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产品消费市场范文

农产品消费市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产品消费市场

第1篇:农产品消费市场范文

内容摘要: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发展,2009年上半年增长速度出现了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快于城市增长的局面。然而,城乡二元结构在短期内还无法打破,农民收入水平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且持续增长难度加大,农村消费市场体系不健全,消费环境欠佳,农民消费观念比较落后等,这些都成为农村消费市场继续扩大的制约因素。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市场总体水平依然偏低,结构也不合理。本文针对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提高农民收入、健全市场体系、转变消费观念、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角度,探讨加快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 现状 制约因素 对策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国家对农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国家免除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利促进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村消费状况得到改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2009年以来,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的发展局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农村消费市场升温来之不易。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市场的总体消费水平依然偏低,城乡差距问题仍然突出。

(一)农村消费市场加速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1.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5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94.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3660.7元,比2003年增长了88.4%;农村居民年人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分别为1598.7元、211.8元、678.8元、174.0元、360.2元、314.5元和246.0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80.4%、92.0%、120.1%、113.0%、121.7%、33.4%和112.4%。

2.农村消费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快。1987年以来,城乡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格局一直是城市快于农村。2004年以来,代表农村消费市场的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与城市市场相比,差距趋于缩小。城乡零售额增幅差距,2004年为4.1个百分点,2005年为2.1个百分点,2006年降为1.7个百分点,2007年为1.4个百分点,2008年也基本维持在1.4个百分点。特别是2009年1-5月份,在家电下乡、汽摩下乡政策作用的刺激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达到20.2%,快于城市2.3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27.2%提高到2008年的30.9%,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3.6个百分点提高到6.7个百分点。

3.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一是基本生活资料消费结构不断改善。食品消费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改善,主食消费减少,副食消费增加,并呈多样化、营养化趋势;衣着消费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部分青年农民追求时尚化。二是住房需求增长较快,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90年的17.8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31.6平方米,增长了1.8倍。住房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楼层由平房向两层甚至多层转变,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住房向庭院式、别墅式方向发展。建筑材料也由土石结构向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1990年农村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为1.2平方米/人,2007年为12.6平方米/人,相当于1990的10.5倍。三是家庭日用品消费步入普及化,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拥有量快速增长并迅速普及。2007年,农村每百户拥有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分别为94台、46台、26台。此外,一些新型家用电器如空调、电脑等也开始进入农村家庭。四是服务性消费比重有所增加,特别是交通通讯开支增速明显。交通通讯消费成为农民消费新亮点,交通通讯费占农民整个消费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从1990年的1.44%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10.19%。

(二)农村消费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差距突出

1.消费需求不足,消费能力偏低。与城市消费市场相比,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农村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与衣着消费比例明显偏低,相当多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有待改善。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265元,城镇居民该项支出为11855元,仅相当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2.1%。农村消费市场增速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仍较缓慢,1998-2007年,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5%,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0.0%,比全国约低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村消费市场占整个消费市场的份额不断下降,1978年,全国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53.4亿元,占全国的67.6%,至2007年,全国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082.0亿元,仅占全国的32.9%,比1978年下降34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分析表明,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均落后城市将近20年,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水平。

2.消费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市场的质量不高问题非常突出。农村居民消费崇尚节俭,购物偏好低价,而消费品质量则不在首要考虑之列,这也是当前农村市场充斥着大量假冒伪劣产品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当前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低层次性,消费倾向更多地带有生存性消费的特征,而诸如娱乐、卫生、健康、生活品质等带有享受和发展性的消费需求则明显不足。农村消费市场结构不合理现象也十分明显。反映消费结构状况的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偏高,2007年达到43.1%,意味着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整个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仍高达43%以上,而居住、衣着、家庭设备、文教娱乐用品、医疗保健等众多项目的消费比重却不足45%。具体来看,农村居民在食物消费方面开支很大,但食品开支中的肉蛋奶、副食等产品等的消费支出比例却很低;在衣着、家庭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开支不足,且大多以低质、价廉的产品为主。另外,农村消费市场结构不合理还表现为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商品的生产和供应与农村需求结构错位以及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差距较大等方面,2007年中低收入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104.5元,而中高收入家庭开支则在4800元以上,反映了农村居民内部消费的不平衡。

3.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启动难度较大。我国农村有近8亿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近2/3,但只消费了全国1/3的商品,消费潜力很大。当前,农民消费满足率低,以家电耐用消费为例,2007年农村每百户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仅相当于城市每百户拥有量的68%、27%和47%。据估算,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238万台(件)的消费需求。并且,对于广大农村而言,摩托车是生产、生活中最便利的交通工具,也蕴含巨大的市场需求。2009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启动家电下乡、汽摩下乡等政策,农村消费市场潜能得到开启,政策效果较为明显。然而,要真正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并非易事,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态势来看,城镇居民消费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在整个消费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扩大,而农村居民消费总额虽然也在逐年上升,但农村居民消费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一直在下降,只有个别月份有所上升,今后,这种总体趋势仍将难以改变。

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增收难度大是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最大障碍。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左右,收入增长速度长期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000-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253元上涨到4140元,年均增长9%;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从6280元上涨到13786元,年均增长14%,农村比城镇低5个百分点。并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16%,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远低于GDP增速。二是持续增收难度大。政策性增收空间有限,尽管全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并且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但由于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政策性增收基本被农资涨价抵消,农民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制约。农民自我增收能力弱,一方面,农村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农民从中获利较少;另一方面,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城市就业压力巨大,对农民工限制较多,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再次,失地农民数量较多,许多失地农民无就业岗位、无可种之地、无社会保障,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基础条件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条件薄弱,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民行路难、购物难、饮水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目前,全国尚有7%的行政村不通公路,硬化路面所占比重不足50%;有45%的行政村不通自来水,还有6000-8000万人饮水困难或饮水不安全;2%的村庄没有通电;6%的村没有电话;在广大农村地区,有线电视未普及,手机信号差,网络设施缺乏。由于生活基础设施较差,不仅抑制了农民对水、电、气等商品的消费,也严重制约了冰箱、空调、洗衣机、彩电等家用电器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在农村的普及。

