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委婉语;转喻;生成机制
1.引言
委婉语是人类社会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现象。在任何文化中,委婉语都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剂。得体运用委婉语可调节人际关系,使社会交际顺利进行。早在1985年,学者Enright好不夸张地说道:“如果没用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仇怨。”英语的委婉语 euphemism 一词源自希腊语,词头 eu 意为“好”,词干 phemism 意为“言语、说话”,即用褒义词、正式词、学术词、中性词、模糊词来代替粗词、俗词、贬义词、直露词, 或者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委婉语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剂”, 涉及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生育、年龄、疾病、死亡、性、排泄、人体部位与器官、职业、政治、军事等,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委婉语是一种迂回的表达方法,它以间接、含蓄、愉快的说法代替直截了当、令人不悦的说法,其目的是回避禁忌、显示高雅、避免伤害他人。
委婉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作用己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了。委婉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引发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广泛的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传统的符号语义学和语用学基础上展开,集中在委婉语的类型、特点、使用动机、构成手段和语用效果等方面。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有些学者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委婉语,主要有王永忠(2003)、邵军航和樊威藏(2004)、卢卫中和孔淑娟(2006)等,本文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概念转喻的视域来解读委婉语及其生成手段。
2.转喻的本质特征
最早转喻的定义为:“转喻是一个辞格,它与邻近和联系紧密的事物中获得语言形式,通过这一语言形式我们能理解不被该词语命名的事物。”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对转喻的传统解释是基于“邻近”(contiguity)的概念。学者Roudet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他认为转喻是有观念上的邻近性为基础的联系(association)所引起的,任何通过联系或转喻的变化都属于这一范畴。
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被描写成Lakoff (1987)称之为“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或ICM)的一种形式。ICM是一个有组织的概念结构认识域。所谓“理想化认知模式”就是现实世界的结构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人们凭借自己大脑中的世界知识表征以及他们所生存的文化模式而达到的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事件以及人们自身的行为的典型状态的认知。某一具体事物和行为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由一些代表该事物和行为的概念或命题相关的概念或命题组成。而这些相关的概念和命题都是该“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成分。构成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接近的概念如果互相替代(部分替代部分) ,一个概念替代整个模型(部分替代整体)或整个模型替代作为模型成分的某一概念(整体替代部分)同样构成转喻关系。Lakoff和Johnson (1980)把转喻说成是在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现(conceptual mapping),这一映现包括的“替代”(stand-for)关系主要是指称。转喻主要具有一种指代功能,即它允许我们用一种实体代替另一实体。同时,转喻也具有理解功能。Langacker(1993)认为,转喻是一个参照点现象(reference point phenomenon)。Alac和Conlson指出,不同的转喻由相对凸显(relative salience)的认识原则提供理据,其基本观点是,中心的和高度凸显的事物作为认识参照点唤起其它不那么凸显的事物。参照点是语篇中凸显的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语境。在这一个语境中,一个正在进行概念化的人与语篇中其它不那么凸显的成分建立了联系。这些凸显的和不凸显的成分构成了参照点的范围,对这些成分的识解取决于与参照点的联系。通常由转喻词汇指定的成分充当参照点,为想要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mental access),并把听、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上面来。例如:I am parked out there. 我(把车)停在那边。
在这个转喻中,汽车的拥有者扮演了参照点的角色,注意的目标是汽车本身,我们在心理上通过汽车的拥有者可及汽车。由于其足够的凸显性,汽车的拥有者可以把注意力引导并集中于目标上,并扮演了认识参照点的角色。
3.英语委婉语的转喻生成机制
为了达到含蓄、婉转、礼貌的语言交际效果,说话者总是努力寻找与那些令人不悦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文明礼貌的、温和婉转的、间接模糊的语言,用后者替代前者,以制造语言上的陌生感。这样,在接受信息时,听话者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思考才能理解说话者的所指,在整个思维过程中不好的感觉也就随之减少,从而实现了说话者间接表达委婉含义的愿望。因此,委婉语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关联性或邻近性的替代关系。转喻运作的基础也是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或邻近性。由此可见,委婉语生成机制从根本上说是转喻认识。
运用转喻认识模式直接生成委婉语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两种,即“整体代部分”的类型和“相关联事物之间的替代”的类型。
3.1整体代替部分构成的委婉语
人们常使用语义更为笼统广泛的上位范畴词汇表达下位范畴词,实现泛化、模糊等效果,扩大突显范围。掩盖所指代事物或概念令人不快的语义特征,达到委婉表达的目的。例如,就身体部位代替相关身体器官的情况而言。
人们常用“chest”(胸部)或“bosoms”(胸脯)代替“breast”(),用“rear end”(后部)代替“buttocks”(臀部)。通过使用这些转喻替代词,说话者使得听者的注意力从具体的身体器官概念分散转移到相对整体的身体部位概念,进而实现了间接表达的委婉效果。又如对于社会地位不高的职业,人们也常用意义范围更广泛的词汇泛化工作内容,从而使这些职业比实际的更显体面。更易赢得尊重。如“gardener”的工作是侍弄花花草草,当其工作对象从花草扩大为风景后,就被称为“landscape engineer”。“floor sweeper”的工作是清洁楼面,当工作范围扩大为整个建筑物时,自然也就成为了“building engineer”。
3.2相关联事物之间的转喻替代
3.2.1部分转喻整体
在言及甲事物时,并不言明,而是用该事物某一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乙来指代甲,两者共属于同一个概念域。借人的生理特点或变化指代此人或疾病的英语委婉语是比较典型的一部分转喻整体概念的实体或事件。用特征单一的生理典型特点或变化来替代具有宽泛范畴的人或疾病等概念事件能够使听者的注意焦点,从而起到委婉的作用。事物部分也常被用于替代事物整体。如,“She is just a pretty face.”用“a pretty face”看似突出其拥有美丽的外表,实际上则婉转地传递了“她的美丽仅仅停留在外表,她缺乏内在美”这样的信息。又如:英语国家通常用aspirin转指“止痛片”整个范畴,用pill转指该范畴内的成员“避孕药”。
3.2.2 工具转喻
事物是由材料、物质构成的整体。这种转喻类型中,事物可代表它所含的物质和材料,材料、物质也可以表示其构成的事物整体。说话人认为没必要说出令人尴尬的工具使用者或其代表的事件,但工具是凸显的,所以可用工具转指工具使用者或相关的事件。委婉语中有大量借工具代事物的转喻模式。如英语“pick”是撬锁工作,可婉指“(专事撬锁的)窃贼”等。就汉语而言,汉语中“杆子”即“枪杆子”,可以用来婉转指代“土匪”;英语“card”(明信片)有时用来婉指,因为贩子将提供一次服用的暗藏于明信片夹层里寄给吸毒者;汉语“条子”可用来婉指“”,因为在旧社会客在妓院里召唤往往先写好条子,开列所要的姓名。通过用工具转指相关事件虽然不能掩饰这些社会现象的丑恶或阴暗面,但至少能减少人们对此的反感。
3.2.3地点转喻
地点常与生活于其中的人、发生在该地点的事、位于该地点的机构等紧密联系,因此地点可转有关的人、事、物。如“meet one’s Waterloo”来婉指“惨败”,众所周知,1815年拿破仑军队曾大败于此,所以人们常用“滑铁卢”这一地点来转指与此相关的事件“打败仗”。
关于死亡的英语委婉语,在英语中比比皆是。如:to be at rest (安息),to have found rest(得到安息),to be called to one’s eternal rest (被上帝招去,永远安息),to rest in Abraham’s bosom(在亚伯拉罕的怀里休息)to have been laid to rest , to sleep(入睡), God rest his soul(上帝令他的灵魂安息)to be in heaven(在天国),to be with the God /the angels / their father(和上帝/ 天使/ 圣父在一起),to be among / join the immortals(加入不朽者的行列)等等。,其中的to rest in Abraham’s bosom和to be in heaven等,人们使用一些地点概念婉指死亡,一些特定的地点可以说使语言接受者进行联想,从不避免提及不愿意提到的字眼,礼貌地表示对死者的尊重或中立的态度。因此,英语委婉语的使用也可以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
此外,在英语中, 人们往往用sanatorium (疗养院)和rehabilitation center(康复中心)代替疯人院,用entertainment zone(成人娱乐区)和 a leisure spa(休闲游览胜地)代替妓院。对于这类词汇,其相似点在于地点是机构的所在地,但地点和机构之间不能划等号, 因为两者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畴。但是疗养院和康复中心都与疯人院在功能上接近: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语言接受者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有关认知框架去理解所需理 解的概念。用地点代替机构,通过转喻这一认知方式,含蓄地把自己或对方不愿提及的机构掩盖在地点概念之中,从而达到委婉的目的。
4.结语
转喻并不仅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基本认识机制。本文通过对委婉语的各种类型梳理与分析,发现转喻对于委婉语的作用的确不容小觑,概念转喻是委婉语根本生成机制。转喻用同隐喻一样都是人类认识识解和思维方式。不论委婉语有哪种手段生成,其委婉语形式与其所指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转喻替代关系,从而证明了概念转喻能够充分阐释委婉语及生成手段。此外,从转喻角度来看待委婉语,英语委婉语的使用也可以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因而对英语教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启示意义。在语言词汇的发展过程中,隐喻和转喻的使用使现有的词义得到不断的丰富,既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又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对委婉语词义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委婉语词汇变化发展有较强的解释力。转喻是一种认知模式,借助这一机制,教师可以形象而简明扼要地解释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进而避免了师生之间因羞愧而难以启齿的尴尬现象等。学习者在习得这一机制后,更能有助于他们日后的英语语言学习和使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Alac, M. & Conlson, S. The man, the key, or the car: Who or what is parked out back Cognitive Science Online, 2004(2).
[2]Enright,D.J. Fair of Speech: The Uses of Euphemism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3]Lakoff, G. & Joho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Langacker, R.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4).
[6]卢卫中,孔淑娟.转喻与委婉语的构成[J].外语研究,2006(6).
[7]邵军航,樊藏威.委婉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诊释[J].外语研究,2004(4).
