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的数字化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就针对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我国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各行各业全面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这对在一线工作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为此,改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动态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就针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来说,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考核,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技能专业,应着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高职院校教师往往缺少对实践教学理念的认识。
(二)缺乏完善的教学设备
要想确保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就需要依托于完善的实践教学设备,部分高职院校往往出于建校成本的考虑,在购买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设备时,往往选购价格低廉、技术落后的设备,购买数量较少,种类比较单一,而电气自动化专业所涉及到的设备种类较多,因此,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1]。
(三)缺乏优质的教师队伍
从本质上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进入高职院校的门槛不高,许多资历尚浅、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也融入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2]。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且应有相关的电气自动化实践经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避免对知识的误导。
(四)缺乏创新的实习模式
陈旧实习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然而,高职院校的实习模式过于陈旧,只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做过多的要求,往往导致学生在规定的实习期间不进行专业的实践,编造虚假的实习报告,应付老师,没有对实习期进行合理利用。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一)深入实践教学理念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校长作为整个高职院校的带头人,在办学理念上,应从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人才的长远发展为办学理念;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各课程教师要密切配合,深入实践教学理念,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各科之间的知识紧密衔接,加强实践操作,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便采用更合理建立实践模式。
(二)优化实践教学设备
实践教学设备是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节约成本,高职院校可在基本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减少其它方面不必要的投资,将节约的资金用来完善实践教学设备,尽量购买技术先进、学生易操作的电气设备,在种类上要满足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设备完善的基础上,对教学设备进行有效利用,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转移到实践操作上。实验实训室是多课程知识系统化的纽带,理论与工程实践联系的桥梁。实践教学条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建设:一个是校内实验实训室,一个是校外稳定的实习基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拥有的校内实训环境有:电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PLC可编程控制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工厂供电实训室、电力电子及电机拖动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及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条件颇具规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实训环境。今年学院又新增加了过程控制与集散控制设备,将原有的传感器实验、过程控制实验和PLC实验相结合,模仿工厂的生产线,将传感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PLC等相关课程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实训对象形象逼真,接近工业现场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除深入实践教学理念外,高校要从根本上优化教师资源。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资历尚浅,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要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如,将理论知识功底较强的教师安排在理论教学课堂上,在进行实践教学时,由于对设备的操作原理及水平要求较高,要尽量安排有实践经历、资质较高的教师进行授课。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为此,学院着力开展教师五项能力建设,搭建教师自我提升平台,提升教师执教能力[2]。通过对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安排,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创新改革实习模式
为加强学生对实习的认识,提高实习的有效性,应改变陈旧的实习模式。在实习之前,教师将实习的具体内容落实给学生,如,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工业自动化生产中所应用的变频器工作原理以及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并画出机械构造图,实习结束后要将图纸展示给教师并口述其工作原理,通过此种实习模式,使实习的目的更加明确,不会造成学生的盲目实习,避免了蒙混过关的现象。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把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企业和学院”两个办学主体作用,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性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实现第一年专业基本能力训练,第二年专项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第三年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把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和毕业证,达到“双证就业”。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依托学校公共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如: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机及控制技术技能训练、电气工程制图训练、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电子产品设计与装配实训、EDA技术技能训练、认识实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掌握自动化技术、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一项重要的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根据自动化专业学科特点,急需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立健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与企业工作现场接近的实训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073-0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始在模具制造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经成功应用到模具设计、分析、仿真、模拟以及制造的全过程,数字化已经成为模具制造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众多模具企业需要大量的数字化设计制造高技能人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模具行业最集中和发达的地区之一,对模具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模具卓越高级工程师,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
目前,国内各院校成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要求不能达到“零对接”。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与企业需要的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要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其结果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不强。
为了适应设计制造领域快速发展的形势和满足社会对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南京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正在探索和研究新的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对现有零散、重复交叉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进行整合、补充和优化,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构建卓越计划背景下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工程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总体培养目标
