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市场定义范文

消费市场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市场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费市场定义

第1篇:消费市场定义范文

【关键词】奢侈品;奢侈品消费;策略研究

一、奢侈品的定义

古往今来,自从奢侈品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学者们对于奢侈品的定义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换句话说,每一位学者都基于不同的观点给出了自己认为符合奢侈品特质的精确定义。本文作者在整理了一些奢侈品的定义后认为,目前,在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个对奢侈品的较为容易理解的定义是:“奢侈品是一种特殊的高级消费品,它具有珍奇性、独特性和稀缺性的特点。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生活非必需品。奢侈品一般都具有很高的产品品质和很好的服务质量。”

二、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现存问题与分析

截至目前,世界上的任何一个顶级奢侈品品牌都在中国设有众多门店。由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奢侈品大国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而且,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根本没有减速的迹象,中外的业内分析者一致认为这种飞速发展的势头还将保持很长的一段时间,还远远没有触顶。总的来说,这样的发展是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这种发展的背后,有些问题却也是不可忽视的。(1)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的特点导致了奢侈品市场的不健康和不成熟。有研究资料显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群体具备了这些特点:年龄相对较小,消费心智较不成熟,喜欢重复性消费,对奢侈品的消费更注重的是所谓“面子”和炫耀性等等……比如说,欧美发达国家的奢侈品消费者大多集中在40至70岁之间,而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却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欧美发达国家的奢侈品消费者对于奢侈品,更看重使用价值和产品质量,以及奢侈品和这个奢侈品品牌背后反映出的文化和历史,而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看重的几乎都是通过奢侈品而带来的一种身份的象征和地位的体现,而对于奢侈品本身根本不关注……(2)中国本土的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上几乎占不到任何份额。别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但是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购买的奢侈品基本上都是国外的品牌,以美国、意大利和法国为最多。中国的奢侈品品牌,也主要集中在烟酒茶品牌,而在服装、化妆品、汽车和首饰等领域里却根本没有建树。那些享誉世界的奢侈品品牌,不可否认,没有中国品牌,只有中国制造。(3)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奢侈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其实,就连营销模式,奢侈品和普通商品都不一样。举个例子,电视上很少能见到奢侈品的广告,奢侈品在广告的投放上就很独特,一般常见在专属杂志和航空杂志上。所以,对于这样的商品,在管理上也要有相应的特殊措施。而不能完全采取可普通商品一样的管理模式。

三、对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的策略建议

(1)努力倡导和引导奢侈品消费群体的健康和理性的意

识。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不仅包括那些具有绝对经济实力的人,而且也包括一些白领和一些更为年轻的、追求时尚的年轻人。而那些具有绝对经济实力的人,为了炫富和虚荣,经常喜欢重复性购买,比如豪车就有好几辆等……可以说,这样的消费都是极其不健康和不理性的。这样的消费模式需要改变,需要整个社会开始倡导和引导。让奢侈品消费者开始关注一些奢侈品的高层次的东西,比如文化和历史,这样一来,相信慢慢就会产生出一种好的消费理念。(2)努力发展中国本土的奢侈品品牌。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有着别的国家都不具有的人类文明。所以,中国本土的企业应该抓住这些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独特性,抓住这些先天的资源,应该在这些地方好好的下一番功夫,从而发展起中国自己的,可以在世界上具有知名度的奢侈品品牌。这对于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3)完善奢侈品消费市场的管理机制。对于奢侈品的管理,一定要与一般商品区别开来,要制定单独的一整套规章管理制度。同时,对于奢侈品的管理,要对假冒伪劣产品给予更大的打击力度。这对于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的稳定和有序的发展,也有着许多积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赵爱玲.奢侈品市场的中国机会[J].中国对外贸易.2011(2)

第2篇:消费市场定义范文

Recently, 2008 China New Wealth Market & Media Study has been promulgated by Sinomonitor

International. The vice general manager and CRO of Sinomonitor International, Mr. Xiao Ming said: “the new wealth stand for the future trend of Chinese society and of Chinese wealth. Meanwhile, being the core part of Chinese consuming market, it is certainly regarded as the very engine of Chinese market and the right pathway to future consuming China by all the enterprises.”

有钱人不一定代表消费力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与此相应,西方市场营销理论也在发展,市场细分原则也逐渐传入中国。市场细分原则要求企业将有效的营销资源投入到最精准的目标消费者及其所在的环境、所接触的媒介等等。因此,越来越多的商家都对处于中国社会金字塔尖的人群高度关注,认为只要抓住了这部分有钱人,就可以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于是“赚有钱人的钱”成为很多企业的梦想,并积极实践。但中国消费市场的复杂性已然成为商家们挖掘并获取细分高价值人群价值的一个瓶颈,很多商家的市场营销似乎又陷入了一个新的泥潭。

对此,肖明超先生提醒到:“在中国的消费市场,到底哪个人群才是真正有消费力的人群,一直有很多的争论。有很多人认为只有那些金字塔尖或者是富豪才是中国最具消费价值的群体,这个认识存在非常大的误区。例如,一个富豪一年可能买一块很贵的手表,比如5万元,但一些中产阶级可能一年会买八块1万元的手表,这八块手表加在一起就是8万元。所以我们越看这个金字塔尖的时候,我们越找不到这个金字塔尖。这就造成了很难找到广告的诉求对象。”

企业认知目标消费者,不仅要看消费者本身所展现出来的表象的财富符号和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洞察到目标消费者潜在的消费价值。如何挖掘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抓住中国最有含金量的人群,才是值得企业认真思考的问题。那么,中国新富研究到底发现了怎样的一个消费群呢?

中国新富:多维度作用下的结晶

90年代初,丰田汽车进入中国的时候,就曾被中国的消费数据迷惑了,丰田看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后作出的判断是中国人根本买不起汽车,推迟了进入中国市场的计划,可几年之后的中国市场,美国、德国的汽车企业已经在中国市场上热火朝天。

这充分说明消费者的消费价值,不仅仅是从财富的符号去判断,而是要从人们的消费的观念和消费的意识去判断。新生代研究团队是从以下角度来定义中国新富群体的:

(1)社会变迁维度。肖明超先生认为,当我们仅用财富去判断的时候,消费者就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但是消费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才真正获得了发展,中国整个消费群体开始产生了消费差异,一部分群体跨入了富裕阶层,引领着大众市场的消费风向,而且未来这个群体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

(2)获取财富的方式的变化。在1978年开始到90年代,物质比较稀缺,因此只要有胆量、关系和政府资源就可以迅速获得财富,那时候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富裕阶层,即目前处于50岁以后的老富阶层。而在90年代以后,开始有知识经济,有互联网,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这部分群体与“传统老富人群”相比,他们是依靠知识、专业技能、社会资本,靠创意和商业模式,去获得他在整个社会上的稳定的财富,这使得新富群体能够规模化并稳定发展。

(3)收入的门槛。从国家统计局的城镇的居民收支调查发现,中国真正的最高收入户就占10%。这最高收入户的10%它消费了80%、90%的总量,他们构成了真正的消费力活跃的这个群体。

(4)消费形态的创新。新富所隐含的不仅仅是其财富占有比重的问题,还包括其对待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态度问题,新富的“新”,不仅仅是进入富裕的时间短,更重要的在于财富积累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革新;新富的“富”,并不单就财富的总量而言,而是涵盖了对于财富的态度、处理方式等更多含义。