【关键词】: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以培养人为本质特征的社会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发展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出现。在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同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对人的各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而特殊的责任。在我院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正不断研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方式,研究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特点,做出科学的分析并加以改进。这是我们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新任务。
一、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社会正在迅速变革,尤其在科学、信息等方面。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国际间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竞争实际上就是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而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从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必须同步的认识出发,现代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1]:
教育先行。所谓教育先行,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为了发展经济,必须注意首先发展教育。
教育民主化。民主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育民主化也是现代社会教育政策和教育思想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教育终身化。第一,通过一体化的教育组织,提供给人足够的教育机会,使人的一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第二,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应相互交流和联系。
就以上现代教育的特征深入分析,不难明白其含义。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要经历大约20多年的在校学习时间,这也就是说,今天社会所用的各种人才,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着手培养了,所以说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当早于经济建设。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先行。教育的终身化是说人的一生都应当受教育,不只是局限在学校教育中的一、二十年里,这也正是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人终身学习的愿望、自学的能力和方法以及为后续学习做准备的知识、技能,应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教育民主化就是教育要民主、自由、平等。其基本内涵是受教育的机会平等、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平等,这样才能说教育是民主的。
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到十几年后才能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而当今社会的变革又日新月异,所以现代教育就应当具有长远的眼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在十几年后才不至于落后,不至于被现代社会所淘汰。大学毕业的学生,也不能停止不前,应当不失时机地继续学习,教育要终身化。所以,社会应尽量给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我国现行的教育基本上符合以上几个特征。但是在反思现行教育的时候,就会发现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高分低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创造性。缺乏创造性的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针对这一问题,现代教育强调注重学生和教师双方的特点,特别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独特个性。
二、现代教育理念
(一)现代教育与人的培养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有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而文化传统则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的这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为背景的。要想真正弄清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就必须弄清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因为现代社会是文明的社会,社会的高度发展需要文化,文化与教育又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就不会有教育。
一般来说,在相对稳定的社会中,社会的文化传统与教育大致保持着相互适应的状态。一定社会特定的文化传统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制约着人们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是自发的。文化传统只有在教育的合理组织和利用下,才能向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教育有了文化底蕴做背景,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在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上,人们一般都充分肯定教育的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就教育来说,教育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因此,要使现代教育真正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教育者首先必须研究学生,研究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活动的实施又要以作为受教育者的人的身心发展变化为前提。教育任务的要求高低,教学内容的多少和深浅,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都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全面教育、和谐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更要知道经济建设要为人服务。为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服务,首先要为培养人服务,要为人本身的发展服务。从教育价值取向来看,我国当前教育价值观的一个显著的偏差是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价值。特别是当前要求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点,使人们看不到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
(二)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无疑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的落脚点。这是由人的价值和地位以及教育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从人与教育的关系来看,一方面,人是教育的对象,人的发展规律和人的需要制约着教育;另一方面,促进人的发展,满足社会实践主体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功能[2]。
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着眼点。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教育应当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这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由此可见,培养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三、对创新和创造教育的认识
认识这个问题,可以从创造性的本质说起。创造性是人在创造活动中的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特有的创造活动的特性。马克思曾说过:“人类生产、生活是创造生命的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而自由自在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 [3]。
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在客观面前拥有主动权和自由的人。现代教育的方向是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和发挥教育过程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我们以往的教育所培养的人缺少的是一种创造的精神、自主的精神,也就是人的主体性发展不够。教育改革最深层的问题是改革教育思想;培养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基本方向。
(一)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在这里我们只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做简要分析。学生的主体性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来培育、弘扬、规范、定型,从而才能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但是,并非任何一种教育实践都能最佳地培育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具有主体意识的教育实践才富有这种功能。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能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学生这些主体性的发挥要靠老师的主导作用,我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做到热情热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潜能得到开发,得到发展;教师努力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学生的创造性培养
我国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创造性教育模式旨在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发展,使其创造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达到具有创造性素质的目标。创造性教育模式不仅体现探索性、自主性、思维的批判性与非逻辑性等特点,而且体现超前认识和突破创新的特点。随着人们对创造力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而创造性人格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动力和监控作用。心理实验业已证明,个体创造成就的大小主要不是取决他的思维能力这一智力因素,而是取决于他的意志、志向、毅力,特别是进取心、自信心、坚韧性等创造性人格因素 。
创造教育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它着力要解决的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创造素质问题。在教育价值观上,我院老师注重创造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为目标,这意味着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即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在教学观上,创造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高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的教学的转变;实现由灌输式、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造教育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必须有一定的理念做支撑。在大学高等教育阶段,我们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惟权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为培养各级创造性人才打下深厚的基础。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实施创造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学习,一般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我们今天强调创造性学习,则必须以创造性教育为基础,创造性学习则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创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培养人才尤其是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其创造能力。虽然各国提法不同,但基本目标是相同的。如美国的和谐发展的人,日本的协调发展的人,其核心都是培养创新和创造能力。
