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范文

农村消费市场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消费市场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消费市场现状

第1篇: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范文

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仅依靠投资和出口不能阻止中国经济发展放缓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必然趋势,尤其是河南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激发这种潜力成为保证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河南省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实行各种各样的农业补贴等政策的支持下,河南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消费现状得到显著改善,消费内容不断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总体消费水平依然偏低,城乡差距依然在扩大。

(一)农村消费市场加速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1.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河南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为1 736.8亿元,而2009年的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为2 505.4亿元,到了2012年则达到了3 249.3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几乎2倍,并还在呈现出不断增长之势。

2.农村消费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快。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方针的实施农村消费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快,1952年农村居民消费为60元,到了2002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达到了1 734元,50年间增长了28.9倍,而到了2012年居民消费支出则达到了5 608元,比1952年增长了90多倍,几乎快达到100倍了,而且2012年消费支出比2002年增加了近4 000元,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从农民家庭每家拥有的电器用品就可以看出,根据统计,现在河南省每个家庭电视保有量达到1.48台,而手机则达到了每人一部的水平,农村居民家庭的电器用品得到了显著增加。另一方面食品消费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改善,主食消费减少,副食消费增加,并呈多样化、营养化趋势;衣着消费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部分青年农民追求时尚化。

(二)农村消费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差距突出

1.消费需求不足,消费能力偏低。虽然农村消费市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城市消费市场相比,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仍处于相对较低阶段的水平,农村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与衣着消费比例明显偏低,而休闲消费、旅游消费和城市相比差距更大,目前相当多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有待改善。

2.消费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市场的质量不高,问题十分突出,而且结构不合理。由于传统因素,农村居民消费首要考虑的是价格因素,而消费品质量则不在首要考虑之列,这也是当前农村市场充斥着大量假冒伪劣产品的重要原因。此外,农村消费市场结构也很不合理,具体而言就是农村居民在食物消费方面开支很大,而在居住、衣着、家庭设备、文教娱乐用品、医疗保健等众多项目的消费比重却不足。

3.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启动难度较大。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将近五千万,但是消费总额占全省的消费总额不到35%,这证明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巨大,尚待开发。而另一方面,农村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又不利于市场的开发,并且现在农村流动人口数量太大,青壮年劳动力每年出去打工,只有在春节时候回家,使农村消费市场有很强的季节性,开发难度较大。

二、河南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河南省虽然是一个农业大省,而且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想要开发出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还面临着很多制约的因素。

(一)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是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最大障碍

1.农民收入水平低。虽然最近河南省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显著增加,但是和城镇居民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还有持续拉大的趋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5 930.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是5 523.73元,差距将近1万元,而到了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 442.6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是7 524.94元,差距将近13 000元,相对差距有所扩大。随着这一趋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会继续加大。

2.持续增收难度大。尽管全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并且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但由于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政策性增收基本被农资涨价抵消,农民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制约。农民自我增收能力弱,一方面,农村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农民从中获利较少;另一方面,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城市就业压力巨大,对农民工限制较多,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再次,失地农民数量较多,许多失地农民无就业岗位、无可种之地、无社会保障,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基础条件薄弱,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消费环境较差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条件薄弱,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民行路难、购物难、饮水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另外,当前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一个瓶颈。而且现在的农村消费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现有的农村集市、集贸市场小、乱、散,交易规则不完善,商品集散和辐射功能不强。

(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健全,影响农民消费意愿

虽然河南省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根本上仍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保障面还很窄、保障水平还很低,使得农民用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影响了对其他产品的消费意愿,而且现在仍然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过重、老年人生活我缺乏保障等等问题。

(四)农民消费观念保守,一些消费方式不科学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一些传统的观念深入人心,导致农民消费观念保守、消费方式不科学。农村的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攒钱养老,勤俭节约的观念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居民形成了能不花钱就不花钱,能凑合就不买的思想。另一方面,农村部分消费方式不合理,在婚丧嫁娶上过度消费,农村红白喜事相互攀比,而且人情消费、烟酒消费开支大。

三、河南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对策

当前,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农村消费市场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然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持续增收困难成为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的最大障碍。要从统筹城乡发展与统筹经济社会的战略要求出发,不断创新思路,破解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一)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按照政策对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要求,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基础,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进入农村生产,为农民增收创造新的方式。另一方面,要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多种农业,调整农、林、牧、渔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挺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把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多方位为农民创造增收方式。

(二)加快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消费环境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切实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监管,规范农村集市管理,使农村集市更加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加强检查执法,切实维护农村市场秩序,着力解决农村市场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规划建设一批农村商店与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使农民更容易接近消费市场,加快农村网络建设,为农民消费创造更加便捷的方式。

(三)转变农民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结构

加强教育宣传,转变农民消费观念。通过宣传,加快农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和理财理念的更新,引导农民恰当地安排日常消费和非常规消费,使农民增加对发展型、享受型等商品的消费;同时,还要鼓励农民转变落后的消费习俗、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将农民消费引导到科学、合理、健康的轨道,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优化农民消费结构。当前农民总体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但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民对高档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消费意愿也不断增强,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优化消费结构。

(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第2篇: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 消费结构 消费收入

河南省是农村人口占主体的省份,启动农村居民消费,对于拉动河南省的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河南省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却从根本上拉动河南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只有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才能从根本上拉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了扩大河南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就需要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消费对策,来引导农村居民进行合理消费。

