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振兴措施范文

生态振兴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振兴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振兴措施

第1篇:生态振兴措施范文

如何解决当前面向大众的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单调、制作简陋、包装低劣等问题?怎样改善传统工艺领域模仿传统的多、创意创新的少,陈设把玩的多、实用日用的少,大众的不精致、精致的不大众等现象?记者从刚刚结束的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为了发现和弘扬中国的手工精神,文化部启动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走进生活、增加就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振兴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全面提升非遗保护水平的新契机。文化部启动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基本目标是在尊重非遗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前提下,搭建起传统工艺与艺术、学术、现代科技、现代设计及当代教育的桥梁,明显提高传统工艺从业人群的传承水平,明显提高传统工艺为现代大众的接受程度,明显提高传统工艺制品的品质和效益,明显提高传统工艺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

据悉,围绕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制定,未来文化部将着重开展三项措施。一是以传统工艺为重点实施好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进一步选择能够充分反映手工精神、生活化程度高、产品可成系列的项目,协调高校和企业开展更加专门的研修、研习及培训,帮助传统工艺从业者开阔眼界,提高设计和制作水平,着重培养其走进生活的意识和追求精致与完美的手工精神。二是鼓励和支持优秀文创企业、设计企业和高校到民族地区及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包括各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工作站。三是支持商业网站与相关专业网站设立传统工艺展示和销售平台,帮助传承人推介传统工艺产品特别是创新产品。

与上述三项措施相配套,文化部还将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申请设立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解决与传统工艺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民族地区和18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重点,依托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街区,再增设一批非遗传习中心,促进形成浓厚的传习和交流氛围;在具备条件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自然、人文景区,支持设立非遗展示、展演和产品展销基地;利用非遗节、非遗博览会等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比赛。

第2篇:生态振兴措施范文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要求,立足我市实际,着眼于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推动我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全市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五大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五大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

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节水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等产业,是我市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10年,全市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5%以上,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超过33%。五大产业在农业领域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我市农业五大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形势,产业的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产业和品种优势受到挑战;结构层次偏低、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进一步显现。推进农业五大产业振兴,对加快培植高效生态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振兴五大产业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出成效。

二、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以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黄河三角洲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目标,按照市委“123456”的总体发展布局和“49”字工作方针,突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粮丰林茂、北国江南”这一品牌,围绕重点园区、重点品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重点”,健全扶持政策,强化科技引领,完善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扩大招商引资,着力打造品牌,努力拓展产业链条,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产业加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五大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坚持高端定位,推进产业升级,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明确主攻方向;坚持科技先行,创新发展动力,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市场引导,完善工作机制,搞好示范带动,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坚持统筹兼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五大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三)任务目标。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在全市建成一批以五大产业综合提升为主体的高标准生产基地和园区,扶持一批知名品牌,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将我市打造成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到2015年,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农民通过五大产业振兴年人均收入增加2500元以上。

三、五大产业振兴重点

(一)蔬菜产业。通过政策扶持,重点推进,加快发展,全面提升蔬菜产业档次水平。在全国蔬菜区域重点规划县博兴县和惠民县的基础上,把城区县、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作为市重点生产县(区)。食用菌生产重点培植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惠民县、城区食用菌基地,邹平芳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惠民县松源食用菌、市食用菌推广中心等一批科研、工厂化生产项目。推广标准化基地生产模式,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市,到2015年三分之一的县(区)、二分之一的乡(镇、办)发展有机蔬菜、食用菌生产,形成以绿色食品主流消费、有机食品面向高端的市场供给格局。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带动农民增收。以邹平山药、博兴富硒西红柿、惠民无籽西瓜为重点,开展品质改良和开发利用,精心打造蔬菜名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销售,充分放大品牌效应。到2015年,蔬菜(含瓜类)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总产量260万吨以上,产值50亿元。重点培植5个重点县(区),40个重点乡镇,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6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蔬菜贮藏、加工企业达到30家,年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创建和培育省级以上蔬菜品牌10个以上。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增加700元。全市建设55家蔬菜等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交易能力达到160万吨。

(二)渔业。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渔业经济区建设,大力实施现代渔业“3·20工程”(新改建、扩建海水标准化池塘20万亩,内陆标准化池塘养殖面积达到20万亩,建设高标准海水工厂化养殖设施20万平方米),渔业龙头企业建设“双百工程”(建设渔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100家以上,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渔业科技“3·10工程”(引进培育10个生长性状优良、效益显著的渔业优良品种,引进推广10个技术领先、增产增效显著的渔业新技术,重点培育10个市场认知度高、前景广阔的水产品品牌),构建现代渔业“四六五一”发展框架(建设四大水产健康养殖区、六大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五大水产品贸易基地和一个现代渔港体系),完成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跨越,实现渔业振兴目标。

