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

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第1篇: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体育 消费行为 消费环境

体育消费是参与或观赏体育活动的经济、时间、精神和体力支出的总称,是个人消费行为中的社会消遣和娱乐消费的主要载体之一。从当代消费经济发展来看,体验正成为一切消费的主流,体育消费是最能反映体验要求的典型消费。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体育消费也正逐渐进入人们的消费视野。但由于体育消费在我国起步较晚,消费环境还不成熟度,加上消费文化建设滞后等,使得人们的体育消费行为和消费市场本身暴露出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将对体育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体育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体育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透析

1.个人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受观念和意识的局限,目前人们体育消费水平和层次并不高,人们的消费愿望也常常偏离体育本身的价值而表现出追求体育之外的价值和意义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消费结构单一、层次不高,对体育消费的认识不足。体育消费主要包括实物消费、信息消费和劳务消费。总体上看,目前在我国,体育消费仍然以实物消费为主,而进行体育信息和体育劳务消费所占的比重较小,其中运动服装、鞋、袜、器械等的实物消费最多。有资料显示,居民体育消费中实物消费占到81%。在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方面表现为重实用和耐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信息和体育劳务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体育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花钱买健康”的社会风尚尚未形成,多数人仅仅认为体育只是一时好玩,对于体育于人的精神、心理和社会性的作用知之甚少,加上重文轻武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也使得人们在对消费内容选择的次序上将体育排在无足轻重的地位。

(2)体育消费中存在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是指消费者不考虑消费品对于自身的实际价值,不考虑身心愉悦、经济效用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问题,而超出自身经济实力、盲目追求商品价值以外的意义的消费现象。炫耀性消费的主要目的在于显示个人身份、地位、财富、成就等。在体育消费领域,非理性地进行炫耀性消费日趋严重,一些人热衷于追求名牌运动服、进入高档体育健身中心、参与高尔夫等高消费的贵族运动项目等。实际上,他们所购买到的除了身心的愉悦或延缓生命的希望,更多的是代表一种社会地位、身份和面子,以及与之相联的自鸣得意的心理体验等。发生在休闲体育领域里的这种盲目追求商品价值以外意义甚至超出自身经济实力的消费现象,不能不说是休闲体育消费的一种异化现象。在这一现象中,体育最本质的自由性和创造性正在消失,消费已成为一种纯粹的意义消费、心理消费和符号消费。

2.体育消费环境存在的问题

(1)体育市场化程度不高,体育产业组织水平和能力不强。目前,体育产业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呈现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但由于体育产业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体育产业组织水平和能力还不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①面对国外各类体育俱乐部、赛事机构对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冲击,我们的产品还缺乏足够的竞争力;②体育消费满意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体育产品单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安全措施不力等;③在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管理混乱的问题还没从根本上得到坚决,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赶热跟风”、低水平重复雷同和市场竞争无序和相互压价现象严重,产品开发的层次和深度不够,许多独具潜力的项目经过初步开发转化为初级产品后维持现状,无力于对其内涵的进一步发掘;④观赏型竞技体育市场存在管理体制不顺、“黑球”、“黑哨”和俱乐部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等。

(2)体育消费文化建设滞后,行业规范和标准不健全。体育消费文化制约着消费主体的消费目标选择的可能性空间和行为选择方式。正确的体育消费文化,其内在的“美”与“善”等观念能减少“丑”与“恶”的体育消费行为,能有效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由于文化建设的滞后和行业规范不健全,使得体育消费活动中道德失犯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在体育旅游消费活动中表现最为严重。如旅游者不尊重接待群体的习俗、传统和宗教以及当地的禁忌,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活动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游客、宰客等现象也随处可见。这些现象的存在,折射出我国体育旅游管理的脆弱和体育消费文化建设的乏力。

二、对策和建议

1.加强宣传和教育,帮助消费者建立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来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消费知识和传授消费技能。

2.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消费引导,创造健康的消费环境和氛围,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引导消费者形成正确的心理预期。

3.大力加强消费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的体育消费文化意识,增强人们在体育消费中的自我约束力。

4.学习和借鉴国外科学的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探索体育运动市场化的运作规律,科学打造有特色、能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体育产品,提高老百姓体育消费满意度。

5.加强对体育市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注重体育产品创新,特别要注重安全设施建设和服务人员的安全技能培训。使体育产品开发、市场运作和服务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

内容摘要:虚拟商品是一种新生事物,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它的出现带有某种客观必然性。虚拟商品消费市场发展迅速,潜力巨大,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以至于影响到这一新兴市场的健康成长。因此,需要从消费理念、法律制度及市场规则等各个方面加以引导与规范。

关键词:虚拟商品消费市场消费心理

虚拟商品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是这并没有妨碍虚拟商品以及虚拟商品消费市场快速的成长、扩张。许多网站开设了虚拟商品销售平台,进行虚拟商品交易,一些新颖而实用的网上支付工具,也应运而生。虚拟商品消费的时尚、快捷、方便、个性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民,有专家预计,虚拟商品消费将对传统消费观念形成巨大冲击,虚拟商品消费市场也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市场前景看好,潜力巨大。

虚拟商品概念

什么是虚拟商品?学术界对此研究不多,网络平台对此概念的使用也很不规范,没有统一的说法。就现在所谓“虚拟商品”的种类来看,对于虚拟商品概念的理解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指无形产品,与有形商品相对应。此类界定过于宽泛,尤其将一部分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品包括在内,概念之间的界限界定不清晰,容易引起与传统认识矛盾。第二类是指网络产品,如网络游戏、数字产品及数字服务,可以通过网络传输、配送,这是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虚拟商品概念的内涵。这类产品与服务是客观存在的,是真实的,而非虚拟的,因而用“虚拟商品”来表述是很不准确的。第三类是指客观上并不存在的但却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消费需求的所谓商品,这类商品可能仅仅是一种符号、一个概念或一种称谓。从“虚拟”及“虚拟商品”的本质含义来讲,这种理解是对“虚拟商品”本质内涵的科学界定。这个意义上的虚拟商品种类并不多见,但人类创造性思维必然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虚拟商品。

