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营商环境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营商环境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营商环境现状

第1篇: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效应;国际产业转移;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2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的国际流动日趋频繁,直接投资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本生产要素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规模迅猛发展,FDI在弥补资本形成不足、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功不可没。然而,在充分肯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外商直接投资也给我国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已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并由此极大的促进了国内产业发展和出口扩张,但是由此导致的副产品――污染排放也为我国的环境承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1 国际产业转移的机理和原因分析

从近代经济史来看,人类社会共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其中最近一次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而中国巨大的成本优势和潜在的庞大市场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

1.1 低廉的劳动成本

一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经历着不同的阶段,最初,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化纤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抢占国际市场,而本国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给发达国家的企业造成了很大困境。与此同时,中国正经历着城市化的最初阶段,经济还不发达,城市中涌入大量从农村走出来的低成本劳动力。由于产业转移的重点是低附加值的制造加工业,操作简单机械,不需要很高的教育程度和知识积累,因此一般的工人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岗工作。劳动力作为企业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之一,劳动力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空间,低廉的诙力成本是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宽松的政策环境

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本推动,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更多地利用外资,弥补我国资本形成不足的缺口,我国为外商投资创造了极为宽松的投资环境,各省市也纷纷出台各项优惠政策。例如,免交土地使用费,减免企业所得税等。在环境管制方面,也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标准。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日益严格,从事污染密集型产品生产的企业要承担高昂的治污成本,特别是石油加工、造纸、金属冶炼等行业,污染控制费用已经占到企业总成本的30%左右。因此,为了节约成本,许多跨国公司都将这些高污染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了在国际产业转入国和转出国生产执行不同的双重环境标准。据悉,日本已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美国也转移了40%以上。

1.3 潜在的发展空间和庞大市场

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战后恢复和其后二十年的迅速发展后,发达国家开始将国内已经或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里的边际产业可以是指在投资国已经处于衰退期的产业,也可以指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一生产环节,如研发、加工、营销、售后等属于边际性生产环节。由于投资国在技术、资本上的领先优势,这些“边际产业”对于投资国来说是即将被淘汰的夕阳产业,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则是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企业更有可能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发达国家通过将“边际产业”依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保留发展尖端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从而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得到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质量的现状分析

随着上世纪末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我国目前已经成为接受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我国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质量令人堪忧。

2.1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和产业特点

在投资区域方面,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如表1所示,从2010年到2015年间东部地区集中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接受外商投资较少,几乎不足10%,中部地区外商投资额有所增加,西部地区没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在产业分布上,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由表2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底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有442249个,占所有FDI项目的70%,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788.68万美元,占全部FDI金额的62%。由此可知,制造业是我国FDI的主要投资对象。而事实上,工业是被公认的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而第一、三产业产生的环境污染比较少,因此,为了探究FDI是否由于大量投资于污染密集型产业而带来环境污染的转移效应,下面将继续观察FDI在污染密集型行业的投资情况。

2.2 FDI在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分布

在参考夏友富(1999)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严重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引进外资的实际情况,可计算出在各个污染密集型行业中(包括严重污染密集型行业)外资的投资比例。在我国主要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食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份额都达到了40%以上。其中,在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品业的投资份额达到52.58%,在造纸及纸制品业的投资份额达到44.17%,这两个行业属于严重污染密集型行业,其生产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化学污染物,污染防治困难,环境成本很高。平均来说,在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中,外商投资份额已经超过30%。另外,从2006年到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显示,除了个别行业外,大多数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外资投资份额呈明显增加趋势,总体投资份额提高了5.08%,部分产业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总的来说,FDI在我国污染型产业中的投资情况确实比较严重。

3 外商直接投资引致环境负效应的原因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可能通过污染性投资给中国的环境质量造成负面影响。那么外商直接投资是如何影响环境的,其传导机制和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3.1 过分追求GDP增长而忽视环境质量

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子告诉我们,污染一旦形成,治理成本很高。FDI投资于污染密集型产业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带来的经济增长。目前在评价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指标是GDP。作为总量核算的核心指标,GDP在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传统的GDP核算体系并没有考虑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危及到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近年来,有关专家和学者提出GDP是“灰色”GDP,因为它只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增长与否,而不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中国创造了GDP年均增长超过8%的世界奇迹,但与此同时,中国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也同样惊人,据中国科学院统计,每年新增的GDP中至少有13%是通过生态环境透支实现的。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然而传统的GDP核算在衡量经济增长时,忽视了污染所导致的环境质量的下降,以及对人类健康、财富的影响,甚至于有时用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费用也被当成国民收入、社会财富的增加来加入核算,但事实上,这些费用只应当成为社会成本的增加。只有扣除生态环境损失之后的“绿色”GDP才是真实的GDP,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真实发展和进步。传统的经济增长衡量方式的缺陷使我们在引进外资时,过分的追求GDP的数字,而忽视了环境质量。地方政府为了创造政绩,往往给外商直接投资方很多优惠的政策待遇,其中自然也包括对环境质量下降的容忍:一方面对污染工程不重视,不给予积极的治理;一方面盲目发展高能耗、重污染的产业,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这时一种政府的短视现象,环境污染对居民生活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许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会显现出来。因此,往往为了短期形式上经济增长的目的,而牺牲了长期的环境利益。

3.2 过于宽松的环境标准引致污染性投资

根据环境比较优势理论和污染避难所假说,环境标准低的国家会成为污染避难所。首先,若将低环境标准看作一种生产所需的要素,一般的,假如有国家A和国家B,国家A的环境标准相对低,则国家A具有低环境标准比较势,将生产和出口低环境标准要素密集型产品,而国家B将生产和出口非低环境标准要素密集型产品。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污染产业的FDI会从环境管制严厉的国家转移到管制宽松的国家。面对发达国家越来越严厉的环境管制,污染密集型的生产正在成为其陷入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相对较低,这就吸引发达国家将污染性产业转移出去。