一、河南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一)城乡差距较大。河南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人口9918万,其中,农村居民总数为6345万,占总人口比重为64%,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口占主导地位,目前在城市耐用消费品日趋饱和的背景下,农村消费市场得开发势在必行,据统计,2008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044.2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837.46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量有三倍之差,农村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医疗保健品消费、娱乐文教消费等方面都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二)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持续走低。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97.54亿元,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2539.28亿元,占总量的55.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为2058.29亿元,占总量的44.8%,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呈持续降低的趋势。河南农民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减小,在农村商品市场中消费者往往不追求商品的质量,农民的购买力较低,消费市场较狭小,产品较单一,农民消费水平低已成为直接影响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制约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分析

河南农村居民最终消费需求增长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低。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和聚集河南省劳动力,是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农民就业最主要的渠道。第三产业在我省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前景。截至2008年,第三产业在河南省的从业人员数为1424万人,仅占河南全部从业人员数的24.4%,发展滞后的第三产业,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受到限制,从而阻碍了城镇化发展进程,2制约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健全和完善第三产业对与我省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居民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与财产性收入三部分是我省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比重超过90%是前两项。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构成很单一。一方面因为农民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有限。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种植生产。另一方面因为初级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加上天然的高风险性的农业经营,使得农业经营收入不稳定多样性;其次,外出务工所得收入不稳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确定性也较大。

(三)居民不确定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明显增加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城乡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也在增大。农村居民消费信息不足,倾向于增高储蓄,储蓄不断高升消费减少。自2001年以来,河南省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不断增长,均保持两位数增幅,到2008年达到1.8%,绝对额达到9515.82亿元。不断攀升的高储蓄率,成为制约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原因。

(四)农村销售点种类不全,消费需求难以满足。农村消费市场还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及多形式的消费需求,另外,在农村很少找到固定商品的销售点这就让农民无法购买所需品,很大程度打消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其次,农民在购买商品上受到时间的局限性,农村消费市场大多以集市的形式出现,一般是一周一直两次集会,农民只有在集会上才能买到所需用品,所以消费受限也是影响居民消费的又一大障碍。

三、改善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

对于改善河南农村居民消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稳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是有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增加对农民的投资力度是政府解决农民收入最基本有效地做法。河南省作为中国农业第一大省,发展农业利用科技力量,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另一方面也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促进和加快河南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第二、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综合各种投资渠道。特别是财政支农,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实证研究表明,政府财政支出与民间消费间呈显著的互补关系,只要财政支出能够真正有效改善公共品和服务的供给,就能够起到刺激民间消费需求的作用,从而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河南省应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长期稳定增长机制;为的是不断加强财政支农的作用。

第三、发展优势的农业产业。充分利用发挥河南省农业大省的优势,在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时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弥补因初级农产品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转移吸纳农村劳动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同时提高农业附加值,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第3篇: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在分析了农民消费行为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就如何打开农村消费市场,为政府和企业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至今仍有9亿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村这一庞大的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对农村消费市场给予充分的关注,而对农民消费行为的研究恰恰是打开农村消费市场的切入点。 

 

一、农村消费市场的基本现状 

 

农村消费市场稳步发展,但整体消费水平较低,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差别较大。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只有30%左右。同时农民消费水平还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消费水平基本上是从东部至西部逐步降低的,并且相差水平较大。 

农村消费市场货源充裕,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但有些商品不适应农村市场的需要。伴随着一些商品在城市市场的饱和,农村市场成了这些商品的倾销地,但是这些商品却并不符合农户的需要。许多厂家、商家不注重研究农村市场的特点,市场上缺少适合农民消费水平、适合农村消费环境的商品。 

农村市场商品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民的消费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生存性消费比重较大,发展性、享受性消费比重较低;实物性消费比重较大,服务性消费比重较小;自我服务性消费比重较大,社会服务性消费比重较小。 

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各种流通主体竞争激烈,但市场秩序和市场管理比较混乱。滞后的流通方式和混乱的流通秩序严重阻碍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延缓了农村消费品市场化的进程。由于缺乏有力的执行机构和正常的监督,致使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抑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二、现阶段农民消费行为的特点 

 

消费层次的多元化。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地区之间消费偏好和消费习惯差异更大,农村内部的消费层次更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民消费行为受地理环境、民族、传统文化等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要比城市居民大,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农民之间的收入差别比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别更大。 

自给性消费在农民消费体系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农民的自给性消费虽然不进入消费市场,但对消费市场仍会有一定的影响。当农民收入下降,或者货币性收入相对减少,或者同类及替代消费品市场价格发生变动时,农民就有可能用自给性消费替代货币性消费。这自然就会对消费品市场的需求带来一定的冲击。 

注重商品的实用价值。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民对价格比较敏感,所以他们在选购商品时,对商品的质量,性能,耐用性和价格要求比较高,而对于产品的品牌、包装以及外观设计方面不是十分的看重,属于消费类型中的“求实消费”。 

消费观念陈旧保守,消费结构不合理。由于农村大部分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再加上受传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农民一面是平日里非常节俭,舍不得花钱,另一面则是逢年过节,人情往来,婚丧嫁娶,却不惜花费大量钱财。尤其是在建房消费上,农民往往倾其毕生的积蓄,甚至举债建房。有不少是为争面子相互“攀比”,盲目求高求大,拆了盖,盖了拆。这造成极大的浪费,限制了农村购买力向其它消费品转移。 

 

