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振兴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吉林省肿瘤医院超声科,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 超声成像技术是当前医学检测的主要技术,具有安全、无创、实时性好等优点。以图形处理器为基础的超声成像方针平台将使得超声成像技术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从超声仿真成像的物理基础、平台设计方案以及图形处理器的渲染流程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
关键词 ] 图形处理器;超声成像;仿真平台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a)-0197-02
1医务人员要了解超声仿真成像的物理基础
1.1超声波传播特性
超声波传在播过程中,遇到反射面、障碍物等不同的物体都会发生不同的传播现象,影响超声波传播的轨迹。如果超声波遇到的发射面的面积在各个方向上的长度都远远大于仪器所发出的声波本身的波长,这时超声波便会发生反射,即向某一个统一的方向继续传播。人体内部的结构更加复杂,也更加细致,一些细微的组织结构其长度甚至仅与超声波仪器所发出的波长相当。因此仪器所发出的超声波在前进过程中如果遇到人体的细微组织时便会发生散射。散射是超声波仪器在对人体进行物理检测时最为普遍的物理现象,仪器甚至可以根据散射的情况来定位人体内部的结构组织。
医务人员要了解,由于人体内部的结构复杂,且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所以使用超声波仪器对人体内部进行检测时,超声波的实际散射轨迹也更加多样和模糊,因此在这样的超声波散射活动中建立精准的数学模型相对较难。通常人们通过目标强度、散射系数、散射衰减系数三种参数来表达超声波在人体传播时所形成的散射情况。
从实际的操作情况来看,超声波在体内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强度的衰减。这主要是由三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于超声波自身传播时其波阵面并不是沿着统一的大小向前传播而是不断放大的过程。波阵面的放大自然会导致波强的衰减。其次是由于超声波在人体内遇到不同的人体结构组织所造成的复杂的反射和散射。不规则的反射和散射使得超声波波强的衰减加剧。最后一点是人体内部组织结构的吸收。
1.2声束的物理特性
采用超声波进行人体检测时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检测效果需要讲超声波的大部分能量集中在一个规定的区域内,这部分在特定区域内集中的超声波称之为声束。在仪器的实际工作中,仪器设计者需要对光速的形状和宽度两个主要的物理特性进行测量和确定。超声波仪器所发出的超声波的形状尤其是在声束区域内的边界形状以及在距离传感器表面所形成的边界宽度对于仪器研究者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数据。超声成像设备的单个阵元一般采用声透镜聚焦,换能器线阵一般采用电子聚焦和声透镜聚焦 两种方式。在平行于线阵的方向上采用电子聚焦,在垂直于线阵的方向上采用声透镜聚焦。由于声透镜的声速大于人体组织中的声速,因此采用凹面透镜。
2医务人员应掌握超声成像仿真平台方案
超声成像方针平台是由超声波声束发射器发射出符合仪器检测标准的声束,经过人体的内部的反射最终形成能够在终端以图像形式显示的图形信号和数据。从整体的结构上来看,超声成像仿真平台通常可以分声场仿真模块、波束形成模块和信号处理模块。
声场仿真模块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模块。整个仿真平台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声波所形成的光速在经过人体时所形成不同的反射信号,根据对反射信号进行分析能够的出人体内部组织结构的基本情况。若想实现超声波的集成波束首先需要有基础性的声场。通过对声场内声波的控制形成检测所需要的基础性声束。声场的产生必须符合相关专业的技术标准并且能够在人体所接受的范围之内,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由于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的差异,声场仿真模块必须能够根据实际的检测需求仿真出频率、强度和波长都不同的超声波,从而实现更加复杂的检测方法。
波束形成模块是对于声场仿真模块所形成的超声波进行集成,按照需要检测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形成声束。波束是进行人体检测的重要载体,声波波束的形成同样需要符合相关的专业要求。只有在特定要求的条件下,超声波的波束才能够在人体中形成有效、可靠地反射,并且依据反射的波束形成有效的信号从而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如果超声波的波束信号不符合规范的标准,那样便无法在人体形成有效的反射,最终会导致形成模糊或者错误的图形信号,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到最后医生的诊断。因此波束形成模块在最终基于声场形成超声波的波束时,必须通过专门的检测,只有在检测时通过了对于波束形状和宽度的检测才能够确定为机器的正常运转,可以进行检测,否则应该给出警告提示,告知操作人员对仪器进行校对和调整。
信号处理模块包括信号的采集、处理和显示三个子模块。信号采集子模块是对于仪器发出的超声波束经过人体反射后形成的波束进行采集和基础校验。也就是信号采集模块需要对于采集到的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初步的校验。只有当校验通过后,信号采集子模块才会将信号传递给信号处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是对信号进行量化处理,从而使得信号能够被信号显示模块所显示。信号处理模块首先需要对于信号采集模块传递过来的信号进行筛选,根据检测类型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信号筛选方式,这样可以使得最终的显示结果更加具有针对性。然后信号处理模块根据检测的相关需要,对信号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参数的量化,并将量化后的信号传递给信号显示模块。信号显示模块是要对信号进行最终的处理并显示到专门的终端显示器上。由于要求以图形的形式显示,因此信号显示模块需要对于信号进行转换和处理。经过转换和处理后的信号才能够被图形处理器所接受并最终显示到终端屏幕上。信号处理模块是集成计算机硬件处理、显示和软件筛选、计算的综合性模块,是统一的整体。其中不仅要求硬件具有较高的运算速度,同样要求软件具有高效、科学、合理、严谨的计算方法。
3进行图形处理器渲染
GPU 虽然可以被用于通用计算,但是其基本任务仍然是进行图形处理和渲染因此在其硬件结构上,对图形渲染和通用计算进行了一定的平衡。有许多功能模块是通用计算所使用的编程模型和图形渲染流程所共用的。下面本文将分析图形处理器的渲染流程。
在三维空间中,顶点是最重要的坐标点,也是最终要的视觉角度和观察点。在图像处理器中,处理器首选需要确定顶点的位置,通过确定顶点的位置才能够实现对于图像中其他内容的表现。显示生活中点、线和面是图形构成和图像表达的基本要素,图形渲染器重仍然是通过这三个基本要素来表达传递过来的相关信号和信息。
Transformation 和 Lighting。Transformation 是指坐标系的变换。通过传感器和传输介质传递到图形处理器进行渲染的信号时向量图形。这边是为了方便图形处理器进行坐标变换的渲染。顶点虽然是主要的视角和观察点,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观察者需要通过其他的角度进行观察从而能够得出更加全面的数据。因此对于坐标系的变换是图形处理器渲染的有一个主要内容。
View port Transformation(Clipping 和 Culling)。坐标的变换是视角转换的基础。通过坐标 变换能够实现在视角变幻时相应的向量发生变化。但要想真正的实现视角转换还需要进行更加细腻的处理。在视线坐标系中,其视野中的空间为三维梯形,因此需要将在此梯形体之外的顶点裁去。之后就可以将此梯形空间转换为一个立方体空间,也即是在屏幕中显示的空间。此时完成了所有的顶点操作。
顶点操作完成之后,图形处理器渲染的基本工作也就完成。接下来是需要根据视图的需要,在顶点之间建立连接线。连接线并不一定全部由直线构成,根据实际的信号情况,连接线可以是由曲线构成。连接线确定好之后相当于图形处理器渲染工作的线条构建基本完成。接下来图形处理器渲染需要对在线条之间围拢形成的平面或者曲面进行表达。点、线和面的表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点用来确定图像的位置,线用来确定图像的结构,面用来确定彼此之间的立体关系。三者必须统一、和谐才能够将要表达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果缺乏有效的协调,那线条很可能成为阻碍面表达关系的障碍,过多的点也可能使得线条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如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表达出患者身体内部的结构状况。如患者,女,55岁,因右下腹疼痛来院就诊,经图形处理器渲染发现,其甲状腺双侧叶体积增大,右侧叶前后径、左侧叶前后径以峡部前后径都不正常,通过图形处理器渲染,可测到高速湍流频谱、高速低阻抗和高阻抗的动脉频谱,因此,可得结论是单纯性甲状腺肿并峡部低回声结节。
[
参考文献]
[1] 龙祺,彭虎基于GPU的超声成像算法的仿真[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0(2):97-100.