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在相对宽松的环境要求下,FDI进行了大量的“生产”型投资,制造业吸收了60%以上的投资,其中大多属于技术含量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对于高科技行业的投资很少。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资料,2013年外商投资于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30582家,占全部外资企业的40%,其中投资于高度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17740家,占一般污染性投资的一半以上。这组数据说明FDI对于污染密集产业,特别是高度污染密集产业有较大的投资偏好。这些产业在生产过程中若不加以治理则会直接或间接产生大量污染物,有害生命健康,促使环境恶化,影响生态质量,并且污染防治较为困难,需大量的资本、技术和管理资源来建立合理的污染防治和处理系统,营运成本较高。事实上,中国目前已出现了两头在外,污染在内的畸形生产结构,即中国进口原料(如石油、铁矿石)经加工后出口成品(如化纤服饰、化工和电子产品),污染性的生产过程则基本在中国进行,中国从事的是生产链底端的“边际环节”,也是经济附加值最低的部分,被喻为“世界工厂”。中国只赚取一点菲薄的加工费,而这些加工费与治理污染所需费用相比,可谓杯水车薪。

3.3 对外资企业生产的环境污染监管不力

在污染发生后,地方政府对环境监管的执行不到位也是促使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首先,我国缺乏一套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的环境效应的评价体系,因此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难以进行监控和测度。其次,缺乏合理的企业环境污染披露机制,当环境破坏发生时,往往难以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企业,最后不了了之。最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综合性环境规制体制,而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对短期经济业绩的追求,地方政府往往对中央的环境政策非完全执行,对所辖的外资企业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往往惩罚不力。

综合看来,传统经济增长衡量方式的缺陷,导致我国在改革开放中过分追求引资规模而忽视了环境保护,于是在较低的环境标准下,外商投资者具有向我国转移污染密集型生产的倾向,进而导致环境效率的下降。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改善FDI造成的环境成本。

参考文献

[1]Amdreoni,J&Levinson.The simple an alyties of the environmen talK

uznets curve[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6739,1998.

[2]Gentry,B.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Boon or Ban for the Environment[J].Pollution Management discussion note:InFocus,2000,(09).

[3]夏友富.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现状、后果及其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3):109-123.

[4]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04):19-26.

第2篇: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经济形势;工商管理;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能够快速的适应世界的发展趋势,为了能够适应当今的中国社会的需求,政府从管理的方法、管理的能力以及管理的观念着手,对我国的工商管理进行一个大方向的变革。工商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之一,必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其内部进行改革,以便适应当今工商管理的需求。然而,由于目前的思想观念、机制体制、当前的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当下的工商管理现状改革和建设没有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我们政府应重点抓工商管理部门,对工商管理的方法、观念进行探索思考,再加以完善,发挥其工商部门的职能作用,给我国创造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

一、工商管理的概念

工商管理是指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通过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等机关,运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对我国的市场经营主体、市场行为、市场秩序进行监督管理。市场经营主体、市场行为,它包括商品市场、生产加工市场、零售批发市场,有形、无形的市场等等,通过行政管理监督和行政执法等,实现我国的市场经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行和发展,促进市场经济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下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二、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

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影响下,我国工商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工商管理体制不完善、工商管理执法力度不强、工商管理人才欠缺等方面剖析我国当下工商管理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国未来工商管理的发展打下坚持的基础。

1.工商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先,工商管理体制是指导工商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导向。工商管理工作又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当下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中,对比之前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要适应我国当下的经济环境,工商管理体制势必也要相应的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次,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工商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实施管理体制、监督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壮大,地球村的出现,我们的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经济环境转型为互联网式的现代化技术的经济环境,但是我国的工商管理体制并没有因此进行改变,还是沿用以前的方式在执行,因此导致工商管理工作、工商管理体制等方面没有很快的适应当下现代市场管理的需求。最后,由于工商管理体制不完善,引发了诸多的问题,比如非法的经营主体的出现、假伪劣产品的盛行。现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并且趋向多样化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快速完善我国工商管理体制,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环境能够正常、公平、公正、有序的进行。

2.工商管理执法力度不强

首先,在工商管理工作过程中,执法也是工商管理的组成部分,严格、公正的执法对市场经济环境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时所运用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皆需要执法的帮助,而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存在诸多不和谐、扰乱市场环境、市场秩序等行为,都需要严格的执法监督,才能改变现状。其次,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影响工商管理执法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加之管理部门对工商执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和管理部门对工商执法效率的弱化,导致了工商执法力度明显下降。最后,由于国家政府对工商管理法律法规的界定不清,导致工商部门面对一些违法违章的行为,不知是否该管理,这就导致工商部门的执法权与工商管理法律法规之间产生了矛盾,长此以往,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在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得不到重视,自然而然导致执法的权威性下降。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不同势力的阻止和保护的施压,严重影响工商管理部门正常、公正、有序的工作,尽管工商部门发现诸多非法经营个体、经营产品,却无法遵循工商管理法律法规执行,造成工商管理在执法过程当中面临着重重的阻碍。

3.工商管理人才欠缺

首先,人类的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人而独立存在,因而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围绕人而进行的。而任何市场的竞争都是以人才的竞争为主,因此工商管理人才的优劣才是核心的要素。人是个体的存在,自身的能力强弱皆与自主的能动息相关,因此他决定着技术层面的不同。其次,我国在人才的培养上,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的培养方面,而忽略了如何从根本上提高一个人的管理能力,如何激发一个人的管理潜能和创新、应变能力。最后,我国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相较发达国家来说不论从培养的手段还是教育的思想皆落后,这导致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在创新方面、管理知识方面、实践方面、管理专业能力、分析市场能力等方面皆有所欠缺,长期以往,导致了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出现严重紧缺的情况。

三、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对策

本文针对我国工商管理存在的现状,提出了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强化工商管理执法力、加强工商管理人才培B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

首先,面对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必须完善工商管理体制,才能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的跟上其步伐。其次,工商管理部门除了要完善工商管理体制之外,并要对当下的工商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了解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才能更加全面的知道当下的经济情况,在此基础上,工商管理部门才能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最后,当前经济一直处在变化当中,因此工商管理部门不应停步不前、固守成规,要时时的与时俱进、不断的拓展管理能力、拓宽工商管理的覆盖面,提高工商管理的执行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工商管理工作的效率。

