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范文

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

第1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范文

国外绿色技术创新制度新趋势

绿色技术创新是对技术创新的拓展和提升,是生态文明视域下技术创新的崭新形态,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迫切需求。

绿色技术创新需要制度的保障,它是指在全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鼓励、推动和保障绿色技术创新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规定及准则的总和。

官产学研合作创新制度更加完善。官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有力措施,是实现优势互补、分散风险和提高研发效率的必然趋势。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动官产学研合作,如美国的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环境技术出口技术,英国的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等。

日本以搞活经济为目标,服务于企业技术合作战略,通过以技术突破为目标的官产学研合作来发现和确定研发课题,促进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采用公开招聘制和任期制选拔和吸引人才。

美国颁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一个初步设计方案》,意味着美国的官产学研结合进入了新阶段,加快了绿色技术创新的步伐。

绿色技术创新管理制度更加健全。为适应全球绿色新趋势,各国纷纷加强绿色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建设。绿色管理制度更加强调人性化和柔性化管理,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管理层级,把内耗降到最低,把效率提到最高。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制度更加系统。部分军用技术绿化为民用技术,不断加强统筹协调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打造军民融合开放共享的格局,实现军民领域技术、信息、人才、产品、标准等要素的全方位融合,提高军民融合公共服务水平,为绿色技术创新注入新的能量和活力,推动军民融合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

认清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的特质。概括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体现了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第二,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第四,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体现。首先,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结果。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又是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指导下人们认识演化的结果。

马克思说,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改革开放以来,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它源于改革开放实践,又推动了改革开放实践。

从本质上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不断地探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历程,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历程。

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不仅需要宏观层面的基本经济制度,还需要充满活力并具有竞争力的微观基础。

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通过改革并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选择适当的实现形式,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

第一,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通过分类改革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第二,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共赢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多元市场主体互相竞争、充满活力的体制环境。

第三,在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要强调公有经济、非公有经济两条腿走路,这样才能走远、走好。

四川要求21个市州政府驻地建立水源储备制度

通过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源地建设,十三五期间,全省21个市州政府驻地要全部建立起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这是1月20日记者从在成都举行的全省水务局长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十三五期间,各地要强化项目储备、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工作、落实工程质量监管,开工建设包括成都市李家岩水库等在内的50座大中型水库,加快武都引水工程二期灌区等68处在建大中型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解决部分地区资源性、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难题。

第2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范文

高一政治一经济制度知识点

(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地位——其表现有二:一、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二、 .

2.国有经济是主导作用——其表现有二:一、对 的控制力上,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 金、化工等. 第二:国有经济要 ,引导和影响 并在 .

3.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家庭承包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4.十六大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观点:

(1)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2)发展规模经营;(3)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1、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2、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3、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

(三)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的经济形式或组成部分).

注意一个易错的说法: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经济形式.

(四)我国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即所有制结构)

1.这项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客观必要性.

从根本上说是,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生产力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发展也不平衡,生产力呈现多层次性)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

2.十六大提出了两个必须: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高一政治一经济制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高一政治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

2.高一必修1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3.高一政治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3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范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市场经济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有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性。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必然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独特的基本特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范文

以往公共治理模式的研究,大都以国家、社会以及民间三者之间的权力的划分与平衡为主要研究对象。即使考虑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因素,依然是在这个研究的基本范畴中展开的。在最近的文献中,如娄成武、张建伟[1]认为,当代地方政府角色与职能已发生了很大转变,正逐渐由地方政府概念转向地方治理概念。地方治理模式也正经历由传统官僚体制向新兴的市场模式与政策网络治理机制的转变。李文星、郑海明[2]从目前我国行政沟通存在的问题及现实需求出发,在治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政府与公众互动式沟通的概念,并从转变观念、变革体制、拓宽渠道、完善法制等四个纬度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互动式沟通机制的构建,以及地方治理在现代社会多中心治理结构中的关系。这种研究,从学术的角度观察,也没有作出更加明确或者是更加有新意的理论思路。中国公共治理模式研究要用一种新的思维,在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下展开。基于此,本文将用历史与经济研究的基本方法,从历史上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演化关系来考察中国公共治理模式。

