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教育的价值范文

语言教育的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教育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教育的价值

第1篇:语言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冲突;价值观;交流

文化不是单纯的知识、技术,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长久形成的自身文化认同,包括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绳、建筑风格等方面。知识、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出去,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些中国人的一些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留学生就不易理解,产生的原因就是汉文化与非汉文化相异,双方文化有冲突,而冲突的核心就是文化价值观的差别。

有一个案例很能说明这一点。一位美国人娶了一位中国姑娘,两人婚后得一女儿,因两人教育孩子方法不同而经常发生不愉快。美国人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崇尚个人主义、注重人权和自由;而中国母亲深受汉文化的熏陶,教育孩子就用中国式教育法。当孩子跌倒时,美国父亲会让孩子自己站起来,不要依靠别人帮助,用以锻炼孩子的自制力,他认为这也是对人权的尊重;中国母亲在孩子跌倒时则会上前扶孩子起来,她认为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就得互爱互助,因为家庭就是一个集体。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夫妻俩就会争执。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窥见父母双方代表了中西文化,他们争执的关键是各自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不同。

中西价值观冲突是多方面的,中国文化中追求的集体主义与西方文化中追求的个人主义是其中的核心。如汉语中有“步调一致”、“统一思想”、“团结一致”等词语。在提倡个人主义、个人自由的西方社会,“步调一致”只能是军队的行为;“统一思想”被认为会限制个人创造力,限制民主自由;而“团结一致”更是一件可望不可即的事。所以对不熟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留学生来说,理解这些语言很困难,更不用说掌握这些了。

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

众所周知,美国作为世界霸权国家,通过强权政治、武力手段来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这往往给所在国带来新价值观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美国的仇恨。这种方式我们不赞成,我们应通过文化软实力来推销自己,不是强迫学习者接受我们的价值观念,而是让他们理解我们,了解我们汉语文化及其价值观。为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是有必要的。

首先要深化理解,平等尊重包容。现在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的社会个体。跨文化交际通过跨文化接触而产生。通过文化接触我们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加强了解,我们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上传授汉语就会容易些。

不同的社会群体不仅需要强调本国、本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同时也应该欣然包容外来文化。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的缺陷,但同时也具备独特的优势。因此,无论对于何种文化而言,与异族文化相遇,都是自我丰富与发展的绝妙契机,而不应该彼此歧视。因为不同的文化本来是平等的,文化交流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原则之上,故人们在坚持自己的信仰与文化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站在对方立场来理解并尊重对方,并且真正尊重彼此间的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为促使跨文化交流向正确方向发展,相关方每位成员都应事先粗略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交流对象的文化背景,并主动探寻隐含在语言符号系统中的特殊文化因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其次要。在对外汉语教学环境中,我们应该找到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两种文化的融合方法,以此来促进我们的汉语教学。这一点对海外汉语教学尤其重要。因为,海外汉语教学由于受课时限制,很难单独开设文化课。因此,语言课上教师的讲解、教材的编写中如何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相融合,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往往要考察汉语教师的文化学功底。如,一位汉语老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处理了“中国人吃狗肉”这一文化冲突,将矛盾了引向了人类多元文化社会共有的问题,同时也讲解了这一“狗”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义,使学生意识到了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与文化传统。

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原则是很有必要的,汉语教师要善于通过文化差异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知识,了解汉语文化及其价值观。

再次要以我为主。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把汉语文化传播给受教育者,在双方文化冲突下要坚持在双方深化理解,找到双方的融合点,在的原则下传播汉语,当然要以我为主,不能让对方文化扰乱教学者,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学习者不能很好地理解汉语及汉语文化。

第一,在对外汉语课堂里,教授汉语传播汉文化的教师,应当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代言人,因此其文化依附必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言行也应该是中华文化的典范。

第二,对外汉语教师应以理解、兼容、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各异的留学生。

第2篇:语言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前语文 “儿童化”语言 价值 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特定类型的阶段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和普适性,而有着中等人才培养专门针对性的专业要求和职业标准。学前中职语文教学,除了要满足培养一个高素养国民的基本需求外,更要对其学前人才培养的标准和需求作一定的渗透和衔接。同时,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而言,“语文”不等同于“语言”,但是语言教学本身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儿童化”语言的施教,为学前中职人才在教学语言上的训练和完善,提供必要的实践情景、载体和指导,是有其施教的教学价值和实践空间的。

一、“儿童化”语言的研究背景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是这样给语言下定义的:“语言首先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借以对社会、他人、自我进行表述与沟通的生成的符号体系。

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没有味、没有香气的早熟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化”的语言,就要立足于儿童本身,以“儿童本位”为研究中心。

所以,“儿童化”语言即儿童所特有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倾向的,借以对社会、他人、自我进行表述与沟通的特定的符号体系。

