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文化研究范文

工业文化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文化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文化研究

第1篇:工业文化研究范文

1、长兴岛地区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长兴岛地处北纬30o19′东经121o34′,东西长,南北窄,东临横沙,北望崇明,被誉为绿色的翡翠,镶嵌在长江入海口。长兴岛原属宝山区管辖,2005年3月18日由国务院批准,5月31日整建制划归崇明县。其属江口沙洲,咸丰年间已形成石头沙、瑞丰沙、鸭窝沙、潘家沙、圆圆沙、金带沙六个部分。20世纪60年代末,长兴人民担土填江,将六个小岛筑坝联成一体。岛上属海洋性气候,由于四周水体的调温作用,夏季湿润凉爽,冬季温和,雨水调匀,光照充足。这里有富饶的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占地4.5平方公里的长兴岛前卫农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柑橘生产基地,种有柑、橘、橙、柚4大类60多个品种的1万多株果树,有“长江第一园”的美称。每年享誉海内外的海洋节庆文化,将全岛挑染成一副五彩斑斓的绚丽画卷,形成多元、富有本地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2]

2、长兴岛内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工业文化资源现状

先进的信息化闭环管理。以中船、中海、振华港机三大央企为核心的工业基地,均建立了与企业信息化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基础配套设施。设计、生产、物流等重点环节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加强,内部OA系统、一卡通等软件系统普及应用,防火墙、入侵防护、网络准入等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加强,并具有数据备份中心。活跃的创新氛围。在岛重点企业积极承接国家工程,不断推挤技术和工艺创新,发现市场引领潮流。基地内拥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研发机构)5个,研发投入占销售投入的比重达2.7%。取得科技创新成绩如:振华重工与上海船舶设计所联合突破了大型起重铺管船设计、制造、安装和测试的自主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中船先后交付的7.6万吨巴拿马型散货船、29.7万吨超级油轮(VLCC)、17.7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等。最大型的海洋装备制造基地。目前上海长兴造船基地共有大型干船坞4座,大型门式起重机8台,舾装码头17座。中海有13个修船泊位,配套的15-60吨起重机21台,并有3座万吨级的浮船坞等。振华港机的主要设施包括卸货码头、发运码头、重件码头和修理码头7座,6艘大型浮吊以及10000多平方米的重型车间等。最励志的工业企业文化。在这片美丽的岛屿上,总有人挑灯夜战,无畏艰难。他们始终牢记着甘于吃苦无私奉献的“墨脱精神”、勇于创新领先世界的“振华精神”和善于协作团结奋进的“龙成精神”。从1865年清政府成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始,“江南”就成了中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开拓者的摇篮。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中国近代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从这里走出,中国第一台车床、中国第一艘蒸汽推进的军舰“惠吉”号和第一艘铁甲军舰“金瓯”号、中国第一支步枪、第一门钢炮、第一磅无烟火药、中国第一炉钢在这里诞生,实业救国的故事在这里谱写,“爱国奉献、求实创新、自强不息、打造一流”的江南精神在这里传承。“以修为主,修造并举”是中海的战略,“爱我中海、勇创一流”是中海的精神,“诚信四海、追求卓越”是中海人始终践行的价值观,这里有为全体员工传颂的抗洪精神、改造船精神、“振奋5”轮抢险精神,这里还有陆金林、赖丕参等一批先进模范典型。[3-4]

二、上海市长兴岛工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可能遇到的问题

1、工业文化资源的开发产品和模式缺乏创新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一是工业旅游出现盲目跟风、产品同质问题。长兴岛工业文化旅游项目是中国先进制造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更需要深入挖掘企业和区域文化内涵,否则将会出现四不像问题,导致整体项目的失败。二是传统观念认为工业文化旅游开发主体是企事业单位和有关政府部门。这样就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开发流于形式,员工和当地居民缺乏广泛的认同感。如果前期开发过程中没有明确项目开发主体,创新开发模式,就会造成动员不足或宣传力度减弱的情况,导致员工或当地居民对开发项目的不认同,使开发项目难以运作,从而导致项目夭折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企业在开发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时需要创新开发模式,重视地方社区参与问题和内部信息传递问题。[5]

2、在工业文化资源开发中环保意识不足

旅游资源开发应秉持科学合理的开发思想,注重生态平衡。上海市长兴岛工业文化旅游要发展成世界先进的海洋装备制造岛,更应重视整个岛屿的平衡发展。开发过程的不平衡可能表现为整个项目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对重点工业文化资源投入过多,导致一些非重点海洋文化资源被忽略。例如在开发过程中可能重视高端制造业的开发,从而忽略前卫农场的橘文化和青草沙水库的生态系统。

