的条件,投标工作组将对报名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投标单位;

六、中标方式

以建设单位给出的标底价以下低价中标。

第6篇:旅游开发建设范文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 淮安 旅游资源 问题分析 生态旅游

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因水而生,没有大运河就不可能有洪泽湖的出现,没有大运河淮安就不可能成为“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地,因水而生的漕运文化、河道治理文化、水利文化、漕船文化、漕仓文化、税关文化,以及运河宗教文化、运河商业文化等遗存十分丰富,2006年大运河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公布的江苏42个文物保护点中,淮安有16个,占三分之一强,在2014年国家申报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活动中,国家文物局从全国上千个遗存中筛选出65个点,淮安则有11个遗存点名列其中,遗产点数量在运河沿线的35城市中名列首位,也几乎占据了整个江苏25个遗产点的一半。由此可见淮安在运河沿线城市中不愧为“运河之都”,她为“大运河申遗”成功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但近些年来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发展,水体受到工业废水污染严重,沿岸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尤其是急功近利地开发旅游资源,运河文化遗产有的在慢慢消失。这让人们深深地担忧。笔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探讨淮安如何在可持续理论的指导下去保护运河文化遗存。

一.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

1.格局缺少大手笔

淮安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淮安区和盱眙县。淮安区有故居、纪念馆、淮安府衙、漕运总督部院旧址、镇淮楼、关天培祠、韩侯祠、韩信钓台、漂母祠、文通塔、河下古镇、御码头、吴承恩故居、刘鹗故居、梁红玉祠、文楼、古末口遗址等景点。盱眙县临洪泽湖和淮河、古运河,得天然之利,有都梁公园、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泗州城遗址、明祖陵、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盱眙历史文化博物馆、盱眙龙虾博物馆等景点,其中明祖陵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洪泽县的老子山和龟山文化底蕴深厚,很有开发价值。因和盱眙的明祖陵、泗州城靠近,如果划归盱眙可连成一片,得到开发利用。现在归洪泽管,问题始终解决不了。淮阴区的码头镇的古清口水利枢纽也保护得不好。韩信、枚乘枚皋父子,淮安区和淮阴区两地打了多少年的笔墨官司,淮安区有韩信故里、漂母祠、古枚里,码头镇也有韩信故里、漂母墓、枚乘故里。据说淮安区打算建枚乘故居,码头也计划建造。淮安旅游资源开发得各自为阵,显得小家子气,缺少大手笔,再加上文物保护级别总体不高,导致80%旅游经济效益出在故居和明祖陵。为什么不能以淮安区和盱眙县为一片,把其他区县作为一个点,用运河这根“线”去串连,形成点、片、线的连结,呈网状大格局布置呢?不进行资源的整合、拼合、配合、组合、联合是很难形成拳头产品,发挥整体优势的。这又怎么能迎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的构想呢?真正的“大旅游”离不开“大协作”,只有在运河文化的背景下,整合点片资源,突出区位优势,并形成整体合力,才能让淮安旅游业的扩散效应和脉冲作用很好的发挥。

2.定位缺少特色化

20世纪90年代国家旅游局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对应于旅游的全过程的六个要素:行、游、住、食、购、娱。对应这六个要素,淮安涟水新建有飞机场,有泰州、南通通往北京方向、兰州方向的铁路过境,但铁路没有和长江以南的苏州、上海、浙江等地相连,而这些地方是经济发达地区,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量大面广,他们来淮旅游只能乘坐汽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进入。即使进入,在各个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并不发达,这就大大影响了旅游者的兴趣。在游览上由于淮安旅游格局缺少大手笔,游者只能漫无目的地随便看看,一点一片而已。在食、住上,尤其是淮扬菜,还有引力,而购、娱方面基本谈不上。淮安没有名山,只有大运河、洪泽湖、淮河、盐河等水景,可定位在“河湖之旅、人文之游”。旅游者要看水,全国名川大湖、瀑布名泉多的是,即便在省内的周边城市旅游者多往南京欣赏长江、秦淮河的同时,“游”六朝古都文化;多往无锡、苏州看太湖的同时,可欣赏岩洞、园林等文化;多往连云港观大海,还可欣赏花果山的“西游记”文化。即使看运河,扬州有运河,徐州有运河,那如何才能以特色的运河文化的亮点吸引游客呢?必须以水上的人文为特色,锁定游客对淮安地域特色的认知度,逐渐扩大淮安旅游的知名度。