四、结论
从以上对现代教育理念及创造教育本质的分析出发,我们可以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就是:学习贵在创新。有人认为,学习只是接受前人的知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什么创造发明,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现代教育理念则认为,学习固然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但也要求学生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学生在学校里固然是以再现思维为主要学习方法,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思维的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不应该理解为仅仅局限于少数创造发明者身上所具有的思维形态,它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特、发散和新颖的特点,这应该说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要培养创造者,就必须使受教育者从一开始就像一个思想家一样独立而自由地思考问题,使他的思想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生机勃勃的状态,使他的精神自然地生长起来,进而始终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 1 ] 郑信军.现代教育理论[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20-0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食品安全与检验》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加深学生对食品安全与检验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验技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本院系的特点和实验中心的建设,对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教学进行一些改革和探索,供同行交流和探讨。
一、加强实验中心建设,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奠定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检测原理和方法在不断的扩展,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不断被研发出来,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也日益突出。而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应用必须以现代化的实验室为基础,这也是培养食品专业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科研素质的重要实践基地。实验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承担着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进一步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作用。我院原实验室的设备比较落后,而现代的仪器设备便于操作,在节省实验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现代化的实验室建设是《食品安全与检验》教学的重要基地,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资助,建立一个实验设备先进、实验条件完善的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我院已申报了四项食品专业课程为依托的实验仪器设备建设项目,其中较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如红外光谱分析仪、色差计、荧光分光光度计、酶标仪、电泳仪、凝胶成像仪等已投入使用,这些实验设备既能满足《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教学的需求,又能满足开展一些相关科学研究活动的要求。另外,在师资方面还培养了一个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强的优秀实验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二者结合起来,为《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教学和学生的开放性实验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展实验探究
传统的实验教学侧重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在目前课程学时数不断被压缩的大环境下,更需要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想办法。因此,重新编写实验指导书,对实验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去掉陈旧的实验项目,使之更适应现代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方法和技术。首先,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食品安全的实例来选择研究对象,增强学生的浓厚兴趣。对实验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删除陈旧的实验项目,在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增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例如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如取样和称量、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无菌操作过程、检测结果的观察和计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进行整合,开展“食品中菌落总数或大肠菌群的测定”综合性实验中,使学生既巩固了单元操作,又能学会灵活运用这些技术完成一个综合实验项目。同时,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文献查阅、综合比较分析,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设计性实验,四人一组,学生可以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实验内容安排实验顺序,根据特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制定出方案和路线,经过实验优选出合适的检测方案和合理的检测路线,对实验中的现象、问题和结果进行分析、思考并展示,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既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增加团队合作意识。
实践证明,通过结合开放实验室建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资源完成需要较多时间的实验项目。另外,鼓励感兴趣、爱钻研的学生参加2~3人组成的创新实验项目和教师的科研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科研的锻炼,既能了解科研知识,又能培养其综合素质,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在实践中发现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来训练学生,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开拓了视野,并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真正融为一体地培养创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
此外,对于优秀的实验项目进一步开发成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慕课(Moocs)课程设计和建设做准备。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实验技能训练
原有的实验教学项目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写出实验报告即可。这种传统的填鸭式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接受训练,不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实验教学模式虽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缺乏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另外,还存在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想当然的操作,省略一些步骤,不动脑思考的现象。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互相抄袭、敷衍塞责,出现雷同的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平行实验教学模式,可以避免上述弊端。例如改变实验研究对象,每个班分成7个小组,每组2人,每组选择不同的食品或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结束后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如对不同食品的结果进行比较或对不同实验条件时的实验现象及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较好地避免上述弊端。另外,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同学还能增加成就感。
高等教育强调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而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是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基础。因此,对于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每两人一组,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操作,增加动手机会,同时又能培养两人的团结合作精神。对于出现问题的实验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直至找出问题通过考核为止。
四、综合评定实验成绩,侧重实验操作和问题的分析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实验成绩的考核侧重于实验报告的成绩,其缺点是容易导致学生忽略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把较多的精力用在写出完美的实验报告上,甚至有的个别同学会偷懒抄写别人的情况。为了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提高动手能力,将实验成绩考核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评定即:实验课出勤(占10%)、实验操作技能(占40%)、实验报告(占30%)和实验课理论考试(占20%)。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验态度是否认真、操作的规范和严谨性、实验过程的原始记录是否翔实、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情况及实验报告书写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对实验课的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的实验现象和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主要从实验样品的取样方法和称量是否规范;样品前处理是否合理;试剂配制是否规范、正确;实验装置的选择安置是否合适;实验条件的控制是否准确;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核,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认真操作,思考遇到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种考核方式对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社会工作岗位和读研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从事质量检验和科学研究工作都需要熟练的实验技能并进行相关的面试及考核。所以从未来工作需求的角度重视实验技能的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建成后,挑选出优秀的实验报告加以展示,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鼓励学生认真对待每次的实验课程,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实验考核体系,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得到加强,在实验中不认真操作的现象显著减少。另外,多方面细致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对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和综合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全面推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孟建宇,李蘅,陶羽.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4):541-542.
