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营商环境的不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企业和群众改革获得感不断提升,盘锦市把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市”写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并确定为今年的目标任务。近日,国家统计局盘锦调查队对盘锦市营商环境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营商环境建设现状
1.率先参与打造国家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2.0版。
一是盘锦市在省内第一个实现网上政务服务端口覆盖至市、县区(经济区)、镇街、村(社区)四级600个政务中心的城市,进一步推动了市域政务服务窗口扁平化、一体化业务联动;二是统筹调度各县区、辽东湾新区和44家市(中省)直部门集中攻关、完成了2批次共计4355项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和办事指南录入工作;三是通过对录入事项要素细分“最小颗粒度”,穷举每一种办事情景编制窗口受理标准、后台审批办理规程及服务对象办事指南,全市网上办事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2.坚持政务服务标准化国家试点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一是通过持之以恒开展实施建设,实现进驻中心的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率为38%,申办要件缩减率为30%,提高了服务效能;二是通过编制标准化操作手册,指导窗口人员按标办事,杜绝了以往的“心情标准”和“经验标准”,实现了全链条业务办理规范化运行;三是通过开展1500余人次的仪容仪表、服务规范及业务办理等专项培训,实现了窗口按标服务;四是通过按服务动线合理布局服务区域,按服务需求合理增设服务设备,按服务导向合理配置服务标识,按服务感受合理规范服务行为,综合运用标准化手段提高政务服务品质。
3.着力推进政务服务扁平化落实就近“通办”民生实事。
一是以让群众办事“不多跑一次”为出发点,借市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就近“通办”民生实事之力,制定《盘锦市推进“政务事项就近办,方便群众办事”民生实事工作方案》,积极推进在市域范围内打破层级、地域限制,改变政务服务按照属地管辖权进行申请受理的传统模式,变“层级审批”为“扁平化服务”,努力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二是全市首批211个异地申请就近“通办”事项已正式公布实施,在省内率先实现了17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项“全城通办”。
4.依托综合窗口集成化,推进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
一是积极推动设置民生、社会、商事登记、工程建设、跨域受理和统一出件等六类“综合窗口”,市县区两级政务大厅普遍开展“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集成化服务模式试运行以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在多个窗口来回跑动的次数;二是《盘锦市推进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工作实施方案》正在征求各县区、市直相关部门意见,待对市县区各100个高频“最多跑一次”事项及30个“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进行综合论证后,拟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
5.打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一是加大营商环境监督及案件办理力度。盘锦市营商局会同市政府督查室重点针对基层办事“小鬼难缠”问题开展了明察暗访,将一批县区社会民生类政务大厅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市通报,并要求责任单位限期整改;二是积极开展政府失信行为专项整治。三是建强“8890”综合平台做好便民利企服务。截止目前,“平台受理各类投诉咨询37000余件,办结满意率达到90%以上。
6.大力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便利度。
一是升级项目管家专班服务坚定企业投资信心。由各级营商部门对项目管家实施情况进行监管,通过对接启动“项目专班”服务,以马上就办、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不漏事、不压事、不误事的精神,有效帮助解决项目发展中的问题。二是加强营商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业务水平。目前盘锦市及各县区(辽东湾新区)均组建了独立的营商环境建设局,均具备政务服务管理、营商环境监督、审批制度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8890”及民心网平台建设职能。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盘锦市各级营商部门组建时间较短、职能作用发挥有限以及各地区、各部门在营商观念认识层面尚不到位等原因,盘锦市营商环境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营商投诉案件办理满意率不高。
各地区、各部门主要领导对营商投诉案件特别是政府拖欠企业款项问题办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勒紧裤腰带也要处理好的认识和决心,导致盘锦市营商案件办结率、满意率不高,甚至有“假办结”、“被办结”现象。
2.各级营商部门权威性有待提高。
各级职能部门存在本位思想,知道有问题、有短板不敢自曝“家丑”刀刃向内解决问题,加之各级营商部门担当精神不足,特别是面对一些矛盾问题还未“长出牙齿”,工作推进力度不够大。
3.机构改革后续有关“先立后破”工作受制约。
个别县区机构改革后续工作跟不上,其中“8890”平台存在人手不足业务不熟和案件推诿扯皮等问题,工程消防审查验收移交等工作存在专业力量支持不到位问题。
4.办事“推脱缠绕”仍“小鬼不散”。
通过明察暗访发现个别县区政务大厅社会民生类服务窗口存在设置不合理和限号“服务”现象,个别基层窗口工作人员变相“吃拿卡要”和被要求开具“奇葩证明”“不合理证明”问题依旧存在,对基层干部“能办缓办、能办不办”等“小鬼难缠”问题整治不彻底,曝光问责力度不够。
三、调查建议
1.全力做好营商环境评价,打造有量化指标支撑的“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市”。
借鉴全国文明城创建成功经验做法,狠抓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推进,加强培训、出台方案,建立营商环境建设“一盘棋”格局,编织好营商环境建设“有人干”这张网,严格落实责任、严肃问责,全面提高评价量化成绩,举全市之力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市”。
2.建立政务服务扁平化办理机制,全面落实就近“通办”民生实事工作任务。
重点针对各地区、各部门建立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综合窗口”无差别受理等政务服务扁平化管理机制进行督查考核,按照成熟一批、公布一批的原则,争取在公安、税务、医保、社保等条线管理领域推出更多更高质量的跨层级跨区域“全城通办”事项,并积极推进热门和高频事项在县区内跨层级综合受理、县区层面跨区域综合受理,不断提高政务服务事项就近“通办”民生实事工作实效。
