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语言教育方法范文

儿童语言教育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语言教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语言教育方法

第1篇:儿童语言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听障儿童;美术教育;兴趣;步骤;办法

中图分类号:G7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94-011

近年来,随着教育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入探讨,幼儿美育逐渐为人们所瞩目,而特殊儿童的美育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特殊儿童教育大纲,听障儿童教育仍然在参照、借鉴正常儿童的教育方式,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毕竟存在共性和个性的差异。现就听障儿童美术教育的建构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听障儿童进行美育的可行性及步骤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心灵里有某种结构性的观念(图示或认知结构)隐蔽在经验背后,幼儿实际参与生活的经验极为重要,没有它,幼儿观念图示便缺少了生长的源泉,便不能从蒙昧状态转为意识的觉醒状态。听障儿童因缺乏语言交流,对于美术教育的直观性、可视性和生动形象性,有更大的感染力和可塑性,需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操作能力,逐渐从沉寂无声的环境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因此,根据听障儿童的特殊性及个性心理特点建立美育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具体步骤是:(1)用新颖的组织形式和美育内容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刺激大脑的发育。(2)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培养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情感经验。(3)在创作活动中锻炼手眼、肌肉协调性和灵活性。(4)在画画玩玩、做做玩玩中体验材料和造型表现,从中萌发美感,培养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5)在活动中引导听障儿童与同伴进行语言交往。语言活动应贯穿于美教活动始终,为后续教育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6)创设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教学环境,将教学一步步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二、对各年龄组听障儿童美育的要求及实施办法

语训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如何消除听障儿童对语言训练的陌生感,使他们学会说话。学会说话的前提是激发说话兴趣和热情。兴趣是儿童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如果对学习有兴趣,就会自觉把学习当成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负担,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美术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在涂涂画画、捏捏叠叠中幼儿可使自身的各种能力获得联系和发展,并汲取到生活中最基本的知识。因此,涂鸦是幼儿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作为教师,应明晰幼儿美育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提供足够的材料,让他们自主发挥、创造,并赋予他们不同的要求。

对于小班儿童(3岁~4岁):(1)初步学会识别绘画工具和材料,掌握正确握笔姿势。(2)培养兴趣,学会认识并表述红、黄、篮三种颜色,自由绘画,在绘画中只求其意,不求其形。(3)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临摹实物,并训练用语言表达实物名称。(4)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语言表达点、线、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并熟悉具有明显特征的简单物体。对于中班儿童(4岁~5岁):(1)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儿童学会表现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在绘画中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初步学会布置简单画面。(2)以手工、折纸、粘贴等方式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3)鼓励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创作,表现有一定联系的内容情节,并试着用语言对情节进行解释。(4)学会画装饰画:会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点、线、花朵、叶等图案,能用语言表述红、橙、黄、绿、青、篮、紫六种以上的颜色。(5)初步培养色彩知识,学会用色彩表现事物和自己的想象。对于大班儿童(5岁~6岁):(1)适当运用认知和语言表述更多的工具和材料。(2)能清楚表现物体基本结构、主要特征和某些细节,并用语言解释。(3)初步学会恰当安排画面,绘画内容逐渐丰富,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印象编故事画、情节画。(4)学会在纸上用花纹、装饰物进行装饰,会有规律地用几何图形装饰纸的中心、边沿、角,进一步发展观察力和记忆力。(5)利用绘画、粘贴的形式编排故事,培养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6)在做做、玩玩、画画中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培养听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必须贯穿于学习全过程,既照顾他们兴趣、爱好的个体差异,也要根据康复目标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方法。听障儿童在课堂上通过反馈手段,可以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比如,教师和幼儿一起画百花齐放的花朵,幼儿会高兴地争抢着用他们学过的知识告诉大家:“这是花,这是红的,这是黄的,这是白的……”教师要对幼儿的话语给予肯定或纠正。这样,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利用与听障儿童长期相处培养的融洽感情,创设活泼、愉快、欢乐的语言氛围,引导他们学习语言,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为他们早日回归主流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断探索总结规律和经验,听障儿童一定能走出无声世界,在听障儿童康复这片土地上再结硕果。

参考文献:

第2篇:儿童语言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误解;原因;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7/08-0009-05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对儿童来说语言能力的发展极其重要。玛利亚・蒙台梭利女士创建了一套独特的儿童教育实践方法,在儿童语言教育方面也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方法体系。然而,虽然蒙台梭利教育法已风靡中国近20年,但其对儿童语言教育的宝贵经验却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甚至被许多人误解。本文拟深入分析误解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讨论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语言教育的启示意义。

一、对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的误解

我国的儿童语言教育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目前已形成了以口语发展为中心,开展听、说、读、写训练,对识字教学、语言文学及语言文化教育等内容加以整合,㈨各领域相互渗透,在认知和交往过程中全面发展儿童语言能力的语言教育观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是: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而蒙台梭利关于儿童语言教育的观点可理解为:按照儿童的语言发展敏感期和个体差异需求,为儿童创设良好的、有准备的语言学习环境,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逐步发展儿童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可以说,我国的儿童语言教育观与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是基本一致的,语言能力的发展都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方面,语言教育内容也都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略有不同的是,我国的儿童语言教育观从宏观角度出发,侧重文化理解、思维发展与儿童语言的相互作用:而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则从微观角度出发,关注生理、心理因素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关注个体差异和环境准备。

在幼儿园实践层面,相较于数学教育、感官教育受到热烈追捧,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在我国并未引起广泛关注。部分教师对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存在误解。

1 认为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以英语教育为背景,引入中国会水土不服

不可否认,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具有地域特征,以英语教育为背景。英语和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乃至文化内涵等方面差异悬殊,适用于英语教育的方法是否可运用到汉语教育中来,一直有争议。此外,蒙台梭利教育法对教学操作步骤一板一眼的严格规定也让许多教师感到过于机械。因此,许多教师认为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引入中国会水土不服,既难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又难以适应汉语的语言环境。

与上述教师的观点不同,笔者认为,虽然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的常用教具在数量上不一定能很好地满足当代幼儿语言学习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对我们没有借鉴意义。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始终保有强大的生命力,真正的原因在于蒙台梭利强调对儿童的观察研究,强调要基于儿童的兴趣、需求和生命发展规律探寻科学教育方法的思想精髓。

2 认为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的全部内容就是几套教具和几张作业纸

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法有教具辅助,主要是金属嵌板、砂纸字母板、可移动的字母表和语法盒,还包括作业纸等材料。常用的教学手段包括命名游戏、视觉和概念分类及配对。国内目前开展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师资培训也大多以教授教具操作为主,理论教育课时较少,看重教具操作而忽视理论学习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之蒙台梭利本人并未在著作中对其儿童语言教育思想进行系统论述,导致一些教师和家长误以为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的全部内容就只是几套教具和几张作业纸而已。这种误解导致在教育实践中产生“教具成了蒙台梭利教育的中心。儿童则在教师的教导下成了教具的奴隶”的现象。