在对众多模具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其他高等院校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结合南京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新的成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新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金属塑性成形和高分子塑料成型以及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具有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产品的模具设计、成型过程模拟分析、数控自动编程等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材料性能及产品质量检测分析的能力,擅长模具设计制造与材料成型生产的技术管理,能够在模具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及生产经营管理的卓越模具工程师。
卓越计划培养目标下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使用造型软件工具,还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软件开发原理、计算机与专业结合的切入点等必要的理论基础,即在教学内容灌输上不但要做到“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三维数字化设计能力,完成产品的三维模具设计、成型过程CAE分析、模具型腔模拟加工等,使学生对材料成型CAD/CAPP/CAE/CAM一体化有一个系统的训练,并结合在企业的一年生产实践,进一步强化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
2 卓越计划背景下数字化设计制造教学体系构建
在卓越计划总体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现有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建立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教学培养体系(如图1)。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决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软件使用操作课程,也不是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再增加一系列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数字化设计技术类课程,而是必须明确在卓越计划背景下以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为培养目标,以CAD/CAPP/CAE/CAM一体化为理论教学主体,并与专业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创新实践环节上以模具数字化设计实训、课外创新活动为基础,同时辅以Pro/E、UG等三维应用软件资格培训、模具卓越工程师培训等。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得学生既拥有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文理渗透,拓宽基础。夯实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注重分析研究模具专业技术的新发展,并以数字化技术为主线指导教学内容,将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融于课程教学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给予学生基本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3 卓越计划背景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课程体系配置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课程涉及成型专业领域的模具CAD设计方法、成型工艺计算机辅助自动决策(CAPP)、成型过程模拟、最新成型加工方法等。随着理论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课程体系应当精选和改造传统课程,充实、反映当前科技成果的最新内容(如图2所示)。
模具工程基础课程主要为后续课程打下一个基础,如《CAPP概论》、《CAD/CAM技术》课程中会涉及到实用CAPP系统、模具CAD系统的开发,就需要学生掌握VB语言等计算机语言基础。
数字化设计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现代模具设计理论与方法,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产品(实物模型)的三维CAD造型、三维模具型腔的设计、工艺分析、成型过程模拟等,使数字化设计技术贯穿设计全过程。
模具设计与制造相辅相承,先进的设计必须有先进的制造技术来实现,数字化制造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为此,在课程设置中,突出数字化制造技术,设置数字化制造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字化制造技术与方法解决产品的制造问题。
专业素质拓展系列课程通过模具工程师理论基础、模具设计选材与失效分析、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等专业素质拓展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材料成型领域模具设计专业知识。
4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实践教学
创新实践教学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培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实验、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基于校企联合的综合型实践教学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
4.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实验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实验以工程为背景,密切联系工程和围绕工程进行;针对传统的实验内容都被孤立地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互不发生联系的状况,对实验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实现专业课程实验课的综合化。以逆向工程课程为例,本课程实验要求选取的实验对象与后续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选取的实验对象一致,以便实现CAD/CAPP/CAE/CAM一体化。
4.2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
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是以典型模具零件为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教学,主要流程为:用三维扫描仪(RE)对零件进行扫描获取零件的三维坐标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对零件的三维CAD造型,并由零件的三维模型得到成型模具的三维型腔;根据模具结构对成型过程进行CAE模拟,模拟结果分析无问题后在计算机上使用软件进行模具型腔的模拟加工,生成相应的加工数控代码。利用数控机床所提供的通用标准接口将现代技术制造中心的多台数控机床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组建成一个局域网;将该局域网与CAD/CAE/CAM试验中心的局域网连接起来,使设计信息、工艺信息、加工信息及后置处理数据能及时地传递到制造单元,学生在CAD/CAE/CAM试验中心进行数控编程和仿真的数据也可直接传送到机床上,这样就构成了网络化制造环境,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可靠性,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如表1所示。
4.3基于校企联合的综合型实践教学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工程教育不足和校企脱节的严重现象,“卓越计划”建立了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三年)和企业学习(一年)两个阶段。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的教学环节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毕业设计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项目进行。企业学习阶段重点强调学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形成,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
4.4课外科技活动
在模具卓越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理论学习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三者必须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培训等环节中,不仅要注重创新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还应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通过开展学术讲座、课外科技活动等创新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可选择的校内科技活动项目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具创新设计大赛、AutoCAD创意设计大赛、数控技能大赛等。可选择的校外竞赛项目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3D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
5 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
5.1校企联手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积极组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任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或参加项目研制开发,进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模具相关的企业工作三年以上,并具有一定的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企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要求是具有较深的工程实践背景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或中高层领导,且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