营商环境指企业从开办、运营到注销整个周期中各种外部环境的总和,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土壤,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对中小企业影响尤其重大,最终反映在经济增长、财税收入、社会就业等各个方面。虽然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营商环境,但由于测度非常困难,对政策制定带来很大困扰。世界银行每年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是对营商环境进行测度的重要尝试。世行于2002年成立营商环境工作组,建立企业营商环境评估的指标体系,收集和分析定量数据,对各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估和比较。该报告为了解各国的营商环境提供了可度量的基准指标和可比较的客观数据,受到世界各国重视。但由于营商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该报告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测量指标覆盖面不足、方法有待完善、过分依赖专家意见等。综合来看,该报告一方面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另一方面对全球投资者影响较大,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
中国营商环境与经济地位不相匹配
世界银行选取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座城市(北京和上海)进行调研,根据为期一年的调研结果,中国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总体排名78位(见表1)。总体上看,中国营商环境排名近几年提升较快,从2013年的96位快速上升到2016年的78位,提升了18位。营商环境排名上升是多方面改革的成果。该报告主要关注了中国两项改革。一是在开办企业领域,从2015年10月1日起,中国全面推行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登记模式,将原本需要由工商、税务、质检三个部门分别核发不同证照,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大大缩减了企业办证登记的手续和成本,简化了开办企业的流程。二是在企业信用建设领域,中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自2014年上线以来,经过不断完善,近两年有了显著成效,尤其在信用信息覆盖范围方面相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展。
但是,中营商环境排名总体上处于中游水平,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与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目标也不相匹配。中国的这一排名远低于新加坡、韩国等邻近的亚洲经济体,甚至排在阿塞拜疆、牙买加、蒙古等发展中经济体之后。我们尤其要关注主要经济体的排名,在占全球GDP比重90%的20国集团(G20)中,中国排倒数第五位,仅高于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巴西和印度(见表2),基本处于落后行列。
中国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
《2017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对中国的评价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工作组对京沪两市的调查,主要来自第三方机构。这种数据获取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干预,缺点是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总体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我们将该报告的指标做成雷达图,以直观展示10项指标的排名情况,排名越靠后代表该领域相对营商环境越差。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在合同执行、财产登记等少数指标上表现较好,但多数指标都亟待改进。
1. 施工许可办理表现最差。在所有营商环境指标中,中国在建筑施工许可办理这一项上的排名最为落后,在190个经济体中排名177,表现为中国企业获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的难度大、流程多、耗时长、成本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京沪两地企业如想合法建设仓库共需经历22个步骤,平均耗时244.3天,办理许可费用更是高达仓库建设成本的7%。对比在新西兰建设一座同样仓库,仅需10个流程,平均耗时93天,办理许可花费为建设成本的2.2%。此外,中国在建设质量控制方面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仅得9分(总分15分),为金砖四国中最低的,表明中国在建设前、中、后质量控制的制度和法律方面亟待提升。
2. 纳税问题突出。《营商环境报告》的纳税指标考察了一家中型企业每年必须缴纳的各种税费,以及因缴纳税费、履行合规义务等产生的行政负担。中国在纳税领域排名第131位。具体来说,京沪两地的中型企业每年需要缴税9次,其中三大主要税种纳税总耗时平均长达259小时,纳税总额更是占到企业总利润的68%。对比单项排名第一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同样的中型企业每年只需纳税4次,平均耗时12小时,税额仅占企业利润的15.9%。此外,中国在退税流程、时间、纠错、审计等税后事项上的总体表现也非常堪忧,得分仅48.62分(总分100分),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说明中国针对企业的税后事项服务亟待优化。
3. 开办企业程序仍需精简。针对开办企业这一维度,报告考察了开办一家企业需要完成的手续、所需时间和费用,以及最低实缴资本。中国在开办企业方面排名127,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尽管经过商事制度改革,中国正式开办企业的流程已经缩减为9步,平均耗时28.9天,花费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7%。根据我们在上海的调研情况,推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后,企业名称登记管理仍未放开,仅企业名称预先核准一项平均耗时15天,大大减弱了商事制度改革的成效。相比之下,新西兰开办企业仅需1步,平均耗时0.5天,花费仅为人均收入的0.3%。
4. 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足。中小投资者保护这一维度考察了各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份持有人的权利情况,以及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中小投资者所受到的保护程度。这项指标的测量以各个经济体证券监管规则、公司法、民事诉讼法以及法庭的证据规则为依据,结合对公司法和证券法律师的问卷调查结果。中国在这一指标上的排名为123名。在股东治理方面,虽然中国的公司透明度得分较高(9分/总分10分),但在股东权利、治理制度方面平均得分只有1.5分(总分10分),可见中国公司股东并没能享受到与其责任和风险相对等的权利。尽管中国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到了顶尖水平,得到了满分10分;但在中小投资者对董事职责的监督权上仅得1分(总分10分),而股东诉讼便利度也仅得4分(总分10分)。这说明当发生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中国中小投资者并不能有效行使对管理层的监督权,通过诉讼维护合法权益的难度较大。
5. 电力获得困难重重。电力获得这一维度,一方面通过问卷形式,假设一家企业为一个标准化仓库获得供电连接的情境,来考察获取电力所需要的花费和流程;另一方面根据当地法律法规和供电部门提供的数据,考察供电稳定性。中国在这一指标排名第97名。虽然中国在供电稳定性和电费透明度上表现良好,得分6分(总分8分);但电力获取难度较大,在京沪两地一个标准化仓库获得供电平均需要5.5个流程,耗时143.2天,花费高达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90.4%,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其他金砖国家。电力获取在俄罗斯仅需3步,花费人均收入的44.1%;巴西仅需4步,花费人均收入的58%;印度也仅需5步,花费人均收入的133.2%。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很多中小企业来说,获得电力的流程多、时间长、费用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的整体营商环境。
