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新型工业化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工业化发展

第1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一、FDI理论与工业化理论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实现工业化;二是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三是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四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尽力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不是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基于我国现阶段国情所提出的,他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对外直接投资是二战以后提出来的,美国经济学家S.H.海默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提出了垄断优势论,也为国际直接投资奠定了发展的基石。邓宁后来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继承了先前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吸收了巴克莱和卡森等人的内部化理论,又引入了区位理论;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又是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延伸,他认为一国的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钱纳里是以人均GDP为标准来划分工业化阶段,将此标准与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相结合,可以发现,在工业化的各个时期,国际直接投资形式是不同的。(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情况与工业化的发展水平是紧密相连的,根据工业化程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分析出不同程度下的国家或者地区之间所具有的优势,从而影响FDI的规模大小,以及决定是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引进国外直接投资。

而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在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发展、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发展、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外商的直接投资也会为我国的企业带来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技术和科技,具有优化产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效应,他们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二、辽宁工业化发展及利用FDI现状

辽宁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的主要重工业基地,它对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我们在深入研究FDI对辽宁工业化的影响之前,首先判断一下辽宁在工业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也为更好地发现FDI在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一)辽宁工业化进程判断及其与全国的比较。2004年辽宁人均GDP是1,968.24美元(2004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65),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判断出,辽宁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国际直接投资阶段3的1,500美元的底线,说明辽宁工业化发展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即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期,此时利用FDI主要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数据,从而得出能够体现经济效益、资源与环境、工业信息化等反映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指标。通过对2005年辽宁和全国部分相关指标的对比,大部分的指标都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辽宁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工业企业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2006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167.57亿元。除此之外,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能源产品生产量都较前一年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辽宁工业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比较,我们也很容易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辽宁国民生产总值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工业生产总值,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辽宁国民生产总值保持着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但从趋势上看仍然与工业总产值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相关关系。(表2,图1)

(二)辽宁利用FDI现状分析。《辽宁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2006年年末辽宁的对外贸易国家(地区)217个,对外出口额位于前五名的是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和香港。其中,全年对日本出口6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对美国出口4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0%;对韩国出口33.7亿美元,增长16.9%;对新加坡出口1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6%;对香港出口1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3%。我们从改革开放开始的辽宁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趋势来看,总体上处于一个上升趋势,尤其在近几年保持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增长,在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82,410万美元,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40,677万美元,2004年是2003年的1.91倍。(图2)

三、FDI在辽宁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辽宁所走的工业化道路,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了以钢铁、机械、石化等产业为支柱的重工业基地,这种产业结构在一段时间内对于辽宁的工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结构似乎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工业化水平技术含量偏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辽宁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初期的重工业基地,普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过程按照工业化演进的一般规律,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必须经历由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高加工度化工业为中心转变,由传统产业为主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的过程,很多辽宁传统的重工业企业仍然没有完全转型,很多低效率的重工业生产仍然在运作,整体产业结构升级较慢,在煤炭、钢铁等具有垄断优势的行业,并没有积极利用外资,改进技术升级。

(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日趋突出。辽宁作为工业化发展的大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日趋加剧,这对于更好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环境问题也是一直关注的焦点,由于过去的产业结构所决定的重污染企业比较多,虽然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三)市场机制不完善,外商企业进入障碍多。首先,由于辽宁大型的重工业企业的性质仍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体制僵化,效率低下问题很显著,而且由于各种原因,国有企业并不能与外商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很多国外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并不能被国有企业所运用。其次,目前外商投资虽然有很多优惠政策,但是政府的审批环节之多,低效率的审批手续还是挫伤了很多外商企业投资者的信心。

四、利用FDI促进新型工业化政策建议

我们倡导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针对辽宁的具体情况,利用FDI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是很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扩大FDI规模,改善政策环境。对于每一个省份或者地区,要加快工业化的进程,离不开外商直接投资,而要吸引大量的外商投资,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外商投资者的信心。同时,还要不断改善政策环境,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外商投资,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利用外资加快实现工业化进程。

第2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县委、政府决定今天召开这次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精神,分析研判当前形势,安排部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业经济工作,深化认识,明确目标,合力攻坚,努力实现工业倍增和“十二五”发展构想,推进我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一下,县委田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围绕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对全县工业发展现状的再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工业的信心和决心

我县的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以来,县委、政府把加快工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工业兴县、工业富县”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县工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年,虽然受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工业经济遭受重大挫折,但通过强化监测分析、落实政策扶持等措施,工业经济实现了止跌回升。纵观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呈现四大特点、具有四大优势、面临五大问题。

四大特点:

一是工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66亿元、增加值3.99亿元,分别比年增加3.54倍和7.95倍,增加值拉动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9.79个百分点,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6.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95亿元,比年增加3.9倍;实现增加值2.67亿元,比年增加4.93倍;实现销售收入3.44亿元,比年增加3.6倍;实现利税3186万元,比年增加4.92倍。

二是非公经济发展迅猛,工业经济活力增强。实施“放水养鱼”战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非公经济总量不断壮大,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年,非公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2097人,实现增加值7.49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15%;非公企业上缴税金8791万元,同比增长33.3%。

三是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支撑作用逐步凸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强化扶持引导,全县基本形成了矿冶、水电、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四大工业支柱产业。年,全县10户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属于这四类产业,其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7.5%,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92%,已经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四是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城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的加快推进,全县各级各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开放活县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吸引力显著增强。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协议7个,协议引资3.85亿元。

四大优势:

一是区位条件独特。位于川结合部,具有地处攀西经济圈腹心、连接中经济圈、参与经济带分工与合作的良好区位优势。随着巧蒙公路的建成通车,出川入大通道上的结点作用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二是自然资源丰富。我县具有丰富的水能、矿产、生物、热区资源。、支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1.97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9.6万千瓦;辖区内已发现矿种35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8种,铅、锌、铜、硅石、稀土、石膏、石灰石等矿种品位高、储量大;以大药山地区中药材为主的生物资源品种繁多,开发潜力足;蚕丝、反季蔬菜、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三是劳务资源富裕。我县是人口大县,年末有农村富裕劳动力13万余人,占总人口的24%。外出务工人员11.21万人,只要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务工技能,就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四是拥有两张“名片”。随着药山自然保护区的升格和巨型水电站的即将开工,的知名度将大大提高。特别是电站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吸引更多更强的商家入巧投资。