到2015年全市实现水产养殖面积17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5万吨,渔业总产值实现220亿元。渔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三)畜牧业。以打造黄河三角洲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为目标,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畜牧业为重点,扎实推进优质牧草生产与草地保护开发利用、优势畜禽品种生态养殖提升等工程,全面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产业加工增值能力,实现畜牧业全面振兴。2015年全市存栏奶牛10万头,出栏肉牛80万头、生猪300万头、肉羊200万只、家禽3亿只。畜产品产量达到155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2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年提高1.5个百分点。新建和扩建大型生猪、肉牛肉羊、肉禽屠宰加工企业30家,总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畜产品加工产值280亿元;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40个;种畜禽场达到80个,年可提供商品畜禽种苗4.2亿头(只);创建市级以上现代畜牧业示范区30个,全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90%以上;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公共卫生、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三大安全得到保障,初步建立起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四)果业。积极转变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生产体系、科技支撑体系、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产业化经营体系,全面提升果业科技含量和整体素质,把初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果品生产、加工和出口示范基地。到2015年,全市果园面积达到160万亩,果品产量120万吨,果业产值达到50亿元;果树良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建立沾化冬枣、无棣小枣、阳信鸭梨、邹平水杏、惠民蜜桃5处果树种质资源圃;名优果品批量进入国际市场,果品出口量占果品总产的6%;实现全市农民人均果品增收450元。

(五)苗木花卉产业。加大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力度,收集和保存一批白蜡、杨树、柳树、冬枣、苹果、观赏花木等良种资源,培育出大量的林果良种繁殖材料和良种壮苗,以适应林业生产的不同需求,促进良种化进程。以黄河以南三县为主,建设速生用材树种和园林绿化树种良种基地2万亩;以沾化、无棣为主,建设耐盐树种和园林绿化树种良种基地1万亩;以黄河沿岸为中心,建设生态绿化树种和苹果良种基地2万亩;以城关镇为中心,建设鸭梨良种基地0.3万亩;以为中心,建设冬枣良种基地1万亩;以为中心,建设金丝小枣良种基地1万亩。以现有的惠民皂户李、花木交易市场为依托,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辐射带动周边县(区)花木交易市场的建设。到2015年,全市苗木花卉栽培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保护地栽培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苗木花卉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府扶持。制定促进五大产业振兴的财政扶持政策,综合运用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市财政将在整合现有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基地开发、园区建设、示范项目、特色产品和名牌培育等。各县(区)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投入,明确支持重点。按照分级负责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五大产业振兴投融资机制,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五大产业振兴。加强对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发挥最大效益。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政发〔2009〕14号)精神,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规模效益,推动五大产业发展。

(二)突出项目支撑。

一要抓好重大建设项目策划和储备。各县(区)和有关单位都要积极策划、储备项目,充实、调整项目储备库。按照建设程序积极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努力落实建设条件。

二要全力做好争取工作。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抓住国家、省不断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机遇,紧紧围绕上级资金的支持重点,准确掌握国家和省每一批资金安排的信息,及早做好相关工作,有针对性地选择好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

三要扎实做好项目实施工作。要按照项目规划要求,严格实施程序,严格标准质量,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发挥项目最大效益。

(三)强化金融支持。驻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五大产业振兴的信贷支持,区域内涉农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并将这项指标纳入对金融机构考核范围。结合我市银企合作促进会,每年组织一次银企对接,重点扶持五大产业基地、标准化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引导五大产业的龙头企业规范发展,指导具备条件的企业抢滩资本市场,为企业做大做强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对全市蔬菜等五大产业相关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四)突出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现代技术研究院、各级各类实验室等科技资源的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研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发挥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以体制创新和信息化技术应用推进五大产业高效生态发展,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对促进五大产业发展的科技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优先立项。加大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实施力度,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推广机制,加大先进适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力度,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提高新技术对五大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发挥各级各类星火培训学校、培训基地的作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高核心竞争力,丰富产业技术储备,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五)强化质量安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建设,引导扶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简称“三品一标”)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及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大产品检验检测力度,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六)健全市场体系。根据城乡体系空间布局特点,按照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原则,规划建设具有全国性、区域性的产地、集散地批发市场,推进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规划建设商品产地型、具有现代功能的新型商品市场,逐步构建农村商业网点体系,引导和扩大农村消费,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流通业态向农村延伸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供销系统、邮政物流、交通运输、大型商贸、龙头企业等五大流通网络,建立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积极引导大型综合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搭建农超对接平台。引导农产品物流企业改造升级,推动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设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的冷链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加强农产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和创新农产品拍卖、经纪人、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推动与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批发交易市场的网络融合、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信息搜集、研究、、预测、预警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第3篇:生态振兴措施范文

一、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

(一)项目审批有序展开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制度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之一,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业务工作,2012年,建立了建设项目联审联批制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结合产业布局要求,严把项目准入关,2012年共拒绝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以及高污染、高能耗、高资源消耗、低产出的项目6个,共审批建设项目54个,批准试运行项目2个,竣工验收项目4个。

(二)服从大局靠前服务

服务企业推动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2012年,在县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主动靠前,为企业提供政策上的咨询,积极参与项目选址、落户和建设。尤其是在氢氟酸项目和化工园区建设出现群众不同意见的时候,按照县安排,积极参与人大和政协2套班子组织的调研组,对项目的建设进行调研,在政府与群众的对话会上,认真解释项目建设技术、国际国内的形势等。同时,积极协调上级部门,为县里的项目争取立项审批,2012年我局出具项目争取立项意见46个,协助各部门争取上级立项批准项目5个。通过努力,我县没有出现因为环保审批而滞延县重点项目建设的情况,有力推进了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协调沟通对接振兴

