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

第1篇: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

今年,我县民营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呈现出了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良好势头。

个私经济发展方面:预计今年,新增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873户,其中新增个体工商户731户,同比增长6.21%,其中,新增私营企业142户,同比增长22.71%;个私经济注册资本快速扩张,预计今年新增45647.6万元,其中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金7182万元,实现税收5613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1%;民营企业上规模方面:今年遴选了11家规下民营工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经国家统计部门核准,目前已有3家企业进入规模企业统计笼子。

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一)新进规模企业3家,即:。

(二)实施成长工程具体工作情况。

1、全面调查、摸清家底。对全县152家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企业家底,在摸清企业家底的基础上筛选出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且成长性高的11家企业加以培育。

2、明确责任、建立机制。将今年的成长性企业争取了县政府重视,写进了县出台的经济和工业工作意见中,明确了“一家成长企业、一名挂点县领导、一个牵头责任单位、一抓入规培育到底”的工作机制。

3、扶持政策。《县关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文件规定:县财政每年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工业技改贴息资金、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战略性新型产业项目配套扶持资金各100万元支持工业企业发展,每年确保按10%的比例新增财政预算。

4、奖励政策。《县关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文件规定:经认定,首次列为规模以上企业的,在当年一次性奖励1万元。

5、6月份,我局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成长性企业开展诊断,把重点放在企业困难和问题的诊断上,并形成专业性、针对性、有效性较强的诊断报告。对诊断出来的问题,分析原因,区别不同情况,开好“处方”,拿出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6、10月份,分别由民营企业管理局、工信局、统计局牵头,由县工业企业入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对11家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准备申报材料。

今年新增规模企业3家,即:县华星矿业有限公司、县振宇矿业有限公司、县恒盛矿业有限公司。

三、能人创业工程

新增民营企业142家,增长18.82%;净增个体工商户731户,增长16.14%;新增从业人数2656人,增长13.97%。

四、小企业创业基地工程

根据《关于印发创建小型微型企业培训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市民企字〔2013〕2号),进一步加大创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小企业发展平台,通过大力宣传推介,以吸引项目入户。

五、融资担保

1、4月12日,我局汇同人民银行、工信局召开了政银企融资对接会,签订融资合同15.93亿元。截止10月份,已完成14.31亿元。

2、4月份,对全县企业进行了一次融资需求调查摸底。

3、截止至10月份,为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融资担保52家,担保总额3330万元。

4、组织了2名融资担保企业人员参加市融资担保业务培训。

5、11月份,会同县财政局、村镇银座银行为推行“小微信贷通”试行方案做前期准备工作。

六、创业培训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引导创业意愿者积极创业,增强创业能力,促进全民创业,营造“创业”氛围,6月14日至16日县成功举办了2013年创业培训班。7月8-10日我局在县老宾馆独立举办了一期小微企业培训班。两期培训共有200多名来自全县各地有创业需求的个体私营业主、企业管理人员、大中学生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及有创业愿望的青年参加了培训。

七、联社工作

认真做好手工业联社未保退休人员补助金资格认证工作。在2013年度全县手工业联社未参保退休人员领取养老生活补助金年审资格认证中,与县社保局一起联合办公,统一布置,周密安排,积极采取得力措施,切实为手工业联社未参保退休人员资格认证服务工作做到“四个落实”到位。一是时间安排落实到位。二是宣传落实到位;三是服务落实到位;四是认证落实到位。

八、加分项目

第2篇: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

这些城市以自己的矿产资源,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现在资源面临枯竭,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瓶颈。如何走出困境,取得新的发展,成为下一步这些城市工作的重点,也是当地群众解决群体性贫困、集体性失业和人居环境恶劣等问题的希望。通过转型升级推动这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湖南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工作目标:2013年前,资源型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建立接续替代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援助机制,非资源型产业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左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前,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工作重点:明确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是此次《实施意见》明确的工作重点。

伴随着资源开采而来的常常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植被、土壤、水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开采遗留的地质灾害隐患更是像一枚定时炸弹,威胁着矿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实施意见》对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提出了相应要求,要求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明确资源开发企业是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责任主体。进一步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完善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补偿机制实现平衡发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发展的有力手段。明确一个原则,按照环境法的基本原则“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付费”,要求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或不良影响的生产者、开发者和经营者应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行补偿。

在具体做法上,将加强对矿山资源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源开采前必须进行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专项评估,对可能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应禁止开发;经评估可以开发的,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进行矿山资源开发规划时,应编制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开发矿山资源,在项目立项审批、核准前,应进行矿山开采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对未进行水资源论证工作的矿山开采规划和项目,各级相关部门不得批准和核准(备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加快林权制度改革,调减木材产量,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继续做好采矿沉陷区治理,抓紧组织治理废存的矸井、矿石山等形成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有效预防矸石山自燃和坍塌事件发生,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矿山环境治理。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加大共伴生资源的尾矿、废弃物综合利用力度,加强尾矿资源综合评价,逐步实现尾矿回收再利用。

扶持政策:优先保障城市转型项目和城市建设用地

为实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实施意见》明确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

首先,这些资源型城市优先列为国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市,将其省级经济开发区优先列为国、省循环经济或低碳产业试点园区,优先支持其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申报,鼓励资源型城市纳入两型社会建设。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加大资源型城市生态环保建设投入力度,着力抓好资源型城市土地开发整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及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力度,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加快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抓紧组织治理废弃的矸井、矿石山等形成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加大共伴生资源的尾矿、废弃物综合利用力度。

生态环保政策方面,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持资兴市东江湖等资源枯竭片区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将资源型城市列为国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市,将其省级经济开发区优先列为国、省循环经济或低矿产业试点园区。优先支持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申报,加大项目和资金扶持力度。优先安排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多途径保障生态环保费用,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采)矿权使用费、耕地开垦费、排污费、植被恢复费和育林基金中以项目形式重点支持资源型城市。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

