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教学的作用范文

语言教学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教学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教学的作用

第1篇:语言教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语言测试 语言教学 测试的基本要素

测试通常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科学合理的测试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有关语言测试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日趋完善。加强对外语测试的研究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全世界外语教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语言测试的目的

语言测试的主要目的是反馈、评估、选择和研究 测试提供的信息反馈,使教师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评估教学效果,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方法,确定教学进度, 并据此来指导教学与大纲;它也是开展科研活动、研究语言教学的有力工具。

二、语言测试的要素

语言测试作为评估学习者能力、知识和行为的测量手段,它必须符合一定要求才能更有效。一个好的语言测试必须满足四个要求:效度、信度、区分度和可行性。这就是语言测试必须满足的四要素。

1.测试效度(Test Validity)

测试效度是测试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它指的是测试内容符合测试目的。。测试效度又分为(1)卷面效度(Face Validity)、(2)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3)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4)预期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5)同期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等具体指标和类型。

2.测试信度(Test Reliability)

对测试来说信度是必不可少的,测试信度是指对测试事先所做的判断与测试结果间的一致性:同一份试卷, 测试的时间或对象不同,但结果一致,表明这种测试有很高的信度。当然,测试信度在实际测试中是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的,如考试人数、试题长短、测试组织、评分方法、考生个体因素等。因此,为了更好地确定测试信度,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办法:(1)平行测试法(Parallel-forms Method)、(2)重复测试法(Test.retest Method)、(3)对半测试法(Split-half Method)。其中平行测试法是观察信度的最有效的方法。

3.测试区分性(Test Discrimination)

测试区分性指的是整套试题或每项试题都应含有简单、一般、较难三个级别。

4.测试可行性(Test Practicality)

可行性是指试题编成后组织考试和评分工作便于进行,或者说测试在时间、费用及组织测试、阅卷工作方面是否切合实际。如切合实际,则测试具有可行性;如试题太难,时间太短,或题量太大,或评分工作太难,就是试题的可行性差。

三、语言测试的发展阶段

语言测试伴随着语言教学的出现,并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测试经历了如下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科学前时期(Prescientific period)

科学前时期测试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外语教学也就把语言当成一门知识传授,教学基本上是凭经验、遵循传统,测试方法主要以论文写作式的短文写作一翻译法(essay―translation approach)为主。总的来说,科学前时期的测试既没有科学的语言理论做指导,也没有统一的客观评估标准,测试结果完全凭考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决定。因此,可以说科学前测试既缺乏科学性又缺乏系统性,是测试发展的雏形时期。

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psychometric-structuralist period)

20世纪50、60年代,以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分析法测试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语言测试由此进入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该阶段人们对语言第一次有了一个较客观、科学的分析和认识,认为语言是一套可分解的形式结构和符号系统,既可分解为语音、词汇、语法等具体成分,也可分解为听、说、读、写等四项基本技能,因此,语言测试的题目设计应该是针对这些成分或技能的逐项考察。该阶段所学的和所考的就是操作这套形式的技能,即语言能力,该阶段采用的外语教学主要采用的是直接法、听说法和认知法,受教学方法的影响,测试方法也主要采用离散式题目(discrete items),逐项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语言中那些分解了的成分或技能。此外,分析法还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论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获得正确使用语言符号系统的知识和技能。逐项考察和反复操练的观念使多项选择题在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倍受重视。多选题的优势是每题只考核一个语言点,这意味着在容量有限的卷面中可以覆盖大量的语言点。对语言形式和技能考察的范围越广,试卷的信度就越高,而测试的效度也会随之提高。另外,多项选择题的客观评分标准避免了阅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可以提高阅卷的信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语言测试的效度。然该方法对教学产生的促进作用却难以令人满意。首先,把语言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并逐项测试的做法会使语言学习者偏重语言点的操练,忽视对语言交际功能的把握,从而导致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现象。其次,大量选择题的采用还会导致教师为追求高分而使用题海战术,从而背离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另外,考生在选择题的答题过程中,猜测因素会降低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3.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integrative-sociolinguistic period)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语言测试开始进入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以社会语言学家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为理论基础,把对语言学习者的语用能力的考察纳入了语言测试的范畴。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测试工作者开始重视整体综合法(global integrative testing)的研究与应用。为了实现对语言学习者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全面考察,整体综合法测试采用的较多的是综合性试题,如完形填空、听写、口试、作文等。这些题型在重视语言形式正确性的同时,也注重对受试者的分析、综合、信息转换等语言应用能力的考察。然而综合测试法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完形填空、听写等题型虽然可以保证评分的客观性,但由于答案设计过死,忽视了语言的动态、创造,也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有学者认为,写作所测量的内容有时会超出语言能力的范畴,是对世界常识性认识、民族文化等方面知识的考察。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整体综合法虽然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察,但由于测试环境、材料、方法等因素的限制,仍然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4.交际语言学时期(communicative language period)