一、基本的理论分析

通常的公共治理模式研究认为,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公共治理模式的三个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大致成为了公共治理模式研究的基本范畴。但是,向更深的层次观察,是什么决定了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与运行框架?就如经济学的研究中,企业的运行以及资源配置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而什么要素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也许更为重要。近代人类历史上的公共治理模式经历过一次大的转变。13世纪以来,发端于威尼斯的资本主义运动,使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等纷纷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个背景下,这些国家的基本经济运行制度、社会制度,国家、社会以及公民个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基本的公共治理模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变却呈现出与西方社会迥异的情况。中国公共治理模式转变的特征何在?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回归历史的研究,重新考察中国历史上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农业制度的变化与国家公共治理模式的演化就能管窥一二。

中国历史上农业制度变革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公共治理模式。在中国,传统经济没有演化成现达的工商业经济,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这是由于农业经济发展没有突破以下三个因素:1.资金的广泛流通,剩余资本透过私人贷款方式,彼此往来。2.经理人才不顾人生关系的雇用,因而企业的扩大超过本人耳目所能监视之程度。3.技术上支持因素通盘使用,如交通通信、律师事务以及保险义务等,因此各企业活动范围超过本身之能及。[3](P31)这三个条件背后的实质因素是政府职能以及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变。如果政府没有推动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三个条件的突破,政府本身的公共治理模式就不会在合适的条件下实现转型。中国历史上基本的经济制度源于农业的发展,农业制度的发展又决定了相当时期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社会制度。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在中国北方,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区割成两半,其纵长500英里。由于黄河的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河床淤塞,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中国北方区域财产与生命的损失,因此,治理黄河成为了历史上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制约条件。但是,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条件的限制,黄河的治理只能通过中央政府动员全国之力进行,这为历史上中央权威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可能。

同时,北方农业文明的发展一直受到来自长城外少数游牧民族的侵扰。为了保护农业文明的发展成果,也要求国家政权集中权力,动用全国之力来抵御北方威胁。特定的地理、水利条件与地缘关系的交汇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土地制度与公共管理模式的变化,即在强大的中央集权下,国家权力的扩大,民间社会的相对不发育;土地制度的分散格局,国家直接对大量分散农民的直接征税。由于没有形成社会的中间土地与中介组织,民间的产权界定以及其他相关条件难以形成,因此就不可能造成黄仁宇所说的进入资本主义与现代公共治理制度所需要的三个条件。中国历史上土地制度与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是相互交融的,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直接影响到中国土地制度的变革与传统社会的发展。

中国土地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井田制。根据钱穆《国史新论》[4]所言,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在其所居城郭之外划出部分可耕地,平均分配给农民,按年龄受田还田,按照井田制度的标准理论,每家受田百亩,此所谓私田,八家又共耕公田百亩;每户享受百亩私田收益,公田百亩收益归“公家”所有,大概相当于向农民征收收获的九分之一。这对中国后代的土地以及政治制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大致平均的土地分配制度,以及带有一定平均主义色彩的土地分配思想。战国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政府直接向农民征税,又强化了这种土地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公共治理模式之形成。

二、基本经济制度、农业制度安排对公共治理模式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大致到明朝洪武年间基本定型。中间经过汉、唐、宋、明①,虽有很大变化,但是中国春秋时代的井田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依然在延续,并且深刻影响到土地制度的变迁。汉以后,土地私有化以及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确立,中央政府直接对分散的农民征税,分散的农民土地基本可以保证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因此,政治、经济管制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支持,中央政府也有能力去维持这种分散的土地制度结构。随着历史的演化,行政力量对于这种特殊土地制度的安排得到不断加强,但是,私有产权下土地的自由流转内在地推动着土地的兼并,而土地兼并的出现与扩大,削弱了政府的税收基础,危及政府的财政能力与运营能力。①