3.内涵缺少深刻性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沟通的最直接的途径。它既能促进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又能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旅游活动创造的文化氛围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娱乐愿望还能强化人的审美意识,强调精神享受和文化的认知。这里反复强调了“文化”一词正道出了在旅游的过程中文化是旅游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自始至终都体现和洋溢着一定的文化精神,是旅游三要素里的旅游客体即旅游资源文化,着力探讨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特征,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名山胜水、奇洞异石)的审美价值、人文旅游资源(文化遗址、故居堂馆、宫室陵园、名镇古街、公署园林、塔寺道观)的文化意蕴、社会旅游资源(民俗风情、工艺美术、民间艺术、饮食佳肴)的文化情趣。旅游资源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在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意蕴的景点、景观、景区,不断增强其“唯我独有”的资源垄断性,提高竞争力。从此意义说,研究一个地方的旅游资源就是要透过载体发现内涵,挖掘内涵的深刻性,也就是探寻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层意蕴。淮安这块文明的土地,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尤其是运河文化是淮安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我们从淮安区的景群看,故居、纪念馆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内涵挖掘得较深,资料较丰富,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但有些景点,如梁红玉祠,吴承恩故居、刘鹗故居、关天培故居等,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都很深厚,只是没有深入挖掘,没有根据内涵精心打造,没有什么内容可看。再比如淮阴区的码头镇的古清口水利枢纽工程,虽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重要遗存点,被誉为我国的天然水利博物馆,但来游览的人并不多。纵观以上方面原因何在?文化内涵没有深挖出来,而失去了文化内涵的旅游,无异于美国航天飞行员阿姆斯特朗登上荒凉的月球所进行的科学探险。如果不将文化内涵提升到一定高度,同样打造不出文化亮点,当然也就失去了看点。

二.运河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的思考

前些年,淮安市政府就委托南京大学专家研制了《淮安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近年来淮安加大了旅游投资的力度,加快了旅游资源开发的步伐。但也应客观地看到,当人对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开发的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景观自然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破坏一点就会少一点。更不能容忍的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人为的建设性破坏,造成大量历史遗存被毁。在城市改造、开发利益与遗存保护发生矛盾时,负责遗产保护的文化部门往往遇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阻力,最终导致文物环境受到破坏、遗存被毁。王叔湘故居被拆,就是明显的例证,尽管周围群众、家人多次向上反映,文物部门从中做了工作,但终究逃不脱被毁的命运。开发荷花池住宅小区,让有200余年历史的园林遗址消失。老城区尼姑庵被拆,都天庙岌岌可危,东大街、西大街现已面目全非。运河文化遗存的很多古堤坝,由于道路修筑,随着大规模的治路运动和村村通公路的实施,很多堤坝的原始状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高堤变矮,长堤变短,整堤被中断,宽堤被削瘦,弯堤被取直,陡堤被放缓,不一而足。不同用途的民间取土,如烧窑、垫路、垫屋基等,已使古堤受到了残缺性破坏。再如漕运文化主题项目工程、大运河周边中洲岛公园、大闸口、清江浦楼、大运河文化广场等建设,已使淮安大运河文化长廊初具雏形;楚州推出了众多的乃至全国罕见的淮安河督府署、河下古镇等一批新人文景点,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但由于短视造成的急功近利,受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采取了粗放式开发,有的为了局部利益,乱批乱占旅游用地,大搞人工建筑,给旅游景观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但如何杜绝这种危害现象,协调好保护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对那些即使质量很高,但区位条件差,目前还没有市场潜力的或市场潜力较低的旅游资源应暂缓开发,对那些重复开发,内容雷同而导致污染,投资回收无望的项目应关闭或封闭,如楚州、码头的韩信祠、漂母墓等遗迹开发。其次,要抓住遗存的文化内涵,挖掘其潜在价值,开发后既要有看点,又要有卖点,比如梁红玉祠、刘鹗故居、关天培祠等人文景观的历史内涵都很厚重,只是挖掘欠深入,却没有什么内容可看。第三,提倡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应运而生,它强调了开发与保护并举,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的最大效益。运河本身是生态的河,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运河的生态效应遭到了挑战。仅以水污染为例,大量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排放到运河,运输船只的柴油、机油污染等等,对运河水质带来了影响。建议加大管理力度,杜绝污水直接排放运河。旅游船只可改用太阳能或有电能驱动的生态交通工具,以减少对运河水的污染。