5.2建立适应卓越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建立稳定的、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的重要保证。南京工程学院购进了数控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等一批先进设备,还引进了符合专业发展方向和相应行业背景的企业,在学校营造必要的工程教学环境,将工程专业要素融入到平常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当中。
近年来南京工程学院先后与企业共建了“江苏省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汽模具装备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小节距工业链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铸锻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同时,学院还与昆山模具工业城、无锡模具厂、永儒塑胶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营造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境。
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能够给人们的生活以及企业单位提供方便的操作,因此各行各业都需要加快对数字化的利用,为生活工作提供更多便利。本文首先就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的内容定义进行阐述,对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的特征进行说明,其次通过搭建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一些举措,帮助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能够更好完成搭建。
一、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内容
(一)什么是数字化不动产管理
不动产是一种具有不能进行移动土地位置固定性,由地理位置使用权利以及使用程度等结合组成的独立性,使用寿命长久性,因土地面积限制的供给有限性几大特性的财产,主要附着于土地,例如房屋建筑物等。
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网络将国内的不动产档案资料进行分类处理和存储整理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不动产档案进行数字化的统一集合管理。通过数字化进行整合管理的这些不动产档案数据,可以直接使用网络进行查找、检索,让不动产档案管理变得更加方便,同时也完善了国内的不动产数据库信息,让管理人员使用者能够快速获取不动产档案的数据资料。因此,不动产档案信息结合数字化管理后能够方便操作,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高质量。
(二)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的特性
1.利用网络系统高效管理不动产档案信息。信息技术下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已经习以为常,工作得益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而取得很大进展,对于不动产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一样,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便捷特性管理不动产档案,与传统的不动产管理方式相比较而言,管理者会更加的轻松,更快速的进行管理工作,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保证了不动产档案的精确度,解决了人工管理易出现遗漏的问题。
2.对不动产档案信息进行多样化储存。传统不动产档案管理仅仅通过文字的方式记录储存,通过数字化不动产储存管理后可以通过图片的方式储存,或者音频的方式储存,还能直接将拍摄的视频进行储存,多样化数据储存方式。同时也在传统管理储存的工作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储存的效率,让不动产档案信息能够快速地储存到数据库中,更加保证了数字化不动产档案信息储存的安全性。
3.用户可以快速地进行调阅。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可以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进行调阅,解决了传统管理方式需要去固定地点进行调阅不方便的问题,数字化不动产管理采用数据库能够存储大量的不动产档案信息,也解决了传统不动产档案信息存储空间的局限性。使用计算机可以直接在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中搜索你想要查阅的不动产档案信息关键字,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找到需要的资料。根据这个特性,数字化不动产档案信息管理利用发展平台需要保证其信息的安全性,进行访问权限的设置,需要有相关权限的人员才能进行调阅。
二、搭建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不动产档案管理分布分散,人工管理无法操作
我国的不动产档案信息受国情以及国民数量综合影响,具有分布分散的特性,传统的人工管理的方式对于这样庞大的信息数据群来说根本无法操作。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应用数字化于不动产档案管理中,它能够高效地帮助企业以及政府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企业以及政府来说需要在工作上进行统一规划,以法律法规为执行的基础,将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以最大的限度进行使用,对各个行业以及单位的不动产档案管理来说,加快搭建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是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任务。
(二)各地对不动产数字化管理的重视度不够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动产管理方式方法也在随之不断变革,各个单位企业对不动产档案管理技术应该进行会议讨论,最终决定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会议上结合员工的想法和意见,注重搭建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通过数字化的便捷,使用其广泛的特性,不动产档案管理技术的改革需要企业政府的不断改进。但是目前国内各地方对于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的搭建工作不够重视,国内部分地区在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的建立使用没有明显的效果,对于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没有足够的搭建意识和行动。
(三)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的开发还在不断完善中
传统不动产档案管理需要企业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来完成如此巨大的数据系统管理。如果国内各个地区能够将数字化和不动产档案管理相结合使用起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这对于国内信息技术又前进了一步,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言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更快地搭建好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需要企业政府从具体情况全面考虑,需要将杂乱的数据进行统一处理,打好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建设的基础,在不断的实施过程中解决问题,完善管理制度,让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搭建工作不断向前推进,管理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完成做好负责的事情,制定一個长远的发展目标,在不动产巨大数据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困难和阻碍,最终完成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的搭建工作并快速投入使用。
三、搭建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策略建议
(一)加强不动产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识
在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中,需要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进行培训加强,不动产档案良好的管理能够让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增强整个平台的稳定性和使用效果,保持良好的管理意识,能够对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的搭建提供更多管理建议,进行更好的引导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的发展扩大,带动国内对于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的建设,在管理的过程中带来更多有效的处理方法。
(二)创建全面完善的不动产档案信息数据库
在进行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搭建工作中,大量的不动产档案信息数据需要进行取出或者录入工作,那么对于不动产档案数据库就需要做好基础性的创建,在储存数据信息中,完善数据库的对地域或者不动产类型的划分,让每个数据信息能够明确地存入数据库中,这一举措对于后期使用和调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搭建完成使用过程中能否快速方便地进行查看阅览取决于数据库良好的创建;因此,为了方便让数据信息能够安全快速的存入或取出,需要对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的数据库进行更加详细和严格的创建。
(三)加强不动产档案的管理力度
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改变了传统的不动产档案的管理方式,通过更有效的信息技术管理,对整个管理过程的工作性质进行了本质上的改革,是完善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的必然结果,这种改革方式对于企业和政府单位而言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和人力资源开展工作,需要对管理工作进行调动,人员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制定出清晰的发展工作目标,对每个人每个部分工作进行更明确地规划;企业在实施不动产档案管理的同时,需要跟随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改变运营方式,让企业经济不落后于发展速度,才能更好的开展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工作。