随着人们对语言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80年代中期以后又出现了交际测试法。到了90年代,Bachman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式,该模式认为交际能力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它主要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组成(Bachman&Palmer,1996;Bachman,1999)。该模式对交际能力的认识更客观、全面、深刻,指出交际能力各构成因素之间是一个互动(interactive)关系,即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知识、技能和心理过程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Bachman交际语言模式的提出对语言测试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就意味着语言测试时,要把涉及交际能力的各种因素结成一个整体加以测试,从而出现了语言综合能力测试(integrative competence testing),这可以说是测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测试所要考察的内容方面,交际测试法认为测试首先应重视语言行为的交际性,因此在考察领会性技能和产出性技能时,主要是强调对说话人或作者的意图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复述能力。在测试的任务类型方面,交际测试法主要任务是注重对交际语境特色的突出,强调对真实交际语境的最大程度模仿,追求测试的真实性。

四、语言测试的发展趋势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测试经历了从注重语言知识到注重交际能力的转变,由科学前的经验型转向了当今时代语言测试的科学型,是一个质的飞跃。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每个语言测试阶段的发展都是以前一个阶段的经验为基础的。语言测试更多的是为了语言教学服务的,是一种体现语言教学成果的手段。通过前期的回顾可以看出,交际测试法无疑会成为语言测试发展的必然方向。

现在英联邦国家为国外留学人员开设的雅思(IELTS)考试就包含了许多交际互动性的任务,而且,在我国颇具影响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也已经把口试纳入了考试范围。由此可以看出,交际测试法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广泛。

正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交际测试法也不是一种一成不变可以永久使用的测试方法,它本身也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根据语言测试的特点,我们相信语言测试今后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可能需要进行改进和发展:

1、交际测试法由于主考官和阅卷员的主观情况直接相关,因此在如何提高整个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方面,以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语言交际能力的标准,无疑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2、尽管交际测试法具有许多不言自明的优势,但是传统的测试方法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何将分离式测试与整合式测试结合,寻找一种能够全面考察被测试者的语言能力的途径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五、小结

语言测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本文对语言测试的特点和发展做了简要的介绍,使第二语言教学工作者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的拟定试题,从而为教师全面测试学生语言学习能力提供有效帮助。测试作为教学的一种衡量工具,要想保持生命力就需要我们不断发展它,跟上教学新思维,不断探索新题型,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参考文献:

第2篇:语言教学的作用范文

语言文化教育 外语教学 学习动机

长期以来,我们的外语教学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或者说只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看待,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义。致使我们的学生对语言学习中的浅滩暗礁心中全然无数。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更应是“文化教学”。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英语的素质包括语言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充分认识并重视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既然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如此密不可分,在外语教学中就应该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育,将文化教育融入到最基本得日常教学中。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语言反映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影响语言。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与人类思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语言与文化相依相存的关系。特定的文化由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语言体现特有的文化内涵。即体现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特有的思维模式决定了该语言的基础结构。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发现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从而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使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这语言,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

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且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的语用原则和表达方式,影响到学习者对该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因此,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外语学习中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在外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2.认识非语言行为的不同含义

非语言交流通常指用非语言行为或身体语言交流,它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非语言行为是人们除了语言之外的有效沟通方式。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同时,大部分情况下是伴随着非语言行为的。非语言行为的交流大致可以分为动态无声交流、静态无声交流和有声交流三种。

非语言行为同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3.容纳文化的差异和独特性

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得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文化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因此,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差异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异的干扰,容纳文化的差异和独特性,正确对人、对己、互相尊重,平等往来。

三、如何在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

根据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文化教育。

首先,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教师自身素养是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只有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才能全面把握外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活化和拓宽教材内容,以达到预期的理想的教学目的。

其次,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那么不同的作业反馈方式对他们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在多样性和特殊需要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也应该具有灵活性,因人而异、科学反馈,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进步。

第三,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外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文化教育的传授。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而且必须注意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具有趣味性的文化常识,选择合适的文化信息来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对外国社会文化知识一般没有亲身的感受,仅依靠阅读书面材料或讲解抽象东西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外国文化,理解其真实含义,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使用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视听直观教具、使教学更形象生动,并借此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增强文化能力。

第四,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目前,各种外语教材中不仅贮积了丰富的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师应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文化因子,从课文主题入手、从故事情节入手、从课文注释、课文插图、课文引语入手,挖掘有关的民族文化信息,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情境意景,使文化教学有计划、有阶段、有层次地进行;灵活地在教学的任一环节适时地渗透文化意识。此外,通过结合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结语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英语学习中的障碍往往来自于学习者对文化知识的缺乏。也就是说,只有充分了解一门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才能够真正掌握这门语言的精髓,培养外语学习者优秀的交际能力,才能最终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文化教育必须在外语教学中上升到一定高度。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04).

[2]段士秀,吕翠媛.浅谈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长春大学学报,2008,(05).

第3篇:语言教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日语;教学;文化导入

引言: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在跨文化领域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开展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桥梁,日语教学的目的也正是如此。根据最近几年的实践研究和观察发现,目前很多日语系的学生都掌握着较扎实的日语基础,而且还能讲出一口流利的日语。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与日方进行真正的语言交流时,表现极为不适应,究其根本,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将语言交流与文化人为的分割开来,单纯的把语言当做工具,没有融入日本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二者结合不好,日语的真正熟练运用就无从谈起。对于这种现实情况,就要求我们的教职人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方面的培训,还应从文化的导入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加深对日语及日本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一、文化导入的概念