根据县里对接苏区振兴规划编制和“四个一批”的工作安排,我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投入其中,及早谋划,周密安排。一是,认真研究国家的政策动态,在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编制初期,向县发改委提出了将我县纳入到水源涵养地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争取国家财政支付转移的意见和建议,并获得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争取,源纳入到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补偿,执行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优惠政策写入《国务院关于支持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二是,积极谋划项目,建立了对接苏区振兴发展项目数据库,包装了一批项目上报省市,争取资金项目,经县核定,2012年我局争取资金1243万元,完成县下达的争取资金任务。三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编制了县饮用水源地保护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储备了一批项目,完成了县下达的“四个一批”工作任务。

(四)生态保护成绩明显

一是,生态创建取得明显进步。2012年完成了生态县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评审,经政府批准实施,各乡镇的生态规划也已经编制评审完毕。申报了、、、等4各乡镇,经审查,市局将、、向上申报省级生态乡镇。同时,申报了等28个市级生态村,其中,等4个村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称号。二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展开。建立了2012年到2020年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库。完成“十二五”及2016年至2020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规划及编制工作,上报2012至2013年农村环境整治项目46个。村列为2012年度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与此同时,2011年度亨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完成招标投标工作,开工建设。三是,建立农村环境保护机制,保护一泓清水。以县委办的名义下发文件,建立了长效机制,对我县主要河流保护、农村垃圾、污水的监管做出规范。四是,配合省市对头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调研。

(五)学习政策深入“三送”

在3月份,在我局挂点的屏山镇胜利村搞“三送”工作期间,深入基层,走遍了胜利村的每一个村小组,走村入户,深入基层,摸清情况,听取群众的呼声和疾苦,通过召开座群众大会、出宣传栏和展板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和“三送”工作内容,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积极协助分管领导和村支部、村委会开展工作。

(六)整顿作风廉洁高效

认真贯彻上级精神,严格遵守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同志,贯彻上级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作为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保证,以身做则,在学习、工作、作风、生活等方面,首先带好头,做到洁身自好,清正廉洁,不做有损于党、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事,身体力行的带好队伍。积极投入到创建作风建设模范县暨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中,严格以身作则,高标准严要求,通过优化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开通重点项目、民生项目绿色通道等措施,方便群众和部门办事,通过“两集中一公开”的制度,把审批工作摆到阳光下,接受社会监督,在工作中做到了廉洁高效。

第4篇:生态振兴措施范文

下面,我结合我镇具体工作谈谈下一步工作计划,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指正。

一是招商引资出实招。加快项目招引落地,服务好落地企业并与之建立长期友好的信任合作关系。建立“客商库”,促进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创新亲商安商扶商方式,派镇干部对企业一对一驻点,加大对商会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工业发展出实效。力争在2021年新增2—3个亿元企业落户,重点培育企业入规入统,明年计划培育工业上规企业2个。拓展税源,增加可用财力,落实好降成本各项惠企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三是乡村振兴展新貌。加大秀美乡村建设力度,26个村按照村组数量,每个村培育1-2个亮点,保证每个村都有一村一品、一村一亮点。同时,结合城乡环境整治,组织每月一评比,每季度一次片区现场会,以保证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推进。

四是生态环境大提升。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坚决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纵深推进环保“三大战役”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坚持全民共治,携手行动、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秀美新乡镇。

五是特色亮点惠民生。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打造成天台的特色亮点工作,继续加大投入,实行长效管护机制,向社会购买服务,在全镇范围内实行保洁、清扫、垃圾转运等一站式服务,保障整体工作全面推进。

第5篇:生态振兴措施范文

就如何进一步做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我想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一项工作要想实现发展和提升就必须看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改进,进而实现突破,所以我想先谈谈人居环境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作开展强度难度大。我镇境内有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名胜风景区、枣庄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6条生态红线,这些对我镇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资金制约短板尤为突出。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需要财力投入和支撑,由于镇村财力较为基础薄弱,无法保证所需资金及时到位,导致工作成效不明显。

三是争取项目配套资金难。近年来,我镇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上,争取了部分项目资金,由于项目资金需要地方配套资金,镇财力难以保障到位,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四是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参差不齐。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工作开展,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有所增强,但还有部分群众意识较差,生活垃圾乱扔乱放,生活污水乱排乱放。

五是整体推进工作难度较大。全镇村庄布局散落,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和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的推进。

实现提升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下一步工作思路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下一步我镇应围绕建设“林海崮乡、多彩北庄”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生态振兴”的路子,出实招、下硬手,动真碰硬,继续做到力度不减、投资不减、成效不减,力争站位靠前、走在前列,着力打造北庄生态宜居环境。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我镇是全市知名旅游乡镇,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在具体推进工作上,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全面形成整体联动、多元参与、合力共建的建设格局。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研究制定《北庄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计划》,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村级成立建设指挥部,建立镇直部门联动帮包责任制,进一步明确镇城建办、农业办、水利站、环卫所、园林所等相关部门职责,定期组织召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现场会和调度会,确保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做到共同参与、齐抓共建、合力推进。二是坚持动员群众,全员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广大群众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积极引导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庭院绿化、美化等工作。同时,引导群众开展“卫生家庭、干净人家、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改善庭院的生活居住环境,营造农村文明、干净、有序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社会风尚。三是坚持资金整合,发挥效益。对争取的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进行有效的整合,实行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做到“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坚持机制保障,建管并举。注重积极开展河道保洁、农村垃圾收集、道路保洁和村庄环境整治“四位一体”长效保洁机制,并在人力、设施上予以倾斜,做到垃圾及时收集、及时清运,保持村庄环境优美、干净整洁。