第7篇:旅游开发建设范文

【关键词】民间文化旅游;娲皇宫

一、民间文化与旅游

1.民间文化的概念及特征。民间文化,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民间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自发性、传承性、俗化和程式化以及实用性和娱乐性四个方面。第一,从民间文化作品的创作过程来讲,自发性体现在其创作的任性而作、随处可作的特点上。因此,它时常是在自我娱乐、自我消遣的轻松前提下随口道来、随手作来的;并在流传过程中,率性而作、随心而改,不必顾虑人们是否接受、作品内容是否成熟、是否有吸引力等等。第二,传承性首先体现为一种言传身教。其次体现在口口相传。在民间文化作品的散播和接受过程中,“面对面”是其重要特点。这些艺术形式散播与村坊市井、街头巷尾,也出现在庭院、房中,流传在欣赏者自己的口里、手上。第三,民间文化的俗化和程式化指以喜闻乐见的方式,秉承着一定的民族文化的传统形式,当中融合了多种的民俗文化。通过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一种通俗易懂的,便于民众接受的程式化的审美形式。第四,实用性和娱乐性具体表现为人们在祈求美好愿望的时候,把情绪带入到所编写的诸如诗歌、童谣等形式的作品中。这些作品的内容主要以祈福和为了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未能达到的愿望为主。由于这些内容带有一些实用性且容易记忆,因此很容易被流传下来。

2.民间文化对旅游地开发发展的影响。其特有的俗化和程式化以及实用性和娱乐性的特征能够对旅游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俗化和程式化的这一特征主要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秉承着民族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众的理解要求,通俗易懂便于民众接受。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平庸也不会感到一无所知。相反地,更能激发其好奇心前往旅游地,同时还能更正旅游者,对本旅游地民间文化存在的错误观念。而实用性和娱乐性的特征则更加方便了民众对此种民间文化的传承。

二、涉县娲皇宫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尽管,在2006年涉县被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涉县女娲祭奠”被列入首批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也在涉县落户。但是,涉县娲皇宫景区在开发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1.旅游要素不够完善且产业发展较为单一,景区规模不够大。第一,购物娱乐方面。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娲皇宫景区内,仅有四家小型的旅游超市。而这四家小型的旅游超市所售的旅游产品,和许多景区一样在卖到处都有的旅游纪念品,并未具有鲜明的特征,无法激起游客的购买动机。因为受到景区规模的影响,景区内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娱乐设施。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景区应当规范旅游超市的管理,使之形成规模。突出特色产品,涉县地区的土特产丰富,素有“核桃花椒之乡”的美誉。通过对景区旅游超市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到大部分游客在旅游超市内所希望购买到的旅游产品,往往是独具涉县地区特色的旅游产品。而这些旅游产品也并非只有核桃、花椒、柿饼而已,更具代表性和吸引力的,常是那些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所制作的精美工艺品。第二,餐饮住宿方面:在娲皇宫景区内仅有两家餐馆。而这两家餐馆也仅仅是个体商贩租用景区门面经营,未形成系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档次也过低且在菜式和门面的装修等方面不够考究、缺乏特点,更加谈不上有住宿的条件了。从景区的规模来看,娲皇宫景区的总游览时间较短。即使由景区讲解员带领做精讲游览,总游览时间也在3.5小时以内,且路途游览较为单一,绝大多数为单调的山路,不足以吸引游客在景区内就餐、住宿。

2.交通情况不够理想。到目前,还没有直通娲皇宫景区的公交系统。而通往县城内的公交车的终点站,距离娲皇宫景区还有较长的一段距离。这在无形中阻碍了游客前往娲皇宫景区。在同游客的交谈中,有80%的游客有意愿到距离娲皇宫景区不远的红色旅游地129师司令部参观游览。但是,尽管129师司令部同娲皇宫景区的距离相对较近,但是交通状况却是一个大问题。这一段路程如果是车程,仅仅不到20分钟。如果是步行,那这段路程却显得过远了。就是这样一段不远不近的路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从娲皇宫到129师司令部,没有一个完整的运输系统,且在这两个景区地打车也较为困难。针对这一点,景区在进一步的规划中,可以更多的将这两个最具涉县地方特色的景区进行整合,搞好线路旅游。例如,可以开设一条专门的旅游公交旅游线路往返于这两个旅游景点之间。或者在两个景区内,分别允许个体来经营摩的和电瓶车一类的交通工具,来专门往返两地。因为,娲皇宫周围连着山而129师司令部毗邻着县城内流经的清漳河,景色宜人。也有许多游客前来观光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他们是徒步前来的。如果有了这样的交通工具,就能方便这类游客往返两个景区,从而间接提升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样的规划不仅方便了游客前往景区旅游,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与旅游景区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