6. 开展跨境贸易仍存难度。跨境贸易指标通过假设价值5万美元的不同种类货物进行进口和出口,记录进出口程序中所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不包括关税),包含单证合规、边界合规和国内运输三组程序。中国在这一指标上的排名为96名。报告显示,中国进口货物平均所需时间为158小时,花费947.5美元;出口货物平均所需时间为47.1小时,花费607美元。相比而言,美国进口平均耗时10.6小时,花费175美元;出口平均耗时44小时,花费93.12美元。而单项排名第一的丹麦,进出口平均仅耗时1小时,没有任何花费。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仍然面临较繁琐的程序和较高的成本。
改善中国企业营商环境的建议
世界各国的实践都表明,改善营商环境将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创新活力。中国过去三年对企业登记注册制度进行改革,就带来了市场主体的爆发性增长。如果继续对企业经营和退出环节的营商环境进行改革,中国近9000万市场主体必将爆发巨大的创造力。建议有关部门牵头针对世界银行报告指出的问题进行重点改革,制定改善营商环境的中长期目标和实施措施,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将中国的国际排名提升到全球50名左右和20国集团的中游水平。
1. 将京沪列为先行改革城市,着力提升排名。将京沪两市作为营商环境改革的先行城市具有多方面的意x。首先,世界银行选取京沪两个城市作为中国营商环境的数据采集点,根据城市人口数量,得分权重分别为45%和55%。优先改进这两个城市的营商环境,可以大幅提升整个国家的排名。第二,这两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改革开放意识较强,优秀人才和高端智库数量多,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较高,具有较好的改革条件。第三,京沪两市对外开放程度高,提升排名对国际化发展具有积极效果。第四,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如在开办企业方面可以借鉴深圳等地的经验大幅缩减办结时间,提升排名相对容易。
在切实改进两个城市营商环境的同时,还要加强与世界银行工作组的沟通,及时反馈营商环境改革的进展。有关部门可以将改革措施及成效向世界银行抽样的第三方专业人士和机构通报,也可以直接与工作组沟通,尽快将改革进展反映在排名指数中。
2. 制定规划,远近结合,循序渐进,改善中国营商环境。改进营商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中国的商事制度改革就牵涉到几乎所有监管部门的制度调整,因此,建议总体规划,远近结合,问题导向,系统推进。
近期重点解决开办企业、办理建筑施工许可、开展跨国贸易、电力供应等领域的流程多、时间长、费用高的问题。一方面,这些问题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也属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中要重点解决的“降成本”内容;另一方面,对这些问题可以从流程改革入手,通过技术性手段予以改善,短期内即可见到实效。
中长期重点解决减税降费、中小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重大体制改革,如企业税负问题涉及中国税制改革,中小投资者保护涉及完善法规和加强法律执行力的改革。尽管这些是中长期问题,但并不意味着近期可以无所作为,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行政性手段适当降低企业成本,让企业受惠。
3. 推广先进经验,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中国正在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但各地进展不一,建议推广先进地区经验,加快全国行政体制改革步伐。
从国内看,一些地区的行政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深圳市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使企业注册登记完全实现电子化。该市2017年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即所有政府服务事项分级分类进驻行政服务大厅集中办理,变“多门”办理为“一门”服务;居民可以“单点登录、全网通办”,预计年底前实现全市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达80%以上。新的行政服务模式要求工商、交通、税务、海关、教育、医疗、户籍、出入境等领域的流程改革,要求互联网技术、移动应用开发以及与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是行政改革与技术应用的结合。
一、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情况
(一)加强制度建设。
1.坚持“实”字当头,努力在“减”上求突破。大力推进关联事项整合,实现并联审批,对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受理模式、审核程序、发证方式进行梳理细化,精简材料、简化环节、压缩时限,推行“一件事”一体化办理,实现“一件事一次性告知”。
2.坚持推动“好差评”制度治理全覆盖,以群众的满意为目标。重点做好“好差评”,建立“服务好不好、群众来评判”的监督考核体系,实现线上线下评议双结合,企业群众政府三主体考核,畅通企业群众评价渠道,实现实名制、百分百差评整改落实。
(二)优化服务水平。
1.推进优质精准服务,真正做好优质“服务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主动送政策、送服务上门,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济企通”服务企业云平台诉求通道优化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建立惠企政策归口机制,统一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等服务,畅通反馈渠道,坚持“服务至上、质量第一”的宗旨,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建立重点企业区级层面申诉协调机制,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2.推进高效便利服务,真正当好金牌“店小二”。(1)建立健全权责清单与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动态化衔接工作机制,持续梳理公布“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等各类事项清单。(2)推广使用“泉城办”APP,开展云核查。(3)充分发挥“企业简易注销一窗通”平台作用,实现企业注销业务“一站式”办理。
3.推进标准化“一窗受理”服务,切实做好专业“受理员”。(1)进一步优化服务大厅窗口设置,推进无差别“一窗受理”。加强工作人员标准化服务培训,组建专业服务队伍。(2)规范建设基层便民服务站,实现街道和村(社区)全覆盖。推动自助服务区及“秒批秒办”系统向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延伸,实现自助服务终端应设尽设。
4.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有序开展双招双引工作。(1)加快推进产业项目落地,对省、市、区重点项目百分百跟踪帮办服务。今年辖区重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辖区内确定7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复工。(2)加强企业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做好企业“五员”,推进双招双引有序发展。
(三)强化管理力度。