(一) 压实责任,凝聚整体工作合力。我们将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进一步巩固成果,扩大战果。全面做好与镇域路域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等有机结合,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狠抓落实,部门协作配合,包片领导直接抓,村书记、包村干部亲自抓,村上干部具体抓,党员和群众自觉抓”七级联动体系,成立镇域路域环境整治、生态建设等五大工作组,将人居环境整治的责任和压力传导到村、明确到户、具体到人。细化分解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在全镇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确保工作快速推进。

(二)强化示范带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各村实际,突出重点,统筹推进。

第6篇:生态振兴措施范文

关键词:赣南红色旅游;活性生态链;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13 年度项目“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新机遇下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资助成果.课题编号:SH1307.

2012年6月国务院正式提出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如何结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新机遇进一步发展赣南旅游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旅游产业中,红色旅游发展势头刚劲,并且迅速形成一股新生代旅游热潮。红色旅游其实就是一种把红色的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主题形式。

1 赣南红色旅游资源

赣南曾经是中国革命时期斗争的主战场,在中国的现代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地 的革命旧址还有纪念设施、红色民谣、红色的故事传说凝聚出赣南特有的红色文化精神风貌。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仅瑞金一处的革命旧址就多达180多处,有像石 城阻击战等战场遗迹,还有像上犹营前烈士陵园等,这些广泛分布在赣南各地的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是赣南红色旅游文化延续传承的重要载体。

2 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的内涵

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作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 社会资源利用效益,对两种以上产业的链接进行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着眼于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 的和谐,着眼于如何通过对有限资源和能量的高效利用,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链是“循环经济”理论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3 赣南的红色旅游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地方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带动性强,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 高,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典型的绿色产业,是一项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红色旅游市场日渐开阔,利用旅游业带动其他 行业共同发展,是很多省市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

3.1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的优势分析

(1)、赣南的红色旅游资源已经初具品牌优势

瑞金“红色故都”作为赣州的红色旅游资源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较高,宁都、兴国、于都、会昌等县也是赣南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基本上可以组合形成赣州—于都—会昌—瑞金—石城—宁都—兴国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

(2)、赣南红色旅游资源具备极好的交通市场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看,赣南是个边界城市,与粤闽湘交界,连接多省,与广州、深圳、珠海、厦门、南昌、长沙、武汉等大城市形成“五小时都市圈”,具有2亿人口的国内旅游客源地市场。

(3)、赣南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赣南古文化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整合优势

赣南是客家文化发展的摇篮,有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历史遗产。赣南也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古老山水历史文化名城,依山傍水,非常有利于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古色旅游完美结合。

3.2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的劣势分析

(1)、赣南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强,旅游规划滞后、促销手段不足

长期以来,赣南用于发展红色旅游的资金有限,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健全,旅游产业及相应的附属产业相对落后,对现有红色旅游资源缺乏科学规划。

(2)、赣南红色旅游人气指数相对比较低

通过对南昌、延安、井冈山、韶山、西柏坡等著名红色旅游景区旅游关注度数量调查显示,赣南红色旅游的人气指数有着较大差距。从赣南旅游部门也得到相应证实,目前游客客源主要以南线闽粤地区为主,也有北线省市游客,但旅游总体收入偏低。

(3)、管理体制不完善,旅游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赣南红色旅游还存在着多头管理、多级管理的现象。以山体为主的属林业部门管理; 以水系为主的属水利部门管理;而文物类和博物馆、纪念馆类属文化部门管理;烈士陵园类又属民政部门管理。总体看来是大家重视,共同参与,实际上互相牵扯, 给资源整合、促销组织、平时管理带来诸多难处。

3.3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机遇

(1)、有利的政策、经济市场环境

2012年6月国务院正式提出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为开发赣南红色旅游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随着赣南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赣南对外吸引资本投资得到迅速发展,必将为赣南红色旅游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旅游产业升级提供可能。

(2)、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建设赣南红色旅游产业数字化平台提供了机遇。

通过建设和完善赣南红色旅游产业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电子信息服务,对红色旅游的展示、红色歌谣的传唱、盛事节气介绍、管理服务的完善都提供了良好机遇

3.4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红色景区趋同化现象严重

现在很多红色旅游景区基本上都是模仿当年的建筑,各景区之间的风格差异较小,这就使得许多游客不禁发出了“红色景区咋都一个样”的疑问,进而产生了“游一当十”的心理,影响了红色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2)、红色旅游市场波动幅度较大,发展不稳定

红色旅游发展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整体上呈现为波浪式发展态势,其主要集中在纪念日前后和黄金周期间。另外,由于政策导向的作用,红色旅游市场呈现出不稳定发展态势。

4 建立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赣南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可以紧密围绕 “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这一形象定位,将红色旅游发展作为突破口全面跨越发展。