3.宣传力度小,景区知名度不够。娲皇宫景区虽然在周边省、市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全国范围内还需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根据涉县旅游局对娲皇宫景区游客的统计,娲皇宫2009年客流量63万人次,其中邯郸地区26万人次,石家庄9万人次,京津保地区5万人次,河南、山西18万人次,其它地区仅5万人次。这对于作为我国最大的女娲庙,这个客流量显然是不够的。自2003年以来,涉县政府连续三年举办了“涉县女娲文化节”,连续六年成功举办了“公祭女娲大典”,在2008年11月份,成功举办了中国女娲文化首届高层论坛,并在2009年9月16日举办了首届“中国女娲文化节”。尽管这些措施对于提升娲皇宫的知名度,为弘扬女娲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合作平台。但是,政府等相关部门更应当将眼光放得长远一点,放到涉县甚至河北省以外的地方,让全国各地都了解涉县,让涉县走出河北。不应当只是“关门宣传”还应走多渠道宣传路线。

民间文化对于旅游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是不可忽视的,而民间文化旅游的关键点就在于“民间文化”四个字。突出资源特色,塑造“文化品牌”,是民间文化旅游产品的基石。特色是开发旅游资源的灵魂,是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招商引资也是必不可少的。旅游市场的成长、壮大要靠广泛的宣传和促销,旅游要发展,宣传是关键,旅游业是“眼球经济”、创意经济、营销经济,哪个地方吸引人,哪个地方就有人来,有了人,就有了人气,有了人气,就有了商机、可供开发和利用的市场,就有了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就会产生经济效益,民间文化旅游业不例外。此外,作为民间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者,更应该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主动出击发掘潜在客源上,这需要旅游局等各个政府部门,乃至一些企业通力合作,从推动民间文化旅游入手,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终达到一个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曹明权.女娲文化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20~59

[2][加]Bob Mc kercher.[澳]Hilary du cros,朱路平译.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2006:99

第8篇:旅游开发建设范文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招商局的指导下,我局创新招商思路,完善招商机制,改善投资环境,狠抓责任落实,强化了项目包装策划,拓宽招商渠道,丰富招商形式,注重招商工作实效,积极落实全省旅游招大引强行动的相关工作部署,加强了对区县旅游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协调,向各区(县)转发了《省旅游局关于推进全省旅游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旅游招商的责任主体、实施主体、方法步骤,推动招商工作向前迈进,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领导重视是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前提,我局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旅游招商引资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队、所)的负责人为成员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场开发科,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制定招商引资工作计划,坚持两手都要抓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旅游工作不动摇,一手抓招商引资工作不放松,以招商引资工作来推动旅游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强化招商措施,加大招商力度

在市委市府提出的“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旅游组织中心”发展战略指导下,坚持“引资、项目”两大带动战略,继续以景区招商为重点、项目为核心、服务为宗旨,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稳住增势,突出重点,积极作为,进一步完善投资促进服务工作,加强软环境建设,重点打造旅游精品,强化招商引资以及旅游宣传促销,努力发挥招商引资在推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整合资源,包装项目

为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促进旅游招商取得实质性突破,我局高度重视项目包装策划工作,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招商的理念,先后委托高端策划机构策划我市重点旅游项目;收集汇总全市旅游项目进行精心包装;专门印制招商画册,建立了××旅游招商项目库,全年累计包装策划了旅游招商项目41个,为××旅游招商工作储备了详尽的资料。

1、建立招商项目库

在项目包装储备上,聘请专业机构包装策划了“一江揽五秀”5个项目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分析,并将其列入全省大力支持的重点旅游储备项目。另外,收集、汇总、包装了张坝景区开发建设项目、方山生态园、华阳现代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双加镇松滩湖休闲度假旅游开发项目、凤凰湖景区项目、普照山景区项目、天仙洞景区项目、百吉滩温泉项目、玉蟾山温泉项目、玉兰山景区旅游建设项目、福宝古镇旅游整体开发建设项目、尧坝古镇维修保护建设项目、法王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震东民族文化特色度假村项目、红龙湖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项目、黄荆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丹山中心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计18个旅游招商项目报送了市招商局,完善充实了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

