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第1篇: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西安 可持续发展

现今化石能源消费的加剧及消费的同时带来的环境污染,更严重的影响到了温室效应,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各个国家纷纷将眼光注视到了循环经济的体系建设。

现在欧美先进国家所采用的循环利用体系――可再生资源分级管理的可次序战略:“减量-重复使用-循环利用-堆肥-处置”即首先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并在源头对可循环利用物质进行分离,提高重复利用物质的质量。不能减量的应该尽可能重复使用。不能减量或重复使用的部分应该进行循环利用。不能循环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填埋。

对于西安而言西安市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也应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但是现在的循环经济的模式采用的是西方国家的模式。纵观西安本文认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存在几方面的问题点:

一、资金、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资源回收率低,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丢弃现象严重。

由于资金投入少,技术开发能力弱,一些与再生资源加工处理相伴的环境污染物未能妥善处理。据测算,目前我国可以回收而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300~350亿元。

二、西安的废弃物的处理技术落后,处理率几乎为零。

从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的废弃物处理92.4%是直接填埋处理,只有7.6%是焚烧处理,而且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只达到69.2%,还存在不法投弃及未统计得到的废弃物。

发达国家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首先是焚烧、堆肥等,其次是填埋处理。如日本只有10%的生活垃圾直接进入填埋场,而西安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置几乎全是直接填埋。

三、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问题的全民意识及社会及公民对资源的有限性

公众意识的提高是开展资源循环再利用的前提条件。

针对以上的不足及差异,盲目的采用先进的循环体系,会加大自身的负担及发展的脚步,产生的废弃物不能及时的处理,日复一日越积累越多,不但浪费了土地、资源还污染了环境。因此我认为可以改变固有的循环体系模式,有简单、省资金的循环体系方式先将废弃物解决,随着资金的不断进入、技术的不断改进将体系完善。

一、适当的中间处理法的介入

针对资金、技术、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适当的CDM事业的导入,及现状的资金状况下简易技术处理手法的引入(可持续的简易循环体系)。

CDM事业的导入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可促进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的提高和设施的完善率。主要是由工业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而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则列入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

在这样的前提下,很多CDM企业愿意投资到发展中国家来,可以借此机会引进资金和技术。快速的完善自己的循环经济利用体系。

二、建立具有西安特色的简易可持续并不断改进的循环利用体系。

采用简易的循环体系(如图简易循环体系模式图),西安市的固体废弃物的成份主要是有机废弃物,采用简单易推广的堆肥处理、气体合成技术,例如EM(有用微生物群)技术来进行,EM在越南等地开发试验田进行的实验研究,研究表明EM具有1.堆肥效率提高,生产周期缩短;2.生成物的臭气减少,质量提高;3.伴随质量的提高,需求量扩大使得资源的循环率提高,等的特点。同时它由于干净卫生,减少消毒、除臭的工序,还大大的降低了处理成本。我国和越南的环境状况相似,建议西安可借鉴使用及推广。

推广生物煤气的合成使用,不但可以解决生物废弃物的产生,解决部分能源的需要。并利用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发电及热能力利用,是农业大国的我国首选战略。

BS:(BioMass Supply)生物量(biomass)或现存量,是生态学术语或对植物专称植物量(phytomass)。是生物体构成物质的产业资源、安定化的生物物质能源,也可称之为生物燃料、经济燃料。是将纸张、粪便、食品的废料、建筑废料、下水污泥、有机垃圾、麦秸秆、残木材、资源废材、淀粉等加工后利用的生物废弃物能源。

RDF:(Refuse Derived Fuel)就是指废弃物固体燃料。它是用从家庭中分开搜集的有机垃圾、废弃纸张、塑料制品等的可燃性废弃物进行粉碎•干燥处理后并加入粘着剂•石灰等物质提炼、压缩而成的,体积可缩小到原来的5分之1。RDF可以作为废弃物发电或干馏煤气燃烧或是锅炉等的燃料等等。

参考资料:

[1]王鲁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姜国刚;东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第2篇: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面对目前中国政府及相关机构大力倡导可再生服装发展的契机,在世界纺织品、服装循环再生领域拥有领先技术的日本帝人集团,率先提出将其服装循环再生系统植入中国,帮助中国纺织业建立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在分得中国在该领域的巨大市场的同时,也抢占了投资先机。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与再生纸一样,家里的旧衣服再也不用一扔了之,它们会通过先进技术的处理加工,将再度回到市场,进入百姓日常生活。乘服装循环再生系统强势进入之势,中国或将迎来再生服装发展的“春天”。

市场先机:纺织大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市场空间广阔

中国是世界知名的纺织大国,每年消耗的纺织纤维量十分惊人。因人口众多,我国每年对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资源和生产化学纤维的不可再生石化原料资源等这些纺织原料的依赖与消耗在数量上是非常巨大的。这其中的大部分织物,在几年之后就会变成废旧纺织品作为垃圾被处理掉。随着纺织品潮流趋势的更迭,更新换代频率的加快,这种浪费趋势愈加明显。不难想象,这些数量巨大的纤维废弃物,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起来,将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可以预见,中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另外,从目前中国服装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近两年来,棉花、化学纤维等服装原材料和原油价格不断上涨,以及全球能源危机已迫在眉睫。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全球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当前,作为纺织大国的中国,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无论从资源节约的角度还是环保的角度都十分必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强调指出:“废旧纺织品及纤维的回收再利用,是符合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纺织纤维资源回收再利用不仅是一个新兴项目,也是一个正在不断壮大的朝阳产业,不仅对弥补我国纺织原料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是一项资源丰富、投资少、效益显著的新兴行业,不仅可以缓解纺织行业资源短缺的现状,而且可以减少纺织行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除此之外,过去,人们理解的狭义“再生服装”,就是将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如化纤厂的废丝和胶块纺织厂的废纤维服装厂的边角料以及废弃衣物等回收再利用,加工生产成新的服装产品。随着人们对“再生服装”概念了解的深入,如今“再生服装”的概念基本可以概括为:从回收废旧物中提取再生纤维后制成服装。这其中的“回收废弃物”包括但不仅限于废旧纺织品的回收物,从废旧塑料(如矿泉水瓶)中抽取出纤维,作为原料生产的服装也叫做“再生服装”。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到,“再生服装”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革新,纤维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逐步提高,作为我国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生服装”具备非常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发展机遇:国外服装循环再生系统逐步植入中国