4.1 处理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建立起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就应采 取具体措施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以此整合成一项可持续性的产业发展模式。既注重红色旅游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又要注意与生态 资源的结合,更要注意发展旅游的附属产业,使旅游资源的各个环节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近、相得益彰的产业活性生态链发展格局。

4.2 加强红色旅游区域间合作,整合红色旅游资源

赣南各红色旅游景点间要积极主动地搞好区域协调、配合工作,在项目选择上统筹兼顾,形成合理分工和相互促进的格局,防止各自为政、争抢项目、自成体系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精心打造赣南红色旅游品牌,整合各种旅游资源,延伸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

4.3 打造协调可持续发展活性生态链

加大力度开发真正体现中央苏区革命精神和特色的旅游商品,实现经济效益,努力使赣南红色旅游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

5 结论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有利的人文和政治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立一条立足于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的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完善体制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一个管理有序、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红色旅 游产业,使其发展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和谐工程,从而更进一步通过红色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丽刚.《赣南红色旅游资源特征分析及开发策略》 [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10.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3]姚卿善《浅论赣南老区红色旅游的品牌建设》[J] 商场现代化2009.13.

第7篇:生态振兴措施范文

关键词 辽宁新农村建设;基础上程;增收工程;环境工程;素质工程;组织工程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5-0031-02

世间万物皆有运行法则,新农村建设也有其规律可循,新农村建设属区域经济范畴,既有区域发展渚多共性,包括地域性、层次性、多元性与综合性等特征;又有农村经济社会的特殊个性,主要是微观性、弱质性、滞后性与差异性等特点。因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农与非农关系、农业与资源生态关系.政府与农民关系等诸多复杂关系、因此,新农村建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其客观规律统筹规划,综合协润,整体推进。就辽宁来讲,应把新农村建设纳入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着力打好城乡统筹发展的“振兴牌”,用科学振兴理念谋划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好促进城乡全面振兴的“五大工程”,打出辽宁特色牌,创出辽宁新模式,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一、基础工程:强化农村经济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

人类赖以生仃的最基本方式是进行物质生产,以创造物资财富为目标的经济活动构成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经济力是综合国力之基础,经济发展迟速决定新农村建没成败,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县域经济为基础,现阶段辽宁城乡差距首先反映在农村生产山落后,城市产能过剩,通货紧缩的根源在于农村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日前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要求足尽快摆脱“温饱陷阱”,尽快走向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从全局看,辽宁综合经济实力位次后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农村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从而导致辽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尤为突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发展经济,离开经济基础,新农村建设将成为空中楼阁,中央提山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这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尤其符合辽宁发展买际。

繁荣农村,扩大内需,促进振兴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县域经济,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全面启动以”兴县富民”为宅题的新农村建设基础工程,切实筑牢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为此,要采取“三优”对策:一是把县域经挤放在“优先建设”的位置,始终坚持以强化经济基础为本,加快调整优化县城经济结构,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县域非农化促进农村现代化;二是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实施”县域突破”战略,放权搞活县域经济,加快建立县域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尽快把县域纤济总量做大,增强辽宁经济综合实力;二是鼓励“优势竞争”发展,完善县域发展政策,坚持择优扶强,消除传统路径依赖,加人调控监管力度,建立县域发展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增强县城经济发展后劲。

二、增收工程:加快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根奉宗旨,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广大农民融入现代工业文明,共同走向富裕文明的小康社会、因此,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能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社会和谐,而且能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缓解通货紧缩压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加速振兴,达到“城乡共赢”的功效、

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径有种种,但主要途径是扩大农民就业,包括农业与非农就业,而扩大农民就业的根本出路在农外。因为“人多地少”的国情,有限资源禀赋难以承载庞大的农民群体。虽然从理沦上讲,农村“耕者有其田”,不存在农民失业,但事实上存在“隐性失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不尢分就此不仅影响农民收入,而且直接影响城市发展,必须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高度,从新农村建没成败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重视农民就业问题,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转移为数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长期艰苦努力,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远,积极采取标本兼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加快就业转移进程,以促进农民增收。

从长远看,要力求治本,通过产业升级和就业转移,加速工业化、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工业化提升农业,以产业化富裕农民,以城市化改变农村、最终通过非农化从根本上化解农民就业与增收难题。从近朋讲,要立足辽宁现实,坚持增收与节支并举,力促城乡与工农互补,着力作好“五增”文章:(1)增加支农公共服务投入,提高农村社会福利,降低农民消费支出,以减支促进增收;(2)农业提质增效,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务农比较效益,以增效促进增收;(3)积极推动乡镇企业扩产增容,提高县域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以就业转移促进增收;(4)努力扩大劳务增量,积极发展境内外劳务经济,拓宽就业空间,以劳务促进增收;(5)力求城镇化增质,坚持大中小城市兼顾,进城与造城并举,切实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与质量,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民变成市民,以城镇化促进增收。

三、环境工程: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新农村建设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要改变农村“发展生态”,用城市工业文明改造传统农村社会,变城乡“二元结构”为城乡一体化,使农利具备与城市同等的发展环境与条件,进而实现城乡互补与协调发展,构建城乡和谐社会。然而,长期以来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严电脱节,重城轻乡的投资政策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投资与生存环境差,成为农村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加快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包括改善物流环境、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法制环境、营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努力缩小城乡环境差距,创造城乡平等发展条件,以环境建设促进新农村建没。