五大问题:

一是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45.33:26.35:28.32,二产比重比一产低18.98个百分点,而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9.79%。是典型的“一、三、二”型结构模式,而全市的是“二、三、一”型(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4.5:42.9:32.6),这说明我县工业基础还相当薄弱,属典型的工业小县。

二是工业发展速度放缓,工业经济总量偏低。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77.8万元,增长12.2%,而仅增长8.8%,增速排在全市第9位,差全市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在全市是倒数第4位,仅比大关、永善和绥江高。

三是工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全县工业结构“一少、两多、三小、四低”的现象突出。“一少”:即骨干企业少。目前,全县703户工业企业(个体工业企业670户)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0户,仅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4%,产值超亿元的只有1户。“两多”:即企业分散经营多、小企业多。“三小”:即产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小、市场容量小。“四低”:即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率低、工业化程度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低、对财政贡献率低。同时,我县的工业品主要以矿产品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四是外部环境形势严竣,工业增长后劲不足。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逐步加深,对我县的影响日益显现,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将更加严峻,而且在较短时期内可能难以发生根本性好转,工业品市场持续低迷,铅锌等重点工业品价格仍在低位徘徊,部分企业减停产状况还将持续;受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影响,部分重点项目的投资者信心不足、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影响了项目的开工和投产时间,使得工业增长后劲不足。

五是认识有待提高,投资环境亟待改善。目前,还有少数乡镇和部门的干部,在思想上还没有统一到县委、政府的决策上来,在行动上还没有参与到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中去:有的对发展工业经济的优势认识不足,缺乏勇于拼搏的意识;有的对发展工业经济的形势判断不准,缺乏大胆实践的信心;有的对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畏难情绪,工作迟迟找不到切入点;有的对发展工业经济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不到位、服务质量差,环境建设重视不够,破坏工业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工业化是经济社会不可逾越的阶段。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面对我县发展工业的优势和不足,全县上下务必牢固树立“工业强县、工业兴县、工业富县”的战略理念不动摇,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来抓,迅速行动、抢抓机遇,凝聚力量、合力攻坚,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的新跨越。

二、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提质增效为重点,优化环境,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强化科技,扩大招商,推动民营,壮大四大产业(矿冶、水电、建材、农产品加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我县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固本、强基、提质、增效”。今年的发展目标是: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力争达到2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9%。到“十二五”末,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要努力实现四大目标。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明显提高。工业总产值突破48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20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两番。

二是工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矿冶、水电、建材、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2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白鹤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户。

三是工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

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全县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年下降20%以上;重要矿产资源开采水平、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全市同期平均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经济发展的依托是产业,产业发展的趋势是集群。要抓好白鹤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一是抓好规划建设。要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于今年内完成白鹤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和分期建设方案。并严格按照规划,把园区建设的重点放在扩容、提质上,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真正使园区建设上规模、上档次。要充分考虑园区发展的需求,使园区基础设施与提高集约化水平相适应,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协调,与入园落户项目相配套。二是科学引导企业入驻园区。要大力优化工业园区建设软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入驻园区。要降低门槛吸引投资,鼓励新项目、新企业向园区集中,壮大园区实力。三是抓管理和服务。要立足长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模式设置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加强企业服务以及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同时要善于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园区发展中的问题,强化政策和服务措施的落实,积极打造“政策洼地”,精心构建“服务高地”。四是增强园区效应。要谋划好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培育,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专业化分工为重点,引导同类产品企业的聚集,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群,凸显工业园区工业产业孵化区、招商引资示范区、体制创新试验区和经济发展带动区的作用,努力将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益明显的特色工业园区,带动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抓项目带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项目是工业发展的载体。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工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一是抓项目储备。要把项目储备作为发展工业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特色项目储备库。县发改局、经贸局要根据我县的优势资源和发展实情,结合中央扩大内需政策以及省、市为落实这一政策采取的应对措施,有针对性地规划一批发展前景好、能够延伸产业链、对县域经济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加大项目可研力度,强化包装推介,为工业发展奠定坚实的项目基础。二是抓项目落地。项目签约后,县经贸局、发改局等相关部门要加强跟踪督促,督促投资方抓紧办理完善相关手续,尽快开工建设,防止签而不建,圈占资源的现象,切实解决项目落地难的问题。三是抓建设进度。要加大县级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的落实,亲自深入企业帮助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为推动全县工业发展做好表率作用。全县各级各部门也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上门服务,关心、过问项目建设,为项目建设创造宽松的环境。今年,要重点督促昊龙集团建材有限公司加快100万吨水泥厂建设步伐,力争在明年建成投产。加强与大唐国际集团的沟通与联系,争取在今年内完成风力电站的核准工作。支持、督促文家河四级电站、河玉电站、硫磺洞电站、荞麦地河电站尽快开工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产。充分发挥大项目的强力拉动作用,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加工业经济总量。

(三)抓招商引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抓实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是弥补县内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不足,开发县内资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一是要实现两个转变,创造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一要转变招商理念。要牢固树立“招商第一、项目立县”的理念,紧紧抓住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围绕产业现状,对照产业政策,研究产业断点,寻找产业衔接,增强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加大工业项目招商、选商力度,更加注重招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二要转变招商方式。要通过以商招商、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会展招商等多种方式,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要把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东部沿海地区企业造成的巨大影响转化为促进我县招商引资的有利条件,主动与东部沿海地区企业衔接,使其向我县进行资产转移。二是要突出招商重点,实现招商引资新跨越。要把招商重点放在招大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上来,把引进高技术与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引进资本的同时,更要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和高层次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打造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建立完善机制,为对外开放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要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对县招商引资领导小组进行调整充实,加大对全县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跟踪和协调,定期不定期地召开招商引资形势分析会,确定阶段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要建立配套联动机制,实行主要领导包重点项目责任制,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落实责任领导和具体的责任人员,在全县上下形成齐心协力抓招商、强化合力促开放的良好格局。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实行重奖重罚,对招到大项目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作风拖拉、推诿扯皮的,坚决予以问责。同时把招商引资成果作为年终考核各级各部门党政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并纳入争先创优考核。

