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营商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益冲突;利益协调;
1.引言
独特的自然资源既是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也是旅游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但保护区在旅游开发时因利益分配不均衡,监管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等利益冲突频发。同时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与破坏等事件也相继曝光,专家学者及环保非政府组织对资源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旅游开发中明晰部门职权范围,理顺各主体间利益关系,有效协调旅游开发中各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坚持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及相应的扶贫政策和资源补偿机制,已成为当前保护区旅游开发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2.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利益冲突分析
2. 1政府部门内部之间的利益冲突
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采用的分级管理模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隶属中央政府管理,但实际上我国90%以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由所在当地政府经营管理。而中央把管理的责任委托给地方政府时,却没有委以相应的权利,也没有投入足够的管理经费。这些没有足够管理经费投入的委托责任又相继发生在各地方政府的上下级之间,导致保护区在管理的实际过程中出现了级别与管理责任的错位。由于多数地方政府没有强大的经济满足对保护区最基本的投入,造成某些保护区管理机构员工工资低且不能按时发放,甚至还会出现拖欠资的现象。保护区迫于经济利益和生活压力而产生重经营轻保护的思想,因此,政府在自然资源保护中的利益与保护区管理机构自身的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着冲突。
目前,在我国保护区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护区管理机构及其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之间,因旅游开发涉及经济利益时难免存在着对土地、森林、动植物、水、矿产等资源的争夺,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然而在旅游开发中因管理不善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时,各部门之间难免会相互推卸责任、扯皮,导致问题复杂化、多元化,大多事件最终因责任主体不明确而不了了之。由于这些利益冲突大多发生在行政机关内部,因其具有某种隐蔽性,一般很难被人们所察觉。
2. 2保护区管理机构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冲突
保护区管理机构作为该区内自然资源的管理者和维护者,代表着国家生态环境公益,确保该区内自然生态系统、资源和环境利益最大化,使区内一切经营旅游开发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受和国家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注重在保护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回归自然、保护环境、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的可持续发。而开发商追求的经济利益,在开发中会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多地开发保护区内的资源,逃避开发中须负的责任、义务,倾向独家经营,最终导致各有关方利益冲突难以缓解,加重对区内自然资源的压力。
2. 3 保护区居民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冲突
开发商在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中,土地资源最为突出。旅游开发打破了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开发商为获取能够开发旅游的土地资源而进行社区整合,由于保护区内居民不清楚所拥有土地真实价值,使得开发商以低廉的价格将居民的土地使用权归属到自己名下,使保护区居民被动地承担了过多旅游开发成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伴随着保护区旅游开发品牌的提升,当居民土地的真实价值逐渐显现时,居民与开发商之间的冲突也断涌现。
保护区居民与开发商经济收益差距的不断拉大,也会产生许多新矛盾。开发商认为对保护区旅游开发增加了居民的就业机会、商业机会、提高了生活水平、注入了新的思想,这种浅层次的补偿只有少数居民能从旅游开发中得到实惠,而多数居民认为旅游开发变相增加了生活成本,如物价上涨、环境污染、生存拥挤等。加之开发商在许多项目经营方面处于领导地位,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有的甚至存在违法乱纪的现象,加剧区内居民的不满。有些开发较成熟、品牌效益较高的保护区,其管理机构为了完成保护资源环境的任务,促使开发商以提高门票的方式来减轻保护区内资源环境的压力,这样虽然开发商的利益得到了保证,但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客流量的减少变相地冲击了区内居民的利益,导致居民与开发商之间的冲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 4科研单位和环保非政府组织、开发商、管理机构三者之间的矛盾
科研单位和环保非政府组织偏重于如何保持保护区内良好的生态系统,环境公益及与科研项目有紧密联系的生态环境资源,甚至完全以环境公益或生态美学的角度作为出发点。在对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时,他们是保护区整体规划开发的理论指导者,针对区内不同的物种资源的稀有度制订出相应的开发保护细则。这些细则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旅游开发商来说有具一定的约束力,使得投资商在对区内资源进行开发时不得不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提高资源开发的成本,这与投资商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相冲突的。而管理机构在国家鼓励保护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合理开发旅游的过程中,既需要依靠社区科研机构提供科学的开发规划理论进行指导,又需要投资商的资金支持,因此它在社区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中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综合体。
3.协调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以上各有关方利益冲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冲突主要表现为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不管是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盈利性企业、主张利益多样化的区内居民,还是代表环境公益最大化的政府机构,都应看到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协调各方的利益冲突时,可试着采取利益主体多样性和利益要求正当性的平衡原则,在着眼于平等保护的理念下,做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优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优于眼前利益,并确保其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得到实现。
3. 1建立共同参与开发模式
建立国家、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利益于一体的开发模式,国家和地方政府以经营权转让的方式让开发商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得收益后,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居民补偿或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对于土地归集体所有,耕地、林地等承包权归居民的部分,居民可以土地经营权和林地资源入股; 没有承包权的社区居民可以劳动入股,通过封山育林、护林、纠察、监督等形式参与开发; 政府也可以通过资金扶贫的形式让居民入股。这样不仅体现了居民利益,更有利于居民积极保护社区的生态环境,使之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保护者。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将部分简单的工程建设优先承包给社区居民,直接雇佣符合条件的居民就业,使居民获得劳动收入; 在经营过程中将保护区开发的摊位、商店、电话亭、游乐设施、交通工具、停车厂等优惠让给社区居民经营。政府要定期监测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项目开发对当地的影响,并对居民的参与程度进行监测,以保证居民的利益。
3.2明晰责任、实施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面对保护区旅游开发热的新形势,合理划分各监管部门在保护区的管辖范围,明确管辖权限,加强政府的直接监管职能,实行政绩考核及公务员选拔制度,监管部门不再直接参加与保护区旅游开发有关的经营活动,真正做到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从根本上理顺政府对保护区的监管职能。