所谓文化导入,就是在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化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的前提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引入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容,使社会文化融入到语言教学中。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语言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并对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的语言行为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探索到许多文化奥秘,不同的文化对相同的问题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外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所以就应该立足于理解所学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和观点,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那么,文化导入究竟指的什么呢?文化导入又被称为“文化移入”,结合日语教学的实际,本文将其定义为:在对学习者传授语言及语言结构知识的同时。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意义,发现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结构,设法让学生了解以及习得所学语言中隐含的文化背景和应遵守的文化规约,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

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中日文化差异,让学生课后主动去认识中日文化差异,建立学习者自己的对比框架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日语这一语言,同时避免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日语表达中去,以日本人的思维去思考与运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日语教学一直强调挺、说、读、写、译等五项技能的训练,去忽视了文化因素对日语学习的影响。即使有文化课程的设置,也今单一的从文化角度进行知识的阐述,而从语言相关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实践的较少。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存在的文化背景,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且其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对于跨文化的交流来说,语言与文化知识密是不可分的。文化知识的导入直接影响到语言教学的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目前的教学与应用存在脱节现象

外语教师应该能够通过日常的教育工作得到这样的一种经验: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包括词汇量的增加,还包括实际的应用。只有把应用好,才能做好实际的文化交流,实现语言的真正掌握。但是在日常的教职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是把教学的重量放在理论的学习以及影视方面,然而应用方面的运用长期得不到重视,最终导致学习和运用脱节。

(二)促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学习日语这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得跨文化交际更加顺利的进行。众所周知,在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中,日语学习者是不可能只围绕日本国家的文化跟日本人大谈特谈的。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的互动交流,是交流双方在进行彼此国家文化的分享与对比的交流过程中相互增进友谊、相互了解以及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熟悉。当日语学习者在交际中遇到不会表达的本土文化知识时,就给本土文化提供了最佳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

同时,本土文化针对语言学习者而言,是第二种语言的基础。由于中国与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交流源源不断,经久不息。然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与日本在行为、价值观、思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对日本及其本土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我国和日本文化对比,进行进一步的对比学习。通过日语的学习,既能增加对日本文化和语言的学习,又可以有效提升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目前日语语言教育中文化导入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日语的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日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课堂集中例解单词、精讲语法、辨析各种近义词的区别及分析各种语法现象为主,处理课后练习巩固复习为辅。对学生的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辨识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学生不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知识,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正确实则不符合日本人习惯的误用。

另外,虽然不少学校也开始了“日本概况”“日本世情”“日本文化”等相关课程,学生也能学到不少关于日本文化的知识,但是这并不能够涵盖所有的日本文化知识,教师还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导入。

(二)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

由于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甚至老师还存在着考试成绩至上的看法,教师课堂上采用传统教学法,往往比较重视学生做题的准确度,学生也更加在意考试成绩如何。很多学生学了几年的日语,只知道“武士道”读作“ぶしどう”,“歌舞伎”读作“かぶき”,但是当问及武士道的内涵及歌舞伎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却知之甚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怎么讲,也不涉及考试。

另外,我们绝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因素,这甚至可以说是文化导入的根本性问题。如果教师自己对日本文化都不甚了解的话,谈何去给学生讲解?所以教师也必须多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能力。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比较强调词汇、语法的掌握,而轻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常常有很多学生考试成绩很好,词汇量也很丰富,但说出来的话却支离破碎,有的看似正确却不符合日本人的习惯表达。

四、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

第一,选用正规的日本原版会话教材。原版教材简单易懂的对话自然会涉及到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日本人编写的教材,相比国内出版社的教材,对日本文化的渗透更加深刻,学生对日本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人际沟通等方面有更深刻的了解与体会。原版教材中的会话为日本人编写,大多是日本人之间的对话,所以自然都遵守既定的文化行为,因此对话能够表达出他们正规的相互响应。日语教学初级阶段,应选择一定比例涉及日本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知识的日文原版书作为会话教材。有了这种教材,教师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就有了出发点,文化知识的导入就变得很自然。

第二,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设施通常是黑板、粉笔、黑板檫。而现在包括专业的培训学校在内的都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现在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问题。教师的口头讲解不能直观的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比如日语。而现在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很快捷的帮助学生了解到日语的文化背景,通过这些途径可以直接看见、播放相应的图片资料或视频影音,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日本社会的风土人情、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社会文化知识”。就比如,很多日语学习者都会看一些日语电视剧来学习日本的文化和语言语境的运用来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

第三,积累相关日本文化知识的材料。教师应该大量阅读日本文学作品,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这是一种学习日本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因为无论哪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都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内心世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交际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另外,要大量阅读日文报刊、杂志,除此之外,网上阅读是迅速获得最新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了解日本当前社会动态、社会问题及社会关系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上阅读等形式,留心积累日本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有关文化知识的材料。

第四,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必须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还要重视日语运用的恰当性。培养学生中日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修养和中日两国的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减少汉语习惯对日语交际的干扰。另外,及时纠正学生的失误,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表情、用词甚至手势等都要不断更正或提醒。在讲授知识文化的同时要加大交际文化导入的力度,增强学生的文化感悟和辨别能力。

第五,充分发挥日语外籍教师的作用。日语外籍教师地道的发音和表达,相对丰富的日本文化背景知识、适中的音速、适当的音量、抑扬顿挫的音调,都能对学生未来的语言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教师被派往国外学习,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和语言专家来到中国讲学,各种流派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被引进中国,外籍教师是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接受者和受益者,他们懂得学生在接受这些教学方法时的心理变化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能够及时地对这些方法进行调整和变通。

