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统计制度范文

农业统计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统计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统计制度

第1篇:农业统计制度范文

2011年,全省农药原药统计工作在各市主管部门及农药原药生产企业的大力支持、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年度农药原药统计工作任务,为表彰在统计方面积极工作的单位,调动广大统计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全省原药企业统计人员在本职岗位继续再接再厉。经研究,授予山东齐发药业有限公司等39家单位2011年度全省农药原药企业统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为我省农药行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1年度全省农药原药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名单

1、山东齐发药业有限公司

2、山东绿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3、山东省长清农药厂有限公司

4、青岛双收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5、青岛凯源祥化工有限公司

6、青岛好利特生物农药有限公司

7、青岛三力本诺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8、山东富安集团农药有限公司

9、淄博市周村穗丰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10、淄博新农基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11、山东天成农药有限公司

12、山东京蓬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3、烟台科达化工有限公司

14、招远三联远东化学有限公司

15、烟台鑫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16、龙口市化工厂

17、山东科源化工有限公司

18、山东潍坊润丰化工有限公司

19、山东神星药业有限公司

20、山东绿丰农药有限公司

21、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

22、潍坊天达植保有限公司

23、昌邑市化工厂

24、山东三元工贸有限公司

25、潍坊绿霸化工有限公司

26、山东德浩化学有限公司

27、山东圣鹏农药有限公司

28、济宁市益民化工厂

29、山东胜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30、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1、威海韩孚生化药业有限公司

32、乳山韩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3、山东侨昌化学有限公司

34、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

35、山东田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6、山东华阳和乐农药有限公司

37、山东东泰农化有限公司

第2篇:农业统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 碘伏; 甲氨蝶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口腔溃疡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常见的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急,并且肿瘤容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1]。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膜白血病,但患儿容易出现口腔溃疡和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口腔溃疡发生后会影响患儿进食,加之患儿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严重感染,影响患儿的正常治疗[2-3]。相关研究表明碘伏液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口腔溃疡,但关于不同浓度碘伏液的疗效尚未统一。本文分析了近年来采用碘伏液含漱预防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口腔溃疡的患儿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儿,所有患儿化疗前均无口腔疾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5.18~12.54岁,平均(8.17±2.16)岁,采用0.5%碘伏液含漱;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98~12.12岁,平均(8.08±1.54)岁,采用0.1%碘伏液含漱。两组患儿的化疗剂量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建议进行化疗。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和化疗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含漱方法 入院时均向每位患儿和其家属进行口腔卫生以及饮食方面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并且进行常规护理。两组患儿在化疗开始时,观察组患者0.5%碘伏液含漱,对照组0.1%碘伏液含漱,如果无溃疡发生含漱至化疗结束后7 d。具体含漱方法:吸入碘伏液5~10 mL后仰头,使其流到咽部停留约10 s,然后在口腔内停留约30 s,并鼓动两颊,让碘伏液与黏膜充分接触后吐出,含漱不少于5次/d,即每天早餐前1小时、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以及每晚9点含漱1次,时间不少于30 s/次。对于发生口腔溃疡的患儿,用无菌棉棒沾取各自浓度的碘伏液,放置溃疡处5 min,1次/2 h。

1.3 评价标准 根据WHO分级标准,将口腔溃疡分为0-Ⅳ级。0级:口腔黏膜无异常;Ⅰ级:有1~2个小于1.0 cm的溃疡;Ⅱ级:有1个大于1.0 cm的溃疡和数个小溃疡;Ⅲ级:有2个大于1.0 cm的溃疡和数个小溃疡;Ⅳ级:有2个以上大于1.0cm的溃疡或融合溃疡。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口腔溃疡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未发生口腔溃疡的例数显著大于对照组(字2=9.571,P=0.017);溃疡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字2=8.354,P=0.025),见表1。

2.2 两组不同程度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Ⅰ级愈合时间、Ⅱ级愈合时间和Ⅲ级愈合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3 讨论

口腔溃疡是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因为甲氨蝶呤对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以及对口腔黏膜的直接刺激所致[4-5];另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口腔唾液pH值偏酸,酸性环境下容易导致真菌感染[6-7],同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加之患儿饮水和进食少,口腔自洁能力减弱,口腔正常菌群大量繁殖后,产生硫氢基、胺类以及吲哚等引起患儿口臭,并且破坏口腔内环境,引起口腔黏膜受损也是导致口腔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8]。

碘伏是一种新型含碘杀菌剂,用于口腔黏膜消毒,能够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一层具有杀菌功效的薄膜,并且碘伏的有效碘的释放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使存在于细胞中的胞质和细胞膜内硫氢基、胺类以及吲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碘化和氧化,使它们失活性并且同时失去遗传功能和复制功能,能有效地杀灭各种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原虫和芽孢等。碘伏具有异味小、无腐蚀、无刺激、无致敏和低毒特点适合口腔运用[9-10]。此外,碘伏还具有消除肿胀、收敛、促进溃疡愈合等作用。因此,碘伏用于预防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口腔溃疡,能保持口腔黏膜的完整性,并且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口腔溃疡。

本文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未发生口腔溃疡的例数为33例,口腔溃疡Ⅰ级4例,Ⅱ级2例,Ⅲ级1例;对照组未发生口腔溃疡的例数为19例,口腔溃疡Ⅰ级8例,Ⅱ级6例,Ⅲ级4例,Ⅳ级3例。观察组发生口腔溃疡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因此,0.5%碘伏液含漱预防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口腔溃疡疗效更确切,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婧.碳酸氢钠及亚叶酸钙溶液含漱预防甲氨蝶呤致口腔溃疡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67-368.

