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学前教育的性质范文

简述学前教育的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学前教育的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学前教育的性质

第1篇:简述学前教育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首饰设计教学 制作实践 制作工艺 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疑问:为何要学习制作工艺?

学习首饰制作工艺是所有攻读珠宝首饰设计专业的学生所要求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各高校,都将首饰制作工艺作为首饰设计教学中的一项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首饰制作工艺,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各类饰品的各个部分的结构以及制作方法,为其设计思维增加空间感和立体感,帮助其设计作品达到可实现化。另一方面,在增加其空间设计思维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其动手能力,掌握各类首饰常规制作材料的加工制作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制作技艺的训练,可以打开其设计材料的认识范围,使得其作品不管从材料或者是工艺上都更加的丰富多彩。所以,作为首饰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首饰制作工艺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首饰设计从一个新兴行业已经逐渐转变为支撑沿海经济开发区的一项重要从业工种。据专业人士分析,2010年我国珠宝行业销售总额达到2500亿元,同比增长13.64%。麦肯锡预计未来中国奢侈品市场将迅速崛起,市场规模从2亿元增长到2015的1800亿元,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市场。而在这种背景之下,各大珠宝品牌纷纷开始增加其销售渠道。此外,不同于以往的“白菜”化销售模式,各个企业分别打起“品牌”战略,注重品牌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以此来完善自己的产业结构以谋长久化发展。这对于整个珠宝行来说,是非常健康的发展方向。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对于珠宝从业人员的需求亦是相当巨大的。至2007年底,我国的珠宝从业人员就已达150万余。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开始了珠宝专业从业人员的教学与培训,如今,全国开设有珠宝专业方向学历教育的高校已不下百余所,但随着珠宝市场健康化的发展,近几年的业内人士曾多次提出“珠宝首饰业呼唤人才”。为何在如此庞大的教育机制下,企业仍然会觉得缺乏人才呢?

综观我们各高校的教育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市场上渐渐没有了“白菜化”的首饰,但我们的学生,在教育模式上,却是“白菜化”的。大学教育是精英化教育,为社会教育和储备人才,而不是高中时模式化应试参加全国统考。如何在这样庞大的“毕业生”中脱引而出,如何保证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不会被淘汰,不会思源枯竭呢?这正是当今珠宝教育所需要思考和探讨的。

对比国外珠宝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难发现正是这种“硬式”教学阻碍了对首饰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珠宝首饰设计专业课程中,学生在基础课程上主要学习美术史、工艺美术史等各类培养和增强学生审美情趣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上,同样需要学习手绘、电绘、制作等一系列专业基础课程。但不同的是,所有的课程都与实践挂上了钩,在完成每一幅设计图稿的同时,都必须要求完成其相应作品的实物制作,且在课后与大家进行分享。老师,在课堂上绝对不是上课的主体,而是辅助者。所有的理论知识,都在绘画、绘图以及制作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传授给了学生。

此外,大部分课程都设计有实习环节,而并不如国内都是在毕业的最后一年才进入公司实习,或者是与专业并不相关的公司实习只是为了完成学分。学生从大一起,即被安排进入各大珠宝公司,或者学生自行面试进入,完成课程教授内容的实践与考试。因此,在教学中,学校并不是孤立的,从整个珠宝行业结构来说,教与用是环环相扣的,并没有脱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都浸在社会的实际环境中,就不会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可能性了。

再者,从大一起与社会的接触,可以避免学生在毕业后满足不了用人公司的要求,或者是根本完全无法适应社会化的工作环境,产生恐惧甚至抵触心理。

由此来看,刻板的保守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首饰教育和整个行业发展的需求,加强首饰设计教学中制作课程环节的实践性,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要求学校在教学环境上加大投入,也需要珠宝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关注与合作。

另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在进行一下对比。同样是首饰制作课程,国内各高校甚至是专业培训机构,无一不是同样的教学练习模式。基础的锯功练习、锉功练习、焊工练习。学生忙碌于完成各种练习、完成课程要求,各种练习完毕留于完成作品的实践却所剩无几。忙碌的半月的学生最终却并不知道自己学了半天到底能做什么。这不得不算是教学的悲哀!

同样对比国外教学,每次课程必须完成一件实际作品,不论是锯、锉亦或者焊接,学会方法之后即开始创作自己的作品,对于技艺、技法不熟练的学生会自发的运用课余时间加强锻炼。这样,学生在创作的同时,加强了自己对于加工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又将所学立即转化成了实物,进一步强化了其首饰设计的能力。

而且,通过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实物化的过程刺激,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首饰制作工艺只是一门基础的制作方法课程,要掌握和精通各类工艺方法和制作步骤与技巧,都需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得以完成。在自发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加以适当的启发与引导,则会诞生出许多创意非凡的作品,而不是模式化练习的统一作品。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强化了设计思维,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创意思维。所以,模式化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更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何来创意可言呢?

