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第1篇: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一)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中不难发现,固定资本、科学技术、劳动力以及相关制度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而除此之外也存在许多外部环境因素如当前的市场环境、自然环境或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等。例如,受自然环境影响而导致的农业经济损失或在进行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中涉及的相应成本等,或社会因素变化如社会救济或保障等产生的压力成本等内容[1]。

(二)经济增长的相关模型构建

实际分析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因素过程中要求构建劳动报酬模型、分配理论模型、剩余价值模型以及综合模型等。其中在分配理论模型方面,可推出农业生产总值主要得益于资本收益、劳动报酬以及可使创新能力提高并扩大再生产能力的部分等。在构建劳动报酬模型过程中,可根据相关数据引入具体公式,即:B=1.01632(HL)0.5537×(SD/L)0.1141。其中H为人力资本、D为固定资产投资、S为科技投入、劳动报酬为B。在剩余价值模型方面,根据我国农业增长相关数据分析,可利用相应的函数模型Y-B=0.32K-233.97SD/K+3.4SH/L-18.7进行表示。其中的B为劳动报酬,Y表示为产出、SD/K为创新能力、SHL为自变量且K为固定资本存量。另外,通过综合模型的构建能够得出将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具体因素表现为Y=1.01632(HL)0.5537×(SD/L)0.1141+0.32K-233.97SD/K+3.4SH/L-18.7。其中将农业经济增长值表示为Y、人力资本为H、劳动力为L、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本存量分别以D与K进行表示,而在科学技术投入方面为S。通过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以及研究时间内农业经济增长数据,能够判断出在劳动力、人力资本、科学技术以及固定资本的投资与存量方面对农业经济的增长都具有一定的贡献[2]。

二、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对产业模式选择的作用分析

通过构建经济增长的相关模型,能够判断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具体因素,而根据其中各因素的特征与贡献程度可具体划分为常规投入的因素与影响产业模式选择的因素两方面。

(一)从常规投入因素角度

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投入因素,其具体体现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劳动力以及资本存量三方面。根据前文中构建的经济增长模型可得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贡献程度并不高,其充分说明该阶段农业生产效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以往的劳动密集型农业也在逐渐发生改变。而资本的存量以及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贡献较大,可由此推出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需要以更多的资本投入作为保障。尤其现阶段农业发展更趋向生态化、现代化,需要注重资本的有效利用以及投入力度的加强以实现农业发展的目标[3]。

(二)对产业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无论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或根据所构建的农业经济增长的模型都可看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法脱离科学技术的应用、制度的创新以及人力资本的保障。其对于我国农业产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

1农业产业化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标志主要通过科学技术进行体现。以往许多学者在研究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过程中发现,测算结果中的贡献数值表现偏小,主要原因在于研究分析过程中从多方面因素进行细致划分,因此科技进步的作用不容忽视。以美国农业产出的相关数据表明,在农业整体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主要为科技进步,其贡献率高达80%左右。再如上世纪80年代,以色列对于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统计科技进步贡献率至少为95%。之所以两个国家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极为突出,根本原因在于将以往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改变,通过高科技的引入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

2农业产业模式中制度创新因素的影响分析从构建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型中也可发现制度创新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制度创新方面多集中在农业体制的改革、市场的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税费改革以及农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化的选择等方面。以其中的农业产业化选择为典型代表,要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坚持利用可持续发展模式,确保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相结合。根据以往学者研究,对改革开发初期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也归结于制度变迁方面,如林毅夫等人对改革开放使其农业增长的相关数据统计,计算出以及家庭责任制为主的制度变革在贡献率方面达46%左右。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制度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许多乡镇企业改革、农业市场完善等方面[4]。

3人力资本因素对农业生产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对人力资本的作用,如同经济学家Schultz所说:“农业经济的增长在保证资本投入力度的加强与劳动力与土地数量增加的前提下,更应强调人们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方面。”该观点对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更为适用。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本中的农业技能知识与经营管理水平将成为推动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流通的必然途径。根据构建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型中也可推断出,人力资本因素贡献率极高,要求我国农业未来发展过程中注重经营理念的改变,并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而这种模式本身相比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也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也对农业耕地资源进行保护,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5]。

第2篇: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一村一品”是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在1979年提出的,倡导每个县、乡、村都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挖掘或创造出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产品,并尽快形成特色品牌,带动一方群众共同致富,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

自“一村一品”运动开展以来,世界各国都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泰国,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便开始由单纯依赖以大规模工业化为特征的外发型发展模式,转为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特征的内发型发展模式,将“一村一品”运动作为基本国策,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马来西亚在发展“一村一品”的过程中,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由“一村一品”逐渐扩展到“一地区一产品”。通过选择发展特别的产品及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中央政府通过设立的特别管理机构,来制定包括创业人员培训、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在内的一揽子计划,以提高地方特色产品的质量、改进包装及标示、创建品牌,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蒙古通过中央政府及各省成立“一村一品”运动协调会议,举办各种交易会、开展技术培训和提供创业支持来缓解国内农村地区贫困、首都人口过度集中、自然灾害等带来的各种经济及社会问题。

自“一村一品”运动开展以来,在中国也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完善。比如江苏省扬州市某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枫杨树为该区红桥镇的一大特色资源,过去主要用来做板凳、桌子,经济效益不好,发展前景黯淡。近些年来,红桥镇探索出了开发利用枫杨树的新路子,引导农民大规模种植枫杨树,为当地13家笔刷加工企业提供了优质稳定的原料。目前已经生产出鞋刷、女士化妆笔、宠物梳等几十个门类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年产值达7000万元,出口创汇达600万美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近2000人,对活跃本地经济,解决劳动力就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村一品”能够在我国推行,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民家庭实行多种经营、市场经济引导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必然要求。我国自实行以来,广大的农民都得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对于解决温饱问题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下,这种小规模的生产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无法继续起到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在这种形式下,用“一村一品”这种新的经济模式来发展农业及解决农业发展的困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一村一品”在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建设的几个方面

在了解“一村一品”发展概况的基础上,笔者针对一个村子在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前后出现不同的问题,找出制约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蜜蜂张村是河南省许昌县椹涧乡的一个村子,该村历年来都有种植烟叶的传统。2001建立了首家烟叶生产合作社,该合作社由政府协调引导,其目的是组织烟农连片种植烟叶,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烟叶品质,增加烟农收入。合作社烟农以土地入股,县烟草公司以技术、物资入股。合作社社员,可以优先享受公司的技术服务和每亩烟田300元左右的物资补贴。这些优惠措施,使入社烟农从合作社成立初期的280户,发展到2004年的359户。在2001年到2004年期间,烟叶生产更是迈上了新台阶。2004年全村2403亩烟叶亩产值1802元,户均收入10447元,在河南省优质烟基地评比中荣获第一名。