通过改革将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经营权从管理权中剥离出来,交给有经验、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在经营中让各方利益主体都参与进来,对各经营者的资质进行科学审核,合同中明确细致的规定各经营者在旅游开发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 3 扶持、引导社区经济发展
社区的经济水平是保护区旅游开发顺利行进的保障,要想使居民支持保护区旅游开发项目,必须首先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让居民得到实惠。因而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扶持和引导社区的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对资源依赖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对社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强化管理,协助社区提高生产力水平。
3. 4建立资源补偿机制
在保护区旅游开发中,开发商通过对保护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及区内物种景观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经营中虽有保护环境资源的任务,但大部分保护责任如野生动植物保护、退耕还林文物保护、居民安置等仍由政府来承担,开发者缴纳特许经营费,只获得了经营权,并没有对资源环境的损耗进行补偿。在一些森林资源丰富的保护区,其管理部门前期的巨大投入没有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回收;社区居民辛苦几辈子保留下来的珍贵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加速消耗,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建议对旅游开发商征收资源环境补偿税,设立专项账户,专门用于对保护区资源环境培养维护的投资。促使开发商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计划,主动走向生态旅游发展的轨道。资源环境补偿机制的建立,解决了保护区管理经费紧张的问题,保障了社区居民的既得利益,有效缓解了旅游开发中的矛盾冲突。
4.结论
本文通过对自然保护区利益主体的分析,理清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效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冲突;建立资源补偿机制;明晰责任、实施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的制度;在共同参与的开发模式下实现旅游开发的资源保护和区域经济法发展的双重利益,使保护区旅游开发的优越性充分展现出来,缓解了保护区管理机构因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使得环境资源保护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既避免了过去采用封闭保护模式造成的社区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局面,又能促进共同参与开发管理的模式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在上海,仅就商业街来看,今年一季度四个主要商业购物街区商铺出租率已从2001年底的90%上升到2002年3月的95%。办公楼出租率上升了21.7%,空置率下降1%,商铺和办公楼市场出现同步增长的态势。权威人士认为,此种态势若继续发展下去的话,有望打破持续两年半住宅市场一支独秀的局面,使市场结构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北京,仅上半年就有17家500平方米的商业企业走进社区。老番街的疯狂认购足以使业界人士瞠目结舌,很多人认为,在房地产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奇迹。
利润无疑是社区商业发展最直接的助推,一个普遍的规律是:当社区商业改变沿街零散布局,而集购物、休闲、服务等众多功能于一身时,社区商业就显露出可观的赢利前景。生活环境是评价生活舒适度的重要指标,如果社区居民的一切消费需求都能在其居住的社区中高质量地得到满足,并且环境质量依然保持高标准,社区商业无疑会获得最大利益。想象置身于社区中和谐明亮的店堂、一间间耳熟能详的品牌专卖店、优雅的咖啡屋、方便的昼夜银行,接送孩子上下学近在咫尺、医院、书店、老年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花园、绿地、球场也随时恭候,生活在这样的社区环境里,真可以说“人生得意,享受之时”了。正如北京市商委副主任卢彦所说,“社区商业有三大法宝:就近方便、价廉物美、服务多样,其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 社区商业——市场催生的新商机
社区商业的开发正在经历从无到有、从混乱无序到整体规划的变迁,也许它还有千种面貌等着有心的设计者去发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它永远追随着市场的脚步,不离不弃。一般来说,商业用房的销售价格比纯住宅要高出2—3倍,合理的配套使社区商业具有可观的升值潜力。在这方面,深圳万科四季花城可以说是最好的例子,其底商的销售价格在每平方米8000—9000元,而同样的底层住宅销售价格仅为每平方米2000多元。这样的价格,对于发展商和投资者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同时,商业用房的集中配套不仅仅带来价格上的收益。一方面,社区商业的集中配置有效地降低了居民区的噪音污染,使各个街坊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纯住宅,更有利于形成社区商业中部辐射周边的商业形态。另一方面,集中的商业配套使得资源配置更合理,避免了各开发商重复投资和建设、相互争夺客源的尴尬。此外,集中配套使得社区商业更具有规模效应,使社区在商业引资、聚集人气等诸多方面在规划阶段就占得了市场先机。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琪延认为,社区商业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消费服务方面将逐步完善6项功能:具备购物功能,能提供主、副食,生活用品;具有修理服务功能,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用品修理的需要;具备餐饮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早点、正餐和满足学生、老年人用餐;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社区居民理发、洗衣熨衣、服装加工、彩扩等全在社区完成;具备可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的功能,采取建立固定收购站和定期流动收购两种方法,保证居民废旧物品下楼就可交售;具备家政服务的功能,社区能帮助居民雇用小时工、请保姆、家教等。完备的社区配套无疑是社区规划下功夫的重点。
王教授还指出,大型社区商业的发展要以购物中心为主打业态,而居住小区应以“沿街式”、“组团式”、“多点式”为重点建设类型,在业态上以“超市”为主,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的业制。被誉为“第五次零售业革命”的购物中心应包容各种新型商业形态,生鲜食品为主的超市、品牌荟萃的特色专卖店、各种便利的餐饮、综合服务设施触手可及,购物、休闲、娱乐多重功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按照社区的人口和消费水平,购物中心的规模和样式也将多种多样,但功能齐全、集约化经营将成为他们共同的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社区的“邻里型”商业应和大型购物中心有所不同。按照国外邻里型购物中心的运作模式,邻里型购物中心会引进不少品牌百货品种,但邻里型购物中心如果着眼于百货服装业,那么在规模和品牌度上很难跟市中心大型百货公司抗衡,针对目前的情况,邻里型购物中心应以生活服务为主,作为一个社区配套而存在,就像一个社区的大会所。正如以设计大型Shopping-mall而著名的建筑师Jerde所言,邻里购物中心不只是一栋建筑物体,而是一种综合建筑、景观、空间、声音的体验式场所,一种为社区居民创造的拥挤热闹的场所。
一般来说,“沿街式”上也应以工薪阶层为主要消费群,约设1家中型超市,1家便利店,1家修配店,以及中小餐馆等,而“组团式”和“多点式”居住小区的商业应瞄准中高档消费群,以大型商场为主体,重点发展小型中西餐馆、便利店、美容美发、洗染、花卉、洗衣房等便民利民的商业网点,形成功能齐全的商业群落。 社区商业存在的问题
建筑规划——扰民与便民的矛盾
传统的居住区业态常常令居民们喜忧参半,那些便民的业态时儿也会变为人们的“眼中钉”,很多媒体的社会新闻栏目经常会“曝光”影响居民生活的商家,如居民楼下的小饭馆油烟冲天、深夜的卡拉ok使人难以入睡等等。这些业态的初衷是利人利己,然而当爱生恨的时候,也就一点也爱不起来了。近期,市工商局规定从事餐饮、歌舞娱乐、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和洗浴等四类经营活动的公司,不能以居民住宅楼、商住两用房屋作为企业住所。其他公司在居民楼内经营需经过业主委员会等居民自治组织同意。去年的北京楼市“商住”盛行,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置业者的担心 :你根本无法判断,入住后邻居会不会是公司。兼顾方便与宁静的目标给发展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业态规划——投资者、经营者、居民的矛盾
社区商业的独特之处在于,参与者众多且利益相互交织。这在最初就为其规划设置了高难度。居民既需要方便的物业又要享受赏心悦目的环境;投资者要考虑商业形态的设置是否有利于商家的入住和经营,又绝不能忘记当初向置业者们承诺的安静祥和。
引导性规划在此显示出关键性的作用。投资者若想将实际的投资转化为现实的收益,对底商“软”“硬”环境的考察是必不可少的。所谓“软”环境是指开发商对于未来底商的商业类型如何规划设置,这直接关系到底商的商业形态及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所谓“硬”环境主要是指底商的设计,底商设计的合理与否,也会影响到底商的经营运作。