[2] 任努努,陈多芳,陈雪利,等.光学分子影像仿真平台MOSE的设计与实现田捷计算机科学,2011(5):268-271.
[3] 王强.浅谈医用超声诊断仪超声探头的分类和主要特性[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9(12).
[关键词] 胎儿颅脑;正中矢状切面;复杂颅脑畸形;超声诊断;意义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4(a)-0196-03
Analysis of Significance of Fetal Craniocerebral Central Sagittate Section in Diagnosis of Complex Craniocerebral Malformation Ultrasound
YUAN Yuan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Linyi Women and Children's Hospital, Linyi, Shandong Province, 27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fetal craniocerebral central sagittate section in diagnosis of complex craniocerebral malformation ultrasound. Methods 6 425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with antenatal care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6 were group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given the ultrasound examination for 20 to 32 pregnant weeks, the routine fetal measurement included the routine examinations of head circumference, double top diameters and intracranial structure observation, and the intracranial abnormality, examination situation of complex craniocerebral malformation, diagnosis accurate rate, diagnosis of central sagittate section ultrasound and the sonogram echogram of central sagittate section ultrasound of complex craniocerebral malformation of fetuses of all pregnant women were analyzed. Results Of 6 425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craniocerebral abnormality and complex craniocerebral malformation were respectively in 189 cases and 18 cases, respectively accounting for 2.94% and 0.28%, after follow-up, 17 cases were with complex craniocerebral malformation, and the diagnosis preparation rate was 94.44%(17/18), and 3 cases were with 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 after the central sagittate section ultrasound diagnosis, 4 cases were with Dandy-Walker malformation, 5 cases were with cerebellar vermis agenesis, 4 cases with holoprosencephaly and 3 cases were with callosal agenesis. 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effect of transabdominal examination and transvaginal two-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 is obvious,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st rate of craniocerebral malformation of fetuse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pregnancy.
[Key words] Fetal brain; Central sagittate section; Complex craniocerebral malformation; Ultrasound diagnosis; Analysis of significance
胎儿颅脑结构非常复杂,大脑所在腔隙多,畸形也表现为多样性,难以判定,影响超声诊断结果[1-2]。胎儿的复杂颅脑畸形多发生在其大脑中线的部位,产前对于大脑进行超声诊断,对于腔隙、结构等难以诊断和定位。中、晚期孕胎儿的复杂颅脑畸形主要有:小脑下蚓部发育不全、胼胝体发育不全、Dandy-Walker畸形、前脑无裂畸形、后颅窝蛛网膜囊肿等[3]。为探讨胎儿颅脑正中矢状切面在复杂颅脑畸形超声诊断中的意义,特整群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该院进行产检的6 425名孕妇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在该医院进行产检的6 425名孕妇作为该次研究对象,给予6 425名孕妇进行20~32孕周的超声检查,年龄在21~43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31.2±3.8)岁。
1.2 方法
设备:诊断仪为:Philips iU22、GEV730、GE E6、GE E8、Accuson 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腹的探头频率为3.5~6.0 MHz,经阴道的探头频率为5.0~9.0 MHz,对仪器设备进行胎儿检查程序预设。
检查方法:根据国际妇产超声协会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超声检查操作指南进行相关超声检查操作,经腹检查、经阴道二维、三维等联合超声检查,对胎儿的冠状切面、颅脑横切面、矢状切面的声像图进行重点观察,特别是正中矢状切面特征。采用常规检查方法对胎儿的头围、双顶径、侧脑室、第三脑室、大脑实质结构、脉络丛、胼胝体、小脑、透明隔腔、小脑延髓池、小脑蚓部等进行检查。对孕妇的妊娠结果进行追踪,对胎儿的MRI宫内检查、MRI的检查结果、产后超声检查、引产后病理结果进行分析。超声诊断为严重颅脑畸形患者,应给予孕妇建议中止妊娠进行引产,引产胎儿进行部分染色体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未引产胎儿,对其后面的MRI检查和超声复查进行追踪,对比前后超声诊断结果。
1.3 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6 425名孕妇颅内异常、复杂颅脑畸形检查情况及诊断准确率情况,正中矢状面超声诊断情况,胎儿复杂颅脑畸形正中矢状切面声像图情况。
2 结果
2.1 6 425名孕妇颅内异常、复杂颅脑畸形检查情况及诊断准确率情况
6 425名孕妇颅内异常、复杂颅脑畸形分别为189、18名,占比2.94%、0.28%,随访后,复杂颅脑畸形为17名,诊断准备率为94.44%(17/18)。
2.2 正中矢状面超声诊断情况
正中矢状面超声诊断后颅窝蛛网膜囊肿3名、Dandy-Walker畸形4名、小脑下蚓部发育不全5名、前脑无裂畸形4名、胼胝体发育不全3名,占比分别为0.05%、0.06%、0.08%、0.06%、0.05%。
2.3 胎儿复杂颅脑畸形正中矢状切面声像图情况
胎儿复杂颅脑畸形正中矢状切面声像图为后颅窝池、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发生的病变检查异常较多。见表3。
3 讨论
早孕期胎儿的颅脑内部结构比较简单,采用超声检查后,其超声表现和中、晚孕期检查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全前脑、颅盖缺失、脑膨出等,11~14孕周的胎儿颅内已有一对脉络膜平行于脑中线的两边,MRI检查像蝴蝶形,可以用来当作孕期颅脑的常规筛查切面的标准来进行,近年来,11~14孕周的胎儿的常规检测为NT检测,能很好的对胎儿的颅脑畸形进行诊断[4]。林小影等人[5]的研究表明,20~32周的胎儿的超声诊断用来对复杂颅脑畸形的诊断更准确。
胎儿在孕妇体内随着孕周的增加,不断发育,胎儿的颅脑结构会越来越复杂,同时,颅脑畸形的种类也会越来越多,超声诊断颅脑畸形会更佳难以诊断[6]。检查过程中,常对胎儿的小脑切面、侧脑室体部切面、丘脑切面3个标准的横切面进行颅脑畸形的超声检查和诊断筛查,对小脑切面、侧脑室体部切面、丘脑切面的超声肩擦汗能检查出胎儿的大部分复杂颅脑畸形,只能大概判断颅脑畸形,对于畸形的定位和定性o法诊断[7]。二维、三维超声检查成像技术能对胎儿的正中矢状切面进行成像处理和扫查,大脑中线部位的具体结构能够清晰的观察,正中矢状切面的超声成像图能诊断复杂颅脑畸形。
采用三维成像能够对胎儿颅脑部位的正中矢状面结构的显示高达88%,能够清晰的获得胎儿颅脑的正中矢状切面图像。对于胎儿的头枕部位使用二维图像检查,显示不是很清晰时,使用经阴道超声进行扫查,把探头治愈胎儿的前囟位置,探讨跟胎儿的颅脑紧贴,但是要避开颅骨,相比于经腹检查,经阴道检查的图像更佳清晰,获得胎儿颅脑正中矢状切面也更佳容易,有效的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8]。该研究表明,6 425名孕妇颅内异常、复杂颅脑畸形分别为189、18名,占比2.94%、0.28%,随访后,复杂颅脑畸形为17名,诊断准确率为94.44%(17/18);正中矢状面超声诊断后颅窝蛛网膜囊肿3名、Dandy-Walker畸形4名、小脑下蚓部发育不全5名、前脑无裂畸形4名、胼胝体发育不全3名。与顾莉莉等[8]研究的诊断准确率95.56%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经腹检查、经阴道二维、三维等联合超声检查诊断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中、晚期孕胎儿的颅脑畸形检出率,通过规范检查方法、切面、声像图等能很好的对漏诊、误诊进行避免,正中矢状切面能很好的观察胎儿的大脑中线的结构,对于畸形的位置和性质诊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复杂颅脑畸形检出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陈书文,高露露,杨秋红,等.胎儿颅脑正中矢状切面在复杂颅脑畸形超声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8):3016-3018.
