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光盘行动计划范文

光盘行动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光盘行动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光盘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档案;现状;措施

为了不被时代潮流所淘汰,档案工作者应尽快顺应社会和时代需求,在管理工作中也要与时俱进,抓时机,抢机遇,提升档案管理步伐,尽可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利用率和满意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有效结合。

本人在基层档案部门工作二十多年,对档案工作非常熟悉和了解,深知档案工作的繁重与繁琐。近几年,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力度加大等各种原因,涉及到水利,土地、房产、经济、财务工资等方面的档案查阅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有为社会团体组织服务的,有为个体服务的,总之是一个字“忙”,有时忙的一天连口水都喝不上,且效率底,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量之大,繁重程度可想而知。落后的管理方法,直接导致了服务质量,也是群众不满意的原因;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也到了火燎眉毛之即;是“互联网+”行动计划下的档案新常态,等不来,熬不得。

1 档案数字化的意义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个人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形成的,备查文字材料、图像、声音等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档案数字化是采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加工,将其存储在磁带、光盘等载体上并能被计算机识别的加工处理过程。加速档案数字化建设,能使档案利用起来更加准确,方便、快捷,使一部分已经解密的,对外可以公开的、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是档案信息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难以充分发挥,更难适应当代“数字化生存”的形势。实现档案原件数字化,对档案信息的现代化管理,使用和传播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满足社会各阶层对档案利用的需求。相对于纸质档案而言,数字化档案除了有存储量大、易保管,便于检索特点外,还可保存声音、视频、图像等动感功能。更清晰的还原历史原貌。

2 档案数字化的现状

1.不少基层领导不知是受专业所限还是急功近利所迫,普遍对档案认识不足,更不知道档案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对它隐性的经济价值认知不到位。总觉得档案不算什么,就是些资料而已,看不到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大凡在单位做档案管理的都是些老实人,远远不如管人事的和管财务的人员;对档案管理的投资更是少之又少,直接导致一些很宝贵的历史档案资料损毁严重,因为档案管理人员所处的位置尴尬,造成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借出去收不回来;很重要的科技档案不归档等等如此现象不是个案。提升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资金支持,领导重视档案的管理,支持档案工作,那么档案工作就能做好。因为软硬件更新发展很快,往往每隔几年就要更新换代,甚至更短,相比纸质档案而言,数字化档案建设投入的资金更多,所以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了档案服务工作的质量。

2.基层档案人员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档案数字化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较高的计算机技能和信息处理能力。而这些都需要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承担这些业务,我们面临的现实是能按照这个标准去工作的人很少甚至是稀缺。基层档案员大多是六零后和七零后,思想观念陈旧,计算机技术相对落后,对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知识非常欠缺,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需要。加大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为档案数字化建设奠定基础。

3.数字化档案存储的弊端是,信息易改、易泄露、易复制等问题,还存在网络病毒、硬盘损坏等均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尤其在网络上运行,更难以把握。

4.首先保持纸质档案原来的整理保管方法,电子档案双备份制度。纸质档案的优越性在于原始性、真实性、可靠性特点,档案的重要功能便是{证功能,纸质档案往往难以做到无痕迹的修改,人们遇上事时,往往会说:这“白纸黑字”你抵赖不了,纸质档案做为现在最广泛的记录载体,其所具有的凭证效力和法律效力是不可置疑的。但缺点也是很凸出的,纸质档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比如高温、高湿、强光、有害气体都会使纸张发生氧化反应,使纸张变得易碎,保存时间过长,字迹发生扩散,模糊等现象。

5.数字化档案的优越性在于能够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和储存量大等优点。电子档案一般存储在光盘和软盘里,在一些单位里,也许几张光盘就能完成整个档案的管理,这也就免去了所占有的场地,纸质档案的管理要耗费管理者大量的精力和劳力,所以说电子档案的优越性自然是十分明显的,便于存储,节约空间,不易损毁,易于实现远距离共享都是优越性的体现,还具备录音,录像等储备手段。档案数字化刻录成光盘至少一式二套,一套放入专用库房,每几年检查一次,发现信号丢失,立即进行复制或数据修复。

3 应对措施

1.建立和完善档案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副本异地保存。做到与网络断开,专人专管,采取加密、防病毒、防火墙等安全保密措施,确保档案高度安全。

2.做好档案宣传,让每个人都知道,档案与你的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把每年领导干部的考核纳入到档案管理的范畴;让领导充分重视,切实担负起支持档案数字化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及时购买或更换软硬件设备,确保档案数字化的物质保障。

3.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基层档案员的综合素质。档案数字化工作不仅需要档案专业知识,而且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技能。加大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重点进行档案基础业务,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培训;指导档案管理人员对各门类,各学科、各种载体的档案规范整理,严格标准;把档案工作做好做扎实。及时对一些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进一步推广,档案工作人员要固定,不要频繁的更换;注入新生力量也是非常重要,人才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根本,网络设计和硬件配置需要专业人才,设备维护和软件开发也需要专业人才,数据库的建立数字档案的管理同样需要专业人才,没有这些人才做基础,数字化建设要从规划变为现实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只能算是“纸上谈兵”。档案工作者,一定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吃的起苦,耐得住寂寞,尤其是年轻一代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在做好平时工作的同时,要挤出时间努力学习档案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跟上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各界服务。

参考文献

[1]科技档案管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档案保护技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3]档案管理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第2篇:光盘行动计划范文