事实上,蒙台梭利对儿童语言教育作了很多阐释。

(1)儿童具有有吸收力的心智

蒙台梭利对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惊叹不已。“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他们的智慧与成年人不同。可以说,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知识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的。”她将这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定义为“有吸收力的心智”,即一种儿童与生俱来的吸收知识的自然能力。在语言方面,儿童通过有吸收力的心智,主动地观察和吸收周围环境中的“营养”,实现了自身的语言发展。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各种支持。

(2)儿童的语言发展存在阶段性、敏感期和个别差异

蒙台梭利把儿童的成长过程划分为0~6岁、6~12岁、12~18岁三个阶段,又把0~6岁细分为0~3岁、3~6岁两个阶段。在她看来,语言的发展有一个非常固定的时间表,“儿童似乎在忠实、准确地根据自然界已经设计好的严格时间表进行学习”。她认为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是出生后2个月~8岁。她还发现儿童的语言发展常常以跳跃的方式出现,“儿童内部的工作量很大,但我们肉眼所见的变化可能很小……从外部表现看,儿童可能没有任何进展,但我们会突然发现儿童可以说单个的词了”。她还认为听觉、口语、书写、阅读能力的发展存在着“爆发式成长期”,分别在2个月、2岁、4岁和5岁。在这四个时期,儿童语言能力的某一方面发展会特别突出。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非常宝贵,教师若能抓住时机,为儿童发展提供各种支持,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蒙台梭利还很重视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她主张根据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和兴趣爱好来确定书写和阅读的顺序。“我们没有自找麻烦,去考虑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究竟是先学阅读还是先学书写,或者去考虑哪一个更容易实现些。我们必须一直等待,直到从实践经验中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3)语言教学中的间接准备原则

在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观察研究的过程中,蒙台梭利发现,在教授某项技能或知识前让儿童进行一些准备性活动和练习,将会使教学变得更为顺利。由此她悟出了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间接准备,即在正式开始教学前先让儿童进行一些准备性活动和练习。“大自然有她自己的工作原则……儿童在第二个阶段会将他在第一个阶段所形成的东西发挥出来。”她在教育正常儿童时也遵循间接准备原则,尤其是在对儿童书写

能力的培养上。她将书写的准备性练习分为两类:一是肌肉的准备,即通过感官、艺术、生活等的练习促进儿童的小肌肉发展,为握笔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认知的准备,即在正式进行书写练习前,让儿童先进行两个阶段的练习――帮助儿童建立起字母的视觉记忆和书写的肌肉运动记忆。有了这些准备性练习,儿童的书写能力发展就会水到渠成。

(4)运用科学方法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进行观察记录

蒙台梭利对儿童教育的种种看法几乎都来自她对儿童的观察和记录。“通过记录,教师能够掌握孩子的进步。这种记录可以帮助教师开展个别化教学,可以进一步揭示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㈦记录的方法有三种:(1)分区记录,即记录每个儿童每天、每次“工作”的内容和所在的区域。(2)线性记录,即详尽记录每个儿童一天的“工作”名称、时间、投入程度、专注力等。(3)顺时记录,即记录儿童所选区域、工作内容、投入程度、工作目的及达到目的所用的时间等。

3 认为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只适合中大班幼儿

当下,在一些实践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幼儿园,与书写训练、语词辨识和配对相关的教具种类较多,比较适合有一定语言发展基础的幼儿。因此,一些教师认为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的相关内容更适合中大班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因为这些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蒙台梭利特别强调间接准备原则,认为儿童不可能一下子从不会说话变为出口成章,从握不住笔变为书写流畅。根据儿童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规律给予其适当的练习机会,促使其在听、说、读、写方面逐渐发展,日渐成熟,是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的核心原则。当然,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因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有阶段性,且各个时期的侧重点不一样。如前所述,蒙台梭利认为听、说、读、写分别有各自的“爆发式成长期”。因此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语言学习重点应有所不同,如2岁是口语发展敏感期,4岁是书写发展敏感期,5岁是阅读发展敏感期。口语的发展依赖于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需要过多的辅助材料;而书写和阅读能力的发展则更依赖于运用教具进行练习,因此蒙台梭利为儿童的书写和阅读能力发展准备的教具比较多。单从教具的适应角度断定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法更关注中大班幼儿是有所偏颇的。

二、产生误解的原因

误解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的原因也许有很多。笔者认为,与以下四点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1 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给实践转换带来困难

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无论是起源还是发展,都主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在语音、语汇、语法乃至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因此,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中的元音、辅音、字母等很难成为中国儿童日常语言学习的材料。这使得蒙台梭利倡导的一些儿童语言教育方法很难直接被应用到中国的儿童语言教育实践中来。不过,我们对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的借鉴不应局限在学习材料层面,而应深刻理解其教育理念。

2 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缺乏操作定义

蒙台梭利本人没有对儿童语言教育下过操作定义,也没有进行过系统论述。人们只能从实践材料中看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正因为如此,一些教师将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简单等同于几套教具和几张作业纸了。事实上,蒙台梭利对教具的操作并不十分看重。她曾公开表示她不喜欢“教具”这个称谓,她认为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工作材料”,因为它主要是供儿童在“工作”时使用的材料。她强调,“我们应当在教师中培养这种为了科学而勇于献身的科学家精神,而不是机械操作技巧”。探究教具的内在价值和应用意义,掌握开发教具的方法,才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当然,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尝试。

3 混龄教育及其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与集体教学在方式上的融合困难重重

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一直实施混龄教育,同时非常关注个体差异。蒙合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侧重于根据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程度,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设计个性的、独特的、专属的学习计划,引导儿童自主发展。而中国的幼儿园大多实施的是同龄分班、集体教学,师幼比也比较低。想照搬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混龄教育模式,确实难度很大。如何在促进全体儿童语言发展的同时,关注儿童的个别差异,满足儿童的个别需求,一直是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4 重知识、轻能力的取向导致对教具的过分关注

教具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操作教具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途径之一。然而,一些教师在实践中过分关注教具,看重向儿童展示教具时的一招一式,却忽视了蒙台梭利对儿童的关注,也忽视了对教具内涵和价值的探索。笔者以为,这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价值取向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和家长过分关注儿童的认知学习,将识多少字、背多少诗作为衡量幼儿园语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对儿童语言学习的能力、兴趣等的重视不足。这一取向导致实践中教师将目光聚焦在儿童对教具的选择和操作上,试图通过儿童操作教具的数量来量化评价教育效果。

三、如何借鉴蒙台梭利的儿童语言教育思想

种种误解影响了我们对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思想的学习和探究。事实上,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1 在语言教育实践中渗透间接准备的思想