[2] 张丽丽,邓学东,李晓兵,等.三维超声定量分析胎儿脑干小脑蚓部角及脑干小脑慕角的临床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5,24(2):136-141.
[3] 彭雪芳,胡双龙,杨淑君,等.超声多切面序贯扫查法与横切面法在胎儿颅脑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山东医药,2013, 53(41):72-73.
[4] 黎文雅,余艳红,李胜利,等.早孕期胎儿胼胝体发育不良高危人群的产前超声诊断[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8):1092-1097.
[5] 林小影,徐英,孟卓,等.孕11-13+6周超声筛查胎儿结构畸形的临床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5,20(11):889-893.
[6] 李金英,杨承平,周李桃,等.三维超声Omniview技术联合容积对比成像VCI技术评价胎儿颅后窝池及小脑蚓部发育的应用价值[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21(6):91-92.
[7] 孟新月,解丽梅.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胎儿颅后窝池畸形[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29(5):837-840.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脐带绕颈;易变性;缠绕程度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1(a)-085-02
因脐带及脐带加胎盘因素致胎儿死亡的占27.9%[1],而脐带绕颈是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运用彩超诊断脐带绕颈的准确率不断提高,但在临床实践中,两者存在一定差异,为此,本文对342例孕妇进行了观察,研究其易变性因素和缠绕程度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7月~2009年5月本院CDFI初诊为脐带绕颈和(或)胎儿宫内窘迫的妊娠晚期孕妇342例,孕32~40周。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仪器为Antares-Siemens,探头频率1.5~2.2 MHz,常规超声检查后,重点观察羊水量、胎心率、羊水中脐带的曲直状态,作胎儿颈部的纵横扫查,对脐带进行CDFI观察,测定S/D,并结合胎方位,判断有无脐带绕颈及其程度。诊断标准:以分娩时环绕胎儿颈部并有交叉情况为脐带绕颈。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χ2)检验,运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脐带绕颈变化情况
本组342例经分娩证实脐带绕颈319例,无绕颈23例,3个时点脐带绕颈变化情况:孕32周绕颈342例;孕36周绕颈322例,其中8例原绕3圈者转为2圈,20例转为无绕颈,转变率为6.21%(20/322);孕40周绕颈318例,无绕颈24例,仅4例转变,转变率为1.26%(4/31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绕颈转变者均合并羊水量多(羊水指数≥20 cm)。本组1例孕40周检查时漏诊,原因为胎头位置下降,且为枕后位,颈部显示困难。
2.2 脐动脉血流参数与胎儿预后的关系
本组319例脐带绕颈,合并胎儿宫内窘迫241例,S/D值3.01±0.55,无宫内窘迫78例,S/D值2.31±0.4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16例S/D>4.0者,均发生新生儿窒息。舒张期见反向血流5例,均合并新生儿窒息,其中2例出生后死亡。
2.3 羊水中脐带状态与分娩方式及预后的关系
羊水中脐带状态分为直线状(图1)和卷曲状(图2),其与分娩方式及预后的关系见表1。
表1 羊水中脐带状态与分娩方式及预后的关系(n)
2.4 脐带绕颈角度与缠绕程度的关系
脐带绕颈角度与缠绕程度关系密切,但因绕颈角度的判断受胎方位、胎盘位置、孕周及操作者熟练程度等综合因素影响,诊断难度很大。本研究正确诊断的缠绕角度大于360°53例,术后证实均合并胎儿宫内窘迫,但36例在角度的判断上与术后结果有出入。
3 讨论
脐带绕颈的缠绕程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脐带绕颈与无绕颈之间的相互转变及圈数的转变,另一方面包括缠绕松紧程度及分娩方式对其影响程度。CDFI诊断脐带绕颈具有高度的易变性[2-3],其受羊水量、检查时点、胎方位等诸多因素影响。本研究显示,羊水量增多时,易于发生绕颈;检查时点距分娩日越长,绕颈转变率越高(P<0.01),因此需动态观察。
本组241例脐带绕颈合并胎儿宫内窘迫者,其S/D值较105例无窘迫者显著增高(P<0.01),16例S/D>4.0和5例脐动脉舒张期出现反向血流者,均发生新生儿窒息或死产,提示脐动脉血流参数能较准确地判断胎儿预后。
本研究表明,脐带绕颈直线状组与卷曲状组比较S/D值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经阴道分娩时卷曲状组Apgar评分高于直线状组(P<0.05),且死产率明显低于直线状组(P<0.01)。对剖宫产分娩,两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是直线状的脐带虽短,但分娩时没有受到牵拉,不会导致胎儿缺氧。如胎心率异常往往提示已发生胎儿窘迫,需提示临床高度警惕,应及时行剖宫产结束分娩。如羊水中脐带呈卷曲状应结合S/D和胎心率情况,在严密监视下试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剖宫产,因此CDFI可以为临床选择分娩方式以及胎儿预后提供科学依据[4-6]。
脐带绕颈角度与缠绕程度关系密切,但因绕颈角度的判断受胎方位、胎盘位置、孕周及操作者熟练程度等综合因素影响,诊断难度很大。陈彦红等[7]认为,CDFI可准确判断缠绕类型和程度,脐带绕颈的角度,取决于胎方位、胎盘及缠绕方向,缠绕角度代表缠绕程度,角度越大,程度越严重。本组319例脐带绕颈者,36例在角度判断上与术后结果有出入,可能与熟练程度有关,值得进一步学习。
总之,CDFI能较准确地诊断脐带绕颈,判断其缠绕程度,为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更多的信息,是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常佩,陆兆龄.围生期超声多普勒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5.
[2]刘友员.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周数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33-34.
[3]徐晓红,李英勇,刘锋,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脐带绕颈诊断结果易变性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5):379-381.
[4]王春荣,雷雪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胎儿脐带绕颈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4):119-120.
[5]梅秀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0):249-250.
[6]黄芸.彩色多普勒监测脐带绕颈胎儿脐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8):1183.
