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虽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但在实践中有以下几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音乐教学模式单一
学前音乐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教学模式,部分高师的学前音乐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授课方式,依然通过教师课堂灌输来讲授声乐理论知识、口传心授来传授声乐技能。[1]传统的学前音乐教育方法虽有一定的价值,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常常是考什么内容,学生就练什么内容,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习什么内容。学生一直处于枯燥的练习和被动学习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开展。
2.音乐教育设备不足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
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音乐教学不但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教师,还需要音乐教学专业设备和设施做支撑。近年来,由于扩招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设备设施与教学使用需求之间呈现较大的不匹配现象,现有的音乐教学设备与设施难以满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需要。学前音乐教学所需的乐器、琴房、学生教室以及多媒体设备等短缺,影响音乐学前教学的正常开展。
3.教育生源文化素质偏低
由于扩招等原因,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入学新生的文化素质偏低。音乐类考生的文化课分数线相对较低,一些考生不注重文化课的学习,使得音乐类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之间有着较大的文化水平差异,专业技巧的学习也是仓促之间对付高考,基础较差,高师院校很难从高中毕业生中招到相对优秀的学生。[2]一些高师音乐院校被社会各界称作低分考生的收容所。文化素质偏低的生源使得音乐学前教育的后劲不足,给高师学前音乐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压力。
4.师资队伍建设不够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师队伍中高学历师资较少,本科及专科教师占有较大的比例。全国高师院校中,硕士以上学历的音乐教师占19.7%,而本科以下学历的音乐教师占了80%以上.[3]师资队伍的音乐素养横向看视野需开阔,纵向看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需进一步提高。现有的高师学前教育音乐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固步自封、自以为是、不思进取等影响自身进步及教学质量的工作作风。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不够,师德建设急需进一步加强。在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形势下,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学前音乐教育人才,加强高师学前教育音乐教师的师资建设,打造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队伍已迫在眉睫。
5.社会需求与音乐教育教学现状有较大差距
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迅速发展,对高师学前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各幼儿园渴求“热爱幼儿教育、学历较高、有一定教科研能力、幼儿教育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愿意长期在本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这就对高师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更远的目标。然而,目前有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培养内容与课程设置方面仍然滞后于社会对学前音乐教师素质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理论课与教师技能课、实践课结构不合理现象。不同院校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课程设置除少量的课程变动外,主干课也基本相同。经统计,国内许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中学前教育理论、与幼儿相关的理论课约占总课时的67%左右,美术课时约占总课时7.5%,舞蹈课时约占总课时7.4%,钢琴课时约占总课时7.4%,声乐课时约占总课时2.8%,音乐理论约占总课时7.7%,音、体、美的实践课课时包含在各课约占总课时的百分比之中。显而易见,钢琴及声乐课时太少,对专业技能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教学实践课太少,培养的学生音乐技能不可能高,难以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人才要求。
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1.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摆在主置上,强调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4]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当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中,改变以往音乐教学中单纯传授音乐知识、以讲授代替体验的方式,改变机械训练音乐技能、以枯燥练习代替探究的倾向,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放在丰富、生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印象。同情感、态度、兴趣、智慧等因素紧密结合,注意音乐审美性、情感性、形象性等特征的传递,采用实践课和理论课相互交替的方法开展音乐教学。鉴于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在音乐教学中,要灵活采用问题式、情景式、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掌握音乐的相关知识。其次,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开展模拟化教学,在教师中模拟音乐实习场,直观、形象地展示学生未来音乐教学中将会遇到的各种情况,同学之间通过研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驾驭未来的音乐教学,胜任学前音乐教学工作。
2.加大音乐教学设备的投入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没有一定的教学设施设备作为支撑,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就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满足教学需要,首先,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音乐教学硬件的投入力度,改善教学现有条件,确保多媒体教学设备、音响器材、乐器、教室等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为高效开展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提供基础保障。其次,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资料室藏书建设。丰富音乐教学相关资料,收集具有专业特色的文献资料,统筹规划,组建面向师生、多类型、多层次的音乐专业文献共享系统,提供音乐最新发展动态、拓宽师生视野,提高音乐信息化资料的利用率,为教学科研发挥积极的支撑作用。[5]
3.提高生源质量
强化新生入学面试环节,提高生源质量。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还应具备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中学时期多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而在音乐知识、技能方面往往都比较欠缺,进校后很难完成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任务。为比较顺利地完成学前教育的教学任务,在招生环节要杜绝只看高考成绩,不通过音乐面试和音乐技能测试就录取的做法。要本着为学生、为学校、为社会负责的态度,认真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入学招考工作,公正严明,严格考纪,严禁滥竽充数,严把生源质量关。坚持文化课考试和艺术面试相结合的招生方法,文化考试分数占50%艺术素质占50%,按一定分数比例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考生进行筛选。提高入学生源的质量,为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师资作保证。
4.加强音乐教学师资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师学前音乐专业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首先,应组建科学的师资结构,促进教师队伍职能结构的均衡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不但需要一线教师,也需要专家型教师与研究型教师,科学搭配教师队伍,促进教学及科研工作有效开展。其次,加强师德建设,提高业务能力。打造教人不厌、诲人不倦,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富有责任心,以教书育人为荣,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加强业务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及时掌握音乐前沿新动向,丰富学识,开阔眼界,改进音乐教育知识结构,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采纳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做支撑,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第三,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完善教师培养制度。采用在职学习与短期轮训等培训方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技能培训,协调好教师学习与工作以及职称晋升等关系,为教师进修提供条件和保障。经常开展各类教学评比竞赛和展示活动,给教师提供发展成长的平台,在促进教师自身专业与技能与个人发展的同时,为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修养和教学水平提供保证。