3、工业文化资源开发主体间的协调问题

成功的开发项目必是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的结果。工业文化资源的开发项目涉及多个主体,这就要求整个项目在制定时,应统筹多方利益,系统划分有关主体的职责。一是政府层面。政府部门仅提出宏观的计划方针,而缺乏强有力的具体指导性意见。长兴岛工业文化旅游项目由政府牵头组织,因此其更应该发挥协调职能。二是长兴岛内的企业层面。一方面,作为工业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主体,企业可能过于关注自身的资源,从而忽视地方社区和教育系统的作用。将所有的责任自揽,虽然有助于项目的快速实施,但引起的效应有限,难以形成广泛的共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反而不利于整体项目的实施。另一方面,企业有机密信息泄露的顾虑,不愿意主动开发其工业文化资源。中介媒体层面。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如果中介媒体对整个长兴岛工业文化旅游品牌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导致宣传力度不够,可能会使整个项目无人问津。[6]

三、上海市长兴岛工业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1、走科技和海洋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上海市长兴岛工业文化旅游属于先进海洋制造业与海洋文化产业的结合物,具有科技含量高、产品多元化的特点,需要创新旅游产品。可以考虑将会展业、商务旅游、科普基地和高科技人才教育基地相结合。一方面,会展业、商务旅游、高科技人才教育作为是技术交流和高科技文化交流的主体形式,具有极强的高附加值。另一方面,上海振华重工、江南造船长兴基地和中海长兴岛分公司均属知识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企业,作为制造业的科技领先巨头,其产品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在工业文明日趋鼎盛、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与文化相关产业的融合,找寻更高的附加值,已成为未来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坚持效益和生态兼顾的原则

长兴岛地处长江入海口,对整个上海市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生产、生活都有极其重大的影响。长兴岛工业文化资源旅游项目作为中国新兴高端制造业的探路者,应承担其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统筹好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既要实现自身价值,又能兼顾地方生态环境,从而实现整个岛屿的可持续发展。

3、引入“社区”作为项目开发的主体之一

一方面,作为长兴岛项目开发的利益相关者,当地社区居民有权利知悉整个项目的进展和实施情况。另一方面,将社区引入项目开发的主体之一,可以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整个项目的开发更具有活力,降低了项目失败的风险。就政府而言,当地政府应建立具有广泛共识的文化价值观,如成立相关工作小组专门负责该地工业文化旅游的文化宣传工作,做好群众动员活动,充分发挥社区效应。就企业而言,相关企业应做好职工文化培训工作,妥善处理好职工的食宿待遇、教育培训等问题。

4、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的思想,解决企业对重要机密信息泄露的顾虑之忧。如成立由专家组成的评估领导小组和评估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整个项目信息泄露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加强与上海高校的科研合作,形成一套具有操作性的信息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并制定信息泄露风险应急预案,完善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搭建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平台。

5、建立高效有序的协调机制

第2篇:工业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字:工业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园;鲁尔工业区;S0HO艺术区;798艺术区

中图分类号:TU 984.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Case study o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s which transform form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WANG Wei-hai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strategic restructuring of the economy of China,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was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emerging industry which rely on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most of the old industrial parks and buildings are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renewal and demolition.Man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and monumental industrial heritage are rapidly disappearing from the city.At the same time,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booming in the whole world,and get the attention of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In this context,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 which transform from the urban industrial heritage have mushroomed throughout the county. Combining with specific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are trying to summarize the advantages and experiences of creative industry park which transform from industrial heritage.

Key words:industrial heritage,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Ruhr area,SOHO art district,798 creative industry park

引言

当前,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常常集聚于城市或城市周边已衰退的工业遗产中,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许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于工业遗址中?为什么在已经萧条的工业园内发展创意产业会使园区重新走向繁荣?园区内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何相得益彰呢?带着上述问题,本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了查阅和调研,试图总结工业遗产园区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过渡的因素,为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关概念的解读

1.1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下塔吉尔》中对工业遗产定义反映了国际社会关于工业遗产的基本概念:“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以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能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由此可以看到工业遗产无论在时间方面、范围方面还是内容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1.2文化创意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目前,不同的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在概念上有不同的阐释。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公众提供独特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案例及经验总结

2.1德国鲁尔工业区

地处德国西部的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面积800平方公里,也是世界传统工业集聚地之一。在历史上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曾经为德国提供了大量的煤炭和钢铁资源,被誉为是德国的动力工厂。20世纪70年代以来,鲁尔区与世界其它老工业区一样面临着结构性危机。随着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衰退,煤矿和钢铁厂相继停产关闭,出现失业率急速上升,大量工业区闲置,环境污染、人口大量流失、社会形象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使鲁区在德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下降。

2.1.1 鲁尔工业园改造历程

第3篇:工业文化研究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从论和时间的视角,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实际,针对如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 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普适性、扩散性、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无处不在,信息化能够持续地、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并不断深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业化。因此,信息已经同能源、材料一样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并且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市场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要素。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明工业化的方向。新型工业化必须在信息化的框架内进行,以信息化为方向,不能脱离信息化的思路。二是促进工业产业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引入,带动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增加制造能力、丰富产品、适应个性化需要,扩大工业生产;另一方面直接带动整个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三是促进结构调整。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改造原有的工业格局和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使整个工业领域资源配置有效、结构合理。四是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通过信息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企业运转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活力。五是节约交易成本。通过电子商务,打破地域限制、缩短交易时间,减少交易成本。六是扩大市场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创造需求、创造市场,带动工业化的更大发展。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着力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市场效率低、竞争力差等突出问题上,并以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着力点。