(三)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消费环境较差

当前,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一个瓶颈。一是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供销社日益萎缩,设施陈旧,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现有的农村集市“乱、小、散、脏”问题十分突出,商品集散和辐射功能不强。二是流通方式落后。集贸市场、夫妻店仍是农村食品流通的主渠道,现有的大部分农产品市场还是露天交易,交易规则不完善,交易方式落后。三是缺乏符合农民消费特点的产品。缺乏刺激农民扩大消费的代表性产品,适合农民消费层次、文化水平和农村消费环境的商品较少。四是农村产品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一般来说,产品售后服务机构主要集中在地级市或县城,农村产品维修很不方便,制约着相关产品的消费增长。五是农村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当前,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占有很大比重,农村市场成了“假货市场”和“假货集散地”,一些厂商把农村视为推销积压商品的场所,多数商品质次价廉,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假食品、假日用品充斥市场,坑农害农现象严重。

(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健全,影响农民消费意愿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健全,成为影响农民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统筹城乡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尚不到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保障面还很窄、保障水平还很低,使得农民用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影响了对其他产品的消费意愿。其一,教育负担重。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较高,对于普通农村家庭而言负担明显过重。其二,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突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社会化程度不高,报销范围与报销比例偏低,而医药费长期居高不下,一些地方的农民出现因病致贫的现象。统计数字显示,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口已经占到贫困人口的50%,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一些家庭的消费意愿。其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家庭养老仍是农民养老的基本形式。目前,农村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主要依靠子女供养,这也影响了即将步入老年的农民以及他们子女的消费需求。

(五)农民消费观念保守,一些消费方式不科学

一是农民消费观念保守。农村的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态度普遍存在。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能自己种的不买,能凑合用的不换,能不花钱的不花”的消费思想。

二是消费习俗落后,部分消费方式不科学。一方面,在婚丧嫁娶上过度消费、举债消费。目前,农村红白喜事相互攀比、大操大办的现象较为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农民办婚事的费用支出一般至少要两三万元,多则十来万元;在农村奢办丧事盛行,丧葬所需费用也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人情消费、烟酒消费开支大。农村送礼名目繁多,花样百出。此外,农村招待客人离不开烟酒,据估算,农村家庭每年仅烟酒消费支出就达2000-5000元。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对策

当前,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农村消费市场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然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因素依然较多,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持续增收困难成为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的最大障碍。要从统筹城乡发展与统筹经济社会的战略要求出发,不断创新思路,破解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一)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1.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要求,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水、电、路、气、房”以及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基础。据测算,50亿元财政投入可以带动1000亿元的资金投向农村,这对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的作用相当大。通过货币政策、金融手段等把社会资金引导到农村,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范围与标准。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加大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实施全面扶贫政策,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2.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提高非传统农业的比重,增加农民非粮产业收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产品品种技术更新,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的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业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用土地合理流转,探索“农户+企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验模式,解决好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矛盾,提升农村土地收益。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提高征地费用,切实保护好农民权益。

3.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实践证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好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约有1.5到2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通过加强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开辟“绿色通道”,实现农民工“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返乡创业”。

(二)加快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消费环境

1.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农村商店与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增加农村商品统一配送品种;鼓励“万村千乡”承办企业利用农家店在送工业品下乡的同时收购农产品进城销售,促进农产品流通;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接,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促进产销衔接;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在农产品重点产销区建设和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安全监控等实施建设;开展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企业建设下乡产品销售网点、物流配送体系、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系统;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消费市场支持体系。

2.切实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监管。加大农村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力度,切实维护农村市场秩序,突出重点商品、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集中执法力量,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着力解决农村市场的突出问题;增强农村市场的日常监管力度,强化日常巡查,切实保障农村市场消费安全;加大农村消费维权工作力度,接受农民消费者监督,通过12315网络和“一会两站”建设,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三)转变农民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结构

1.加强教育宣传,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利用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加强农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和理财理念的更新,一方面要号召农民恰当地安排日常消费和非常规消费,弘扬勤俭节约的良好习俗;另一方面,也要号召农民由“怕花钱”向“敢花钱”、“会花钱”转变,增加对发展型、享受型等商品的消费;还要号召农民转变落后的消费习俗、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将农民消费引导到科学、合理、健康的轨道,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通过教育宣传、制定新的消费政策,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2.优化农民消费结构。当前农民总体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消费一些低质价廉的物品,但并不意味着农民对高档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没有消费意愿。生产企业要转变观念,深入农村市场调查,认真研究农民的消费心理、消费特点、消费习惯、消费结构,根据农村即期需求和潜在需求调整产品的品种结构,加快适宜农村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提高产品在农村市场的适销率,生产质量可靠、功能单一、包装简单的商品。提高服务的质量,健全和完善法制,把打假力量延伸到农村,改善农民的消费结构。

(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支持解决农民“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最基本、最突出、最迫切的社会保障问题,稳定农民消费预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是将现有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灾害救助、社会优抚等政策统一整合为一个制度,支持解决60岁以下农民“生有所靠”的问题;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加大政府对农民参保的补贴力度,对各地已经开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积极予以支持,在没有开展的地方要支持加快建立,支持解决60岁以上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主要是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统一政策制度,支持解决所有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争取到2020年建立起覆盖面广、标准较高、制度健全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扩大农村消费[J].人民网,2009-6-16

2.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胡静林等.加快启动农村居民消费 推动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J].财税改革纵论文集,2008

4.车玉明,董峻.加大农业补贴 促进农民增收[J].新华社,2008-12-29

第2篇:农产品消费市场范文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央1号文件下发以来,“三农”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如何助农增收、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已成为各级政府急待解决的问题。一、XX区农村消费现状

目前,农民消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二是农民生活资料。在农村生产性消费方面,据调查表明:20__年全区农村生产费用支出为387元(占总支出的16.42),20__年为428元(占总支出的19.14),20__年为597元(占总支出的20.25)。说明近几年双桥农村的生产性消费相对稳定,略有上升趋势。在农民生活性消费方面,近几年的支出及构成情况如下表:

年度

项目

20__年(元)

20__年(元)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2344

2422

其中:食品

衣着

居住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与通讯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