第六,运用实践教学,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学好日语抓住几个关键,而发音就是关键之一,学生课堂上开口讲日语的机会不多,大都是老师在讲解。鉴于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说日语的机会。如:举办日语专题讲座、开办日语角、搞日语演讲比赛、编导日语短剧等,制造日语学习的人为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这些具体形式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以上是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知识的六种基本途径,无论哪种途径或方式的采用,导入的文化内容要与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性质因素,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循序渐进。教法要得当,内容要适度。

五、结语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像折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就体现在语言中。日语在各种外语中受到重视的程度逐渐加大,这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我们学习日语,不仅要会怎么运用,而且要精通,这就需要我们对日语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也就是把文化导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语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日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了解文化又能学习日语,一举两得,同时也能开拓了自身的知识面,满足了社会对跨文化国际交流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石晶.论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孙满旭.日语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4]林娟娟.论日本语言与文化交叉研究的必要性[J].日本学习与研究,2009

[5]王冠华.试谈跨文化交流在日语教学中的导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6]杨冬雪.日语教学中如何兼顾民族文化差异[J].文学界,2012

第4篇:语言教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非语言 高中物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79-01

在物理教学当中,教师与学生主要通过语言和板书进行交流和学习。但是,这么单一的交流途径所传递的信息量是很少的,那么非语言在物理教学中能有效的补足这一空缺。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适当并恰当地运用身体的某种动作来表情达意,在学生接受信息时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非语言表现获得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到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有助于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一、物理教学的特点与非语言教学的联系

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在物理教学中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同时物理教学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为中心。物理教学过程当中出现了大量的物理规律、理想模型、很多的近似、假设、和理论推导,具有很强的知识性、逻辑性、抽象性。学生要从单一的文字中抽象出比较完整的物理概念,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意识。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很难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和尺度。教师通过运用语言教学和肢体语言等非语言教学帮助学生自主建立物理模型。

二、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非语言教学的联系

高中生心理年龄处于少年和青年之间,在各个方面有着许多的发展交叉,导致高中生的心理有着一些显著的特点:(1)高中生表现为浅成熟,这时候的大多数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想法,不愿让家长或者是老师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像以前一样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还有一些残存的稚气,大多数学生还没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为易冲动和偏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非语言有效地控制课堂,积极地对待学生独特的想法,给予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2)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显著增强,有着强烈的被理解和被尊重的渴望。所以,在学生发出信息之后,教师应当积极主动的回应,能准确的判断学生的意图,并给予肯定或者是适当的留有机会让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3)高中生的求知欲表现的更加强烈。特别是在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之后,外界的每一件或大或小的事情对他们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仍缺乏对事物的客观评价能力,容易受到表象的诱惑,进而影响到自身的学习。在课堂上学生一旦沉溺于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特别是当他们能够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那些神奇的现象时,学生是不愿也不能自己走出来的,此时教师也不便直接在课堂上对学生大声指明,这样会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那么,教师可以注视学生或者是课本,提示学生们应该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步骤了;可以戛然而止,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运用手势来示意学生……

三、非语言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非语言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和抽象概念

高中物理不同于初中物理,初中的物理知识比较形象具体,停留在自然现象的表面,易于理解。而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升华,高中物理较为抽象,很多物理模型是理想化的。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直接的例子,学生很难想像得出完整的物理模型或者概念。教师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和教学方法形象生动地像学生展示建立物理模型和物理概念的条件。如在讲解相对运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组合完成相对运动的探讨。可以先让A同学当参照系,再让B当参照系,让C在地系上观察,最后ABC讨论相互观察到的现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模型,又有助于教师讲解新的知识。

(二)有效的控制课堂教学节奏

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往往与教学节奏密切相关,优秀的教师可以准确把握教学速度,根据教学课堂反应调节教学节奏。由于从具体形象的初中物理到抽象难懂的高中物理,很多学生难以适应这样的变化。在物理教学课堂当中,很多教师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情况:自己在黑板上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在下课的前的答疑时间,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却是教学过程中期甚至是前期的一个问题,这意味着学生很有可能大半节课都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而放弃了大部分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师过程中不仅要会用非语言教学来帮助学生习得知识,还要能够从学生的非语言表现来获得学生上课情况。比如上述的例子,学生在发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可能会搔脑袋,可能会一直睁大眼睛盯着黑板在思考。此时,教师应该学会观察学生的这些反馈并及时做出教学调整。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

学生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可以说是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有时候听着都会产生睡意。试问,那么有趣的探索自然科学的物理课程什么时候变得如此无趣了呢?物理课堂本不应该如此。如果教师在讲“位移”“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可以边走边讲,边示范边讲解不是可以让学生都提起精神了吗?如果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用左右手完成探索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大小的关系,这样的课堂能不活跃吗?物理教学中可以引用很多的非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用肢体语言重现各种各样的物理情景。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热情,从而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在物理教学当中运用非语言教学可以达到一个较传统的纯讲授式教学好的效果。它有助于教师教授和学生理解物理上较为抽象的概念、模型、规律;有助于学生反馈学习效果和教师控制课堂节奏;有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等。但是,过多的非语言教学会喧宾夺主,所以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要根据教学计划和课堂情况适当运用,从而充分发挥非语言在物理教学当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语言教学的作用范文

 

