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工业化概念范文

新型工业化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工业化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工业化概念

第1篇:新型工业化概念范文

十前后,“城镇化”渐成全民关注的热词。“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表述也开始出现在一系列高层会议中。然而,对于城镇化的具体内涵和定义,社会各界有各自的理解。如何摒弃传统城镇化模式的积弊、有质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各方从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认识。

在戴均良看来,城镇化的定义不论如何阐述,最终均需解决一个最根本问题:“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以及转移人口的真正市民化”。他认为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同时抓好三件事:城镇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和作为空间载体的城镇建设。

“只有这三件事同时抓好了,才能实现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在戴均良看来,当前诸多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大城市病、拉美化、贫民窟等等,都是因为没有实现“三化同步”。

对于理论界尚在讨论的“新型城镇化”,戴均良立场鲜明:新型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新的历史时期,城镇化必须走新型发展之路,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国国情的要求。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城镇化,就是在协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将“信息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地融入这“三化”之中的城镇化。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对于城镇化的内涵和定义,社会各界还并未达成完全共识。在你看来,城镇化的内涵是什么?

戴均良: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两个引擎和两根支柱。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国内外理论界有一个基本共识,就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首先是城镇人口,就是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所以,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本。

其次,城镇化也是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中国过去是农业大国,生产生活方式完全是农村型的,和城市不一样。随着工业化发展,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文明理念逐步向整个农村地区延伸,这本身也是城镇化的一项附属内容。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才能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才能引发和推动城镇化。当然,城镇化对工业化具有促进作用。但总体上讲,城镇化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先有工业化,才有城镇化,或者说城镇化随着工业化发展而发展,而不是相反的。不是说农村人口都涌到城市里了,城镇化就发展了,而是城镇要有发达的二三产业,为进城的农村人口提供饭碗。否则,他们还是留不下。

《财经国家周刊》:“提高城镇化质量”、“人口的城镇化”将成为今后各级政府施政的关键词。你认为该如何确保健康、可持续和有质量地推进城镇化?

戴均良:我们常说,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最大引擎。但不论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其消费水平提升的动力还是经济的发展。因此,健康的城镇化必须同时抓好三件事情:一是抓城镇的二三产业。城镇的本质特征就是二三产业,二三产业是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根本动力。发展二三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这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核心。所以同志在省部级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上讲话强调指出,“我们推进城镇化,应当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

当前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前夜西方工业化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形势,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更要有新视野、新思路、新举措,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同时,从我国城乡需要就业人数数量巨大的实际国情出发,我们也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有些行业企业,既是知识型技术型,也是劳动密集型。所以,要善于统筹发展产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型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是要抓好农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副产品的供给力,这是支撑城镇化的又一个基本保障。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只有把农业搞好了,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我们心里才有底。否则,大量农民进城了,却要靠从国外进口粮食,涉及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就难以保障。所以,一头要抓城里的二三产业,一头要抓农村的生产经营。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就会形成两个产出:一个产出农副产品,一个产出可以进城的富余劳动力。当然就农村现代化建设而言,则不只是农业生产,还有文化和社会建设,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都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城镇化、现代化,绝不能出现繁荣的城市和衰败的农村那样巨大的反差,所以必须加强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第三是要抓城镇建设和管理,就是城镇化还需要有一个载体——农民进城了,城镇人口增加了,产业发展了,需要有足够的地盘来支撑,需要有足够公共服务。现在很多人批评城镇化中摊大饼,盲目、低效地扩张地盘。这个问题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我看到一个数字:近十年来,中国城镇人口增长的速度和城镇地盘扩张的速度大约1:1.5的关系,也就是说,城镇人口每增加100%,城镇地盘就扩张150%。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土地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很明显这不符合节约资源、节约耕地的要求。所以新型城镇化第一条要求是“集约节约”,要大力提高城镇化集约发展水平,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率。

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供给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这方面配套措施,进城农民难以真正市民化,城镇化进程难以顺利发展。

所以,只有城镇二三产业、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建设与管理这三件事抓好了,才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的现代化这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如果三化不同步、不协调,城镇化很难健康发展。比如拉美很多国家出现的贫民窟等大城市病,就是因为三化没有协调和同步。最典型的就是墨西哥,大量人口都居住在墨西哥城,但城里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却远远不够,农业的现代化也没有发展起来,城市建设又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就造就了大量的贫民窟。

《财经国家周刊》:“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最近在高层会议中屡被提及。但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是连续的过程,不存在新旧之分。你怎么看?

戴均良:我认为现在提新型城镇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要求四化同步,即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之外,还要再加上一个信息化。信息化要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全过程之中,这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新”要求。而且当今的工业化也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本身就对城镇化有新要求。

第二个“新”的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要贯穿城镇化的全过程。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本”总体布局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而生态文明则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城镇,难点在工业,推进靠制度,关键靠技术,既要有独立的部署和要求,更要把它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所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定要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虽然现在对新型城镇化道路没有提出完整的定义,但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的八个字揭示了本质特征:一是集约,二是智能,三是绿色,四是低碳,即“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为什么现在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不是头脑发热、追求时髦,而是客观形势的紧迫要求,是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发展效率的必由之路。如果还是按照过去粗放的、消耗资源型的城镇化模式发展下去,那是在透支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福祉,用不了多少年,不用说发展,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会成问题。

因此,我认为应该大力倡导新型城镇化。虽然城镇化是个连续的过程,但跟过去比,就是要有新的内涵,新的要求。什么是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呢?就是刚才说的,主要是两新:一个是信息化,再一个是生态文明。这两个新东西,可以说是时代特征的要求。十八九世纪欧美城市化时期这两个任务不明显,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城镇化中这两个任务也不突出。当然新型城镇化应有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比如,在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式,就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体现了集约发展的要求。因此也可以说,新型城镇化必须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财经国家周刊》:新型城镇化理念很好。但是在具体推进落实层面,该如何摆脱对传统城镇化模式的路径依赖,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戴均良:对于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我想作为政府部门,在大力发展城镇产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规划,二是完善政策,三是抓好市政建设。