基于对这四个维度的深入阐释,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对于中国新富的定性的定义可以囊括为:进入富裕的时间短、通过知识、专业技能和社会资源获取财富、具有稳定的收入、有着新的消费理念、处于中国总体消费群体中的较高收入阶层。

中国新富潮流推动企业营销变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新富群体越来越受关注,而新富研究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介机构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消费市场最具有价值的群体是怎样的,在什么地方,以及如何锁定和影响这部分个性化消费较普通大众更加突出的群体。”

当前,人们获取财富的方式开始多元化,人们与财富的距离和周期开始缩短,这将极大推动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同时也需要有新的产品和服务来拉动财富增加带来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处在不断扩张中的中国新富群体从模仿型消费逐步向自己独有的风格与个性转型,真正意义的中国式的主流消费文化即新富消费文化正在孕育形成之中,而这个群体的消费文化将对其他的群体形成鲜明的示范效应,从而带动整体消费板块的活跃。中国新富阶层成长带来的新文化、新商道、新财富、新消费模式必然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新富人群也必将是中国市场的高价值人群:锁定这个群体,就是抓住了中国消费最具现实意义和活力的消费市场。

肖明超先生指出,中国新富阶层悄然崛起将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更加稳定和成熟,同时也意味着将释放出更多的消费能量。中国新富将成为引领当前中国消费的核心阶层,深入了解新富阶层的人群特点、生活方式、消费心理等,并正确认知新富阶层的潜在价值和发展趋势也是必然。

做好消费者洞察是营销的根本

肖明超先生特别强调,“我们为客户提供的是对消费者的洞察和远见,而不只是数据。”

第3篇:消费市场定义范文

关键词:老年服务消费; 人口老龄化; 双轨制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76-002

2000年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目前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正大量增加。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扩大老年服务消费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虽然近年来我国老年服务消费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旧面临着发展的两难境地,市场上的供需双方都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难。

一、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现状

1.人口老龄化现状

2010年8月11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在昆明表示,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约1.69亿。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三成,达31%。李宝库还表示,“421”(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生育一个子女)的家庭大量出现,使赡养老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空巢老人”在各大城市平均比例已达30%以上,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由此可见,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2.老年服务消费内容

物质生活需要即生存需要是人生的第一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要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而在现代工业社会,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弱化,所以,从老年人需求的角度来看,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内容应包括两个基本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健康护理服务。

目前来看,根据老年人的居住地点来划分,流行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老年人在养老院生活,称为机构养老;另一种是在家中生活,称为居家养老。前者的服务需求主要由养老机构负责,后者的服务需求主要由社会化的为老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对于机构养老模式来说,提供一般生活服务的为养老院,提供健康护理服务的为护理院,大型的综合养老机构同时提供多种服务。对于居家养老来说,为老服务业提供的生活照料的主要内容包括:钟点工服务、餐饮服务和热线服务等等;健康护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和特殊护理等等。另外,对于生活在托老所的老人来说,其需要的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内容与居家养老类似,包括餐饮服务、一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等等。

3.当前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特点

所谓的老年服务消费市场,可定义为为老年人口提供适当的社会服务,以有效地满足其在物质和精神生活等方面需要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当前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相对于其他消费市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一,从需求者的角度来看,老年消费者群体有其明显的消费特征。这主要表现在老年人消费行为的理智化、消费习惯的稳定性以及消费地点的就近性。这些特点主要由老年人的心理和年龄等因素决定,老年人的消费决策和行为往往受情感冲动因素的影响较少,不易进行冲动性消费,所以消费决策和行为大多趋于理智型;由于老年人的阅历丰富,积累了大量的消费经验,所以易于形成稳定的消费习惯,而稳定的消费习惯一经形成便会长期地影响消费行为;由于老年人的体力等生理机能逐渐退化,为减少体力负担避免劳累,老年人习惯于就近消费。其二,从供给者的角度来看,老龄产业具有特殊的性质。关于老龄产业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是各界争论的焦点,各方说法不一。目前流行的有三种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应坚持福利优先的原则,即老龄产业具有福利性;有的学者认为老龄产业应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原则,老龄产业具有市场性;还有的学者认为老龄产业具有微利性,其含义既不同于福利性也不同于市场性,而是指“从事老龄产业的企业在老龄市场的单项产品或单项服务中获得的平均利润率与从事其他产业相比相对较小。”[1]

二、老年服务消费市场面临的困境

从供给和需求的双重角度来看,当前老年服务消费市场面临着两难困境:一方面,市场的消费潜力巨大但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市场的供给相对短缺。

从需求的角度看,因为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在加快,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在大量增加,并且随着医疗等条件的改善,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正在延长,所以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要还会增大。据统计,“2006年,我国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由2000年的799万增加到940万,部分失能老年人同期由1461万增加到1894万。从2000年到2006年,城市老年人对热线服务、老年饭桌(送饭)等服务的需求分别上升了6.1个和3.5个百分点,农村老年人非常担心需要时没人照料的从11.3%上升到13.4%。”[2]这表明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潜在需要是很大的。但是,有需要并不简单的等于有需求,在这里还要考虑有效的实际购买力这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收入很低,并且没有享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再加上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落后,这些因素导致了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村老年人的“零消费”现象。所以,从需求角度看,老年消费者存在很大的消费需要,但是由于以上这些现实因素的制约,这些需要在转化成有效的需求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困难。

从供给的角度看,在国外,专业的养老机构和为老年人上门进行医疗和照料等服务的行业已经相当普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程度都很高。但在我国,和其他行业的产能过剩相比,目前的社会为老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的需要,尤其是日益增长的“空巢”、带病老人和高龄老人的服务需要。以老年护理为例,“到2007年,我国老年人平均生活不能自理率为8.81%,达到1300多万人,在全国范围内单就照顾这些老年人来说,至少还需要220万名专职护士,供需缺口专职护士高达120万人。”[3]

三、扩大老年服务消费的途径和对策

很明显,老年服务消费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因为市场上的需求者即老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其需求既具有市场性又具有福利性;另外,市场上的供给者即老龄产业也是一个特殊产业,既具有福利性因子又参与市场运行和市场竞争。很明显,既让老龄产业参与市场竞争,又要遵循福利优先原则,对于老龄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企业参与竞争首先是以营利为目的,若按照福利优先原则,势必会降低企业的利润,打击相关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老年服务市场上供给方的发展。若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则会影响老年服务市场上需求方的利益,因为老龄产业是特殊的产业,其含有福利性的因子,若完全按照“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运作,势必会损害需求方的利益。若遵循微利性原则,实行薄利多销的市场策略,即使行业的平均利润低,但市场的需求规模很大,老年消费市场的利润总额会很高,所以遵循微利性原则既有利于刺激供给方增加供给,又能促进需求方增加消费,表面上看起来可以解决两难困境,尤其在解决老年餐饮服务的问题中,微利性原则可以做到薄利多销,解决供需矛盾。但这一原则在护理照料和精神慰藉的服务中却很难实行,因为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为老年人提供这些服务的人员和设施数量都要与老年顾客的人数相匹配,每增加一位顾客,养老机构都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在做到“多销”的同时,养老机构的成本也会相应上升,所以老龄服务业的总额利润实际上并不会全面地上升。由此可见,遵循微利性原则并不能全面地刺激供给方增加有效供给,也就不能解决市场的两难困境。