2.强化工商管理执法力

首先,从执法的标准上国家政府要进行一个全面的优化,将目前所涉及到的工商管理执法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综合、全面的调整,给工商部门提供确实有效的法律法规政策,在此基础上,才能提高工商管理的执法效率,保障工商管理执法发挥最大的作用。其次,工商管理执法相关人员,应明确工商管理工作的执法意识,对工商管理执法的法律法规、各个标准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这样才能确保在工商管理工作中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效率。最后,在工商管理单位,应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养,规范他们的执法行为和执法准则,这样才能保障工商管理执法实施有效。

3.加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首先,要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只有具备创新的意识才能够肩负起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相关工作。其次,在培养的途径上,除了采用传统的高等院校的教学原则,更应该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最后,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面皆因与时俱进,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独立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增强社会的实践能力,达到提升他们在工商管理工作中的综合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研究工商管理的概念和现状,了解到我国的经济环境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只有时时关注、明确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才能够与时俱进的提出适应当下工商管理现状的对策,国家政府应重视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才能确保在未来工商管理工作中,保障我国工商管理工作公平、公正、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王轲柱,孙永波.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思考[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2]马云阔.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第3篇: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经营环境

中图分类号:F49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153-04

互联网科技的出现,使一些具有发现性眼光的实业家首先看到了其中所存在的巨大商机,1994年4月12日美国亚利桑那州,两位从事移民签证咨询服务的律师坎特和西格尔,利用互联网,把“绿卡抽奖”广告发到多个新闻组,他们仅用20美元的上网通信费用,吸引来了25 000个客户,赚到了10万美元。这奠定了世界网络营销史的开端。本文所要研究的就是自此兴起以后而风靡全球的网络营销目前在中国的存在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向。在这里网络营销所指称的就是基于互联网,包含网络推广与电子商务两大要素在内,而以网络推广为“攻心”手段,实现销售的新兴营销模式。其中网络推广主要就是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推广,而电子商务则是指基于网络的销售。

在中国,网络营销自1997年诞生之后,短短数十年间逐步走向正规化的发展道路。理论方面来看,目前,无论是关于网络营销的书籍还是各类网站都已经很多了。从实践方面来看,网络营销的商品已经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各类大件物器,从各类实物到虚拟物品,中国的网络营销正在逐步充塞各类市场。但是,作为一新生事物,从理论到实践,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一、界定网络营销概念及其内涵

关于市场营销的定义,西方市场营销学者从不同角度及发展的观点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于1985年所做的定义:市场营销是对思想、产品及劳务进行设计、定价、促销及分销的计划和实施的过程,从而产生满足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在这一定义中,可以明显看出,市场营销就是卖方在识别、分析、评价、选择和利用市场机会的基础上,从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需求出发,有计划地组织企业的经济活动,完成销售的过程。

在卖方按买方的需要供给产品或劳务,使买方得到满足,同时买方则付出相应的货币,使卖方也得到满足的这一过程中,依据卖方营销手段的不同,可以将营销分成不同的类别,最基本的分类就是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所谓传统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或其他组织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存储和运输、产品销售、提供服务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经营活动。在这一营销模式中,一般都是制造商生产出成品后通过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营销渠道对外销售产品,产品一般需要经历好几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这样臃长的供应链不仅降低了产品的时效性,而且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网络营销它来源于传统营销,但与传统营销有有着巨大的区别。网络营销突出特点是利用互联网作为手段,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关于其概念的界定,因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迅速地变化。但是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其实质内涵是相对稳定的。广义地说,凡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的营销目的的营销活动,都可称之为网络营销。这就是说网络营销贯穿于企业开展网上经营的整个过程,从信息、信息收集、到开展以网上交易为主的电子商务阶段,网络营销一直都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从“营销”的角度来说,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这个定义说明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了解顾客的需要并满足他们;同时,它也不再是促销这么简单,而是贯彻于整个营销过程的事情:从产品推出前的市场调研,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再到营销传播,再到售后服务,网络营销贯穿营销的整个过程。

因此,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传播手段,通过对市场的循环营销传播,达到满足消费者和商家诉求的过程。简单的讲,网络营销就是指通过互联网,利用电子信息手段进行的营销活动。

二、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演进轨迹及其现状剖析

无论是传统营销还是网络营销,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销售,对于任何一个的企业来说,其经营活动开展的基础就是与外部各种环境建立关系。基于互联网的推广与营销而兴起的网络营销,其实质也就是营造网上经营环境。这也就是说,无论是传统的营销还是新兴的网络营销,他们都遵循着一条永恒不变的规律:推广与销售的无限循环。网络营销资深专家冯英健指出:“所谓网上经营环境,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与开展网上经营活动相关的环境,包括企业网站本身、顾客、网络服务商、合作伙伴、供应商、销售商、相关行业的网络环境等。”因此,互联网的出现,它所改变的也仅仅是企业的经营环境,这种环境的改变,也就改变了传统的推广与销售方式。

(一)网络营销的兴起

第4篇: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模式;虚拟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7日

一、河南省外贸企业经营环境现状

自中国加入WTO组织以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图1和图2分别分析了河南省近五年(2008~2012)的进出口变化情况和出口总值的增长状况。(图1、图2)

但根据WTO规则,WTO组织各成员之间不能采用不同的政策措施,外贸企业享有“国民待遇”;跨国公司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也不断增长,这使国际贸易中的许多投资环节得以压缩或简化,供应商和用户直接交易的机会越来越大,这些变化对专业外贸公司传统中介的地位发起了很大的挑战。目前,河南省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在不断恶化,而外贸企业并没有为适应环境变化做出积极的调整。河南省外贸企业长期以来固守简单的进出口业务运作模式,大多数外贸企业不生产产品,而是根据外商需要临时寻找生产厂家,其职能局限于寻找买方和卖方,充当中间商。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容易出现生产企业跳过外贸企业直接与外商交易,从而将外贸企业排除在供应链之外。另外,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资源的透明度不断增强,外贸企业原来充当供货商和客户之间纽带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传统的外贸企业越来越被认为是供应链的多余环节。因而,在现有的基础上,外贸企业必须对所处的供应链进行评估,分析自身应选择何种类型的供应链模式,通过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模式优化,取得更好的发展。

