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治营商环境建设范文

法治营商环境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治营商环境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治营商环境建设

第1篇:法治营商环境建设范文

一、聚焦精简审批,打造便利化政务环境

坚持用户思维,以市场主体满意度为导向,下足“绣花”功夫,实现政务服务快办易办。一是优化政务服务。依托省一体化平台和“蓉易办”平台,实现100%事项网上可办,90%以上事项全程网办;打造税费服务新体系,成立税费服务支持中心,建设智慧办税服务厅,大力推广“非接触式办税”,实现所有税费种类申报100%“网上办”。在全市率先推行14项涉税事项“免填单”,“纳税服务综合质效指数”位于全市前列。扎实推进“跨省通办”政务服务,截至2021年8月20日,已与外省9个区县签订点对点“跨省通办”框架协议,共计办结跨省(含川渝)通办事项2468件。二是深化商事改革。全面落实“证照分离”改革,推行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申报登记试点,设立市场准入“综合一窗”,实行主题式服务,创新个体工商户登记业务“智能审批”,在全市率先实现企业开办3小时内办结。三是创新审批机制。在全国首创行政审批现场勘查全程标准化电子化,在全省首创劳务派遣人力资源等事项“承诺制+云现勘”模式,改革经验被评为2020年四川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做法。

二、聚焦精准发力,打造市场化发展环境

坚持市场化逻辑提升专业化水平,引入更多符合主导产业的城市合伙人,在产业发展、企业培育、开发建设等领域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一是提升企业服务。围绕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调度工作机制,开展“金帮办”全程代办帮办服务。成功获批创建“四川省专业市场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在全国首创市场服务站,建立全省首个专业市场商户信用管理体系,打造了“一户一码”商户信用身份证。坚持以链招商,签约引进航天二院成都分院、辰创科技西部智造中心等高能级项目。二是配置项目用地。针对存量闲置工业用地和厂房,吸引社会资本和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参与招商运营推广、商业资源嫁接,推动老旧厂房及其他非住宅性空闲房向众创空间、文化创意、特色商店等新产业、新商业转型,累计完成低效工业用地腾退2000余亩。三是促进政企沟通。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办不成事”受理窗口。开展“金商茶叙”系列活动,健全营商环境问题收集、解决、反馈闭环处理机制,形成主动对接和精准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搭建“企业服务云超市”+“企业诉求直通车”,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查询、无感推送、快速兑现。

三、聚焦包容审慎,打造法治化竞争环境

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建设稳定公平可及的营商环境。一是完善法律服务。打造西部法律服务集聚区,创新构建集法律服务、法治体检、法治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全链条、一站式“法律产业服务中心”。研发全省首个“金牛e法通”自助终端。建设中小微企业法治服务体系,成立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中心,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常态化法治体检服务,定期开展“送政策、送法律”活动,线下法治宣讲每月一讲,截至2021年8月,已服务企业逾千家。二是构建新型监管。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行各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更高水平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全面深化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动态调整行政处罚“三张清单”,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智能智慧监管和综合联动监管,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三是加强司法保护。有序推进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改革,建立“小额诉讼+示范调解”模式,创新深化“三源共治”工作体系,将“法治七进”与“三源共治”有机结合,打造诉源治理“金牛模式”。大力推广网上立案、网上开庭、智慧执行等“指尖诉讼、掌上办案”新模式。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编制完成《四川省行政执法文书标准》,实现“教科书式”执法,填补了我省行政执法领域标准化建设的空白。完善“一庭三所联调”机制,在全市率先建成劳动争议调解服务中心,“创建劳动争议调解服务中心经验”成功入围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四、聚焦开放发展,打造国际化投资环境

第2篇:法治营商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人大立法 法治化 营商环境 淄博市

[中图分类号]D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015-02

随着当前国内经济格局的日益开放和多元,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日益完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成为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确立和完善,依法治国的水平不断提升,其在市场经济领域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对市场主体准入、经营行为、竞争行为等都进行了全面而有效的规范。不可否认,市场经济本身的活力是实现这一预期的根本,但是也不能忽视完善的法治环境的重要保障作用。时至今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市场经济的法治化特征日益凸显,对各级人大继续加强立法工作提出了重大的考验。

一、构建营商环境的重大意义

(一)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发挥市场配置作用的基础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作用,但是这种配置作用的发挥又得益于良好的外部条件,在理想的环境中,资源、人才、智力等非生产资料均能够有序流动,但是如果有违背市场规则的主体及行为发生时,这种机制便不会按照预期的目标去运行。理想的市场便是良好的营商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人、物、资金都会受市场支配,还原市场在经济要素流动中的基础性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这一渴求也更加明显。

(二)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维护市场秩序的有效支撑

正如上文所述,市场经济有其固有的特点,比如盲目性和滞后性,部分经营者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视市场秩序和规矩于不顾,非法经营、不正当竞争、生产伪劣产品等,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从社会学角度看,这是由于经济主体自身具有逐利性,必须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制,才能最终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以淄博市为例,工商等行政部门通过多形式实现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扶持,比如建立中小企业定期交流平台,实现咨询畅通;逐步建立诚信机制,加大对违背诚信原则的市场主体行为曝光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通过法治力量对秩序进行维护,一旦成立,便具有非常持久的稳定性,将会为市场经济主体提供外在的保障,激发内生动力。