1.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将申请人履约情况记入信用记录。建立诚信企业“信易贷”绿色通道,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健全发起响应、信息推送、执行反馈协同工作机制。
2.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围绕政商关系,明确政商关系的“正面清单”,鼓励推进政府工作人员对进一步优化街道营商环境、发挥自身优势以商招商、加强沟通合作抱团发展等内容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改进意见,营造“亲商、爱商、重商、扶商”的浓厚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任务重,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深化“一次办好”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任务重,由于上级相关的政策要求密集出台,对一些涉及到新理念、新事物的任务,短时间内难以充分吸收,导致任务落实创新性不足、特色性不强。同时,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外行监督内行的问题,对于涉及行政审批事项的问题,个别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简化工作的高效落实。
(二)地方财政收入受疫情影响较大。分析重点纳税企业,除部分电商等行业实现增幅外,其他行业企业均受疫情影响较大。纳税重点企业阳光100房地产公司、银座振兴街购物中心、幸福连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均受疫情影响严重。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推进双招双引工作。下一步街道将在引进和培育方面“两手抓”,保障现有企业存续及业务开展的同时积极发掘亿元以上新增企业,做好企业落地工作,实现辖区经济不断向上发展。对于有人才需求的企业积极对上汇报、联系,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强化综合治税工作。重点围绕抓好固定、重点税源以及重点项目建筑增值税三个方面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全年财税任务。下一步街道逐渐向税收贡献能力大的金融、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转变;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各环节税源,为财税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工作总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工作情况,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工作中的优缺点。为此收录了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按照中、省、市、区等关于环保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县机动车维修行业实际情况,扎实开展机动车维修行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领导机构
成立县机动车维修行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专班,负责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组长:
副组长:
二、整治范围
县内内机动车维修企业(业户)。
三、整治内容
组织县内涉及危废、烤漆房的持证经营业户以及部分无证经营业户,开展环保专题会议2次,开展危险废物管理培训1次,向各维修企业宣贯相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宣传环保知识,规范危险废物的收集、存贮、转移、处置整个流程管理,并妥善保存相关台账和佐证资料,督促涉及喷涂作业的维修企业,制定烤漆房尾气处理装置的维护保养计划和规范建立更换台账。推进烤漆房升级改造工作,根据升级改造时限,倒排计划,引导企业使用水性等低挥发性有机物环保型涂料,建议企业在打磨过程中采用粉尘收集处理装置。
省环保督察1次,协同环保局对县内的维修企业进行深入检查3次11家维修企业,运管部门开展环保工作检查150余家次,在检查过程中,存在未定期更换活性炭及过滤棉、更换台账不规范、危废台账记录不规范等问题,现场对企业进行督促指导,并及时进行整改。
四、摸排情况
截止于2019年12月17日,对县内二、三类维修业户以及无证经营业户摸排调查共110户,其中二类6户、三类12户,无经营许可证92户,无工商营业执照31户。
检查县内涉及喷涂作业维修企业(业户)共21户,已升级改造购置光氧催化废气处理器16家,改成储藏间2家,从新选址新修喷漆房2家,已停业1家。县内涉及废机油、废铅蓄电池维修业户共56户,同时现场向各维修业户宣传环保知识,指导企业规范危险废物的收集、存贮、转移、处置,完善危废仓库建设,危废标识标牌的规范制作和上墙公示。
通过摸排调查,大部分有照有证的维修企业,环保工作推进良好,基本有相应的环保意识,其中仍存在危废台账记录、转移处置佐证资料保存不规范,现场环境卫生不整洁等问题,而其余有照无证、无证无照的维修企业主要问题是工商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与实际的经营范围不相符,危险废物台账基本没有,危险废物贮存间建设不规范或将危废随意堆放,基本无危险废物标识标牌等问题。
五、存在问题
(一)维修业户点多、面广
县内维修业户点多面广,环保宣传推动乏力,运管部门人员单一,而运管部门又无环保方面条款作支撑,现今取消对维修业户的经营许可,部分维修业户持工商营业执照,而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与实际经营范围不符。建议加强各个部门间联合执法,从占道经营到场地周边卫生,从经营范围到规范危废管理,全面整治机动车维修市场。
(二)挥发性有机物的管理和使用台账不规范
目前,挥发性有机物的管理和使用台账没有相应标准、式样,造成台账的建立、记录不规范,同时,行业管理部门在收集整理时,不方便归纳汇总。
(三)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不足
目前,全省没有一家废铅蓄电池处置企业,废活性炭、废机油桶、废机油格等包装物沾染物处置企业只有2户,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的不足,导致了企业签订处置协议保证金价格过高,更换活性炭成本增加,同时也导致危险废物堆积量达到库存极限,加剧企业负担。
(四)汽车维修行业环境污染防治财政投入资金不足
目前,全县推进汽车维修行业环境污染防治相关费用未纳入财政预算,升级、改造、购置等资金均为企业自筹,涉及喷涂作业的维修业户,环保要求进行环境评价报告,而进行环境评价报告检测、验收等费用,至少需要10万元,加重了企业负担,同时也影响了中、省、市、区环保政策的顺利推进实施。
一是竞争大。当前创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竞争过大的问题,再加上规模效应的影响,创业成功率普遍不高。65.1%的受访者表示现在创业竞争太大,信心不足。
二是融资难。据调查,77.3%的受访者反映创业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投资项目虽然发展潜力很好,但由于银行部门贷款门槛高、手续繁杂,难以解决创业的融资之渴。
三是招工难。我县工业园区67.5%的企业反映存在招工难现象,且年轻工人对工资水平和工作环境要求较高,短期内裸辞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招工越来越难。
二、相关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进一步出台创业优惠政策。有创业者反映,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借鉴推广“沙县小吃”的做法,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出台更多创业优惠政策。
(一)生态旅游认证产品供需不平衡