北京工商大学商研所的所长陈及教授认为,在设计底商面积的时候,要注意经营上一些特殊要求,即应该有一定的弹性,要方便投资者进行改造。假如底商分户墙设计的都是承重墙,如果承租人要扩大面积就面临很大困难。另外在底商建造的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充足的车位;底商的层高要区别于普通住宅,4米以上比较理想 ;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底商,要预留室内楼梯 ;层与层之间的贯通要灵活;最重要的是底商的开设不能影响到小区业主的正常生活,充分保证业主私密性。
新老交替的烦恼——旧城改造
我们背负着悠长的历史,建设新的家园时,对于旧的东西是保留还是改造,或者彻底推翻是世代相传的思考。北京和上海,文化旧址遍布,如何对它们进行改造、利用成为政府和开发商的心病,经历过平安大道的北京人已不愿再提及旧城改造,而上海的石窟门建筑也着实使改造者们大费苦心。上海的新天地时尚街是少数比较成功的实例之一。它以酒吧为主,定位为高档商业街,除陈逸飞一家以外,全部是国外著名品牌店。新天地的成功改造,使它的功能以及承载的历史意义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当然也使它具有了非常独特的魅力。开发商在其边上开发的两幢公寓一套三居室租金高达9000美金/月,相信这样的旧城改造不论对政府、开发商还是置业者都是最好的安排。 定位——成功的基础
至少从现在的市场形势来看,市场定位和研究应该是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之道。虽然商铺的价格远远高于住宅,而相对的,开发商做商铺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也远高于住宅。因为对于住宅而言,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而对商铺而言,一旦卖不出去,价格再降也必将成为开发商和投资人的心头之患。
成功的社区商业配置、商业街和底商模式各不相同,但他们都通向一个目标,就是要赢得市场。社区商业是个涉及多方利益和要求的部分,市场定位就显得更加必要。商业企业在进入社区之前要做市场调查,把握好市场空白,并且科学的对项目进行规划和定位。掌握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层次,了解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以此做出合理的定位,决定布点的的规模、位置、运作方式、经营档次。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生活的各种切实问题,以便赢得市场。
上海“联洋新社区”的邻里中心为社区商业的统一管理作出了表率。上海联洋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卫平说,在前期社区总体规划中引入集中整合社区商业的概念,将社区商业统一纳入邻里中心,并打破传统“只建不管”的旧社区商业开发模式,由专业物业公司对整个社区统一管理。联洋邻里中心位于社区的中央地带,是社区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采用集中公建配套理念的一种崭新尝试,是社区的地域中心、活动中心、消费中心、集散中心和管理中心。这样的社区商业规划让社区的商业独立于居住区域之外,使小区动静分离,实现了居住环境的人性化,从而提升了小区的品质。
一些较小的项目如北京怡景园的老番街、珠江骏景、深圳万科四季花城的商业街也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功。谈到“怡景园”老番街定位时,北京“信达行” 推广部董利说,由于“怡景园” 所在区域商业环境(南临北京市的第一、第二使馆区,有172个国家大使馆坐落周围,是外籍人士最大的聚居区域)、物业本身商业条件(项目本身是国际化社区、有100多户外籍人士居住)、本区域的消费需求空白点(地处繁华的朝外商圈,弥补无异国商品特色街的空白)等条件,使其具备了实现这一“国际商业街”定位成功的可能性。
“珠江骏景”南国风情街租务部吕蕊介绍,经营新商铺,一般要经过两至三年的过渡期。为打消投资者的顾虑,租务部特为投资者制定了“无忧投资计划”,当中承诺:租务部免费为投资者租赁业务,对按规定签约并开业的商铺免前5个月的租金,一年内保证总投资不低于9%的回报。
在商业业态定位上,事前的引导性规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命运。深圳万科四季花城对商业街做的引导性规划非常成功。他们对社区的人口规模、客户特征以及周边的商业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评估,充分考虑了拟购买者的置业特征。据调查和预计,很多人购买商铺是给自己的父母,于是将100多米的商业街68间店铺除2-3间面积较大的预留为超市、售楼处外,每间建筑面积设为60-80平方米,开始时以租带售,对租户实行优惠。并且提前规划小区的环境,对业主事先约定不能做餐饮、娱乐等,业态以安静为主。结果99%的业主是自己经营或出租且生意兴隆,至今入住率达90% ,达到了预期效果。
定位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是一个大的话题,简而言之就是顾客和企业之间要建立纽带,在这方面,那些总是翘首观察新趋势的竞争者将会是最终的成功者。
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居住的概念更加宽泛,置业者们不再仅仅关心房子里面的“小家”而更多的将目光投在社区环境的“大家”中。从屋里走向屋外给了社区商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回报,置业者们享受的是舒适与便利。
背景资料
社区底商和社区商业的概念
社区底商是物业范畴,是相对于建筑类型而言的,一般指住宅、公寓等物业作为商业、服务业设施的底层建筑,是社区配套组成部分;社区商业是一种有别于城市的区域中心商业、SHOPMALL(大型购物中心)、特色步行街的商业业态,它是一种有很强的地域性、为本地区居民服务的商业模式 。
社区底商与社区商业完全重合的三种类型
1.动力型,入住率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自然产生商机,换句话说就是“因住而商”。例如北京“欧陆经典”社区商业的形成;
2.强化型,强调的是本社区的特色。例如“嘉铭园”,卖点是环境好,尤其是北区的梧桐大道。
3.补充型,这是同质化地区最容易形成的商业类型。例如万柳地区,该地区是北京目前居住人口同质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基本都是中产阶级,这个地区将是小资情调商业的沃土。
社区商业模式——特色型、辅助型、连锁型
很多精明的商家与商业理论界人士都在针对社区消费这一新情况,探讨和摸索一些新的模式,也进行了一些成功的尝试和实践。从这些社区商业街的经营情况来看,大致有以下一些经营模式:
一、营造特色休闲、风情购物区,在购物中休闲,在休闲中购物。主要是在社区街铺旁营造主题休闲区,以优美的环境,闲适的购物氛围聚集人群。如万科四季花城的社区商业街便是一条别具特色的欧式商业街。据万科地产的有关人士介绍,四季花城的商铺定位于欧式的小镇商铺,将商业街建成具有既为小区内居民提供生活方便又吸引周边消费人群、面向社会的消费娱乐双重功能的商业配套。除了这些与小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商业配套外,随着四季花城入住人口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还将启动四季花城食街商铺、四季花城假日艺术市场,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另外一种就是将社区街道前建成休闲广场,一方面与社区内的环境形成一种延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新的休闲场所;另一方面为购物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而在社区商业中心转型的过程中,涉及到商业模式设计、业态调整、品牌选择、环境改造、经营提升等诸多方面。前几项作为商业研究的重点,经常被提及,但环境改造、经营提升同样关系到商业转型的成败。本文以某便民综合菜市场(以下简称B商业体)改造升级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提出传统菜市场向新型社区生活方式中心转型环境改造与经营提升的建议。
一、社区商业中心转型升级环境改造建议
1.对项目入口进行改造提升商业体吸纳力
目前B商业体项目主入口杂乱无章,不醒目、突出;一层商业多具有独立入口,但大多数不与内部相通连,项目商气被打破,破坏商业体综合吸纳力。因此改造建议设置一主两副主要入口,其他一层商业独立入口与内部相通连。对主要入口进行重新装修改造拓宽,清理入口周边店铺、摊位,减少拥挤环境,形成入口通透,明亮,环境友好,氛围宽松,在入口两侧可设置便利自助设备;通过多个一层商业入口开在玻璃幕墙,产生向吸纳力,打通一层商铺与商业体内部充分连通。
2.对内部结构与动线改造构建灵动商业空间
目前B商业体内部店铺整体布局散乱、铺位过于密集,顾客体验性差;通道狭窄,不便于整体升级后大量客流通行;动线直来直去,缺乏趣味与灵动。因此改造建议:采用软性分割隔断对店铺内部动线重新划分,改造后形成边厅、中厅整体结构,以及完整环形动线。流线型动线设计,增强店铺的容纳力与逛店趣度;店铺隔断推荐商户多玻璃与镜面的设计,既能割断空间,又能使空间更加通透。隔断更多采用半围合方式,减少硬隔断使用,柜台采用灵动弧形设计,增强整体动线的曲线感,提升环境品质与舒适度;狭长区域不好利用的空间,可以依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主题而再做区分。
3.依据节日进行主题化布景设置
通过营销策划,主要节日对商场内部进行节日布景,同时带动商铺节日营销。在节日期间可以悬挂、摆放与节日内容相符合的装饰、趣味性的小型节日布景,并带动商户室外布景,开展商街节日营销,以及组织附近居民开展节日主题的趣味比赛,并对节日作品进行展示。
4.提升商业体软环境营造良好商业氛围
(1)环境整体氛围提升
目前楼宇已经建成、使用,大规模的硬装造价高、且改造难度大。因此可以对商业体外立面进行局部改造,对外立面环境进行软装饰。包括对外立面、进行软装饰以及使用色彩以及细节设计提升整体档次。例如通过增设婴儿服务设施、对洗手间改造与设计;在细节设计上提升商业体环境品质;通过强烈的颜色对比提升动感;以及简单但具有设计的贴纸提升商业体文化品位等方式,营造整体环境氛围。
(2)引导标识的大量使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人性化引导、标识的设计与使用,提升顾客方便度与满意度。如大量使用无处不在、指示明确的引导标识;增加童趣化、可爱的楼层引导指示;以及设置对各个品牌的楼层推介,从底层可以看到高层有哪些品牌等。