日本生态旅游的历史可以划分为黎明期、调查研究阶段、实践推进阶段、课题提出阶段、全国开展期等5个期间[3]。
1、概念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
这一时期,日本开始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但对“生态旅游”本身的认识还没有形成。1987年成立日本环境教育论坛(JEEF)。1989年,设立日本最早的生态旅游推进团体———小笠原观鲸协会。
2、调查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
环境厅和自然保护学会等有关机构开始着手进行生态旅游的调查研究。为探索国立公园的利用方式,环境厅(现为环境省)以“环境保护型自然体验活动推进方策检讨调查”为题,开始对知床、奥日光、八丈岛、西表岛、屋久岛等5个地区展开为期三年的调研。1992年,日本环境教育(JEEF)生态旅游研究会成立,并以“什么是生态旅游”为主要课题开展持续数年的学习研究。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在对地区旅游企业和游客指导方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编辑出版了《生态旅游指南》。
3、实践推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
这一时期,各地开始学习屋久岛、小笠原、西表岛等较早实践生态旅游地区的先进经验。1998年,日本生态旅游推进协会(JES,即后来的NPO法人日本生态旅游协会)和北海道生态旅游研究会设立。之后,JES在各地举办全国性的大会,为生态旅游的普及做基础性的铺垫。
4、课题提出阶段———21世纪初期
21世纪初,各地设立的团体及导游在生态旅游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课题提出的时机已经成熟。诸如解说技术的提高、充足资金的保证、导游人员的延续等一些实际问题日益突显出来,迫切需要研究解决。2000年,日本自然体验活动推进协会(CONE)成立;2002年,北海道建立生态导游资格制度;2003年实施的《东京都岛屿地域自然保护和适度利用纲要》,规定了关于小笠原特定区域的准入规则;《冲绳振兴特别措施法》规定了冲绳环境保护型自然体验活动(即生态旅游)的推进措施。
5、全国展开阶段
2003年,日本将生态旅游的推进定位为国家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升国民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兴趣。早先致力于生态旅游的地区,如小笠原、西表岛、屋久岛、北海道等具有典型自然环境的地区,也以此为契机,开始在原有旅游地域及未开发的山林山地等地区开展生态旅游。2006年12月,日本全面修改《旅游基本法》,制定通过了《旅游立国推进基本法》。2007年6月,通过《生态旅游推进法》,标志着日本生态旅游体制全面形成[4]。
日本生态旅游推进法
(一)生态旅游推进法产生的背景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生态旅游因分散旅居的特点对环境造成的负担较小,在世界各国逐步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围绕名胜古迹周边区域观光的传统旅游模式。这种旅游模式使游客既能在自然中身心愉悦的活动,又能享受地域固有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因而受到人们关注并不断聚集人气。在日本,农村生活体验型的绿色旅游和充分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并保全环境为目的的生态旅游,也开始不断发展壮大。1998年,以生态旅游运动推进为目标的生态旅游推进协会的诞生,标志着日本生态旅游的正式开始[5]。2002年是地球峰会(即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10周年,联合国将该年度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一时间生态旅游在全球展开。生态旅游作为生态保全型旅游,其推进既减少了环境负荷、可持续的保全环境,又因旅游产业的振兴使地域摆脱贫困,因而深受世界各国关注。然而,对作为旅游资源的自然环境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是各国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为发展经济而大兴旅游,过度开发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若强化环境保全而过分限制,生态旅游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要充分利用地域的自然资源,开创出地方特有的旅游产业,同时又能对自然和传统文化进行可持续的保护,生态旅游开发和自然环境管理就必须都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规则。日本的有些地方的旅游经营者自己制定规则进行生态资源的保护,如小笠原的“鲸鱼观察”规范,但这种规则是只对有关人员有拘束力的内部规则,对外不具有强制适用的效力。生态旅游要在全国范围开展推进,因这种地方自主规则的适用而产生的纠纷必然会不断发生,这将成为阻碍生态旅游推进的因素之一。必须深刻把握生态旅游的精神实质,在致力于环境保全的同时有序地实施生态旅游,既能按预设的模式发展,又能大大降低管理成本。然而仍有些地区为追求经济利益而降低管理成本,严重破坏了生态旅游的良性推进。为了生态旅游能健康有序的发展,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恣意开发,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则。《生态旅游推进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该法基于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推进新形态的旅游产业,在谋求地域振兴的同时,将旅游引发环境破坏的危险限制在最小[6]。此法的出台,使生态旅游活动的良性推进有了法律保障。
(二)生态旅游推进法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1、作为议员立法起草法案被通过
地球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在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做出选择总会面临两难境地。到2007年,生态旅游在推进中仍面临诸多难题。虽然生态旅游在观念上已被大众理解接受,实践中也形成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但是由于垂直领导的行政关系导致的弊端给生态旅游的实施造成很大障碍,当事人甚至不能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去操作。对行政关系进行调整需要付出时间,而环境问题却刻不容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振兴地方经济的生态旅游既已广泛推进,就应成为旅游立国的核心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超越垂直领导的行政关系弊端的议员立法成为有效的解决手段。《生态旅游推进法》基于环境委员会委员长提案,以众参两院所有议员赞成而一致通过。
2、是一部同时调整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关系的单行法律
该法第1条明确了立法目的:保护自然环境、振兴旅游、推进环境教育。充分利用地方自然资源振兴地域经济,同时要保护好环境资源。从这个角度看,《生态旅游推进法》堪称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律,加之2006年通过的《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两部法律成为日本21世纪环境保护与旅游立国的里程碑。
3、以英语“Ecotourism”的片假名“エコツーリズム”直接为法律命名
日本的法律用片假名来直接命名的寥寥无几。“生态旅游”可以用日文汉字“生態観光”来直接表示,但用片假名更能把意思形象的表达出来。生态旅游不仅是指一种特殊的旅游形态,其内涵包括实现推进旅游、振兴地方、保护环境三个要素的平衡,是一个能体现开发和保护并重理念的专有概念。为恰当准确的表述出这种细微的差别,按照英语词汇的片假名来表达书写显得更为贴切。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生态旅游推进法的贯彻执行也并不只限于环境省,而是包括国土交通省、农林水产省、文部科学省等多个省厅。
4、提出日本型生态旅游的四个基本理念
生态旅游推进法第3条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充分考虑自然环境、谋求旅游振兴、谋求地域振兴、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环境教育[7]。2003年,环境省“生态旅游推进会”提出“生态旅游典型示范地域”进行交叉思考,摸索日本型生态旅游应具备的方向性的东西,这对后来立法层面上基本理念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5、以各地生态旅游推进协会为基地
在环境省设置的“推进会议”中,明确了日本型生态旅游在三种类型的地域大力推进:像知床和屋久岛那样残存的原始自然地域、以大众旅游为主体的地域“生态旅游化”以及那些未进行旅游开发的山林山地之间的地域,并将其中的13个地方选定为生态旅游典型示范区。从这开始,日本的生态旅游得到快速的发展,推进以山林山地为主要阵地的“日本型生态旅游”逐渐形成了。与有着广袤自然生态资源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相比,日本的原生自然环境显得非常有限。然而,包含在自然公园里的一部分的中间山林山地,从亚寒带到亚热带南北延绵3000多公里,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宝库。同时,历史积淀形成的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的地域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形态。
日本型生态旅游的主要舞台是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山林山地。具体来说,是在农村、山村和渔村,根据情况也可以是城市街道地域和城镇。充分发掘利用地域特有的自然环境,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能够身临其境体验地域独特的魅力,这种旅游形态的应用范围可以无限延伸。为振兴生态旅游,首先设立以市镇村长为中心其他关系人参加的“推进协会”,以协会为中心来选定生态旅游的地域范围、找出地域独具特色的珍贵旅游资源,进行导游培训、设计项目、开发市场,规划设计地域生态旅游的具体方案。在此过程中,国家在宣传活动、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给予支援,但仍以各地推进协议会为主体。6、明确规定生态旅游为公民的权利自然环境因国家和地域而不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振兴旅游,谋求地域活性化,实现可持续的环境保全,这让因人口少子高龄化导致地域活力低下而倍受困扰的日本,找到了地域恢复元气的动力。充分利用地域自然环境的优势,促进往来人口的不断增加,才能建设繁荣的地域社会环境。
在村落区域,子孙不在身边的老人们,用山村的乡土料理款待前来的游客,给他们讲述相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并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和活力。生态旅游运动之初,这样的情景在日本随处可见。而这样的景象靠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来推进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要靠地域自立、自律的能动的完成,这正是《生态旅游推进法》的重要使命。各地的推进协会,没有把地域宝贵的自然资源重新指定为“特定旅游自然资源”。什么样的自然资源能脱颖而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无论孩子还是老人都有权参与这类问题的解决。地方居民共同参与,探寻地域珍贵的自然旅游资源,为振兴地域出谋划策[8]。《生态旅游推进法》立法化的最大的效果,便是把原本只是一部分关系人参与的生态旅游,建设成为普遍参与的新型旅游形态,并在各地得到广泛的推进。当然,生态旅游的概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尚需要时间。正因为如此,生态旅游的推进会让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全遭受怎样的影响,还需对事态发展给予高度关注。根据情况,也有可能需要对法律本身进行修改。为此,《生态旅游推进法》附则规定了本法施行5年后须进行修订。
对我国生态旅游法制化的几点启示
(一)科学界定生态旅游的概念
目前,由于缺乏对生态旅游的统一认识,理论界对其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实践中对生态旅游的称呼也千差万别,使得人们对生态旅游及相关概念的认识相当混乱。必须统一各方面的认识,明确界定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将生态旅游的概念与相关概念区分开来。有关行政部门和民间团体在生态旅游概念的表述上要体现保护环境、振兴旅游、促进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等方面的内容。生态旅游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振兴地方经济,同时更好地保护地域环境资源。
(二)扩展生态旅游的活动空间
尽管我国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在不断扩大,一些地方甚至在人迹罕至的原始自然山林区域开发生态旅游,但生态旅游的主要区域仍是各类发展大众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大量人群蜂拥而至,给这些区域的环境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要减轻旅游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荷,就必须不断扩展生态旅游空间。除已开发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等地域外,那些未进行旅游开发的山林山地之间的林地,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有必要发展生态旅游。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山林山地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随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相关法制的不断健全,这些山林山地应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舞台。具体说来,生态旅游的主要区域是农村、山村、渔村,甚至一些生态环境较好的城市街道地域和乡镇。
(三)加强生态旅游的实证调研
