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节能减碳措施范文

企业节能减碳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节能减碳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节能减碳措施

第1篇:企业节能减碳措施范文

摘 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石油企业的节能减排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量大的重工业企业,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质量,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石油企业需要合理解决节能减排问题,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指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促进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现状;措施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节能减排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工作。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企业,石油企业决定着能源生产和消耗,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所以,了解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找出合理的解决对策,提高石油企业的节能减排质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

1 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

1.1 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比较落后

与国外的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相比,我国的石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石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逐渐形成了炼化污水回用、生态环境保护、稠油污水回用锅炉等减排技术、油气管道能源消耗数据采集与应用调控中心以及井下作业及钻井作业清洁生产等的能耗水平分析和解释技术逐渐完善,并且我国石化也研发了和使用了一些提高能源利用率、处理污染排放物的节能减排技术,使得我国石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节能减排技术在我国石油企业中的研究时间较短,在早期只重视产量,忽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问题,从而使得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我国的人口众多、能源消耗量大,增加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1]。

1.2 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增加了节能减排的难度

近年来,根据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和要求,国内的石油企业加大了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有效地缓解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虽然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已经大量降低,但是,从客观上来说,石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仍然在不断增加。

1.3 油田开发条件改变增加了节能减排的难度

与过去相比,虽然石油企业的一些项目的消耗指标出现下降,但是,大体而言其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随着高新技术应用于实践中,油田开采能耗的增长指标逐渐放缓,但是,总体上的开采耗能依然保持增长趋势,一些老油田的地下油田的含水量逐渐增加,使得生产用水增多,增加了开发成本,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同时,一些老油田在中新技术的应用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能源消耗增加,而新油田中通常会产生丰度低、品味低、含有密度低等缺点,造成油田开发难度增加,开发成本增加的问题。

1.4 石油企业缺少节能减排的管理水平较低

许多石油企业内部没有制定完善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管理者缺乏石油开发技术的掌握和管理经验,没有引进和培养节能减排管理人员,缺少强大的节能减排管理队伍,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再加上少数石油企业不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工作当作浪费资金,没有效益的工作,只是敷衍和应付国家的检查工作,致使节能减排工作疏于管理,没有取得实质的效果[2]。

2 解决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现状的措施

2.1 规划生产规模和总体产量

作为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石油企业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规划生产规模和产量,以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该制定统一的节能减排标准,控制石油企业的规模和数目。同时,石油企业需要调整能源利用结构,深化节能减排方面的改革,贯彻和落实节能减排工作,以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效果。

2.2 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为了满足新时期的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取得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石油企业应该积极创新和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提高石油的生产水平,优化石油企业的资源配置,处理好污染工作,以增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质量。石油企业应该加大对石油生产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设置专门的部门,采用先进的设备,提高石油生产技术水平,实现石油生产的自动化和机械化。另外,在石油生产过程中,石油企业要大力开发新的石油产品,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充分利用温室气体捕捉技术或者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提升石油生产的水平,以提高石油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加大对石油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

目前,一些石油企业存在着监管力度不够、违法操作、弄虚作假的现象,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石油企业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和审核机制,严格处理不符合定的现象,以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在管理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应该认真执行各项管理条例,杜绝徇私枉法、等问题,充分发挥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监管作用,以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效果。

2.4 合理制定节能减排方案

节能减排工作是石油企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石油企业应该节能减排工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节能减排方案,以促进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石油企业应该综合考虑经济、行政、科技等方面,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保证措施,协调有关方面,以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3]。

3 总结

总而言之,石油企业是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中的主要动力之一,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石油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加强对节能减排的监督和管理,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改变油田开发条件,提高节能减排的管理水平,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乔英存,张敏霞.中国石油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3(08):61-62+119.

第2篇:企业节能减碳措施范文

>>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石化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体会 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后勤服务体系节能减排措施初探 低碳经济背景下节能减排管理政企博弈分析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节能减排政策探讨 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实现路径探索 “低碳城市”建设背景下高校节能减排的对策研究 节能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视角下四川酒店业节能减排管理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形势下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措施探讨 低碳经济形势下煤矿节能减排管理方法研究 基于低碳经济的油气田企业节能减排审计思考 低碳经济下企业减排的法律对策 “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社会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节能减排与低碳生活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视角下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际碳排博弈现状及中国低碳经济对策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低碳营销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减排困境及对策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减排困境及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中国乡镇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低碳化发展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以及相关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乡镇企业;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根据全球化资源枯竭的现状,各个国家都采取发展低碳经济,采取这一方法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为科学地、更好的去评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需要我们进一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并且利用这样的指标体系,进行实际、具体的行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处于探索和研究的时期。就现在情况来看低碳经济指标付之于实践的国家并不多,进而也还没有公认的、完整的、权威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通达研究人员会从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研究,提出不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因为考虑方向不同,从而建立的低碳经济指标评价体系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这些理论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为我们以后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以及指导性价值。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是在2003年英曰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其内容是指一个经济系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低碳经济的出现源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各国自身政治、经济的考虑;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依赖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关键是提高能效,这已成为全球共识;无碳或低碳能源发展成为全球主要关注点;低碳经济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低碳经济可能改变未来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格局;低碳经济需要公众意识与消费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有赖于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2、低碳经济背景下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

2.1、缺乏科学的规划

由于乡镇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在当时国家对农村人口。就地消化。的方针下,导致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化,。村村冒烟、户户点火。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写照。大多数乡镇企业主要是依托农村社区,以当地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为投入,以社区政府扶持为力量而兴建的企业,使企业具有浓厚的社区性和较强的政府行政干预性特征。乡镇企业正是基于企业利益的考虑,不愿离开乡村或社区,致使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乡镇企业中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极不平衡。乡镇工业企业始终是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而第一、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二产业是乡镇企业中的主导产业,三大产业发展明显失衡。

2.2、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持续推进减排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支撑减排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及标准体系、机构及监管体系、市场及服务体系等仍需进一步完善。随着减排任务的加重、要求的提高,减排工作的技术人员配备、装备建设、技术支撑等瓶颈制约更加突出。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各级政府部门能源统计力量不足,统计经费落实困难,不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

2.3、《乡镇企业节能自愿协议》应用范围有限

节能自愿协议旨在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乡镇企业自愿与政府部门签订协议,做出承诺,并付诸实践,最终实现节能和环保目标。我国首个节能自愿协议试点是于2003年在山东济钢和莱钢两家企业落地生根的,先后在青岛市、上海市、四川省、福建省等省市得到推广。自愿协议最先由国外制定并运用,在我国,了解和熟悉的人并不多。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大、企业不够重视、公众关注度不够高的背景下,自愿协议的推广和运用程度十分有限。 3、相关解决措施