为防范道路交通事故,保障夏季道路交通安全,**交警切实做好客运车辆驾驶人、“五小”车驾驶人、中小学生、农村群众四类人员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结合实际工作,落实有效措施,加强四类人员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全面提升交通法律法规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遵法守规,文明参与交通,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一、加强客运车辆驾驶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时刻紧绷安全弦。大队组织民警深入到辖区客运企业,与客运车辆驾驶人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通报近期全国特大交通事故,分析交通安全形势,深刻剖析事故发生原因,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吸取教训,增强责任意识,时刻绷紧安全弦。并通过采取上安全课、观看交通事故VCD光盘、事故图板等形式,加强客运驾驶人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客运驾驶人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主动做到不开超员车、超速车,病车不上路,疲劳不开车,安全驾驶,文明行车。

二、加强“五小”车驾驶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安全行车意识。一是通过民警上路巡逻执勤机会,采取现场剖析交通违法行为、讲解交通安全常识、开展警示教育的方法,加强“五小”车驾驶人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交通违法行为的严重危害,自觉抵制交通违法行为;二是充分发挥车管服务大厅等窗口单位交通安全宣传阵地作用,丰富宣传模式,采取循环播放交通安全宣传光盘、显示屏滚动播放交通安全宣传口号等方式,使车辆驾驶人在办理业务手续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三是针对“五小”车驾驶人多为农村群众的实际情况,狠抓农村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措施的落实,带动和推进“五小”车驾驶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切实增强安全行车意识,防范事故,保护自己。

第3篇:光盘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数字电视网络;广播型网络教育;现代远程教育

收稿日期:2006―08―25

项目来源:广西师范学院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经费资助:基于数字电视网络的广西网络教育平台研究。

作者简介:李珏(1967-),女,汉族,桂林市人,广西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国家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放在农村,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从而使1.6亿中小学生受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智力贡献。

一、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三种模式

模式一是教学光盘播放点:配备34寸彩色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成套教学光盘。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配备对象主要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确需保留的教学点,平均每点投资概算3000元。目前,人教社研制完成了小学各学科1~5年级教学光盘,共2000多个学时。这批教学光盘已经发至中西部地区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0多个县,共计1100万片。①

模式二是卫星教学收视点: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1~6年级所需要的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地接收优质教育资源,并同时还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配备对象为乡中心小学和村完小。每点投资概算1.6万元。

模式三是计算机教室:配备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其特点是除具备模式二全部功能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配备对象为农村初中。平均每点概算15万元。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自实施以来,我国各地已经建成7.8万余个教学光盘播放点,5.37余万个卫星教学接收站点和7504个计算机教室;2007年,计划建成11万余个教学光盘播放点,38.4万余个卫星教学接收点和3.75万余个计算机教室。①

二、广西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着力于教育质量和效益提高,与农村各类教育发展规划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与教师继续教育和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与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与教师继续教育和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围绕让优质教育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这一应用目标,广西从2003年开始计划用五年时间在1.5万所农村小学初步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并为2000多所农村初中配备计算机教室。而截止到2005年底,广西已经有59个县(区)的7100所学校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部完工,建设教学光盘播放点4013个,卫星教学收视点2369个,有452间计算机教室。②

与此同时,从2001年起,广西启动“校校通”工程③,计划用5~10年时间,使全自治区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师生能够与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具体实施包括三个阶段:2001年~2003年,城市的中小学和县城的中学将全部能够联通互联网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50%的县以下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站,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获取教育资源,有条件的城市高中和县高中将建有校园网。到2005年。县城小学,其他县以下中学全部能够联通互联网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乡镇中心小学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站,50%的城市中小学和县中学将建有校园网,建立以普通示范高中为主的多个教学资源基地。到2010年,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联通互联网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自治区级教育资源库。

三、基于数字电视网络、广播型网格教育的广西网络教育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实施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初步完成了天、地网合一的工程,完成了教育科研网的扩容建设,并且在西部地区实施了以卫星广播为主的教育手段。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适应学校和各类最终用户的要求;优质教育资源存在着结构性短缺,标准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限制了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息孤岛";东西部发展仍然存在明显差距;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等方面。笔者认为建立基于数字电视网络的广西网络教育平台,是遏制“信息孤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因为一方面,目前电视在家庭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126%,而电脑在家庭中的普及率仅为60%。这就意味着对广大农村中小学,用电视这一媒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成本底、普及速度更快,实现的可能性更大。在普通电视的基础上增加机顶盒就可以实现数字电视的传输、播放功能,只要有足够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就完全可能。另一方面,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为领导的中国工程院物理研究所的理论小组目前在网格教育方面做了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在理论、模型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他结合当今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播电视数字化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提出了采用大规模并播并存技术、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建立广播型网格教育系统的新概念。

参照李幼平院士建立的教育网格的模型,可以构建基于数字电视网络的大规模的教育平台的设想,其结构是按规模并行原则运作:

课程:可以容纳1000门以上的课程同时运作,每门课程按100学时估算。每学时又拥有30-50MB的信息规模,足以包容各种文、声、图、画和必要的视频。

空间规模:服务于整个广西甚至国内更多地方,包括网络条件好的城市(采用有线电视传输网络),也包括目前尚未通达有线电视与互联网的边远山村。(采用数字卫星电视传输网络)。

学生:学生数目没有上限,可以多到几万人,几十万人甚至上千万人,都不必增加基础设施的国家投资。

如此大规模的效果,是通过许多独立、并行的运作来实现的,1000门课程,每门课程都拥有直通家庭的24小时独立子信道。什么时候把什么内容传送给家庭,完全由课程自身决定,与平台无关。不同家庭的接入方式也是不同的,县市可以通过CATV(有线电视)或宽带局域接入,乡村可以通过“村村通"接入。至于每个学生学习时间、学习方式更是可以独立选择的。程度差的学生可以用较慢的速度,边问边学,接受课件超链接的细致辅导功能;程度好的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学业,并阅读附加参考读物。总之,不同的课程、地域和学生,独立并行,互不妨碍,用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去享用这个数字教育平台的服务。