在土地利用政策方面,湖南省将优先保障资源型城市转型项目和城市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省国土资源部门将优先予以保障,其占用的耕地由资源性城市人民政府负责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一”的原则予以补充。

同时,支持园区扩大规模,国土资源部门在用地安排上,按照与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规模,支持资源性城市建设产业园区,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转型路径: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与集聚产业发展

冷水江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长期依赖锑和煤两大主要资源发展。由于长时间大规模开采,主体资源逐步枯竭,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接续产业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下岗人口增多、维稳压力加大等诸多问题。

在转型路上,冷水江首先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引导现有产业与接续产业滚动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冷水江是湖南的工业重镇,有工业企业1200家,拥有闪星锑业、冷钢、金电、湖南宜化、金竹山矿业等大中型企业,形成了钢铁、有色、煤电、煤化、建材五大产业体系。为顺应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该市每年投入工业技改资金30多亿元,推进现有产业提质发展。从2011年开始在开发区建设电子科技产业园和循环经济产业园,目前已签约引进平板电脑、智能手机、LED照明和百加壹再生资源等一批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发展日益加速。

冷水江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实行污染防控与生态恢复双管齐下,促进生态转型。2007年以来,该市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涉锑企业整治行动,取缔非法冶炼企业61家,关闭合法冶炼厂17家,整合保留9家锑冶炼企业;启动实施历史遗留砷碱渣无害化处理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实施生态修复,环境发生了有效变化。同时,冷水江因先有工厂后有城市,大量污染企业聚集在城区。该市从2007年开始启动“退城进郊”战略,将一些技术落后的企业通过“退城进郊”和技术改造搬入工业园区。

通过几来的转型发展,该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可喜变化。2011年,全市完成GDP182亿元,增长13.5%。完成财政总收入 17.92亿元,增长14.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61亿元,增长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0352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15元,增长17%。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6亿元,增长20.3%。

资兴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加速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大力实施“园区兴工、特色兴园”战略,积极推进政策向园区倾斜、投入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以园区跨越发展带动工业转型升级。一是高标准建设园区平台,增强转型发展的承载力。对工业园区进行高起点规划修编,建立了“一区五园”的发展格局,园区面积由6.15平方公里扩大到15.32平方公里。投入500余万元完成了食品工业园和江北工业园标志建设及园区美化、亮化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新建标准厂房18.89万平方米,新增工业用地2000多亩,园区的承载力持续增强。二是多举措优化园区环境,增强转型发展的吸引力。改革园区管理体制,出台《关于授予资兴经济开发区行使部分市级行政管理权限的意见》,率先将园区管辖范围内由市直单位和中央、湖南省省、郴州市驻资单位行使的60项行政审批权依法下放到园区,设立“政务超市”,实现“并联审批”。创新融资方式,成功引进浦发村镇银行、盈通担保投资、鸿通仓储物流等新型金融企业,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生产经营项目的对接,帮助中小企业贷款融资12.62亿元。三是大力度培育园区产业,增强转型发展的硬实力。围绕打造“千亿园区”目标,推进以华信有色、展泰有色和丰越环保为代表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以杉杉新材料、鑫阁铝业和华康新材料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向百亿元收入级产业迈进。2011年,园区成功落户项目26个,园内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235亿元,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5.8%,进一步突显了工业核心增长极地位。

煤炭是耒阳的主要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依靠煤炭资源的支撑,耒阳的经济曾盛极一时,经济实力得到飞速发展。然而,资源型城市固能因资源而兴,但亦因资源而困。多年来,“一煤独大”的资源格局造成了煤炭型城市发展的严重依赖,耒阳亦即如此。近年来,受煤炭资源锐减和煤炭价格波动的影响,耒阳单一资源型经济所带来的问题逐渐显露,经济发展后续乏力,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调整产业结构,向纵深发展已到刻不容缓的边缘。

第3篇: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三圈理论;产业转移;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075-03

[作者简介]王云(1978-),女,汉族,安徽合肥人,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高云(1969-),女,汉族,安徽合肥人,高级讲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 2012年度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承接产业转移对区域新型工业化影响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项目编号:SK2012B329)的阶段性成果。一、引言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作为全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和六安(金安区、舒城县)9市,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既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发展区域,更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区域。在具备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的前提下,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影响深远。因此,本文以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基于三圈理论,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展开研究。

二、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影响

(一)三圈理论基本思想

三圈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达奇・李奥那多创立的关于领导者战略管理的一种分析工具,该理论构建了“价值”(简称V,即Value)、“能力”(简称C,即Capability)和“支持”(简称S,即Support)三要素分析框架,认为公共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为社会创造公共价值。根据三圈理论,结合示意图(图1)所示,可将整个区域细分如下。

图1三圈理论示意图可见,Part 1(即三个圆圈重叠部分)当属最优区域,此区域既有公共价值,又有执行能力,还能得到利益相关者的大力支持,是最佳决策区,又称耐克区。其他六个区域都缺乏一定的实施要素,决策时需具体分析。

(二)影响分析

三圈理论指出:好的公共政策要具有公共价值(V),政策的实施者要具备一定的能力(C),同时,相关政策需得到政策作用对象及民众的支持(S)。据此,构建“V―C―S”研究框架如下:

1承接前后的价值判断(V)

价值的判断,多涉及“有无意义”及“应如何做”等问题。无论是承接产业转移前还是承接后,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明确,步伐从未停止。

我国关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研究,源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6年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省是中部六省中的重要一员;2008年皖江城市带进入理论探索阶段,区域新型工业化建设成为关注重点;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代会第四次会议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更加明确了深入研究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因此,无论承接前后,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问题都极具研究价值并受到广泛关注。但2010年以前,由于发展观念未能完全转变,基础设施未能及时配套,专业技术人员储备不足,新型工业化整体发展速度慢。承接产业转移后,皖江城市带积极转变思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效果明显。以2004―2011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从业人员数”为例,详见表1所示:

表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从业人员数

单位:万人

年份 地区 2004 2010 2011合肥市 0.65 0.85 1.22芜湖市 0.16 0.18 0.22马鞍山市 0.07 0.07 0.15其折线图如下:

图22004―2011年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从业人员数(单位:万人)由表1及图2可见,作为四大科技城之一的合肥市,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从业人员数”远远超过皖江城市带中的其他城市。同时,以该市为例,承接产业转移前该项指标在2004年为065万人,2010年达到085万人,承接产业转移后2011年迅速上升为122万人。其他如芜湖市、马鞍山市也存在同样情况。

2承接前后的能力分析(C)

政府能力是政府实际能够履行职责和功能的程度,它要解决的是政府如何去做、通过什么方式去做的问题。承接产业转移以前,皖江城市带内各地市基本各自为政,区域内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区域间合作却略显不足。承接产业转移以后,皖江城市带内各同级政府间秉持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互利共赢原则,沟通良好,交流顺畅,合作积极。2010年11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对皖江城市带的装备制造业、沿江优质钢材、有色金属材料基地建设、家电等产业大力支持,很好地推动了新型工业化发展。以2004―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为例,详见表2。

表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

年份 地区 2004 2010 2011合肥市 7163610 37990180 56174053芜湖市 4658262 22510125 37004936马鞍山市 4086215 13575819 17899170其柱状趋势图如下:

图32004―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由表2及图3可见,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市,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在2004―2011年间也领先于皖江城市带中的其他城市。同时,合肥市在承接产业转移前的2004年,该项指标为7163610万元,到2010年增加了30826570万元,而承接产业转移后2011年仅一年便上升了18183873万元。芜湖市、马鞍山市也增长迅速。

3承接前后的支持比较(S)

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以来,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2010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政府金融办等部门(包括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证监局)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企业上市融资实施意见的通知;2010年7月,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国资委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1条针对性措施,旨在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发挥自主创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领作用;安徽省财政厅、地税局等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切实落到实处;安徽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促进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合肥一小时通勤圈的建立,经济圈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启动,既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扩大了居民生活半径,又满足了利益相关者投资与建设要求,获得了各方支持。这极大减轻了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上的阻力,提高了新型工业化发展三圈模型中最佳决策区(Part 1)的实现可能。有关各方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力支持,对该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以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脚步一如既往的坚定且其步伐更稳;政府能力正不断增强,各方支持力度也大为增加。以三圈理论示意图表示,即在价值圈不变乃至扩大的情形下,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使得最佳决策区(Part 1)的范围将扩大,具体见图4(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前)和图5(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后)所示:

图4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前图5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后可见,承接产业转移极大促进了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并带来更多机遇。皖江城市带应继续加大承接力度,使得那些既有转移价值,又有足够承接能力进行承接,并能得到多方支持的新型工业得以顺利转移,进而推动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和实证分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程必定,袁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承接示范区建设对中国区域发展的时代价值[J]江淮论坛,2010(6)

[3]何龙斌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9(9)

[4]江三良“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与经济合作的经济学解释――蒙城县经济发展跟踪调查与启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5]罗若愚,邹玲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合作治理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株潭和成渝经济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30-135

[6]唐雪凡安徽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2):46-49

第4篇: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市政府《关于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实施意见》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2013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及区政府关于《2013年质量强区工作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发挥质量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我街道2013年质量兴区强街道建设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引,创新质量管理体制机制,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切实发挥质量工作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促进街道地区转型跨越、富民强区、共建小康、同享幸福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保障。

二、主要目标

(一)产品质量目标: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5%以上;生产许可证、3C目录内产品认证覆盖率达100%;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重点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5%以上;进口商品法检检出率和出口商品法检合格率居全市前列。

(二)工程质量目标: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8%以上;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高;新开工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新开工受监工程覆盖率达100%,工程质量备案率达100%。

(三)服务质量目标:学习我区灵山和社区服务国家试点的经验,创新服务质量工作。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市、区工作要求。在生产业领域,培育具有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在生活业领域,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品牌和项目,服务业用户满意度指数逐年提升,为我区争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作出贡献。

三、实施步骤

根据区政府“印发2013年区质量强区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我街道的质量兴区强街道建设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组织、动员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制定我街道整体实施意见,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广泛发动,大力宣传,组织部署创建活动。

(二)第二阶段:创建、完善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各社区、街道机关各相关部门按照实施意见,全面开展创建活动。

(三)第三阶段:验收、巩固阶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接受区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对我街道的创建工作检查验收,寻找问题,查漏补缺,并加以改进。

四、工作重点

(一)大力实施质量提升,增强区域质量竞争能力

1、创新质量发展机制。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并形成符合我区城市特点的质量文化。对创建品牌、技术标准、质量奖励、质量攻关与改进等质量兴区强街道项目给予政策支持与奖励,并明确质量兴区强街道专项工作经费。进一步深化企业卓越绩效管理工作,全面推广“首席质量官”制度。推广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引导并推进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广泛开展QC小组等质量攻关和质量改进活动。

2、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推进品牌培育和推广工程,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点工程领域,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和品牌政策,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加大对创建区域品牌的引导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工作,规范产业发展,提升质量水平。

3、推进标准提升工程。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标准化软实力兴建工程,推动更多的企业承担标准制修订工作,争取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会、工作组)资源落户辖区;全面推进新兴产业标准化孵化工程,挖掘和孵化我街道地区的新兴产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标准化项目,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桥梁作用。

4、深化公共平台建设。加强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在促进产业发展、保障公共安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能力。广泛组织产学研、检学研对接,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充分发挥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在研究开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标准引领、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服务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企业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5、促进企业自主创新。鼓励规模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努力成为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开发投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占比;积极申报专利技术,加快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水平,重点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服务站、大型科研仪器协作网等建设。

6、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快新兴产业、战略产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步伐,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大项目投入和引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促进支柱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7、提升出口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进一步强化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健全常态与动态相结合、企业诚信与风险分析相结合的出口企业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科学、规范高效的出口商品监管体系。鼓励和支持出口生产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高新技术,促进出口生产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产品整体档次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自有品牌发展壮大。