(四)抓支柱产业,促进工业全面协调发展。

立足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发展矿冶、水电、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工业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四大产业集群。一是加快发展矿冶业。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和勘查力度,摸清家底,为实施全面开发奠定基础。以铅锌开发为先导,带动铜、硅石、稀土、电石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建设茂租、东坪、老店、小河、新店为重点的铅锌采选基地;建设马树、老店为重点的铜选基地;建设药山电石生产基地。加大矿业企业技改扩建步伐,促进传统生产工艺的升级换代,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附加值。二是做大做强水电产业。以电站和天花板、陡滩口、黄桷树电站开发建设为契机,加大全县水能资源的调查、普查力度,加快中小水电项目的立项报批,确保早日进入项目建设阶段;加强指导和服务,督促已签约电站尽快开工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产;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实现电源电网建设协调发展。三是扶持培育农特产品加工业。以镇为中心,以茧丝加工为先导,辐射带动蔗糖、萝卜、中药材、蔬菜、林果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食品有限公司、丝绸公司、大药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齐昌畜禽屠宰有限公司为重点,加强协调管理,巩固发展好制糖、缫丝、马铃薯深加工、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充分依托热区资源,扶持发展与反季蔬菜相关的生产、加工、储运、营销企业,坚持不懈地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实现规模效应。四是改造提升建筑建材业。以电站建设为契机,加快100万吨水泥生产线技改扩建步伐,力争在明年建成投产,带动砂石、新型墙材、花岗石材的开发;建设水泥建材基地、药山花岗石材基地、蒙姑新型墙材开发基地。

(五)抓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要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措施,强化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县经贸局、环保局要加强对各乡镇、各部门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严格“一票否决制”。要盯紧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减排,督促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引导企业实施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依法关闭长期整改仍不达标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着力抓好各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逐步实现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各乡镇、各部门和企业要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提高全民节能意识。

(六)抓资源整合,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本地深加工和规模化发展,是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要从治乱、治散、治本入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矿产资源规划为基础,以有偿使用为重点,以矿权管理为主线,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统一实施、市场运作、公平公正”的原则,将优势资源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鼓励企业有序地通过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对矿产资源及矿山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重组,优化矿产资源配置,扶优扶强矿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主体、大中小型矿山企业协调发展的矿产资源开发新格局。要整顿和规范矿业秩序,进一步完善矿产品税费统一征收管理办法,实行资源有序、有限、有偿开发,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资源。

三、提高服务质量,营造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企业搞活了也还会死,重组了还会破,引了资也难见效,招了商也会跑。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把发展工业经济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工作方式要从侧重于行政审批转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加强监管;工作方法要从侧重于事前审查转向信息引导和事后监督;工作重点要从抓具体事务转向想大事、抓大事,当好参谋助手上来,切实为工业发展服好务。

(一)在统一认识上下工夫,高度重视工业。

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把工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精力重点投放、工作力量重点摆布、人力物力重点倾斜,把抓工业的侧重点放在抓环境营造、抓工业项目、抓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优质服务上来。要强化工业强县意识,毫不动摇地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突出位置,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扎实推进;要强化忧患意识,客观地认识我县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全国、全省、全市竞相发展的严峻态势,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迎接挑战,迎头赶上;要强化责任意识,充分看到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在狠抓落实上下工夫。

(二)在转变观念上下工夫,努力创新服务。

政府仅能营造环境,提供平台,要实现本次会议确定的发展目标,就必须要有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项目来支撑,走企业带动、项目促动的路子。为此,必须牢固树立“面向基层,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的意识,善待企业,抓好项目,为企业发展出主意,想办法,搞好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生产经营环境;要营造项目引得来、留得住、长得大、带得动的良好环境,积极促进项目建设。

(三)在营造氛围上下工夫,多方共同参与。

工业是经济的主体,财富的源泉,抓工业就是抓经济发展。要广泛宣传工业在“富民强县”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宣传县委、政府在支持工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宣传各地抓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充分调动全县干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全县工业发展中来,集聚各方力量共同加快工业发展,真正形成全县上下思工业、议工业、抓工业的浓厚氛围。

(四)在协调配合上下工夫,形成强大合力。

上项目、办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财政实力弱,资金、技术、人才比较缺乏,上任何项目都很不容易,各级各部门都要关心工业、支持工业,特别是对投资者提出的合理要求,不要讲不能办、不好办,而是要讲怎么办、马上办、尽力办,为投资者提供超前、高效、优质的服务,把服务工作贯穿到工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对重点企业和项目,既要善于遵循程序,更要善于灵活变通,不能因框框条条束缚了手脚,要勇于突破。部门与部门之间,遇事多商量、多通气、多协调,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引导工业、服务工业、支持工业上形成一个拳、拧成一股绳,以实际行动落实好县委、政府关于工业发展的各项安排部署。

第3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三区整合、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目前我国正逐渐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的发展阶段过渡,衡水工业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衡水工业新区由衡水经济开发区北区、桃城区北方工业基地、武邑循环经济园区三个片区构成。

衡水经济开发区北区是2003年,按照“以工强市”的发展思路,在原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整合和规划建设形成的。桃城区北方工业基地是桃城区从自身发展出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地方经济,在市区外环路以北,原106国道两侧规划建设形成的。武邑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按照污染企业“退市近郊”的指导思想,在桃城区和武邑县交界处选址建设形成的。

本文从新型工业化对现代工业园区的发展布局的要求出发,探索衡水工业新区的三区整合、资源共享、功能复合、生态创新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二、衡水工业新区发展背景研究

1.区域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京津冀地区与河北省内的产业转移,将给衡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衡水工业新区作为衡水市的重要产业承接地,需要在功能定位、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重新审视和研判。

2.区域交通条件的重大转变

随着太青客运专线、京九客运专线、大广高速公路、邢衡、衡德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工业新区的对外交通条件日趋便利,区域交通优势更为突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地区发展活力的增强,将会大大地促进工业新区的产业发展。

3.上位规划对本区域的功能转型与定位提升的要求

《衡水市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9—2030)》提出 “主城扩容,整合三区,打造中心城市”,形成“一湖两城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衡水工业新区作为其中重要的组团之一,由衡水经济开发区北区、桃城区北方工业基地和武邑循环经济园区组成(本文简称“三区”),重点发展化工、装备制造、金属制品、橡胶、纺织、食品、新能源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 本次总体规划应在整合三区及产业发展上予以深入研究和落实

