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环境安全范文

资源环境安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环境安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源环境安全

第1篇:资源环境安全范文

关键词 云计算 数字资源共享 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1 云环境安全问题的复杂性

1.1 云计算本身的复杂性

云计算正处于发展之中,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不同角度,对云计算都有不同理解。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定义了云计算的3种服务模型和4种部署模型,此定义被业界广泛采纳。①

由于云计算的服务模型和部署模型具有多样性,相映射的云计算安全架构同样具有复杂多样性。

1.2 数字资源种类及所涉及业务的复杂性

数字资源从数据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看,一般可以分为几种形式: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资源普遍存在于电子文献中,它们以XML、HTML等形式存在;非结构化数据常见的包括视频、音频以及高清图片等;结构化数据主要用于区域数字资源共享所需要的索引数据等。对于数字资源所涉及业务的数据处理权限、数据隐私保护、数据的人为泄露等问题,针对不同的组织机构,存在不同的需求和规则。

1.3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云计算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还处在发展时期,相关的技术规范还不健全,目前,云计算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不同的解决方案层出不穷,相关云服务机构与用户签订的合同或协议均非常简单,规避了云安全问题,而用户对云计算了解程度比较低,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未认识到,处于安全弱势的一方,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造成用户利益无法保障。

2 云安全与服务等级协议SLA

2.1 服务等级协议的概念及简介

云计算在扩展性、灵活性、成本可控性、使用便利性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为止,一些关键问题不可忽视,这直接影响到应用的成败。云安全问题最早得到重视是来自云计算领导厂商Amazon在云计算发展初期推出的S3存储服务出现的一次故障,这次故障导致用户8小时都无法正常访问和使用存储服务,并且此后此类问题一直有发生。

使用云服务的用户需要可靠稳定安全的网络连接和存储,这些对服务所在的网络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服务机构必须对此承担责任,通过各种手段如异地容灾备份等,保证服务提供的可靠性有效性。如果用户对云服务的可靠性产生了疑虑,比如连接云服务的网络速度缓慢,这将直接影响用户的云服务的持续使用和关注,这无疑对云服务的开展提出了挑战。这种情况下,服务提供方和服务使用方是脆弱的关系,需要有一种保障机制存在,而引入服务等级协议SLA成为了必然,通过合理规划的SLA,服务使用者可以量化服务指标,在服务无法达到要求时,可以提出明确的赔偿,并且赔偿有准确参考。

服务等级协议SLA在IT界非常普遍,它的最根本的形式是协议双方(服务提供者和用户)签订的一个合约或协议,这个合约规范了双方的商务关系或部分商务关系。一般来说, SLA是服务提供者与用户之间协商并签订的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合同规定了在服务提供过程中双方所承担的商务条款。②

在现有云环境下,SLA能较稳定地支持对服务的正常运营,因此是信息服务双方不可或缺的一项协议。

2.2 服务等级协议的内容

典型的SLA 包括以下项目:③(1)分配给客户的最小带宽;(2)客户带宽极限;(3)能同时服务的客户数目;(4)在可能影响用户行为的网络变化之前的通知安排; (5)服务供应机构支持的最小网络利用性能。(6)各类客户的流量优先权;(7)客户技术支持和服务;(8)惩罚规定,为服务供应机构不能满足 SLA 需求所指定;(9)退出条款;(10)规则例外情况。

按照 SLA 要求,服务供应机构采用多种技术和解决方案去监控和管理网络性能及流量,保护数据安全,以满足相关需求,并产生对应的客户结果报告。

3 云环境下的数据存储安全

3.1 数据位置

必须保证所有的数据包括所有副本和备份,存储在合同、服务水平协议和法规允许的地理位置,这可能对数据拥有者和云服务提供机构都是一种挑战。目前中国相关的法规遵从存储条例基本处于空白,国际上也处于不健全阶段,类似的法规如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的HIPAA(健康保险流通与责任法案)。

3.2 数据迁移

在一些情况出现时,将会有立即进行数据迁移的需求,如服务提供机构因为一些原因停止了业务运营;提供机构在没有给出合理的数据迁移计划之前,关停了正在使用的服务;无法接受服务质量的下降,比如无法完成服务级别协议SLA所规定的内容;发生在云用户和提供机构之间的分歧。要成功进行数据迁移取决于云服务的类型:

使用SaaS的客户可以使用新软件应用替代旧的。因此,关注的重点不在于应用的可移植性,而是保持或增强旧应用程序的安全功能,以成功地完成数据迁移。

在PaaS情况下,为达到可移植性,一定程度上对应用的修改是需要的。关注的重点在于当保存或增加安全控制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应用重写的数量,同时成功地完成数据迁移。

在IaaS情况下,关注的重点和期望是应用和数据都能够迁移到新的云提供机构并顺利运行。由于缺乏可操作性方面的标准,也缺乏对此类标准的市场压力,在云提供机构之间的转换可能会是一个痛苦的手工过程。

3.3 数据恢复

云环境下的数据恢复显然会涉及非常多的技术,而由于数据存储在云中,这对于用户是不可控的,这就要求在传统的安全、业务连续性规划和灾难恢复领域的专业人员不断进行审查和监测所选择的服务提供机构是否可以提供稳定的数据恢复功能。

3.4 数据隔离

在某种程度上,云计算的核心技术架构之一即为多租户架构,④设计优秀的多租户架构能够保障数据隔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租户不是多用户,多租户使用的是不同的多个实例,而多用户是共享一个实例,不同用户拥有不同权限;多租户也不是虚拟化,虚拟化主要是虚拟出操作系统的一个实例,多租户可以作用在各个层次包括基础设施级、平台级和软件应用级。因此,考察一个云计算环境是否优秀,需要对该云计算环境的多租户架构深入了解以及评价。

4 基于云的网络安全

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是解决云网络安全的两项重要的技术:

IDS是英文“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的缩写,即“入侵检测系统”。它作为防火墙的合理补充,能够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攻击识别和响应),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它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当非法行为已经进入网络或者系统内部,防火墙已被突破,无法进行安全保护,这时IDS能够发挥其“监视器”的作用。根据采集数据源的不同,IDS可分为主机型IDS(Host-based IDS,HIDS)和网络型IDS(Network-based IDS,NIDS)。HIDS和NIDS都能发现对方无法检测到的一些入侵行为,可互为补充。好的IDS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混合型IDS架构。

IPS(Intrusion Protection System),即“入侵防护系统”,倾向于提供主动性的防护,其设计旨在预先对入侵活动和攻击性网络流量进行拦截,避免其造成任何损失,而不是简单地在恶意流量传送时或传送后才发出警报。IPS 是通过直接嵌入到网络流量中而实现这一功能的,即通过一个网络端口接收来自外部系统的流量,经过检查确认其中不包含异常活动或可疑内容后,再通过另外一个端口将它传送到内部系统中。这样一来,有问题的数据包,以及所有来自同一数据流的后续数据包,都能够在IPS设备中被清除掉。简单地理解,IPS等于防火墙加上入侵检测系统,但并不是说IPS可以代替防火墙或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是粒度比较粗的访问控制产品,它在基于TCP/IP协议的过滤方面表现出色,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提供网络地址转换、服务、流量统计等功能。