三、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收入水平低且不稳定。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比城镇居民来讲低得多。最新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587元。再加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农民收入受自然不确定性的影响大,丰年农民收入增加,灾年农民收入减少。这种自然的不确定性导致农民的预期收入不稳定,消费倾向偏低。可见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制约其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近几年来,农村基础设施虽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城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影响到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制约着农户家庭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目前农村家电普及率与城市相比要落后10年,如彩电的普及率只有城市的一半,电脑更少。但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里没有电视,不是农民买不起,而是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如有的地方电压不稳,或是电视信号不好,要么是电价偏高。再如洗衣机,很多农民没买的主要原因是自来水问题,在农村约有60%的地方还没通上自来水。 

消费环境乱。农村市场秩序和市场管理比较混乱,市场上的经营企业散小、经营品种雷同、商品档次低、业态单一。假冒伪劣产品随处可见,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较大危害,致使许多农户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不敢消费,大大挫伤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据商务部2004年对全国1万户农民进行的问卷调查,75%农民买到过假冒伪劣商品。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落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还不大,我国农村更是处于这一体系的边缘,极大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再加上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城镇。在农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已是普遍现象。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即期消费支出。

四、政府和企业如何开拓农村市场 

 

1.政府的对策 

通过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来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从根本上讲,农村消费市场的不活跃,主要是由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不高,消费能力相对偏低引起的。因此,要想进一步扩大农民的消费,一定要从助农增收这个关键环节入手。所以诸如“取消农业税”这样的惠农政策应该更多些,只有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农民的消费规模才会增大。虽然,现在政府在不断地减轻农民负担,但是农村人口的收入相对于城镇人口来说,还是很低的(2006年,中国城镇人口的收入是农村人口收入的3.28倍)。所以,必须给农村人口更有利的发展条件,才能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为此,政府还可以通过给予面向农村市场的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来让利农户。在企业开发农村市场过程中,通过政府的税收调节作用来让农村人口得到更大的实惠。政府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在为农民提高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劳动收入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农民收入增加了,消费信心也将必然增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来重点解决水、电、路、通讯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经济较发达、住户相对集中的农村应建自来水厂。农村电网要提高运营质量,降低电价,为更多的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进入普通农民家庭创造条件。同时要着力改善消费的软环境,净化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和支持科技和信息下乡,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政府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消费氛围,并对封建迷信、赌博、婚丧事大操大办的不良习惯加以制止。 

加大政府管理力度,规范农村市场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打击“损农”、“坑农”、“害农”的虚假违法广告行为,健全农村消费者投诉受理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快农村市场体系立法工作,清理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完善农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村消费品网络建设。进一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以村、乡镇为基础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通过示范引导、自愿进入的方式,逐步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经营方式,改造和建立标准化的“农家店”,加快形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网络终端。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的经济预期和经济安全是制约人们现期消费的重要因素,要改善经济预期,关键在于完善包括医疗体制改革,社会保险体制改革、养老金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民的安全感,为促进消费注入“稳定剂”。农民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增加即期消费。 

 

2.企业的对策 

以适销对路的商品供应农村市场。一直以来,企业基本上是依据城镇居民的需求来设计产品的。这些产品在款式、功能、价位、操作使用方式及包装、说明、售后服务等方面均同农民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异。所以销售到农村市场的产品通常是城市市场饱和后产品的简单转移,而不是针对农村市场开发的适合农村需要的产品。进军农村市场的产品一定要针对目标市场的状况,进行相应的产品定位和开发,企业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农村消费者特定需求的基础上来开发满足农民需要的产品,增强产品对农村市场的适应性。生产企业要重视农村市场的个性特征,在深入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销往农村的产品应采用低价策略。农民对购买的商品一般要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即“经济实用型”产品。价格往往是农民购买商品时最敏感的因素,农村存在着大量的“求廉型”的消费者,所以企业对销往农村市场的产品应采取低价策略。就食品来说,有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消费者中,虽有74.4%的人会适当考虑食品安全问题,但43.7%的人仍把价格便宜作为购买食品的首选,而城市消费者中选择“价格优先”的仅占8%。 

建立以农村为主的分销渠道。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与城市来说是落后的,企业在分销渠道的设计上要更多的下功夫。必须尽快构建适应农村情况和农民购买习惯的消费品流通网络,提高流通效率。农村居民居住的分散且范围广,而农村经销终端多,但规模较小。企业在营销网络的建立时,应调整渠道政策,减少中间环节,或直接采用直销的形式来将城市各店向农村延伸。 

促销策略要符合农民的传统习惯。因为文化素质的原因,农民受电视广告这种声情并茂的促销形式影响较大,而受广播和报纸的影响依次降低,并且他们不喜欢接受过于复杂的广告形式。在广告内容上,应更强调产品的具体性概念,而非抽象性概念。除广告之外,举办一些对农民有益的公共关系活动也是很有效的促销方式。 

完善售后服务。由于农村的地理环境与交通等原因,使得很多商品的售后服务,不能覆盖到农村,这也制约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企业必须从观念上和行动上都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农村建立起完备的售后服务网络。 

 

参考文献: 

[1]韩英.取消农业税后农村消费模式变革[j].商业时代,2006,21:11-12. 

[2]孔敏娜.农民消费者群体的心理行为特征及企业营销对策[j].内江科技,2006,6:24-33. 

[3]王长江,王璐.农村市场的营销策略[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3:82-83. 

[4]龚振,荣晓华,刘志超编著.消费者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26-130. 