4.衡水市委、市政府对“三区”整合的要求和对工业新区建设的强力推进

近年来,“三区”发展迅速,规模逐渐壮大。但由于“三区”分别归属衡水市经济开发区、衡水市桃城区和武邑县,管理上的各自为政导致产业上同位竞争的局面,迫切需要在产业定位、用地布局等方面进行整合,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提升整体竞争力;依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加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经济集约发展。到“十二五”末,要将工业新区建设成为控制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功能完备、布局合理、体制顺畅、富有效率的现代化工业新区,发挥对全市经济的引领作用,积极争取“融入冀中南、对接大京津”。

三、衡水工业新区发展的SWOT分析

1.S—发展优势

(1)对外交通优势

区域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京九铁路、石德铁路、大广高速、衡德高速、106国道以及规划中的太青高速铁路贯穿工业新区,对外交通联系较为便捷,与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区域中心城市的交通距离日渐缩短,为全面对接京津、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和省会经济圈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土地空间优势

区内地势平坦,现状除工业企业外,大都为村庄用地,且空间有效拓展范围内基本为一般农田,基本农田较少,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充足,建设空间大、成本不高。

(3)生态环境优势

滏阳河自南向北穿越本区,滏阳新河与滏东排河从区域东部流过,现状植被覆盖较好,整体生态环境良好。

(4)产业基础雄厚

三区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主要以食品加工、工程橡胶、精细化工为主。近年来,工业新区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加快,2010年,全区实现工业生产总值约3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0%;财政收入约1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20%。

2.W—发展劣势

(1) 与主城区的交通联系不畅

工业新区与中心城区联系通道主要为肃临路(上跨大广)、衡井路(上跨大广)、振华新路(上跨高速)、040省道(下穿高速)、工业大街(上跨高速)。除振华新路道路宽度超过40米,上跨宽度超过30米外,其他道路均较窄,极易造成交通瓶颈。

(2)用地空间跨界过多,管理混杂

工业新区用地范围跨经济开发区、桃城区、武邑县、深州市行政管辖范围,长期的各自为政使得各区之间的道路建设、基础建设无法有效统筹,无法避免资源浪费,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给三区整合带来不便。

(3)环境承载力差、基础设施共享度低

三区各自建设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共享度低,造成资源浪费。且各区对水资源利用不集约,存在水质型缺水现象,对工业新区未来发展的资源承载力构成威胁。

(4) 现状滏阳河水质污染严重

企业生产产生的污水未达排放标准,无节制的向滏阳河排放,使得滏阳河下游的水质日益变差,黑而臭的水体对周边土壤、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对工业新区的发展极为不利。

3.O—发展机遇

(1)承接区域产业梯度转移

河北是京津产业转移承接基地,衡水是京津冀合作战略中重要的承接城市之一,有潜力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加工配套基地。冀中南产业经济区实行有步骤、有计划的区内转移,重化工产业主要向沧州转移,建材产业向邯郸、邢台陆续转移,纺织、食品等产业向邢台、衡水转移。工业新区应抓住这个机遇,积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增强自身竞争力。

(2) 衡水市“水市湖城”空间战略对本区域的定位提升

衡水市“水市湖城”空间发展战略确定工业新区为其重要的发展组团,初步对工业新区的功能定位、产业用地布局进行了规定,未来重点打造新能源产业园区、食品工业园区、化工园区、装备制造园区、金属制品园区、橡塑工业园区。这对工业新区未来的产业和功能定位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3) 衡水湖开发带来全城生态建设的新动力

衡水湖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对提升衡水中心城地区的环境品质、引领区域改善生态环境有较大的促动作用,为工业新区改善自身生态环境提供动力支撑。

(4)市政府自上而下“三区整合”的发展契机

衡水市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强力推进“三区整合”,以期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与服务平台,为工业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保障,确保工业新区能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

4.T—发展挑战

第4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抓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火车头”。近几年,我们大力实施“5115”工程,着力培育5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10个以上过50亿元的旗舰企业,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对“5115”工程企业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服务、特殊奖励,减免企业收费,选派特派员排忧解难,对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和50亿元的企业法人分别奖励100万元和50万元,有效促进了企业发展壮大。两年来,已有南车株机、株冶、南车株洲所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唐人神等4家企业过50亿元。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轨道交通、新材料、汽车、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抓项目建设拉动。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优化环境引项目、扶项目、建项目,努力掀起项目建设热潮。这几年,我们牢固树立“抓城市就是从战略上抓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四创四化”,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获评“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今年还有望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城市品位的明显提升,带来了人气、财气,吸引了更多的战略投资者。目前,在株洲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0家,央企达到15家。特别是对一些好项目、大项目,我们敢于放权让利,实行普惠特惠政策,做到特事特办。目前,20万辆整车项目正式出车,二期30万辆整车项目已经启动。通用机场、通用航空发动机、风电产业、攸县煤电一体化等项目全面启动。2010年以来,全市新开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80个,总投资达380亿元。

抓园区攻坚推动。大力实施产业转型战略,全力打好园区攻坚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良好平台。积极创新建管机制,变政府主体为政府主导,推行“园政合一”的管理模式,组建集建设、管理、融资于一体的开发公司。全市现已组建园区开发公司6个,累计融资500亿元用于园区建设。努力解决要素瓶颈,优先园区项目供地,园区土地出让金全部用于园区发展,生产类建设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市级部分返还园区统筹使用。始终坚持特色立园,促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园区聚集。实施“118”计划,着力打造1个千亿产业园、1个千亿产业集群、8个特色园区。轨道交通千亿产业园,聚集了南车株机、南车株洲所等规模以上轨道交通企业32家,去年实现产值400亿元,三年内可实现“千亿”目标。服饰、汽车、陶瓷三个产业集群发展迅速,目前年产值分别达到300亿元、200亿元、200亿元。