其他商品和服务

1309

150

203

112

56

106

290

118

1231

138

260

122

180

86

383

22

从上表可以看出:食品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合计的比例20__年为55.84,20__年为50.83;居住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合计的比例20__年为8.66,20__年为10.73;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合计的比例20__年为12.37,20__年为15.81。此三项消费仍是近年农村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构成。此外,衣着、居住、医疗保健、消文教娱乐用品费增幅较大,20__年比20__年分别增长了15.39、28.07、221.42和32.06,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费用的大幅提高,反映出农民群众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质量。但是,从城乡比较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__年仅占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39.48,20__年仅占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41.9。因此,整个农村的消费水平是较低的。

二、影响农村消费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农民增收难是制约农村消费水平提高的“瓶颈”。20__年XX区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711元,20__年为2869元,无论从横向、纵向比较,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在于:1、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村实行以后,农民仅成为生产的主体,而远未成为市场的主体。单个农户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是较低的,他们有很多事情想办却办不了,即使办了也办不好,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将千家万户的农民引入千变万化的市场。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比较效益不高。长期以来,农民只能靠出售初级农产品来维持生计,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很难享受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收益。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连接起来,并在他们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较为彻底地改变前述状况,真正实现助农增收。

(二)现有农村市场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不规范。目前,大部分农村居民与外界互通有无仍靠传统的方式——赶场来实现,一是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二是缺乏完善的市场体系及消费环境,致使农村消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三)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也给拉动农村消费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四)国家政策对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与城镇居民不平等致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停滞不前,严重影响消费增长。

三、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正确引导农村消费观念,培养消费意识。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正确的舆论导向,逐步改变农村落后的传统消费观念,使农村市场不断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二)发展合作经济,切实助农增收,解决根本性问题。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大力发展农民入社入股的合作经济组织,把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连接起来,并在它们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分享到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收益,这也是国际公认的一条农业发展经验和客观规律。

(三)完善农村生产、消费市场建设,培育消费环境,搭建现代化平台,搞活农产品流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生产必须有大流通与之匹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助农增收,市场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产品市场建设是实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载体,是推动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可以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场所,解决农产品卖难买难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应着力抓好“四级”市场建设:1、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建立初级市场。2、在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较集中的乡镇、城镇建立综合市场。3、在商品集散地和交通发达的中心集镇建立骨干专业市场。4、适应现代流通的需要,建立网络市场。

第3篇:农产品消费市场范文

农业是俄罗斯经济的薄弱环节之一,多年来大量农产品依赖进口。近年,随着俄经济的稳定发展,对国外农产品需求日益扩大。俄罗斯的农产品进口额占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的比例由2000年的1.5%提高到了2003年的1.9%。在各类商品进口中,农产品进口额所占比重位于机械设备、运输机械之后,居第二位。

目前,俄罗斯正在为加入世贸组织进行不懈的努力。俄人世后必将根据世贸组织通则逐步下调关税,这样更会刺激各国对俄农产品出口的增加。

主要农产品生产、消费及进口

俄罗斯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甜菜、油料作物和土豆等。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农业生产急剧减少,直到1998年以后,农业改革以及好年景使农业生产才得以逐渐恢复。俄罗斯是世界上主要小麦生产国之一,但是蔬菜水果生产因自然条件所限品种不多,产量不高,供应缺口较大。畜牧业生产处于滑坡状态,国内生产无法满足需求。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成长,俄罗斯消费市场以及食品消费市场在扩大。据奥地利中央合作银行(Raiffeisenbank Austria)的计算,俄罗斯的消费市场规模从1999年的900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050亿美元,其中食品所占比例由1999年的56%下降到了2004年的42%。虽然食品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这是随俄罗斯人均收入提高发生的自然现象。随着俄罗斯人购买力的提高,他们越来越重视食品质量,尽量消费对健康有益的安全食品。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很多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卫生标准变得十分敏感。

1999-2003年的5年中,俄罗斯主要食品消费市场一直保持持续增长。其中年均增长率较高的有酒类28.3%,汤料、调味料、沙司24.6%,儿童食品、减肥食品25%,果汁、水、软饮料23.8%,咖啡、可可、茶18.8%,乳制品12.4%等,预计2005-2009年酒类和汤料、调味料、沙司的年均增长率仍然保持在20%以上,海产品的年均增长率将提高为12%,咖啡、可可、茶和乳制品的年均增长率将维持在11%。其他食品如糕点、面包等的年均增长率也还将保持在3-4%。

由于俄罗斯农产品生产能力有限,食品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蔬菜、水果、糖及糖食、肉类及制品、奶及制品、远洋鱼等不能够完全自给,每年都需进口。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食物平衡表数据,2002年俄罗斯糖及糖食的自给率只有28.5%,进口量487.6万吨,禽肉及制品自给率40%,进口量138万吨,水果自给率50.8%,进口量84万吨:蔬菜的自给率88.8%,进口量178万吨,远洋鱼自给率65.5%,进口量127.7万吨。

据美国农业部有关报告分析,到2008年俄罗斯进口市场有潜力的农产品主要有禽牛猪肉及杂碎、鱼和海产品、新鲜和冷冻蔬菜、新鲜和干水果、坚果、果汁、大米、葡萄酒、罐装水果和蔬菜、啤酒、宠物食品等。在上述产品中,2003年我国是俄新鲜蔬菜的第二大供应国,市场占有率为18%;我国还是俄新鲜水果的第二大供应国,市场占有率为16%,我国又是俄大米的第一大供应国,占有俄57%的大米市场。但从我国海关数据看,虽然2003年我国出口俄罗斯“其他精米”品种2.7万吨,2004年该品种的出口量却下降到了1.2万吨,减少了一半多。这表明俄罗斯农产品市场依然变化多端,竞争激烈。

对中国农产品进入的限制

俄罗斯虽然大量农产品依赖进口,但俄政府实行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对外政策,在进口贸易上设置壁垒和限制,这影响着我国对俄的农产品出口。

我国属于享受普惠制待遇的国家,俄罗斯对从我国进口的农产品按基本税率的75%征收进口关税。但如果没有产地证书或产地不明,则对商品按基本税率2倍计征关税。俄政府还对我国农产品征收增值税。增值税的税基为产品海关申报价值、进口关税额、消费税额三项之和,2005年肉类、禽肉、海产品、乳品、蔬菜、粮食等进口商品的增值税率是10%,主要糖和糖果类制品、水果、坚果、咖啡、茶、调味品、主要可可和可可制品、意大利面类及制品、一些即食汤、婴儿食品、动物饲料等商品的增值税率是18%。此外俄还对进口商品征收消费税,目前与农产品相关的征收对象是酒类和香烟。