二、河南省外贸企业供应链现状

(一)河南省外贸企业供应链模式现状。河南省外贸企业目前采用的供应链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供应商——生产商——外贸企业经销或——国外客户”;二是“供应商——外贸企业研发设计并管理——国外客户”,目前采用前者的大约占70%,采用后者的大约占30%。河南省外贸企业目前采用的经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或经销其他生产企业的产品,代为出口;二是外贸企业自己有生产和加工基地;三是两种方式都有,既有自己的生产加工实体和产品目录,同时又代其他企业出口,赚取额外利润。

从近几年的出口金额分析,采用第一种方式的企业占20%,采用第二种方式的企业占到25%,采用第三种方式的占到55%。在整个外贸供应链中,企业获得订单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国外客户主动下单,这一类型占到25%;二是由外贸企业主动开发客户,这一类型占65%,两种方式同时使用的占到10%。从河南省外贸企业在供应链结构中的地位来看,一部分外贸企业在供应链中参与到了前期的产品设计、生产计划以及后期的质检测试工作,并始终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管理过程;这一部分企业占到55%,但也有一部分外贸企业不参与供应链环节中的生产及管理工作,这一部分占到45%。

(二)河南省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是通过组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过程中实现连接和协调来进行。河南省外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初始阶段,对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理解主要关注在自身企业和供应商的层面上,关心的问题主要是考虑保证货源和客户及降低成本等,而对如何利用供应链管理提高效率、提高对客户的响应速度等考虑较少。

1、上游供应商管理信息水平较低。外贸企业越来越重视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管理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并设立专业人员管理供应商关系,但从总体上看,供应商管理水平仍较低,外贸企业应加大供应商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虽已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从对客户的管理水平来说,很少外贸企业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管理客户。虽然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开始关注自身产品在供应链下游的情况,为新产品的研发和售后服务反馈信息,但其服务水平仍有不足。

3、供应链管理缺乏柔性。多数外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还是传统的预测——计划模式,不确定性的应变能力较低。

4、供应链存货成本较高。目前,外贸企业供应链存货规模整体水平偏高,部分企业的库存占销售量比重的10%以上。这就造成了较高的供应链成本。另外,高比例的库存意味着低效率的资产周转,这也使得供应链的成本较高。

三、河南省外贸企业供应链模式选择及优化

(一)外贸企业供应链模式选择。外贸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供应商信息和客户信息,并培养了有国际贸易经验和熟悉产品的专业人才,积累了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基础。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外贸企业必须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关联、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按照供应链绩效管理评价模型SCPR1.0的评价标准,根据相关数据资料来看,采用“供应商——生产商——外贸企业经销或——国外客户”供应链模式的企业的绩效水平得分在80分以上的达45.5%,在70分以上的企业达到73%;采用“供应商——外贸企业研发设计并管理——国外客户”供应链模式的企业的绩效水平50~70分之间的企业达25%,75%企业的绩效水平低于50分。从这两种供应链模式类型的总体的绩效水平不难看出,“供应商——外贸企业研发设计并管理——国外客户”这一类型的供应链模式的绩效明显要高。由此可见,“供应商——外贸企业研发设计并管理——国外客户”这一供应链模式,是河南省外贸企业合适的选择。

(二)外贸企业供应链优化策略——虚拟企业模式。河南省外贸企业大多规模小,造成了资源浪费、信息流通不畅及效率低下等问题,这就需要构建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以外贸企业作为核心企业,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作为合作伙伴,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重新组合企业内部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资源,以互联网为基础实现供应链上信息的共享,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客户需求。虚拟企业模式能对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起到优化作用,具体的优化措施如下:首先,外贸企业要做好角色转变,从传统的贸易中间商向供应链管理者转变。河南省外贸企业对本地的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十分了解,并拥有有贸易经验和熟悉产品的专业人才,积累了一定的客户关系,外贸企业应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发展供应链管理能力;其次,在外贸产业链中,中间的生产环节附加值较低,上游的设计、研发环节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等环节附加值较高,外贸企业要在做好主业的同时,不断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再次,外贸企业作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要逐步创建自主品牌;最后,构建虚拟企业模式,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或外贸企业为基础,建立基于该条供应链的虚拟企业,联合供应链上其他企业,通过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和风险分担,来提高供应链的柔性,保证外贸企业按时保质保量满足国外客户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第5篇: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 工商管理 战略转型 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推动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市场经济体制也随之不断完善,基于这种发展形势,市场环境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企业要顺应趋势的发展,唯有战略转型才能保障企业能够在新的环境中稳定健康的发展与进步。企业转型期工商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过程的规范及企业稳定快速的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中小企业战略转型的现状

1.1企业工商管理目标模糊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市场又为企业的活动开展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环境,实现了合作共赢。然而,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有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存在着一种跟风现象,而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变化,盲目模仿成功企业的战略模式,忽视了自身企业文化的传播和企业管理目标的重要性,而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最后连自己的未来面目都模糊不清。

1.2企业战略体系不能与时俱进

在企业实行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体制的落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并没有真正了解市场环境、目标消费者和企业自身的实力,仅从良好的意愿出发,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具体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在管理者和员工心中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进而导致企业的众多工作不能有序开展,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进度;同时,企业在工商管理方面执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只是盲目的照搬照抄他人的先进管理方法,在运用时不懂得变通创新,不利于企业的有效管理。

1.3企业战略经营模式落后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采用较为传统的经营模式,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能与市场的发展情况相结合,决策的科学性不够强,同时这种经营模式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状况,缺乏监督和制约,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种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的局面,使得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