3.1、强化政府对乡镇企业节能减排的调控措施和激励措施

提高对节能减排重要性的认识节能减排是为了民生福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强国富民的必然要求。政府部门在区域规划中起到主导作用,其环保意识也直接地影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因此各级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动员全民积极投入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

3.2、设置碳基金,提升低碳技术开发研究水平

碳基金包括政府以及民间基金两类,前者通过政府出资执行,而后者则通过社会捐赠募集有关资金。当前我国成立了清洁发展政府基金以及绿色民间碳基金,满足了低碳经济、防护气候变化的经费需要。然而,当前两类基金主体面向碳汇研究项目给予支持,没能令基金更多的用在低碳技术开发研究的激励引导上。为此,应在基金建设中更多关注低碳技术发展。应通过辅助商业机构以及公共单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并在该过程中探寻低碳技术应用的商业途径,真正辅助我国开创低碳经济现代社会。碳基金的有关经费应用,应致力于加快低碳技术的商业化发展,推进进一步的开发应用,并成为投资的孵化器。应将政府投资作为主要模式,同时应通过多方筹措丰富资金来源。应依据不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工作理念,丰富碳中和手段,衡量减排节能综合潜力以及应用技术手段成熟性,推动节能技术发展创新,培育开创低碳技术经济市场,进而实现持久的节能减排目标。

3.3、乡镇企业做好节能减排创新

第3篇:企业节能减碳措施范文

工作目标:2014-2015年,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逐年下降3.9%、2%、2%、2%、5%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两年分别下降4%、3.5%以上。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积极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严格项目管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或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依法依规全面清理违规在建和建成项目。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在提前一年完成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基础上,2015年底前再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亿吨、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

(二)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加强对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7%和8%左右。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组织实施一批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完善节能服务公司扶持政策准入条件,实行节能服务产业负面清单管理,积极培育“节能医生”、节能量审核、节能低碳认证、碳排放核查等第三方机构,在污染减排重点领域加快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

(三)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行煤炭消费目标责任管理,严控煤炭消费总量,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及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上耗煤项目,要严格实行煤炭消耗等量或减量替代政策,京津冀地区2015年煤炭消费总量力争实现比2012年负增长。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地级以上城市大力推广使用型煤、清洁优质煤及清洁能源,限制销售灰分高于16%、硫分高于1%的散煤。增加天然气供应,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新增天然气优先用于居民生活或替代燃煤。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提高到11.4%。

(四)强化能评环评约束作用。严格实施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效水平和排污强度必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钢铁、有色、建材、石油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地区,暂停该地区新建高耗能项目的能评审查和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项目的环评审批。完善能评管理制度,规范评估机构,优化审查流程。

二、加快建设节能减排降碳工程

(五)推进实施重点工程。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运用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等成熟技术改造工程设备,形成节能能力3200万吨标准煤。加快实施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广应用低品位余热利用、半导体照明、稀土永磁电机等先进技术装备,形成节能能力1100万吨标准煤。实施能效领跑者计划和合同能源管理工程,形成节能能力2200万吨标准煤。推进脱硫脱硝工程建设,完成3亿千瓦燃煤机组脱硝改造,2.5亿千瓦燃煤机组拆除烟气旁路,4万平方米钢铁烧结机安装脱硫设施,6亿吨熟料产能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安装脱硝设施,到2015年底分别新增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能力230万吨、260万吨以上。新建日处理能力1600万吨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到2015年底分别新增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能力200万吨、30万吨。加强对氢氟碳化物(HFCs)排放的管理,加快氢氟碳化物销毁和替代,“十二五”期间累计减排2.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六)加快更新改造燃煤锅炉。开展锅炉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调查。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2014年淘汰5万台小锅炉,到2015年底淘汰落后锅炉20万蒸吨,推广高效节能环保锅炉25万蒸吨,全面推进燃煤锅炉除尘升级改造,对容量20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全面实施脱硫改造,形成23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40万吨二氧化硫减排能力和10万吨氮氧化物减排能力。

(七)加大机动车减排力度。2014年底前,在全国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柴油,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辆。到2015年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油和柴油;全国淘汰2005年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基本淘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500万辆黄标车。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强化新生产车辆环保监管。加快柴油车车用尿素供应体系建设。

(八)强化水污染防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编制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较好湖泊,重点治理劣五类等污染严重水体。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大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污水灌溉。强化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控制。到2015年,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下降30%以上。

三、狠抓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九)加强工业节能降碳。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在重点耗能行业全面推行能效对标,推动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开展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21%以上。持续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推动建立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报告制度;强化节能降碳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落实奖惩制度。到2015年底,万家企业实现节能量2.5亿吨标准煤以上。 (十)推进建筑节能降碳。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达到20%,新增绿色建筑3亿平方米,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3亿平方米。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十一)强化交通运输节能降碳。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开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深化“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实施高速公路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全国联网工程。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继续推行甩挂运输,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行动。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公交都市”创建活动。公路、水路运输和港口形成节能能力1400万吨标准煤以上,到2015年,营运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13年降低4%以上。

(十二)抓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及考核办法。推进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将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将40%以上的中央国家机关本级办公区建成节约型办公区。2014-2015年,全国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年均降低2.2%,力争超额完成“十二五”时期降低12%的目标。

四、强化技术支撑

(十三)加强技术创新。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和重点行业低碳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以电力、钢铁、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和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生产。在能耗高、节能减排潜力大的地区,实施一批能源分质梯级利用、污染物防治和安全处置等综合示范科技研发项目。实施水体污染治理与控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化工、印染、医药等行业源头控制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瓶颈。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引导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投入。

(十四)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完善节能低碳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以目录、召开推广会等方式向社会推广一批重大节能低碳技术及装备,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节能改造,实现新增节能能力1350万吨标准煤。在钢铁烧结机脱硫、水泥脱硝和畜禽规模养殖等领域,加快推广应用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实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工程。

五、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

(十五)完善价格政策。严格清理地方违规出台的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政策。落实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节能目标完成进度滞后地区要进一步加大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执行力度。对电解铝企业实行阶梯电价政策,并逐步扩大到其他高耗能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落实燃煤机组环保电价政策。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研究将污泥处理费用纳入污水处理成本。完善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提高收缴率。