第5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

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由于新型工业化更加依赖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紧迫,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新型工业化的意义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与现代技术变革、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伴随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服务业,包括为现代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生产,也包括一些新型的满足个人更高精神需求的现代消费业。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业就将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十一五”时期,国家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2007年3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制定的“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十五”末期的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 000亿美元;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但高增长主要是由高投入拉动的,GDP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增长。新型工业化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这就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增加投入,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要求在工业的中间产品投入中,降低非再生性资源消耗的比重,提升再生性资源消耗的比重,会导致第二产业对服务资源需求相对上升。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处在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产业提供中间服务和支撑的物流、信息、中介等行业也蓬勃发展,工业产品增值构成中,与制造环节紧密关联的设计、研发、广告、营销、管理、信息、金融、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服务资源逐渐构成工业生产投入的重要部分。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较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况,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服务业是无烟产业,对环境损害程度很轻,对资源依赖性很低。因此,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用现代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和重组,有利于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保护自然资源,加强资源开发管理,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 现代服务业对于增强工业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十分明显。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营销、研发、信息服务等专业化生产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主导因素。因此,有效地利用服务资源是工业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另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物流、咨询、科技等专业服务机构的不断涌现,将为工业企业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许多企业可以把过去自己从事的一些业务活动交给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去完成。业务外包可以使复杂的业务得到更专业化的操作或在经济方面获得更合算的成本构成,使企业可以在更具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中扩大竞争优势,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上。这种变化使得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生产日益规模化,社会总成本下降,从而增强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服务资源成了新型工业化的生命线。

发展现代服务业可提高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由于信息化技术落后,我国许多工业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低,科技进步相对缓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对工业化推进的制约日趋严重。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这将引起工业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强烈需求。工业企业用信息技术来装备生产手段,改善制造工艺和生产流程,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全面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效率;在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中实行信息化,推动业务流程和生产要素的重组;用信息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支点,要把握这个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并对传统产业进行渗入、融合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真正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使我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资本劳动比率持续上升,资本对劳动的吸纳能力减弱,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压力会逐渐增大,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意义重大。据测算,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新增劳动就业人员增长2个百分点,解决约40万人的就业问题。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中国服务业就业人数为4 890万,到2006年已达到2.4亿,28年中净增1.9亿,平均每年增加682万人就业,而同期制造业增加的就业人数是1亿,平均每年增加357万。这些数据表明,服务业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大约是制造业的两倍。但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尚有巨大的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因此服务业是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强国的根本条件,只有大力发展服务业,才能实现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进程不协调

第6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这也为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新型工业化建设离不开新型的生产业与之相适应,但作为生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物流业还难以满足新型工业化的需要。本文对我国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实践表明现代物流业作为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了长足的动力与支持。因此,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对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物流可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物流网络,不仅可以降低各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对于区域经济而言,一方面,现代物流有助于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沟通与合作,扩大区域的规模经济效应并保证区域经济体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另一方面,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能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金以及政策等资源要素的流动和整合,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发展。

现代物流能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现代物流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分工及产业结构优化,有效促进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相关产业、物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发展,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促进物流业优化,优化产业链与供应链。从而对区域内众多行业的供应、生产、销售中的物流活动产生积极影响,有效提高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效率,节约社会资源,对经济增长方式及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直接产生影响。

现代物流业能成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发挥“扩散效应”。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现代物流能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形成,从而发挥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加强区域内部的协作与分工,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体的内部分工和参与国际分工。现代物流体系能形成面向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的新型流通模式,极大地促进城市新型商业辐射范围的逐步扩大。同时,现代物流的发展也能带来商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的集中,壮大城市产业规模,为中心城市“极核”功能和“扩散效应”发挥产生重要作用。

我国物流业在新型工业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粗放型的物流运作模式

新型工业化是低能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技术含量的集约型工业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及生产经营的国际化,要求物流企业为其提供费用更低、服务更优,集专业化、社会化、综合化于一体的物流支持。然而,目前我国众多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小,物流功能单一,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运作方式与管理水平粗放。真正拥有可以信任的品牌、庞大的物流网络、先进的管理体制、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丰富的运作经验的物流龙头企业还是凤毛麟角。

(二)物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新型工业化具有明显的知识经济的特征,充分重视人力资源效用的发挥。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减少了单位产品对劳动力的需求, 而且要求劳动力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满足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物流从业人员必然是现代管理知识和物流技术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既要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方法,又要具备计算机和网络、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知识。但目前我国的物流从业人员现代物流理念不强,业务素质仍停留在传统运作水平,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专业能力较差,难以达到新型工业化所要求的现代物流从业水平。

(三)信息化水平、物质技术基础建设不到位

新型工业化的引擎是信息化,通过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推动的新型工业化能够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物流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载体。虽然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普遍拥有计算机,但从联网企业的比例和联网计算机的比例来看,距离现代物流信息交换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相当数量的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严重不足。同时,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或城市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还比较缺乏,严重影响着物流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而仓储基础设施在数量上虽有一定规模,但其质量和功能已经明显滞后。

(四)社会观念与服务意识存在较大的认知差距

新型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生产要素的构成和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高质量的现代物流运作是其重要保证。有关资料显示,工业生产中物流所占用时间几乎为整个生产过程的90%。但目前我国商品周转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每平方米库存的商品量只及发达国家的25%,配送差错率为发达国家的3倍。同时,许多生产企业基于商业机密、物流质量等原因,仍以自营物流为主,效率低下,实际利用专业化物流少,物流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影响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这些观念与意识均难以保证新型工业化的顺利推进。

(五)管理体制较为落后

我国物流业涉及铁路、公路、商业、物资、外贸等领域,而这些领域都进行着各自的物流体系规划,系统之间缺乏沟通、协调,长期以来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和管理体制削弱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状况与现代物流产业是相排斥的。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的逐步推进,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物流产业的交流和合作。管理体制的滞后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新型工业化建设中现代物流的发展思路

(一)充分发挥现代物流的支持功能

利用新型工业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借助物流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应,鼓励多式联合运输,整合区域经济资源,提高物流效率和区域经济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社会物流成本,再造企业内部的流程和创新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多元化服务,从而实现行业结构调整和竞争力的提高。

(二)发挥政府职能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政府的有效组织。政府可明确各地区物流竞争优势的立足点,充分利用各地区经济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等,通过一系列的投资、税收、人才等政策优惠措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条件。通过各区域和各部门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使得有法可依,合作机制得到完善,逐步消除物流业发展的行政壁垒,从而建立起有序的区域物流竞争与合作秩序。在物流规划中,与当地产业结构与产业水平,根据不同地区的运输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物流业。

