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节水统计制度范文

节水统计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节水统计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节水统计制度

第1篇:节水统计制度范文

【摘要】 目的观测中药大黄、纳络酮联合应用对肝昏迷是否有催醒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并监测患者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将69例肝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以下简称对照组)32例,中药大黄、纳络酮联合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37例。观测两组患者在各自治疗方法下恢复清醒的时间、死亡率,并监测两组患者在不同时段内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恢复清醒时间、死亡率以及治疗后各个时段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经检验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

【关键词】 大黄 纳络酮 肝昏迷 血清内毒素

肝昏迷是指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临床上表观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和昏迷。我院自200307~200512,联合应用中药大黄及纳络酮治疗本症,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入选69例患者均有严重肝病或广泛的门体侧支循环;有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有本病的诱发因素;实验室检查有明显的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升高;体检有扑击样震颤,有典型的脑电图改变,并据此确诊本病。入院当时肝昏迷分期,一期10例,二期15例,三期16例,四期28例。其中基础病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4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12例,酒精性肝硬化8例,重型药物性肝炎3例。

1.2 临床资料上述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以下简称对照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23~65岁,平均为43岁;肝昏迷一期6例,二期6例,三期7例,四期13例。中药大黄、纳络酮联合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24~68岁,平均45岁;肝昏迷一期4例,二期9例,三期9例,四期1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既往史、基础病、诱发因素、临床表现、病情严重情况等一般情况,经χ2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针对诱发因素,使用抗生素、纠正电解质紊乱;肝醒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1次/d,谷氨酸钠和谷氨酸钾视血清钾钠浓度使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视肝昏迷程度酌情使用0.8~2.0 mg的纳络酮注射液,静脉滴注;同时,用生大黄10~15 g以清水煎至100~150 ml,加少许食醋,保留灌肠,1次/d。疗程均为1周。

1.4 观测指标记录两组患者从意识障碍到完全清醒所用的时间、两组各自死亡例数,并且分别采集入院当时、12,24,72 h及1周各个时段的血清标本,检测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LBP)的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恢复清醒的时间见表1。治疗组(中药大黄、纳络酮联合治疗组)恢复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差异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完全恢复清醒所用时间的对照(略)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死亡情况见表2。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死亡情况的对照(略)

2.3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段的LBP水平见表3。 结果显示:除入院当时,其它4个时段治疗组LB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5个时段的血清LBP水平对照(略)

转贴于

3 讨论

肝昏迷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1],一般认为该病的病理基础是肝功能衰竭和门腔静脉之间有手术造成或自然形成的侧支分流,来自肠道的许多毒性代谢产物,未被肝脏解毒和清除,经侧支进入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而致脑部,引起大脑功能紊乱,进而出现临床症状。

在所有的毒性代谢产物中,内毒素的危害首当其冲,这是由于正常情况下肠道细菌便会产生少量的内毒素,它经肝脏Kupffer细胞灭活、解毒,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患肝病时,肠道菌群紊乱和细菌过度生长,细菌在肠道移位,以及肠道黏膜的淤血,使肠道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增高,而此时肝脏Kupffer细胞对内毒素的灭活功能减弱,便会导致内毒素血症。后者进一步加剧肝脏损害,甚至通过激活机体产生内啡肽,影响患者的神志[2]。这种情况在各种肝病引起的肝昏迷中最为典型。

祖国医学认为肝昏迷的成因为热入营分,痰蒙心窍所致,而神由痰蒙,痰由热煎。中药大黄苦寒泻下,能化痰开清,热清则神醒,故有治疗本病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大黄主要含有大黄素及大黄鞣酸。大黄素能刺激肠壁,改善肠收缩,使分泌增加,而致肠内容物易于排出,鞣酸反能制止分泌,防止肠液过分丢失。大黄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以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据蒋氏[3]报道:大黄能增加肠蠕动,缓解中毒性肠麻痹,促进肠道内毒素的排出。由于大黄的抑菌作用,所以它能防止肠道内细菌的过度增殖、移位,保持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从而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此外,大黄能抑制单核——巨噬系统过度活化,降低炎性细胞和炎性介质的产生,缓解肠道黏膜的充血水肿,有利于其黏膜修复,防止内毒素过度吸收,所以大黄是良好的肠源内毒素的清除剂。

纳络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能缓解内啡肽对神经中枢的抑制,从而发挥催醒作用,本实验的治疗组早期应用了纳络酮,使得该组患者的催醒时间缩短到了(13.78±3.56) 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5.29±11.32) h,足以说明此点。

纳络酮除拮抗内腓肽外,它还能中和内毒素。赵氏[4]用纳络酮治疗大鼠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结果发现它能降低血浆内的内毒素,还能改善胰腺供血,降低血浆淀粉酶,减轻胰腺炎症。王今达等[5]的研究表明,对G-杆菌引起的重症脓毒血症的治疗,必须从细菌、内毒素、炎症介质等三个方面同时入手,否则单用抗生素不能提高重症脓毒血症的存活率。本实验的治疗组在常规抗生素基础上,加用中药大黄保留灌肠、纳络酮静脉滴注就是期望从上述三方面入手,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内毒素,促使其及早清醒,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内毒素结合蛋白(LBP)是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调节内毒素活性的生物蛋白,有报道[6]它的升高与慢性肝炎患者肝脏炎症程度密切相关,肝炎病情重者LBP升高更明显,病情好转者LBP下降,监测LBP值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指导治疗、评价预后。本实验的治疗组,除入院当时,其余4个时段的L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之相对应,它的疗效更好,死亡率更低。此外,治疗组从入院到经治12 h后,血清LBP下降幅度最大,这与该组患者恢复期清醒时间较集中在此时段又是吻合的。足以说明,LBP是监测疗效、评判预后的一种简易的血清生化指标。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 内科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80.

[2] 李兰娟,兰仲文,马伟杭,等.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19:345.

[3] 蒋 森.大黄栀子汤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2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3):208.

[4] 赵海平,王万祥,杨成旺,等.纳络酮治疗大鼠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内毒素血症的效果[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5):400.

第2篇:节水统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法律体系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1节水型社会制度要素分析

1.1先进的文化系统

这是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中非正规的,但又是最重要的制度系统。文化虽然很抽象,但实际又非常具体和现实。人们的各种行动从根本上说都受文化法则的支配,文化的动因是一切行动的最根本的驱动力。从节水文化制度构成来看起核心作用的是宣传教育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给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可以取得节水价值、观念和行为的环境和氛围,进而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健全节水公众参与机制,把公众知情权、参与决策权、监督权统一起来,把公众的个人行为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把依法管水与以德节水结合起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文化。

1.2完备的法律系统

这是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中对调节社会用水行为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原则的制度系统。它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组成。其作用是对个人或组织的有效用水行为加以规范,对无效用水行为加以预防、制约和惩治。针对有效用水行为的规范,我国已经制订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水法实施细则》,确立了个人或组织用水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针对无效耗水行为,我国制订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规定了对污染水源导致无效消耗水资源的行为加以预防、制约和惩治的基本原则,同时也确立了对无效耗水行为加以控制、约束和处罚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1.3有效的控制系统

这是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中的控制与协调机制。其作用是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控制手段,促进节水法律与政策的实施。它包括具有主导作用的政府行为、具有效率的管理机构、能够调节稀缺与效率关系的市场机制,能够满足节水条件的工程体系、技术体系与装配体系。