5.努力满足社会需求
首先,明确学前音乐教学培养目标。高师学前音乐教育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对象、行为、条件和程度。综合分析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明确教学行为,确定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学什么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进度;在课程设置中,合并一些课程、减少一些理论课总课时量,理论总课时量由原来的67%左右减为30%左右。音乐理论课由总课时7.7%增加到8%左右,美术课时由总课时7.5%增加到8%左右,舞蹈课时由总课时7.4%增加到8%,钢琴课由总课时7.4%增加到15%,声乐课时由总课时2.8%增加15%,实践课由包含在各课中单列出来增加到总课时的16%左右。
其次,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加大技能课学习及实践力度,提高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场所,避免实习流于形式。近年来,由于高师院校不断扩招,学前教育专业人数急剧攀升等现状使得人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良莠不齐,眼下实习基地也已难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一些高师院校开始采用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的方式开展工作,以缓解实习学校的压力。在分散实习中,要保证做好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工作,必须建立完整的实习评估体系,以学院组织突击实习检查、电话联系实习基地等方式,做好学生的跟踪与实习基地的反馈工作。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生命意义;实践性知识;专业认同;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83-03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立足现实而由过去向未来延伸的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它是弥合高校与幼儿园的鸿沟、弥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性知识建构的鸿沟的一种课程形态。研究证明,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那些日积月累形成的、融合了理论与实践、个体与公共、明言与缄默知识而形成的个人实践性知识。它具有个体性、实践性,情境性三大特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实践性知识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上述两种意义上说,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可以被认为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起点。本文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与价值,旨在寻找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依据。
一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
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弄清楚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历史命运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与其他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历史命运几乎一样,都曾处于附属地位,从来没有取得过独立性,依附于学科理论课程,处于学科理论课程的控制之中,缺乏主体性,只能奴性地在理论之后“亦步亦趋”。长期以来,作为教育实践课程最重要内容的教育见习、实习,教师教育机构及其学者们大都把它视为职前教师培养的一个“环节”而已,是职前教师在学完理论课程后,到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对理论加以检验和应用的部分,它仅仅是在原有的学科本位课程模式的后面,简单地设置一个以检验和应用理论为目标的“实践环节”。课时比例仅占全部课时总量的6%,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高,而且把实践教学课程简单地等同于教育实习,课程定位简单。这样的实践教学课程培养不出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由于人们关于“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简单逻辑思维造成的。人们认为,应用是比较简单的,关键是要掌握理论,只要掌握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就自然而成。另外,理论性课程在设置、实施、评价等操作性上比较容易,在教师安排、课时量及经费的计算、督导与评估等方面较好操作。而实践性教学无论是指导教师选派、课时量及课时津贴的计算、对指导教师的监督与考核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安排等都很难处理妥当。这也是实践教学课程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另外,过去人们尚未认识到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化对教师成长的价值。由此形成了一个固化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实践应用。这种模式使师范院校的教师和师范生远离中小学实践,封闭在大学的“象牙塔”中而不自知。这种模式是对师范生个体经验与主体性的排斥、对具体教育情境的轻视。随着研究者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认识的深入,“回归实践”的国际教师教育运动,以及我国新课程改革而进行的教师教育体制的变革,认识到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各师范院校开始关注和改革实践教学,出现了一种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走向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时间特征:全程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在课时上仅占全部课时的6%,仅仅在第七学期安排2个月的教育实习,无法满足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而现在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在时间上是持续4年,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持续不断地接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并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具体的实施。实践教学是教师教育过程中一项一以贯之的任务,它不是一个阶段性的课程,而是存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具有全程性特征。例如,入学时邀请高校所在地幼儿园园长、优秀教师进行有关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讲座;随着理论课程的开展,走进幼儿园观摩幼儿教学、教研活动、优质课比赛、说课比赛等;参观幼儿园环境、感受幼儿园文化;与幼儿、教师开展访谈,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观摩研讨幼儿园教育实践案例,等等。
2 空间特征:全方位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在理论课学完后,仅仅在“幼儿园”进行为期6~8周的教育实习,在空间上不能拓宽幼儿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路径。因此,需要拓展未来幼儿教师实践的空间,从以幼儿园为基础拓展到课堂、活动室、实训室等空间。
3 内容特征:全面整合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仅仅是在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而现在除了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习外还有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实训实践、研究实践,具体体现为幼儿教师艺体技能、教学技能,如说课、讲故事、手工制作、亲子活动、教学活动设计、教研活动、课件制作,等等。
4 目标特征:维层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幼儿教育理论之运用,巩固检验理论知识。是一种单维、单层的目标要求。而教师知识的研究表明实践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理论的巩固与运用,不仅仅是强化知识技能,还要获得实践知识、形成反思习惯、建构教育观念、生成实践智慧。具有不同纬度与不同层次性,是多维、多层的。
5 指导主体:多元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指导主体主要是幼儿园的指导教师,辅以高校的带队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指导主体的单一性,限制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不同教师那里获取实践综合素养的可能性。而随着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实训室实践、教育实践、研究实践的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可以从不同学科、专业、实践的教师那里学习不同层次、维度的实践核心素养。这样,实践教学的指导主体具有了多元性特征。