俄政府经常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情况随时对某种进口产品或某进口国的关税进行调整,限制进口。如自2004年4月20日起,俄罗斯政府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不分类别)征收从价税和从量税,即在征收原关税的基础上另加收30%的关税和再按每公斤不低于3.5美元征税(从原来每公斤不低于0.2-1.4美元骤增至不低于3.5美元)。

俄政府随时对某类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规定进行调整。如俄政府要求向俄出口的农产品应提供商品安全认证书。商品安全认证书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俄罗斯商检部门对供俄产品所做的商检证书为依据:二是以出口商所出具的在境外取得的俄罗斯所承认的商检证书为依据。但是中国企业在向俄出口畜肉时,俄政府却要求中国所有生产厂商均须经俄方兽医实地逐个检查,并对出口产品进行复检,中国检验证书只有在俄方兽医背书后方被认可。俄罗斯政府不顾中俄双方达成的俄方兽医只对中国出具的猪肉、牛肉《兽医卫生证书》背书的协议,对其他畜肉、禽肉、肠衣等产品的检验证书也要求进行背书。

俄罗斯入世后的展望

俄罗斯1994年开始人世相关谈判,据俄塔社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贸易谈判局局长梅德韦德科夫对新闻界说,入世谈判有望在2006年春末以前结束。俄人世后会按照国际贸易规范和世贸组织的要求进口我国农产品。俄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将大幅度下调,一些非正规化的税率调整等会受到限制,但是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等要求也将变得更加严格。这一方面为我国农产品进入俄市场创造了无限机遇,也对我国农产品种、质量等形成了更严峻的挑战。

我国对俄出口有潜力的农产品

我国对俄农产品出口额自2000年以来直线增长,2000―2004年5年间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率37.5%。2004年出口额高达5.9亿美元,主要以畜肉及杂碎类、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类、食用蔬菜类、食用水果及坚果类、水产品制品类等5类农产品出口为主,5类农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达68.2%。但是畜肉及杂碎类由于受俄罗斯政府的进口限制以及禽流感疫情、动物源产品封关的影响,2000-2004年对俄出口并未保持连续增长,其余4类农产品出口5年间一直保持连续增长。

在上述5类农产品中,已形成了一些主要对俄出口品种,如畜肉及杂碎类中的“其他冻猪肉”,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类中的“番茄酱罐头”;食用蔬菜类中的“鲜或冷藏的洋葱”,食用水果及坚果类中的“鲜苹果”;水产品制品类中的“其他绞碎制作或保藏的鱼”和“未列名制作或保藏软体动物”等,这些农产晶的出口额和出口量都分别在上述5类农产品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它们在未来对俄出口中还依然将是主力。

第4篇:农产品消费市场范文

奥运会招商项目中,现代农业类大项目有25个之多,总投资高达15.8亿元。可以肯定,北京“绿色奥运”一定会给中国农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市场空间。

首先,将有力拉动农业生产基地现代化。从筹备北京2008奥运开始之日起,各地农业部门和企业就瞄准“奥运农业”的目标,针对奥运的需要兴办包括优质专用稻谷、小麦、蔬菜、水果等在内的各种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立家禽、家畜、水产品饲养场;培育特种苗木、花卉等观赏植物。所有新建和扩建的各类农业生产基地,都是“绿色农业基地”或“有机农业基地”,采用“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实行安全认证体系和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标准体系。

其次,将有力拉动农产品加工集群化。奥运盛会大量消费的是加工食品,这一需求直接拉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强劲发展。在此过程中,相近生产要素及相关服务业积聚或集中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了各类农产品加工业专业化、集群化水平。

再次,将有力推动农民走向富裕化。“奥运农业”的发展,将有力拉动加工制造业、市场营销业、储藏运输业、旅游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创造大批新就业岗位,有利于农民增收。

第四,将有力推动中国农业走向国际化。奥运对农产品消费而言,将打开一个巨大的国际化消费市场,也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橱窗”,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农业的名品、精品、新品和特色产品,产生具有长远的“后奥运经济”影响的品牌效应。品牌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借助它可赢得“三促进”的良好效果:即促进中外农产品交流合作;促进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进一步相互结合;促进中国农产品更多地走向世界。

成本上升不会影响制造业优势

花旗银行首席经济师沈明高

当前,制造业成本上升对其产品价格和利润有什么影响?我的判断是我国制造业优势还会保持下去。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还会继续保持下去。这里有两个例子:一个是韩国,一个是台湾。这两个经济体1975年的人工成本都相当于美国的5%,而当时的人均GDP大约是2000美元,跟中国大陆目前的情况基本相似。2004年韩国和台湾的人均GDP都达到了15000美元左右,所不同的是此时台湾的人工成本只是美国的25.8%,而韩国的人工成本相当于美国的50%。如果有一天中国的人均GDP也达到了15000美金,中国相对于美国的人工成本大概会是多少?我的看法是,中国大陆与台湾、韩国的最大差别是其规模非常大,因而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足。也就是说,很可能中国大陆人均GDP达到15000美金的时候,其人工成本会比台湾和韩国的都要低,或者保守的说,其人工成本最多也超不过韩国的水平。

第5篇:农产品消费市场范文

关键词:城乡统筹;流通市场体系;农村市场

0 引言

200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发展,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针对我国国情做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已经基本形成多渠道流通的基本格局[1]。目前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左右,县以下地区实现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全国的13%。整个农村商品流通体系还基本处于散、小、弱的状态,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坑农害农事件频发,购物环境较差,传统的“夫妻店”、“代销店”占网点的80%左右,进货渠道复杂,价格随意性大。

可以说,没有发达、健全、完善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就难以保证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难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价值的提升,难以有效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农村社会和谐,也就不可能有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完善城乡流通市场体系的重要意义