[2]徐伟.冰锡合剂治疗化疗后口腔溃疡[J].中国中医急症,2011,21(8):1166-1166.

[3]郝静,李红霞.冰锡合剂漱口防治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后口腔溃疡50例[J].陕西中医,2010,31(7):859-860.

[4]戴国珍,雷招宝,刘冬秀,等.锡类散三七粉联合地塞米松外用治疗小儿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1):40-41.

[5]危晴岚,王友芳.大剂量甲氨蝶呤不良反应分析及防治[J].海峡药学,2007,19(11):117-119.

[6]欧盛.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继发口腔溃疡临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266-267.

[7]杜俊英,荣凤菊.里亚金残液治疗白血病口腔溃疡效果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26(26):71-72.

[8]方素华,胡红燕,胡红蕾.康复新液治疗白血病化疗所致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97-98.

[9]仇国瑞.碘伏换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2):24-25.

第3篇:农业统计制度范文

农业经济统计作为掌握农业生产一手数据资料的重要工作,为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标准化数据统计水平的提升,其在农业经济统计方面带来的影响也愈加深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需要提供足够的统计数据,同时也对数据统计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农业经济统计相比其他行业统计的特殊性,其标准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探究。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

一、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石。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数据统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经济数据统计通过标准化指标的构建和标准化统计步骤的实施来完成的。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和信息数据化详细全面探究农业经济数据统计的标准化问题,了解当前农业经济数据统计面临的问题和其未来在标准化道路上的发展趋势,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分析性数据,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现状

(一)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精细化水平不高

对于任何行业的数据统计进行体系把握和控制时,必然涉及到统计标准的选择上来。对于农业经济数据统计而言也不例外,由于农业统计的发展处于从传统型向信息化转变的时代,其精细化水平仍有待提升。首先,在我国统计局公布的行业划分标准方面,农业属于农、林、牧、渔业中的一类,并包含农业服务业及其他农业服务业,但是在统计体系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对于复合行业即可能包含农林牧副渔业中一个行业或者多个行业的统计信息划分就不够清晰,可能会导致在农林牧副渔业中的统计信息存在交叉及数量关系方面的不准确,当前有关农业统计并没有对这复合行业进行详细划分和规定,可能会存在复合行业的统计信息缺失及错配的情况。其次,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历史经验的不断完善和修正而得,这使得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中仍然保留着很多传统过时统计方式的影子,很多方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可以被先进的设备设施所替代,而传统的一些统计方法可能存在人工成本较高、准确性较低等缺点,不利于提升农业经济统计的准确性。如在实际工作中的农产品成本统计,就是采用的简均法统计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的各项直接和间接生产费用,即县级对各乡村调查户数据汇总,以各户的实际播种面积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省市级采取简单算术平均办法来进行汇总。如果遇到调查户数据记录不准确,就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影响统计结果。

(二)农业经济统计数据从收集到传输缺乏专业性

由于农业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作物收集的不同也为农业经济统计带来了一定难度。当前,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在收集环节到传输环节由于信息量大、种类多,农业经济统计面临着专业性较弱的问题。首先,在收集阶段,由于统计抽样的方式选择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确定,由于种类过多,在统计抽样时,如何选择抽样方式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抽样方式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最终呈现出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随机抽样方式在统计工作中是非常普遍、操作也是较为简单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农业统计时却并非特别容易进行。这和农业统计的特性有一定的关系,农业经济统计的一般是生鲜制品,对农产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类较难,在统计过程中随机的方式虽然可以减少工作量,但也容易使得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下降,这不符合大数据时代对于大规模数据准确性的要求。其次,在数据传输阶段,过去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统计数据一般由村开始层层上报,下层人员有关统计知识的水平较低,数据的传输多采用报送纸质资料、电话汇报等方式,这容易造成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二次差错,同时这些差错也很难在后续的复核、处理过程中被发现,最终这些差错就会扩大数据的误差率,造成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可用性降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此类问题,农业部农业综合统计中的农村经济基础资料卡片的统计就是由县级信息员报送,省市级信息员逐级汇总,层层上报,上报过程中,如果每一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增加下一步的复核难度。

(三)农业经济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偏低,缺乏可信度

农业经济数据在经历过收集、传输之后必然面临着数据标准化的处理问题,只有进行有效数据处理和加工,数据才具有较高的可视化,才可以被加以有效利用,从而提升农业经济数据信息的可信度。但是当前,在农业经济数据标准化处理方面,我们仍然面临着处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最终导致农业经济数据的信息可信度欠缺。首先,部分农业经济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仍然较为落后,统计分析手段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汇总、平均方面,未对数据的深层次关系进行挖掘和分析。简单的数据统计手段对于简单分析农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精细化生产的不断发展,如何对现有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加以利用,指导并促进未来农业生产便成为关键性难题。其次,统计部门也需要找寻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因果原因,通过数量关系分析可以适时实现统计的最终目的预测未来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规律轨迹。当前有的统计部门的人员构成仍然较为传统,难以负担负责的统计数据分析和处理问题,也难以对未来趋势进行准确预判。这也使得统计数据虽然已经存在,但是能够用好、用对统计数据的人员不多,难以将一手数据转换为具有真正经济价值的统计数据信息。为解决农业经济信息统计标准化,陕西省农业调查总队几年前就建立了覆盖全省农村的统计调查网络,设立了一套科学的农村统计调查方法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统计调查队伍,建成了农村统计调查信息网络体系,调查手段日益现代化。实时了解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情况,分析判断形势,及时、准确反映和监控全省农村社会经济指标。