生态旅游认证市场需求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认证产品的丰富性,并且要形成群聚效应。这样才能够促进生态旅游认证市场更加活跃,市场状态更好。但现阶段生态旅游认证市场中的生态旅游认证产品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规模较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得生态旅游认证市场出现供需不足的情况。这一情况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生态旅游认证市场的发展。因为过于单一的生态旅游认证产品无法吸引旅游经营商和其他市场参与者的眼光,相应的旅游经营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投入生态旅游认证市场中的可能性较小,消费者和旅游经营商对生态旅游认证产品了解较少,这种恶性循环将会严重影响生态旅游认证市场的发展和进步。
(二)旅游经营商和消费者的生态旅游认证感知度较低
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分为国际、区域、国家、地区级四个层次。这使得生态旅游认证与旅游经营商和消费者存在一定的距离,使旅游经营商和消费者接触和认知生态旅游认证项目的可能性较低,相应的旅游经营商和消费者的生态旅游认证感知度较低,根本无法真正投入生态旅游认证项目中,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营销无法有效开展和实施是必然的。所以,旅游经营商和消费者生态旅游认证感知度低是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营销策略制定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全球性标准和品牌比较欠缺
要想有效地实施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营销策略,提升全球性品牌数量并制定全球性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这能够促使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更具影响力,吸引消费者和旅游经营者。旅游经营商和消费者为了能够融入国际化的舞台中,将会参与到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营销活动中。这有利于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的发展和进步。但很遗憾的是目前全球性的标准和品牌还比较欠缺,无法将消费者和旅游经营者的目光吸引到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营销活动上,这使得生态旅游认证项目得不到旅游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支持和落实,相应的生态旅游认证市场受阻,生态旅游的落实无法有效实施。
二、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营销策略
现阶段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营销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导致生态旅游认证市场发展无法有效地进行。针对此种情况,应当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予以控制,才能够促使生态旅游更好地开展。具体的营销策略是:
(一)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规模效应
目前,消费者和旅游企业对可持续旅游认证的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大多数旅游企业都是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出发来建设度假村、旅店及各种旅游项目,并未慎重地、深入地考虑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所以,要想有效地发展生态旅游一定要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规模效应,大规模地进行生态旅游认证及其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使消费者和旅游企业能够认识和了解生态旅游,进而支持生态旅游。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认证市场规模效应?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
1.长期培养消费者的需求
市场需求是促进市场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促进生态旅游认证市场发展之际,进行长期培养消费者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使消费者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这会使得消费者逐渐投入生态旅游认证产品营销活动中购入对自己有利的产品。
2.注重生态旅游认证购物链的利用
认证项目的实施能够促进生态旅游规模的扩大,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还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优化。当然,要实现这一目的一定要合理地利用生态旅游认证购物链,将生态旅游认证项目与消费者、旅游企业及社会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在共同的努力下不断促进生态旅游认证项目的落实,促使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刺激生态旅游企业的认证动机
旅游企业投入生态旅游认证项目中不仅可以实现企业所开展的旅游项目持续进行,还为生态环境的优化做出贡献。所以,旅游企业进行生态旅游认证项目是非常必要的。但目前旅游经营者并没有认识到生态旅游认证的重要性,也不了解生态旅游认证的作用,无法有效开展生态旅游认证项目。针对此种情况,应当对旅游企业进行生态旅游认证动机刺激,促使旅游企业主动投入生态旅游认证市场中。具体的措施是认证机构应当充分发挥作用,提出一些优惠措施吸引旅游企业,并帮助企业衡量参与生态旅游认证项目的利弊,以此来刺激旅游企业,促使其开展生态旅游认证项目。
(三)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认证激励机制
一直由国家、地方负责的生态旅游认证要广泛落实到社会中,应当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认证激励机制,促使企业或个人注意到生态旅游认证,进而对生态旅游认证进行了解和分析。在掌握生态旅游认证作用的基础上,还有激励机制的支持可以促进更多的旅游企业、旅游经营者投入生态旅游认证营销活动中。当然,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认证激励机制是由政府或旅游局执行的,一定要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和生态旅游的整体状况来制定,以保证所指定的生态旅游认证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三、结束语
王老板从父亲手里接过“运发经销公司”的时候刚好是2000年,每况愈下的生意给他很大压力。
首先,一直合作很好的厂家要推行以地市为单位的经销模式,把自己的区域局限到了所在省会市场,如果发生越区现象就给以相应处罚措施。
同时很多小厂家的灵活机制吸引周围的几家经销商快速发展起来,不断侵蚀自己的市场空间,名目张胆的拉走自己下游的两个大的分销商;
最大的威胁来自自己在本市经营的8间500平米的连锁超市,在不同程度受到了华联和本地连锁超市的夹攻,交易额明显下降,而两家国际零售巨头的店面也是越开越大,人流也是越来越多。超市原来固定的几个团购客户也走了。
“生意很难做”是最近几年同行中说的最多的话。
进入04年以来,本地区又连续开了两家合资的大型卖场,最近的一个超市距离其中一个卖场不足500米,生意真是雪上加霜。从“五一”节期间(4月25日-5月05日)的营业状况可以看到情况的严重性:
年份批发超市
交易额(万元)利润率(%)单店交易额(万元)利润率(%)
03年256.35.52.02
04年103.13.51.66
王老板是一定要赚钱的人,但是看到别人红火兴旺的生意景象,不禁陷入了深深迷茫之中: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他们能我为什么不能?