1、以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突破口,加速制造业信息化

产业升级是个渐进的有序流动过程,传统产业正在从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向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这种产业的转入国。把握新的历史机遇,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走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路,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只要大力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以优化改造,就能够大大节约传统工业升级换代的时间和成本,后来居上,发展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对传统制造业最具有革命性作用是导致了制造系统智能化。现代智能化的企业并不全是高科技的软件企业,大量的智能企业是依靠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消减成本、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生产传统产品如奶制品、家具、金属制品,甚至水泥等的企业。

要采用各种措施,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在生产、制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对原有装备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工业生产智能化、柔性化、高速、高效的要求。二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工业流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三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品的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价值链,延长传统产品生命周期。

2、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工具加入到了管理领域,导致了管理由科学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实现了管理学的又一次革命,使一些过去无法实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得以实现。现代的信息管理革命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几方面:一是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实现了信息传递、处理的电子化,导致了管理结构由金字塔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二是管理方式柔性化。大量规范化、日常管理被模块化的电子信息系统替代,能够很容易地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调整,以适应形势和管理的需要。三是管理过程民主化。信息化打破了信息的少数人垄断,使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尚处在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时期,进入到信息管理层次的企业还不是很多,这说明在我省用信息技术改进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市场渠道,提高交易效率

现代电子商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所创造新的商务模式。一是极大地降低了传统交易活动中的产品搜寻和价格谈判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二是信息网络与传统交通网络相结合形成的现代物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化和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活动中的物流成本和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物流的时间。中小企业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通道难以建立,交易成本巨大,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是解决这类企业市场通道的最佳选择,也是成功之路。

4、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的信息化

我国信息化的硬件投入十分迅速,但是在信息化进行大量投入的同时,信息化对传统工业化提升作用不明显,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信息化不到位。

因此要尽快促进人的信息化。一是采用组织手段,提高各级领导对信息化战略地位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信息化作用、如何发挥信息化效能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决策能力。二是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增强他们把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相结合的能力。三是提高全社会对信息手段、工具、设备的利用能力,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管理的适应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十六大报告2002-11-8

2.十七大报告2007-10-15

第4篇:工业文化研究范文

供应链管理是二十一世纪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随着新时期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新要求,企业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供应链企业计划的协调、业务流程的构建、供应链的运行显现与企业经营管理越来越不相适应的问题,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是企业文化问题。这就要求新形势下,企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文化管理企业”“、用文化兴企”的理念,对原有的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着力建设好供应链企业文化。努力用先进的供应链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形象力和核心竞争力,营造企业有生机、行业有名气、领导有正气、职工有士气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

供应链;企业;文化;研究

1准确把握供应链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永续动力。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要把握好供应链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培育正确的供应链管理文化,并以供应链管理文化来指导供应链战略规划,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认真贯彻,保证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施。笔者认为,供应链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横向一体化,集中资源建立核心竞争优势;非核心业务外包,与业务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关系;供应链企业形成一种合作性竞争关系;以顾客满意度作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追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和组织流的集成;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目标管理等。

2规范推进供应链企业文化建设与实践

企业文化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体系,主要内容是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和企业的经营理念,其核心是倡导一种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有机结合。山东能源新矿集团供销公司在继承、学习、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运作,初步构建了切合实际、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供应链文化建设体系。

2.1统一物资采购,规范经营行为

针对因外销原因导致采购、销售、价格、质量、服务、回款和合同管理上出现的管理漏洞,山东能源新矿集团供销公司通过制定完善的业务衔接和监督考核机制等,对贸易业务进行了集中管理,将过去多部门和人员代表公司直接开展贸易业务改为由市场部一个部门全面负责采购、定价以及用户资信调查把关,并将这种管理规定电传全部供应商;外销人员主要负责开拓用户、售后服务和回款,并对市场部所调物资的质量、价格进行跟踪监督。考核部负责跟踪考核,落实奖惩。进一步理顺了物资采购,经营行为更加规范,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2推行星级评价,实现阳光采购

为加强物资采购管理,提高供应物流运行质量,规范采购行为,建立供应商公平竞争、淘汰机制,合理分配采购量,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供应商进行动态评价,实行星级管理,每季度由各业务部门和驻矿分部按厂家信誉、各类证书、物资质量、物资价格、服务质量等五个方面进行严格评价。整个评价和采购过程由考核部门全程参与、跟踪和考核。这样,通过减少供应商、增加采购量,便于实现“两项成本”谈判降低采购成本,便于实现纵向经营债务。

2.3健全采购平台,在线操作业务

按照技术先进、实用等原则,着力开发物资采购ERP系统,率先在全国煤炭行业供销企业中全部业务不下线。基层计划、平衡利库、供应商评价、收货、入库、订货、发货、结算等流程全过程电子化。并实现了物资采购系统全流程电子化,电子招标采购平台现有注册供应商数量1000余家,通过网上询比价、竞价、招标功能,降低了采购成本;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干预因素,真正实现了阳光采购。