无论IDS还是IPS,并不能完全解决云计算环境下复杂的网络安全问题,因为他们都有比较明显的问题。IDS面临的问题包括:误报漏报、拒绝服务攻击、插入和规避;IPS同样面对误报漏报问题,另外还存在单点故障、性能瓶颈问题。更好的方案是IDS和IPS共同存在,直到某一项新的安全技术产生或者现有技术的升级。

5 云终端安全

云环境下数字资源共享环境中,最薄弱的无疑是云终端了。云端总是由大型云服务提供机构或者专业的云管理团队进行运行和维护,安全性是较高的,而此时云终端成了各种攻击的入口。云终端的薄弱表现为:恶意攻击通过控制云终端从而获得接入云的合法入口;恶意攻击通过截获和监视非法获取云终端和云之间的信息。

防止恶意攻击控制云终端:常见的云终端包括PC机、服务器和移动设备,通过安装杀毒软件、安全软件、主动防御软件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被控制,更好的方案是配合硬件还原软件使得云终端能够方便的恢复到安全初始状态。其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是移动设备的安全,目前移动设备安全相关的软硬件技术还不完善,所以需要限制移动设备的随意接入。

防止信息在传输中被非法获取:通过推行CA认证,以数字证书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获取。更好的解决方案是引入移动技术,通过手机等设备获取移动动态密匙,防止数字证书被盗。

第2篇:资源环境安全范文

随着学校网络应用层次的提升,如何构建安全而高效的校园网络成了摆在学校网络管理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服务器受到黑客攻击、病毒肆虐、网络带宽被无效流量挤占等一系列的安全与管理问题成为棘手问题。笔者在此想谈谈如何利用开源、自由、免费软件构建安全高效的校园网络环境。

之所以选择免费软件,一是在倡导软件正版化的今天,免费软件既可构建安全网络,又能节约经费开支。二是免费软件功能强大,完全可以解决学校网络安全问题。

构筑坚固门户 严防外侵内扰

校园网络的第一道安全关卡就是网络防火墙,它是整个网络的门户,是构建安全网络环境的重要的环节。我们选用的是一款名为pfsense的网络防火墙,它基于FreeBsd系统开发,在网络安全领域有着坚若磐石的美誉。

硬件准备:一台计算机,加上三块网卡即可。具体的配置要求可参考下表。

软件准备:在网址(pfsense.org/mirror.php?section=downloads)下载并刻录光盘。安装过程简单,只需填写网关、子网、DNS等为数不多的参数,一个强大的防火墙很快就制成了。

防火墙的精华之处就是可以设定各种规则,防范来自内外部的网络攻击行为。pfsense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我们要通过浏览器登录pfsense的管理界面(网址依安装时设置而定)。打开左侧菜单栏中的“Rules”菜单。在这里可以设置学校局域网内计算机上网的规则,也可以设置外部计算机访问学校网络的规则。

根据网络安全基本原则,一般将局域网内的计算机对网络的访问设置成不限制,而将外部计算机访问局域网计算机设置为完全禁止。同时,为了让外部的计算机可以访问学校的网页、邮件服务器等,我们还要设置一个专门用于放置服务器的DMZ(非军事区)区域。并将访问DMZ区域的权限加以限制。那么,如何定义规则呢?我们只需单击Rules菜单项的内容页上相应端口(LAN、WAN、OPT1等)下面的“+”按钮,就可以添加所需的规则了。下面就来看一下如何定义一条防火墙规则。

通过图示, 可以发现规则是非常简单的。例如,由于某教师违规使用网络,我们要限制一台IP为192.168.1.11的教师计算机不能访问外部网络。只需要在LAN端口添加这样一条规则就可以了:规则的动作设置为“block(阻止)”,源地址类型为single host or alias(单机或者别名),源地址值为192.168.1.11,规则针对的协议设置为any,目标地址类型设置为network,值设置为192.168.1.0/24,同时勾选“not”这个选项。这样,这台192.168.1.11的教师计算机就只能访问学校局域网的计算机。又如, 要限制外部计算机只能访问学校网站,只需要在WAN口添加规则。规则的动作设置为“pass(通过)”,源地址设置为any,规则协议设置为TCP,目标地址的类型设置为single host or alias,并将值设定为网站服务器IP,将目标端口号限定为80端口。为了记录访问网页服务器的详细情况,我们还可以勾选“Log packets thathandled by this rule”(记录本规则所捕获的包信息)。这样就可以通过查看网络日志监控网站安全状况了。

除此之外,pfsense还具有网络地址转换、流量整理,VPN等功能。只要善加利用,pfsense完全能够成为校园网络的安全之门。

建立顺畅通道 高效规范使用

在pfsense构建的安全校园网络基础上,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还有一个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控制教师使用网络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而不是使用网络做非本职工作。虽然pfsense能够实现部分功能,但“术业有专攻”,做专门的事还得请专家。这位专家是谁呢?它就是 panabit—— 一款国内开源程度最高的流量控制、应用控制软件。

同样的,我们需要先为它准备一台计算机,因为流量控制是一项需要密集计算的工作。因此,计算机的配置要求比较高,CPU至少800MHz以上,内存也是越多越好,还需要拥有三块网卡(建议使用Intel网卡)。在相关网址(panabit.com/download/index.html)下载文件,并按说明安装。

安装完毕,同样需要使用浏览器登录panabit服务器。它有着友好的中文界面,便于我们调试。

那么panabit是如何来完成流量控制的呢?

第一步,在“对象管理”菜单下,定义“IP群组”和“自定义协议组”。“IP群组”是用来将某一类型的IP汇总成一个群组以便于设定panabit策略。我们根据需要自定义“普通用户组”、“服务器组”、“特权用户组”等。“自定义协议组”则是用来定义我们需要禁止、限制或者放行的各类网络协议的集合。panabit已经将当前常用的200余种网络协议进行了设置,我们可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形成我们需要的“自定义协议组”。

第二步,我们就可以进入“策略管理”菜单项。Panabit的“策略管理”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流量控制” “连接控制”与“HTTP管控”。

“流量控制”策略的设置是用于控制网络流量的。首先,需要设置合适的“数据通道”,将需要“限制、预留或者保证”的通道建立好。比如,我们要对某些应用限制其流量为1Mbps,那么我们需要先建立一个“数据通道”,并设置其为限制1000Kbp。

然后,就在“流量控制”中定义策略组,并将之前定义的“数据通道”应用到其中的策略中去。

最后,也是最易忽视的一步,就是要将已经设置好的“流量控制”策略组进行策略调度,也就是要给这一策略组指定发生作用的时间段。

这样,一条完整的“流量控制”策略就已经定义并生效,它将在每周的周一至周五中午12:00至13:00之间生效,生效时被定义为“一般教师”的成员访问外部网络的网络带宽被限定为1Mbps。