要走出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两难困境,就需要全面解决供需双方面临的困难,而实行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双轨制”,使政府和企业这两条腿同时走路,或许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双轨制的主要内容有二,其一,政府主导建立一批为老服务机构,目的是满足低收入老年人的各种基本服务需要,这些养老机构的运行遵循福利性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投资由政府承担,并积极开拓其他融资渠道,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其二,在市场导向原则的指导下,政府通过各项政策鼓励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这些养老机构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参与运营和竞争,其运营成本主要由企业承担,同时政府给予适量补贴,其目标顾客群体是中高收入的老年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两个轨道,即一个是福利性的轨道,一个是市场营利性的轨道,前者的运行由政府主导,不以营利为目的,针对的需求者主要是低收入的老年消费者群体;后者的运行主要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针对的需求者是中高收入的老年人群体。这样一来,站在需求者的角度,不仅中高收入的需求者在营利性市场轨道上可以得到较好的养老服务,而且低收入的老年群体也可在福利性市场轨道上得到基本的养老服务。而站在供给者的角度,营利性市场轨道的供给者也会因市场的利润驱动增加有效供给。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个轨道,政府都应加强规范和引导,尤其是针对营利性的市场轨道,政府应对民营养老机构提供各种支持,例如提供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政策,以鼓励其发展。

要想解决老年服务消费市场的两难困境,除了尝试“双轨制”,让政府和企业两条腿同时走路之外,还应设法提高老年人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转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并加强老年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这样才能全面激发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潜力,从而走出市场的两难境地。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扩大我省老年人服务消费的途径和对策研究”(编号:HB10ISH06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汪雁.“对老龄产业内涵及性质的再思考”,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3期

第4篇:消费市场定义范文

作为光存储的领军厂商,三星近日了最新的品牌战略规划,并针对商务中高端市场正式推出了旗下新品牌“容天”。据悉,容天品牌将以移动刻录机产品为主,主要面向时尚、商务有着移动刻录需求的消费群体。这也是三星原有品牌金将军连续三年夺得市场第一后,三星面对新的刻录需求和市场而进行的重大品牌战略规划。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三星此举不仅将进一步拓宽光存储市场,而且对国内市场格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会上,三星半导体ODD中国区总经理宋大永先生向与会者揭开了三星新品牌战略的面纱。虽然三星光存储在中国市场连续数年市场销量第一,是市场第一品牌,但市场的需求变化需要厂商随时调整自身的战略规划,做到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他指出,移动刻录凭借其移动、时尚、便携、美观等不同于以往的产品特点,必将引发新一轮的市场增长,三星希望通过容天品牌的推广,将用户进一步细分,满足各个不同层面消费群体的刻录需求,并以此为开端,重新定义和谋划中国光存储市场新的版图。

作为三星光存储的紧密合作伙伴,三星光存储中国区总北京金捷诺科技有限公司与三星一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谈到新老品牌之间的关系,金捷诺总经理孙序介绍到,容天与金将军作为三星光存储的子品牌,相互关联,却又各自独立,两者都提供DVD刻录机产品,但目标市场有所不同:金将军主攻DIY市场,市场已经证明其卓越的性能和实惠的价格深受专业、DIY用户的喜爱,产品多为内置型机;而容天则将开拓一个全新的消费市场,把目标转向中高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时尚、便携、轻薄的移动刻录机。未来的DVD刻录机市场,两者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将平行发展,实现三星光存储从小众走向大众,从行业市场走向商务消费市场的过渡。而容天将以“快乐、时尚、便携”的品牌主张,带动消费者在快乐中体验、快乐中分享、快乐中消费,开创DVD刻录机娱乐营销的新时代!

在新品牌的同时,三星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容天旗下的一款移动刻录机新品SE-T084L。新品不仅外观时尚,轻薄便携,还采用USB接口的供电方式,基本突破了电源的束缚。三星同时透露到,今后将会有更多即插即用、满足个人移动存储的产品集结到容天旗下,共同支撑起中国光存储领域新的天空。

第5篇:消费市场定义范文

在《时尚北京》理事单位会议举行的当天,恰好是2012年12月21日,也就是玛雅人预测的世界末日。王耀笑谈当天曾有人问他2012要来了你信不信,王耀则回答自己有一个好去处,十分不惧。

一、宏观经济分析

2012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534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2011年之后,国内外经济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强,我国经济下滑压力加大,2012年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跌至金融危机后的最低点。

而是事实上,对经济情况的分析单看实际数据是没有意义的,经过比较才能看出数字的高低。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GDP均在9%以上,相对于此,2012年的GDP增速减缓。究竟什么原因使得GDP增速放缓,从以下几个指标中我们可以找到原因。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

过去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在25%以上的增速,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投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投资增速立竿见影。当年消费品市场的实际增速是历年来最高,投资增速历年来一直保持高位,但2012年前11个月的投资增速只有20.7%。

出口增长目标难以完成

2012年10月份的出口增速勉强保持,但从11月份之后趋于下降,中国2012年完成出口增长目标的压力很大。2012年全年进出口的目标增速为10%,如此看来这个目标2012年很难完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低

2012年消费品市场低迷,零售总额增速走低。

以上几个指标的因素构成了2012年GDP的增速趋缓形势,出口增速当中从2010年2月份开始一直在放缓。2012年的秋季广交会“再度遇到为数不多的采购商到会人数和出口成交额双下滑的局面”。王耀说:“2013年上半年出口压力会非常大。出口数据给国内的企业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过去我们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来发展中国经济的模式需要转型,现在我们需要依赖和开发国内市场。”

二、消费市场亮点

物价平稳但消费心理脆弱

物价与2011年相比较为平稳,但消费市场并没有跟随物价的平稳而增长。尽管CPI增幅回落,但消费者的心理更加脆弱。例如:猪肉从10块钱涨到15块钱,涨了50%;由15块钱涨到20块钱,对消费者来说是同样涨了5块钱,但实际涨幅降低。当前物价涨幅降低,但对消费者来说不管是食品、蔬菜还是服装,消费压力并没有减少。

消费市场的具体形式是怎样的,我们可以根据数据得出结论。2012年前九个月的消费品市场增速压力仍然很大,而到十月份增速有回暖趋势。因为进入十月份开始,很多商业企业纷纷采取降价促销策略来保证完成2012年初指定的目标。实际上各大企业在2012年初指定的目标均比较保守,但完成预期的压力仍然很大。十月份进入促销期后,随着促销力度的加大,以服装为例,销售量明显高于前九个月。虽是如此,总体来说消费品市场全年增速大概只在14.3%左右。

农村消费品市场潜力显现

2012年消费品市场的亮点在农村。2012年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速加快,从数字上来说,2012年前十个月农村的消费增速高于城市前十个月的累计增速。对于农村增速为什么会突然成为亮点,主要归功于这几年给农民工增加工资,农民工增加收入后钱会寄回家里。与此同时,城市的消费市场有供多于求的饱和态势,而农村的市场却仍有很大空间,消费市场还没有得到满足。不同于城市的CPI压力很大其中食品蔬菜价格上涨占有很大因素,农村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压力,所以农村的CPI压力较小。

大中型企业扮演重要角色

在整体消费市场中,大中型企业扮演重要角色。而大中型企业如何定义?在统计当中,有一个名词——限额以上,是指零售企业一年销售额在500万以上、批发型企业一年销售额在2000万以上的企业。在2000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占全社会的比重在18%,到今天,限额以上已经占到44%。限额以上企业的增速一直在逐渐加快。随着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扩大,中小企业生存的难度越来越大。