2工商管理在中小企业战略转型中的发展意义

2.1工商管理体制的改进与创新

在国家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企业工商管理的工作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要想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促M企业的经济发展,就不得不完善与工商管理相关的一系列管理体制改进与创新。其中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是企业的灵魂。通过企业战略转型,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和实施先进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人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使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生产效率提高,促使企业生产作业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信息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从而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

2.2对企业战略转型改革进行正确引导

为确保中小企业战略转型改革取得成功,需要加强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转型改革工作进行正确有效地指导、引导与支持。我国加入WTO后,部分企业发展水平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生产方式落后、设备也较为陈旧,从而导致整个经营状况不佳。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快速变化,要求企业建立高度灵活、富有弹性、适应市场变革、对市场需求能够快速响应的动态柔性组织结构,在制定战略转型改革时,保证战略转型能够适时调整、伸缩自如。只有在总体上做好规划与安排,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中小企业战略转型改革这一重要任务,而且能有效保障其资源不会出现浪费。

2.3企业应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立企之基,兴企之本。人才是企业的发展需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人才是企业战略转型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就必须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企业工商管理更需要培养管理人才,他们可以帮助企业合理规划,有效管理;他们能快速准确的为企业分析利弊,找到最佳的发展路线;他们也可以为企业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帮助企业进一步发展。所以企业要充分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开发的重要意义,妥善解决现存的突出矛盾,从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高度,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加快培养优秀人才、重点培养骨干人才、抓紧培养紧缺人才、超前培养后备人才,建立完善良好的培养开发机制,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2.4工商管理工作在企业转型中的服务作用

工商管理部门做好服务与支持,正确引导、帮助企业战略转型发展,从而才能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方向。通过结合企业自身的条件,工商管理部门依照高水平的工商管理水平进行引导,才能有效地推动企业转型改革,从而让企业快速地适应市场需求,取得企业转型发展的成功。因此,工商管理部门不仅要做好监督工作,还应该配套一系列职能服务,以支持中小企业完成转型,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在进行转型发展过程中取得长远的利益目标,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3总结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工商管理,要充分发挥工商管理在企业战略转型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市场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管理,才能有效提高我国中小企的管理体制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才会提高,企业的业绩才会蒸蒸日上,才能有效保障市场经济和企业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关键词:微商;发展现状;问题;策略

微商是移动电商一重要的分支,已成为生活中常见内容。有人曾说:经过了2015年发酵,微商在2016年将迎来新的发展。微盟的CEO孙涛勇曾预测,在未来的3~5年间微商会迎来新爆发。可见微商仍会以破竹的姿势活跃在人们社交生活中,不过最关键的因素是有关部门可以做好监管工作,微商同时也有一种自律的意识,避免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和暴力刷屏方式等。

一、微商概述

微商,顾名思义就是企业或者个人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商品流通活动,是基于微信生态的社会化分销模式。现今存在的微信营销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即企业行为的B2C模式和个人行为的C2C模式,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企业推广这三种基本的形式实现商品流通。

二、微商的现状

微商的迅速崛起,对于零售业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商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微商爆发式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微商,据查资料,目前微商的数量达到了1000多万,当前的微商主要是个体,当然也有基于企业服务号的形式。微商为何发展的如此之快,人们也争相进入微商行业,究其背后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一)“零门槛”。现在很多人都希望创业,不过实体店经营成本无疑才是最大的,他们不但需要承受货物投资的压力,还包括电费、人员费用、装修费用等等。创业高风险和高额成本让大家望而却步。现在微商的门槛低,环境自由轻而松,给卖家进入条件很宽松。

(二)操作方便。微商只需在QQ空间、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发产品图片,配上文字说明就可以了,不用缴纳高额租金也不需在开店前办理工商税务等申请注册手续,凭借各种有利的条件,促使很多人开始对微商趋之若鹜。

(三)主动式的营销。每天微商能够直接给相应客户群发产品消息,能够让客户更加直观地了解店家产品特性和信息。可以更好地积攒店铺产品粉丝,形成品牌效应,从而扩大产品影响力。此外,做微商时间比较自由,能够随时随地在社交平台产品信息,自由时间的模式吸引了大量学生、家庭主妇、上班族等利用空闲的时间做兼职,从而赚取一定收入。

(四)经营风险较低。虽然目前微商竞争很大,微商客户绝大部分都是自己朋友圈的熟人,买卖上访十分轻松,并且很方便,相对压力较小。一旦某种产品销售不好,还能够同时经营其他产品,有着较大的灵活性,这种转换方式并不会像实体店那样,需要承受较多的压力和局限。

(五)浏览量大。现在中国手机的用户量已经大于10亿人,微信的用户更是高达7亿人之多,还有QQ用户、微博等等,数量是十分庞大的。微商业主每天将自己的产品信息一次,其朋友圈好友拿起手机翻看时候,这些人都可能成为微商业主的潜在客户,相当于你今天就有等同于好友数量的客户进入你的店铺,并且还能是遍布各地的客户。

三、微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约束监管。微商和很多电商类似,行为较为自发,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很多买卖是依靠互相信任的私人交易,一旦发生问题,很难挽回。特别是现在盛行的模式,个体作为一个营销团队的下级,对于上级承担着很大的风险。另外,由于微信买卖没有像淘宝一样的监督平台,顾客如果买到质量残次品或者假冒伪劣产品很难维权。

(二)强制推销。一切营销都应该重视客户的体验感受。而目前,微信朋友圈卖货出现了刷屏现象。长时间、连续地占据朋友圈版面。朋友圈本来是以用户联系朋友、关注朋友动态、与朋友分享交流为初衷的。当被大量的商品信息所占据的时候,用户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和抵触情绪,甚至会有拉黑、屏蔽等现象出现。此时“微商”本身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B2C模式存在问题。一是用户积累困难。公众号和企业在进行销售时,前有朋友圈卖货,后有其他电商平台的竞争,很难在其中找到自己行之有效的生存法则,用户黏着度低、用户增速低。二是产品较单一很难持续盈利。公众账号和企业“微商”们大多走的是专注某品牌产品的路线。与其他形式销售比起来,B2C“微商”较难给用户以新鲜感,用户可能更愿意选择其他电商平台购买此品牌的商品。