虚拟商品的特征

虚拟商品是不存在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但还是有很多人对虚拟商品消费抱有浓厚的兴趣。有不少敢为天下先的消费者欣然自掏腰包,成为虚拟商品的消费者或所有者。虚拟商品为什么受到如此的欢迎呢?原因在于虚拟商品的开发商及销售商摸准了人们普遍具有的某种消费心理,即人们对于身份、荣誉、地位、个性的内在需求与渴望。人类不仅有物质消费欲望,在较低层次的物质消费欲望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不断增长对更高层次的满足精神与心理需求的消费欲望。虚拟商品的出现正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因而虚拟商品消费市场可谓潜力巨大,商机无限。

虚拟商品能够满足人的精神消费需求,满足人们对于身份、地位、荣誉、个性等心理需求,必须具备三个特性:

唯一性。让一个人拥有其他人不会拥有的独有的东西,这会满足人们某种占有欲望,也能突出独占者地位和身份的特殊。

荣誉性。现在社会中各种商业化的评奖活动,从本质上就是提供一种满足人们对于荣誉需求的虚拟商品。得到这种荣誉,就意味着得到了社会的一种肯定性评价,从而使人们的虚荣心、自尊心得到满足,同时也会有效提升人的自信心。

个性化。虚拟商品满足消费者精神需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消费者购买或消费虚拟商品后,会使其个性突出,能够满足他的“卓然于众”的心理需求。如各地推行的吉尼斯纪录,许多电视台举办的各类特长、技能、“绝活”比赛,给挑战者、参与者颁发各种奖励证书,迎合的就是人们突出个性、张扬个性的消费心理。

虚拟商品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虚拟商品市场虽然刚刚兴起,但发展却异常迅猛,在特殊人群尤其是年轻人中已悄然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但由于这是一种新生事物,发展又极其迅猛,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多问题。而与此同时,相应的法律法规又远远滞后,致使此类市场整体处于无序状态。最为突出的,也是影响到虚拟商品市场健康成长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人们普遍对虚拟商品的消费观念存有偏见。很多人认为虚拟商品消费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是一种不理性的消费,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消费,这种消费是精神不健康、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并且认为这种消费对青少年的误导作用尤其严重等等,从而对虚拟商品消费基本上持否定、排斥态度。对待虚拟商品消费的较为理性的态度是:承认人的精神需求及心理需要,就应当承认虚拟商品消费的合理性。在此问题上不要把虚拟商品消费市场上存在的问题等同于虚拟商品消费本身的问题。

虚拟商品消费中存在的诚信问题。很多人把虚拟商品的经营、销售与市场欺诈、虚假不实等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实,这种误解与偏见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虚拟商品本质内涵的不了解。虚拟商品只是一种概念、符号或称谓,本身没有真假问题。只要消费者能够从中得到某种满足,即说明这种商品是“货真价实”的。在这一问题上,不要把物质商品消费思维与精神商品消费思维混为一谈。

虚拟商品生产与销售的法律依据问题。实体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合不合法,最基本的判断依据是生产者与销售者是否拥有商品的所有权。许多人对虚拟商品的销售持怀疑态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质疑虚拟商品销售的合法性,即所谓的虚拟商品生产者与销售者有没有权利销售虚拟商品。其实这一问题并不存在。虚拟商品,即非真实存在的商品,人类纯粹思维的产物,所以不涉及实体商品所具有的所有权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讲,提出虚拟商品这种符号、概念、称谓的人,即合法拥有了这种商品的所有权。虚拟商品的生产、设计、包装不需要有形的物质资料,也就不存在产权纠纷问题。当然这方面还需要许多法理学方面的更多的研究,最终给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在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之前,单凭主观臆断虚拟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存在合法性的问题,是不利于这类市场的健康成长的。

引导规范虚拟商品消费市场

第3篇: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营销;问题;对策

一在大学生消费市场中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商家缺乏开发大学生市场的眼光和能力

有时商家对大学生消费市场反应非常迟缓,导致很多商机的流失。一方面是因为商家没有开发年轻人市场的观念,表现在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太了解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是没有相应的能力,缺乏前卫而又敏感的洞察力。

(二)营销宣传和公共关系的力度不足

营销宣传和公共关系活动是商家宣传产品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方式。但商家在这方面做的是不足的。例如,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力量参与到营销队伍中,缺乏更广泛的公益性活动。另外,商家的广告宣传活动主要在校外,在校院里的促销活动非常少,商品在学生中的认识率较低,影响十分有限,导致大学生对企业的文化了解较少。这些都不利于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树立。

(三)营销方面缺少市场细分策略

很多商家经营的多是有品牌,有档次的产品,而没有考虑大学生自身的真实情况。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是不同的。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高档次的商品是他们的最爱,而条件较差的大学生,对这些高档商品是可遇而不可求。他们多是购买符合自己消费水平的商品。在这方面,商家缺少市场细分,没有很好地制定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价格,缺少经营针对大学生不同消费层次的商品。

二、大学生消费市场中营销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商家首先要充分了解大学生消费市场特征,进行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

大学生群体和稳定增长的购买力使大学生消费市场发展迅速。调查也显示,大学生具有明显不同于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结构和消费特点。在校大学生虽然年龄相仿,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这样一个消费群体既有相同的特点,又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商家可针对大学生消费市场的特有特征,进行市场细分,经营一些针对不同消费层次的产品。同时,商家也应意识到商场如战场,在营销商战中,自然也是攻心为上。所以,商家要把握好大学生的需求、欲望、感情、趣味和态度,对症下药般地开发各种产品,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更要有针对性的考虑大学生的特性。大学生在购物时,往往考虑的是产品的实用价值、美观价值和创新价值。所以产品的设计,无论从外观、包装还是功能,要不断融入大学生的文化元素,以适应大学生求实和需求多样性的消费心理。同时商家也可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大学生。譬如,深入大学生的宿舍,和他们零距离接触,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对产品的认知满意度等市场调研内容,制定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价格,同时采取相应的营销战略,从而使商家在市场上有更大的竞争力。另外,允许大学生定制产品,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所需产品的颜色、外观、包装。这充分体现了商家尊重、重视大学生和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