(二)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做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建设,完善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制度,开展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实施企业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建立质量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质量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完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加强质量信用社会监督。

2、抓好食品安全质量监管。从源头抓好食品质量,规范农贸市场秩序,大力推进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着力整治小作坊和无证生产窝点,有效遏制无证照生产、加工、经营食品的行为。

3、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全面落实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着重落实生产经营企业、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逐步形成全街道安全生产的长效监管机制,坚决杜绝特大事故,控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保持街道辖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

4、全面落实打假责任制,明确打假目标任务,构筑覆盖辖区的打假网络,建立打假形势分析制度,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造假事件,对假冒伪劣违法行为严重、社会影响恶劣、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迅速依法查处。

(三)加快建筑产业发展步伐,提升工程质量水平

1、提升建筑产业科技水平。加快推广和应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新建工程达100%。积极探索建筑业发展的新思路,加快建筑产业使用产品的开发和品牌培育,带动地方产业的发展。

2、积极打造精品一流工程。争创建筑精品工程,鼓励企业争创“鲁班奖”、“扬子杯”等国家、省优质工程奖,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大力推进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和规范,督促建工企业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设计、施工质量,强化施工图审查制度,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经验,努力提高辖区建设工程项目职工的素质和技能。

3、大力实施建筑质量监管。配合相关部门,积极创新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机制,强化工程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大力开展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的落实工作,积极消除工程质量通病。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强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

(四)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增强服务行业形象

1、培育壮大产业。实施服务业名牌战略,培育发展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名牌企业,加大扶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服务业老字号品牌,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全面提升生产业和生活业水平。

2、实施达标创建。大力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重点加快信息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领域的标准化进程,建立具有规范性、支撑性和先导性的服务标准体系。积极开展“省级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3、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服务行业社会满意度调查,重点服务企业和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企业,争创省、市服务业质量奖。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街道建立健全质量兴区强街道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辖区质量强街道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宣传教育、考核检查等,并根据市年内通过全国质量强市先进城市验收的进度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实施方案,保证推进经费,认真组织实施,确保任务落实和目标实现。

(二)明确责任,落实目标。街道以签订下发工作任务书的形式,把创建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社区、街道机关各相关部门及辖区规模骨干企业,明确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力争2013年7月通过区督查考核验收。

第5篇: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

一、盐城工业化发展现状

(一)盐城工业化发展成效

一是经济规模持续扩张。到2012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816户,其中销售超百亿元企业2家。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4.6∶47.2∶38.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2%。

二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市形成汽车、机械装备、纺织、化工四大主导产业,占全市比重达75.4%。

三是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盐城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全市开发区、重点园区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3.7%。

四是创新创牌初见成效。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省级技术中心数居苏北5市之首。建成院士工作站18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6家。

(二)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与发达地区相比,盐城的工业化发展不充分。

二是重大项目偏少。缺少龙头型、基地型的大项目、好项目。

三是产业层次偏低。对工业增加值贡献最大的仍然是机械装备、汽车、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不快,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来料装配和进料加工占比较高。

四是创新能力偏弱。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不足1%,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五是工业结构偏重。2012年,盐城市轻重工业比重为37.3∶62.7。当前,盐城市尚处于工业化加速期,能源消耗总量呈刚性增长趋势,完成节能任务的压力还在不断增加。

二、盐城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路径措施

结合盐城工业发展实际,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构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江苏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坚持“一个取向”、突出“两个主攻”、促进“三个提升”,抓好“四个重点”,走具有盐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以下四大目标:

一是规模效益快速提升。工业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单位产出物耗能耗显著下降,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强化。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达到省下达目标要求。

二是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三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质量显著提高,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是载体功能明显增强。土地集约利用,空间载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功能和配套功能显著增强;重点镇工业集中区、中小企业园特色更加明显。

具体措施方面,重点实施五大行动:

一是重大项目攻坚行动,努力在跨越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把高新特大项目作为工业加快发展的核心动力,坚持招引重大项目,坚持推进特色项目、优质项目,在更高标准上努力实现重大项目连续突破。一要抓招商引资。围绕沿海开发、新特产业发展、千企促转型工程,大力开展招商选资,重点突破一批超10亿元乃至超30亿元、50亿元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围绕东风、悦达、起亚三工厂,策划系列招商活动。积极寻求央企来盐城布局,组织一系列央企对接专题推介活动。二要抓项目推进。继续抓好工业三百工程,滚动实施30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期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市县领导联系制度和季度督查通报制度,促进重大项目有效实施。切实落实各项扶持措施,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新增长点集中,逐步建立重点增长点产出绩效评估考核机制,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要抓技术改造。组织实施全市“技术改造提升”工程,以提升技改覆盖面、提升质量内涵、提升后续效益为主攻方向,确保到“十二五”末,全市“千企升级”工程企业重点技改全覆盖,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技改投资占比,大力探索建立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协调推进机制。四要抓载体建设。引导国家级开发区瞄准打造千亿元级园区,推动各县(市、区)省级开发区打造500亿元级园区。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产业政策要求,鼓励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引导相关园区按照区域产业定位招引企业、新上项目,打造自身产业特色。大力支持各类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功能配套。

二是实施龙头企业培植行动,努力在规模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培育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是盐城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一要大力推进千企转型发展。推进督促规模企业滚动实施技改项目,力争实施技改覆盖面达到100%。推动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鼓励大企业实行强强联合,主动与同类型优势企业实行多种形式联合重组,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强化对企业重组的跟踪和督查,着力推动30家企业完成战略重组。二要全力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组织50户重点企业做好战略规划修订工作,建立健全大企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细化落实大企业(集团)挂钩服务制度,积极主动为挂钩服务的市领导和部门提供协调服务工作。组织实施一企一策个性化扶持方案,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三要加快推进企业国际化步伐。出台盐城企业国际化发展规划,瞄准韩国、港台开展国际化招商,积极稳妥地推进跨境重组上市,引进和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