四、微商发展应对策略

(一)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由于于“微商”个体交易的特殊性质,微信平台对一些扰乱市场行为,例如假货、质量问题、三无产品等起初是处于一个放任的态度。在经过了“微商”市场自发性的发展一段时间后,由于乱象丛生,投诉层出不穷,官方开始实行一些限制政策。

(二)从业者自我约束。从业者作为“微商”的主体,是微商将来发展的关键所在。部分决定整体,行业风气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微商”从业者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敏锐度。坚持诚信经营,对自己所做的每一笔交易负责,摒弃投机取巧、盈利至上的思想。

(三)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需要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宏观环境。对于市场最有约束力的仍是法律法规条例。有关部门应不断制定完善互联网环境下,包括电子商务、微商的法律法规。根本上给“微商”市场约束力。

五、结束语

微商经过了两年的野蛮生长,将随着国家开始规范微商市场,迎来一个成熟而良性发展的时期,微商必须认真做好质量,做好产品,才能吸引消费者,才能生存下去。而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微商更加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企业为适应经济政策的需求,进一步落实党的相关政策法规,采取了很多相关的措施。企业在不断地改制和转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新思想、新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不断了解新概念,学习新知识。而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也是企业家必须掌握和学会运用的一门学科。基于此论文综合分析了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 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企业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

首先,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结合了管理学思想、工程技术及企业的综合性分析研究的管理学学科,是企业的必修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企业的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可以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学到一些企业管理相关的研究方法,同时可以较为全面地提高管理者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相关工作技能,也有利于其开拓精神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其次,企业管理包含企业的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生产管理、品牌管理等。同时,也包含一些企业的软性资源建设,比如企业文化,企业的一些公益活动等。而企业工商管理正是通过对这些日常数据的分析,还调控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工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针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策略,从而最终促进企业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2 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

企业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工商管理概念随之引入,企业管理指导思想也不断地发生巨大的转变。综合来看,我国企业工商管理还是存在一些比较明显且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就本质而言,企业的市场竞争是企业间实力的较量,更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比拼。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出现战略目标不明确、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机制僵化、生产活动闭塞、生产部门与市场部门协调不及时、日常管理混乱、组织结构缺乏柔性、工作人员执行力不强等问题[1]。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运作,进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导致企业难以满足经济规模化的发展要求。

2.2 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不强

目前很多企业盲目地采用“零库存”策略,忽略企业的经营模式中最为关键的是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生产模式的有机结合。如果生产部门只顾自己的生产工作,而市场部门也不能有效及时地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这样极容易导致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销售出去,因为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企业的原有产品无法满足这变化了的需求。最后,积压的产品不仅占用了企业的生产资料,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管理费用。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企业对于物流环节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意思到物流的重要性。

2.3 企业工商管理目标不明确

很多管理者以追求高额利润为企业的首要目的。财务报表中的数字的增长,已经不能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开始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更多的企业越来越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注重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2]。除此之外,企业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人生意义的实现更加关注。

2.4 企业工商管理国际化意识不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地域问题对企业管理者的约束力不断变弱。企业管理者对于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要求管理者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同时,也要适时地调整企业的经营模式、产品结构、管理方式等。然而,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国际化意识严重欠缺。

2.5 企业类型的转变难度大

改革开发初期很多企业都是按照生产型的企业进行建设,企业依靠的是外来的订单。正因为这种类型的企业不断增多,而且没有及时转型,才使得我国很多企业都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3]。现在企业管理者开始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逐渐转变企业的类型,向着学习型企业转变。但是很多企业仍然通过减少工资、不断裁员的方式实现企业升级,而忽略了提高企业自身实力的重要性。

3 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分析

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实践研究还是理论研究来看,企业工商管理都呈现出不断创新的发展趋势。论文结合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现状,从企业管理模式、企业价值、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对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做了详细的探讨。概括而言我国企业工 商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工商管理的管理核心,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迅速地发展,企业价值的内涵和外延将更深更广,经营管理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学习型企业大量出现并发展等,具体内容如下。

3.1 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核心管理内容

最新工商管理的研究成果表明,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发达国家工商企业管理变革,这种变革使新的企业工商管理理念随之产生。最显着的就是知识资本代替金融资本等其他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企业的动态能力,知识管理也随之成为企业的工商管理的核心。这种管理理念的转变将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员参与、以及共享知识的机制。企业管理的核心不再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是构建一个能够学习知识、共享知识、运用知识的平台[4]。同时,企业的经营从控制经营发展为自由经营,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化与再生,还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知识管理不仅加强知识资本管理、知识资本共享,同时也会加强企业间的协作,这样使企业间的交互变得更为广泛、频繁,为企业带来更多市场机会,企业间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企业的竞争方式也将由市场竞争发展为竞争与合作方式。

3.2 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得到迅速发展

由于随着电脑技术应用于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中,开发商、制造商迅速进入终端市场,直接面对用户。这样使得商品的开发商、生产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之间界限变得模糊,模糊经营模式因此产生。模糊经营模式产生发展后,以物流为手段进行营销的物流管理商应运而生,工商企业也开始了“即时生产”,“零库存”的理念与实践模式。这种经营模式降低了企业成本,加速了资金周转速度。同时能有效的化解和消除结构性经济危机,避免社会劳动和社会财富的损失与浪费。使工商企业处于均衡发展、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因而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几年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得到迅速发展。

3.3 企业价值多样化趋势出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商企业界逐渐认识到“利润最大化”仅仅是企业财务目标或近期目标,而不应该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或长远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才应该是企业追求的长远目标。企业开始主动积极地承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在政策、法规的范围内,利用资源创造企业利润的同时,还注重承担改造社会、优化社会环境、发展教育事业、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培训和吸收失业人员、积极参与和促进公共福利、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等社会责任和义务。可以预测,这种将企业利润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统一的理念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3.4 企业经营管理国际化趋势呈现