(二)进行有效的广告宣传和营销活动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电视广播对大学生的促销作用一般不大,大学生主要是通过手机短信、杂志、校园海报、宣传单等了解更多的信息。所以,商家在广告宣传上要动之以情,诱之以物,以新颖的商品,良好的性能,引发大学生的购买欲望。譬如,我院多处设置的公告栏,就是专门为一些校园海报、宣传信息准备的设施。

(三)采用零售终端和厂家直销的分销策略

采取批发、零售、直销相结合的分销渠道,直接向开在学校附近的超市、零售店铺货。同时,中间商可以对小摊小店小批发,来扩大产品的覆盖率。商家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努力开辟多种销售渠道,才能赢得更多更大的利润。例如,在每学期的开学时段,很多商家直接在校园里做促销活动。像移动公司、联通公司、日用品公司、化妆品公司等商家几乎每学期都会在高校搞一些促销活动,来刺激大学生的消费。

三、结语

大学生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是一块有待开发的肥沃的土地.所以对于商家,要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和特点,积极开发针对大学生消费需求的产品,通过市场调研,制定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价格,寻求使产品顺利达到大学生手中的分销渠道,并通过促销宣传,刺激大学生采取购买行为。同时制定灵活,务实,创新的营销组合策略,积极挖掘大学生消费市场。从我们省内各高校周边繁荣的市场景象来看,谁抓住了大学生消费市场,谁就抓住了今后社会发展的方向,谁就抓住了今后的生财之路。

参考文献:

[1]万后芬.市场营销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磊,黄建陵.大学生消费现状与特点透析[J].消费经济,2007

[3]温孝卿,史有春.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鼓励消费政策逐步形成1993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消费需求的快速增加,中央政府继续实行诸如上调存款利率、开征消费税、加强工资管理、开展全国消费基金检查等抑制消费的政策,一直持续到1996年。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外需明显减少,而这时我国买方市场又全面出现,经济发展受到消费需求的约束。从1998年开始,国家确立扩大内需的方针并实施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原有的抑制消费政策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消费政策有降低利率、鼓励个人信贷消费、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革休假制度、税收政策向鼓励消费方面倾斜等等。在“十五计划”中,国家把消费的历史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制定消费政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十一五”期间,各项鼓励消费的政策更是进入密集期。除了加强社会保障投入、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之外,还采取了取消农业税、降低利息税、调高个税起征点、调整汽车消费税、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等政策措施,并实施了“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创新了消费促进方式。

(二)消费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调控的目标日益多元,消费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加的多样化。首先,消费调控的目标变得多元,不仅强调要鼓励居民消费,而且更加注重居民的可持续消费。例如从2006年开始,国家对小汽车消费税税率的调整,以及2008年“限塑令”的执行等等,其目的都是倡导绿色消费。其次,在调控方式上,政策主导取代计划主导调节。与此同时,调控手段也更加多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成为消费调控的主要手段”,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收入政策、消费信贷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都成为我国消费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居民消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尚未完善改革开放后,尽管保护消费者的法律法规逐步增多,它们对于维系以往居民消费制度的运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首先,立法模式存在缺陷。我国现行的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采用的是“一般法律模式”,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直接规定了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而有关物价、广告等行政管理立法,以及电信、金融、旅游等行业立法中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规范与其构成一个消费保护法律体系[5]。已颁布的几部法律是居民消费内容和非居民消费内容混合在一起,但又不能作为实施有关居民消费制度的直接法律依据。消费者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和法律原则无法寻找到其“载体”即立法表现形式,由此一来,消费者保护法必然成为一团散沙,难以达到保护消费者权利的目的。其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仍需改进。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现较晚,与许多发达国家同类法律规定相比过于笼统。虽然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范了网络购物等新消费方式,首次将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确认为经营者的一项义务以及进一步明确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责,强化虚假广告者的责任,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等方面作了细致、突出的规定,但是依然存在对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全面性以及维权操作的可行性设计考虑不足的问题。“如新法赋予消协发起公益诉讼的职能,但是否发起公益诉讼的主动权、选择权在消协”[6]。最后,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在消费者保护方面并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是虽然制定了法律法规,但是许多地方过于简略,缺乏实施细则的制定,从而增加了执行上的难度;二是执法方面队伍不健全、执法效率低等问题,导致消费者权益得不到真正的保护。