据《中国纺织报》2月7日报道,日本帝人集团于近期同山东两家企业签署了在中国开展循环再生业务的承诺。据了解,此次是帝人集团第一次在中国开展制服的循环再生业务,委派的是其1994年在中国建立的南通帝人有限公司作为业务开展的实施承接方。这是在中国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上,国家相关部门明确表示我国将初步建立起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之后,第一家表示要在该领域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进行合作的外资企业。帝人集团的进驻不仅可以将流行于日本、欧美的先进服装循环再生系统逐渐植入中国,同时也将比较成熟的纺织品循环使用技术引入中国,为中国企业循环使用纺织品提供技术帮助和服务。毋庸置疑,这对中国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打了一针强心剂,同时也反映出国外相关投资机构对中国纺织再生纤维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事实上,当前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在日本及欧美国家已经是相当流行的产业,具备了相当的发展规模。美国国会与欧洲议会均曾颁布法令,规定挂上“再生”标识的纺织品售价可以比平常纺织产品提高10%左右,如今许多欧美消费者看到有“再生”标签的衣服后都积极表示支持,掏钱购买。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也在相关提案中规定欧盟各国在2015年年底前,必须构建纺织废弃物的回收体系。日本这个亚洲国家由于本身资源稀缺,对于环境保护及资源的再利用一向非常重视,日本企业较早地在环保领域进行了探索与开发,成为世界上纤维循环利用比较好的国家之一,已经生产出多款可以多次回收和再生利用的西服、大衣等。

可以预见,随着流行于日本、欧美的服装循环再生系统逐步植入中国,中国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专家展望:从环保概念到产业发展,再生服装或将迎来“春天”

第3篇: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一)促进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体系尚未成型

目前我国涉及循环利用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主要体现在环保法律和法规之中,涉及服务业资源循环利用的专项法规较少。我国已颁布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经从总体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它是一部综合性法律,内容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因此不可能对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做出详细规定。尚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隶属于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中的《清洁生产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但涉及服务业中旅游、餐饮住宿、通信服务、物流、零售批发等部门的专项规定为数不多。纵观现有的法律政策,主要是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的部门规章、管理办法和标准,一方面这些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层级较低,另一方面这些政策政出多门欠缺协调性,并且欠缺相关的配套措施,最终导致这些政策在服务业各领域的执行情况不尽人意。从我国地方循环经济实践层面来看,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城市均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并通过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确保发展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目前,山西、甘肃、深圳经济特区、大连市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武汉市和广东省颁布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这些地方性法规延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的立法体例,内容涉及各个经济部门,专门对服务业的规定少之又少,不能对地方服务行业循环经济的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持。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法治体系尚未成型,相关的法条具体规定有待系统化、规范化,暂时不能适应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的要求。

(二)促进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成熟

循环经济的特点决定它不仅是一个政府的自觉行为,也是一个市场的自发行为。一方面需要立法先行,从制度上给予全面的保障,另一方面更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导向和经济手段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服务业,需要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排污权交易、环境标志、财政信贷鼓励等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使企业、社会和公众都能承担起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通过制定税收、金融、价格和财政等优惠和鼓励政策,来推动环境友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在服务行业的广泛适用。但是,从目前的经济政策的导向来看,促进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效果并不理想。自2008年中央就设立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为此中央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颁布了《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该办法第7条指出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其中包括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相关的服务业项目,具体涉及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二手车流通、旧货流通、流通领域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采取奖励、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三种方式分配到具体的项目中去。为此山东、辽宁、海南三个省,九江、厦门、长春市特别出台了适用于当地专项资金申报及管理的《服务业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其他各地也积极组织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申报项目资金支持,但是在各地的申报通知当中,依旧是以营业额、销售额等指标为导向,对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服务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能满足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政策法制不足的成因

(一)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的落后

服务业又称第三产业,是在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部门全面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的国民经济产业部门。自建国以来,政府全力推进第一、第二产业部门的发展,依赖农业和工业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直到施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国家才开始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循环经济在第一、二产业中己开展,尤其是制造业,并取得初步成效。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是传统的线性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模式,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也还未引起国家及其他社会层面的足够重视。相关的实践开展的较少,仅在餐饮住宿、旅游、物流等传统的服务业部门推进实施了绿色节能制度,能源循环利用程度较低,总体来看还处在启蒙和探索阶段,与先进国家具有一定差距。人们的物质享受,是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在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为了迎合和刺激消费者的愈加膨胀的消费需求,服务业出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忽视了长远的人类生态利益,客观上导致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导致了资源危机的加剧。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当前环境和资源问题的金钥匙。服务业是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要实施循环经济就要从根本上引导消费者从“过度消费”的理念转向崇尚自然、注重资源节约的“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理念,在消费的同时注意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消费的观念。同时,倡导服务业市场主体树立节约资源、清洁生产的理念,鼓励引导服务主体实施清洁生产,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并且在各地建立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的产业链。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和地区在不同规模和不同水平上实施以上内容的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这种循环经济实践毕竟是分散的、低水平的、小规模的,几乎还没有哪个行业能做到内部流程的循环。成熟的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尚未形成,从而制约着服务业循环经济法制建设。

(二)公众循环经济意识薄弱、参与度不高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的理念,在国际上兴起的时间只有二十多年,在国内也是近几年的事情。虽然在国际上,有不少先进和成功的做法,但是在我国目前还处于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公众参与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但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范畴,减量化生产、资源再利用、循环利用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紧迫性,具体通过哪些手段和方式来发展循环经济,如何通过法制建设来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等问题,仍然了解很少。构建循环型服务业需要行业内所有的市场主体和公民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具体制度高度认同,在此基础上配合政府的政策规划将各项具体的制度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中去。因此,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一方面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服务业主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进行大规模和大范围的宣传,在公民中进行普及宣传倡导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

三、健全完善我国服务业循环经济政策法制的对策

目前,促进服务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主要集中于餐饮、旅游等传统行业中,实施情况也不尽人意。在批发零售、金融、物流、通信等现代服物业的相关立法中,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及具体制度还未能体现。现有的法规从效力等级来看,主要表现为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标准和政府规范性文件,完善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反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国家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基本由综合性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与循环经济配套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定三部分组成。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服务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就要建立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标准和规范性文件所组成的服务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同时具体来说如下。