(四)对不动产档案管理出台合理的管理法规
搭建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标志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对于不动产档案的管理,政府应该加以重视,对过去的不动产档案管理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制定更加全面的法律法规保障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的有效管理;企业方面需要根据政府出台的法律内容,对企业内不动产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结合公司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部署,确定更好的更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改进的方法,在对不动产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上能够做到长远高效的实施,各部门每个人都应该明确好需要开展的工作任务,加强各部分人员之间的配合协作,同时在不断实施过程中提出新的创意和管理意见,有计划有安排地实施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工作,为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的改革铺设好道路。
(五)加强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的安全性和数据的隐秘性
在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中,利用了数字化方便快速的特点,与此同时也不要忽视数字化网络使用带来的隐患;为了防止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数据信息泄露的情况,需要提高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对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的各个环节进行密切的管理保护,防止平台系统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导致数据泄露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这个问题时在日后使用和管理中是必须重视的大问题,也是整个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利用发展平台存在的一个隐患,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数字化不动产档案管理的安全性能的防护。
关键词 数字测量图;地质测量;煤矿生产
中图分类号:P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5-0135-02
数字化测量技术是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测量技术为一体的新型测量技术,具有高效、准确、便捷等优点。矿山井下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测量工作,关乎煤矿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贯穿于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但由于矿山井下环境比较恶劣,地质比较复杂,过去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难以满足现代煤矿生产的需求,随着数字测图的应用,使得煤矿井下测量能够准确高效完成。
1 煤矿数字测量图概述
煤矿数字测量图是指测量人员在煤矿井下进行实地测量,并收集和汇总相关数据,利用CAD软件进行绘图和加工,形成具有具体数据和形象图案的“图纸”。它是以井下巷道导线点为核心,以导线网为管路,按照1:1比例绘制的井下地质实测图。
1.1 数字测量图的特征
数字测量图的特征主要有:1)测量精度高。在矿山井下测量地形时,可以将测定物点的距离误差控制在3 mm以下,极大的避免了从输入数据到绘制成图过程中的精度损失,从而有效减少了展点误差、方向型误差、视距型误差,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精度,确保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2)自动化程度高。数字测图在绘制的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软件绘图,可以实现自动计算、自动选图示符号、自动识别等,同时还可以实现动态修图、无痕修改、多次复制等,相比传统手工绘图,其图形更加规范、精确、美观;3)图形信息丰富。数字绘图是在绘图软件窗口上准确定位坐标,并可以通过实测数据的编辑,设定物点的连接信息,包括定位信息、属性信息、实测数据信息等,使得绘图内容丰富完整。
1.2 数字测量图的内容。
数字测量图的内容主要包括:测量标记、收尺标记、巷道碎部酮室、巷道特征、地质标记、边界标记等。绘制人员应当根据测量数据、地质特征、周边环境等标记相关内容,比如各种主要保护煤柱线、村庄轮廓线、河流线等。因此,绘制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制图,采用标准图形、符号、线条,按照标准比例进行绘制和标记,不断丰富图纸信息和内容。
1.3 煤矿测量数字成图方法
煤矿测量数字成图有两种方法:1)原图数字化:该方法需要配备的仪器有计算机、数字化仪、绘图仪,是在数字化绘图软件的支持下,采用手扶跟踪数字化或扫描矢量化的方法对测量图加工出图,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由于扫描矢量化成图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优点,通常被优先使用。但该方法受原地图影响比较大,扫描成图精度比原图效果略差,为了获得更精确的成图,通常采用修测、补测等方法提高原图的精度;2)现场数字测图。现场数字测图是内外业常用的方法,需现场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现场地质地图进行测量后现场绘图,最大限度的确保了测量的精确度。但该方法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较大。
2 数字测量图在煤矿井下测量中的重要作用
数字测量图的产生和应用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煤矿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它是测量人员手工或仪器测量井下地质数据后,采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处理数据并成图,为煤矿生产提供依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字测量图的技术也获得较大的发展,其在煤矿生产企业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数字测量图是煤矿企业创新技术的具体体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生产效益最大化,才能在竞争激烈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数字测量图是作为现代高科技产物,其包含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测量技术等,其在促使企业不断朝着技术化、标准化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字测图企业改革传统经理念和创新生产技术的具体体现。
2.2 数字测量图是煤矿企业提高效益的具体措施。
煤矿井下测量工作是煤矿生产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其贯穿于煤矿的探测、煤矿的开采、安全维护等各个环节中,而测量图是煤矿井下测量工作的具体成果表现,其精度准确与否对煤矿生产整个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数字化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测量精度高、测量信息完整等优点,可以为煤矿井下作业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促使煤矿生产安全、持续、高效进行,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3 数字测量图在矿山井下测量中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煤矿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不断更新和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理念不断深入影响,加上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煤矿企业深刻认识到创新技术的重要性。矿山井下测量是获取煤矿生产基础资料的主要途径,过去主要采用人工检索、分析和处理数据,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和技术管理的要求,尤其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的损失,引发社会强烈不良反响,为了准确预防和快速处理矿井危害事故,就应当从提高井下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入手,利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实现井下地质情况的数字化反应,为企业高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数字测量图在矿山井下的应用主要包括:1)跟踪井下作业进度。测量人员可以根据数字测量图对井下作业进行跟踪,实时掌握井下作业的进度,以便于及时调整和优化作业方案,提高生产效率;2)为井下作业提供准确的数据。测量人员可以根据测量图的标记,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快速量取直巷进尺和剩余进尺,避免盲目作业,减少作业错误的现象发生;3)指导井下施工方向。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测量图相关数据和标记,预先模拟巷道施工进程,在线分析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为井下现场施工提供建议;4)实现自动计算。在测量图上,可以直观反映地质相关数据,为施工方案设计自动提供测量数据,避免人工计算的繁琐,减少人为因素的误差,确保了工程数据的准确性。
总之,数字测量图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企业生产实现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发展的必要手段。煤矿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尤其是生产环境恶劣的矿山井下作业,更需要应用数字测量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数字测量图相比传统方法,其具有诸多优点,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人工手段产生的误差,提高绘图的准确率,为矿井作业和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段强,申家国.试论矿山测量数字化的应用技术[J].科技资讯,2010,11(09):11-12.
