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文

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

第1篇: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工艺生产 模具 数字化 制造技术

引言

模具生产在塑形类工艺装备中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越来越快,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高,传统的模具加工工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市场与工艺需求。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工业生产中模具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引入模具生产加工中,从而实现了质量与效率上的双重飞跃,达到满足市场的质量需求。本文通过解析数字化制造与生产工艺,并结合当下的模具生产理念,探究基于数字化制造工艺的模具生产技术。

1 工业生产中模具生产的模式与需求分析

工业生产领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生产模式就是模具生产。由于工业化与车间流水化的不断进步,塑形等重要工艺设备开始大规模发展,从而导致市场需求不断攀升。于是,传统工业领域中的模具生产的质量和市场需求就开始进一步增加。因此,需要在原有的生产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高与技术引入。那么,对于传统的工业生产中,模具的生产模式与需求是怎样的呢?

1.1 传统工业生产中模具的生产模式分析

传统工业生产中,集成化与量化生产概念相对比较淡薄,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批量化的生产过程中,流水车间的生产方式虽然已经得到了应用,但是在庞大的市场需求环境下,依然无法满足要求。因此,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实现模具生产的市场质量与数量需求,就需要对传统的模具生产工艺进行改革。传统的模具生产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生产批量化与质量之间的生产矛盾。批量化生产过程中,由于传统生产工艺与技术无法达到较高的要求,从而造成在批量化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大批量生产造成质检不合格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传统模具生产加工工艺中,工艺技术存在一定弊端,面对大批量的生产与加工过程,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批量高质量生产,造成批量与质量之间的生产矛盾。

第二,高精准模具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要求无法满足。在生产加工模具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高精端的模具产品而言,无法真正达到质量要求或者是精准要求。因为在传统的加工工艺中,精度的标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提升,而市场对于模具精准度的要求则越来越高,尤其是小型以及微型模具的生产与加工,更是存在非常严重的精度不够的问题。因此,造成了一段时间内,生产与加工存在非常多的问题。

第三,生产理念依然存在着传统生产模式的思想;传统生产模式中,对于一些质量要求的思维模式依然存在。模具的误差指数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低,但是一些生产制造加工企业并没有随着时展,而是一直采用传统的质量标准进行加工,从而造成了技术上落后,生产产品质量的不达标。

总之,传统模具生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传统的生产模式越来越不符合市场需求。

1.2 模具生产技术的需求分析

模具的生产模式存在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生产技术方面,传统的模具加工与制造依然存在问题。因此,对于技术的需求而言,传统的技术也存在问题。

首先,传统的模具生产技术标准并没有进一步改善。工业生产领域中,技术标准的完善和规定,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由于生产批号与批量的原因,无法随时更改生产工艺的技术标准。但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市场需求变化越来越快,导致在一些生产领域中,技术标准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模具生产领域中,造成了技术标准落后市场需求的现象。因此,传统的模具生产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次,精准化生产技术的拓展。模具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指标就是模具的精度,在传统的模具加工制造工艺中,精度的标准依然无法达到市场的最高需求标准。由于技术的落后,造成在精度方面无法达到标准,从而影响模具加工的进一步发展与市场拓展。

最后,质量检测的技术需求提升。质量检测依然需要满足现有市场的标准,因此对于传统的模具质量检测而言,依然需要在质量检测方面进行技术标准的提升,从而满足市场需求,保证生产流程的一体化。

2 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解析

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是未来工业生产的主要应用工艺之一。数字化的制造工艺优势非常明显,不仅可以提高工业加工产品的质量与精度,更可以利用全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从而大大提升传统工艺生产领域中的生产效率。数字化生产技术,是基于计算机平台的一种先进技术,在工业生产与加工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其技术优势非常明显,满足现有市场对于工业生产技术以及产品的需求,在质量上能够保证产品的高质量与高精度,在流程化方面,其生产流程更加科学高效,质量检测方面做到了更加严格的标准,从而对产品的质量更加有保障,对未来市场的拓展以及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在传统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3 基于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的模具加工工艺分析

通过对传统模具生产与加工的弊端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技术层面上对模具生产进行拓展,才可以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是未来工业生产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因此,基于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的模具加工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数字化生产制造工艺,确保了模具加工的精度更高。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高精度,而对于模具加工制造而言,精度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要求标准。那么,对于数字化制造工艺而言,需要进行哪些配套设计呢?对于模具加工技术设备而言,需要引入全自动数字化生产标准设备。利用计算机平台为基础的智能操作模块,完成全自动化的控制操作。模具的成型以及切割,都利用数字化标准与技术进行完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具加工的精度问题。

第二,模具的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在生产流程的环节中,依然需要采用数字化技术来实现传统加工工艺的提升。数字化的加工与生产流程,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实现生产流程过程中的高量化标准。数字化加工流程的对接方式非常简便快捷,可以实现高效率的生产流程,在对接的过程中进行高效率的流程转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三,模具质量检测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质量检测是工业生产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质量检测的过程中,依然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从而将检测精度进一步提升。实际上,在数字化生产工艺的应用过程中,这些流程都是一体化的,不会出现其他的冗余环节。在彼此流程之中,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有效地提升加工效率与生产质量。

总之,数字化生产工艺,在模具生产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不仅仅提高了模具生产的质量以及精度,在生产流程方面也起到了优化的作用。在最后在质量检测过程中,满足市场的标准,从而保证了模具投放市场以后,能够最大面积地覆盖原有市场,甚至是拓展全新的市场。

结语

本文通过对模具生产与加工工艺进行分析,了解到在传统生产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引入了数字化加工工艺,从而在生产质量和模具精度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此外,对于生产流程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在市场投放过程中,更加高效快捷地实现模具的量化生产,从而改善了传统的生产滞销现象,为模具生产的市场拓展以及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陆东.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研究[J].科技资讯,2007(14):103.