(二)消费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虽然我国消费市场体系已经建立,但是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结构完善的消费市场体系。第一,与消费品市场相比,消费业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消费行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和强调的概念,主要是指为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继续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其内容主要包括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市政公用事业,社区服务业,体育产业。虽然我国的消费结构已经明显升级,但消费业市场的发展依然滞后于消费品市场的发育程度。长期以来我国消费水平保持两位数增速,然而服务消费从未出现过两位数的增长,因此,消费市场的‘短板’主要是服务消费。第二,城乡以及区域之间消费市场的发育程度具有较大差异性。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消费市场无论在市场规模、市场竞争和商品种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首先,农村消费品市场规模小。“以2006年为例,农村(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389.5亿元,仅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1.46%”。其次,在市场竞争方面,城乡消费市场也有较大差异。在城市消费市场上,虽有价格竞争,但更主要的是产品质量和服务的竞争,而现阶段农村消费市场的竞争则是低层次的竞争,即以简单的价格竞争为主。这种低层次的市场竞争态势为各种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最后,农村消费品市场商品种类较少、供需结构失衡。农村消费市场的商品种类少,品种单一,大大限制了农民就地购物的选择面。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显著高于农村居民,所以,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时过多地关注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往往忽视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造成供需失衡。此外,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各地区消费市场发展不均衡,表现在东部地区消费水平和市场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三)消费政策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政府逐渐认识到居民消费的重要性,但客观地说,长期以来我国对消费政策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在“制定和运用消费政策上显得不够成熟,往往是出现问题之后才去从政策上想办法解决,未能及时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消费政策”[9],导致消费政策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首先,各项消费政策之间不协调。消费政策涉及到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环保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单项推进的消费政策的功力是有限的,甚至存在两种政策效应相互抵消的情况。其次,当前的消费政策大多是短期性、临时性的政策,不能确保消费需求的长期稳定增长,政策措施一旦调整,极易引起消费需求的反复和波动。例如,由于“家电下乡”、“节能惠民”和“家电以旧换新”三大拉动政策到期,家电类消费增速出现明显回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实现销售额4056亿元,增速为21.6%,比2010年却回落6.1个百分点。2012年5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安排财政补贴265亿元,启动推广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的补贴政策,6月份家电消费增速企稳回升,进入上升通道。

(四)消费调控缺少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改革开放后,我国迅速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间接的消费调控方式,尽量减少了对居民消费的直接干预,充分运用价格、利率、工资等经济杠杆,运用各种消费政策间接地影响居民消费。但与此同时,由于缺少消费调控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各项消费政策具有“一时一策”和“一事一策”的临时性特征,导致政策效果大大减弱,消费调控能力不强。消费调控缺乏顶层设计的主要表现一是在调控方式上缺乏前端预防性,往往着眼于末端补救或治理,是一种逆风向的事后调控;二是在调控目标上缺乏确定性,如一方面连续降息刺激人们即期消费,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政策又增加了居民的长期消费倾向,这种不确定性使消费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完善我国居民消费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法律法规作为正式制度,是居民消费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在立法、司法和执法方面进一步完善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首先,在立法模式上,可以抛弃外国有关立法所采取的“基本政策模式”和“一般法律模式”,大胆创新,根据中国的国情,借鉴外国的先进立法经验和教训,探索和确定中国消费者保护法之全新的立法模式。其次,及时更新或修正消费法律法规。由于居民消费本身的复杂性特征以及科技飞速发展,消费形式多种多样,新消费方式层出不穷,如网络消费、预付式消费、信用消费等等,这些新的消费形式要求消费法律法规的及时更新或完善,在立法时加大对新消费方式、渠道、内容的研究和调查,注重具体规则的设计。例如在消费信贷立法方面,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立法思路,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单行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实施这些法规的经验成熟之后,再制定具有综合性、统一性的消费信贷法。在内容上完善信息披露,以及消费信贷交易的担保与保证制度。设立专门的信用消费者保护机构,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在预付式消费方面,大陆可以借鉴台湾做法,建立强行性、多元化的履约担保机制,以确保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在消费者应承担的相应责任方面,可以增加有关消费者责任的立法。如欧美国家都制定了有关垃圾分类、回收之类的法律。通过消费者社会义务的法律化,促使消费者抛弃不良消费习惯。最后,加强司法和执法的力度,促进消费法律法规的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后,消费者权益依然受损害,原因在于虽有法律规范,但审判难、执行难。如“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落实、公益诉讼中对企业的责任进行更明确的规定等,都有待司法解释来确定。对于执法,应从程序和机制建设上入手,规范执法人员的执法程序,建立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达到法律实现的效果。

(二)健全消费市场体系一方面,出台相关刺激政策推动服务消费的增长,补齐服务消费短板,让潜力变为现实。对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旅游、健身以及各种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等闲暇服务消费,“应加大投资力度,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消费水平,鼓励和吸引居民扩大服务消费,并建立准确可靠的服务消费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让消费者能及便捷地获得旅游、文化、体育、教育培训、电影电视、网络信息等服务消费,引导消费,创造消费”[15]。另一方面,积极消除地区行政封锁和行业分割,加快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十二五”时期要通过各项财政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开发适应农村消费特点的产品,完善农村市场的流通和服务网络,积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完善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继续推进和完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财政补贴政策,增加补贴品种,促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继续加大政策性住房投入力度,稳定房地产价格。完善消费市场的信息系统和监管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信息化水平并形成和扩大新兴消费领域。

(三)构建多层次、长短期结合的消费政策体系第一,注重政策制定前的调研,增强政策的可行性。在制定消费政策时,既要考虑各项消费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套,还要考虑消费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既要保持消费政策的可行性,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果。第二,区别对象、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别化的消费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由于我国在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种特征决定了消费政策要根据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所处消费阶段的差异以及对不同收入群体实行更具针对性的政策。第三,建立符合国情的、长短期结合的消费政策体系。尽管当前一系列短期消费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但从长远来看,真正扩大消费需求必须要在实施短期政策调节的同时,着手建立符合国情的、长短期消费政策。应坚持实行“适度消费”的总政策,即消费水平提高基本上应与同期国民收人同步增长。具体消费政策不仅仅包括财政补贴的手段,还可以考虑对贷款支付方式的消费给予贴息。此外,应运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让利于民,比如对部分进口商品实行退税等等。

第5篇: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消费市场 模式 经济发展

温州模式为当时的中国确实提供了大量改革开放、自由市场的样版和市场的消费品。因为在这个时侯,中国的市场是“买方市场”,消费者需要的是价格低廉的便宜商品,而且日用品是最大的消费品,只要你有价格低廉、设计制作略有创意的商品,你的货源就会供不应求,因为在那时,绝大部分的人群不会考虑商品的安全、环保、健康、美观和耐用。而考虑的只是一个最关心的问题,价格要低,越低越好。