第4篇: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制约因素;发展建议

1.昌平区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1.1 农民购买力水平和实际消费水平偏低

近几年来,昌平区农民收入虽然增长很快,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3000元,但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致使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扩大。目前,昌平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城乡之间出现消费断层,导致农村市场相对萎缩。相对于庞大的农村人口而言,农村消费品市场所占的份额过少,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直接制约了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对昌平区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1.2 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偏高

恩格尔系数是居民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食品的比重,它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根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9 年的57.5%下降到2012 年的37.9%,下降了19.6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9 年的67.7%下降到2012年的43.7%,下降了24 个百分点。虽然恩格尔系数都有所下降,但城乡之间,差距仍然较大。根据调查研究统计的结果,昌平区农村居民2012年生存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9.6%,而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则分别为17.6%和12.8%。从整体上来看,即使昌平区农村居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有所增长,但主要部分的消费还是停留在基本的生存消费方面。

2.制约昌平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强

收入是制约消费水平的首要因素。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出售和劳务输出,渠道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户的收入有所增加。但近几年,农产品的市场受到极大的冲击,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逐渐放慢。原本农民的农业收入就承担着两大风险:一是自然风险。如洪灾、旱灾、虫灾等。二是市场风险。由于昌平区农民大多是小户经营,这样他们难以对市场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忽视价格信号。泾阳县农民的劳务输出也是一大难题。国民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对生产要素的素质要求被提高,而进城务工的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城市就业压力大,农民更是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难度更大。这样,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2.2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尽管不断改善,但已有的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规模、质量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发展的要求。以昌平区为例,我们调查结果表明以下问题:第一,农村供水、供电条件差,阻碍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快速普及,例如昌平区农村地区存在着电网老化、电压不稳定、电价高的问题 。第二,道路交通条件差,商品流通困难,运输成本大,使大量农用机械无法进入农户家庭,造成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的困难。一位农户告诉我,村里去年每户农家交了200元集资修路,然而一直没有人来修,他们希望能够早日把路修好,这样农产品卖的能顺利些,外面的商品进入村里也方便。

2.3 农民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观念保守

近几年来,农民在吃住方面的支出比重在逐年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支出比重在增加,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农村居民生活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消费结构水平仍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仍偏重于物质,生存资料的支出比重大大高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支出比重。2012年在昌平区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仍然是食品、居住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农民消费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昌平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农村居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相应的商品和消费知识,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在消费行为上显得比较谨慎。我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提倡“量人为出”的谨慎消费,强调储蓄,这在农村表现尤为突出。传统的消费观念及其对人们消费行为产生的消极作用,降低了农村居民对激活消费经济政策措施反应的灵敏度,弱化了经济政策措施的作用,使消费无法对生产产生刺激和导向作用。

3.改善昌平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建议

3.1 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购买能力

昌平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针对目前昌平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消费基础条件较差、社保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当考虑增加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增加财政的支农资金投入,以便增强农民的消费后劲。鼓励和支持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吸引城市资金投入农业,激活农民的投资行为,想方设法拓宽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使农民成为投资主体,允许民间投资。同时,政府应鼓励农民创业,出台相应的惠农政策,将创业农民工纳入政府担保贷款扶持范围。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的,可获得政府的担保贷款,解决农民创业难的难题,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2 完善基础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首先继续增加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加快改造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讯网、信息网、公路网、医疗卫生网等。同时,还要兴修农田水利,改造中低产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适用技术推广,为商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其次降低过高的电费、电话费以及各种不合理收费,实现城乡同价,让家用电器进入农户,进一步扩大农民的需求。最后,扩大农村商业网点,建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3.3 拓展流通体系,拓宽投资渠道

第5篇: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范文

一、制约农村消费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农民收入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3个明显特征:总体水平偏低;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稳定性较差,它们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5781元和4717元,相对差距是1∶3.34,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也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2008年的3.34倍,城乡收入的差距持续扩大。综合历年数据分析,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迅速,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处下降趋势。此外,我国农业饱受先天不足的制约,生产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易受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等缺陷,最终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极不稳定,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疲软。

(二)农村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尚不完善,商品买卖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市场流通不畅,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商业流通网点少、规模小、选择面少的问题,市场供给完全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由于农村市场缺乏有力的监督,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假冒伪劣鱼目混珠,大大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三)农民消费观念陈旧,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

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较低,农村的医疗、养老仍需农民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而多数农民在长期自然经济的环境下,形成了以盖房、买地、看病、储蓄养老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消费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由于整体社会保障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基于对未来支出和收入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重积累轻消费的观念在农村盛行。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农业人口,却只消耗了全国1/3的商品,高储蓄低消费的保守型消费习惯严重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

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基本思路

(一)立足农村实际,找准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的重点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覆盖面积广,而且存在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消费主张,所以农村市场的拓展空间相当广阔。目前,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生产机械,现代化加工种植栽培设施等,也逐步成为一些地区农民消费的热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对建筑装饰材料、日化用品和耐用工业品等的即期消费也在不断增加。据相关部门统计,由于农村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和市场产品结构的相应调整,截至2010年,我国农村将进入新一轮消费周期。我们应该积极引导企业进入农村消费市场,根据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应农村市场的新产品,从而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