(3)依据主题在各层设置不同的小品景观
在每一层的主通道入口旁设置楼层主题小品,从而突出每一层主题,并形成B商业体的标志性特色景观。如食品销售区可以将休息座椅做成食品布景,一举两得;数码产品销售区可以设置机器人冰淇淋/饮料售卖机,既凸显楼层主题,又提升整体趣度;时尚零售休闲区可以设置现代、艺术的主题布景,可与销售的产品相关联,起到展示与布景的双重作用;儿童区设置童趣体验型项目,增强与儿童的互动等。
(4)灯光、照明改造提升
除局部软装外,对于灯光的使用也是既经济实用、又能产生超强效果的简便改造方式。用照明划分区域,显示空间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引导顾客和疏散人群;灯光与主道一起延伸,整个空间更显通透明亮;对环境和商品采用不同的照明方法,突出主题;对于玻璃连廊建议采用白玻而增强透光性,从而提高自然光利用率。
二、社区商业中心转型经营提升策略分析
1.变坪效导向为服务导向
传统坪效导向盈利模式虽然可以使商业体空间利用最大化,但租金导向,价高者得付出的代价却是顾客体验性差,同时将创新品牌、体验性品牌、社区服务品牌等初期租金承受能力相对较低但受到社区消费者欢迎的品牌拒之门外。因此商业体应改变过去的单纯坪效导向的招商原则,对改造后成为社区生活中心租金进行整体考虑,通过相对租金较低的引力业态、标杆业态,吸引外贸零售品牌等高租金业态进驻,从而形成合理的租金梯级分布。
2.实现改制支持商业体提升发展
目前B商业体作为社区综合菜市场是100%国有公司,实行改制有利于提升未来社区生活中心与现代接轨的管理与运营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放开机制提升管理者经营效率,有利于将未来社区生活中心与商户、品牌利益深度结合。在改制框架支持下,通过与品牌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发展,与个体经营者实行合伙人制,利益共享,对内实行承包制,管理层及骨干员工实行股权激励,从而落实经营责任,完善经营实现企业良性健康发展。
(1)实行商户参股经营
实行商户参股经营有利于充分调动商户经营积极性,能够迅速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许多知名商业品牌在此方面具有成功案例。例如2014年7月尝试“生鲜合伙人”制度,通过与生鲜员工做合伙人的方式,提升员工的积极性绩效表现,与员工分享超额业绩所带来的回报。这使得生鲜部门超额完成预算指标,生鲜部门员工参与超额毛利的分红。2014年7月-9月华润万家南区约100家店通过该项目共创造了超额利润约650万元,其300万已按比例发放到4000余名相应员工手中。
未来社区生活中心实行商户参股经营主要分为两类商户,一是品牌商户,二是个体经营商户。对于品牌商户由过去单纯出租转变为品牌深度战略合作。创新租金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租金方式,采取:盈利=保底租金+盈利收益分成方式,项目前期保证基本租金收入,降低商户进入门槛;项目后期深度融合商户,租金不随着商业业绩增长,而是采取盈利收益分成方式,从而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全面共赢。
而对于个体经营者商户,由过去出租给个人转变为合伙人制,社区生活中心提供品牌支持,即授权商户使生活中心统一品牌,以及统一设计、装修,并对商户经营进行指导。在经营权责上,个体经营者自行进行运营资金投入,项目管理与经营,为生活中心缴纳保底租金,而生活中心的收入模式=保底租金+合伙人分成。
(2)现代经营伙伴参股经营
下一步B商业体将进行整体改造升级,可以通过与有改造能力的现代经营伙伴进行股权合作,获得改造升级所需要的技术、设备、资金,以此参股降低B商业体现代化改造成本,迅速提升B商业体现代化经营能力。
参考文献:
[1]郝兴其.社区商业中心外部场地人性化设计方法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2]杨慧琼.邻里中心模式下的社区商业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关键词:责任旅游;旅游开发;河南省商丘市
责任旅游开发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责任旅游,本文调查了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存在的各类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该调研牵涉到更加深入的研究,此项研究对许多区域进行了调查。本文以其中的一个区域为例,以调查旅游目的地开发中的相关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是否能满足各方面的利益目标。考虑到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关者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利益,如社区的广泛参与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认为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考虑到多方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以达到多赢的目的,真正实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1责任旅游开发与传统旅游的比较
1.1责任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根据Freeman[1]的定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指“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涉及食、住、行、游、购等方面,旅游开发者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团体在旅游业的经营活动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保证旅游业的正常运行。因此,责任旅游开发中涉及到相关的利益团体包括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之间的不同关系组合(图1),比较核心的组合是旅游开发者与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之间的一种互惠共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同时,在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与旅游开发者之间还存在着交换、依赖、合作3种互动的经济关系形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一种经济上的依赖关系,这些社会团体的经营以当地的居民为依托,其员工大多从本地雇佣,改变了他们从前的职业,使其进入旅游服务行业之中。
第二,旅游目的地居民与旅游开发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主要表现在居民对其活动空间的让渡上,即当地居民牺牲自己一部分生活空间,让旅游开发者将其开发成为旅游活动的公共空间,从而换取一定的经济获益机会和就业机会。
第三,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经济互动关系主要通过购物活动来产生。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希望购买的旅游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都是当地的居民,于是就建立了一种供求关系;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社会团体之间的经济互动关系是通过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食、住、行服务来建立的;旅游者与旅游开发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旅游者在开发者所提供的场所中游览和娱乐基础上的。
1.2传统旅游与责任旅游开发方法比较
国外许多学者提出,责任旅游不是一种旅游产品或者品牌,它包括一个框架和一套实践行动,是一种制定旅游规划和政策的方法[2-5]。责任旅游是在无规划、无管制的传统大众旅游的消极客观性之间描绘出一条明智的道路,是一种在相关人群、政府、旅游者和投资商之间优化利益分配的新的旅游业发展方式(表1)。目前,我国旅游开发单纯鼓励的文化遗产旅游、生态旅游或者小型旅游的发展并不是责任旅游,而只是旅游开发的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如果没有考虑旅游开发中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将会造成旅游目的地大规模的破坏。实施责任旅游不仅能支持开发精心策划的生态旅游产品,而且也能吸取以往的经验,从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角度深谋远虑地采用新兴技术、消除大众旅游自身带来的负面效应或使之最小化。实际上,由于责任旅游涉及到旅游资源的管理,在实施责任旅游时也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并不仅限于政府部门),同时考虑到旅游业的跨学科性,必须采纳旅游开发和规划的“6C”原则,即合作(Cooperation)、协调(Coordination)、协作(Collaboration)、交流(Communication)、协议(Compromise)和守信(Commitment)原则,以避免资源浪费、政策冲突,防止政府机构和各部门把他们的精力放在争夺资源上,从而最终实现责任旅游的目标——使各社区获得的利益最优化。
2责任旅游开发的原理
2.1是连续的、综合性的、动态的、系统性的、整体的旅游开发
责任旅游规划和管理就是把旅游开发放到范围更广的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规划中去考虑,在制定决策时要全方位地考虑和分析它可能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首先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分析社会、生态和经济影响,同时也要考虑政治影响,把机动性、适应性和响应性作为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旅游业的发展和营销计划才能不断调整,以适应和面对全球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其次,责任旅游开发是连续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创造一个合乎逻辑的和连续的规划过程,每进一步的执行或者退一步的决定都是经过评估和检验的,是在已经采用的政策和策略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修改和调整的。