2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用水文化转型滞后于经济社会变迁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工业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迁。但是目前人们关于水资源的观念、以及用水习惯都是建立在以往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基础上的,由于这种观念和习惯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惯性的作用,使得整个社会用水文化的转型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变迁。一方面,受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影响,人们对水资源的自然属性、环境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认识不够,因而出现了重利用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重计划轻市场等问题,这必然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以至于水危机。另一方面,受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影响,人们尚未将节水与水资源保护上升为一种道德素养、一种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因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缺少一种文化的自觉。

2.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完善的节水法律制度,不仅需要基础性法律统领全局,而且需要理顺现有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一方面我国现行的节水法律立法层次较低,大多是行政规章或地方性法规,全国性的高层次节水管理法规还是空白,缺少一部较高层次的法律来统领全国的节水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现有法律法规部门色彩较浓,各项法律之间缺少协调沟通。现有法律偏重于城市节水而忽视了工农业用水。同时将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城市节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分开立法的方式也极大地破坏了节水工作的统一性,不利于节水型社会作为整体的建设。另外,与法律法规配套实施的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完善,用水统计制度还缺乏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规定。

2.3控制机制弱化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多龙治水”、“多头管理”的问题普遍存在,水务一体化进程缓慢,这种多元化管理体制势必给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带来极大困难。二是市场化改革滞后,水价激励未到位,水权及水市场建设滞后,经济杠杆调节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有待发挥。三是节水新技术与新装备推广普及率不高,用水效率较低。据统计,我国农业1 m 3用水生产粮食仅1kg,发达国家产粮可达2.5〜3.0kg;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在0.4〜0.5左右,发达国家在0.7〜0.8左右。 我国城市管网漏失率15%〜20%,仅城市便器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

3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的系统构建

3.1要培育新型的节水文化

节水文化是人们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水的精神祈求、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综合,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一种内在动力。要通过具体的行动计划,包括基础教育计划、大众宣传计划、公众参与计划,加强对中小学生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和传播,加强向公众灌输节水意识、节水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公众对节水法令、政策制定和效果评估、监督的参与,培养和树立人们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节约使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用水文化向节约与保护的转型。

3.2要完善节水法律体系

首先,要着眼于弥补现有法律体系中基础性法律的缺失,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用 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法》。它的出台不仅可以完善节水领域的法律体系,还可以明显改善现有法律之间的冲突,避免部门利益纠葛影响法律的整体效能。鉴于一部法律的出台需要较长时间,可由国务院先行制定一部《节约用水条例》,以应节水型社会建设急需。其次,着眼于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尽快制定包括节水器具、设备的技术标准、各行各业的用水定额、节水产品认证制度和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用水统计制度等。

3.3要完善节水控制机制

第3篇:节水统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北京市;节水农业;问题分析

北京市节水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面临的节水形势仍然严峻。全市水资源紧缺的矛盾依然突出,紧运行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表现在地下水超采没有有效遏制住,人均水资源量300m3,还低于国际人均500m3极度缺水的公认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全市统筹安排农业进一步压缩农业用水。《北京市“十三五”水务发展规划》提出:要求在2020年时,农业用水必须控制在5.0亿m3,较现在的6亿m3再压缩1亿m3;相应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要达到0.75的水平,这都是刚性约束性指标必须完成。因此,建设和发展北京节水农业的任务还很紧迫,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需要择其要点进行分析。

一、节水农业灌溉结构不合理

北京市节水农业灌溉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是采用现代科技的滴灌、微喷灌、涌泉灌,高效、高技术含量的节水灌溉比重还不高,只有两成九,70%还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的低压管道输水。其之所以还在大面积采用,主要是投资低廉、管理方便、经济实用;再有就是节水,减少了渠道防渗技术的跑水渗漏和蒸发现象;还有就是节地,比渠道输水节约耕地;另外就是输水及时缩短了输水周期。但是,低压管道输水也还存在着相对比较多的问题。比如,管网不具有多极性且质量不高,量水并采用时针式、滚移式大型喷灌机水肥一体化的自动化技术受到了限制,致使科学管理水平无法提升。

二、节水农业还在走紧缩式发展道路

北京从2001年执行《21世纪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始,就开始了节水农业建设。但是,纵观十八年来节水农业的建设历程来看,我们基本上走的是不停地压缩农业、减少农业耕地的紧缩式建设之路。《北京市统计年鉴2017》指出,全市耕地面积1978年是643.5万亩,一直统计到2015年是328.5万亩;北京市国土资源局《2016年度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汇总表》中,2016年的全市耕地面积是324.5万亩。这样,1978—2016年的三十八年间全市共减少耕地319万亩,年均减少耕地8.4万亩。耕地锐减的原因有城市建设占地的因素,但也有为达到减少高耗水农作物而缩减耕地的原因。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2014年9月4日)要求,2020年时,粮食种植面积由2015年的125万亩减少到80万亩,退出高耗水作物;发展籽种田30万亩、旱作农田30万亩、生态景观田20万亩;菜田由59万亩增加到70万亩;果园种植稳定在100万亩;总计耕地面积330万亩。现在看来,这个调整幅度是非常巨大的,也进一步说明,我们利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来压缩农业用水是在走紧缩式节水农业发展的道路。这是最直接、简洁的,收效也最快。现在的一个误区,就是只要提起节水农业就要压缩农业耕地。我们不能靠一再缩减农业耕地面积甚至直至取消农业来压缩农业用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是压缩农业的代名词。我们需要继续大力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来保护首都农业,继续发展首都现代农业,在这个前提下探讨节水农业建设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才非常重要。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相关规定,我们的耕地面积的红线要严防死守不能突破。现实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耕地面积不断缩减,我们不能走上压缩首都农业的误区,再以节水农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压缩耕地面积,首都农业将会成为空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紧缩式节水农业的发展道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关系着首都农业可否发展的大问题。