通讯器材消费成为市场亮点热点

在消费市场中的亮点,增长速度较快的是通讯器材,2012年前10个月通讯器材的增速在30%以上,通讯器材的主要产品是手机。市场需要新技术,有新技术就有市场,从这个角度看家电市场为何低迷,因为近几年家庭的家用电器更新换代已经差不多了,每家都是平板电视。通讯器材成为热点的主要原因就是新技术,而非价格的吸引。市场需要新技术,需要刺激消费者眼球的东西。

三、百货零售企业发展情况

“当前所有做百货的都感到很难。马云前段时间说过未来几年互联网要占到45%的市场份额。很多人对此问我有没有这个可能,我说可能性为零。百货在与线上竞争中一定要“去网络化”,百货店卖的品牌一定不可以和线上一样,卖新款必须同价,如果所有消费者在网络上买的便宜而线下买到的贵,大家就会在网络上购物。”王耀说,当线上便宜,线下贵,但是实际产品没有本质区别的时候,消费者自然会从网络上买。

冬天来了

在这时,零售商需要反思。在过去市场情况好、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谁也没有反思过。2012年大型零售企业的增速与前几年比是最低的。现在零售商开始反思,开始想突变,这对零售商来说是好事。2012年的百货零售增速从食品、服装、化妆品、日用品、金银珠宝、家用电器和零售额这几类均没有一类高于过去五年的增长,零售商普遍感到“冬天来了”。

从服装来说,男装、女装、童装与过去两年相比增速均比较低,所以现在所有的服装企业都面临很大的库存难题。在2011年初时各家企业预计市场情况良好,所以生产的增速与之相应的保持,于是现在预留下来了很多库存,而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消化库存当中。

从销售量的角度来讲,2012年很多服装的很多品类销售量的增速都是负的。在前10个月之前很多企业都知道2012年销售不好,消费者进场人少,进场人数减少就没办法促销,因为进场人数减少再促销销售额更低,所以前10个月促销力度不大,反而进行提价,后来发现此法行不通,于是在10月份、11月份进行促销。

高端商业遇到寒冬

2012年在经济情况不好的情况下,受影响最大的是高端商业。北京、天津、杭州的高端企业,2012年的增速下滑的加快。高端商业的下滑受到经济、价差大、反腐、购物卡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12年很多的零售老板都说一句话:2012年还不如2009年。但实际上2009年受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影响,实际增速比任何一年都高。2012年的高端商业的确遇到了寒冬。

有“促”才有“销”,促销讲策略

从服装的销售量来讲,有些商业企业因为有预判,所以年初就开始促销,至少做到不涨价。零售企业在销售情况不好时对价格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在全国百家零售企业的服装零售额的数据分析来看,从2011年10月份开始零售企业的服装销售突然往下走,包括名表,黄金首饰等,突然卖不动,销售缓慢。2012年的十月份促销力度的加大,使得2012年十月份的销售额略高于2011年的十月份,但销售量明显减缓。从百家企业的服装销售件数看,明显感觉到2012比2010和2011年明显下滑。”王耀认为,这预示着服装企业的库存量一定要掌控好,企业在未来的市场当中应当以额为中心,而不该以量为中心。

现在的消费者与过去相比更加重视“促销策略与心理预期相吻合”,面对这种市场,百货店该如何走下去?百货店目前面临两个压力——“促”和“销”。对于促销,王耀举了一个例子,上海的一家百货店推出“满198送200”的活动,销售立竿见影地增长;而上海另一家百货店采用直降立减五折的方式,结果同比下降67%。这就是因为消费者不理解商家的策略,促销策略选择不好会影响百货店的销售。

百货店未来之路

百货店究竟应该怎样走下去。第一、专业化。对此,在北京有一个最直观的代表——菜市口百货商场,这已经是消费者购买金银首饰的第一选择。而实际这种专业的百货店不是我国首创。在英国有一家百货店叫Fortnum&Mason,到现在已经整整有三百年历史,非常有名。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以茶叶为主,全球最好的茶叶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其中最贵的茶叶是中国的安吉白茶,卖5000磅一公斤。除了茶叶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茶具、非常有特点的服装和所有女人不能抗拒的各种礼品香皂。这家店是英女皇每次出国访问选购茶叶礼品都会光顾的地方。

除了百货店的专业化,百货店的购物中心化已经成为另一大不可避免的趋势。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新光天地。百货店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网络,而是购物中心。购物环境和一站式的消费体验已经改变了现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例如,在西单大悦城出现以后,其他商场立刻受到影响。

四、消费者对服装品牌的认识

不买最好,只买最贵

在研究这消费者对服装品牌认识这个课题之前要研究一个观点——中国的消费者目前发展到了什么阶段。1899年美国人凡勃伦写的《有闲阶级论》的核心就是金钱文化:个人拥有财富越多,就越会被社会所接受,越会被人尊重。十年前冯小刚的《大腕》中有一句名言:不买最好,只买最贵。到今天消费者为什么会追求最贵?为什么凡勃伦在一百年前的理论能够适用于今天?因为凡勃伦所处的年代背景和现在一样,美国在经过南北战争之后的五十年,经济迅速崛起,当时的美国人在英国人眼里是暴发户,追求名牌,这种背景和今天的中国类似。所以此时的品牌要明白如何应对这种消费市场。

炫耀消费

目前中国消费状态最明显的消费方式是炫耀式消费。追求最大牌的奢侈品,以求被人“看得起”。当中国上流的人追求一些品牌,低一层次的消费者会开始模仿,最终模仿的结果是满足自尊心,产生一种荣誉感,在城市当中这种炫耀更加明显。服装是炫耀消费的重要载体,奢侈品服装的高级感会让消费者觉得穿3000块钱的衣服就是比300块钱的衣服心里舒服,从而心理上得到满足。

所以在做服装品牌的时候,能不能够让人识别出来这是三千的衣服很关键。如果服装能够被识别出来,消费者心理就会得到满足。因此,服装品牌在面料、饰品等等方面都要与众不同,要有足够标志性的DNA。从服装炫耀消费的角度来说,一定要让消费者知道自身的基因在哪里。

以爱慕为例,作为国内的高端内衣品牌,很多消费者买爱慕会感到自豪,甚至可以超过国外品牌的自豪。从这个角度来来说中国的品牌大有希望。

消费动力在国内

中国消费市场的出路:企业=自力:企业要自己有能力生产质量最好、价格最贵的商品;消费者=自信:要让消费者相信国内品牌胜过进口品牌;国家=自强:强在内心,不是强在外表,强在商品的质量,不是强在价格优势。强在本国人愿意支付高价为为国内商品。

五、中国制造的出路

·不要为降低奶粉进口税来扩大消费,应该生产出比进口奶粉质量更高的奶粉

·不要为多出口商品而降低中国制造的名誉,应该多出口更安全,质量更高,价格更贵,更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出口应该是中高毛利的商品,而不是低毛利低附加值的“垃圾商品”。