6 体系特征:融合性与独立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虽然只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环节”,是在理论课程学完之后独立安排的一次性教育实习课程,具有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依赖于理论教学的实施。而当下的实践教学除了独立的教育实习外,还有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实训室实践等,显然现在的实践教学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与理论课程有机融合的体系。这是表现为内容的融合性,另外还表现为实施主体的融合性,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合作实施实践教学,实施场所的融合性,高校与幼儿园合作进行实践教学。
二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
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是为了科学合理地建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其价值,并弄清楚为什么要特别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在职前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有着如下价值。
(一)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参与者生命意义的彰显
生命的发展变化可以简单地区分为连续性和阶段性两种方式。连续性方式主要是量的集聚,阶段性方式主要是质的跃进。在人类生命发展过程中阶段性方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之阶段性形态。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对于其主要参与者而言就是一种典型的阶段性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就是主要参与者的阶段性生命发展的过程,为主要参与者提供了生命l展的时空体系,提升参与者的生命意义。就职前幼儿教师来说,实践教学课程意味着他们熟悉的高中及大学课堂学习方式的中断,从大学入学开始就进入到生动的直观实践场域,进入幼儿园这个新的学习场并开始扮演幼儿教育审视角色,这是一个从高中生到未来教师角色的巨变。并随着实践教学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职前幼儿教师将进行多重角色的转换。就大学指导教师来说,反思性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将对其常态的教学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实践教学课程意味着他们由单一承担学前教育者向同时承担学前教育者与学前教师教育者身份的过渡,意味着他们有机会从更高的视角审视与表达自己的实践。
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职前幼儿教师不是孤立于教学外,而是教学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教学的创造者、是教学的主体。这正是职前幼儿教师生命意义的彰显过程。实践教学课程为职前幼儿教师提供了在践行与反思中提升专业生命的平台。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正是遵循了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而使得不同参与者生命意义的不断彰显。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与职业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也是职前幼儿教师生命意义的彰显。实践教学是以活动过程的反省与经验的反思(实践性认知)诸原理为基础的实践的样式。实践教学是基于复杂语脉而展开的文化性、社会性实践。从此种意义上讲,实践教学也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彰显。
(二)是职前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取的重要载体
在传统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中,大致有两种取向。一是学问知识取向,注重学术逻辑体系知识的学习,相应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学科理论课程;强调理论知识内部的逻辑体系,强调文化知识的独立性;主要以阅读和讲授的方式进行学习。二是技术取向,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相应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技术类课程,遵循一种刺激与反应式的学习方式。这两种取向我们可以把它简约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经历了二元对立与对等到融合的关系沿革。而我们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所体现的是学问知识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当然这种对立主要是由我国长期以来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体制使然:新世纪以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师学校的理论课教师,而幼儿园教师主要由幼师学校培养。这就导致前者主要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知识,后者注重实用职业技能。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根源: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视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智慧的获得与生成,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的二元对立的线性思维。因为,职前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依存于复杂实践语脉的经验性知识,是未来幼儿教师在特定的课堂,以特定的教学资源、特定的幼儿为对象形成的知识,来自于职前教师的直接经验,是在长期与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它不是脱离具体实践情境的“理论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加以累积、传承与建构的。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未来幼儿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的重要载体。
(三)是职前幼儿教师获得专业认同与就业期望体认的重要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不仅仅是职前幼儿教师彰显生命意义与获取实践性知识的重要平台,还是他们获得学前教育专业认同与形成就业期望的重要途径。有学者对幼儿园见习对师范生专业学习与就业期望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通过幼儿园见习,师范生普遍比较接纳学前教育专业,还帮助一部分不确定自己对学前教育专业持何种态度的学生明确了方向,坚定了意志;通过幼儿园见习,要去幼儿园工作的师范生人数由见习前的28.6%上升为见习后的54.8%。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能帮助职前幼儿教师认同自己所选择的学前教育专业、能帮助职前幼儿教师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职业,树立起正确的幼儿教师专业情意。
(四)是促进未来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路径
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的生成、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过程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在实践中行动与反思,这是未来幼儿教师专业的重要路径。因为幼儿教师专业是实践的专业,其专业发展必须落实到幼儿教师“育儿实践”上。故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必须彰显对实践的关注,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帮助未来幼儿教师建构专业知识,促进未来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掌握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而是在实践中改善和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促进未来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路径。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与价值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为什么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为我们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奠定了认识论前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徐国庆.基于知识论的职业教育实践课程[J].全球教育展望,2002(12).
[3]洪松舟,卢正芝.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效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4]檀传宝.中国教师教育的新境界: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欧璐莎,吕立杰.实习教师社会化进程中教育实践课程优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2(12).
[6]王加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非连续性解读[J].当代教育科学,2011(17).