2.4完善招标制度,规范采购行为

制定完善“审批权、决策权、订货权”三权分离和首轮淘汰、二次报价、封闭唱标、评定分离的评标办法。建立健全审批、监督、公平、纠错、过失追究、防串标、反馈机制等相互衔接、权责分明的七大运行保证机制,使招标采购过程环环相扣。

2.5利用外部信息,规避经营风险

对未来市场和价格的预测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一环,预测的优劣关系着企业能否盈利。公司目前经营的几种大宗原材料就需要每批都对市场评估预测。例如针对采购矿石从定价签约到卸船通关需三个月左右时间,三个月以后市场的预测问题,山东能源新矿集团供销公司积极研究市场,对国内外生产商对矿山投资和投产情况、国际供需情况、船运市场价格变化、国家的调控政策、汇率变化、港存量以及近期可能的到货量进行分析预测。针对采购钢材,钢厂要求提前一个月确定价格、预付全部货款和批量采购,钢材价格波动较大等问题,山东能源新矿集团供销公司分品种对钢材的单位成本、市场供需、两个月以后铁矿石现货价格、焦炭价格等影响成本的所有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同时,山东能源新矿集团供销公司在做好自身分析预测的基础上,还与中国煤协、中国钢协、中国煤炭工业网、我的钢铁网和有色金属网等国内权威机构和协会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不但成为了其会员,还签订了合作协议,形成企业竞争软实力,利用预测信息获取了较好效益。

3几点启示

供应链企业文化构建重点在于落实,要使全体职工认同企业发展、使命和企业精神,只有全员参与,引导职工更新观念,加深对企业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逐步让企业文化产生强大威力,加强和推进供应链企业文化建设。

3.1供应链企业文化理念要制度化

组织理念是供应链企业文化构建的核心,首先要对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重新审视、梳理和完善,有效融合供应链企业文化,引导规范员工行为,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与经营活动中去。

3.2供应链企业文化要人性化

管理者要从人性角度出发理解职工行为,要千方百计调动职工的聪明与智慧,发挥职工的能动性,充分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牢固树立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人本理念,尊重、理解、关心职工。这样,职工才会关心企业发展,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企业实现人性化管理。

3.3供应链企业文化要形象化

第5篇:工业文化研究范文

化工企业从其制造方式上讲,属于典型的流程型制造行业,有着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化工生产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高温、高压、有腐蚀性等特点,较其他工业部门有更大的危险性。化工生产大致有四个特点:一是化工生产使用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种类繁多,绝大部分是易燃、易爆、有毒害、有腐蚀的危险化学品;二是化工生产要求的工艺条件苛刻。有些化学反应在高温、高压下进行,有的要在低温、高真空度下进行;三是生产规模大型化;四是生产方式的高度自动化与连续化,生产的工序多,过程复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体水平的提高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已经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的工业体系。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还有相当一部分化工产品的生产仍采用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等落后的原料技术路线,存在科研投入少、研发能力偏低、技术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偏低、品种和质量上不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等问题。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化工市场逐渐走向全面开放,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外全方位的竞争,这对我国化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如何着手实施高效管理策略正成为我国化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新课题。

2化工企业实施高效管理的方式与手段

2.1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意识

安全生产是化工企业实现一切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意识对于化工生产极为重要。2005年2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提出,推进安全生产“五要素”到位,安全文化位列“五要素”之首。安全文化成为安全生产的灵魂,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化工企业应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为各项工作创造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实现安全、文明生产。一方面要真正将企业的各项管理落实到位,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尽量减少管理人员的失误,使危险源不能成为隐患,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还应对安全评价报告中指出的可接受项目中重点防范的危险危害因素,在经济、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应采用先进的工艺、方法、设备或配套冗余的安全措施,以保持现有的安全水平进一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定期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厂内要进行内部定期培训教育;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要进行定期的安全评价。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工艺规程、安全技术规程、操作规程。这“三大规程”是指导生产,保障安全的必不可少的作业法则,具有科学性、严肃性、技术性、普遍性,这一项是衡量一个生产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2.2推进科技创新

对于现代化工企业,科技创新是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化工企业应该不断加强科技投入,加快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广泛的技术协作,共同研发新产品,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通过开发新产品,不断地增强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扩大市场份额,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也要注意通过申请产品专利等途径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

2.3优化人事制度

管理者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以人为本。现代化工企业管理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对人的管理,怎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并将这种积极性深入到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销售和反馈中去,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才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因此,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改变年序列工资制,更加注重人的工作业绩和贡献,对人的评价公平、公正、公开化。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注重专业能力,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重视个人的个性,发挥每个人的专业和特长,做到人员的最优配置,强调自我管理。为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形成高、精、尖各类专门人才的群体和梯队。重视在职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极力培养员工尽职尽责、奋发向上、积极贡献的精神。可以通过现场培训、岗位轮换和集中培训等方式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在薪金、福利、津贴等方面提供充裕的物质激励条件,留住企业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