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的情况下,温州产品率先在全国消费市场中打响了第一炮,温州人通过引进国外的一些淘汰的设备、技术和工艺,结合中国当地的实际市场需求情况,大量的研制出价格便宜且适销对路的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消费品,在温州产品投入市场以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抢购,全国消费者纷纷叫好。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温州的民营经济有了第一桶佣金,而温州产品从温州走向了全国市场,也走向了国外市场。因此,温州产品主导国内市场的时代我认为是中国的消费市场的播种期,因为这时候消费者想到的是能吃得饱一点,吃得好一点,穿得暖一点,穿得好一点,已经心意满足了。在这个年代里没有多少人会考虑要住高楼大厦,要买私家车,当然也不敢去想。

到1990年以后,通过近10年温州产品对消费市场的填补,国内消费者逐步对日用品的消费已经有了基本的要求。当时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原民族工业基础相对较有优势,和经济基础较为优越的地区,通过温州模式的影响,政府逐步在这些地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运行机制的调整。这些地区的制造业通过对温州产品的了解、分析和调查,改变存在的问题和消费者反响强烈的方面。并通过在技术、工艺、设备上的改正,生产出相对先进于温州、品质好于温州、价格高于温州的各种各样的民用消费品,纷纷投放市场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中国的消费市场以渴望心理走向了半成熟心理状态。

我从一个从事其它行业的业外人士加入了以生产、制造、加工针织衫日用品行业当中。那时起,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强,消费者对消费的要求质量普遍提高,政府各职能部门开始对日用消费品的监管政策和手段不断试行。中国的制造业进入了从弱走向强、从低品质走向中档品质的阶段。

从1990年—2000年我认为是我们国内消费市场发展速度最快,市场最繁荣的时期,因为这10年也是中国经济崛起发展最快的10年,各行各业都显示出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人民群众就业机会大幅增加,人均收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消费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已经不知不觉的改变。

我记得在1990年-1995年期间,如一件100%羊毛针织男式V字领套头衫的零售价格是100-135元之间,到了1996年-2000年之间,这件针织衫的零售价格大约是150元-220元之间,也是在这10年里,中国的消费市场可谓是一片火爆的景象。当走在上海南京路第一百货商店,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以及国内其他城市地区的一些商业街头都是人山人海,市场里到处都是一片叫买声。商场里的服务员一天到晚根本没有时间休闲一会,这与现在的商场服务员形成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对照。这个时候我们工厂生产的针织衫在市场上一直趋于供不应求,我们有一个批发针织衫的门市部,在1999年秋冬季产品批发中仅一天时间就批发了126万元的货物,当时我想这种市场需求自这天以后永远再也不会复发了。结果,我的想法与市场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我把这个阶段的中国市场认为是生长繁荣期。

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的消费市场进入了成熟期,消费者对消费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制造企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为消费者对消费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趋于更加理性化。不论从国际市场的历史经验来看,还是针对中国的消费现状,对于供应商、零售商和制造商来说无疑会带来相当大的挑战。因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其对消费品在品质上、设计上、使用功能上、环保健康上和价格上的理性消费。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原辅材料等制造成本的提高。而且更突出的是消费者更需要的是价格合理、品质优良的商品。从2001-2005年,一件100%羊毛针织男式V字领套头衫在商店的零售价格已经达到了380元-500元之间。而且各种消费品的价格还在继续上涨。

2007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所造成的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中低档消费带来了严重影响。尤其是欧债危机,也就是目前的后经济危机时代,对市场的消费影响更突出。为什么说经济危机对中低档的市场影响较大,而对高档的消费影响相对好一点呢,我分析认为:对于目前占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是一般的打工族,如果在经济形势相对较好的年代里,他们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这些稳定的收入来源除支付每个月必要的日常开支以外,有将近一半的收入约每月1500-2000元能积攒下来,按一年12个月计算全年能积蓄18000元-25000元左右。这样,他们会在这些积蓄中再去消费购买一些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品,由此,消费增加。而在目前经济形势比较紧张的时期,各工矿企业、服务性行业相对比较萧条。这些打工族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随之也没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保障,打工族所得到的工资每月只能维持日常的开支,一年下来已经没有积蓄或者只有少量的积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会再想去增加另外的消费,由此市场会明显的疲软和减少。

因此,中国的消费市场,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决于中国和世界的经济。中国的刚性需求还很大,只要经济发展、人民群众收入稳定增强,中国的消费市场大有出路。

第6篇: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

    改革开放的重大发展战略以及政府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诸如实行、取消农业税、粮食保护价收购、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等,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进而带来农村消费市场规模的壮大。200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85133亿元,同比增长15.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40210亿元,同比增长15.7%。如图1,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3993.45元,是1978年116.06元的34.4倍,而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2008年下降0.7%,较之于1978年的物价水平上涨5.19倍。虽然物价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被迫性提升,但上涨幅度距消费支出规模相差甚远。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从中可以更清晰的看出农村消费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例如电视机,1985年每百户拥有量为11.74台,彩电仅有0.80台。到了2009年,电视机拥有量则已经达到每百户116.59台,彩电也已经实现户均一台。另一方面,高端与现代化耐用消费品,如移动电话、家用电脑等,也逐渐步入农村家庭。地区间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差异较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到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状况。东部地区由于经济起步早,发展程度较高,也促进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改革开放既造就了一批现代化城市也成就了很多富裕的农村地区,如江苏华西村、山东南山村等“百强村”,发达的农村地区则相对集中于东部地区。我国辽阔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地理位置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也导致了农村消费市场发育不成熟,消费规模偏低。消费支出呈现季节性变化。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也表现出鲜明的特性。农村消费的独特爆发周期主要存在于麦收与秋收以后,包含生产性消费与非生产性消费,这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农民不同于城市的工人大部分是按月领取报酬,农民是季节性的领取报酬[2]。此外,农村消费市场与城市消费市场一样都有强烈的节日性消费特点,但农村表现更为突出。