一要搞好规划,不能无序发展,包括经济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城镇化的总体规划、产业的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市政建设规划等等。具体到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既要搞好一个一个专项规划,又特别要注意几个规划的衔接。当前城镇化发展存在的无序和粗放问题,主要在市县两级,因此这两级更要搞好规划,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下,从本市县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坚持错位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

二要完善政策。中国转移进城农民总计可能高达6亿多,城镇化任务之重、规模之大、人口之多在世界上目前绝无仅有,必须加强引导、循序渐进,坚持政府组织和市场机制推动相结合,否则必然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甚至出现社会动荡。要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实现农民向城镇的转移。目前中国城镇人口已超过7亿,到2035年前后,中国要实现75%的城市化率目标,还将会有好几亿农民要向城镇转移。政府引导重点是要制定完善有关政策,特别是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要制定完善农民工进城及其子女落地生根的就业就学、入户购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三要加强市政建设。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既为了满足市民和进城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需要,也有利于拉动和扩大内需。新型城镇化的市政建设,要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力建设生态城镇。在信息化新时代,市政建设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城镇智能化水平。

《财经国家周刊》:在现实中经常能看到一种现象,一些地方借推进城镇化之名圈地,建开发区。但是这些开发区存在土地闲置和浪费问题。如何扭转这种“伪城镇化”的局面?

戴均良:在欠发达地方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搞一大片开发区,盖两三栋厂房,里面却没有什么工厂和企业,就是一个空壳。没有产业支撑,农民到城镇就没有固定的饭碗,就难以实现市民化。这就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不但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还要走有区域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形成不同区域的错位发展。不能所有的城镇都搞大工业,这是做不到的,也没有必要。比如,东部地区可能搞高端制造业,西部地区可能搞绿色食品加工、深化产业链条。

我前面强调,推进城镇化重中重要抓好二三产业,这样才能避免城镇“空壳化”问题。产业的概念,既包括工业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等。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农民工市民化”也被中央文件反复强调。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戴均良: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一定要发展产业,支持农民工创业就业,使其有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主要抓好三件事:

第一是培训,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农民工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城镇中立足、生存下去。特别是现阶段正逢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需要有更高技能的农民工。所以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培训要有针对性、实用性,鼓励企业定向培训。

第二是改革完善刚才讲到的相关政策制度,包括农民工进城后的福利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和住房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住房和户籍制度改革。

第三是解决进城农民承包地、宅基地问题,既要让农民进城落户无后顾之忧,又不能浪费农村土地,影响农村规模经营,影响城镇化进程。

《财经国家周刊》:对民政部门来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为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戴均良:新型城镇化对民政部门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新要求:第一,民政部门作为负责行政区划、城镇建制工作的职能部门,需要根据城镇化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多、规模的扩大,适时调整和完善市政体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增设市镇和调整完善大中城市结构。

第二,对民政部门来说非常重要的要求,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城镇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比如说,大量的农民进城以后,特困救助、城市低保、社会福利服务等社会保障需要及时跟上。这是需要我们做的重点工作。

第2篇:新型工业化概念范文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支撑。文章指出我国当前应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形成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同时,必须注重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和思维来指导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两者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农业产业化 互动机制

自2002年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决策以来,各地都在不断进行新型工业化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认识到,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农业产业化无疑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之一,离开了农业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同时还应看到,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远没有达到新型工业化的标准和要求。鉴于此,本文在探究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之上,提出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关概念阐释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先行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以及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新意”主要体现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根据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其发展水平的度量应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综合权衡:工业化进程、经济效益、科技创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社会协调发展等。工业化进程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经济效益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状况;科技创新反映技术创新的实力和水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反映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协调发展反映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人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和城乡协调发展状况。可见,新型工业化是新时期反映一国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是一系列指标的集合体。因此,新型工业化的推进需要各方面共同发力,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会影响其发展水平的实质性提升。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具体说来,就是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起来的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综合性产业集团,是对农业及其产前、产后相关产业部门,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互惠互利原则进行适当组合、改造、拓展,形成集产加销、贸工农于一体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利益共同体(杨文钰,2005)。农业产业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农户分散经营、农工贸相互割裂的生产经营模式而言的。在一个成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框架之下,一般应具备五大要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协调、有机组合,同时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链接之下,各参与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互动机理

(一)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

农业产业化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1.农业产业化可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社会协调发展状况。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的共同进步和协调发展。只有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工业化”。而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可有效改善传统农业格局下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状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虽然产业化的具体组织模式多样,如“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让农民的收入增长有了更好的保障和更多的来源。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例,首先由于龙头企业的管理能力较强,通过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及市场化运作,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拓展市场空间,让与之有契约关系农户的农产品销路有了更好的保障;其次“保护价格”制度还可以避免因为市场行情低迷而使农民收入受损的情况出现,从而降低市场风险;此外,龙头企业往往会以优惠价格为农民提供种苗、生产资料以及免费的技术指导,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还会将加工环节的部分利润反馈给农户。

2.农业产业化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可形成新型工业化的直接动力。发展工业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来看,产业化组织不满足于仅从农产品的直接生产中获取利益,而会追逐更高的利润和附加值,将传统农业向下游拓展,即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可以说一直是 “朝阳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约为30%,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90%-95%,可见我国在农产品加工领域还有较大的潜力可挖。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在农业产业化的思维之下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增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能力,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和实力水平。因此,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一体化对接,将农业延伸至工业领域,可直接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3.农业产业化可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有助于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禀赋。如前所述,“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新型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农业产业化在这方面正好大有可为。农业产业化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源自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吸纳劳动力就业于产业化链条的各个环节。农业产业化通过引入合理的组织机制、利益机制和约束机制,可有效打通并激活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高一体化组织的经济效益,从而刺激就业的增长。尤其是通过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将原来单纯的农产品生产拓展至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领域,可直接创造出很多新的就业机会。二是与农业产业化相伴而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可成为吸纳就业的一个间接渠道。作为第三产业的产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具体包括产前服务(如提供生产资料、工具和设备等)、产中服务(如提供技术方案、机械作业服务、排灌服务等)和产后服务(如提供包装、储存、运输以及销售服务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日益减少,人们将更多专门从事社会化服务。因此,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农产品加工及社会化服务将成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助力新型工业化的实现。