加快改善农村发屣环境,要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坚持规划先行、官民并举、因地制宜的方针,调整基础设施投资方向,加大政策反哺力度,完善农村基础没施投入机制,促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土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格局。一是加大农村生态建没投入,强化农业生态功能,增强农民生态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二是加强基础没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物流与营商环境。公共设施投入以政府为主,不给农民增加负担;私用设施投人以农民为主,政府给予资助、三是加强村镇环境整治,政府择优扶持,农民

自主建设,群策群力优化村庄人民环境、四是全面加强农村社区管理,建立组织规范,倡导科学精神,崇尚礼仪文明,培养优良乡风村貌,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五是搞好农村法制宣传,抓好村规民约建设,强化农村社会治安整治,维护农村稳定。通过实施系列环境建设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新环境促进新农村建没。

四、素质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农民,必须抓好新农民培育工作、要想富农民“口袋”,就必须无富农民“脑袋”。丰富农民经营知识,增强农民创业技能,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只有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埋素质,才能增强农民创业和就业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才能科学规划和建设好新农村、因此,新农村建设既要见物更要见人,切实把农民素质建设作为根本建设,认真实施好农民素质培养工程。

实施”农民素质下程”,政府要起土导作用,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关键是尽快废除“城乡二元”教育、文化与卫生体制,使阳光政策普照农村,公共财政惠及农民,让农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具体讲,一是要把农村社会事业纳入政府预算,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尽快还清历史欠账,提升农村社会事业,为农民提供与城市平等的汁会公共眼务,使农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权。二是要优化城乡社会资源配置,组织城市资源服务农民,弥补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资源缺口,使农民享有与市民公平发展的机会,具备共同和谐发展的条件。三是要组织开展科技支农、智力支农,健康支农等活动,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培育农村致富能手,改进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缓解现阶段农民就学难、医堆和就业难等问题。四是政府要出资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鼓励地方与企业联合摘订单培训,支持县区建立农民下培训基地,组织好培训与就业时接,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以扶智促增收,增强农民自上创业与就业能力,依靠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五、组织工程:优化农村基层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富不富看支部”,新农村建没关键是要建好党支部。农民缺乏组织,农村缺乏组织能力,是新阶段“三农”问题突显而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自发与无序建设不了新农村,要想建好新农村就必须建好农民自我服务组织,增强农民自我组织能力,农村改革冲破僵化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农民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在农业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下,分散农户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尤其靠单个农产的积极性可以化解发展难题,也难以统筹规划建设好新农村;必须靠政府引导组织起来,变小农经济为社会化大协作,有组织地开展新农村建设。也就是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生产关系的调整,离不开农村上层建筑的建设。

第8篇:生态振兴措施范文

廖迪娜,第十一届广东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办公厅巡视员、民族宗教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

案题:《关于加快推动粤东西北科学发展,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有人评价,江浙是一群狼在飞奔,而广东是两虎两狼带着一群小绵羊在跑步。

广东经济及区域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有人评价,江浙是一群狼在飞奔竞跑,而广东是两只老虎两匹狼带领一群小绵羊在跑步。源于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关注,也源于在清远市工作了九年,对欠发达地区的了解激发了一种责任感,我在2013年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加快推动粤东西北科学发展,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这个提案。此前我准备了两三个月,在清远、河源、惠州等市县进行调研,收集的各类文件资料超二十万字。在提案中,我详述了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6个主要问题和原因,并从配套措施、生态补偿机制、公共服务、县域经济等六方面提出建议。

这个提案能列入书记牵头督办的系列提案,我感到很幸运。在本次提案办理过程中,我切实体会到相关职能部门对提案办理高度重视的政治责任感。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省委办公厅牵头,省发改委、经信委等33个职能部门参加会办的提案办理工作协调小组,将系列提案所提意见建议归纳为8个专题35项建议,确定了8个专题牵头单位和25个会办单位。各承办单位将提案办理列为重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并多次召集提案委员参与座谈会、协商会。2013年12月,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提案办理工作情况汇报会,听取提案办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并与提案者座谈。在整个提案办理过程中,主办部门和会办部门都会针对提案给委员详细的书面答复,最后这份答复意见稿(见图一),我在2013年12月9日收到,是之前各部门答复的一个汇总版,长达2.7万字。

这个系列提案非常有特色的是一边办理,一边落实,在过去一年的办理过程中已成效突出。提案中的很多建议已被采纳落实。如针对“开展推动粤东西北发展的专题调研,制定粤东西北崛起的十年发展规划”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省工作会议,书记亲自部署。作为粤东西北地区崛起的总体规划,《决定》既明确了粤东西北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等,又提出加大财政、税收、人才引进等具体政策措施,并在五年内统筹安排6720亿元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大快人心;针对“加大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的筹资补助标准,给予山区教师、医护人员特殊职业补贴”建议,省财政予以回复,并已加大对基层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65元,首次安排13.1亿元给予山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月人均津贴不低于500元的岗位津贴,稳定了教师队伍也保证了教学质量。作为提案者,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粤东西北区域协调发展已形成良好局面,我倍感欣慰。