[2]王玲,武彬.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杂志,2013,33(10):106-109.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95-01
数学概念课是数学学习最核心的内容之一。通过对数学基础概念的学习,学生可以很容易就找出数学题的本质问题,并利用一系列转换就可以解出答案。所以数学基础概念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好坏。
一、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教学
数学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得出的结果。高中数学课程繁多且困难,但是无论数学的题型如何变化,只要学生学好了数学基础概念,那么一切难题都可以由繁化简。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基础教学时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为主。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思考,形成思考探索数学知识的习惯。例如,在“异面直线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异面直线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在平时的生活中会碰到哪些直线是异面直线。学生在了解异面直线的基本概念之后能够列举出一些平时常见的异面直线,但是也有可能有一些学生列举的异面直线是错误的。这时候教师应该指正出这些错误的地方,并进行讲解,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教师也应该提出一些例子,比如,厚一点的课本棱角处连接的线可以看成异面直线,教室的各个角连线也可以形成异面直线。通过这两方面的指导与举例能起到更加好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概念课教学研究
数学概念课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本文对如何学好数学概念课提出一些观点,以及进行了一些研究。
1、数学概念新旧联系
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会学习很多的基础概念知识,如此多的基础概念且一些比较相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忘记以及混淆。例如,“异面直线与平面直线”“空间角和平面角”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相互之间形成体系并教授给学生。指导学生如何理解每一种概念的含义,抓住重点,找清关联点与区分点。
2、联系实际,应用实际
高中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时不能明确理解概念对解题会有很大的影响。面对如此抽象的概念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将这种抽象的概念进行转换。数学知识来自于实际也应当应用于实际。将难懂的数学概念转换到实际中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集合与元素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的男生和女生看成一个集合,其中的一个男生就是这一个集合中的一个元素。这样一个例子,在课堂上能够非常直观形象的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了课堂效率。
3、提高文化素养
早在几千年前就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数学这一门学科。随着时间流逝,数学被运用到了越来越多的方面。在数学的历史长河中也有许多名人为了数学研究贡献了自己一生的时间。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向学生讲解数学的历史文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比如,在“指数”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指数的历史背景。学生通过自己的了解以及在课堂上相互之间的交流,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指数的概念。又比如,在“复数”概念的学习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布莱尼茨进行介绍,介绍他的生平以及一些数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和著作。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名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
4、因材施教
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悟性以及理解能力来进行不同的教学。除了对学生因材施教外,对数学概念也应如此。由于数学概念的难易不一,且种类繁多,教师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概念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的概念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有好的创新,一直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上课内容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材施教、提出创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知识。
三、课堂应用,课后反思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高中数学概念课学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教会学生将这些概念实际运用到习题上解决难题。但是,要想真正的做到熟练运用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与之前的“轻概念,重做题”的教学方法相比我们应该换一种教学方式。虽然解题对数学的学习十分重要,但是不能把全部的时间放在解题上,同时还需要清楚的理解以及熟练的运用概念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不能一味的让学生去解题,只有在完全理解概念之后,进行一定量的数学习题测试,这样做才能充分发挥课堂学习的作用。否则,概念混淆不清就去解题,不仅问题解决不了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兴趣。
一节课有四十五分钟,课堂上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基础概念知识,下课后进行适当的练习来巩固一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教师则应该在课后进行思考分析,不同概念之间有何联系,教学中有哪些不足还需要去改正,平时应该多注意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概念。教师还应该多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高中数学概念课的学习对高中数学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必须重视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提出创新。正如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要注意学生对基础概念的学习,教会学生解题时的技巧与方法,如何去更好的运用基础概念解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重概念,也要做到重解题,要做到两头兼顾,将概念与解题相互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邝燕冰.高一数学概念课的有效教学研究[D].广州大学,2013.
关键词:误概念;诊断工具;概念转化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由于学生在进行正确概念学习时,已受日常生活和先前学习的影响,可能形成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概念,故将其称为误概念。
误概念具有特异性、隐蔽性、顽固性和广泛性。由于误概念具有特异性,所以科学学习中的误概念不同于人文学科。误概念具有隐蔽性,需采用有效的诊断工具进行挖掘。误概念十分顽固,成因多样,故增加了概念转变的难度。本文将从诊断工具、形成原因及转变概念三方面,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产生误概念的学习特征。
一、科学学习中误概念的诊断
1.科学概念的测验问卷
随着对科学概念的深入研究,测试工具也随之进步。最早是开放性问题的问卷,数据分析繁杂,后出现了选择题工具。
考虑到“测验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正确概念测验中正确概念提升得最多,而用误概念测验,误概念提升得最多(“正确概念测试”都是正确的概念表述,判断正误即可,误概念测试类似)。一份测试卷正确概念和误概念比例需得当。
2.两段式选择题诊断工具
Treagust(1988)研发了“两段式选择题工具”,测定学生的相异概念。该工具由两段式组成:第一段为普通问题;第二段为问题的推理原因,旨在探查产生误概念的原因。Chandrasegaran(2007)等人为了解决学生“从多水平(宏观、亚微观、符号)描述科学现象”的困难,设计了一个“表征系统和化学反应诊断工具”。题目设计如下所示。
【表征系统和化学反应诊断工具中的测试题目之一】
当将锌粉加入蓝色硫酸铜溶液中时,蓝色渐渐褪去,溶液呈无色,同时产生了红色沉淀。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Zn(s)+CuSO4ZnSO4(aq)+Cu(s),
离子反应方程式:Zn(s)+Cu2+(aq)Zn2+(aq)+Cu(s)。
(题目第一段)为什么溶液最后变成无色?
A.铜形成一种沉淀
B.锌更容易与硫酸铜反应
C.硫酸铜已经完全反应
D.锌已经溶解,像糖溶解于水中一样。
(题目第二段)你选择上述答案的原因是什么?
①锌离子溶于水。
②锌比铜更容易失去电子。
③蓝色可溶的Cu2+,完全形成不可溶的红色Cu单质。
④可溶的Cu2+形成一种蓝色溶液,然而Zn2+形成一种无色溶液。
分析该题目第二段,选择③的学生,从宏观现象分析亚微观水平;选择④的学生,从宏观表征进行分析。由此可见,两段式诊断工具能够剖析学生的思维方式。
3.开放式画图工具
Kern等人(2010)开发了“开放式的画图工具”。Nyachwaya(2011)等人利用该工具,检测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以及画出这些反应微观图的能力,题目如下所示。
【微观水平的化学方程式题目之一】
AgNO3和CaCl2反应,生成AgCl和Ca(NO3)2,化学方程式如下所示:
AgNO3(aq)+ CaCl2(aq) AgCl(s)+ Ca(NO3)2(aq)
a.为该化学方程式配平,填写空格。
b.在下面空白处,画出你心中所想的该化学方程式的微观图,好像看见该反应过程中的原子和分子。记住正确画出每个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和分子个数。
某学生的微观图如下图所示,学生将C和O直接连在Ca上面,从中看出该学生不理解聚合离子的结构。
三种工具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概念测验问卷”容易统计且直观,却不能探查学生的心智模型。而“两段式选择题工具”和“画图工具”,能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前者数据统计繁琐,后者画图分类整理需要技术。
二、科学误概念的成因
1.日常的生活经验
学生每日接触各种生活信息,常常将一些概念与生活相联系,而有些现象会导致学生错误理解概念。曾有学者对“辐射”概念进行了一次探索性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辐射”的理解都只局限于核辐射,而且觉得辐射很危险。由于他们日常接触手机、家用电器等比较多,认为“辐射的来源都是工厂和人造的东西”,没想到一些自然物质也会释放辐射。还有的认为“光和辐射不一样”,其实光也是一种辐射类型。少部分认为“辐射类似于辐射粒子,穿上雨衣可以抵挡”。
日常的生活经验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同时又局限了概念的理解。教学时需开拓学生的眼界,避免概念的狭义化理解。
2.不恰当的教学方法
某学者研究学生对“水扩散”概念的理解时发现,大部分人都认为“水分子只有自由扩散一种方式,而没有专门通道”。究其原因,生物学上,一般利用“反渗透的原理”讲解“水进出细胞的扩散”,以至于产生误概念。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案例,若不严谨或使用不恰当,都会产生误概念。
3.概念的抽象性