二、中职学前“儿童化”语言教学现状

(1)学前中职生“儿童化”语言实践的无意识

在当前中职学前教学中,有开设幼儿教师口语一课。但在实际学习中,学前中职学生更多地将这门课视为单纯的“普通话”,以求得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为学习目标,以顺利取得普通话“二甲”等级为学成标准。但作为未来专门的准幼儿教师,学前中职生将来要面对的职业需求,从教学语言而言,有着它特殊的标准。幼儿教师的语言有其特质,是由教育的对象――幼儿的“儿童化”特点决定的。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对这一点认识不够,对“儿童化”语言的重要性意识不足,因此在学习中呈现了一种无意识状态。在实习实践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普通话学得很好的同学,在幼儿园实习时,却不知道怎样的说话方式才能更好地拉近与幼儿的距离;也有同学觉得,和小朋友相处,只要语气稚气亲切一点就可了,无需专门学习。

⑵学前中职生“儿童化”语言训练的无情境

对于学前中职生而言,“口语、唱歌、钢琴、美术、舞蹈”这五项幼师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幼儿教师“口语”这一项,除了考核普通话以外,还要一项重要的就是“讲故事”。在2015年的宁波市学前教育五项技能大赛口语项目比赛的点评环节中,宁波市幼教理事会副会长、宝韵幼儿园副园长点评总结:“在幼儿教师口语比赛中,很明显的一个倾向是,学前学生在“讲故事”时缺少了一种场景和情境感,对幼儿讲述的对象感和对话感的意识不强。”虽然,在高中三年里,学前中职生每学年会有1周左右的见习期,但相对而言,现场情境实践的时间仍然太短。在日常教学中,情境创设下、语言材料载体下的“儿童化”语言训练太少,学生缺乏有意识的“儿童化”语言日常训练。

三、中职学前语文“儿童化”语言教学策略

让学前学生充分地了解、体验、实践“儿童化”语言,培养其在未来就职时在学前教育教学场景中所需的“儿童化”语言知识和表达素养,并养成运用“儿童化”语言顺应和调动幼儿潜力发展的能力;从思维的培养、视角的引导、实践的表达等角度,在中职学前语文教学中实践探索“儿童化”语言的教学策略。

⑴“儿童化”语言要有“童心”――儿童思维培养

俄国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言,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思维不是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在语言的使用和交流过程中,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因为言语过程,思维又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学前儿童有其独特的思维,呈现了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童心”。正因为这样的“童心”,才会有“儿童化”语言的产生;所以,学前的儿童经常会有不时的“独白”出现;同时具有“泛灵论”的生命化倾向,总觉万物有灵有情,故而会有成人意想不到的生动活泼的想象细节。作为幼儿教师,面对具有“童心”的儿童,必须了解、感受甚至同化其“儿童化”语言中蕴含的“儿童化”思维。

⑵“儿童化”语言要开“童眼”――儿童视角定位

同样的事物,在儿童的眼里和在成人的眼里是不一样。他们对事物的关注点和感受是有区别的,所以儿童在语言表达和交流时,会反映出不一样的“童眼”视角。皮亚杰说“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已经被他外在化了,即似乎已经’客观化’了;而我们成人的言语和思维则有一种内向的和主观的感觉”。所以当一个女孩子的心里不仅回想到进餐时的景象,而且她会把她自己和她的洋娃娃化为一体,乃至把一些木棒和草叶都变成了食物,用来代表他们的午餐。在中职学前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可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和问题,而要多用具体可感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关注具体可感的物象,在言语活动中借助表象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

四、中职学前语文“儿童化”语言的教学价值

⑴有利于学前中职生对幼儿教育启智的现实需求

在中职学前语文中开展“儿童化”语言的施教,将为学前同样的事物,在儿童的眼里和在成人的眼里是不一样。他们对事物的关注点和感受是有区别的,所以儿童在语言表达和交流时,会反映出不一样的“童眼”视角。皮亚杰说“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已经被他外在化了,即似乎已经’客观化’了;而我们成人的言语和思维则有一种内向的和主观的感觉”。所以当一个女孩子的心里不仅回想到进餐时的景象,而且她会把她自己和她的洋娃娃化为一体,乃至把一些木棒和草叶都变成了食物,用来代表他们的午餐。在中职学前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可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和问题,而要多用具体可感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关注具体可感的物象,在言语活动中借助表象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

⑶“儿童化”语言要发“童声”――儿童用语实践

儿童的语言表达有他独特的呈现方式,从语音、语调、语气、用词、语序、句式等方面都要符合“儿童化”语言的表达方式。幼儿教育大家陈鹤琴非常重视幼儿的语言发展,坚持必须教会儿童正确地运用语言,注意儿童语言的内容,正确的发音和正确的造句等。要特别注意“学话”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成人应“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榜样;另一方面包括成人对初学语言时期儿童所给予的引领与指导,包括随时随地矫正儿童在发音、用词、语气、仪表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在教学中,要打好学生的语音基础,整合儿歌、童话和故事等课程资源,重视教学场景设计、通过早课晚课的系统训练,辅以重音、停顿、语速等言语技巧,达到感情真挚、声音亲切圆润,形象生动的儿童化语言表达效果。