关键词: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价值;缺位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学前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然而作为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却陷入到“三不管”境地。与中小学的义务教育相比,无论是资金、政策还是关注度都远远不足,学前教育发展陷入困境――幼儿园数量偏少且分布不均、财政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基础配套建设落伍等等,使得学前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的短板所在。如不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必然会危及整个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培养。
一、学前教育的公共属性
对于学前教育,我国通常是将其划分为准公共产品系列中。所谓公共产品是指某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会降低其他消费者对该物品的消费水平的物品。公共产品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他性(萨缪尔森)。而准公共产品是基于公共产品衍生出的一个概念,即介于纯私人产品与纯公共产品之间的过渡产品(布坎南)。这一划分符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的理论,他将教育产品分为五类: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基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以及基本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而布坎南、萨缪尔森和我国的袁连生等研究者则认为应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属性是从消费特性出发的。基于这一逻辑,教育整体而言应归属于公共产品。现实生活中,尽管我们按照学前、小学、中学、大学予以分类,但每个时期并没有本质区别,即小学并不比学前更具有受教育的权利,而政府(国家)对中小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不一定要大于学前教育。简而言之,学前教育与中小学一样都具有鲜明的公共属性。
二、学前教育公共属性的价值
如上所述,学前教育带有鲜明的公共属性,而公共服务在学前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
1.学前教育的公共属性可以有效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受教育的权利
联合国在1948年12月通过并颁布了《世界人权宣言》。其中对基本人权做了规定: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他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须的经济、 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之后,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也明确规定了我国公民享有公平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为我国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奠定了法理基础。它为公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尊严和享受社会的平等和公正的权利。
2.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为实现社会公正奠定了基础
教育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前提保障,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所谓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它要求社会资源与相关利益应在每个群体成员之间相对公平的进行安排与分配,从而保证每个公民可以得到公正、公平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公正是现代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和废除。它体现为“给每一个人它所得的东西”,恩格斯也提到过:“公正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学前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可以实现大多数人群起点上的公平。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前教育的公共属性对反贫困有着积极作用
“贫困不仅仅指收入低微和人力发展不足,它还包括人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包括缺少发言权、权利和被社会排除在外。”由此可见,贫困在某种维度上更倾向于人的发展能力不足,是人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了最基本的机会与选择。基于这一逻辑,反贫困首先应该是提高公民的发展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学前教育对促进儿童成长与发育无疑是为维护社会群体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向所有社会儿童提供公平的、义务的教育可以有效降低未来他们成为盲流、陷入贫困的几率。可以说,学前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社会贫困的有效工具。
三、学前教育中公共服务的缺位
尽管学前教育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处于各种原因却使得学前教育的“公共性”远远不足,呈现公共服务缺位的态势。
1.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长久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总体投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历届政府提出教育投入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这一目标直到2013年才刚刚实现。之前一直在2%~3%之间徘徊,这使得学前教育一直处于投入不足的状态。更为严重的是学前教育甚至没有列入国家财政投入的目录中,甚至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等等,原来隶属于单位的学前教育单位被推向市场,彻底将学前教育抛之脑后。造成“入园难”的根本原因是学前教育的供给与满足民众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说是在学前教育服务方面,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2.公共服务受益群体不均
与中小学义务教育相比,学前教育投入主要来源由家庭、单位和地方政府组成,限于各地经济水平的差异和家庭情况,出现非均衡发展态势:发达地区多于落后地区;沿海地区多于西部内陆地区;城市多于农村等。尽管不少幼儿园由政府拨款,但是由于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极为缺乏,从而出现了“入园难”的尴尬现状,只有少数居民有资格进入。所有公民纳税,投入教育,但是只有少数人群可以享受到公办的“福利”。这种状况显然有失公允。
3.政策失公
关键词:英文绘本;学前双语教学;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47-02
绘本,就是一本画出来的书,非常适合学前儿童阅读的图书,在学前教育中占重要角色。英文绘本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主题明确,针对性较强,富含丰富的学习乐趣。英文绘本贴近生活内容鲜明丰富,语言简洁重复率高,能够帮助儿童更好的扩展理解力、想象力和思考力。
1.英文绘本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与意义
1.1 根据我国的教学实际和文化特征,开展英文绘本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英文绘本是图文与语言并茂的一种图书形式。英文绘本的语言贴近生活,富有童趣,语言精准,难易适中,循序渐进,儿童容易产生兴趣容易接受自主学习,能够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主题健康符合儿童的心智,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1]。学前儿童学习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独立理解,英文绘本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学前儿童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2 英文绘本的特点之一是图文并茂,图画比较丰富,图片多于文字,比较适合学前儿童学习英语。相对而言,学前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对于鲜艳、精美的图片具有很大的兴趣。学前儿童词汇量较少,学习无法理解的词汇,可以通过实物图片理解猜测词义,既节省了老师的教学时间同时增加了儿童对于课堂的学习乐趣。英文绘本主题重复出现,便于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记忆,采用押韵的形式。例如,绘本Hot Dog,Hot Dog全文如下:
Hot dog,hot dog is on my plate,boy oh boy,you sure look great!Hamburger,hamburger is on my pate,boy oh boy.you sure look great!
Cookie,cookie is on my plate,boy oh boy,you sure look great!
Watermelon,watermelon is on my plate,boy oh boy,you sure look great!