创意是设计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而一切的设计都是源自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归于实践,才能获得更多的创意与灵感,不仅仅是在工作中,在教学中,亦应如此。

参考文献:

[1]肖启云,蔡克勤,江富建.《中国珠宝首饰教育现状分析》

[2]卢家楣.《论少年情感素质》

第2篇:简述学前教育的性质范文

手工――DesignItYourself(由自己设计),由这个词义来看手工应该是自由的,解放的。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手工有很大的热情和兴趣,但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仅限于老师所教授的范围,少了很多自己的感悟和探索。总是把自己看作单纯的学生,而不会想到自己将来的角色――幼儿教师。怎样脱离呆板的教学,更多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解放她们的思维和双手,怎样去衔接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让解放的心灵成为美的缔造者。本文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策略。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手工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选取不合理。在相应的美术手工教学选取中,很多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手工教学选材还存在内容分散的情况,在学前教育教学设计及方向涉及较为广泛,致使相应的教学缺乏系统性,中职学校学生对其掌握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其学前教育过程中的熟练运用产生一定的影响。(2)手工教学观念落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手工教学还存在着教学观念较为落后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学生日后在学前教育中的相应观念。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中,很多教师对相应美术手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剪纸、布艺等手工课程相对简单,从而忽略了美术手工教学的意义。(3)教学模式单一。在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手工课中,很多教师基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相应的课堂导入中有其固有的教学模式,导致其方式单一缺乏新意、灵活性,久而久之,致使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灵活运用课本,更多的时候是对教材进行解读,并且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落实。

二、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创新手工教学策略

(一)重视材料的收集

在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手工制作是在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不同的材料的运用、相同材料运用的形式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可以说对材料的认识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创新手工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废旧物品”在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手工教学。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不但可以成为我们手工教学中很好的材料,而且还可以教育这些未来的幼儿教师们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让学生寻找、收集、制作这些材料,不仅让她们观察了解这些物品的不同特性,制作不同的精美物件,还能增加环境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减少污染的意识。这种认识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材料本身。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手工指导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渲染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这种认识已经超过了材料的自身。而且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提前的布置任务,由学生自己构思,之后教师会与其他的学生共同的来讨论,在这样的教学下,能够对学生进行改进,将手工创作进行美化。

例如《风铃制作》的教学,教师应该提前两周给学生布置任务,之后让学生观赏网络上的图片,之后就可以进行集体讨论,将需要寻找的材料进行集体的讨论,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就可以使学生在不经意之间产生灵感,也要给学生布置找材料的任务,在两周之后,学生就会带着自己找到的材料进行手工制作,这些材料有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也有我们比较熟悉但是却不常见的材料,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材料与学生和教师进行讨论,其中有一个作品“鸟巢”使用的就是稻草、吸管、树叶、纸和酸奶灌制作的。

(二)“解放”大脑,培养发散思维,做探究的领路人

传统手工课教学中,都是采用教师教一步学生跟着学一步的单调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可以用“想――做――玩――赏”的手工课教学模式进行尝试,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

如:在《折纸》教学中,我并没有一步一步教学生怎么去折,而是先强调学会看折法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去看折法,自己探索着折,在哪步遇到问题了,再由老师示范讲解步骤的要点来学习。在布置作业时不是交几个折纸作品,而是要求了一副《折纸拼画》的作业,这样即结合了美术构图的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有兴趣去找更多的折法,来完美自己的作品。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教学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思维,引导学生互助、共同进步,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利用综合手段,整合资源教学

多媒体的教学就是很好的整合资源的手段,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学发展的必然。把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美术教学中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革新,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视频资源,通过优秀的图片和视频,通过网络流行的词汇来达到教学的目标,视频还有个优势就是可以重复播放,对于不懂的细节可以选择性播放。在教学过程中网络资源学习,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成果。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网络资源学习的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对资源的整合和筛选,提高艺术欣赏的眼光,对于网络在中学生生活中的优势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面,示例图片是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和自己的想法结合的手工作品。

(四)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

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发挥其制作与装饰的能力。同时也把对材料的表现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兴趣小组中,教师让学生用易拉罐来造型,有的学生想到用易拉罐组合成一个运动员的形象。以迎合奥运的主题。有的学生想到用易拉罐拼接成一个动物的造型。有的学生说用易拉罐搭一座房子,而当一位同学想到在易拉罐上面画画的时候,几乎说有人都赞同他的看法。这是对材料表现形式的又一次突破与尝试。画什么主题呢?最后商定用统一的脸谱形式来表现。脸谱由学生自己想象创作,可以很夸张、很怪异,可以融合了京剧的元素,可以充满童趣。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对材料的性质缺乏了解,一开始我们只是用水粉颜料在上面作画,可是颜料一干,便全都剥落下来。后来经过了解之后我们改用丙烯颜料,作品可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了。将画好的易拉罐堆砌起来,犹如一面墙,而上面都是形态各异的脸谱,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力。整个过程教师也都参与其中,与学生一同思考,一同创作,遇到问题一同设法解决.体现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互动形式。