(三)良好的营商环境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要保障

淄博市作为山东省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伴随着全省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淄博市经济格局日益开放,已经融入本身、全国乃至海外市场中。在经济新常态下,外资大量涌入,国企和私企交织,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形成竞争之势。因此,良好的营商环境便显得非常重要,不仅为内部企业提供发展平台,对外也代表着本市乃至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换而言之,良好的营商环境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内在属性。

二、人大立法在构建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结合淄博市人大立法实践,借鉴相关理论领域的成果,笔者认为,当前各级地方人大立法在对营商环境保障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人大立法工作的思路存在偏差

近年来,淄博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政府政务、搭建外资进入渠道,不断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和大型企业,实现了本地区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充。实现这一目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淄博市人大机关从法律角度对客观经济环境所做出的制度安排。诚然,人大作为国家的立法机关,其发挥职责的途径便是设立法律。在人大立法实践中,其在每年年初都会明确年度立法计划,明确年度立法的方向、内容,其中多数是关于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的,对于营商环境的涉及非常之有限。究其原因,是因为相比较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事项,营商环境具有虚拟性、不可视性,因此在效果导向的立法思路指导下,必然会忽视实效不够明显的营商环境构建。

(二)人大立法缺少必要的调研

人大的立法活动离不开实践的支持,这种支持作用的发挥,需要在实践中充分调研,搜集社情民意,了解基层的所需所盼,从而提高立法质量和民主性。同样,在构建营商环境时,由于这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涉及市场主体的特点、竞争行为、法律调控力度和效果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无形中增加了调查研究的难度。这种结果也反映到了客观现实中,很多立法活动调研不够深入,有的只是走过场,甚至部分根本没有调研,如此一来就导致了人大关于营商环境构建领域的立法滞后、质量低下,无法达到协调经济发展的预期效果。

三、发挥人大立法作用,改善营商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人大作为地方立法机构,其在营商关系构建和优化方面的效果,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立法活动来实现的。

(一)转变立法思路,突出立法重点

要摒弃以往大而全的思路,人大立法相关主体要认识到,立法活动不可能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人大立法方面,要充分结合客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注重发挥立法的引领性作用,找准亟需解决的环节和方面,并通过规范的立法程序实现对具体事务的约束。从实践层面砜矗人大和地方党委、政府应该保持密切的互动和联系,及时沟通地方社会建设情况,对于需要通过法律进行约束的,必须迅速启动立法程序。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立法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测,避免在立法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

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上讲,人大立法还要认真解决立法体例大、条款空、可操作性不强等粗放型问题,坚持精细化的立法方向,确保立法体例精简、内容详实、总体管用。要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以往不适应客观形势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改废等多种形式,实现对该领域的规范和约束,提高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指导性和约束性。

(二)加强调查研究,提高立法质量

地方人大部门要对全年调研工作进行细分和分解,明确不同阶段,比如每月、每季度需要完成的调研任务,派遣不同的调查小组,深入社区、企业、乡村等多个区域开展调查研究,调查不同类别的企业在当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在和内在问题,找准问题焦点。要运用归纳法、演绎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搜集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和提炼,明确立法的方向,为市场经济环境的营造奠定基础。

在立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既要保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着力构建公平教育和自由竞争的秩序。因此,以人大为代表的地方政府部门,要在恰当的时间内介入纠纷调处中,履行宏观调控的职责;发挥人大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明确边界,市场能够自主调整的行业和领域,放权让市场自行处理;市场处理不了的,应该交由政府来行使宏观调控职责。在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基础上,要创新监管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信用监管体系。

(三)公平解决争议,降低维权成本

权利具有可诉性,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商事争议是否能够获得及时公正的解决,涉及市场主体权益是否能够得到维护、市场秩序是否真正得到建立。因此,人大立法应该将工作中心放在建立快捷公正的多元商事争议解决机制,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情况:企业之间的纠纷呈现出标的小、纠纷解决快的特点。因此立法就应该顺应这种思路,逐步构建起纠纷调解和解决流程,引导市场经济主体在友好协商不成的基础上,逐步探索调解路径;如果调解不成,则应该通过双方当事人彼此订立的仲裁协议或是仲裁条款,寻找有权限的部门进行仲裁;如果不同意仲裁或是缺少仲裁协议,则应该诉之于司法审判。当然,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审判效率,可以将仲裁作为审判的前置程序,既通过法律手段,让当事人签署仲裁协议,增加一条纠纷解决的渠道,又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以便更好地发挥协调市场经济的功能。

四、结语

地方人大作为监督部门和立法部门,其自身职责有着非常丰富的层次性,在构建健康的营商环境方面,人大机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实现对市场经济行为的全方位、动态化监督。本篇论文,笔者结合淄博市人大立法工作开展情况,尝试分析了其中存在的诸如立法思路偏差、缺少调查研究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变立法思路、加强调查研究、公平解决争议等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是从更加长远角度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成熟的立法经验,并根据客观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及时调整思路,才能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为构建健康营商环境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乔金茹.浅谈地方立法的中需要把握几个问题[J].人大建设,2012(10).