对于蒙台梭利所说的“准备”,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首先,是为终身发展作准备。她强调好的教育应该是为儿童的一生发展作准备,因此教育重点不是灌输给儿童多少知识,而是为儿童创设良好环境,引导他们为未来的人生做好各项能力的准备。儿童语言教育的关注点不应停留在知识的习得方面,而应重在让儿童练习使用语言,体验语境,理解语言特定的文化含义,始终保持语言学习的兴趣。这是为儿童今后学习更抽象的语言奠定坚实基础。也是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是着眼在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是阶梯式发展的。“孩子的小手为写字已经进行了长期的准备工作……当孩子的手能够轻轻地停留在一个表面上以感觉它的粗糙和光滑时,当孩子的手拿起圆柱体插件把它放入插孔时,当孩子用手指触摸几何图形的轮廓时,孩子就是在协调自己的动作。现在孩子准备好了,甚至是有些急不可待地要用双手去进行那迷人的‘合成’艺术――写字。”因此,教师不妨多为儿童提供准备性练习的机会。

2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挖掘语言学习材料

儿童的语言学习时刻都在进行,教师要对各种环境创设给予足够的重视。若要为儿童学习口语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可以根据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要求,在和儿童交谈时注意发音正确,语音清晰,在对小班幼儿说话时注意减慢语速,要求儿童

保持活动室安静,等等。若要为儿童学习书面语言创设良好的环境,蒙台梭利认为应让图书角成为儿童钟爱的场所,为此,可在图书角铺上柔软的地毯,摆放舒适的沙发和绿色植物。图书角要采光良好,投放的图书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并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要时常更新图书,以较长时间保持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如果图书种类少,教师可以考虑通过各班定期交换图书等方式丰富图书品种。教师还可以和儿童一起设计制作绘本,并且鼓励儿童互相交流阅读经验。

蒙台梭利儿童语言教育所使用的材料大多来自儿童的生活。教师所准备的单词卡片一开始可以没有任何逻辑顺序。只是一些儿童周围随处可见的实物名称。当儿童认识了这些实物的名称后,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不断寻找生活中的新词汇。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角度选择语言教育材料,深入挖掘儿童生活环境中的语言学习材料,以有效调动儿童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3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受教育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启发,蒙台梭利主张儿童应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以砂纸字母板的运用为例。“教师呈现给儿童字母并让他们进行描画时,同时发展了儿童的三种感觉:视觉、触觉和肌肉感觉。这种符号图像的强化方式相比于普通方法――仅通过视觉图像来进行强化,所花费的时间要短得多。”教师可以尝试多为儿童提供机会。鼓励儿童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动作表演、音乐欣赏、户外体验等方式都值得尝试。

4 注意观察儿童,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

观察记录是蒙台梭利一直强调的核心技术,她要求教师每天都要对儿童的工作情况进行观察记录。近年来,国内外幼教领域都在不断强调教师观察儿童并记录的重要性,无论是观察、分析的方法还是对记录工具的研究都日趋成熟。在中国,许多幼儿园会要求教师定期上交观察记录。但许多教师的观察记录流于形式,没有发挥观察记录应有的价值。蒙台梭利对观察的强调值得教师深思。

蒙台梭利认为对儿童细致、全面、客观的观察是一切教育实践的基础。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了解儿童的发展需要,从而不断改进教育实践,促进儿童发展。蒙台梭利提到的观察记录方式很多,有对儿童某个事件的具体记录,也有对儿童某一能力发展的阶段性记录,还有对儿童的教具操作次数、时间等结构性要素的记录等。无论是采用何种观察记录方式,蒙台梭利始终强调教师要秉承客观、科学的态度。此外,蒙台梭利还提倡教师设计使用常规观察表,用于记录儿童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一天或一周)进行的活动、时间、重复次数以及教师的观感等。这样的常规观察表便于教师准确把握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第3篇:儿童语言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理论 儿童语言教学 启示

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学者们认为要从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语言习得。Skehan认为以前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心理语言学的作用,特别是没有从当代认知心理学所重视的信息处理和认知能力两方面进行研究[1]。我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分析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对语言教学提出意见。

一、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

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根据儿童年龄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对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做出了解释。相关的理论有:斯金纳的刺激―反应论,乔姆斯基的天赋论,皮亚杰的认知论,等等。

作为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斯金纳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操作条件反射过程,强调儿童是通过模仿和选择性强化而习得语言的,主要经由模仿―增强―重复―形成四个阶段[2]。这种语言学习理论有合理的一面,但它过于强调外在环境对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忽略了儿童的内在能力。乔姆斯基则主张语言习得的天赋论,认为儿童能够快速地学习语言,天赋能力非常重要,而天赋能力是由生物遗传决定的;坚持语言的习得是一种本能和自然的过程,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获得语言的装置,不必刻意教就能轻易学到语言[3]。很明显,这种理论忽视了环境在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作用。它与行为主义理论相斥,可以说是两种极端。认知论的代表皮亚杰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与认知能力有很大关系,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4]。认知论告诉我们,语言的发展是以人的认知为基础的,并伴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发展,是后天学习逐步形成的。

综上所述,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既要考虑环境因素,又要考虑习得者自身的因素,即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

二、认知心理学的相关规律

Stern认为语言学习主要是模仿,儿童不断重复着一些事情,在语言学习阶段中他总是在不断练习,儿童像一名模仿家,他模仿一切事[5]。由此可见,儿童的语言习得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的,通过模仿,儿童逐渐习得语言。

蒙太梭利发现在知识的表征形式中既有比较具体的表象,又有符号抽象的命题网络,还有综合的表征形式――图式;儿童在建立比较抽象的表征之前往往会以较为具体的表征形式作为过渡[6]。因此,儿童的语言习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儿童语言教学应以简单的、具体的表征图式为基础,逐步使儿童形成抽象的思维,这是由儿童的认知心理决定的。

总之,教师应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根据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通过模仿形成简单、具体的表征图式来习得语言,进行有效的语言教学。