(三)发展高起点的现代物流示范基地

发展符合新型工业化需要的现代物流业,应以提升区域整体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为目标,通过区域物流社会化、一体化协作等方式,引导区域物流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由政府牵头,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规划建设符合新型工业化需要的物流园区、货运中心及配送中心,鼓励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发展。通过示范效应,可带动落后的物流企业更好地融入现代物流行列。同时,依靠集聚优势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通过知识、技术、资金和土地等资源高效集聚并不断创新,大幅提高物流运作水平和企业效益。积极扶持高度专业化、社会化、综合化的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使生产企业将主要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推进新型工业化。

(四)大力提高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通过发展现代物流来提升新型工业化的生命力,应该在充分运用既有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加强物流技术创新,带动物流产业群的发展,推进整个地区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加快建设适合中国特点的现代物流信息处理通用平台,加强物流与电子商务有效的融合,实现电子化物流。因此,物流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具有广泛兼容性的数据库,并选择优良的数据交换工具,充分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平台。同时,根据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做好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的基础工作,使各种相关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货物和相关信息的流转效率,有效地实现现代物流与新型工业化的完美对接。

(五)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现代物流人才

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物流人才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需要从上到下,各个层面进行全面的培育。提高专业技能,不但要强调物流基层操作人员素质达到要求,而且要注重物流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制定中长期人力培养规划,促使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培育体系的形成。只有高素质的物流从业人员的大量存在,才能真正满足新型工业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7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新型工业化 唐山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02-02

新型工业化下的农业产业化强调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融合。工业化的发展可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集聚资金反哺农业,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载体和发展空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会,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农业产业化为工业化提供原材料、市场空间、生产要素。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唐山市经济由回升向好向平稳增长过渡的关键一年,如何实现新型工业化下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向好发展,将对于唐山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唐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完成农业总产值658.9亿元,比“十五”末增长33.3%。其中,蔬菜、瘦肉型猪、板栗、水产品、花生、牛奶、果品七大龙型经济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9.3%,比“十五”末提高3.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率达到63.9%,比“十五”末提高20.7个百分点。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 310元,较“十五”末增长了81.4%。

2.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增强,带动作用增强。截至2010年底,唐山市拥有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5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34家,并涌现出蓝猫、栗源、中红、广野等一批知名企业。2010年全市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92家,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额达到256亿元,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3.9%。2010年全市龙头企业订单带动农户7 000余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粮食、果蔬、特种养殖等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入约6.56亿元,比上年增18.8%,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总增加收入约1.45亿元,龙头企业对当地农产品收购额约为1.5亿元,比上年增19%。龙头企业的支柱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3.区域化特色品种逐步形成。全市各地瞄准市场变化,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传统习惯,进一步优化了农业区域布局。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唐山市基本形成了以丰润、丰南、滦南为主的乳品产业基地,以乐亭为主的冀东蔬菜瓜果种植销售基地,以玉田为中心的瘦肉型猪养殖基地和玉田青白菜、花椰菜种植中心,以遵化、迁西为中心的板栗种植、加工基地,冀东地区整体跟进,综合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4.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渐形成。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逐步打破地域界限和所有制界限,积极探索与市场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经营形式,创造了“公司加农户”、“基地带农户”、“市场连农户”、“科技服务组织引农户”、“专业协会牵农户”等多种模式,使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各环节和各主体之间的利益结合日趋紧密。例如,迁安市乐丫农产品开发公司,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杂粮、干果、干菜等基地50个,占地3万亩,涉及农户1 300户,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农户生产的产品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实现规范化生产。生产的“乐丫”牌系列产品,均标有“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机构认证”,产品热销国内外市场,成为抢手货,做到了一、二、三产完美结合。

二、唐山市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多数地方没有建立或不能较好落实农业信息制度,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不健全,没有形成服务载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高效农业技术、政策、市场价格及供求信息不能及时送到千家万户,不少农户种养项目在选择上存在盲目性,难以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农业产业化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的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网站建设有限,信息迟缓。即使有的合作组织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基本只有一个框架,能向农户提供的有效信息非常有限。

2.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系机制不紧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运行机制,利益联贯不够紧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还不高。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还不够,紧密型合作经济组织只占总数的30%左右,经纪人队伍自发性强,组织管理水平低,规模群体优势不明显。

3.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唐山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数量很多,但是这些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普遍不强,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示范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少,辐射带动作用弱 ;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唐山市大部分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对农产业的加工基本上处于鲜销和初级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唐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和对策

针对唐山市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充分拓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势,采取正确的策略进一步巩固发展成果,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将工业化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先进的管理经验融入农业产业化发展当中。

1.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应用。加强全市农业科技信息体系的建设,进行结构调整、优势互补、机制转变、学科创新;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先进地区农业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人才竞争、流动激励机制。建立对农业信息技术的支持研究,对企业、协会、农户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建立畅通的信息共享通道,加快在数据的搜集、传递与利用效率等方面的不足。

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改革农技推广体制,对乡镇农技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经考试合格者由县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考核,绩效挂钩,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科技推广水平。探索建立农业科技人员与大户、农民合作组织或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政府、企业在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保障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探索科技投入同政府财政收入、企业利润等联动的新机制。另外,要强化农业科技管理,构建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尽快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的风险管理机制,实现科技推广前期的风险政府担责制,增加农业企业、农民自觉利用科技创造财富的信心和动力。

3.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在不改变“”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实现土地经营权的自由流转,由小规模的农户式生产向规模农业发展。统筹应用政府指导与市场主导的作用机制,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

4.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对经济建设软环境的治理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有关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吃、拿、卡、要及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要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他们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大意义的认识,激发抓农业产业化的工作热情,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持续、稳定、宽松的环境。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从制度方面给予农民基本生活的保障,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解除其后顾之忧。建立长效农民工技能培训机制,逐步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和劳动技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储备后续人力资源。

5.合理选择农村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中的主导产业的选择一般应定位于大农业的范畴,各地方可根据当地的农业优势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农、林、牧、饲、渔、乡村旅游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农资、农机等产业皆大有可为。在主导产业中培育、发展、壮大优势企业,使其成为产业发展的龙头,实现市场化主导、标准化经营,逐步改变小农经济中存在的规模小、效率低、管理散的局面。