    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落后,存在不科学的消费行为。由于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小农消费心理也使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落后,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农村的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态度普遍存在,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能自己种的不买,能凑合用的不换,能不花钱的不花”的消费思想[3]。另一方面,农村深厚的传统习俗心理,导致农村家庭对结婚、丧葬等过于重视,存在不理性的过度消费行为。公共服务落后,市场消费环境亟待提高。首先,农村公共服务较为落后。特别是公路、电力、供水等方面基础设施不完备,不能满足各种商业机构进驻农村,也限制了农村市场对家电、农用机械的需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得很多农村居民为了保障未来有钱就医、养老而降低了现期消费,从而维持高储蓄。其次,市场消费环境较差。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商业流通网点少、规模小、选择少的问题,市场供给完全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多样化需求[4];同时,对农村市场监管不力也影响了农村市场消费环境的改善。

    才能激发潜在的消费欲望与消费需求,农村消费市场才能蓬勃发展。首先,坚持执行政府支持农民增收的各种政策措施,稳定农产品价格,探索建立农产品价格补偿机制,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价。政府财政逐渐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其次,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给予政策倾斜、金融支持等。再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产业结构,各地区要有针对性的发展优势农业项目。下大力气推动商贸零售、物流、农村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既能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也能繁荣农村消费市场。第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新型农民成长。不断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提高城乡统筹水平和城镇建设水平,切实维护农民工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各种合法权益。加强科技下乡、教育下乡活动的组织、宣传,着力培养一批能带动农民致富的村干部,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最后,提高扶贫开发质量和力度,政策制定与资金支持应倾向于农民收入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加大宣传引导,促进农民建立现代消费观念,养成科学消费习惯农村居民原有的一些消费观念和消费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开拓[5],所以要通过大力宣传,努力转变农村居民传统的消费观念,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习惯。首先,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媒介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现代消费观念的理解和认可度,引导其处理好现期消费与预期消费的关系;其次,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公益培训力度,可以通过举办“现代消费观念指导”讲座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逐步改变落后的消费观念和消极的消费习惯,改变农村居民对合理投资的认识;最后,政府通过设立“转变传统消费观念,培养科学消费习惯”试点村,加以政策、资金支持,并向其他地区推广。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首先,提高政府财政转移支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公路、水利、电力建设质量。促进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来源多元化,适度改革以政府财政为主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合理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其次,改革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着力建设面向城乡的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现阶段最为重要的是,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解除农村居民看病、养老后顾之忧。再次,改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一是进一步通过“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形式,真正把消费实惠让与农民,鼓励商业企业,特别是国有商业企业增开农村网点;二是有关部门应根据有关消费市场的法规与措施,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现象,严厉惩治损害农村消费者权益的不法分子。

第7篇: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

海淘热现象思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们手中的财富不断增加,这为“海淘热”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国人消费能力的提高,国内消费市场迅猛发展,并呈现出一种爆炸性的发展趋势。但国内消费市场很难满足人们的消费心理,传统的价格影响因素已经不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关键,品质和定位成为人们消费影响的主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消费规模扩张已经成为当下消费市场发展的主流,进一步促进了“海淘热”现象的产生。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国际市场的消费品细分现象较为明显,更加顾及每一个消费者的心理感受,让越来越多的国人考虑到了国际市场。中国制造和国际品牌两种消费品的关系对掉,使国际品牌成为国人消费的重点,导致“海淘热”愈演愈烈,刺激了国外商品流入国内,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消费需要。本文对“海淘热”现象的思考,着重分析了“海淘热”产生的原因,以及“海淘热”影响下,“中国制造”未来该如何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

一、“海淘热”兴起的背景分析

“海淘热”即海外购物,它的兴起改变了以往的消费产品构成,使更多的国外消费品流入中国市场。传统的“海淘日热”,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热、德国热、英国热等现象愈演愈烈,极大地刺激了国外市场的发展,为国外消费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海淘热”在发展过程中,历经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导游、空姐等一些常年出国的人,利用工作、职业的方便,帮助别人捎带商品,赚取一定的差价。这是“海淘热”发展的开始,让国外商品渐渐被人们熟知;第二阶段,以代购为职业的个人数量迅速增加,这一发展阶段,使大量的国外商品被国人熟知,刺激了海外商品交易。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当属韩国化妆品代购,一些人通过微信、陌陌、QQ等社交方式,进行韩国化妆品销售,获取差价收益;第三阶段,2011年后,电子商务平台上,越来越多的海外商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们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就可以进行海外商品购买,使海外商品越来越多的流入国内市场;第四阶段,电商网站关于海淘商品的竞争日益激烈,“海淘热”达到了发展的巅峰阶段,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将海淘商品进行推广销售,获取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随着“海淘热”的兴起,银行也在加快海外市场的开拓,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开通,进一步刺激了“海淘热”的发展。我国央行上海总部在2014年2月18号宣布,将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开展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试点。银联支付、快钱等支付机构与海外银行进行对接签约,这样一来,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直接对海外商品进行付款,省去了很多麻烦,使海外商品交易可以直接用人民币进行支付。在这样的政策影响下,跨境网购将变得更加方便、简洁,其业务量也将不断上升。

二、“海淘热”现象的利弊分析

“海淘热”使大量的国外商品流入国内,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使区域间交易更加通畅。但“海淘热”现象到底对我国消费人群有着怎样的影响,是单纯的有利,还是利弊各半呢?我们看待“海淘热”这一问题,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不能单一或是片面的进行分析问题。

(一)海淘热的“利”

我们在分析海淘热的“利”,主要可以从国外商品的价格以及其在当下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为切入点,较为全面的分析海淘热的好处。海淘热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国外的购物网站,并在国外购物网站进行商品购买。本文关于海淘热价格优势的研究,列举了一个买家在美国海淘的成果:森海塞尔运动耳机,国内的价格要在400元以上,而海淘价格只需要176元;飞利浦剃须刀6940系列,国内的价格为600元左右,海淘价格只需要185元;卡西欧手表国内的价格在450元以上,美国亚马逊购物网站的报价为103元。对比海淘价格与国内商品价格,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海淘商品更具价格优势,能让消费者享受到低廉的价格。