生态旅游能否有效推进,取决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情况。有成功经验可取远比“摸着石头过河”、“以环境换经验”的做法要好的多。有关部门要加大生态旅游推进典型区域的调研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编制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形成正确的发展导向。引导科研单位、学术团体积极开展生态旅游的科研课题,深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为生态旅游的立法和相关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要对经营者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民众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专业人才的培养、生态旅游对地域环境保护的效果以及旅游为经济发展的贡献等问题进行调研。要对生态旅游取得巨大成就的区域进行经验总结,宣传经典做法及取得的实际效果;要选取不同形态的典型地域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各地的资源状况、市场状况等设定具体的发展模式;还要对那些目前看起来和旅游无关的山林和山地之间地域进行调研,逐步探寻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一、产业振兴的基础与现状
镇位于山脉,2019年12月15行政区划调整,由原镇、乡、乡三镇合一,幅员面积146.2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2公里。全镇辖21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52992人。“三绕”、中快通、路穿境而过。脱贫主体方面: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62户3543人,边缘户52户127人已全部实现脱贫。农业产业以种植,养殖,加工,农旅为主。
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农业主产芍药、丹参等中药材及油菜籽、玉米、花生、红苕等粮经作物,培育了芍药、丹参、杂柑、青花椒、有机蔬菜五大特色产业。因邻近、广汉、、金堂等城镇,气候与周边平原的差异,生姜、辣椒等半高山蔬菜成熟期较迟,正好填补空档期,加之传统种植,污染少,品质好,蔬菜也颇具特色。全镇发展芍药、丹参等中药村34000亩,在水库沿线规范化栽植杂柑3000亩,在片发展青花椒700亩,发展半高山有机蔬菜1300亩,生姜茨菇5000亩,成为产业振兴的“主力军”。
养殖业主要以生猪、家禽、肉牛、肉兔为主,山山羊养殖量较少。常年生猪养殖大户在41户,存栏4000头左右,散养户52户,存栏120头左右;肉鸡养殖大户51户,存栏150000只左右,散养户10000户左右,存栏50000只左右;肉牛养殖大户在12户,存栏1000头左右,散养200户左右,存栏200头左右;肉兔养殖专业户在30户左右,存栏3000只左右,散养3000户左右,存栏30000只左右。生猪、家禽、肉牛从2000年代起由一家一户散养过渡为专业大户为主,肉兔不宜规模养殖,种兔以专业大户为主,肉兔以散养为主。
农产品初加工集中在中药材料方面。在、两个场镇,专业合作社近40家,经济效益较好,就近解决就业300多人。另一项是手工挂面,集中在白岭、拱桥两个村,加工户56户,就地就业100余人,收入一般好于打工收入,户均收入超过5万元。
农旅方面。在近10年长足发展。连年成功举办芍药赏花节,把芍药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芍药成了脱贫致富的“摇钱树”,2020年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中药材示范园区,成为全县第一个省级示范农业园区,集产业观光一体。银冯村蒋家大院,历经几百年苍海桑田,有着浓厚农耕历史文化底蕴,地处中国芍药谷核心区,是镇“修旧如旧、留住乡愁”的乡村旅游重头戏,也是新村扶贫的重点项目,安置24户住户中,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户,文化广场、旅游道路、绿化等配套设施一并跟进,目前项目即将峻工投入使用。投资3个亿的石林谷生态园区经过三年建设,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今年有望开门迎客。水库主体工程去年已完工,与库区的千亩柑橘,成为乡村假渡景区。
产业服务体系方面,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现有在编在岗人员14名,有高级农艺师1名,农技服务干部大多是九十年代参工的农技人员,工作的重心一般放在示范点打造方面,传统的种养技术培训已逐年谈化,信息职能逐年虚化。近三年建成电商服务网络易农社44个,配置有电脑网络等相应设备,分散在现目前的21个村。村级农业服务以镇村两级广播站为主。农用种子,肥料,农药等物资,已完全市场化,由各个体自主营运。专业大户获取种养技术以外地学习和网络,当地畜牧站为主,当地一般农户获取种养信息以社会相关农技个体户为主。
二、产业振兴的问题与困难
改革开放的深化,农业产业已形成两个分化,一个是集约与分散的分化,二是结构上出现经济作物与粮油作物种植的分化,对现有的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原来的传统服务需求,变成了传统服务与专业服务,生产服务与销售服务,对农业产业服务需求形成了多元化。
1.现有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已还不适应新需求,体系不完善。重视对专业大户的技术服务,淡化了对一般农户的服务。现目前土地流转处于摸索阶段,土地流转率约占10%左右,大面积的土地还分散在一家一户,这种状况,因中药材种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山区耕不便机械耕作,这种状况还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存在,但现在的农技服务已过渡集中于专业大户,园区和示范点,对一般农户的服务重视不够,用什么种子,打什么农药等知识,是在场镇上问销售农资的个体户,已不是主管部门和镇村在主导,不利农产品安全,也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农技服务推广职能虚化,重视程度不够。农技服务推广技术停留在县级部门和乡镇部门,在基层已多年没有真真正大小大春生产动员大会,有也大多是打个会标照点照片了事,农机服务就只发点农机补贴,农产品监测也就挂个牌子有名无实。
2.农业产业信息不对称。由于劳力输出比例高,在家青年人很少,农户大多不会现代信息交流,形成生产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不通畅。以蔬菜种植为例,种的农户不少,但绝大多少方法传统老套,增产增效显著的窝盘育苗技术,易学易操作的嫁接技术等得不到推广,连专业育菜秧的,出售的都是成活率低,靠天吃饭自生自灭的传统苗。市场销售方面,各村建了易农社,但电脑设备落后,不适应网络的基本需求,基本上未运作,拼多多等现代物流平台得不到推广运用,镇级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商服务,无专业设备和人员,最多年终写个总结了事。
3.缺乏久久为功的长远规划。芍药在的主导产业中,特色显著,芍药花对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意义重大。但缺乏长远打算,多年集中在石垭片区裁植,对其他村社种植过问不多支持不够,重茬问题突出,花、药品质下降,重茬引发的灰霉病害重,长此以往地片面追求“高、大、上”的规模化,有可能会毁掉整个产业。
三、产业振兴的思路与建议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以及县委、县政府工作决策部署,全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以产业振兴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落实。始终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产业发展思路。
1.在农言农,形成产业兴旺发展态势。镇在产业发展方面,一是要积极探索现代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之路,通过招引业主,培育大户,提升效益;二是“抓大不放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种植、养殖、加工、农旅齐头并进。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X届x中全会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作为一名在村任职的选调生,要把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X届x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zhi任务,在具体工作中既抓住关键,在“干什么”上明确重点,更要讲求方法,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抓手,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十四五”新征程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抓好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一要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建设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的种子库,培育高产优质品种,积极向群众推广,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同时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应用好无人机、“生物兵器”等工具,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二要保护和发展基本农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防范化解土壤污染问题;同时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高耕地生产效率。
三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向农户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技术等服务,带动农户发展。
抓好“农民”知识化,不断做好农村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一要引进人才不断“加血”,针对大部分农村“失血”十分严重的问题,实施本地在外人才引进工作,依托本村项目、乡愁、生态等资源,激发人才回乡创业就业的动力,并以村集体土地、扶贫资金、劳动力等入股方式助力人才发展规模化经营,带动农民发展;同时积极引导本地乡贤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动员乡贤返乡创业,推动产业、资金、技术“三回归”,促进信息、文化、人气“三回流”。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小成就。随着振兴战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步伐,凭借自身资源优势,迅速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发和原材料生产地区,国家按照整体工业布局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体系较为完整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资源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多年的资源开发进程中,特别是在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众多资源型城市在东北地区不断兴起并得以发展,为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企业设备老化和技术落后,竞争力下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衰退,经济总量呈下降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等诸多问题存在,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思想观念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等问题尤为突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须要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要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走循环经济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方式,是加快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调整产业结构、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运行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其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基本特征,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它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其中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目标是节约开发资源,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流量;再利用原则针对的是使用过程,目标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达到生产和消费的“非物质化”;再循环原则针对的是输出端,目标是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促进物质和能源能够合理持续利用。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则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产生污染。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模式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的优势:一是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二是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三是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减少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以规模大、资本密集、污染重的传统工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在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规划的深入实施过程中虽已取得不小成就,但是资源枯竭、装备老化、技术落后,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仍需深入调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自然资源大量减少,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经过多年的粗放经营、乱采滥挖,并且开采率较低,使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大量减少,资源及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重了环境污染,导致部分地区资源濒临枯竭或完全枯竭,失去原有的经济优势。