三、认知心理学理论对儿童语言教学的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相关的教学环境,采用相关的教学方法,达到儿童教学的目的。通过学习和观察发现:对儿童的语言教学应采用模像直观、实物直观、语言直观等直观的教学方式,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目标。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不断模仿生活中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的具体、简单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找到相应的视频材料或自己编排小节目、小游戏,把学习内容丰富有趣地展示给儿童。例如,在教儿童学动物词汇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播放与动物有关的视频或做一些动物的习惯动作,来引导儿童模仿视频中出现的动物词汇和动物的动作;然后让儿童扮演小动物,模仿它们的动作,让其他儿童来猜出该动物词汇。这样就让词汇和动作形成了一个表征图式,很容易被儿童记住。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实物直观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提高儿童语言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此教学方法也可以结合语言直观的教学方法一起使用。例如,在学习各种水果名称的时候,教师可以拿来一些水果,一边展示,一边说水果的词汇,让学生边看边模仿说这些水果词汇,进行反复练习。这样,各种水果的事物图像及词汇就会一起出现在他们的表征图式中,通过模仿并建立相关来习得语言。而且,在学与颜色相关词汇的时候,教师可以继续运用各种实物水果,因为它们代表不同的颜色,运用以上方法,水果和颜色的词汇就会形成新的表征图式出现在儿童的脑海中,有效地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因此,从事儿童语言教学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角度出发,多思考、多研究,把教学内容串联起来,让它们形成一个表征图式,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这些表征图式根植于儿童心中,做到寓教于乐,既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又使语言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Skehan,P.A.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斯金纳著.石林,袁坤译.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皮亚杰.发生认知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乔姆斯基著.宁春岩译.乔姆斯基语言学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第4篇:儿童语言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 全语言教育 必要性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170-02

美国语言学家Ken Goodman是全语言教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最早给的定义是:“全语言教育是一种视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为整体的思维方式。”他指出,全语言教育这种教育哲理是基于对若干门相互结合的学科的研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点。他主张语言是整体的,由语意、语形、语词组成,不可分割;语言中的音、字、词、短语等,都只是语言片段。在语言学习时,只有先认识完整的话语,然后才认识整体中部分之间和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学习是一个从整体中区分部分的渐进过程。全语言教育强调对语言、学习者及教师的尊重;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重点是真实的言语及语篇的意义而非语言本身;全语言教育鼓励学习者为了自身的目的,使用各种形式的语言和文字,而且能勇于冒险尝试。

在中国,传统教育把语言的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四个范畴,而根据全语言的理念进行语言教学时,不该将语言分割成不同的部分,然后分别教学,应将语言视为一个整体的沟通系统,让学习者通过亲身的经验来学习。

因此,对幼儿全语言教育在中国推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 幼儿全语言教育在中国推行的必要性

第一,从语言学上看,语言学习是在真实的情境下,通过交际与互动实现一个意义构建的过程。儿童的语言行为只有参照特定的语境,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有意义。这就要求幼儿园在进行语言教育时,要注重全语言教学,使幼儿的语言学习更具整体性、实用性。

第二,从儿童的认知发展来看,儿童内化语言信息的方式与成人不同,是由儿童的认知模式和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的。儿童的元语言水平低,他们可以利用包括语言在内的任何形式来表达,比如图画、音乐、表情、手势等。此外,儿童在感知寓言诗时通常采用整体感知,而往往忽略细小的、不易引起注意的部分,这一点表现为儿童总是过度概括地使用语言。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的是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

第三,从幼儿语言学习的发展阶段来看,纵使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对幼儿语言获得方式产生各种理论,如模仿说、强化说、转换生存说和认知说等,但各理论流派都不否认婴幼儿期是获得语言的最佳时期。然而,与婴幼儿期要掌握口语是世人的共识相对的是,是否应该让婴幼儿学习书面语至今仍没有定论。大量实验证明,婴幼儿时期完全能够认识、理解和记忆“抽象的设计院符号”(中国文字具有形象性),而且识字阅读对口语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期,初步认字可以轻松地为小学打下一定的基础。综上,全语言教育在幼儿园的推行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从时展的要求上看,世界范围内的信息革命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因此对语言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听、说、读、写本国通用语言,还要能对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外语驾轻就熟;不仅要能快速获取文字符号资料中的信息,还要能准确、快速传递自己的思维成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全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可偏废。

第五,从教育方向上看,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地把对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中,指出在重视学前儿童听说等口头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在此背景下,以全语言教育理念指导幼儿早期阅读成为一种趋势。

二 幼儿全语言教育在中国推行的可行性

第一,幼儿早期阅读是一种整体性的语言学习过程,这意味着在幼儿园有较长时间和重视度的早期阅读可作为全语言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早已有研究表明,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是以完整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只要在幼儿早期阅读培养中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就能比较顺利而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全语言教育。

第二,全语言教育是与加德纳多元治理理论、埃尔斯感知觉统合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的契合。首先,加德纳的多元治理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都受其遗传、生理成熟和社会文化及个性的影响,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和学习优势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儿童尤其如此,他们可以用100种语言(对话、肢体动作、绘画、泥塑、歌声等)来表达自己,他们看待世界是整体的,因此,幼儿已具备接受全语言教育的能力。其次,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手脑并用、身心协调,就必须对感知觉进行统合,而对儿童最终的学习方式――各种活动基本是通过口头语言、肢体动作、表情、各种艺术形式来完成的,这对老师进行全语言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提供了便利和基础。最后,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也就是说,发展的个体从直接环境到间接环境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因此,生活的、整合的、统一的、系统的儿童生活全过程是进行全语言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

第三,自20世纪70年代全语言教育产生以来,经过欧美近20年的探索实践已成为西方儿童语言教育界的一种重要理论,随后波及国际学前教育界,引发世界范围内儿童语言教育的改革,至今已近半个世纪。由此可见,学前全语言教育有着丰厚的实践基础,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随着幼儿教育在国内的兴起,其五大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细,语言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在与时俱进,曾经的语言教育也在逐步改革,迈向全语言教育。全语言教育理念指出,人的学习是符号的学习,语言既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也是幼儿学习其他内容的工具。全语言教育的研究者在吸取了维果茨基的相关观点的基础上指出,任何符号系统学习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因而建议将不同的符号系统交叉运用到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来。它虽然没有提出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但这种教育理论思潮的观念和原则却在近年来的幼儿语言教育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对当前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雪丹.全语言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早期阅读[J].学前早期研究,2009(6)

[2]隋岩.全语言教育对我国儿童英语教学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袁爱玲.面向21世纪构建幼儿园全语言教育[J].教育导刊,1999(S1)

第5篇:儿童语言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41-02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如何发展和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教师需要为儿童创设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为儿童创设更多语言训练的机会。另外要掌握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抓住关键期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纠正不良的语言习惯,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语言。

一、环境

“狼孩”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初期离开了特定的环境,一切后天学习都是枉然。若是儿童在学前期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后期改正有相当的难度。因此,为儿童创设一个开放愉快的语言环境,促使他们敢说、想说、喜欢说、愿意说,有机会说,有计划有准备的开展语言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课堂

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儿童引发学习兴趣,更加集中于课堂学习。在学前期,儿童的课堂教育是有限的,课堂教育的内容也十分繁多,把握好每堂课的语言教育十分关键。在前20分钟儿童的注意力较集中,这个时期可以对儿童进行规范语言习惯的教育。而在后期,则可以创造出适当的情景让儿童提高注意力。比如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看图说话等。