“连接控制”策略与“流量控制”策略有类似的操作步骤,只是它是对单个IP进行连接数的限制,通过与“流量控制”策略类似的操作,我们可以控制每台计算机的网络连接数,有效减少网络带宽占用。

“HTTP管控”则是针对网站访问专门设置的一类管理策略,通过它可以严格管理局域网的用户网页访问的行为,起到有效屏蔽有害网址、防止进入恶意网站、禁止下载违禁文件的作用。

通过以上三种不同种类的网络策略协同作用,panabit可以非常有效地对校园网络流量进行控制,同时能有效地管理客户端计算机的网络应用情况。

除此之外,panabit还拥有非常专业、强大的日志记录功能,能够将每次访问因特网的行为记录。只需要在“系统维护”菜单中,设定接收日志的服务器IP,并选择所需要记录的网络日志类型即可开启。

另外,panabit还拥有着完备的统计功能,我们可以在“监控统计”菜单项下得到各类统计数据,以便于我们对学校网络应用状况进行分析诊断。

不难看出,panabit是校园网络管理的得力助手,希望在此将它介绍给有需要的教师,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完善安全节点 防止各个击破

在学校网络管理方面,除了在宏观方面使用了上面两款免费而又强大的软件之外,在教师客户端上我们也尝试使用免费软件,加强网络节点的安全性。网络安全体系被突破,往往是从内部的节点开始。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重视宏观层面安全调控措施的同时,也应加强作为网络节点的单台计算机的防护。如今免费杀毒软件已经普及,如360杀毒、金山毒霸等,这些免费软件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360杀毒软件还推出了企业版,可以统一升级、杀毒,并且生成单位内部安全状况报告。通过安装这些杀毒软件,加上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与计算机安全常规知识,我们完全能够保证计算机节点的安全性,从而为构建安全、高效的学校校园网络环境奠定基础。

第3篇:资源环境安全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成本核算;探讨

1基本生产成本

基本生产成本是指矿井采掘生产过程中实际的费用支出,它应包括以下内容:①原材料: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材料,如坑木、坑木代用品、炸药、雷管、大型材料、专用工具、配件、劳保用品等,但不包括用于煤矿安全及环境治理方面的材料消耗。②电力: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电力,不包括维简工程消耗的电力和其他非生产用电。③生产工人薪酬:是指煤炭企业为获得生产工人提供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主要包括:生产工人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④折旧:指与生产有关的固定资产应提取的折旧费。⑤其他支出。在将“安全成本”和“环境成本”单独核算后,就可将井巷工程基金、维护费、修理费纳入安全成本的核算内容,将地面塌陷赔偿费纳入环境成本的核算内容,同时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工资和职工福利费合并为生产工人薪酬,也弥补了目前煤炭成本中人工成本项目不全。这部分费用在发生时可按明细项目直接记入“基本生产成本”,或先记入“制造费用”,再分配转入“基本生产成本”。

2安全成本

安全成本就是与安全有关的费用总和,即安全成本是为保证安全而支出的一切费用和因安全问题而产生的一切损失。据统计,国有重点煤矿与安全有关的费用占当前煤炭成本的比例已达20%以上,并且还在逐步提高。但由于与安全有关的费用没有单独核算和管理,致使安全工作的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脱节,从而使安全工作在煤炭生产中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而目前有关煤矿的安全成本散见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流动资产、管理费用以及营业外支出等核算中。为加强安全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应设置“安全成本”一级科目,并在其下设置“安全工程费用”“安全预防费用”和“安全损失费用”三个明细科目,分别核算其相应的内容。

安全工程费用是为构筑安装安全工程、设施以及购置安全监测设备、仪表等支出的费用。主要包括以下费用项目:为构建和安装安全工程、设施所耗用的材料费、人工费;购置安全监测设备、仪器等支出的费用;安全工程的设计费、评审费;安全工程、设施的维护检修费;井巷工程基金、维简费、修理费。

安全预防费用是指运营安全工程和设施、进行安全管理和监督以及安全培训和教育而支出的费用。主要包括以下费用项目:安全工程和设施的运营费;建立安全保证体系、制订安全工作计划所需的费用;安全专职人员的薪酬;安全专项奖;安全宣传资料费;安全培训教育费用;安全情报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储存等费用。

安全损失费用是指因安全问题影响煤炭企业生产(或因安全水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而产生的损失。安全损失费用包括直接安全损失费用和间接安全损失费用。直接安全损失费用,主要是由于安全事故造成的人身事故和非人身事故所带来的赔偿费用、医疗费用、抚恤费用、处理费用、财产损失、恢复生产费用、停产损失等各种直接影响损失以及职业病防治中发生的检查费用、治疗费用、陪护人员薪酬等损失。间接安全损失费用主要是指因安全事故导致的劳动力资源损失、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的其他损失。

3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3.1传统会计核算方式的局限

传统会计核算办法对于企业成本只计算经济成本,主要内容是产品成本核算,其归集了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再按成本计算对象分配费用,最后得出各个品种的产品成本。这种核算是以产品的形成过程为成本起因的,目的是确定产品的劳动耗费。从传统成本核算内容上来看,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和补偿没有计入成本,包括自然资源的投入、生态系统的投入和环境容量的投入等,没有在市场价格和体系中得到充分反映和体现。相对传统成本核算而言,环境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与产品相关的成本,其范围很广,有企业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即不仅包括与产品相关的环境成本,还包括与产品无关的环境成本,可见,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已经不适应环境成本的要求,其环境成本信息丧失了相关性、准确性,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核算系统已成必然。如果不进行环境成本核算会造成企业对社会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以牺牲环境和透支未来为代价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导致企业利润虚增和国民经济指标虚增的情况,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了无尽的后患。为了保护环境资源、正确衡量企业利润指标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实行环境成本核算已成为必然。

3.2煤炭环境成本核算

(1)煤炭环境成本。它应包括:煤炭资源成本、矿区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矿区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本、矿区环境管理和教育成本等内容。为准确地核算煤炭环境成本,应设置“环境成本”一级科目,并在其下设置“煤炭资源成本”“矿区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矿区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本”“矿区环境管理和教育成本”等二级科目进行相应的核算。

(2)煤炭资源成本。煤矿不仅要出资取得探矿权、采矿权,而且要对取得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精查,进行矿井设计和施工,这些获取资源支出和勘查前期费用就构成了煤炭的资源成本。

对发生的这部分支出,在发生时可先记入“递耗资产”,然后根据每期的实际开采量乘以单位产品的折耗费用,记入“环境成本-煤炭资源成本”即借记“环境成本-煤炭资源成本”,贷记“递耗资产累计折耗”。

(3)矿区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煤炭生产活动不仅占用和消耗煤炭资源,还会引起其他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破坏。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不受损害,避免环境污染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就构成了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