多年传统经济模式指导下大规模、低效率的开发资源,无节制地向自然排污排废,使东北目前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高强度的开发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强烈而持久的影响,造成的迅速而巨大的破坏世界罕见,老工业基地为此付出了严重的环境代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2)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任务艰巨。产业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可以看作是一个资源转换装置,把资源按照社会需求进行转换。在东北地区,传统产业和结构的惯性扩张由于资源环境的限制已经走到尽头,必须优化升级,转变观念,发展循环经济谋划老工业基地振兴新的产业方向。现阶段,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尚处于封闭状态,农业、工业、服务业三者发展相对独立,资源利用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污染严重,背离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结合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使经济和环境有机结合,提高区域竞争能力。(3)技术、生产运营水平低。东北老工业基地过去所走的工业化道路是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即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入大量生产要素来维持的粗放型增长,技术、生产运营水平低下、生产工艺陈旧落后,主要表现在企业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的状况。技术落后阻碍了经济增长的脚步,造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循环经济模式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量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标,因此,东北地区必须优化生产工艺,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协调发展。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长远大计。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坚持科学发展观,将循环经济理念注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中,大力发展技术与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
1.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机制,转变思想观念。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的构建,可以引导循环经济的实施,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目前,应该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使各级政府、企业和全社会了解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推行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除了在法律法规中体现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外,还应该运用价格、税收、财力、信贷、收费、保险、转移支付等方法,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经济政策,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信贷政策作用,努力建立循环经济多元化投资机制。另外,循环经济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还需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体系。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念,确定具有环保意识的企业目标和企业精神,采取鼓励性或限制性措施,开展培训,进行宣传教育,培养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调动员工的积极因素。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处在工业化改造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联合污染治理和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转变观念,降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污染现状,有利于提高资源环境的配置效率,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东北地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路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依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普遍规律,提升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将循环经济理念注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中,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首先,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提高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使农业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资源更高层次、更高效益的开发。推动知识密集型的农业迅速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使高效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应该运用知识化和生态化改造和提升第二产业,形成工业化、知识化和生态化相互渗透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大力发展能耗低、效益高的知识技术密集产业,进一步加大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促进高能耗、低效益的传统资源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型产业转变。同时,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注重第三产业的生态效果。第三产业从总体上具有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较少的特点,同时还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指在服务产品的设计开发、服务的过程中,考虑到生态环境因素,尽可能地减少服务的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服务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调整过程中我国尤其要注重发展以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连锁化为目标的金融服务与保险业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种服务行业,使其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3.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东北老工业基地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主要依靠科技,走污染治理、废物循环、清洁生产的综合性道路。一是污染治理技术,其特点是不改变生产系统或工艺程序,只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通过净化废弃物实现污染控制。主要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类控制和净化废弃物的装置和设备,其中包括水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弃物自理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等。这是目前环境保护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技术。二是废物循环技术,即废弃物再利用技术。按照循环经济思想,所有废弃物都可以视为资源进入另一产业链,采用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废弃物再利用技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形式。目前,比较重要的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包括废纸加工再生技术、废玻璃加工再生技术、废塑料转化为汽油和柴油的技术、废电池等有害物回收利用技术等。三是清洁生产技术,即全过程控制的绿色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它是循环经济的核心载体。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两方面的内容,即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少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清洁生产的理念,不仅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还包括经济上的赢利性,充分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双重意义。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量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标,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既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替代,又可以通过废弃物的少排放或零排放,有效地减少或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能够有效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淑.环境哲学:哲学视阈中的环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戴永安,陈才,张峁.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及趋势[J].未来与发展.2010(2)
西安要实现建设国家化大都市的目标,地处西安东郊,拥有10多万人口的纺织城的改造振兴则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区,纺织城的改造振兴问题早在2007年就提上议事日程。
2008年,民革西安市委在西安市政协第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加快纺织城地区振兴改造步伐议案后,加快振兴纺织城地区就已经成为西安社会各界的一种共识。
纺织城风光不再
最初的纺织城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作为国内重要的纺织工业发展基地之一,当时的西安东郊灞桥区一带地面宽广、村落较少、水源丰富、水质适宜。不仅如此,该地区还西通市区,北邻发电厂,距陇海铁路仅3公里,附近各县盛产棉花,因此,在这里建设棉纺织厂便成了最佳的选择。
1952年,国营西北第五棉纺织厂(后更名为西北国棉三厂)正式开建,这是国家“一五”期间在陕筹建的第一个中型棉纺织厂。随后,其他几家纺织企业陆续开工,1954年国营西北第四棉纺织厂(后更名为陕西唐华四棉责任有限公司)开始筹建,1956年国营西北第五棉纺织厂(后更名为陕西五环集团)建成,1961年国营西北第一印染厂(后更名为陕西一印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与此同时,国营西北第六棉纺织厂(后更名为陕西唐华六棉责任有限公司)的建设也如期完工。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纺织城也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国棉三、四、五、六厂,西北一印等五座大型纺织印染企业为支柱,以西北电建四公司、纺织科研所等10余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集群。
蓬勃发展的纺织城尽享计划经济体制的各种便利,并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即便是在上世纪80年代,纺织城依然显示出了其优势惯性,每年两千万的利润,高于西安当时工资平均水平的收入,使之成为西安流行风尚的发源地,就连纺织女工也成为当时西安市民的最佳求偶对象,这也让纺织城一度成为西安的“小香港”、“小上海”。
陕西的纺织工业总产值几乎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4.5%,多年来一直是全省第一大行业和第一利税大户、创汇大户。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建立,以国企为主导的传统工业区迅速显现出竞争疲态,纺织城也不例外,管理落后,负担沉重,创新缓慢几乎成为该区域企业的通病。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纺织城拥有先进装备的比重已经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纺织城在沉寂中迅速被边缘化了。
改造振兴势在必行
2010年6月26日,艳阳高照,持续的高温让古城西安变得像个“火炉”。然而,位于西安东郊的纺织城依然是那么的热闹,和主城区不同的是,这里到处可见的是一种被称之为“山寨版QQ”的三轮车,城市里最常见的出租车几乎成了配角。