三、节水农业的生产功能不断弱化

北京节水型农业是区别于高耗水、高浪费传统农业的,以节约水资源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它有三个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北京市节水农业的第一功能是生产功能,这些年来却在不断弱化。都市型现代农业首先是要有生产功能(经济功能),要为市民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北京市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999年全市生产总值2169.7亿元,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184.4亿元,占总量的8.5%;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28000.4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8亿元,占总量的0.4%。这一数据充分显示了北京市农业的倒退、萎缩程度,不但总量绝对值减少,相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所占比重更是下降到不足1%的微乎其微的地步。市统计局和农业局公布的鲜活农副产品生产量的统计数据。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粮食、蔬菜呈现出陡崖式下降的趋势,肉类降幅也很大,出栏猪的数量下降了近一半,只有禽蛋、牛奶是上升的。北京市农经办经济统计处2017年调查京郊小麦成本效益显示,33个监测点亩均产量422.73公斤,亩均成本639.93元,农户、集体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三种经营类型的亩均纯收益分别是120.41元、311.25元和466.57元。农民合作社的效益是最好的,个体农户最差。尽管最高收益在466.57元,但与其他高收入行业比,这点利润还是微不足道的,这也是粮食作物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人员素质低、节水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京郊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有农村集体经济、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联合体、家庭农场、专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个体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2016年统计显示,全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53万人,其中女性24.5万人。———从年龄构成看,在35岁及以下的5.3万人,年龄在36~54岁之间的26.2万人,年龄55岁及以上的21.5万人。从年龄结构看,55岁以上的占了41%,36~54岁占了49%,35岁以下的青年人只占了10%。———从受教育程度看,未上过学、小学、初中学历占人口总量的2.9%、19.7%、57.6%,合计为80.2%,高中文化的占15.9%,大专以上的占4%。———从各业生产经营人员构成看,在53万生产经营人员中,种植业42万人,林业5万人,畜牧业3万人,渔业1万人,农林牧渔服务业2万人。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中老年人、文化程度不超过初中水平的人占了多数,从事种植业的人数占了多数,岁数大、文化程度低、种植业从业人员多是农业从业人员构成的真实数据。农业节水结构的重点在种植业,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是一个大的问题,这就妨碍了节水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农艺的使用。北京是半干旱地区,只有大规模进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才能既节约水资源又改善农村生态环节。但是由于各区的情况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需要不同的相对复杂的各种节水灌溉技术,需要比较高的投入和运营费用,多种障碍性因素限制了生产者对节水技术的采用。农业灌溉水的收费制度还没有建立理顺,也使得农业生产者没有节水意识。农民群众是节水农业的主体,他们主动参与进来的积极性不高。在十几年节水农业建设工作中,自始至终都是政府部门(主要是水务)部门在积极主导推动这项工作。政府部门不投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节水农业几乎寸步难行。近年来农业限量用水指标已经分解到各个区,但各类用水农户(包括合作社、集体农场、个体农户)对限量用水指标没有清楚、严肃、认真的认识,没有节水意识。在以低压管道为主要节水方式的情况下还是大水漫灌,农民灌溉的老观念是要把地浇透,同时对机井和自备井没有有效的监控措施。

第4篇:节水统计制度范文

一、工业节水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区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少雨,水资源比较匮乏,随着近几年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今后一个时期是实现我区工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工业用水量还将继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目前,工业用水占全区用水总量的10%左右,仅次于农业用水。总体上看,我区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工艺水平、管理水平粗放,工业节水水平与国内节水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强工业节水,节约用水,高效用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我区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建立适应我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工业结构,基本形成符合区情、水情的工业水资源安全保障与高效利用体系,全面推广、普及节水新技术,发展节水型产业,实现水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初步建成节水防污型工业基本框架,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1年的131.8立方米/万元下降到92.3立方米/万元,下降30%;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比2011年提高15%;“十二五”期间,每年至少建立一户节水型示范企业。

三、重点工作

1.全面落实工业节水目标任务。工信局要把市工业节水目标管理责任书有关指标和工作任务进行全面细化分解,量化指标,细化措施,与年耗水10万立方米以上的重点企业签订节水目标管理责任书。节能监察大队每季度对工业节水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督查并通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2.切实加强重点行业取水定额管理。工信、水务、统计、质监等部门要按照《省行业用水定额(修订本)》中《省工业用水定额表》所列出的行业及单位产品取水定额,规范和监督工业企业用水活动,加大监察力度,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限期进行整改。发改、水务等部门要严格执行省上制定的节水价格政策,严禁超定额用水。工信局要确定重点耗水企业监控名单,对西部啤酒、祁连山药业、大禹节水等重点耗水企业进行重点监控,摸清企业用水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

3.加大企业工业节水审批、指导、监督力度。发改、工信等部门要把工业用水量评估作为一项重要的审查内容纳入工业项目节能评估,对未进行水资源论证或未经水务部门前置审批(核)同意的项目,不予批准立项或建设。工信、水务、统计等部门负责对各重点耗水工业企业节水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抓好辖区内工业企业节水工作。同时,加强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将节水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法人责任制管理,确保完成工业节水目标任务。

4.积极推进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和处理回用。发改、工信、水务、环保等部门要引导和督促企业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水处理工艺技术,有效提升水循环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加强废水综合处理,努力实现废水资源化,减少水循环系统的废水排放量。开展废水“零”排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树立一批示范典型,鼓励工业园区采取统一供水、废水集中治理的模式,实行专业化运营,实现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

5.建立健全企业用水管理制度。质监、工信、水务、统计等部门要引导并监督企业严格执行《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企业水平衡测试通则》和《企业用水统计通则》等相关国家标准,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用水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按时进行用水、节水统计和用水合理性分析,并定期做好企业用水量统计报送工作。

6.切实加强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工信、科技等部门要围绕工业节水重点,鼓励工业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节水管理水平,加快用水、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展用水量在线监测。大力推广国家鼓励类节水设备,特别是要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高效冷却、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洗涤节水、工业给水和废水处理等通用节水生产工艺,有效降低单位产品水耗。鼓励企业、投资机构等加大节水技术和改造力度,支持投资机构创新融资方式,开展专业化节水投资和服务。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区上专门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工信、水务、发改、财政、统计、科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业节水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工业节水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推进工业节水工作。

第5篇:节水统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水技术;综述

中图分类号:TU99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象征,这里的绿色不只是简单的自然界的绿色,也不只是简单的对建筑进行树木、草地的绿化。绿色建筑是指建筑物能够很好地实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处,最大程度的发挥周边自然资源的作用,能够在不损害周边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出来的建筑物的总称。绿色建筑还可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建筑,另外还有人称之为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等。绿色建筑最最实质的内容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最大程度降低建筑对环境的损害,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二,设计的过程中,要使得建筑和人类,建筑和环境实现和谐相处,绿色建筑不仅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遮风避雨功能,而且还给人类提供一种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新的享受。

在实践及理论的探索上,绿色建筑对众多领域都进行了研究,首先,将人类、自然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考虑,改变传统的单纯考虑人类自身的建筑模式,也改变了单纯的以经济为主的建筑模式;其次,研究了人类的生活习惯、生产形态等;最后,研究了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趋势,发展轨迹。绿色建筑不仅代表了高效,更加优越之处在于它对环境零污染,它能够适应自然环境,而不必刻意去改造自然环境。绿色建筑追求的是要可持续发展,不是简单的钢筋水泥的堆积。绿色建筑改变了传统建筑只中经济效益的模式,提出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课题。接下来让我们着重介绍一下绿色建筑是怎样实现建筑的节水的作用。

二、节水技术及其应用

建筑节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不仅要有制度支撑,还要有技术支撑。第一,必须要有制度进行保障,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用法律来对人民的行为进行规制;第二,加强教育。教育可以让人民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从而自发的节约用水,可以说是最长远的方法;第三,要采用技术,用科技来实现节水。下面我们主要介绍节水技术。

(一)合理减压

生活中我们经常采用提高源头水压的方法来扩大水的输送范围,例如,为了让水供应到高层的住户,都会安装一个高压泵之类的设备,可是这样的做法使得底层住户的水压过高,这样就容易造成水的浪费(好比冲水马桶,底层住户的水压会超出马桶设计的合理值,造成浪费)。从这里看来,只要对该系统进行一下修改,就能够达到很好的节水效果。

1.合理限定配水点的水压

在设定合理的配水水压时,必须要依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俩进行配置,要详细调研,对整个区域、整栋楼层都做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水压值。

2.采取减压措施

为了使水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可以尝试采用一些减压的设备,这样在流出端就能够减少超压带来的水资源浪费。日常生活中的减压设备主要有:

1)减压阀。减压阀可以很好的起到降低水压的作用,它有着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比例式设备,主要是以建筑的大小来选择减压的比值;第二种是直接动作型设备,主要是依据已经选择了的压力来减压,假如用户不用水,系统也一样还可以使得水管内的水压保持在期望的氛围内。这样水流动时可以减压,水不流动时也同样可以减压。

2)减压孔板。与上面的减压阀进行比较,减压孔板的设置比较简单,花费也相应要减少。减压板有上面的有点,但也有一些缺点:第一,水不流动的时候,它不能够提供减压;第二,提供减压后,压力不够稳定;第三,减压板在使用的过程中,还非常容易造成堵塞。我们的建议是在水源压力比较稳定时来采用减压阀设备。

3)节流塞。节流塞的使用效果和上面的减压设备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当管径太大时,是不适合采用节流塞的。

(二)减少热水系统的无效冷水量的措施

到现在为止,城市建筑的热水供应量越来越多,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建筑热水供应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例如,居民在需要热水时,首先必须放掉水管里面的冷水,这一部分冷水往往就直接浪费了。针对这一部分冷水的浪费,我们应该想办法通过一些技术来进行控制。

1.选用支管或立管循环方式。热水的供应有着不同的方式,可以采用支管进行热水循环,可以采用干管循环的供应方式,也可以采用立管的热水循环方式。根据统计,目前是用支管来进行入睡循环的方法可以节约更多的水,但这样的循环方式收回投资比较慢。为了缩短投资收回的时间,可以采用立管热水循环方法,立管循环尽管节水效果比不上支管节流,但它使得资金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调查中,干管热水循环方式既不能够很多的节水,也不能够很快的收回资金。因此,在建筑物的热水循环系统上,我们应该采用立管热水循环或者支管热水循环方式。

2.降低调节温度的过程中水的流失。大家都知道,在调节水温的过程中,水会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往往当水温调节到合适的值时,水已经被浪费了很多。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尽量减少调温时间,特别是公共场所。例如,公共浴室里面就应该使用单管的热水设备,这样就直接减少了调温带来的浪费。另外,热水箱的选用上也必须特别注意,要选择那些水温稳定的热水设备,否则一会热一会冷会造成水更多的浪费。

(三)循环利用水资源——中水

所谓的中水,主要是指水在利用后,经过一定的处理,重新使其达到合格的水质标准,能够在日常生活社会管理等范围杂用的非饮用水。中水实质上就是将水重复利用,中水的利用在目前的境况下比较困难,对建筑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短期里也不会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的时代,从长远看来,利用中水是我们非常必要的一个选择。中水的利用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我国政府也不断鼓励加大水的循环利用。

(四)鼓励使用节水设备

在建筑中,水龙头、马桶等设备都能够影响水的使用量,如果这些设备不好或者不够节水,就会造成水的大量流失。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居民使用节水设备,让每家每户都安装上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等。

1.节水龙头。一个小小的水龙头,如果设计的好,能够减少水的流失,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也许仅仅从一户人家来看,看不出来,但是从整个楼层,整个城市来看,就会产生惊人的节水效果。因而,我们要大大鼓励居民使用节水的水龙头。

2.马桶要设有两个或多个不同档的冲水箱。一天之内,每一个人都要去大小便,如果能够在马桶上进行改造,就能够节约大量的水。利用两档水箱,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用水量。这样可以减少只有一个水箱而造成冲水量太大带来的浪费。使用两档水箱还有另外的一些优点,例如,两档水箱可以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管道改造。

3.不用冲水的小便器。不用冲洗的小便器听上去有点奇怪,使用它,小便后不冲水也可以做到没有臭味。这种小便器的实质是在它的一端设计了一个很奇特的存水区域,从而达到了良好的节水效果,这种小便器很经济很实惠,被很多的用户所喜爱。

4.公共场合安装节水器具。由于公共场合用水量大,且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特别注意去节约用水,因此,在公共场合应该更多地使用节水设备。例如在城市公共浴室里面,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有限流作用的孔板;选择装上低流量莲蓬头、流量稳定的热水龙头或者是温度比较稳定的冷、热水混合龙头等。

(五)合理利用水表

1.确保生产出准确度高的水表。去年水利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大概有38%左右的居民用水表不符合精确地的要求。根据有关部门水表的测定结果统计,约有40%的水表不符合±4%的精度要求。水表不准确影响的不只是用户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不利于我们察觉水量的流失,如果水表精度高,那么那些隐性的水流失就可以得到控制。因此,我们应当立即采用有效地制度来在生产环节增加水表的精确度。

2.利用过滤器维护好水表的精确度。水的质量会影响水表的精度,由于水中含有大量的杂志,长期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杂志的沉积,对水表指针的走动会造成影响。安装过滤设备可以减少杂志在水表里沉淀,从而使得水表保持较高的精度。

3.推广IC卡水表。在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建筑都是使用比较集中的水表,几乎都是将水表统一安装在一楼地底。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得水管的长度加大,而且还使得施工的难度变大更大。因此,建议逐步用IC卡水表取代传统的水表安装模式。

三、小结

随着新的时代的发展,建筑节水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我国必须依据现有城市的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政府在节水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制度鼓励节水技术的推广。首先:政府应当向社会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鼓励企业大胆创新节水技术;其次,政府要制定强有力的制度,严格限制资源的浪费,对生产不达标企业进行严肃处理;再次,设定建筑节能的标准,这样不仅让企业有标准可以参考,而且政府有关单位进行检查时,也有标准可以作为支撑;最后,政府要加强市民的节水意识培养,通过广播、报刊等形式宣传节约用水概念。

参考文献:

[1]时燕.绿色建筑节水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04)

[2]王瑞璞.中美绿色建筑节水评价标准对比分析[J]. 能源研究与信息.2011(03)

第6篇:节水统计制度范文

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从建设节约型入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加强管理和节水、节能、节支以及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节约资源制度、能源统计及标准体系、量化管理体系。

二、节能目标

努力营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环境,形成人人讲节约的浓厚氛围。

三、主要措施

从细节入手,全面开展节约资源工作

1、节约用水

(1)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定期检查更换老化的供水管道,安装或更换节水型水龙头,在卫生间张贴节水标志。

(2)培养节水习惯。自来水龙头要随时用随时关,减少和杜绝自来水滴、漏现象,坚决杜绝“长流水”现象。

2、节约用电

(1)优先采用环保、节能型的电器和设备,逐步淘汰高能耗、低能效的设施、设备,积极推广使用节能高效灯具。

(2)购置和安装大功率电器、设备,要严格审批程序。对私自在办公地点安装使用的,一律拆除、并给予通报批评。

(3)办公室、会议室使用日光灯照明,楼梯、走廊、厕所等公共场所,安装延或感应等自动控制开关,防止“长明灯”的现象。

(4)减少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饮水机等办公室设备的待机能耗。

3、节约车辆燃油

(1)加强公务车辆的日常管理,制定安全行车、车辆维修等制度,在车辆维修、加油等方面。严禁公车私用。

(2)集体公务活动,统一用车,减少出车数。

(3)加强车辆的维护保养,延长使用寿命。

(4)不断提高车辆管理人员和驾驶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

4、节约办公费用

(1)严格控制打印、复印数量,杜绝打印、复印与工作无关的材料,提倡双面打印和复印用纸,提高纸张使用率。

(2)严格通讯费用报销制度,严禁用办公电话聊天。

(3)实行办公用品统一管理制度。购买办公用品,要请示主要领导同意后,由两人以上前往购买,并结合工作人员工作量进行大小发放。

(4)努力控制差旅等费用,严格执行财务核销标准,不得组织和参观无实际意义的参观考查活动。

5、节约会议费用

(1)精简会议,控制会议数量,压缩会议规模,提倡联合开会。

(2)承办会议和活动要严格按照“先审批、定预算、筹资金、再接待”的原则。

(3)经批准举办的会议和活动,要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按照审批的规模、人员、住宿标准执行,注重实效,防止重形式、讲排场、摆阔气等浪费现象。