(一)制定专门的服务业循环经济综合立法

我国现有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是一部综合性的法律,涉及的内容较广泛,具体的制度可以被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规定一些较宏观的、覆盖面较广的内容,诸如循环经济的概念及相关术语、基本方针、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法律制度和责任等,因此该法不可能针对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做出详细而周全的规定。为了推动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制定一部具体的、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服务业循环经济促进法》来协调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服务业循环经济促进法》是针对服务业节约资源,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的专门法。其指导思想应该是:在整个服务周期贯彻循环发展理念,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实现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业是由零售、餐饮娱乐、房地产、旅游、物流、金融、通信、信息咨询等若干个分产业部门组成,这些部门在经济生活中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不同,具体的运作模式也跨度较大,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实施有差异的循环经济具体制度。但从宗旨上来说,树立绿色消费观念,确保服务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等立法目标应该贯彻在所有的制度当中。积极鼓励服务业市场主体的节能减排行为,禁止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落实政府、企业、公民在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义务和责任。

(二)制定服务业循环经济的专项立法

服务业涉及多个行业,提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具体物质的循环利用工艺及技术要求在制度设计上要进行区别对待。所以,有必要根据不同的行业和产品,制定不同的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和原则的单项法规。例如,制定适用于零售行业废弃包装物回收及循环利用的《包装容器材料收集和循环利用法》;制定推动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废弃物回收法》;制定适用于通信业废旧手机、电池、充电器资源化利用的《废旧电池、手机回收利用条例》等。社会再生产的末端是消费者,在传统的环境法律体系中,消费者承担着很少的环境保护义务。但在服务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中,消费者应当承担更多的义务。因此,通过制定《绿色消费法》来引导公众树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实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废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从而把危害环境的废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方面,政府的绿色采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作为国家最大的采购方,能够购买较大份额的绿色节能产品,从而形成经济规模并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在进行绿色采购的同时在社会上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从而使得各个消费群体提高环保意识。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已有的《政府采购法》基础上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条例》,从而进一步深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进一步推进服务业节能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规模。

(三)加强地方服务业循环经济立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的规定,地方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服务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实施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此,在发展服务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地方实际需要制定专门的服务业循环经济法规,如服务业清洁生产、包装容器材料收集和循环利用、餐厨废弃物回收、绿色消费、绿色旅游等方面的地方条例与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现有的服务业环境管理、资源节约等方面的地方条例,共同构成地方服务业循环经济的地方法规体系。但是,一定要注意地方服务业循环经济立法与国家立法及国家的与之相关的法律的关系相协调。只有促进多种规则的宏观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地方循环经济立法的作用,为真正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构建并完善与服务业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体系

1、科技政策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服务业科技政策包含两个方面:(1)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政策。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依托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服务业长久以来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节能、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实施情况较为滞后,不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要求。所以,国家应该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服务业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并且同时制定信贷倾斜、税收减免、投资优惠等措施,引导服务业主体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创新活动中。(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培训与推广政策。先进的节能、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出来后,政府应当推动这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在服务业中广泛应用,分批分次组织企业培训,促使他们掌握新技术,进而在实践中大范围推广。

2、政府奖励政策

第4篇: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关键词:国外发展循环经济、对策

        1.法律措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出相关法律的国家.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导致垃圾的大量排放,使垃圾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1972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联邦废物管理法》,将各种废物的收集和处置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该项法律的颁布改变了西德人的生活习惯,一般生活垃圾,塑料容器以及纸类等开始被分门别类地回收。随着西德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1986年联邦政府制定了“避免产生废物、废物再利用及安全处理原则”,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废物的认识从“怎样处理”上升到了“怎样避免产生”的高度。德国循环经济理念的导人体现在1991年颁布的包装废物管理条例》中,该条例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明确了商品生产和流通业对包装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义务。

1992年德国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1994年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清除法》,后经过数次修改,于1996年10月以((循环经济·废物管理法》正式生效。该法使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过去的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提出“本法律的目的是促进循环经济,保护自然资源,确保废物按有利于环境的方式进行清除”;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即任何生产过程首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废物的产生,对于无法避免而产生的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和废纸、旧电池、旧汽车等,要求尽量采取循环利用的措施,以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规定了产品制造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对于某些特定的产品,只有明确了回收的可能性后,才允许投放市场。

    日本是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也是国际上较早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发达国家之一。其所有的相关法律文件,集中体现为“三个要素、一个目标”,即减少废物,旧物品再使用,资源再利用,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型社会的目标。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废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这两部综合性法律;第三层面是(《容器包装再利用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及((绿色采购法》五部专业性法规。1991年制订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完善了汽车及家电循环利用的判定标准以及事先评估、信息交流等体系。1993年颁布的环境基本法》中增加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等内容,并将此作为国民的义务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1994年政府又根据该基本法制定了(环境基本计划》,决定将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环境政策的长期目标之一来实施,并把实现低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体系作为目标。日本把2000年定义为“循环型社会元年”,不仅新制订了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绿色采购法》,还修订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并更名为《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I修订了1970年制定的(《废物处理法》,加强了控制废物产生和不正当处理的措施.?,002年制定了《汽车循环利用法》,在此基础上,又于2003年3月制定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长期指导方针《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

        2.}济指施

    税收创度。日本的“再循环利用设备特别补偿办法”规定:对废纸和废饮料瓶类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生态水泥制造设备、废家电再生处理设备除按一般规定给予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25%进行特别退税。对废塑料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建筑废物再生处理装置、废木材破碎及再生处理装置,除按一般规定给予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美国亚利桑纳州规定,企业分期付款购买再生资源及环保设施可减税(销售税)10%;在美国康奈狄克州,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获得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荷兰政府的目标是在10年内把全国废物产生量减少90%,其措施除了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外,对产生废物的人和企业都要征税,采用清洁生产或建立污染控制设备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通常折旧期限为10年).丹麦率先实行了“绿色税”制度,对生产原材料征收材料税以促进少用原生材料、多利用再生资源。德国已经开始征收生态税,对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外的能源都要征收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例如1升汽油的价格为1.7马克,再加6芬尼的生态税。