2.2是围绕社区定位的,侧重点在它是可更新上的旅游开发
责任旅游规划和管理就是授权本地居民使之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一方面,要让本地居民感到他们是旅游业的一部分,他们的参与将影响旅游开发的结果,并最终影响他们各自的利益。另一方面,促进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开发者和政府部门与当地社区交流,邀请当地居民参与本地社区规划和管理活动,鼓励当地居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所提供的旅游服务中,并给予机会表明他们自己的观点。同时,促使利益相关者把旅游业作为可更新的产业来管理,鼓励开发那些能表现和提高本地资源完整性的旅游产品,保持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完整性,以便将来继续使用。
2.3是目标明确的,重点是“最优化”而不是“最大化”的旅游开发
责任旅游规划有明确的、可实施的目标定位。首先,必须明确当地居民和政府希望旅游业的发展能带来什么。其次,确定目标后,就能制定政策、策略和规划以实现该目标。另外,根据当地的市场份额确定一个合适的数额,作为游客花销所创造纯利润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权衡利弊和公平交易的必要性,重点是“最优化”而不是“最大化”,确保做出明智的决定,鼓励对旅游业发展前景的规划,制定适宜的计划并采取相关的行动。
3责任旅游在旅游目的地开发中的应用
3.1开发背景
商丘市是河南省的东部门户,河南省旅游资源大市之一。相传“三皇”之一的燧人氏曾在这里钻木取火,为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五帝”之中的颛顼、帝喾二帝曾率部落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是墨家鼻祖墨翟、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庄周、至圣先师孔子等先贤的故里。璀璨的文明、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商丘市丰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的文化景观。
商丘市是商族的发祥地,是商族起源和商先公活动的主要地区。《诗经·商颂·玄鸟》对此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商丘市即“居住在丘岗之上的子姓氏族(商族)的聚居地”。商丘市还是商业贸易的发源地。契的孙子相土继契封于商,他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马车,商氏部落的人民便驾着马车赶着牛羊到各国交换货物。因为是商族人率先进行商品交换的,于是人们便把从事贸易的行业称为“商业”,把从事贸易的人称为“商人”。
转贴于
商丘市历史上教育发达,人杰地灵,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商丘市是墨、道、名3个学派的发祥地,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基地。汉代梁国鼎盛时期,梁王刘武招揽天下名士在商丘研究经典,撰文作赋,名满华夏。北宋时期,应天书院闻名全国。明清之际,归德府全境在当时登进士科者近400人,近300人有著作传世。这些历史名人和不朽著作,更进一步丰富了商丘市的历史文化,奠定了商丘市旅游业独特的文化特色。
3.2责任旅游在旅游目的地中的开发思路
责任旅游开发涉及旅游目的地社区相关人群、政府和投资商。对旅游目的地社区相关人群来说,要通过与其交流,邀请他们参与本地社区规划和管理活动,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所提供的旅游服务;对政府部门来说,作为整个旅游规划和开发强有力的领导,涉及到管理旅游资源,并使各社区获得利益最优化、负面效应最小化等工作;对投资商来说,通过对旅游产品的市场化运作,采用新兴技术,使各社区在旅游开发方面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些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3.2.1多元化社区点的建立
基于商丘旅游资源的特色,可以建立多元化社区点实现利益多元化发展,主要包括以下5点。
1)商贸社区的开发:基于“商人”发源于商丘,选择基础较好的街道确立为商贸区,进行商贸社区建设,展示商丘“商人”、“商文化”的内涵。社区居民以南北中山大街上的经营者为主,但整个社区体现“商人诚信经营”的经营理念,强调游客游览过程中的认知和认同度。
2)文化社区的开发:基于商丘市现存有仓颉墓和商丘古城张巡祠对面的八关斋现存有颜真卿真迹,考虑在商丘古城建立书法社区,以体现商丘市古老文化的历史底蕴。通过社区居民的书法作品展览、书法创作的过程展示,引导全民书法创作和学习活动,在早晚时分,开辟专门的书法练习、交流的活动,地点不一定局限在室内,创作形式也不一定在纸张上,强调游客的参与,有利于社区居民与游客之间的文化融合。
3)生态社区的开发:基于商丘各种经济林、用材林,水产品和各种优质水果相间连片的生态背景,建设生态主题旅游社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满足现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消费心理需求。通过社区居民的生态农业展示,提供果品采摘、品尝,建立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开展各种类型的夏令营活动。
4)农家体验社区的开发:基于已有居民开展与旅游有关的地方特色饮食经营,整合居民的自发行为,增加其经济收入。社区居民白天提供干净、有地方特色的农家风味小吃;夜间举行高跷、盘鼓、舞龙、舞狮、杂技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
5)农耕社区的开发:基于农业生产基地的优势,完善生态庭院经济开发模式,建立农耕观光休闲旅游社区,改善当地单一的经济结构现状。社区居民提供大面积的梨花观赏游览,酥梨的采摘,枣、花生、石榴等的品尝,生态庭院经济参观,中原农家生活体验等。
3.2.2利益相关者利益最优化
责任旅游开发必须从当地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强调社区居民、政府部门、旅游开发者、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对旅游规划活动的共同参与,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业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
1)社区管理组成:管理委员会由社区代表、政府协调代表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在投票表决时采取加权制组成:①社区代表:居民、商铺经营者、餐饮经营者、果园承包人、旅游投资者;②政府协调代表:街道办事处、各区旅游局、村委会。
2)社区管理职责:管理委员会负责实施社区大会以及社区管理机构的决议,负责处理社区日常事务。常设机构人员可以由社区管理委员会成员兼任;社区代表由全体居民推选,代表居民参与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管理经营活动,执行全体居民的共同决议,维护社区的共同利益;政府协调代表处的作用在于履行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保障。政府协调代表处只是行业监管者,主要从外围进行必要的调控管理,不需过多干预社区居民共同决定的合理选择,尤其在经营活动中尽量减少“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避免与居民直接竞争。同时,政府部门应作为中立方,积极调解不同居民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3)利益相关者旅游利益最优化:依据责任旅游开发的原则将商丘市旅游相关利益来源定位于以下内容。
第一,社区居民利益:如书法社区的居民可通过开办书法培训班、出售书法作品、出售文具等获得经济收益;导游优先选用经过培训合格的市内居民;鼓励古城内原有的几家特色餐馆继续经营,每年进行特色餐馆评定,导游有义务向游客推荐古城内的优秀餐馆。
第二,政府利益:如古城内商铺缴纳的各种税费;增加商丘古城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旅游收入的部分返还;古城修复与保护;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游览区农家客栈、餐饮经营者缴纳的各种税费。
第三,社会利益:向当地居民提供旅游开发的实时监控(包括资源开发、规划、服务和市场营销);为当地居民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提高生活质量);要在不压制当地社区的同时保护和保留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如保持商丘古城原有布局风格);对居民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时,提倡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注重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在庭院构建上,农舍宜坐北朝南,屋后宜增加植被保护(如种植小竹林等),屋前植物宜以落叶乔木为主,夏季遮阴,冬季落叶以利阳光照射,吸收热能。
参考文献:
[1] 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 Boston: Pitman/Ballinger, 1984.46.
[2] 张帆. “负责任旅游”概念的起源与发展[J].旅游科学,2006, 20(6):9-13.
[3] KONTOGIANNI A,SKOURTOS M S,LANGFORD I H,et al. Integrating stakeholder analysis in non-marke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asset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7):123-138.