(4)尽量不使用商业性会场召开会议。

6、节约接待经费

(1)健全完善接待的有关规定,严格标准,落实责任。

(2)接待就餐严格控制陪餐人数,避免少客多陪。用物和烟酒要及时收回。

(3)处理好热情接待和节俭的关系,严禁用公款安排营业性活动。

第7篇:节水统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方向

1 前言

目前,水资源危机被公认为未来10年人类共同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居世界第6位。但因人口众多,人均年占有量仅2200m3,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l/4,居世界第109位。根据我国用水量情况统计,我国总用水量大体上每10年增加1000亿m3;农业用水量从80年代开始呈下降趋势,13年来减少了62亿m3,减少了l.5%。

我国地域广阔,从南到北、从东以西,分布极不均匀,年际之间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干旱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虽部分地区建有农业灌溉设施,但大部分建于50~60年代,由于我国经济水平有限,灌溉设施标准较低,且大部分灌溉渠道为土渠,设施老化,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并在地表水资源灌溉区域,出现上游有丰富的水源,下游缺水现象。为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益,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态势

2.1 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的比较

我国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某些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受我国的经济水平限制,以及科研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水平落后发达国家30年以上。在节水灌溉技术研发、污水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1.1地面灌溉技术研究方面

地面灌溉是一种传统而古老且常见的灌溉方法,是应用最广泛、最主要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目前,约占全世界灌溉面积的90%以上,我国则有98%以上的灌溉面积依然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

随着水平畦灌、阶式水平畦灌的研究不断深入,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畦灌、沟灌也由过去单纯研究灌水技术要素对灌水均匀性、水分深层渗漏的影响,转向综合研究灌水技术要素对土壤水肥运移、对水肥淋失的影响;同时,开发膜上灌等新型灌水技术,并得到较大面积推广应用。水平畦灌是田面非常平整条件下的畦灌,该技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被称为是地面灌溉最重要的进展之一。该技术在我国水田灌溉中应用较广泛,但技术水平上要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2.2.2喷、微灌技术研究方面

国外一直非常重视喷灌水肥需求规律及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施肥灌溉应用十分普遍。在微灌水肥高效利用方面,以色列、美国、荷兰等国家对不同作物的施肥灌溉制度和微灌施肥灌溉专用液体肥料进行了20~30年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已经研制出了针对多种经济作物水肥高效利用的专家管理系统。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针对微灌开始了研究和试验示范工作,开展了微灌条件下的土壤水分与溶质运移规律、日光温室和大田经济作物的灌溉制度、水肥耦合模式、滴灌施肥技术等研究工作。在喷微灌设备方面,对注肥设备的研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对滴灌施肥灌溉条件下养分的运移以及施肥灌溉系统运行参数几乎没有涉及。

2.2.3国外正在开发研究的节能型灌溉技术

国外正在开发节能型的低压重力式滴灌技术和防堵塞的脉冲灌等技术。地下灌溉由于能显著减少作物无效蒸发(土壤表面蒸发)而特别省水的优点,发展也十分迅速。目前国外利用废旧添加橡胶、塑料发泡剂等研制成功了新型发汗渗灌,并在果树、花卉等作物中开始应用,现正在开展其合理管道间距、埋深及其优化灌水模式、防生物堵塞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2.2.4我国已研发出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

近几年,根据中国国情,我国已研发出秸秆粉碎还田免耕施肥小麦播种机、流量和频率可调坐水种点灌机、抗旱用行走式轻型喷灌设备、大射程旋转式微喷头、长流道新型薄壁微灌带、带离心清洗装置的自动反冲过滤器、带稳压机构的连续精量水动式施肥泵、可调雾化程度及射程的多功能喷头、新型短流道喷头、轻小型喷灌机组、新型中远射程喷头、国产激光控制精细平地铲运设备等节水灌溉设备和系统。一批节水产品初步表现出较强的市场前景和进一步开发的潜力。但目前,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抗旱用喷灌设备主要是固定或半固定移动管道式喷灌系统,而坐水种主要还是利用传统的方式,即水箱和水车配套使用。

2.2.5未来在工程节水技术方面国内外的研究与发展态势

未来,在工程节水技术方面,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渠系建筑物建设技术方面。目前来说,技术正在趋于成熟,主要是探索新型建筑结构形式。新材料配方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相对较活跃。国内外现较普遍的都正在将高分子材料应用在渠道防渗中,尤其是在高分子膜料的应用上已取得了不少实用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外较常用的渠道防渗衬砌措施为混凝土预制板,其技术方法为渠道整形后,铺一层复合土工膜,再在其上铺筑或砌筑混凝土预制板。但薄膜易刺破和冻胀地区冻融破坏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因此,各国都在不断研究开发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高分子合成新材料。我国目前采用的渠道防渗防冻技术主要是保温整体刚性防渗防冻胀措施,适应性较差、易损坏或成本高。刚柔结构具有适应冻融变形、胀而不裂和防渗、减轻冻胀的特性,能同时有效解决渗漏和冻胀的问题,应用高分子材料研制技术可靠、结构简单、经济合理的刚柔混合结构或纯柔性结构作为渠道的护砌结构是我国科技人员正在努力研究的方向。

3我国近期节水灌溉发展方向

3.1以节水增产为目标对灌区进行技术改造

我国不少大中型灌区都是50~60年代修建的,由于工程老化失修或已到报废年限,使灌溉效益衰减,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因此要根据当地自然、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特点,以节水高效为目标,对灌区实施技术改造。目前技术改造的重点是渠道防渗、灌区建筑物的维修与更新及田间工程配套。

渠道衬砌仍是大多数国家灌区改造中用以提高大型渠道水利用率的主要措施. 在美国、意大利和日本, 刚性衬砌材料尤其是混凝土衬砌应用较为广泛,取得了较好的节水效果。渠道输水仍是我国农业灌溉的主要输水形式, 自1998 年实施大型灌区配套节水改造以来, 全国累计衬砌干支渠道5300多公里, 配套改造建筑物3.8万座, 2002年节水110亿m3。根据渠道土壤冻层厚度、渠道流量大小、运行情况和地下水位情况, 我国实践发展了不同的防渗措施, 如砌石、混凝土预制板、塑料薄膜及塑料薄膜加保护层的复式结构、U 形渠等。