在现代社会工商企业管理理念已经呈现开放性的国际化趋势。现代交通技术手段、通信网络技术设备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和企业管理的国界变得模糊,这种管理的国际化意味着企业间的关系由竞争关系转变成一种“竞合”关系。这种“竞合”关系,加强了国家、区域、种族、民族之间经济组织的关系和经济资源共享。同时,企业工商管理国际化要求企业以更开放的理念,更深邃广阔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以及国际观来认识企业管理和实践。

3.5 学习型企业将大量出现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是企业未来发展动力源泉。学习型组织能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提升企业素质和员工价值条件,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知识资本的作用。同时,能够实现企业满意、客户满意、社会满意的经营理念。例如,美国通用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学习型组织企业。通用公司前总裁韦尔奇说过,企业最终的竞争优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及其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第8篇: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摘 要 该文从目前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入手,从企业经营环境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目前企业成本管理的狭隘局限性,揭示了只有树立“大成本”理念即成本管理的战略思维和价值链成本管理理念,方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价值的观点。

关键词 “大成本”理念 企业价值

以下为我国大部分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1.片面强调降低成本,注重节约和节省。2.只注重生产领域成本管理,对供应和销售环节考虑不多。3.成本控制考核以部门为单位,各自为政,无法保证整体效益的提高。4.仅强调生产规模效益。5.增强与供应商及分销商的谈判能力,以期达到转移成本的目的。6.只看看得见的成本,忽略了看不见的成本。(看不见的成本由于自身的特征而无法受到监控,影响的也是企业远期经营的方方面面,如企业的研发设计、内部的合作成本、品牌的维护成本等)。7.管理者只关注存货的数量,也会考虑到占用资金的情况,但是存货究竟占用多少资金以及如何占用资金?可能会计核算时考虑利率等因素来算一个资金成本,不过各有各的算法,是否考虑了各项成本如变现成本、利息成本、利润成本等。8.投资决策时往往忽略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时间成本。9.外汇交易时的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汇率损失。10.企业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局部成本控制效率很高,系统效率很低,不平衡。11.忽略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税收成本,包括税收实体成本、税收处罚成本。

这些是国内大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反映了他们目前成本管理理念落后,并且成本管理概念范畴过窄。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如何破解这种现象?以下通过企业经营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

以下为企业经营环境的图示:

图1展现了企业在经营中必须面对的五大变数。这五大变数相互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在圈外的环境叫大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人口。圈内的环境是小环境,小环境也就是企业产业链的环境,包括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中游同业和下游客户。

我们从企业经营环境的角度去剖析以上成本管理现象的误区。第1、2、3、4、5、9所列情形是仅仅站在公司的角度考虑成本控制,这种成本降低是治标不治本,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状态,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使企业未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竞争战略,不能形成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缺乏战略管理的思维。第5种情形如在今天日趋公开的市场环境下,过分的成本转移将使企业失去好的合作伙伴,不能取得互利双赢。第6种情形忽略看不见成本。从大的方面来说成本管理实际已经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应该是个全方位的概念。第7、8、10所列情形已牵涉到从外部环境角度看待成本管理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企业成本控制决策更多的是适应他们的要求和变化。在这个大前提下,通过精心安排筹划,是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从企业经营环境的角度来看,企业成本管理必须树立“大成本”理念,即要有:

1.降低成本的战略思维,以战略管理的视角分析和控制成本。

具体来讲

(1)降低成本是一项系统工程。

(2)低成本战略的核心是建立持久的低成本优势。

(3)提升客户价值,创造利润,注重相对降低成本。

(4)注重税务成本的控制和降低。

只有这样成本管理才能跳出思维的狭隘局限性,成本控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念。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涵盖公司内部和外部的作业。

通过价值链分析的内容是要找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哪些是高附加价值环节,哪些是高成本驱动因素。对高附加价值的环节就是我们要掌控和提升的环节,使之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低附加价值环节就是企业可以外化的部分,高成本驱动因素的环节就是需要控制成本、管理改进的部分。

具体有以下几点:

(1)追求整个价值链效益的最优化。

(2)拓宽了传统成本管理的控制范围。

(3)充分考虑了降低成本的相对性。

(4)作业问题是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关键。

作业管理全称是“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它主要是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分析成本产生的前因后果,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尽量消除不增值的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

把企业整体置身于内外部环境中有机的结合并处于动态的状态调节中,始终站在内外部价值链最优化角度思考成本管理,最终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另在此基础上对成本的组成框架及概念要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建立广义的成本概念。如可控和不可控成本到税收成本和非税收成本等。

如何树立大成本理念?应该从企业成本实践中从哪些企业层面去考虑?

第9篇:营商环境现状范文

1.1 电子商务发展劲头强势,各类新型电商模式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无线终端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从事学习、娱乐、即时沟通以及消费活动,电子商务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早已不再新鲜,除了早期B2B、B2C、C2C这一类电子商务模式外,全新电商模式B2B2C、C2B2B、C2B也应运而生,有规模电商主体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在O2O领域展开比拼。除此之外,传统流通企业逐渐使用电子商务并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各种服务居家生活的新型商业模式已经出现,电子商务将成为重要的社会商品和服务流通方式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

1.2 快递服务数量增速迅猛,服务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与快递服务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动关系,快递服务水平会直接映射到电商企业,给消费者造成最直接的用户体验,不论电商企业是否采用自营方式配送商品,快递服务质量、速度和水平都代表电商企业的服务质量,快递企业作为电商供应链的重要节点企业存在着,成为电商服务的线下传递者,为电子商务活动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使命。