第5篇: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制度支撑

4.1.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管理支撑

4.2.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第6篇: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循环系统;潜在效益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是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条件下进行旅游开发和开展旅游活动的新途径,它要求把旅游活动构建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链条,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来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结构优化,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普者黑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云南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2009年接待游客103万人次,综合收入35000万元。过去,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普者黑旅游经济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消费方式上仍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普者黑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基地出现了水体污染、生活垃圾增多、湖滨人工设施泛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景观质量。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解决普者黑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是激发普者黑旅游业增长潜力、塑造普者黑旅游新形象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普者黑和谐旅游休闲度假地的最佳途径。

一、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构建

将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到普者黑休闲度假基地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中,就是把旅游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使整个旅游系统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最少的废弃物,促进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普者黑度假基地旅游循环经济的运行存在三个层面:旅游小循环――度假基地内部各个开发项目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旅游中循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循环,利用组织生态工业链,把不同的经济组织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组合,实现“三废”与原料、能源在各产业间的相互转换;旅游大循环――整个社会的循环,在丘北全县范围,完成“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再生资源”的闭合环路。

(1)旅游小循环运行系统。在基地内各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根据“3R”原则,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方式减少各种废弃物排放,在各个旅游开发项目的内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如:通过整合客房、餐厅、洗衣房、锅炉等酒店各部门的水系统,实现酒店水资源的循环利用。(2)旅游中循环运行系统。旅游业是消费驱动型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依托性,不仅直接需要旅游资源,也需要农业、工业及其他产业的支持。在中观的产业层面,普者黑度假基地的旅游中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如下:其中,农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利用农户庭院或田园等,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连结在一起,组成“四位一体”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运用生物技术、沼气技术,使基地内的农业尽量少产生污染废弃物。这种模式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也是融合养殖、种植、沼气、加工等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开发的发展途径。同时,根据丘北县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分析与普者黑旅游业、农业关联度较大的是农特产品加工业及旅游商品业,将这些产业积极发展成为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注重优势农业资源的深度加工及利用,追求资源利用率的提高。通过发展生态工业,不仅可以促进普者黑农业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农产品的纵向延伸,还可以实现以加工业为主的二产业与一、三产业间产品及废物的横向利用,提高废物的循环利用率,减少污染负荷,保护普者黑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3)旅游大循环运行系统。建立循环型社会是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循环社会遵循自然规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用生态学理念对社会生产、生活进行整体规划,从而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效率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保护和恢复环境,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旅游基地应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点,全面推进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基础设施体系的生态化为基础,以政策法规、科学技术、公众参与为保障,构建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产业循环体系;构建高效率的流转系统,形成较为完成的旅游循环经济系统;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科技研发体系、生态教育体系、绿色核算体系、绿色消费体系、生态管理体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循环经济系统建立的潜在效益

(1)环境效益。旅游循环经济要求投入的资源和能源最小化,要求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要求废弃物的排放最小化,这可确保普者黑地区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可缓解基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通过循环经济的运行,将旅游业与农业、工业等耦合,提高水、能源、土地等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农田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旅游循环经济的运行,能使湿地、喀斯特、民族文化资源避免在开发利用中被破坏,能更好地保持山清水秀的高原喀斯特湿地风光。基地通过将过去旅游经济单向索取生态资产的模式,转变为旅游经济适当反馈景观生态系统和当地社区,可实现生态资产的增值和良性循环,可实现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资源培育双赢,还可实现旅游资源规格和品质的提升。(2)经济效益。通过旅游循环经济的运行,基地可以扭转过去仅依赖季节性观光发展旅游业的情况,通过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丰富产品类型,加深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使之从单纯的观光型旅游地向观光度假地转变;改变过去传统旅游业的外延型增长方式,通过调整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延长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消费,实现旅游收入渠道的多元化,提高旅游经济效益。通过旅游循环经济运行,基地可把区域内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在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加快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而旅游循环经济带来的更大经济效益是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基地区域内的其他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发展获得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会,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观赏性,提升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层次,从而提升普者黑旅游产业的价值和效益。(3)社会效益。通过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该基地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可以加速基地内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普者黑农村地区的二、三产业发展,改善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吸引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可以促进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保障当地社区和少数民族的利益,使当地居民从旅游发展中获益,带动普者黑及丘北县的脱贫致富。旅游循环经济的运行还可为普者黑的农村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其走上生态化的发展道路;还有利于增强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丽敏,陈兴鹏.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4)

[2]明庆忠,舒小林.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与运行体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7(3)

[3]李庆雷,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7(5)

[4]付启敏,蒲勇健.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项目开发中的应用[J].经济论坛.2007(5)

[5]邓燕萍.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J].求实.2008(9)

第7篇: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区域水循环经济体系的内涵及意义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北方尤甚。

北方地区不仅存在资源禀赋意义上的水资源短缺,而且水环境生态功能退化而导致的“水质性”缺水问题也日益严峻。以海河流域为例,2012年海河区水质为劣,Ⅰ~Ⅲ类水河长比例为34.6%,劣Ⅴ类水河长比例为46.1%。“水质性”缺水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增加了处理费用并带来了新的水质安全威胁。

为破解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三者之间的矛盾,同时平衡工业、市政和生态环境用水三者需求,我们需要构建新型的区域水循环经济体系。所谓区域水循环经济体系是建立在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下的一种水资源利用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开展生产与消费环节的节水减排、污水再生处理以及再生水生态利用,构建区域经济尺度上水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的有机衔接和耦合体系,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安全。

区域水循环经济体系区别于传统体系的重要之处在于强化了水的生态再生利用。传统水循环体系中,再生水的不同用途相互独立,利用效率不高,其社会循环利用和生态利用难以兼顾,同时忽视了再生水的自然属性,导致水质安全难以保障且公众难以接受。区域水循环经济体系强化了水生态再生环节,主要措施包括建设人工湿地、河道工程等,将工程处理后的再生水通过这些生态工程进一步实现区域生态再生,从而促进再生水的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利用与水质净化和水质安全保障。