(4)矿区环境恢复与治理成本。该项成本主要由治理费用和弥补破坏、污染所造成损失的补偿两部分组成。对矿区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及矿区环境恢复与治理成本,在发生时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先计入“固定资产-环保设备”,然后通过计提折旧再计入各期环境成本;对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在发生时可直接计入当期环境成本;对于发生时间和金额不确定,且又不能予以资本化的,也可按一定的标准计提专项基金,计提时借记“环境成本-矿区环境保护和预防成本”或“环境成本-矿区环境恢复与治理成本”,贷记“应付环保基金”;发生相关的费用支出时借记“应付环保基金”,贷记相关科目。

第4篇:资源环境安全范文

[关键词]公众参与 维护 环境安全 重要性 现实意义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形式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我国开展公众参与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已越来越重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与环境安全有关的各种活动。公众的范围包括普通群众、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除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企业的环境安全责任行为以外,其他所有环境安全行为均可认为是公众参与行为。公众参与环境安全的形式主要有2种:(1) 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地将环境安全思想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2) 影响和督促他人加强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意识。

二、什么是环境安全

1.环境安全的概念和含义:国际上,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环境安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见之于法律和政策文件的环境安全,主要有两种。一是 environmental safety;二是environmental security。这两者在英文中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别。下面着重介绍三种环境安全概念。

第一种安全(safety),主要是对人体健康(或卫生,health)和生产技术活动而言,主要指对人的健康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卫生(健康)安全、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安全技术、安全标准、安全产品、安全设施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生产技术性的安全问题。第二种安全(security),主要是对人为暴力活动、军事活动、间谍活动、外交活动等社会性、政治性活动以及社会治安与国际和平而言,主要指对国际和平、国家、国家治安和社会管理秩序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社会政治性的安全问题。第三种安全,即兼顾上述两种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或广义的安全。广义的环境安全是指人类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或者说国家和世界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和危害的良好状态。事实上,技术性的安全概念和政治性的安全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基于环境问题的安全,都以环境资源作为介质或都直接指向地球环境和大自然,因而很难将这两者截然分开。例如,根据美国的《环境安全规划》,环境安全(Security)包括污染预防、技术、安全(safety)和职业卫生、自然保育(conservation)、符合法律、净化、爆炸安全(safety)以及害虫管理等8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社会政治性的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时,往往离不开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问题,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是基础,社会政治性的环境安全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后者是前者严重化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后者包括前者。

2.环境安全的内容定义:环境安全最根本的内容是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支配和控制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指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国家环境权益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环境状况和环境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能够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民的生存繁衍和富裕起到维持和促进的作用,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战争,而不产生危害和负面影响。国家环境安全具体表现为环境的各要素保持完整和完备,国家环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能源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经受国内外动荡的冲击。国家环境安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控制的主题是谁;②什么是关键的资源;③控制的范围和程度。按照其包括的内容可分为国家生态安全、国家环境权益安全和国家环保产业安全。其中生态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中心,环境权益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基础环节,而环保产业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经济内容。

三、我国的环境安全现状

近几年来,人类和世界各地连续遭遇了海啸、地震、飓风、暴风雪、大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同时,还遭遇了SARS、禽流感、疯牛病、艾滋病等全球大面积传染病的危害和侵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自然灾难普遍爆发时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过度消耗正在不断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毁灭,也造成了生态灾害和灾难的不断发生。自然灾变的频临将成为今后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全世界都将为此作出更多的努力,解决或寻求人类面临环境危机中――求其长久生存以及寻求另外一种生存生态文明!

目前,我国的环境安全现状更是令人担忧,除了上述的灾难和危害曾经出现,且有的危害还在不断发生外,在我国还存在以下影响环境安全的因素:①环境污染严重。水、大气、土壤等污染十分突出。2006年,七大水系197条河流、408个断面中,四、五类水体占28%,劣五类占26%;全国38%的城市环境空气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城市中的居民健康不断遭受到大气污染的侵害,有些城市近几年还出现了非常恶劣的空气污染危害,一遇到大雾或沙尘暴天气城市居民就已经到了窗户不敢开、门也不敢出的地步,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污染呈现加重趋势;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发生较重酸雨城市的比例已有所增加。土壤污染威胁农产品安全;畜禽养殖业污染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污染,造成农村环境安全的问题已越来越严重。②生态破坏问题突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增长,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地流失依然严峻,生态功能不足;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地200万公顷;有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物种资源流失严重,有害外来物种入侵每年造成1200亿元经济损失。海洋生态破坏严重,物种急剧减少,赤潮灾害频发;以江河断流、湖泊湿地萎缩、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为主要特征的水生态失衡问题仍未解决并呈扩大趋势。③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地荒漠化仍呈蔓延趋势。④环境风险居高不下。突发性环境事件进入高发时期。环境事件引发的重要原因,一个是安全生产事故,另外一个就是企业违法排污。这既是一个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的问题,又是一个认识问题。一些地方忽视环境安全问题,甚至急功近利,项目建设中选址不当,把一些化工、石化、冶炼等高危行业建在饮用水源地、江河沿岸、城市居民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和人群密集地区,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将会造成巨大的环境灾难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⑤群体性环境事件呈迅速上升趋势,污染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近年来,群众的环境投诉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因环境问题引发的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严重影响社会稳定。⑥经济结构建设不合理,重要战略资源短缺。经济结构的内在缺陷可能直接导致对国家环境安全的威胁。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较少,入水资源、耕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特别是天然气和石油供给不足,无疑会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的环境安全。四、公众参与维护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为了实现和维护环境安全,国外有的学者提出了“环境公共财产论”和“环境公共委托论”。“环境公共财产论”认为:空气、水、阳光等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环境要素,不能象古典经济学的观点那样,认为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因而是一种“自由财产”,任何人无需支付代价即可任意占有和处置。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环境要素,在当今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以致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不应再视为“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环境资源就其自然属性和对人类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来说,她应该是人类的“共享资源”,是全人类的“公共财产”,任何人不能任意对其占有、支配和损害。将环境的产权(所有权)赋予国家,由国家作为环境的所有权人将环境分配给各个利益主体,在利益主体之间形成有序的关系,从而克服市场失灵和“公地的悲剧”,之所以不直接将环境的产权授予各个利益主体,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有些环境要素如大气产权难以界定;二是让国家持有产权可以使国家保留调控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权力。另外,环境安全按照覆盖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地方环境安全和国家环境安全,如果一种环境安全的效应外溢到到其他地方比较少,就可以将它视为地方环境安全。地方环境安全主要为当地居民提供环境利益,可以由地方政府来营造和维护,国家环境安全为全体民众提供环境利益如大的湖泊或者森林,政府就应承担保护和改善的责任。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环境安全建设中的作用。公民和社会组织所起的作用应理解为帮助和监督政府履行职责,也就是民主机制的一部分,具体表现为公民组成社会团体、公民和社会团体参与政府决策、公民和社会团体监督政府。政府应当在建设环境安全的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公民和社会团体起的是辅助的作用。但是,社会自治在国家之外扮演独立角色,在现阶段起到补充作用;同时,国家对环境的管理是受全国民众的委托行使管理权的,因而又不能滥用委托权。针对政府失灵,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来解决,而应该发挥社会和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和监督来避免。这就是公众参与维护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之所在。