三、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发展趋势

(一)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要求的不断协调,促进指标体系精细化

当前,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水平仍然不高,为了促进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需要加强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要求的协调,促进指标体系的精细化和完善化。首先,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不单指一项制度,而是指一套全面的从指标制定到指标实施、数据收集传输处理等全面的数据统计指导规范。统计标准化需要符合基本的统计制度规范要求,并利用现代化分析手段和方式对统计标准化指标进行确定以协调其与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之间的关系。其次,过去的农业经济统计存在指标过于粗放化的问题,不利于统计数据的精细化收集和处理工作,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统计过程中所涉及的指标应当进行细化和详细解释定义,确保指标体系精细化也为后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扫除一定的障碍。除此之外,对于复合领域的经济统计问题要把握复合行业的经济实质,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指标和实际的对应。对于不确定统计指标项目的内容,可以向有关统计单位进行咨询汇报以确定统计指标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集的专业化,强化统计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管理

想要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集专业化水平不高、数据收集缺乏专业性的问题,要不断加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益的专业化能力,强化统计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进程,提升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发展质量。首先,在数据收集方面,需要确定准确的总体、样本等基本概念信息,在选择抽样方式时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并进行误差可能性分析。通过选择合理的抽样方式既可以保证统计抽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可以节约成本、减少统计工作的成本。其次,在进行数据收集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于基层统计人员的统计基础知识培训工作,提升统计专业水平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除此之外,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传输也需要逐步改变传统模式,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传统的纸质材料报送方法虽然仍具有一定意义,但是面对大规模大批量的统计数据,传统纸质材料报送方式既不利于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处理,也不利于数据的保存和留档。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和云内存的兴起使得电子信息化数据传输和存储成为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统计部门也应当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完善数据传输系统,来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三)提升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全面提高统计信息可用性

提升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水平,对于全面提高统计信息可用性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而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道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首先,在农业经济统计部门可以通过招聘一些具有较强经济学和农业复合学历背景的人才来从事农业经济统计工作,人才引进政策也会在短时间内提升从事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而内部培训机制的完善也有利于提升现有职工的统计业务水平。内外部员工水平的整体提升会促进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的标准化处理水平。其次,通过完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系统也可以通过不断磨合、系统升级来提升计算机时代的信息处理准确性。在未来,农业经济数据的处理不单单局限于简单的数理统计方面,还可以利用现有统计数据来对未来情势进行预测。通过多种模式来提升数据处理水平,可以全面提高统计信息的可用性。除此之外,在进行标准化数据处理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前期统计数据收集、传输、存储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确保统计结果在可行的置信区间。通过以上的举措可以逐步提升信息化时代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处理水平,最终实现统计结果的可用性和有效性,促进农业经济的精细化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水平的全方面发展,数据统计工作的作用也愈加凸显。对于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而言,标准化的统计体系、专业化的数据收集手段和方式、非传统的信息传输模式和标准化处理方法都对提升统计信息的可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通过不断试错和吸取世界先进经验,才能最终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发展需求,适合我国基本现状的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体系和方法,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王艳荣 单位:陕西省农业展览馆(陕西省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陈茹.我国乡镇(街道)图书馆统计标准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02).

[2]王萍.建立中国统计业务流程的构想[J].统计研究,2013(03).

第4篇:农业统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贡献率;索洛余值法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表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在全国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以来,山东各级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山东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还比较落后,由于没有及时完备的科学测算、准确切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农业科技进步的潜力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掘,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山东农业科技进步状况及其测算现状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这关系到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实和城乡经济社会格局一体化的完成。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再次强调: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本文运用索洛余值法来测算山东省1991-2005年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期从测算的结果出发,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就发展现代农业提出思考、建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在深入了解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统计年鉴和参考文献,通过完备的科学测算、准确切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量化的指标了解、评价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状态和走势。以期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潜力的有效的发掘,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山东农业科技进步状况及其测算现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就我国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格局一体化提出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本文对查阅的数据通过索洛余值法测算出山东省1991-2005年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然后对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各要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山东省“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分析

(一)理论依据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目前经济学界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界定和测算还有争论,但其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或索洛增长方程之上的。增长速度方程是C-D函数的微分表达式,其公式简单明了,计算方便,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用其他方法测算各投入要速度生产弹性系数,目前各投入要素弹性的确定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方法,通过建立生产函数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各投入要素弹性系数的弹性值(回归系数),不失为较适宜的一种方法。

(二)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农业部科学技术与质量族标准司颁布的全国统一方法:索洛余值法。根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含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减去投入量产生的总产值增长率之后的余额。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结合我国农业特点,将其分为:物质费用、劳动力和播种面积,这样有如下增长速度方程:

a=(Yt-Y0)/Y0-α(Kt-K0)/K0-β(Lt-L0)/L0-γ(Mt-M0)/M0①

式中:a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Yt-Y0)/Y0为农业总产值增长率;(Kt-K0)/K0为物质费用增长率;(Lt-L0)/L0为劳动力增长率;(Mt-M0)/M0为播种面积增长率。

Y0、K0、L0、M0分别是基年的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及播种面积;Yt、Kt、Lt、Mt分别为计算年的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物质费用(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农业劳动力及播种面积。

即:a=Y/Y0―αK/K0―βL/L0 ―γM/M0②

可用更简洁的形式表示为:

a=y-αk-βl-γm③

式中,a: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y:产出的年环比增长速度;k:资金的年环比增长速度;l:劳动力的年环比增长速度;m:播种面积的年环比增长速度。α: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β: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γ: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系数。

然后得到以下表达式: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a/y*100%④

(三)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1、山东省农业产值增长分析

从农业总产值来看,山东省农业经济总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农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834.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67.99亿元,其间增加了2.36倍,年均增长率为5.88%。