1. 1 完善城乡流通市场体系是全面启动农村市场的渠道保障

近年来,中央通过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状况获得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2622元迅速增长到2009年5153元。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农村消费市场正处于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更新换代的重要时期。我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7%, 200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其中,城市51543亿元,县及县以下农村24867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不到城市的一半。如果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加到与城市相等,就相当于目前两个农村市场的规模。根据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钱的消费支出,将对国民经济新增2元消费需求;农村家电普及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2]。从人口数量,以及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增长情况来看,农村的消费市场很广阔,可挖掘的潜力较大,但当前农村市场启动乏力却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瓶颈”。为适应农民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提高的要求,争取早日全面启动国内农村消费市场,就必须通过对流通资源的整体利用和先进流通生产力的运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实现农村流通的组织化、网络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1. 2 完善城乡流通市场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

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市场逐步形成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渠道竞争的分散格局。这种流通格局一方面方便了广大农村消费者的生产生活,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对于农村商品流通监管手段有限、力度不足,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加之农村市场的分散性不能满足先富起来的消费者对高品质商品的需求,部分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经营行为不够规范,进货渠道混乱,一些在城市、中心镇没有市场的“三无产品”及假冒伪劣商品流向农村,农民利益被侵害现象时有发生。从阜阳奶粉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问题奶粉的重灾区主要还是集中在农村,另外,如药品质量案件中农村要占到80%左右。这都突出反映农村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商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在给农村消费者带来明亮整洁的店堂、琳琅满目的商品、周到规范服务的同时,也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村居民的现代消费理念、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

1. 3 完善城乡流通市场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面临诸多新的形势。农产品的生产供应能力大幅度提高,市场上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从供给不足逐步发展到供需总体平衡。但由于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市场引导生产的能力低下,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3]。

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没有健全完善的现代化流通,生产也必将受到制约。构建现代化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从生产方面来说,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需求方面来说,可以将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工业、生活物资直接送达农民手中,适应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新要求[4]。

2 完善城乡流通市场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2. 1 城乡流通市场体系渠道不完善

就当前农村市场消费品和农资产品流通而言,以农贸市场、小型百货商店、便利店为代表的传统流通业态仍占较大比重,连锁店、超市等新兴业态比较少。据统计,农民人均商业面积仅为城市的1/10,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平均每个乡镇仅1. 5个,“夫妻店”、代销店、流动商贩和集贸市场仍是农民购入消费品的主渠道。另外,很多地区的流通网络残缺不全,大中型网点基本集中于市县以上,农村多为小型网点,农产品批发、期货及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市场在很多农村地区尚未建立。传统的流通方式一方面会带来过多的中间环节,使得各种消费品层层加价,加重农民负担;另一方面,过长的流通渠道往往使得厂家和零售商难以准确得到农民的消费情况反馈,致使很少能够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去组织生产、采购、销售相关商品,从而导致产品销售不对路或者产销脱节。

2. 2 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滞后

目前农村地区商品流通规划和建设滞后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地区虽有规划但尚未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区域控制性建设有机衔接,造成这些地区农村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布点、选址上存在随意性,农村市场整体处于无序发展阶段[5]。在农村地区比较多见的还是“小散乱”、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全、地方特色不明显的集市贸易,这些集市贸易商品流通成本高、效率低,很难向更高层次发展,影响了农村市场运作、管理和规范发展。当前,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其中如何衡量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受利益分配方式影响,农户参合积极性会有不同,如果农户个人在参加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的收益不抵个人单独经营,农户个人入社意愿就会大打折扣,这必将影响到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的规范发展,发展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最终要落脚到农户个人利益上,让农民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中切实提高自身所获利益。

2. 3 农村商品市场监管不到位

一个有效市场要求信息充分、监管到位,交易各方实力相当,权力义务对等,有可信的契约关系和可靠的市场执法机构,这才能保证交易各方的权益,特别是保障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在我国当今的农村市场尚不具备,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意愿。由于农村商品流通主体渠道不明显,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对于农村商品流通监管手段有限、力度不足,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这使得农村消费品和农资市场流通秩序混乱、效率低下[6]。

部分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经营行为不够规范,商品进货渠道混乱,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种类少,甚至农村市场中假冒伪劣商品危害程度远高于城市,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由于缺乏规范的流通规则和有力的执行机构,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欺行霸市、行政管理乱收费的现象,一些在城市、中心镇没有市场的“三无产品”及假冒伪劣农资商品和日用消费品不断流向农村,“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安全,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2. 4 城乡流通市场体系缺少符合农民需求偏好的商品

当前,城乡市场商品琳琅满目、种类齐全,但应该看到商品市场的繁荣发展在极大满足了城镇消费者物质需求的同时,真正适合农民消费层次、文化水平和实际需求的商品却很少。当前的一个主要现象就是不少农民有钱无处花,有钱不愿花,难以获得像城镇消费者一样的消费体验[7]。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农业生产类商品市场需进一步完善,农具产品则急需加大补贴力度,如农副产品加工和存贮设备等适合农业生产的产品,碍于其高昂的价格,这类大宗农具一般引不起农民的购买欲;二是适合农村生活的质优价廉消费品较少。此外,售后服务跟不上也抑制农民的消费欲望。总体而言,当前农村市场除了普通日用消费品外,适合农民消费的产品不多,特别是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高端消费需求尚得不到满足,购买力流入城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出现断档,从整体上影响了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有效运行。

3 完善城乡流通市场体系的对策建议

3. 1 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监督检查

要全面认识农村商品流通的重要意义,提高对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重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商品流通作为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环节,以高质量的商品流通服务支撑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以完善的商贸流通监督检查保障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在提高对农村商品流通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的基础上,要着力营造优良市场环境,加强农村商品流通的监管和调控,规范商品流通秩序。一是用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商品流通的运行,并根据农村商品流通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规章制度;二是加强对农村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和打击力度,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村市场;三是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政策宣传,鼓励合法经营,震慑和打击非法经营活动;四是健全市场投诉受理机制,鼓励农村消费者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举报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建立群众监督网,并通过12315联络站使农民的投诉得以及时受理,权利得到及时维护。

3. 2 立足优势发展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

当前,有的地区农业发展开始出现雷同的苗头,由于相邻地区往往自然资源接近,相互之间借鉴好项目好做法好经验,与此同时不可避免会造成同类农产品供给大量增加,制约了农产品市场健康发展。