[2]李泉林,郭龙岩.综述RFID技术及其应用领域[J].射频世界,2006(01):51-62.

第2篇: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医院 电子病历

我国正处在医院改革期,三年里国家投入8500亿元医改资金用于医改。2011年则是实施医改重点工作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 的开局之年,规范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明确医疗机构信息化系统应当具有的功能,更好地发挥信息系统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则是2011年医改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应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医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多数单位目前的网络规划与系统设计都是建立在原有基础上,不能适应区域医疗等新的发展要求。

现在软件的结构和功能相对落后,不利于医院的持续建设。主要应用于门诊、住院、收费、药房、药库等几个以财务为核心,围绕费用、药品等工作进行的HIS系统,临床应用项目很少。[1]①没有门诊医生工作站,门诊诊疗过程对手写处方、手写申请单等依赖过多,不能与医技科室系统集成。②没有实现分诊系统与分诊信息显示。③没有实现住院医生工作站与电子病历,医嘱由护士录入,职责不分明的传统流程上。④缺乏数据挖掘与数据利用,缺乏支持医院管理的综合查询系统等相关系统。⑤缺乏ERP系统;医疗质量控制、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控制等深度应用的系统。⑥缺乏大屏幕显示、无线网络技术、PDA技术、条码与识别等成熟技术的应用和支持。明显落后于当前医院数字化信息建设的步伐[2]。

2.医院对系统应用连续性、出现故障后,对系统恢复的及时性,对网络系统的响应时间、开放性、可扩充性、可维护性以及先进性;对事物处理的实时性、存储、通信容量等要求都很高。因此对信息系统工作也有更高标准。

系统设计中模块化程度不够,模块的相对独立性不够,关联设计根本没有,参数化程度也很差。系统间未大规模集成,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长期的数据积累导致一些功能使用时,运行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医院规模逐步扩大的需要。

多个医疗应用软件系统如:病案、统计软件;财务软件、药品不良反应和疾病上报、妇幼保健等等软件,尤其是医疗保险软件系统,需大量数据的二次录入,不但增加了医院的工作量,加大了医院的支出,而且增加了质控的难度和数据不准确的风险,也给病人就诊、报销都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有待于通过信息化建设解决,以缩短病人在医院的就诊时间,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强度,提高其工作效率[3]。

3.医疗机构由于业务特殊性,信息化经费、人力资源对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维护支撑不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甚少,医院更愿意投资购买一些可以马上产生效益的医疗设备,而不愿意在不能直接产生经经济效益的信息系统上投巨资。

医院信息化过程中,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除信息系统的不断建设外,每天的工作都在高强度、大负荷地运转,却不能享受优厚甚至只是正常的待遇,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匮乏[4]。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传统模式下的医院管理流程逐步显露出服务水平低、工作效率低、医疗质量差、内部管理僵化等不足。医院管理流程并不是真正的医疗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是病人信息的共享,包括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医疗保险、卫生行政部门等的信息共享,以数据库为中心实现病人信息的无纸化和无胶片化。今后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不再是医院管理的信息化,而是临床管理的信息化,把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临床中去,是指以病人为中心,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全面集成为手段,建立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用先进的IT技术对全院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全面的优化和整合医院内部、外部的信息资源为医院临床服务,使医院在人性化、集成化、智能化、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网络化的状态下协调的工作,为患者提供先进的、便捷的、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建立全院科研教学的信息平台和数据仓库,提高医院服务水平、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以及整体经营效益,打造先进的、全面的、现代化的数字医院[5]。

医院在优质、高效、低耗的条件下,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以信息技术为技术构架和操作手段系统,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需要,也是医院自身建设的需要。走质量效益型的内涵性发展模式是建设数字化医院的必由之路。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利用。形成合理高效的管理方法,逐步完善医院管理,提升医院的综合院力。

三、 结论

众所周知,数字化医院建设能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提升医院的品牌效益和核心竞争能力。数字化医院建设也是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网建设的需要,是医院市场化的需要,是医院向现代化医院的标准的要求,同时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也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更好地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服务,为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数字化医院建设是医院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目标。

参 考 文 献

[1]肖琦.《医院信息化现状及前景探析》.职业.中旬,第2期

第3篇: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0-7342-02

1 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发展现状

校园数字化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地域活动中的众多信息孤岛,通过校园的现代化的通信基础设施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的高速、优化、整合和共享。数字化校园就是以校园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技术基础,利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工具和手段,实现整个校园从硬件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到组织活动的全方位数字化建设[1]。简单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里实现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资源数字化、用户终端智能化。

数字化校园主要建设目标就是搭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扩展性强、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化管理。

