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振兴报告范文

生态振兴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振兴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振兴报告

第1篇:生态振兴报告范文

意见一: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国家战略一体化融合。构建产业、能源、旅游、文化、生态等融合发展机制,实现相促互动、共同发展;将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推进,共建国家能源基地;连接、打通“两区”与环渤海的高速通道,使陕甘宁革命老区、关天经济区直通沿海,扩大开放。

意见二: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用“自逼机制”让干部重回群众中去。用自逼机制让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调动自己的力量,创新思路和手段,用寻找问题、公开问题、解决问题、追究责任、案例教育、归纳演绎的工作方法,分析和研讨陕甘宁振兴

意见三: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完善陕甘宁振兴的软实力。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要规范公正的执法环境,构建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要从法治的角度去完善各种环境,从而提升竞争力,实现公正、有序、稳定、高效、文明振兴。

意见四:要坚定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信心,应对西方大国在新技术条件下重振重化工业,提高我国能源和重要产业的安全水平。加快陕甘宁地区的资源勘探开发和下游高端化工合成材料、高附加值有机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化学制品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将其作为陕甘宁地区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意见五:努力实现体制融合、规划融合、政策融合、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的振兴发展体系。

意见六: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加大融合力度,加强投资力度,跳出“红色”发展“红色旅游”, 跳出“时空”发展“红色旅游”, 跳出“行业”发展“红色旅游”。

意见七:深化西部大开发,从发展形势、发展需求、开发手段、生态安全、政治稳定、区域差距、通道建设等方面深化陕甘宁振兴的内涵和外延,确立发展要义,借助智囊团组谋划大发展。

意见八:陕甘宁经济区、陕甘宁蒙晋综合能源区、陕甘宁青新西北地区、陕甘宁蒙晋青豫黄土地经济圈、陕甘宁蒙晋青豫川鲁黄河流域经济带、陕甘宁青新蒙川渝藏云黔桂西部大开发12省区,实行区域经济发展逐层推进,形成层次鲜明、结构合理、轻重有别的分层发展方式。

意见九: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突破体制难题,弄清市长跟市场的关系。要尊重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尊重80后、90后的意愿和诉求;要尊重农民的选择,这是宪法赋予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要坚持就业为先、产业兴城、园城共建、三化融合的安居乐业目的;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是加快和提高贫困地区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事关当前,决定长远。

意见十:陕甘宁要把产业化作为重点,学习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的成功经验,坚持抱团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要促进优势资源的整合,加快夯实城镇产业的基础,加快市场化改革,充分释放非公有制经济的能量。

意见十一:要把工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动机和核动力。工业化与城镇化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一个县要重点发展一个产业,一个企业,在县域发展和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匹配性,否则会造成自相残杀。

第2篇:生态振兴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况

XXXX镇位于XXXX县的最北端,总面积xx平方公里,拥有耕地xx万亩,有“XXXX粮仓”、“芦笋之乡”、“蔬菜瓜果之乡”之美誉。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XXXX镇农业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拥有农业观光园、农产品市场、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多家农业经营场所。

为扎实推进XX乡村振兴工作,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学习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经营理念,学习生态观光农业开发运营模式,促进XXXX镇农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XXXX镇农业发展适应新时代、新业态,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本地特点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分2批赴兰陵县、寿光市、青州市进行考察调研。

二、收获体会

1、推进乡村振兴,要转变生产观念,积极学习新知识。通过考察,考察团成员切实感受的科技进步的力量。寿光作为世界级的蔬菜集散地,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对于农业科技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创新,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考察团深刻的体会到唯有加强学习,解放思想,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因地制宜发展XXXX特色现代农业。XXXX镇作为全县最大的种植业乡镇,我们必须要对下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认识,加强农业知识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进一步转变观念,逐步从粗放型、个体型农业向“以科技为本”规模化经营型农业转变,从以简单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服务为主线逐步转变为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为主线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借鉴兰陵、寿光发展模式,在农业产业化布局中科学合理规划,做到种植现代化、管理精细化、产销一体化、形式多样化、生产全程化,既要搞好全周期的技术培训,又要注重信息服务、营销服务,注重线上线下融合,推进XXXX镇农业生产布局合理、生产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推进乡村振兴,要注重人才培育,提高农民素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优先发展。XXXX镇近些年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培训,辖区内农民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XXXX镇靠近高新区和济宁市,交通便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流动厉害,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农业生产新技术新业态的推广使用进度较慢。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一批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专业人才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在兰陵、寿光、青州,考察团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尤其注重人才培养,引进高科技人才,同时积极对接上级农业部门加强技术支持和培训,花大力气挖掘农业农村实用型人才。大批三农人才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模式,也保障了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推进乡村振兴,要科学规划产业,拓展农业产业。

通过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农业不再是孤立的农业生产,而是整个农业生产前、中、后全方位、全过程的活动,是农业与旅游业、服务业相融合的新发展模式。兰陵农博园让农产品与沂蒙红色文化相融合发展红色旅游,寿光菜博园和兰陵农博园培育多种观赏花卉,青州花卉博览园线上线下融合,利用物流业将鲜花送到各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发展农业生产促农增收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农村生态保护,努力挖掘本地特色,使一产接二产连三产、四产,延长农业产业链,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农业生态旅游。XX队员要用活上级帮扶资源,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农业优质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下一步计划

第3篇:生态振兴报告范文

一、青山工程的重要性

青山工程主要是通过“小开荒”还林,退坡地还林、工程封育、闭坑矿生态治理、生产矿生态治理、公路建设破损山体生态治理、铁路建设破损山体治理和墓地、坟地治理工程八项强有力的措施,对因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已破损山体进行植被恢复治理,对未破损山体实施严格保护。

青山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实践工程,是辽宁省全面振兴的基础,是提升外来投资环境的重要条件,是最基本的民生乃至民心的重要工程,是造福子孙万代,改写辽宁历史的工程,也是我们这代人最基本的责任。这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改善环境,扩大开放,实现辽宁“十二五”生态环境大幅度修复目标的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任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任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二、青山工程的现阶段成果