2.4建立信息化系统

纵观我国化工行业信息化现状,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还停留在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的表面形式上。信息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分散等问题正成为影响企业效能的重要因素。对此,可以尝试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和计算机集成处理系统(CIPS)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ERP系统是基于供应链的思想和管理方法,对企业的多种资源进行整合,力求充分利用企业内的各种资源、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的整体动作效率,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操作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运用ERP系统对缩短生产制造周期和采购提前期,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等意义重大。实施CIPS系统工程可以实现企业生产、管理、经营全程价值链的综合集成,建立供应、生产、销售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物流、能流、决策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价值流的适时融合,将技术、产品、市场、管理、人员通过信息平台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系统。

2.5加大成本控制

从战略规划入手,通过事先的成本规划与控制,运用价值链分析手段,分析企业内部、所处行业以及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构成状况,确定控制成本的基本方向。在确定作业效率高低时,可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同行业类似作业进行比较,然后对其耗费的资源进行分析与控制,寻求提高作业效率的有效途径。企业对成本的控制应该着眼于每项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成本,这既包括企业为生产产品所付出的作业劳动,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所消耗的资源。如采购成本,既包括采购耗费的作业流程,如装卸、运输、验收等,也包括流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在对企业内外、横向、纵向的价值链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长远战略诉求,企业可以根据所处产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对价值链进行适应性重构,确定控制成本的具体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其成本地位,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2.6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现代化工生产中全面质量管理是在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不断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方法。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要树立“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观点,以最经济的方法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要不断增加企业职工的质量意识,并和各种管理技术、专业技术溶为一体,对企业进行系统的综合管理;要发动和依靠企业全体职工保证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要用数据说话,运用数理统计等科学方法分析处理问题,坚持“预防为主”,在生产过程中层层把好质量关。全面质量管理有一套完整的概念、体系和方法。企业的各部门、全体职工都要认真学习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坚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原则,不断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用于化工生产的设备、测试仪器、控制仪表都要制订正确的使用、维护保养、检修制度,切实贯彻执行,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岗位及个人。要积极采用低能耗、高效率的先进装备,逐步淘汰落后设备,并努力建立综合性、预防性的设备维修保养体系,提高设备完好率,延长运转周期。

第6篇:工业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问题与策略;物质文化

一、A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文化主次没有界定清楚

A公司必须要“坚守承诺”如果要达成对客户的承诺很有可能就导致不能完成任务也就是跟“保证完成任务”发生了冲突。当真正没有完成任务的时候有要“绝不找借口”这就使得绝不找借口成为了不切实际的空话,因为就是要坚守承诺才无法完成任务的理由是很明显的,但是又不能违反绝不找借口,这个时候就是会乱了,员工也不知道面临这种情况的时候到底该如何抉择。会极大影响工作的效率,甚至激发员工的不满的情绪。

(二)企业的理念文化不够全面

A公司的理念文化层面应该是包括了制定组织战略、结构和制度的指导思想。而现实情况是A公司的理念文化就只有对“真”的强调,这对于员工本身的建设来说不可否认是很好,既有利于让员工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又能保证员工的利益。但是理念文化应该是指导思想应该涵盖更多,这种没有包括制定组织战略、结构和制度的指导思想就会导致在公司制定组织战略的时候缺乏一个标准,制定制度的时候也会是完全乱来。也就会从根本上造就了混乱的可能。而且一个企业的理念文化^度强调对个人的约束就会太过感性而缺乏了理性。公司是一个社会性的新型组织,它是由利益关系才建立起来的不是单单靠情义就能约束的,这种过于感性的理念就会把风险都降临到员工个人的身上,相比于制度来说个人就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更能以预料。所以就会有很多的人员隐患。

(三)企业的制度文化过于死板

不同层面上的文化现象对于组织的文化柔性的要求也是有很大区别的。理念层面的文化是反映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不容辩驳,因此这一层的文化柔性很弱。而制度层面的文化相比之下就具有较强的柔性,一是因为虽然制度的制定是确定的是有较强的刚性的,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却会因为执行者对同一制度条理的理解的不同而在执行是时候产生很大差异,在管理上也应该留有一定的变化空间;二是因为制度的制定总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因此也会随着公司所面临的环境的改变而有所调整才能适应环境的要求。就像A公司的早会就是强制性必须参加的,在公司的初期或者业务员的工作初期是有时间也是应该参加的,可是在公司发展一定时间之后或业务员的客户越来越多之后就会发生耽误谈客户的情况。在我在公司的期间早会时间就经常会发生客户拜访的情况,很多由于这种强制的要求而损失了业务。在新员工参加完培训之后在打电话或面谈的过程中也会被要求要按照公司的特定流程来,这种要求就过于死板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面对的客户也是多种多样的,谈单过程中不知道会面临怎样的问题这种要求无疑是限制了谈单的自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员工的谈单成功率。