(十六)强化财税支持。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节能减排的资金支持力度,整合各领域节能减排资金,加强统筹安排,提高使用效率,努力促进资金投入与节能减排工作成效相匹配。严格落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得税减免政策。实施煤炭等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取消有关收费基金。开展环境保护税立法工作,加快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

(十七)推进绿色融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大对节能减排降碳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等,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节能减排与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信息共享联动机制,促进节能减排信息在金融机构中实现共享,作为综合授信和融资支持的重要依据。积极引导多元投资主体和各类社会资金进入节能减排降碳领域。

六、积极推行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

(十八)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定期公布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空调、冰箱等量大面广终端用能产品目录,单位产品能耗最低的乙烯、粗钢、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高耗能产品生产企业名单,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名单,对能效领跑者给予政策扶持,引导生产、购买、使用高效节能产品。适时将能效领跑者指标纳入强制性国家标准。

(十九)建立碳排放权、节能量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研究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制定节能量交易工作实施方案,依托现有交易平台启动项目节能量交易。继续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二十)推行能效标识和节能低碳产品认证。修订能效标识管理办法,将实施能效标识的产品由28类扩大到35类。整合节能和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制定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将实施节能认证的产品由117类扩大到139类,强化对认证结果的采信。将产品能效作为质量监管的重点,严厉打击能效虚标行为。

(二十一)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完善配套政策,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建设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推广电能服务,继续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电网企业要确保完成年度电力电量节约指标,并对平台建设及试点工作给予支持和配合。电力用户要积极采用节电技术产品,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电能利用效率。通过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机制,2014-2015年节约电量400亿千瓦时,节约电力900万千瓦。

七、加强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

(二十二)强化统计预警。加强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计量与统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降碳的计量、统计、监测、核查体系,确保相关指标数据准确一致。加强分析预警,定期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公告。各地区要研究制定确保完成节能减排降碳目标的预警调控方案,根据形势适时启动。

(二十三)加强运行监测。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2014年完成试点,2015年基本建成。进一步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确保监测系统连续稳定运行,到2015年底,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有效传输率达到75%,企业自行监测结果公布率达到80%,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结果公布率达到95%。

(二十四)完善法规标准。推进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推动开展节能评估审查、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等工作,加快制定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研究制定节能监察办法。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制(修)订一批重要节能标准、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落实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要求。

(二十五)强化执法监察。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发挥能源监管派出机构的作用,加强能源消费监管。2014年下半年,各地区节能主管部门要针对万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专项监察。环保部门要持续开展专项执法,公布违法排污企业名单,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信息,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依法查处违法用能排污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实行节能减排执法责任制,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八、落实目标责任

(二十六)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各省(区、市)要严格控制本地区能源消费增长。严格实施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责任考核,减排重点考核污染物控制目标、责任书项目落实、监测监控体系建设运行等情况。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节能减排降碳工作负总责,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地区,必要时请国务院领导同志约谈省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有关部门按规定进行问责,相关负责人在考核结果公布后的一年内不得评选优秀和提拔重用,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对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地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贡献大小给予适当奖励。 (二十七)落实重点地区责任。海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节能降碳目标完成进度滞后的地区,要抓紧制定具体方案,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完成节能降碳目标任务。云南、贵州、广西、新疆等减排工作进展缓慢地区,要进一步挖掘潜力,确保完成减排目标。强化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污染减排,尽可能多削减氮氧化物,力争2014-2015年实现氮氧化物减排1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年能源消费量2亿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地区和东中部排放量较大地区,在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前提下要多作贡献。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对年能源消费量30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市县实行重点管理,出台措施推动多完成节能任务。18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要争取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或到2015年超额完成目标的20%以上。低碳试点省(区)和城市要提前完成“十二五”降碳目标。

第4篇:企业节能减碳措施范文

    关键词:节能减碳产业;节能减碳;温室效应;温室气体;能源节约

abstract:scientific evidence of climate change puts the reality of human-induced global war- ming beyond any doubt. various innovative industri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develop techniques and markets addressing global warming. th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re subsequently induced by the act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reduc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the scope of these industries relating to energy saving and co2emission reduction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saving materials; the fabrication of facilities and products; the integration service of ener- gy system; the cert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 servic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arbon asset. the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for ghg-related industries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strategies for promo- ting these industries.

    key words:ghg-related industries;co2emission reduction and energy saving;global war- ming;greenhouse gases;energy saving

   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所引发的全球暖化及气候 变迁现象,似乎比过去的预估发生得更快、更显著.

    但由于国际间对于后京都议定书时期管制执行架构 之共识不足,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并没有签署有约 束力的任何协议,最后达成所谓“认知哥本哈根协议 (copenhagen accord)”,系由美国、中国、印度、巴 西、南非五国最后磋商的共识,并未得到所有与会国 的支持。协议支持应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下之 观点,但并未明订具体之减量目标,但各方的底线已 大致浮现,有助于营造未来后续谈判、甚至达成协议 的气氛.

    由于全球暖化议题影响涵盖的层面相当广泛, 与能源供需、产业发展之关连性相当高,这几次气候 变迁纲要公约会议有许多讨论议程,都与经济工具 相关议题有关,许多国家都将投入大量资源以积极 推动节能减碳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粗估未来每年需 投入全球暖化减缓与调适之经费约为总生产毛额的 1%以上,亦即未来应对全球暖化可能需要 约每年4,0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投入[1]。其背后意 涵隐现着未来在全球节能减碳领域的庞大新商机.

    以韩国为例,将推动绿能产业与温室气体减量合并 为绿色成长基本法,成为韩国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 目标。因应全球暖化议题的急迫性及各国政府的积 极推动,国际间对于科技及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已 有大幅变化。各种形式之节能减碳科技的发展相当 快速,整体而言,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包括交通、 住家、商业、产业等部门)仍被认为是主要对策,而低 碳能源、碳封存技术已逐渐进入实用阶段[2].