因此,各地在发展农产品市场中,应高度重视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比较优势,立足地区资源要素禀赋,注重差异化,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要重点建设和发展一批跨区域、辐射力带动力强的特色产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同时,要以统筹城乡市场发展为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农产品零售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对于有条件的超市和便利店可直接从产地采购,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努力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第三,要在农村地区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减少流通环节,压缩流通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提升市场层次,实现城乡之间产品流、信息流、人力资源等要素的双向互动式交流[8]。

3. 3 着力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网络

针对当前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在一定范围内仍较严重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农村日用工业品供应状况对改善农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

根据农村市场消费环境的不同,以及农村消费者居住分散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转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改善农村消费者购物环境,形成城乡互动的新型日用消费品零售网络,把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日用消费品销往农村市场,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第二,要构建以农村供销合作社为主渠道的规模化、层次化、网络化和竞争有序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从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出发,认真抓好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产品的质量安全,健全农资损害赔偿机制;与此同时,农资销售企业还要完善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大力推广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资产品。

参考文献

[1] 周利国.论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商品流通渠道体系[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7): 10-15.

[2] 陈煜,贺盛瑜.农村商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农村经济, 2009, (7): 22-23.

[3] 张学海.农村商品流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策[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7, (1): 5-7.

[4] 李春香.改善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对策研究[ J].价格月刊,2009, (1): 10-11.

[5] 郭国庆,钱明辉.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7, (5): 7-9.

[6] 王华.要重视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J].经济论坛,2007, (24): 22-23.

第6篇:农产品消费市场范文

关键词:霍山县;农业品牌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11-02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为我们加强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坚定了信心,提供了强大动力。

霍山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生态县,境内优质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知名的毛竹之乡、茶叶之乡、中药材之乡、油茶之乡、百合之乡、蚕桑之乡,现已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73 000hm2,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7家、市级60家,发展品牌农业条件得天独厚,潜力巨大。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品牌农业建设,高举生态立县大旗,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品牌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已建设绿色茶叶基地6 735hm2、绿色水稻基地7 000hm2、绿色百合基地3 500hm2、绿色油茶基地3 300hm2、无公害蔬菜基地3 700hm2,全县茶园通过全国绿色食品饮料(茶叶)基地县认证,大别山绿色商城茶叶批发市场获国家首批“绿色市场”认证,打造了霍山黄芽、霍山石斛、迎驾贡酒、漫水河百合、霍山鳗鱼、霍山黑毛猪等一批名气较大、市场美誉度高的农产品品牌,拥有中华老字号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国家著名商标2个、安徽名牌农产品4个、安徽名牌产品15个、安徽省著名商标12个、农业三品认证55个,品牌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该县农业品牌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自主品牌较少、品牌影响不够大、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品牌鱼龙混杂、品牌效益不够显著等问题,这也是当前品牌农业发展的共性问题。笔者认为,建设品牌农业,重点要面向消费人群,研究消费心理,满足消费需求,潜心研发高中低端不同层次的农产品,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要加大品牌培育和保护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霍山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建议要打好以下3张牌。

1 抓质量,打基础,打造大众品牌

面向普通消费人群,主要是生产粮食、蔬菜、畜禽、水产品等人民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走亲民、平民路线,建好基地、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做好做实民生工程,不断丰富市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1.1 抓规模化 结合该县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区域发展规划,按照龙头企业加工及市场需求,选准主导产业,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抓好诸佛庵“一竹三笋”、漫水河百合、佛磨白三大水库有机鱼等乡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主打产品。

1.2 抓标准化 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保护区,霍山黄芽建立乌米尖、金鸡山、金竹坪、上谷等4个核心保护区,霍山石斛建立里山区核心保护区,保护区内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推广国际通用的“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建立从“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1.3 抓市场化 加强大别山绿色商城、大化坪茶叶、太平畈中药材、漫水河百合、单龙寺香草茶街等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打造市场品牌,促进产品流通。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直供直销和电子商务网络,促进品牌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快速转化。

2 抓龙头,育主体,打造国际品牌

面向中端消费市场,主要是发展竹制品、茧丝绸、烤鳗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国际化路线,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推动农业出口创汇。

2.1 政府搭平台 强化政府引导,建立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生产操作规程、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经营行为规范等行业规则,建立地域性农产品品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行企业出口产品卫生注册制度和国际认证,推进农产品检测结果国际互认。

2.2 龙头唱主角 按照“高起点、专业化、外向型”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利益联接,达到一个产业有一个以上龙头企业对接,一个龙头企业创一个以上知名品牌;

2.3 念好生态经 加快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力发展生态绿色经济,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积极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绿色防控、农田节水等清洁生产技术,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农业资源养护,着力打造生态农产品品牌。

3 抓投入,重保护,打造高端品牌

面向高消费人群,重点发展霍山石斛、霍山黄芽、霍山鳗鱼等高端产品,培育高端品牌,提升产品价值,提高品牌效益。

(1)在投入上,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建立品牌农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扶持企业、大户创建品牌,同时做好整合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等工作。

(2)在推广上,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加大主导品牌宣传力度,借鉴“迎驾”品牌打造经验,适时上央视宣传霍山石斛、霍山黄芽等知名品牌,使其成长为全国性品牌,加快龙华“国雅”品牌、源牌“丝侬”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第7篇:农产品消费市场范文

1.1缺少销售渠道

农产品被顺利的消费和使用,离不开产品营销。拥有恒定的销售渠道,农产品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市场优势。在销售过程中,并不能一味的降低成本和价格,投放大量的宣传广告。倘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没有形成高效、安全、快速衔接,这些做法并不有效。黑龙江农产品的传统销售渠道是大流通,自产自销为主。销售的方向是面向大众的蔬菜水果店、超市等。渠道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一个障碍。现阶段最常见的分销渠道模式,销售基础是农贸市场,核心是批发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分销渠道模式多环节、多层次、弱控制、分散化,交易成本很高、产品的保鲜时间较短,有很多的弊端和不足。