这种行政力量与经济动力的相互制约构成了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主要脉络,也导致了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强化。在汉代,全国土地按照比较平均数划分给农民,这样,就形成了无数的自然纳税主体,中央政府对农民直接征税,由于税基广泛,政府对农民征收较轻的赋税。根据荀悦《前汉记》的记载,汉代前期中央政府的法定税率是十五税一。但是,土地的自由买卖、流转使得土地持续集中于若干大的地产者手中,国家的税收持续减少。中央政府为了维持税收的基础,必然会抑制土地的兼并,以继续维护耕者有其田的小自耕农制度。持续的历史累计形成了传统的治理模式,即中央集权下,官僚集团对无数分散的小自耕农的公共的治理。唐代实行租、庸、调与两税制。租庸调是指唐代田赋制度,“租”是指农民在其授田期间对国家负担的租额;“庸”是指人民对国家的义务劳役,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调”是各地人民给中央的土产贡献。这是一种经济平均主义理想的赋税制度。由于会计、账簿以及中间服务制度的缺失,随着人口变动,户口登记制度逐渐错乱,此种制度的维持需要高昂的成本,两税制的产生就是制度安排的成本收益变化导致的结果。两税制下,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收税以现居住地与现有土地为标准,同时改以实物征税为货币征税。#p#分页标题#e#

两税法改按人丁为按财产征税,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与传统的平均主义土地制度的安排相悖,加之土地的兼并,其对中国农业制度和公共治理模式变革的作用是有限的。在宋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突变。宋代中国的工商业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它对于造船、铸币、开矿等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将其作为全国发展的基础,在军事上采用募兵制,用经济的方法解决政治以及军事问题。在王安石变法中,实行方田法、青苗法,为中国古代经济商业化转型与公共治理模式转型提供了一次契机。但是,宋朝转型并没有成功。这是因为传统政策一直注重培养无数小自耕农,没有形成工商业发展所需要的产权划分、技术储备和会计、法律等条件。在传统的公共治理模式中,无法界定私人财产权的绝对性,政府也无法判断如何获得财产为合法,以及哪种经济、金融行为为有效,因而国家的法律、会计安排只能以简单的传统案例作为参考。真理在官僚组织手中,不容辩驳,政府管理大批农民,以“息争”为原则,独立的私人产权也不能获得保证。虽然政府通过变革加强了金融经济,使财政商业化,但是,传统公共治理体制却不能为之提供支持。

朱元璋建立明帝国后,对宋代以来超前发展的工商业部门进行了全面收缩,以落后的小农经济为蓝本对整个国家进行改造。为保持政权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重新回到原来的重农轻商的传统中。重新将全国土地划分成无数小的单位,大致平均分配给全国农民,对农民直接征税。资料研究显示,明朝主要的税收来自农业及其特产税[5](P224),工商业税收在政府的收入构成中比重下降,微乎其微。这与宋代国家的税收以工商业税为主有巨大的差别。同时,在国家的权力安排上,中央的权力进一步加强,地方以及民间的权力收缩。政府以官田的名义对苏浙地区的地主课以重租,利用和罗织各种刑事案件,打击各大家族;打击商业阶层,规定商人之家不得穿纱绸,全民不得下海。在中央集权下,明朝全国资源被分成无数细枝末节,财政部门成为一个庞大的会计机构,不参与经济过程,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成为经济的发展因素。社会在收缩中实现均衡,非常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但是,由于政治的集权与经济的分散,民间的商业机构不能发育,现代的公共治理模式也不可能出现。

三、结论

第5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三政治;课堂教学;增效减负

在新课程提倡的课程整合背景下,许多课程在整合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看似热闹活泼的课堂,实际教学效果却甚微。高中政治教学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既不能抢占学生过多的学习时间,又要力争与其主要学习科目的成绩相匹配,所以高三政治的课堂教学时间尤为宝贵。要回归真实的课堂教学,就应保持课堂教学的原汁原味,创建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简约化的政治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语言,并合理安排教学结构、运用教学工具,使课堂教学活动更为简洁,教学目标更为明确,实现优质而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内容的简约――化繁为简、深入浅出

作为高三政治教师,首先,我们应认真研读当年的高考考试大纲,明确哪些知识点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又有哪些知识点是明确不考的,对于明确不考的教学内容,教师就没必要再占用太多宝贵的高三复习时间了。其次,教师还需要提炼出教学内容的主干脉络,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归纳和整合各大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使问题变得简单化且条理化。