在这个阶段,政府的引导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政府专门成立了烟叶生产办公室,制定出台了《烟叶生产工作意见》;对烟农建立档案,实行户籍化管理;在生产的各个环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搞好技术服务。对连片种植面积在30亩以上的地块免费犁耙、供应地膜和肥料,使烟农亩均减少投资150元,椹涧乡蜜蜂张村种烟面积达2403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7%,烟叶生产总收入达432.5万元。蜜蜂张村呈现出了“一村一品”的发展优势,充分发挥了该村土壤适合种植烟叶的资源优势,帮助农民实现了小康梦。

今年笔者再次走进该村,了解蜜蜂张村的发展情况,发现了如下问题:由于长期种植烟叶,不注意土壤营养的配制,以及种植没有得到有效的科技指导,长期的烟麦、烟薯套种使这里生产的烟叶质量下降,已经形成的“一村一品”优势已不复存在。

从烟农那里了解到,现在他们种植烟叶的面积比着往年要少很多,真正的种烟大户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寥寥几户。对于扩大生产规模,他们有很大的顾虑,除了生产成本高外,大规模种植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比如天气的不适宜可导致烟叶的生长状况不好,严重影响到销售。目前大部分的农户,或者利用自家一部分土地种植烟叶,或者就干脆不再种植。另外,他们反映政府的政策支持没有很好地落实下来。前几年一到种烟季节都有人下来宣传,并且还有补贴以及技术指导,但是现在这些都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原来的烟叶生产合作社也形同摆设,很少能发挥作用,并且长期无序的烟叶种植结构(比如烟麦、烟薯套种)使得土壤结构改变,影响了烟叶的质量。

通过蜜蜂张村发展这种一好一坏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其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

其一,政府的有效引导、支持和扶助。从日本及相关国家的发展情况看,“一村一品”运动都是在政府的倡导与推动下开展起来的,“一村一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政府的有效引导,可以使这种发展模式深入人心,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同时政府提供技术指导,倡导标准化生产,可以加快“一村一品”的发展进程。比如蜜蜂张村在前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每逢种烟季节,政府部门都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下乡宣传,给予技术指导,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全村的烤烟设施从过去的土炕转变为现在使用的标准化烤烟设施。同时,政府可以在人才培训以及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支持,比如可以利用有效的媒介、或者举办商品展销会等来扩大该村的产品影响力,从而推动“一村一品”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其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培育新型的市场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大力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从蜜蜂张村过去繁荣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发展的重要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可以起到很多有效的作用,使农民进行组织化、标准化的生产,从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一村一品”中的品牌特色,真正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般是由政府牵头、农民自愿成立的社会团体,其功能以进行技术交流为主,进行组织生产和经营: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组织、统一植保、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可以借鉴日本农协发展经验,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构建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构建强大的金融支撑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因此专业合作组织要真正发挥作用,要在产前提供市场信息,科学确定农民的种养品种,集中购进生产资料;在产中负责技术指导;在产后负责农产品的精选、分类、包装和运输,然后通过批发市场或直销进行销售。

其三,注意对农村人才的培养。根据各国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的经验,他们都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蜜蜂张村近些年来烟叶种植冷淡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种植烟叶的农民文化程度都不高,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缺乏改进农业经营和管理的热情,在种植烟叶的过程中过于相信经验,而不重视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使土壤肥力下降,无法达到烟叶种植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在发展“一村一品”的过程中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通过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素质,激发他们进行农业经营管理创新的热情,提供发展农业经济的动力。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培训,可以直接学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可以对农业生产起到指导作用。

第3篇: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问题;改革创新;可行性;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77-01

Abstrac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China were discussed from 3 aspects,the feasibility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were analyzed.Based on this analysis,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including increasing publicity efforts and improving people′s awareness,playing a leading role by the government,intensifing the level of the research and extension of the new mode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development mode;problem;reform and innovation;feasibility;development suggestions

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很大的比例,由于城乡交通条件的差异及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虽然近些年国家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了投入,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巨大差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善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要获得一个较大幅度的跨越,最为关键的是把握全局,在尊重农村实际的基础上,高效整合和利用农村地区目前的资源,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创新及改革。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较城市居民偏低,加上近些年越来越多受过一定教育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生产者数量越来越少,且一般综合素质都不高,对一些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无法快速接受,阻碍新技术的推广[1-2]。

1.2 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相对于我国的人口,自然资源数量有限,再加上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而自然资源在不断消耗,人均占有的资源量越来越少。同时,在一些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耕地流失现象及水资源浪费等问题,导致农作物生产效率越来越低。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肆意偷伐,农村地区大量的森林资源遭到了破坏,导致土地沙漠化和水土大量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直接威胁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3-4]。

1.3 农业经济基础较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整体水平较弱,农业基础较落后,产出的农产品一般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我国大多科研项目由政府主导,农民不能充分了解市场变化,加上农民经济水平不高,造成农业技术难以真正推广开来。有些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发展较好,但规模相对不大,且数量不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也不太明显。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中型企业集中了多数科研资源以及教育资源,而对农业经济发展方面仅有相对较少的投资,且广大农村地区较为分散,规模效应不明显。

2 可行性分析

为了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探索一种适合我国现状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多种因素,能够实现农业长久稳定发展的一种模式即为循环经济。我国最大的国情为人口数量多且在不断增加,人均占有资源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低端制造业发展很快,成为世界工厂,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为了彻底摆脱这一趋势,需要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采取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要求多次、重复地利用资源,减少农业经济中的投入,获得更高的效率,而且可再次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自然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就我国实际来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合适,可以引导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化[1-2]。

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是精细、反复、多次地重复利用资源,最大化地实现对包括土地等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利用,取得最大化效益,而传统农业经济是粗放式地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属于先污染后治理,最终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由此可知,长期依靠过渡消耗有限的自然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要从农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4]。

3 常见的3种农业经济循环发展模式

各地实际情况不同,适宜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常见较为成熟的模式有沼气模式、基塘模式、立体种养等。一是沼气模式。沼气模式常见于我国北方地区,此种模式目前在北方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当地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基塘模式。此种模式在我国也发展了较长时间,可使陆地及淡水生态系统充分结合起来,起到互补的作用,最终形成一种生态循环系统,其特点是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相对于沼气生态系统,基塘生态模式更容易推广,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本身淡水生态系统就比较丰富,因而其是我国农村地区最容易实现的一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之一,整体效果明显。基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本质上属于复合型人工生态结构,一般基面上种植的植物会根据地域特点有所差异,主要有果基鱼塘、桑基鱼塘等,这些模式均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与单一的仅种植或者仅养殖相比,其更能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更高的效益。三是立体种养。立体种养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即在已经形成规模的棚架内,通过养殖适量的鸡鸭等禽类,农业生产可为禽类提供虫子等天然食物,而禽类排泄的废物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如此循环,不仅可以起到防虫效果,还可生产出健康无害的农产品,经济效益显著。

4 发展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认识

人们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发展模式能否顺利开展。因此,要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在农业生产区通过多种形式,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及基本知识进行大力宣传,可以一些当地成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典型,对农户进行教育。

4.2 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的部门很多,包括农业、林业、环保、水利、财政等多个部门,只有政府积极协调引导,各部门积极配合,才能使农业循环经济得以顺利开展。一是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一些农业发达国家采取补贴的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早就取消了农业税制度,可通过政府引导、以工业反哺农业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及农村的发展。二是对现有的土地政策M行进一步完善。继续推广土地承包政策,保护农民在承包土地过程中依法享有的权利,减少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严格保护耕地。三是对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使经济作物的比重逐渐增加,改善现有的劳动力结构,让更多的高素质青壮年参与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4.3 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研究及推广力度

农业循环经济要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技术支撑,应结合区域特点,开发和集成适合在当地发展的新模式,可通过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建立各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并对此作出详细的规划及发展思路。通过多种形式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多宣传,政府可不定期组织人员参观示范点,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将各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经验逐渐推广开。

5 参考文献

[1] 王培毅.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19):10.