1.2品牌意识不够

品牌从表面意义上解释,就是有品位的牌子,其品牌价值是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附加利益体现出来的。但市场中的品牌产品多是工业产品,农产品品牌很少。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黑龙江农产品要打造特色、强势的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品牌的塑造,不能依靠广告媒体。品牌形象的树立是企业经历长期积累和凝聚的结果,品牌也代表着该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有着象征性价值。品牌力量能够作为市场竞争的工具。就黑龙江农产品市场而言,农产品销售往往在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多数企业负责农产品粗加工和初级加工,市场中存在需求短缺和过剩的矛盾。农产品的研发力不强、深加工力不强、营销策略不够、营销意识差,因此许多企业为了塑造产品品牌形象,只会进行广告无限投入,缺少市场竞争力。

黑龙江五种具有优势的农产品中,牛奶产品品牌较为突出,有“飞鹤”“、完达山”“、摇篮”“、红星”等。但内蒙古的“伊利”和“蒙牛”,知名度比黑龙江的“飞鹤”、“完达山”要高的多。专业小麦中“北大荒”品牌被广泛认可。黑龙江的肉牛品牌“宾西”“、希波”和国内的“双汇”“、皓月”差距很大。专用玉米和高油大豆这两类农产品的品牌认可率很低,黑龙江专用玉米品牌有“松北王”“、兴茂”、“碧珠”“、温格林”,这些品牌的影响范围还只是在省内。尽管黑龙江农产品品牌数量上领先于国内其他省份,种类却很单一,没有整体品牌的优势。黑龙江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品牌塑造反映出企业经营策略、经营观念和经营思想,构建品牌也受到了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企业若要树立品牌应改变短期思维,制定实施步骤和长期计划,为消费者所服务。这样才能构建好企业的品牌,企业也可以实现可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

1.3农业信息技术程度不足农业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有组织、有计划、有行动、有步骤的让农民完成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其中包括管理、生产、技术、售后和产品营销等行为。构建农业信息网络,农民能够上网获取农业种植知识,在网上获取销售订单,实现农产品技术、销售、生产管理的直接利用。农业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让传统农业转变成为了现代农业。目前,在广大农村中,农业信息化已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渐渐被农民接纳。但由于信息技术成本较高、消费市场和生产市场信息不对称。黑龙江地处内陆地带,建立信息化和进行信息传播较为不利,不能权威、准确、及时的和外界联系、沟通。黑龙江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时间很短,又缺少技术性人才,这就使得农业发展程度和信息网络建设较为薄弱。

2黑龙江农产品的发展渠道和营销策略

2.1树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活动指导思想是市场营销观念,农民依据多方面环境变化和农村经济形式构成的普遍意义经营哲学即市场营销观念。黑龙江农产品需树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观念,推进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改变过时落后的市场营销观念。在重视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还需构建良好的营销观念。构建农产品的营销体系,强化营销理念,提高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和品牌化程度,使传统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

2.2整合销售渠道

黑龙江农产品营销的最大阻碍是销售渠道。落后的销售渠道会制约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发展。因此,为了提高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有效性,要对农产品管理模式、销售渠道进行创新。完善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会影响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成本,并直接对农产品市场竞争产生影响。黑龙江农产品企业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提高农产品的营销组织程度,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力。

2.3加强农产品的品牌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黑龙江农产品不能局限于省内,要争取国内市场,构建自我的产品品牌。若要争创品牌,就要先提高经济效益。黑龙江省需从传统农业基础转变为现代农业,培养好品牌,注重产品品牌的营销建设,提升产品品牌竞争力。黑龙江省要按照实施步骤和农产品品牌的战略要求,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在农产品生产中,要投入科技创新元素,提升产品品牌的设计水平,发挥出自我文化优势,构建出新颖独特的设计思路。黑龙江农产品的品牌塑造既要重视包装和商标外在形象,还要让消费者满意品牌产品质量。其中涉及了营销、产品、服务等多方面工作。个性品牌形象也是很重要的,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不同,对品牌看法也不一样。农产品营销前要做好准确定位,给消费者留下独特的第一印象,让消费者对品牌有着深刻的评价。农产品的品牌塑造离不开产品的创新,任何农产品都会经历诞生、发展、壮大、衰落的过程,时代会不断进步,消费者的思想也会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用新设计、新材料、新技术赋予品牌新形象,才能提高品牌创新实力。

2.4建设农业信息网络

农业信息网络是一个复杂、综合、富民、宏大的系统性工程。农业信息网络能够缩短国内各地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农产品的流通。建设农业信息网络,要投入资金建设功能强大、覆盖面全、技术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此加强农业产品供求的联络、分析和预测。运用网络技术能支持农产品的营销。现代化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可进行有效化的信息服务,有助于传统农业升级改造,提高了农民生活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因此,构建农业信息网络,能够为农产品营销提供服务,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3结束语

第8篇:农产品消费市场范文

保增长的基础是农业 ,扩内需的潜力在农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等多方面人手,稳步扩大农村需求,这既是扩大内需举措的新亮点,也是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新定位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业为保增长扩内需提供基础保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2009年中国全年粮食实现连续第六年增产,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其他农产品也稳定发展,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是稳定农业生产最有力的措施,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基本的保障,2009年以来,国家较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扩大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实施品种和范同,适时启动生猪价格调控预案,完善农产品国际贸易调控政策,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效果明显

此外,国家继续巩固、完善和强化各项农惠农政策,目前中央财政已安排农业“四补贴”资金1230亿元,增长19.4%:在四批扩大内需投资中,安排农村沼气、优粮工程、标准粮田等农业投资200.5亿元

为了防止谷贱伤农,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巩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制度,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水平。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把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放在首位,统筹促进农业各产业协调发展。

农民创业将获得更多金融财税支持

扩大国内消费,农村市场最有潜力。据有关部门测算,农村居民消费每人增加1000元,全国就能增加内需9000亿元,让农村市场“火”起来,将带动一系列行业的发展,进而拉动整个经济增长。

拉动农村消费的关键,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加强对农民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将成为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的重要途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对农民创业的金融和财税支持,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这也成为新形势下农民增收工作的新亮点

第9篇:农产品消费市场范文

所谓“一村一品”即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以闻集草莓基地为例分析讨论“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的发展之道。

二、阜阳市闻集镇“一村一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20世纪末闻集镇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种粮大户土地整治、小农水工程、节水灌溉和扶贫项目,多项目配套建设,夯实了种植基地土壤改良、基本农田保护、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闻集镇的土地、人力、交通等优势,因地制宜编制贮备了一批农业项目,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在安徽境内形成了“南有长丰、北有闻集”的草莓生产格局。“田楼粉丝”、“张湖青茄”、“段庄辣椒”、“野美西瓜”、“闻集娃娃菜”和“杨店金针菇”等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相继建成。