(四)公司的个性文化缺乏活力

为了更好地发展所经营的业务都会采用一些不同于其他企业的一些经营理念或者行为方式。同一个行业的公司之所以有的能发展壮大有的则是默默无闻就是取决于公司的个性化程度,到底有多少是公司在整个行业中所独有的东西,只有拥有了明显的差异化才能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而A公司个性化文化方面缺乏活力,首先公司所经营的业务与同行的其他公司大同小异并没有突出的特有的业务。在古董艺术品行业大多数是做拍卖或是私下交易的,A公司则是都有涉猎但是都不是很擅长这就导致了客户并不能对公司留下太深刻的印象,由于各个方面的业务都有参与使得公司并没有真正的主营业务也就达不到一些客户对于专业化的要求。在公司内部员工追求个性化的空间也是很有限的,从进入公司开始就要按照公司所要求的业务标准进行工作,个人在谈客户的过程中也不能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一切都必须严格按照公司的业务要求进行洽谈。公司的个别小型的团体大多数也是组织内部要求成立的,并不是按照员工的意愿组成,甚至还被要求必须参加一下团体的活动,这样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个性文化。

二、针对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针对A公司的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为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推进能有效实施,制定出了企业文化推进实施流程,以便A公司能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在本流程中,将A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企业文化主次的界定、理念文化的完善、制度文化的改进、增加个性化文化活力。

(一)企业文化主次的界定

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文化,它包括了很多方方面面。企业文化对于公司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在指导过程中就要求企业文化有个核心和辅助的区分,没有这种主次的划分就很容易造成文化的混乱进而会导致公司的混乱。所以企业文化的主次界定就显得非常重要。前面问题中就谈到A公司文化的主要冲突就是“坚守承诺”和“保证完成任务”的冲突,首先我们就是要明确到底是公司的信誉重要还是员工的一时业绩重要,很明显对于A公司的长期发展来看是公司的信誉比较重要,而员工完成任务的情况就是要建立在保证公司信誉的基础之上。所以企业文化的主次界定就很明显了以“坚持承诺”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保证完成任务”作为辅助的要求。对于“绝不找借口”就是对于员工自身的要求了,这个是靠员工的个人素质决定的每个人对于借口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的,所以“绝不找借口”只是企业文化对于员工个人的一种期待。

(二)公司理念文化的完善

公司的理念文化是反应公司核心价值观的不容辩驳的,这一层面的文化柔性就注定是很弱的,要么认同要么离开。而且A公司的理念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对于公司制定组织战略、结构和制度都是指导思想。所以公司理念文化的完善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A公司的理念文化就只有对于事物的认真态度,不够全面清晰。在具体工作方面理念文化应该增加“快”就是处理事情不能拖延,尤其是对于客户的工作这方面,只要处理的快就能增加客户体验让客户成为回头客而且增加了更多的客户。在公司内部工作中就必须本质“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仅仅是对自己工作的负责更是要对自己的同事对自己的领导,更要对自己所处的小团体负责。

(三)制度文化的改进

要改进企业文化,就必须保证保障机制的健全,公司制度的完善。因此,A公司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与修改是企业文化落地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制度既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改进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企业文化角度看,企业制度一方面是管理方式的体现,另一方面又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因此,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对于塑造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企业文化的改进如果不能使得员工的行为发生转变,那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没有任何意思,企业文化无法对企业日常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就只能是流于形式。在完成企业文化的导入和培养阶段之后,企业文化应该是成为了员工的特性企业的特性,员工会按照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理念进行工作学习并使之形成一N习惯和自然,只有员工真正意义上完成了自身的转变,企业文化才是真正有了发展的可能。

(四)增加个性化文化的活力

公司的个性文化是公司区别于其他同行业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加公司在行业中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但是A公司从公司的业务个性化到公司组织个性化再到公司员工个人个性化都存在诸多问题,解决公司个性化文化就非常必要。首先,对于公司的业务方面,要想提高公司在业务上的个性化就要求公司必须推出不同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业务标准,或者找到公司擅长的并做到最好,这样做虽然造成了业务单一但是在一个单一领域做到行业前沿同样增加了公司的竞争力。其次,公司的内部组织过于机械化,就连公司的一些小型的组织都是通过公司领导层正式通过并设立的,根本就没有包含什么组织成员的意愿,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正式设立的方式转而鼓励员工自发形成小型的团体并放任发展不进行过多的干涉。最后就是员工个人的个性化,公司应该给员工更多的自由少一些统一标准,鼓励并宣扬员工差异化,尤其是放开对员工谈单的限制。

(五)企业文化建设总结提高

企业文化的改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丰富并积极地完善。在企业文化改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解决不同层面的企业文化,公司全体的员工共同努力改进企业文化,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是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的,企业文化阶段性建设完成后,还必须及时做好监督改进工作,使得公司的企业文化能不断提升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通.如何实现员工与企业目标的统一[J].现代企业文化,2011,(26):113114

[2]刘光明.企业文化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129143

[3]卢领.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0

[4]王成荣,周建波.企业文化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42

第7篇:工业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公共政策;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构成了21世纪各国抢占经济制高点的重要力量。我国虽然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文化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因此,需要借助国家政策的力量,通过制定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中国的文化产业以超常的方式转型和发展。

一、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1.公共财政在文化领域的定位不明确

(1)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足,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上,财政总体经费偏低,地区间的文化事业费差异悬殊,城乡差异悬殊。从表面上看,文化事业是公共产品,与文化产业联系不大,但实际上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也是对文化产业的间接性投资,投入资金相对不足。