第3篇:法治营商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思考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1-0034-02

营商环境是指企业在开设、经营、贸易活动、纳税、关闭及执行合约等方面遵循的政策法规所需的时间和成本等条件。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提升城区国际化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充分认识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

(一)新常态下推进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新常态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在于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通过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吸引各类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和配置,实现从成本优势向以人才、资本、技术、服务、品牌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是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其中,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就是要更加明确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权责与边界,并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方式将其确立下来,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三)提升城区国际化水平的内在要求

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与发展,我国的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必须用国际视野和国际理念来引领我国发展,在规则上与国际接轨,努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城区国际化水平,增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能力与水平,增创改革发展新优势。

二、严格遵循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基本原则

(一)国际视野、创新管理

坚持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主动在国际先进国家中寻找切入点和结合点,主动学习、接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建立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营商体系。

(二)政府主导、共同缔造

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发挥政府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增强市场活力,激发社会创造力,形成社会各界共同推动营商环境工作的良好格局。

(三)需求导向、服务企业

坚持以贴近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提速增效,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切实提高各类企业主体对我国营商环境的满意度,构建国际化的企业生态环境。

(四)法治为先、制度保障

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加快破除营商环境工作体制机制障碍,将经验做法服务于体系,创新试点转化为常态,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环境。

三、如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建议

(一)营造宽松平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1.完善市场准入机制。积极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推动非公有制市场准入机制改革;根据特许经营领域开放步骤引导多种所有制企业逐步进入;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战略性新型产业以及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领域。

2.提升市场服务能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经济类社会组织,强化企业服务者定位,维护市场契约实施和行业发展秩序。积极壮大各类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专业服务。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定向委托等多元化方式向社会购买服务机制。打造集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构建区、街联动的重点企业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及时了解企业诉求,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大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对接社会信用共享平台,实行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引导企业主动融入信贷征信体系,降低企业获得信贷的成本,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方便企业获得资金。

4.构建市场监管体系。推进市场监管规范化建设,强化对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违反市场竞争秩序行业的监管,建立健全“打、控、防、管”的市场综合监管体系,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规范企业检查制度。

(二)营造廉洁透明便捷高效的政府环境

1.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政府应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精简各级行政审批事项,建立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制度,对行政审批进行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

2.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政府要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进审批方式,精简流程、压缩时限,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如:简化网上纳税申报、缴税流程,减少企业纳税次数和纳税时间。深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减少申办手续。

3.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健全行政效能监察考核体系,建立问责问效机制,促进行政机关勤政廉政建设。全面落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要求,解决庸作为、虚作为、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同时,强化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群众舆论的监督作用。

4.提高政务透明水平。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创新公开载体和形式,推行社会公示、社会听证、专家咨询和新闻等公开形式,增强政府信息公开的针对性、有效性、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树立廉洁政府的良好形象。

(三)营造和谐稳定温馨包容的社会环境

1.打造稳定安全公共环境。要深化平安社区建设,为市场主体提供安全、安定、安心的社会环境。有效降低刑事治安发案率,健全源头治理机制,完善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网上网下相结合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安全保护。

2.建设社会和谐共治机制。学习台湾先进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理念,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共治工作,建立健全群众广泛参与的激励机制、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机制和横向到边的多元共治机制。如把部分行政管理事项的办理下放到社区,或者探索完善科学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对各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3.完善均衡优质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促进优质公共资源在地域间的均衡合理分布。加大教育、医疗等公益性资源的投入,提升国际化水平,并努力做到公平普惠。

4.营造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区的目标,大力倡导甘为人先、勇于竞争、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打造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形成创新创业聚集区,并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四)营造自由便利高效安全的开放环境

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核心区和自贸区建设,适应经济全球化,接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积极引导和鼓励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化标准活动,推动企业加快适应全球贸易投资新竞争规则,遵循相关的国际公约和相关协定。

(五)营造公平公正成熟完善的法制环境

1.建立公正文明执法体系。建立以保障良好营商环境为主旨的公正文明执法体系,完善行政执法部门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加快推进网上行政执法平台建设,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2.构建公正司法运行体系。加大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力度,建立联合惩戒机制,推动人民调解创新,探索建立人民调解组织。

3.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深化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建设,着力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宣传与普及教育。

(六)营造集聚充分配置高效的要素环境

1.打造国际人才高地。鼓励采用市场化运营方式,构建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和创业发展体系,探索广纳贤才、推进创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注重人才的培养、发展与服务保障。

2.打造区域信息网络。以积极创建国家信息消费,大力开展跨境电商等为契机,加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卫星、信息安全应用等产业集群,推进信息消费和数字产业园区的建设。

3.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大对企业直接融资以及多层次利用资本市场的引导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打造金融服务中心,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加大产业空间保障支持。按照盘活存量、做好增量的原则,再造一批空间和整合提升若干专业园区,提高产业空间对新兴产业的保障效率,形成一批配套齐全、功能完善、产业链完整的新兴产业发展园区。

参考文献:

[1] 戴龙成.创优服务提速增效,打造一流营商环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5).

[2] 张清津.以好的制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N].大众日报,2013-12-1.

[3] 王海燕.简政放权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N].解放日报,2015-1-9.

[4] 陈海鹏.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N].湛江日报,2014-1-15.

[5] 杨雪珍,王耀颉,杨顺军.创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打造美丽和谐的美好家园.怀化新闻网,2015-6-17.