论文摘要:重视优质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改变传统学校专业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与学生学习兴趣和工作经验、职业生活的联系。学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应坚持集成化、标准化、共享化、网络化四个维度,遵循“数字化教学资源规范—引用标准,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成长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优化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引领—推动课改”的行动策略。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或教学系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单一课件,甚至不限于视听媒体,新技术、高技能培训的视频资源,来自于行业企业的数字化专业使用手册、工程案例、虚拟技能训练的软件等数字化资源需求成为趋势。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理性维度
(一)集成化
集成化是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以课程或专业课程体系为单位进行整合,借助数字化的集成中心,形成系列化的资源库,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集成化是教学资源建设的平台基础。职业学校资源集成一般包括三层系统模型,具体见表1。
(二)标准化
学校各专业、各课程教师一般都是根据各自需求开发课程素材或讲义,比较单一分散,由于规范不统一,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同时,
由于缺乏专家层面的标准支持,未能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难以形成科学的体系,因而无法有效支撑教学与促进课改。标准化是指为不同教师提供的、易于操作的使用环境标准、开发技术标准和资源分类标准。学校可根据教育部学科专业及资源建设规范,对学校教学资源进行统一规划、规范开发和有效管理,以期实现学校课程教学资源的体系化,提高教学资源的组织性、合理性和利用率,从而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服务。标准化是提高教学资源建设质量的关键。
(三)共享化
数字化所自然生成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共享与互动。共享化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技术和策略将网上分布的教学资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营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质的互学共进的良好氛围。
从共享的角度来看,教学资源本身应支持在线问卷调查的制作与反馈;支持针对知识点进行作业、网络考试、答疑、自测、成绩分析等互动教学内容;支持页面批阅主观题作业;支持加权设置的成绩管理;支持针对不同角色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支持资源的共享与积累等。共享化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价值取向。
(四)网络化
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应该具有上传、下载、检索、维护、设置、更新、审核、管理等功能,通过灵活的权限设置满足师生的个性化要求,支持教学资源的动态建设与维护需求。这样可以有效改善过去分散制作、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和共享。网络化是教学资源建设的技术策略。
二、系统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有效策略
(一)数字化资源规范—引用标准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围绕“突出职教、面向学生、突出专业、贴近教学”的原则,引用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方案和标准。为了系统推进建设工作,学校应组建信息资源中心,统一负责协调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然后由信息资源中心牵头,组建由企业与行业专家、学校各系专业与课程负责人以及全体教师组成的数字化标准引用与再研发网络,按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三层集成化模型,着重在集成化系统的资源开发层进行具体研发。在研发过程中有意引人一些成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撷取精华。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成长教师
长期以来,教学资源建设的一个误区是把资源建设和资源应用人为地割裂开来,认为资源建设是开发部门的职责,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中应用这些资源。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教师很难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实际上,教学资源开发的主角应该是教师,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
为引导教师有效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学校要制订相关的保障机制,促进教师主动参与。首先,以学习任务的形式,规定教师每年至少参与一项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并在年终时进行个性化的评定与考核;其次,建立专业组或课程组,以专业或课程为单位,以团队的形式集体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每个组再配以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与计算机教师提供技术与专业支持。同时,还应积极发挥青年教师计算机能力好、专业能力强、接受新技术快的优势,成立优秀青年教师团队,进行重点攻关。实践表明,三个方面的举措对于整体开发教学资源,促进专业教师成长具有较好的效果。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优化教学
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益,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教师愿意不愿意用、会不会用、是不是经常用、能不能用好十分重要。
1.统一认识,以制度保证应用
必须根据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创新学校备课与教学规范,以规范形式细化教师的教案、学案中对教学资源的要求。同时,要求专业负责人、教研组长等骨干教师,每学期必须开设2节运用教学资源的示范课,引导教师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在研究、示范、规范、促进层面,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样板。
2.积极应用,以应用促进开发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既省去了广大教师零起点设计教学、做课件的时间,又能使教师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熏陶。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有三种方式可供教师选择:直接应用、选择性应用和整合式应用。重点可以推广整合式应用,通过任课教师的再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实现教学资源与个性化班级、个性化学生的无缝链接。
3.努力探索,以开发优化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一线教师中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一线教师对资源需求的激活,又可以有力地促进其创造性地开发出更灵活的专门化资源。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引领—推动课改
【关键词】数字课程资源;建设内容;展现形式;体会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37-01
一、实施背景
(一)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相关政策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落实《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提出的数字校园建设任务要求,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师资建设等,充分利用示范校建设的机遇和社会力量,通过市场调研,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力求课程资源的实效性和可行性,特开展本专业数字课程资源建设。
(二)数字化课程资源研究意义
根据电子、电工、家用电器维修等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通过对豫北地区中、小企业,家电市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岗位的调研和分析可知,随着电子产品,家电产品、当地工业的发展和新兴企业的创建,对电子电器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怎样更好的适合当前电子、电工、家用电器、企业电工、工厂配电控制等岗位能力要求,如何培养,怎样培养,怎样高效培养出技术过硬的人才是摆在学校和每位教师面前的难题。