四、中职学前语文“儿童化”语言的教学价值

⑴有利于学前中职生对幼儿教育启智的现实需求

在中职学前语文中开展“儿童化”语言的施教,将为学前中职生“儿童化”语言的研究学习提供场景支持和实践过程。如陈鹤琴所言,“教儿童善用言语文字以及学习种种美术……言语是思想的利器”,这将有利于学前中职生深入探求“儿童化”语言背后的思维动力机制,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及指导,更好地承担起幼儿教育启迪智慧、挖掘潜能的重要使命;也有利于学前学生缩短职场的适应期,更好地适应幼儿教学的现实需求。

⑵有利于教师多层挖掘学前中职语文教育的指向与目标

语文教学是诗意生成的言语实践活动,它最终指向的是人的生命成长和自由发展。在这一最终指向下,要结合中职生的学生个性与专业特性,在中职学前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的生命成长,更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的职业技能素养,这符合职业教育“服务于技能和人的发展”的宗旨,将有利于开发中职语文更切实际更具内涵的教学价值与魅力。

把握“儿童化”思维研究对“儿童化”语言指导的相应策略和机制,立足语文教学的学科载体层面,使学前中职生在浸润“童心”“童眼”“童声”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养成感受与实践“儿童化”思维的能力,培养“儿童化”语言的施教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积淀优秀幼教所需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第3篇:语言教育的价值范文

【案例】

我在六年级(2)班上《井冈山下种南瓜》的一节识谱课。这个班的同学性格比较活跃,表现欲望也特别强,尤其是一听到音乐,他们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跟着节奏摇起来。

这节课的一个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切分音的节奏,并且在演唱过程中唱准切分旋律。在导入环节我弹奏并演唱《井冈山下种南瓜》,要求学生跟着琴模唱出伴奏,引出切分音x x x | x x。学生有的小声跟着我唱,有的边唱边律动表演。我发现只有一个男同学两脚乱踢,周围同学表现出很反感的表情。我严厉地对那男孩说:“你在干什么?”其他同学马上七嘴八舌:“自己不好好上课,还影响我们!”“什么都不会,就会捣乱!”面对这些话语,那男孩低下了头,就在这一瞬间,我判断他也在感受音乐,只不过表现方法有所不同。

于是,我弯下腰用缓和的语气问他:“你在做什么?”他将右脚向右侧跨出一小步,左脚并右脚半蹲,直起身的时候左脚向左跨出一大步,用手中的音乐课本朝有人的方向点了两次。我明白了,我对大家说:“其实,xxx同学已经打出了歌曲中的切分音。”同学们都很惊讶,我抓住这个时机说道:“xxx同学,对不起,老师刚才说话的语调太高了。同学们,每个人对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了对音乐的理解,你能把刚才的动作带大家做吗?”这时,他抬起头自豪地回答道:“能!”看到大家在他的带领下学会了这个动作,我拍着双手道:“x x x | 真 棒!”所有的学生都笑了,那男孩也对着我在笑,在我俩眼睛对视的那一刻,我相信,他已经找回了自信。

这个小插曲过后,大家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度过了这节音乐课。

【反思】

第4篇:语言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育;会计教学

1.引言

看一个国家民族的民风如何,就要看人民的道德指标;每个人的道德观都是和从小的教育息息相关的。虽然以后可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但道德教育的影响还是更深刻。所以必须要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能影响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方向。我国要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重点抓德育教育。

2.会计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会计这个职业来说必须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特别是现在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的职责也越来越重。会计在企业公司工作,不仅要负责凭证审核、账簿登记和纳税税审等工作,还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的经济活动都是通过会计工作来反映的。若会计人员的道德思想不够端正,在职业道德上有缺陷,那么会产生多大的损失?会计信息一旦失真,不仅对企业产生影响,也会对社会甚至对国家造成重大损失。金钱的诱惑力是很大的。会计的工作无时无刻都在跟金钱打交道。在会计教学中就要加强德育教育。会计职业道德主要体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现在社会的不良思潮很容易误导在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还未完全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学校若是不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会很容易让他们步入歧途,受到社会不文明现象的影响。一旦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影响,那么直接会损害人民利益,影响经济发展。现如今的腐败问题和一些会计信息失真的信息不计其数。这都跟会计工作息息相关,也只有他们能在财会上作假造假。所以对于会计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3.在会计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对于会计教学中,专业知识的教学是毋庸置疑的。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更要重视起来。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从而影响学生。会计人员不仅业务精良,更是要思想端正、品德高尚。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毕竟学生年龄还小,一腔热血,很容易就能激发出他们的使命感。这是德育教育中的重点。在会计专业教学当中教师要适当的引进德育教育内容。无论是在会计专题讲座、政策报告会或者一些电影录像,都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要以人为本,要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不同的关注。在教学当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思想道德教育良好的气氛。用一些社会上发生的道德不良行为和事件做一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这样的实例也会让他们懂得珍惜社会对他们的信任,让他们知道一旦一个人没有道德标准以后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会对社会和人民造成怎样的损失。每个学生的观点和思想是不同的。也因为家庭或某些原因,会导致一些学生在心理或行为上有些问题。有些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或者就业压力太大,会让他们出现紧张焦躁等情绪。教师必须将这些实际情况掌握清楚,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学当中要适时表扬一些各行业中闪光的会计人员和他们的事例。让他们逐渐意识到会计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举例展示一些会计行业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很容易就会热爱上自己的行业,同时也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会计教学中的专业课程都是纯理论的。一堂课程下来都是在讲解理论,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适当的加入一些实际的案例进行生动的讲解。就比如,一些企业是如何查账,要是出现问题时要如何处理等。拿网络报刊上一些做假账而受到法律责任的案件作为实例,加强学生的财务管理上的认识,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和法治观。再比如,某某学生刚毕业后,为了炒股而挪用公款,给公司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最后把自己送进了监狱,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为了一时之利,断送了自己的青春,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种类型的案例要经常讲。或者老师提出这种案例后让学生自行讨论,对这种不良行为进行评判。以实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和理解。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进行课外德育教育。观摩一些敬业爱岗道德高尚的闪光人员的实际工作,让学生与这些会计人员多多交流,让他们讲讲身边发生的事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慢慢影响他们的言行。要是能有机会让学生接触到触犯过法律的经济犯,更是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会让他们深深体会到在工作中必须自爱、自重、自省、恪守本心。