如,在复习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生产、劳动与经营》时,我梳理了六个方面的考点,即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经营,新时代的劳动者,π畲婵詈蜕桃狄行,股票、债券和保险,并将这一单元的课程简洁明了地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生产消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与消费的四个关系,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生产的原因及如何大力发展生产。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部分有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三大点。其中公有制主体的表现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第一大点的重点;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这一点要让学生弄清: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主要区别为是否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中外合资经济、中外合作经济并等于外资经济。

3.公司经营

首先要让学生弄清企业的性质及企业的兼并和破产;第二大点“公司是现代化企业的主要典型的组织形式”中公司经营成功与否的因素要作为复习的重点,引导学生辨析比较法人、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法人代表的区别;再就是新时代劳动者这一知识点,需要学生熟记高度重视就业的原因及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二、教学环节的简约――精致、精要

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手段,但这绝不能成为唯一的形态。有些课堂教学过于追求形式化和多样化,经常设计一些繁琐的教学活动,以至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时而看看视频,时而分组讨论,往往使学生在课堂上应接不暇,忽视了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高三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减少不必要的学习问题和陷阱,把课讲得通俗易懂一些,多腾出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自由发挥和发展。简单的课堂教学使情节更为清晰,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从而避免因教学情节过于繁杂而造成的顾此失彼。教师不妨把高三政治的复习课设为四个环节:梳理知识点、对比易错易混点、联系巩固、学生自主复习,如此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回顾之后,马上训练和巩固,并有充足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时间。

三、书面训练的简约――精选、精练、精评

在高三紧张的复习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出近几年常考的高考题目让学生练习,并为其编制相关的题型。选题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一些思维性较强且具有挑战性的选择题,但要注意题目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能够写出几条相关的原理,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同时,还要多找一些学生容易记错、做错的知识点,编制题目所用的时事背景材料要新颖且热门,当然还要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讲评,在精讲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思考的余地,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在高三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大气度和大智慧,学会取舍并敢于割舍,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阅历,让课堂返朴归真,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为学生冲刺高考做更全面的准备。

参考文献:

第6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范文

一、预习案

要提高课堂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可以把精心的备课计划通过预习案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充足的课外时间内有目标可循,有内容可做。首先是预习目标,因为课前预习是在课下进行,没有老师的当面指导,所以预习目标必须明确。要求学生怎么做,做什么,都要在目标中写清楚。例如,在我的预习案中,预习目标是:①阅读课文44~45页,说出我国存在哪些经济成分?②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特点。思考:划分它们的依据是什么?③调查列举:昌邑市有哪些经济发展形式?你父母在什么经济形式的单位工作?④自我质疑。

根据思品课的特点,预习案中我们还可以运用多种做法,只要学生看到后能够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就行,不能出现含糊或者不清楚的目标要求。内容上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及相关要求,透彻理解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编写。内容上突出教材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技能,问题设计要有思维性,便于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自学问题的发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需要注意的是,预习内容不宜过多,不能太难,要适应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二、探究案

探究案的特点是以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为核心的,涉及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调查研究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案不同于教材的复制或改写,没有必要面面俱到,针对教材,能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的不可选为探究问题,只有那些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的学生不能个人解决,需要大家共同讨论或者研究才能解决,甚至单凭学生的能力也无法解决、需要师生共同探究才能解决的问题,才可设置成探究内容。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具体的探究过程可有不同的要求。如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中,我国存在的经济成分、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生产力状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判断和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能够解决,而关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很难理解,甚至小组讨论也不能解决,我们可以设置成探究问题。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设计的第一个活动,小组合作交流预习案。先让学生对已预习过的预习案中的问题进行整理,再一对一或小组间互相交流,巩固预习结果;通过学生互查、教师抽查等方式检查落实,如果遇到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适时精讲。运用这些方法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为下一个环节更有针对性地施教做好准备。

设计的第二个活动“小明的困惑”是关于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这个问题大部分的学生就现在的知识水平是不是理解的,需要老师的引导、启发和点拨,在师生的共同探究下解决。