(一)植树造林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今年来,由于坚决贯彻执行青山工程的建设实施,辽宁大规模造林绿化、沿海经济带绿化和辽西北边界体系防护林的体系建造等工程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果,大片青山得到绿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根据继承森林资源的清查报告显示,森林资源的面积蓄积大幅度的增长,有林地的面积由1975年的342.3万公顷,增长到56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有原来的26.4%,提高到38.2%;活立木蓄积由8172.7万立方米提高到28499.2万立方米,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实施的公益林、天然林的补偿使森林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从2001年开始,辽宁省实施了中央财政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同时,在辽宁省范围内禁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并由各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补偿资金,开启了资费天然林保护工程。仅“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公益林和天然林补偿就累计达到12.5亿元,补偿面积达到386.1万公顷。据每年公益林监测数据显示,实施通过公益林及天然林实施保护工程,每年可增加森林蓄积300多万立方米。

(三)林业病害、火灾、执法工作成效显著

第4篇:生态振兴报告范文

一是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升。争创名牌产品2个以上。开发3个以上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质量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大中型企业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力争2户以上企业获得省、市政府质量奖,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二是工程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竣工工程质量和安全卫生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其它工程建设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0%以上。争创国家“鲁班奖”优质工程1项以上,省“飞天奖”优质工程2项以上。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竣工验收合格率均达到100%。水利与节水改造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大型工程综合优良率达到75%以上。

三是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交通、旅游、通信、商贸、现代物流、医疗卫生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主要服务行业基本建立服务质量体系。重点服务业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GBT19004国家标准。质量诚信普遍提升,用户和消费者满意度指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创建1户省级服务名牌企业。

四是环境质量水平显著提升。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明显减轻,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逐年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与绿化水平明显提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质量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主要工作任务及责任分解

一)产品质量

1.现代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形成规模化、集团型竞争优势。以“紫荆红”庄薯”强庄”等特色品牌为依托,以果品、洋芋、畜牧产业为重点,积极扶持建办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动、基地扩张、规模促销、利益驱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优质果品出口创汇基地和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步伐,完善具有庄浪特色的农产品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主要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年,制(修)定农业地方标准2项以上,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以上,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个以上,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以上,庄浪果品优果率达到70%以上,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

2.煤电矿产业。提升煤电和矿产业发展质量。积极推进有基础、有潜力、有开发前景的资源开发利用,坚持保护资源、提高回采率、转化增值、延长服务年限的原则。实施多金属矿勘查利用、年产1万吨金属钙生产线、金龙矿业公司铅锌矿石采选项目,继续实施县煤矿的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能力,建成黄庄煤矿。做好庄浪电厂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发展我县能源产业打好基础。年,主要煤炭产品质量优等品率达到95%以上,化工、水泥、煤炭等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药品行业。加快关山六乡镇中药材基地建设,以庄浪县中药饮片厂等企业为依托。建成5000吨中药饮片加工及500吨中药提取液生产线,形成以中药材加工为主的制药产业链。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全部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特色中成药、生物制品、生物制药等新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草畜加工业。突出发展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和养殖龙头企业建设,围绕建设全省商品猪生产基地和发展优质肉牛产业两大目标。争取肉牛无公害产地和无公害产品认证,打造畜禽产品品牌。以娇芸公司等加工企业为依托,加快肉牛、生猪、禽类精深加工,形成肉食深加工产业链。建成10万吨秸杆生物全价饲料生产线和5万吨有机—无机生物复合肥生产线,增加农畜产品附加值。

5.果菜加工业。形成果品深加工产业链。以河谷川区和城镇郊区为重点,加快果汁、果醋等果品加工型企业建设。积极发展设施蔬菜,引进新建一批蔬菜深加工企业,争取在通化乡投资建成山野菜加工厂。以马铃薯为原料,加快发展薯类全粉、速冻薯条、食用淀粉、工业淀粉等产品,建成一批大型粉条、淀粉精深加工企业,形成马铃薯综合加工产业链。年,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监控体系,重点食品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卫生指标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

6.建筑材料。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实施年产50万吨石灰石生产线、日产3000吨干法水泥生产线、年产5000万块矿渣免烧空心砖生产线、年产50万立方米混凝土搅拌站等项目。依托骨干建材企业,依托境内丰富的石灰石等建材资源。整合建材资源,积极发展轻型、节能、环保等新型建材,大力发展非粘土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墙体材料,不断创新优势,加快提速发展。年,全县建材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水泥产品全部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80%以上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二)工程质量

1.建设工程质量。抓好建筑市场、重点项目和住宅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严格落实工程质量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等制度。加强对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调试及原材料采购等环节的全程监控,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严格质量检查和监督,全面落实建设工程质量回访、保修承诺制和工程质量投诉制度。年,全县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98%,县城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标准比例达到50%,室内装饰工程节能环保符合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

2.交通工程质量。严格执行交通工程强制性技术标准、各类技术规范及规程,项目法人、勘察单位、监理单位等参建各方要遵守《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和《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规定》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全面履行工程合同义务,依法对交通工程质量负责。年,全县高速公路平均优等率达到95%以上,干线公路平均好路率保持在90%以上,县、乡公路路面平均好路率达到85%以上。干线公路竣工验收合格率、优良率分别达到100%、90%以上,乡村公路竣工验收合格率、优良率分别达到100%、85%,平天、庄静高速公路庄浪段等工程达到省级优质工程。

3.农田水利工程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按照“管理规范化、施工程序化、检验标准化”要求。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成民心工程、精品工程。建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对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和主要责任人情况进行登记注册。年底,全县中低产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和基本农田建设等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综合优良率达到75%以上。水库除险加固、重点河段治理、灌区改造、雨水积蓄利用等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综合优良率达到80%以上。

三)服务质量

1.旅游业。大力开拓旅游市场,以打造云崖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和梯田“现代农业观光、红色旅游基地”为重点。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加快云崖寺、朝那湫、陈家洞、赵墩沟和堡子沟流域梯田等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风景名胜区步伐。全面推行《旅游规划通则》等行业标准,建设全县旅游质量管理体系,开展游客满意度测评和服务质量跟踪活动,全力打造诚信旅游品牌。

2.交通运输业。加强运输的严密组织和科学调度,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规范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服务多元化。按照路、站、运一体化”要求,提升农村客运站点服务功能,实现村村通班车。至年,基本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目标,正常气候等自然条件下,公路长途客运班车正点率达到85%以上。