三是实施创新驱动提速行动,努力在创新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把企业自主科技创新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立足盐城实际,将工业增长建立在投资拉动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上。一要突出产业优化升级。继续实施新特产业倍增计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招引一批领军企业、领军人才,建成一批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推动新特产业在招龙头、建园区、促合作、抓创建上取得新进展。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行动计划,着力抓好一批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四新”技改项目。二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在全市定报企业中开展有研发中心、有新产品、有专利、有品牌、有产学研合作“五有”创建活动,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建成自主研发机构。三要突出公共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新特产业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强化与在盐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为主要方向,以南京、上海等地高校、研究机构为新的突破口,不断深化政、研、企紧密合作,深入推进校企联盟、技术转移联盟建设。

四是实施智慧盐城建设行动,努力在融合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坚持以快补晚、以高制胜,高起点、快节奏,大力度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打造工业发展新优势。一要积极推动智慧盐城建设步伐。研究制定智慧盐城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目标,加快实施市政府信息资源中心和部分重点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二要积极推动信息产业倍增发展。加快盐城国际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城南新区创意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建设。加大全市电子产品制造业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力争盐城市电子信息产业总量在全省位次提升1―2位。认真实施国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园区等申报创建活动。三要积极推动社会信息建设进程。加快出台全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加大盐城市农业现代化重点项目2012―2015年计划的实施力度。大力推进全市党政机关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备案、测评整改工作。加强无线电、通讯、网络等安全系统建设,提升信息安全防控能力。加快诚信盐城网、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一网两库”建设,深入推进信用管理“千企贯标、百企示范”工程。

第6篇: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

今天的这个会议非常重要。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精神,总结回顾我市“十五”服务业发展成就,安排部署“十一五”服务业发展重点和任务。等下,明华书记、崇谷市长、省发改委欧阳彪副主任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充分肯定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显著成绩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级各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服务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服务业素质不断提升。“十五”以来,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在规模总量上仅次于长沙,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年的116.06亿元提高到*年的213.08亿元,五年净增97.02亿元,超额完成“十五”目标,年均增速为10.52%,占GDP的比重为36%,对GDP的贡献率为33.1%。*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41.91亿元,增速为13.4%。

(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土地、矿产拍卖、房地产、人才、金融、科技、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全面启动,营利业发展速度加快。非国有经济占服务业的比重明显提高,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已达90%以上,公路、水路货运量的84%为非国有经济。本地一批服务业在做强做优上成效明显,如香江百货、林隐酒楼、雁城宾馆、神龙大酒店、曲园酒楼、华源大市场等等,已成为本地服务业发展明星。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家润多、肯德基、麦当劳、晶珠、步步高、广百百货、国美电器等众多知名品牌公司陆续落户我市。

(三)就业功能不断增强。全市服务业从业人数一直稳步增长,到*年底,从业总人数已达122.6万人,据调查,我市下岗失业人员70%进入服务业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近一半转移到服务业,如旅游业从业总人数达10万以上,保险业达*人以上,物业管理达*人以上。五一大市场安排了各类就业人员3400多人,*商业城、华源大市场安排从业人员也都在*人以上,全市社区服务中心(站)达163个,各类便民设施、网点场所达1.3万处,安排就业人员近3万人,这对解决城乡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财税贡献不断加大。“十五”期间,全市服务业税费总收入由*年的12.6亿元增加到*年的20.08亿元,五年净增7.48亿元,比重逐年提高,作用愈加明显。*年,全市服务业实现费税收入25.03亿元,占了地方财政总收入的“半壁江山”,服条业已经成为了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特别是明华书记、崇谷市长高度重视;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扎实工作,得益于各服务企业的艰苦努力。我市在探索和推进服务业发展中,也逐步摸索、积累、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一是强化规划引导。坚持把发展服务业摆在重要位置,编制了全市“十五”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各有关部门、行业也相应组织编制了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物流等一系列专项发展规划,各县市区也都编制了本区域重点行业的发展规划,在思路、目标、布局等方面,引导服务业快速发展。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坚持从服务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难点问题入手,研究提出具体政策。我市相应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农业休闲产业等一批具体的政策意见,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解决了一些制约发展的具体问题。三是强化资金引导。坚持发挥省市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十五”期间我市争取国家和省里服务业发展资金4.33亿元,市本级财政投入每年都在1亿元以上,我市在农民工跨地区就业、中心城市社区服务、万村千乡、旅游、商贸等方面,建设了一批影响面广、带动力大的示范项目,有效调动了社会力量的投入。四是强化改革引导。坚持运用市场思维、市场机制、市场手段,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工作方法等方面,推动服务业的改革创新。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市服务业的发展还存在层次偏低、规模偏小、功能偏弱等问题,增长方式传统粗放,产业扩量提质任务艰巨,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我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6%,与沿海地区的50%、发达国家的70%比,低了10-30个百分点,发展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必须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工作中,还有认识不够、引导不够、创新不够等问题,体制、机制的制约因素有待消除,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这些问题和矛盾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研究,认真解决。

二、理清思路,努力推进服务业的二次创业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服务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三次产业结构将由以工业为主向工业和服务业并重,进而向服务业为主转变。“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服务业的地位将更为突出,作用将更为明显。可以说,当前我市的服务业,无论是市场机制、增长方式,还是管理模式,都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因此,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科学定位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一)要把握三大潮流。一是经济发展由农业经济转入工业经济的潮流。当前,工业化正由中期向后期加快推进,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已成为全球产业经济发展的主流,现代服务业正迅速向现代制造业生产前期的研发、设计,中期的管理、融资,后期的物流、销售,进行全过程的渗透。表明服务业不仅是当前的基础产业,而且正加速上升为后工业时代的支柱产业。二是社会进步由乡村时代转入城镇时代的潮流。“十五”期间,我市城镇化水平以年均1.28个百分点的增量发展,享受城市文明、现代服务的人口日益增多,为商贸、餐饮、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带来了广泛的市场需求。这表明服务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在城市服务业方面正孕育着巨大的产业空间。三是管理体制由传统计划型转入市场型的潮流。我国市场化程度已达到70%左右,“十一五”我们将完成入世的后过渡期,并致力于打破城乡的深度推进,表明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兼顾公平和效率,运行机制越来越注重高效和灵活,管理模式越来越趋向多元和规范。