2、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根据年鉴数据和回归方程,计算出山东省1991-2005年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播种面积的环比增长速度。运用Excel软件做回归统计,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

y=0.01826779+0.556572k+0.112791l+2.728173m(山东省“八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843333

回归方程:

y=0.455039+0.657814k-1.05807l+1.010416m(山东省“九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982686

回归方程:

y=0.010657+0.146316k-0.78080l-0.06616m(山东省“十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960651

回归方程:

y=0.01437+0.575422k-0.15101l+0.79819m(山东省1991-2005年)

相关系数:R2=0.950013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和回归模型,可以得到山东省“八五”、“九五”、“十五”时期科技进步贡献率、物质费用贡献率、劳动力贡献率、播种面积贡献率。

从计算结果来看,1991-200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6.79%,物质费用年均增长率为9.03%,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76.51%,山东省近15年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很大程度都是靠物质投入的带动来实现的。农业劳动力和播种要素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35%和-0.11%,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很小,分别是3%和1.32%,农业科技进步年均增长率为1.14%,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1.17%。科技进步还处于第二位的增长因素,这表明: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处于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经营阶段。

但是从各个时期的计算结果来看,“八五”时期物质费用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大于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居首位。而且物质费用年均增长率为17.47%,超出同期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1.64%,表明“八五”期间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增长基本上是靠高投入实现的,是外延式农业增长方式。而在“九五”时期,物质费用的增长低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表明这个期间,山东省农业已经开始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方式转移,为二元增长。“十五”期间,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以22.40%高于同期物质费用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20.71%,表明在“十五”时期,科技进步已经开始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考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时,必须与本地区不同生产阶段、经济增长因率等因素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

三、从制度的视角看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现状

通过对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以及对农业科技、农业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得到:

“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是:15.70%,12.78%,22.40%;农业科技进步速度分别是:1.83%,0.46%,1.07%。山东省农业资本贡献率分别是:83.58%,53.20%,20.71%。农业劳动力贡献率分别是:-0.04%,6.18%,53.12%。播种面积贡献率分别为:0.60%,-15.23%,1.15%。

(二)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应对措施

1、继续保证农业科技投入,增加投资渠道

1991-2005年间的数据显示,农业投资在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因素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农业科技工作是以社会整体效益为主,农业科技投入应该以政府拨款为主,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资金。改变农业科技投人只依赖财政拨款的单一国家投入体制,逐步形成政府、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等多渠道、多层次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农村和个人将资金投向农业科研,同时大力扶持私有经济承办农业科研单位。

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将科研成果过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山东的一个重要问题。“八五”时期以来,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升高,表明山东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已经做出探索性的一步。因此,山东省抓好目前已建立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外向型农业开发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带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要保证资金投入,实行项目责任制,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真正落到实处。组织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共同协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大力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健全全省农业技术市场网络,逐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制度。

3、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外、省外高级农业专家、留学生来省工作,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努力创造条件,多选派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出国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加速改革农业中高等教育体制,培养农业科技后备力量。注重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的新一代农业科技企业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

参考文献:

1、王启现,李志强,刘振虎,刘自杰.十五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2020年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6).

2、刘兴慧.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5).

3、李林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基于我国“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

4、高志兵,李业荣.云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7).

5、袁卫.统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7、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第5篇:农业统计制度范文

在我国所有行业中,农业占有非常大的比例,而在农业的发展中,农业统计又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提高农业生产质量的保证。随着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基层农业统计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管理方面不合理,信息没有准确性,并且还存在人员不稳定等问题,所以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关部门对基层农业统计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在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争取早日解决问题。

二、农业统计的概念

所谓的农业统计指的是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经营的现状和过程的统计,其中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等统计。

农业统计能充分反映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条件和最终的经济效益,这些一般指的是,各种劳动所需的机器、土地、劳动力,还有各种产业最终的生产总值以及净产值等等。因此可以看出基层农业统计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经济收益与发展前景。

三、基层农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1.基层农业统计在农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国家对于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依据,也是了解如何改善农业产量的重要保障。因此这项工作已经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为止虽然采取了一些政策和手段将工作完善,但是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源头抓起,调查整个单位的原始记录,这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必须做到详细、准确,不能弄虚作假。

2.我国农业上一直采取统一管理,分层负责的管理制度,在这种状态下,负责统计和行政这两个部分是分别管理的,这种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成统计工作,但是仍然存在弊端。在这种情况下统计人员的作用无法完全发挥出来,再加上部分地区存在监管部门工作不到位,就会出现更大的问题。这样长期下去就影响到农业统计工作的整体情况。

3.农业统计部门的信息准确性无法保证,虽然近几年农业统计部门的工作在政府和国家的监管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按照标准看还是无法真正完成要求的统计效果,统计信息的准确性还是无法得到保证。

四、解决农业统计问题的措施

1.首先要做到完善统计部门的管理体制,加大监督力度,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的管理体制,逐渐显现出弊端,这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实行一对一的管理制度,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政府监督,政府要成立专门的部门,管理农业统计部门,从原始的统计资料开始检查,找出漏洞和遗忘的地方,开始着手解决。改善前期工作,发展眼前的工作,为以后的工作铺路。

2.在统计部门的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后等级的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目前来看还没有足够便捷和快速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只能保证工作人员在统计的时候仔细认真。由于农业统计工作中报表过多,数据复杂,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统计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出科学的方法,提高整体工作的质量。

3.农业问题的重点就是经济问题还有土地问题等几个方面,因此在工作中这几大方面的调研工作不容忽视,这样把所有的工作系统分成几个部分,寻找到重点问题,就可以实现经济的合理分配和财产的有效监督,最终确保农业统计部门为国家提供可靠的数据。