3.商业服务行业。推行服务行业国家标准,大力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诚信兴商”活动。实行商品质量负责制。大中型商场、超市基本杜绝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重点服务行业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商场、饭店、银行、邮电、医院、社区等窗口服务单位采用先进管理方式,积极推行国际标准。

4.金融保险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推动金融保险服务创新。大力推行金融、保险行业服务标准化,完善投保、承保等客户服务体系。要以方便客户为原则设置工作程序,进一步优化服务产品结构,提高保险理赔效率,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努力提高员工素质,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营造良好服务环境。年,顾客满意度较年底提高10个百分点。

5.现代物流业。加快县城和南湖镇物流配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以培育大型物流企业为重点。加强商贸企业与制造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合作,培育形成一批现代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构建高效物流运输网络。推进加盟连锁和配送经营,实施物流配送中心网络体系、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乡镇农贸市场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业,加快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努力把现代物流业培育成我县新兴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6.邮政电信行业。着力提高顾客满意率。建立完善电信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提高邮政电信行业服务质量工作方案。提升质量承诺层次和诚信水平,提高通信质量,做到计量准确、服务至上、顾客满意。年,邮电行业整体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电信计时收费等热点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和有效监督,顾客满意度达到85%以上,用户投诉处理及时率达到98%。

7.医疗卫生。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医疗卫生的社会公益性质、救死扶伤职业道德、严谨负责执业精神的医疗体制,促进医疗卫生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的转变。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入手,深化医疗制度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积极引进先进的医疗服务理念,建立高效有序的医疗服务质量体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可追溯的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提升救治水平、诊断水平、医疗水平和护理水平。年,全县二级甲等医院全部建立医疗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并全部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四)环境质量

1.空气质量。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项污染物排放年均值逐年下降,城市空气质量逐年提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四项减排指标年均削减1.5%城区空气环境PM10年日均值控制在0.10mg/Nm3之内,SO2年日均值控制在0.06mg/Nm3之内,NO2年日均值控制在0.08mg/Nm3之内,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0%以上。

2.水质量。庄浪河、水洛河、葫芦河等主要流域水质均达到标准规定。水质稳步提升。水库和具有农业灌溉功能的河流,水质达到农业灌溉水质标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饮用水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县城水域功能区的水质和生态景观水域的水质均达到国家标准,城区污水处理厂实现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达标率达到100%运行率达到95%以上。

3.生态质量。持之以恒地推进植树造林和绿化工程建设。自然生态功能得到回复和提升。杜绝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侵害农田,农用土壤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得到安全处置。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率10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100%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名牌产品培育。提高名牌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名牌产品在同类产品的带动力和影响力。落实名牌激励政策,探索引导企业把争创名牌与可持续发展、调整产品结构、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和计量体系建设等紧密结合。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申报专利等工作。优化名牌产品结构。培育具有较强积聚功能和辐射作用的名牌产品。加强名牌产品管理,实施名牌企业动态监管,组织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抽查和监管,对严重违反市场竞争规则以及出现重大质量违规问题的按照相关程序报批取消违规企业的名牌产品称号。

二)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对照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对现行技术标准水平进行一次全面评审,寻找差距,准确定位技术标准的提升方向和层次。鼓励外向型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增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二是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以大宗主导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努力构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以标准化为先导,带动主要农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三是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以规范服务行为、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诚信度为重点,抓紧制定覆盖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旅游、医疗卫生、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等服务业的地方标准,一是加快升级工业产品技术标准。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要组织力量。加大服务业标准推行力度,有效提升服务业规范度和标准领域覆盖率。鼓励服务单位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深入推进服务企业标准化工作。

三)切实提高质量诚信意识。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档案数据库,以质量水平和保证能力为基础。做好质量信用的记录和更新,依据《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划分通则》GB/T23791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开展对企业质量信用的评价工作,企业的质量信用等级,金融信贷、政府采购、工商管理、工程招标、招商引资等领域实现质量信用信息的应用和共享,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施行分类监管,推动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四)扎实提高检验检测能力。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的原则。加强县级质量检验检测项目建设,重点加强食品、建材、农产品的微生物和有毒有害检验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加强行业检测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现有行业检测机构作用。

五)全面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县推进质量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半年一次质量分析报告,建立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质监、环保、住建、发改等部门定期分别对产品质量、环境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掌握质量动态和倾向性问题,把握质量提升进程。建立宏观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宏观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纳入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之中,作为衡量经济增长和运行质量的重要元素和指标,充分发挥质量效益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推动经济增长,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质量振兴各项工作。县质监、住建、发改和环保四个单位要尽快提出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实施意见,并分年度提出具体的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都要结合各自实际,召开全县推进质量振兴工作会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全面组织实施。

2.实施阶段:及时报告实施进展情况。县推进质量振兴领导小组要加强督促检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对质量振兴工作绩效进行跟踪分析。全面推进质量振兴工作。通过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的努力,全县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预定的目标任务,质量工作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

3.总结阶段:组织考核验收,总结经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制度。县推进质量振兴领导小组要加强对质量振兴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等工作。县质监局、县住建局、县发改局、县环保局分别承担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工作的综合牵头责任,要切实履行组织协调职责。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质量振兴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二)明确工作职责。完善责任体系。县推进质量振兴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绩效评价考核办法,加强考核督查,定期向县政府报告进展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信息、掌握动态、分析问题、制定措施、提出建议、督查指导,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制定和组织实施本部门推进质量振兴的具体方案。各乡镇要制定推进质量振兴的实施方案,把质量振兴的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

第5篇:生态振兴报告范文

情系老区,各级老促会为推动老区振兴发展成绩显著

新一届省老促会领导班子换届以来,在开枝会长的带领下,省老促会情系老区、用心用力,积极开展老区产业扶贫、组织名家名画义卖改善老区饮水条件等工作,为推动我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今年以来,省老促会深入贫困革命老区开展调查研究,起草了多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得到省领导的肯定,其中《关于我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所提关于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生态、民生等方面的建议,大部分意见都吸收到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16〕29号。各地老促会积极参与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行动,为争取改善老区民生社会事业多方奔走,为解决老区群众实际困难鼓与呼。

高位推动,全省脱贫攻坚呈现良好开局

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特别是今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后,省领导先后多次主持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统筹推进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并带队前往各地进行实地督导,全力推进任务落实。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力度,坚持精准识别、完善建档立卡等基础性工作。