其实,象王老板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大家都很清楚,中国有很大的空间,不是做不到,只是想不到罢了。经济发展太快了,不等你看清楚、想明白机会就从手指缝里流走了。二、为什么不能:我怎么了
王老板的问题是很普遍的,中国的商人群体里面有一个独特的分类:红顶商人。典型的,大家都熟知的就是胡雪岩,为什么会这样呢?独特的现象背后一定是独特的社会历史原因在里面。
一) 中国经销商的先天不足
1、缺乏深厚的思想意识根基
传统“重农抑商”治国思想与现代“重工轻商”政治思潮使经销商在生长最初没有明确的出身和世俗意识认可的地位。经销商是与一群“不务正业”、“不安份”的下海人群联系起来的。王老板父亲就是这样的,当初辞掉老师的工作,很多人是端着铁饭碗站在旁边等着看笑话的啊!
在经营过程中受到了这种思潮支配下的相关职能单位的歧视与排斥,因此,发展缓慢,原始资本积累相当困难,相当多的是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心态进入该行业的。因为国营商店一直开到村上,象铁幕一样,看上去谁还认为有希望呢?
2、资本基础薄弱,实力普遍小而散
与国际上动辄几亿、几十亿美元的营业额相比,国内鲜有可以相抗衡的的大家,相当多的经销商是自筹资本开始创业的,几万元算是多的,在社会资本不成熟和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金融行业里,经销商的融资是很困难的。资本实力直接决定扩张能力和速度。商业是靠规模产生效益的,没有效益就没有商业,因为孱弱的商业力量很容易陷入经营危机中被整合掉,沦为外资的口中之食。
人员素质不高,持续发展,规模经营受到挑战。相当多的经销商当时创业靠的是个人的悟性,这种模式无法继续成全其目前越来越大的摊子。由于能力有限,学习能力不强,靠拍板决策的模式发展起来的经销商群体无法向体制化和职业化的管理模式转移,导致经销行业鲜有做大做强的案例出现。老板型公司无法与国际职业团队作战方式抗衡。
3、历史经验太少,资讯接触太单一,群体创新受限
由于“儒”家“抑商”文化根深蒂固,致使商业思想鲜有独立的传承,少量保留下来的却是作为政治的手段而被提及的,许多经典的从商经验被遗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历史欠少,而现实中由于发展历程仅有二十年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资料积累的现实使命,同时经销商群体相对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尚有提升必要,故借鉴国外的经验也仅限于少数人群之中,更多的人仍然处于十年乃至二十年前的操作思维中,对“经销商”的本身功能的发展亦不能知晓,造成许多人仍在原来的圈子里打转,鲜有找到突破出路的。
对各种资源缺乏深度和广度整合之思想基础,所以,国内经销商从盈利模式上仍处于相对弱势水平,不但无法与国外同行抗衡,就是对国内既有之竞争已显乏力。
盈利能力低,模式单一,是目前经销商群体最大的隐忧。在无边界的竞争局势下,国内企业面临的是规模与赢利的双重压力,可以说在未来10年时间之内,中国企业面对的主要使命是生存,没有盈利能力就没有发展实力。
所以说盈利才是目的。
二)中国经销商的生存环境
经销商先天不足的特质既与其自身主体特质有关,又与其生存环境有关。
1、人文环境
“抑商”思潮根深蒂固,不可能短期消亡,尽管商业在国家政治中已被彻底认同,但几千年的心理烙印依然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环节里体现。最典型的就是在对孩子的成才标准认同上,事实已经证明商业和学业都可以发挥人的才智,使人成才。但是实际上,商业成才的途径很少被人认同,“惟有读书是正途”的思潮还在大行其道,父母把孩子逼疯也不怕,只要孩子上大学。
2、市场经济程度不高,地区保护严重影响经销商资源配置和流通赢利的天性。
规模不效益是对经销商的最大伤害,导致“劣品驱逐良品”,或者催生私下交易和滋生腐败。
市场调控机制的不成熟也会使产业结构失衡、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小而全”普遍存在,严重的扰乱了经济运行的的质量,使经销商的“逐利”天性得以恶性膨胀,最终,经销行业又会面临被整顿的危险,阜阳毒奶粉事件就是很好的案例。
市场调控水平和能力不足的社会现状不可能短期改善,因此经销商的生存环境将仍处于盲动和理性纠缠之下。
同样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些经验和案例将无法在交流中提升经销商的能力,所以大家会自然而然的唠叨“中国的事情中国方式办”。这里的“中国”其实是不具体的,可以是一国,也可以是一省一市乃至一县。
3、政府未来的产业调控特点也是影响市场的因素之一
中国处于高度发展中,与国际差距在迅速减缩,国外上百年完善的过程,我们也许只有几年的适应空间,不确定性得到加强。
导读:小编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1:
一、精准帮扶走访对象
区内106家规模工业企业。
二、走访内容
1、进行涉企惠企政策宣传、辅导。
2、了解企业存在的资金、人才、用...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1:
一、精准帮扶走访对象
区内106家规模工业企业。
二、走访内容
1、进行涉企惠企政策宣传、辅导。
2、了解企业存在的资金、人才、用工、市场等问题,以及制约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瓶颈问题。
3、要求填报长泰县规模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表(附件2)和长泰经济开发区20**年企业基本情况调查表(附件3),汇总企业需帮扶的有关事项。
4、结合做好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保检查,并指导企业做好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保等工作事项。
三、任务分解
1、成立帮扶小组。经济开发区成立2个工作组,第一组组长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键鹏担任,副组长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评辉担任,成员王志忠、沈燕淑等人。第二组组长由县人大副主任王高发担任,副组长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评辉担任,成员戴泰德、何安稳等人。由叶链成具体承担走访安排、问题汇总和材料报送等工作事项。
2、人员分组情况。共25人,分成2大组,具体为:
第一组:黄键鹏、王评辉、王志忠、沈燕淑、陈文胜、蔡长金、叶链成、王金洋、庄文池、王小美、庄莉莉、林晓鉴、戴燕勤。