2004年6月,清华大学力合公司通过卫星进行码分并播定比实验。④ 实验只利用DMB-S数十Mbps转发能力中的0.5Mbps,把0.5Mbps再划分为16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32kbps。每一个子信道分工传输一种文化传媒(一种报纸,一个网站或一门课件),看每24小时能把多少字节的文化内容无差错地送到全国各地。实验表明:在三遍以上重复广播条件下,每个子信道每天都能把超过100MB的多媒体内容无差错镜像落地。根据定比上推(scaling up)得知,每一个卫星转发器每天有能力把总数达100GB以上的文化内容无差错在全国镜像落地。

西南科技大学和绵阳九洲公司也在2004年度内完成了大规模码分并播研究的地面实验工作,证明用一种被称为“统一内容定位”(UCL)代码,可以有条不紊地把数千传媒整合在一个DMB载频上,地面用户可以用UCL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数量任意的部分传媒下载镜像。

这些信息表明:只要把当今的视频内容改为符合多媒体格式的报刊、网站内容,就可以克服数字鸿沟,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变成“报刊网站村村通”。数字电视也有播放广播的功能,而且国家也正在有计划、分阶段的推进数字电视的普及,数字电视网络平台的建设将进一步为广西农村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服务。

注释:

①祥鸿,运岳.切实做好远程教育教学光盘 让广大农村中小学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人民教育出版社,省略.

②广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惠及边远农村,gx.省略,2005-12-14.

第4篇:光盘行动计划范文

礼仪主持人-----2016年被国家劳动部新认定的新型职业

目前每年仅北京市就有12万对新人登记注册结婚,各种商务庆典更是多达10万多场次,而专业主持人却不足1000人。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北京麦克思畅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为您提供了全面的课程培训及市场解决方案,让渴望成长的您走向成功。

麦克思畅可以让您在业余时间收入丰厚;可以提供给您展示自己的舞台;可以提高您个人能力及拓展人脉的机会。

走进麦克思畅,您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让我们在最美丽、最感动、最精彩的时刻,与上帝共同见证并分享新人的快乐与幸福;与企业一起感受和体味成功时的喜悦。麦克思畅为有志成为主持策划人的朋友们铺设出一条“星光大道”,全力为您打造美丽事业、精彩人生。

二、及培训费用:

麦克思畅主持人培训中心面向全国招收热爱主持行业的有识之士,每期限招15人,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授课形式保证教学质量。

培训费用:

2600元。(包括:教材费、数份主持稿件、课程费、主持艺术照拍摄、个人mv、观摩课、背景音乐光盘、风格定位及包装、提高班、个人单独辅导、终身学习费、终身推荐主持、证书)。证书由中国文化产业联合会授权认证颁发,有很强的权威性,学习结业****合格就发给大家。

培训时间及学习方式

麦克思畅采用集中理论讲授+经典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现场实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不仅精炼细致、通俗易懂,而且专业实用。学习期间达到从陌生接触到独立上场主持的境界。

每期为两个月,64课时以上。每周周六到电视台、婚礼现场或商务主持现场观摩,周日全天授课,实行终身制循环式授课,随到随学,随缺随补。每月可以免费学习提高进修班,随时补充最新资源,让您的主持风格始终保持领先。

周六、周日下午2点到6点上课。

课程设置

1.潜能开发:激发自信,开发潜在的能量。

2.人生规划:时间规划,目标设定,制定行动计划,自我修正,坚持到底。

3.播音课普通话、声调、语流音变、播音发声、呼吸控制、口腔控制、情声气的结合;

4.语言表达处理稿件的内外部技巧: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即兴口语表达;

5.商务主持晚会主持、开业典礼、新闻会、展览会、生日庆典、舞会、宴会等;

6.婚礼主持现代婚礼形式、传统婚俗介绍、中式婚礼、特色婚礼策划、面谈技巧、现场角色安排、背景了解、主持词撰写、主持人注意事项、现场应对技巧、现场督导、背景音乐选择与赏析;

三、结业与签约

在学习结业****合格后,就可以颁发大家中国文化产业联合会授权认证颁发的、权威性很高的主持人证书。考核合格者可成为北京麦克思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主持人。考核优秀者可成为北京麦克思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高级签约主持人。

本公司下设婚庆部、商务部,60家加盟店,同时全国有百余家合作公司,负责您的婚礼和商务方面的主持推荐工作。凡与公司签约以及成为会员的学员,均可推荐至20家以上庆典公司,进行各大婚礼庆典、商务庆典的主持活动。

第5篇:光盘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 工作过程;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1-0062-04

在远程教学环境下,职业教育如何结合成人在职学习者和工科课程的特点,运用现代远程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进而系统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是目前远程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课题。本文在探索远程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的基础上,以机电工程类专业中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探讨远程教学资源设计与建设的一般规律。

一、远程教学资源设计的要点

(一)资源内容情境化和行动化的构建

完整学习过程的目的在于获得对事物处理时的完整性行动。情境化和行动化的教学设计有利于促进整体性学习过程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在与学习内容进行主动或互动的交流中,将新的信息和反思与自己已有的行动能力联系起来,并在不同的领域中扩展其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信息的获取、概念的形成及观点的建构总是与通过行动获得的经验紧密相关,行动导向的教学更加注重范例性、生成性、发现性的学习原则。对应教学资源内容的构建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法均是基于目标化的工作过程情境化和行动化的构建,它们均注重对行动计划、行动过程、行动结果的反思[1]。