4.总的来讲,统计工作中最主要的就是统计人员,只要各级统计人员做到工作细心认真,努力进取,统计工作一定会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就表示国家一定要重视基层农业统计工作人员的利益,为其做好工作补贴,对于工作突出的统计人员要予以奖励。并且实行人员全编制政策,专人专岗,杜绝非统计人员插手统计工作,如果统计数据需要修改,必须向相关部门上报,经过同意之后才可以修改数据。

5.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统计中很多数据也在不断更新,所以如果一直采用人工处理的方式,即使工作人员再细心也一定会在某方面出现漏洞,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统计的准确率,我国需要为农业部门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其信息化发展。统计部门科技水平越高,统计的准确率就越大。信息化建设完成后,再加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培训,统计工作就会顺利的展开,促进我国的农业部门的逐步发展。

第6篇:农业统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 新形势 农机化 管理统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23-01

1 新形势下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要想将农业发展的更好,必须要实现机械化,这是维持农业生产长期稳定的重要基础条件。目前在我国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我国的农机化正在朝全面机械化的方向迈进,这就更加凸显了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我们要尽力解决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中的问题,又快又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

2 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中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机化工作和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上,有效的提高了农机化的管理和统计水平。广大农民对于农机统计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制度和服务还需要近一步的细化和提高,加大了管理统计工作的难度,其主要难点如下:

2.1 人员配备不足,难以适应繁重的统计工作

随着科技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人们对于农机统计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机化统计人员面临的工作任务量日趋繁重,统计工作很难正常展开。与此同时,基层农机机构的政策不断改革,各种客观因素影响着农机统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农机化统计人员选择离岗,人才的严重流失对于农机化统计管理工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2 法制观念淡薄,数字统计质量低

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的展开涉及到多位统计人员,但是一些统计人员并没有明确的法制观念,并没有按照《统计法》中规定的法律条约进行统计,也没有深入实地进行工作调察,任意捏造、谎报、假报农机化统计的数字,甚至还有的调查者拒绝报出已经统计的数字,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将会严重影响农机化统计数字的准确性。

2.3 统计方法单一,设置指标不合理

农机化统计的指标目前设置的很不合理,有的指标陈旧过时,并没有进行实时更新,很难反映出当前农机化发展的真实情况;有的指标变动较多,给农机管理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涉及到多个层面,需要层层的进行布置和上报,由于缺少足够的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工作的分析和统计工作做得并不细致。与此同时,农机化管理统计的方法也是十分的单一,很难整理出完整的统计资料。如何创新出更好地统计方法,详细的记述各类统计资料是目前新形势下应当深思和改革的。

3 有效提高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开展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3.1 建设优秀的统计队伍

农机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开展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需要配置专业的农机统计人员。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因此农机管理部门应该筛选出专业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实事求是的统计人员,为管理统计工作的展开提供最好的人员支持。同时还应加强管理统计的培训力度和考核制度,让每一位统计人员定期的参与培训,例如:上岗培训、集中培训、统计专题培训等,在每一个月或者每一个培训完的季度进行考核,考察统计人员真正的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3.2 提高对于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也要相应完善,各级政府及农机管理部门要想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统计工作提供正确的决策,就必须要增强对于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其纳入议事日程,增加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要做好统计人员的思想工作,让每一位统计人员时刻谨记自身的职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自身的统计法制意识,认真对每一份资料进行统计,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做好农机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3 落实报表制度

乡镇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是发展农业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进行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中的难点之一,因此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机统计台账,为统计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并逐渐将台账软件化、网络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实行数据共享。同时,统计台账的数据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实时更新,统计数据做到及时、准确,这样才可以为人们展示出更高质量的农机化管理统计数据。

3.4 打破原有的统计方法,加强设施建设

农业部门和当地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的展开,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可以为乡镇农机化统计人员提供一些最新的办公设备,如:电脑、电话等,改善原有的落后条件,让其更好地开展农机化统计工作。还要打破原有的相对落后的农机管理统计方法,应顺应时展,引入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实行数据的网络化统计,注重统计资料的科学性、灵活性和稳定性,以满足各方面对于统计资料的不同需求。对于一些旧的统计指标,要及时的进行更新和删除。通过加强统计硬件配备,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得到全面、准确、多样的农机管理统计数据,从而促进我国农机化稳步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农机化管理统计为我们提供了信息、资讯和监督的重要职能,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受到了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应当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报表制度》,提高公众对于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要建立一支优秀的统计队伍,在硬件设施上予以最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第7篇:农业统计制度范文

要了解小城镇对周围农村发展的作用,了解小城镇的人口容量,就必须研究小城镇的人口问题。也只有对小城镇的人口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可能对小城镇的户籍制度改革有清楚的认识。

一、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回顾

农村改革后大量的农民进城谋生。因此1984年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县城以下的集镇入户居住,发给《自理口粮户口簿》。这是对50年代以来户口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自理口粮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1990年全国自理口粮人口428万人,1993年只上升到470万人[1],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小城镇的经济缺乏活力。以1993年为例,在自理口粮就业人口中,从事工业的占26.7%、商业的占23.2%、服务业的占17.7%、建筑业的占10.7%、交通运输业的占6.1%、其他的占15.6%,从这个结构可以看出为小城镇自身经济服务的就业人口占半数以上。让农民自理口粮到城镇,而小城镇给农民的机会有限,因此吸引力也有限。