题中所提供的材料提出了两个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呢?这样下去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吗?”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理解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通过ppt课件,提供一些直观的、学生较熟悉的内容,通过展示“国有经济掌握着国家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担负着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等等”几个重要方面,由浅入深的帮助学生理解两种经济成分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由此得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三、当堂检测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和探究,究竟学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师需要编写一些题目进行检测,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作答,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当堂达标、当堂反馈、当堂矫正的目标,提高课堂效率。检测题目既要考察基础知识,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还要便于教师统计检测结果。我在这里把课本的基础知识编写成选择题的形式,答案统一,易于操作。

四、课后拓展

第7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范文

所谓物权法定原则,亦称物权法定主义,是指物权的种类与内容只能由法律来规定,不允许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法定主义最早起源于罗马法。近代大陆法系各国继受罗马法,无不在民法中采用物权法定主义,如日本、奥地利、荷兰、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民法典都以立法形式予以明定。

二、物权法定原则的内容

1.物权的种类法定,当事人不得随意创设,即“类型强制”。 根据物权法定主义,当事人设定的物权必须符合现行法律的明确规定,即“只允许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的物权秩序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物权种类时,则不能解释为法律允许当事人自由设定,只可解释为法律禁止当事人创设此种物权,例如,设定不移转占有的动产质权;约定租赁权为用益性质的他物权等,都因缺乏法律依据,违反了物权种类法定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2.物权的内容法定,禁止当事人创设与物权法定内容相悖的物权,即“类型固定”。当事人不得逾越法律规定的物权内容的界限,改变法律明文规定的物权内容,如约定永久性地限制所有人对其所有物的处分权,亦即取消所有权中的处分权能。由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其所有物于法令限制范围内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无论设定用益物权还是担保物权,都不能对物权人处分权设定永久的期限限制,否则将使所有权有名无实。

3.物权的效力法定,当事人不得协议变更。 物权的效力是指法律赋予物权的强制性作用力,是合法行为发生物权法上效果的保障力。物权为绝对权、对世权,具有对抗一般人的效力,关涉国家、社会和第三人的利益,影响物权的流转和交易安全。因此物权具有的排他、优先及追及效力,都应当由法律明确规定,不容当事人通过协议随意改变。例如,根据中国《担保法》的规定,抵押权人有权就抵押物优先受偿,如果当事人通过协议设定不具有优先受偿性的抵押权,这种约定应归于无效。

4.物权的公示方式法定,当事人不得随意确定。关于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世界各国的通例为:动产公示以交付(占有)为原则,以登记为例外;不动产均以登记为公示方法。法律对物权变动时的公示方式均有明确规定,非以法定方式予以公示,物权的变动或者无效,或者不得对抗第三人,当事人不得协商不经公示的所有权转移。例如,当事人在房屋买卖合同中,约定房屋不通过登记而发生所有权的转移,这一约定,因为违反了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要件而无效。如果该房屋在未交付前又出卖给第三人,并且第三人已经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则第三人取得房屋所有权。

三、物权法定原则的存在意义

近现代大陆法系各国民法在采用物权法定原则上,尽管各自依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在立法理由采用上,法国倾向于不得违背公序,着重保护近代物权不受侵害;而德国则注重于保护交易安全”,但基本上都基于以下理由:

(一)整理旧物权,适应社会需要的历史产物 。物权法定原则源于罗马法,但正式确立于近代资本主义民法。近代资产阶级政权是在封建专制王权的废墟上缔造的,资产阶级在制定民法并建立物权制度时,面临着如何清理封建时代的旧物权及防止封建制物权复活的问题。封建时代的物权尤其是其土地所有权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属性,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源,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如果不对其予以清除,物权不能作为真正的产权存在,资本主义市场所要求的自由的所有权制度就不能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从根本上难以存在和发展。如法国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使所有权财产化、私人化、神圣化,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作为革命成果之一,便是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私人所有权神圣原则,《法国民法典》第544条对所有权下了著名的定义:“所有权是对于物所享有的绝对物限制的用益、处分的权利。”这一规定的政治目的便在于巩固所没收的外逃贵族和教会财产的获得者通过大革命而已经取得的权利,为物权法定原则奠定了基础。 较之法国民法,德、日等国民法更为鲜明地确定了物权法定原则。