作为广东省政协常委和民族宗教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我参加过多种形式的协商。几种协商方式各有优势,相对而言,提案办理协商有其自身更明显的优势——可以有多次协商机会,委员可通过协商会、座谈会、单独会面等与职能部门多次沟通,更好地表达意见。如本次提案中我建议“提高省级生态功能区县(市)的补偿标准”,这个依据来源于基层,因为目前的补偿标准远低于为生态建设关闭传统产业等造成的损失。以粤北连南县为例,按规划要求作为生态发展县,连南县关闭了该县第二大支柱产业的矿产企业,造成税费损失5000多万元。而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广东省生态保护补偿办法》,连南县仅能得到2000万元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这样的补偿额度不科学。在多次协商会上,我坚持自己的看法,并言明理由。最后,经反复协商论证,相关职能部门终于接纳了我们的建议:省财政在2012年安排4.5亿元的基础上,2013年增加到6个亿,使重点生态县获得的生态补偿额大幅度增长。如清远市5个省级生态县的补偿额从上年的6129万元提高到16242万元,增长了165%。在整个协商过程中,作为政协委员,我能够充分建言献策,而办理部门也真正做到办理态度让委员满意、办理过程让委员满意、办理意见让委员满意、办理效果让委员满意。

本次提案办理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在与各职能部门多次协商探讨共商良策中我深深体会到,政协委员必须深入基层,加强调研,不断学习,关心大政,关注民生,才能写出立意高、分析准、建议实的高质量提案;切实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履职能力,才能做到朱明国主席要求的“张口能说,提笔能写,有事能干,无事能谋”。对于该系列提案的落实,我还有两点希望:

一是区域协调发展不是追求经济总量上的平衡,而是追求人均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大致相当。目前粤东西北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与珠三角地区的差异还很大,因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等造成基层一线优秀人才奇缺,人才的缺乏反过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多途径为这些地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创造条件是目前的工作重点。

第9篇:生态振兴措施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实施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质量振兴的意见》为目标,按照政府督导、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质量振兴工作战略,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从2012年起,经过5年的努力,到2014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基本体现我县经济特色,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基本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全县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达到国内平均水平;支柱产业及重点产品(含工程项目)的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产品质量目标:到2012年,彻底消灭无标生产,主要工业产品100%按照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组织生产,市场上的商品抽查合格率达80%以上,企业生产的产品合格率达90%以上;培育陇南名牌1-2个,争创名牌1个,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含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获证率达100%;农业标准化全面实施,主要产业标准覆盖率达60%以上,申报国家或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至3个;获农产品标志产品6个,其中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3个。到2014年,主要工业产品100%以上按照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组织生产,生产企业的产品抽查合格率达95%以上,市场上的产品抽查合格率达85%以上;培育名牌产品6个,其中名牌1个、陇南名牌5个;争创省著名商标1件;质量体系认证企业达2家,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含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获证率达100%;农业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得以加强,主要产业标准覆盖率达60%以上,重要农产品全部按国家标准组织生产;通过国家或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验收的项目达2个;获农产品标志产品11个,其中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5个,初步形成一批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骨干企业。

工程质量目标:到2012年,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重点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其它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5%以上。到2014年,其它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8%以上;建筑行业质量体系认证企业达1家。

服务质量目标:到2012年,以风景区服务业标准化工作为龙头,争取在全县主要服务行业(通讯、供电、供水、餐饮、旅游、城市交通、商业零售、医院等)全面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或规范,初步实现服务质量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通过质量认证企业达1家,申报评定1家三星级以上宾馆。到2014年,服务质量整体达到国家标准,质量体系认证企业达2家;重点抓好旅游服务业,着力打造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接待质量,力争引导建设1家四星级宾馆。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意识。

结合全国“质量和安全年”和“质量和效益年”宣传活动,以开展“法制宣传日”、“科技活动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质量月”、“3•15”等活动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社会普及质量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全民的质量法制观念,形成人人关心、参与质量振兴工作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质量监管和引导,营造良好环境。

1、规范经济秩序,净化市场环境。建立落实打假责任制,继续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继续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购物放心一条街”等活动。

2、完善监管措施,强化源头监管。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市场三位一体的质量监管体系,严把厂门关,加大企业质量监管和产品监督抽查力度,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对无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必须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代为检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引导和帮助企业扎实开展质量、标准、计量管理工作,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节能降耗,增进效益,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3、严格市场准入,加强流通监管。依法查处无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QS)和强制性产品认证(3C)的产品;加强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提高市场产品质量。

4、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素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特色农产品深精加工为主线,重点培育果蔬、畜牧、中药材、旅游等产业,扶持一批高质量、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限制能耗高、污染大、质量低的产品。

5、加快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通过项目争取、银行信贷、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等方式,加快技术改造进程,增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质量保证能力。

6、实施名牌战略,振兴县域经济。加强名牌战略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制定名牌战略规划,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采取“政府牵头、质监部门协调、职能部门定点帮扶”的方式,着力培育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帮助企业争创名牌产品,走以质取胜和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名牌产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带动我县企业质量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三)突出质量振兴工作工作重点,狠抓农业标准化。

1、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围绕果蔬、中药材、畜禽养殖等优势产业,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相关标准要求,在逐步完善现有的标准规范的同时,搜集、制订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初步建立由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标准体系,使我县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得到有效控制,走上有标可依的发展轨道;建立健全由企业、法定检验机构组成的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强对土壤肥力、环境监测、农药残留量和产品质量的检验。