通过发展“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经济,一方面,提升了闻集镇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进程,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民通过出租土地、到当地的种植基地工作提升了收入水平,促进了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阜阳市闻集镇“一村一品”现代农业现状分析

(一)内部分析。(1)经营技术与专业人才。为顺应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闻集镇在传统种植工艺的基础上,引入了科学种植方式,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效率。然而,调研结果表明,种植户普遍认为该技术作用不大,并指出其与当地人才培养少见成效有很大关系。截止目前,该镇缺乏相关的系统性总结,专业的人员培训机构以及相应的人才引流计划,造成了大批专业人才流失。(2)企业规模与交流合作。调研发现,60%的人认为当地特色农业规模经营陷入了恶性循环。过于分散的小规模企业严重阻碍了技术与人才交流;生产技术难以实现,专业人才匮乏又进一步导致经营规模的小而分散。同时,该镇特色农业发展过分依赖政府,导致种植户与基地只顾着闷头干,缺少认识和理念。(3) 企业定位与品牌效应。就调研结果来看,部分生产基地定位尚不明确,大多数局限于普通的实体销售,极少进行深入思考,如发展县域电商,打造中高端消费市场等。同时,调研数据指出,品牌建设的缺乏是制约当地特色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重要原因。自1999年当地草莓被评为国家绿色产品之后,品牌创建发展较为缓慢,以至其他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不足。

(二)外部分析。(1)销售范围。我团队经调查发现闻集镇生产的特色农产品主在用于日常食用以及特产等用途,销售渠道少,销售范围窄。本来因为知名度较小、生产方式较为传统等问题,闻集镇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情况一直不容乐观。而销售渠道少直接影响了特色农产品的影响范围,导致闻集特色农业规模经营资金不雄厚,竞争能力自然不强。所以,闻集镇特色农业相关产业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一些,扩大销售范围,增加产品种类,增强该地特色农业的竞争实力,从而加速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模式的发展和进步。(2)市场环境。农产品消费市场总体说来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此消费市场的发展速度并不快,这对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经营方式提出了考验,而且市场环境易受品牌知名度以及产品种类等因素的影响,闻集特色农业规模经营的市场现状并不理想。面对经济危机渐渐消散,经济社会逐渐稳定,政府惠农政策逐渐登台的现状,新农村特色农业作为后起之秀,应当抓住时机,迎头猛赶 ,争取在其他普通行业忙于维持昔日繁盛场面的同时,加大创新力度,迎合消费市场,积极开辟新的消费群体。 (3)闻集镇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规模经营的支持

者――政府。闻集镇政府对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该地政府的积极申请下,该镇的草莓被国家农业部批准认证为绿色产品,绿茄、青椒被省农业委批准认证为无公害产品,这大大提高了该地特色农产品的地位;2)在政府的鼓励之下,该镇不仅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成立了各类专业协会;3)该镇政府还十分重视该地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工作,为推进该镇特色农业规模发展,政府建立了一系列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的项目;4)为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号召,闻集镇也加快了发展重点特色农业的步伐,积极有效地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努力为当地的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阜阳市闻集镇“一村一品”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继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于“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模式发展,政府参与其中往往是事半功倍。在优惠银行贷款政策的基础上,政府应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平台,给予进一步的资金补充;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致力于打造当地品牌文化;将有关知识纳入职业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加强特色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吸收包括地质勘察等在内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体系;同时完善物流运输,促使闻集镇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稳步发展。推动村落间差异化发展,推动卫星城模式建设。主创一种或多种明星产品,以此辐射带动其他产品发展。

(二)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闻集镇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的影响。“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人们对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的认识,可有效促进当地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模式发展。对外来旅客,以开发标志性旅游产品、特产等以特色农业为题材的纪念品为主;对本地人则将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模式纳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并且在各村组、住宅区定期举办宣传交流活动,实现鼓励特色农业走入当地千家万户的目的。

(三) 引进“千县万村”电商工程,更好的“引进来,走出去”。阿里巴巴的“千县万乡”电商工程,通过地标性产业平台的建设,并帮助培养电商人才,指导企业开展网上分销批发和大宗交易,以实现真正的实体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从而可以实现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阜阳市闻集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将电商的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聚集在县城周边,形成电商服务业、包装仓储物流相关产业和商品配套供应产业协同集群发展的县域电商。通过电商终端的发展实现服务到村的电商发展。从而带动当地农产品的营销与推广。

(四)综合提高企业数量与质量,加强企业竞争力。企业的数量是一个产业是否繁荣的最直接表现,提高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基地的数量会加剧竞争,会淘汰劣势基地,提高优势基地的地位,能够有效的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高。企业的质量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继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其中包括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企业质量的提高能大大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从容应对竞争与风险,让企业的发展道路走得更远。应主动发挥人才强镇建设,鼓励更多的人开办特色农业规模经营基地,同时为踏雪寻莓等基地提供有效的融资平台,吸引投资者的目光,为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资金,从而进一步扩大规模。

(五)合理配置,加强设施建设和管护。良好的生产条件是种植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也是降低风险,增产增收的重要保证。要将规模经营户流转的耕地纳入农业开发项目范围,集中投入,实施路、田、水、沟渠综合改造,切实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村级组织应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已建设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管护,确保设施发挥,延长使用年限,降低再建设投入。此外,我们调查中还发现,许多农产品易坏,而保鲜技术的落后,更让农户损失惨重,加强仓储和保鲜技术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决定农户盈利与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六)建立供求信息及时反馈机制。把市场和生产连接起

来。我们调研中发现,种植大户各自为营的现象仍有存在,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生产和销售中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市场调研机制的匮乏导致市场需求信息不明了,而生产也多是考虑目前的市场状况,而缺乏长远的规划,导致在市场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信息的滞后性,导致了农产品的滞销,投入时高价,而产出时低廉的现象普遍存在,也因此阻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合作机制和及时的市场信息反馈机制,着眼于未来,可以让种植者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人,牵着市场的鼻子走,才能在长远的发展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