1 国际间节能减碳相关产业之发展趋势 针对全球气候变迁冲击,各项节能减碳相关创 新技术及推动策略相继发展,其中节约能源技术以 及高效率产品之应用推广,为其中发展之重点。因 此有关节能减碳产业是藉由材料替换或改良、制程 设备改良、制程系统整合以及节能产品之应用等方 式,达到减少节能减碳目的之产业,在此定义下所衍 生出的产业范畴可以大致分为节能材料、节能设备 及产品、系统能源整合、节能减碳验认证及碳资产管 理等。本文针对节能减碳产业在国际间发展现况进 行汇整,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1 节能材料 随着节能减碳意识的高涨,许多产业纷纷投入节 能、绝热及高热传导效率材料的研发。节能建筑材料 为节能材料产业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建筑外壳材料之 发展应用重点包括:轻质隔热外墙板,隔热涂料,玻璃 透光/隔热涂层以及调光薄膜等节能建材。美国为建 筑外壳涂料发展之主要国家,其白色及浅色系隔热涂 料之节能特性已被列入美国“能源之星”之产品要求; 窗户组件主要包括玻璃以及窗框,一般搭配隔热贴膜 以达到隔热的需求。除此之外,高散热效率材料以及 高效能组件材料亦需研发,高散热效率材料是用来替 换制程中各项设备之散热材料,以增进散热效率;而 高效能组件材料则可以增加各项组件之能源使用效 率,以达到有效节能的效果.

    应对全球暖化之材料研发产业目前尚属于已发 展产业,要推动该产业的发展,需先整合现有研究成 果,积极研究如何提升各项材料之性能,并针对新开 发之节能材料进行环境测试,加强各项材料之推广 运用,同时配合各项节能技术的发展,以达到节能的 目的.

    1.2 节能设备及产品业 节能设备及产品可提供制程耗能之改良,以提 升能源使用效率。工业制程设备(如马达、锅炉及冷 冻空调)所占耗能量远高于其他项目,其中又以转动 马达所需耗电量最大,用电约占工业部门之64%~ 70%.

    马达为工业主要动力来源,用于帮浦、空压机、 风机等多种转动机械设备。国际能源署(iea)[3]估 算马达系统之改造,节能潜力可达20%~25%。因 此若能全面提升马达能源使用效率,将可大幅节能.

    目前已将马达效率纳入强制管理的国家和地区包 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台湾等,其高效率马达 之普及率(37%~70%)较未纳入强制性管理国家之 普及率(如欧盟、巴西及日本等,仅1%~15%)高出 甚多.

    冷冻空调设备及产品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从冷冻空调器具制造业、中央空调主机以及系统设 计施工、工厂与建筑的通风、高科技制程环境所需的 无尘无菌室、产业制程所需的冷冻技术乃至电子产 品散热所需的微型冷却系统均属于冷冻空调的范 畴,因此冷冻空调势必会朝节约能源以及提高能源 效率的趋势发展,各项散热及温度控制技术亦相应 而生,以达到有效的设备节能的目的.

    国际能源署[4]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照明用电 占总发电量19%,其中住商照明用电占总照明用电 的74%。全球照明节约能源潜力约为37%~57%.

    白光led技术运用于一般照明可有效省电且使用 寿命长,可取代低效能的白炽灯和荧光灯,将为未来 一般照明市场主流[5].

    1.3 系统能源整合 系统能源整合产业可积极整合冷冻空调、压缩 空气、热能与燃烧、电力及照明、远程监控与预知维 护保养等技术,提供节能改善、策略分析及系统规划 评估,并针对各设备系统效率之改善、系统之监控、 维护及调整、适当规格之选择以及电力质量之改善 等方式,协助有效利用能源、提升机组效率.

    1970年代能源危机后,整合型的能源技术服务 业(esco)应运而生,主要提供能源用户诊断咨询、 改善评估、设计及节能改善工程等,并对节能绩效给 予保证、量测与验证。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40个以 上国家积极推动能源技术服务业,政府的积极推动 是能源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诸如要求公 共部门节能,使政府成为能源服务产业最有规模经 济效益的客户;订立节能相关规范与配套措施;提供 奖励或财务补助措施等[6].

    1.4 节能减碳认证 目前在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认证工作,主 要依据系参考包括政府部门之法规规范、联合国气 候变化纲要公约及ipcc指引、iso 14064及14065 等国际温室气体盘查系列标准、温室气体盘查议定 书(ghg protocol),以及国际间许多产业团体与非 营利组织所开发之相关盘查方法。因此温室气体认 验证需熟悉各项相关规范内容,以提业温室气 体之登录、盘查及查证以及各项方法论之拟定及撰 写之协助,作为其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减量计 划与提出相关报告的参考.

    国际间也发展出

的各类能源效率标章,大致可 分为三大类:认证标章(endorsement labels)、比较 性标章(comparative labels)以及信息标章(infor- mation-only labels)。认证标章属于认可标志,设 定特定的能源效率标准(通常以市场能源效率前 15%~20%之产品型号为门坎),针对符合或超过此 标准之产品授予标章;比较性标章是指提供相关信 息,以利消费者将特定型式之产品与市场相似型式 产品进行能源效率之相对比较,通常为法规强制性 之规范;信息标章则仅提供消费者产品之能源消费 量、能源效率指针等数据,产品间之能源效率比较则 由消费者自己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欧盟各国则启 动绿色能源认证,评估并认证再生能源发电是否满 足规范。透过绿色认证的建立,以区分再生能源发 电的电力与其他来源之电力。产业未来要进行相关 能源效率标章申请文件的撰写及能源效率的查证 等,都需要相关服务的协助.

    1.5 碳资产管理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温室气体的管制与交易俨 然形成新的探讨热潮。若企业可以通过国际间认可 的弹性减量机制,自国际上获得资金和技术,进行节 能减碳工作,温室气体减量将成为有价值且可交易 的资产[7]。碳资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温室气 体减排项目的潜在效益,以期协助产业开发其在碳 市场的潜在价值、规划执行项目所需的资金来源、取 得温室气体减排认证(cers/vers)以及出售温室 气体减排认证等[8]。碳资产管理业务范围可包括: 国际碳资产交易、碳资产规划等服务项目。国际碳 资产交易的部分,可协助业界进行温室气体交易策 略,寻找与筛选最合适的减量项目,进行实地核查并 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协助完成温室气体减 量采购协商等服务。此外碳资产规划则包括协助温 室气体减量项目方法学撰写、碳市场投资的风险评 估,协助进行碳市场开发策略的制订,协助建立关于 碳市场的操作能力以及投资咨询至购买cers的服 务等.

    2 结论 鉴于温室效应对于全球各地气候变化的影响已 经相当明显,人类开始体会到,唯有确保环境生态资 源的稳定,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因此 必须同时考虑并选择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节能减 碳相关产业多属新兴产业,建议负责相关产业发展 的政府单位应确实评估节能减碳相关新产业之发展 潜力,确定发展对象,擘划出因应节能减碳议题之产 业发展策略及措施.