总之,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安全现状,每一位公民和每一个社会团体都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有序的参与维护我国的环境安全,这也是当今中国政治、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维护国家的环境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履行应尽的职责,企业和相关人士履行应尽的义务,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否则,维护环境安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可以通过国家立法机关把自己环境安全意志上升为国家环境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可以通过公民自己和各种社会团体的广泛积极参与,依法监督和维护国家的环境安全事务,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公民和各种社会团体有序的积极主动参与维护环境安全,还充分体现了我国民主和法治、参与和秩序、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结合,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现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程舸,李冬梅.环境安全概念及重要性探讨.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2]谢有奎,陈灌春,李永青,谯华,敖漉.环境安全概念探讨.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06,(02).

第5篇:资源环境安全范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政策调控

中图分类号:F299.2;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62-02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该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工业化建设初期,我国资源型城市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推动国家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自身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自然资源接近枯竭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使资源型城市濒临生态安全危机。突破生态安全瓶颈的制约,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向小康社会全面迈进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的内涵

党的十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来,随之生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一)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2013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45号)对资源型城市给出了权威定义:资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规划》将资源型城市地位定位于“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262个资源型城市,根据地区自然资源种类及主导产业不同,主要分为铁、石油、煤、井盐、铜、镍、稀土等资源型城市。依据资源开发所处不同阶段,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实施分类指导。其中衰退型城市是生态安全问题最严重的资源型城市,其城市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环境压力巨大。

(二)生态安全的概念

随着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着手研究生态安全问题,对生态安全的概念虽然尚未达成共识,但普遍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整体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没有遭受破坏与威胁,组成生态系统的各部分都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人类生态系统的安全,即人类的生存环境处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本文主要采取狭义生态安全的概念。

狭义的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三方面内容。自然生态安全是指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能够保证生命存在和延续的需要。经济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能够满足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会因环境质量低劣或自然资源短缺而对人类经济基础造成威胁。社会生态安全是指不会发生因生态问题而导致人民不满,影响社会安定,引起国家动荡等问题。

(三)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安全

资源型城市以自然资源开采与加工为主导产业,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采而导致资源短缺。各类矿业开采与加工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与废物,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单一,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形成严重的路径依赖,随着资源的减少甚至短缺,经济发展动力缺失,经济水平衰退,以至于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状况不满,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由此可见,资源型城市的生态安全更具有脆弱性,易引发严重的自然、经济及社会问题。

二、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的工业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对经济、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使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

(一)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资源型城市对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一方面,矿产开采与加工工业是温室效应的主要责任者。工业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引发了臭氧层减少甚至产生臭氧空洞,随之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使极端气候频发。在我国资源型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迅速增长,1970―2007年之间增长了7倍多,在未来至少20年内碳排放总量还将明显上升,我国正承担着巨大的减排责任与压力。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导致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遭到严重毁坏,引发了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

(二)自然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采矿业和矿产加工业,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废物等“三废”,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和土地污染。煤炭开采和加工使用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粉尘、PM2.5 等颗粒物,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是2013年全国范围雾霾天气频发的重要源头。资源型城市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工业废水,这些废水流入江河湖海,还有一部分渗入地表,对地下水造成了污染。资源型城市的矿石开采业还会产生大量的废矿渣,这些废物长期地表积存,造成了土壤污染。

(三)资源几近枯竭

我国资源型城市大部分实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自然资源与能源消耗强度高,资源供给不足,使部分城市面临资源枯竭。2007年起国务院确立了三批共69座资源枯竭城市,能源、土地和水三大基础资源对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效应日益凸显。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国约2/3的城市缺水,石油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近50,资源供需矛盾严重阻碍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

(四)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引发经济安全问题

从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历史来看,大部分城市雏形是伴随着矿产开采业的兴起,劳动人口数量增多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单一,采掘业占二次产业比重的20%以上。矿产开采与加工业多采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加之初期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开发掠夺,当资源将近枯竭时,无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压力大,使资源型城市陷入经济安全危机。

(五)存在社会安全隐患

由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尚有近7 0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需要改造,城市低保人数180多万人。随着资源枯竭造成的经济萎缩,大量矿产工人失业,目前我国失业矿工人数高达60多万。此外,由于资源开发、征地拆迁等原因,引发了较多的利益分配矛盾。我国资源型城市社会不稳定因素多,存在较大的社会安全隐患。

三、政府调控维护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的对策

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面临的形势严竣,为维护生态安全要从评价与监控、防范与预警、政策调控三个环节加强管理。

(一)构建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指标体系

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生态安全问题,首要任务是综合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社会生态安全三个方面因素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生态状况进行科学评价,实施有效的生态监控。国内外学者已尝试多种定量分析方法构建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例如:层次分析法(AHP)、综合指数法、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生态格局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基于生态足迹评价法、熵权模糊物元模型等。但对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存在很大局限性,多侧重自然生态安全研究,对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安全研究不足,没有综合评价生态安全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复杂关系,评价过程中掺杂过多的人为因素,需要进一步提高统计量化方法的科学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应成为生态安全问题研究的发展方向。

(二)建立防范与预警机制

生态安全应防患于未然,建立防范与预警机制。从环境治理根源着手,防范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可能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根据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对区域生态安全状况实施动态跟踪、分级预警。制定不同级别的预警防范措施,落实政府管理机构、社会和企业的协同快速预警响应机制,力争将生态安全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态安全问题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危害。

(三)有效实施生态安全调控

政策调控是指政府根据生态发展规律制定政策,运用各种方法,采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积极干预与影响,以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可借鉴的具体思路包括:协调城乡生态关系,统筹城乡环境、经济、社会综合一体化规划;合理规划土地使用类型,平衡工业用地与绿化用地比例;将城市环境保护管理上升到法律高度,加大环境破坏执法力度;建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补偿机制;创新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型、绿色消费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生态环境技术开展与推广;加强环境保护的国际间合作。政府对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的调控要统筹协调环境、经济、社会关系,有效实施各种生态调控手段。

综上所述,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危及城市经济、社会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而有效实施政府防范与调控措施,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资源环境安全范文

1.1资源、环境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农业是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影响和依赖最大的经济部门。农业作为与资源、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更是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中国21世纪议程》也指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根本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关系问题,因此资源、生态环境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1.2生态安全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