词汇本中单词"plate"和"great"相互押韵,重复率高便于学生记忆。
2.问题的提出
2.1 学前儿童适不适合学习英语,怎样去学习英语一直是个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内部的英语教育水平比较低,缺乏成熟的理论的指导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英语教学趋于低龄化,研究表明越小的儿童接触第二语言比相同情况下年龄大的儿童语言发展水平要高,如今需要如何使儿童接触到更多的英语,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2]。我们应该为儿童创造儿童学习学习英语有益的语言环境,英语绘本能够让儿童感受到英语的原汁原味,有益于儿童开阔视野了解国外文化。
2.2 当前我国国内双语教学资源相当匮乏,严重缺少双语教育资格教师,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培养专门师资。应将双语教育设立为单独的专业,从根本上改变学前双语师资的匮乏现象,培训学前师资内容上要特别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注重应用性内容,强调教学用语,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语言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3.英语绘本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3.1 学习中要"学以致用"老师应引导儿童看,听,读完故事后前应该告诉学生学这个故事的目的,使学生对故事内容有所期待,能够让儿童更积极主动去听,去学去理解,向儿童提供重要信息,通过问题,使儿童对要听到的故事有个预测,同时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儿童集中注意力,更好的完成学习。老师应将儿童的学习落到实处,例如:故事表演,自己改编故事等,让儿童以多种形式学习英语,让儿童通过各项活动,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当中,增加儿童的自我感官能力,增强儿童对英语的学习兴趣[3]。
3.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改变兴趣爱好,在学前儿童学习英语中,教师应以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吸引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和对学习英语的乐趣。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以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认知情况,采取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学习形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不能盲目所从照部就搬国外的绘本,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我国教学实践和文化特征创造出适合我国儿童的英语绘本。引进的原版幼儿英语绘本原汁原味,词汇无法和国内实际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形中增加了难度,有诸多不便。目前我国国内学前英语教学处在探索实践阶段,进口绘本在翻译后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统一的日常教学工作需要[4]。
3.3 儿童对语音.词汇.语法进行整体学习时,英语绘本能给儿童提供英语学习的整体的语言应用实例,儿童在学习时能够学到完整的句式表达,并能够学以致用,英语绘本中包含的图片和文字能够促进儿童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及提高儿童英语口语表达的能力,优秀的英语的绘本有着深远的寓意,其中的故事情节和意境能够提高儿童课堂的参与度,更好的加深儿童对周围环境和世界的了解,并能够正确的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生的启蒙具有重要意义。在学前英语学习中,教师要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及时给与肯定,让每一位儿童都能参与到课堂教育中,对待儿童表达的错位应该宽容的对待。
现在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双语教育受到了国家教育机构相当广泛的重视,儿童学前双语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英语绘本教育成为教育的"热点"。在教育中英语绘本的选择要与实际相结合,要符和各个年龄段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英语绘本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使儿童对英语绘本产生学习兴趣,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李鹤艺,汤静怡. 英文绘本在学前双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英语广场(下旬刊),2014,5(9):150-152.
[2] 马 婷. 绘本阅读与学前儿童英语启蒙[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7(11):25-25.
关键词:学前儿童 核心价值观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15-01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外各种不良思想的渗透日趋严重。为传承中国优良传统、巩固中国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势在必行。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对学前儿童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一阶段价值观的形成对学前儿童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针对学前儿童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前儿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品格,做到从小处、细处、实处下功夫,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培养学前儿童的爱国之情
学前儿童不明白爱国的深刻道理,必须根据其年龄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并开展熏陶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前儿童的爱国情感。一是要巧妙利用环境布置培养学期儿童的爱国情感。幼儿园是学前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在环境中创设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可以有效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灵熏陶。比如,可以在幼儿园墙壁的醒目位置张贴祖国和家乡的巨幅地图,也可以张贴祖国的名胜古迹图片,还可以张贴著名历史人物的画像,这样让孩子们多接触、多了解,可以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祖国的伟大,自然而然地产生爱国热情;二是要利用祖国传统节日培养学前儿童的爱国情感。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传统节日气氛,让孩子们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得到耳濡目染的爱国教育。
二、培育学前儿童的敬业之心
从小进行敬业精神的培养可以为其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一是培养学前儿童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要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增强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可以组织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安排他们打扫班级地面、桌面、书柜的卫生,自主取放、整理班级内的图书和玩具,并定期进行评比,对表现好的孩子给予奖励。也可以带领孩子组成各种劳动兴趣小组,让孩子体验劳动的乐趣,逐渐形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还可以经常带领孩子们去附近的工厂、企业、养殖场等劳动场所参观,让孩子们明白劳动的艰辛与光荣,使他们从小树立起爱岗敬业的意识;二是要培养学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要训练孩子独自穿衣、叠被、刷牙、洗脸、吃饭等,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还要要求家长安排孩子适当参与洗碗、打扫卫生、择菜等家务劳动,并及时通过家长会进行沟通、交流,对表现好的孩子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这既能够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使其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更能够使其明白劳动的伟大与光荣,使其懂得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三、陶冶学前儿童的诚信之德
要从小培养学前儿童的诚实守信品德,使其在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陪伴下健康成长。一是要为学前儿童营造诚信氛围。良好的品德始于良好的习惯。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讲诚信的良好环境,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得到浸润和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幼儿园可以通过设置“诚信教育”长廊、布置“诚信教育”宣传橱窗、开辟“诚信教育”专栏等多种图文并茂的宣传方式,向孩子们展示古今中外名人的诚信故事,以及蕴含诚信内容的儿歌、古诗文等,使整个幼儿园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诚信的良好品德。二是要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前儿童的诚信动力。在家园共育活动中,教师和家长要发挥榜样的力量,从言行举止和思想品质上,为孩子们树立起诚实、正直、守信、充满爱心的榜样,使孩子们得到诚信的正面熏陶,并使其自然而然地将诚信落实到日常生活言行中。
关键词: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学前教育专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31-01
数千年来,黑龙江流域养育了为数众多的古代民族,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创造了璀璨绚丽的民族文化。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源自于人类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和提炼人类的生活,并反过来感动人类的生活,这是其神奇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黑龙江流域美术之所以在各个阶层受到如此广泛的青睐,是因为它自始至终没有疏远过人类的现实生活。
一、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概况
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是最丰富、最生动、最质朴、最健康表达黑龙江地区的民族传统信仰及风俗文化的反映。干百年来,黑龙江流域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自己辛勤劳动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民间美术,并以简洁的造型,多样的实用功能满足了劳动人民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多种需求。