目前,全省各级各部门正积极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责任,聚焦贫困人口,初步完成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工作,实现精准建档立卡,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责任机制,加强支持保障力度,积极组织实施扶贫项目。全省脱贫攻坚进展顺利,呈现良好开局。

主动对接,全力推进老区政策的落地见效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和振兴发展。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动、高效落实下,对原中央苏区、海陆丰革命老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大老区扶持政策的推进落实。我省在基础设施、交通、水利、民生等方面对老区给予重点倾斜。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省直有关单位,积极对接国家部委,争取更多原中央苏区政策在广东落地。

加大老区精准扶贫的工作力度。2016年,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我省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实施意见》(粤发〔2016〕13号),明确重点支持原中央苏区、欠发达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帮扶措施,落实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和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大海陆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推动制定。目前,省发展改革委正牵头开展海陆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前期研究,并积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汇报,争取适时上升为国家层面规划。

加大对革命老区重点区域的扶持力度。在1997年省民政厅编印出版《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名册》基础上,以粤东西北地区627个老区镇,以及老区镇内新时期精准扶贫三年攻坚98.3万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和原中央苏区、海陆丰革命老区为重点,给予重点支持,体现了对革命老区重点扶持的举措。

加大对老促会工作的支持。将充分发挥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监测评估作用,在组织第三方机构评估时,吸收老促会的同志参加,创造条件使老促会更好地发挥作用;积极协助省老促会解决经费不足等问题,为老促会创造性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梅州市老促会抢抓机遇主动担责推动梅州苏区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契机,认真推进中央苏区政策对接、扶贫攻坚、革命旧址维修建设等工作,比较有力地推动了梅州苏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当好参谋,不断推进苏区政策落地见效;主动作为,积极帮扶推动面上脱贫攻坚;乘势而上,促进革命旧址维修建设工作;坚持担当,注重充分发挥成员余热作用。近6年来,市老促会连续三次获得殊荣:一是获评“全国老促会工作先进集体”,二是被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评为“离退休老干部先进集体”,三是评为“全国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先进集体”。会长罗德宜同志评为“全国老促会工作先进个人”。

汕尾市老促会乘势而上着力争取政策扶持促进汕尾老区振兴发展

我市老促会按照国家老促会和省老促会的工作部署,以促进老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促进扶持欠发达老区加快发展为主线,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常态,开辟新路径厚植发展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功能,开创发展新局面,加快补短板,重点放在落实上。

认真学习贯彻领会中央文件精神;修改《汕尾市老促会章程》;积极发展会员,誓将市老促会做强做大;加强老促会自身建设;加强革命老区宣传工作。

肇庆市老促会坚持实施年度建设计划扎实推进老区建设发展

从2013开始,我市老促会坚持实施年度老区建设事项,由老促会调查研究制定年度老区建设事项的计划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审批同意后,由市政府办公室发文组织实施,取得较好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2013至2016年4年来,我市共下达老区建设项目2039个,到目前止已基本完成,共投入扶持资金30.2亿元。

我市从2013年起,每年由老促会与职能部门沟通,提出老区建设事项计划方案,报党委政府审定,发文组织实施,把老区干部群众的意愿转变成政府的行为,更有力地推动了老区建设发展。

梅县区委梅县区人民政府落实原中央苏区政策推进梅县区振兴发展

第6篇:生态振兴报告范文

关键词:日本旅游;入境旅游;观光立国

一、问题的提出

日本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曾经颁布实施《观光基本法》,设置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并专设国际观光振兴会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获得外汇发展经济。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由于旅游创汇功能逐渐弱化,并且随着日本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出境旅游发展迅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元大幅升值以后,日本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日本国民出国旅游。1987年,原日本运输省作为旅游业行政主管部门专门制定了《海外旅游倍增计划》,计划在1987年至1992年5年间将日本出境旅游者人数从500多万人增加到1000万人。在日元升值特别是泡沫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由于股票和房地产的异常增值,日本国民普遍产生了“中流意识”和“一夜暴富”的感觉,奢侈消费和出境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因此,《海外旅游倍增计划》的目标提前2年实现,1990年日本出境旅游者人数就突破了1000万人大关,当年日本出境旅游者共计花费200多亿美元,增加了服务贸易的支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常收支黑字扩大的不均衡局面。由于日本出境旅游非正常地快速发展使日本国际旅游发展严重失衡:1990年日本人境旅游者人数只有323万人,入境旅游者人数是出境旅游者人数的29%,从而造成国际旅游收支赤字多达300亿美元!为了改变国际旅游畸形发展的不利局面,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采取多种政策措施促进入境旅游发展并且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例如,2007年日本入境旅游者人数占出境旅游者人数的48.0%,出入境旅游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得到较大改观。日本政府采取哪些举措发展入境旅游?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发展入境旅游具有何种借鉴作用?本文拟对以上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日本发展入境旅游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入境旅游法制建设

如前所述,1990年《海外旅游倍增计划》的顺利实施使日本出境旅游快速发展,造成日本国际旅游收支严重失衡的局面。为发展入境旅游,日本政府首先完善旅游法制建设,依法发展入境旅游:1992年颁布实施《节庆法》,1993年修订《国际观光饭店整备法》,1994年颁布实施《国际会议振兴法》,1997年颁布实施《振兴国际观光法》。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继续加强入境旅游法制整备工作,2000年再次修订《国际观光饭店整备法》,2004年修订《旅行业法》,2005年4月颁布实施《景观法》。鉴于旅游形势快速发展,2006年12月13日颁布《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这是《观光基本法》颁布实施以来最全面的一次修定。在《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的指导下,2007年6月20日又颁布《生态旅游推进法》(2008年4月1日起施行)。完备的旅游相关法律体系为日本发展入境旅游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成立专门领导机构