(二)新型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1.新型工业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科学而明确的目标导向。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该战略导向充分说明了新型工业化道路显著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粗放型增长路径,其不仅关注经济的外延式扩张,更注重经济的内涵式增长。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不断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各行各业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走“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新路子。这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同时,也只有积极贯彻执行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才能够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才能为新型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作出更大的贡献。

2.新型工业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坚实的发展支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工商资本向农业和农村的反哺和渗透。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和协调,社会的物质财富出现极大增长,这为社会资本尤其是工商资本向农业产业化链条各环节进行“输血”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新型工业化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内容,它的成功推进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经济体制更为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了大量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便于形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良好人文环境和创新文化等(李阳等,2007),从而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激励机制、人才保障和发展空间。

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联动发展的对策

(一)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格局,推动规模经营

是否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格局是判断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加大规划引导力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化生产格局,走“一乡(镇)一品”甚至“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之路。从我国实践来看,有两种模式对推动规模经营较为有效,一是由政府牵线和提供担保,将分散农户的田地通过租赁、入股等形式向龙头企业集中,企业优先雇用供地农民就地参与劳作,农民可兼收地租(分红)和劳动报酬,而企业则可发挥技术和管理优势实施标准化生产;二是农户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集合资金,采用统一的技术和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并以合作社的名义申请、注册统一的品牌和商标,统一管理和销售,利用规模优势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议价权,保障农户的利益。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业化经营经济效益

近年我国频频出现农产品滞销事件,除了与农业的天然弱质性及物流、信息不畅等因素有关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农产品加工率低和产业链条短的问题。农产品尤其是土特产品经过深加工,特色的使用价值显现出来,可以实现数倍于原始农产品自身价值的价值,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孙元敏等,2001)。目前,我国每1元初级农产品加工后的增值仅为0.38元,而美国是3.72元。因此,我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必须努力延长产业链,在下游创造效益,以此提升农产品资源的利用率和附加价值,增加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农民收入。

(三)加强技术研发,走“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严重不足,农产品生产主要追求的是增加产量,而如何严格地根据技术规程来组织生产,并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则一直被忽视,因而有关的技术研究与储备、标准化管理显得较为薄弱(杨文钰,200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注重食品安全以及营养健康,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迎合这一趋势,对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这需要相关企业和部门积极开展实用新型技术的研发和实验,如病害防治、品种改良、种养和加工技术等,并加强农民培训,将技术运用于产业化各个环节和领域,生产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农业产业化提出的内在要求,而且循环经济理念对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首先,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已无力承受传统粗放增长对其所施加的压力,以循环经济思维来引导产业化经营可从根本上化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同时取得农村经济的增长;其次,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展循环经济可有效降低材耗能耗,并通过搭建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和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效益及农民的获益程度。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力求在各种产业化经营中构建出贯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等诸环节的循环产业链条,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在低消耗、低污染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杨文钰.农业产业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3篇:新型工业化概念范文

关键词:绿色创新体系 四化同步发展 联系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四化”同步推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联动效应研究(13YJA790028);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科项目:区域绿色创新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互动发展研究(12535129)。

一、关于“绿色创新体系”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一系列发展理论的运用,使得人类日益处于欲壑难平和资源不足、资源枯竭的社会性矛盾中。为应对此种矛盾和由此衍化出来的重重危机,世界范围内的有识之士在不断思索、探索可行之道,以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提出为标志,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掀起的绿色运动浪潮为转折,自此,绿色理念的探索和绿色实践的开展,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并日益与“创新”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建设“绿色创新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绝大多数有识之士的共识。

二、“绿色创新体系”与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联系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四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绩,随着信息等技术的不断引入和发展,逐渐充进了新的元素,但是,在各种难以预测和掌控的因素的干扰下,四化建设中出现了愈来愈严重的“厚此薄彼”“头重脚轻”“彼长此短”等不协调发展的情况,因此,四化建设的同步发展日益被提到日程上,经反复论证,最终在党的十报告中“瓜熟蒂落”,在原来“四化”概念基础上进行了符合时代特点的变化,成为引导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念。

据百度百科,四化同步发展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民共识、“绿色经济”“低碳”等提法广为人知、建设“绿色创新体系”渐成时代潮流的当下,四化同步发展或四化同步建设,必须同建设“绿色创新体系”紧密结合,在各个层面全面融入“绿色创新体系”,如此才能为四化同步发展提供一道足以永远起到保护作用的绿色长城。

三、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意义

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具体探讨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意义。

1、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整体意义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构建“四化同步发展”体系的支柱,是“四化同步发展”理念中的基石。而“四化”建设中的任何一项,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与建设“绿色创新体系”紧密结合起来。

新型工业化建设离不开“绿色创新体系”的建设,“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条件就是与“信息化”密切结合,而信息化产业基本属于绿色产业,且包含很多的创新因素,此外,“新型工业化”还包括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要求,这是建设“绿色创新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信息化建设基本属于绿色产业,此项意义无须赘述。

城镇化建设与“绿色创新体系”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曾经大受认可且如今也小有市场的“先污染后治理”等的错误观念引导下,出现了不少的以污染企业为龙头的粗放式“扩城运动”,良田被占之后换来的只是短期效益和长久的污染,得不偿失,除此之外,城镇化建设还有等产业结构不协调、片面重视工业化“扩城”等问题,而建设“绿色创新体系”本身包含即限制或避免污染、协调产业结构等因素。