目前高校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基本具有以下条件:存在多校区的高校在校区之间用光纤连接,整个校园网络主干千兆/万兆,百兆到楼层/桌面,光纤Internet出口。基于校园网的各种应用有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远程访问、FTP服务、文件共享、门户网站等。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在有线校园网的基础上,利用WLAN技术实现无线校园网。

2 国内高校在校园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不但打破了传统校园的地理空间和时间限制,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使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而且为校园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数字化校园能否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信息优化中发挥作用,能否使校园网络、多媒体和资源信息得到高效利用,这才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真正目的,也是衡量校园数字化先进程度的主要标准。国内高校在校园数字化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信息交流提供了帮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数字化校园的运行效率。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2.1 对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模糊,存在“重硬轻软” 现象

许多高校以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建网站、架网线、接终端、搞预算,以为数字化的主要任务是硬件设施购置、安装和运行,把校园数字化的目的和手段混淆起来;或者以为校园数字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机器,而把人和管理放在次要位置,倒置了“有”和“用”的关系。钱可以买来先进的设备,但买不来良好的应用,钱可以买来高端的校园网设施,但买不来真正的数字化校园。

2.2 在基础建设阶段缺乏整体规划,在后期资源信息整合与利用阶段欠缺信息规范

由于国内高校在管理、决策执行体制上的缺陷,导致许多高校在校园数字化建设初期规划中缺乏科学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这些规划方案有的由校教务处提出,有的由网络中心、电化教育技术中心提出,有的由学校所属的远程教育学院或图书馆提出。由于各部门在提出规划方案过程中不免要从自身业务或部门利益出发,或者由于规划人对于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上的情况不太熟悉等,这些都难免造成规划的零散,导致规划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统一性,直接影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质量和后续发展。

2.3 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意识有待提高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信息知识及应用技能的掌握,这对人们理解信息,利用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校内有些教师、学生,良好的信息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不良的信息习惯和偏低的信息素养将大大阻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研究表明,在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难度和障碍最大的工作就是教学信息化问题。在中国高校中,关于各高校教师信息技能准备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科教师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是很熟练[2]。

2.4 在管理上缺乏协调,分离的服务模式导致系统不能共享

学校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业务分工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数字化校园中承担的服务角色不一。如果学校在管理上缺乏整体协调,就难免造成各部门在数字化业务中各自为政和服务模式的分离。而这一管理现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源无法共享或者无法有效共享。

3 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应策略

3.1 从管理入手,解决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校园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部门包括校网络中心、远程教育中心、教务处、图书馆、基建处、学生处、宣传部等等。如果在建设规划中采取单兵作战,上述问题从根本上无法得到解决。所以,为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理性、有序、健康的向深入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实行统一管理,建立一支专门的信息化建设队伍,成立独立的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它是“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日常办公机构,负责制定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阶段性规划。各院、系、中心、职能部门指定专门负责本部门信息化建设的专职或者兼职老师。

3.2 从优化整合校园信息资源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关键是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和各种管理服务工作的效率。

每个高校都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它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文化知识和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对分散在学校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使其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得到充分利用。按照形式,可以把校园信息资源分为:多媒体教学资源及教务管理信息,学生管理信息,校内教学科研活动信息,对外交流信息,后勤服务信息,招生就业信息,财务信息等。

实现信息资源优化共享的关键是如何把来自于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针对目前国内高校机构分工和管理模式,笔者认为实行校园信息有效管理的方案是建立专门的校园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执行中心。这个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园数字化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后全面负责校园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为实现信息共享服务。具体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建设(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校园视频资源库、自主型网络课程库、讲授型网络课程库、精品课程库、教师教学网站群、专业课程资源库),数字化书刊资料系统建设(校内图书馆业务数字网络化、网上查询借阅、书刊信息互联等),教学信息站点建设(以校内教学和学术活动为主),远程教育系统建设以及校园后勤服务咨询网站等。各子系统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选择针对性地逐个建设。

3.3 从技术总体设计思路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运用适当的策略保证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一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逐步推广;二要内合外联、资源共享、优化配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三要继承改革、创新试验、形成特色;四要抓住重点、加快发展、形成优势。

4 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在当今数字时代的必然目标,在有线校园网的基础上,拓展为无线校园网,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建立基于虚拟化的数据中心等均是今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校园非一日一时可以建成的,需要统筹规划、逐步实施,日臻完善。数字化校园工程是建设一流的开放性大学的标志性工程,是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研究型基础性工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第4篇: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文

>> 期刊集约化经营的“四川实践” 迈向集约化 探析我国道路客运集约化经营 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探析 电网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存在问题探析 基于职业能力的集约化教学模式探析 高压业扩报装集约化管理探析 集约化助推高校学术期刊管理与运营创新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方向的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化道路探析 探析在ERP环境下电力财务集约化管理措施 基层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有关问题探析 探析集约化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策略探析 国家电网财务集约化模式中的资金集中管理探析 地市级供电分公司财务的集约化管理办法探析 集约化管理在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中的价值探析 宁夏电力公司公共数据资源集约化管理的探析 探析机械设备和物资材料的集约化管理 信贷助推农民集约化养殖 浅谈集约化物流的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袁斌昌. 略论企业集约化经营方式及战略选择[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8-31.

[3] 张小冲,张学军. 经济体制改革前沿问题:国际比较与借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 黎强,袁筠. 编排业务外包及其利弊分析[J]. 中国编辑,2005(6):11-12.