长期以来,日本负责发展入境旅游的政府机构――国际观光振兴机构(JNTO)是隶属于国土交通省的特殊行政法人,其职责是负责招徕入境旅游、申办各种国际会议等相关工作。近年来,为促进日本入境旅游的发展,在削减财政开支、压缩政府机构的形势下,日本政府2003年4月在国土交通省综合政策局观光部新成立了国际观光推进科,专门负责推动国际旅游的发展。在运作的过程中,发现由于行政级别低,很多事情难以协调,2003年9月22日又迅速增设了观光立国担当大臣一职,由国土交通大臣兼任。为协助观光立国大臣的工作,2004年7月又设立了大臣官房综合观光政策审议官(局长级别)和大臣官房参事官(科长级别)的职位,专门联络和协调各种具体事宜。2008年4月25日,日本参议院通过《国土交通省设置法改正案》,改正案明文规定自2008年10月1日开始设置日本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观光厅。观光厅行政机构人员及部门机构设置情况初步确定为(最终结果需要内阁会议审议通过)以观光厅长官为首,设置副长官、审议官、参事官协助厅长官工作;观光厅机构设置总务课、观光产业课、国际观光政策课、国际交流推进课及观光地域振兴部(内设置观光地域振兴课和观光资源课);观光厅机构人员数由现行各相关部课室的79人扩充至103人。由此,日本政府以观光立国担当大臣为首,设置观光厅等行政机构专门负责实施观光立国事宜,从行政机构上确保观光立国战略的稳步实施。

(三)实施《观光立国战略》

为促进日本旅游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政府连续制定旅游发展计划,如1996年、2000年分别制定了旨在吸引入境旅游者的综合计划,提出当期计划招徕入境旅游者的数字指标体系。鉴于国际国内旅游形势的发展,日本政府2002年制定《全球观光战略》,该战略明确提出旅游业是21世纪日本的一个支柱产业。2003年,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观光立国战略》,提出争取到2010年将入境旅游者人数提高到1000万人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日本政府专门增设观光立国担当大臣职位,召开了《观光立国推进战略会议》,制定《观光立国行动计划》、《建设美丽国土大纲》以及《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等中长期计划,通过大力培养国际旅游人才,进行旅游基础设施整备,积极开展城市街道景观建设,发展产业观光和农业观光等措施,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入境旅游的发展。

(四)扶持旅游业发展壮大

20世纪90年代,在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为刺激景气复苏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其别重视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992年4月,日本政府在财政预算中专门增设“观光事业振兴助成交付金”款项科目,这是用于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专业发展资金。日本政策投资银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也给予旅游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此外,日本政府在旅游企业经营发生困境之际还给予积极援助,帮助其渡过难关获得再生。例如,在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情况下,很多旅游企业负债经营甚至濒临破产。为挽救这些经营不善的旅游企业,国土交通省根据《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积极制定并实施《事业再构筑计划》,根据旅游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帮助其渡过暂时经营难关获得再生。

(五)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

生态旅游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性质的旅游方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普及开来,得到世界各国旅游者的青睐。为推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2003年11月,日本政府首次召开了以环境大臣为议长的生态旅游推进会议,就发展生态旅游事宜进行积极研讨。2004年3月和2004年6月,生态旅游推进会议又分别召开第二、第三次全体会

议,进一步研究了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以及国家、地方自治体、旅游事业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相互协调的问题。鉴于国内生态旅游迅猛发展,2007年6月20日,日本颁布《生态旅游推进法》(实施日期确定为2008年4月1日),就科学发展生态旅游进行法律层面的规范。正是由于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生态旅游在日本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日本全国共建立有冲绳、京都、知床、白神、屋久岛以及富士北麓等13个生态旅游示范区。

(六)规划建设国际旅游主题地区

为了在全国打造具有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区域,充分发挥区域国际旅游竞争优势,日本政府提出了《旅游广域地区联合构想》,自1998年4月8日开始首次批准建设富士箱根伊豆国际旅游主题地区(包括神奈川县、静冈县、山梨县)以来,到2007年3月9日批准建设琦玉县国际旅游主题地区为止,10年间共批准设立了16个国际旅游主题地区。国际旅游主题地区的划分,不仅充分整合了日本各地区的旅游资源,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地域旅游吸引力,有利于提高对入境旅游者的接待服务质量。

(七)申报世界遗产提高知名度

众所周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它对提高一国的旅游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一旦申报成功,就会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强烈旅游吸引力和知名度,所以,1992年日本加入《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保护遗产公约》之后,日本政府就特别重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申报工作。自1993年首次申报成功法隆寺佛教建筑、姬路城、屋久岛、白神山地等世界遗产开始,到2007年7月日本石见银山申遗成功为止,日本共有11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自然遗产。

(八)加强旅游教育培养优秀旅游人才

日本旅游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蓬勃发展。1998年,立教大学将旅游学研究科从社会学部独立出来,专门成立旅游学部,下设旅游学研究科,成为日本首个成立旅游学部的大学。进入21世纪,国立大学也开始探讨如何发挥其学科优势开展旅游教育和科研活动。例如,北海道大学成立了旅游学高等研究中心,组织了强大的科研团队,专门研究旅游基本理论问题。此外,山口大学、琉球大学、和歌山大学三所国立大学成立了旅游学部或者旅游学科。国立大学积极开展旅游高等教育,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从而提高日本旅游整体服务质量,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

(九)积极开展国际旅游合作

为发展入境旅游,日本政府还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各国家地区之间开展非常广泛的旅游合作。2003年,日中韩三国联合签署旅游合作备忘录,开始共同打造周游三国旅游项目;2004年,日本与韩国签订了《扩大日韩观光合作交流共同宣言》,确定2005年为日韩观光交流年;2005年,日本与俄罗斯政府签订了《日俄两国政府就旅游领域加强合作的计划》2006年,日本与中国共同举办了《2006中日观光交流年活动》、与新加坡共同举办了《2006年日新观光交流年活动》;2007年6月26日,日本观光立国担当大臣冬柴铁三与中国国家旅游局长邵琪伟、韩国文化观光部长官金锺民在青岛会谈之后共同发表了《青岛宣言》,就共同开发三国通用的旅游卡达成意向。通过国际旅游合作,加强了日本与世界其他国家旅游行业的交流,开拓了国际旅游市场。