海淘热的“利”,不单单在价格方面,它还催生了多重商业模式。很多国家都注重中国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一些国外购物网站推出了中文版页面,吸引中国消费者。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多,人民币升值,增强了对外购买能力。同时,国内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能力不断降低,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海淘热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海淘热促进了海外代购行业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电子商务平台也对海外代购开始重视起来,推出了海淘返利、全球购、洋码头等海淘发展模式。

海淘热的兴起,还促进了海淘cps联盟的出现,所谓的cps联盟,是一种通过代购手段,将海外商品带回国,赚取中间差价收入的组织。Cps联盟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它是受海淘导购的商业利润驱动,这种利润属于海涛佣金,来自于商家,同时也来自于买家。海淘热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海淘导购、海淘代购、海淘物流等行业。就拿海淘导购来说,海淘导购是最近兴起的新兴服务产业,它立足于海外购物,帮助国内客户进行海外商品搜索,让客户更好地寻找到自己所需的商品,导购成功后,赚取佣金。

(二)海淘热的“弊”

凡事都有两面性,“海淘热”现象也是一样。就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12月4日,支付宝提供的交易数据中,一些美国网购平台上,中国用户采购的订单要比美国国内订单多上两倍,美国网购的交易额,竟是中国消费者创造的。这种大规模的海淘交易下,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最为明显的,则是海关物流。目前,我国跨境物流配送体系并不完善,海外商品进行下单派送过程中,会遇到较大的阻碍,碎片化的订单也会对跨境物流的信息化以及清关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电子商务网站和转运公司之间的信息流存在一定的障碍性,很难对商品的物流状态进行跟踪和查询。例如,一些买家在购买海外商品时,发现商品出现损坏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造成商品损坏的责任难以追究。因为商品交给转运公司时,转运公司无权对商品进行检查。关于商品损失,消费者很难获得应有的赔偿。

除此之外,物流信息不通畅问题,还会导致商品包裹丢失。随着海淘热现象的兴起,大量的国外包裹涌入国内,国际转运公司在货物转运过程中,并不能获取更高的收益,无法享受规模效应的红利分成。这样一来,劳动量的增加,势必会导致劳动成本的增加。转运公司与国外电商网站信息交流不通畅,进行包裹处理时,需要进行人工处理,效率低下,包裹移至海关后,海关的清关人员不多,工作繁忙,很容易导致丢包漏包的现象出现。同时,海淘热还会带来一种不利影响,那就是

“洋垃圾”现象。“洋垃圾”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物,大量的洋垃圾流入中国,这些洋垃圾携带着病菌,为中国社会带来了较大的不便,国家对这一现象已经进行了制止,但海淘热兴起过程中,“洋垃圾”变相地流入了国内。就相关信息报道,2015年8月13日,南京检验检疫局邮局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在对来自韩国的一个邮包进行X-光机检查时,发现了“肉毒素”。“肉毒素”是一种美容商品,是我国检疫部门严禁入境的产品。由此可见,海淘热的发展,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管,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中国制造如何对待海淘热这一现象

海淘热这一现象的产生以及发展,不难看出我国消费品市场存在的缺陷,如何满足消费者需要,是我国消费市场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最为直观的表现则是“中国制造”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造成大量商机的流失。中国制造为什么没有满足消费需求?为什么中国制造比不上“国际品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质量、品牌与国家品牌存在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中国制造在发展过程中,更加追逐利益,注重挣“快钱”,从而导致国际市场对中国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制造在对待海淘热这一问题时,要注重深入思考,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以下几点进行“自虑”:第一,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下,劳动力资源优势已经丧失,产品效率、质量成为商品获取市场的关键影响因素;第二,如何对消费品进行细分,把握消费者消费心理,加强品质、定位建设,成为中国制造业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注重集约化的市场扩张模式推广,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市场占有策略,加强产品市场占有率,让中国制造立足国际市场,形成“中国品牌”,更好实现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关于“海淘热”这一现象,我们要学会辩证地去看待问题,发现“海淘热”的好处,同时也不能忽略海淘热的弊端。海淘热现象的出现,对我国消费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国消费品如何满足消费需要,避免消费资源大量流失,是中国制造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看待“海淘热”这一现象时,我们更要注意到其本质的影响,注意到它对我国消费市场的冲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我国消费品在消费市场的占有率。

参考文献:

[1]汪惠玲.浅析海淘的发展对国际物流企业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4,(16):183.

[2]刘敏.“海淘热”背景下国内快递企业发展策略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4,(11):234-235.

[3]闻慧.海淘热的冷思考[N].中国邮政报,2014-12-23(003).

[4]金GG.“海淘热”对中国制造有何启示[N].安徽日报,2015-03-18(007).

[5]金GG.“海淘热”对中国制造的启示[N].国际商报,2015-03-19(A08).