关键字:英语;词汇学;二语学得;外语教学

引言

多年来,外语学习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人们都十分关注外语的学习,尤其是最通用的英语。随着学习者们的需求,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班,对于英语学习的技巧,更是层出不穷。本文作者在多年的英语各学科教学中,总结出词汇学方面的内容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起到辅助语言学习,使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说明词汇学在语言学习及教学中的作用。

1、二语学得与外语教学工作

二语习得和二语学得及其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说到二语学得(second language learning),就必然要提及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这两个概念是由Krashen区分出来的。二者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学习环境的不同,二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自然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无意识的运用语言的隐性知识,例如在英美国家学习英语。二语学得是指在本国语言的环境中,通过语言规则的学习,有意识的发展语言的显性知识,例如在中国通过课本学习英语。本文提到的外语教学工作主要是发生在二语学得过程中的工作。明确了二语学得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后,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改善不利因素,改进外语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在调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上和创造适宜的客观环境上下功夫,把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尽力改变一直以来的“我讲你听”的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最大的语言环境刺激,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有所提高。

2、英语词汇学重要内容简述

词汇学是语言学习中重要的一门,英语词汇学一般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课程,需要有一定的词汇量和英语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的学习英语词汇学。而通过学习英语词汇学,又能够使英语的学习更加有效,二者的学习相辅相成。

英语词汇学的主要内容有单词的结构、构词法、单词的意义及词义关系、英语词汇的构成、词义的历史演变、成语及词典知识。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比较系统的掌握英语词汇的知识,比较深入的了解英语词汇的发展现状和历史演变过程,能够对现代英语词汇发展的趋势和各种现象做出分析,从而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英语词汇学中的重点在于其构词法、词义变化和英语成语。构词法包括派生法、复合法、转化法、缩略法、逆生法和拟声法。教师掌握好构词方法,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明确的讲解词汇的构词特征,学生也能够根据所学的构词知识更加轻松的理解和记忆单词。词义变化是指词义的扩大和缩小,升格和降格。例如,“place”由特指“广场”到泛指的任何“地方”;“starve”由原来的“死去”缩小为“饿死”;“earl”由“人、侍从”发展为“伯爵”;“villain”由“村名”到现在的“坏人”。对于词义变化的学习也就是对于词义发展的学习,了解了词汇意义的变化,我们在阅读一些不同时期的作品时就能够理解同一单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对于词义升格和降格的变化还能够帮助我们在不同的场合选择更合适的词汇,以免由于词汇误用而产生误会。英语成语也是词汇学的重要一项,更是英语学习中很有用的内容,英语学习者都知道,尽管我们尽力的学习英语、掌握英语词汇,但是即使再大的词汇量,也不能弥补我们在惯用语理解方面的缺陷。当你的外国朋友说“I’m under the weather”(不舒服,不高兴), 如果你把它理解成“我在天气之下”,那你们的交流将无法继续下去。如果有人“bite your head off”(呵斥你、训斥你),你非但不理解,还回应“thank you”(谢谢),那你将被“laugh one’s head off”(大笑不已)。如果你想“take somebody’s scalp”,你不是要“取某人的人头或杀了他”,而是要“战胜他”,要“战胜他”,你就需要“be up to the eyebrows in”,当然,你需要的是“埋头苦干”,而不是要你整天“皱着眉头”。可见,英语成语的学习对于合理的理解和文化的了解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也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学习兴趣,因此,对英语成语的适当讲解在外语教学中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手段。下面我们来从各个方面分析词汇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3、词汇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3.1 构词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第6篇:语言教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肢体语言 作用 对外汉语交际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Role of Body Language in the Communicativ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research,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s been initially formed system teaching guide theoretical system,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aching cultural aspects, in particular the behavior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the other culture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there be to improve, how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nsciously to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mbs language teaching organically combined together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this time silent wins with sound", improve our school foreign students' Chinese language's communicative level, is the content of this paper.

Key words body language; role; communicativ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肢体语言,又称为身势语言,是指使用身体运动或动作来代替或辅助声音、口头言语或其他交流方式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多年以来,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只注重语言本身,即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练习与掌握,而忽略了文化方面非语言学习系统的学习和了解,人们对语言的学习过多地强调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对于肢体语言交流的手段则不太重视,然而根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情感、态度交流方面,90%以上的信息是靠声调的高低和面部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来传递的。众所周知,英美人士在语言交流交际中面部表情及身体语言非常丰富。可见肢体语言在外语教学和实际交际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将我们比较含蓄优雅的传统文化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要求,将肢体语言教学合理运用于交际教学中,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适用的教学方法,培养国外学子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汉语交际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1 肢体语言运用于交际教学更能突出交际教学的特性

交际教学法倡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以交际为中心进行交际活动,活动的内容围绕教学目的展开,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交际,让学生在交际环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和水平;交际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尽可能地在课堂上显示语言使用的交际过程,这一特性主要是通过模拟真实交际过程而进行相关的信息填补、自由交际和信息反馈等,交际教学法强调学生所从事的交际活动必须有信息交换,而不是简单的句型操练,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就某个话题进行自由交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教师引导主持教学活动时,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力求让学生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判断对方语言、语气和态度的能力,提高自己做出相应的语言反应能力,以求达到自己的交际目标。居于以上交际教学这一特性,如果能更充分合理地运用肢体语言,更能符合语言教学情境的需要,从而真正达到交际教学的目的。