[5] 张西安. 成立几家编辑事务所如何?――兼作编辑环节与出版业务工作机制的探讨[J]. 中国出版,2009(6):72-75.

[6] 余树华. 论综合性高校学报的数字化生存[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7-131.

第5篇: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文

论文关键词:档案管理现代化;管理体制;多媒体;档案数字化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转换观念,更新设施,培养新型的档案人才,加强企业档案利用,让档案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是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经济体制的转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我们见证了一个经济、技术、政治等全面发展与改革的时代。从历史看,变革不仅会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型,同时也会引起政府治理方式的变化,在一种新的市场环境与政治环境中,深化企业档案工作改革,探索企业档案工作现代化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随着中央和地方专业主管机关的撤并与改组,很多企业不再具有对应的专业主管机关,这必然会使部分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出现某种真空地带。其次,由于企业正逐步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中也遇到不少问题。一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疲于进行业务监督指导及一些具体的业务工作,无法集中力量进行有关业务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等的制定;另一方面,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可能会反感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其具体档案业务的干预,不予积极配合等等。

2.部分企业重利润轻投入,造成企业档案管理的滞后。当前形势下,企业档案作为企业资产,它的管理工作的优劣完全由企业自身重视程度决定。现代企业制度更要求企业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成本的工作,企业必然要求其档案工作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必须符合效益原则。当企业档案工作不能为企业带来相当于或者大于其成本的效益时,其日益萎缩将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撇开外部因素,仅从档案工作自身来看,笔者认为造成企业档案工作遭受冷遇的原因有三:首先,现行企业档案工作微观管理方式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成本、低效益始终影响着目前的企业档案工作,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效益原则产生摩擦。这是导致企业档案工作处于劣势最根本的原因。其次,企业档案工作自身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了原有的工作思维与方式,未能跟上企业改革步伐,积极服务于企业。这是造成企业档案工作现状最直接的原因。再次,企业档案本身所能产生的效益的隐蔽性使其计量化难度较大,这是造成企业管理层忽略档案工作的间接原因。为保障企业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深化企业档案工作改革,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企业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几点意见

第一,更新观念,增强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要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贯彻执行各级文件精神,不断强化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大胆探索符合档案工作自身特点的规律,能够有效为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服务的档案工作理论与方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现代化体系,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订档案工作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质量,增强企业档案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更新设备,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的深入,各行各业的档案数量逐步增加,依靠人工手段进行档案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所以采取现代化手段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特别是超媒体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矛盾展示了光明的前景。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及档案管理人员,从思想观念上对新技术给予足够的重视,用新的观念看待事物,引进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使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可对档案资料进行复制、扫描、取样,实现企业档案数字化。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检索者只要在屏幕上指出自己所需要的计算机管理程序,就可以将所需的档案目录摘要等显示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三,合理用人,培养新型的档案人才。要理解、尊重人才,关心、爱护人才,要努力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根据企业档案工作的特点,要合理用人、留人。知识结构要高、中、低配备,年龄结构要老、中、青结合。要扩大选人用人视野,要选择有真才实学、有实干精神而又坐得住的人做档案管理工作。跨世纪企业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水平,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尤其要一专多能,既要能熟知档案管理法规和基本的档案管理业务知识、技能,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尽快实现企业档案数字化。

第6篇: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 高校档案管理 存在问题 思考

档案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信息服务工作,它不是为了管理档案,而是为了开发利用档案并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价值,这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档案工作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当今世界的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一个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崭新阶段,在这样的信息化大背景下,高校的档案管理必须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积极提高高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体,从而保证高校的各项管理能够健康快速地运行。

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

高校档案工作是高校信息资源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档案工作的内容与形式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但有些领导对档案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在推进整个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档案工作是一项附带工作,做好做坏无关紧要,对学校的影响不大,因而在行动上表现出对档案工作的重视不够,没有对学校档案事业发展进行规划和总结,对档案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养成利用档案开展各项工作的习惯。另外,受传统思想和体制的影响,档案部门只重视对档案的整理、编目、接待查阅等基础的档案管理工作,对如何优化馆藏、提升服务功能等方面没有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再者,档案人员素质较低,一些学校把档案管理岗位视作“照顾”岗位,安排“老、弱、病、残”及“关系”人员到档案管理岗位上从事“轻便”工作,而且不重视对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知识更新。

2.工作量大,效率低下。

档案管理是十分繁重和琐碎的工作。由于大多数的档案都是纸质的档案,无论是分类还是校对,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效率很低,而且容易遗漏、出差错。

3.基础设施条件差,装备现代化程度低。

由于资金不足,缺乏相应的信息化设备,造成我国许多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仍处于手工操作的阶段,大大制约了档案工作的发展。还有一些高校虽然配备计算机来管理档案,但仍然完全或大部分使用人工进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设备只是个摆设。再者,有的高校和有关软件公司虽已开发出了若干档案管理的计算机软件,但由于开发档案管理软件的人员有些是专门从事计算机工作的,对档案管理和分类标准不熟悉,开发出来的软件档案管理涵盖面不全,实用性比较差。

4.资源共享问题。

学校的人事档案、学生档案等分别处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往往由于分别统计和校对各自的信息,缺乏应有的信息共享,存在信息反复收集的问题。