一、整治时间
年9月1日至12月1日。
二、整治范围
县城建成区。即东起消防大队,西至圆盘路,北起北门闸口,南至五里桥市场。
三、整治内容
(一)餐饮店经营场所总建筑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厨房面积必须达8平方米,要与经营范围、规模相适应,且必须在店内单独设区。设在就餐区内的,必须有完整的物理隔断,上下水道畅通并与灶台邻近,严禁临街、占道设灶经营。
(二)持有效卫生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经营,并将证照悬挂于店堂内醒目处,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上岗。
(三)有专用的餐具消毒保洁设施,公用餐具必须做到一洗二冲三消毒四保洁或使用集中消毒餐具。
(四)有防蝇、防尘、防鼠、防潮设施,保持厨房环境整洁,地面洁净,有专业的加盖垃圾桶(箱)。
(五)冰箱冰柜有明显的生熟标记,生熟食品必须分箱分柜存放,严禁生熟混放。
(六)严禁店外摆摊、门面外设灶、乱泼乱倒污水污物、占道经营、摆放桌椅或非法搭建雨荫棚,严禁烟尘排放不达标影响市容市貌和居民区卫生及他人正常生活。
(七)建立健全餐具消毒制度、原料采购索证制度、环境保洁制度、个人卫生管理制度并悬挂或张贴于工作岗位醒目处。
(八)鼓励餐饮业主进行“煤改气”,使用清洁能源。
四、整治要求
(一)各餐饮业经营单位和个体业主必须在10月15日前,对照上述标准和要求进行自查自纠并完成整改。特别是经营场所面积要达标,且不得临街设灶。
(二)城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和龙阳镇各社区负责对本系统、本单位、本社区餐饮业经营业主和门店进行整改督导工作。
(三)县卫生部门、龙阳镇各社区负责做好专项整治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并负责城区整改验收工作。凡灶台设在门前的,县卫生部门不得发放卫生许可证,县工商部门不得核发营业执照。
[关键词]社区商业 国外社区 对策
社区商业是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满足居民部分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提供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必需品的商业行业和生活服务业。在市场出现波动,拉动内需成为经济发展主旋律之际,社区商业迎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杭州社区商业存在的问题
杭州近些年来经历了撤村建社区、旧城改造以及商品房建设的迅速发展,社区商业也慢慢开始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1.商业的功能选择缺乏统一规划。
多数房产开发商在开发小区项目时未曾规划该小区的商业,而选择了将商业物业出售以尽快回收资金并挣取利润。因此,用于商业的店铺被以出租或自营的形式来经营各种商业,商业的业态是由经营者自主选择的。这种选择导致的结果是居民需求与社区商业业态的不匹配:有些业态过剩,有些业态缺少,当地居民的需求没有很好的被满足。
2.物业不能形成商业。
一些商贸设施的开发,调研论证不充分,定位模糊,建成后分割租售,无法开展整体经营,形不成集聚效应。有些物业因无人承租,而空置多年。
3.整体层次偏低。
由于社区可供作商业的物业通常是一间间小店面,而且多半由一些小型的团队在经营管理,因此,社区商业网点多数结构简陋,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网点品位偏低,小、散、乱状况依然存在。
4.现代业态发展缓慢。
现有商业服务网点功能单一,传统经营形式网点占95%以上,现代新型业态网点只占4%强。作为零售业主流的连锁经营涉及行业不广、规模不大、业态不全、门店不多。
5.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社区是满足居民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但是,现实中很少有社区商业组织在经营管理中将满足居民的一部分精神生活需求为己任的。商家的商业行为自然也就不会考虑到这一层面。因此,经常有居民抱怨虽然生活在社区环境,每天却只能呆在自己的房子里面,虽然很想到外面走走散步,但是却没有地方可走。小区附近可能有公园,但那里似乎是老年人和小孩的玩耍休闲的场所,年轻人却很少去。虽然有古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现实是在小区住了十几年,隔壁邻居长什么样、叫什么都很难说得出来。
由于社区商业存在着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借鉴国外的一些经营模式,形成适合杭州的社区商业,从而拉动杭州居民的消费,提高杭州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国外社区商业的发展
通常,发达国家的社区商业模式大体分为三类: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新加坡模式。
这些国家的社区商业虽然因其国情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众多的相同的特征。
社区商业的功能方面:国外社区商业是为了适应城市居民郊区化而建立的,具有满足社区居民购物、服务、娱乐等综合性需求的功能。
社区商业的业态构成方面:国外社区商业主要是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形式,购物中心和连锁组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购物中心的核心店基本上都是知名的连锁企业。除核心店外,中心内还汇聚着各种不同规模、不同业种的专业店、专卖店,它们也多是连锁经营。
社区商业的开发方面:国外社区商业的开发都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进行的。其中,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政府经常直接参与社区商业的开发,而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则主要是一些私人开发商以赢利为目的进行开发。国外社区商业中心一般都实行开发和经营分离的做法。
社区商业的布局与设计方面:国外社区购物中心都有严格的设计布局,其目的是使购物中心的任何一部分都能吸引大批的购物者。核心承租户一般占购物中心面积的40%,对普通承租户的位安排,充分考虑他们之间亲和力的不同,一些经营项目需组成群体以增强吸引力,而另一些经营项目必须相互避开。
社区购物中心的承租关系方面:国外社区购物中心出租期限的长短跨度很大,从十几年到几十年不等。在承租期限内,一般禁止承租户自行对商店进行转让。
三、杭州社区商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杭州社区商业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模式的同时,结合杭州的特点,提出适合杭州的社区商业发展对策。
1.不要盲目复制国外发展模式
国外社区商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城市逐渐郊区化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杭州的社区大部分是在旧城改造以及撤村建社区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模仿国外建立大型的社区购物中心是不合适的。
2.要加强事先规划
目前杭州社区商业的开发主要由房地产商进行开发。而房地产商开发商业物业的目的较为简单,即增加销售额、增加利润。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房产开发商在设计商业物业之前缺少对小区居民消费需求的调研,缺少对社区商业经营者需求的调研。最后,商业物业并不能形成居民满意的商业。因此,建议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在调查附近居民消费需求、消费能力、消费习惯的基础上,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牵头协调规划社区商业。
3.加强对开发主体、经营主体的培育
从杭城目前的情况看来,社区商业物业的开发是房产商,而社区商业的经营则是一些管理能力非常弱的家庭团队。这些经营户管理力量薄弱,且不会站在宏观的角度考虑整体的社区商业布局的合理性。因此,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在规划阶段介入之外,还要在社区商业形成和经营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同时要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社区商业开发和经营的房产开发商。集开发和经营与一体的房产商,在设计规划小区时就会考虑到招商问题,考虑到将来在此居住的小区居民的各种消费需求。另外,还需要培育一批经营社区商业的连锁组织,使得社区商业的经营管理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更有效的提品或服务来满足居民的需求。
4.完善社区商业的功能
杭州目前的社区商业很多是在无完整规划下自由发展起来的。经营户在经营商业的过程中一般只会为了获取其经济收益而考虑居民的日常物质需求。但是,我们说社区商业是满足居民部分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提供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必需品的商业行业和生活服务业。社区居民除了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需要被满足,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和房产开发商在开发商业物业的前期就要注意到这点,从而引进适合居民需求的商业业态,并使得居民消费场所附近能够有更多的供居民休息和交流的场所;相关的经营户在经营过程中,要注意增加能提高居民在购物和消费体验过程中的幸福指数方面的因素。
5.发展商业联盟
商业联盟利用社区商业参与者―开发商、投资商、加盟商互为依存的关系,向社区的业主提供各项有效的商业服务。加盟商、开发商、投资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共赢的关系。在这种共赢的关系下,这三者会从长远的立场、宏观的角度来开发和经营社区商业,从而保证商业经营不在是短视的、投机的,而是真正有效的。这种有效主要是指当地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能够在这种商业环境下被满足。
参考文献:
[1]李定珍著.中国社区商业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4
[2]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区商业网点2003-2010年发展导向性规划纲要的通知(杭政函[2004]6号)
[3]王晓玉.国内外社区商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 2002, (10)
物业管理行业作为一个微利的朝阳产业,竞争态势十分严峻,要想在这种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求得生存,谋求发展,就必须朝着规模化统筹划多元化的角度发展。由于物业公司在收缴物业费用的时候没有刚性收费措施,导致缴费积极性不高,收费困难,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业公司的发展。所以,物业管理者必须懂得拓宽经营理念,走多元化的发展老路线,在做好物业相关管理的同事,一定要注重对新的边缘产业的开发。只有增大发展空间,才能使物业公司的经营效益得到有效的提高,拓展一切业主需要的周边服务领域,为业主提供便利的同时,得到收益。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物业公司规避经营风险,使企业基础稳固,发展稳定。