第6篇:消费市场定义范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产业;老年消费;老年市场

[中图分类号]D669.6;F1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0-0066-05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逐渐呈下降趋势,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有报告指出我国于1999年就正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1]。据相关统计,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步入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多数先为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相比发达国家相对来的迟缓一些[2],但却呈现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老龄化趋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承受老龄化的负担能力偏低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未富先老”[3]、老龄化的时空不平衡等特点,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层面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国民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产生冲击,这无疑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挑战面前,机遇犹存。人口老龄化作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使人们开始关注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以及极具发展潜力的老年市场与老年产业。老年人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涉及到消费心理、消费方式、消费行为特征等方面。研究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会推动老年市场及老年产业的发展。《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1]指出中国已处于老龄社会的初期,未来的中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加强对老年产业的关注与探究有助于完善与深入老年经济学学科体系,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为进一步分析及振兴我国老年市场、开发老年产业提供思路与指导,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我国老年产业问题的研究进展

(一)有关老年产业的经济学含义与其范围界定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老年产业也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在中国老龄产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张文范(1997)[4]首次提出“老龄产业”这一概念,他指出老龄产业与老年产业的定义较为接近。自此,老年产业理论及现实发展问题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学界对老龄产业与老年产业区分的研究尚少。李建民(2001)[5]在对老年经济学与老龄化经济学这两个经济学分支学科进行比较时提出,老年人口比例若低于4%或处于年轻化状态,老龄化经济学就会因没有了研究对象而失去意义,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一定数量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的经济特征、生存与生活状态等都是老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为增强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本研究综述倾向于研究老年经济学关注的老年市场与老年产业的发展。

自1997年以来,学术界将研究的侧重点放在对老年产业的定义、所涉及的服务领域、当前老年产业发展的现状、影响老年产业发展的因素以及快速发展老年产业对策上。老年产业的概念界定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张纯元(1997)[6]较早关注了人口老化与老年市场、老年产业,指出为老年人口提品或劳务、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需求的各种行业即为老年产业,涉及到生产、经营与服务三个方面,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而是跨行业、部门的综合产业群。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通常社会化服务的程度高,向老年人提供的社会服务也多种多样。因此,有学者在参考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老年产业就是由政府与民间自愿组织提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相关服务与产品,如协助家庭照顾老年人、为老年人接触社会提供基础设施、生产、开发、售卖老年群体的产品等(萧振禹、陶立群)[7]。针对消费群体的不同,应斌[8]对老年市场进行了界定与细分,并提出老年产业是专门为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而专门为他们设计、开发、制造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产业,包括所有有关老年人物质需求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老年产业是从第二、第三产业以及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派生出来的特殊产业(张彦丽、王峰)[9];老年人不仅重视物质需求、医疗需求,对精神需求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有学者认为老年产业不仅应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医疗保健、福利设施,还应包括诸如休闲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教育等在内的现代老年产业;此外,田香兰[10]认为发展养老产业旨在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商品与服务的民间营利事业,满足他们生活与文化层面的需求。

总体来看,老年产业以老年人为供给对象,以养老服务为主要内容,主要通过市场化运作配置养老资源,以市场交易方式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以老年人口的需求为导向,拉动经济发展(郭正模、魏宇菲)[11]。老年产业是专门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并具有营利性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活动的总体,属于一种跨行业、涉及多种领域、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活动。

(二)发展老年产业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1]用相关数据指出了当前及未来老年市场的无穷潜力与大力发展的必要性。据预测,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近25%;2014~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在探讨发展老年产业的必要性方面也指出了其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

首先,发展老年产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挑战的重要战略。长期以来,老年人的商品、社会服务需求长期不能得到满足。充分发展老年产业,扩大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可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必然之路(丁煜)[12]。

其次,发展老年产业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时代呼唤(陈俊辉)[13]。老年产业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应用而生,作为一项新兴的、有前途的行业,必将大有所为。发展老年产业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为家庭排忧解难,有利于缓解下岗、失业的压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再次,发展老年产业是老年保障事业的重要措施(邬沧萍)[14]。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市场针对老年群体供给不足逐渐显现,需高度重视“健康老龄化”问题,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大多数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最后,发展老年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我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多、老年人收入的增长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老龄人口的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老年人的消费结构呈现新变化。发展老年产业可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增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推进社会的进步(赵喜顺)[15];在刺激市场需求同时,扩大就业领域,缓解就业压力,从而减轻和克服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老龄化过程中社会问题的解决。

此外,也有学者从人本主义、市场导向视角探讨老年产业发展的“四大基础”,即社会基础、客观基础、物质基础与市场基础。其中老年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为人口老龄化,客观基础为家庭功能的变化,物质基础为老年人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市场基础为老年人需求的多样化及老年消费市场的潜在空间(陈木霖)[16]。

发展老年产业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产业结构与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相适应。随着我国老年消费市场规模、消费能力、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发展老年产业不仅是这一群体的现实需求,更是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发展老年产业势在必行。

(三)对老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路径构建

众所周知,老年市场规模受人口的数量、收入水平、边际消费倾向、公共保障、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市场最终取决于消费。纵观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提高消费对国内GDP的拉动作用较强,经济发展需要以消费为启动力。

首先,老年产业的兴起源于老龄化及老年人对市场的需求,全方位关注老龄消费群体的需求情况,在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其购买力基础上研究老年人的消费模式有利于开拓老年用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培育主要途径有:第一,消费由生产提供,并通过市场来实现(萧振禹、陶立群)[7],因此应该正确引导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创造老年人消费环境,拉动对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更好的培育老年消费市场(王立)[17]。老年市场的发展需要适应人口转变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当根据老年人口群体的基本需求特点,挖掘老年市场潜力,突出“返老还童”的市场、请老年人设计商品等。第二,为老年人口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需建立老年机构护理设施和形成老年产品行业,如建立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等老年住宅与养老服务设施;开发老年医疗保健产品、老年生活用品、老年玩具、老年服饰等,为进一步开发老年产业提供了思路(陈开梅)[18]。第三,市场与政府相结合共同推动老年产业的发展,形成促进老年产业发展的机制,制定相应的扶持优惠及配套政策。如有学者提出应以社区为主体,建设“上门服务合作社”、“养老院”、“老人健康长寿服务社”等(卢生芹)[19],通过建立养老超市、建立老年公寓等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高秀艳)[20]。

其次,我国老年产业如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产业发展过程,它的兴起与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既有客观的外在条件,也应有产业发展本身的内在动力。除了对市场消费需求敏锐的关注外,还应关注老年产业起步与发展中所涉及的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内在机制的刺激。第一,政府在老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需将老年产业发展纳入议事议程,宏观调控方面需规划指导、政策扶持、监管结合,如分阶段适时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来引导社会资本注入,支持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生产或服务型企业发展,积极组织并引导老年产业健康成长。针对如何发展老年产业,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差异化的发展措施及建议。如胡恩生[21]针对老年性产品和服务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的错位,强调发挥政府在其发展中的指导、规划、建设的责任;陆杰华[22]认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关老龄产业的扶持政策,正确引导老年人消费,培育老龄产业市场,积极完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周环、王玲[23]对竞争性行业、非竞争性行业两种不同市场属性的老年产业作了分类研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对策措施,如政府应积极承担信息中介职能、严格整顿老年市场秩序、大力推动老年产品创新、切实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以及尽快调整老年产业结构;老年产业非竞争性领域则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照顾等公共财政措施。第二,在老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单靠政府的作用难以实现老年产业在市场规模、社会功能、市场专业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还需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特别是通过社会化、产业化的新思路、新制度、新模式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与完善;针对老年人口在收入水平、消费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微观层面的商家据此设计、开发、生产和经营产品以及提供形式多元化、有针对性的服务;尹银[24]指出发展老年产业的指导思想为“以老人为本,兼带盈利”,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以及个人共同打造;宗学哲[25]提出我国老年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同时,设立老龄产业风险基金,加大信贷政策倾斜力度。第三,从老年产业结构本身的发展来说,我国老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开始涉及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房地产、金融、旅游等多元化领域,要想方设法增强老年产业的竞争力,建立老年产业评价机制。发展老年产业是进入老龄社会后的必然选择,也必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在老年产业发展规模、市场环境、研发力度等方面推动其形成规模巨大的支柱产业。陈敦贤(2002)[26]认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改善供给结构。杨燕绥、张弛[27]指出要在“扶持养老服务龙头组织、打造养老服务供给链条、培育老龄人口养老资产”方面进行创新。刘慧[28]构建符合我国老年产业的特点的老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法建立老年产业评价模型,并结合 AHP 法,对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