2、编印招商画册

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比较,精心包装了张坝桂圆林及沿江旅游带开发建设项目、方山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笔架山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神臂城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黄荆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凤凰湖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芙蓉岛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百吉滩温泉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天仙硐景区前山与后山整体旅游开发项目、叙永县丹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心景区、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画稿溪开发建设项目、红龙湖度假旅游区开发建设、佛宝景区天堂坝片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玉兰山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泸县龙蟾温泉度假村开发建设项目15个招商项目,并委托专业公司策划、设计、编印了精美的《××旅游招商画册》,为全市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委托机构策划项目

为增强我市旅游吸引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价值,包装策划具有投资价值的旅游项目开展对外招商,今年从旅游发展资金中安排了200万元聘请了北京大地风景旅游咨询集团和北京时代科旅等专业策划机构分别策划了江阳区美酒湾旅游项目和纳溪区天仙洞、凤凰湖景区等3个旅游项目,这3个项目的成功策划为我市以后旅游招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行性材料。

(二)利用展会开展招商

在招商方式上,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利用参加各种展会的时机,组织有关项目招商单位到重庆、成都、大连、义乌等地开展旅游招商活动8次,先后参加了第十二届“渝洽会”、“重庆·××投资说明会”、中国国内旅交会、第十届西博会、义乌旅游商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进行了项目推介,向参会客商重点推介了我市佛宝、黄荆、张坝等旅游招商项目,与客商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洽谈,为××旅游招商开辟了途径,拓宽了××旅游招商渠道。

1、1月9日至11日,我们精心组织了合江县旅游局、佛宝景区以及古蔺县旅游局等有关旅游企事业单位到重庆参加了由省旅游局主办的四川旅游产品冬季宣传促销活动,借助这个平台散发旅游招商引资宣传资料1000多份。

2、3月27日至29日,我们组织各区(县)旅游局、旅游景区及旅行社的有关负责人共计30余人参加了2009中国重庆城际旅游交易会,在会上经与有关友好地(市、州)的旅游部门、旅游骨干企业、旅游协会、新闻媒体的协商,参与加入了中国城际旅游联盟,有效推进了我市的区域旅游合作,为我市在重庆的旅游招商奠定了基础。 4、5月11日至13日,我们组织江阳区旅游局、合江县旅游局、佛宝景区、尧坝古镇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到重庆参加了第十二届重庆渝洽会,在××投资说明会上向参会客商详细介绍了我市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并推介了我市佛宝玉兰山开发建设项目、黄荆旅游开发项目和一江揽五秀旅游项目等三个重点旅游招商项目,引起了参会客商的积极关注和浓厚兴趣。并组织有关旅游企事业单位参加了展览,现场接受了大量客商和游客咨询。 7、11月12日-15日,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在浙江义乌举行,为筹备此次旅游商品博会,我市精心包装了佛宝旅游招商项目和黄荆老林招商项目报送省旅游局统一推介,最终,黄荆老林项目入选全省十大重点旅游推介项目在义乌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进行了推介,赢得了众多旅游商家的青睐; (三)重点出击,专场推介针对重庆主客源市场,我市在重庆市工商联、重庆市旅游商会的大力协助下,与市招商局联合在重庆召开了××旅游招商推介会,重点推介了我市古蔺黄荆老林旅游项目、叙永丹山旅游项目、合江佛宝景区旅游项目、法王寺旅游项目和尧坝古镇旅游项目、江阳区长江美酒湾旅游项目、纳溪区凤凰湖和天仙洞旅游项目共8个旅游招商项目,宣传了我市旅游资源和产品,与有投资意向的投资商进行洽谈和磋商,并积极邀请前来考察环境和项目。重庆市工商联、重庆市旅游商会领导出席了我市推介会并分别讲话,他们表示将于近期组织重庆市投资商和旅行社负责人考察团来我市考察。