(二)物权绝对性、直接支配性的逻辑必然。物权与债权,为近代民法两项并驾齐驱的财产权,根据其内在性质不同,物权采法定主义,债权采契约自由原则。物权与债权的区别在于其具有直接支配性与保护的绝对性,物权因系权利人直接支配标的物的权利,具有不可侵性,可以排除其他任何人对其行使权利的干涉。任何人侵害物权时,物权人得行使物上请求权,以排除他人的侵害并恢复物权应有的圆满支配状态,故物权的保护具有绝对性,乃对世权、绝对权,具有极强的效力,得对抗一般之人,如许其以契约或习惯创设,则有害于公益。例如,当事人随意创设一种法律没有规定的担保物权,如果一方对提供担保的财产直接行使优先受偿权,则会严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债权则不同,债权属于请求权,具有相对性,只在缔约当事人之间具有约束力。根据契约自由原则,当事人签定的合同只要其内容不违背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法律就承认其有效。因此,对于合同当事人来说,法律没有必要干涉其私事,从而债权无须实行法定主义,而任当事人自由创设。

(三)便于物权公示,降低交易成本,确保交易安全的客观需要。物权的作用在于确定财产的归属、支配和利用,因物权的效力所使然,物权的存在及变动不应仅仅存在于当事人的观念中,物权的归属及内容,即物权的现状如何,应有能从外部加以认识的表征,使物权关系据此得以透明。特别是在交易繁盛、物权变动频繁的现今社会,要使交易便捷,就必须使其种类和内容为一切人所知晓,因此物权具有公示的必要。从立法技术言,物权只有法定才便于公示,因此可以说物权法定主义的产生,为物权变动的公示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由于物权内容明确,就易于确定权利移转中的风险值,降低交易的缔约成本,从而最终确保交易便捷与安全。

第8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国防经济 制度变迁 影响 主要因素

任何制度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迁。国防经济制度的变迁,本质上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但同时也必然受到种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正是这些因素的联系和影响,构成了国防经济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影响中国国防经济制度变迁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国家安全形势

国家安全形势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基本态势及其走向。国家安全形势是动态发展的,其决定因素在于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力量对比。一个国家对自己所面临的安全形势的判断和把握,直接影响着国家关于战争与和平可能性的评判与选择,从而在制度安排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安全形势对国防经济制度变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直接影响国防经济的总体规模和结构。国防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在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的比重和规模,但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会迅速改变这种局面。当国家面临现实的战争威胁、安全形势趋于紧张时,为保证整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国民经济中的很大一部分会迅速转入国防领域,国防经济的总体规模就会迅速扩张,国防工业生产和武器装备采购就会急剧扩大;当国家安全形势趋于缓和、战争危险解除时,原来紧急转入战争轨道的那部分国民经济就会逐步复员,国防经济的总体规模和结构也就随之改变。国防经济的这种伸缩性就要求国家在不同的安全形势下做出不同的制度安排。

第二,国家安全形势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动员制度的变化。在相对和平时期,国民经济动员制度主要是致力于提高国家的国防潜力,同时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而当国家安全形势恶化、战争危险来临时,国民经济动员就会迅速转入应战体制,国民经济动员制度作用的内容、方式和强度等,都以服务战争和赢得战争为根本指针。

第三,国家安全形势直接影响军队后勤保障制度的变化。不同的国家安全形势,会对军队后勤保障提出不同的制度需求。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战争一触即发时,就要求军队后勤保障以直接服务战争、最终赢得战争为中心,在战备物资采购、储备、投送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制度安排,以保障战争的顺利进行,并加快战争胜利的进程;当战争结束或战争危险解除后,军队后勤保障制度服务于战争的功能并不会随之褪去,但此时就要求军队后勤保障制度更多地关注后勤保障效益的提高、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以及改善军人福利待遇等方面。