1998年以来,国内许多学者相继提出了“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等概念和问题[2~5],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还把“人地系统动力学和生态安全建设”作为第33届活动的主题,认为:生态安全不仅是当前地学、资源与环境科学,而且也是生态学的前沿任务和主要的应用领域[3]。中国科学院还将“国家生态安全的监测、评价与预警系统”研究作为2000年的重大项目。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前沿课题,目前国外还主要集中在基因工程生物的生态(环境)风险与生态(环境)安全、化学物质的施用对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等方面的微观研究[6~15]。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还是空白。

1.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的概念、内涵和特点

安全是主体存在的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状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农业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处于无污染、未破坏的不受威胁的健康状态。只有在这种生态安全的状态下,农业才能实现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没有生态安全,系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战略性,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二是整体性,这是由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农业生态问题的普遍联系性所决定的;三是区域性,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有海洋、平原、山区等自然区域及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这就决定了生态安全问题的强烈的区域性;四是层次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全球、国家、省(市)、县(市)、乡(镇)、村等不同层次,生态安全也同样具有层次性;五是动态性和阶段性,不同的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农业生产水平对资源、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对生态安全的需求程度、方式和内涵是不同的。因此,生态安全既是区域农业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

2.1研究区域的选择

嘉兴市是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特别是以水污染为主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具特色,而且其地貌类型较为单一,外部影响相对较小,是进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较为理想的区域。嘉兴地处太湖流域,南临钱塘江口,地势低平,河荡密布;农村工业,特别是乡镇工业较为发达;农业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水平较高;城镇、村落密集,人口众多,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表1)。

2.2评价指标的选择及其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生态安全的评价,以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中心。考虑到生态安全的动态过程性特点,根据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系统全面性和相对独立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比性和针对性等原则,我们从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整治能力等三方面来设定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查阅有关研究成果[16~19],征求省、市农业、环保、生态等领域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图1),并请上述专家对各层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判断,在汇总各专家评价结果后,得到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并按层次分析法原理,采用方根法计算各指标权重[20]。

2.3评价指标的不安全指数值计算的数学模型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要立足于安全,从不安全的角度上进行,以“不安全指数”来表示。由于评价对象只有一个,因此,拟采用以下数学模型计算各评价指标的不安全指数。设Xi(i=1,2,3,……,n)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指标值,P(Ci)(Ci为指标号)为第i个指标的不安全指数,0≤P(Ci)≤1,XSi为评价指标的指标阈值,则:(1)对于越大越安全的指标:①若以安全值为指标阈值:如Xi≥XSi,则P(Ci)=0;如Xi<XSi,则P(Ci)=1-Xi/XSi×100%;②若以不安全值为指标阈值:如Xi≤XSi,则P(Ci)=1;如Xi>XSi,则P(Ci)=XSi/Xi×100%。(2)对于越小越安全的指标:①若以安全值为指标阈值:如Xi≤XSi,则P(Ci)=0;Xi>XSi,则P(Ci)=1-XSi/Xi×100%。②若以不安全值为指标阈值:如Xi≥XSi,则P(Ci)=1;Xi<XSi,则P(Ci)=Xi/XSi×100%。

2.4不安全指标阈值的确定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阈值的确定是一项非常具有探索性的工作。本项研究是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嘉兴市农业发展特点出发,根据各指标的特性和水平,确定其安全(最起码的水平)或不安全(现阶段勉强可以接受的水平)的指标阈值(表2)。

2.5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原因分析

本研究采用综合评分法对嘉兴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分。我们用“生态不安全度”来表示生态不安全状况。不安全指数越大,区域的“生态不安全度”就越高,现拟分4个档次确定其“生态不安全度”。稍不安全:0.00≤P(O)<0.25;较不安全:0.25≤P(O)<0.50;很不安全:0.50≤P(O)<0.75;极不安全:0.75≤P(O)≤1.00。通过对嘉兴市1991年和1997年的生态安全状况的综合评价(表3),可以发现:1991年其总体生态不安全指数为0.6650,1997年为0.6375,均处于“很不安全”的状态,但1997年比1991年稍有改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6年来该市资源生态环境压力稍有降低,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稍有好转,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及建设能力稍有提高。主要是:①由于人口增长速度的降低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人口增加19.38%,人口集聚化程度提高,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有所减轻;②由于人口增加和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全市人口增长3.46%,耕地面积减少了6.98%,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继续上升;③由于人口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工业三废排放量增加51.56%),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④虽然工业三废的污染有增无减,但由于化肥用量的较大幅度的减少(6年减少了34.72%),污染物的总体负荷有较大的下降;⑤由于工业废水的过量排放,使得区域内本来就少的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地面水质不断恶化,资源质量明显下降;⑥全市6年间废气排放量增加了4.22倍,空气质量继续恶化,但由于农田水利建设力度的加强,洪涝灾害成灾率及其直接经济损失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⑦尽管全市农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水利建设资金和治污投入成倍增长,但其比例增加不快,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相对投入能力并无增强;⑧近年来全市农业科技发展较快,农业科技人员增加了74.12%,R&D(研究与开发)投入增长了5.59倍,整体科技水平有所提高;但工业废水处理率还不到40%,R&D占GDP的比例还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农村劳动者素质还较低,科技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支撑能力并无明显的增强。

第7篇:资源环境安全范文

    1.1环境生态安全。国土资源是环境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国家土地的建设和整改,为国家的土地安全提供物质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对土地安全的认识水平不够完善,往往会造成国土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一些施工工作没有综合考虑到土地资源的相关因素,就会引起具有破坏性的灾害现象,威胁生态安全。人们经常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大量开发和利用国土资源,忽略了资源的多样性,那么就会出现生物、矿藏和能源的资源安全问题。

    1.2生物与生态系统安全。首先,生物资源和生态资源自身应该处于安全的状态,才能更好地为人们和社会安全服务。这两种资源的自身结构需要充分安全,不受到其他资源环境的破坏,为其服务于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证。如果出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泥石流的现象,就会直接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埋下隐患,相关部门必须加以监督和重视。

    1.3自然与社会生态安全。生物资源和生态资源最终必须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效地发挥在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国家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需要在资源、社会和经济的共同配合下才能实现。自然资源的安全为社会和经济提供了保证。我们拥有充足的资源资源,可以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发掘土地、生物和生态资源的潜力,充分利用它们的优势,更好地进行社会的改造和完善。

    2研究生态安全的内容

    整个生态安全的正常运转离不开生态安全作为前提和基础,如果生态安全出现问题,会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必须加以重视。现阶段,生态安全主要受到生产建设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危害、地表水水质,、环境空气质量等因素的制约,以下主要针对这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妥善的改进和解决方案。

    2.1生产建设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危害。1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项目建设施工期中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若不及时恢复治理,在水力、风力等外因力的作用下,加剧区域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会使地表土资源被冲走,区域土壤强项贫瘠化,土地生产力降低。2对工程本身的影响。水土流失将影响本工程的施工建设和运行,工程施工区产生的土方如不及时有效地处理,流失的水土将进入施工现场,影响施工进度和生产期的安全运行。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项目在建设和生产期间都对项目区生态环境产生持续负面影响,工程建设破坏了原有地表植被,造成表土结构的扰动,导致土体抗蚀能力降低,土壤侵蚀量增加,加剧项目区水土流失。