1992年公安部出台的《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的通知》,决定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范围是小城镇、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等,对象是外商亲属、投资者、被征地的农民。在这一基础上,1992年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地方城镇户口”政策,其他大部分地方采取的是“蓝印户口”这种更加机动的户籍政策。蓝印户口是一种介于正式户口与暂住户口之间的户籍,因使用的印章为蓝色而得名。拥有蓝印户口的人基本上可以享受正式户口的利益,但是要经过若干年后才能够转变为正式户口。最早采用蓝印户口的以中小城市居多,在一些地方的小城镇也实行蓝印户口。蓝印户口的条件和价值与城镇的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镇地位越高,得到蓝印户口的条件也越高。

1997年在全国近400个小城镇进行户籍改革试点。从1998年开始,各地逐步开放小城镇户籍。在这方面,中西部地区开放的步伐迈得比较大。例如1998年贵州省在10个小城镇进行试点,在贵州省公安厅的《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中规定,在小城镇中有合法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生活来源,有合法的固定居所后居住满两年,就可以办理小城镇的常住户口,并且不允许收取城镇增容费。

2000年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对县级市市区及以下的城镇,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对小城镇户籍的开放速度也相应加速。2001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小城镇的户籍改革进一步放宽,至此绝大多数小城镇的户籍基本上对农民开放了。

在开放小城镇户籍这场改革中,对开放户籍促进城镇化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其实从1997年开始小城镇的户籍试点改革到现在,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并没有明显的增强,没有出现大量农民迁入小城镇的情况。例如1999年在安徽涡阳县竟然要把城镇户籍以每个600元的价格摊派出售[2]。河南省小城镇的户籍开放后,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在一些改革试点小城镇竟然没有一个人申报[3]。为什么小城镇的户籍改革没有引起大的反响,这从小城镇人口状况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小城镇人口状况

关于小城镇的人口统计比较混乱,不同的资料来源有出入。资料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统计口径问题,按照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一个镇人口的身份至少有两种类型,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在一些镇中则可能还有“自理口粮人口”、“蓝印户口”、“地方城镇户口”等等。按照户口所在地又可以划分成本地人和外来人口,而外来人口中又可以划分为办理了暂住手续与没有办理的两类。按行政区划来划分镇人口,时常会产生误导。因为大多数小城镇的管辖范围都比较大,包含了大量的农村,容易夸大小城镇的人口规模。目前小城镇的范围界定也有待完善,因为在一些地方,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农村工业的发展,镇与周边农村在地理上已经连成一片,如果用原来的行政区域来计算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则容易缩小其实际的人口数量。鉴于上述情况,在本文中对小城镇人口的描述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只能是一种概况性的介绍。

表1与表2是来自不同资料的全国性小城镇人口资料,表1是历史性的回顾,表2是时间剖面的状况。表2的资料并不完整,缺了接近2000个镇的数据,占当年全部城镇数量的10%。如果比较两张表的数据,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在平均人口规模上有比较大的差异,而在平均非农业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比较小,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统计范围的不同,前者是用镇行政区划统计,因此规模偏大,后者用建成区,因此规模偏小。由于农业人口大部分居住在镇的建成区外,用行政区与建成区不同口径统计导致的差距比较大。又因为非农业人口主要集中在镇的建成区内,所以用行政区与建成区不同口径统计导致的差距相对比较小。上述的两个资料都有缺陷,但是相比之下用建成区统计的资料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2]《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3]《中国人口年鉴》(198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根据表2中的数据,从60年代初期开始到改革开放前的20年间,全国小城镇在数量和人口规模上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小城镇的数量从1980年不足3000增长到1999年接近2万个,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0.5%;人口规模从5693万增加到37637万,平均每年增长率也为10.5%。虽然近年来小城镇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分析一下却可以看出小城镇发展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作为小城镇主体的非农业人口,从1980年到1999年的平均年增长率只有2.8%,扣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因素,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迁移增长率实际上是很低的。第二个是在1980年平均每个小城镇有1.5万的非农业人口,到1999年平均每个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不到4000人。小城镇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缩小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部分人口规模大的小城镇发展为小城市,二是新增加的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小,三是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量在小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业人口”没有被承认是非农业人口。

说明:①共17260个镇资料,根据这些镇的资料计算,下同。

②此表的人口指的是镇区的人口。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乡镇统计概要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前几年大量的县城转变为城市,导致剩下的小城镇人口规模普遍不大,全国大约70%的小城镇的人口规模不到5000人,非农业人口规模不到2000人。小城镇人口规模超过2万,或非农业人口规模超过1万的小城镇,占全部城镇的比重在3%左右。从空间的角度看,小城镇的人口规模以东部地带为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例如东部地带小城镇平均人口规模比西部高76.4%,东部地带小城镇平均非农业人口规模比西部高65.4%。根据17260个镇的资料,在人口规模最小的2000个镇中,约50%在西部地区。

由于大部分小城镇人口规模小,只要增加几千人就可以让不少城镇人口倍增,由此带来生活环境恶化,就业机会减少等问题,因此短期内大多数小城镇人口增长的空间不大。

三、小城镇人口中实际非农业人口估算

在前面谈到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的“农业人口”得不到承认为合法的非农业身份,这部分人在目前的城镇人口中占相当大的一部分。同时在部分小城镇中存在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在有资料的城镇中,有1226个镇的企业中的就业人数超过有当地户籍的劳动力人数,表明大量外来人口存在。这种情况以东部居多,数量最多的分别是广东、江苏和重庆。如果大量实际从事非农业工作者的身份得到确认,对城镇户籍管理有益,这些城镇将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到底小城镇中有多少人口应该属于非农业人口,这是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因为在小城镇中,有些家庭内部的成员可以分别从事农业与非农业工作,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同时兼职农业与非农业。不过还是可以对目前小城镇中实际非农业人口规模作一大略估计,下面是估计的公式:

期望城镇非农业人口=1.8×(企业人员数+劳动力人数×0.1)