(二)要抢抓三大机遇。一是产业转移的机遇。当前,全球经济“服务业化”趋势日益明显,服务业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目前,全球服务业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占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十一五”,随着服务业对外开放承诺的兑现,我们将迎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良好商机。同时,随着泛珠合作、长三角地区开发的深入推进,港澳和省外资本也将更大规模地进入我市现代物流、商务、信息等服务领域。二是中部崛起的机遇。去年,中央下发了《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这一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市发挥资源、人才、区位优势,加快形成资源—人文—旅游、科教—人才—信息、区位—交通—物流等服务业发展的产业链条,为我市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增强农民购买力;有利于扩大农业对生产业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发展,增强服务业规模效应,为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三)要适应三大需求。一是新型工业化的需求。“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新型工业化带动“三化”的战略,力争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年均增长15%,GDP能耗下降15%。要适应工业化提速的要求,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服务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为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后工业化时代积蓄能量、奠定基础。这也是当前我市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二是城镇化的需求。预计到2010年,我市城镇化率将由目前的37%提高到45%左右,新增城镇就业26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50万人。按我市*年城乡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差额1452元计算,每年可增加105亿元的服务消费。要适应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要求,大力发展消费业及旅游等特色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三是市场化的需求。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是大趋势,而自主创新、自主创意是当前市场的紧缺资源。数据表明,目前,全球创意经济每天创造产值220亿美元;10年来,英国整体经济增长70%,而创意产业增长了93%。要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充分利用我市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充分发挥湖湘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加快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设计、广告、策划等创意产业,促进服务领域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这是构筑硬实力和软件实力的基石,也是致力于建设和谐*的需要。

三、明确重点,突出强化服务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服务业涉及20多个行业,行业多、范围广。加快服务业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十一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我市服务业要保持年均11.8%的增速,到2010年,总量要达到383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7.3%。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结合市情实际、立足现实基础、挖掘内在潜力,重点引导、重点扶持、重点推进。

(一)大力发展生产业。这既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推进工业化的战略举措。要围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战略,加快生产的集聚发展,推动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形成与工业化战略相适应,与工业化水平相吻合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力争到2010年,生产业增加值达到13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5%,占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36%以上。突出抓好6大行业的发展。

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交通、资源、商贸的优势,积极融入国家、省物流产业加快发展机遇之中,重点抓好白沙、松茶物流园区的发展规划,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做强做大一批物流中心、配送基地,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物流标准化体系。力争到2010年,全社会物流总成本下降到18.5%。

金融服务业:以培育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组织体系为基础,加速金融现代化。银行业,重点是稳步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组;证券业,重点是发展企业改制辅导、股权分置改革、上市保荐、并购重组、风险投资等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重点是开发责任保险、企业年金等新产品,积极发展各类经纪、公司和公估机构。力争到2010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

商务服务业:按照专业分工和国际标准,拓宽行业体系,提高服务水平。重点是:壮大法律、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规模;鼓励发展创意企业,形成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互动融合的产业链集群;支持专业展览公司和会展企业的发展,培育形成1-2个国内外知名的会展品牌;加快城区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形成“五区一线”的空间发展格局。规范完善人才培训、职业中介服务体系,提高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比重。力争“十一五”期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信息服务业:支持公益性和面向市场的商用数据库建设,以信息化试点城市为契机,以电子政务为龙头,以企业信息化为重点,以社区信息化为纽带,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努力构建起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集约化”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基本框架。到2010年,互联网用户达到50万户,固定电话达到150万户,移动电话达到200万户,总产值年均增长18%以上,经济总量达40亿元。

科技服务业: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成果转化,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成果与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体系、商品条码服务体系和标准技术法规信息资源系统等建设,建立和完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体系。力争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5%以上。到2010年,建设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农业服务业:服务新农村建设,围绕“三农”,突出抓好产前的种苗服务、产中的农技服务、产后的市场服务,以及农民培训服务,完善良种培育、农技应用、疫病防控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适合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遍布城乡的市场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休闲经济。到2010年,培育出100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全市形成28家过亿元的区域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争创1-2个劳务输出品牌。

(二)规范提升消费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扩大消费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提升消费服务业和新兴行业。重点抓好5大领域。

批零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推进流通现代化、规模化。合理调整城市商业网点布局,支持大中型超市向乡村延伸,配合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规范改造现有综合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完善城乡市场网络。培育4家销售收入过10亿,28家过亿元的市场(商场)。力争“十一五”期间,引进4家以上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批零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

餐饮业:以湘菜土菜产业为龙头,重点培育湘菜名厨、名品、名店,发展湘菜正餐、快餐、风味小吃和特色食品,推广衡东土菜、南岳素菜等美食名品,推行餐饮业评等、定级、授牌等活动,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餐饮业品牌连锁经营,壮大产业规模。力争“十一五”期间,餐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18%以上。

养老服务业:适应养老服务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社区服务养老产业,培育形成3个以上接待人数达1000人以上的养老服务企业。加快扩张养老服务、医疗康复、娱乐健身、旅游、老年食品与用品等产业链。到2010年,基本形成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异地互动养老、综合型养老与专业型养老相结合、城乡统筹协调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非国有投资养老服务机构占养老服务机构总数的50%以上。

房地产业: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积极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房,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搞活二、三级市场,放开租赁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市场服务功能,形成集交易手续办理、产权登记发证、经纪、评估、担保、拍卖、保险、贷款为一体的专业化、规范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行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分业经营,完善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力争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43亿,年均增长9%以上。