(二)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广大农民实际购买能力

市场经济学理论表明:潜在的市场不等于是现实的市场,市场容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实际支付能力。结合我国农村市场现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健全市场机制,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贯彻最低限价粮食收储政策,全面落实农机农资补贴,完善补贴兑现方式,切实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其次,科技下乡,加大对广大农民实用技能的短期培训,鼓励广大农民科学种地,科技致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最后,运用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帮扶广大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转换和技术更新,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三)改善消费环境,扎实搞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在搞好当前“连锁商业”下乡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农民融入市场经济,鼓励城市大中型商贸企业采用加盟或直营等灵活运营模式,进入村镇商超、农用生产资料经销等领域,更好地实现城市供应与农村市场对接,从而降低居民消费成本和农村市场流通成本,实现城乡互助。另一方面,在现有的规模上,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设施的投入,加快电网改造,改善农村道路交通设施。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脚步,加快解决农村大部分地区生活消费设施落后的问题,重点解决在供水、用电、电视信号接转和宽带基站等基本生活保障配套设施方面的问题,使广大农民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自愿消费,为家电下乡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培育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打下伏笔。

第6篇: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范文

一定量的体育消费支出,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体育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还是体育消费品市场得以开拓和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变成为以第三产业为主。体育产?I在我国是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确定的新兴产业,体育被正式列为第三产业,体育产业的性质得到确定②。发展体育产业和事业成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生活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们日益对体育需求的重要任务。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比起来,我国的体育产业较为落后,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体育消费是关系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对我国居民整个消费结构的改变、消费模式的转变有重大意义,而且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表现,已成为国民生活方式现代化和消费价值观念进步的标志③。然而,在发展体育消费市场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最明显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城镇和农村体育消费市场之间的不平衡性。所以,刺激农村体育消费,促进农村体育产业和事业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农村体育消费现状

(一)体育参与意识

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农村经济依然欠发达。因此,生计问题依然是阻碍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它属于温饱阶段。对于很多农村人而言,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得不到满足,要想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超越需要”是不切实际的。根据一项对江苏省苏北农村“体育意识”的调查,有 79.6%的人认为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锻炼,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健身,甚至认为“体力劳动就是体育锻炼”;有17.3%的人认为“体育是有钱人的事”“体育是城里人的事”“体育与自己无关”等④。从这项调查中我们能够推断出一个问题,对于体育的错误认识是目前我国农村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受我国几千年小农经济的影响,“体力劳动即是体育”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是指各种消费品在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和相互关系,可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农村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实物型体育消费在总的消费结构中,占据较大比例,比如体育运动服装消费、运动器材。而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占据较小的比例,例如观看体育比赛,参与体育活动。然而,在购买体育运动服装的人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人将运动服装作为生活用品。由此可见,农村体育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性,这主要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关。

(三)体育消费水平

虽然,我国农村的人均收入越来越高,但是富裕村与贫穷村,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所以用人均收入并不能够真实的反映目前我国农村的收入水平。农村家庭年收入水平较低依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用在体育消费上的支出自然很少。体育消费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体育消费才有可能在消费需求中明显活跃起来,体育消费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虽然,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但是依然处在40%以上。

二、农村体育消费结构问题分析

(一)经济状况

从上述现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目前,制约农村体育消费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经济水平。我国农村普遍处在小康阶段,甚至有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如果农村人口对生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都得不到满足,那么就不会存在对更高层次的身体素质、精神文明和全面自我发展的追求。还有,城镇与农村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依然比较明显,这也是阻碍农村体育消费的主要原因。

(二)体育消费意识淡薄

农村体育消费观念普遍比较传统、狭隘,“体力劳动就是锻炼身体”思想根深蒂固。他们普遍认为体育与自己关系不大,体育都是有钱人的游戏⑤。把对物质条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认为将金钱消费在体育方面就等于浪费,农村普遍的观念赚钱为了养家糊口。“健康投资”的消费观念还没有深入人们的思想。

(三)体育场地设施缺乏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农村人口占据我国总人口的70%,然而只有20%左右的体育场馆建在农村。而农村现有的体育场馆和设施也存在很大问题。例如,设施不健全,许多村子只有寥寥几片篮球场;场馆设施陈旧失修等现象。多数的体育场馆设施为私人盖建,主要以盈利为主;学校场地设施严禁对校外人员开放。公益性的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缺少,人们日常锻炼场地主要以房前屋后为主。

(四)余暇休闲方式消极

农业的生产方式与其他产业的生产方式大为不同,主要受季节影响。农忙时节,人们忙着丰收,没有余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平时非农忙时,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的农村人口多是老人和孩子,他们被繁杂的家庭事物缠锁着。所以,很难有时间和精力经行体育活动。

另一方面,消极的生活方式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余暇时间。在农村,人们普遍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串门唠家常,打牌或者睡觉。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消极的生活方式,并且安于这种生活。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不存在体育休闲生活方式的意识。

(五)体育人口偏少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也是制定社会发展规划与进行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农村不同年龄段参与者的比例明显低于城镇人口,且随着年龄增长,差距不断扩大,呈下降趋势。现今农村人口到城市务工人员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很大,现阶段还要重视“农民工”的体育权利和体育管理问题。发展农村社区体育,不断提高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扩大农村体育人口。

三、对策与建议

(一)做好宣传工作

一方面,城镇与乡村之间加强体育文化沟通,施行“体育文化下乡”。城镇文体机构经常性地下乡宣传体育,进行体育表演。将体育文化渗透进农村文化当中,营造一种崇尚体育运动的氛围。另一方面,由村民委员会建立体育宣传协会或者村民自发组织形成宣传协会,加强体育宣传工作。

(二)提高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建设

政府提高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平衡城镇与农村之间的投资差距。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农村体育场馆设施,引进社会资金。农村的闲置用地比较多,所以可以发挥当地人的聪明才智,利用独有的地理环境,合理开发体育场地设施。雇佣本地劳动力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给他们报酬。这样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三)改变消极的生活方式