这一公式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按目前中国城镇的实际情况,每个非农业劳动力供养1.8人(包括劳动力本人在内);第二,在一个镇内部的劳动力中至少有10%的人是从事行政管理、文教卫生、商业和服务业,应该说10%这一比重可能偏低。用这一公式计算出的城镇非农业人口规模,本文称为期望城镇非农业人口。表6是根据公式计算的结果,从中可知全国小城镇中,实际属于非农业的人口要比统计数多50%左右,其中东部地区大约多70%,中西部则在30%左右。要强调的是这些期望可在小城镇增加的非农业人口中,70%以上在东部地区。

从期望可增加的小城镇非农业人口数量上看,除了局部地区之外,小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并非是无限的,它受到小城镇就业条件的限制。除了少数以交通、旅游、集市贸易为主要产业的小城镇之外,大部分小城镇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企业发展的制约,只要没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企业存在,让小城镇人口大发展是空中楼阁。根据表2中的数据,全国平均每个小城镇只有大约1000人的企业员工。东部地区多些,平均有1500人左右,西部平均只有500人上下。而从表7的数据中可知,全国接近40%的小城镇中,企业员工数量不足250人,在西部地区这一比重是接近60%。从企业情况看,目前大部分小城镇容纳大量人口就业的前景并不乐观。

从期望城镇非农业人口和小城镇企业规模的分析中可以得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可以让一些实际上已经在小城镇工作的人得到户籍,但是靠这类人口来增加小城镇人口的作法在东部地区可以比较有效,在中西部地区的效果不大

四、关于小城镇人口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几点讨论

在对小城镇人口状况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可以从人口的角度对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作一点讨论。

首先,小城镇的人口规模普遍太小,对大多数服务行业来说,根本达不到许多服务业所能生存的“门槛人口”。在这些城镇中,要依靠企业中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拉动服务业人口的增加才可能发展。其实从“自理口粮”人口对小城镇发展起的作用有限这一事实,也可以看到开放小城镇户籍对大部分小城镇的发展帮助有限。

其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口的流动主要是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从目前小城镇的人口状况看,大多数小城镇的劳动力市场潜力有限。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容纳劳动力的能力极有限。根据《中国农村乡镇统计概要2000》中数据计算,在小城镇中平均每个企业的规模12人,其中东部地区平均16人,中部地区平均9人,西部地区平均7人,可以说相当部分企业是处于小作坊的水平。没有就业机会,白给农民一个小城镇户籍对农民没有实质意义。

第三,目前户籍制度改革并不限于小城镇,大多数小城市的户籍已经相当开放,甚至于石家庄这样大城市的户籍也基本上开放,与小城镇相比,城市的吸引力远大得多,而且对石家庄这样的城市来说,户籍开放后也没有出现大量人口涌入的局面。因此只要小城镇的就业机会无法超过城市,那么小城镇的户籍吸引力就有限。

第四,小城镇户籍改革的实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根据目前小城镇人口现状,小城镇户籍改革的实质是承认大批在小城镇工作、生活的人口,他们的身份已经不是农民,其目的应该是方便人口管理。如果把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定位在促进农村城镇化上,从前面的分析看,很可能要失望的。

第五,小城镇户籍改革的效果存在地区差距。在东部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比较高,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大城市的郊区,户籍改革对小城镇规模的发展会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简单通过开放小城镇户籍,甚至是开放城市户籍,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依然有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1990年度与1993年度).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1993.

第8篇:农业统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补贴;农民收入支持

 

    一、文献综述

    农民增收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从文字上讲,农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获得务农收入的人。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户籍制度的缘故,中国语境中“农民”的含义要丰富得多,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必须要具有农业户口,两者缺一不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当代部分农民也可以不必从事农业生产,但是要成为农民仍然必须具有农业户口。也就是说,农民在中国不是一个职业称谓,而是一个身份的标识。基于农民的身份,每一个农民有一块可以永久无偿使用的宅基地,有一份土地使用权,可以比较自由地择业而获得多项收入。因此,国家统计局对农民收入设计了一个特别的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被调查农民纯收入之和除以被调查人数。“农民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每年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包括四个部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人。不过,既然被称为农民,务农是其家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产生,各级统计部门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一规定,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推算而得。“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农民,是指农村常住户。农村常住户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以及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农村住户。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及以上的住户也包括在本地农村常住户范围内;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都不包括在本地农村住户范围内。

    农民收入计算中包括没有变现的部分。在农民收获产品之后,统计上就算做了收入;农民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己消费,粮食、蔬菜等,统计口径是既算收入也算支出,都要按照市场价格计算收入和支出;对农民的收入,统计口径不仅要算现金收入,算实物收入,还包括副产品。例如:小麦收割完,小麦要算收入,麦秸也要算收入;养鸡养猪养鸭,鸡猪鸭要算收入,粪便也要算收入,可做田地有机肥。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一部分是不能用做生活消费的,因为每一个农民家庭都是一个经营主体,必须自己为自己垫付生产费用。

    目前,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研究,主要是对根据现行测算方法得到的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表示怀疑和批评,探讨农业生产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文献很少,目前主要有曹子坚、王敏分析了国家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民纯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黄永兴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技术就农民纯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何秀荣发现了发展农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在递减,但没有实证的支持;王细芳选取中国粮食生产区之一的湖北省为案例,围绕农民增收分析了“种粮热”给农民增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其他农业活动则没有进行研究。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农业和农民问题,笔者试图从农业生产角度探讨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为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供经验证据和智力支持。