二、注重外部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严重制约,所以,物业管理企业既要抓好管理,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服务意识,又要协调好与其他各方面的关系,使外部环境达到一个和谐、健康、稳定的局面,借以促进企业的发展。首先,物业管理企业必须要注重与业主委员会的关系。业主委员会作为业主推选的物业管理的执行机构,是物业使用人和产权人的代表。物业企业必须要尊重和维护业主委员会的权利,帮助其尽到职责。要学会平衡专业化的管理与业主自治之间的关系,借以维护业主的权益。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做到尊重业主的地区为,做到定期汇报服务、经营以及管理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自觉自愿的接受监督,努力争取业主委员会以及广大业务的支持和理解。把建设好、管理好小区作为与业主的共同目标去努力奋斗。其次,物业管理企业要处理好与开发商之间的关系。随着市场的发展以及招投标机制的逐渐完善,这就意味着房地产的开发商其自设物业会逐渐的推出市场,主要采取招投标的方式选择物业管理公司来对物业进行管理。因此,物业管理公司必须认真负责的完成开发商交给的任务,以保值、增值作为发展目标,形势好自身的权利,履行好自身的义务,实现与开发商之间的合作共赢。第三,物业管理企业要妥善处理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房地产的行政主管部门代表政府对物业管理企业施行管理,物业管理企业必须要接受房地产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必须要服从管理,听从指挥,以便可以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保持物业管理企业的长足发展。第四,物业管理企业要协调好与社区之间的关系。社区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得打共赢,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物业建设需要得到社区的支持和配合,物业建设同时也是社区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社区起到协调统一的规划作用。另外,社区也需要对物业管理企业的自采取尊重的态度,因为物业经营中除了注重社会效益还必须要保证经济效益。同时,作为物业管理企业也要对社区工作尽力支持,协助做好社区的各方面建设,只有二者相互协作,互惠互利,才能得到共同的发展与进步。
三、物业管理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已经不体现在充满硝烟的战场上,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一样,要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在企业文化,企业人才的引进等方面拔得头筹,占取先机。只有高素质的人才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企业必须注重以人文本的企业理念,注重人的发展,才能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现代化企业要想谋求发展必须注重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构建一个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独特的人才管理战略,激发人的潜能,使企业员工在受到尊重的同时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四、物业管理企业要将服务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
服务是物业管理企业的本质,企业文化是对企业价值观的体现,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所以,要想使企业得到发展,必须抓好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把握服务这个核心。好的服务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业主的满意程度,进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
五、总结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配合全市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以崭新的形象迎接建国周年,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部门协作,联合执法的原则,实行镇、村(社区)两级联动,采取强有力措施,合力推进废旧物资回收站(点)整治工作,为全镇人民营造宜居生活环境。
二、整治对象
整治对象为本镇区域内从事废旧物资回收的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从事无照经营的废旧物资收购站(点)。
三、整治标准
(一)有营业执照的废旧物资回收企业、个体工商户整治
1、回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回收的场地,应符合国土部门和规划部门的土地使用要求,场地内不乱搭乱建违章建筑,并有明显的隔离设施。平时按照“门前四包”的要求实施卫生保洁工作,物资堆放不得占用道路,绿地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地)。
2、站点场地内废旧物资堆放整齐有序,以保持场地整洁,道路通畅,生产和生活污水按照环保部门要求予以处置,不得随意排放。
3、建立安全生产制度,并制成安全标识牌摆放在醒目位置。按照消防要求配置灭火设备(设施),废纸、废塑料等废品的堆放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二)无照回收站(点)的整治
对现有的无照经营废旧物资回收的收购站(点),一律依法予以取缔。
四、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制定整治工作方案,召开全镇废旧物资回收站(点)整治工作动员会议,部署整治任务。
(二)调查摸底阶段
各村、社区对辖区内整治对象开展全面调查,摸清辖区内回收企业的数量,有照、无照情况,经营规模及环境卫生状况等,为开展整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三)集中整治阶段
各村、社区和相关职能部门按照镇里的整治工作标准、要求和部署,针对存在问题的废旧物资回收站(点),通过发放书面通知和上门督促等方式,全面开展集中整治,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对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暴力抗法行为,由公安部门依法严肃处理。
(四)总结巩固阶段
各职能部门、各村(社区)根据整治工作经验,制订长效管理措施和机制,切实巩固整治成果,并将整治工作总结材料和长效管理措施于前报镇党政办汇总。
五、整治责任
【关键词】given模式;旅游开发;当地社区;利益相关者;印象·刘三姐景区
一、问题的提出
印象·刘三姐景区位于阳朔县田家河畔,是一个以刘三姐为主题,山水为舞台背景的实景演出,号称世界三大实景之一,海内外知名度非常高。为了与周围2平方公里的江水舞台协调,演员人数达到600多人,其中大部分为周边农民,是一个典型的当地居民占主体的旅游景区。在演出初期,农民白天大多干农活或经营其它生意,晚上才到景区准备表演,这既不耽误农活丰富夜间生活又可以赚取一笔额外收入。而对景区投资商而言,既能解决了住宿、交通、吃饭等问题,降低了运营成本,又保证了表演的规模震撼力,可以说是一种双赢局面。因此,这个阶段的农民态度积极、参与性高,对于旅游业的开发持积极态度,景区运行也较为顺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利益相关者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隐藏的矛盾开始出现。以下的几种矛盾类型表现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由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动态演变过程,矛盾的出现使当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由原来的支持转向消极,最后导致抵制。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地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矛盾演化过程进行简单描述:
(一)由于景区的开发带动了周边的餐饮和住宿业兴起,因此相对于在周边经营所获利润,参加表演的农民工资就显得较低。WwW.133229.COM当地居民出租望远镜采取边走边推销的方式不仅防碍了景区的交通秩序,而且由于一些游客的不诚实行为或出租者的记忆力错误引起了出租者与游客和陪同的矛盾,这些行为都极大的破坏了景区的形象。表演的开放性使隔江的一些村民就在自家土地上搭一些简易帐蓬或用船载客在对江进行观看,并在县城内到处招徕游客,有在甚至在景区门口招徕游客,形成一个和景区争抢客源的局面,从而造成景区票务市场混乱。以上事件的发生,使当地居民与投资商的矛盾不断恶化,这是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各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二)各权力部门为了发展旅游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于是,就存在明显的权力失控、甚至权力滥用问题,没有按照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领导旅游活动的展开而是为“地方利益”、“集团利益”、“眼前利益”大开绿灯,使当地居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对于投资商一些干扰居民生活的行为也没有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造成了当地居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三)政府是宏观调控的引导者,也是各种矛盾的协调者,出于对环境美化、市场稳定、保护投资商合法权益和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的需要,对于在景区周围搭建的违章建筑、非法观看油船和不法销售行为,政府多次采取了强行拆除和重点清理整治的措施,但当地居民采取了各种“游击”战术,特别是一些利益集团的介入,各种利益关系理顺不清,使得整治工作禁而不止。
二、矛盾根源探寻
旅游的商品化、市场化使旅游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动因和较强的产业带动能力,这种变化同时也使旅游业具有极大的穿透力,穿透力的最大化就是使弱势文化不断溶入强势文化因子造成当地文化的变异。变异的结果就是使传统的农耕文化转为农耕与商业文化并存,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单纯的地缘和亲缘关系转变为复杂的、共同的经济关系,使旅游关系开始变得复杂。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结构处于一种动态发展变化中,是一条螺旋式无限上升曲线。景区的社区演员刚开始时对工资额可以说是比较满意,随着景区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演员工资相比周边联动产业的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而收入差距已经超出了演员心理可承受的临界点,演员的思想意识开始发生转变。