三、取得的成效

(一)推进日本入境旅游快速发展

1990年之后,日本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发展入境旅游的重要性并花大力气发展入境旅游,因此入境旅游者人数基本上保持了持续增加的局面,新世纪以来的增加还非常迅速(参见表1)。1990―2006年,日本人境旅游者人数由323.6万人增加到733.4万人,增加126.6%,年均增长率为4.9%;最近几年尤其是实施观光立国战略以来,入境旅游者人数增长较快,其中2004年增长率为17.8%,2005年增长率为9.6%,2006年增长率为9.0%;相比之下,同时期日本出境旅游者人数由1990年的1099.7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753.5万人,增加幅度为59.5%,年均增长率为2.3%,其中2005年只增加3.4%,2006年与2005年基本持平,微增0.8%,远低于入境旅游者人数增长幅度。结果,日本人境旅游者人数占出境旅游者人数的比例,就由1990年的29.5%提高到了2006年的41.0%。2007日本入境旅游者人数站上800万人台阶,为834.9万人,比2006年增加13.8%;而由于日元贬值等原因,日本出境旅游者人数为1729.8万人,同比2006年减少1.3%(参见表1)。于是,2007年日本人境旅游者人数与出境旅游者人数之比为48.0%,可见日本出入境旅游不均衡的局面已经得到较大改观。

(二)发挥促进日本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旅游经济的增长率明显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因此,旅游业在日本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4年度,日本国内旅游消费总额为24.5兆日元,旅游产业直接效果非常显著:首先,旅游业附加价值为12.3兆日元,占GDP的2,4%,与食品产业相当,高于农林水产业的1.3%和一般机械制造业的2.0%;其次,国内旅游创造税收1.9兆日元,占该年度全国税收总额的2.4%;最后,旅游业直接雇用人数为235万人,占该年度全国总雇用人数的3.6%,高于运输机械的1.7%、一般运输机械的2.0%和食品加工业的2.4%。2005年度,日本国内旅游消费总额为24.43兆日元,与2004年度基本持平。其中,与旅游业关联度大的运输业经济效果为6.36兆日元、住宿业4.26兆日元,整个旅游业附加价值为12.34兆日元;直接雇用人数为229万人。

如果进一步考虑旅游的乘数效应,则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作用更加显著。例如,2004年度旅游业对日本经济的贡献度依次为:旅游产业波及效果为55.4兆日元,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为5.8%;附加价值波及效果为29.7兆日元,对GDP的贡献度为5.9%;雇用波及效果为47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7.3%;税收波及效果为4.8兆日元,对税收的贡献度为6.0%。当年,由于日本出境旅游的国内消费部分(往返机票等)和外国游客入境旅游消费的增加,抵消了国内旅游市场的萎缩部分,所产生的波及效果与2003年度相比增加了8500亿日元,附加价值波及效果增加了2900亿日元,雇用幼果增加了3万人。再如,2005年度旅游产业波及效果为55.3兆日元,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为5.8%f附加价值波及效果为29.7兆日元,对GDP的贡献度为5.9%;雇用波及效果为469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7.3%。由此可见,近年来旅游业对日本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促进地方经济的景气复苏,都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三)指明日本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1999年2月26日,日本经济战略会议向内阁总理大臣提交咨询报告《日本经济再生战略》,提出了重振日本经济和建立富裕经济社会的新构想。该报告第五章《应重点推进的战

略》认为:“针对国际旅游发展、世界人民频繁移动的现状,创建一个全世界人民都想来旅游的极具魅力的美丽国家――日本,这是我们21世纪一个奋斗目标”。“为此,要整备建设适合外国游客住宿观光需要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基地”,“要保护神社佛堂史迹等日本固有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设施,充分发挥文化基地的作用吸引外国游客”。该咨询报告还建议日本政府在2000年度增加77万个就业岗位,其中旅游业要创造9万个就业岗位,占增加总岗位数的11.1%,在各产业中居第四位。随着形势的发展,日本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发展入境旅游的重要性,因此,2003年6月在《观光白书》中正式提出《观光立国战略》,并且把2003年称之为“观光立国元年”。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观光立国战略,标志着在较长时期内,日本将以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的发展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日本经济发展指明新方向。

四、结论及一些启示

综上所述,日本在发展入境旅游的过程中,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日本政府设置专门领导机构,针对不同时期的国际旅游发展形势特点,制定中长期的旅游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采取在国内科学规划开发国际旅游主题区域、申报世界遗产提高旅游吸引力以及广泛参与国际旅游合作等有效措施,使日本入境旅游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得到较为快速发展。日本发展入境旅游的经验,尤其是日本依法发展入境旅游、制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战略以及大力开展国际旅游合作等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完善我国入境旅游法制建设

纵观日本发展入境旅游的全过程,首先是法律先行,保证一切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我国现行的旅游相关法律主要是一些管理条例和管理办法,法律级别低内容较老旧,例如,目前我国最主要的旅游相关法律《旅行社管理条例》是由国务院1996年颁布实施的,其中很多条款已经不适应当前旅游发展形势,需要进行全面修改。此外,待到时机成熟时还要制定《旅游法》,依法规范我国入境旅游,确保我国入境旅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实施旅游立省或旅游立市战略

对于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省市地区,可以考虑将发展国际旅游作为支柱产业,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振兴省市经济增加就业。在制定旅游立省或旅游立市的战略规划时,不仅要制定阶段性的战略目标,同时还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确保旅游发展战略在中长期内得到贯彻实施。高等学府要加强培养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为我国旅游企业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培养优秀经营管理者。

(三)建立跨省市的国际旅游区

长期以来,我国在吸引海外游客来华旅游之际,经常是单兵作战,各个省市以行政区域范围进行各自的省级或市级旅游规划,其后果就是人为割裂相邻省市地区之间历史文化联系,造成邻进省市地区旅游主题形象雷同,根本无法形成旅游集群效应,从而削弱整个地区旅游吸引力。日本建立国际旅游主题地区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建议把我国规划成跨省市的若干大旅游区,每个大旅游区域旅游主题内容特色鲜明,从而增强该旅游区的旅游吸引力。

第7篇:生态振兴报告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休闲农业;产业联动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发展导向

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框架设计中,报告明确提出两个导向:鼓励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鼓励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从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上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这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创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提供看山望水忆乡愁生态文化产品的同时,满足民众融乡土与时尚、传统与现代、观光与体验的多元精神生活需要。20世纪40年代,在《乡土重建》一书中提出,“乡土中国之重建,主要还是要依靠于其内在的、自生的力量”,“在乡土重建的过程中推动老百姓向现代化生活迈进”,并寄望于“将来乡村社区里自会长出新的社会重心和新的社会人物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振兴是农民依靠自己、发展自己的全程参与过程,应放在乡村现代化这个宏大背景下加以深刻认识,从而把握它的重要意义。作为振兴乡村的主体的农民,休闲农业产业更能体现农民稳定就业和收入持续增长需求,能充分发挥农民参与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经营智慧,从而开创从全面参与到有效参与、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从宏观参与到细节参与的新时代农民产业振兴新局面。