科学是复杂的,很多概念都很抽象。如“物质溶于水的过程”,有的认为“糖溶于水后形成新的物质”;还有的认为“氯化钠在水溶液中是以分子形成存在的”。Basil M.Naah(2012)等人检测学生书写“离子化合物溶解于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并对出现的误概念进行整理,发现四个误概念:(1)学生认为“离子盐在水中发生置换反应”。(2)学生认为“离子盐溶解呈中性原子或分子,可替代阳离子和阴离子”。(3)学生混淆下标和系数,不知道其作用。(4)学生认为“多原子离子分解呈更小的粒子”。
即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科学现象,由于概念的复杂性,仍会产生误概念。误概念形成的原因有多种,除了文中提到的,还有误概念本身的特性,如顽固性、持久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理解。有时并不是由一方面原因造成的,很可能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三、科学误概念的转变
1.认知冲突与学生立场的关系
研究者认为,以下四个因素会影响学生的概念转变:先前知识的性质;新的替代模式和理论的特征;转变观念时呈现信息的方法;学生对反常数据加工的深度。
Gyoungho Lee(2011)探究认知冲突与学生反应的关系时提出:学生对反常数据的新反应――表面概念转变,还发现焦虑对概念转变具有负面影响。“表面概念转变”是指学生虽然转变了原有知识,却不知其意。虽然很多学生不理解范例的答案,但是相信老师讲解正确,仅“表面上”进行了概念转变。
研究发现,认知冲突分数与学生反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果与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一致,如果学生经历过低过高的认知冲突,都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所以适当水平的认知冲突具有概念转变的潜能。
2.误概念的转化
对于误概念的转化方法,一般分为三类:测试卷、教学干预和多媒体技术。测试卷包括概念转化试卷等;教学干预包括合作学习、概念图、实验等;新媒体技术则是3D动态图、反应机理动画等。
有的概念转化方法并不明显,原因是忽略了误概念的类型。研究者将误概念按其复杂性分为三类:错误理念、缺陷心智模型和不正确的本体论类别。而目前对特定类型的误概念进行指导性干预的研究比较少。Soniya等人(2012)就对心智模型水平的“循环系统”概念进行了转化研究,采用“类比比较”和“自我解释”两种方法,比较两者成效。由于心智模型更加强调各命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特征,“类比比较”的方法更适合转化心智模型水平上的概念。
诊断工具由问卷向画图发展,关注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微观理解。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宏观教学,要深入到微观,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科学概念。考虑形成科学概念的原因,教师对概念的反应应比学生更加敏感,从形成原因入手,结合误概念类型,成功转化误概念。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7:29-31.
[2]A.L.Chandrasegaran. The development of a two-tier multiple-
choice diagnostic instrument for evaluati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chemical reactions using multiple levels of representation[J]. Chem. Educ. Res. Pract,2007,8(3):293-307.
[3]James M. Nyachwaya. The development of an open-ended draw-
ing tool:an alternative diagnostic tool for assessing students’ understand
ing of the particulate nature of matter[J]. Chem. Educ. Res. Pract,2011(12):121-132.
[4]Basil M. Naah,Michael J. Sanger. Student misconceptions
in writing balanced equations for dissolving ionic compounds in water[J]. Chem. Educ. Res. Pract. 2012(13):186-194.
[5]Gyoungho Lee・Taejin Byun.An Explanation for the Difficulty of Leading Conceptual Change Using a Counterintuitive Demonstr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Conflict and Responses[J]. Res. Sci. Edu,2012(42):943-965.
[6]Soniya Gadgil et al. Effectiveness of holistic mental model conf
rontation in driving conceptual change[J]. Learing and Instruction,2012(22),47-61.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大班升上来,虽然他们的抽象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要唱好“看不见、摸不着”的音符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如果只是进行枯燥的教唱,必然会扼杀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也是音乐教学中学生必须获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同学段的学生识谱要求各不相同,良好的识谱能力是学生基本音乐素养之一,也是顺利实施音乐审美教育的必备条件。
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在认谱这一块还是一张白纸,因此,在这个阶段的识谱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好的开端,能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对认谱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今后的识谱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反之,如若在这一阶段,让学生对识谱产生了厌烦、恐惧心理,这必将为今后的识谱教学带来“麻烦”,从而产生学生喜欢音乐却讨厌上音乐课的怪现象。因此,音乐教师对一年级阶段识谱教学要求的理解以及识谱教学的设计理念非常重要。
一、 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发展特点,把握好知识深度
1. 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学习乐理知识
低年级所要求掌握的识谱知识比较浅显,因此,称为识谱知识,而不称作乐理知识,这也给小学低年级识谱教学一个明确的定位。识谱知识比较抽象,在进行一年级的识谱教学中,应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以学生生活和地方实际为主,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掌握理解的教学载体,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支撑,运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将枯燥乏味的乐谱知识和音乐技能生动精彩地呈现出来,寓单调的音乐知识于丰富多彩的情境活动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掌握这些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并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
2. 降低识谱难度,淡化“双基教学”
新课改已经推行了好多年,在这些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音乐教师对识谱教学作出新的探究和尝试,然而,有些教师偏离了课标要求,忽视了“识谱”教学的重要性,过分降低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低年级识谱能力的培养起着音乐大厦基石的作用,如若在低年级阶段忽视了这一能力的培养,那么音乐大厦必将无法成功筑起。
二、迎合学生“口味”,因时制宜地制订识谱“菜式”
1. 让识谱教学在欢快的情境中开展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比较感性,暂时难以接受抽象的音乐事物。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理解力差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迎合低年级学生心理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愉悦轻松地学习。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为喜爱的活动,我们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开展识谱教学。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识谱时,我创设了如下音乐情境:我用电子白板给学生展示了一栋7层楼高的房子,初看时,各个楼层的窗户都是紧闭的,早晨的太阳慢慢升起,此时《问好歌》的音乐声响起前半段,我和你,问一声好,此时住在5楼的窗户打开,出现了大公鸡,由大公鸡对着它的好朋友小喵咪问好,唱“5 ――”,接下来三楼的窗户打开,出现了小猫咪,小猫咪回了一句“3――”,这样的设计无形中给学生建立了音高概念,也激起了他们对认识其他音符的兴趣(还有5个窗户没有打开,它们会出来唱什么呢?给学生设置一个悬念)。在模唱单音时,我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激发学生演唱的兴趣,再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整个识谱环节生动、有趣,学生一点都没感觉到识谱是枯燥、乏味的。
2. 让识谱立足于正确的节奏把握之上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基础,是音乐的三大要素(节奏、旋律、和声)之一。有人曾形象地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也有人说:“旋律是音乐的血液,节奏则是心脏的跳动,推动着血液的运转。”音乐教学节奏先行,有效的节奏训练能够对试唱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如果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节拍的强弱规律,对后面识谱教学的开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1)寓节奏训练于游戏之中。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之一,把节奏训练寓于游戏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例如,在“嘎嘎小鸭子”里的拓展训练中,有X――、X、X X这三种节奏,我为这三种节奏编了一个情境故事:有一天,鸭妈妈带着它的2个鸭宝宝――鸭哥哥和鸭弟弟去池塘边游玩,等到上岸的时候鸭妈妈发现它的鸭宝宝不见了,于是着急地叫唤起了它的鸭宝宝,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嘎――,不远处的鸭哥哥听见了,赶忙回答鸭妈妈,发出了这样的叫声:嘎、嘎、嘎,鸭弟弟发现自己走丢了很着急,发出了这样的叫声:嘎嘎嘎嘎嘎,让学生分别扮演这三种角色,模仿他们的叫声,并请学生设计三种鸭子叫唤时的动作,学生很容易地就把三种节奏念好了。把这三种节奏组合起来进行和声训练,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今后的老大难问题――合唱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2)结合生活中的知识经验进行节奏训练。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经常会在课间走、跑、跳,结合这一现象,我把X 、X、X的节奏训练和学生走、跑、跳结合起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琴声(琴声演奏以上三种节奏)边念(念走、跑、跳)边走,感受各种音符的时值。
3. 利用对柯达伊手势的适当改编,开展唱名背唱练习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概念教学;实验教学
引言:
对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以及进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整合性研究,其前提都离不开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中所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命题,是指“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这一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扭转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一切的僵硬模式,使学习的目的得以体现,能力得以提高,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自我。
一、生物学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
高中生物,虽然内容较为浅薄且基础,但依然处处充满了生命科学的基本要求,其对于生物学核心素养概念的明确依然是极其重要的,具体来说,主要有四点:
其一,是尊重生命的生命观。什么是生命?生命是“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与生俱来一律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尊重生命的生命观是要求对于所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其相互之间的联动关系,以一种审慎客观的态度来进行解论证。因此,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学生应当在理解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对于生命的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稳定与平衡、物质与能量的转换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并能够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认识生命现象,解释生命现象。
其二,是理性的思维逻辑。生物学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其对于科学的思维有着极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们具备有归纳与总结、推理与演绎、批判性思维、辩证性思维等自然科学的思维逻辑,严谨、审慎、诚实、认真,基于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够学好生物。
其三,科学的探究方法。对于生物学研究,注重实践、观察,不盲从、不轻信,以客观数据说话,以正确的实验理解。
其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生物学科的研究,在高中阶段,尚属于基础,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性。生物学科的学习,必须具备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求宣扬健康的生活方式,尊重和关爱生命,尊重和爱护环境,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生物实验。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内容
高中生物教学当中,概念教学为其基础,同时也是传统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谓概念教学,就是理解生物教学中许多重要的概念。以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为例,在无机物那一课中,我们学习到了水的概念,知道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这两类。这一知识点的关键,就是掌握结合水、自由水这两种水的概念。什么是自由水?它是以游离的形式存在的那种可以自由流动的水,这一类水占大多数。比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当中所涉及到的水,大多数都自由水。那么什么是结合水,就是在细胞当中已经与其他的物质相结合的存在,已经作为细胞存在结构的一部分。理解这两种水的形态至关重要,他的概念清晰,不仅是能够了解这两种水的区别,更是有利于理解什么是是新陈代谢和新陈代谢中水的的变化。那么在新陈代谢旺盛的时候,自由水的含量会升高,而在新陈代谢降低的时候,自由水的含量也就随之降低。此外,还有自由水的生理功能,其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而且是是一种运输介质,可以运输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同时也可以调节体温。在调节体温这一知识点上,我们知道为什么发烧的时候,人要多喝水,其实就是要加快自由水的流动,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从而尽快的把病毒排除。由此可见,掌握概念知识非常重要。传统对于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讲的一方面,即讲解知识点,然后附带进行拓展。在新教改的背景下,这一传统的模式遭到了否定。还是在上文中对水的学习,应该让学生们对于水本身的作用进行自主学习,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举出相关的例子,然后由老师来判断是否正确,经过这样的学习,才能够对概念知识把握的更清楚。
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内容
与概念教学相对的,是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其本质其实是对于知识点的具体认识,以便于加强掌握。例如在在呼吸作用的实验当中,学生通过对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具体实验,来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其是植物在细胞内进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易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种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产生ATP,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能量。通常来说,简单的概念教学,并不能让同学们对于呼吸作用有个深入的理解,而实验教学,则可以通过物质的测定、前后对比,来清楚地暂时呼吸作用消耗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当然,在传统的教学里面,实验教学的内容,多数以老师演示为主,学生的作用主要是观察,理解。在新教改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也变成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设置实验的步骤,并进行动手实验,从而使实验的实践性大大增加。很多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理解实验的步骤,并在之后的学习中,逐渐深化这些理解,从而加强了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教学模式
所谓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将这两类教学模式变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以概念教学促进实验教学,以实验教学来强化概念教学,从而整体的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成效。例如在上文中所说的水的分类和呼吸作用的实验当中,二者原本是不相干的两部分知识内容,但其内在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在呼吸作用的实验中,所涉及到的,产生的水,就是自由水。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的有机物彻底的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产生许多的ATP,或没有氧气参与的无氧呼吸,最终还是产生水。而与呼吸作用的实验相反,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实验,即光合作用的实验。在光合作用实验当中,植物从外界吸收了二氧化碳和水,然后进行光合作用,呼出空气,其过程上与呼吸作用是相反的。这些实验当中,水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元素而存在并参与其中的。那么对于水的概念的理解就极其重要。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某种程度上来说,概念教学为实验教学提供了基础性的概念。例如如果不能够理解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概念,在之后凡是涉及到水的知识点当中,都会存在问题。而同时,实验教学可以进一步强化对于概念的理解。例如在上文中,关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实验,与水的参与,可以进一步强化对于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教学更上一层楼。因此,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将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分离所不同,新教改之下的教学方法,是将二者紧密结合,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来促进能力的提升,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当前,很多高中生物教学当中,这一方法已经进行大量的普及,其意义非凡,充分体现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当前,针对“核心素养”进行的教学以及卓有成效,尤其是在高中生物的教学当中,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了将概念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整合教学,在传统的教与新时代的学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新的整合互动,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由此也为高中教育的改革开辟了一条可供启迪的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邓永鹏. 利用“七步逐层推进法”进行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创业能力 机会识别 资源整合 运营能力 因子分析
创业能力影响个体创业行为选择(Man,T.W.Y.et al.,2002),对新创企业绩效也有显著影响(Krueger,N.F.et al.,2000)。目前学术界关于创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维度方面还存在分歧,不利于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以创业过程为视角,构建了创业能力概念的概念框架,并通过调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概念框架进行检验,识别其中的关键要素,为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文献回顾
关于创业能力的维度,学者们主要是从创业资源、创业机会及创业企业管理等几个角度进行了探讨。Jarillo(1989)、Alvareza(2001)等学者从创业资源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了创业的结果;Sirmon和Hitt(2003)则认为如何集聚和平衡资源是企业创业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实现企业资源最优配置的基础;饶杨德(2006)则认为选择、汲取、置换与配置、激活与融合企业不同类型资源的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能力。Timmons(1999)从创业机会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搜寻并能恰当地加以利用机会的能力是新创企业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而Shane(2003)则将机会识别和开发利用能力作为创业过程中的核心能力。还有一些学者从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角度进行了研究,Chen(1998)在借鉴Long、Miner及Kazanjian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市场、创新、管理、风险承担及财务控制等作为成功创业者的重要职能,Drnovsek(2003)的实证研究也支持Chen的这一观点;De Noble(1999)则对创业者应该具备的技能角度进行了考察,发现成功的创业者通常在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关系管理、机会管理、资源配置及氛围营造方面表现更加突出。