第二组: 王高发、王评辉、戴泰德、廖金海、何安稳、徐建成、黄婉萍、林鸿斌、张蓝梦、赵清龙、黄琳瑄、杨绍章、戴秀娟。
3、任务分解情况。每组53家规模工业企业,具体见附件4、附件5。
四、时间安排
1、20**年4月10前制定活动方案,完成动员部署工作。
2、20**年4月11日至5月10日,对全区106家规模工业企业,通过走访了解、发放调查表等方式,掌握企业发展动态,摸清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需要帮扶的关键问题,建立表格式问题清单。
3、20**年5月10日至6月5日,根据摸底情况进行梳理汇总,认真研究解决困难的对策措施,按照“一企一策”的要求,制定精准帮扶计划,细化分解企业困难帮扶的解决时间表、路线图、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边,务求企业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20**年6月5日至8月25日,各帮扶小组要对开展精准帮扶企业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及时将工作总结报送区活动办。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帮扶小组要切实增强帮扶企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组织了;领导,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举措,确保行动取得时效。
2、力求真实有效,掌握好第一手调研资料,为开发区的工作部署和决策提供有利的参考。
3、遵守工作纪律,做到团结协作,轻车简从,切实深入企业进行走访调研。
4、讲究工作方式方法,做到工作具体、到位,不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5、加大对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帮扶企业”活动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帮扶企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为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帮扶企业”活动顺利开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2:
5月15日上午8:30我镇在对桩石乾隆绿道组织了2017年5·15政务公开日暨第一届优化营商环境宣传周活动,恰逢春季登山时节,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严密
镇领导高度重视这次活动,把活动当作“促进政府职能发挥、营造和谐发展氛围”的有利契机。要把此次政务公开活动作为加强群众联系、密切群众感情的重要契机,促进镇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根据镇里工作实际,结合百姓群众的近期关注的热点问题,确定了司法、社保、安监、城建、营商环境等部门作为此次活动的.主体,了解百姓心声、解决百姓困难。
为了更好的做好此次宣传活动我镇选择了人员密集的对桩石乾隆绿道为主会场,各村(社区)为分会场宣传点,分别悬挂“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快建设法治千山”,“推进政务公开、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横幅,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政务公开内容,大力营造政务公开日氛围。组织村(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向居民宣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介绍我镇各部门及村(社区)的工作职责、业务分工、服务流程、工作动态、联系电话等内容;发放便民服务宣传单,推进政务公开日活动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民生,大力营造浓厚的政务公开工作氛围。
二、宣传到位,积极参与
政务公开活动的对象是普通百姓群众,如果群众不参与,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为做好这次活动,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宣传工作力度,采取张贴条幅、发放传单、无线广播等多种形式对这次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方式及活动意义和目的在全镇范围内进行了反复的宣传。
前来咨询的群众都是各村的村民和来到乾隆绿道游玩的群众,他们分别对司法、社保、食品安全等问题提出了疑问,工作人员对所提问题一一解答,得到圆满答复后,对政务公开活动的方式表达了认同和感谢。部分不隶属我镇的群众也对一些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进行了咨询。
三、着眼建设,注重延伸
1.1餐饮店多、小、散
2010-2012年每年审批餐饮店约300家左右,餐饮店呈现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的现象。约95%以上的餐饮店属于规模较小,营业面积不足100m2,仅几十平方米;仅3%左右的餐饮店具有一定规模。
1.2开关店现象较多
餐饮店属小本生意,95%以上都是个体经营户,由于经营不善而常常易主。据统计,约20%属于开关店。
1.3业态多
根据《苏州市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餐饮业是指通过即时制作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食品或消费场所及设施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业,包括餐馆、小吃店、快餐店、食堂和提供餐饮服务的宾馆、浴场、歌舞厅等。”这个定义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基本相同。因此,仅从定义来讲餐饮业包括两大类即餐和饮。具体来说,餐有餐馆、小吃店(包子店、面店、馄饨店、面包房等)、快餐店、食堂和提供餐饮服务的宾馆、浴场、歌舞厅等,饮有茶馆、咖啡店、酒吧、奶茶店等。从制作过程看,有用油炒、爆、炸,有水煮、蒸,有烘箱烤等。从流程看,有制作加工、经营全流程,有仅经营销售类。因此,餐饮业业态比较复杂,统一要求比较困难。
1.4布局不合理