[2] 刘靖伟.浅析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创新[J].农技服务,2015(1):6.

第4篇: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态经济;中国特色;发展模式;战术

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主要包含两个子系统,一个是农业经济系统,一个是农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前者主要是为后者不断地输入物质能量,对于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具有制约性的作用。所以二者之间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经济系统中,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在生态系统中,主要追求的是生态效益。在过去的农业发展中,我国只重视对物质的产出,却忽视了对农业生态进行保护,因此造成很严重的损失。在农业生态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满足生态空间格局的要求,使二者达到相互一致的效果。这种多元化的格局可以突破原有的发展模式,以促进生态经营的兼容性发展。本文重点对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主要运用的战术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对今后农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现如今,我国正面临着农业发展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双重打击,因此想办法将二者得到有机的统一,我国的农业生态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只有将生态与经济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让二者得到均衡的发展,才能促进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在上世纪80年代,农业生态经济广泛的在各地农业的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并且作为重要的发展模式,集中了大量的资源,开展这一建设为农业的发展营造出了一个和谐的环境,但是我国与其他国家一样,受到生态环境上的伤害,但是发达国家相比于我国来说,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所以他们的农业生态经济正在朝着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向转移。我国耕地面积不大,但是人口数量较多,用有限的土地需要养活占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所以对我国来说是十分艰巨的。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还需要解决很多其他的发展矛盾,由此看来,当前我国的农业国情是十分严峻的,如果仿照西方国家的发展目标,将重点放在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上,那么对我国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只有从实际的国情出发,选择出合适的模式及发展战术,才能更好的建设我国的农业经济,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的更好发展。

二、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

在对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不单纯的是要从理论方面入手,同时还要在实践上加以进一步的探索。这样才是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得以发展的唯一出路。我国的很多地区现在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在对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于今后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当前的发展模式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渐进式发展模式首先是渐进发展模式。因为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多,但是土地种植面积却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生态发展的主要矛盾,并且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这其中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在土地总面积上来看,我国山地占据国土总面积的66%,平地占据我国总体面积的34%,农林牧能够运用的土地面积为74%,在这之中还包含着难以利用的土地以及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与此同时,农民的收入不高也影响着劳动力生产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所以我国当前的国情是十分严峻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活动需要采用渐进式的方式,呈现出阶梯式的发展,按照点、线、面三个不同的阶级将农业发展到新的高度。在很多地区最初起步时,大多都注重可行性的发展,将民生问题放在首要的解决位置上。所以经济效益在这一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倾斜,通过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因此经济效应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目的,同时也是一种手段。起到生态与经济之间双赢的效果。我国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应用了生物种群的互补性以及种群的多样性特点,充分的应用农业资源,促进土地生产力的提高,采用间、套种的工作制度,或者是应用垂直空间的布局,这样可以带来优势互补的效果。根据不同物质所具有的特点,采用循环式的方式,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发展。充分的在农业生产中进行生态建设,将产业链加以进一步的延长,将农、林、牧、副、渔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促进农产品转化的效果,将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推动生产功能以及生态功能的发展。2.多元发展模式我国在农业生态的经济格局建设方面,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农业产物的种植主要是根据环境气候的变化开展的,在不同的气候带上种植的是不同的作物,所以在对农业生产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因地制宜的原则,并且采用分类引导的方式,与生态空间达到相互一致的效果,同时,应该注意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照搬照抄外国的一些先进经验,在我国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与本地的生态空间达到相互匹配的效果。通过对区域环境进行分析,对系统结构加以进一步的优化,并且让功能实现高效持续的效果,推广优质的产品,这样可以达到较少的投入,但是却能够获得较大产出的效果。我国在很多地区都是发展立体的模式,这种模式与平原以及山地等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可以满足生态空间的发展要求。3.重点突破发展模式当前的生态系统正在逐步退化,我国也正在面临这样的问题,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重点将资金项目放在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上。在对重点治理样区进行整治的过程中,应该集中力量一一进行突破,对生态起到恢复性的效果,有些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那么应该将重点放在对植被的修复以及进一步的建设上,并且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则应该应用废物资源化的技术手段,将物理以及化学等多方面的手段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起到治理的效果,但是上述的治理措施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援,具有较大的难度,如果将这项工作单纯的交给农民,显然会对其造成极大的压力,造成一定的难度,所以当地政府应该负担起这一责任,与农民一起处理问题。

三、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战术思考

要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生产力发展的差异,统筹制定本区域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以均衡发展为战略目标,局部非均衡发展要为全局均衡发展服务,时段非均衡发展要为全程均衡发展服务的理念,分层布设非均衡发展战术。一般应有三个层次:在宏观尺度上,根据区域内不同地区条件的差异,设计非均衡发展的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要求布局合理、比例协调,保证全局均衡发展;在中观尺度上,探究具体模式的空间适应性,做到模式与生态空间相匹配:在微观尺度上,调研模式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同时段和地区作出资金和措施的适度倾斜,保证非均衡发展措施落实到位。运用非均衡发展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战术,目的在于提高生态经济整体发展的水平,也就是要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双增值。通过调整农业结构,突破传统农业制约,把农林牧关联起来,构成大农业的循环系统,便能提高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又如以沼气为链条把农、果、牧、沼、菌、肥几节点关联起来,形成循环系统,既增产增值,又净化环境。而关联运作要依靠非均衡发展战术发挥作用。目前导致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致命伤主要是“石油农业”,我国普遍存在化肥、农药和薄膜等农业资源投入过多的现象。化肥的使用量是世界上最高的,单位面积使用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农业生态经济,认真控制好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资源的用量,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完全可以改变的。因此科技和政策要在这键点上重点投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农业经济生态模式的研究,并且找到一条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是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我们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因为在很多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是不相同的,并且现阶段的情况是发达国家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对今后的农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更好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

参考文献:

[1]虞依娜,彭少麟.生态恢复经济学[J].生态学报,2009,29(8):4441-4447.