(二)知识传授与媒体类型的关系

教学媒体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教学资源的建设离不开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呈现。根据一般工科课程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6类知识模块进行资源的设计。研究表明,不同媒体对不同知识类型所产生的功能大小是不同的,所以在课程的不同知识内容中,将不同特性的媒体与知识模块相融合,合理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并在系统中有机地融合,形成优化的教学资源系统结构,如表1所示。

每一个知识模块可以用不同媒体呈现,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建设采用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根据课程性质、学习者特征、教学模式等对其进行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合理搭配,优势互补,从而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2]。

(三)学习活动的交互性和反馈功能

学习活动是以文字教材为枢纽的,针对阶段性特定学习目标,为学生自主学习搭设的由若干学习步骤及资源加工运用所构成的学习支架。系统化、步骤化的学习活动设计具有知识技能综合化的特征。当学习活动将学习目标进一步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目标时,学习过程所体现的交互性和具有的反馈功能将成为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换言之,无论是运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与媒体形成互动学习的人机交互,还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和协作形成的人员交互,其有效性均取决于学习活动反馈的自身感悟和自我检验。

二、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设计

(一)学习领域设计

学习领域的设计必须把握工程视域、结合工程实际,要以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确保学习领域设计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出职业性、科学性、先进性,同时符合工科远程教学的规律。

学习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课程构建是将典型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处理,使其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过程的要求。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将学科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便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习领域设计的基本结构如表2所示[3]。

学习领域的考核应以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理论为依据,加大实践教学考核比例,提高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考核的地位。考核分为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职业岗位实训两个考核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围绕专业领域核心技术能力考核,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融为一体,采用纸质考核与远程计算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第二阶段主要进行岗位综合实践考核,结合工程实际考核学生的实操技能。

(二)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设计是学习领域设计的抓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原则。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情境设计,是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进行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远程教学环境结合在一起。既要突出真实性,又要突出具体性;既要设计情境性学习资源,又要体现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境性。依据情境自身的属性由原来的“文字表述的课程目标”逐渐转变为“以学习活动为载体表述的目标”,从而促使学习者在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基础上,融入阶梯式的学习活动设计中,感知和体会学习内容。因此,基于学习情境设计的学习活动构建是远程教育环境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学习情境的学习要求,设计一体化的远程教学资源,充分应用多种教学媒体构建合一化的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形象、生动、直观的动态交互式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在自学、互学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远程教学资源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三、远程教学资源设计案例

作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核心技术基础课程之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具有涉及面宽(包括电路分析、电机与电气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4个模块)、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为使描述更趋具体化且具针对性,在此以电机与电气控制模块为例。电机与电气控制学习领域设计如表3所示。

情境与知识融入的设计要注意两点:其一,二者的耦合是基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所构建的“身临其境”的虚拟教学设计,立足于“来源于实际,还原于实际”;其二,运用现代信息化远程教学资源,虽然可以加快学习的进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物化教学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虚拟教学设计必须与具备的实物教学设备相对应。图2为本课程教学媒体示意图。基于内容特点,电机与电气控制模块涉及的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视频教材、学习软件、学习光盘等。

仿真分析和自测练习均为交互式设计,前者可在虚拟器件选择、组装基础上,通过虚拟仪器在电脑屏幕上完成控制线路的设计、调试;后者包含多种体现不同学习程度的模拟自测题,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学习进展检测学习效果。

文字教材是多种学习媒体运用的枢纽,通过阶段性穿插于教材内容之中的学习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活动步骤以媒体标识符引领展开。以时间继电器控制的顺序启动线路设计为例。步骤1(教材):阅读教材中顺序启动控制线路内容。步骤2(光盘):通过视频教材中的动画演示加强理解。步骤3:理解设计要点并绘制控制线路示意图,见图3。步骤4(软件):在电脑上打开学习软件,按照控制线路图要求,从元件库中调用元器件生成实验电路。步骤5(软件):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观察控制线路运行情况,验证设计是否正确。步骤6(软件):更换时间继电器,再行观察控制线路运行情况,从而掌握时间继电器控制线路的设计技能。

四、结束语

全媒体教学资源的设计与运用是远程教学发展的方向,但成人在职学习的不确定性以及边远地区学习环境的特殊性限制了教学资源的应用。因此,相对独立的媒体资源的配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此外,上述多种媒体的设计是组成网络课程的核心,在整理和编排的基础上,设计适宜的导航和链接即可形成网络课程。

参考文献:

[1]夏喜英,邢玉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职业技术,2009(7):17.

[2]陶水龙.工科远程教育模式建构[M].第二版.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338-343.

[3]程素琴.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认识[J].贵州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41-44.

Research on Design of Distance Teaching Resources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NING Chen, LIU Ya-qin, SUN Zhi-juan, LI Xi-ping

(1.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Bejing 100039;2.Development Center for Mechanical Industry Education, Beijing 100823, China)

第6篇:光盘行动计划范文

河北省文化厅 文化惠民

1995年初,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文化下乡”的工作构想,组织开展了“十下乡十进村”活动,拉开了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序幕。2005年,省文化厅先后为石家庄、衡水、廊坊、保定、张家口、沧州等地数十个县、乡镇送去书刊3万余册,编印致富信息近万份。2006年河北省图书馆给省级贫困县、边远山区县乡图书馆(室)送去近3万册图书和电脑设备。2007年省文化厅加强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省心连心艺术团全年下乡演出不低于120场,其他戏曲院团不低于60场,继续举办“太行情、老区行”、“共享新文化、共建新农村”等品牌文化活动,加快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河北省卫生厅 健康的保障