    2.2对周围地表水水质的影响。不利影响:在施工期间,需排放一定量的生产废水、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污废水排放可能对工区周围沟渠有一定的局部影响。土方开挖和土方回填泥土流失可能导致局部水域水体浑浊。工程竣工运行后,无水质污染排放源,对水质无不利影响。有利影响:工程建成后,老漳河商店闸调蓄能力加强,改善周边人民的生存条件,给当地的经济持续发展。

    3环境保护措施

    3.1防治水土流失。近些年来,我们通过新闻报道会看到很多有关水土流失的灾害,其损坏程度严重,破坏面广泛,不利于环境资源的保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弊端,需要加以控制和制止。水土流失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土地资源的自身结构出现问题造成的。土地资源因为长期暴露在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气候、温度和其他地质灾害的影响,长年累月土地资源的安全会产生隐患,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施工人员在施工之前应该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土地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和问题补救方案,为施工的正常进行提供技术保证。在施工进程中,施工人员必须定时地对各施工路面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水土流失情况,及时补救,降低损失。

    3.2对地表水和大气的防治。对于地表水和大气的保护也是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环境,不能忽视。充足和有质量保证的地下水,是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如果地表水出现问题,会造成很多相关领域的停滞。在出现问题时,上级部门必须及时承担责任,仔细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做好解决方案,不延误工程的进行。一般来说,施工现场要远离居民区,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但是如果由于施工需要,给居民区造成垃圾,要对垃圾进行及时清理,保证居民生活环境的清洁。在施工过程中,某些物质在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影响大气环境。施工人员可以定时向地面洒水,降低灰尘的扩散程度,既保证施工的顺畅进行,又不危机人们的生活。

第8篇:资源环境安全范文

 

资源-经济-环境相协调的研究,首先要把握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需求,把握世界矿产资源开发创新的发展趋势,并把重点放在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战略方向和世界资源有可能发生重大突破的领域。当今世界,人口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全球资源消费总量进一步增加,尽管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资源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但资源稀缺的态势不会改变。资源开发的前瞻研究与环境科学发展,不仅要研究如何高效清洁利用好矿产资源,如何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更要把握世界资源生产与消耗的发展趋势,把握世界资源发展的态势。为了实现资源-经济-环境相协调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要解决一系列关键的资源开发问题,包括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酝酿新的技术突破及其带来的安全与环境问题等。

 

1.金属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破坏特征

 

1.1金属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金属矿山开发的同时,对开发区域也将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恶化。不同的开采方式对生态环境影响也有很大差异,如露天开采将直接毁坏地表土层和植被,地下开采会导致地层塌陷,从而引起土地和植被的破坏。另外,金属矿山开发过程中的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等)需要大面积的堆置场地,会导致土地的过量占用和堆置场所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原料及矿石运输产生的扬尘和尾气,会影响沿途道路两侧的植被。露天开采过程中爆破产生的粉尘,扩散后会污染周围的土壤。从生态环境影响程度上看,露天开采的影响要比地下开采严重。

 

1.2金属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特征金属矿山开发主要包括对自然景观、地质结构、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2我国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现状与问题

 

2.1.金属采矿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资源性和基础性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文明发展提供原材料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属采矿业产量持续增长,矿产资源市场需求强劲,重要矿产消费持续增长。

 

目前全国共有金属矿山近万座,大、中、小型矿山分别约占金属矿山总数的0.58%、2.36%、96.9%。我国金属矿山的基本特点:一是数量大;二是小型矿山比例极高;三是矿种多,金属矿山涉及100多种矿种;四是分布散,因矿种数量多、成矿构造区别大,全国有30个省(区、市)都有金属矿山;五是基础差,特别是小型矿山因安全投入不足、技术力量不够等因素,安全基础十分薄弱;六是人员总体素质低,金属矿山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有一半以上的比例。而且,金属采矿业带来了诸多安全与环境问题.

 

2.2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国金属矿山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金属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各省(区、市)都建立了安全监管机构,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管体系,金属矿山重点乡镇建立了安全监管站。(2)初步建立了金属矿山安全法规体系,为促进金属矿山安全生产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基本依据。(3)充分利用安全许可制度,严把金属矿山安全准入关。(4)金属矿山整顿关闭、尾矿库和地下矿山机械通风等专项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3.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组织调查的统计结果,近年我国金属矿山每年事故死亡人数约为1500~2000人。金属矿山企业重大以上事故也时有发生。上述事故呈现的基本特征:一是中西部地区和矿业大省为事故集中、高发区,“十一五”期间,云南、湖南、河北等7省(区、市)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占全国金属矿山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50%以上;二是事故的主要类型为物体打击、高处坠落、坍塌与片帮冒顶、放炮及中毒窒息等,该六类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事故总数的80%以上;三是非法违法生产行为造成的事故比例较高,占总数的50%以上;四是中毒窒息事故死亡人数较多,平均每起死亡2.5人,是其他事故类型的2倍,不少中毒窒息事故都因施救不当造成事故扩大。事故的主要原因集中表现为:一是金属矿山地质条件复杂,作业环境不良,受到采空区塌陷、透水、地压活动、高温等多种灾害的威胁;二是非法违规生产行为大量存在,如金属矿山的较大事故中涉嫌非法开采的事故约占较大事故总起数的48.9%和死亡总人数的49.7%;三是矿山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投入不足,安全保障能力差,特别是小型矿山先天设计不足或无正规设计,开采工艺、技术装备落后,无法保证安全生产;四是缺乏采矿技术支撑力量,盲目生产,隐患排查与治理的技术力量不足;五是员工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差,“三违”现象严重,因违反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发生事故的死亡人数平均占金属矿山总死亡人数的30.89%。六是金属矿山应急救援工作仍是薄弱环节,多起中毒窒息事故都因盲目施救、处置不当造成事故扩大。

 

当前,全社会高度关注安全生产,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促使企业重视安全生产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安全生产投入逐年加大,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等等,这些有利因素为金属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金属矿山领域也面临着严峻形势与挑战。

 

3我国金属矿产开发的安全与环境科技问题

 

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我国约有80%的工业原材料、70%的农业生产资料都取自于矿物资源。在我国,开发矿产资源已成为150多个城市支柱产业,直接就业数百万人,带动就业人数几千万,年产值高达数千亿元。随着矿产资大规模的持续开发,资源储量逐年减少,我国大型金属露天矿已经所剩无几,地下矿山大批转入深部开采,有的已面临关闭状态;未来10~15年内,我国将有三分之一的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深度达到或超过1000m。深部开采和海洋开采是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世界矿业发展的前沿,对于这一新的特殊环境下的矿床开采,有许许多多的新的安全与环境科学技术难题。

 