与渠道衬砌相比,管道输水在应用上虽然不如其广泛,但它具有节水节能,省地、省工,投资小、效益高,适应性强的显著特点。以色列的国家输水管道工程堪称国际一流,全国除个别偏远山区外,全部实现输水管网化。以色列全国的输水管道连接了大多数地区的供水系统,形成一个平衡的网络系统,可根据需要输水供水且避免了输水过程中因蒸发和渗漏引起的损失。输水管道不仅用于供水,在冬季和旱季还是以色列北方地区的排水管,使水重新进入地下水层,提高了水的回归和再利用率,加速了以色列引、输、灌水的自动化水平。在美国,低压管道灌溉被认为是节水最有效、投资最省的一种灌水技术,全美近一半大型灌区实现了管道化,干旱地区的考契拉( CVWD) 灌区、盐河( SRP) 灌区等,灌区支渠以下的输水系统大部分均采取了地埋管道形式. 美国还采用大口径地面可移管道,一般为快速连接铝制管材和塑料软管,通过带有闸管的管道输水,可便于进行波涌灌溉。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一半以上的新建渠系实现了管道化。旧灌区改造中发展管道输水技术也很受一些国家的重视,如加拿大伯塔灌区, 灌溉水利用率由改造前的35%~60%提高到75%,澳大利亚的伦马克灌区,改建地下管道后节约灌溉用水33%。在我国,为在控制投资的同时,实现节水灌溉,“七五”期间,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被列入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管道管材及配套装置的研制上取得了一批成果。平原井灌区、渠灌区和提水灌区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应用推广面积约520万hm2。 在自流灌区,采用大口径低压管道代替明渠输水已开展实验研究。现阶段,主要存在投资、设备质量、配套和运行管理等问题,仍需加大研究力度。

3.2加强用水管理推广节水灌溉制度

3.2.1 加强用水管理

建立现代化的灌溉管理技术体系, 应用高、新技术使农业灌溉向精准化方向发展是当今发达国家的普遍趋势。在美国、以色列等国,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被大量用于监测和预报作物水分和土壤墒情,灌溉预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节水灌溉预报程序也广泛应用于灌区水管理。美国的大型灌区均设有调度中心, 随时掌握各渠道的位置、输配水情况以及各闸门的水位流量、闸门启闭等情况, 并结合遥感技术进行灌溉情况调查,及时准确反映灌溉效果。 此外, 流域的天气情况、河湖水位、水质等信息均可传输到监测中心,用于辅助灌溉决策。日本通常在一个水系上设中央管理站,采用电子计算机和遥控装置对各级渠道和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并指令, 自动启闭闸门和水泵以进行科学的分水和配水。法国普罗旺斯渠道工程可实现中央控制室对整个工程的自动监测控制,4800个信息采集点对水位、流量、闸门开度和水质进行遥控,15min便可自动采集一次数据。

目前,我国灌区现代化集成、配套灌溉管理技术水平较低,灌区缺乏数据自动收集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全灌区测试数据参差不齐,很难作汇总分析。因而国内专家提出需建设国家节水灌溉试验与监测网络的建议,以期提升我国的灌溉管理水平,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

3.2.2 推广节水灌溉制度

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益,确保水资源系统良性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加强作物节水灌溉制度的研究及其应用工作,积极研究和推广节水灌溉制度,把有限的水量集中用于农作物需水的关键期,以扩大灌溉面积,使灌溉总体效益最大。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主要农作物灌溉制度进行了较多的试验研究,近几年,逐步趋向于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如非充分灌溉制度、调亏灌溉制度等的研究和应用。陕西洛惠渠灌区近年实行节水灌溉制度后,一般干旱年平均每公顷用水量为1800~2250 m3。冬小麦为常规灌溉量的一半,每公顷产量由1970年的2910 kg提高到7500 kg。广西近年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浅湿晒)面积178.133万hm2。总节水25亿m3,增产稻谷7亿kg,相当于增加耕地2.333万hm2。

3.3平田整地开展田间工程改造

地面灌溉是我国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灌水方式,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占主导地位。据调查分析,地面灌溉用水损失中,因田间工程不配套,耕地不平整等引起的用水损失约占到30%左右,说明田间节水有较大潜力。近年,我国北方不少省、市、自治区都狠抓了田间工程改造工作,尤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较为突出。

田间工程改造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平整土地是实施田间节水地面灌溉、节约灌溉用水的先决条件。因地制宜开展田间工程改造、平整土地,减少深层渗漏,提高灌水均匀度,花钱少、见效快,并会继续得到推广。

3.4加强发展节水灌溉工程

现阶段,采用的主要节水工程措施为:渠道防渗工程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喷微灌技术及各种地面灌溉改进技术等。

统计资料表明,对大型灌区实施渠系防渗衬砌后,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0.2~0.4,减少渠道输水渗漏损失50%~90%。然而,我国的渠道防渗率仅为l0%左右。我国自1980年以来已取得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衬砌、现浇混凝土U型渠防渗和机械化施工等成功经验,并提出复合防渗、季节性冻区采用梯形渠道坡角抛物线形断面等措施,以改善渠道衬砌防渗性能。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目前在北方井灌区已累计发展约300余万hm2。“七五”期间,水利部组织开展了薄壁PVC管,内光外波纹双壁聚氯乙烯管、内衬塑膜外护水泥等各种管材及相应的配套管件、保护装置的研制,为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装备。

喷、微灌是当今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与传统地面灌溉方法相比,一般可省水30%~50%,增产10%~30%。喷,微灌还具有省工、节地、不受地形条件限制等许多优点,对无灌溉条件的丘陵、坡地尤为适用。

3.5由单向技术向综合技术发展

目前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仍以单项技术为主,虽然已开始重视研究节水综合技术,但应用尚不普遍。节水灌溉综合技术的目标不但要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而且也要使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真正起到节水增产的作用。因此节水灌溉技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将工程技术、农业技术与管理技术,因地制宜进行有机组合,形成节水高效的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体系,并在大面积上推广应用。

4结论

我国是一个区域辽阔,人口众多,但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占有水量及农业用水量均远小于世界平均占有量。目前,世界各国均非常重视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相比之下,我国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的发展与应用均落后于世界水平。为提高我国的灌溉水利用率,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保证农作物有充足的供水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学习和借鉴国外节水灌溉技术成果,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灌溉技术。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编.节水灌溉工程实用手册.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编.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外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文章编号:1006-2688(2011)02-0000-03

第8篇:节水统计制度范文

按照现行的预算定额标准及相应费率编制工程预算,调整建设资金标准,使得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与经济增长同步。针对各镇财力情况,实行财政差别扶持政策,对财力较弱的农业镇,采取资金倾斜政策。同时,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养护管理和资金使用,将养护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加强统筹协调、资金整合,提高农村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另外,对于一些遭到人为破坏的设施,建议按照“谁损坏、谁补偿,谁造成破坏、谁负责修复”的原则追加相应赔偿,缓解镇政府财政压力。

二、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建设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

由于早期建设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都是采用材质较差的灰土材料,其抗压性能差,施耐久性不够,为此建议:

(1)根据不同类别农田及所在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农业镇的基本农田地下渠道,采用双壁缠绕排水管(波纹管);其他各镇的基本农田,采用基础涵管;其他农田地下渠道主要考虑维修和局部翻建,采用无基础地下渠道结构。

(2)电机开关,采用固定式低压开关柜,这不仅可以增强用电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也比刀闸开关更加美观。