河北省卫生厅制订了系统的对口帮扶规划,省市级医院选择1至2个县乡医院作为对口支援单位,每两年轮换一次。2007年,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46所三级综合医院支援39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46所县级医院,组织242所综合医院对口支援309所乡镇卫生院;开展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支援39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234所乡镇卫生院;组织经常性的义诊、巡诊、卫生科普宣传、送医送药下乡等活动。

河北省科技厅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省科技厅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组织实施“科技活动周”;根据季节、农时组织开展集中送科技下乡活动,提供有效科技服务;落实“科技富民抢险行动计划”、“一县一业一园”、“太行山星火科技产业带”建设等科技任务,加强专项工作的科技服务能力;推进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创建工作。

河北省农业厅 农业的力量

省农业厅每年新建省级科技进村服务站100个,全部达到“五个一”标准,即一处固定场所、一名技术人员、一部电话、一套放像设备、一台微机,技物结合,为农民提供面对面服务。累计建设农民科技书屋100多个;出版《青年农民科技培训丛书》13种,编写《设施农业典型1000例》和《设施农业技术模式1000例》等大型科普读物,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发放,指导农民科学种田。

河北省教育厅 将知识送到农村

省教育厅坚持利用寒暑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参与学生的专业规模和参与数量;进一步推广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经验,组织实施“百名教授兴农村”工程,引导督促更多的高校和教师到农村进行技术培训、开展项目研究、推广科研成果;同时以河北农大、河北科大、承德医学院、邢台医专等学校为试点,积极开展送知识、送技术、送信息下乡工作。

河北省委讲师团 理论下乡

2007年,省委讲师团进一步完善理论下基层联系点工作制度,为乡村干部做理论辅导,为联系点编辑教材、培训骨干;把形势政策教育与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有机结合,为基层干部提供理论服务;积极开展“社区讲堂”和“农村课堂”,全年以理论辅导和发放光盘、资料等形式进行理论下乡不少于1000村。

河北省司法厅 法律进乡村

省司法厅围绕“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努力构建和谐河北”的主题,以“法律八进”为抓手,大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每个乡镇设立一个法律辅导站,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搞好对农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轮训工作;通过设立咨询台、发放联系卡、定期法律咨询等方法,组织法律工作者为农民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

第7篇:光盘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 物联网 感知校园 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代表,物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感知世界的能力,为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物联网在交通、安防、物流、工业、农业、电网、医疗、教育、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基于物联网技术建设的“感知校园”,将是未来院校教育管理发展与改革的方向。

1 物联网发展现状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基础上,利用各种感知设备或手段自动获取物理世界各种物体的属性及状态信息,将所有能够独立寻址的物理对象互联起来,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构建人与物、物与物互联的智能信息服务体系。从2009年起,美、欧、日、韩等国相继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物联网行动计划”、“U-Japan”、“U-Korea”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我国也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目前,已经成功将RFID、M2M、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建筑、电力、城市交通、工业生产、食品追溯、移动支付等方面。可以预见,未来十年物联网在全球将实现大规模的普及与发展,形成万亿美元级的信息技术产业。

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感知校园”建设分析

目前,大多数校园已经建立了成熟的网络环境,配发和安装了各种教学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校园可视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不足,比如,监控系统由于感知手段单一,存在监控死角多、人工参与多等问题,离智能化相差甚远;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和生活效率,但也存在信息重复采集、一人多卡使用不便等问题。

“感知校园”是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是校园现代化管理的标志,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其基本原理是:综合利用二维码、RFID、无线传感器等技术,对校园内的人员、车辆、仪器设备等对象进行标识;利用安装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供水系统等基础设施上的信息识别设备读取上述对象标签中的信息,并通过有线、无线网络传送到信息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再通过网络反馈给被标识的对象以及校园管理、安保等部门。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师生身份识别、图书借阅管理、教学管理、校内消费、安全防护等多重功能。对于“感知校园”的功能分析,具体如下:

(1)智能人员管理。为校园所属人员配备“一卡通”,通过遍布校园的感应点,可以实现对所属人员24小时不间断、不留死角、全自动实时感知与定位。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感知校园管理平台实时了解所辖人员在位情况,对学生、职工的出勤、外出情况进行有效管控,实现电子点名、智能查岗等可视化管理。

(2)智能安防。使用智能门禁系统,智能识别所属人员、车辆特征,有效防止不法分子潜入;通过遍布校园的智能摄像头,能够对进入重要区域的可疑人员进行识别和报警,确保校园安全;为重要资产嵌入射频卡,可以实时感知其所在位置,防止丢失带来的经济损失。

(3)智能图书馆。为馆藏图书安装被动式射频标签,取代原来的条形码,通过使用书架感应器或手持智能终端,可以实现对图书资料所在的书架进行快速定位,方便借阅和管理。

(4)智能车辆管理。通过为校园车辆安装电子标签、卫星定位装置等,实现对公务用车、私家车、自行车等的准确定位和实时跟踪,公务用车还可通过嵌入的各类智能传感器,监控其工作状态、完好情况等,从而实现对其精细化管理。

(5)智能绿化。通过传感器技术,可以对校园的空气湿度、污染指数等进行实时监控,保障校园环境质量;可以根据当天的温度、湿度,实现自动调节教室灯光强弱,智能灌溉校园绿地等;可以根据昼夜环境,自动关闭或开启路灯。

3“感知校园”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3.1 统一数据标准

目前,物联网用到的各类传感器、射频标签制造标准各异、互不兼容,造成感知信息的数据格式千差万别,难以高效管理和集中控制。应加强这方面的统一,制定规范的数据标准,使用兼容的信息系统管理软件,使得校园资源能够统一管理,感知到的数据能够共享和合并处理,以提高管控水平。