成立农村体育协会,聘用一批人或者农民自愿参加。协会负责定期举办体育活动,结合当地的传统特色,举办体育比赛、体育表演。有些农村人口结构以组为单位,例如一个村子的人分为几?M,一组有多少户人家。可以举办组与组之间,村与村之间的体育比赛。比赛内容主要以特色性、有趣性,能和体力劳动结合的项目为主。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改变消极的生活方式。

(四)开发体育消费市场

我国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具备很大的潜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农村体育消费市场主要由体育用品消费市场构成,没有得到开发。这一方面与农村落后的经济水平有关,另一方面,缺少相应的优惠投资政策。政府对农村的投资建设固然重要,但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关键是要引进社会资金对农村体育市场的投资。其一,政府加强在融资方式、税收减免以及土地使用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社会和民间资本进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其二, 发挥现有的农村公共体育资源扩散效应,带动农村体育消费市场良性运转,进而吸引体育产业集团投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⑥。

注释:

① 柴红年.浙江小康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80.

② 李文辉,陶于.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变动因素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3.24(6):35.

③ 李新.青海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第7篇: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范文

农民的消费支出构成是衡量农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在通常情况下,研究农民的各项生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重点包括食物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有助于衡量农民生活现代化的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活动人口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1978—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7.7%降到49.1%。但与城市相比较,仍然较高,相应地比城市高出10.2和9.7个百分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低层次的食物、衣着消费支出在逐渐下降,由1980年到2000年下降了12.64、6.61个百分点,较高层次消费支出在逐年增长,如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分别增长了3.13、5.52、6.09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而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支出有增加的态势,其中正向变动比例最大的是交通及通讯消费所占比重。目前,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交通及通讯、医疗保健所占比重分别为45.5%、5.8%、14.5%、4.4%、11.6%、9.6%、6.6%、2.1%。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逐渐优化,生活质量也继续改善,已开始向追求生活便利、提高质量、注重健康等方向发展。

可见,农民消费结构在逐渐升级,向合理化的趋势发展。合理的农民消费结构应当是同该地区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同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以及同农民自然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消费结构。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一)我国农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而且与城市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农民消费现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恩格尔系数偏高。农户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食品、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消费经济学有关理论证明,农户收入水平的增长与生活消费支出增长正相关。实践证明,各种消费增长是不同步的。一般情况下,随收入增加,需求弹性较大的消费品(如耐用品和文化娱乐消费品)增长较快,而需求弹性较小的消费品(如食品)增长相对较慢。1980-2005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所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61.77%下降到2005年的45.5%,下降了16.27个百分点。下降速度出现了增快趋势。这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在逐步改善。但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1年以来,城乡恩格尔系数之差仍在8.5%—9.5%之间徘徊。

农民高层次消费明显低于城镇。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民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生活现代化程度低。即发展型消费品较少,生存型消费特点较为明显。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导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偏高、消费层次低级的原因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在一般情况下,农民收入状况决定着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导致农民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比较低。如果将农户按收入五等分分组,也体现出高收入高消费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收入水平高的农户增加享受型和发展型生活资料的可能性比较大。农民传统消费观念的存在。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是滞后的。滞后的消费观念导致滞后的消费行为,即除了收入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外,农村居民相对滞后的消费观也是导致农民消费结构低级化的一个原因。

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策

基本理论认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作为需求的一个因素,消费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作用与反作用。扩大内需的一个政策取向就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而对农村消费结构的认识与调整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路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农民结构调整应该着重促使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一)促使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

在观念层次,要激励厂商重视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厂商要把握农民的发展动态,在人口发展数量变化、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寻求市场机会;在营销过程中杜绝欺骗农村消费者的短期行为,对于每一个农村消费者要有诚信,以稳定现实的顾客群体,同时为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变为现实的消费者创造条件。农村消费者也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尤其要减少滞后消费。这对于农村居民个人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在政策层面,要为农村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和厂商要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乡村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以及信息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投入力度;围绕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目标,积极办理农业生产与经营所需的消费贷款,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试办助学贷款,积极发放农村建(购)房贷款,以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针对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状况,金融机构可以在贷款农户中建立信用机制,对于较大额度的消费贷款,需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鼓励农民树立现代消费观。增加家庭设备用品的购置及服务消费,特别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品的消费,以提升家庭生活的质量;增加交通费支出和通讯消费,以增强获得信息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增加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以提升文化素质;增加医疗保健消费,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抵抗疾病风险能力。同时,要适当压缩攀比性消费、减少超前消费、集中消费,同时,要减少规避性的住房消费,这是减少宅基地扩大对耕地占用增多的状况的重要措施。

在食品消费中,在保证植物性食品消费支出正常化的前提下,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消费支出。同时,增加商品性消费,减少自给性消费。因此厂商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在消费品的功能、价格、服务等方面尽量贴近农民生活实际,逐渐产品差别化策略。

政府要加强农村消费环境建设,促进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农民创造一个物美价廉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以此促进农民消费结构优化、消费效益以及消费安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消费;消费模式;消费水平

2004年至今,是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到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的水平显著提高,消费市场也不断繁荣。然而在消费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居民的消费不振的现状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改善,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不高的事实,长期以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我国现阶段消费状况虽然总体形势良好,但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消费总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与之相应的促进消费增长的消费政策体系也没有建立和完善等等。其中,现阶段消费模式存在的种种问题尤为突出。