二、西安休闲农业发展演变历程

西安从2000年左右开始,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的农家乐形式开启了乡村休闲消费时代。之后很长时间里,农家乐在西安空间分布和消费形态上一直居高不下,几乎成了休闲农业的主要内容和代名词。以至于在相当长时间里,人们直接以农家乐取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而忽视了休闲应有的本义和产业发展的内核。随着消费需求多元化,西安农业园区、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相继形成,并呈现不断优化提升的势头。尤其是在园区评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系列文件出台下,西安的休闲农业产业有了质的改变。不管是产品提供、环境改善、服务意识、项目设计,还是营销手段、活动策划、乡土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较为全面的开发。

(一)初创期(2000~2010年)

西安发展休闲农业最早始于2000年,以吸引城市居民来农家餐饮、观光为主,各种形式的农家乐是这段时期的主要形式。长安区滦镇街办上王村是全市发展最早也更具代表性,周末全家乡村游日趋盛行。随着农家乐的盛行,一些传统的农业园区也开发多样的农家菜系和民俗活动,以增强园区应对新生消费需求的吸引力。到2010年年底,规模园区达到90家,吸引游客64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8.2亿元。这段时期的休闲农业,更准确地讲,应该是休闲农业的最初始业态———农家乐业已形成并成为城市居民乡村休闲消费的主要选择。带来人流收入流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强大的休闲消费需求长期被压缩在最低级形态,休闲业态供给的不足和项目的单一致使此后休闲农业企业也面临转型的阵痛与市场淘汰的高风险。

(二)成长期(2011~2015年)

鉴于乡村休闲的巨大需求空间,农业园区在这个时期迅猛发展。为了统一休闲农业园区的认定和评价机制,2013年西安市农业委员会(后来改为农林委)出台了《西安市休闲农业示范园区认定暂行办法》(市农发〔2013〕103号),规定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可以是单个或集中连片的多个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包括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休闲农家等四种形态,且每两年评定一次。作为第一个休闲农业规范性文件,大致厘清了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范围、主要业态以及评定规则,这为市级休闲农业企业的申报提供了认定依据。随着休闲农业园区认定办法的出台,2013年8月,西安市第一批36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应运而生。次年,又评选出了休闲农业“十佳园区”以及7条休闲农业最佳旅游线路,重在示范园区和成熟休闲路线的推广。截至2015年年底,规模园区200余家,吸引游客146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1亿元。这个时期,市场休闲消费需求进一步激活,休闲农业园区功能日趋完善,逐步走出了有观光无体验、有产品无文化、有餐饮无产业的发展瓶颈。

(三)稳定期(2016~2019年)

随着休闲农业企业的规范化发展和政府的有序引导,西安休闲农业产业的空间布局日趋体现生态禀赋及文化资源的差异。在2016年,先后出台了《西安市2016~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以及《休闲农业提升行动计划》,旨在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景区化建设步伐,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先后于2016年3月和2017年11月,分别评定了第二批23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和第三批25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至此,西安市休闲农业业已呈现出“两带三区”的总体布局。共有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园94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6个。到2017年年底,吸引游客235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到24.1亿元,休闲农家经营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这段时期,西安休闲农业企业有了跨界融合、产业联动的发展态势,从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项目策划、个性体验、网络营销等方面都有了广泛拓展。

三、制约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品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安历经18年,从单一的农家乐发展到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家等多种经营主体、经营业态,客流量及营业收入都有了稳步增长。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仍然存在诸如产业链短小、附加值不高、农业科技支撑不足、文化创意匮乏等问题。

(一)重规划轻策划,项目主题定位针对性不强

从笔者对西安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园区企业的调查发现,基本都做了园区整体规划,甚至不惜重金聘请高校院所为园区做了规划图案。从空间布局到项目选址、从门店分布到经营用地配套、从景区美化到控制性详规一应俱全,却没有围绕主题定位所做的市场调研、客流分析、包装设计、创意提炼,导致园区人为建造景观,缺乏科学性、真实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没有自己的主题特色。

(二)农耕文化开发肤浅,经营项目体验参与度较低

从不同批次评定的市级休闲农业园区来看,西安市休闲农业园区绝大部分是从普通农业园区和农家经营发展而来,经营内容主要以农事观光、瓜果采摘、水面垂钓、农家餐饮为主,较少有深度的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多则以农器具的展览为主,消费者无法近距离体验。即使可以亲身操作,也没有从农耕文化中开发出个性化的深度体验项目,很难将农耕文化与现代消费项目融合起来,从而失去了乡土本真。

(三)文化创意应用不足,产品开发缺乏吸引力

整体而言,西安休闲农业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有初级农产品、地方餐饮、民宿客栈、婚礼宴会、会务培训等。经营项目十多年来从单一的农家餐饮拓展到了乡村度假、农产品初级加工、康体养生等门类,但经营范围拓展的同时并没有提升项目的品质本身。文化创意只是简单地用到了建筑小品

(四)农业科技创新应用较少,关联产业附加值较低

西安作为农业大市,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165个,推广应用新技术290多项,累计获得省市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成果198项。但这些新品种新技术主要应用在传统农业种植领域中,缺少针对休闲农业领域特殊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并没有带来休闲农业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也没法体现休闲文化底蕴,从而不利于关联优质产品的开发,最终很难实现产业附加值的提高。

(五)重硬件轻服务,本土创新意识不足

总体而言,经过十几年的园区提质增效和政策的不断完善,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基础逐步优化,“两带三区”的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分布初步形成,相关产业门类较为完备。但仍然存在简单模仿、偏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而忽视根植本土特色基础上的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平台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缺乏彰显西安休闲文化特色的主题项目,缺少行业高端的进取精神和高端行业的工匠作为。

第8篇:生态振兴报告范文

河南省星火奖实施细则最新版第一条为了鼓励实施星火计划,促进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广大农村科学技术进步,振兴地方经济,根据《国家星火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星火奖是奖励在实施星火计划中,开发、推广、适用的先进技术,培训专业技术人才、扶持贫困地区,提高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广大农村科技管理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集体和个人。 未列入星火计划的项目,符合前款规定的,也属于奖励范围。