(3)倒虹吸可采用波纹管,圆形渡槽采用球墨铸铁管,以增强排灌设施的耐久性。

(4)对于泵房及电机设备,按照建筑物相应防雷要求,设置避雷器等,防止其遭受直击雷。

三、积极开展新型灌区试点,逐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着力研究新型灌区建设发展模式,以水定灌、以需定灌,适度超前发展,建设一批灌溉科学、生产高效、配套齐全,能满足作物轮种需求的新型灌区,积极开展高标准新型灌区建设。重视农作物灌溉制度研究,提倡高效灌溉、提高节水水平,保障粮食生产,促进农业丰收。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节水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各镇具体情况,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浇灌、管浇、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有条件的地块先行试点,如:老港镇东河村现代农田水利专项工程,灌溉规模为1000亩,其中200亩采用滴灌节水技术;书院现代农田水利专项工程,采用低压管道灌溉。这将会给我县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节水技术推广提供实践经验。

四、加快农水设施信息化管理建设,建立设施养护管理长效机制

(1)建设基于WebGIS的农田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基于WebGIS的农田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分为两个模块: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和排灌设施WebGIS,数据库数据来源于2009年起我县开展的农田排灌设施调查。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包括两个子模块:排灌设施信息管理、排灌设施统计分析。灌区信息管理包括对泵站、渡槽、地下渠道等设施信息的管理,可以对设施信息进行查询、新增、修改、删除、导入、导出;排灌设施统计分析涵盖灌区单类设施数量对比情况、全区单类设施年度变化趋势等八个方面,可以实现对单类设施、各类设施在不同年度、不同区域的汇总、对比分析及趋势预测。排灌设施WebGIS按照不同的设施类型分别设置图层,可以按照类型、镇域、灌区查询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空间分布统计,制作专题图片。基于WebGIS的排灌设施管理系统可以实现GIS图层管理、分层显示、专题查询、统计分析、报表与图形输出、数据动态编辑及更新,可以实现对排灌设施的属性信息、空间分布情况、年度变化趋势的全面把握,为我县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科学决策,动态、长效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

第9篇:节水统计制度范文

1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

总体思路是在确定评价目标的基础上,以农业节水工灌溉工程为评价对象,通过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定量的方法构建评价模型,结合财务管理学、项目评估、计量经济等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指标体系设计必须可以量化,而且尽可能达到货币化的量化程度。

2评价目标

绩效评价总体目标是确定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工程的发展水平及其投入产出效果。具体目标是为了检验农业高效节水项目建成运行后的资产管理绩效,包括资产利用效率的高低,项目资产运行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综合效益。对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情况、运行效果进行多年系统的动态跟踪调查、统计和测定,掌握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可持续运行情况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对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做出运行质量的客观综合评价,促进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规范和最优化运行,实现可持续运行。

3评价原则及评价准则

3.1评价原则

本着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行性的宗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建立和完善农业节水项目资产管理评价指标及体系,必须全面、科学地反映农业节水项目资产管理模式的综合发展能力及变化趋势。在设计评价指标时,一方面要符合经济学、管理学、系统评价理论和统计数学原理要求;另一方面指标概念必须正确,含义清晰。同时评价指标及体系的大小必须适宜,如果指标体系过大,层次过多,指标过细,势必将评价者的注意力引到细小的问题上;如果指标体系过小,又不能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农业节水项目资产管理模式的发展能力。

(2)目的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能反映评价目的的要求,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本文的绩效评价目的是要达到测算节水灌溉工程资产绩效的综合效果,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必须围绕中心目标,在设计各层次的指标时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3)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反映农业节水项目资产的效果指标,可以用数量来表征的,尽可能用比率指标和货币化指标。如果不能数量化的指标,确实要纳入指标体系的,可以作为定量评价结果的判断性指标。因此,要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结合起来,构成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使综合评价更客观、更真实。

(4)可计量性原则。指标体系所选择的指标,尽可能是可以计量的,品质属于特征的标志由于难以科学量化应尽可能少。本研究注重实用性,因此设计评价指标时以可量化指标为主,并且指标体系整体具备可衡量性。

(5)系统性原则。影响农业节水项目资产绩效的因素很多,对它的评价不能只考虑某一单项因素,必须采用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才能正确反映农业节水项目资产各个方面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程度,全面客观地评估农业节水项目资产。

(5)代表性与简洁性相结合的原则。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工程的资产形式的特征具有多面性,在设计指标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需考虑有代表性、能体现事后效果的指标,即选择具有能反映评价对象本质特征的指标。在遵从代表性原则的前提下,指标个数尽可能少,在不影响指标系统性的原则下,要尽量减少指标的数量。指标之间既有相关性又有独立性。通过少量指标的综合,达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功能最优。

(6)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仅要反映农业节水项目资产的整体管理效果水平,体现农业节水项目资产运行的实际情况,还要符合农业节水项目资产发展,为未来动态性评价提供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一整套评价体系。在满足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各个数据指标的真实易得,便于指标正确计量与综合评价模型计算。

3.2评价准则

评价准则是指标体系层级结构中的第一层,是对指标分类的依据,体现了技术选择和判断的价值取向。相关性准则。与当地面临的问题与需求的相关性,指是否与针对当地实际题需求,解决当地实际问题。效果准则。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考察其产出成果是否使目标人群受益情况,包括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生态效果。效率准则。是指资源投入转化为结果的经济性。在使用既定资源下的产出情况;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可持续性准则。不同项目资产运行过程中,持续运行和发挥成效的可能性不同,包括管理或机构设置、人力资源和经费是否满足持续运行的需要、项目产出能否得到持续的维护和利用持续性、所依赖的制度和政策能否得到持续的实施等方面。

4评价指标的分层设计

根据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的特点和考核目的、功能,依据国家和新疆有关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及水利工程管理的相关规定,借鉴《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操作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运行管理的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划分成绩效评价准则层、评价关键问题层和评价指标层,评价准则层包括管理绩效相关性、管理效率、管理效果和管理可持续性4个方面。

4.1管理绩效相关性考核

相关性考核是指农业节水项目目标与当地发展政策和需求、政府的补贴政策以及受益农户群体需求的相符程度。由于农业节水项目在较长期内发挥作用,因此要考虑项目后相关,管理绩效相关性是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运行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基础资产性条件和基础资源性条件,基础资产性条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产总额、资产的来源渠道、资产的结构、资产的质量,基础资源性条件影响因素主要是水资源的保障水平和电力保障水平。

(1)资产总额。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总额反映投资水平,包括农业节水项目中各个来源的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资产总额越大,管理难度相对越高,需要的管理水平越高,实现农业节水项目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可能性越大。

(2)资产的结构。资产的结构反映资产用途的合理性,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比率是节水灌溉工程合理使用的基本条件,否则会出现资产维修不足或资产更新出现困难。

(3)资产的质量。资产质量反映资产使用寿命和可利用的程度(固定资产可用率)。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资产中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灌排渠沟、建筑物及量水设备、管理设施等。工程使用单位和个体应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管理要求分类建账,必须建立和健全固定资产保管、使用、保养、维修、检查和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固定资产折旧是对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的补偿,按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费计入供水的总成本费用,并通过水费每年提取折旧费。

(4)水资源的保障水平。水源是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资产发挥效用的前提,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工程资产要达到可持续运行,必须有足够的水量和符合农业灌溉水质要求,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长期供应能力。