社区服务业:这是一个新兴行业,也是社会力量、民营资本最易进入、最好创业的一个领域。要围绕构建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拓宽家政、托育等服务内容,壮大品牌企业,建设组织网络化、制度规范化、队伍专业化、设施配套化的社区服务体系。争取到2010年,全市建设完善21个社区服务中心和157个社区服务站,打造一批精品开发小区,从业人数达到5万人,增加值年均增速12%以上。

(三)做大做强特色服务业。我市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拥有知名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既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是软实力的象征。

旅游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整合城区旅游资源,建立以南岳为龙头、城区为中心的辐射全市的大旅游格局。要实现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转变,关键在于产业化。要充分发挥旅游作为一个天然的大市场、大卖场的优势,选择、培育、壮大一批有市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鼓励、支持、引导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开发、整合、提升一批高品味的旅游商品,充实、建立、完善一批专业素质高、覆盖范围广的营销网络,抢占国内外市场的最大份额,实现产业链的最大延伸,促进旅游产业的几何式增长。要进一步打造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力争到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20%,我市成为中部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文化产业:立足地方特色文化,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和名牌战略,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积极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艺、体育服务等产业,创作适合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扶植文体机构,做强*广电和*报业,发展*花鼓戏、湘剧和祁剧,办好南岳佛道教音乐会。力争到2010年文化产业总产值达53.8亿元,年均增长20%。

四、开拓进取,推进全市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我市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制定,蓝图已经绘就。要完成规划目标,必须从现在开始,抓起步、抓启动、抓实施。要重点抓好以下4项工作:

(一)抓重大政策的落实。今年主要是落实三大政策:一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二是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生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指导意见》;三是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各部门、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抓紧调研、创新思路,提出配套的实施意见和可操作的办法,真正拿出一些对服务业发展管用的政策措施。为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特别是市县发改部门,要把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和改革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注重做好4项工作:一是机构,要加强;二是人员,要充实;三是经费,要保证;四是投入,要增加。要与国家和省引导资金配套,不断增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协调功能。

(二)抓重大工程的建设。服务业是一个投资多元化比较明显的领域。政府资金重点是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强共性平台设施的建设。各县市区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抓紧建立和完善服务业重大项目动态库,在物流、教育、文化、市场、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储备、开发、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以项目实施促进服务业更快发展。

(三)抓重大改革的推进。从服务业领域看,重点是要深化社会事业和垄断行业改革。要明确区分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领域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的界限,对应该和能够市场化的领域,尽快放开市场准入。推进后勤服务由自我服务向社会服务为主转变,由“自给”为主向“外购”为主转变。统筹推进电信、铁路、公用事业等行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在改革中,要注意把握好三点:一是要通过创新推进改革。相对于国企改革,服务业改革的空间和回旋余地比较大,加上本身机制相对灵活,其承受能力也比较强。只要创新观念、创新方式,进行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就能够收到良好的实效。二是要通过市场推动改革。关键是要调动社会中介组织的力量,大力发展各种行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其在制订行业规划、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方面的作用,实现行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促进服务业管理模式的科学化、市场化,以及服务内容的标准化、规范化。三是通过开放推动改革。要进一步实施服务业对外开放战略,有序推进银行、保险、外贸、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开放,积极引导国际服务业经营理念、先进技术和服务品种,促进市内服务业与国际惯例接轨;要抓住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机遇,吸引跨国公司来衡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参与我市服务业竞争,形成多元化的开放、竞争格局。

第7篇: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技术创新的原则,建立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运行机制,努力提高我县技术标准总体水平和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标准化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创新型县城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工作目标

到2010年,力争使我县工业、农业、服务业的质量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从业者标准化意识有明显增强,标准化研制水平有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所突破,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标准化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一)工业标准化: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到“*”末,力争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国际标准)达到60%以上;全县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100%;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00%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争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3家以上;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技术标准知识普及率达到90%;建设一批具有我县产业特色的技术标准应用推广示范基地,组织有竞争力、技术含量高、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项目申报国家标准科研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

(二)农业标准化:建立完成市级以上农业地方标准9项,新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建立健全以优质、特色、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为主体的农业标准体系。推广和实施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积极推广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认证),到“*”末,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企业达到3家以上,80%以上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实现标准化,重点批发市场实施标准化管理。

(三)服务标准化:创建3个以上服务标准化示范点,提高县城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

三、重点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标准体系。

加强标准化总体发展的动态研究,尽快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研究、探索并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宏观调控与服务,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技术标准运行机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专利技术、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形成标准研究促进科技创新、标准应用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试点示范力度。

大力培育,使企业成为技术标准研制和实施的主体,鼓励企业实施超前性技术标准。结合我县的产业优势,建设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技术标准示范行业和示范企业,提高主要行业和主要产品的技术、质量水平,推进全县高水平技术标准的应用工作。

(三)建立完善社会公共信息服务和检测服务平台。

着力解决企业在获取国际、国内相关技术标准、技术法规信息上的严重滞后问题,积极实现与国家级技术标准信息系统的联网,开发建设各类标准数据库,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服务网站,为社会提供信息反馈、技术咨询服务平台,构建我县的技术标准工作支撑体系;着力解决广大中小型企业检测能力不能满足标准检测要求、质量控制水平低下的问题,加快公共检测技术平台建设。针对我县科技发展的要求,推动企业由单纯被动的执行标准,向深入研究标准、实现技术创新转变,制定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先进标准,并运用先进标准实现技术领先和市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

(四)加大实施农业标准化力度。

推动农业产业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强化农业标准化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中的桥梁作用,以农业科技化、产业化、标准化为前提,发展绿色、有机、出口农业,促进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业生态明显改善。

(五)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

积极拓展服务业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的标准化建设,重点在社会公共服务、商贸、医疗卫生、金融等行业制定我县的服务标准,强化服务标准化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我县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品位,促进全县服务业现代化管理的发展。