    二、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第9篇:农业统计制度范文

一、核算基本原则

(一)以《A农林牧渔业统计报表制度》、《M农业产值和价格报表制度》等国家统计制度和有关文件要求为依据,遵循“逐级汇总、分级核算、下管一级”的原则。

(二)产品产量的一致性。农林牧渔业产值核算的产品产量严格执行自治区统计局农村处核定反馈的数据。

(三)农产品价格的统一性。自治区统计局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的农产品生产价格调查、全区农村住户调查资料以及相关调查资料,经过综合评估确定后,制定统一价格下发各地执行。

(四)增加值率的合理性。年度增加值率依据总产值和中间消耗计算确定。考虑到不同季节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的差异,季度增加值率可根据当年农产品中间消耗情况在上年度增加值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但需自治区统计局核定。

二、实施范围

各市、县(区)统计局上报的年度(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核算数据。

三、核算数据的质量审核

农林牧渔业核算数据审核采用计算机审核和人工逻辑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各市、县(区)统计局必须对本地区核算数据进行审核,对超出合理区间的指标,要查找原因,并对其合理性附报解释说明。

(一)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审核

1.产品产量必须严格使用自治区统计局核定反馈的数据。凡是按照国家农村统计制度抽样调查的稻谷、玉米、生猪、家禽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自治区按照各市汇总数据与国家核定的全区产品产量数据基本一致的原则审核评估、衔接各市、县(区)数据;未实行国家抽样调查的指标,由自治区统计局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和各地生产发展实际情况核定市、县、区的全面统计生产报表数据。

2.根据相关信息严格控制没有季报的产品产量的增长幅度。蔬菜、花卉、药材、营林及部分林产品等没有生产季度报表的指标数据,依据播种面积、生产趋势和部门相关指标数据以及国家农村统计制度有关规定核算严格控制增长幅度,上报的数据差异超出合理评估区间的指标,以自治区统计局核定数据为准。其中自治区统计局将根据《国家统计局农业核算数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中关于正常年份季(年)度蔬菜生产按3%左右幅度控制的规定,对市、县(区)的季度蔬菜生产进行审核评估。

3.严格控制未列明的产品产量。A制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计算表》中未列明的产品产量,可根据统计台帐、农村住户调查或是通过典型调查取得数据资料,但要严格控制其增长速度,如增速超过10%以上则要上报相关说明。

4.重点审核对本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影响较大的产品。对产量比重大且产量增速排在全区前15位或增速排在全区后10位的县(市、区),自治区统计局以查询形式要求相关县(市、区)统计局重新核实并附报说明。

5.严格规范副产品产量及产值。副产品产量和产值以及无产品产量资料直接得到产值的产品要严格按照《县级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中间消耗统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进行核算。

(二)农产品价格的审核

计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主要农产品现行价格必须严格执行自治区统计局制定的统一价格。自治区统计局没有制定的一些小品种的价格,各地可根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以及从收购部门或集贸市场调查了解大量上市时平均价格,制定全市统一价格,并在评估报告中详细说明。各地不得擅自调整上年价格。

(三)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及消耗率的审核评估

正常年份,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率的变动幅度不超过0.5个百分点,其中各行业的中间消耗率的变动幅度不超过1.0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及消耗率的审核要点:

1.中间消耗要与农村住户调查中农户的投入情况、家庭经营费用情况和各项生产成本及其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2.中间消耗率的变化趋势应与其对应的产品消耗总量以及相对应的消耗品价格的综合变化趋势一致;

3.各业中间消耗率的变化趋势应与各业的特点和技术装备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一致,与当年的农业气象条件和灾害情况相吻合。

四、核算数据的协调性评估

数据协调性评估主要是对重要指标进行匹配性和一致性检验,以便发现综合数据的重大偏差问题。核算数据协调性评估的主要指标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及增加值增长速度。评估方法主要是将总产值增长速度、增加值增长速度与其相关度高的指标的增速进行对比,观察其协调性和匹配性程度高低,对总产值、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质量,亦即合理性做出评估判断。自治区统计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各地核算数据进行评估:

(一)年度间增长速度的评估

在农业生产条件、生产结构和组织方式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农业应该平稳增长。国家统计局按照3%左右的速度评估各省的农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我们将以此为参考标准。遭受自然灾害和突发因素,则视灾情评估。

(二)相关指标间增长速度的协调性评估:

1.主要产品产值增长速度与产量增长速度的一致性。农、林、牧、渔业产品的产值增长速度应与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基本一致。其中糖料、猪、蚕茧等单个产品产值的增长速度要与其产品产量的增长速度完全一致,其他综合性产品产值的增长速度与其产品产量的增长速度差异不超过0.5个百分点。

2.副产品产值增长速度与主产品产值增长速度的一致性。要严格按照自治区统一规定的各类副产品的折算比例以及副产品价格,计算副产品产值。

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增长速度与农林牧渔服务业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一致性。正常年份,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增长速度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基本一致。如自然灾害等特殊年份需要的支持比较多,视情况评估。

4.严格控制农林牧渔各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年度之间农林牧渔各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应变动不大,只有在农林牧渔各业的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变动时,或者因大灾等原因导致大宗产品生产下降影响时,各业产值比例关系有变化。

5.农林牧渔各业现价产值增减趋势与农村住户调查相关指标的增减趋势相符。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的增减趋势要分别与农村住户调查中出售种植业产品、林产品、牧业产品、渔业产品收入的增减趋势基本一致。对农村住户调查中出售林业和渔业产品出售收入水平较少的市县区,可作为参考分析变化趋势。

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率的变动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和中间消耗的变动趋势应相符。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必然增加农业生产投入,提高中间消耗率,直接影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率的下降。同时,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率的变动趋势要与农村住户调查中家庭经营费用的变动趋势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