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其重要环节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这就借用了“新型工业化”中的相关因素,同时引入了“新型工业化”中的建设“绿色创新体系”的成分。

综上,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的任何一项的持续发展均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各项之间的相互融合、互动、协调中的意义

关于“四化同步发展”中的“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其实应是个更为广义的问题。比如说,随着通讯产业向广大农村的渗透,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也出现了深度的融合。应该说,“四化”中的任何一项均与其它各项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因为“四化”中的任何一项要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必须引入“绿色创新体系”,所以,在“四化”各项相互融合、互动、协调中,建设“绿色创新体系”也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

同时,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在各项相互融合、互动、协调中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被动式参与和局部参与,在一些地区,如果政府性支持和社会性协助达到一定程度,“绿色创新体系”会占据重要的地位,将以主动的态势和整体性的构建全面拉动四化同步建设,这对于各个产业的融合、互动、协调,无疑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带动形式。

3、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意义

既然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各自的持续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各个产业融合、互动、协调也有程度不一的作用和意义,自然能够有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此点,亦为结论。

参考文献:

[1]华振.东北地区建设区域绿色创新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

[2]丁.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绿色创新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

第4篇:新型工业化概念范文

一个事物总有历史和未来。城市演进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工作需求日益智慧化,所以大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在这里,我对未来智慧城市的一些功能定位做一点思考性的介绍。

融合信息化和城市化

当人类文明还处在农业社会的时候,城市就出现了路网。当时的路需要承担两种职能:交通和通信,也就是说通信网和路网是合在一起的。所谓五百里加急快报,就是当时一种典型的通信方式。后来通信网才从路网中分离出来。

到了工业社会,城市基础设施的网络越来越多,增加了水网、电网、热电网等,城市功能越来越完整,对人们生活的支撑力度也越来越强。

目前,我们正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渡期。从城市的各种网络来看,信息通信网异军突起,正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威力。因为信息通信网可以整合并加强其他网络的作用,所以地位越来越重要。信息通信网可以分成通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物联网等,自产生以来,这几个网络分分合合,但发展趋势是会走向融合。目前这几个网络还在各自起作用,这是一个过渡期。

负责向人们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络,将对其他所有网络实施智能化,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将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即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中的城市,就是智慧城市。

那么什么叫智慧城市呢?智慧城市就是用信息化手段,对现代城市的功能、形态、布局、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重新整合和改造,使它变成一个智能化的新型城市,这种城市更有利于人们在信息时代生活和工作。简单地说,智慧城市就是信息化和城市化融合的结果。

整合城市和农村优势

基于几千年来城市的演进情况,我们可以预判一下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当信息化手段或智能化工具将城市真正完全改造时,人们将进入信息社会。我们可以构想一下:现在我们生活的工业社会城市,可能要经历一次全新的回归过程,这个回归过程当然是更高层次的,而不是回到原来的农业社会的模式。

这样一种回归,我们可以称之为生态化回归。为了实现这种回归,人们提出一些新的城市概念和理念,比如田园城市。田园城市这个概念是我两年前在成都听到的,当时,这个概念引起我非常多的联想。既然有田园城市,是不是也可以有森林城市、草原城市、湿地城市等呢?

智慧城市是信息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城市做出的贡献。目前这种城市演进过程还在快速推进中,所以我们可以从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生态化、城市与乡村的融合等方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展望。

未来的城市到底有多大?是大城市好,还是中小城市好?这些问题可能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从一个例子中,或许我们能找到答案。今年5月8号,我国第一个村级市挂牌了,这个村是河南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可以谈谈农村信息化和城镇化后的智慧城市概念。

这个村支部书记是一名人大代表,他说他们之所以将农村改为城市,是为了能让农民当市民,他认为在九亿农民中,八亿人都想当市民。农民想当市民这种想法很正当。从城市化未来的实现模式来看,从智慧城市的角度去看,工业化可以让农业实现产业化,农业产业化以后,必然要求农村实现城镇化或城市化。因此,大量农民在客观上需要农村城市化,这种城市不需要是很大的城市,一个中小城市、小型城市也是可以的。农村城市化就是信息化追求的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不仅可以助力农村城市化,还可以让它智能化。

目前不少城市存在严重的污染、拥堵等问题。套用上述村支部书记的话,我认为在五亿的市民中,有四亿人向往着农村蓝天白云、绿树青草的田园生活。

未来,在建设智慧城市、新型城市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把城市和农村的优点整合在一起,逐步解决目前在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工业社会的问题。

突破物流和信息流

田园和城市看似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如何实现建设田园城市的梦想呢?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要突破两个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是物流,一个是信息流。

目前来看,物流主要靠汽车、火车高速化以及现代航空业的发展来逐步完善。这些交通工具的发展可以缩小空间距离。而信息化可以把空间距离降至零,因为信息具有流动性,可以即时获取。信息网络的普及可以把城市的信息鸿沟填平,使得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没有障碍地获取信息。信息网络具有智能化的能力,可以使得城市的其他基础设施,比如水网、电网、汽网、路网等,都实现智能化。

基础设施智能化加上科学的城市管理方法,可以使城市和农村其他方面的生活设备实现智能化。当农村的基础设施全部实现智能化后,农民跟市民在生活设施的使用上就没有太大的区别了。我们坚信这个愿景是能实现的,关键是我们要努力。

目前,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的发展时代,没有必要走老的城市化道路——先实现一个工业化城市,然后再将其改造成信息化城市。我们可以走城市化跟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云计算、物联网等发展和成熟,能够加速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快速发展。