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通过多种感官来亲身体会,可以进一步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以及对这个五彩的世界有更为生动细腻的感触,能将静态客观的知识灵活化,从而产生新的思维和构想。儿童的语言学习,同样运用到多种感官。如听、看、说等。

在课堂上,儿童通过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的对话在潜移默化中学得相关的语言习惯,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儿童回答问题,不仅仅是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为幼儿创造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错的予以鼓励引导,回答对的则可以进行深一步的启发探讨。

2、游戏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儿童是最轻松愉快的。你可以发现,游戏中儿童的语言是多样的、神奇的、充满幻想的,因为游戏本身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儿童的语言得到极大的提高。我曾经遇到一个有轻微自闭症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鲜少开口,问他什么也不回答。但在游戏中与他交流就变得格外容易,甚至他会主动拉住你向你介绍他在玩的游戏或是问你他不明白的地方。同样,与其他孩子的交流沟通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变得十分轻松愉快。

如果说在课堂上儿童更多的是进行词汇的积累,那么在游戏中,则是实践运用的时候。许多在课堂中学到的词汇并不是经常使用的,而在游戏中,孩子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说出不同的语言。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的游戏空间,则是为孩子愿意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创造条件。

游戏时的氛围十分重要,轻松愉快的环境更适合儿童游戏。教师在游戏中起的只是创设游戏环境兼在旁看护的作用,不能过多的介入儿童的游戏,只能在游戏方向不对或是发生突发状况时以同伴者或指导者适当的引导游戏的进行。

3、家庭环境

儿童在其他许多环境中也会用到语言:比如入园离园时教师都会和孩子寒暄一番,在家中孩子与父母的交流等。这些语言环境有的是我们能顾及到的,有的是我们顾及不到的。比如家庭环境,儿童呆的最多的地方除了幼儿园就是家,因此家庭教育十分重要。著名的陈鹤琴先生就说过“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家长应该为儿童树立起正面积极的形象,因为儿童的一举一动都受家长的影响。在家庭语言教育中,家长应该丰富儿童的日常生活知识,增进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儿童在生活中自然正确的使用语言;多带儿童进行室外活动,经常旅游踏青,让儿童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松心情;支持儿童的探索,鼓励儿童提出问题,不无视儿童的问题;创造愉悦民主的家庭环境,不苛责儿童丰富奇妙的想象,凡事让儿童多动手动脑;给儿童单独的空间,不过多干涉,为儿童创造属于自己的阅读天地,训练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

仅家长单方面教育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与家长形成教学联系,家园共育。老师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密切关注儿童的发展动向,进行阶段的训练。而家长也应该每天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参与儿童的学校教育,回家时进行适当的巩固。儿童的语言教育是复杂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二、儿童发展情况

每个儿童在生长阶段的发育状况都是不同的。有的儿童接受新知识较快,发展迅速,而有的儿童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不能较快的掌握老师教的知识,我们老师就需要因材施教,不能对所有的儿童都采取一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儿童,可以采取“帮帮结对”的方式,让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进一步学习。有必要的话,教师应该单独指导。

另一点,在学习过程中应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我们不能要求儿童接受不在他们理解范围的知识,也不能教给他们过于简单的知识。抓住关键期,在适当的时候教合适的内容,有利于儿童最大程度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应该顺应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实践

在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这方面,我进行了许多尝试。在周一的早晨,我让每个儿童做一个双休日活动汇报,鼓励孩子将双休日发生的事情复述出来。因为是自己的事(下接第142页)

(上接第141页)情,所以儿童格外感兴趣。如果课上没有讲到的孩子在课间也会拉着我向我汇报,可见,训练语言要关注儿童自身发生的事情。

第6篇:儿童语言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用 发展 语言教育 启示

儿童的语言运用,是指在儿童学习和获得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操作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如何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创造一个积极、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能说,促进幼儿语用能力的发展?儿童语用技能发展的研究结果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儿童对会话轮换规则的掌握

话轮是会话的基本构建单位,指会话中控制话语的开始、延续、终结、转换等发话权利的占有。在一个会话过程中,话轮转换通常是指发话人的变更,或者指当前发话人结束发话并由受话人开始发话。顺利的话轮转换的前提是说话者对话语起止处做出标记(包括语义标记、语法标记和伴随标记),而听话者必须能够正确识别这些标记。

2岁儿童已经在母子对话中表现出对话轮转换规则的初步意识;3岁儿童开始在同伴谈话中表现出对话轮转换规则的意识,略晚于在母子对话中的表现;4岁儿童开始学会通过提前说出下句话的起始词或重复的无意义发音来让对方知道自己的话还未结束;6岁儿童开始使用语法标记,但仅限于很少的几种,例如表示过渡的、推论的、表示结果的相关字词。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的语法标记种类并不迅速增加,发展趋势表现为对以上词的使用频率的增长,用于表达更多的逻辑关系和在每种逻辑关系中使用多个这种词。以上研究证据说明,虽然儿童早期就已经产生了对话轮转换规则的初步意识,但控制话轮转换的能力还很有限,学前儿童还不能成为熟练的对话者。

幼儿能够识别出说话者对话语起止处作出的标记是幼儿能够顺利进行话轮转换的前提,所以成人在与幼儿交谈的时候,应该在语义标记或者是语法标记处尽量说的慢一点、清晰一点,同时可以伴随一些肢体动作做话轮转换的标记。如想让某位幼儿说,可是用手或者眼神等发出身体指示,同时教给孩子一些保持话轮、转换话轮、接续话轮的一些技巧,如想把持话轮但暂时还未想怎么表达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尾词、尾句的重复,一些小品词如哦、啊的使用或放慢最后一个词语的节奏等。

另外,由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往往幼儿有意识地想要接住一个新的话轮,但是成人却没有耐心,来不及等孩子开口,已经抢着说出了以为幼儿要表达的语言。如在一例关于“理想”的谈话活动中,有幼儿说自己长到了想当老师,老师接着问原因,幼儿迟疑了两秒种,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个原因,老师就迫不及待的替幼儿说出当老师的种种好处,然后问孩子是不是这些原因?幼儿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我们要善于等待,等待孩子的成长,在幼儿的语言活动中也不例外,尽量给孩子一些思考的时间,让他们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并顺利的表达出来。

另外,幼儿不能顺利的进行话轮转换的原因是幼儿倾听能力的局限,学前期幼儿是有意注意逐步发展的时期,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不长,表面上看貌似在和你交流在听你说话,实际上却不然,我们往往认为听是每个正常个体的基本能力,不需要着重强调,忽略了幼儿听的能力的培养,导致幼儿不能够认真的听,不能顺着说话者的思路做有意思倾听、辨析性倾听更别说理解性的倾听了,为此幼儿也会找不着话轮转换的关联位置。所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幼儿语言教育强调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如学会安静的听同伴说话,不要插嘴;集中注意力,耐心地听别人说话;能主动、积极、专注地倾听别人谈话,迅速掌握别人谈话的主要内容等。