第4篇:法治营商环境建设范文

一、加强工商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工商的前提条件

大力倡导工商文化建设活动,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思想领域内的一场变革,它将工商职责、制度目标升华为激励机制、精神品格、科学发展的高度上来。从外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内在的理性认识,把长期以来形成的工商行政管理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传统思想、管理体制、管理理论等充实到工商精神境界,把指导执法行为规范的内涵,扩大与上升到思想理念、道德情操、法律素养、行政效能、人格魅力的工商文化上来。形成一个更加符合历史发展与需要的市场经济管理模式与运行模式,力求达到和谐工商的发展前景。

(一)坚持以德治国的文化精髓,确保工商文化正确的价值取向。古人云:“士有百行,以德为首。”意思是衡量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把道德品质作为首要标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先后开展的“服务在工商。满意在工商”、“打造规则工商,营造诚信环境”等一系列以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活动。形成了特有的五种工商精神――临危不惧、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精神;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精神;不为利诱、秉公办事、执法如山的精神;严于律己、关爱他人、清正廉洁的精神;依法管理、热情服务、率先垂范的精神。为工商行政管理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哪得渠水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没有道德文化作支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不能奏效,而且还会误入歧途,工商文化建设活动也会付之东流。

(二)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确保工商文化正确的行为规范。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是培育现代工商文化的重要内容,健康的人文环境是“文明、团结、和谐、互助、共进、向上”的总和。在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中,和谐的领导班子是工商文化行为规范的引导力量,在工商文化建设中起到表率和带动作用。一方面打造领导干部队伍的“学习型、创业型、团队型、服务型、廉洁型”五型班子,形成与领导艺术相承接的具有工商部门特色的工商文化氛围,注重提高班子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成为学知识、精业务、懂领导、讲团结、带队伍的领头人:另一方面不断强化法治意识和德治意识,善于运用细致入微、春风化雨的情感管理法,教育和引导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是培育现代工商人才的重要基础。人才兴、事业兴;人才衰,事业亡。工商文化建设事业要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就必须把培养人才、选拔人才、造就人才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建立和健全人才发现机制、任用机制、激励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通过人才培训机制的建立与运行,逐渐培育一大批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专业人才。业余时间孜孜以求、勇于探索、乐于奉献,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增强广大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干部对社会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努力营造一个人才济济、人才荟萃、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

(三)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充实工商行政管理法治文化的新内容。工商部门作为政府行政执法部门之一,依法行政是开展工商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塑造与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工商文化,首要的就是塑造法治文化。这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工商部门的具体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我们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律权威,引导法律遵从,实现依法行政。依法行政营造和谐的执法环境,也是提高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法治工商总格局的一个组成部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正确行使与调整执法职能中,依法行政营造和谐的执法环境。创新监管体制,不断提高执法能力与执政能力,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呼唤。

(四)勇于开拓创新,打造工商监管文化。工商行政管理通过依法监管和行政执法,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贿赂、虚假广告、侵权商标、行业垄断、不正当竞争等各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合法经营,查处非法活动,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突出抓好农村维权工作。努力实施“合同帮农”、“经纪活农”、“商标富农”、“红盾助农”工程。切实加强工商所对农村市场的监管,提高巡查的频率,确保监管到位。依托12315网络和“一会两站”,大力开展维权活动,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增强农民消费信心,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依托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信用监管。使分层分类监管、行政执法办案、市场巡查监管等工作逐步纳入信息化建设进程。创建“信用工商”,营造公平公正的执法环境。

二、努力构建和谐工商是加强工商文化建设的追求目标

工商文化是时展的产物,是对新时期、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的认知和把握。建设工商文化的过程,就是工商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追求和谐工商氛围的过程。因此。在培育现代化的工商文化进程中,要不断拓宽新的思路,创新监管机制,在手段上,着眼于充分调动全体干部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在目的上,追求干部的全面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实施柔性管理、情感管理。借助文化的力量,运用共同的价值观和管理理念,依靠共同的信念,互动的心灵,创造宽松和谐的工商执法环境。

(一)构建和谐工商需要高素质的工商执法队伍。加强工商文化建设,提高工商执法队伍素质,浓缩来说就是提高依法行政的执政能力。也就是具备五大能力,即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现代科学手段提高市场监督管理的能力;提高协调配合与组织应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用现代科学观点武装头脑,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工商部门一方面应当依法严厉打击市场经济领域内无照经营、不正当竞争、欺行霸市、商业欺诈、商业贿赂等各类违法违章行为。维护公平竞争,打击非法经营,保护合法经营,促进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在行政执法中,应当实行阳光执法工程。在案件的处理上,正确把握监督与服务的合理尺度,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

则,做到以法治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把履行职责的过程。变成对经营者监督和服务的过程。这样既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又能使经营者在接受监管和服务中受到法制教育。通过严格执法与人性化执法有机结合,刚柔相济,入情入理,求得执法和谐。

(二)构建和谐工商需要廉洁清正的工商新形象。开展工商文化建设,打造“五型”工商部门,争创“学习型”、“开拓型”、“服务型”、“廉洁型”、“效能型”工商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队伍建设的长期性工作,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建设成“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效能部门,在内部管理中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以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实行标准化管理,不断引入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起工商行政管理的良好形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所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宗旨,充分发挥“五型”工商效应,把建立健全消保维权网络体系作为一项实践执法为民的“民心工程”,明确工作目标,整合消保维权资源。大力推动消费维权职能由单一的部门职能向政府职能、社会职能转变,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工商牵头、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经营者自律”的消保维权新机制。实现真正的消费和谐。

(三)构建和谐工商需要落实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社会和谐的标志。提升信用监管是构建和谐工商的基础。工商部门在开展工商文化建设的同时,积极构筑市场主体和执法主体两方面的工商文化内容,不断加强信用监管建设,构筑和谐工商监管基石。一方面,大力倡导经营者自身的诚信意识,发扬诚信传统,弘扬诚信美德。另一方面,构建社会信用监督机制。为执法者量身定做诚信标尺,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四)构建和谐工商需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工商文化建设应始终把握“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这一尺度,把地方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建立起“限时服务”、“首问责任”、“一站式服务”等一整套的服务制度,开通工商热线、实行政务公开与阳光执法,为社会提供便捷、高效、务实、廉洁的服务。推行“零距离服务”,推行企业上门服务,做到让电话咨询或到点办照的有关人员,对工商服务满意;让前来解决消费投诉的双方对处理结果满意。在办照窗口设立办照咨询卡,内容包括政策咨询、办照须知、办照流程须知、前置许可行业办证须知等,要求办照人员熟悉有关政策法规,规范用语。对消费者投诉做到热情接待、耐心解答、倾情服务。落实“四个原则”,即告知及时原则;特事特办原则;先行告诫原则;公开透明原则。