作为灞桥区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这个面积5.3平方公里的地区拥有常住人口13万,辖区内分布着省部级驻地单位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80多家。随着区内纺织企业的相继衰落以及失业下岗人员逐年递增,纺织城地区的发展明显落后于西安其他地区。
“以前纺织城有过小香港之称,但现在落伍了,区域基础设施老化,城市面貌破旧,整个区域连一条通畅的道路都没有。”西安市灞桥区区长聂仲秋坦言。
作为西安市的一个行政区,灞桥区却至今仍享受不到西安城区的市政设施,路、水、电等几乎都是自成体系,“像是西安城东的孤岛”聂仲秋说。纺织城地区整体落后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承担纺织城地区振兴规划方案设计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通过调研也明确提出,纺织城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产业调整、与城市总体发展融合、弱势群体解困、形象重塑、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问题。必须对纺织城大中型企业实行分类指导,综合治理,通过就地改造和搬迁并举的方式,促进纺织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政府助力纺织城振兴
2007年,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市长陈宝根专程来到灞桥区纺织城地区就解决困难企业、困难职工生产生活情况和促进发展问题进行调研,并明确提出了“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纺织城地区全面振兴”的战略性指示,从而也拉开了纺织城地区振兴改造的序幕。
当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将通过实施旧城改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措施,将纺织城打造成西安市未来的商贸新都、宜居新地、生态新城。随之,涉及纺织城改造振兴的相关工作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
2008年4月,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原则通过了《纺织城地区振兴发展规划》。会议强调,实施纺织城地区振兴改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举措,是一项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民生工程。
2009年7月29日,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在调研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工作时指出,纺织企业的破产与重组,纺织产业的调整与振兴,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全省产业结构,提振困难企业职工信心意义重大。
在决策者一连串脚步的后面,是一个纺织新城的蓝图的逐渐成形。
西安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王严明说,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已将纺织城列入主城区,纺织城的明天也被重新描述为“宜居新城、物流新都、商贸新区”。
将纺织城列入城市主城区
随着《纺织城地区的总体规划》的出炉,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旅游业等新兴行业则成为将来纺织城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
堡子村商业圈、新寺十字商业圈是纺织城地区现在和今后的两个中心发展地带,随着西安地铁一号线、城东客运站的建成及纺织城核心区综合改造步伐的启动,灞桥区将在这两个中心区域重点建设集购物、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商贸产业带、潮流商业圈。
目前,贝斯特物流项目已初具规模,位于堡子村商圈的纺织城地区开发建设公司综合楼项目也已启动;位于新寺十字商圈的江浩国际商城项目已经签约,西安公路枢纽纺织城客运站已经启动。
现代物流业依托纺织城地区及周边铁路、公路、高速公路网状穿越、四通八达的区位交通优势,在东三环沿线、灞桥科技工业园区和纺织城旧城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逐步形成集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信息等于一体的物流产业链,实现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
房地产业则依“水”傍“绿”,在沪、灞河两岸,依托空间优势、突出生态特色,建成一批亲水型、园林型高尚
住宅区,打造西安最适宜人居的区域;围绕老社区、厂区和城中村改造,置换整合资源,集约利用土地,适当进行房地产开发,改善现有居民居住条件,促进人口集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洪庆高科技工业园项目是正在建设的纺织城企业外迁承接工业园。该园区以纺织企业外迁承接工业园为重点,坚持走新型高科技工业化发展道路,推动产业整合、资产重组和企业创新,在承接纺织企业外迁及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集中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纺织企业转型,实现产业换代升级,变原来单一的纺织工业为多个产业并举。
根据规划,建成后的洪庆高科技工业园区将以纺织服装、航天科技、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为主导,与洪庆北部能源化工基地和中部庆华、向阳公司老工业基地联动发展,形成产值过百亿元的环保型工业产业聚集区,成为西安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旅游业将依托世园会、广运潭,建立旅游二次消费承接区。充分发挥半坡遗址、灞河自然风景,纺织城工业遗迹、白鹿原生态农业、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资源优势,规划旅游线路、策划包装旅游项目,形成集遗迹游览、生态体验、农业观光、文化品鉴等于一体的系列城市假日旅游景观带,打造西安最理想的假日旅游目的地。
谋建西部纺织服装基地
2009年4月28日,随着11个项目在灞桥纺织企业外迁承接工业园内同时开工,酝酿已久的纺织城改造振兴规划开始全面启动。
西安市灞桥区政府则向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借贷10亿元,用于纺织城核心区5.3平方公里的综合改造,这也被称为纺织城振兴的开篇之作。
纺织城旧城核心区北至纺北路,南至咸宁路东延伸路,西至半坡路,东至纺织城东侧建成区,面积5.3平方公里,综合改造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来进行。
根据规划,此次改造中扩大纺织城范围,建立大纺织城区,即东至白鹿原坡底,西至河东岸,北至陇海铁路,南至绕城高速河桥。即从现在的5.3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控制范围扩大至32.3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1.91平方公里)。改变过去单一的以纺织工业为主的产业形式,形成高新技术、商贸物流、交通运输、房地产、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旅游业等为主导产业的综合型园区。
根据产业布局的划分,未来的大纺织城也将按照“一核、两带、三轴、六区”来建设。“一核”是指商贸核心区;“两带”指灞河生态景观带;“三轴”指沿三环、纺西街及纺北路形成的功能景观轴;“六区”指南部、中部、北部三个居住片区、工业改造区和东部生态居住区及工业区等六个功能片区。努力将纺织城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老工业基地综合改造示范区”。
大纺织城呼之欲出
2008年5月9日,随着西安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办公室的正式挂牌,“以灞桥区为主,市级相关部门配合,享受市级开发区待遇”的区、办共建城市的全新发展模式开始运行。灞桥区政府相关部门、街道按原有体制,继续行使相应管理职能;西安市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办公室则集中审批管理以外的其他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由区级相关部门负责办理,实现了管理机制的大胆创新。
2009年6月11日,西安市建委向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办公室移交了《建设管理和行政执法委托书》,这意味着西安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办将在规划范围内获得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质量监督及安全管理、工程建设和建筑市场执法监察等13项建设管理权限,一个发展区获得城市建设管理和行政执法权,这在全市尚属首次。
灞桥区政府经营城市能力也在纺织城综合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10年,在融资10亿元的基础上,灞桥区还利用纺织企业外迁承接工业园骨干路项目分别向北京银行西安分行、陕西信合融资1亿元和5000万元,保证资金供应。
会议指出,根据国务院部署,去年9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各方面积极反响。有关部门认真吸纳各方面的建议,对《意见》作了修改完善,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明确了今后3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会议决定,从2009年到2011年,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和供应保障体系。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制定并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经费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今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测算,为保障上述五项改革,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
会议指出,推进五项改革,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为全面实现《意见》确定的目标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会议强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一些重大改革要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会议指出,为加强对旅行社的管理,保障旅游者和旅行社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有必要对现行《旅行社管理条例》进行全面修订。《旅行社条例(草案)》统一了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业务的准入条件和程序,严格了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条件,完善了质量保证金制度,放宽了外商投资旅行社的限制,并对旅行社的经营行为作了进一步规范。会议决定,该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会议批准了200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
・・・・・・>>>
2月4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
会议认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振兴纺织工业,必须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为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巩固和加强对就业和惠农的支撑地位,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稳定国际市场份额。二要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三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和完善准入条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对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企业给予优惠支持。四要优化区域布局。东部沿海地区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品。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五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企业负担。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厂丝收购力度。
会议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一要依托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重点工程,有针对性地实现重点产品国内制造。二要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大产业的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主化。三要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四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会议要求,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部分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强企业管理和职工培训,改进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
・・・・・・>>>
2月11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草案)》,听取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筹办情况汇报。