(5)电力保障水平。电力是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资产的能源保障,节水灌溉工程需要动力保证压力灌溉,电力是目前主要的动力,在缺乏电力及其设施的情况下,节水灌溉工程不能运转。

4.2管理效率考核

效率考核是指农业节水项目的各种资源投入后转化为农业成果的经济性。管理效率反映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运行管理的水平,主要包括管理绩效和决策绩效,管理绩效的决定因素有资产利用率、组织机构健全程度、制度建设、人员保障率、信息管理效率、资产处置效率、资产财务管理效率;决策绩效的决定因素有决策程序合规性、决策内容合理性、决策方法科学性。

(1)资产利用率。资产利用率反映农业节水项目资产使用频次与时间长短,体现管理水平的指标。主要从灌溉水利用系数、用水秩序、灌水周期减少率3个方面进行考核。灌水周期减少率是考核灌区每次是否按照节水灌溉设计的灌水周期进行灌水,是反映工程和用水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

(2)组织机构健全程度。组织机构健全程度反映节水灌溉有效运行和控制的指标,是管理运行机制保障程度的体现,主要考核工程运行模式的优劣和产权的激励效率。农业节水工程运行管理应当明晰工程产权,并建立相应运行模式。管理设施是管理组织机构存在的基础条件,主要考核管理场所和办公器具两个方面。农业节水工程资产管理机构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条件,即有固定的管理场所,包括办公室、仓库等,有相应的办公器具,如办公桌椅、橱柜、通讯及网络设施、计算机、打印机等。有效的管理组织机构应该具备档案管理,农业节水工程管理单位的档案包括组织机构的有关文件、用水户的情况、工程设计资料、验收证明、维修记录表、单位的账目、用水量测记录、各种管理计划、用水合同等。这些资料应分类建档、妥善保管。对其考核主要从档案是否齐全、完整,档案是否有专人管理,是否有固定的存放地点等。

(3)制度建设。管理制度应该农业节水工程资产的管理制度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内部制度建设情况等方面考核。管理制度是管理人员的行为准则,工程的运行与管理必须有规章制度做约束。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根据工程资产管理的需要,各种制度包括组织章程、工程管理制度、灌溉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职责等。制度执行情况应该从管理人员执行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能力和效果考核,同时考核用水户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的情况。

(4)人员保障率。人员保障率是管理机构与人员匹配程度。农业节水工程资产的管理可以采用用水协会、节水灌溉合作社、村集体、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管理模式,每一种管理模式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并有足够的管理人员,对管理人员要进行业务培训,确保管理人员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5)信息化管理效率。信息化管理效率是反映农业节水工程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是否具备相关的信息化管理硬件和软件,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速率。

(6)资产处置效率。资产处置效率是反映农业节水工程资产中因老化、废弃被处理的资产,主要是从资产回收利用、资产处置收入等方面反映。

(7)资产财务管理效率。资产财务管理效率是反映农业节水工程资产的财务运行水平的指标,主要是从资产的筹资、投资和分配方面,同时考核资产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能力。

4.3管理效果考核

农业节水项目的效果考核是指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主要是目标群体农户和项目管理单位的受益情况。既要考核目标的实现程度,又要考核项目目标的瞄准度。管理效果反映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运行管理的结果,主要是从资产产生的效益方面来体现,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投入产出、农民增产增收、组织服务绩效、资产收益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投资产值系数、产业发展的贡献、人均收入增长率;生态效益表现在水资源利用率、土地资源利用率、能源利用率。

(1)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是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的管理效果指标,考核资产的盈余状况。因此,资金盈余主要从考核管理组织是否有盈余资金,盈余资金量越高,反映资产质量越高,管理的效果越好。

(2)人均收入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指标反映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对农户家庭收入平均水平提高的贡献,该指标是一个综合指标,是资产社会效益的集中反映。

(3)组织服务绩效。组织服务绩效是指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反映项目工程管理单位为农户提供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农业节水项目工程的实施,首要的条件是农地的集约化、规模化,在实现上述条件后,必然形成组织化管理,农户组织化导致农户经营成本的降低,相对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4)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是间接反映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的经济效果指标,资产的服务对象满意度越高,通常资产在服务期间产生的经济效益就越高。

(5)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指标反映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对农业产业中种植业的贡献,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带来的规模化生产,有利于提高种植业的竞争能力,也有利于产业链的延伸,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6)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指标反映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对节水的贡献,主要体现节约资源方面的社会贡献,水资源利用率越高,农业节水效果越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支撑力越强。

(7)土地资源利用率土地资源利用率指标反映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对节地的贡献,也是主要体现节约资源方面的社会贡献,土地资源利用率越高,表明资产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果越好。

(8)能源利用率。能源利用率指标反映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带来的现代化种植的发展程度,能源利用率越高,表明种植业依靠动力生产的水平越高,机械化程度就越高。

4.4管理可持续性考核

农业节水项目可持续性考核是指项目完成后持续运行的能力和发挥成效的可能性,主要针对保障项目持续运行并发挥成效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评价。管理可持续性是从长期角度反映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运行管理能力的,主要包括资产的可持续性和运行可持续性。资产的可持续性可以通过资产保值增值程度、资产使用寿命率、固定资产完好率反映;运行可持续性可以通过组织运行机制完善度、运行资金保障率反映;

(1)资产保值增值程度。资产保值增值程度反映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管理的可持续能力,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越强,表明资产的管理的可持续水平越高,通常用保值增值率表示。

(2)资产使用寿命率。资产使用寿命率反映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资产管理的可持续能力,资产的使用寿命与资产管理的水平高度相关,资产的使用寿命越长,资产的成本相对越低,越有利于农业节水的发展。

(3)固定资产完好率。固定资产完好率是体现农业节水项目工程的保障能力指标,项目工程是管理单位运行的根本,是资产的具体形式和管理单位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确保用水户灌溉用水的前提。固定资产完好率可以考核节水灌概工程控制有效灌溉面积的范围,工程完好情况可以考核水源工程、渠道、机电设备等的运行状况。为了使工程长期有效运行,必须对节水工程进行维护,出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工程的正常运行。管理单位对农业节水工程进行检查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修,虽然会增加成本,但相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较低。

(4)组织运行规范度。组织运行规范程度反映农业节水项目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机构的运行能力,主要从用水计划、用水计量、用水登记等面进行考核。管理单位每年年初应根据本年度的作物种类、灌溉面积等情况编制灌溉用水计划,本项主要考查是否编制用水计划,用水计划编制是否合理等。用水计量是实施计划用水、合理配水、节约用水、按方收费的手段,各级渠道、用水户都要设立量水站点与设施,每一次用水要有专人测量、记录,登记内容包括用水户的详细情况、总用水量、用水时间等,用水户的用水登记必须有用水户签名,本项主要考查是否按计划用水和按要求计量、记录。

(5)运行资金保障率。运行资金保障率反映农业节水项目工程的经济保障能力,资金是农业节水项目工程运行与发展的基础。本项主要从资金保障程度、工资及福利、资金结余情况考核,资金保障考核农业节水项目工程管理单位筹集的资金,包括政府给予节水灌溉的补贴、自筹资金等,资金规模能否满足工程运行费用、管理人员的工资、运行资金盈余的需要。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