4.总结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学工作。不是死记硬背就能完成的。会计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会计行业小则影响一个企业,大则影响一个国家。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分辨是非和抗腐败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工作。教师必须细心并耐心的观察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因为现在很多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很容易扭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因为学生的家庭情况等原因,使得学生心理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学校不仅要加强专业技能的教学,同时必须细心引导每个学生,树立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只有加强会计教学的德育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作者:李如晓 单位:河北省衡水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王丽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会计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4期.

[2]樊晓华.加强会计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年18期.

第5篇:语言教育的价值范文

一、当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误识

从课程标准来看,职业学院的诸多同仁依然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持有异议,对其工具性、人文性与思想性把握不定。具体表现在课堂里将其作为工具课,从语文工具来讲授课文,授意教育的客体,然而却抹杀了语文的工具性,导致了唯工具论。有的却在课堂里强调语文的思想性,一味上纲上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出现的改革才导致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滞后性:教育客体“学”的乏味,教育主导“导”的荒芜。不论是教育的主体还是客体都缺乏教育的效能感。事实上,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是有机联系的,既统一,又相对于教学之中。工具性渗透于人文,思想性也是人文的一个方面。具备了人文修养也就可以藉此更好地发挥语文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工作者不能取之皮毛,忽略其精髓。但是时代已经改变,现在语文学界呼吁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声浪在上升。但语文课程标准过于突出的思想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中,思想性依旧摆脱不了原有的课程模式。旧课程标准的思想统帅,掩蔽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等特点,导致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共同失语。目前不少学者剑走偏锋,另辟蹊径大力宣扬人文性,在实践中也言人文性能,同样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偏向。这与过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论做法何异?如何正确处理课程理念与语文学科的工具和人文之间的关系,这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深思和探讨的课题。也许庄子的语言观对我们有所启发: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而老子的语言主张更让人们如醍醐灌顶: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二、以道家语言观切入语文课程标准改革

若要摆脱旧的课程标准的束缚,基于道家开放的语言观,大象无形,可以择取庄子之散;基于道家道法至简,可以择取老子之约。摒弃林林总总的似是而非的说法与做法,推行开放的语文课程标准。首先,要针对传统旧习,淡化文以载道的权威工具论与思想专断,试行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程标准而非纲要。其次,针对教材铺排、组织教学、讲求教学方法上的条框等的制订过于拘泥细节之现象,要从层次上提升,从境界上拓展。撇开零散知识点的罗列,在这样的语言观下,这与当今多元价值、多元文化的理念被广泛接受,个人的自由选择得到推崇相适应。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最终能够独立判断,什么是他真正需要的。教育是为受教育者好,归根到底是要帮助教育客体逐渐成长,形成他自己的独立人格,能依赖自己的判断去选择自己的道路,去决定什么对他是好的。世上有种种可能的生活,其中只有一种,是自己选择的,或是自己被抛入的,但自己并不是被封闭在这种生活里面,我有所领悟地过着这唯一展示我的生活,这种生活因此富有意义。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应体现于此。

其三,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遵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规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以更具有典型性、指导性,由于贴近了受教客体,它的运用也就更具有了机动性、适应性,从而有利于触动教育主客体的元认知。老子多次论及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教义之精神正缘于此。其四,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宜采取庄子博大浩淼、无限宽广的达观,无挂碍的视境。既敢于放弃过去的旧内容,那种背离时代和社会,背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分强调机械训练的内容,又明于吸收新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如终身教育理念、大众教育思想、学习型社会理念、主体性教育思想、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现代课程观等。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的多元化,也就与教育客体的个性化、思想上的多元化相协调。