二、儿童对会话活动的维持

儿童很难维持长时间的会话,4岁儿童就一个主题开展对话的话语数量较短,3/4的对话中,双方话语总数短于12句。较长的对话总数出现在以下三种类型的会话中:角色扮演、描述和问题解决。为了维持谈话的进行,会话双方必须使自己的话语与当前话题相关。在年幼儿童中观察到的相关话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话相关,他们维持会话相关的主要手段是对前面说话者的话语进行完全的或部分的模仿,从2岁到5岁,儿童利用模仿手段维持会话相关的趋势不断下降,但直到5岁,重复和模仿仍然是儿童维持会话相关的主要手段。并且问答式对话是维持话题相关的主要手段,表示同意、提问和回答的话语比例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些结果说明了儿童维持相关会话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从不相关到形式相关(重复或模仿),再到事实相关,最后到观点相关。

良好的语用能力表现为对会话活动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及对当前会话主题的保持。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特别是角色游戏,成功的角色游戏主题中包含幼儿有大量经验的,幼儿熟悉的事物,孩子有更多想说、会说、能说的语言,同时角色游戏中“情景”、“物”、“人”三类象征够成了一个丰富、接近现实的语用环境。为此,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语言刺激,有较多的模仿、运用和创造语言的机会,即使在游戏中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角色的语言或者是同伴的语言,这也是幼儿语言学习的一个特定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语用的发展。同时,角色游戏中愉快的情绪体验作为刺激物,更加激发幼儿游戏中语言的使用,为此,积极利用角色游戏发展幼儿的语用能力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另外、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在感知具体事物形象的基础上,作具体描述活动中,幼儿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会话。为此,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讲述活动对培养幼儿的语用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可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作出描述,幼儿会发现,大家对同一个事物的感官体验不一样,从而激发幼儿认真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少数幼儿发现了大家都未曾发现的新奇点的时候,那种愉悦,那种急于告诉大家的心情是何等的急切。“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使他们敢说、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幼儿园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幼儿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愿意探索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幼儿根据各自的已有经验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相同的有相异的,相同观点的共同体验、相互支持,相异观点的不同经验、争锋对峙,都引导孩子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式前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想法。为此,我们现在倡导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在不同观点的认知冲突中,启发孩子积极思考积极表达,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中培养良好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如何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时机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从而不自不觉中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语用能力。

三、会话含义的理解

话语字面意义之下的用意被称为会话含义。年幼儿童在理解会话含义的时候是有困难的。会话含义理解的研究主要通过考察儿童对隐喻、反语、玩笑、夸张、弱言等修辞手段的理解来进行。6岁以前的儿童尚不具备理解会话中的隐喻的能力;6岁以后的儿童理解隐喻的能力持续发展,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从对知觉相似性的隐喻的理解过度到对概念相似性的隐喻的理解。6岁以前的儿童不能把反语、玩笑与谎言区分开,无法理解反语和玩笑的真正含义。以上几方面的结果一致表明:6岁以前的儿童还不能推论真正的会话含义,6岁可能是儿童理解会话含义的重要的转折时期。

隐喻存在的基础是类比联想,即人们把某些抽象的、不易把握的概念、品质、特征等通过某些具体的、常见的事物表现出来,对隐喻的理解是一个推导过程,在该过程中,交际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是否拥有较多的共同之处,只有双方的文化背景、认知水平、推断能力大致相同时,才能推导出相对正确的言外之意来。可见,学前儿童若能理解隐喻,可以促进交流信息的准确掌握,它需要丰富联想能力做基础,能够敏锐的感觉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语言活动中,可展开头脑风暴教学的方式,引导孩子根据某一特定主题想到很多和它相关联的其他语言内容;同时,在语言教育中需要走出去,不只是与同伴、老师、家长交流,儿童需扩大交流的范围,与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的人进行交流,逐步理解不同人的语言类型,生活背景。因为幼儿隐喻的理解力的发展,是和幼儿的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分不开的。

幼儿对玩笑、夸张、弱言等的不理解也不仅仅是幼儿语言能力的局限造成的。为此,我们倡导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整合性,立足于借用其他领域的内容和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结合专门的语言学习与渗透的语言学习的各自优势,支持以语言为工具的学习而非完全视语言为对象的学。希望在运用语言这种中介符号获得其他方面知识能力的同时,促进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

促进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应该遵循儿童语用发展规律,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及其他人交谈,激发幼儿使用语言交流的兴趣,以使语用能力获得自主、主动性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立丽.隐喻的会话含义及隐喻对词汇发展的作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34(4)

[2]盖笑松,张丽锦.儿童语用技能发展研究的进展[J].心理科学.2003,26(2)

第7篇:儿童语言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文学作品 语言学习

幼儿园教育总目标是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在这个教育时期的具体体现。幼儿园教育总目标,让一般所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任务转换为对幼儿认知、语言、动作、社会性和道德、艺术审美以及创造性、个性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要求,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又是对这一较长时期幼儿语言发展的任务要求,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正如幼儿语言在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在幼儿园教育总目标中也具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是以幼儿文学作品为基本教材的教育。幼儿文学包括那些优美动人的童话、诗歌、散文,鉴于幼儿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我们常常用幼儿文学作品对孩子进行教育。但我们是否深入地思考过,幼儿文学在实现幼儿语言教育总目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幼儿语言文学教育对于幼儿的发展,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者明确指出:“成人可以促进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提供丰富多样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样本。第二,为婴幼儿创设各种使用语言的机会。”幼儿文学作品正是这里所说的书面语言样本在幼儿中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出现,以此为教材的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为实现幼儿语言发展的总目标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幼儿园语言教育以幼儿文学作品作为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3―4岁幼儿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在听别人讲述或自己讲述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比如听故事时,听到“大象用鼻子把大灰狼卷起来了”,就用手在自己鼻子前面作“卷”的动作。吃饭时给家人讲述幼儿园里的事情,经常把碗和汤匙放下,站起来比划。幼儿的这些生理、心理特点,使他们天生喜欢文学。他们如痴如醉地听故事,兴高采烈地朗诵儿歌和有趣的幼儿诗,陶醉于色彩鲜艳的图画故事中。幼儿文学作品在幼儿面前打开了一扇窗,这一扇窗为他们展现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充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文学伴随、贯穿了整个幼儿阶段,它能够满足每一个年龄段的幼儿的阅读需要。文学的美质在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词语的理解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播入他们的心田。

2、各种精彩纷呈的儿童优秀作品向幼儿展示了成熟的语言,提高了幼儿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