(2)地方政府出台的文化产业财政补贴政策效果有限。以动漫产业为例,各地政府的普遍做法是:为入园的动画创作者提供数年免费或折扣的房租优惠,为本地创作的动画片在播出上提供每分钟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的奖励(实际上奖励资金的最终受益者是电视台或外国购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产动漫在数量上的增长,但无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

2.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

(1)文化企业多属于中小型企业,在申报税收优惠时存在不少困难。以动漫产业为例,国家先后出台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发展国产动漫产业,不过,对大部分中小型动漫企业来说,想要享受到这项税收优惠并不容易。自2008年12月出台《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文市发[2008]51号)以来,到2009年底,经全国23家省级认定机构初审通过并上报申请认定的国内动漫企业有303家,最终仅有100家企业通过审核,成为首批被认定的动漫企业。[1]

(2)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范围过窄。例如,多数中小型文化企业无法享受到增值税优惠政策的优惠。另外,除了产业链源头的文化制作企业外,从事文化运营、文化衍生品生产等处于产业链条中下游的企业未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a

(3)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和个人捐赠文化事业的积极性。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引导、培育公众对文化事业的热情。而我国现行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和个人捐赠额都相对较少。有限的税收优惠额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公众和企业捐赠文化事业的热情。

3.文化产业政策价值取向的偏离

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来说,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政策的成败。目前我国现行文化产业政策出现了若干价值取向的偏离。

(1)文化产业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缺失。公共政策要求在公共领域内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然而,从我国目前文化产业政策制定机制来看,政府主导的色彩依然很强烈,文化产业政策或法规条例大多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贯彻;在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表现为政策主体单一。党和政府是文化产业政策的设计和制定的主体,政策体现了党的意志和政府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以致公民参与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路径,机制不畅。

(2)对公共利益价值的偏离。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就在于它的公共性,文化产业政策作为公共政策之一,理应坚持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然而现实生活中,偏离公共利益的文化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农村经济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居民在享受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的比重仍然远远超过了农村地区。因此,当前文化产业政策仍然不能体现文化利益的“公共性”。[7]

(3)对以人为本人价值的偏离。文化产品属于公共产品,为消费者提供的是精神产品和服务人们通过消费精神产品和服务,满足精神需要。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而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却出现了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偏离。

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分析

1.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

(1)完善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政策。完善法制,建立规范有效的公益文化事业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每年增加幅度不应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的方式,减少地区间文化事业投入的差距;文化事业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倾斜,缩小城乡差距。而且要增加国债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加快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2)改进财政补贴方式,变“普享式”为“绩效式”。建议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鼓励文化企业出精品。政府可以采取预购的方式,以高于电视台播出费数倍的价格来预购高质量的动画片,再卖给电视台。这种方式将形成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3)财政出资,对外输出我国文化。文化产品的输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让外国观众接受新的文化是很困难的。我国政府应该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对我国的文化产品进行输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2.完善文化产业的税收体系

(1)针对文化产业新的业态,要及时调整税制,避免税收流失,本着“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努力构建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税收体系。

(2)适度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和范围。制定《文化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严格界定文化企业。经认定的企业,享受与高新技术企业同等的各类税收、财政补贴、融资、土地等扶持和奖励政策。文化管理部门应加强指导,加快企业的认定工作,使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能落到实处。

3.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在价值取向的重构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原则。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价值取向,为社会不同群体的实践活动提出了行动导向。因此,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应坚持公平、公共利益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第8篇:工业文化研究范文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在企业内部成为全体员工共同认知的行动纲领和思想准则,体现了企业的发展趋向和价值观念;在企业外部成为企业的生存方式和经营原则,显示企业的活力和动能并最终体现为企业形象。它存在于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每项业务活动中,可以体现一个企业的管理理念、经营思想、发展前景及员工的工作态度、精神风貌、整体素质等。

有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否优秀、完整,实际上能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如何。因为能够体现一个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不仅有技术、装备、规模等因素,还有凝聚力、创新力、发展力及员工的心智、情操、风貌等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

企业文化植根于本企业的沃土之中,渗透于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机体之内,是企业全体员工通过长期实践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原创性,它不是舶来品,不是单纯靠外力和借鉴就可以形成的。企业的一切规章、制度、条例、规范、规划、办法等,都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源泉和载体;企业文化所表现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理念、共同愿景等,实际上是对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条例、管理标准等的提炼和升华。可以说,企业文化既是精神性的,也是物质性的。正因为如此,企业文化要随企业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完善,不会永远停留于一个层面。而停滞不前,脱离企业管理实践的企业文化必将失去生命力。

2.施工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体系

在长期的生产管理经营实践中,基本形成了施工企业文化体系。尤其是改革开发后,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施工企业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

安全高效运作,优质规范服务,持续稳定发展是企业的发展观。要在安全生产中促进效益提高,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在合作中实现有序竞争;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树立品牌意识、一流意识,建立高效优质的服务体系。忠于职守,敬业负责,诚信待人是施工企业文化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规范。这是施工企业取信于民,赢得更快发展机会和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是施工企业内部强健的重要保证。