(四)强化媒体,重在宣传

今年,我局在招商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首先,加大了与相关平面媒体的合作,在××日报、××晚报上开辟了专题专栏,分别介绍了我市旅游招商项目和招商相关信息。其次,加大了网络宣传力度,建立了网站旅游招商专栏,设置了旅游招商项目库,公示了我市的旅游招商相关政策和服务项目,借助网络的广泛覆盖性,获得了较高点击率,有效地宣传了我市的旅游招商情况。

(五)邀请客商,来泸考察

“走出去”的目的是宣传,“请进来”才能让客商更直观更详尽的了解我市旅游资源情况和旅游项目情况。因此,从实效性考虑,我市旅游招商在走出去宣传的基础上,工作重心开始向“请进来”倾斜,遵循广泛宣传、深入洽谈、实地考察的招商步骤,积极邀请对我市旅游项目感兴趣的外地客商来泸实际考察。先后有香港竣洋集团、香港环球投资公司、广东东莞王评设计公司以及重庆、广东、浙江等多家投资商来我市考察了佛宝景区、法王寺景区、尧坝古镇等景区景点和分水乡、黄舣镇、华阳街道、弥陀镇等相关旅游项目,目前仍有几个项目在密切联系之中,可望有实质性进展。

(六)改善环境,强化服务

实践证明,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推进招商工作的重要动力。为此,我们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招商工作的重点,坚持用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作风、最优秀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工作搭建广阔的平台。实行政务公开,大力推行行政效能建设,执行优化投资环境的“九项制度”,即: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重大投资项目跟踪服务制、政务公开制、限时办结制、首办负责制、文明办公制、软环境建设责任追究制等。同时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了我局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推动了重大旅游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旅游招商实效

经过全市旅游系统的共同努力,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新的成效。从签约情况看,我市已新引进张坝桂圆林生态健身中心、笔架山生态观光园、玉蟾温泉度假区、洞窝峡谷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黄荆四星级宾馆及郊野公园项目、张坝景区二期土地整理项目、天仙硐景区天全寺项目和鼓楼山景区项目,项目合计投资32.928亿元。其中,洞窝峡谷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玉蟾温泉项目和黄荆四星级宾馆及郊野公园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黄荆、福宝、百节温泉景区也正在与投资商洽谈中。 2、泸县玉蟾山温泉旅游开发项目。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13.6亿元,主要开发建设温泉池群、温泉度假区、濑溪河二桥等景点。目前已完成200亩征地。

3、合江县城三星级宾馆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进行合江县三星级宾馆及配套设施投资建设。

4、黄荆四星级宾馆及郊野公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500万元,目前已完成征地拆迁、设计工作,正在开展前期建设工作。

5、张坝景区二期土地整理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亿元,进行景区二期开发建设,主要包括张坝核心景区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准备将其打造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6、天仙硐景区天全寺项目。实现招商引资3480万元,用于修建天全寺景点接待处、圆通店。

第9篇:旅游开发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旅游;旅游市场;旅游产品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08-2

0 前言

农业旅游起源于欧洲,对农村旅游的研究始于19世纪50年代的山地旅游研究,在研究内容上,除重视农村旅游的开发研究外,还偏重于农村旅游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农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农村旅游发展的管理研究、农村旅游发展中的女性问题研究等。在我国,对农业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介绍国外的农村旅游开始。随着农村旅游成为我国“98华夏城乡旅游年”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对农村旅游的研究逐步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继“2006中国农村游主题年”,“2007和谐城乡游主题年”“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活动,农村旅游和对农村旅游研究逐步延伸。

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标准的三个方面即新型农民、发达的农业、和谐的农村。发展农村旅游是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并进新举措,同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农村旅游提质升级互动并进新机遇。发展农村旅游,一是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拓宽就业渠道;二是可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变村容村貌;三是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加速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1 苏州农村旅游发展概况

苏州农村地区占到市域面积的75%。随着苏州农村旅游市场的迅速兴起,对全市农村游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引导其科学、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根据《苏州市农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的规划目标:2007-2020年,农村旅游年均增长率10%-15%;到2010年,培育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农村旅游景区(点)50-100处;建成3-5个具备现代服务功能的农村旅游集聚区,3-5个旅游特色镇,10-25个旅游特色村;游客对农村旅游服务基本满意率达95%以上。

2 研究方法

农村旅游开发,对客源市场的依赖性很强。为了更贴近客观事实,笔者所带的课题组于2010年4月至9月对来苏州参与农村旅游的游客发放了900份问卷,回收869份,回收率96.55%,其中有效问卷847份,有效率94.1%。