2 合理运用肢体语言,能更好地创设交流互动情境

交际教学是以交际为中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交际环节之后,学生的主体角色必须得以充分体现,教师不仅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而且交流的主体也由教师转换为学生与教师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由交流,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课堂的导入,因为在教学导入的时候,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如果导入太生硬,课堂活跃不起来,学生的状态跟不上,那么教师不仅有可能驾驭不了课堂,更可怕的是营造不出交流互动的情境,交际教学课堂有可能变得极为安静,教学环节有可能陷入一筹莫展境地;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充分合理利用肢体语言,结果会大相径庭,因为它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师的亲和力,而且肢体语言是最具直观作用的,它有助于教师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官印象,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利于共同营造交流互动的氛围和情境。

3 肢体语言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角色的转换

交际教学法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需要才是教学目标,因此交际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极大区别在于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不断变化。首先教师作为交际过程的促进者,要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和学会运用适合于变化的交际手段;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的变化受教师体态行为的制约,教师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势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心境和态度,进而对学生的情绪产生极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教师积极的体态语会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愉快、自然明朗的情感,而积极的情绪和愉悦的心境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传授、加工和储藏,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合理地运用肢体语言,会令教师情感倍加丰富,个人更具魅力,更能自如地指导、促进学生开展交际活动,并能在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加入活动的角色中更自如地转换,从而不“喧宾夺主”,不干扰交际,而学生也会从一个观察者而自然地运用肢体语言默契地进行交流回应,完全沉浸于一种自然愉快的情境中,交际教学不是个人的事情,学习是相互依赖的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基础而相互合作的环境中进行。现代交际中的教学主角应该是相应变化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过程,而并非简单的语言练习。

4 肢体语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教师的肢体语言无形中能让教师类似于演员的演技。演得越生动、形象,越富有表现力,也就给学生创设了越宽阔的想象的空间。哪怕是给学生设计一个有趣的体态语游戏;或是看动作,猜词语,或是教师在台上表演一个动作,然后让学生自由地猜猜它的意思,都会不同程度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会凭借他们想象思维,充满创意地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表达,去交流,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提,交际教学才会具声具色,越学越活,相反如果少了肢体语言的配合,课堂教学就像机械一样冷漠死板,察觉不出任何亮色和活力。

总之在对外汉语交际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得到实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愉悦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培养用汉语交际的习惯;做到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运用语言,开心交际,并不断延伸到课外。肢体语言在对外汉语交际教学中的作用是个人的一些借鉴及心得,期待指正,祝各位在新的一年里收获喜悦,收获幸福,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 黄锦章,刘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J].教育研究,2003.

[3]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第7篇:语言教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语料库;英汉对比;中外办学;英语教学

一、对比语言研究的优越性

对比语言学起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可以说是由当时外语教学的需要、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理论的影响以及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这三股历史潮流汇合而成。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中,理论和应用对比语言学不仅在欧美进一步受到了重视,在其他一些国家也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交流的不断深入,不仅学习外语热潮经久不衰,而且对外汉语教学也日益兴旺。在这种形势下,外语与汉语之间的对比研究蓬勃兴起,发表和出版了为数众多的对比语言学论文、专著和论文集,对比语言学研究在我国得到了持续深入的发展。其中,对比语言学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便是外语教学,因为对比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揭示语言之间的异同。从理论的角度讲,只有通过语言对比,才能加深对所对比语言的认识,同时也促进整个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完善某些语言理论。从应用角度而言,对比语言学对于外语教学、翻译、双语辞典的编纂等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王力先生在他1985年版的《中国现代语法》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语言对比研究通常是由外语教学和翻译等一些应用领域中遇到的某个具体问题而进行触发,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对这个问题提供某种解答,并最终将其应用到外语教学和翻译等实践中去。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即:对比语言研究的意识在逐渐加强,方法在逐渐增多,对语言教学的推动力正在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二、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明显增多是当今国际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

语料库是基于大量真实的语言资料,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存储,以供自动检索、索引以及统计分析的大型资料库。Kennedy认为,建立语料库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更准确、更可靠地描述语言的结构和使用提供基础。语料库研究已经深入到词语搭配、句法结构、语义和语用、话语分析、社会文化因素等领域,许多研究成果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第五届国际对比语言学大会(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Conference)于2008 年7 月29 日在具有近六百年悠久历史的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举行。大会共收到论文200 多篇。118篇在大会宣读,71 篇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可见,随着计算机科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明显增多成为当今国际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

提起语料库,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收容了好几百万词的大型语料库。Sinclair指出,理解语料库不可以其大小作为标准去判断其差异,大小语料库在语言学习和研究中并肩发挥作用。大型语料库的建设对于词典编撰、真实语言的体系性研究等尤为重要。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型语料库由于自身可及性和数据冗余的原因很难和外语教学实践相结合。相反,小型语料库在教学实践中操作性强,能迅速、直接运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属于学习者语料库,能直接用于教学并使学生直接受益。教师以学生的翻译练习、作文练习等为研究对象创建小型学习者语料库,通过和本族语语料库的比对,可以直接、客观地了解外语学习者与本族语学习者的差异,使分析结果更具科学性与说服力,对学生的语言特征和语言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能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对比语言研究对中外办学英语教学的核心作用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探索提高合作办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模式与方法的任务越发艰巨。为适应外籍教师授课以及国外学习的迫切要求,英语教学如何能更有效地承担起这两项艰巨的任务便成了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中西语言文化的碰撞,而学生在国内传统英语学习的思维方式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相当比例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而造成如此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汉语和英语言的宏观结构特色以及微观区别不能整体把握。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像,文化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文化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方式。因此,加强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语言学习问题,还可以解决文化适应问题,是一箭双雕的教学方法与途径。