第5篇: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高外向联合驱动模式。并指出通过政府职能作用的合理定位;完善市场、强化市场的引导作用;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发挥开放经济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诱致性拉动作用,共同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完善,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

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要充分体现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经济效益,改变农民在农产品市场的弱势地位,提高农业的成本效率和交易效率。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民的议价能力,吸收更多的农民加入组织,改变以往的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减少交易的频率,降低农民交易成本,将农产品市场从以往的完全竞争市场向区域的卖方垄断竞争市场转变,增加农民分享市场经济收益的份额。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实现工业化(杨永华,2007),而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推动力,是促进农业增收增效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良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给予其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政策支持、立法保障和经济支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外部发展环境仍不完善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合作经济思想起源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其三大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分别对合作经济思想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推动了合作化运动的实践。圣西门提出在合作中应该按照个人能力和贡献分配的思想;傅立叶构建了“法郎吉”和谐社会,充分肯定合作对生产力促进的作用,认为协作制度能使产量增加三倍。在欧文“新和谐公社”的理想社会中,他强调重视专业合作组织。在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合作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合作是一种生产关系。在农业生产上的合作,马克思主要是把合作制作为改造农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是实现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的一种手段(王庆,2008)。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在这些农业合作社中,收入分配要以按劳分配作为基本原则,必须“把各个农户联合为合作社,以便在这种合作社内愈来愈多地消除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并把这些合作社逐渐变成与全国大生产合作社拥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组成部分”。

西方学者对于合作经济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创新,融入了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博弈论等新内容,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合作社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俄罗斯“社会农学”创始人恰亚诺夫主张家庭农场制,通过分析农民家庭结构对农民农场组织的影响,提出家庭结构决定了家庭经济活动规模的上限和下限,在数量和质量上影响农场的组织状况(恰亚诺夫,1996)。科斯、威廉姆森等的交易费用理论提出通过交易主体(农户)以合作组织形式降低交易成本,将交易成本内部化,提高交易效率。

(二)国内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有无依托主体的角度,分为依托型和无依托型(苑鹏,2001;郭红东,2002);二是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范围的角度,分为生产主体型、流通服务主体型和综合型的合作经济(刘劲松,2004)。现阶段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模式选择主要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社区农民协会模式和股份制合作模式等(向东梅、陈德,2006)。

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的途径,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分为市场自发式模式与政府主导式模式。认为市场自发式实际上就是在市场作用下自发形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而政府推动型与社会改造型都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即自下而上的农民自发组织形成和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刑晓燕)。

制度创新理论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模式大致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强制性制度创新。强制性制度创新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及实行,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或者政府,如国企改革。而诱致性制度创新指的是现行制度创新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创新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其主体是个体或者特定的组织,如。从对制度创新的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来看,只有当制度创新需求者新的要求与上层决策者的收益预期趋于一致时,制度创新的新均衡才会形成。

我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各有不同,东部地区主要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中部地区主要是能人牵头型、西部地区主要是政府主导型模式(王新利、李世武,2007)。吴素芳(2008)对宁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中,提出政府推动的外生型发展模式、“专业大户+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股份合作的组织发展模式等。

双高外向驱动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问题,而目前我国更多的是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联合进入市场的合作行为模式,常见的是“公司+农户”模式,但该模式存在如下缺陷:多数契约为附和契约、买方垄断、企业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等。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可以分为能人牵头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部门带动型等。按运行机制,可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三大类型(黄祖辉、徐旭初,200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要内外机制的共同推动,尤其是社会政策的支持是第一位的(杨团等,2007)。

双高外向驱动型模式综合考虑市场、政府以及对外开放经济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驱动作用,重点突出开放经济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诱致性拉动作用,通过市场驱动、政府推动和开放经济拉动联合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快速有效发展,是在二维度整合模型基础上拓展的三维度模型。李燕萍,涂乙冬(2009)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构建了市场调节、政府宏观调控的二维度整合模型,将其发展模式分为:双低驱动型、市场驱动型、政府驱动型和双高驱动型。认为双低驱动型模式与经济发展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市场驱动型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他们主张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二者的共同作用。

双高驱动模式是建立在市场制度比较完善以及政府职能高效的基础上的理想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从双低驱动模式向市场驱动型或者是政府推动型模式转变,最终达到双高驱动型模式,但是双高驱动型模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很少。该模式结合了“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要求政府在各种税收、金融、土地流转、制度、法规上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足够的扶持力度和发展环境,加强对合作经营管理的监督。同时要求市场机制比较完善,通过价格杠杆诱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上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发展模式并遵循内部治理机制,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使社员总福利达到最优。

双高外向联合驱动型模式(见图1)是在双高驱动模式的基础上,加大市场的开放程度,实行走出去的策略,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国内市场提高其知名度,打造知名品牌,并逐步走出国内市场,增加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同时,还要实行引进来的策略,即通过不断开放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吸收国外知名企业加入组织,形成一个跨国跨区域的大型合作组织。

结论和建议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应该与该区域的资源禀赋相匹配。资源禀赋不仅会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的组织的规范程度、结构的联结度,还会影响到组织的行为边界等方面。如果经济资源充裕、人力资源优良、市场规模较大,则倾向采用规范度高、结构紧密、统一实施管理与协调的实体性组织模式来运作经营;如果地区的经济资源约束较强、人力素质偏低、市场发育迟缓,则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的模式应采取灵活、规范度低、结构松散的、规模较小的组织类型;后者通过持续的发展和积累,在其经济能力和组织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存在向前者转化的组织行为动机。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资源禀赋、资产专用性等因素,更应走有中国特色的混合模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既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也要增加市场的作用力,同时也有必要投身于国际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政府应该加强对合作组织的立法建设、扶持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我国地区差别较大,统一的发展模式反而不利于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选择理性的发展模式,完善其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区域,应该选择政府驱动型模式,并逐步过度到“双高驱动模式”,从而进一步发展为“双高外向驱动模式”。而在外部环境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尤其是外向型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该选择市场驱动型模式,达到“双高外向驱动模式”,充分利用外资优势,引入外资企业加盟,拓展国外市场。积极鼓励相邻地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打破区域的界限,促进规模经营的实现,拓宽组织的活动空间和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杨永华.发展经济学流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2.韩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李燕萍,涂乙冬.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一个二维度整合模型.理论月刊,2009

5.王新利,李世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

6.韩俊.调查中国农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第6篇: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7;F2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4-2809-04

On the Operational Models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E Yan-tao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721013,Shaanxi,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combined system of agriculture, ecologic and financing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development. Many specific operational models had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differe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past practice and they had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but they also had some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mprehensiveness, diversity,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which in favors of achieving positive the cycle of ecologic and economic, and it would become the dominant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re were currently some drawbacks in its development, so we should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Meanwhile, the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construction should be unified in the near future.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perational model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bined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

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1]。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1生态农业经营的具体形式

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是在现代农业的生产实践中为适应地方生态环境条件,并有效利用地方资源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经营形式[2-7]。