会议认为,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对钢铁、化工、轻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当前,我国船舶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于巩固和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会议强调,加快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必须采取积极的支持措施,稳定造船订单,化解经营风险,确保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控制新增造船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大型企业综合实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自主创新,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要稳定船舶企业生产。加大信贷融资支持力度,支持大型船舶企业和航运企业按期履行造船合同,采取鼓励措施支持购买弃船。指导船舶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保持生产连续性。二要扩大船舶市场需求。加快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和单壳油轮淘汰,积极发展远洋渔船、特种船、工程船、工作船等专用船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份额。三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支持造船企业研究开发新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鼓励开发海洋工程动力及传动系统等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四要积极发展修船业务。鼓励造船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开展修船业务,增强大型船舶、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修理和改装能力。规范发展拆船业。五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骨干船舶制造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推动大型船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引导中小船舶企业调整业务结构。六要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进行优化升级,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设计开发能力,支持填补国内空白、节能环保效果显著及产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和配套产品研发。会议决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将现行内销远洋船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长到2012年;抓紧研究出台鼓励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和单壳油轮强制淘汰政策;今后3年暂停现有船舶生产企业新上船坞、船台扩建项目;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
会议指出,干旱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用水需求增长,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预防和减轻干旱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生活用水,协调生产、生态用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抗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草案)》从旱灾预防、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抗旱减灾和灾后恢复等方面,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明确了不同等级旱灾发生时的抗旱措施,规范了水量调度,并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会议决定,该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会议指出,经过上海市和全国各省(区、市)、中央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上海世博会各项筹办工作有力、有序推进。目前已有185个国家和46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展。办好世博会,对于提振市场信心,推进世界各国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是上海世博会筹办的关键之年,必须坚持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做深、做细、做实每项工作,为世博会会期运营做好充分准备。一要加强促展和参展服务。为国际参展方建馆、布展提供全面、高效服务,力争按时布展、按时开馆。组织和服务好各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的展览等工作。二要加快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进度,确保安全和质量,深化展览展示设计,及时启动布展。三要全面开展运营准备工作。今年要基本搭建好运营组织架构,做好安保、交通组织、通信服务等各项准备工作。四要加快推进世博科技各项工作,加强最新科技成果在世博会建设、运营和展览展示中的应用,加大对参展者、组织者等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会议要求,各省(区、市)和有关部门要全力以赴,继续扎实推进各项筹办工作,努力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2月1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
会议认为,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在当前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形势下,振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须强化自主创新,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会议确定了今后3年电子信息产业的三大重点任务:一是完善产业体系,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着重增强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二是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着重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三是以应用带发展,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运用,着重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为此,一要落实内需带动,拓展电子信息产品应用和产业发展空间。二要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大工程,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三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实施相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四要促进发展服务外包,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研发、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五要加强政策扶持。加大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力度。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调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目录和标准。继续保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进一步发挥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的支持作用。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
会议指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生态系统独特多样,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中央和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但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繁重。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重视自然恢复,通过必要的保护和建设措施,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会议强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继续开展退牧还草工程,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促进天然草地恢复;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防护林体系建设,强化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重点治理区生态系统;推进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工程,积极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农村沼气和太阳能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监测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生态治理的科学性。会议要求,自治区政府要加强领导,做好规划组织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共同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2月19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轻工业和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决定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
会议认为,轻工业是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产业,承担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振兴轻工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扩大城乡市场需求,巩固和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自主创新,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走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发展之路。一要积极扩大城乡消费,增加国内有效供给。改善外贸服务,保持出口市场份额。二要加快技术进步。重点推进装备自主化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加快造纸、家电、塑料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建立产业退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三要强化食品安全。整顿食品加工行业,提高准入门槛,健全召回和退市制度,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四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五要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推动产业转移,培育发展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六要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轻工产品质量。会议决定,对部分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高、节能环保的产品取消加工贸易限制。进一步提高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中小轻工企业的财税和信贷支持。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补贴品种,将微波炉、电磁炉两类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并将每类产品每户只能购买一台的限制放宽到两台,中央财政加大对民族地区和地震重灾区的支持力度。
会议指出,石化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振兴石化产业,必须在稳定石化产品市场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一要保持产业平稳运行。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振兴重点产业和粮食增产等综合措施,拉动石化产品消费。加强进出口监管,完善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二要提高农资保障能力。调整化肥农药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增加供给。完善化肥淡储制度,加强农用柴油供应网络建设。三要统筹重大项目布局,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四要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势头。五要加大政策扶持。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完善税收政策,增加技改投入,加大对石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六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科学决策,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提高石化企业管理水平。
会议审议通过了部分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和部委管理国家局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