(五)评一一层级观摩,鼓励进步

手工课是需要思考、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它只有在自发的、积极的学习状态下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最佳的教学效果。从多层级完善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取得更大的进步。(1)给出评价量规。教师可以依据手工制作的几个要素(如:色彩搭配、精细程度、创意构思等)给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分值,便于学生自行评价。(2)自我推介。可以采用师生推荐的方式,培养学生要敢于展示、推荐自己的作品,还要能够简述自己的制作方法和意图。教师可以事先给出一些词语或句子让学生模仿,(如:我运用了……等媒材,采用了剪贴/组合/……的方法制作,表现的是……)促进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表达。(3)举办展览,相互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作品展览,在展览中发现别人作品中的闪光点时,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利于学生即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

第3篇:简述学前教育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人性观教育心理学教育观念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也日渐强盛,这一切都是以人为本,在“人”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某个层面讲,人既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也会成为人类文明的结束点。心理学主要探索人的心理世界,研究其表现与变化,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也需要把人性观当作研究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指导教育活动有序进行,其关于人性的认知也会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起到直接影响。不同的教育心理学派别也因不一样的人性观而提出了不同的学术理论。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人性变化趋势展现在眼前。

一、人的本性

人在拥有了自我认知后,就展开了漫长的认识自己的过程。要研究教育心理学中包含的人性观,首要问题是明白什么是“人性”。国内有很多学者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等同起来,将其定义为寻求人的存在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如果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作品进行过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二人是将“人性”和“人的本质”分离开来,视作两个不同概念的。经分析得出,“人性”是人作为类存在物而拥有的一切相同属性。但“人的本质”则不同,它是把人和动物分别开来的最基本的特点。缺乏了“人的本质”,人的其他所有特质都将不复存在,只有与其他类存在物区别开来的基本特质,才能叫做“人的本质”。简单地说,人性就是实实在在的人的特性。比如孟子所云“食色性也”,表现的是“人性”,并不是“人的本质”。通常说来,人是统一的生命体,包含自然性、动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而实际社会生活中,自然性一般显示为人的基础生物属性,社会性则显示为经济、文化、时代性,着重于任何社会之间的联系。精神性包含了认识、审美、尊重和自我完善。教育的基本性质是培养人的行为,拥有了精神性,就达到了人性最高的境界,这超越了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存在。人性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研究教育心理学也必须要开展人性的探索。

二、教育心理学中包含的人性观

1.行为主义人性观

不同的教育心理学派对人性观的认识不同。行为主义学派注重探究人的外在活动,着重采用教育技术,忽略了针对人本质的探索。比如,华生与斯金纳都认为人和动物存在必然差异,但是并未明确划分出人和动物之间的界线。其原理主要通过研究低等生物获得。华生提出恐惧、愤怒、爱这三种基本情绪,它们也存在于动物之中,因此行为主义学派解释了一些现象,但对人表现的多种形态却显得乏力。

2.认知学派人性观

认知学派忽视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并反对动物实验和行为主义。其理论指出,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综合体,也是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共同存在,人的情绪随着思想衍生。认知派单独侧重于认知层面,忽略了人具有整体性。

3.人本主义人性观

人本主义关注个人价值产生的独特吸引力。此派别出发点为人道主义,追求对人类尊严和价值的保护,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基于人的特质,强调正确认识自我并挖掘人类的潜能。而在教育上,人本主义对个人价值的延伸略显夸张,把他人、自然和社会排除开来,当成了敌对存在,忽略了人具有社会性。

三、教育心理学的整体人性观取向

从以上心理学派别的不同人性观足以发现,人性观不同,对教育实践产生的影响也的确不同。学者认为,要把人性整体观作为指导,进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以前,国家教育关注德、智、体等全方位发展,但有的时期只侧重某一方面的发展。研究教育心理学需要坚持相互贯通的整体观念,使有机和谐的内部与外界的关系维持在同一步调。目前,心理学者作了许多研究,指出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即教育心理学要坚持整体人性观,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探索其潜能,找出个别差异,尊重其人格,坚信所有的学习者都能够有所发展。研究怎样培养学习者完善的人格特质,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教育心理学应把人性视为重中之重,关注人类心理的统一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要尽力研究养成人的“人性”,洗涤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的身体、思维、活动、梦想和感情都能向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燕.从人性的角度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3,08:1-2.

[2]陈新.简述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性观[J].教育界,201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