三、以道家语言观牵引语文教法改革

道家的语言观告诉我们,语言是有局限性和变易性的。封闭的话语体系弊端更甚,必然会蜕变成僵化的滞后于时展的自话自说的可厌之物。道家力主不言之教、无书之惠。然混沌已死,虽欲之复生,其可得乎?兵者,诡道也。顺乎自然,不求常恒……也就对于近乎僵化的语文教学,无疑是一石激起千重浪。一花开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最美。语文教学的方法是无定的,因其受教客体的生龙活虎,个性多样,语文教学的方法亦具有开放性和超越性。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语文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超越性使它具有极大的伸缩性,亦即灵活性。这种富有弹性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学特点是不固定的,需要教师设计和采取灵活的态度,不拘一格,不尊重程式,即兴发挥,良好的应变。这一点与道家哲学语言观是契合的。当然,语文教学方法不是一个单独的现象,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依赖性。所谓“依赖”,是语文教学中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语文教学方法。首先,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教师运用或设计某种教学方法,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些教学理念的支配,完全脱离任何教学思想支配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教学思想的改革。这就要求语文学界同仁的教学恰当运用道教语言观,以追求生活语文话语境界,超越当前的羁绊。

第6篇:语言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 键 词】教育管理研究;事实与价值;事实判断;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92-02

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本学科研究现象中,事实与价值能否被区分?目前,学者们对于教育管理学的定位在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五种类型。本文倾向于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不管哪种定位,教育管理学涉及到“组织”与“人”,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对。对于教育管理学这种更偏重于以“人”为研究中心的学科来说,事实与价值判断问题研究就显得很重要了。

一、事实与价值的关系

事实与价值在哲学上作为一对范畴存在。价值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肯定与否定)的关系。[1]哲学家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展开了激烈讨论。

(一)事实与价值的区分

在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上,存在两种极端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二者区分是不合理的、没有意义的,整个世界都是一个事实世界,价值世界是一个虚无世界,是人们针对事实世界构想出来的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另一种认为,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价值不同于事实,事实是非价值。价值与事实尽管有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事实与价值是可以区分的。本文认同价值与事实在逻辑上是相互独立和相互对立的,可以从理论上区分这一观点。

人们对于事实的把握有“三种不同的意义”:[3]一种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或者过程;一种事实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或过程的描述与判断;最后一种事实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或过程的正确描述与判断。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事实主要是前两种,最后一种事实主要指真理的存在。教育管理学中谈论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是第一种事实的描述。对于教育管理研究者的研究选题中,带有的价值因素或者教育管理者在决策中存在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这里的事实指的是第二种事实,而最后一种事实是作为真理的存在。事实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价值尽管亦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作为人的活动产物,仅仅作为与人的需要相联系。

(二)事实与价值的联系

尽管事实与价值可以区分,但是对于价值与事实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有两种对立观点:一种认为事实与价值是完全不相干的;另一种反对将事实与价值绝然对立,认为事实与价值之间有联系。大部分学者认为,事实与价值有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教育管理学中的实证主义者在此基础上认为,研究者研究时尽力客观,提倡价值无涉,注重行为研究。尽管教育管理研究的事实与价值逻辑上可以区分,但是实际研究中事实与价值很难真正的区分开。

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实际上是价值在意识中的反映,是对价值的主观判断、情感体验和意志保证等。现实社会中,价值判断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价值观”,一种在“特定文化中人们用以判断好与坏、正常与反常、恰当与不恰当、合意与不合意、美与丑等的标准”。[4]实证主义者认为事实判断是实然判断,是能够被经验证实的,而价值判断是应然判断,是不能被经验证实的。这一观点对某些社会学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认为研究者在研究中要保持价值中立减少价值判断的影响。价值中立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指研究者选定了课题以后,要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念,遵从资料指引去做研究。“研究者必须严格的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来从事研究,目的是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5]第二种指研究者在研究时要区分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不能混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研究需要的是发现与描述事实,不能做出价值判断。

三、教育管理研究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一)教育管理学的事实与价值的两种观点

教育管理学研究中的事实与价值能否区分?假如事实与价值能够区分,二者关系怎样?教育管理学各个理论学派对于事实与价值的讨论观点不一。本文阐述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

1. 以格里菲斯为代表的、带有强烈实证主义色彩的理论运动学派的教育管理价值观。认为教育管理理论是一种以事实为主体的科学理论,其不应该讨论价值或者是应然问题;应该具备客观性和可靠性,并且概念必须使用可操作性定义。此理论强调把事实与价值严格区分开来,强调科学与价值无关,教育管理理论不应该讨论价值问题,应该只讨论事实部分。

2. 以格林菲尔德为代表的、主观主义理论学派的教育管理价值观。注重社会实在是人类主观意识的创造物,必须关涉到人类的价值判断的诸领域,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和人的价值重要性;认为组织并非是“理论运动”,是一种“人类发明”的“社会实在”;任何观察都受到先在观念的影响,故科学根本没有所谓的客观性可言;教育管理理论必须要研究价值、观念等主观领域问题;教育管理研究及其理论建构必须以组织中的意义、权利和价值为主要议题。霍金森在吸纳格林菲尔德合理性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教育管理学中的价值问题,丰富了价值理论的研究。