专业内容抽象,学习的困难,学生厌学,兴趣难以调动,在这种需求下,探索研究电子技术、维修电工、家电维修操作工、企业电工的如何培养,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任务型实训,工学交替和校企合作的实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实用、技术知识怎样展示,直接影响到岗前培训的时间,能否很好的为学生由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数字资源建设和在课堂中充分的应用意义重大。
二、主要目标和创新
数字课程资源建设是为了契合国家、学校对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创新教育内容,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动画、师生互动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真正做到教师为辅、学生为主角色的转变,满足学校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而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制作符合职校特殊群体的课程教学、教师备课、学生学习的高质量数字化课程资源,同时也满足我校对教学模式的需求和达到对师资队伍的培养。
数字课程资源建设以理实一体、项目教学为主线,遵循资源开发技术规范要求,由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组建课程开发小组,广泛展开社会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专业核心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基于设备维修与操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
三、建设的内容
数字化课程主要包括校本核心课程、精品课程、教案、学案、通用素材、图片、音视频文件、试题库等。内容形式主要有模块-具体项目-任务知识点,其中每个模块至少有两个以上项目,每个项目中有多个任务,每个任务知识点通过电子文档描述、PPT课件、图片、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展示出来。真正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难以想象知识点的掌握,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重要、最实用的内容,最直接、最生动地传达给读者。
四、体会思考
通过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在教学中的应用,专业教师感受到数字资源在组织备课、课堂应用等方面给教学实施和效果带来很大的改变;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特别通过数字资源生动形象的学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的知识,理解一些抽象的难以想象的原理和现象,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使用方面也充分展示了数字资源在教学中的位置,方便了教学,提高了效率。主要体现在:
(一)教师在使用方面
通过数学资源的展现形式,教师深刻的体会到数字资源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二)学生使用方面
通过视频、图片、动画展示、网络交互等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原理,操作技能。原本枯燥、抽象的书本内容变的生动形象,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工学结合方面
[关键词] 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实训;CAD/CAM;逆向工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92-02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要求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产品设计制造周期缩短,产品质量还必须要好。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是一项综合性、集成性很高的高新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设计水平、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项关键技术。全面、熟悉地掌握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重要任务,也成为应用型大学本科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一 应用型大学本科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实训课程现状
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实训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部分学校也称CAD/CAM实训、CAD实训、CAM实训或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实训等。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设计制造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CAD/CAM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实训让学生亲身参与产品设计、制造的整个过程,熟悉产品设计的流程、规范、制造方法、工艺过程等,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软件的使用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动手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对产品创新设计的兴趣。目前现有的课程大概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实训只进行CAD/CAM的部分环节,比如只进行CAD模块或CAM模块的实训,学生不能系统熟悉整个设计制造流程,更无法模拟体验企业作业过程。
2 实训让学生采用一门CAD/CAM集成软件,对零件进行CAD 阶段的设计,再进行CAM过程的模拟仿真加工,整个过程以课内上机形式完成,未进行零件的实际加工,学生不能切身进行数控设备加工过程的操作练习,且学生未能体验到整个设计制造的过程。
3 实训让学生掌握并应用一门CAD/CAM集成软件,完成一般零件的造型设计,运用所学CAM及数控编程的相关知识,针对设计的零件进行手工编程,并实际操作数控车床完成零件的加工。CAD和CAM通过手工编程来连接,整个CAD/CAM的集成过程未能实现,且缺失DNC过程,先进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未能得到完整的诠释。
4 在实训过程中,使学生亲身经历从设计――工艺――制造―DNC传输――零件加工制造整个数字化设计制造流程,通过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实训,让学生建立数字化设计制造理念,懂得运用先进的设计制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工程应用。但是绝大多数都是由指导教师给学生下定任务单,学生机械的完成整个过程,缺乏创新,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应用型大学本科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实训教学改革措施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研发和制造的周期越来越短。这样就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设计的正确性与可靠性。不断发展的CAD/CAM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目前产品的设计制造要求。所以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生产技术的要求,在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让学生对这一现代化的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和熟练的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几方面入手,探索和实践了新的教学改革,现阐述如下。
(一)教学方法改革
1 项目教学法
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设计实训项目,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明确具体任务,并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技能模块的教学过程。实施步骤为:项目分解――任务驱动――实际操作――技术研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团队合作状态。
此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实际产品的设计、制造流程和相关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问题探究教学法