区域再生水的利用体系的构建可以充分结合该流域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以及结合湿地形成的近自然生态系统,发挥它们在水质净化过程中的作用和生态储存的功能。再生水在近自然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处理与储存可以提高再生水的生态安全性能,形成提升城市景观生态形象的生态景观带,增加再生水在自然界中停留时间,实现了再生水的生态安全回用以及与城市景观的有机结合。以此理念构建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可以实现多目标多层次再生水的回用,缓解流域水资源短缺以及开采率过高问题,减少了入河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了水生态、水污染治理与水资源的协调统一及有机融合。

山东徒骇河、马颊河流域水循环经济体系实践

山东省自“十一五”期间就倡导推行“治、用、保”治污体系来进行水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如图1所示。

徒骇河、马颊河流域主要城市聊城市、德州市“十二五”期间积极完善“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把污染源治理、废水集中深度处理、再生水区域循环利用体系构建和人工湿地等生态工程建设相结合,以污水处理工程的保障废水收集和再生,以再生水区域循环体系的构建保障水资源的节约和污染物的减排,以湿地等生态工程的建设作为生态环境改善、景观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径,实现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2013年、2014年聊城市和德州市分别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年度实施情况考核》,取得了海河流域第一名,也是全国9大流域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2年徒骇河、马颊河流域直接或间接排入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共17座,该年度污水处理厂处理量约为70.5万m3/天,再生水回用量约为13.6%,其中4.7%为工业回用,8.9%为景观回用。流域内再生水利用模式单一,流域内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主要集中在景观环境、工业用水的再生利用,没有形成区域层面上再生水利用的模式。2012年流域内再生水管线较少,仅少数的工业再生水大用户铺设了再生水管线。基础设施的滞后更加制约了再生水的进一步利用。除此以外,流域内再生水的使用缺少政策激励以及政府引导。

徒骇河、马颊河流域实现再生水的区域循环利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流域内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具备了再生水回用的条件;其次,每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均建有人工湿地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这既可以进一步提升水质,又可以和当地景观建设相结合,起到保障水质安全的屏障作用。针对徒骇河、马颊河流域再生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流域发展现状,构建高效、安全、经济的区域再生水利用体系是流域再生水利用发展的方向。

茌平县城区再生水循环利用构建案例

茌平县位于聊城,位居百强县第75位,工业经济发达(2014年数据)。2011年,茌平县污水再生利用率很低,其次工业用水地下水取用比例较高(达75%),工业废水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74%。;城区主要河流生态受损,水体自净能力较弱,城区内部分支流河道断流,河道连通性较差,部分河道之间缺乏有效的连通和互动;城区规划中的环城水系还未联通,城区生态用水缺乏,水生态环境状况整体需要改善,水循环利用系统尚未形成。

针对茌平县存在的水环境问题,结合茌平规划中环城水系的建设、规划中金牛湖(茌平县城区工农业用水水源地)的建设,以及茌平县供水现状、用水现状、排水现状,提出以城市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排放为基础,以人工湿地、环城水系等为水质安全保障措施,以保护茌平县域地表水环境、构建城区宜居生态环境为核心目标,以再生水梯级利用、多元化利用为节约水资源手段,构建茌平再生水循环体系(如图2所示)该方案涵盖了茌平县城区“十二五”期间主要的环保及城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茌平第一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项目、茌中河人工湿地工程、环城水系建设项目、金牛湖工程、工业再生水利用工程等。茌平第一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出水汇集后进入深度处理工程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的出水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后潜流湿地和茌中河河道走廊人工湿地,经湿地进一步处理后的水回用于规划建设的环城水系,改变环城水系单纯以黄河水作为补充水源的规划。将环城水系建设为环城水生态功能景观带,通过生态系统增加水体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最后流入金牛湖,作为茌平县工农业补充水源。该方案实施后城区水量平衡见图3(以2011年数据为基础进行预测)。

该方案主要特点如下:

(1)再生水的安全生态利用

该方案的显著特点是再生水的安全生态利用,即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经过湿地系统处理、环城水系处理与存储再进入金牛湖。近自然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处理与储存可以提高再生水的安全生态性能。

(2)再生水梯级、多元化回用

再生水的梯级、多元化回用是该方案的另一大特点。茌平污水处理厂部分再生水直接回用于电厂作为循环冷却水,其余再生水进入茌中河人工湿地工程及环城水系,进一步得到处理的同时也作为城市景观生态用水,增加了再生水在自然水体中停留时间及生态安全性,同时环城水系作为县城区工业用水水源、农业用水水源、市政浇洒及绿化用水,实现区域内再生水的梯级利用和多元化回用。

(3)水生态、水污染治理与水资源的协调统一

第8篇: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政府行为;职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8-0005-06

循环经济是按照经济学原理和生态学规律组织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先进经济发展模式。其宗旨在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实质上,循环经济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借助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力的推动。

一、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的演进与效益分析

以经济过程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方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多少为主要指标,可把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发展阶段――废弃物排放量逐步减少;成熟阶段――废弃物零排放。

(一)起步阶段――激励性政策――政府净收益为负

20世纪80年代,人类进入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对生产末端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起步阶段。很多国家的政府积极地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奖励制度,对企业和居民分类、收集、再利用废弃物的行为予以激励,并通过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如日本大阪市对回收报纸、硬板纸、旧布等废弃物的社区、学校等集体发放奖金等。

由于在此阶段,企业没有承担废弃物排放的社会成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通过过度生产,过度使用不属于自己的环境资源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造成废弃物大量排放,环境污染严重。在环境污染的压力下,政府作为环境保护这一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被迫承担由企业外部不经济行为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即支付巨大的废弃物处理费用,而由此带来的更清洁的环境福利却是有限的,即政府净收益(政府处理废弃物的成本与更清洁的环境福利之间的差额)为负。

(二)发展阶段――强制性政策――政府净收益增加但仍为负

20世纪90年代,人类开始进入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阶段。通过绿色设计、生态工艺、技术评估等手段,实现闭路循环式生产。政府为强制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以及技术和管理工具的运用,来督促企业减少废弃物排放,体现了从废弃物末端治理到源头治理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转变。这些政策包括:制定强制性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法律;制定清洁生产标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运用环境管理工具(指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环境管理会计等)。如德国1996年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规定了厂商对其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义务;美国1990年通过的《污染预防法》,要求工业企业通过设备与技术改造、工艺流程改进、产品重新设计、原材料替代以及规范各生产环节的内部管理等方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8年出台的《国际清洁生产宣言》,提倡建设国家清洁生产中心项目。而环境管理工具已成为许多国家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基本工具,也是很多企业管理和评价清洁生产过程及其效果而优先选择的重要工具。