1.1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在生态农业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基―塘模式、台田―鱼塘模式、山区模式、庭院经济模式、水田农业等多种模式,各种模式各具特色,有着明显的地域性。

1.1.1基―塘模式在珠江三角洲中部的一些低洼地区,因常年积水形成渍涝。当地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在低洼的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然后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等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了水陆共生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1.1.2台田―鱼塘模式在黄淮海平原的低湿地区,地势低平,渍涝严重。当地的科技工作者“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即“台田―鱼塘”模式:在低洼处开挖鱼塘蓄水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在稍高处构筑台田,在田地里种植粮、果、棉和饲料作物,养殖禽畜。这种模式,使台田和鱼塘相互促进,实现了立体开发和综合利用。

1.1.3山区模式在地形海拔差异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山区,当地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立体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业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有山区特色的立体式生态农业模式。如浙江南部山区,出现了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里养鱼养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作物,从山麓到山顶分别种植亚热带水果、毛竹、茶叶和发展材用林的经营方式。这样的立体布局,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持了水土,使山区农业走上了良性发展循环的轨道。

1.1.4庭院经济模式农户利用庭院里的零星土地和阳台、屋顶等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经营。如四川省彭县楠木乡的一农户,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了个2 m深的水池,同院外水沟相通,在池内放养了2 000多尾鱼苗,池上搁鸡笼养母鸡,鸡粪落入池中作为鱼的部分饵料,鸡笼之上再搭个葡萄架给鸡群遮阴,这样获得了蛋、鱼、葡萄“三丰收”,使庭院经济成为了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5北京“留民营”模式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村是世界知名的生态农业新村,该村以秸秆、米糠、麸皮等作饲料搞养殖,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再送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作生活燃料,沼气池的废渣送回鱼塘或送至农田。这样,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增加了农田有机质的含量,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1.1.6“水田农业”模式典型的有在广西与浙江中南部等地区形成的稻―萍―鱼共生模式,即在水田中起垄,垄上种水稻,垄下水中养萍养鱼,形成了立体的农渔业的生态结构模式。

1.1.7“蔗田农业”模式广西等南方省区是我国主要的甘蔗产区,在甘蔗苗期套种大豆、西红柿、茄子、绿肥等,后期在甘蔗行间种植平菇、香菇、木耳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来发展农业生产。

1.1.8“果园农业”模式以果、瓜、豆、菇为主体,种养结合,多层次利用土地空间。例如,葡萄园内套种大豆、黄瓜并养蜜蜂,可以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因为豆科作物的根系、枯枝落叶,还有根瘤菌和含氮的化合物被留在了土壤中,能提高土壤肥力,黄瓜苗会分泌葫芦素、九碳链等化学物质,对葡萄常见病虫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蜜蜂采花授粉则能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

1.2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在传统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又发展起来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的生态农业模式,诸如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南方的“猪―沼―果”模式、西北内陆地区的“五配套”模式等,都属于新型生态农业的范畴。

1.2.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它结合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的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故被称为“四位一体”模式。

1)具体形式。在一个150 m2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 m3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 m2的猪舍和一间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技术特点是:温室内猪圈舍的温度在冬天可提高3~5 ℃,为禽畜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使猪的生长出栏从10~12个月缩短为5~6个月,故圈舍的利用率可提高,饲养量可增加。而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猪舍下的沼气池也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辐射而增温,可解决北方地区在寒冷的冬季产气难的技术难题;同时,猪群呼出的大量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比室外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的产量可获增加,品质也有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

2)经济效益。①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 m2可增产2~5 kg,增收5~6元,温室大棚年可提高效益过千元;②每年均可节省化肥开支约200元;③温室育猪比常规养猪可提前150 d出栏,每头猪降低成本40~50元;④沼气作燃料和照明等,年可节电60元,节煤130元。

3)社会效益。①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打麻将女玩牌,邻里吵架合不来”的陈风陋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②农村庭院整洁有序,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脏乱差的面貌。

4)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推广达21万多户。

1.2.2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这是一种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1)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养两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

2)经济效益。①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②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可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 m多,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③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往年准备柴禾的砍柴工150个。

3)现有规模。该模式在我国南方得到了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推广达25万户。

1.2.3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为解决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而研究推广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1)具体形式。每个农户建一个沼气池、一片果园、一个暖圈、一口蓄水窖和一间看营房。实行厕所、沼气池、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可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入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

2)特点。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

3)经济效益。“一净、二少、三增”,即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每年户均可增收节支2 000~4 000元[8]。

2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基本特征

各地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既各具特色,又都遵循着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一条根本“轨迹”,那就是使农业生产经营向着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都具有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几个基本特点。

2.1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2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根据本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的情况,充分吸收当地的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2.3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的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的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2.4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3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发展趋势分析

生态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自然农业、有机农业、持久农业、生物生态农业等都属于生态农业的范畴,其指导思想都是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使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将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并进行了广泛实践。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对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十五”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系列生态示范创建体系。“十五”期末,国家共批准528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233个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有150余个市(县、区)开展了生态市(县、区)创建工作。生态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据初步调查,各地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后,粮食总产量平均增幅15%以上,单产较试点前增长10%以上,分别为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4.5倍和9.2倍,人均粮食比试点前增加21.4%[9]。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必将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主导。遵循我国过去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轨迹,可展望出未来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及重点领域。

3.1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生态农产品可以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2005年该中心新认证企业1 839家,产品5 077个,截至该年,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了3 695家,产品总数达到了9 728个。在绿色食品发展的推动下,有机食品发展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2005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08家,保持认证企业198家,保持认证率87%。企业总数达到了416家,产品总数达到1 249个,实物总量66.9万t。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初具雏形,一批以绿色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企业逐步壮大。在2005年,就有305家年产值超过了

5 000万元的企业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占申报企业总数的18.4%;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2家,占33.3%[9]。有关专家指出,生态农业将成为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3.2生态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等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来组织生产,通过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两者在概念和内涵上是相辅相成的,生态农业实质上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坚持发展与保护同步,充分利用本区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建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3.3更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我国生态农业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但这一体系基本是对以往技术的整合。今后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和探索,一方面应围绕可持续农业体系的发展,巩固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应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应用和推广,以尽快解决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未来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3.4生态农业建设的标准及认证将进一步统一

为了指导我国生态食品的发展,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今后我国一方面应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和环境友好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应加强生态食品标准与国际相关标准的协调与统一,以削弱和淡化国际标准歧视所产生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带业的影响。

总理曾指出:“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它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于能源危机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普及和增强,生态农业乃至生态经济也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引导世界经济向资源节约和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福龙.看,他们的生态农业试验[J].世界博览,2010(12):56-57.

[2] 郭从友. 鸭稻上市,喜看生态农业又归来[J]. 工会博览,

2009 (1):70.

[3] 潘虹.“乐和家园”生态农业分析[J].企业导报,2010(2):96.

[4] 雷和涛,廖允成.浅析杨凌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开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2-105.