二、研究现状的总体评析

我国对老年产业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但经过二十多年的系统理论与实证探讨,国内对于老年消费市场与老年产业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成果数量逐步增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提升。这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老化与老年市场之间的关系、老年消费市场的细分、老年市场的潜力与特征、老年产业的界定与所涉及的基本领域、老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及老年市场的培育、未来老年产业发展体系的设想[29]等研究,成效凸显。这不仅对推动与完善老年产业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富有实效性的对策建议将理论与实际二者辩证的结合起来,有了更多的落脚点[29]。与此同时,对老年产业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充实与深化。

首先,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如在对老年产业的经济学含义与其范围界定方面,对产业这一概念的认同不够,对老年产业的经济学定义稍显宽泛,尚未明确区分老年产业的性质是政府福利还是市场盈利?老年产业并非完全等同于产业经济学意义上“产业”是建立在产业结构、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基础上的产业分类的概念,作为一种综合非独立的产业,需细化老年产业涵盖的服务类别、区分老年产业与老年事业等。

其次,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描述性、概念性的实证研究占多数,需要从研究方法的单一性走向综合化。发展老年消费市场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理论界针对这一逐渐增长的消费大军,尝试探讨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供给模式,而利用大量统计数据资料定量研究老年产业发展趋势特点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机理则尚未多见。

最后,研究手段与视角有待进一步创新。迄今为止,有关老年消费市场、老年产业的研究主要得到人口学、老年学、社会学的关注,尚未引起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足够重视,应注重借鉴相关学科进行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

三、研究前瞻与结语

本文在全面回顾与探讨我国老年产业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在总结经验教训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实际案例的同时提出未来老年产业研究的空间与方向。笔者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消费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并将对我国未来的消费驱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尤其要注重老年产业的发展。研究老年市场与老年产业,关键是从学理与实践层面加深探究与认识,强化前瞻性的研究,注重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研究的结合,以下几个方面需深入研讨。

第一,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直接影响老年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因此,老年消费经济学研究显得尤为必要。诚然,消费需求受需求的主体、消费能力以及消费意愿影响,学界需对老年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消费能力、观念、特点、消费心理及行为、影响老年消费因素、老年消费需求规律等经济问题进行专项细化研究,通过关注退休后老年人口的消费与储蓄的变化,分析老年人口消费结构的基本概况与主要特征,找出影响老年人口扩大消费的因素及影响提供老年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因素,预测未来一段时间老年消费结构的变化有助于培育老年市场,振兴老年产业。

第二,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老年产业相关定量研究的强化呼唤对老年市场进行大量数据信息搜集整理及挖掘运用,在正确认识我国具体国情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经验,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形成合理有效的老年社会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政策。

第7篇:消费市场定义范文

[关键词]消费者需求;奢侈品;市场营销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5.06.076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消费者开始进军奢侈品市场,并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消费者自身需求出发,如何打开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成为商家普遍思考研究的问题。

1 奢侈品市场营销的基本含义

奢侈品起源于拉丁词LUXUS,意思是“闪光的并具有极强的繁殖力及非凡的创造力”。17世纪初,奢侈品起源于法国。从开始时期王室贵族的胡吃海塞,发展到后来建筑风格、服装消费方面的奢侈。实际上,对于不同的消费者而言,同种产品的奢侈与否是不同的,具体情况往往依据消费者自身条件而定。因此,奢侈品本身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另外,一件商品奢侈与否与其所处的年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多人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即“楼房,电话,电灯”等,可是这些东西在今天看来已经普及各家各户。所以,奢侈品的另一特性即时代性。奢侈品的以上几点特性使其至今仍然没有能够完全将其概况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各个学科领域中,都涵盖其定义的因素。现在国际上对奢侈品的定义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被称为非生活必需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奢侈品是指价值与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奢侈品又指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奢侈品消费属于高档消费的范畴。[1]

即使奢侈品是珍贵的、稀缺的,但它既然在市场当中存在就有其存在的理由。作为一种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同样需要市场营销。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奢侈品当然也不例外。首先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奢侈品营销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把握机会,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是十分重要的。还有来自竞争者的威胁以及消费者的需求。

所谓奢侈品的市场营销,对中国而言,指的是针对其特定的市场环境,在奢侈品企业管理经营的过程中,为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所作出的整体规划。奢侈品市场营销不仅仅指的是产品的单纯买卖,而是要将营销策略和方法贯穿到整个奢侈品营销的活动中。其中心思想是:奢侈品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把最好的产品、最优质的服务、以最合适的途径提供给消费者,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奢侈品虽然珍贵稀缺,但仍然属于非生活必需品范畴,消费者在其市场当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因此,消费者需求是引导市场发展走向的基本因素,也是主要因素。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奢侈品的市场营销关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按照消费者需求对奢侈品市场进行细分;从目标市场的选择中,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第二,要选择与其相适应的营销策略。[2]

2 奢侈品市场细分的依据

2.1 消费者的需求不同

在奢侈品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存在着诸多差异。由于消费者对不同奢侈品的购买欲望以及需求不同,所以其在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上,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性是进行市场细化的基础。

2.2 相关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需要

企业不能将目标锁定在所有消费者身上,必须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市场进行有效划分,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划分形式。将资源集中起来制定出合理的营销策略,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3 消费者市场细分的依据

3.1 按照地理位置划分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不同,因此要将消费者按照地理位置进行细分。在中国,城市被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三者相比较而言,一线城市中消费者接触奢侈品的时间较早,当二线和三线城市中的消费者相继接触到奢侈品以后,其消费模式较之前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之前人们耳熟能详的奢侈品牌向稀有的奢侈品品牌转移,更有消费者选择用定制的方式来选购奢侈品。[3]

3.2 按照人口差异划分

按照人口情况对市场进行细分也是市场细分的一种方式。由于人口的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程度、收入情况各不相同,进而影响到奢侈品的市场定位情况。依据这些因素,奢侈品的定位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通常,奢侈品指定的消费人群大都比较高端。但在中国,奢侈品消费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按照收入情况与年龄段划分的情况比较多。在西方国家,40~60岁的奢侈品消费者居多。但在中国,奢侈品消费普遍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月平均收入在5000~50000元不等的高学历年轻人,对奢侈品的需求量比较大。

奢侈品市场对消费者的细分也是市场营销策略的一种,通过消费者细分,企业能够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来确定其目标市场,这是确定目标市场最基本的做法。企业通过目标市场的确立,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这种市场定位的理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其核心就是根据市场竞争的状态和不同消费者对商品的重视程度不同,来制定出独具特色的营销策略。对于中国而言,其营销策略也应该遵循这种方法,根据不同消费者的特点来进行目标市场的锁定即市场定位。[4]