(三)成熟阶段――法律体系完善――政府净收益为正

2000年以来,很多国家的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循环经济模式,努力构建以法律为保障、以经济激励为手段、以绿色技术体系为支撑的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政府政策包括:建立绿色规范制度;搞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充分运用经济激励手段;强化绿色技术支持体系。如,日本2000年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及一系列与此相配套的专门法,包括《废弃物处理办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家用电器循环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废弃物再生法》、《车辆循环利用法》、《绿色采购法》、《化学品影响法》等,规定了建设“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循环经济社会;制定了诸如创造型技术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推进循环型社会结构技术实用化补助优惠政策、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优惠和公司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构建了包括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制造、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循环利用全过程的循环型技术体系。

此阶段为废弃物“零排放”阶段。“零排放”概念是1994年联合国大会提出的,是指通过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和生态产业技术等,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不排放任何废弃物。在现实经济过程中,“零排放”是“排放量最小化”的极限概念,是指资源在反馈式循环流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随着企业废弃物排放量的逐渐减少和排放浓度向排放标准靠近,单个企业处理单位废弃物的经济成本也不断上升。为了降低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企业之间按照横向或纵向产业生态链建立的生态企业群就应运而生。上游生产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环节的原料或能源,资源得以循环利用,废弃物排放量减至最低,甚至为零,企业的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减少甚至消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企业之间通过契约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生态企业群,不仅减少了单个企业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同时也将废弃物变成有价值的资源,创造新的经济效益。由于集群式的企业循环经济行为使全社会的废弃物排放量降到最小,政府的环境治理成本下降,而更清洁的环境福利增加,所以政府净收益为正。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的差异

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它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职能也与在传统经济中有明显的差异。循环经济需要有新的政策与之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效力。这就要求准确把握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差异,转变政府职能,使其从关注经济增长向关注经济发展转变,从粗放型管理向可持续发展型管理转变。

(一)传统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使用存在比较强的路径依赖问题

由于传统市场经济在资源的使用中有比较强的路径依赖,假若在产品设计方面缺乏前瞻性,选择了资源浪费比较大、对环境不友好的技术,就非常容易产生资源环境方面的累积因果效应。而这一切市场经济无从解决,传统的政府经济职能所涉及的也不多,而这正是在循环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应当解决的问题。政府在企业的生产导向上要进行把关,同时,对虚幻经济的生产方式要及时矫正。

(二)环境资源的产权没有进行明确界定

由于中国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方面的实际情况,导致了在传统资源经济学假设条件下得到的结论与实际经济运行的结果大相径庭。由于缺乏对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产权的明晰界定,使得环境资源人人都可免费使用,对环境资源竞争性过度性使用的结果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因此,要解决环境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使外部成本与收益内在化,十分有必要明晰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但是,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和一些环境资源具有弥散性与流动性的特征,使得部分环境资源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另外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规定了环境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而此环境资源产权界定只是指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权的界定。所以,要研究环境资源产权如何界定、转让和交易,如何才能对厂商产生刺激等难题。例如,对排污权交易,就要研究如何分配排污权、如何评价排污权的使用、对富余排污权如何交易等问题。因此,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应包括:利用市场机制建立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明晰界定环境资源的初始产权,调整环境资源价格体系,建立环境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使环境资源的价格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正确地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三)传统政府管理体制下缺乏实施循环经济的约束与激励

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资源保护的正外部性使得在传统政府管理体制下部分地区与行业缺乏实施循环经济的约束与激励。应当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建立完善环境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制度以及产业发展的环境评价机制。由于许多资源产区发展水平较低,环境资源价值的贴现值不高,容易导致环境资源使用上的短期行为。政府必须建立必要的保护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还有建立资源生产与资源利用地区之间的生态建设利益补偿机制。

(四)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适应循环经济的需要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能够反映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而环境质量的退化等环境债务也在国民账户的资产负债表上缺乏反映。同时,在GDP计算方法上,环境治理的费用还被列入了国民收入。如果长期将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代价排除在国民收入账户之外,则势必扭曲社会经济发展真实的成本与收益关系,难以遏制滥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趋势。因此,应当采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使其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环境污染的程度。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基本衡量标准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保护费用,即将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支付,当作生产要素量化计入成本。但由于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价格,同时也不易区分污染的区域性影响效应,目前全球范围仍然没有任何成功的绿色GDP体系可供借鉴。

(五)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保护不力,而环境保护不力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难以调动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经济主体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特性,在无外力干预下,它总是会不顾社会利益而追求私人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结果。现有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环境保护的制度力度不够,漏洞较多,没有足够的权威,因而不能保证有效地贯彻实施。如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标准既难以与通货膨胀相适应,又不足以改变排污者的行为。其次,由于条块分割、中央地方利益的不完全一致导致了政府管理低效率。如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就有农业部、林业部、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分部门的多头管理容易出现政出多门、政策冲突或政策盲区,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行动难以协调一致。而且,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执法不力等原因,使环境保护效果不明显。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必须着重加强有效制度的供给。

(六)旧制度的路径依赖机制阻碍着循环经济的建立

旧制度的路径依赖机制是指制度变迁会沿着原有制度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这是因为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在中国,由于传统制度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加上传统制度路径依赖机制的作用,使得循环经济的真正发展建立成为一个长期过程。政府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必须坚决排除传统制度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切断传统制度的路径依赖,重新构建一个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的制度框架。

(七)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阻碍着循环经济的实现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多是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为特征的。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又是产生废物污染最多的阶段。随着经济不断增长,资源与环境制约日益增强,中国资源和环境现状再也经不起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惯性,使得转变增长方式很难一蹴而就。再加上现阶段中国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效益仍是考核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各地区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很有可能选择急功近利的经济政策来获取政绩。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循环经济立法和执法的手段,强制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加入循环经济的指标考核内容。