3.1深部矿岩体开挖后,原岩应力平衡遭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巷道或采场周围的岩石发生变形、破坏,甚至出现岩爆等多种动力灾害。由于开采范围和采掘空间状态随生产推进而不断变化,矿岩重复受到工程扰动,岩层发生变形、移动和破坏,其发生机理难于认识,灾害的发生难以预测,因此,安全条件严重恶化,事故频发。

 

3.2金属矿山开采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地下矿山由于冒顶、爆破、振动、中毒、突水、火灾、矿石自燃等原因引起的重大伤亡事故时有发生。金属矿山不但事故时有发生,开采过程中所伴随着的噪声、粉尘、辐射和光等多种污染,导致多种职业病的发生;而且发病率高、发病周期短、致死致残率高,危害人数众多。

 

3.3伴随深部开采而来的是原岩温度不断升高,致使开采与掘进工作面的温度逐步升高,热害日益严重。国外20 世纪50~60年代,部分深部开采矿山就已经显现出较为严重的热害问题,现已从局部发展成为普遍现象,我国大部分矿井不久将进入一、二级热害区,这种高温矿井,井下无法作业。高温环境下作业的工人,体能迅速下降,工作效率低,易出现中暑、热晕,还可能诱发神经中枢系统失调等疾病,致使事故频发。

 

3.4金属矿床开采引起地表破坏、岩石裸露、水土流失、河流淤塞,严重破坏矿区生态环境。金属矿地下开采常常破坏地下水系;采矿、选矿过程中,大量废水排入河流,造成河流、湖泊严重污染;在开采、装卸、运输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矿尘,危害人体健康;矿山排出的大量废石和尾矿,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往往使矿区成为不毛之地。

 

3.5我国的金属矿山开采活动产生大量污染物,包括:废气、粉尘、酸性水(矿坑水、选矿及尾矿池水等)和重金属有害元素。大量重金属及有毒、有害元素(如铜、铅、锌、砷、镉、六价铬、汞、氰化物)以及悬浮物等,是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基于其污染的危害性和广泛性,重金属超过一定标准的尾矿等废弃物,已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3.6海洋资源开发,甚至月球资源开开发,其带来的安全与环境问题更是难以想象,需要有极为超前的科学研究储备。由上可知,开展金属矿山安全与环境科技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其研究成果,对实现我国金属矿山安全、高效、绿色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具有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特点的资源安全开发创新体系,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部署金属资源安全、绿色开采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与开发,研发、掌握矿业安全与环境的核心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研发的集成能力,使我国金属资源安全环保开采进入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9篇:资源环境安全范文

(一)情感趋势

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钢筋水泥城市中生活的工作人员,他们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这些压力需要得到适当的派遣,负责会给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带来损害。大多数人希望在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的时候能够有个释放压力的环境,希望能够有一个舒适的环境调节紧张的心情。生态型的环境技术设计,就是在人们的这种希望下生成的。由于生态型环境艺术设计是人性化的,人们在这种环境中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融合,在这种环境中不良情绪得到释放,所以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是遵循社会潮流的。

(二)艺术趋势

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这种生活是指最原始和最本质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生活。生态性艺术设计可以最大的还原生活本质,这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追求。

(三)社会趋势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发展和谐社会的要求,而且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追求,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现在的城市俨然就是一副钢筋水凝的世界,我们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转变这种生活方式,人类对自然也从改造发展到了保护。生态型环境艺术满足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发展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基本特性环境艺术设计分为两个部分,即外部环境设计和空间环境设计。在外部环境方面,生态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将外部环境与人们生活能够相互融合,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在空间环境设计方面,生态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要保证人们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必备的生活设施可以正常使用,资源能够合理的利用。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有:高效性、持续性、多样性和可循环性。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对于非再生资源做到使用率最大化,减少浪费,并且实现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收益;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持续性主要体现在,设计的布局以及使用的材料能够满足人们的长期使用;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的多样化上,以满足不同消费的需求,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循环性,主要体现在对使用的材料的循环利用上,在设计中使用的材料可以通过一些物理或化学方法分解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策略

(一)社会性设计策略

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性设计策略,是指设计人员在作品设计中,要遵从社会性和生态性,不要盲目地追求艺术化。目前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考虑到当前的环境情况,设计者在设计作品使更多的应该从目前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这个层面出发,创造符合环境情况的能够满足人们现实需要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艺术拿环境作为牺牲品。现代社会中,一些设计人员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对环境状况置之不顾,虽然作品的艺术效果让人们钦佩,但是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弥补的。设计者追求艺术性无可厚非,但是不顾环境的盲目追求艺术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当今社会人们更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平衡和谐的艺术形式,而且从长远来看,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平衡的艺术不仅能够实现设计者的设计目标,而且对环境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如果我们的设计师能够将设计融入于环境当中,那么这种设计比起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的设计,将更能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一些企业或电台在举办活动时为了追求活动效果,使用大量彩灯作秀,漂亮的灯光效果是得到了人们的赞叹,但是对电力资源的浪费是不能忽视的。

(二)安全性设计策略

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安全性设计策略,需要设计者考虑到人的安全和自然安全这两方面的内容。人的安全这方面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在设计时,人的安全要放在第一位,如果设计中有安全漏洞,那么这种作品不能成为一件合格的作品。例如,在对喷泉等水景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人的安全,在喷泉的旁边应该设置有护栏和警示牌,防止孩子由于贪玩而落水。同时喷泉等水景的深度不易过深,以防有人不幸落水被淹。自然安全这方面来说,设计者在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周围环境适当造型,而且还应该考虑到材料的选择,选择适合周围环境的建筑材料。造型方面在融入环境的前提下,适当造型以牢固为主;在材料选择时应该使用方便回收和拆卸的材料。例如,在小区环境设计中,由于空间限制,一些景观设计与车辆停靠场所有所重叠,这样很容易对在景观处玩耍的小朋友的安全造成威胁。还有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具体的情况遗留下安全隐患。设计者不仅肩负设计的责任还肩负观赏者的安全的这份责任,所以在设计作品之处就应该考虑到作品的安全性。

(三)舒适性设计策略

环境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人类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的需要。好的环境艺术设计在物质方面设计中的采光,照明等要高于日常的生活质量;在精神需求的满足方面,能够使人们的心情得到放松,情趣得到陶冶,并能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世界上很多生态村的成立正验证着以上观点。例如位于苏格兰最北边的芬德霍恩生态村,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和舒适生活相融合。设计师在住宅设计上多使用玻璃等,保证无能光照充足,屋顶上有太阳能发电装置。在房屋的建筑材料上使用的是完全无毒的材料。在屋顶和墙壁上采取加厚处理的方式,这样在夏天由于室内可以储存冷气而不至于过渡使用空调等,在冬季保暖的同时又可以节约煤炭等资源。同时还建立了风力发电的装置,在设计上不仅满足人们的艺术追求而且最大限度的满足对资源的利用。在这样的环境中居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生活舒适的度的要求,还能最大的保护环境,将社会建设与环境保护融合起来。

三、总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