教师(组)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如车削零件时,就可采用该方法,实施步骤如下:创设问题的情境――机床如何实现车削过程;选择与确定问题――数字化制造部分理知识体系;讨论和解决问题――CAPP;仿真验证――CAXA数控车仿真;实践并得出结论。
3 小组合作教学法
项目在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实训任务单,每个小组根据任务内容和教师的安排,通过技术讨论、实际操作等手段,合作完成一个实训项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组织协调、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现场教学法
将实践教学环节的一部分设置在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另一部分设置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两部分的教学内容能够相互关联,通过工程训练中的操作实践和校外教学基地的认知实践,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联系起来,感受真实生产氛围,学习知识在企业中真实应用的技能。
5 分层教学法
项目采用分层次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思路。课程在设置之初对学生的要求划分了3个层次:基础理论与技能应用层次、综合系统培养层次、科技创新层次。基础理论与技能应用层次针对机械类等对课程要求较低的专业,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技能应用方面达到课程大纲要求;综合系统培养层次针对机械专业的学生,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可达到熟练综合运用的程度;科技创新层次针对在课内和实践训练环节综合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每学期选拔一批对课程内容掌握较扎实的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创新培训培养、校企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共同培养等活动。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实训构建在现代数字化工厂的实际环境之中,学生通过对典型机械零件的完整设计、仿真直至真实加工与检测,可系统且完整地体会现代数字化设计制造模式的全过程。数字化设计制造方法优于传统设计制造,整个设计制造过程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并行的过程,详见图1。
根据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实训的要求和拟达到的预期目标,项目需要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机床实际操作和逆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完成数控车、数控铣及线切割3个工种的零件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需要对CAD阶段的零件进行加工路线安排;计算机辅助制造则是对已完成工艺设计的零件进行仿真加工、NC代码生成及校验;机床实际操作主要完成数控设备的简介及基本操作、NC代码的DNC传输、零件成型、机床保养及维护等内容的教学与实践;逆向工程主要给学生讲解逆向工程的原理、实现逆向的设备简介及操作过程。
图1 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实训课程内容流程图
(三)考核方式
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实训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能力考核以及结果考核。因此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实训成绩包含形成性的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具体考核内容及占比见表1。
表1 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实训考核内容及占比
三 改革的创新点
在教学中注重了从“设计――工艺――制造”的完整周期,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和认识;CAD和CAM通过DNC来连接,实现了整个CAD/CAM的集成过程,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展现;实训过程中采用单独和协作共存的模式,既锻炼了学生个人的动手能力,又让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锻炼了团度合作协调能力;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主设计,并将所设计的产品制造出来,既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彬.大赛引领下高职 CAD/CAM 课程教学改革――以“机械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为例[J].职教通讯,2015(18):23-24.
[2]张华,陈杰.CAD/CAM实训体系建设探讨[J]. 装备制造技术,2007(6):156-157.
[3]连碧华,范世祥,李路娜.李俊基于 UG 的《数控 CAD/CAM》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2):105,114.
【关键词】油田站场、数字化管理、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TE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2-0090-01
石油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油田的开发日益深入,油田的开发范围日益扩大,最新投产的油井数量也逐年增多。我国的油田资源虽然拥有相对丰富的储备,但是我国的油田大多分布于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交通等基础设施较落后且社会的依托条件也比较差。而且如今油田的油区范围非常大,点多、线长、面广;油田的整体工作区域分散度较高,员工多、部门杂、事务繁,这些都为油田的生产运营和日常管理增加了难度。传统的组织经营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油田站场的发展新需求,油田企业必须要借助组织结构的改革和管理模式的优化来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因此油田站场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一、油田站场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减轻工作强度,提升工作效率
油田站场的传统成产管理方式是以人工巡检、撒网经验式的管理方式为主,其管理方面较被动。而数字化管理则采用电子化巡视、精确的智能管理为主,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管理。将油田的员工从统计资料、看守油井以及巡护油区等重复、简单的工作中解放,大大提高了油田区的整体工作效率,初步实现数字化的操作、指挥理念。
1.2 加强风险预警,保障了生产安全
油田管理工作中数字化的应用减少了车辆巡检、巡护的次数,减少了员工亲自去投球、巡井以及井口操作的频率,如此就避免了抽油机在现场操作所带来的安全风险。系统的预警和数据的自动采集功能的实现也降低了高温高压装置在操作、巡检时的风险。对生产流程进行全程的跟踪监控、量化分析以及智能化的预警报警系统,为油田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1.3 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
油田站场数字化管理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油田的劳动组织方式转变为在集体中生活、劳作,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技术型员工也从大批量资料的现场搜集、整理和核实转变为在室内即可进行操作,避免暴晒严寒等恶劣的天气对员工形成的伤害,方便了管理人员可随时对油区的生产情况进行监控。
1.4 优化生产组织,推进了现代化管理模式
油田站场管理的数字化将生产与管理两者融为一体,并建设与油区管理数字化相适应新型的劳动组织结构,优化了生产组织模式。严格把关生产流程,合理制定管理的级层,有效合并生产作业区,避免机构、人员的冗余,实现机构设置的扁平化,将技术管理与行政管理有效统一,降低了用工数量,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油田站场数字化管理的建设措施
油田站场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就是借助网络信息、自动化控制、3G技术、数据智能处理、油气开采技术以及油藏管理等新型技术,利用技术和管理的革新来构建统一系统的数字化生产运营的管理平台。
2.1 油田站场中技术路线的数字化建设
油田站场技术路线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主要以油井、站场以及管线等基本的生产单元为中心而开展的管理工作。在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数据采集与动态分析的数字化,利用先进电子设备和3G技术进行自动的日常巡护工作,为员工的安全和生产的安全提供保障。油田管理的数字化它的实质就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出具的采集,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智能化的辨识、监控,实现安全、稳定和高效的生产,用数字来代替人工。而数字化管理其核心就是在改善石油生产流程的前提下将油区的劳动结构和数字化技术相融合,按照生产流程的实际来设置组织部门,完成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化改革。尽可能的降低员工的工作难度和强度,增加生产的安全管理保证,进而提高油区的整体工作效率。