3.2 注重系统集成

目前,校园已经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或其他信息处理系统,“感知校园”建设应着重考虑新建校园管理平台与原有信息系统的兼容性,从而减少重复建设,最大程度确保与已有系统的兼容性和衔接性。

3.3 控制建设成本

“感知校园”建设牵涉的感知对象种类多,各对象所需感知的信息复杂程度差别也较大,如果统一使用某种感知技术,不仅会造成大量信息冗余,而且会提高感知成本。应根据各感知对象不同特点,综合采用不同感知技术,从而有效节约建设成本。

参考文献

第8篇:光盘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现代远程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现状及成因

学校及设备基本情况如下。

我学区目前有中小学校13所(独立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1所),模式一学校13所,模式二学校为10所,中欧项学校1所,模式三学校1所。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谓的“远程教育”,就是在农村学校建设教学光盘播放点和卫星教学接收点,分三种模式。

模式一:农村小学为主体的光盘播放点,用电视、DVD机器上课,直接放光盘给学生看,播放内容分两种,一是配发和购置的光盘(课堂实录和名师引领),二是下载的课件播放演示式。

模式二:以远程接收设备为依托,可以上连一模式,下接三模式的资源运用模式。模式二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有教师的教学设计,有课件,有其他相关的影视图片资源、作业设计、活动设计、拓展阅读材料、阶段测试等,还有以教学进程为线索的学习指导、教师发展、少年文化、三农服务等,因此模式二是提供的信息资源库,它有待教师去进行资源的二次加工与整合。

模式三:以计算机网络教室为中心,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交互性更强。

二、远程教育资源运用模式现状及原因分析

项目工程实施5年以来,我对本学区所属13所学校对远教资源运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显示如下。

1.领导对远程教育工作重视程度较高的学校应用效果好,反之,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的学校应用效果差。大多数校长及教师没有认识到远程教育资源是教师上课的帮手,相反,认为它是一种负担,似乎是远程教育资源给老师加重了教学负担,他们总是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他们没有从运用资源中找到上课的轻松和乐趣,反而认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是一种工作中的负担。

2.在同一学区不同学校对资源的使用状况不均衡,如规模较大学校和偏远山区小学使用情况存在着差异,规模较大学校和镇区学校对设备资源的利用率高。由于规模较大学校教师多,部分年轻骨干教师的应用效果能够起到较好的带动作用,从而能够推动全校整体应用工作的发展,进一步形成远程资源应用工作的“良性循环”,而规模较小学校由于教师少,担任的课程相对较多,加之部分偏远学校青年教师少,没有积极探索应用的骨干教师,很难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3.电教支持人员使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学校对设备的使用和资源的利用较好。由于电教支持人员以前有良好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对于计算机操作较为熟悉,能够及时处理设备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应用效果较好,能够对学校的校本培训及远教应用工作产生一定的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

4.在同一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之间对设备的使用情况不均衡,如40岁以上教师利用率低,科学、品德与生活、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利用率较低。因为部分山区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缺乏,教师所拥有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不够,除部分年轻教师外,还占一定比例的教师不会下载资源,不会操作Word、PPT等基本应用软件,甚至不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更不用提灵活运用远程教育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

5.下载资源的版本与我区现行教材版本不配套。由于下载资源主要以人教版为主,而目前我区学生小学课程多以北师大为主(英语为陕旅版),这就造成了部分下载资源与课程不能同步而导致利用率较低的问题。现在虽然我们接收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教学中有部分却无法直接使用,部分资源常常跟不上教学进度,课都已经上过了,资源还没有出来。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培训,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再次的加工、整合利用,提高应用效率。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作为远程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做什么?怎样改变现状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1.抓教师分层培训,提高应用效率。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关键是教师,我们如果把握住远程教育资源的操作运用这一关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提高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重视程度是保障远程教育实施的前提。所以要改变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的现状,就必须从正确引导树立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信念做起。随着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师角色必须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转变,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要加大引导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力度,加快教师观念转变速度,把远程教育工作与学校校本培训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寒暑假继续教育培训、信息技术培训、远程网络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分级分层培训,力争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设备进行教学的积极性,促使教师积极探索远程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模式;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备课,能利用有效资源进行上课,能下载制作课件;鼓励教师大胆尝试,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全体教师都应积极参与,躬身实践,让教师在交流、学习和实践中尝到甜头,从运用资源中找到上课的轻松和乐趣,促使教师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钻研学习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2.抓制度措施落实,增强应用效果。合理的制度,强有力的措施是促进教师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保障。自国家在我区农村推行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安定区教体局也针对远程教育资源运用方面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和制度,如印发了《安定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评估考核办法》、《安定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工作实施意见》和《安定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相关的文件和制度,通过各项制度进一步强化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通过各种措施落实好“五进三不漏”的基本应用要求。通过制度和措施要求形成教师“人人能使用、人人会使用、人人抢着用”的良好应用局面,切实做到“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项目学校也要制定具体切合学校实际的应用计划和设备使用制度,这些规定和制度无疑会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推行起到制度保障,加强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推动远程教育顺利进行。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规定和制度要确保其认真执行,不能只讲形式,走过场,而要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才能使远程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抓“三库(校内、片区、学区资源库)”的建立,建立应用长效机制。目前学区所属各学校通过近三年对远程教育实施设备及资源的应用,各学校均储存了一定的课件、教案、教学素材等材料,通过对资源的整理、归类形成校内资源库,学校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筛选、对现有课件和素材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自制教育教学课件、教学课例,这样既可促进教师自制教学资源,又可进一步培养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校内资源库形成后,通过片区中心校的联系,将片区内3―4所学校的资源进行再整合,这样可以取长补短,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对资源整合形成的教案、课件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列入资源目录。及时做好对已有资源的整理、遴选、备份、更新工作,建立片区教学资源库。这样可以让资源做到互通有无,分工协作,调剂余缺,能真正实现区域内教学资源的共享。