幼儿文学作品都是儿童文学大师们的杰作,通过这些规范成熟的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的学习,幼儿倾听到较之日常生活更为丰富,也更为规范的语言,从而获得模仿的范例。幼儿文学作品为幼儿奉献出作家精心选择的词汇,为幼儿学习形象化的语言提供了机会,这些语言清楚、准确、具体形象为小朋友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提供了模仿的样本。幼儿文学作品使幼儿有机会倾听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区域、阶层的作家所写的作品,在语言上各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构成了语言风格的多样化。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幼儿得到一种特别的技巧――通过上下文的语言情景来理解和学习新词,使词汇量有可能迅速增长。 在学习幼儿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培养了幼儿善于倾听的技能。 在幼儿园里,语言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与幼儿的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为培养幼儿有意识的评析性的,欣赏性的倾听技能创造了机会。 幼儿在听一个有趣的童话或故事时,因其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加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措施,就能逐步培养幼儿有意倾听的能力,在听的过程中,对听的内容作出归纳,判断和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向幼儿提出与内容有关的问题,这就促使幼儿不仅注意听话而且更注意听讲些什么,并能据此作出自己的评价。

3、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决定幼儿文学作品成为幼儿语言成长的主要选择。

根据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让幼儿懂得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幼儿园语言活动形式一般分为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每一种活动形式课堂教学所使用的教材,都有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儿童语言学习系统理论表明,儿童语言发展有赖于三种知识的整合习得:社会知识、认知知识、语言知识,而儿童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社会知识、认知知识、语言知识的结合物,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好媒介。因此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幼儿文学作品被广泛运用。

在进行具体的文学活动时,需要教者设计恰当的方法,引领幼儿进入作品的情境,让幼儿将自己融入到作品中,投入地去感受、体验人物的语言、行为、思想感情。下面有几种简单可行的方法,供同仁们探讨。

方法一:借助多媒体演绎故事情境。

文学作品以书面语言的形式结构储存语言信息,幼儿需要有中介方式将书面语言信息转化为口头语言信息,需要通过聆听、诵读、阅读图画,观看动画等方式接受理解文学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但有一些作品受文体结构与内容的限制,具有抽象与跳跃的特点,幼儿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和作品之间搭建一个平台,让幼儿直接面对作品,感受、体验、理解作品,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化静的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图像,使文本成为可视又可动,新颖又独特的视屏影像,以此来帮助他们进入作品中较难想象的情境。突显作品中重要细节和时空跨越上的大开大合。为幼儿多角度的感受理解作品提供条件。

方法二:借助游戏创设故事情境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也是相互交往的最好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语言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可以为幼儿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培养幼儿主动运用语言、主动交往的兴趣。在文学教育活动中,童话最受幼儿欢迎。那离奇的的情节,特定的动作在幼儿看来就象是一场超级游戏。幼儿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根据故事情节自由进行游戏活动,并从中得到现实中得不到的情感。让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放开心情游戏,在动作中体验理解作品。

方法三:借助扮演文中角色理解作品

幼儿最爱模仿儿童文学作品中鲜活而有趣的角色,即使语言简单重复,动作零碎,幼儿也乐此不疲。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对于那些以角色语言见长,情节不太复杂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根据作品内容,提供给幼儿表演所需的场地,道具和指导,让他们在扮演中走入角色,在角色中体验理解作品。

参考文献:

第8篇:儿童语言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教育原则

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首先,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素质。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难以生存,没有生存,何谈发展?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语言对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吴申斯基所言:“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再次,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已成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恰是学习的工具,通过听、说、读、写各种学习渠道,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因此,幼儿语言教育问题,依旧是现在和今后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语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幼儿语言教学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整理成文,就教于同仁。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育活动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二)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三)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四)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因素,依然是“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许多教师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现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转化为教育活动内容。

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组织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世纪,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幼儿语言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言教学,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在语言教育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如谈话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文学活动中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二)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在实际中,许多人却简单的将幼儿创造性地培养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这几年,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喜欢上艺术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比较容易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使活动看起来新颖、好看。其实,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依然是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创造性地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活动环境。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孔子的创立到朱熹的身体力行,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但实际运用得并不很好。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难以照顾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个别差异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只笼统地按能力差异施教。当代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儿童语言发展的既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因而要求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教育机会。《纲要》也强调“幼儿的

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种全新认识“智能”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每个孩子的“智力类型”,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保证活动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四)整合性原则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中,应该注意整合性原则,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性。如把语言教育活动与其它各科内容进行整合;在选择和编排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时,把语言学习内容视为一个整体。二是语言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在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为幼儿创设具有真实语言运用机会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和幼儿共同建设的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还应该注意把语言教育活动渗透到各种游戏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幼儿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如:秋天到了,幼儿园内的各种树木发生了变化,在户外自由活动时,让孩子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幼儿在观察中议论、想象,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观察过程中,很自然地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主体活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主体性”和“活动性”共同构成的,活动必须是主体的活动,剥夺了主体性,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而主体性又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所以主体性和活动性密不可分。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和发展着自己的世界。没有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而要使儿童真正实现“自主”,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做活动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要主动和有主动权,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加强师生间、幼儿间的积极互动。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第9篇:儿童语言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0-3岁 婴幼儿 双语

研究现状:近年来,关于儿童语言发展认知的研究逐步成为语言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语音、词汇、句子、语义发展的特点。语音方面,温宝莹(2008)对1-6岁普通话儿童汉语元音系统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儿童的元音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5岁,1.5-3岁,以及3岁以后,并承认儿童语音习得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词汇方面,孔令达(2004)关注了儿童汉语习得的词汇方面,考察了对名词,代词,形容词等习得过程。范莉(2005,2007)对儿童习得否定词过程进行了研究。句子方面,李宇明(2004)对汉语孩子在语言不同层面上的语言形式特征进行了分析,其中就包括儿语词的研究,王永德(2001)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了汉语儿童句法的发展,认为儿童从单词句阶段不使用句法规则发展到之后双词句和电报句阶段使用简单句法规则,最后发展到语言成熟阶段使用复杂句法规则。乐守红(2009)研究了2-3岁儿童语言中修饰的句法成分的发展。语义方面,周国光(2000)指出儿童对高,大,全,多的事物的词汇更容易掌握,这是因为大小,高低,比轻,弱的刺激强度大,这是对幼儿词义习得顺序的一种理论假设。陈敏(2009)还记录了一位说普通话的母亲与儿子逐月对话,并与三组成人之间的对话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儿语和成人语的差异较大的地方主要还是在词汇方面。此外,刘颖(2009)以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了后天语言环境对儿童习得语言影响和作用。这些研究揭示了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有了一定的研究,但都是基于单语环境下研究幼儿汉语习得规律。