6.加快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农业招商引资中,要优先引进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对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境外资本;对内制定激励政策,吸纳整合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通过“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订单方式,解决好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加工工厂化、销售品牌化。引导企业和农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运行机制,破除利益企业赚,风险农户的非对称性利益联结机制。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Mode in Tangshan City

ZHOU Shun-ku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0,China)

第8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一、统一思想认识

(一)重要意义。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是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是保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而作出的战略决策。

(二)发展方向和重点。我市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的方向和重点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优化发展特色精细化工业,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

(三)总体要求。各区、县(市)和市有关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我市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落实各项政策,营造发展氛围,形成发展新型重化工业的特色和区域整体优势。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位一体”,积极发展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消耗和低污染为重点的新型重化工业,增强*新型重化工业的特色和竞争优势。

(五)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错位发展相结合、合理布局与集聚发展相结合、内外并举与整合发展相结合、创新带动与改造提升相结合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区域布局

(六)发展目标。到2010年,新型重化工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形成若干个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型重化工业整体竞争力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其中,装备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工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全国先进;特色精细化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资源消耗、综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企业普遍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经济总量显著提高。

(七)重点领域。

1、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大型空分、深冷成套设备,大型清洁高效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大中型化工成套设备,工业汽轮机,大型余热锅炉,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关键精密测试仪器等。

2、积极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中高档客车、特种车辆、改装汽车等商用车和乘用车,新型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民用飞机零部件和机载设备,特种船舶、游艇和赛艇及船用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的车辆、供电、信号和控制系统,大端面岩石掘进机、高性能电梯和自动扶梯等工程机械设备。

3、优化发展特色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精细油品、石油裂解下游有机原料及合成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高效、安全农用化工产品,氟硅化工和电子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基础化工和橡胶加工产业:重要化工原料,全系列多规格子午线轮胎等。

4、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结构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大跨度空间、重型、高层新型金属结构材料等。新能源产业:新型绿色电池,大功率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环保型太阳能玻璃等。海洋产业:临港工业配套设备、海洋信息技术与设备、海水淡化设备等。

(八)区域布局。以发展规划、产业导向和政策支持为引导,通过实施绿色生态、集聚发展、自主创新和大公司大项目带动等战略,逐步形成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骨干、各类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为补充的新型重化工业总体布局。根据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导向,有选择地发展区域新型重化工业。要在*江东工业园区、萧山临江工业园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形成集聚发展。其中,新型重化工业中精细化工的发展重点放在萧山临江工业园区。富阳市、建德市、桐庐县、临安市等地的工业园区要根据生态环境和基础条件,走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的道路,积极发展符合生态工业要求的新型重化工业相关配套产品。

四、自主创新

(九)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重化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或国际合作以及并购、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制造企业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重化企业研发机构以及产学研创新载体的建设,鼓励搭建新型重化行业(区域)共性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推进重化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包括专利战略、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

五、产业配套

(十)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引导和鼓励重化企业优势互补、联合重组,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产业链为纽带,引导中小企业按产业逐步集中,形成专业配套体系。要以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鼓励大型装备企业组建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工程公司和系统成套公司,带动一大批单机、基础件、控制系统等配套企业发展。

六、环境保护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环境资源禀赋和全市新型重化工业总体布局的要求,合理制定各区域的发展规划。严禁建设国家、省、市明令淘汰和禁止发展的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重、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要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根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积极开展“三废”综合利用。

七、保障措施和扶持政策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经委、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环保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委。

(十三)抓好新型重化工业产业布局规划。抓紧编制新型重化工业发展规划,制订新型重化工业产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支持发展的新型重化工业项目,禁止污染大、能耗高的重化工业项目,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规划引导新型重化工业有序向江东、临江等工业园区集中,城区符合要求的工业企业逐渐搬迁入园,新增项目原则上全部入园。确保新型重化工业与全市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

(十四)加大新型重化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抓好战略高技术人才、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企业家人才3支队伍建设。鼓励重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中级技术工人合作培养体系。

(十五)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江东、临江等工业园区要加快建设交通、供水、供热、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为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创造良好环境。

第9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内容提要】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既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就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走产教结合与产学结合的道路,实现信息化,办出特色。

【摘要题】高等职教

【英文摘要】Wemustdriveourindustrializationwithinformationofindustrializationandpromoteinformationwithindustrializationifwelltakeapathofa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The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bring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notonlymanyopportunities,butalsobringitwithgreatchallenges.Inordertofitthedemandsofthe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mustgoaheadwiththetime,reformaudacitily,takethepathofcombiningteachingandstudyingwithindustry,realizeinformation,andrunthecollegewithitsfeature.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高职教育/对策

a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solution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是新世纪我国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城镇化正在逐步推进向前,同时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任务。顺利完成这些任务,将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的工业化进程指明新的方向,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与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差距分析

(一)高职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城市首创“短期职业大学”开始,到现在已经历了20余个年头,但其历程是坎坷曲折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的推动和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学校有了较快发展,到2001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已有386所,比上年增加202所,招生数为35.49万人,比上年增加约16万人。现在的高职教育(含专科在内)无论是在校生规模,还是当年招生数,都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高职的发展实际上是官方热,民间冷。尽管政府发言人说,高校扩招计划应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是相对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来说,高职在整个高等教育中仍然是一个十分脆弱的部分,而且这种发展也主要体现在“量”上,“质”的问题则大不尽如人意。