以人为本,人企合一,以科学促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是施工企业文化的管理观念。实施严格、严明、严谨和有序、有据、有效的管理;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人性化、制度化、民主化的管理。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安全生产在施工企业压倒一切,是“重于泰山”的问题。杜绝安全隐患,必须将安全意识、安全理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项规章制度、标准条文中。安全无小事,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安全与稳定、社会效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才能做到思想上“零疏忽”、工作上“零违章”、设备上“零缺陷”,最终确保“零事故”。

3.施工企业文化助推企业管理机制变革

施工企业文化在施工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建设过程中酝酿形成,而施工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制定也脱离不开企业文化背景。本文由收集整理因此,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规范除要反映本企业的业务特点、技术要求、企业属性,考虑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发展远景等因素外,还必须体现施工企业文化的特色。

施工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在符合当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方向和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能够被企业员工认同,符合员工共同认知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为本,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不搞空洞无物的形式主义条文。

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及员工的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后者又与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客观实际密切相连。客观世界的变化必将引起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员工价值观念的改变,从而打破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间的平衡。为了实现新的平衡,从企业文化的视角修改和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使之适应新的业外部环境便显得十分必要。如此,又形成了新的管理模式,并使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这就是施工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4.完善我国施工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4.1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要结合企业实际

企业规模扩大并不等于规模经济。那种认为通过利用各种资产手段将劣质资产大量纳入自己企业并在短时期内迅速膨胀就构成“规模经营”格局的企业领导应该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要老想着实现快速增长,尽快追赶上领先自己的竞争对手。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目标时,应从企业实际出发,不能片面求大。实际上,企业规模只有与其所拥有的资源能力相适应时,才能发挥规模效应。

4.2对企业战略管理各要素的重新整合

将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五大要素按照入世后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进行重新整合,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资源结构、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使之更加符合入世后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

4.3选拔、培训适应战略管理新要求的管理者

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超前意识、长远意识、全局意识和权变意识,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做到:第一,思想敏锐,目光远大,能预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提早做决策并付诸行动;第二,作为战略管理者应经常考虑长远的问题,增强预见性;第三,心中必须时刻装着企业全局,考虑企业整体的利益。从维护企业总体利益出发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四,在战略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一切都要从现实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善于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创新性,机动灵活地处理问题。

4.4构筑动态的战略管理系统

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不仅是静态的各个要素间的重新整合,而且要构筑科学的、动态的和具有适时反馈功能的管理系统。战略管理层要及时接纳系统终端对市场各种信息的回路反馈,修正管理系统中心的各项参数,重新整合后输出到终端,实现战略管理的“互动”,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系统控制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5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自主意识

企业核心管理层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管理新思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改革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走出管理混乱的泥潭,重塑辉煌。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自觉地转变思想和观念,尽快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定位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的行为,并促成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追求效益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是企业实现战略管理创新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第9篇:工业文化研究范文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企业与国际化的大型石油企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按照现有的发展模式我国石油企业与国际化大型石油企业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因此政府应在我国石油国际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石油工业基本上处于无指导,无规划,的状态,三大石油公司在总体上未形成合力,相互之间没有统一的发展战略,并且存在无序的竞争。

法律约束是维护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虽然当前有关石油工业的法律正在不断的制定和推出,但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我国石油工业仍然缺乏完整的法律体系。这给我国石油工业的国际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我国石油工业国际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外汇审批制度以及相关保险制度的缺陷等制度在客观上阻碍了我国石油工业国际化的进程。在国际合作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质,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伴随着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石油的供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石油的供求矛盾。石油理所当然成为各国政治活动重要的博弈点,而且常常与国际环境和产油国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紧密相连。中东的三次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这些无一能与石油脱掉联系。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目前中国所能得到的是:已经开采又被弃置的地区;高风险或战乱地区;新开采地区,如中亚、俄罗斯等。目前我国石油工业国际化的主要地区大多政局不稳,国际化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因此,我国石油工业国际化面临巨大的政治经济风险。

石油工业的发展不能离开国际化的大背景,中国石油工业只有在全球的视野下才能获取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走出去”的战略是这种发展的必然,实行石油工业国际化符合石油工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然而石油工业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我国的石油工业国际化还很不成熟,各种各样的问题依旧存在,为了更好地实施石油工业国际化,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包括目标体系、核心体系、关键体系和保障体系四大部分的石油工业国际化的构架。

1、目标体系—石油供应的安全

中国石油工业国际化的目标在于获得石油这种战略性资源,保证石油的供给,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行业。维护石油的安全供给是维护国家安定稳固的基石。在全球然为内实现石油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海外的石油生产和存储基地,加大我海外石油的利用力度,逐步提高我国石油的供给,维护石油供给的安全。只有以此为目标我国石油工业才能发展的更持久更健康。

2、核心体系一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中国石油工业实现国际化的根本就在于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在石油工业国际化进程中,我们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也缺乏进入国际市场的经验和网络,因此,我国石油工业继续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就必须培育石油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对石油开采,提炼,加工,应用等相关科研技术的研究,提高石油工业的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与国际上大型石油企业和科研机构院校的联系,努力提高我国石油工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3、保障体系—政策软环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