5.高校合并带来的问题。

近年,国内许多高校经历过几所学校的合并,由此带来档案管理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有:原学校的档案流失;原有的整理标准不一致,导致重新整理归类困难;原来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转岗导致档案的交接困难等。

二、信息化背景下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1.高校档案管理模式的优化。

高校档案的管理模式,分为纳入管理模式与非纳入管理模式两种。纳入管理模式就是将高校各部门的档案划归给本校档案馆,由本校档案部门实行档案业务管理。非纳入管理模式的表现复杂多样,类别不同的各部门档案在高校中的管理模式也是有着不同差别的。例如:高校的人事档案由单位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进行管理,学生档案由学生处或教务处管理等。非纳入模式可分进行相对集中管理和按归口部门分散管理模式。

高校档案纳入管理模式和非纳入管理模式相比,其优点在于精简机构和人员,充分利用档案部门现有的保管场所和管理设备,较容易实现各部门档案信息和其它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而采用档案纳入管理后,对于收集材料中存在的某些缺点和难点,则可以从其他相关等大类档案中查找补充,直接而又方便。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编研时,可以使编研的成果在纵向和横向上得到强化。但这需要在档案库房有统筹的安排,档案人员要有合理分工等条件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实现档案信息的真正增值,方便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有利于各类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2.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一项重要途径,档案的特点和利用特点要求我们更新思维,采用科学的方法,促进档案信息数字化,从而更好地为高校发展服务。

由于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要考虑对现有馆藏档案的鉴定,没必要也不可能对全部馆藏档案都进行数字化处理,因为馆藏档案中真正具有长期和永久保存价值、且利用率很高的档案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档案部门要组织力量加大对现有馆藏档案的鉴定力度,对馆藏档案中保管期限为长期或永久的、并且利用率较高的、利用能产生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而对那些利用价值不是很广泛、利用率不高的档案暂时不予考虑,从而保证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

另外,在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的过程中要根据高校的实际和档案利用的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档案信息数字化:(1)在对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上,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实现馆藏目录数字化,编制电子目录检索工具,实现目录级数字化管理与检索利用。第二步,有条件的档案馆可以有步骤地实现档案全文信息数字化。(2)要考虑馆藏档案的利用率,将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3)要考虑馆藏特色。(4)要考虑本校的需求。(5)对电子文件的接收要权衡费用与价值。

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工作面广量大,耗时耗财,必须十分讲究数字化工作的效益。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档案信息数字化方案,这包括选择最优的工作流程、最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最适宜的数字化加工设施等。因此,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档案数字化处理的度,通过对数字化处理的成本、所需费用与档案开发利用的价值、效益进行权衡,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减少日后的管理成本。如果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档案数字化建设所产生的价值就等于或小于建设所需费用,档案数字化建设就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是一种浪费。因此,在档案数字化建设中,要讲究成本观念和效益观念。

3.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规范建设。

所谓标准规范建设,是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管理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并指导实施的过程。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就如在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上要时刻遵守的“交通规则”,这些规则对于能够保障计算机管理的档案信息内容和网络运行的安全畅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首先要统一输入格式、统一项目、统一代码符号、统一代码转换规则。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进行标准规范,是信息化建设中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制定与推行相关的标准规范尤为重要。档案信息的标准规范管理分三部分内容:(1)管理性标准规范,包括计算机使用中的安全规定制度及其标准,数字档案信息其资源是否具有合法性等。(2)业务性标准规范,这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业务处理的规范,包含电子文件、档案的术语标准及管理规范,还包括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术语标准、资源标识、描述数字档案文件格式、元数据格式、对象数据格式等标准。(3)技术性标准规范,包括电子文件、档案的数据存储压缩格式规范、数据交换标准规范、数据加密、水印技术规范和系统软硬件设施技术标准等。

4.提高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的素质。

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是加强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队伍。我国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需要懂档案业务的档案专业人才,而且需要熟悉信息技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以及融合两者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的素质要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良好的政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这是档案管理者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档案工作既具体又细致,档案要求完整、真实、系统、安全,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档案工作是一项很具体、琐碎、平凡的工作,只有那些具有高度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在纸山字海里穿梭,因此,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要有正确的荣辱观和苦乐观,思想上以勤奋工作为荣,工作上以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高目标要求自己,坚定信念,自觉主动地用职业行为和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2)培养信息化管理理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是做好高校档案管理的关键。首先,档案人员要与时俱进,树立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观念。“看摊守摊”等错误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改革。高校档案管理者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改变传统老化观念,牢固树立起档案信息服务思想和观念,形成“信息档案、信息服务”的管理理念。其次,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相互弥补技术技能上的不足,齐心协力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3)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这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的保障。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学术性都较强的智力劳动,其运作的技术、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求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业务,而且要不断学习提高,紧跟形势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高丽红,张铁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74:99-100.

[2]刘碧华.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J].邵阳学院学报,2005,4(6):171-172.

[3]向立文.档案数字化建设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林洁.高校教师档案的用途与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许慧珍.基于集成的高等学校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王春梅,刘萍.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甘肃科技,2009,25(7):92-93.

[7]董洁.信息时代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卢余群.谈高校档案工作的优化管理[J].嘉兴学院学报,2004,16(2):125-127.