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严重失衡。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一方面,一些人高能低就,即高文凭、高能力的人只能干低文凭、低能力的人就能胜任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高素质工人缺乏。以北京市为例,一线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缺乏,180万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70万,仅占38%,受过系统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15%,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以上仅占3.5%,按我国现阶段工业水平的要求,高级技工至少应占7%。正是高素质工人缺乏,导致产品质量无竞争力。中国过去的教育大都是“精英”式教育,以培养专才为目的。高等教育培养9名科学家、1名工程师,而市场经济需要的是9名工程师、1名科学家。美国从1950~2000年的50年中,高级专业人员保持20%的比例不变,只是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则从原来的20%提高到65%,对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从原来的60%下降到15%。一般来说,就业人员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结构模式应该呈金字塔型,而现在我国的就业人员队伍的结构却呈现出倒金字塔形。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需要的是具有创业精神的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分工也不明确,存在着招生错位现象。1999年高校扩招伊始,国家本来明文规定,高等教育扩招的指标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数却扩大了47%,其中不少四年制大学,甚至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部属重点大学也要接受众多的高职招生指标,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却招生不足。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许多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和院校拼命要求升格为本科,甚至办研究生教育,以提高声誉,扩大生源;另一方面,本科大学,甚至研究型大学却在利用其名牌效应,举办高职高专层次的教育,抢夺高职生源,增收学费。这种“错位”行为不仅冲击了高等教育职能系统,使其作用无法正常发挥,而且还会使我国的大众高等教育陷入“扩张传统精英大学”的发展道路,进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教学质量问题也是高职在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混乱,没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去组织教学,不以满足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为出发点设置专业,而是“粉笔+黑板”式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评价以老师讲课质量和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培养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我国高职经过多年的发展,结合我国的社会实践,明确提出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是其显著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刚刚起步,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中专、本科院校等几路大军一起发展高职教育,数量解决了,但质量——粗放型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也越发突出。培养目标的模糊不清是其首要体现。一切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压缩型非常突出。培养目标的偏移、模糊不清,导致把高职教育办成了学历教育。

(二)高职面对新型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首先要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以信息工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内涵。在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信息技术、培育和壮大信息产业这个关键环节。1996~2000年,我国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年平均增长21.2%,高于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大量的人才。印度的软件业之所以发达,原因就是培养了大量软件技术与开发人才,而并不像我国一样,在计算机方面培养的是大批计算机理论和学术人才,发展的研究生教育而不是技术应用性强的高职高专教育。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机结合。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工业化必不可少的内容。我国的现实是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2001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产值已占51%,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7.7%,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我们应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非农转移,这给高职教育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信息和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这一方面需要大量人员去从事搜集、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工作,另一方面,科技含量不高的传统工业如汽车、机械、服装、建材、化工等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仍需大量第一线的操作人员。随着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适宜的社会环境。在新型工业化时代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新行业更替旧行业的速度加快,劳动者跨行业流动增多,这些对职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职教育的内容就不能仅局限于职前教育,而是要担负起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双重任务。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我国的电子工业、通信业、广播电视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将快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逐渐深入,为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信息市场的迅速兴起,并逐步融入世界市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将会更快,其专业设置也将进一步调整,围绕新型工业化所出现的新型产业,灵活开设一些新的专业,同时及时淘汰某些过时的旧专业。努力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出特色,创出品牌,使高职教育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

新型工业化既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挑战。高职教育为了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就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大胆创新,以实现高职教育在新时代的新的突破。

(一)实现高职教育的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化的充分实现。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建成“谁都可以学,什么都可以学”(anypersonanystudy)的大学,而且还要建成“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能学”(anytimeanyplace)的大学。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正好产生了使“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能学”这种形式的学习和教育能够实现的重要条件。高职教育要尽可能地用较低的成本为更多的人提供适应需求的、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机会,广播、电视、通讯卫星、电脑以及国际网络等信息器械和信息传递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举扩大了利用这些新媒体和提供新型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

高职教育信息化有三大优势,一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应用;二是可以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开办远程教育达到资源共享。高职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信息技术可能孕育着教育与学习的“革命性”变革。如何去创建或“发明”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是问题的关键。可以说,其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

(二)走产教结合与产学结合的道路

高职发展必须依靠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否则很难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包括两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可通过与企业产教、产学的合作,来达到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的目的。在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一般都建在著名的大企业周围,以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优势,按企业的要求,培养高技术人才。如德国伊斯勒高等技术学院周围是奔驰、HEG等大企业,曼海姆高等技术学院紧邻德国三大化工企业之一的BASF公司。美国大学与企业为加强合作,双方联合创办“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引导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专家进入大学课堂和实验室,甚至董事会。大学则积极为企业培训专职人员,按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学校注重自办企业,走大学企业化道路。大学企业化的实质就是“产教结合”方针的具体体现,它使企业和学校在生产、技术、教学等多方面实现交流,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办学、行业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

产学结合的道路,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树立高职新的教学过程质量观。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高职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实践环节,走学与训相结合的道路。在监控评价上,要从注重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转向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监控评价,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以保证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一是教师的“教”。教师在教理论课时要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必需、够用”的“度”如何把握一直是高职教学的难题,构建高职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应从两点考虑:首先是理论教学不必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把握好由专业人士开发的课程开发表所决定的能力水平,以此为标准就是适应专业需要的“度”;同时,要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训时间的比例。二是学生的“学”。应强调在实践中学习,侧重于职业技术能力的掌握与提高。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包括自学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调查的方法等等。三是教学方法、手段。在高职教学中,评价教师教学方法有效与否,要看其是否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这一目的。因此,要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常规制度,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制度,鼓励高职教师多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学。

(三)准确定位

不同教育类型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人才类型要求有不同的教育类型,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是高等学术性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高等技术教育。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标准应该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高等教育全局的结构调整和已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培养基层和农村的高等实用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科教兴农”第一线服务。这应是新型工业化时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教育分为7个等级,从第2级到第5级,以教育计划是以学术目的为主还是以职业目的为主分A、B、C三类。如第5级就分为5A级和5B级,对于5A级而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目的是为进入高级研究课程和从事高技术要求的职业做充分的准备”。对于5B级来说,“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和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专科、本科和硕土各层次教育中,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

(四)办出特色

办出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的确,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既要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要有自己的个性即特色,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首先,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学科是相对稳定的,而职业岗位是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不要像对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用专业目录去规范和限制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而要结合这种变化灵活地设置专业。其次,在教育内容上,高职教育的理论学习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而定,不求系统、完整,但可能是跨学科的。如对建筑行业施工技术员的培养,不仅要他懂得土木结构、水暖通风、电气安装的初步理论,还要学习经济核算、组织管理方面的初步理论。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往往要求学生拿到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即能上岗。再次,在师资队伍方面,一是大力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际的双师型队伍,二是大量聘请社会上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兼职教师,甚至有关职业培养的课程可以以兼职教师为主。这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现实,而且可以使专业易于调整,密切学校和社会的联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