三、加强工商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工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加强工商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工商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要有远期工作目标,和近期活动规范,要针对当前队伍中普遍状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工作。立足当地实际,突出当地特色,讲求实效,不能片面化、形式化、一刀切,这样才能做到整个队伍的上下和谐、步调和谐、发展和谐。

二是加强工商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工商不仅要结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还要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依托当地的地理优势、人文环境、文化发展等因素逐步有序健康发展,做到执法和谐、经济和谐、人文和谐。

三是加强工商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工商要讲求社会性,不能孤立、静止地运转,要和相关产业、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协调有序地发展,依托社会各个层面、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丰富与充实工商文化的内容。与社会各部门整体和谐发展。

第5篇:法治营商环境建设范文

以党的十精神为统领,按照全国、全省、市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稳定示范市为总目标,以社会管理创新提升深化平安建设,以深化平安建设承载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构建社会管理新机制,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和率先基本现实现代化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总体目标

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与商务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提高依法管理、依法决策、依法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安全保卫的各项措施,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内部治安环境,促进社会安定、内部稳定。

三、工作措施

(一)健全综合治理组织机构,落实领导责任制。

1、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把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纳入单位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综治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层层落实,切实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2、实行安全领导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年初,与所属执法大队、外包中心和各科室签订《综治和平安建设岗位目标责任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3、确立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内容。执法大队、外包中心和各科室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工作实绩实行年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局领导班子,作为年终考核和公务员考评的重要依据。

(二)完善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确保各类问题妥善处置。

1、进一步完善各项综治措施。一是要完善局各项制度,严格内部安全管理,确保内部有一个安全有序的工作环境;二是要抓好法制宣传和教育。推进实施“六五”普法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切实做到单位人人懂法、人人守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三是要抓好系统业务监管,结合执法大队执法检查,确保酒类流通、生猪屠宰和废旧物资回收点的安全、有序、稳定运营。

2、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积极成立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要切实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切实履行调解职能,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纠纷,从抓早、抓小、抓苗头做起,努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激化或酿成。对不履行工作责任造成重大不良影响或重大事故和案件的,要追究其责任人的责任。

3、进一步加强企业预警机制。建立了企业信息互享及预警制度,扩大服务和监测范围,进一步提高对开放型经济走势的预测研判水平。重点加强与全市出口、利税、就业、销售前50位等重点企业的联系,组织专业人员做好跟踪服务,及时掌握各种经营风险,通过涉外企业服务例会、“政策快递、商务信息”等服务平台及时提供风险预警,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切实保障我市外资、商贸企业平稳运行。

(三)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依法治商工作水平。

普法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是以大力促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为基本目标,以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提高各级干部、职工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促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的。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做好依法治理工作,按照局的普法规划努力完成任务。1、将法制教育作为依法治商的一项基础工作,提上日程,纳入计划,有布置、有检查。通过法制教育学习,达到懂法、守法、依法经商,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目的。

2、组织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各种宣传活动。按照“六五”普法规定的学习内容,保证进度,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

3、要加强对普法教育的领导,切实发挥带头作用,积极组织,认真落实普法规划的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普法效果,保证普法工作顺利进行。

(四)密切与社区、企业的联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

第6篇:法治营商环境建设范文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以人为本治理理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把人视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要素,形成“人力资源是产业园区最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环境是产业园区最重要的投资环境”的理念。园区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进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治理中,建立精干高质量的公务员队伍和复合型经营治理技术队伍,以适应园区开发建设、治理服务的需求。

另一方面指建立无微不至的客户服务体系,充分尊重客户的意愿,为客商提供快捷、简便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提供有吸引力的特殊政策,确立为我而用的招商标准;改善园区形象,提升信誉,促进园区经济发展,形成高税收、高就业的园区发展格式。使园区实现主动服务、一条龙服务、高层次服务。

二是“依法治园”的治理理念。探索建立依法治园的法规体系和执法机制,形成产业园区完善的法制环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建立专家治园的规划治理体制。园区规划公布后,授权规划师分级治理。行政首长只处理违规申请和上诉案例,推行严格的监视机制。

其次,完善和明晰园区法规。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分项治理办法,如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治理办法、招商投资项目治理办法、外商投资企业行政性收费治理办法、预算外资金治理办法等等,将园区公共治理纳进法治化的轨道。

第三,执法透明化。园区制定的各种法规、程序和工作时限,执法职员要严格依法办事,一视同仁,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然的园区投资环境,从而使执法主体与投资企业之间形成信任关系。通过依法治园,形成精简、高效、廉洁的园区形象,增强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我们的产业集中区将按照这种理念设计治理,实现治理科学化、现代化。

一、创新治理体制

从人文与法治的治理理念出发,确定治理目标,设计治理机构,创新治理形式。实现以下治理目标:做到高出发点规划、高效率开发、高品位建设、高效能治理;能够使基础设施共享,公共资源共享,使资源和空间得到有效利用;还能够使招商引资资源(信息等)得到共享,改变重复招商现象。