3 调研情况及总结

3.1 客源市场描述性

游客以中青年人为主,45岁以下占了78.1%。行业分布比较分散,没有明显的特征。从游客的市场来源来看,苏州大市为主要客源,占32.38%,江苏省内其他城市占26.9%,这两部分占了全部客源的近60%,其次是上海客人。由此可见,苏州农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是苏州、江苏、上海以及浙江。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5.95%

3.2 游客行为特征

由调查得知,农村旅游以自驾游(占比42.74%)和单位组织(占比20.12%)为主。在旅游目的选择上依次是通过朋友介绍(占比46.07%)、宣传册子(占比14.76%)、电视广播(占比14.52%)、网络(占比13.45%)和报刊杂志(占比11.19%)。从停留时间来看,游客的停留时间较短,59.05%的游客当天返回,23.33%的游客安排了两天的旅游活动。另据调查显示,除了冬季外出旅游人数较少(仅占1.55%)之外,其他季节没有非常明显的变化。

3.3 游客消费情况分布

根据调查结果,汇总了游客的消费水平、消费分布以及住宿方式选择的特点,如图表1所示。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游客总体消费水平在500元以下,占56.79%;在消费分布上娱乐消费最少。对于住宿的游客,大多数会选择农家乐和景区外的饭店;如果选择住饭店的话多数会选择三星级及以下级别的饭店。

3.4 研究结果总结

从调研结果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主要特征:①在游客年龄层次上,以中青年游客为主;②在出游方式上,自驾游出游为主;③在停留时间上,以一日游游客为主;④在旅游动机上,主要是观光游览;⑤在目的地的知晓方式上,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⑥在总体消费水平上,多数较低;⑦在住宿选择上,以农家乐以及三星级及其以下的饭店为主。

4 对策建议

根据调查分析的情况,为了更好的发展苏州农村旅游,使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4.1 做好农村旅游产品,提高游客消费水平

优化旅游者消费结构、扩大旅游消费,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扩大旅游消费的一个基本点就是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4.1.1 丰富农村旅游产品 开发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除传统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外,注意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如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生态旅游等,以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在开发的同时加入具有参与性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切身的感受到旅游所带来的快乐,使游客不仅在视觉上获得体验,更希望能让游客在听觉、味觉、嗅觉等方面全面获得享受。因此要突破观光旅游的狭隘,开发多样性的旅游产品,提高苏州农村旅游的综合竞争力。

此外,针对消费结构,开发旅游纪念品。纪念品能代表苏州农村的形象和文化内涵,有纪念价值,能够获得游客的喜爱。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景区缺乏旅游纪念品。我们可以重新开发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赋予其人文江南的形象,通过创新开发有价值有竞争力的纪念品。在开发上政府应该主导控制,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旅游产品的重复建设,为特色旅游产品的发展开拓一条新路。

4.1.2 创建农家乐品牌 随着生态旅游和农村旅游的开展,农家乐一直很火热,吃农家、住农家也是游客的喜爱,但是在这一股洪流之中如何脱颖而出,就看特色。景区每天都有人很多游客光顾,但是有多少人选择吃饭并住一晚上?调查结果显示,59.05%的游客当天返回,23.33%的游客会停留一天,这一比例是很低的。有游客反映菜的口味一般,缺乏特色,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特色产品,服务不到位等,没有做出口碑,没有凸显品牌。没有亮点就没有消费,所以如何在农村旅游发展中建立特色餐饮迫在眉睫。

4.1.3 抓住苏州本地的重游客 苏州农村旅游市场具有较高的重游度,那些主要是苏州本市的居民对景区的感知和满意程度较高。但随着游览次数的增加,吸引力和消费会逐渐降低,所以推出特定旅游营销策略是很重要的。针对这些固定顾客群,我们要研究他们的行为偏好和消费倾向,根据他们的特征推出特定的旅游产品和路线,并能在新产品推出后让他们在第一时间知道,激起这些游客的旅游欲望,并使其得到满足。还可以通过这些重游客扩大品牌和口碑,在他们的带领下,肯定会带来更多的游客,因为通过朋友介绍来参加旅游的比例(占比46.07%)是相当高的。