(六)加快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技术骨干、标准化专家的作用,是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保证。要建立技术标准人才培训、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强技术标准后备人才的培训,培养基层骨干,引进国内知名专家,形成一支高标准、国际化的技术标准梯队人才队伍,以适应、满足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需求。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辖区内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工作。质监和科技部门负责对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实施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业、农业、文化、商务、环保、卫生、安全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部门负责本部门、本行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各规模以上企业要确定专业性机构履行标准化工作职责,开展相应活动。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标准化继续教育工程,构建以质监、科技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骨干的培训网络,鼓励标准化人才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建立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实行奖励和补贴政策,对制定市级以上标准的单位或个人,创建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合格的龙头企业,依据《*质量兴县活动实施意见》(泗政办〔*〕11号),由县财政给于奖补。将先进的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纳入省、市科技进步奖评定范围,推荐上报。

第8篇: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

结合我区实际,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关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进规范厂房区建设意见的通知》豫政办〔〕60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使用规范厂房加强工业企业集约用地的意见》郑政文〔〕134号)精神。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推进规范厂房建设作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着力构筑中小企业投资守业和衔接外来投资项目的有效载体,促进全区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规范厂房建设的原则、范围、规范

(一)原则:规范化厂房区应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村总体规划。

(二)范围:全区工业聚集区都必需建设和推广规范厂房。其中一期建设200亩。

(三)建设规范:新建规范厂房要严格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使用规范厂房加强工业企业集约用地的意见》郑政文〔〕134号)文件规定建设。规范化厂房建设面积不少于15万平方米,层高原则不低于3层。

三、规范厂房的开发模式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一)政府主导模式。自行招商。

(二)单一模式。即交给企业自行运作。

(三)政企联合模式。风险共担。政府以土地入股,开发商投资建设,成立股份制公司。

企业、投资开发商、银行四方联合互动的原则。一期工程实行区政府牵头组织。

投资建设及征地款的前期支付,区政府负责料理前期征地、规划的各项手续。规范厂房的招商工作(征地款将于企业向银行实行按揭或企业直接购买时收回)

结合自身生产需求,企业根据规范厂房建设要求。与开发商签定建设协议,量身预定规范厂房,并向开发商支付定金。

依照规划要求,投资开发商向政府交纳保证金。投资规范厂房建设(待工程完成90%时政府将退还其交纳的保证金)

银行与购买方签约料理规范厂房的按揭手续。

四、目标任务

7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年6月底完成工业园规范厂房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年年底一期工程实现交付使用。

五、组织机构

进一步加快建设工作进度,为切实加强对我区规范化厂房建设工作的领导。根据区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惠政会纪〔〕10号)要求,决定成立区规范厂房建设指挥部(详见附件)具体负责规范化厂房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

六、任务分解

各工作组要明确时间进度,第一期规范化厂房建设分三个工作组。齐头并进,同步开展工作。

(一)规划土地建设组

组长:

责任单位:区规划分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环保局、交通局

责任人:

完成工业规范厂房园区内的道路及排水主体工程修建。任务:做好规范厂房建设用地的规划、用地手续操持。

规范厂房建设所需的各项环评手续,时间要求:年6月底前完成各项规划的申报、审批手续。建设规范厂房所需土地的集体土地使用证的操持、申报国有工业用地的各项手续;8月底前完成规范厂房园区内的道路、排水工程建设;11月底前完成国有土地使用证的料理工作。

(二)征地弥补拆迁组

组长:

责任单位:

责任人:

任务:完成项目用电工程、被征地村民弥补及围墙的建设

征地村民的弥补工作,时间要求:年6月底前完成开工前的用电工程。施工场地围墙的拉建工作。

(三)项目组织协调组

组长:

责任单位:区经委、财政局、商务局、各镇办

责任人:

统筹工程进展,任务:沟通协调联系。建立规范厂房项目库,做好工业项目的引进

督促开发商完成开工前的厂房设计;7月初正式开工建设;7月中旬完成规范厂房项目库建设;12月底前完成第一期规范厂房建设任务。时间要求:年6月底前完成第一批入驻单位的筛选并与开发商实行对接。

七、保证措施

第9篇: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

“十一五”是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继续改善,政策法规不断健全,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地位作用持续增强的五年,是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逐步强化、资金投入持续扩大的五年。全省农机推广系统按照农业部和省农委要求,科学制订培训实施方案,逐项分解培训目标,落实具体培训任务。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快速发展。我省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重要引领和支撑力量。

于文波副主任指出,“十二五”时期,农机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是引导农机推广工作健康快速发展的纲领。全省各级农机推广部门要认真学习好《意见》,领会精神实质,抓住机遇,积极将国家对农机推广体系的支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省政府出台配套《实施意见》,指明了我省农机推广工作的具体方向;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农机推广带来新需求。

于文波副主任强调,在新的历史机遇之下,我省农机化发展工作要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积极做好2011年农机推广工作。

2011年全省农机推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以推进农机推广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为突破点,以推广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为主攻点,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做好备春耕技术指导工作 在春耕生产来临之际,各级农机推广机构要认真开展备春耕生产技术服务工作。把农机技术服务于春耕生产作为当前的中心任务抓紧抓好,做到组织精心,部署周密,措施明确。为全省农民备春耕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为我省的春耕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做好农机推广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配合农业部、省农委推进农机推广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切实做好农机推广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

加大重点农机化技术推广力度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工技术、马铃薯机械化技术、农机节能技术、水稻钵苗机械化移栽等六项农机化重点技术,以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展重大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2011年,全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300万亩,“十二五”末达到1000万亩;玉米机械收获作业面积1200万亩,“十二五”末达到2000万亩以上。

进一步加大推广机制和方法创新的力度,探索“社企合作”推广新模式要加强管理部门相互协调、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推广机构相互协作,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协调机制。通过农机大户、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科技示范,带动普通农户发展农机化。

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建立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2011年,重点围绕玉米机械收获技术、免耕播种技术、水稻钵苗机械化移栽技术和大中型拖拉机使用开展培训,全年计划培训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机手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