每学期经过片区和学区联合组织远程教育应用课例展示、应用交流等活动,对学校、片区中心校的资源进行再整合进而建立学区资源库,通过学区调配,真正实现辖区内所有学校的资源共享。

第9篇:光盘行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综合课程教师;反思型培训模式;案例教学;行动研究

一、问题提出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同.时,规划了“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的课程结构。然而,从国家、省级实验区的实践情况,以及新课改在全国各地全面启动后酌情况来看,综合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和实践普遍显得进展缓慢且效果不佳。分析个中原因,师资问题是制约综合课程改革主要的、“瓶颈性”的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实施的是分科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只掌握单一专业方向的相关知识,缺乏对学科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知识积累和理解;只形成了单一学科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缺乏将知识和课程加以整合井综合运用的素质和能力。而基础教育一直以来亦采取分科教学的课程结构模式,对综合课程关注不多,要求不高,缺乏进行综合课程改革的环境与实践平台,造成教师对综合课程教学认识不足,对组织开展综合课程教学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准备不够。当新课改浪潮扑面而来之时,用教师们的话来说,就是“根本不懂得怎样做”,表现得无所适从,手足无措。匆忙上阵,只能将学科知识和课程作简单相加或平均混合处理,结果自然是不如人意。

要想真正消解综合课程实施中来自教师的制约作用,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改革高等院校的教师教育,加快综合课程教师的培养。而当务之急就是迅速而有效地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二、对综合课程教师培训模式的认识和选择

加快对在职综合课程教师的培训是来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小学校领导、第一线教师强烈的呼声和共同的要求。从各级培训机构所反馈的信息和培训实践来看,目前,教师培训工作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一)“技术型”教师培训模式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知识是可以包装并传授或出售给别人的商品;教学是一个传授系统,一种技术性事业;而教师则基本上承担技术人员的角色,是用别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别人设计好的目标的知识传授者,是手段――目的的中介人。作为教师必须受过严格的职业技术训练,必须依据严格的操作程序,熟练地掌握职业技术,才能较好地完成国家所赋予他们的重任。强调教学的技能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行为的“能力”的养成,以此来提高他们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在培训中突出提供直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强调对受训者的教师行为和技能的训练。这也是综合课受训教师普遍希望的培训模式。受训者的心态是“我什么也不懂,也从来没见过别人怎样做。我来受训,就是希望你教我怎样做,回去后好模仿着干。”殊不知,在这种侧重单纯操作技术模式的培训下,受训者被告之课堂管理和教学的策略并要求忠实践行,但并不被要求去解释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而不是以那种方式行动,更加根深蒂固地认为“只要掌握各种技术,就能有效地工作”。受这一主观认识主导,受训者渐渐失去了批判地分析、思考复杂的教学背景和过程的愿望与能力,放弃根据自己的思考而决定自己的行动的责任感,成为按照固定模式和方法操作的”技术型教师”。然而,“技术型教师”只是一种工具性的教师,由于很少关注教育技术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缺乏对教育过程的研究和反思,因而在教育行为上很难呈现出自主性、创造性的特征。”事实也证明了,由这样的教师去组织实施综合课程教学,难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型”教师培训模式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教师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是储存他人观念的容器,只要获得一定的学科课程知识,就会自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就会自然地导致教学行为的改变。综合课教师以往都是从事或物理、或生物、或化学、或音乐、或美术等分科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除本专业学科以外的其他相应学科课程的知识。为此,培训的目标应在于他们所缺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的补偿、扩充与深化,培训的方式应以培训者主唱的讲解式为主要方式。结果受训者尽管在量上补偿、扩充了许多新的学科理论知识,但仍然不知道如何应用,不懂得如何整合处理,知识未能实现质的提升,培训的内容难于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综合课教学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仍未得以根本性解决。再加上在集中性的培训结束后,培训者又很少通过持续性的参与指导来确保受训者在培训中所接受的观念、知识或技能切实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受训者普遍认为收效甚微。

(三)“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自身的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内省,而是一种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的方式。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要求培训不在于为课堂应用提供规则与指令,而旨在提供能够在思考教学问题和实践中有用的探究性知识与方法;不是简单地进行教学技能训练,而是将其置于能够使受训者决定何时使用不同的技能的理论架构之中,即把教学技能与反思型判断的培育同时进行。具体地说,培训不仅要引导受训者重视理论的学习,更要突出培植他们“反思”的意识,引导受训者特别重视掌握“诊断性”研究方法,重视发现和解决问题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引导受训者通过自身的反思和研究,将教学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智慧,学会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学经验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思考,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变化的教学实践问题。经受这样的培训,受训者学会逐渐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教学目的、教学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后果、教学的伦理背景以及教学方法和课程的原理基础等更宽广的教学问题上;转向了一切与其课堂实践的最直接现实之间的.密切关系上,他有能力对其教学行为及其背景进行思考,能够使用来自各种不同渠道的信息连接理论与实践,从多重角度分析问题,运用新的证据重估决定;能够根据艺匠型、研究型和伦理知识回顾所发生的事件,对它们进行评判,并为实现预期的目标改变其教学行为与环境。最终,受训者逐渐达到能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学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问题,对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持有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种“健康”的怀疑,并及时地把思想变为行动。

综上分析,并结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以及综合课程教师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实际状况,毋庸置疑,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是理智的抉择。