2、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优势产业发展。在继续实施好原有的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围绕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在基地建设上,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力争实现“实施一个项目、配套一个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一个专业市场、组建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的目标。

3、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做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积极引导农产品基地生产者及相关企业开展HACC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加大农产品的名牌创建力度,支持我县农产品争创省著名商标、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重点扶持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尽快选定具有我县特色的农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提升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

4、建立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建立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禁用、限用及推荐的农业投入品品种和目录。加强对涉农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严厉查收农业违禁投入品,杜绝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的农资商品进入示范基地销售,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帮助有条件的中心集镇农贸市场建立区域无公害农产品、畜禽产品市场或超市,提升无公害农产品和畜禽产品价值,带动农民进行无公害化种、养植,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

5、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协调配合。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上要统一认识,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技术力量、信息交流等方面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

(四)严格企业质量管理,夯实工作基础。

1、树立科学的质量观。牢固树立“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正确处理质量与速度、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质量兴企”、“质量兴业”等活动,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企业质量保证机制。

2、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科学先进的产品质量标准,重点骨干企业要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其它企业要制定具有竞争力并高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加强对企业生产用计量器具的检测,充分发挥计量工作在提高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增加效益方面的作用。工业企业要建立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运转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质量否决制度,严禁不合格产品出厂;积极推进质量认证,努力争创名牌产品,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农业企业要从选种育苗到产品投放市场,严格质量管理,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积极创建农业示范园区。建筑企业要在工程材料的采购、施工和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确保工程质量,杜绝质量隐患和质量事故。商业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进货验收制度、保管制度、质量承诺制度和“三包”规定,保证所经销的产品符合质量、计量要求,保证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通讯、供电、供水、餐饮、城市交通、商业零售、医院等主要服务行业要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加强行业自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3、加大科技投入。企业要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积极培养和引进优秀科技人才等方式,转化科研成果,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新产品。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要与提高产品质量相结合,引进先进技术要与引进先进检测手段相配套,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促进产品性能和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

4、建立激励机制。企业内部要推行“质量否决制”,建立个人收入与质量挂钩的制度,制定和完善岗位质量规范、质量奖惩考核办法,作为企业职工奖惩、晋级的重要依据。

5、创建企业文化。加强诚信建设,把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作为培育企业质量文化的主要内容,注重企业信誉形象建设,形成生产经销优质产品的良好社会风气。

(五)建立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

1、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兴县工作领导小组(附后),负责指导、协调全县质量兴县工作,制定并推行质量兴县方面的相关政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质监局,负责质量振兴工作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综合考核及信息联络和统计等工作。

2、乡镇主要职责。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把质量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辖区企业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制定具体措施,促进质量振兴工作战略的有效实施。

3、部门主要职责。

质监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质量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标准、计量检测和质量管理三大体系,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国际、国家标准和质量管理方法,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坚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开展质量认证,加强质量监督,从源头上抓好质量工作;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引导相关企业开展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HACC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打假治劣、扶优扶强,依法规范市场经济行为;加强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确保无安全事故发生。

工商部门:认真贯彻工商管理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在企业注册中,认真落实产业政策;鼓励和发动企业积极参与“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引导和协助企业申报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依法查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和商标侵权等违法违规行为,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建设部门:深入贯彻实施《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严把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和备案关;不合格的材料决不进工地,有质量隐患的坚决返工,确保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加强对建筑用特种设备的监管,先检测后使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农业部门:深入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加强对农产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围绕优势产业,制定农业标准技术规范,及时报标准化管理部门审核,并定期对相关标准的实用技术进行技术评估,防止过期标准和已不实用标准的应用;全面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引导基地或企业进行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广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以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示范成果,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农产品,建设一批高标准示范项目,促进我县农产品安全、优质、高效发展;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的跟踪服务,发现产品品质与我县地理环境人文特色息息相关的特色产品时,提出建议,及时向上申报地理标志保护。

食药监部门: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查处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和食品餐饮服务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负责监督、指导、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及药品经销企业贯彻国家服务质量和质量标准,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发改、统计部门:把质量工作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供全县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等统计数据,将新产品产值率、工业产品产销率纳入正常的统计渠道。

经贸、供销等部门: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总结推广企业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指导企业贯彻质量标准,建立健全质量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科技、财政等部门:制定积极的科技政策,大力支持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扶持高科技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制定推动质量振兴的各项政策措施,为质量振兴工作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环保、安全等部门:加大污染整治力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考核机制,以安全促效益、促发展。

旅游部门:认真贯彻《旅行社管理条例》、《星级饭店客房用品配备与质量要求行业标准》,负责监督、指导旅游行业质量等级创建和等级评定;监督、检查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受理旅游者投诉,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银行、税务、国土等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的改造项目,在信贷、税收方面给予支持;对企业为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和提高质量的改造项目,在土地安排使用上予以优先保证。

公安、新闻宣传等部门:积极配合各职能部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活动,为质量振兴工作工作提供保障;各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国家的质量工作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及时报道质量振兴工作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成果,宣传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和名优产品,为开展质量振兴工作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其他部门按各自工作职责做好质量振兴工作的相关工作。

四、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