消费模式是指对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下个体消费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及由此决定的消费特征的总体概括。一般来讲,消费模式可以分为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三种。它不但受经济因素、市场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社会传统的消费思维、个人的消费习惯、同一消费群体的相互之间的影响有关。消费模式是消费方式、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三者的有机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消费方式更加多种多样,总体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也有了大幅提升。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消费模式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地区间消费水平差异巨大,消费模式面临断层的问题,以及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等方面。

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依然明显,消费水平的发展不均

虽然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都在不断上涨,但是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2001年的7113元上升至2006年的10423元,共增加3310元,增长比例超过46.5%。同一时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2001年的1969元上升至2006年的2847元,共增加878元,增长比例为44.59%。由此看出,2001年至2006年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基数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增长的幅度也比农村居民高约1个百分点。到了2007年,城镇消费水平已达到11855元,同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为3265元,二者之间的差距以扩大到8590元(数据参见表3-5)。

表3-5 2001年至2007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单位:元)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农村居民 1969 2062 2103 2301 2560 2847 3265

城镇居民 7113 7387 7901 8679 9410 10423 11855

注:1.资料来源于《2008中国统计年鉴》。2.城乡消费水平对比,没有剔除城乡价格不可比的因素。

二、地区间的消费水平差异巨大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一直存在着地域分布上的非均衡状态,不同省市间居民的消费水平相距甚远。具体表现在,各地间最高的居民消费水平远超过最低的居民消费水平,以及区域布局上沿海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高于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仅以2008年为例,居民消费水平最高的上海市为27343元,最低的是仅有3504元,二者之间的差距超过23000元。沿海地区以广东省为代表,2008年居民消费水平为14390元,高于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居民消费水平7145元,以及位于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居民消费水平6072元(数据参见表3-6)。

表3-6 2008年全国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

地区 上海 广东 湖南 四川

绝对数(元) 全体居民 27343 14390 7145 6072 3504

注:1.资料来源于《2009中国统计年鉴》。2.本表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指数按不变价格计算。

三、消费出现断层的现象

有消费欲望的低收入阶层无力购买生存必需的消费品,而生活需求已基本满足的高收入阶层又无这种消费欲望,只对高档消费品有需求,“需求断层”由此而产生。城市消费模式处于基本生存消费模式向享受消费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也就是从原来的“吃、穿、用”为主的消费模式转变为以“住、行、游”的消费模式。这种模式的升级降低了以往的消费热点,使得以往的基本生活消费市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同时城镇居民消费大多集中在住房、汽车、通讯和教育消费,新的消费热点没有及时产生,造成现有消费领域相对狭窄。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式依然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享受型消费的比例较少,消费热点依然集中在“吃、穿、用”上,对交通、教育、通讯等方面的消费虽然增长迅速,但是所占总体比例较少。

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发展型消费模式都尚未形成,消费市场并不完善,消费的热点均比较集中,不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新的消费市场和领域,寻求新的消费增加方式和热点都是目前消费状况遇到的问题。相比世界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我国居民用于保险、知识等满足人们发展需求方面的消费十分有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程国慧.让消费倾向抬起头[N].市场报, 2002-1-14.

[4]李宝库.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模式及消费行为特征研究―基于海尔冰箱农村市场营销调查与策略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5(4).

第9篇:农村消费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民;消费特征;城镇化

1 概述

“十三五”期间的两大战略是新型城镇化战略与扩大消费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可最大程度释放农民工市民化的需求。新型城镇化不仅要积极“化人”,而且必须按照现代化的规律建设城市;扩大消费有两个关键点,首先是释放农民的消费潜力,其次是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这两方面都可能扩大消费空间,释放我国消费增长的巨大潜力。我国不少学者关于城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定性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城镇化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因此,对我国转型期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揭示农民消费行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对开拓农村市场,寻找解决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2 理论机理与研究设计

2.1 理论机理

2.1.1 城镇化影响农民收入,从而导致消费特征变化

城镇化可以有效的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地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提高农民收入。城镇化潜在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与即期收入又是相互联系的,农民会依据即期收入来决定如何消费,因此城镇化的发展,通过影响农民收入,最终影响其消费特征。

2.1.2 城镇化影响农民观念,从而导致消费特征变化

伴随城镇化的发展,更多的农民聚集向城镇,但对于消费正处于转型过渡期的农民来说,他们和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观念和

方式还是有所差距,因为消费惯性由此产生了攀比、效仿心理。相对收入假说强调了人们消费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团的示范效应,及消费者之间的攀比效应。因此,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开始向市民转化,对居民的消费观念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城镇化对农民的消费特征变化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2.2 研究设计

为探索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消费方式转型的有效途径,提高农村的消费质量,我们选取武陵山区的典型地区恩施州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展开研究。实际调查中,以恩施州的鹤峰县、利川县、来凤县为例,对当地农民和入城返乡农民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访谈对象的抽样采用非随机抽样调查中的配额抽样法,按照一定的标志对总体进行分层分类排列,再以一定比例的配额,根据一定标准自由选取样本,按照年龄阶段和性别对三地的居民进行分类,以一定的配额选取样本,深入访谈,获得了针对研究内容的数据。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消费观念、行为等消费特征。

3 城镇化进程中恩施州农民消费特征分析

农村消费者特别多,但农民的购买力很低,农村消费市场不旺盛,城镇化的发展背景,对正处于转型期的农村消费者和相对空缺的农村消费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农村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农村市场,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民消费,更好的为农村消费者服务。