第三条省设立星火奖,每年奖励一次。根据授奖项目的内容,设星火科技奖、星火人才培训奖、星火管理奖、星火优秀青年奖、星火示范企业奖。

第四条单位、集体、个人申报星火奖的条件,应严格按照《办法》第四、五、六、七、八条的规定执行,凡具有《办法》第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经鉴定、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申报、授奖。

第五条星火奖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获奖的项目,除发给荣誉证书外,物质奖励分为三等: 一等奖 5000元 二等奖 20xx元 三等奖 800元 长期在农村工作,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乡镇企业,促进科技进步作出特别重大贡献的,报经省政府批准,可以授予特别奖。

第六条省设立星火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评委会),负责省级星火奖的评审、批准、授予工作和国家级星火奖的初审、申报工作。省评委会的办事机构设在省科委,具体承办日常工作。

第七条省级星火奖的申报程序是: 一、单位、集体或个人完成的项目,由实施单位所在的县级科委报市、地科委组织初审,择优申报; 二、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的项目,由牵头单位负责联合上报,经实施单位所在县级科委报市、地科委组织初审,择优申报。 省直单位或个人与市、地共同完成的项目,由有关市、地完成单位牵头联合申报。 省直单位、中央驻豫单位、省外单位或个人与应用单位共同完成的项目,按照本条一、二项的规定申报。

第八条申报省星火奖须填写《河南省星火奖申报书》,由初审单位组织考核,写出考核报告,连同项目有关材料一并上报。

第九条批准奖励的项目,在授奖前,由省评委会正式公布。自公布之日起两个月内,如有异议,由初审单位负责提出处理意见。报省评委会裁决。对无异议或经裁决后获奖的项目,由省评委会授奖。

第十条获奖项目的奖金不得重复发放。获省级奖的项目,又获其它奖励的,其奖金只发给提高后的差额部分。

第十一条奖金应按贡献大小合理分配。贡献大的要重奖。项目主要完成者的奖金,不得少于该项奖金总额的百分之七十。分配奖金时,应由项目负责人主持,会同项目参加单位协商确定。

第十二条省级星火奖获得者的事迹,应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考绩的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申报星火奖项目,初审和评审单位可收取适当费用。收费标准由省科委另行确定。

第十四条获奖项目,发现有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以及采用行贿等不正当手段骗取的,一经查明,应当立即撤销奖励,追回奖金和荣誉证书,并追究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五条星火奖的评审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对于玩忽职守、失密泄密、故意刁难、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的,要从严处理。

第十六条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由省科委负责解释。

星火奖的基本内容为鼓励实施星火计划,促进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广大农村科学技术进步,振兴地方经济,国家于1987年设立星火奖,包括星火科技奖、星火人才培训奖、星火管理奖、星火优秀青年奖和星火示范企业奖。获奖者可以是单位、集体和个人。分国家、省市二级。

星火奖规定,开发或者推广、应用了先进技术;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投资省、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完成者,给予星火人才培训奖。在培训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有重要贡献的, 给予星火科技奖。 在实施星火计划的组织管理工作中有重要贡献的,给予星火管理奖。在振兴地方经济中作出突出成就的优秀青年,给予星火优秀青年奖。在振兴地方经济中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的先进企业,给予星火示范企业奖。但是,如果企业生产或开发的项目,严重污染环境、损害宝贵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则不予授奖。

第9篇:生态振兴报告范文

今年1-7月份,整个基建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完成了1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4%,汽车产业完成了3.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整个基建工业完成了7千亿元,比去年增长12.3%;汽车工业为27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7%。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基建行业、汽车行业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国GDP增长了7.6%,整个工业增速为9.3%,基建工业不仅起到了支柱性作用,而且起到了保增长的作用,产业结构正在很好的进行调整。

十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对汽车工业的永续发展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不是持续发展,而是永续发展。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为人民创造美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的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十六大提出了“三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十七大增加了社会建设,十专门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最近我看到汇报关于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中,其中讲了一句关乎生存的一句话,“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

学习了十报告,我们应该深刻反思,到底中国的汽车工业为社会、为经济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发展提供了哪些正能量或者负能量?只有充分认识面临的形势,汽车工业才能持续的发展,才能永续的发展,才能真正的为生态文明建设,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作出应该有的贡献。

从第七个五年计划,即1986年中央第一次在经济社会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汽车工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三十年快过去了,1994年颁布了第一个产业政策,2004年颁布第二个产业政策,2009年颁布了汽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在2000年第十个五年规划中鼓励“轿车进入家庭”,这些都是引起汽车工业巨大变化、推动性的政策,或者叫做正能量。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产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这个地位不能改变,而是会越来越显现,越来越巩固。

我们每创造一块钱的产值,大概可以拉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产值,汽车工业5万亿元的产值,实际上可以带动6万亿元其他产业的产值。汽车工业整个的比重占整个工业的5.85%,占整个基建工业的30%。汽车工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按照去年的计算,大概占1.56%,直接就业的员工过去有两三百万人,现在则超过了400万人。所以,创造和带动的税收超过1万亿元,像消费税、车购税,相应的加在汽车行业本身可以直接创造税收之外形成的税收。201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称,整个税收比例大概在10%左右。因此,汽车工业对于稳定物价、扩大就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想这就是我们汽车工业完成的比较好的社会责任。

但是,另一方面,辅导报告里面也谈到了另一句话,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几百年的成就或者逐步显露的问题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十年压缩了,对整个社会、整个生态文明形成一定的影响。我们都很了解,汽车工业真正快速发展的新世纪十年,汽车产量从200万辆增加到今天的2000万辆,短短十多年时间增长了十倍。在这期间,汽车保有量累计生产了一万一千辆汽车,将接近一亿辆。我们现在有2000多万辆汽车被淘汰报废,这些淘汰报废的车去哪儿了?是不是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我们的填埋物占多大的比例?最近看到一则消息,废旧轮胎太多,烧了轮胎又引起火灾。欧洲到2015年对废旧汽车报废填埋物的严格法规不能超过5%,即95%的车必须都要利用好。过去2000多万辆汽车到哪去了,是不是真正实现了循环经济?是不是又带来了危害?这些都值得继续讨论。据我所知,2000年我们应该报废300万辆汽车,但实际报废的数量远远没有达到,这件事情汽车工业应该有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