    参考文献: [1] climate capital network.csr news-climate capital network launches global market for climate change investments[db/ ol].http:∥csrwire.com/news/11435.html,2008.

    [2] 林唐裕,吴再益,梁启源.发展减温产业之潜力及其对总体经济之影响[r].台北: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2006.

    [3]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08[m]. france: oecd/iea, 2008.

    [4]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8[m]. france: oecd/iea, 2008.

    [5] 李丽玲. led照明技术及标准发展现况[j].能源报导月刊,2008(6):20-22.

    [6] 吕锡民,陈发林,张忆琳.由美日节能成功案例规划台湾未来节能策略[j].能源报导月刊,2007(7):14-16.

第5篇:企业节能减碳措施范文

【关键词】“十二五” 发展时期;节能减碳;目标选择;实施策略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需要从自然中不断获取能源、物质来实现的。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能源危机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思考的问题。在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能源的消耗已经在急剧增长,尤其是进入2000年,缓解能源物质的紧张局面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思考的问题。2011年,我国进入“十二五”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保护环境工作、节能减碳工作也同样重要。为此,国家相关部门综合我国实际国情,制定我国“十二五”发展时期“节能减碳”目标,并针对目标制定一系列的实施策略,以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环境、能源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能够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步入世界强国之列。

1 简述“十二五” 发展时期我国节能减碳的必要性

首先,经济的不断增长,使国内的能源消费量急剧升高,一旦能源出现枯竭危机,那么,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控制我国过快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这样,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国内生产总值将科学、合理、稳定地增长,一方面有效地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降低能源的消耗量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形成三赢的局面。

其次,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人们对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等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当人们认识到节能减排可以净化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生活品质时,就会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行列中,以满足自身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因此,国家在“十二五” 发展时期制定节能减碳目标,实施节能减碳措施,是符合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要求的,这也是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保证。

最后,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乡村逐渐向着城市化发展,城市逐渐向着工业化发展,大量的高耗能工厂被建立起来。这些工厂在为人们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大量地消耗了能源,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国家在“十二五” 发展时期制定节能减碳目标,科学、合理地实施节能减碳计划,以促进工业化的稳定发展。

2 “十二五” 发展时期我国节能减碳目标的选择

在“十一五” 发展时期,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十一五”的工作任务,有效控制了能源的消耗量,使提高同等国内生产总值所用的能源,同比下降了近20%,实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能源消耗量的目的。但是,在“十一五”的任务规划中,并没有详细地制定“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任务目标。虽然我国“十一五” 发展阶段,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是还应该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以后的工作重点。因此,在“十二五”发展时期,我国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国情,科学合理地制定节能减碳目标,以有效地、有计划地稳定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信息,我国“十二五”期间选择了以下内容作为节能减碳的任务目标。与“十一五”发展时期相比,在“十二五”发展阶段末期,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5%---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4%---2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7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提高GDP能源消耗下降16%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另外,“十二五” 发展阶段工作任务中,还明确了主要污染物控制总类,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氨氮化物和氮氧化物。

3 “十二五” 发展时期我国实现节能减碳目标的策略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物质的消耗以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也在不断增加,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上的。经济的发展越快,所消耗的能源与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量越多。因此,我国在“十二五”发展阶段,必须根据节能减碳目标,积极实施节能减碳策略,以实现降低能源消耗、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最终达到经济、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首先,国家司法部门加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我国实施“十二五”发展阶段的节能减碳计划,是需要有一定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为基础的。这些政策与法律法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国内企业参与到国家建设与节能减碳工作中的热情,提高对节能减碳工作的认识,约束国内企业与人民群众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使用不科学的工具,造成对能源的过量消耗以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超标的行为。这样,全民在政策法规等刺激、约束下,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节能减碳工作中来,将有效促进我国“十二五”发展时期的节能减碳目标的达成。

其次,地方政府提高节能减碳认识,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合理制定节能减碳小目标。一般来说,我国地方的发展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对节能减碳的认识也就不同。一些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政府主要将精力用于发展经济上,那么,他们对节能减碳目标的达成程度就有所不同。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针对各省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将节能减碳目标进行分解,适当规范实施策略,并给与一定技术上的支持,明确地方节能减碳目标与实施路径,使地方政府能够将节能减碳工作与促进经济发展、GDP增长率有机地联系到一起,最终实现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节能减碳目标达成的目的。

最后,全面考虑实施节能减碳策略的影响因素,降低节能减碳工作成本。节能减碳目标的达成,需要由一定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投入,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将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全面考虑在内,不能简单地执行“十二五”发展时期对节能减碳工作的命令,要考虑其弹性空间,在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降低节能减碳成本,提高效率,达成节能减碳目标。

结语:

总而言之,节能减碳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十二五”发展阶段,国家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国情,从各个层面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节能减碳之间的联系,制定符合国家实际情况,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节能减碳目标,积极进行节能减碳技术的创新,并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实施节能减碳策略,以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缓解国家能源紧张局面,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能源基础。

参考文献:

[1] 侯艳丽,李晶晶,杨富强.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J],中国能源,2011,(33).

[2] 施明融.关于上海市"十二五"期间节能工作和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上海节能,2010,(01).

[3] 郭向楠,郝前进.以碳交易市场促进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J],中国环保产业,2011,(04).

第6篇:企业节能减碳措施范文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法规强制下的考评标准缺失

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节约能源法》,而后相继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一系列针对制造产业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1999年~2002年间制造业的碳排放量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且增长较为缓慢,但自2003年后增长态势明显且增长幅度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政策法律以及规划规定在执行层面缺乏明细具体的做法及行动指导,可操作性方案的缺失影响了现有的政策法规的效果。我国虽下达了制造业节能减排的硬性指标,但并未形成可量化的低碳考核和低碳指标评估体系,使节能降耗指标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缺乏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员对能源统计、节能减排目标的综合性考评。为激励制造业自愿实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现有的很多政策措施虽然也涉及到税收优惠、补贴等奖励手段,但却没有明确具体的奖励方式与程序。此外,低碳考核结果未及时反馈,不利于行业内部的信息披露及行业之间低碳绩效的竞争。

(二)缺乏细化和系统的产业化指导

我国制造业各子行业间由于在装备技术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原料使用等方面的不同,创造一单位产值,碳排量相差悬殊,但由于我国尚未形成针对不同制造业各子行业的碳排放细化措施,对高碳排放的行业缺乏重点控制和约束。另外,我国制造业使用的能源结构单一,大多是以煤炭、电力和化工原料为主,这些能源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而能源系统的其他节能潜力、资源和余能回收利用等未被挖掘;同时,由于制造业的产能和设备落后,缺乏系统和规范的低碳产业化指导,能源效率尚未在整个制造业中形成。