第7篇: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模式与内容发生很大改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时代下档案工作人员应该树立信息服务的全新理念,保持高度的信息来源与共享需求,全面收集各方面信息,明白用户的潜在需求,有目的、阶段性的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满足客户不同阶段的需求。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新时期下各行业领域都发生着巨大改变,档案管理工作同样面临着改革,以自身情况与发展为基础,改革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改变传统管理方法的局限与不足。数字化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主要记录与整理单位工作内容、人事资料、重大举措及发展状况等。档案管理工作有助于协调内部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整理、归类、统计及保存原始档案信息。目前企业改制不断深入,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相关企业要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接下来笔者主要分析数字化时代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数字化时代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将这些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一)资金规模有限

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为基础,也是实现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前提条件,可以说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建设成败与高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购入大量基础设备与设施,但这些设备与设施价值较高,档案部门往往经费来源有限,造成相关配置与设置较低,不能满足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要求,阻碍档案信息化建设。

(二)缺乏系统规划

档案信息化建设很长时间以来,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造成各单位已建成的档案信息化业务与技术缺乏通用性,对档案信息共享产生阻碍。分析市场中存在的档案管理软件,可以发现多以单机版为主,并没有联网功能,不能满足数字化与网络化发展要求。此外档案管理软件缺乏信息管理功能,还缺乏检索文件与信息管理的软件系统。

(三)安全意识缺失

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而信息技术的使用难免会遇到各种安全性问题,而在传统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很多部门和人员都普遍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意识,都简单的以为只要有了安全防护体系就能确保信息安全,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而且很多的档案馆为了放便,都将一些数字化工作外包给相关信息企业进行,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进行实时监控,容易发生信息泄密和丢失的危险。

(四)业务素质不足

目前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足够耐心与工作态度,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以满足工作需求。但现阶段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来源复杂,专业素质存在差别,造成很多工作人员并不了解自身职责,造成实际工作中存在遗漏与不全面的问题。使用计算机时,受到自身学识限制,部分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熟练使用现代化设备,影响工作积极性,影响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给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一定损失。

三、数字化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

数字化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途径较多,笔者根据上文分析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应对解决措施。分别从五个角度展开分析:拓宽资金渠道、规范建设方式、保证资源安全、完善备份管理及提高人员素质。

(一)拓宽资金渠道

档案管理部门在原有资金来源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地方政府在地方预算中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扩大电子政务建设规模增加专项资金的规模,保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足够资金支持。除此之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引入社会组织,比如可以和电信部门合作,获得免费网络资源与支持等,通过各种方式获得资金、技术及资源等因素支持。

(二)规范建设方式

需要建立统一标准与规范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效整合内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信息资源整理、数据库建设及网络建设等都需要得到相关标准规范。现阶段需要不断完善与优化建设标准,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共享、共用档案信息,优化档案业务流程,提高档案管理整体水平。

(三)保证资源安全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网络的使用,导致网络安全问题经常发生,对数据库和操作系统产生严重损坏,面对这些问题,档案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处理好相关方面的安全建设工作,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安全、可靠。同时处理和完善好信息的采集、保存、使用和分析等方面的具体处理措施,做好档案保密和管理之间的关系,做好重要数据的备份处理工作,提高系统安全防范。

(四)完善备份管理

对于企业档案信息,完善档案数据的备份机制非常重要。首先,精细化档案数据备份流程,明确档案人员的备份工作职责。档案人员应当重视日常档案数据的正确存储、及时汇总和定期销毁;其次,制定明确的备份规则,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方案。企业档案数据的备份可靠性低,缺乏有效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一直以来不重视档案数据备份的重要性,缺乏完善的备份机制;最后,制定数据一致性监控方案。企业档案业务日趋复杂,业务量也越来越大,档案数据存在数据修正等情况,或是出现资料类型合并增减等数据属性变更的情况,从而备份数据和生产数据的结构和数值可能有所不同。

(五)提高人员素质

控制档案从业人员素质,聘用具有相关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保证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经验与高素质,在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人人按照规则办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道德观,通过制度规范行为避免发生渎职行为。除此之外,做好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确认档案管理人员熟练掌握档案管理实务技能,从业资格证并不能说明相关人员具备相应的实务能力,各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在聘用后加强培养,提高档案管理技能以适应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方式。与此同时,企业明确各部门职责,推行岗位责任制。在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大政策执行工作力度,提升互联网实际利用率,尽可能满足档案管理工作需求,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与数字化时代有效结合,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用高科技技术,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给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除此之外,提高档案信息化安全建设、加快档案信息更新速度,有助于提高档案资源使用效率,推动档案管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春霞.信息环境下n案管理的创新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07):11.

[2]李涛.如何做好大数据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档案.2016(06):45.

[3]段炼.数字时代档案管理转变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12-14.