(二)教育管理研究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简析

研究者在很多时候只会看到想要看到的东西。受自身价值影响,倾向于按照自身学习到的经验看待外界事物。实证主义者眼中的“科学”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推动研究者努力克服自身的价值判断倾向。因此,实证主义教育管理论者要求以客观的观察与调查探求事实的规律与结构。研究过程中要价值中立与保持客观,将世界看成一个有别于我们自身的物体。这也是信赖科学方法的原因所在,所谓的研究方法是对研究者所做观察的一种符合学科规范的控制。研究者严格遵守规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保证完成的研究是客观的,将研究者自身价值判断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主观主义理论则反对上面的观点。他们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和人的价值重要性,认为研究者做出适合的研究恰恰因为他们具有价值判断,不同的人在面对既定的客观事实时,会做出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解释,并赋予其不同的价值和意义,这正是教育管理研究的妙处所在。我们每个人在观察外在世界时,都受到先在观念的影响,并对此做出基于自身价值经验的解释与说明。因此,主观主义教育管理论者认为,科学根本没有所谓的客观性可言。

对于实证主义者来说,真正做到保持客观的事实判断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教育管理研究过程中,研究主体是“人”时更是如此。教育管理研究者存在个人观念、想法以及个人偏见,这些偏见可能会是其一生都不会意识到的,总是或多或少的进入研究中影响研究结果。要保持实证主义者眼中的客观真的很难。但是教育管理研究按照主观主义的观点就会太主观化,缺乏一种客观标准,使得研究陷入相对主义的漩涡之中。因此,教育管理研究正如韦伯所认为的,“在科学研究中要做到价值中立”,尽量让研究者本身的观念、价值等主观观念的影响降到最小,使得教育管理研究的能够更加真实与可靠。

注释:

[1]李连科.哲学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具体来说,康德认为事实是现象界的认识,是一种经验知识;价值认识是指先验的,是一种先验知识.

[3]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本诺克拉蒂斯著(美),黄剑波等译.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第7篇:语言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评价 教师语言

教师的课堂评价对课堂,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丰富而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鼓励,帮助和启发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更为有效呢?优秀的教学案例往往可以给我们启发,为我们引航,指路。

一、注重鼓励,激发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朗读和回答之后,老师除了做出判断,经常会进行一些鼓励性的评价。例如:“你读得真好!”“你答得真好!”这些都是我们常用的语言,但是太过简单,没有针对性。

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哪吒闹海》时与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师:这个故事是明朝一个叫许仲琳的想出来的,他写了一本书叫《封神演义》。“哪吒闹海”这个故事出自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谁会读课文?生读第一段。师:读得真流利!你还可以读得更好些。这段话当中有些词语很重要,要读重音。哪些词语呢?点击出示:称霸一方、兴风作浪、治一治。生再读第一段,重音突出了。师:嗯,有轻有重,就有起伏,就好听了。这就是进步!

薛老师给予的评价告诉我们他希望学生不仅读得流利,还要突出重点。这样的评价语既肯定了学生的朗读,同时又提出该学段相应的要求。同时,这样的鼓励性评价语言告诉我们,激励不等同于表扬,适当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这位学生听了老师的评价,稍微注意就完全达到了目标要求的效果。这样的评价语言指向性更加强,使学生对自己也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再读后,老师此时肯定“有轻有重,就有起伏,就好听了。这就是进步!”学生听后坐得更端正,听得更为仔细!

二、幽默点缀,活跃氛围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教师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课堂上教师幽默的评价语言是一剂有效的轻松药,但是教师的幽默并不表示没有课堂的纪律,我们有的老师的幽默往往离题万里,他的幽默与课堂学习无关,这样反而让学生的思绪扯远了。有效的幽默语言调节,应该与文本学习息息相关。

抓住课堂上学生的生成,巧妙的引导学生弄清段落大意的同时,利用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试着说一说。当学生表述不清时,老师用幽默的评价语言,让学生明白了,表达要完整,要清晰。当学生的思维出现断点的时候,又是老师一句话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老师一句幽默的言语,不是独立存在的,调节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刚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真是一举多得呀!