(三)低碳技术合作及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低碳技术主要应用在制造加工、制造转化、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3个主要领域,已建设了一大批示范工程,个别技术甚至已领先于国际水平。但要进一步挖掘技术减排的潜力,除了技术本身能源使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减排成本的降低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碳技术的推广与创新应用程度。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之间技术交流及合作较少,低碳技术在行业之间存在信息缺口,缺乏外化途径。同时,由于制造业各子行业对减排技术的认知、识别、选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低碳技术的引入及创新应用能力不足,造成了其减排潜力和减排效果的不确定性。

对策建议

(一)制度建设层面

1.健全制造业低碳发展能力保障。成立专门的制造业节能减排工作小组,健全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工作机构,针对制造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规划、部署,对重点制造业进行能源统计、对制造业节能目标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等具体工作。加大低碳能力建设、节能减排评估人才培训力度,为确保高耗能行业节能效果,增强节能收益,降低节能项目实施风险等提供专业人才保障。

2.建立制造业低碳监管制度。为形成严格的制造业低碳监测监管机制,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该部门不仅负责对制造业高碳行业的碳排放量进行数据统计,而且应根据相关碳减排标准,监督其整改过程并实时对整改情况跟踪监测。此外,还可以由社会各界人士在市、区设立制造业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协助政府对企业节能减排进行监督。企业对自身的减排工作应主动向政府进行定期、真实地汇报。

3.建立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首先,分行业建立低碳考核评价体系。制造业作为高碳排放业的一部分,其内部划分的多种行业又具有各自的排放特征,可以针对制造业中A类、B类、C类行业的具体情况,设定不同的减排目标,并对其中重点耗能行业即A类行业及企业实施硬性的低碳考核和进行严格的低碳指标评估。要根据制造业各子行业不同的性质和规模,结合以上的碳排放量化指标制定完善低碳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准确地对制造业进行低碳考核与评价。其次,建立综合的低碳考核评价体系,不仅仅是从低碳方面对其进行考核,而是对其经济指标与低碳指标进行双向考核,指导制造业整体达到经济绩效与低碳绩效的平衡发展。

4.完善制造业低碳奖惩措施。根据《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对评价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和完成等级的行业,由相关部门予以通报表扬,并进行表彰奖励。对评价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的行业,予以通报批评,一律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不给予国家免检等扶优措施。可以通过对碳排放超标的产品征税而使行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可以借用英国的碳基金经验,将碳税用于投资方面,以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而对于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的行业,应在评价考核结果公告后一个月内提出整改措施并向相关部门汇报。

5.实现低碳绩效反馈常态化。在对制造业各子行业进行碳排放统计的基础上,结合以上碳排放量化指标和低碳考核评价体系,对行业的低碳绩效进行定期反馈。不仅仅是将低碳考核的结果反馈给接受考核的行业,更是反馈给制造业中的其他行业以及消费者,让同行业内的各子行业间形成竞争趋势,让消费者了解其低碳发展情况,在竞争和监督的双重作用下促使各子行业进行节能减排。

(二)产业发展层面

1.制定制造业低碳发展战略。依据“十二五”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对制造业整体的低碳发展进行战略部署,从制造业作为碳排放的重点治理的工作需求出发,结合国家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等,加快制定制造业低碳发展方案和行动路线图,形成具有系统性及可操作的制造业低碳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从整体上把握和推行制造业的低碳发展。

2.调整和优化制造业的能源结构。加快制造业的能源消费结构从以传统煤炭为主向石油和天然气转变,从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转变,通过对制造业能源结构的调整,促使其向低碳能源方向发展。

3.促进制造业低碳转型升级。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制造业的具体情况,大力发展循环模式的可再生能源建设。同时,积极发展对经济社会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的制造行业,超前部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行业的发展,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培植符合产业成长规律和成长空间的新型环保产品。

(三)技术提升层面

1.构建低碳技术交流平台。安排资金,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分行业在国际、国内选择具有代表性制造业节能减排技术,组织专家队伍,选定部分典型企业予以推广实施。另外,应当将相关的高碳制造行业加以分类,把具有相同业务内容的行业联合起来,构筑行业联盟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以弥补信息缺口、提供信息交流,实现低碳信息资源的共享,有效应对国际低碳政策的影响,同时,促进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协同研发,降低低碳发展的成本和风险。

第7篇:企业节能减碳措施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财税政策 经验

发达国家在低碳环保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并且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财税政策促进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概念源于英国,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将清洁能源和能源效率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能源科技和政策革新,实现节能减排以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以及达成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对国外先进财税经验的分析借鉴,可以给我国的低碳财税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此在节省更多人力财力的条件下取得更好的效益。

一、发达国家碳税征收政策的经验借鉴

(一)低碳经济下发达国家征收碳税的具体措施

为了实现低碳减排的发展目标,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税收征收手段,以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这些国家主要的征税对象为高碳产品和高碳资源,提高这些产品和资源的成本曲线,以此减少其下游产品的消费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征收碳税是节能减排中最主要的政策手段。目前,世界上已经实施碳税征收的国家有意大利、荷兰、瑞典等,一些国家虽然没有直接征收碳税,但将碳税的征收内容包含在其他税收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

世界上最早实行碳税且实行碳税国家最多的地区是北欧。上世纪七十年代丹麦就开始征收能源消费税,并且在随后对家庭和企业征收碳税。丹麦在1996年也引进了一个包含二氧化碳税和能源税等的新税种,这种税收推行初期的税率较低,此后经过推行阶段的几次上调,企业供暖的二氧化碳税率在1999已经达到100欧元每吨。根据丹麦能源部统计,在推行碳税政策后整个国家的能源行业的CO2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趋势,1990年排放量在5200万吨以上,至2005年已经减少到4900万吨左右。德国在荷兰之后引入碳税,同时增加了天然气和矿物质等生态税。

(二)低碳经济下实施碳税的启示

1、提高国家经济水平

实施碳税的国家如果想进一步推动工业化进程,必须将国民经济水平提高到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现阶段的国民经济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推行该项政策。

2、逐步增加政策强度

从各国经验来看在碳税征收初期,一般碳税的税率都比较低,并对能源密集型产业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或者返还,避免税收政策短期内对企业的巨大冲击。在税收推行中期,可以适当提高税率,对企业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3、保持税收平衡