满族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在色彩上认为白色吉祥、红色凶险,这种“色上白”色彩习俗的形式与终年在冰雪中生活及狩猎有关。满族民间剪纸有明显区别于汉族民间剪纸的技巧,线条粗犷,动物、人物身上多不“打毛”,朱白对比强烈,整体明快。有的作品用香火烧出动物的眼睛、花纹、烧成的小孔四周形成淡淡的烟熏痕迹,别具一种装饰美。还用香头炭黑画出公鸡的羽毛、衣服的花纹,随意而自然。还有将许多小幅剪纸拼贴在一张大白纸上,用红松明子烟熏。揭掉剪纸,就形成了一幅黑地白画的“年画”了。此外还有满族补绣、摇车上的绘画、民间饰物等多种民间美术形式。
赫哲族是满族的一个分支,以捕鱼为业,所以历史上被称为“鱼皮”他们在一件鱼皮缝制的长75厘米的短袖衬衫上,袖口和下襟均镶有布穗,布条相结为纽,前襟正面从上至下绘有四足蛇、蛇、虎、蛤蟆、蝌蚪,左右两襟对称。用黑色勾线,着以朱色。所描绘的这些动物与图腾崇拜有关,在萨满祭祀的神杆上,就画有这些动物。表现技法稚拙,出自劳动者之手,人物多为正面站立,两手下垂,五指分开,很象远古的岩画,也颇似满族民间剪纸中人的造型,人物、动物的摆布追求对称与均匀,互不遮拦,无前后空间,富有民间绘画的典型特征。画面用色单纯,以黑色为主,间有朱、黄,简洁、庄重。另一件鱼皮衣上,用黑、红两色线条画出涡旋纹图案,左右对称,在两线之际间点缀有连续的两色变换的蝌蚪状图案。赫哲姑娘还用兽皮给自己的情人做烟荷包,一般用鹿皮、狍皮做的,用五彩花线绣出云彩、浪花、鱼尾纹、花纹等各种图案。
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桦皮占有一定的位置,可称之为“桦皮文化”。其打猎、捕鱼、挤奶用的制品很多都是用桦皮制作的。餐具、酿酒具、容器、住房“撮罗子”、篱笆、皮般。甚至人死后裹尸都用桦皮制作。除此外,鄂温克族许多服饰也是用桦皮做的。象桦树皮帽、桦树皮鞋等十分广泛。各种桦树皮制品,尤其是桦树皮容器,除了轻便实用外,还配有花纹图案装饰。一般妇女从七八岁开始学习世代相传的雕刻、压印、绘画、拼贴等手艺,逐步产生了钻研技艺的热情,对器皿用具进行美术创作。图样多源于生产、生活之中,有花草、树木、山峰、虫鱼、石崖等模仿自然构图,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二、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主义精神
民间美术的创造技艺,没有专门的学校训练,它是以家族的个体方式传承沿袭,工具材料简单易找,创造时,既有沿袭下来的,又可自由想象,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点、造型、色彩和发展规律。民间美术活动是幼儿喜爱的艺术活动,其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而且活动形式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年龄特征。幼儿民间美术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艺术活动,它不但可以陶冶情操,开启智慧,给幼儿带来美感和愉悦,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幼儿在客观世界影响下的一种主观艺术创造活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对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这种黑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
(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攒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如今许多值得骄傲的传统技艺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一些传统民间美术出现了产地歇业、艺人改行、技艺失传、品种消失的遗憾局面。我们要挖掘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的精华,用我们黑龙江流域的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使幼小的心灵受到精神文明的滋养和净化,把幼儿培养成为爱祖国、爱民族、崇尚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一代新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挖掘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素材,施加有效的方法,开拓幼儿美感教育的新路,把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发扬光大。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是学前教育师资的摇篮,开设民间美术课是有其特殊意义的。从幼儿期进行民间美术的教育,通过教育手段把本地区文化内化为受教育者身心结构中的稳定因素,通过其成长和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学前儿童;体育;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学前儿童体育教育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它可以使学前儿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身心交互影响的作用,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广大幼儿教师应把学前儿童体育作为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增强体质的课程,同时也应该把它作为终身体育思想教育、健康教育、美育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载体,使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贯穿始终。
一、健身价值
体育对幼儿身体形态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适宜的体育活动能加快幼儿机体血液循环,增进骨骼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刺激骨细胞的生长,有利于身高的增长;能使骨密质增厚,骨径变粗,使骨骼更加粗壮和坚固;可促使幼儿肌纤维增粗,使肌肉变得逐渐结实,使幼儿肌腱和韧带增粗,肌力增强,加强关节稳固性;使心壁增厚,心容量增大,心脏搏动有力,心脏功能增强;能促进肺泡的生长发育,提高肺的弹性,使呼吸肌逐渐增强,从而增大肺通气量,促进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呼出;能提高幼儿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使之灵活、迅速、准确、协调;能改善神经传导的不均衡性,促使大脑皮质的抑制加深,使之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
二、健心价值
情感是指人对其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体育运动是极富情感色彩的活动,可以提供复杂多样的情感体验。学前儿童年龄阶段的行为最具情绪色彩,只要运动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产生快乐、兴奋等积极的情绪。学前儿童参与体育活动时,除了身体各系统参与工作之外,还伴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能促使其愉快、活泼、开朗、积极和充满信心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研究表明:运动游戏能激发学前儿童愉快的情绪,明显改善其身体各器官的机能状态,并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心态。学前儿童阶段长期体验积极情绪和情感体验将有助于身体和心理的正常发育与健康发展,同时体育活动可以转移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使其不良的情绪得以释放和消除。因此,体育游戏或活动是增加学前儿童良好情感体验、消除不良情感的最佳手段之一。
三、德育价值
道德健康是现代健康概念中新增的一项,主要指个人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与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学前儿童体育活动具有丰富的品德教育内容。例如户外活动能对学前儿童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等思想教育;在体育活动中的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精神;体育规则可以规范学前儿童行为,培养其诚实、友爱、自制和守纪律等良好品质;在集体活动中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的友谊感、集体感、互助互谅、尊重他人等优良品质;学前儿童在不断克服困难的游戏中可以锻炼勇敢、坚强、毅力等意志品质。
四、智育价值
智力活动是脑神经的机能之一,脑神经发育状况和机能水平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身体运动是由脑神经支配肌肉活动而实现。适量的身体运动特别是手的运动可以为大脑中相应的区域提供丰富的刺激,增加大脑皮质的厚度,提高学前儿童的时空知觉、运动知觉、注意力、灵活性、均衡性及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建立多种复杂的神经联系,促进大脑的生长发育,为智力的发展提供生物学基础。
体育活动对幼儿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为学前儿童智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儿童经常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能提高心肺系统的功能,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大脑供氧状况,提高机体对氧的利用率,改善脑的营养供应,促进脑神经的发育,从而为学前儿童的智力发育提供良好的生理基础。
适宜的体育锻炼还能使幼儿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在这种良好的状态下,更利于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有助于学前儿童智力水平的提高
体育锻炼能使大脑获得大量的信息刺激。身体运动时产生各种动作,通过运动器官末梢感受器传入大脑,提高了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活动强度、灵活性、均衡性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建立起各种复杂的神经联系,使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有益于智力水平的提高。如快速灵活的动作,能提高大脑神经细胞信息传导的速度;助跑、跨跳、跳绳、角色体育游戏等,能使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起各种复杂的神经联系。
(三)有助于丰富学前儿童知识和运动经验
学前儿童在体育活动时伴有大量的认知活动,如他们需要认识并记住身体部位的名称或运动器具的名称;需要理解并学会开展各种体育游戏活动的方法和规则;需要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并形成一定的运动表象;需要通过想象去模仿和表现大千世界的事物、人、动植物的活动和姿态;需要学习理解并运用基本的空间概念(前、后、左、右、上、下等),时间概念(快、慢等)和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对体育活动中的多种变化迅速做出判断等等。所有这些体育活动都与他们的认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都会促使他们的观察更加准确细致、知觉更加敏捷、知识日积月累更加广泛、运动经验更加丰富。从而使学前儿童的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得到发展。
五、美育价值
关键词:自主学习,时代价值,教育价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学习方式具有三个重要的维度:自主、合作、探究,并称“所有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这就把自主学习摆在了重要位置,突出了学习方式中“自主”这一维度,体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其主要原因是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