三、强化引导,深入阅读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老师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充分进行对话,感悟语言文字背后那丰富的内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和内化本文蕴含的人文精神,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使用引导性语言。

当然要使引导性的评价语言恰到好处,就要求我们老师对文本有充分的解读,对文本精神有深刻的感悟。这样我们才能置身于多种情境之中,做到评价内容与知识点之间的融合。

下面是薛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片段:师: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生: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生: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师:这两个问题提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只要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和最后两段话,你就会明白的。老师现在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此处薛老师对学生的两个问题给予了肯定,并为学生指明了思考的范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是一种引导,是一种疏通,没有直接告知答案。转而马上巧妙引导学生思考另外的问题,为学生指出了思考的其他角度。这真是借助评价为学生拓宽了思路。

四、巧妙明理,渗透道理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朱熹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些许多机会是渗透为人处世道理的。我想这就是所说的传道,借助道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

薛老师在执教《哪吒闹海》一课时,抓住了“什么便什么”的表达,让学生明白了这一类人定然不是好人的道理。生:谁叫他一上来便砍。师:请你划下来:举起斧头便砍。你看,他知道哪吒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生:说明他是坏人。生:说明他凶恶。生:一见人就杀,很凶残。生:他非常残暴。师:你看这个词:举起斧头便砍。他有没有跟人家说话?有没有跟人家讲道理?生:没有!师:拿起斧头便砍,说明夜叉残忍无比,杀人不眨眼,不是好人!举枪便刺,好不好?生:不好!师:抡起拳头便打?生:不好!师:张口便骂?生:不好!师:像这种“什么便什么”的人,都不是好人。

第8篇:语言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项目教学法 教学评价

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对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尤其是对理论课的学习。要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他们培养成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打破传统职业教育“三段式”教学模式,即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将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践一体化,即采取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为促进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应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评价方案。本论文旨在探索与高职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评价方案,以推动该教学模式深入实施,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一、高职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的内涵和基本理念

(一)高职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的内涵

所谓高职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主要指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项目教学法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由此可以看出,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对项目教学法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判断,所以教学评价既要体现出项目教学法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还要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职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1. 立足学生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是项目教学法教学的主旋律。项目教学法教学虽然主要是由教师设计安排,并由教师组织实施,但是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质量最终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

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智力、参与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动态性的评价,评价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要体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而且要体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2. 突出职业技能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高职教育的核心是职业技能,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

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力争做到以突出职业技能为主要理念,以评价学生职业能力高低为主要目标,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职业技能训练,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训练,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3. 促进教师成长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指导,所以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的各项指标应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对处于动态过程中的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评价的主体包括学生、同行、管理者等,应多方面收集信息,充分考虑教师个体的年龄、经历、受教育程度、教学风格等表现出的差异性,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应表现出动态、多元的特征,根据教师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其评价内容和要求要有一定层次性,评价过程是持续的、周期性的,应多次评价,在最大程度上肯定教师的成就,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与奖惩挂钩,给予教师个体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教师自我评定和反思,找出优点与不足,不断修正,从而促进教师发展,帮助教师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力求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水平及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高职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的标准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项目教学法教学形式相对非常灵活,对教学效果很难拿出统一的模式进行评价,在分组的条件下,每名学生的学习效果受个体智力、参与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对学生做出准确评价,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既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高职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的必须解决的问题。高职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的标准可以参考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的三个层面六个度的教学评价标准。第一个层面是教师层面,包括亲合度和整合度。第二层面是学生层面,包括参与度和练习度。第三个层面是师生互动的层面,包括自由度和拓展度(见表1)。

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的标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三层六度是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的,不能割裂。但我们在实施的时候是可以有重点的体现,抓住要点,纵深挖掘,形成高职项目教学法教学的特色。

三、高职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的方案

我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推进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在多年探索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试制定了高职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方案。评价方案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

(一)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议三个层次。

1. 学生评价(50%):为指标体系的第一层次,在评价指标设计中,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评教”的理念,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学的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教师教学总体印象来进行评分(见表2)。

注:每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四个档次,每个档次的等级参数为1、0.8、0.6、0.4,评价人只要在评价项目中对应档次画“√”即可(后表同)。

2. 同行评价(20%):为指标体系的第二层次,是通过收集同行教师对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学的专业教师进行的听课、教研活动、教学文件检查记录等积累的资料进行公正评分(见表3)。

3. 专家评议(30%):为指标体系的第三层次,是由教务处、教科处的教学督导专家从独立的第三方角度,对项目教学法教学质量作更深层次的、更广范畴的评价,是对第一、二层次评价结果作进一步的补充和优化(见表4)。

(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依据过程考核为主,结果考核为辅,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项目教学法教学的考核内容上,由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两部分组成,各占一定的比例,其中操作成绩占70%,理论成绩占30%。也可与职业资格工种鉴定考核挂钩,实现“以证代考”。

高职教育教学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项目教学法教学评价时,一定要本着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原则,既要关注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情况,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苹等. 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法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09(26):65-67.

[2]关秀杰等. 档案袋评价方式及其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的启示[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52-53.

第9篇:语言教育的价值范文

Abstract: Management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an be affected by strong or weak self-organizing feature,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management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some critical problem and measures is analyzed to improve self-organizing feature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by theory of self-organization.