针对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我认为建设智慧城市,可以从两个途径来实现。

一是针对现有城市。建设一座城市的成本很高,对已经建成的城市,我们不可能将其大楼拆掉,使之变成田园。因为现有的城市在整体格局上不可能进行大调整,因此我们只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和创新管理理念对其进行改造,逐步解决城市存在的问题,使其在生态环境接近田园。

第5篇:新型工业化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兴工业化道路 产业结构 比较优势

一、对新兴工业化道路内涵的理解

1、新兴工业化的含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实现可持续,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们山西作为经济不发达的内陆省份,要全面实现全省的经济繁荣,持续发展,这也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工业化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也是人类将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和财富快速积累的过程,从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来看,这个阶段是人类发展历史不可逾越的阶段。

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工业化概念已有传统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之分。人们通常将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所走的工业化道路,称作为“传统工业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强调进步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及其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优化和提升,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型工业化”,而是在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做出的重大决策,有着新的内涵和实践指导意义,是后2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针的总概括。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科技创新是提升我国传统产业竞争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我国制造业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只有加快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才能实现由“贴牌生产”。

(2)加工组装型(OEM)基地向设计制造型(ODM)基地转变。

(3)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要确立资源节约的新型发展模式,以更低的人均资源消费实现工业化,走跨越式资源消费之路,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4)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融为一体。信息化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传统工业化的内涵,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可能。同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

(5)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新型工业化必须要根据我国的这一特殊国情,制定有利于创业和增加就业的政策,提升传统产业的市场空间,发挥出人力资源丰富这一独特优势。

(6)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繁荣经济。统筹考虑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此作为农村工业化的重点。

2、我省经济发展的历史选择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把它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第一项任务,要求全党同志务必带领全国人民抓出成效。

那么,我国为什么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呢?借鉴资料,回顾世界工业化的历史,使我们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有资料显示,到目前全球只有60多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占世界人口不到20%,而这一过程足足花了300年时间。要实现现代化,不仅世界不容许中国花那么长的时间慢慢实现工业化,中国13亿人民要发展,要进步的愿望也不答应那么慢腾腾的步伐。中国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13亿人口要在几十年时间内整体实现工业化,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来化道路”之后,全国上下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界有识之士普遍认为,我国确定的今后20年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新”字,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先发展后治理)和我国过去的工业化道路(以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而言的。针对山西,可以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在是英明之策,是山西今后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灵丹妙药。

目前,我国主要产业在关键生产环节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建筑、公路水运、、铁道、船舶、机械、信息、轻工、纺织、医药等15个行业,普通技术水平比国际落后5-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30年。

从这两年评出的“中国500强”前十强企业看,中国的所谓“强”企业,多集中在石油、化工、电力、天然气开采、邮电通信等传统垄断性行业,以及银行这样的特殊行业。

而与世界500强企业相比,可以从中看出产业结构的缺陷所在。在全球500强企业中,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多集中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如汽车、机应用与服务、贸易、、制药。在这些行业中集中代表了当今世界信息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工程等高新尖端技术的发展潮流。

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制造业无论从量上看还是从质上看都没有达到当年英国、美国和日本被公认为是“世界工厂”的标准。中国制造业的企业还没有成为世界制造业领域的排头兵。中国有11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其中却没有一家是制造业企业,而世界500强前10家企业就有5家是制造业企业,这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与世界级制造业企业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为缩短与世界级制造业企业发展的较大差距,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重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二、走新兴化道路对山西的战略意义

中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传统资源产业占绝大比重的山西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山西一定要加快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力发展有山西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提升山西国民和信息化水平,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力争尽快改变山西工业经济含量低、经济效益差、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状况,努力走出一条体现要求、符合山西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山西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而形成的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等重化工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虽然在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其以能源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形态从整体上讲,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根据山西省统计局有关数据,2003年全年全省共外输煤炭3亿吨,比上年增长8.1%;外输焦炭3658吨,比上年增长12.1%。由此可以看出,山西优势在煤炭,强项也在煤炭。山西煤多,是好事也是坏事;坏就坏在使人们有了依赖性,并养成多年来吃祖宗资源现成饭的思想,而不思进取。煤炭在给山西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禁锢了许多人的思想,而舍不得跳出煤窑去思谋寻找别的生财之道。

日本、新加坡、韩国等资源小国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成功起飞的经验说明,资源优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对我省的煤炭资源优势,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估计,从而使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筹措资本、创新技术、开发人才以及提高的竞争能力上。

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山西如何以新的思维方式审视并确定本省的发展思路,走出有别于多年经济思维模式的全新的山西新型工业化之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山西需要五彩缤纷的、自我升级不断优化的产业格局,而党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勃发山西经济生机的希望之路,这也是我们山西发展绝好的机遇。

三、关于山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几点政策建议

1、 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比较优势,创造出我省新的比较优势

山西目前的工业状况:国营企业多,其中重工冶金机械、军工企业、省地市煤炭生产企业基本形成三分天下的企业布局。据了解,目前山西省国有经济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依然比全国高出20多个百分点。且还存在不少深层的:一是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低,一些潜力产品与做大做强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的地位未巩固,一时还难以走出国门。二是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多元化的接替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化、初级化、重型化问题依然突出,一时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山西知名品牌不多,难以派生新的产业。

(1)鉴于山西工业这种状况,本文认为,重工机械装备这类企业,像太重那样,整合相关产业键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公司、大集团,重点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在点上先行突破我省工业的沉闷局面,让这些企业崭露头角,有所作为。而后以点带面逐步整合,形成气候。

(2)作为在我省的军工企业,这类企业需要巨额资金但产品在国内没什么市场,但在人力资源、技术等方面还有优势,这类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改造,根据自己的优势转产民有制品。

(3)煤炭是国家建设的重要能源,作为国家能源基地的山西,一定要下决心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借鉴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结合我国在工业化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如全国政协常委、神化集团董事长叶青所建设的“在提高热效率降低损耗的基础上,搞外延发展,采用高参数是节能降耗的发展方向;在降低厂用电率的基础上搞外延发展;提高煤炭开发效率和煤炭质量;要发展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鼓励发展再生能源;大力支持煤炭液化。