3.1消费观念的改变

农村消费市场存在非常大的潜力,大多数农村消费市场未被完全开发出来,大多数农村消费市场现在还处于卖方市场阶段,真正适合农民的产品大多还处于短缺状态,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农民的消费还未充分满足。城镇化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更多的农民集中向城市,由于攀比心理,农民会更多的以城市的消费方式作为风向标,消费观念的更新,使农民的消费质量和数量得到了提高,农民愿意把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提高了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

3.2 消费结构由发展型向享受型优化

消费结构一般指人们在生活消费的过程当中所消耗的各种消费对象所占的比例以及协调程度。消费结构可以反映居民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趋势,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环境的变化,消费领域的扩大,农民的消费结构由维持基本生存向发展、享受方向转变。

由图1可知,在2007年到2014年期间,恩施州的城镇化率由24%增长到38.3%,农民的各项消费支出比重中食品支出呈下降趋势,由51.94%下降到51.35%,这正如经济学的恩格尔定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食品支出在生活消费中的份额会越来越低;衣着消费百分比由5.96%缓慢上升到5.85%;居住消费百分比由14.08%缓慢下降到12.04%;家庭设备消费支出百分比由5.33%经历小幅下降后上升到6.61%;文教娱乐消费百分比由8.69%小幅下降到8.54%。

3.3 消费方式由数量到质量的升级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民的消费观念的消费环境的变化,这必然会影响农民的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主要分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根据恩施州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恩施州的农民2007年到2013年期间,每百户拥有洗衣机的定基增长量为22.13%,电冰箱由2007年的每百户5.38台增长到2013年的54.72台,定基增长速度为917.1%,彩色电视机的环比增长速度为6.08%、7.16%、-10.82%、17.23%、34.58%和2.68%;热水器、摩托车、汽车、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等耐用电器数量增加,城镇化的发展,使农民所需的主要耐用消费品档次提高。恩施州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在大幅度增加,其中2013年接待国内旅游收入的环比增长量为470.66亿元,2006年的环比增长量为25.7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定基增长速度为186.94%。恩施州农民由原来的保守型消费者转型为过渡型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由数量扩张型转变为质量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恩施州农民的消费观念正处于一个过渡模糊的时期;消费结构在进一步优化,但是文教娱乐消费支出的

减少不利于消费结构的科学化;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不利于农民消费环境的发展,他们的消费方式缺乏科学的引导。

4 优化与提升农民消费质量的建议

由前面的理论分析发现:城镇化发展会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及改善农民消费方式来促进农民消费增加。近年来,政府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我国农村人口多、范围广,这就决定了扩大消费需求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因此充分利用城镇化的发展背景,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农民的消费。

4.1 转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引导农民消费

农民已经习惯于以赶集的方式来消费,大多集中于农贸市场,消费方式单一。在较多的农村地区,电视信号弱,网络覆盖度较低,农民很难在短时期内掌握很多复杂的操作技术,限制了农民消费,比如网上交易;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对外界新鲜事物的接触还有一个过程,新的消费观念处在转型期。

一方面,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要和引导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相结合,提高生活品质,特别是要改变以“以吃为中心”的消费观,要进一步提高精神文化追求,积极引导农民选择健康、正确的消费方式。

另一方面,改变农村居民相对闭塞“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扩大农村市场的消费空间,政府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开放信贷业务,让农民习惯信用消费,从单一的消费方式中解放出来。

4.2 优化消费结构

4.2.1 增强农民收入

导致农民消费增长最关键的因素是农民收入的增长,那么就应该把农民从单一的小农经济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从增长环境来看,城镇化提供了好的外部环境。但对于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农民,只有收入增加了,农民的医疗和养老才有保证,他们的消费才会由发展型消费向享受型优化。因此适当提高农民财政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加对农民的各种补贴,例如,种粮农民粮食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对于财政性收入,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充分保证农民的土地权益,依靠多样化的土地流转模式来为增加农民的财政性收入寻找有效的途径;增强农村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回乡创业。

4.2.2 科学引导农民消费,树立健康消费观

当前大部分农民消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农民的消费结构处于转换时期,农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转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城镇的农村居民,购买各种消费品时,不仅会与同一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比较,而且会受到较高收入阶层消费时尚的影响以及各种广告的诱惑。由于消费示范的影响,所有这些影响诱使农村居民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因此可以通过口碑、塑造品牌形象来赢得农村消费者。应有针对性的设计实用、可靠的产品,在服务上重视售前引导,售后服务,使农民能充分了解和使用新的产品;农民有对权威的信任和服从,以及攀比、好从众心理,对那些有影响力的人就应该培养成企业的核心客户,起到积极带头作用,优化消费结构。

4.3 政府加强引导,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拓展农村市场城镇化可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落实对农村各项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水利、电力、通信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服务。当前,许多农村地区收不到电视信号,网络覆盖率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这些都限制了消费,处于各种消费层次的市场都有未被满足的空间,就需要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去填补这个市场空间,去满足农民的需求,促进现代化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提高农民的消费质量。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农民提高维权意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而改变农村贫困的现状,使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潘明清,高文亮.我国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影响效应的检验与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01:118-125.

[2]田雪原.人口城市化驱动消费需求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0,2:1-7.

[3]孙虹乔,朱琛.中国城镇化与农村消费增长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5:90-93.

[4]贺菊煌.消费函数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恩施州统计局.恩施统计年鉴[J].恩施:恩施州统计出版社,2008-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