前述研究对构建创业能力的概念框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但存在的不足是这些研究往往关注的是创业能力中的某一方面,从创业过程看,不利于指导创业实践。如创业者虽然识别了创业机会,但由于不具备机会开发的必要资源,就很难实现创业成功;同样,具备了较好的资源条件但却无法获取有效的创业机会也不可能实现创业成功。显然实现创业成功需要同时具备多种能力,因此本文将以更加融合的视角进行创业能力概念框架的构建。
理论框架与研究测量
从企业生命周期看,新企业的创办过程主要指企业创立和成长两个阶段,在这一进程中,创业企业所需的能力随所处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创业前的重点是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开发,而创立阶段则更加强调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当新企业创建成功之后,运营能力就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创业能力的概念应该是全面涵盖创业前、创业中和创业后不同阶段创业能力的特征。结合前述文献回顾,本文构建如图1所示创业能力概念框架。
(一)机会能力
创业机会是不明确的市场需求或未使用的资源和能力(Kirzner, IM,1973)。Shane(2003)指出,解释如何发现和开发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创业机会的研究,除了关注机会的来源和机会的评价等问题以外,从创业能力的角度看,学者更加关心为什么是一些人而非另一些人发现创业机会?为什么是一些人而非另一些人能将机会转化为产业和服务?因此,模型中的机会能力主要指创业者发现和开发创业机会的能力。本文主要用创业机会识别两个指标来反映和测量机会能力。
(二)资源能力
创业活动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Firkin(2001)将创业阶段的资源分成三类,分别是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文章认为区别不同创业者能力差别的主要指标是其资源整合能力。因此,模型中资源能力主要指创业者开发创业资源、获取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能力。文章中用资源搜寻、资源获取和资源配置三个指标来反映和测量资源能力。
(三)运营能力
新企业创建后,运营能力成为决定企业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模型中运营能力指新企业在创建后在外部环境约束下,通过加强内部人力、物力等资源的组合调配,及与其它利益相关第三方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以确保新企业能获得持续增长。本文根据Man(2002),贺小刚(2005),唐靖、姜彦福(2008)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用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来反映和测量运营能力。其中,组织能力是指将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整合并运用到企业发展方面的能力;战略能力是指制定、执行和调整企业发展方向的能力;关系能力是指与相关部门和个人保持良好互动的关系;承诺能力是指能够持续经营,并对利益相关者的承诺。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相关专家学者开发的成熟量表为工具,设计调查问卷,经过预调查、修正等环节,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并组织调研。为了验证概念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拟采用AMOS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样本选择
将“创业能力”一词在中国知网进行主题查询发现,关于创业能力的研究绝大多数与“中小企业、新创企业、大学生、科技型企业”等词关联,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创业能力的研究对象与上述几个关键词关联紧密。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便利性,本文主要选择山西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太原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太原高新区大学科技创业园、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学生创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进行调研。重点关注2005年以来成立或入孵的企业。同时,为了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本文同时通过函调、电子邮件、电话调查等形式,对北京、成都及深圳等地部分企业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样本选择偏差而带来的干扰。
(三)量表开发
为了验证概念框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本文拟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检验。本文所采用测量指标均来自于相关学者已经检验过的量表,并结合本研究实际进行了小幅调整,问卷回答方式采用利克特(Likert scale)7级量表进行回答,从1-7,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测量指标及来源,如表1所示。
模型检验
(一)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次共计调查150家企业,其中山西省内102家,北京28家,成都11家,深圳9家。收回问卷经确认,有效问卷数分别为76份、8份、3份和2份,筛选的标准主要是数据的完整性和问卷内部的一致性等,问卷总有效率为59.3%。调查企业的分布情况为IT行业34%、文化创意产业13%、电子行业39%、服务业8%,其他行业6%;企业状态为:在孵企业51家,毕业企业99家。
(二)缺失数据处理
对于缺失数据,依据各地问卷调查样本数量的不同,本文对山西省内企业的缺失数据采用表列删除法处理,而对外地企业的调查缺失数据采用了插补法,即将样本均值作为该数据的替补。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即测量数据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它要测量的事项,一般用克朗巴哈(Cronbach’a)系数表示,当系数值在0.6以上时表示问卷具有较好信度。经SPSS16.0软件分析,本文各指标a系数均在0.6以上,其中“资源获取”最高为0.815,“战略能力”最低为0.61,表明调查量表满足信度要求(见表2)。
效度就是正确程度,即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想要测量的概念,效度越高,表示结果越能显示出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效度包括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本文所采用的指标均来源于相关学者开发并经过实证检验的指标,因此,前两个效度指标可以满足。对于结构效度,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根据拟合结果来考察。
(四)模型拟合、检验与评价
根据前述创业能力概念模型,本文首先建立创业能力初始结构模型。为了比较结构模型的合理性,本文同时构造了单因素竞争模型,即认为机会识别等9个测量指标均属于一个维度。
通过AMOS7.0软件采用极大似然法对初始模型和单维度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模型拟合指数如表3所示。拟合参数分别选择了绝对拟合指数卡方自由度比、RMSEA和相对拟合指数CFI。从拟合结果看,初始模型各项指数拟合较好,而单维度模型有两项指标接近或超过标准要求。因此,初始模型拟合度较优。
因子分析的结果如图2所示,模型中所列各项因子与指标之间的载荷值均在0.6以上,这表明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模型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结合拟合指数比较可以得出:本文所归纳的创业能力概念框架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和合理性。
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归纳和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对创业能力的概念维度进行了探索。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创业能力概念框架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和解释力,这说明从创业过程的角度看,机会能力、资源能力和运营能力是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框架具有合理性。
同时,根据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机会开发、资源配置和承诺能力对机会能力、资源能力和运营能力的因子载荷较高,分别为0.90、0.87和0.89。这表明在创业过程中,机会开发、资源配置和承诺能力是创业过程中关键的能力,即如何恰当地利用机会,如何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如何与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形成利益共同体是创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一结论为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实证支持。
本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根据Gartner(1985)、Gatewood(1995)、Wheelen,Hunger(1992)的研究发现,创业可分为决策驱动型和机会驱动型,前者是先决定创业,然后评估资源、搜寻机会,而后者则是先发现机会,而后进行资源评估与整合,最后决定是否选择创业。显然,本研究假设先从机会识别开始的创业过程描述对决策驱动型创业考虑还不够,还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优化。第二,创业能力是一个普遍性的概念,需要大样本支持,而本研究在论证过程中样本选择的范围还比较局限,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Man,T.W.Y.,Theresa,Lau.,Chan,K.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17)
2. Krueger,N.F.,Reilly,M.D.,Carsrud,A.L. 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
3.Carlos Jarillo.2002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 strategic use of external resource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9 (4)
4.Alvarez S.A. &Eiuselntz L.W.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resource-based theory [J].Journal of Vlanagemem, 2001, 27(6)
5.Sirmon D G,Hitt M A. Managing resources: Linking unique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wealth creation in family firm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3
6.饶杨德.新资源观与企业资源整合[J].软科学,2006(5)
7.Timmons J.A. 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ay, 5 edition [M].Irwin Mcgram-Hill, 1999