在具体的操作上,应该运用语言对比的一般原理,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尽可能详尽深入的具体比较,解决的关键是英语和汉语的语言因素对比差异和非语言因素对比差异问题,以更好地指导和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班学生对二语习得能力的把握度,探讨其内在特征,使学生对两种语言的特点与规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英汉语言的异性与共性的全面认识,在此指导下,通过语料库的帮助,全面提高学生的英汉翻译、写作、口语、听力等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适应外教授课的适应度,为学生的国外学习做好语言及文化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Kennedy,G. 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 [M]. 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8.

[2] Rundell,Michael“. The corpus of the future,and the future of the corpus”. Talk at special conference on ‘New Trends in Reference Science’1996.

[3]许余龙.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与新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10).

第8篇:语言教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英语教学;语言磨蚀;指引

语言磨蚀的实际含义,运用通俗的语言来阐释即是: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非母语类语言的学习,由于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工作、生活、科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是由于长时间未使用第二语言或是短时间内停止使用该语言而诱发的语言知识技能的减退,消弱或是衰退的语言磨蚀现象。但是,该现象并不是归属于病理学的范畴,并不代表永久性的语言能力丧失,语言磨蚀只是说明受蚀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学者认为,语言磨蚀的现象仅仅是一种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消极方面,并不需要投入太大的精力来研究其本质原因。在中国,英语教育的地位一直都保持着领先,从小学高年级开始的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一直延续到高中结束,十余年的时间,无论是时间还是人力的投入都是非常高的,但是英语教学带来的成效却非常有限,甚至是非常的不理想,“费时低效”的主要原因是二语习得的逆过程就是语言的磨蚀现象。但是,如果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这个现象,语言磨蚀理论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

一、语言磨蚀的受蚀因素分析

1.受蚀时间 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校学生受课程安排的影响,学习时间一般分为两类,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自主学习时间。经研究、测试得出结论,外语学习者语言的磨蚀程度有着类似的磨蚀,符合前快―中慢―后快的发展趋势。在学习中期阶段所获得语言知识技能很容易因为时间而流失。受蚀时间是外语磨蚀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来说,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正式学习结束之后,如果不处于外语使用环境中,随着外语接触的减少或停止,即可认为进入外语的磨蚀阶段。有语言学家在1984年的一次外语词汇模式的实证研究中发现:第一年没有任何磨蚀,停用第二年后,大约有15%的词汇磨蚀。因此,课堂之外的时间应该全面安排如何复习英语词汇学习,将已经学习到的知识有效的维护下来。

2.磨蚀前外语水平 磨蚀前外语水平是影响外语磨蚀的关键性因素。1932年,语言学家Kennedy就发现磨蚀前外语水平是影响语蚀最明显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通过不断的研究之后发现:磨蚀前外语水平是影响根据不同的外语水平而大相径庭,总体看来。磨蚀前外语水平与磨蚀的量或是速度明显呈反比,不同等级的外语水平对外语磨蚀的影响力度也不一样,其间存在一条分界线。对于大部分的高效而言,国家公共外语四级考试是常用的参考测试,目前,没有办法界定英语四级难度并非是语言磨蚀的关键阀值,换言之,即使通过了英语四级也并不代表语言水平已经进入了抗磨蚀阶段。但是,能通过该项测试者肯定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外语磨蚀的影响不会在短期内起太大的作用。

3.与受蚀语的接触 与受蚀语的接触方式和时间对学习者日后外语磨蚀的速度和程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期间,受蚀者与受蚀语的接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状态,另一种是人工干预状态。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研究与受蚀语的接触对外语磨蚀的影响主要基于理论指导。这些人工干预有的来自政府政策,在学习的过程设定学习目标,定期通过参加标准的英语测试来检测自身的学习状况,也是比较良好的学习习惯。

4.年龄 关于年龄对外语磨蚀的作用,许多语言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了相似的现象,年幼的学习者比年长的学习者外语磨蚀速度更快。外语习得方式,如外语课堂的教学方式,侧重点和强度对外语学习者的外语磨蚀均有一定的影响,社会情感因素同样是影响外语磨蚀的间接原因之一。对于外语学习的动机,年长者比年幼者更有推动力,已经成年的高年级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态度更强烈。

5.读写能力 有关读写能力对外语磨蚀的影响,语言学家分别使用三种语言进行实验,三年的教学过程之后,她发现被试者的目的语学习存在很大的差异,差异来自于学习方法,他们掌握的有些文字甚至可以保持40多年之久。很多学生抱怨,读写学习的压力过大,操作起来比较反复,学习过程枯燥,缺乏趣味性,容易降低学习的效率。事实上,读写能力是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起初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学习持续的时间较长,但是特别抗磨蚀。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对于语言学习,与其每天都在需找捷径,不如,换一个角度,踏实的操练语言的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提升。

二、结语

目前,我国大学生英语教学正在积极的变革之中,传统的大班课堂教学模式正在被O2O形式所取代,多课型教学等新的模式取代。但是教师在更多地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材料的输入,如听力,阅读等技能。外语习得的大量研究表明,没有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硬性输入是很难感知到语言使用的规律,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教学方式的革新方面,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备课,为学生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在学习情感的调度,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做出调整来提高学生的抗磨蚀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寒松,周榕.语言耗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4).