为方便居民生活,在住宅区内或附近大多有配套的商业用房、商业街和商业广场,但商业用房与住宅区的距离较近,极易引发环境矛盾。《苏州市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规定,“严格控制在距离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医院、学校、社会福利机构等建筑物集中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边界30m范围内新办餐饮业”,但在土地资源紧缺和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情况下,规划布局时很难满足30m的要求。以高新区建成区为例,有近七成的商品房住宅小区配套有商业用房,其中直接在住宅楼楼下的商业用房约占三成,附近50m范围内配套有独立的商业街区或商业广场的也约三成多。但是,有独立的商业街区或商业广场,其与住宅区距离小于30m的占比一半左右。因此商业用房与居民住宅零距离或不足30m的占有商业配套住宅区的七成左右。
1.5环保境管理不到位
经过环保审批的餐饮经营户虽然基本按照要求安装了油烟净化器和隔油设施,但往往疏于管理,相关环保设施长期运行不维护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油烟扰民、污水四溢现象。
1.6居民投诉多
随着居民环境意识的增强,对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提高,环境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加之餐饮店整体环境意识较差,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成为环保投诉的热点。据统计,餐饮的环保投诉近几年约占环保投诉总量的25%左右。
1.7未批先建现象多
个体经营户往往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淡薄,几乎所有的经营户在办理环保审批、工商登记等行政许可前就已签订租房合同、购置相关设备或装修完毕并进入营业状态。因此,若不能通过环保审批,将造成经营户不小的损失或进行无证无照经营。还有一部分餐饮店甚至不办理环保、工商、卫生等审批手续就开业经营,属于无证无照经营。因此,未取得行政许可的经营户在其在经营过程中与居民产生环境矛盾时,环保部门处理起来也比较被动。
2防控餐饮业环境污染的建议
2.1合理布局,从源头控制污染
在城市改造和开发建设时,应科学规划,在居民住宅密集区合理布局餐饮类商业用房,尽量减少布点。餐饮类商业用房布设时宜相对集中,并与居民住宅区保持适当的距离,从源头上避免与居民住宅混杂。划定餐饮业禁建区,禁止在居民住宅楼,包括商住混合建筑中和不满足与住宅区间距要求的商业区开设餐饮业。
2.2多形式公开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
对餐饮业禁建区应对公众公开,以避免用户因不知道相关政策,而贸然签订买卖或租用合同,造成相关损失和社会矛盾。房地产开发商在售房时须公开和告知购房者餐饮业禁建区的信息,并在租(售)合同中明确和强调餐饮的要求。对于餐饮业禁建区,开发商或政府应在商业用房(商业街区或商业街)附近明显处设置永久性公告牌,告示此项要求。环保部门在经营户报批时,应告知或明确此项要求。通过信息公开,使开发商、购房者和租房者都能了解商业房的用途,避免出现通不过审批的风险。
2.3严格执行环评审批,明确环境管理要求
苏州高新区内新建的商业区基本为与住宅楼有一定间隔的独立商业街区或广场,为住宅区配套或整个区域统一规划考虑,已不准建设商住混合的商业用房。因此在房地产项目审批中,对有商业用途的建筑物提出距离、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或预留空间、相关信息公示公告、环境管理等提出明确要求,为减少餐饮业引起的扰民纠纷把好第一道环保审批关。在具体餐饮项目审批时,对选址、配套污染治理设施等严格审查,把好第二道环保审批关。
2.4规范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做好污染
防治建设商业街区或广场时,需科学规划、统筹设计,餐饮业区宜相对集中,用于餐饮业的建筑物应当设计和建设专用烟道、污水排放和处理设施,预留安装油烟净化器、噪声等污染防治设施的安装位置。对于专门的餐饮业集中区,建议统一设计和建设排烟管道、污水处理设施、油烟净化设施、噪声防治设施,并明确建设主体或其委托的物业管理单位实施统一管理和维护,有利于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有效性和集中治污能力,避免分散管理和降低运维成本。
2.5加强环保监管,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
在办理环保手续过程中,对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情况、运行维护和治理效果等,按照环保批复的要求逐项严格验收,合格的给予办理环保竣工验收手续准予开业;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不予办理。
2.6加强部门联动,实施联防联控
一方面加强环保、工商部门的沟通和联动审批。工商部门在经营户办理名称预核准时,应提醒其办理环保审批手续。对于餐饮业禁建区工商部门一律不予办理营业执照。对于环保投诉多的敏感区域,环保部门应主动会商工商部门,从严审批。通过环保审批的提前介入,可以避免餐饮业污染的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开展餐饮业综合整治。餐饮业的审批、管理和整治涉及城管、环保、工商、卫监、镇(街道)和社区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在餐饮业管理上形成职能交叉。为了切实解决餐饮业污染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推进,逐步形成统一认识、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合作机制,防止相互推委扯皮。对未经办理各项行政许可手续、选址不当的餐饮店要坚决予以取缔,杜绝无环保审批、无证无照经营等现象。
2.7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利用环保、社区等各方力量加大环保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的宣传力度,提高个体经营户的环保意识,杜绝未批先建现象。加大社区环保志愿者建设,利用民间力量对餐饮业经营户进行监督与指导,及时发现和制止未批先建和违法排污等现象。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