1 自主学习的时代价值
自主学习是应时代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体现了时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弘扬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自主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正是时代精神的体现。面对现代一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以及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现代社会急需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自己的主体性意识,使自己既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又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随机应变、办事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现代特征。现代人的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这一点已取得共识;
2)自主学习重视人的发展,克服了传统观念中忽略或束缚个性发展的弊端。自主学习理论正是针对传统观念中严重忽视人的发展这一问题提出来的。长期以来,由于理论发展水平的限制,使人在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自主学习倡导的是以人的主体性发展作为起步和依据,对传统观念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促进人们逐步确立以主体性为核心的现代观念;
3)自主学习是推进时展的必然。社会长远及快速发展需依托于个体的创新精神,在知识更新频繁的信息社会更是如此。只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学会学习远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因此,自主学习是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重点,让学习者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4)主体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而自主学习又是主体教育的表现形式。中国的基础教育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推进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基于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命题的理解,笔者认为,“以主体教育为核心的,以自主学习为表现形式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2 自主学习的教育价值
在教育活动中,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自主学习作为体现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的主体性、自立性、自觉性、主动性、创新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自主学习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旨归。因为自主学习是主体性教育中最有分量的一部分,它自然具备主体性教育的特质,即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作为其终极目的。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积累的过程,而主体性教育则着重在知识积累、能力发展过程中,学生是如何主动地、有创造性地习得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已有的知识、能力仅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参照,是进一步学习的物质基础。自主学习的灵魂就是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从宏观上讲,即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将人自身对环境的积极改造放在首位,人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从微观上讲,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学习者在从事主动学习这种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内容是学习的客体。作为学习主体,学生除了要对学习客体有科学的认识之外,还要对自身有科学的把握——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并据此完善认知策略,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以最佳的状态呈现在学习活动中,用形象的话来说,学生应是自己的导演和设计师;
2)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自理。首先是生活自理,主要指不依赖于父母,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其次是学习上自理,主要指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会预习、复习、自学和课外阅读、做作业等;二是人格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强及自己的独
立人格。自主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自主学习中,他们具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其中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的选择权,这就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进行,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自己管理好自己及学习的各个方面,从而学会自理。同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他们最终会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确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具有正确的自我观,有利于促进自我发展;
3)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觉性的发展。自觉性的发展可分解为三个方面:一是愿学、乐学。包括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自己主动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寻找乐趣;二是会学、善学。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法,这样就知道怎么样的学习才能省时省力效果好;三是自醒、自动、自控。这些要求主要属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发展目标。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不仅想学、会学,还要坚持学。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在学生的自觉性发展中,想学即愿学乐学,会学即会学善学,坚持学即自醒自动自控。因此自主学习能促进学生自觉性的发展。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中主动学习,掌握了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从而改变了盲目学习的状况。学生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要对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由此可见,自觉性的发展在儿童和青少年实现自主发展中起着动力性、源泉性和方法性作用;
4)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主动性的发展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一是适应性。主要指学生学会适应,主动适应,而不是被动适应;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环境;二是选择性。主要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并具备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能力;三是竞争性。主要指学生追求与自己情况相适应的教育目标,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成功欲望,一定的竞争能力。包括在文化学习、体育比赛、技能训练、生活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四是合作性电主动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是人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人的良好品质;五是参与性。主要指所有学生都成为学校内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活动参与者。通过参与,达到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主动发展与提高的目的。主动性发展的五个方面都在自主学习中得到锻炼、发展和提高,因此自主学习能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人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基本实践,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自主学习有利于从小培养儿童和青少年主动意识、主动精神,而这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从而最终会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对于职业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它影响大学生对职业的评价、选择和发展。无论是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还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症结出发,都要对当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的偏差进行纠正。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就现实情况来看,学校最有条件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系统的教育,高校不仅要勇于承担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社会责任,而且要通过多种形式展开教育活动。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功能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对于职业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大学生的职业价值是个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调控个体的职业行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上,一般地说它具有以下功能:
职业的评价。职业评价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好坏、优劣和重要与否的一种判断。大学生根据自身职业价值观对职业的社会声望、地位、意义,经济报酬,劳动强度,晋升机会等方面作出判断,最后对职业做出自己的综合评判。职业评价是职业选择的前提,它为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实现就业目标提供重要的尺度。