第8篇: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 结构 趋势

一、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河南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人口9918万。其中,农村居民总数为6345万,占总人口比重为64%。如此庞大的农村消费空间,在城市耐用消费品日趋饱和的背景下,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势在必行。据统计,2008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044.2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837.46元,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约是农村居民的3倍。农村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医疗保健消费、娱乐文教消费等方面都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存在也表明农村居民具有潜在的消费需求,一旦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农村消费市场日益完善,农村居民就必将为消费市场注入更大的活力,从而使农村消费市场得到更好发展。

二、扩大河南农村消费市场的障碍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缓慢

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为2870.58元、3261.03元、3851.6元,2007年较2006年增长18.1%,2008年较2007年增长15.6%。虽然农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其基数低,增长速度慢,占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大因素,收入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消费能力。因此,使农村消费市场更好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二)基础设施完善度不高,市场开拓受阻

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电网设施、自来水、电信设施等的完善必将使农村机电产品消费量大大提高。像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这些机电产品是电力依托型产品,电力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影响这些产品能否投入农村,开拓更大的消费市场。作为全国劳动力输出大省,电话是联系外出务工者和留守者最方便的工具,其成本也较低,一旦电信设施在农村覆盖起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景象必将覆盖农村。所以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但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大大限制了农村地区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

(三)农村销售点种类不全,消费需求难以满足

河南省农村消费市场同其他省农村消费市场存在一定共性,那就是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市场网络仍未建立,商业网点少,农村消费市场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农民多形式的消费需求。另外,农村消费市场上很多产品质量也不能保证,售后服务不到位,这就让农民无法放心购买所需品,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三、改善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

(一)积极推广科技下乡,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消费水平的高低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政府提高农民收入最基本有效的做法是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河南省既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又是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其粮食、棉花、油料、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据统计,2006年、2007年、2008年的机械播种面积分别为6212千公顷,6564千公顷,7714千公顷,占总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分别为43.8%、46.6%、54.4%;机械收获面积分别为5142千公顷、5419千公顷、5992千公顷,占总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分别为36.2%、38.5%、42.3%。河南省机播率和机械收割率在不断提高,但其增长速度较慢。作为中国第一农业大省,利用科技力量促进农业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改善农村消费结构,促进河南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二)发展河南特色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农产品具有种类多、产量高、质量好的特点,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基础。但河南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低,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企业规模小、散、实力不强;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都成为制约河南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投资,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学习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农产品初级加工转变到精加工。再者,对那些在管理上比较落后的企业,需要招纳先进的管理人才,在技术、管理体系方面日益完善,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发展河南特色经济的同时,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对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不断提升,从而带来农村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村居民放心消费

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薄弱。养老、医疗、教育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村居民,使他们不得不增加储蓄,这就削弱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2008年,河南省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占总人比例为9.48%,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8.41%。如果政府能有效完善包括养老金制度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就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农民的消费信心,释放了其消费需求。河南省农村人口多、消费空间大、潜力足的特点将为农村市场的扩大和发展提供可能。

四、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趋势分析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村医疗卫生消费增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政府为解决农民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的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河南省开展了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愿筹资、以大病补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8年年底,农民参合率达91.8%,实现了农村人口全覆盖,3665.70万人从中受益。随着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一方面,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他们可以减少储蓄量,增加当前消费;另一方面,河南农村农民在医疗卫生消费上也不再是以前的“小病抗,大病躺”的状态,可以拿较少的钱进行医疗保健消费。而医疗保健消费也将日益显现其在农村居民消费中的地位,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家电下乡提高农民消费高科技产品的能力

家电下乡活动主要是为了顺应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为农民提供性能可靠、质量保证、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并对纳入补贴范围的家电产品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以激活农民的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2007年12月,河南省作为家电下乡试点,对彩电、冰箱(含冰柜)、手机三大类产品给予销售价格13%的财政资金直补,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开始向全国推广,产品也从过去的4个增到8个,新增了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和空调,它们都享受13%的补贴。家电下乡产品一直受到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欢迎,已成为农民购买家电的首选,把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变为强大的现实购买力。家电下乡不仅直接增强了农村的消费能力,调动了农民购买的积极性,也真正把农村消费带动起来。

(三)“村村通”计划的实施使居民的交通消费成为另一增长点

考虑到河南省农村人口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省政府连续3年将“村村通”建设列为十大实事之一,不断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投入力度,以“村村通”工程为重点,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到2008年,全省公路增加到24.06万公里,各种民用车辆拥有量合计12183637辆。其中,载客汽车1803136辆,载货汽车592516辆,三轮车721011辆,摩托车5009763辆,拖拉机3691203辆。“村村通”计划已大大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由于交通便利,农村居民消费就不必局限于自己所处乡镇,可以去城镇购买所需商品,消费热情更高,增加了农村居民消费量;另外,农村居民交通消费量在其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农村消费的又一增长点。

第9篇: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范文

问题一:目前的中国网络发展的规模决定了其市场容量和商业机会的有限。中国现有不到600万的网络人口中,真正具有消费实力并能形成购买力的群体,依然远不足以与现实生活中的传统商业模式相匹敌,同时,目前网络人口的结构也决定了只有少数商品可能马上在网络上销售。

问题二:直到目前为止国内依然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全国性货物配送企业,现有的物流企业体现出分散的多元化格局,导致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流通的集约经营优势难以发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商品的长途运输或者邮递的巨大成本以及时间上的延迟足以使消费群体望而却步。而在关于电子商务的诸多讨论中,几乎所有的理论探讨实际都在这个方面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但在实际运行中,这个问题却是致命性的。以往那些到网络上开店卖东西,想借电子商务捞点实惠的"网络投机"行为之所以无不以彻底惨败而告终,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无法从最基本的要求上,满足消费者在等待订购物品的发送时间和代价上的要求。

问题三:中国的消费市场一向缺乏信用消费的概念的支持,与此相关的就是货币电子化进程的缓慢。其实从消费者的心理来看,我们没有理由认定中国的消费者就一定会比外国的消费者更抵触信用消费,那些出国定居的中国人在国外也会象当地人一样采用信用消费的方式购买商品,之所以形成国内外的巨大消费行为反差,其根本的原因就在国内金融体系的呆板和缺乏服务意识上。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画地为牢,迫使那些想尝试信用消费的人必须为此付出额外的巨大精神和财力代价,于是当电子商务这种新型商业模式出现时,我们的消费者根本无所适从,而消费者的反应冷淡反过来又给了那些金融部门以口实,其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因为没人做,所以没人用;因为没人用,所以没人做"的怪圈。这个怪圈一天不打破,中国的电子商务就不可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