以上例子表明,当地居民与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演变主要因其自身对利益的追崇而产生,矛盾的出现总是与利益分配的问题密切相关并伴随着相关的文化变异。因此,当地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主要矛盾根源是利益分配不协调。
三、矛盾解决的“given”模式
为防止矛盾从一般性演变为冲突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何彪、马勇提出了目的地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bcb模式,高静提出将各利益相关者管理作为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金慧君、郭鲁芳等提出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格局均衡发展模式,黄昆提出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景区管理的模式。这些措施都对各利益相关者矛盾的缓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没有从矛盾产生的根源进行剥析,使得一些措施具有相当大的片面性。文章基于矛盾产生的经济根源为出发点,提出概括性的given模式以便于从不同角度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演变进行人性化关怀和各种良性互动,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和步骤:(government)政府+(interests)利益+(village)社区+(education)教育+(native)本土化。简化为:g+i+v+e+n=given模式。所谓given英文的意思就是给予、赠送,文章所讲的given模式就是源自于此。
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紧密相连,不能脱离某一方而单独存在。当地居民不能缺少政府的宏观指导、投资商的资本投入和旅游者的参与;同样,政府和投资商也不能缺少作为旅游资源和东道主的当地居民的有效参与,特别是像印象·刘三姐这种严重依赖当地社区的旅游景区。因此,各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问题不仅是自身如何获得最大的收入和利益,而且使各方都满意,做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共处。和谐共处的平衡点就在于如何对利益进行取舍和给予。给予的对象不仅是当地居民而且包括政府和投资商等利益主体的相互给予;给予的方式不仅是经济上的给予还包括精神上、政策上和权益上等方面的给予。
运用given模式进行有效的利益取舍和给予的步骤:第一,政府政策上的给予。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权力,使景区向和谐的方向发展。这是解决矛盾的前提条件。第二,经济上的给予。各利益相关者矛盾根源就在于利益的分配不合理。解决利益分配问题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第三,文化知识欠缺等方面的因素使各类法律、条例等因素难以对当地居民形成有效的约束作用,景区管理者必须给予当地社区一定的参与权利,从而利用宗法、村委会等非法律手段进行有效管理。第四,政府通过教育的手段使当地居民的行为沿着和谐的方向进行。第五,通过本土化战略使当地居民对景区产生品牌认同,转变居民对企业的排斥思想。这五项分别从外部政府行为给予促进;核心利益给予转变;决策给予参与;内部思想和观念给予变革,含概了从内到外的转变。政府行为是前提,利益分配、社区参与、宣传教育和本土化是有效途径,5个步骤既互为条件又相互依存和促进。具体内容如下(如图):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government)
鉴于景区在阳朔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应给予有效的重视。一般旅游区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主次矛盾因景区情况而异,印象·刘三姐景区主要矛盾表现为投资商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政府应在矛盾解决中处于协调地位。政府主导不仅在宏观上进行而且应在法律上给以保证、矛盾上给以协调、思想上予以教育。首先,政府必须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来保障各方的利益,使各方的矛盾解决做到有法可依而对于那些破坏景区正常运行的非法行为必须做到执法有理,树立执政威信。此外,政府也要对投资商的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管理。其次,运用税收调控政策加强对景区周围经营者的税收监控力度,防止“景区周边社区收益两极分化”。这个措施将有助于解决当地居民的心理失衡。最后,政府机构要规范自身行为不能参与微观经济运行,对于投资商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政府以中立者的身份、从满足两者利益达到最佳平衡点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调解,为矛盾的解决创造各种相应的软、硬件环境,从而防止矛盾升级对旅游业产生破坏。
(二)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interests)
旅游开发的各利益相关主体不仅是投资商与政府,而且还包括当地居民群体,任何一要素都是旅游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要使旅游业能够稳中提升就必须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在动态中达到均衡,假如政府与投资商的合作不以当地居民的资源贡献和劳动投入作为利益分配的基础,这就属于一种不对称的利益获得,使得当地居民对旅游活动产生抵抗情绪,后果非常严重,特别是像印象·刘三姐这种当地社区居民占演员主体的旅游景区。旅游规划的顺利实施,前提必须建立合乎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利益分配机制,如何协调各方利益,使各利益相关者都满意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一般而言,在扣除居民参与表演的工资后,当地社区和政府联合对自然环境破坏和噪音污染等外部不经济性所造成的损失进行量化,自然资源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使损失的量化可以直接等同于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价值即当作社区在景区旅游开发中的生产要素投入,社区作为具有生产要素投入的股份持有者,通过社区与投资商的协商,采取科学的按要素贡献大小进行合理的股权分配方案,协商必须做到因时、因地而异,使各方都满意,再把各方的股权分配关系通过法律形式确定。这种以景区周围自然资源的价值作为社区旅游开发的要素投入,既让社区居民满意,使双方关系保持持续而长久稳定,最终使投资商放心,又能使旅游投资商在旅游开发中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点。
印象·刘三姐景区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主要表现为田家河污染、各类噪音和开发对漓江生态的破坏,其外部不经济性的量化就是周边自然资源的旅游价值货币表现。旅游资源总价值是各类价值的总和:tv=uv+nuv=(duv+iuv)+(ov+bv+xv),式中tv为总价值,uv为使用价值,nuv为非使用价值,duv为直接使用价值,iuv为间接使用价值,ov为选择价值,bv为遗传价值,xv为存在价值(郭剑英,2004)。
(三)与当地社区特别是村委会建立沟通和互信的社区参与机制(village)
景区当地居民与其它利益相关者的矛盾特别是与投资商的矛盾的形成,其原因也与缺乏沟通和相互了解有关。但单靠政府和投资商的努力还远不够,必须取得各村的族权威信的有力支持达到“利用村民管好村民”的目的,建立各方与村民的共同利益分配关系后,组建各方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建立和制定各种相关的管理条例,形成社区参与的居民自律机制,给予一定的权益,才能协调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最后,让村民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使其高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但这种参与式管理必须有限度,因为当地居民大规模参加景区的管理和表演,容易产生左右景区运营的力量,在社区宗族势力的影响下对景区的正常经营产生威胁,使投资商处于另外一种的“弱势地位”。
(四)进行各种文化知识的教育(education)
1.必须让当地社区居民认清自身与景区的共生关系。景区与当地居民的利益是密切相关、互为基础的,如果政府要对一些村民的不良行为进行说服和教育,在不影响当地村民利益的前提下,对村民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是可行的。通过文化教育使当地社区居民了解各方的共同利益,诸如景区的发展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了各种就业机会、使当地社区的地价不断升值,无形中和有形中当地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这将有利于缓解当地居民与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
2.政府可以利用各种宣传方式进行和谐旅游环境的宣传使当地居民进一步了解景区与自身的利益关系,这样就可以有效缓和两者的矛盾。再次,进行旅游知识、当地文化知识、法律方面的培训。对村民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村民能够维护自身应得的利益又能够防止村民由于知识欠缺而形成各种无理要求、打击投资方的积极性。
(五)企业经营本土化(native)
民族传统文化是以族群认同为知识背景和逻辑依据,投资商要创造适合当地习俗的管理模式,使自身的文化理念与当地文化相柔合,做到企业的“本土化”经营。当地社区通过外部不经济性损失的股权收益成立社区发展资金会,这笔费用应主要用于兴办教育、孤寡老人生活资助和各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景区的发展带动其他周边社区土特产和工艺品销售量的增长,景区在规划土特产和工艺品销售中,必须尽量而合理的把摊位多给周边社区居民,从而增加社区的就业率;定期或不定期对居民进行就业培训,增强居民的就业能力等等。通过这些措施使企业跳出狭隘的“自我”圈,并且得到当地居民发自内心的“族群认同”,使当地居民对景区的正常运营给予大力的支持,达到社区居民与投资商的双向和谐互动。
【参考文献】
[1]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甘朝有.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何彪,马勇.基于关系营销的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3).
[4]高静.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利益相关者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6).
[5]金慧君,郭鲁芳,等.国内旅游团利益相关者利益格局均衡发展模式探究[j].旅游科学,200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