[2]倪传斌,刘治.二语习得与磨蚀的基本目标水平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

[3]钟书能.语言流损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3(1).

第9篇:语言教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诗歌教学;幼儿语言发展;作用探究

对于诗歌来讲,其文学形式主要有儿歌、谜语与绕口令等诸多形式,且具有内容生动、简洁易懂,相关的主题较为单纯,充满儿童情趣、明快的节奏以及锻炼精练的语言,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诗歌教学的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为幼儿创设更加生动、和谐与自由的语言表达、锻炼氛围,进而通过科学多样化的诗歌教学,从整体上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一、诗歌教学内容的恰当选择

首先,不论在那一阶段,知识的获取应是一个积极主动地过程,学习者应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而兴趣也是促进其认真、积极学习探究的重要动力,也能够为语言锻炼、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选择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例如,针对大班幼儿就可以选择《孙悟空打妖怪》,其中诗歌的主角“孙悟空”对于当代幼儿来讲,是再熟悉不过的人物了,不H可以快速吸引幼儿注意力,学生也拥有丰富的表达素材,在语言表达、学习讨论中能够真正做到有话可说,且积极主动性也相对较强[1]。

其次,在社会科技、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幼儿的视野也在不断拓展,对此,幼师在选择诗歌时,就不能一味的局限于幼儿园语言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要多选择一些紧跟时展,且与幼儿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水平,进一步培养、提升幼儿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语言发展水平。例如,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就应该选择中语言比较浅显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儿歌。而中班在内容选择上,出了要注重联系幼儿生活经验外,还应对诗歌蕴含的那种情感美、语言美和意境美做出综合考虑,例如,《摇篮》这一诗歌就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二、加强诗歌导入环节的语言培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也是幼儿心理环境、语言锻炼氛围的直接创设者,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采用的方式、语言等对红幼儿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与探究欲望有着直接影响,对此,教师在备课中应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做出全面考虑,设计出可以快速集中幼儿注意力,引导其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教学活动,并让幼儿语言在此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锻炼[2]。

比如:在开展《摇篮》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其相应歌曲,以此来快速集中幼儿注意力,并在倾听过后,引出要讲解的诗歌,并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想象中的摇篮,或者是以讨论的形式来讨论以下自己真实见过的摇篮,以此来增强对摇篮的感性认识,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授课效果,有能够让幼儿在说一说、讨论过程中,进一步锻炼自身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三、注重问题情境的构建

幼儿往往都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具来丰富课堂教学。比如,在讲解《我们的祖国真大》这一诗歌时,为了让幼儿对诗歌优美的有更深入的体会,并萌发出爱祖国的情感,也在此之真正理解“真大”的含义,教师可以在授课前,为学生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幼儿思考“对于地图大家都知道些什么呢?我们的祖国究竟有多大呢?”等一系列问题,让幼儿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诵诗歌,并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运用图示梳理的方式来帮助幼儿了解北方、南方都是谁的家?都是什么样子的呢?最后,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擅长且喜欢的方式去进行诗歌朗诵,或者是让幼儿试着进行诗歌仿编,这样在带领幼儿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幼儿的朗读、想象与创新能力,促进幼儿语言综合素养的逐步提升。

四、营造生动的朗读氛围

不论在哪一阶段,教师往往都是学习者争相模仿的对象,幼儿阶段也不例外,因此,幼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自身教学、语言魅力的发挥,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到诗歌学习中,并在模仿学习中,自然的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比如:在幼儿的毕业前期,就可以在讲解《毕业诗》时,就可以采用更生动、充满自身情感的语音、语调去为幼儿范读诗歌,并适当的增加一些眼神、手指动作等,也可以在朗读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播放从前大家一起做活动图片,将诗歌创造性的表达出来,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表达的那种不舍、感激等丰富的情感,从而真正的感染幼儿,在全面激发幼儿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结合自己当前的心情,整合自身所学语言知识尝试着创作出一首属于自己的毕业诗,面对幼儿较为稚嫩的语言,教师应给予积极鼓励,帮助幼儿选择更适合的朗读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为幼儿营造生动的朗读氛围,进而从不同角度去培养、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3]。

五、构建丰富自由的表演环境

在诗歌教学中,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锻炼、发展语言的机会,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注重表演环境的构建,让幼儿在参与、完成表演任务过程中,不断锻炼、提升自身语言能力。例如:在讲解《红绿灯》这诗歌时,教师就可以先组织幼儿讨论:过马路时应该怎样做?自己表演的角色是什么?等问题,然后为幼儿构建遵守、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两种表演情境,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讨论得出的结果去表演,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表演氛围下,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表演、创新与想象力,也能够在讨论、表演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广大幼师应正确认识到,生动、多样化的诗歌教学,对锻炼、发展幼儿语言的积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诗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并结合幼儿兴趣爱好,积极引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势,在增强诗歌授课效果的同时,也让幼儿语言在此过程中,得到更好的锻炼与提升,为其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继红,张叙佳.诗歌教学在幼儿语言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