4 奢侈品的市场营销组合

4.1 产品的策略

奢侈品一直以来被定位为高端产品,既然是高端产品,就要具备良好的品牌效益和过硬的产品质量。但即使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奢侈品市场呈现的状态仍然不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尽管是奢侈品,也要以消费者需求作为根本前提。综观国际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其产品不外乎汽车、化妆品、皮包这几大类型,虽然奢侈,但都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而在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上,玉石、古董等居多。虽然这些商品的价值连城,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其使用价值并不高,这也造成了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水平落后。

第二,奢侈品要保证其品质的高端。当前很多奢侈品为了扩大其产品种类,都想在现有奢侈品的基础上加以延伸,以发展其他相关的产品。这种做法往往因没有做好产品的延伸而使奢侈品的品质整体下滑,失去原有产品的良好口碑以及市场地位,使企业得不偿失。

4.2 价格的策略

奢侈品的价格都很高,也正因为它价格高、品质好才使其具有较高的市场地位,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奢侈品实际上只将高端的消费人群作为其市场营销的目标人群。因此适当的价格策略,也是奢侈品营销的关键。

5 结 论

奢侈品作为一种高端的消费产品,其市场营销必须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锁定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划分,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打开奢侈品市场。

参考文献:

[1]张良.基于“饥饿营销”原理应用的奢侈品营销策略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3.

[2]梅瑜.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文化营销特点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许枫叶.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奢侈品市场营销策略[J].中国市场,2013,5(3):15-17.

[4]张晓路.中国城市老龄消费者品牌重购行为的形成机理[D].长春:吉林大学,2013.

[5]许枫叶.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奢侈品市场营销策略[J].中国市场,2013(5).

[6]连有.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分析[J].中国市场,2010(52).

第8篇:消费市场定义范文

中国是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依然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少数经济体之一,其市场容量和潜力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消费品企业,特别是中国尚未被很好开发的三到五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市场,是消费品企业未来的战略增长点。

企业面临的主要渠道挑战

渠道的基本概念是指产品和服务从生产商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的所有通道。建立一个高效的渠道网络对于制造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多数中国的消费品企业对于渠道建设的高成本和低效率都相当困惑,将其列为公司的首要挑战之一。

消费品企业在中国面临的渠道挑战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中国市场复杂的市场环境,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和不同的购买习惯;二、多层级的分销体系;三、供应链效率不高;四、地区分销商规模小而分散;五、渠道间的冲突难以解决。

可以看出,这五个方面的挑战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互相关联的。比如,中国消费市场的地域广、交通运输不发达以及消费者复杂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制造商对多层级分销体系的依赖,多层的分销体系必然造成供应链效率的低下。因此,在对渠道现状进行分析的时候要从整体出发,把握住根本问题和其中的内在联系。

未来渠道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渠道已经演变为非常复杂的模式,特点是销售方式单一,基本是通过多层级的分销商进行销售。分销商为数众多,层级众多,覆盖领域以及权责不明,造成制造商对销售终端的把控非常有限,利润流失严重。

我们认为,未来渠道发展的方向是扁平化和多渠道销售。渠道扁平化一方面是指减少经销商层级,使产品通过最精简的经销商体系流向消费者;另一方面是制造商建立更多直接销售渠道,包括直供零售商(直接面对终端零售)和自建渠道(直接面对消费者),以加强制造商对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的把控,提高整体渠道效率。另外,多渠道销售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渠道覆盖,有效地接触有不同需求和购物习惯的消费群体。

打造成功的渠道战略

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并抓住发展机遇,制造企业必须进行渠道变革,从原来单一的多层级的渠道体系转型成为扁平的多渠道模式。渠道变革是制造企业的根本变革之一,是涉及多个重点业务领域的系统工程,包含重新定义渠道战略和相关业务领域的优化运营两方面主要内容,涉及7项子内容(见图1)。

重新定义渠道战略

渠道的变革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改进和优化,而是为消费品公司建立起一种以渠道为主导的全新业务模式。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消费品公司可以在产品、服务或是渠道中选择任意一个作为主要的差异化优势。

相比较起来,在产品和服务都趋于同质化的大众消费市场,通过打造强有力的渠道,建立起以渠道为主要差异化优势的全新业务模式是众多消费品企业更为可行的选择。比如,美国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就是以其无以伦比的强大渠道网络确立了其饮料霸主地位。

即便是对于那些力求打造产品导向型和服务导向型的消费品企业来说,建立起能突出其产品和服务优势的渠道模式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对于产品导向型企业,加强品牌直营店的建设将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产品体验;而对于服务导向型企业,则必须要保证渠道伙伴对客户的服务能力。

重新定义渠道战略需要针对渠道转型的三个关键领域进行战略规划:

优化渠道结构。从过去相对单一的通过多层级的经销商进行销售的渠道模式,转向经销商数目更少、层级更简单、多渠道的分销模式,这是对企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刻变革,制造商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见图2)。

对现有渠道进行优化,确立正确的渠道结构需要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具体可以通过五个步骤进行分析:1,现有渠道结构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2渠道结构优化的目的。即希望通过优化渠道结构达到什么样的理想状态。3,影响达到渠道结构优化目的的因素。4设计其他备选渠道优化方案。针对影响渠道优化结果的关键因素,设计几种可供备选的方案,以供甄选。5,分析渠道优化的成本和收益。针对每个渠道和每种渠道组合的优化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确定最优方案。

中国不同级别城市的市场成熟度相差很大,因此,各种渠道在不同市场的优先级也是不同的。在考虑渠道结构时,制造商还需要针对不同市场的特点推出不同的渠道战略(见图3)。

加强对渠道伙伴的管理和协作。渠道伙伴是在分销过程中所有与制造商合作的企业,包括经销商、零售商、批发商、网络零售商以及物流提供商等。制造商与渠道伙伴的合作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通过系统的方式与渠道伙伴清晰定义业务流程、权利和义务、甄选条件、价格和促销体系、奖惩办法以及考核指标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梳理和渠道伙伴的关系,制造商可以使渠道伙伴明确权责,减少违规和可操纵空间。

当然,控制并不是与渠道伙伴关系的全部。为实现共赢,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与渠道伙伴有效的协作机制。与渠道伙伴进行协作主要是指与经销商和零售商的协作。经销商的特点是数目多,管理水平和制造商一般有相当的差距。因此,与经销商的协作重点需要放在帮助经销商提升管理和销售能力上。与制造商直接合作的零售商一般自身的管理水平比较成熟,能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因此,协作重点就应该放在如何共同实现生意增长上,比如进行品类管理合作。

优化渠道成本。确保最佳投资回报。优化渠道成本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方面是优化每个渠道的成本,另一方面是在多种渠道进行组合的时候进行成本优化分析。

在对每种渠道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不同的渠道成本结构是非常不同的,因此优化的重点也不同。比如,零售商直供渠道中促销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成本控制的重点是进行更好的促销管理。在制造商直营店渠道中,店租和门店运营成本占有较大的比重,成本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更好地规划网点布局和提高门店运营效率上。在电子商务渠道中,宣传和推广网站的市场费用占有很大比例,控制成本的重点就会放在提高市场推广效率方面。