8.Chen,C.C.,Greene,P.G.,Crick,A.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13)
9.Drnovsek,M.,Glas,M. The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 the case of two economics in transition [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2003, 10(2)
10.De,Noble.A.,Jung,D.and Ehrlich,S. Initiating New Ventures: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C].Paper presented at the Babson Research Conference. Babson College.Boston.MA.1999
11. Kirzner, IM. 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12. Shane.S. ,Locke,E.A.&Collions C.J.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3,13(2)
13.Christensen C M,Bower,Joseph L. Customer power, strategic investment and the failure of lead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3)
14.Gaglio C.M. &Katz A.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 16(2)
15.Ardichvili A.,Cardozo R.&Ray S.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1)
16.陈海涛,蔡莉,杨如冰.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的构建[J].中国青年科技,2007(1)
17.Evans,D.S.LS.Leighton. Some Empirical As Pees of Entrepreneurship[J].American Economize Review,1989(79)
18. De Koning,A. Conceptualizing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s a social-cognitive press[C],Centr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leadership, Stockholm,1999.1
19.Gartner,W.B.,K.G.Shaver,E.J.Gatewood. Dominant Yourself: Career Attributions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in:P.D.Reynolds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Babson College Wellesley Mass.2000
20.贺小刚,李新春.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10)
21.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
22.Brush,C.G.,Greene,P.G.,HART,M.M. From initial idea to unique advantage: the entrepreneurial challenge of constructing a resource ba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1,15
23.Chandler,G.N.and Jansen,E.J.Founder's self-assessed competence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2,7(3)
24.Chandler,G.N.and Hanks,S.H. Market attractiveness, resource-based capabilities, venture strateg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9)
25.姜彦福,白洁. 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经济因素的评价[J].技术经济,2005(209)
26.Arild Aspelund,Terje Berg-Utby,Rune Skjevdal. Initial resources ‘influence on new venture surviva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J]. Technovation, 2005(11)
27.马鸿佳,葛宝山,汤浩瀚.科技型创业企业资源获取与动态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1)
28.Gartner,W.B., A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and classify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4)
29.Gatewood,E.,K.Shaver,W.Gartner.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gnitive Factor Influencing Start-up Behavior and Success at Venture Creation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5, 10(5)
关键词:概念隐喻 高职学生 英语词汇教学
一、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及高职学生英语词汇掌握现状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Wikins认为“我们不能认为词汇的重要性不如语法”(1972)。没有语法,人们也可进行粗略的交流,可是没有词汇,人们根本无法交流。学习语言而不学习词汇是根本不可能的。词汇学习,作为语言教授的重要方面,对外语的学习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枯燥的单词教学方法:教师重复领读,学生跟读;提供相关词组,简单造句。无非都是孤立地讲解词汇,这将会导致即使学生学量的词汇,也不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词与词之间缺乏联系,记忆不牢固。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本就相对比较薄弱,一个好的词汇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二、概念隐喻理论的内涵
概念隐喻理论首先出现在Lakoff 和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而后在Lakoff在1993发表的“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一文中得到系统的阐述。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系统是隐喻性的,概念隐喻又是通过语言隐喻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人是通过语言隐喻来表现思维隐喻的。概念隐喻是从日常表达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认知机制,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甚至是一些抽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因此,语言中的词语具有隐喻性质。在隐喻结构中,概念隐喻理论运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向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其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简而言之,隐喻表达只是跨概念域映射的外在表现,如“Time is money”,用描述“金钱”的词汇来表达“时间”的描述。于是,我们可以说,“花费金钱”,也可以说“花费时间”;可以说“浪费金钱”,也可以说“浪费时间”,因为时间和金钱都一样宝贵。通过隐喻,形成了语义转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三、概念隐喻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义学角度为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新的依据。Ronald Carter曾经指出:如果将所学单词放在其他熟悉单词(特别是来自同一词汇系列的单词)的相互关系中进行教学,而教学的方法又能使学习者对所学对象产生一定的“认知深度”,它们就易于被大脑保存。利用联想和分类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把词汇记忆置于一个宏观的意义环境之下,而且联想的组合越紧密,词汇越易于记住。
1.重视基本词学习。
基本词汇使用频繁,且词形简单,容易记忆,与其他词语搭配也多,在日常语言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基本词汇多为一次多义,所以优先掌握基本词汇也是多义词习得的关键。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基础词汇学习的必要性,并在课堂词汇教学中重视基础词汇的用法,词组搭配及引申义,帮着学生正确掌握词语的剧本意义和隐喻意义,并明确且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
2.构建概念隐喻联想模式的词汇学习。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类推是一种松散性类推和发散性思维的心理过程。隐喻类推需要把各种信息进行比较,通过发散思维、想象,找出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隐喻能使我们正确理解抽象概念域,能使我们的知识扩展到新的领域。教师可以结合概念隐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隐喻意义。
通过构建隐喻的联想模式来实现根据意义引申进行的词汇学习。培养学生对词汇联想,分类,比较的认知能力,从被动记忆词汇变成用理解,联想不断扩充词汇量。这种方式使得词汇学习更生动有趣,而且当学生发现他们熟悉的词汇还存在其他的新意义,他们不会感到陌生,而是很容易地把新意思假如自己的词汇贮备中。这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高。
3.注意隐喻中词汇学习的跨文化差异。
认知语言学认为, 人类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从而产生了隐喻思维。隐喻思维是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因此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存在相似的表达方式。教师应利用类似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加强学生的隐喻思维。当然也确实存在某些跨文化差异,所以教师在教授词汇的同时要重视英汉隐喻间的差异。一方面可以掌握更多的隐喻表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
四、结语
隐喻是语言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存在于日常语言的各个角落,在产生新词、淘汰旧词和旧词添新义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词义演变都是通过隐喻方式进行的,把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词汇教学,可以使词汇教学方法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并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者如果词汇意义隐喻化拓展能力较强,则具备更大的语言理解和产出潜能,形成更高程度的“语言意识”,从而促进其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 [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 束定芳.试论隐喻学的研究目标 、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 1996,(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