关键词: 管理教育;自组织性;研究生

Key words: management education;self-organizing feature;postgraduate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274-02

0 引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批自然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开始研究自组织问题,主要包括普里高津(Prigogine)的耗散结构论、哈肯(Haken)的协同学和托姆(Thom)的突变论等[1]。自组织理论的基本要点是:积极开放,加快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输入为自组织产生准备前提;通过竞争与合作方式激励系统内部子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提升系统进化的动力;通过自相似性构建层级结构和重视初始值的放大不断推进系统向更复杂与高级方向发展;通过循环耦合、渐变突变等途径促进系统演化并呈多样性。自组织理论中,系统的开放性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先决条件,非线性机制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根本依据,远离平衡态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必要条件,涨落是调节系统自组织行为的重要契机[2]。研究生教育系统是一个具备自组织特征的复杂系统,运用自组织理论来指导研究生管理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不断推进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自组织理论的核心——耗散结构论认为,系统的开放度对其演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在普利高津方程中,必须保证输入足够的外界环境负熵,抵消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中产生的正熵,才能确保系统总熵取负值。在封闭系统或系统开放度很小情况下,系统不能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无法从外部引入足够的负熵,系统最终会陷入无序、混乱状态。而只有开放度足够大,系统才能从外部引入足够的负熵以克服内部的熵增达到系统内部的有序。另一方面,构建开放教育模式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时时以动态眼光考察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统,使之远离平衡态,这是因为当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带来负熵的逐渐减少,可致无法抵消系统内部不断的熵增,从而使系统总熵值不断增加,造成系统内部的逐渐无序化。因此,研究生管理教育上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不断拓宽教育培养渠道,在教育观念、教育机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上实施立体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和非平衡。为此,一是要在社会的推动、教育目标的感召和教学效益的驱使下,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促使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统远离平衡态,将创新性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授方法渗入到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之中;二是加大校际交流与校内交往,使研究生从宏观上更多的了解本学科、本专业前沿动态,以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内容和成果,以把握将要从事的研究内在学术地位、价值和意义;三是加强校企合作或联合培养,使广大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或企业生产实际,增强学习、科研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 健全研究生管理教育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统诸要素之间既存在整体同一性,又存在个体差异性,前者表现为合作,后者表现为竞争。哈肯认为,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合作,而不是外部指令[3]。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通过协同,使竞争中的一种或几种趋势优势化,并形成一种总的趋势,最终支配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可见内在协同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决定因素[4]。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统,既包括了各个管理层次之间的协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协同,也包括同一部门内各成员之间的协同,最好的协同效果是管理教育系统诸因素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目标一致、相互支持的有机整体,通过协同结合成为一个稳定性系统。分析研究生管理教育特点可知,研究生平时横向交流较少,而本专业内解除相对较多,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亟待加强。为此,一是建立学生与导师的沟通机制,一方面使导师洞察和把握学生的科研进展情况,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导师的开放性监控下从分发挥其潜能,做出创新性工作;二是督促、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团结合作,特别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交流。科学上许多重大的发现往往都来自积极活跃的科研群体。在科研氛围活跃的科研群体,个体的思想将更为活跃,更容易产生新的观点、方法和思路;三是管理者和教育者从顶层设计上为研究生培养创造协调合作的环境,如牵头开发联合课题、合作横向课题、共建交叉学科专业等,这种自组织机制的建立,对研究生管理教育的改进,促进研究生能动性思维方式的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系统各要素之间有差异,就必然产生竞争。竞争的存在和结果,可造成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更大的差异、非均匀性和不平衡性,从系统演化角度看,这种竞争造就了系统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演化条件,调动了系统各要素的积极性,推动了系统向有序结构的演化。通过在研究生管理教育中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为争取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主动吸收外部负熵流,在一致的利益基础上,对负熵流进行有效整合,如通过加大课程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的奖励程度,以及落后学生的惩戒淘汰力度,形成非平衡机制。

3 突出导师和研究生在管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统中,导师是管理教育行为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从自组织理论观点看,作为管理教育受体的研究生是开放的复杂系统,存在主动的、有选择的感应外界环境,调整自身状态,从而有效的吸收负熵,促进主体有序化进程。对于个体主体而言,其知识、思想、心理、道德体系都是高度复杂的,有效的管理教育必须尊重其自组织性。为此,一要注重导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指导论文研究中,要体现分形的层级和功能要求,按照自相似性建立课程论文、总结论文、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论文层级操作制度,确保研究生平时训练课程论文,学年撰写总结论文,阶段发表期刊论文,毕业撰写学位论文,从而促进研究生论文的自组织性,不断将知识结构转化为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二要重视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实际上就是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问题的自我解决。研究生阶段具有较充足的课余时间,具备自由学习的条件,在培养过程中要激发和调动研究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在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实践活动中,一方面管理教育机构要利用各种课程阶段的学习,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实践机会,使研究生参加那些可以促进研究生自我教育的自我体验活动,如对外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对内辩论会、研讨会、读书报告会等;另一方面,研究生结合管理教育机构提供的公益活动、科技服务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各自专长,进行自我训练,强化自我教育效果;此外,研究生导师和管理教育机构应结合研究生各自独立特点,指导其正确认识自我管理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引导其进一步修改完善自我教育方案,以尽可能的发挥研究生最大的创造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庞红卫.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教学系统的演变与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0):49-52.

[2]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