第8篇: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文

数字校园建设是学校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并且其建设使用频率极高,是现代化学校建设和现代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校园的建设水平最能体现一个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以及一个学校的形象和地位。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对教育事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教育所处的环境、教育所采用的模式到教育所持有的理念、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都在这场变革中发生着变化。

随着北京市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从最初的铺设教育教学网络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普及,到相应的教育科研、网络办公、学生素质评价等综合系统的开发应用,完成了从规模普及向整合应用的转型。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大力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效能,服务和引领教育发展,将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建于1950年,1980年被认定为海淀区重点中学,2004年成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目前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首批试点实验校。学校的数字校园围绕“数字促进教学、数字服务校园”的建设思想,以应用为核心,通过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建成学校的信息标准及统一数据平台,高效集成学校原有系统及数据,构建满足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与服务要求的数字支撑环境,为校内外各类人员提供完善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支持。

一、我校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

经过不懈的努力,理工附中的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普及、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各部门相继应用了各类业务系统,如图书查询系统、VOD视频点播系统、照片管理系统、音像资料查询借阅系统、学生成绩分析系统、中小学信息管理系统、高中新课程管理系统、综合素质管理系统和FTP文件服务系统等。与此同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多年来也积累了很多问题,如现有系统的设计和技术架构不统一,数据标准不统一,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各系统独立运行,通过拷贝数据或业务系统直接建立接口,造成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实时性无法保证。师生进入不同的系统要记多个网址、用户名与密码,而且管理存储多套应用用户名、密码对安全也不利。信息管理流程不够顺畅,信息之间不能共享,影响了部门的协作效率。还有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急需建设新的应用系统去解决。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协调,进一步巩固原有建设成果,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建设具有我校特色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数字校园。

针对这样的问题,学校积极贯彻北京市教委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下提出的《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通过对学校的现状分析,结合当前中小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从信息化的建设方面考虑,将数字校园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定位为:通过2~3年的建设,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数字化的管理环境、数字化的生活环境,提高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突出学校现有优势,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最终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并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体现出整体解决方案的特色、先进性、易用性及可扩展性。

二、我校数字校园整体规划设计

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质就是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实现提高各种工作的效率和效果[3]。

图1是我校关于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方案设计,学校主要以统一数据和资源平台为基础,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服务为宗旨,对数字化校园进行长期规划和设计,从而达到数字校园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1.基础平台的搭建

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的第一阶段,首先以三大平台为建设基础,搭建统一资源中心、统一数据中心、统一认证中心。将学校所有资源统一到一个平台中,将数据统一标准,支持单点登录,减少应用的烦琐程度。

2.服务平台的搭建

在三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需求,进行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系统的建设,将包括校园办公系统、教育学管理系统、国际部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应用平台。

3.师生成长服务平台的建设

学校将要重点建设师生成长服务平台,教师发展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成果和个人风采的舞台,进一步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数字化的办公服务,将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系统、教师沙龙社区、班主任工作室等。学生成长服务平台着力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学校与家长委员会建立共进的网络社区,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4.门户网站的建设

学校将根据需求改建学校统一的门户网站,加强互动功能的应用,实现个性化门户,通过门户网站彰显学校特色。

三、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初步成果

通过对过去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我校进行了数字校园建设第一阶段的初步探索,基本实现了基础平台的搭建、现有资源的整合、学校管理系统的应用及教学教务系统的初步建设,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资源平台的优化

基础平台作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服务性建设,在我校第一阶段的数字校园建设中已经开始,学校将现有资源进行了整合,学校教职工能够实现单点登录,通过电脑、移动终端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应用,为学校教师提供了方便,并且达到了及时、准确、实用的建设目标。同时通过基础平台的应用,使学校原有资源标准达到了统一,为下一步的管理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2.管理过程的优化

通过即时通讯系统、日程安排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下载审核系统、工资查询系统、网上评价系统等管理系统的搭建,解决了学校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减轻了教职工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学校管理进一步向高效、便捷、低碳的方向发展。

3.教学过程的优化

数字校园平台同时为教师提供学籍管理系统、智能排课系统、网上阅卷系统、成绩分析系统、考务管理系统,将排课、选课、阅卷、成绩分析等教学环节有效地整合为一体,加上后期网络教研、协同备课等系统的建设,将形成连贯易用的数字化教学管理体系,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总结与展望

数字校园的建设规划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是通过对学校各个学科和部门进行调研分析而进行的需求规划。任何平台的建设只有有需求才能有生命力,完全依靠行政命令强推的平台维持不了太长的时间。所以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了长期的规划,在保证软件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兼顾提高工作效率,并且争取做到加强互动、寓教于乐,使该系统适用时代的要求。

学校通过对过去建设的问题和成果分析总结,对数字校园建设做出了进一步规划设计(如图2所示)。

学校规划通过下阶段的建设能够更加全面地将教师社区、家校互动、国际部服务平台等建设内容进一步完善,同时结合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人文奠基,理工见长”的学校特色,切实做到为教师提供工作方便,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为家长提供参与入口,使数字校园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实现教育的革命性变化,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永生. 数字化校园建设探讨[J].大众科技,2011(10):71-74.

第9篇: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数字出版技术;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探析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10-02

随着我国渐渐步入信息化社会,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智能化科技纷纷上市,从而使得我国手工、机器等形式的传统编辑出版方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这就意味着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必须努力适应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从而更新编辑出版的理念。

从理论上可以了解到,数字化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模式。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编辑出版已经渐渐被智能化所取代,从而使得编辑出版的整个工作流程都将在互联网上完成,这就意味着编辑工作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作者可以随时随地的投稿,智能编辑出版系统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作者的投稿。

1.将审稿的效率提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作者选择使用计算机去撰写文章,而在投稿的时候,直接选择利用网络进行投稿的方式,不仅对作者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对于出版社也具有很大的方便性。作者可以节省投稿的成本,同时由于纸质稿件在快递的时候,容易出现遗失的情况,因此使用网络投稿就很好地避免了这种事件的发生。出版社可以有效地将审稿效率提升上去,从而节省了对稿件的管理成本。例如:在审稿的时候避免了由于作者的字迹缭乱等因素而出现的审稿效率降低的问题。同时,编辑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种数据库对作者作品的信息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从而避免对作者的劳动成果出现不公正的评判。