一是创新职能定位。产业集中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治理重点在于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在不同的阶段,工作职责也不同,组织机构也应适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在建设初期,产业园区的治理应侧重于园内规划建设、项目立项上,具体包括园内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报批、投资立项审批、土地征用、政策处理以及形成主要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侧重于招商引资、人才的引进与园区治理等。园区成型后,将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保健、娱乐、教育等......我们的产业集中区正介于第一与第二阶段之间,基础设施、招商与治理要一齐上,职能定位要有灵活性。

要有决策、监视、协调、招商的行政职能;由于前期资金匮乏,还应具备融资的功能;要有全方位的服务职能;还应具备治理经营的职能——要根据职能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另外,我们还具有两个产业园区。

二是建立精简精干机构。产业集中区在确定的框架内负责具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治理及招商引资等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同一、效能”的原则,机构设置应该精干,不能“大而全”。

成立一部、一公司、一中心,即总部、实业公司、服务中心。成立产业集中区行政总部,负责两园区决策、协调、规划、监视、优惠政策的制定等行政职能。成立实业总公司,负责融资;成立服务中心,负责全方位的服务,如进区企业立项后到投产前的一切审批手续办理,进区企业投产前后的收费工作,以及文印、晒图、后勤保障等工作。

将行政治理、具体服务、市场经营相剥离。对于区内的经营性事项,如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的设计施工、治理等,则应推向市场,由开发区市政公司负责,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治理。

二、创新运作机制

促进服务高效廉洁公道顺畅的运作机制,是履行职能到位的有效保证。涉及决策、规定、审批等事项采用行政治理程序,涉及经营活动则采取企业治理方式,协调者、治理者、承办者、经营者、监视者各自到位,分工负责。

一要建立园区自主决策机制,实行封闭式治理,确保治理事项在园区内自行解决。

二要建立园区高效服务机制。采取各种方式开辟办事绿色通道,实行政务公然,推行承诺制,减少审批程序,简化办事环节,尽可能一个楼层服务,一个图章解决,营造良好的园区投资环境。

三要促成园区间建立良好的协商机制。园区虽实行封闭治理,,但其治理活动是开放的,与职能部分,与乡镇、村,与企业等方方面面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产业集中区与政府部分要搞好协商,产业集中区之间要搞好相互协商,产业集中区与乡村也要搞好协商。

这样有利于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布局公道、协作关系紧密的生产体系;促进共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带,推动形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从而,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招商、融资平台

第7篇:法治营商环境建设范文

(一)找准融入点优化服务,以一流的服务在推进跨越发展上作出新贡献

围绕构建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化“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力争全市市场主体总户数、注册资本总额只增不减;实现市场主体总户数增幅在8%以上,其中私营企业总户数增幅在10%以上;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户数增幅在10%以上,为我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着力优化准入环境。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把国家、省、市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实处。支持“债转股”等方式出资。以工商登记窗口服务标准化建设为载体,健全完善“一个窗口许可”机制;以方便市场主体为目的,完善网上登记、网上年检服务,进一步提高办照、年检工作效能。

2.着力推动结构调整。一是更大气魄壮大新兴产业。举全局之力服务全市新兴产业倍增工程,以宜华一级路为轴,大力扶持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二是实施支柱产业发展战略。以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磁电子、环保科技等政府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在企业登记、融资、商标、广告等方面加强指导。三是实施小企业成长工程和优强企业倍增工程。在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的同时,引导具备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向企业转型,引导微、小型企业向规模化企业转型。

3.着力服务项目建设。充分运用和发挥职能优势深入推进工商顾问服务制度,按照企业需求落实专人开展跟踪服务、“直通车”服务,千方百计为项目建设铺路搭桥、保驾护航。积极助力政府引进外资,鼓励外商投资服务业,支持外商以股权出资、出质和拥有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作价出资等方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4.着力深化商标战略。深入推进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县建设,广泛培育商标示范典型。大力培育服务商标,指导行业协会建立地理标志统一管理与使用规范,以行政指导方式参与区域优势品牌整合工作,增强商标质押融资的示范效应。

5.着力支持“三农”建设。围绕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主体活农、商标富农、合同帮农、红盾护农、维权安农等强农、惠农服务力度。年底前实现全市千人以上行政村“七有”全覆盖。以服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着力点,着力推广订单农业,指导农超对接合同签订;开展“红盾护农保春耕、保夏种、保秋播”系列行动,加强农资和涉农商品质量监测范围和密度,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净化农资市场环境。

(二)找准薄弱点强化监管,以一流的监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上彰显新成效

深入开展“市场秩序优化行动”,切实担负起监管执法的第一责任,切实在市场的公平与效率、规范与繁荣、安全与发展、开放与保障上发挥职能作用。

1.加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实施“靶向式”整治。以农村市场、节日市场、批发市场、现场制售食品门店(摊点)等为重点靶位,严厉打击制售有毒有害、假冒伪劣食品等食品经营违法行为。以食品质量抽检和市场清查为主要手段,及时发现和清除食品安全隐患,提高食品安全“一季一整治”效能。强化现场制售食品行为监管,责任到人,逐户清理规范,实现监管对象全覆盖。

2.加大商标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以大宗产品制造集中地、批发市场、侵权假冒案件高发商品和商标印制企业等为重点靶位,加强和保持“两打”整治力度,推进与企业联合打假和防范机制建设。

3.加大虚假违法广告整治力度,大力维护广告市场秩序。以医疗服务、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美容服务等广告为重点靶位,加强虚假违法广告整治。加大广告监测力度,拓展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率,实现虚假违法广告联合整治工作常态化。