职业的选择。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体现在职业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态度和看法,对职业目标和职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根据自身对职业的认知,从主体的职业需要、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出发,既要考虑自己的职业性格、职业气质,也要考虑自身的职业技能、个人特长等因素,是从主客观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后做出职业决策的过程。
职业的发展。职业目标是主体所设想的自身职业实践活动的结果,它是职业价值观最集中的反映。
职业价值观确定职业活动的指向,决定个人追求与工作相关的目标,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他们以什么样的姿态投入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对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劳动积极性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活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职业价值观教育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需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众多,其中大学生职业价值主体意识过强是主要原因之一。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寻找并实现自身的价值”等观念逐渐内化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择业目标上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从“关注社会”到“关注个人”,忽视周围的社会现实,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在选择职业时他们有着很强的自主性,特别看重个人才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出现实惠功利思想、追求生活享受、个人利己主义倾向。大学生求职中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实际上是由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题导致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已经成为个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症结的必要途径。
2.职业价值观教育是纠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偏差的需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现实主义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特征。在职业评价上大学生毫不避讳个人利益和功利色彩,经济收入高低已逐渐成为部分大学生评价职业的主要杠杆,将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作为衡量职业评价的主要标准,由此导致大学生职业目标短期化;在职业价值目标的确立上过分看重眼前利益,过分强调对个人眼前利益的追逐,缺少全局的人生定位、长远的战略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是受到利益的驱动,选择职业时比较看重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的高低,从而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3.职业价值观教育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成分,职业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势,错误的职业价值观会制约其心理认知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其正确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形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明显受到社会负面价值取向的影响,过分关注自身利益,在择业中不能很好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近期收益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所凸显的功利色彩、个人主义倾向已经影响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的切人点,通过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来提高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综合素质,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指导下促进大学生心智能力的发展。
三、学校实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路径
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就现实情况来看,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上社会有力无心、家庭有心无力。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有条件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系统的教育。因此,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1.理论教育。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是个文化传递过程,有针对性地“合理的理论灌输”是必要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新内容,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必须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中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联系社会发展现实和大学生自身的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教育投人与产出的关系,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鼓励他们在服从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自我实现。
通过专业课程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将职业价值观嵌人到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课堂教育之中,使专业课堂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讲坛,也是进行职业价值观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还可以通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途径,让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现实,纠正其错误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解并优化职业评价标准和职业选择行为。
对职业价值观的系统教育主要还要通过职业指导课程获取,学校应积极开设职业指导课,在内容设置的时候要考虑职业价值观形成的过程特点,从低年级职业启蒙教育时就要进行相应的系统讲解,通过专题讲座、职场人生报告会、日常职业咨询等形式四年不断线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促使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不断内化,以期他们在社会职业评价、择业心态的调整、劳动态度的改变等方面真正受益。
2.课外教育。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必须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采用多途径、多形式的教育方式。大学课外生活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第二课堂的顶层设计把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职业价值观教育纳入大学生活之中。在日常的课外活动中赋予些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元素,设计一些模拟职业场景的主题活动,以增强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大家共同讨论,对话等互动性强的交流形式,增加他们对职业的认知、评价。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撰写心得交流感想,强化情感体。
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实践,通过专业实习、顶岗实习、职业见习等方式亲身体验职业生活,使职业价值观教育扩展到职业实践中。通过职业价值体验式教育,在工作过程中也亲身体验职业环境,对职业的薪酬、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有了亲身体验,自身的价值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大学生在职业实践中体验了职业需要、情感、意志,其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等也得到了培养。
3.文化熏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亚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自然渗透和教育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中占居重要地位。
加强显性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要把校园自然风光、校园建筑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起来,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二要充分利用广播、校报、校园网等载体,发挥其传播快捷、指向明确的优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三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文化娱乐之中,努力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
注重隐性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中显性文化的作用是人们直接可以感觉到的,但也不可忽视隐性文化的影响,隐性的作用则表现为暂时不被人重视和发现,蕴涵于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它以其鲜明的导向性、广泛的参与性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校园精神渗透职业理想、职业追求的理念;良好的校风可以激励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追求;通过培育优良的学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做事的态度、习惯。要发挥校园精神、校风、班风、人际关系、学生文化等隐性校园文化独特的教育、凝聚、激励功能,调节大学生就业心态和职业选择。
4.朋辈教育。借鉴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教育方式,让同辈人教育同辈人的职业价值观,会收到其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