现状分析: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在全球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在家庭中接受双语教育的0-3岁婴幼儿数量呈爆发性增长,双语教育的低龄化呈明显趋势。那么,双语教育对幼儿语言发展造成何种影响,双语教育是否造成儿童语言发展缓慢,英语语言发展对汉语发展有无造成干扰,或反之,是否汉语优势语言在幼儿语言习得在干扰了英语语言发展。国内外学者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对双语教育环境中儿童习得做过研究,认为过早的双语教育会干扰儿童语言发展,例如在语言意识、语言加工控制能力方面均落后于单语环境下的儿童。国内学界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从生理学角度来看,0-3岁孩子正处于“语言敏感期”和“语言爆发期”,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那么,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愿意给子女提供早期英语教育,幼儿接触英语时期较早的情况下,双语教育家庭中幼儿的语言发展问题就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课题目的与研究方法:本课题旨在研究接受双语早期教育的0-3岁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第一阶段,以现有语言学、教育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婴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和三个实证家庭的具体情况,设计家庭双语教育的基本方案,准备教学内容和材料,培训家长。第二阶段为实验阶段。三个家庭将根据教育方案开展家庭教育,并以隐蔽的方式对幼儿语言使用片段录像和录音,家庭教育者也要通过文字方式记录幼儿语言发展现象。第三个阶段为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通过对三个家庭中幼儿汉语与英语材料的分析,解释双语教育家庭幼儿汉语和英语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并将其余单语家庭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阶段相对比,探讨双语教育家庭中幼儿语言发展更快或滞后。

本课在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计算机统计法、访谈法的同时,通过对双语教育下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解释双语教育环境下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期望为儿童语言教育、国家语言政策制定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材料。主要观点假设是:接受双语教育的0-3岁婴幼儿的汉语语言发展与单语家庭的婴幼儿汉语语言发展不具有显著差异,接受双语教育家庭的0-3岁婴幼儿的英语语言发展不会干扰汉语发展。

课题成果与结论:本课题的最终成果有两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分别是成果的主要内容有论文两篇,分别是《宏观汉语环境下0-3岁幼儿双语习得研究》与《双语教育环境下0-3q婴幼儿语言发展规律研究》。其中,在《宏观汉语环境下0-3岁幼儿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得出的主要观点是:幼儿语言习得是人类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在宏观汉语环境下。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的特点发展观察来看,0-3岁幼儿双语语言发展与单语种家庭婴幼儿的言语语言并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接受双语教育的家庭的0-3岁的婴幼儿的英语语言发展不会干扰汉语发展,同时,0-3岁,孩子面临语言敏感期与语言爆发期,这是语言发展最关键的时段,抓住了这一时段的语言发育特点,对孩子进行有规律有节奏的语感培养,就可以实现两种语言无障碍切换运用了。具体说来在第二篇文章,《双语教育环境下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规律研究》中我们要得出的结论是:

一、 0-3岁语言敏感期和爆发期,因为三岁以前,婴幼儿的大脑是在飞速发育的,大脑神经元每分每秒都在不停进行链接,外部的任何一个声响、举动哪怕是一个静态的图画,都刺激着大脑神经元的链接,所谓的“用进,废退”理论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如果在三岁以前,双语的刺激不够,这方面的神经元没有进行完全的链接,甚至是没有链接,三岁以后,这些神经元和神经突起便自动消退了,那么三岁以后,你再来强行教孩子学英语,那势必是更困难的事情了,不如双语家庭那么自然过渡。即便是每天亲子共读英文绘本,都能给孩子提供部分双语环境,在他脑海留下印记,让神经元进行链接,也能为日后的语言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 双语教育的环境至关重要,孩子依靠语言来扩展自己的生活,来交流沟通,通过耳朵听(语言输入)以及说话沟通(语言输出)来感知世界,而父母的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听力与语言的形成都最初来自于父母的交流沟通,因此家庭环境对儿童生活早教以及语言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意义来说,父母教育水平与词汇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而双语教育势必要求父母的词汇量多,刺激足够,才能更好让孩子自然而然的建立起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语法系统,所以双语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能开启语言系统的萌芽。

三、 要重视婴幼儿家长的教育,首先要让家长对双语教育重视起来,因为无论是母语预习还是第二语言语系,都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家庭的教育是最好的早教,最初的早教,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培养孩子对事物感知,对世界表达的基础,一岁以前就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亲子共读,熟悉母语的同时去拓展第二语言绘本的阅读,提升(输入)量,扩大视野的同时进行了双语(第二语言)的教育,把语言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在双语家庭中,孩子对双语的敏感度有很大幅度的提高,语言学习更是触类旁通,但是@一切都离不开家长对语言学习的重视,因此,我们也要重视对婴幼儿家长的教育。

课题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综上所述婴,幼儿的双语教育是显示孩子0-3岁这一时间段内开发语言潜能的最好时机,教育的任务主要应该由父母来完成,父母双方有一方就应该坚持用英语交流,另外一方用母语交流,在每天的轻声唤语中实现各种词汇的运用与记忆,同时通过图像,实物 传递给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与大脑记忆的感知能力。双语教育是在孩子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双向实现输入与输出,让孩子的听说能力得到锻炼,把对事物的语言信息转化为自己知识之后再发挥。因此能否抓住这一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语言开发,也取决于父母的重视程度。孩子的语言发展规律都是在这一时间段进行培养与强化的。

既然研究成果说明接受双语教育的家庭的0-3岁的婴幼儿的英语语言发展不会干扰汉语发展,同时,0-3岁,孩子面临语言敏感期与语言爆发期,这是语言发展最关键的时段,抓住了这一时段的语言发育特点,对孩子进行有规律有节奏的语感培养,就可以实现两种语言无障碍切换运用了,那么最现实的实践意义在于 进一步指导早教机构制定适合婴幼儿的双语课程和国家或者行业标准,来对0-3岁婴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在各种早教机构,双语幼儿园等,都可以按照婴幼儿这一时期的语言发展特点进行一系列自然而简单的双语教学,以双语刺激孩子的感官,发展口语能力、阅读能力是提升和锻炼孩子的语言会话能力的途径,简单的问候与描述或者是加上一些地道而高级的词汇,增加文字的趣味性,也是不断开发孩子智慧的方式,最后加上音乐的伴奏,开发右脑的潜能,让孩子对双语环境双语教育更有兴趣进一步提高语言发展能力。

以绵阳0-3岁早教市场为例,笔者走访了绵阳几家比较大的早教中心,双语环境,或者说是浸入式英语教学只有凯德广场的金宝贝国际早教中心一家开展,该中心拥有八位在编授课讲师,几乎清一色的英语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不乏非常有经验,精通法语、英语、汉语的海归教师。老师们既懂得学前教育,同时也能以一口流利的英文进行浸入式双语授课,该中心开展的艺术课、音乐课以及育乐课程、环球金宝贝课程,均是双语浸入式授课,让孩子完全融入到双语环境中,中英双语自由切换交流,同时,该中心的课程三岁以下是要求家长陪同,这样也提高了家长的参与度,从某种意义上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