[5] 徐文辉,庄丽丽,陈快快,等.义乌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J].中国城市林业,2009,7(3):19-21.

[6] 谢艺,汪正祥,雷耘,等.自然保护区庭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5):146-149.

[7] 董田春,漆建忠.榆林沙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9(9):58-61.

第7篇: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DEA(数据包络分析);效率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western regions China is faster,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find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argeted analyses the main mode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y organization exists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for Hohhot an example, with the help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evaluates of efficiency for the main mode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looks for innovative mode is conducive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stern regions;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evaluates of efficiency

1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概述

1.1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由于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国家宏观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基础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1]。由于西部地区受经济增长水平、历史发展等各方面的限制,该地区发展农业合作的主要形式以专业协会居多。西部地区的6个省份宁夏、四川、云南、甘肃、贵州、内蒙古,其中,在贵州、内蒙古地区发展合作社的比例较低,分别占17.78%、16.19%。甘肃地区发展合作社的比例最低,专业合作社数量占总数量才只有11.09%,而对于每一个地区来说,典型的、组建长久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占比例则会更低。由此可见,我国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水平明显偏低。

1.2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 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资源成立的组织,他们的成员之间可以通过自家土地、资金等作为参股形式,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劳动力能力及技术等也作为参股主要形式,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新型经济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但是这些形式没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2-3]。

1.2.2 利益分享出现偏失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间在利益分享过程中通常存在这样的特征,诸如非公平、非均等及共同利益受损等特征。因此,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来说,他们的合法利益没有办法得到保障,更加严重的是利益分配不均衡,但是却没有有效的诉求手段,同时有一些经济组织只对贡献较大者的利益较强保护,对成员的利益却视而不见,因此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之间在利益分享过程中的偏失。

1.2.3 内部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出现产权不明晰、章程不规范及合作的基础比较薄弱等问题,导致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在利益分配时出现分歧和不明确性,甚至引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的矛盾和滞后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制约的作用[4-5]。

2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模式

当前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和农民自发组织模式3种:

2.1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指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以行政力量推动,组织专业大户和农户自愿参加的自上而下建立的“官民合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由政府部门派遣涉农的技术、信息、经济部门的少量骨干,与农民共同组织“农业服务协会”,围绕着主导产品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该形式在呼和浩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之初最为常见,政府主导模式具体包括政府直接领导形式、有政府背景的公司加农户形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式及农业协会加农户形式等。

2.2 龙头企业主导模式

龙头企业主导模式即“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呼和浩特地区一部分经济实体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属于该模式。具体运作是:依托公司兴办协会,公司负责提供良种、种苗、农资、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公司是协会的经营决策者,有绝对的权威性。农民与公司形成利益联盟,协会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运作,农民的利益是有限最大化,受公司与会员双方博弈的影响,这种模式中的公司对协会有强烈的需求动机,农户的需求动机较差。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当地的龙头企业为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直接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并为农户提供优良品种、聘请技术人员等项服务。例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乡素有种植青尖椒的传统经验,而当地的脱水蔬菜企业又需要大量原料,但是由于缺乏种植者与加工企业之间有效的协作,企业常常处于半饥半饱状态,企业开工不足,农民种植青尖椒收益不稳定。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农业部门指导乌兰乡当地两家脱水菜生产企业牵头组织周边几个村的农户,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发展脱水青椒、豆角等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既保证了农民的收入,也更加稳定了企业的原料基地。笔者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调研时了解到,一家番茄加工企业从农户处收购番茄的价格为每吨350元人民币,番茄酱出口价格为每吨700美元,按照番茄与番茄酱7∶1的产出比例,加工企业的利润占整个产业链条收益的50%。

2.3 农民自发组织模式

农民自发模式主要是指由农民围绕某一农业产业或农产品,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宗旨自发组建的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主要包括:科技能人加散户形式、合作社一体化运作形式。

2.3.1 科技能人加散户形式

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用地数量减少,且农业用地效益不高,加之工农业巨大的剪刀差,使得农用地投入相对不足和开发程度偏低,由此可见,农民必须要想办法让土地增加产量[6]。一般情况下,当产业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为了解决籽种、技术、销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种植大户带头将农户组织起来,共同为这项产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出路。例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的韭菜协会,就是在当地韭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韭菜的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及市场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从而制约着新华镇韭菜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情况下,由当地种植也大户牵头组建的。在几家种植大户牵头建立合作社后,合作组织对选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都有了积极性和更有效措施,合作社吸引当地许多种植散户加入其中,目前已形成300余公顷的生产规模,年创产值4 000多万元。

2.3.2 合作社一体化运作形式

该形式是由农户自发组织,按股分红,涵盖整个生产、加工、销售链条的完善形式合作社。合作社由若干农户牵头发起,所有有意愿加入的农户出资或以土地、农作物、畜产品等入股,合作组织雇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入社农户作为合作组织生产者参与组织生产。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从种子购买、种植技术培训、产品加工直至组建渠道进行销售的全过程服务,入股农户除收入农作物(畜产品)出售收益外,还按入股金额参与合作组织盈余分配,合作社按企业运作规程留取公积金及公益金,保证合作组织持续发展。

3 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型及重要结论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是1978年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是研究同类型生产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有力工具。它的基本思想是:将每一个被评价的单位或部门视为一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由决策单元组(DMUS)构成评价群体。

3.1 DEA模型及其方法分析

利用DEA的C2R模型可以评价创新的规模和技术有效性。C2R模型对决策单元的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性同时进行评价,即C2R模型中的DEA有效决策单元即是规模适中、技术水平高。

设有k个DMU,每个DMU有m种投入和n种产出,分别用不同的经济指标表示。x■表示第j个DMU第i种类型投入的投入总量,X■>0;y■表示第j个DMU对第r种输出的产出量,y■>0;v■表示第i种输入的一种度量,u■表示第r种输出的一种度量,i=1,2,…,m; j=1,2,…,n; r=1,2,…,s,其中,x■,y■为已知数据,v■、u■为变量。为了方便求解,引入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ε为任意小正数,通常取0.00001后,利用Charnes-Cooper变换可以得到等价的最终的线性规划问题标准型。

3.2 具体步骤

C■R=■ ■

其中,s■为各投入的松弛向量,s■为各产出的松弛向量;θ、λ■j=1,…,k、s■、s■为待估参数向量。

3.2.1 C2R模型的经济学意义

设C2R模型的最优解为λ■,s■,s■,θ■

(1)若θ=1,且s■=0,s■=0则农合组织效率为DEA有效,即它在原输入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输出已经得到最优,即既是技术有效,又是规模有效。

(2)若θ=1,且s■≠0,s■≠0则农合组织效率为弱DEA有效,即对原输入可以减少s■ 而保持原输出不变,或在输入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将输出提高s■。