三、实施反思型综合课程教师培训模式的策略与思路

(一)教学实践是综合课程教师培训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 。本质上说,教学是实践性的教学,教师职业是实践性的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教学理论观念的贯彻,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只有经由教学实践才能践其言,成其行,见其效。可以说,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与观念的实验场,是各种教学问题的集结点,它为教学研究提供了问题域。客观事实证明,先进的教学理论必须与个体经验及其所处的具体实践情境相结合,才能得到有效的运用。未经受训者自身消化、咀嚼、内化的理论,很难使他们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指导自身的行动。受训者只有以现代教学思想和理念为基础,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问题域进行理性思考,从教学理念、教学需要、情绪状态等心理诱因,以及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技术因素上去分析、质疑或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离开了受训者的教学实践,教师培训必然降低其有效性,必然失去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事实上看,综合课程教师培训教育中受训者基本上是来自中小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除了学习一些一般性理论知识外,更希望学到能够解决教学问题的实践性知识。有相当数量的受训者是带着教学实践中的难题来参加培训的,希望通过培训,以及与教师、同行进行探讨、交流,达到解决教学实践中现实问题的目的。所以,综合课教师培训应以培训双方对教学实践的深刻体悟与全面把握为出发点,在反思、研究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开展培训工作,以改进教学实践为目的与归宿。为此,培训者一方面应将理论内容尽可能结合中小学的综合课程教学实际,在参与、指导具体教学实践中,以案例教学等可行、有效的方式引领受训者分析、讨论,帮助受训者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与教学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应引导受训者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鼓励和指导他们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可以说,教师培训走向教学实践,既是实践界教师的渴求,更应是理论界培训者的自觉转向。

(二)实施反思型综合课程教师培训模式主要策略

国际教师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培训采用“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是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就反思型综合课教师的培训而言,案例教学和行动研究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1.案例教学

综合课程教师培训中运用的案例教学法,是指培训者根据培训目标和任务要求,运用精选的综合课程教学案例,使受训者进入某种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通过组织受训者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以让受训者在掌握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与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它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案例分析获得蕴藏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知识,还在于受训者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做中学”获得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类似教学情境中去解决处理类似的疑难教学问题。

实践中,案例教学可通过以下阶段来实现:

(1)筛选或撰写教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培训者与受训者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就教师来讲,他有责任去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并且,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内容的案例的话,他还要自己动手撰写这些案例。因为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核心,以案例为主要载体的。因此,培训者应充分考虑教学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针对性等特点,认真筛选或撰编教学案例。

(2)呈现和研讨教学案例。培训者应根据培训目的和培训内容要求,结合受训者的实际,有目的地选用语言描述、音像、电脑光盘等形式把案例呈现展示给受训者,让他们在对案例感知的同时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情境,并围绕案例开展研究讨论。

在案例教学中,就受训者来讲,他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要对培训者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并从中得出对,自己日后的教学有用的结论来。培训者要引导受训者把案例中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连接起来,并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师生共同研讨等形式,剥去案例非本质的细节,揭示其内部特征以及案例与理论间的必然联系,最终提出并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3)评价与总结案例教学。讨论结束后,培训者应引导受训者对各种类型的观点和主张进行恰当的分析和评价,重申案例分析讨论中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的核心,并指出本次讨论的成功与不足所在。在综合评价各种观点和主张的基础上,启发受训者进一步抽象概括出在解决教学问题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性、工具性、方法性和策略性的结论13;从而为受训者将来创造性地解决教学新问题打下方法论的基础。

(4)迁移和创新性地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的根本宗旨不仅仅是让受训者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广泛适用性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其更高的目的还在于使受训者借助这些具有广泛概括性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从而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解决更多的新问题。因此,在案例研讨结束后,培训者可考虑采用完成各种设计型作业(针对具体情境提出教学活动方案)的策略,给受训者提供迁移的实践机会。同时,指导受训者在现实中创新性地开展具体的综合课程教学实践,以进一步提高其创造性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运用案例教学时,需特别关注的是,受训者是案例教学的主角,培训者是案例教学的导演。案例教学一方面强调受训者的积极参与和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亦不应忽视培训者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采用案例教学时,培训者要处理好自身在课前、课上、课后中的地位、作用和应扮演的角色。

2.行动研究

综合课程教师培训中所采取的行动研究,是指受训者在培训者的指导下,为提高对综合课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以及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课程依赖的背景的理解,从实际教学中寻找课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从而达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改善教学行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起点是受训者对自身综合课程教学实践的不满和反思;对象是综合课程教学现实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目的是解决综合课程教学中存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的现实问题;核心是使受训者学会批判性反思一以新视角去看待日常的和特殊情况下的教学实践。

根据综合课程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吸收勒温(K.Lewin)的螺旋循环模式、埃伯特(D.Ebbutt,1985)及麦柯南(Mckernan)等行动研究模式的思想,笔者认为在综合课程教师培训中采取的行动研究可包括以下基本环节:

(1)分析问题,确定课题。要求受训者在培训者的指导下,对综合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分类和全面的阐述,形成受训者在不同时期内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域”。并从中确定各个时期的问题重点,作为各个时期的研究课题。

(2)收集资料初步分析。培训者和受训者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资料。受训者应深入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充分分析并占有资料,同时获取和吸收各方意见,确定开展行动研究、改进教学的操作因子,以便为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和准备。

(3)制定行动方案。以大量的事实发现和调查研究为前提,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设想各种有关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人员、条件等如何组合,使行动研究者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15

(4)实施行动方案。这是整个行动研究成败的关键。这一环节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行动方案的过程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从而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

(5)总结反思。这是对整个行动过程及行动结果的思考。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自己行动过程和行动结果进行再认识和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肯定成功和进步,找出不足和问题,实现对自己工作的有效监控,从而实现对行动计划的修正设想和形成下一步的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