调整山西目前的煤炭产业结构是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思路新举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关键是要针对不同所有制煤炭企业发展中的问题,调整煤炭工业结构。要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以及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和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同时,要深化煤炭企业改革,加大关闭破产 力度,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提高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路子,人才是关键。一是要大胆引进人才;二是要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借用人才;三是要从国内外广泛招聘人才;四是行业部门要自主培养人才;五是向国外有关知识领域定向培养人才;六是要积极鼓励自学成才。煤炭行业要注重发挥 原煤炭院校的作用,引导培养适合煤炭工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建立吸引人才和留住人 才的机制。改革工人招聘办法,主要技术工人要变招工为招生。大力发展职工培训,开 展多层次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

2、 要地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产品,从产品做起。

我们山西应该尽量多地从现有企业和科研单位已经开发出的产品中去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产品。这样做,不仅调整的速度会较快,而且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都相对较小。

前几年,驻扎在太原的中科院山西煤化研究所研究出一项煤转化汽油的成果,但在山西却没有引起重视和采用,最后让宁夏银川工业化了。有道是生在山中不识宝,守着这样的高智商研究机构不好好利用,发挥应有的科研优势,却还在一边埋怨没有人才,没有好的先进技术,没有好的科研成果。在山西,由于人才观淡薄,使许多有才华的知识精英流失;据省有关部门统计,近10年来山西19个科研院所流向国外的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42人,流向地以美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为主;流向省外的4人,以深、沪地为主,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力量的源泉,我们不仅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更应该重视留住人才。

现在山西已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的知名品牌,如奇强、杏花村、古城乳制品、水塔醋、天脊化肥、冠云肉制品等。相信,通过再进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会更科学地选择出一大批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来。

3、 彻底转变等、靠、要、照顾的陈旧观念,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善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条腿走路发展山西工业化。

市场和政府是主导社会经济的两种主导力量,就政府而言,政府面临改革,不改革不行,改革慢了也不行,还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工作。要想领导改革,走好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在改革中自觉进行自我革命。同时,政府与企业都要转变观念,转变依赖煤炭过日子的观念,转变等待国家继续给予特殊能源扶持政策的观念去找寻新的生路。

根据其他兄弟省份的实践经验,省际合作越来越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近两年来,广东省由政府出面推动的“产学研“跨省合作接二连三发生,已形成一个趋势性的现象。这种合作浪潮弥补了广东智力、科研资源不足的缺陷,同时也大大加快了广东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如湖北省去年秋在广州组办的经贸洽谈会,粤鄂根据两省产业结构和资源的互补性,将通过品牌转移、资产重组、产权转让等方式,看重推动广东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筑材料三大传统产业向湖北省进行梯度转移,同时,吸引湖北重工业企业到广东发展。

最近,由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太华,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金山率领的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广东考察,寻求两省经济的互补和合作的可行性,得到了广东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企业界的热情关注。两省领导在座谈交流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共商进一步加强两省经济技术合作举措时一致认为,安徽与广东之间经济互补性很强,安徽具有资源、科技、人力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而广东则具有资本、管理、技术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两省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

除了省际之间,如最近与广西、湖南两省的经贸考察活动,经济贸易合作频繁外,随着非典的远离,以及《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订,内地省市闻风而动,南下探路,希望在新一轮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中先迈一步,从沿海到内陆,从华南到东北,内地各省市掀起了一股赴港招商热。为此,建议我省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发展自己,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两条腿走路发展工业化。

总之竞争与合作是现代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两种活动方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两种市场活动方式来走好新兴工业化道路,而彻底转变等、靠、要、照顾的陈旧观念,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树立新时代的发展观对我们山西来说本文认为是最最重要的,也只有我们彻底地改变腐朽的计划经济的观念,我们山西才有可能真正的发展,走上新兴的工业化道路,实现我省的经济繁荣,人民富裕。

[1]《调整煤炭工业结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煤炭》 2004/7

第6篇:新型工业化概念范文

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五个方面: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环境和资源、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这五个方面是全世界的共性问题,也是新时期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今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这些东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研究。

美国商务部曾经讲过一段话:“在全球所有国家中,美国和中国的全球化程度最高,而欧盟的全球化程度只有美国和中国的一半。在中国,转移而来的制造业十分发达,而其他行业却要落后几十年。差距之大一点不亚于日本与纳米比亚的经济发展差距。”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有发展很先进的地方,但是也有非常落后的地方。这是在全球化当中它所具有的新的特点,它又有先进环境,又有很大的落后基础。

发达国家在完成其工业化后,才开始推进信息化,进入信息社会。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付出了过量消耗资源的代价:产业革命200多年以来,占全球人口不到15%的英国、德国、美国等40多个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化,创造了现代文明。但是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消耗了全球已探明能源的70%和其他矿产资源的60%。显然,广大后发达国家客观上难以复制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和模式。

我国也为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付出了代价:联合国公布的全球环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就占了7个。由于全国70%以上的江河湖泊遭受不同程度污染,有3.2亿人饮用水不安全。中国每年因污染造成的成本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显然,后发达国家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将难以为继。中国必须走出一条新路,这就是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在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两化融合的深度升级,即“深度融合”。

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信息化是核心内容。当然,目前来说这只是一个理想,怎么具体实施和达到目的,需要大量的创新过程。

如何理解“深度融合”?对于这个提法,有人认为是炒作,但我们要客观正确地认识。从国家层面大力推进信息化近20年了,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我国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离开了信息技术,整个社会就不能运行了。

我国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需要引导。信息化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广度和深度,强调用深度带动广度,从依靠外国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实施信息化到更多依靠自主品牌的信息产品来实施信息化。