(3)若θ<1,则农合组织效率为DEA无效。令x■■=θ■x■s■,y■■= y■+s■,x■■,y■■为x■,y■在有效前沿面上的投影,x■, y■,分别为投入剩余和产出不足,利用下式可以寻找农合组织效率不佳的原因以及绩效提升的方向。

x■=x■-x■■=1-θ■x■+s■

y■=y■■-y■=s■ (1)

3.2.2 C2R模型可用来分析规模收益特征

(1)若存在λ■,使得■λ■■=1,则j■期间为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 to scale)即相对规模有效,此时决策单元达到最大产出规模点;

(2)若■λ■■<1,则j■期间为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即相对规模偏小,且■λ■■<1的值越小递增趋势越大,表明决策单元在投入x■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投入量产出量将有更高比例的增加;

(3)若■λ■■>1,则j■期间为规模收益递减(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即相对规模偏大,且■λ■■>1的值越大递减趋势越大,表明决策单元在投入x■的基础上,增加投入量不可能带来更高比例的产出,此时没有再增加决策单元投入的必要了。

4 基于DEA的西部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导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

4.1 设计指标体系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分析呼和浩特地区(9个旗县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导模式,以9个旗县区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在“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背景下,不仅仅能体现出呼和浩特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又能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导模式的绩效。通过对9个旗县区的指标分析,得到具体的效率情况,并且根据评价结果,给出它们具体的改进措施。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据DEA方法及实证分析的目的来选取评价9个旗县区的输入和输出指标体系。为了能更好地体现新型农村经济和新型农民的目标,综合选择后,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个)、合作社成员数(人)、农户数量(户)作为输入指标;而将地区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GDP(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元)作为产出指标。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所提供的盟市资料,列出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的相应矩阵表。

4.3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采用C2R模型结合DEAP Version 2.1软件计算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DEA效率、效率与规模效益计算结果如表1和表2。

表2分析了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的DEA有效性。其中,有4个旗县区的θ值为1,表明DEA有效,而其余的5个旗县区θ值<1,说明DEA为弱有效或者无效。从整体分析中得出,呼和浩特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效率占总的城市44%,说明呼和浩特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在DEA无效决策单元中有44%的旗县区技术效率值θ>0.500,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呼和浩特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是存在很大的潜力,应该充分发挥呼和浩特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组织的模式是影响该组织发展的好与坏、利润多与少的主要因素,并且决定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的效率高低,因此寻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导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呼和浩特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DEA无效旗县区中,从技术效率的高低比较,赛罕区最高,清水河县最低,说明赛罕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效率较高,清水河县效率最差;从纯技术效率看,土默特左旗最差,说明土默特左旗应提高农资投入要素的合理利用程度;从规模效率的高低,赛罕区排第一,清水河县排最后,说明清水河县总体效率最差是由规模效率最低所引起的,反映清水河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经济,进一步根据清水河县递增的规模效益得出,应强化清水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导模式(能人带动)和要素投入水平,加快发展农资行业。从规模效益分析,5个旗县区盟市均处于递增趋势,说明其规模相对较小,可以适当合理扩张,加大能人带动效应。其中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左旗、清水河县的

■λ■■远远<1,所以建立对应的主导模式可对这些旗县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5 结 论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比较快速,为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保障。本文通过研究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寻找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分析了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模式,并以呼和浩特为例,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模式进行了效率评价,发现呼和浩特地区新城区、回民区、托克托县和武川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模式对其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其余5个旗县区的主要模式效率不高,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无效单元进行改进和完善,寻找有利于地区发展的创新性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建斌.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规制问题研究[J]. 财经理论研究,2011(1):92-96.

[2] 侯淑霞,林海英.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诉求的困境模型分析[J]. 财经理论研究,2015(1):51-58.

[3] 韩俊,秦中春,张云华,等.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J]. 广东合作经济,2006(44):18-21.

[4] 范中喜,石滨,李乐霞.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J]. 农民致富之友,2011(3):89-93.

第8篇: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城郊农业旅游;注意事项

农村不仅有优美的田园风光,还蕴含了传统的民俗文化,对身处喧嚣的城市居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这里他们可以回归自然,缅怀传统的生活方式,已得到身心放松。旅游公司基于上述需要开发了城郊农业旅游,为我们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开发城郊农业旅游的动机,接着分析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城郊农业旅游开发的关系,并介绍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城郊农业旅游开发的主要事项。

一、开发城郊农业旅游的动机

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泯灭人类回归自然的渴望,而是加剧了这种渴望,这种渴望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祖先曾长时间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对自然有一种本能的归宿感,另一方面是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而在自然环境中人们的身心可得到放松。农村保留着相对完整的自然环境,且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是城郊农业旅游开发的动机之一。此外,农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国人的精神寄托,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具有一定的“乡土情结”,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想要了解传统文化,这是城郊农业旅游开发的另一个动机,即为了满足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需要[1]。在农村人们能欣赏到田园风光,感受到民俗文化,安静的环境、绿色植被、清新的空气、空旷的田野激发了人们对往日生活方式的怀念,在怀念中释怀情怀、陶冶情操,暂时忘却城市生活的压力,所以说农业旅游对城市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是旅游企业开发城郊农业旅游的动力所在。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城郊农业旅游开发的关系

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城郊农业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与传统的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充分考虑了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一般的经济活动更符合生活环境。对于城郊农业旅游,旅游地址处于城郊结合部,由于背靠城市发达的交通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较为便利,可节省大量的基础建设支出;其经济活动在农村原有的生产资料、闲置的房屋、田园景观上开展,提升了农村闲置资源的利用率,可减少了旅游项目开发成本;其旅游产品以绿色产品为主,现产现销,既不会污染环境,也避免了长途运输产生成本。总的来说,城郊农业旅游利用的是农村的风貌、特色、趣味以及民风民俗等特有资源,并充分发挥了其背靠城市的优势,与循环经济模式的一般的规律相符,后者对前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因为农业旅游开发不应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应确保两者共同发展[2]。此外,与其他经济活动相比,旅游的吃住玩消耗更多的是人力,而人力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也就是说农业旅游是低资源消耗经济活动,且消耗的资源大多可循环利用,其发展要求与实践属性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一般的规律。

2、城郊农业旅游可开发成循环经济的载体

田园景观是最主要的农业旅游最主要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可通过农业活动生产出来,可循环使用。在农业旅游中,游客消耗的绿色食品、农业产品等产生的废料可作为肥料进入农村生态链,既减少了废料处理的成本或对环境的污染,由减少肥料成本支出。此外,农业旅游还可以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不耽搁正常的农业产生,形成了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总的来说,农业旅游业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农业旅游业当地的餐饮、住宿、娱乐业很好地嵌入了经济发展圈,农村的基础设施会更加的完善,产业链更加稳固,生态保障体系更加有效,使得各项经济活动形成闭环,继而成为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载体[3]。

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城郊农业旅游的开发的注意事项

1、在物质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城郊农业旅游的开发的注意事项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城郊农业旅游开发不仅使得相关消费和生产进入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中,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这是区域、产业、企业层面的循环发展,对于更高层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发展,农业旅游同样可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放松游客的身心,基础实施更人性化,当地人力资源更能得到充分等,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娱乐需要,也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其他问题。