(八)传统的资源利用观和消费习惯难以自动改变

经济不会主动涉及和强制改变人们的资源利用观和消费习惯。由于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并主动地实施它。因此,国家和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上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以科学的发展观、新的资源观和绿色消费观为引领,通过建立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和一系列有效的技术经济政策来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行为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破除旧有制度的障碍,增加政府的制度供给,使制度真正能为循环经济提供支撑和促进。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以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相结合,通过建立法律、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等手段,引导社会经济行为向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并且通过建立市场准入标准等措施,规制企业生产活动的运行。

(一)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作用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可以在以下10个方面发挥作用:

1. 加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建设。通过立法,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前要尽快颁布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循环经济法》。同时,要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再利用的法规和规章。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和回收与处理单位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

2. 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编制专项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类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等,使循环经济从规划阶段就全面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中,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从宏观的国民经济层次到微观的企业规划层次的全方位渗透。在规划决策的过程中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源头上控制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3. 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研究如何利用价格机制、绿色税收、绿色审计、财政投入和信贷、生态补偿、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及使用权交易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引导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向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1)重新构筑社会价格体系,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自然资源价格,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生产要素之中,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循环经济产业。(2)研究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政策。建立一套以绿色环境制度、绿色规范制度、绿色激励制度和绿色经济核算制度为核心的绿色保障体系,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引导和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如通过低息、无息以及减税政策、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等手段对符合循环经济运行原则的行为进行激励,通过可归还的保证金、征收垃圾倾倒费、填埋和焚烧税、生态补偿税等手段对不符合循环经济运行原则的行为进行限制。(3)研究如何为从不同维度构建的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提供政策支持。着重研究如何为建立和发展中国的环境建设产业、废物再资源化产业和无害化产业提供政策优惠,促使循环经济产业实现信息化、集成化、市场化。

4. 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研究。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支撑。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特征是高效地利用资源、更多地回收废物、最少地排放废物,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废物。主要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同时,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5.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是评价一个系统是否具备循环经济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不同于传统经济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环境资源要素纳入循环之中。因此,构建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应遵循综合决策优先,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优优先,资源合理使用优先和经济过程资源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循环经济的指标可包括四个层次:(1)反映经济规模和经济水平的指标。如经济总量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经济效率指标等。(2)反映经济系统资源消耗情况的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等的投入总量指标、人均消耗指标、单位GDP消耗的强度指标等。(3)反映经济系统废弃物排放情况的指标。如: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等的排放总量指标、人均排放量指标、单位GDP排放的强度指标等。(4)反映资源循环利用情况的指标。如:废水处理率、废水循环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

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统计局联合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4个方面入手,在宏观和工业园区两个层面上分别规定了22个和14个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为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主要用于定量评价和描述园区内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为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

6. 建立与完善循环经济信息公开体系。建立各级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物流、技术、管理和政策信息,利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通过提供比较完全的信息服务为循环经济的资源回收利用建立市场交易平台。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公布产生废弃物企业的信息、废弃物特征及潜在价值信息、循环型企业及其市场准入信息、最新的循环利用技术信息、有关的政策保障信息等。同时,适时公布各地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信息,在公布城市环境质量和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状况的同时,建立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和区域生态环境评估与巡察制度,促使各地政府加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和环境保护的力度,督促企业加大环境责任,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

7. 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高能耗、高水耗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合格评定制度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加强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完善主要用能设备及建筑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8.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优化经济区域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重化工区集中地区,要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经济的区域布局,建构区域循环经济。

9. 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和市场运行法则,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通过促进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搭建生态产业园区、改造工业园区、建设生态型城市等方式,引导企业本身进行清洁生产,不同企业间构建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促进环境建设产业与资源再生产业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层面上向发展循环经济整体推进。

10. 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要在循环经济立法、政策制定、技术开发、信息体系、标准体系以及核算制度的建立、各层次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的确定、重大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投资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措施。尤其要研究制定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清洁生产,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与实施机制,推动循环经济真正快速稳步发展。

(二)政府构建循环经济产业生态系统的行为作用

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生态系统出发,在可操作的生态企业、生态产业园和生态城市(生态社会)三个层次,探索中国政府循环经济政策。

1. 生态企业――政府的利益驱动与技术支持。生态企业是以清洁生产为导向的企业,用生态经济效益理念设计生产体系和生产过程,促进本企业内部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在生态企业内部循环层次,鉴于现阶段企业面临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与技术压力,政府的循环经济政策应该是激励性的:

(1)研究企业的经济行为和环境行为,用税收优惠、经济补贴、优先采购等政策,以经济利益驱动生态企业循环经济的实现;(2)支持开发循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加速循环经济技术成熟进程。

2. 生态产业园区――政府运筹与组织。生态产业园区是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生态链网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不同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群体。在生态产业园区层次,按照横向或纵向产业生态链建立的生态企业群,不但可以降低生态企业独自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而且可以将某一企业的废弃物变为另一企业的新价值资源。但是,生态产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却因彼此之间交易量的扩大而增加。政府促进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的循环经济政策应该是:(1)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搞好生态工业园区的统筹规划。集聚具有互补配套功能的企业和项目,形成生态产业链或产业群。(2)构建基础设施,完善政策制度。完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制定税收、信贷、进出口等优惠政策。(3)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协调、指导生态工业园区内部和园区之间的信息、技术、物资的交流,提升园区整体的生态经济效益。

3. 生态城市(生态社会)――政府规划与市场推进。生态城市(生态社会)是指在城市及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根据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有规划有系统地组织生产和消费及废物资源化活动,使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在宏观层次上实现网络化,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创建生态城市(生态社会)的关键是要建立起不同层次之间的循环链接。(1)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链接,不但使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而且使废弃物转变为再生资源并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的生产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生态环境最佳;(2)在消费领域,通过实施绿色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化利用,实现最优消费和资源最小量消耗;(3)在社会领域,通过生产和消费之间建立连接,使整个城市乃至全社会都纳入循环经济圈中,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系统。政府应在已取得的生态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合理规划生态城市,特别要积极调整产业政策,依靠市场机制培育循环经济核心产业,构筑生态城市的循环产业链,扩大循环经济的辐射范围,依法加快循环型社会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4,(2):35-39.

[2][12]张思锋,周华.循环经济发展阶段与政府循环经济政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47-52.