2.减少了编辑的环节。在传统的编辑的过程中,往往都是作者的作品在编辑的过程中,都是有其他审稿编辑进行加工过的,这就意味着这些编辑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并且由于排版的工作都是由人手工完成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排版的工作人员对于排版的工作流程不是很清楚,就会导致在排版的过程中出现错版的情况出现。当在文字录入的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从而导致了需要重新对稿件进行审理,从而使得稿件的周期、质量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但是在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的模式下,会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审稿的效率,将出版社工作人员的双手解放了出来,同时将我国图书出版行业推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3.将编辑工作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随着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模式的到来,传统的纸质出版已经被网络化组稿、改稿、校对技术所取代。这就意味着,这种智能化的编辑工作模式,已经将编辑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使得编辑有精力和时间进行大量的创作。同时,互联网中的有效信息,可以使得作者的作品有一个较好的学术评价结果,从而有利于提高编辑对于稿件的管理效率,为作品的后续出版提供有利的条件。从这三个方面就可以知道,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对于传统的编辑工作而言,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有效促进了出版行业的不断发展。

二、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先进的设备。在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先进的编辑设备,这样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市场效益差,或者是由于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了对于先进数字化编辑设备的投资就出现了一定的状况。这就意味着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缺乏先进的设备,使得图书出版的所有工作流程仍然是需要依靠传统的方式进行,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了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模式的有效普及。

2.缺乏数字化理念。在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过程中,部分管理者缺乏应有的数字理念,这样使得出版社的管理人员只看到眼前的市场利润,根本就不会主动地花费资金去引进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出版社的管理人员只会利用雇佣的工作人员的劳动时间来提高效率,却不重视员工的休息时间。这就意味着因为缺乏资金,从而没有引进先进的数字化出版设备只是暂时的危害,但是由于管理者缺乏数字化理念,这将会阻碍我国整个编辑出版行业的长远发展。

3.数字出版业的高技能人才不足。从现代的出版前景可以看出,我国的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进程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势不可挡的趋势,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这就意味着在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发展中,一定要引进专业的数字化人才。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许多出版社内部并没有固定的、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只是一些短时期的兼职工作,他们不能将出版社的效益放在首位,这就意味着在工作的时候,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会大大的降低,从而使得整个数字出版的工作效率降低,阻碍了出版社更新技术的步伐。因此数字出版人才的缺乏,对于整个出版社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制约作用。

4.数字出版竞争压力大。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图书文化在人们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市场发展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而说明了图书文化在短时间里是不会退出我国文化市场的,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竞争的局面出现。传统图书出版在人们的心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同时拥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然而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作为刚兴起的事物,缺乏一定的实力和完善的理念,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而使得在与传统图书出版的竞争中会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这就意味着,我国相关的部门想要使得数字出版得到发展,就必须平衡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的关系,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从而减轻数字出版的竞争压力,从而为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空间。

三、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大投资,引进先进的设备。从以上可以看出,由于资金的不足,无法引进先进的设备,从而导致了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无法开展。这就意味着数字化出版一定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出版社的资金投入加大,从而购买了先进的数字化设备,这将有效的将编辑排版的效率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将数字出版技术有效地发展起来。与此同时,通过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加强了资金的不断注入,与此同时还必须引进投资者,对数字化出版投入更多的资金,使得数字化出版拥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这样就形成了投资、出版、市场之间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使得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进一步的发展。

2.出版社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数字化理念。从以上可以看出,数字化理念对于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进程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出版社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定期参加一些有关于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研讨会,从而有效地提升出版社管理人员对于新事物的了解,以及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从而使出版社管理人员不断地更新数字化理念;与此同时,出版社的管理人员一定要通过不断地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来进一步地更新出版的理念,从而紧跟时代的发展,将数字化理念更好地运用到数字出版的工作当中去。正确地把握社会的信息,从而不断地扩大数字化出版的空间,提升数字化出版的市场竞争力。

3.培养专业的出版数字人才。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字化理念的形成,从而使得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进程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就必须培养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国家相关的部门可以开设数字出版培训基地,让更多的出版社工作人员去了解、学习数字化的出版理念,以及出版方式,从而为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化数字化人才。同时在对出版社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一定要加强教育的模式,不断跟随社会的发展进行相关的培训,与时俱进,这就意味着在培训的时候,培训机构必须引进先进的国外优秀数字化专业技术和数字化出版观念,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得外国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技术应用到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在参加数字化培训的时候,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因为只有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在数字化出版中的价值。

4.将传统的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科学、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从过往的商业实例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合作才会共赢,竞争会导致两败俱伤,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同样的道理,只有将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科学地、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共赢。由于传统图书出版在人们心中占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这就说明了传统图书出版不会在短时间里退出市场竞争,因此可以将传统的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出版社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从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的管理方法、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使出版业不断改革和发展。在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结合的管理理念中,可以将数字化先进的管理理念、方式等充分地展现出来,与传统图书出版进行结合,完全摒弃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中存在的缺陷,对于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进行合理的分析、改善,从而有效地实现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