(1)旅游企业能依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开发活动。

城郊农业旅游的开发由具体的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企业只要严格遵循循环经济理论,以循环经济思想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维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才能在不影响或少影响当地农村正常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围为游客提供一个向往的乐土,促进农村农业与旅游业的循环发展。在具体的开发中,首先应尽量多开发生态旅游项目,以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其次评估每个项目对生态破坏,并基于减量化原则确定项目的数量、用料、规模、风格、色彩和造型,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风光,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尽量不影响农业的生活方式,做到就地取材,与当地的自然风貌能融合在一起[4]。再次,充分评估环境容量,确保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环境的承受范围内,避免破坏代际平衡和生态平衡;最后做到不使用或使用环境去不友好产品,比如杀虫剂、除草剂。

(2)区域层面形成了再循环、再利用、减量化的生态产业链。

随着城郊农业旅游的开发,与之相关的企业逐渐发展、壮大、成熟,继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的产业链只有符合再循环、再利用、减量化的原则,才能实现生产、消费以及废物再利用的完美闭环,才能使得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副产品互换和资源共享实现从个别企业间行为到产业间行为的发展,把区域各个产业的生产、管理统一起来,对资源进行优化优化配置,形成一个生态网络系统。一个完美的区域生态产业链会从物质循环流动的各个环节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尽可能提升物质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确保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在精神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城郊农业旅游的注意事项

(1)农业旅游开发应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

城市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而城郊农业旅游开发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息娱乐的好去处,所以说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让游客感受到最质朴、最传统的民族文化,领略到城市所没有的民俗风情以及田园风光,让游客在消费高质量的、有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的过程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实现身心的发展。在具体的开发中,应注重民俗风情的开发利用:农村与城市最大不同之处是其受到的现代科技文明的影响较小,还能保留一定的民俗风情,这是农业旅游业的价值所在,农村的民俗风情有服饰民俗,比如与鞋帽、装饰品、衣服、佩戴品等;岁时节令习俗,比如元宵节的踩高跷、耍龙灯、观焰火、观灯、舞狮子、跑旱船等活动以及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开展的各项活动;游艺竞技民俗,比如放风筝、狮子舞、武术、赛龙舟、燃爆竹烟花等,此外还包括婚姻礼仪民俗、生产习俗、居住民俗、饮食民俗等。同时还可以开发传统农耕文化资源,比如采用水磨、鸡公车、水车、石碾等几乎绝迹的传统农耕设施;建立农耕文化展室,展览风车、斗笠、升子、石磨、斗、织布机、蓑衣等,并在展览促进行相关的文字介绍,介绍其用途、使用方法,让城市的年轻一代有机会了解农村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注重食文化、商品文化的开发利用:农村有着传统的饮食文化,具有城市快餐文化不具有的魅力,可充分挖掘饮食文化,开发出极具特色的餐饮品类,让游客在欣赏田园风景的过程中吃到有品味、有文化的饮食。

(2)把握好城市旅游者的需求。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使得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农村正在逐步丧失其传统的形态,人们渴望能有机会接触田园风光,以弥补往西地域文化的缺失,这也是农业旅游的兴盛的原因之一,所以说农业旅游的开发应把握好城市旅游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原汁原味的乡村形态,最健康的生态环境,最传统的民俗文化,以满族其城市生活传统文化、田园风光的缺失感,让他们身心帆布归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结束语:

与一般的景区开发一样,城郊农业旅游开发应尽可能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以便为人们提供更加原汁原味的自然环境,当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城郊农业旅游开发应更注重民俗文化的开发,其自然环境也更加的脆弱。在城郊旅游的开发中运用相关的循环经济理论和原则能实现经济活动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也能更有效地开发农村的民俗文化,实现生产、消费以及循环的体系化发展,对我们城郊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汤颖松,魏莉.基于循环经济的城郊农业旅游开发研究[J].农业考古,2007(03),174-177.

[2]朱智.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福建林业科技,2013(03),138-142.

[3]张宝悦,王新钢,王激清.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视角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04),5-7.

第9篇: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范文

1、目前我国流行的休闲农业模式

传统型 包括农产品直接利用型和农作过程利用型两类。由于很多农业和农作的生产过程不为城市人所知,因此,展示农产品生产和农作过程(特别是一些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可吸引相当的城市人。可由农民进行那些传统和现代的农作过程表演,供游客观赏;也可由游客亲自采摘果实或在农民指导下直接参与一些简单的农作过程劳动。

农村文化利用型 可利用的是两种形态。一是地域文化,二是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即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文化和农家生活文化;历史文化,即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融进旅游休闲农业,让游客在田园风光里既得到物质享受,又获得文化享受,可以成为旅游休闲农业的一大特色。

科技型 是将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农业结合发展的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的类型和内涵都相当丰富,随着高新技术渗入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将是最吸引人的。例如,基因农业是很多人不熟悉的,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用基因方法生产出的马铃薯、番茄又大又好,同时还能普及基因科学知识。

2、我国休闲农业的经营类型

根据上文表述的流行模式,我国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下列经营类型:

观光农园 包括成熟的果园、花圃、菜园、茶园等经营范围,提供给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购买及参与生产等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科技农园 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游客展现农业科学技术、把高科技引入农业并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休闲农业经营,如农技博物馆、基因农场、生物工程、温室栽培、阳光农园等。

生态教育 以自然生态保护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发展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如生态农园、有机农园、户外渡假住宿、户外野餐活动等。

乡野畜牧 以圈养或畜牧方式饲养牛、羊、马、鸡、鹅等家畜,规划放牧、挤牛乳、剪羊毛、捉小猪、抓土鸡、坐牛车、骑马等活动。

农庄民宿 在农村地区规划具有农村特色的建筑物供游客休息、住宿,并且提供具有乡土特色的餐饮,让游客体验农民的生活形态,并享用新鲜农特产品的经营,如一般农庄、自然修养村、渔村、民俗村等。

民俗旅游 利用农村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如农村民俗文化馆、乡村博物馆、农产品生产作坊、民俗古迹、地方人文历史、乡村居民建筑、体验农家生活等。

渔业风情 把渔业资源和休闲、旅游、观光及海洋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水域资源发展休闲渔业等活动,如溪边垂钓、岸钓、船钓、体验渔村生活、让游客直接参与捕捞作业。

3、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缩小城乡差别 休闲农业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农业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其示范和推广作用,能够带动整个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有利于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媒介招来八方宾朋不仅为本地区带来大量服务收入,而且会带来经济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接收。由技术变革所产生的新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主要源泉。休闲观光农业广泛地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可以大规模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由于休闲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投入不多,就业成本低,因此,开发旅游农业资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方向。因此能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交叉产业,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为旅游者提供了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可获得高额经济收入。它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和农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