二、军事战略方针

军事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是战争指导者运用战争力量和手段达成战争目的的一种艺术”,是对战争中一些带有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筹划和经略,赢得战争是其唯一使命。它是敌对(现实的或潜在的)双方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体现着国家的根本利益。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和调整,对国防经济制度的变迁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和调整决定着国防经济的总体规模和结构。一个国家如果奉行扩张性的军事战略方针,就必然会安排相应的制度刺激其国防经济超常发展,以满足其扩张战争的需要,其国防经济的总体规模和结构也就超出了本国防御的实际需要。建国以来,我国的军事战略方针虽然几经调整,但“积极防御”的总体性质始终没变,这就有利于我们在国防经济制度安排上保持适度的国防经济规模,既能保证国家安全的需要,又不妨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且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第二,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会对国防工业生产、武器装备的采购及其管理体制、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军队后勤保障等方面提出新的制度要求。不同的军事战略方针,要求国防经济在武器装备生产的数量和结构、国民经济动员的方式和强度以及后勤保障的能力和方式等方面做出不同的制度安排。

三、国家经济体制

国防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子系统,既从属于国家的国防制度,又从属于国家的经济制度。因此,当国家经济体制转型时,国防经济制度也会随之变迁。

第一,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引起国防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经济在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产权制度)上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了多种实现形式,这就必然引起国防经济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业产权制度、投资制度变迁。

第二,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引起国防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经济资源由国家以指令性计划的形式统一配置,完全排斥市场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资源配置采用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对国防科技工业制度、装备采购制度、国民经济动员制度和军队后勤保障制度均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第三,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引起军队后勤保障方式的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军队后勤保障自成体系,军队后勤社会功能齐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建立起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必然促进军队后勤保障的社会化改革,引起军队后勤保障制度变迁。

当然,影响中国国防经济制度变迁的因素还有很多,但上述因素无疑是最主要的。在一定阶段,当这些主要因素相对稳定时,国防经济制度也较为稳定;当主要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时,国防经济重大就会随之发生质的变迁。

参考文献:

[1]D.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第9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级学校的重视,政治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通过高中政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值得研究和进一步推广。

一、培养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高中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其人生观和世界观尚处在形成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一阶段着力培养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辨识能力,帮助他们进一步认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正确的看待客观世界;同时,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

2.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其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传统文化素养、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信息、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特长等方面,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促进的作用。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路和方法

1.逻辑性思维能力培养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教材中的术语和概念,把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运用一些推理方法对这些概念的逻辑性进行论证,可以逐步培养起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有很大帮助,其推理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识别和判断一些事物的真伪。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在实践中有意识的进行贯彻。例如,在讲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章节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我国的社会制度、国家模式、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进行思考,分清这些概念各自的内涵和外延,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弄清其原理。让学生学会在思考的过程中自学的应用一些逻辑方法,从而提高对于概念或术语的理解程度。

2.辩证性思维能力培养

辩证性思维由于需要考虑的事物更广、更复杂,因此其能力培养与逻辑性思维能力相比,更为困难。但是,从辩证性思维的优点来看,高中学生掌握这一方法对其识别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对复杂事物的认知,提高把控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辩证思维需要高中学生将课堂学习和课后思考进行结合,通过一定时间的总结和摸索,才能成型。根据相关研究,高中阶段是学生辩证思维开展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政治课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成为培养高中学生辩证思维最重要和最直接的途径。例如,教师在讲解我国经济制度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启发W生积极思考,是什么原因决定了我国的基本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而不是以私有制为主体?为什么我国公有制经济要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实现共同发展?它的意义在于哪里?我国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对于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弊?让学生通过正反对比式的辩证性思维找出我国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原因,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深思熟虑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思考深度。

3.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创造性思维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必须具备的另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其特征是,学生能够独立提出新的看法和观点,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看,创造性思维是在逻辑性思维、辩证性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反映出高中学生所具有的思维层次和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让学习的趣味性得到增强,还可以把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思想和方法成果化,促进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形成适合自身学习的方式方法。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其核心的要素是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于学生思考过程中存在的瑕疵,不仅不要加以批评,而且还要反复启发,鼓励学生求异、求新,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学生对于事物的独特看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出来,并对其进行充分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培养必须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三种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性思维能力、辩证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者之间既有层次性的关系,又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逐步摸索出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办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姜惠兵.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5(2):72-73.

[2]李向京.高中政治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2):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