信息化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从初级阶段的“两化融合”到高级阶段的“两化深度融合”,将经历在技术、产品、管理模式、效益、人才队伍以及国家支持方向等多方面的变化。

在技术上,从初级的单元信息技术应用,到初步的集成化应用,再到集成+协同,如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利用网上各种协同设计制造。比如我们国家的飞机和铁路,都要通过网上的各种资源来做,而不是某个大型企业就可以做得了的。

在产品上,要加快产品的研发速度和提高产品的研制水平。在产品中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使产品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功能,显著提高产品的信息化含量,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获得更大的附加值。

在管理和业务流程上,从初级的应用信息技术支持业务的高效运作,到促进新生产模式的产生和企业业务的重组,甚至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制造资源的优化整合。在无所不在的信息服务和云计算技术及平台的支持下,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以及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

在效益上,从初级的降低单个企业的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效率的战术层指标,到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战略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到战略性收益,并通过为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提供透明的及时信息服务,提高产品制造、物流、管理的精益化水平。

在企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上,将从最初的依靠外部技术力量,发展到企业自身信息化队伍的发展壮大。

在国家层面,需要从初步的鼓励企业实施“两化融合”,发展到全面推进企业、行业、区域的“两化融合”的试点和示范工程;从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软件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到鼓励和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工业软件的做大做强。同时,不断制定和改进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促进“两化融合”进程的健康、有序、高效发展。而智慧城市建设乃至智慧地球建设是实现两化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7篇:新型工业化概念范文

新型工业化的引擎

如果要找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宏大概念的几个支撑点,信息化、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瓶颈则会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而排在首位的无疑将是信息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被看成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按照当前人们对新型工业化模式的理解,它至少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跨越式发展;二是可持续发展。在两化深度融合时代,要实现跨越式和持续性就必须强调知识创新和科技的作用,势必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抓好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近年来,工信部加快实施了“宽带中国”工程,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攻关,务实推进了物联网产业化等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发展物联网产业,是实现技术自主可控,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两化融合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物联网产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其发展的战略意义巨大。

具体来说,物联网产业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所有特征,物联网产业能够催生出新兴产业,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兴业态,这给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契机。推广物联网技术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将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能够带动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其他众多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培育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培育我国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我国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带动我国传统工业的产业升级,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及我国信息化的深度应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软件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表示,未来十年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的关键时期。制造业信息化是两化融合的重点和汇聚点,制造业与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的融合,能够促进传统的制造业向现代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其中,智能化非常重要:产品和装备实现数字化,是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物联网将把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向智能化的新时代。

工业智能化的崛起

当前,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已大放异彩,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进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特别是在钢铁、石化、汽车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发展较为快速。物联网的本质其实就是深度的信息化,物联网的发展将会极大地促进各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对于制造业而言,信息化正对其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智能化,由于产品中加入大量电子技术,实现产品功能的智能化,在产品中植入RFID芯片,记录产品的静态信息,通过各种传感器,模数转换,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使设备“能说会道”。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让工业潜能空前发挥,引领新的智造业时代。朱森第表示,物联网通过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使信息到达不同目标,实现共享,从而实现“物-物”相联。制造业信息化要实现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物联网技术正好具有这一优势。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数据仓库、信息安全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与制造技术、特别是集成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融合,形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使能技术,带动制造业信息化不断迈上新台阶,推动我国制造业持续发展。

第8篇:新型工业化概念范文

一、技术进步模式

技术进步可以分为辅助技术的升级与进步、主导技术的升级与进步和整个产业的全面技术升级,它可以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可以导致新产品甚至新产业的形成,推动不同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并影响到国际贸易结构、市场结构和国际分工地位。

该模式有可能在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取得成效,但是,由于目前的技术进步往往是节约劳动、增加资本有机构成和自动化指向,虽然技术进步有可能通过产生新的行业来增加就业,但总的来看,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不确定性的,有时其直接影响还可能是负面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住技术进步的结构和方向特征。对发达国家居垄断地位、需要进口的行业的技术进步,将促使进口产品降低价格,从而增加国民福利。对于存在过度竞争的传统出口行业,旨在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的技术进步有助于改善国际分工地位;而旨在降低成本和产品价格的技术进步,能增加市场份额,但不一定能提高整体效益。值得指出的是,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力资本和效率提高等技术进步因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其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以后才出现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还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提高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除了增加技术创新力度外,还要在人力资本投入、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模式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该模式也属于“技术进步”型,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技术进步。信息化之所以能够带动工业化,原因在于信息化从研发、资源利用、流通、生产管理和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为工业化提供支持。并且,信息化已渗透到生产的各个方面,并最终成为一种整合资源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当前很多企业已由单纯的提品向融实物、信息和服务为一体转变,企业之间的竞争由过去的产品质量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价格、服务和响应速度的竞争,并要求建立适应这种高效、快速物流、信息流的新的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和组织形式。而信息化正是实现这种转变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信息化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甚至是传统产业获得新生的重要因素。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结果;反过来,信息化也在重新塑造制造业。但发展中国家不必完全遵照“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历史发展逻辑,而是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将两者结合起来,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值得指出的是,推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一定要处理好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关系,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推进信息化,避免只强调先进性、忽略了企业、部门和社会经济环境,使信息化工程变成花架子。

三、非技术创新模式

与技术创新侧重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不同,非技术创新侧重于意识创新、品牌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非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一样,是一种不断的智力投入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索罗在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采用“残差剩余”法,把非实物投入的贡献都归结为技术进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残差剩余”中应分为技术进步和非技术进步两个部分。如果按照熊彼特的五种创新分类,“引进新产品”和“引进新技术(新的生产方法)”属于技术创新,而“开辟新市场”、“挖掘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新的组织”则属于非技术创新。波特所言的产品变化、工艺变化则属于技术创新,而新的市场营销方法、新的销售形式和新领域的概念则属于非技术创新。此外,“品牌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都属于非技术创新的范围。澳大利亚统计局在1993―1994年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进行的调查表明,对于大多数产业而言,非技术创新的创新频度比技术创新高。