4.加大打击传销力度,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无传销社区”建设,综合运用打击、防范、预防、宣传等手段,实现动态监控、严厉打击、有效遏制目标。

5.加大市场主体监管力度,认真做好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工作。以无照经营、“七小”门店、“黑网吧”、高危行业为重点靶位,加强整治力度。以公用企业、垄断行业、大型零售商为重点靶位,依法治理强制交易、限制竞争、商业贿赂、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结合“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围绕市场主体诚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推动“一库两平台”建设。

6.加大执法专业队伍建设力度,理顺办案机制提高监管效能。加强基层巡查监管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巡查与办案两支队伍的联动机制,切实提高巡查与调处的案件转化率。加强办案专业队伍建设,完善“一支队伍办案”专业化执法监管机制,切实提高案件质量和办案效率。建立案件指导与协调、案源研发、形势研判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办大案、要案、新案的能力与水平。

(三)找准关注点保障民生,以一流的维权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再有新作为

依托“四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不断提升我市消费维权源头治理能力、预警防范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行业自律能力,使消费维权工作取得提振信心、扩大内需、保护民生、维护稳定的实效。

1.消费维权网络实现全覆盖。完善12315申、投诉举报体系,扩大维权网络覆盖面,把“一会两站”和12315网络向商场、超市、市场、企业、景区延伸,在年内全市实现“五进”全覆盖。消费者申投诉调处成功率、满意率在90%以上。

2.流通环节食品实现全程监控。以批发市场、一级商、大型超市商场为抓手,继续完善并强力推进流通环节食品经营采购者食品索证索票及建账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链条化的追溯机制,使流通环节食品来有影、去有踪,问题可控,秩序井然。

3.基本消费品实现全面监测。以家用电器、服装等基本消费品、建筑装饰材料等大宗消费品、母婴用品等重要食品、通讯器材和汽车配件等热点商品为重点,开展质量监测和食品检测。加强抽检送检频率和密度,全年抽检不少于250批次,其中食品不少于180批次。

4.维权活动实现社会全员参与。加强消费维权与社会管理联动,促进维权监督社会化。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维权机构与消费者互动机制,正确引导舆情,指导绿色消费和健康消费。继续落实食品购假先赔制度,将工商先赔与食品市场主办者、食品经营者赔偿有机结合,提升赔付到位率。

5.放心消费示范建设全力推进。紧紧依靠党委政府,聚合部门合力,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起安全、放心、和谐的消费环境,基本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灵敏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一批“放心消费”单位、行业和社区(村),把建设成为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放心消费城市之一。

(四)找准着力点固本强基,以一流的队伍在发挥工商影响力上务求新提升

1.加强队伍能力建设。一是提高全员业务能力。加强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工商建设。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培训强度,开展全员培训、分层培训和分类培训,引导干部把学习培养成一种自觉的习惯,促进依法行政能力整体提升。二是提高班子的领导能力。通过落实民主会和行政会制度,加强调研,转变作风,不断凝聚集体智慧,切实提高服务科学发展、支持改革创新、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三是提高全系统的执行能力。切实树立雷厉风行、连续作战、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在创先争优、机关党建、文明创建、“六型”机关创建等各类创建活动中干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2.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深入开展工商所规范化建设达标升级工程,确保工程三年规划任务按期完成。把资源优先向基层倾斜,加强基层一线监管执法力量,把效能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工作,在绩效评价、年度考核和创建达标中,增大基础工作比重,引导基层基础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第8篇:法治营商环境建设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璐璐情深”为你整理了这篇司法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夯实信用基础工作,营造良好诚信环境

强化信用信息归集。按照《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严格规范我局对律师事务所、律师执业人员、基层法律服务所、公证机构等信息的归集、披露和使用;每年定期组织年检审查,对上述机构进行核验,确保相关信息真实有效;通过成都市律师综合信息系统,如实将相关信息进行录入,便于上级部门及时公开。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积极协助省司法厅以及市司法局,通知律师事务所及时更换证照及代码,目前全区129家律师事务所均完成证照及代码更换工作。

推进“双公示”工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中的执法公示制度。指导全区行政执法机关按照“谁执法谁公示”的原则,通过门户网站等公开渠道全面准确向社会公开行政执法信息。

完善安全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信用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做好法律顾问、法治审核等相关工作。目前,处理投诉律所、律师案件44件。

二、深化司法公信建设,支撑营商环境优化

加强司法公信建设。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指导全区执法部门在事前、事中、事后及时向社会公开行政执法信息。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通过文字、音像等记录形式,对执法的启动、调查取证、审核决定、送达执行等全部过程进行记录,并全面系统归档保存,做到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落实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要求行政执法机关作出重大执法决定前,应当进行法制审核,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

三、多维拓展信用场景,提升依法决策能力

强化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应用。按照《公共信用信息应用清单》,积极示范应用信用信息,2020年,我局在合法性审核以区政府名义对外签订的合同时,凡涉及失信等负面评价企业的,不予通过合法性审查,不予与其签订合同。

四、加大信用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守信用信意识

充分发挥“法治金牛”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优势,守信用信等相关文章、信息。结合“法律七进”“法治大讲堂”等活动,深入社区、企业、学校开展诚信法治宣传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守信用信。

第9篇:法治营商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依法治企;重要性;对策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市场经济不断地发展、完善以及电力企业制度变革逐步加深的背景之下,县级供电公司作为国网电网中基层“窗口”,直接面对政府、客户、供应商等各类主体,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随着人们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县级供电企业发生人身触电、电费回收、劳动用工等纠纷案件较多。供电企业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其目标就是依法治企,对供电企业实施全面的法律风险管理。