对多渠道的组合进行成本优化的过程是,先对每种渠道进行成本分析,包括建设、维护和服务渠道的费用,制定优化方案。然后综合其他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如财务风险、回款周期等。渠道成本优化和收益预测可以通过分析工具进行,通过导入相关数据建模,可以导出最优化的渠道组合方案,最终结合经验的判断确定投入少、收益高的最佳方案。

相关业务领域的优化运营

打造适应新渠道模式的新型供应链。为配合全新渠道模式,供应链也必须进行变革:一方面需要针对现有的供应链问题进行优化,以适应渠道扁平化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为未来多渠道的

发展,特别是电子渠道的发展做好准备。

从现有的供应链问题来看,主要是如何提高业务操作能力的问题。中国企业供应链的主要问题是物流不畅、预测不准和库存水平高。因此,在打造新渠道模式的时候,应主要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变革。同时,为了适应渠道扁平化的要求,还需要加强分销商直接物流覆盖能力和销售代表直接销售覆盖能力。

另外,未来的供应链还必须配合多渠道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渠道的发展。消费品制造商在多渠道时代必须具备的一个关键能力就是全渠道的可视性,利用信息系统对商品从生产到零售进行全渠道和全过程的监控、记录、资源分配和管理。

强化多渠道消费者体验。多渠道销售特别是网上销售正在崛起,消费者不再是从单一的渠道获得信息、购买商品。购买也成为经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的整合体验。比如,消费者可能是在产品目录中看到信息,到网上进行搜索比较,到零售店里观看产品实物,决定购买产品,但最终下订单是通过手机。

可以看出,保证消费者在所有渠道对产品品牌体验的一致性,并且通过不同渠道不断加深消费者的品牌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渠道可以为促成消费者的购买决定作出不同的贡献,但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也都可能造成消费者终止购买决定。

一些颇具前瞻性的渠道和工具将引领潮流。比如,网络渠道可以提供消费者虚拟的购物体验,消费者可以通过数字移动终端(手机、掌上电脑)以及放置在实体店中的数字终端获得更详细的商品信息。

另外,同样重要的是建立跨渠道的消费者忠诚度管理体系。比如,消费者使用同样一张会员卡可以在不同渠道获得积分、打折、返利等服务。制造商可以通过会员卡积累的信息,结合消费者在不同渠道的消费行为进行综合分析,获得多渠道的消费者洞察。

中国的多渠道销售才刚刚起步,多数企业还不能提供跨越多渠道的连贯的消费体验给消费者,并建立跨渠道的消费者忠诚度管理。但是,引领先机的企业将在未来竞争中获益。

提升销售能力。渠道变革最终是通过销售人员实现的,销售人员的素质将决定渠道变革的成败。在新的扁平化、多渠道的模式中,销售人员必须具备多种能力,提供更高附加值的服务。因此,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对渠道变革的成功至关重要。

除培训之外,制造商还需要根据新的渠道结构重整销售组织结构。比如,渠道变革如果需要与重点零售商建立直供,那么就必须建立相应素质和能力的大客户销售团队。如果渠道变革的方向是减少经销商数量,发展跨地域甚至是覆盖全国的重点经销商,那么制造商的销售团队也必须从过去以地域划分管辖区域转变成以客户划分。与销售组织结构重组相适应,制造商还需要建立新的绩效考核体系。

打造信息管理和数据共享平台,提高消费者洞察。可以看出,几乎所有与渠道转型有关的重要领域,都需要一个贯通整个价值链的、跨越多渠道的管理系统和信息平台,使信息流可以在价值链参与各方之间无障碍流动。

价值链主要参与各方都在数据采集、整理和分享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经销商和零售商更多地收集消费者、销售、竞争对手和市场变化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及时传递给制造商。结合自己的数据资源,制造商对多方面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将消费者洞察分享给经销商和零售商,从而提升双方的生意。实现这一双赢的业务构想的基础是整合、高效的信息系统平台。

另外,制造商在对不断拓展的业务进行管理时,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管理平台。在业务发展初期,制造商只需要管理某个区域的几个直营店和几个经销商。当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管理覆盖全国的经销商和零售商网络,以及遍布各省的上百家直营店,线上和线下业务并存的时候,其面对的复杂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和技术平台是不可想象的。

第9篇:消费市场定义范文

关键词:汇率传递;价格;传导机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的价格,其变动首先会引起一国进出口商品定价和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而通过支出转换效应对贸易收支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汇率是经济生活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经济变量,随着金融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汇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汇率传导的含义和传导机制,以揭示汇率-价格机制运行的内在关系。

1汇率传导的含义

汇率价格传导也称为汇率的传递弹性(exchange rate pass-

through elasticity),是指汇率变动所带来的与之相关价格因素的变动。汇率价格传导是理解汇率与实体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描述汇率与价格关系的主要形式,即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水平改变的程度。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汇率传递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一些学者主要从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变动的效应来定义汇率传递。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Ohno(1989)认为“传递概念是指汇率变动反应在进口价格上变化的程度”。根据Mann和Hooper(1989)的定义,狭义的外汇价格传导是指进口价格对名义汇率波动的变动率,即汇率波动所引起的进口价格的变动。广义的汇率价格传递是指因汇率波动而对国内价格产生的多因素、多层次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对汇率传递的界定给予更为丰富的涵义,把汇率传递效应从进口价格扩展到出口价格和国内一般物价水平,如Menon(1995)、McCarthy(2000)等把汇率传递定义为“国内价格水平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因此,一般来讲,可以将汇率传递定义为按照目的地货币表示的贸易商品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2汇率对价格的传递机制

汇率价格传导机制是指名义汇率波动引起价格水平变化的渠道和路径。汇率变动对一国国内价格水平有重要影响,而且其对于不同的价格指标的影响效果和影响机制是不同的。Goldberg和Knetter(1997)将汇率价格传导机制分为直接传导机制和间接传导机制。直接传导机制是指汇率的波动对于进口品价格的直接影响作用;间接传导机制是指汇率变动对于国内其他价格的间接影响,如工业品出厂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等。其传递路径如图1所示。

2.1直接传导机制

汇率变动会引起不同国间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其最直接影响到的是进口商品价格,然后通过进口商品价格变动对国内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产生影响。

首先,由于进口商品中包含了消费品,汇率通过影响进口商品中的消费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消费者价格。汇率变动对进口消费品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汇率变化对进口消费品的影响将是完全的, 但由于市场不完全、配送成本等因素的存在,汇率对进口消费品的传递是不完全的,一国进出口行业垄断程度、进出口贸易厂商定价的能力以及进口商品的配送成本越大,则汇率传递效应越小。汇率对进口消费品价格的影响虽然是最直接的,但是影响CPI的程度则要看进口消费品在居民总消费额中所占的比重,一国居民的消费品进口比重越大,则汇率变动通过进口消费品价格影响CPI的效应越大。

其次,汇率变动通过影响进口品中的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等价格进而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消费者价格产生影响。进口商品中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等并不是直接进入消费市场,而是要进行再加工才流通到最终产品市场上,此类产品的价格变动是通过最终产品的成本变化间接影响国内价格指数。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只是厂商生产的一部分成本,汇率变化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程度由该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燃料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决定。

产品成本中进口中间品与原材料、燃料所占比例越大,汇率变动对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影响就越大。而汇率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将进一步影响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并最终影响消费者价格。当然,还要考虑弹性因素,汇率对进口消费品和进口投入品的传递弹性、进口消费品品在总消费品中的比重以及进口投入品占总中间投入品的比重等。这些因素的高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汇率对物价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