碳税制定和推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缓气候变化,并不是单纯为了增加国家税收。因此在征税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适当返还部分税收给纳税者。例如,可以减免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障金等,但保持企业和个人的总体税负不变。

二、发达国家低碳补贴政策的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低碳补贴政策的实施策略

1、针对生产者的补助政策

德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实施了一系列针对生产者的补贴政策。为确保可再生能源的主体地位,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并且通过补贴的方式制衡了可再生能源成本过高的问题,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发展。德国也确立了天然气优先的原则,授予管道运营商优先输送天然气的权利,并根据天然气的价格标准确定市场价格,以明确补助金额的范围。美国也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一些风能电能等项目进行了财政补贴,并且随着通货膨胀率不断调整补贴金额。

2、针对消费者的补助政策

发达国家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在汽车、房产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低碳补助政策。美国在2011年底对使用柴油汽车和混合动力的汽车消费者返还了3000美元以上的税收。美国在推行节能环保建筑减税政策的同时,也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建筑。规定如果新建筑的节能标准达到国家标准的50%左右,就能获得不高于3000美元的单套房屋低税收奖励,同时美国也减免了使用节能住宅设备居民的部分税收。目前欧洲大部分国家也对使用热水器等取暖设备的用户提供了高于30%的税收补助。下表为欧洲国家节能取暖设备的免税制度。

(二)低碳经济下实施低碳补贴的启示

低碳补贴应该运用扩张的形式,起到刺激低迷经济的作用。特别是在传统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的时期,政府推行低碳补贴政策,能够有效推动低碳企业的发展,预防国家的整体经济衰退,以此获取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中下游生产者和消费者应该是补贴的重点对象。生产者和消费者补贴分为下游产业和中游产业。根据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汽车、家电等下游产业的最终需求决定了该行业的兴衰,所以采用补贴消费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中游产业如果有相同质量的产品,补贴的对象应该以生产者为主,鼓励生产者多使用各种节能减排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如风能、太阳能等。

三、结束语

政府低碳政策的扶持力度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国家应该将低碳技术研发、低碳税收政策的经济性作为关注重点,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的碳税政策经验,实施低碳财政补贴并积极鼓励新能源技术创新,充分掌握各种低碳技术的应用前景,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满洪,贺震川.低碳经济视角下国外财税政策经验借鉴[J].生态经济,2011(03)

第8篇:企业节能减碳措施范文

关键词: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今世界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是密不可分,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充分发挥其技术支撑作用,为服务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积极贡献。城市圈建设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划时代改革创新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1 实施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

目前,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2 实施节能减排的条件

2.1 节能减排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想要节能减排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就要突出“长远性”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体制,节能减排必须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常抓不懈;突出“系统性”构建资源循环利用长效机制;突出“创新性”建立推动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的优胜劣汰机制;突出“自主性”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而且当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必须满足的土地、环保、节能等“六项必要条件”,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制定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2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

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减少小锅炉和私自乱建违建的锅炉,一些企业私自排放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原因,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对节能减排目标未完成的企业,加大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的力度,限期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方案,制定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2.3 强化能评环评约束作用

在城市发展中工业发展占着非常大的比重,工业化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是导致气候环境变差的原因之一,所以作为第三方环评机构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应当完善能评管理制度,规范评估机构,优化审查流程,暂停不达标企业新建高耗能项目的能评审查和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项目的环评审批,进而严格实施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所有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能效水平和排污强度必须达到国内环境监测标准,才能予以审核通过。

2.4 提高认识,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实现

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低碳发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门或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政府、企业、学校、个人都应提高环保意识参与其中,为节能减排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做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贡献,为了更好的明天和美好的生存环境做出努力。

3 实施节能减排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3.1 节约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

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减少煤炭的排废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节约能源,减少碳基能源消耗,对实现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3.2 低碳减排减缓温室效应的产生气候变化

将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温室效应的直接灾难性后果是全球气温升高,地球日益变暖,海水受热膨胀,两极冰雪部分融化,海平面上升,所以低碳减排能削减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而低碳经济正在逐渐步入历史舞台。很多国家着力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制定新的能源政策,倡导低碳经济,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就是为了将排放的污染物对大气的伤害减少到最小。

3.3 节能减排事关可持续发展

在 2014 年监测的 523 个城市中,空气质量低于二级标准的达1/2 以上,居住在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人口达城市人口的 2/5。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据有关部门证实,如果以世界人均水平为单位计算,我国除煤炭资源占 58.6%之外,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均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32%,水资源为 28%,天然气、石油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05%、7.69%。因此,只有节约资源才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第9篇:企业节能减碳措施范文

【关键词】 碳税 节能减排 税收制度

随着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的召开,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为促成全球达成气候减排协议,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50%,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尽管由于各方的争议最终未能达成有约束性的减排协议,但发展新能源技术和低碳经济却成为各国的共识。美国政府推出了“美国复苏和再投资计划”和《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英国于2009年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国家战略白皮书。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已得到政府与学术领域的普遍认同,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并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颁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可再生能源法》。

作为促进节能减低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碳税已开始在部分国家开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那么,什么是碳税?国外碳税是如何实施的?开征碳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如何从我国实际出发设计有效的碳税制度?我国在开征碳税过程应注意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

一、碳税基本问题概述

碳税是二氧化碳排放税的简称,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对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其最初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它与能源税以及硫税、氮税、污水税等一起构成环境税体系。碳税的开征是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日益增长和全球气候不断恶化的现实联系在一起,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碳税开征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二氧化碳征税使二氧化碳的生产与消费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以减少碳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第二,碳税是一种间接税。由于碳税是在生产或消费过程中征收,具有固定的税率,因此并不改变分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较小。第三,碳税具有调节作用。碳税作为一种调节税,能够发挥激励作用,促进节能,促使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以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发展,通过碳税征收所获得的收入还可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更多的人享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补偿。第四,碳税机制具有管理的方便性。由于税收有严格的征管制度与经验,只需做较少的工作就可以实现。第五,碳税机制具有价格可预测性。碳税直接影响价格,是可以预测的。而“限额―交易”计划则通过限定排放量来推动价格,而配额又会加强能源价格的波动,从而影响商业投资和家庭消费决定。

二、国外的碳税实践

碳税作为一种新型税种,已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碳税最早于1990年由芬兰开征,随后丹麦、瑞典、荷兰、挪威等国相继开征了碳税,美国、日本等国家也正在酝酿有关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税收制度。