1.供电企业中依法治企的内涵及重点领域

1.1供电企业依法治企是指依照我国法律法规来引导、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法律法规是依法治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依据

依法治企着重强调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实现企业的法制化经营管理。依法治企的主要内容涉及企业的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合法经营、依法决策以及企业员工管理等各个方面,不同的经营管理区域可能会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简而言之,依法治企也就是依法经营和依法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法律风险管理。

1.2供电企业依法治企的重点领域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法律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力、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企业法律风险是最高级别的风险,往往有较明显的外部表现:安全生产与安全营销风险是基础风险,廉政风险主要体现在权力制衡和约束机制方面,这两者大部分表现为内部风险,但在一定条件和可能产生重大负面后果的情况下,两者就会转化为企业法律风险。因此,依法治企的核心应是实施全面法律风险防范管理。

1.3供电企业实施全面法律风险管理

法律风险和危机管理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企业已经进入法律风险和危机管理时代。供电企业实施全面法律风险防范,涉及日常决策、安全生产、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与综合保障等全方位全过程,必须以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核心,在建立适用于供电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不同层次、不同业务范围内各种法律风险节点,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2.依法治企在供电公司中的重要性

2.1市场变化需要供电企业实行依法治企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法制完善,法律在规范和约束企业各种行为中更加明显,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供电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面临各种风险越来越多,要有效地规避自身的不合理行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只有不断完善法制建设的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中做大做强,进而形成一定的规模,实现规模化效益,获取利润。企业只有维护好自身在广阔的市场中的形象,才能实现其发展目标。

2.2推动供电企业和谐稳定发展需要依法治企

依法治企在供电企业的发展中非常重要,主要是表现在两方面:一,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需要必须是实行依法治企,对员工利益的保障就是对供电企业发展的维护,是企业长远发展、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合法性,就能够很好的保证企业的领导、员工各个阶层按照规章制度依法办事,这样企业在生产上才能不断的完善提高,这样社会对于企业的认可度也将不断的提升,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能够依法管理就能够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目标。

2.3依法治企能够维护供电企业权益

依法治企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为了改进企业现行管理制度,同时也具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作用。每一个法律文件都需要企业对自身的要求不断加强。。比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在劳动合同的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就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不断完善的法律环境中,企业按照法律的规定开展各项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维护了自身权益。同时,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外部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进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企业从法律层面严格要求自己,然后才能顺利开展外部经营活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切实提高企业依法管理的水平,才能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正常维护。

3。县级供电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防范法律风险的主要对策

3.1在供电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保持法律风险防范警觉性

县级供电企业在电力生产安全、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等工作纳入法制轨道:要深入开展全员法律宣传教育和培训,使全体员工形成依法取得权利、行使权利和保护权利的思维方式,逐步养成按章操作的习惯,在工作中不断充实相关法律知识,时刻保持防范法律风险警觉性,充分发挥员工在风险控制节点的作用,从而构建稳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根基。

3.2增强法律风险防范预控力

定期组织相关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调整变化,结合电力经营中的问题、服务投诉、法律纠纷等,争取及早发现、早识别、早确定法律风险点或者风险源:定期本单位的法律风险防范重点:结合实际,对供电和购售电管理、内部财务管理、电费管理、劳动人事管理以及影响企业内部稳定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排序,确定法律风险防范的重点:适时运用法律风险管理预案处理不同类型的法律风险;县级购电企业分析研究企业法律风险预防控制要点,及时对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进行分析和评估,建立法律风险预防的常态机制并不断完善和改进:最后,要强化同保险公司的合作,将法律风险降低、转移。

3.3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首先是建立健全的重大决策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和基层单位重大决策汇报备案制度,建立对基层单位重大决策记录、重要会议记录监督检查制度,建立重大经营决策法律审核制度,将依法经营和廉政建设情况纳入领导班子业绩考核,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其次是完善基层单位的规章制度体系。对经营管理领域的规章制度进行检查梳理,结合国家法律法规的修订和活动中排查出的违规问题,及时对制度进行立、改、废,增强制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发挥多部门监督作用,要形成人员、部门、制度三落实的合同管理格局,认真把好合同签订关,特别要强化购电售电、并网调度、物资采购、投资合资、股权转让、建设施工、担保、租赁等合同方面的管理,努力S护企业合法利益;最后,建立和完善法律顾问制度,目前县级供电企业法律人才非常稀缺,解决的办法主要有:招聘法律专业毕业生和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企业培养法律人才:聘请社会律师担任企业法律顾问。企业法律顾问要深度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全方位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

3.4针对供电企业内部的违规违章行为制定严格的制度

(1)排查整治违规经营行为。针对供电企业在经营管理、营销服务、队伍建设等仍可能存在的“违章”行为和薄弱环节,发挥内控机制的作用,防范经营管理方面的违章行为

(2)做好工程项目专项治理。落实中央《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认真查找项目决策、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资金拨付和使用、施工监理、工程质量、工程建设实施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针对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小型基建、技术改造、营销集抄、信息化等专业领域的违章违规专项治理工作,防范项目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3)规范多经管理。规范主业与多经关联交易行为,严格多经企业资产、业务和人员变动程序,稳妥推进主业多经分开,做到资产、人事、管理分开,确保安全生产,确保队伍稳定,确保经营秩序井然,确保依法合规操作,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