2.2 油田站场中生产作业区的数字化建设
对油田站场中的每个生产作业区的调度部门配置数字化的生产监控设备。它主要是目的是对本作业区管辖油区范围内的所有井、站以及管线等部门的生产信息进行实时监控。数字化的生产监控管理是以站场中油、水这两个模块的系统运营为主脉络,再根据生产部门的管理范围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构建对采油区、作业区以及联合站、增压点等对油田区的整体系统监控。便于对生产作业区的当月和全年的原油和注水等生产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的掌握。油田的生产作业区也可迅速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基本生产站场中主要的生产数据进行查询,其中包括原油生产体系的油井总数、开井数量、日生产液量以及日生产的油量等;供注水体系井的总数、开井数量、开井日期以及注水量和配注量;站产作业区中未按时完成生产目标进行预警提示。
2.3 油田站场中厂级管理的数字化建设
在油田站场中采油厂和采气厂是数字化管理建设的基本单元,其中生产监控、安全管理以及优化分析是主要内容。在每个站场的生产管理部门都设置了完备生产信息库与应用数据库,为油田站场的整体生产指挥和调度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同时把数据传送到油田站场的数字化指挥中心。站场中数字化的管理系统是遵照将复杂的工作变为简单化、将简单的工作变为流程化、将流程的工作转向定量化、将定量的工作转向信息化这样工作理念,对站场的整体运营进行智能管理。除此之外,预警系统的设置为紧急事件的发生提供周边有利的援救信息,比如消防措施、医疗救助以及应急的人员、物资等,避免了油田重大事故的发生和及时的善后措施。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
一、提高安全意识
在民营企业发展中,为了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需要领导提高安全意识。在一些企业中,受思想观念的制约,一些管理人员还在使用传统的方式。工作人员未掌握先进文化知识,导致安全管理工作面对较大问题。为了制约该现象的产生,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好积极宣传与引导工作。如:利用电视、讲座、广播等方式实现教育宣传工作,为企业员工传授相关的法制知识。通过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宣传工作,能够让企业人员增强安全意识,构建坚固的思想防线。在宣传工作中,还要将利益发展和安全作为主体,保证能够将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完好发展。在工作具体执行期间,还需要根据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工作执行期间的实际情况,实现统筹性规划,分项目实施。在企业积极引导下,明确人员的责任和意识,保证专业人员都能积极参与到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民营企业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发展。
二、健全法律法规
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性,保证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执行。在该执行期间,需要从法律法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基于信息化时展需要,为民营企业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信息化发展要求、档案信息的主要特征,为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在该体系执行时,不仅能加强民营企业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实现信息的开放性发展,还能保证民营企业档案信息完整、真实使用。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民营企业面临较大的挑战,为了提高档案信息管理能力,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分析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因素,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保证在具体实施工作中,能够将安全理念渗透到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去。在实施工作中,还要为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提供备份制度,其中,需要包括登记、异地使用制度等。不仅如此,还要促进数字化档案开放工作的执行期间,保证能够开放一些信息。还需要为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建立维护制度,促进管理工作流程的规范发展,保证工作中各个环节的人员职责都能充分落实,实现任务分布明确,职责合理等,在不同岗位上,遵循不同的工作事项和流程,这样才能使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符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维持民营企业的健康进步。
三、利用先进手段
在民营企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提升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水平,需要引进先进执行手段。先进手段的引入能够为民营企业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在内部管理工作中,需要相关部门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借鉴一些成功经历,引入有效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软件,促进信息安全设备的有效配置,保证企业在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中,提高其中的技术含量。不仅如此,在具体执行期间,还需要根据企业建立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化,分析运行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优化选择,提高其使用性能。在对计算机软件与硬件进行选择过程中,要重视计算机的品牌和服务器,以全方位的角度对计算机硬件的兼容性、可扩展性进行思考、严格审核,在该工作中,不仅能避免产生数据丢失现象,还能实现计算机系统的优化升级。并且,还需要为其设置信息访问认证工作,开发防病毒软件,为数字化档案信息执行加密工作,这样不仅能防止数据信息被非法侵入,还能促进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
四、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增强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能够为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保障。保障信息安全使用的主要因素是人,所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十分重要。在当前网络发展环境下,为了促进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工作人员的能力高低与其存在较大关系,因此,需要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文化知识,引导他们掌握先进技术的利用方式,学会对计算机进行熟练使用。还要认识到档案信息管理知识的重要性,尤其在数字化发展趋势下,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在工作中具备警惕意识,这样才能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基于该情况的分析,在民营企业逐渐发展时期,提高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十分重要。尤其在数字化发展趋势下,不仅能为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保障,维护执行工作的安全性,还能提升民营企业的地位,进而使其获得更高效益。
五、总结
对民营企业实现数字化信息管理工作,改变传统的发展趋势,保证其符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一定要形成正确的管理意识,增强自身的安全理念和文化水平,在高速发展趋势下合理利用数字化管理方式,保证能够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靳树梅.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无线互联科技,2013(8):194-194.
[2]李春临.浅析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优势[J].中国化工贸易,2015,7(16):307.
[3]喻丹.内容管理的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4(16):27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