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务量呈现剧增扩张局面,据统计我国快递业务量6年期间涨了4倍多,仅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92亿件,位居世界第二,而且快递企业电子商务件占总快件的80%,部分快递企业处理的电商件占总业务比率高达87%左右,毫无疑问,电子商务推动快递企业快速发展,快递企业已经迎来了快速扩张和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然而,快递服务在质上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电商企业需要响应速度快、运作成本低、包装质地上乘、服务人员业务水平高的快递服务,消费者需要的是用户体验完美的购物经历,所以不论是电商企业还是终端消费者,对快递服务的要求早已不是按时安全送达货物的低水平需求,现有快递企业的服务水平不仅制约其本身发展,也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对快递服务的需求,因此部分有规模的电商企业为完善用户购物体验,更好地控制商品配送业务,纷纷自建配送体系。

1.3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能提供区别于规模快递企业的服务,因为客户对快递服务具有多样性,大型企业为节约经营成本,很难满足多样化、特殊性的市场需求,且大多数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以加盟形式存在,既能满足规模快递企业快速扩张的需要,也能将快递的触角深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结合地缘特色为消费者提供门到门服务,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作为快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扩大电子商务的服务领域。本文就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以笔者所在地区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的运作现状、主要矛盾以及如何发展等问题。

2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运营现状与主要矛盾

2.1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运营现状。由于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的不断增加,快递业务量随之不断增多,面对如此巨大的快递服务需求,大多数快递公司选择扩张道路发展其经营范围和领域。大部分快递公司经过多年的经营运作,造成目前快递行业竞争激烈,为了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除顺丰速运以外的大部分快递公司以加盟制来扩张其市场规模,多数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以加盟形式获得快递业准入资格,活跃在快递行业中,不同程度地为消费者提供快递服务。然而,加盟制在给予加盟商自主经营权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对加盟商的监督管理,也出现部分加盟商在资质不达标的情况下揽件、派件、违规操作、打价格战、恶意竞争严重、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服务效率低下,造成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双方经营风险高,终端消费者也将承担商品损失风险。其次,部分加盟商距离区域分拨中心位置较远,难以快速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作为分拨中心也因偏远地区加盟商的派件量过少而延迟中转派件,或者依靠零担货运企业将货物批量整包发送,货物送达的时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均难以得到保证。最后,部分加盟商不能作为某一品牌快递公司的铁杆粉丝,存在朝三暮四行为,片区加盟商会多家品牌快递公司的快件,快递服务标准不统一,仅仅只能满足消费者对派件或揽件业务的需求,快递服务难以精细化,快递业难以为电商企业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2.2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运作中的主要问题

2.2.1 难以实现快递业务量的突破。部分中小民营快递企业难以紧抓电商大环境所带来的机遇,与有规模的B2B/B2C电商企业难以实现深度合作。由于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自身物流网点覆盖揽、派件区域范围有限,物流网点数目不足,不能满足电商企业对物流网络的需求,如果一票货物的派递需要多家快递公司中转才能完成,时效得不到保障的同时,多次中转难以保证货物的安全性,运作成本太高,加大了电商对货物投递的管控。与此同时,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因其自身经营问题,难以提高快递服务水平,因此,电商企业在选择快递公司时,往往不会选择中小民营企业为其提供快递服务。另外,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因其规模小,少有资金开展营销活动,目前每个月的广告投入费用过高,中小企业难以承担高昂的营销成本,自身提供的快递服务也不够精细化、个性化、贴心化,达不到以用户传播用户的口碑效应,所以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也难以在业务量上实现突破。

2.2.2 难以吸引风投获得资金注入。中小民营快递企业难以吸引投资者为其注资,主要原因是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自身资质条件不够,也不够重视企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多以加盟形式存在,存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标准不一致,网点建设不全面,恶意竞争激烈,管理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市场对快递的需求等问题,难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另外,获得资金注入的部分企业也很难将资金用于提高服务水平上,只注重短期利益,在固定设备投入、新技术引进、员工素质培训、改善工作环境、直营网点扩充方面投入少。

2.2.3 难以提高企业信息技术水平。中小民营快递企业没有资金实力用以打造先进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使用率低,在手持终端、自动分拣系统、自动投件柜等设备投入方面投入非常少,日常工作中的通讯基本靠移动电话,难以做到送货提前系统通知,工作效率不高、差错率高,市场响应速度慢,据统计表明,目前消费者反映快递行业的热点问题主要分别是:快件延误问题占44%,投递服务问题占29%,丢失短少问题占16%,损毁问题占6%。消费者投诉的各类快递问题与快递业信息技术利用率低存在直接或者间接关系,快递业俨然以劳动密集型行业存在并为社会提供基础揽派件服务。

2.2.4 难以提供优质服务,不注重打造企业品牌。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更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固定设备投入少,业务辐射范围小,不能把高效满足用户需求作为企业每项活动的执行标准,难以做到认真分析用户需求、标准化业务流程、加快投递速度,难以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快捷、经济高效的快递服务。中小民营快递企业难以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决定其难以在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扩张企业业务范围等重大战略层面有所改观,企业大部分资源往往用于应对日常业务,难以得到长足发展,某些企业的运营甚至达到捉襟见肘、举步维艰的境况,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业务量不断锐减的经营现状,随时面临倒闭破产风险,这些现象难以稳定快递市场,更别提优化快递市场竞争环境。

3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对策

为了确保电子商务与快递企业协同共生发展,国家工信部、商务部先后颁布《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其中明确鼓励快递企业依托实体网络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网上网下互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推动快递、零担企业提高网络零售的支撑能力,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企业加强合作,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客户消费体验。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也为快递企业的发展提供方向。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发展建议:

3.1 与电商企业深度合作,扩大业务量。事实证明,快递企业揽派的电商件占快递业务量的绝对比例,因此,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可以结合区位优势,多与所在地区的电商商户开展业务合作,对业务量大的商户,为其购入相应设备,确保与业务量匹配的运作能力。在提供服务方面应尽量精细贴心,可以保证货物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个性化包装、设置方便填写的面单、快速上门取件、优惠的价格等方式,吸引电商商户。

3.2 争取获得资金注入,改善经营环境。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在持续扩大业务量的前提下,争取各渠道资本为其注资,主要将资金用于为用户提供优质快递服务,改善加盟制难以控制加盟商违规操作的现象,改善经营办公环境,增加固定设备投入,强化员工素质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