[3]李赶顺.浅析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其方策[J].日本学刊,2002,(6):110-114.

[4]白露.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循环经济与政府经济职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0):34-35.

[5]刘兴利.从绿色GDP试点说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5-04-05.

[6]张小兰.论实行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J].经济问题,2005(2):28-30.

[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EB/OL].省略/,2005-09-08.

[8]牛桂敏.循环经济:从超前性理念到体系和制度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6):63-65.

[9]宗建树,陈湘静.为循环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N].中国环境报,2007-09-05.

[10]刘志荣,陈雪梅.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制度设计―基于政府与企业博弈均衡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76-80.

Analysis On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Behavior

in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Li Yunyan

(Circular Economy Academ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2, China)

第9篇: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范文

1衡水市农业污染现状分析

1.1化学投入品现状

全市年施用化肥总量(折纯后)约为33万t,主施氮肥和磷肥。其中磷肥施用量约为12万t,占化肥施用量的35%;氮肥施用量约为21万t,占化肥施用量的64%。流失途径主要有地表径流流失和地下淋溶流失,其中地表径流流失总磷约431t、总氮约1684t,地下淋溶流失总氮约2843t。施药总量约为0.45万t,杀虫剂占施药总量的8%,除草类农药占总量的6.5%,有机磷类占13.4%,菊酯类占4%。

1.2农业废弃物现状

全市耕地面积57.33万hm2,种植小麦面积28.95万hm2,小麦秸秆生产量约为180万t;玉米播种面积25.67万hm2,秸秆生产量约为840万t;棉花、花生、豆类等其他农作物秸秆量200多万t,全年秸秆产生总量约为1200万t。地膜用量约0.6万t,回收量0.48万t,田间残留量0.12万t,占总量的20%。

1.3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全市每年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是285万头、44万头、145万只、4500万只,出栏分别达到420万头、26万头、143万只、3200万只,饲料总产量90万t,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约1000万t。2农业清洁生产典型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清洁生产理念,努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不断探索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新农村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业生产的环保节源、减污增效的生态平衡。

2.1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模式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产生的秸秆、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废弃物,积极探索建立以农业与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为主的自我净化循环利用体系,以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利用。

2.1.1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在秸秆综合利用上,不断开发新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包括保护性耕作、乡村清洁循环利用及能源转化、秸秆栽培食用菌、氨化、堆沤、快速腐熟、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目前利用秸秆主要途径:一是用作肥料,农作物秸秆粉碎处理后,一部分直接还田,一部分腐熟堆沤后还田。主要方式为秸秆直接还田,小麦秸秆还田约23.87万hm2,玉米秸秆还田约22.33万hm2,约占秸秆总量的78%;二是用作饲料,玉米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后转化为饲料,用于饲喂牛羊等发展畜牧业,牲畜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用于作物栽培。每年玉米秸秆青贮160万t、约为12.2万m3,玉米秸秆压块2.1万t,秸秆氨化10万t;三是玉米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压块代煤作燃料。农作物秸秆经热解气化产生燃气,用于取暖、做饭,或粉碎压块代煤作燃料,产生的灰分作为有机肥用于农田栽培;四是秸秆基料化利用技术。棉柴秸秆栽培食用菌,利用棉柴秸秆粉碎后栽培姬菇、鸡腿菇,其废料作为大田底施有机肥料用于生产,既节约了资源,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了农村生态环境好转。

2.1.2畜禽粪便循环利用技术通过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和生物有机肥技术,达到农业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一是畜禽粪便沼气开发利用。引导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养殖小区建设沼气循环利用工程,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沼气池—种植业,即“猪-沼-果”、“猪-沼-粮”、“猪-沼-菜”等生态模式,畜禽粪便流入沼气池,经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炊事、取暖或转化为沼气灯,沼渣、沼液可直接用于无公害作物栽培或加工为有机肥,从而实现农业绿色有机循环;二是畜禽粪便工厂化生产商品有机肥。通过微生物制剂进行畜禽粪便发酵、除臭和脱水等无害化处理,进行商品化有机肥生产,使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资源化循环利用。

2.2农业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

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多的农业投入品使用,农村生活中垃圾、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以降耗增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2.1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乡村清洁工程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突出以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线,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污染防控为核心,构建农业清洁生产体系,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田园清洁工程。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以“两减一控一提高”(即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为手段,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以节水、节肥、节药等实用技术推广为切入点,采取生物病虫害防治、频振式杀虫灯等物理和生物杀虫方法,实现绿色植保技术,实现农业清洁生产,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二是家园清洁工程。分户或联户分类设置垃圾收集池,按有机垃圾、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建筑垃圾和危险物垃圾分类收集,以村为单位,统一建设乡村物业管理站,配备垃圾清运设施和运输工具,分类清运和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三是水源清洁工程。以户为基础,配套建设单户或联户生活污水净化池或沼气池,解决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等综合处理和再利用问题,消除农村污染源,实现村容村貌整洁,空气新鲜,水源洁净。

2.2.2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建设有机化学肥料的过量使用,不但造成浪费,而且造成土壤的富营养化,淋溶之后污染地下水,破坏生态环境,使土壤质量下降。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可以合理确定施肥量和肥料中各营养元素比例,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推行“一村一站、一户一卡”测土配方施肥模式,完善专家查询系统,实现“配方到户、供肥到村”,做到测土、配方、生产、供肥“一体化”。

2.2.3加大产地环境调查,开展不同作物污染区的划定农产品产地安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证,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状况普查、监测、产区划分和修复治理,是保护和改善产地环境质量,实行农业清洁生产,减少产地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开展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区、污水灌区等重点区域的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现状普查,对农产品产地的大气、灌溉水、土壤进行监测,摸清产地安全质量底数;二是开展农产品产地污染修复治理。对未污染的土壤,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防止造成污染。对轻度污染的土壤,要采取物理、化学、生物措施进行修复。对重污染的土壤,要调整种植结构,开展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的划分,避免造成产品污染。

3加快建立健全农业清洁生产的体系建设

针对农业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污染严重的现状,通过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农业清洁生产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建立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体系。

3.1加强农业清洁生产的技术指导

组织开展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农业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实施,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和土壤安全监测技术、农业投入品替代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产地环境修复和地力恢复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及其清洁化生产链接技术的指导培训服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