全球最早开征碳税的国家是芬兰,1990年芬兰开征碳税,并相应降低了所得税和劳务税的税率,以减少碳的排放和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碳税的税率也不断提高,到1995年时碳税税率达到38.30芬兰马克/CO2。通过开征碳税有利地促进了芬兰的节能减排工作,据估计,1990―1998年间,芬兰因为征收碳税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了约7%。挪威政府自1991年起开始对家庭和部分企业征收碳税,但为了保证企业的竞争力,碳税的部分收益将返还给企业,一部分用于奖励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企业,一部分用于奖励用于解决就业的企业。挪威的碳税制度也取得良好的效果,据估计,碳税的开征使挪威工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20%左右,家庭机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约3%左右。瑞典于1991年对能源税体系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能源税体系以二氧化碳税和对燃料征收的能源税为基础,而且对燃料征收的能源税不与燃料的含碳成分挂钩。开征二氧化碳税的同时,一般能源税的税率下降了50%。为避免对于瑞典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工业部门的税率低于私人家庭,对于一些能源密集型的产业则给予进一步的减免。通过开征碳税,瑞典在1990―2006年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大大超过《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发达国家减排目标,而瑞典经济也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

总的来看,通过合理的碳税制度设计,以上国家在不减弱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取得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碳税的影响

关于碳税开征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分析与探讨。Goto(2005)通过一个简化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碳税对宏观经济和工业部门的影响。Floros和Vlachou(2005)研究了碳税对希腊制造业以及能源相关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碳税能够有效地减缓气候变暖。Lee(2008)分析了碳税和排污权交易对不同工业部门的影响,结果显示仅征收碳税对GDP有负面影响,若同时实施排污权交易则会拉动GDP增长。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高鹏飞和陈文颖(2002)通过建立一个MARKAL-MACRO模型研究了碳税对我国碳排放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发现碳税的开征将导致较大的国外生产损失,但存在减排效果最佳的碳税。张明文等(2009)利用1995―2005年我国GDP、能源消费和资源税样本数据,通过构建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分析了开征碳税对我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征收碳税能够提高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规模,同时对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具有抑制作用,但会扩大大部分地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收入分配差距。

总的来说,碳税的开征会在短期内会加重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必将促进环境状况的好转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通过设计良好的碳税制度可以将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四、我国开展碳税的制度设计

碳税的开征不仅会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会对企业和家庭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企业的竞争力和居民的负担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使碳税的开征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在借鉴国外碳税先进经验的基础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设计合理的碳税制度,要综合考虑碳税的课税对象、征税环节与纳税人、税率、税收优惠等要素。

就碳税的课税对象来说,由于碳税的开征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目标,其课税对象自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是,由于现阶段测量技术的不发达与成本问题,可以考虑将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的含碳量作为课税对象,等测量手段提升后再直接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作为课税对象。此外,为鼓励清洁能源的发展应用,对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减少的替代能源应免征碳税。

关于碳税的征收环节与纳税人,可以选择在生产环节上征收,即就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化石燃料的生产向生产企业征收碳税,生产企业再通过提高经石燃料价格的方式转嫁给消费者。也可以选择在消费环节征收,即以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费向消费都征收。两个环节的征收各有利弊,在生产环节征收可以实现税款的源头扣缴,减少偷逃税的机会,从而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额征缴;在消费环节征收有利于强化消费者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意识,但该模型也存在化石燃料消耗量难以掌握的难题。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开始阶段在生产环节征收可能更具操作性,可以降低制度运行的成本。

关于碳税的税率,显然需要从量征收并采取定额税率,并根据不同化石燃料的含碳量实施差别税率。就碳税的具体税率,需根据环保部门对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测算结果确定,并考虑其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及减少其危害的成本以及我国现行税制中对该种化石燃料征收的具体情况。此外,为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在碳税开征初期,税率不宜更高,对企业和个人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

关于碳税的优惠制度,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照顾能源密集型基础产业,尽可能减少碳税的开征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一些高能源的企业,如钢铁企业和传统电力企业,由于其自身的规律和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实施碳税过程中应对其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国外在这方面也有此规定,如芬兰对电力行业免税;瑞典对工业企业的碳税的征收优惠一半等。二是为鼓励清洁能源的消费和技术进步,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于政府规定的标准甚至能实现逐年减排的能源消耗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此外,为减轻个人和企业负担,对低收入人群和困难企业应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五、我国开展碳税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碳税的征收会涉及到很多方面,如企业和家庭的负担、企业的竞争力、产业结构的导向等,因此,开征碳税必然审慎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注意各方面的问题,争取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将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应注意从我国国情出发设计碳税。我国目前关于节能减排的约束主要是通过收费的方式征收,关于税收的规定较少且零星分布于资源税、消费税与增值税等规定中。因此,通过开征碳税将显著降低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但由于我国工业技术基础还较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因此,碳税的开征也会对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产生显著的影响。此外,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如果需要开征碳税,就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应采取差别税率,且初始税率也设定较低。而且通过碳税获得的税收收入应纳入一般财政收入,并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以降低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

应注意完善相关的碳税优惠减免政策。由于碳税的征收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因此会影响其在市场的竞争力。国外实施碳税的国家为此都制定了相应的减免返还等措施。不加重微观经济主体的税负也是其他在实施环境税过程中所奉行的原则。因此,在开征碳税的同时,必须有相应配套的碳税优惠制度,以免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实施优惠政策,使企业和个人等建立节能减排和有效利用环境的意识,鼓励企业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

尽管可以采取相应的替代措施,但碳税的准确实施涉及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测量,因此必须加强污染源的监测和相关的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先进的监测设施的构建。通过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和研发新型的监测设施,并在相关企业中进行推广,有助于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形成有效的监测,从而保证碳税的准确有效实施。

最后,为保证碳税的开征达到预期的结果,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公众基础,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应起到应用的推动作用。通过积极宣传,使公众明确碳税的概念、目的和主要内容,以获取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加强与企业以及非政府部门的合作,以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并与其建立良好的互动,潜移默化地改变企业和个人对节能减排的态度,从而推动碳税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崔军:关于我国开征碳税的思考[J].税务研究,2010(1).

[2] 李伟等:关于碳税问题的研究[J].税务研究,2008(3).

[3] 王晶:关于我国开征二氧化碳税的思考[J].税务与经济,2009(5).

[4] 魏涛远、格罗姆斯洛德: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