4.1.4 细分游客市场 消费者根据市场细分,还可以分高消费游客和中低档消费游客,针对这样的市场,我们既要有满足高消费阶层的高质量、精加工的旅游产品;也要有适合一大众消费需求的中低档次的旅游产品,尽可能发挥旅游产品组合战略的优势。

另外,根据苏州农村旅游中老年游客相对于中青年游客人数较少的特点(45岁以下占比78.1%),在稳定中青年旅游市场的前提下考虑创新产品,吸引中老年游客需要。中老年人相对有较多的时间、较好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在调研中发现苏州农村旅游产品中缺乏适合中老年人旅游产品,我们可以利用原有的旅游资源,再加入中老年人兴趣和消费偏好设计产品。同时可以推出不同的和中老年人有关的主题或特色活动并形成自己的品牌,使之成为竞争的优势。

4.2 加强宣传促销,扩大客源市场

4.2.1 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 旅行社作为旅游产业的市场媒介,是沟通游客和旅游景区的重要纽带,所以旅行社的宣传是景区推销产品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以后的发展过程当中,苏州农村各个景区,要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特别是与其他地区旅行社的合作,针对各地区游客的不同需求,设计更多能够适应需求的旅游路线,解决外地游客少这一客源市场的问题。

同时,与苏州当地的旅行社也要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调查数据显示,苏州本地游客多为自驾游(占比42.74%),自驾游者多为中青年游客,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景区和当地旅行社可以联合设计针对青少年游客及老年游客两个市场,推出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以此来解决市场空缺的问题。

4.2.2 加强与媒体的合作 与媒体合作可以提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针对游客中自驾游游客较多的特点,我们可以和一些汽车俱乐部联系,共同推出活动,提高苏州农村旅游的知名度;针对有潜力的中老年人市场,考虑到中老年游客喜欢听广播、看报纸和看电视,可以通过这些媒体,将活动传播出去;还可以加强与一些养老院、社区或关注老年人健康的企业的合作,通过他们推出相关的旅游路线。在特定的活动期间通过特别的优惠或社会的赞助,提高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

4.2.3 重视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在现在旅游市场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无论是旅行社还是旅游景区都将它作为营销的重要战略。苏州农村旅游也应该尽快建立网站,根据网络营销要求,进一步加强网站的建设,及时更新旅游资讯,为游客提供更加完备的苏州农村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的信息。同时还可以为游客进一步提供景区门票的网络预订,更进一步的提供餐饮住宿的网络预订,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旅游途径,增加团队游的同时增加散客的自助游。在做好网站建设的同时,加强利用其他网络资源对景区进行宣传,特别是可以加强与知名搜索引擎百度和谷歌的合作。

4.3 打破区域分割,错位发展,加强合作和总体规划

从各个旅游景区自身方面来看,苏州农村旅游拥有多样化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区域的划分,出现了个地区旅游产品的同质竞争,既不利于各个景区自身的发展又影响整个苏州农村旅游的和谐发展。针对这个问题,要对各地区的旅游实行错位发展。各景区要推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招牌菜”,使游客在不同景区感受到不同的乐趣,比如同属于古镇游的木渎和直,也要有各自特有的古镇文化,在共同体现苏州文化的同时,具备各自的吸引点。

加强景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使资源的合理利用。必须做到资源的合理组合,着力优化旅游线路设计,做到点线结合、串点成线,推出太湖山水风光游、古镇古村探访游、古吴文化寻踪游、生态休闲度假游等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

4.4 加强行业合作,提升苏州农村旅游的竞争力

苏州农村旅游景区多,覆盖范围广,加强各行业的联系非常必要。一是要加强景区间的联系。旅游景区交通要便捷,方遍组合路线;加强景区间的合作,避免相互恶性竞争。二是要加强景区与餐饮住宿的联系。在景区能够有让游客获得吃饭住宿交通的信息;在饭店能让游客知道景点、交通等的情况;在车站能够提供较全面的出游、餐饮和住宿等情况的信息。也就是处处提供人性化服务,使游客真正体验到方便、快捷、顺畅,让游客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同时可以增加游客消费,增加重游率。

5 致谢

本研究是江苏省教育厅课题《苏南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同时得到了江苏省青蓝工程的资助,此项目得到了施晓燕、胡荣荣、徐巧平、周健及08旅游同学在项目调研等方面的支持,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黄勤慧,吕军.竞争力理论在区域旅游整合中的应用[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1):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