新型工业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其实质就是用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技术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但是,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品牌培育等非技术创新,对于提升价值链、挖掘增值空间,提高经济效益,改变我国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的意义同样重大。国内外众多的案例表明,企业之所以成功,需要在非技术创新方面有其过人之处。我国资源相对缺乏,技术相对落后,生产的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产品。通过开发引进先进技术在较短时期实现从简单要素驱动转向技术创新驱动不太现实。因此,强化以意识创新、品牌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的非技术创新意义十分重要,也具有很大的空间。

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模式

资源综合利用在本质上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降低废弃物排放。关键是要有经济性,才能具有可持续性。 该模式有两类,第一是重新认识和开发资源,把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列为优先地位。第二是变废弃物为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就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把经济活动组织成循环的闭路式经济,使原料和能源在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使生产和消费很少产生废弃物。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各企业通过生产流程都构成了一个闭环,将各种废弃物的处理、回用、节约与产业链“融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生态工业园的建立一般需要多方条件:例如一定的技术支持,几个不同类型但是互补的大企业相邻,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地方政府及社区领导的支持等等。在目前阶段,还难以全面建立生态工业园,而只能在一些条件许可的地区、行业内实行。

五、产业集群模式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之所以具有强大竞争力,可以从集聚效应、交易费用、创新理论和产业组织等理论去解释,其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已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集群优势甚至成

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使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学习、向高增值的价值链发展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产业集群产生的多种效应,例如知识、信息、新技术流动和扩散,交易费用减少,市场不确定性降低,机会成本下降,企业和区域对知识创新的复杂性适应能力增强等会导致收益递增,并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产业升级加快和区域竞争能力的提高。产业的集聚不但促进地区繁荣、增加就业,而且还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污染的统一治理。因此,产业集群与新型工业化的功能目标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产业集群要发挥集聚效应,必须存在分工协作的体制和机制条件。信用缺失、交易费用过高等,有可能难以形成“1+1>2”的集聚效应。同时,产业集聚和集群只是为新型工业化创造了更加可行的空间,要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还必须有强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六、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模式

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则是人力资源的积累和使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劳动力素质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而不同的结构层次意味着不同的禀赋优势。我国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发展一般劳动密集型特色产品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第二类是壮大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它不排斥技术进步,相反,它还可能是高科技产业,可以在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生产率和提高就业等方面实现“三赢”,而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代表性行业。

综合比较上述各种模式,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特点。“技术进步模式”,在提高技术含量、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加效益、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在吸纳就业方面比较弱,而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比较高。“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模式”深入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具有显著的综合效果,但也并不是无条件的,还受到诸多环境和环节的制约,也不能保障可以同时实现新型工业化中的多个功能,而需要因地制宜。“非技术创新模式”在提高效益、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应该高度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模式的优势突出体现在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但有时可能面临循环而不经济的矛盾,更强调政策的支持。“产业集群模式”通过集群效应的发挥,对于提高整体竞争力、减少环境污染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对技术进步和节约资源也具有重要作用,但要有一定的信用环境和分工协作机制作保障,也需要有强化环境保护的制度。“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模式对体现以人为本、解决就业、增加积累意义突出,但一般性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市场开拓方面多下功夫,而知识劳动密集型行业则对劳动者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不但需要在R&D方面增加投入,更应该着眼长期教育投入和有激励创新的制度安排。

第9篇:新型工业化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趋势;制约因素;

Abstract: A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policy propos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ore content involves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one is the urbanization problem, is how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farmers after the issue of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 the two is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path of the town, which is how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ecological, low carbon and green.

Keywords: new urbanization; trend; restrict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前言:十报告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分析

城镇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而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化,是包含着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城镇化,要求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随着城镇化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为推行新型城镇化创造了客观条件,于是,加快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便成为了我国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核心目标。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中国城镇化水平自建国至今虽有起伏波动,但总体上仍呈不断提高态势。随着城镇非农产业的迅猛发展、城市产业的不断升级、行政地域的划拨变动以及一些诸如户口等政策的松动或变化,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城镇人口数量和比重呈现不断上升态势。东部地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城镇化进程得到提速且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城镇对人口的集聚效应将日益显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会随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还将持续稳步上升。

1.2城市连绵化将日益显现

经过历史的演化和多年培育,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如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在世界、整个国家或区域范围内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地区等已形成了城市连绵化的基本框架,其内部交通通讯网络完整、城市间经济联系密切、地理区位优越,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城市关联度显著提高,城市群发展更具活力。

1.3城乡、区域差别趋于缩小

随着统筹城乡战略的逐步实施,城乡关系将得到积极改善,特别是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医疗体制改善、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的推动下,城乡差异将逐步缩小。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城镇化的推进力度,特别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推进力度,使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省际间的城市化水平差异不会继续扩大,东、西地区差异势必将逐渐趋于缩小。

.1.4更加注重城镇化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促进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观念。对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拥挤、用地用水短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存环境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加强,低碳经济将得到重视和快速发展,生态城市将是未来大中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体现人民生活的现代化。

1.5政策支撑力度稳步增强

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中提出的城镇化发展思路与战略,表明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目标更加明确,使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城镇建设成效显著,

2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

我国城镇化的脚步越来越快,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制约因素也显而易见。

2.1一般意义上看,受到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的硬性约束。

2.1.1首先是人口的制约。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实现城镇化从数量型增长到质量型提升的转变,也就是说要解决农民工进城后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定居落户难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当前城镇化的 工 作 重 点 是 如 何 实 现 人 的 城 镇化,如何坚定不移地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和逐步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城镇人口的集聚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尺度,城镇化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转移农村人口,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进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问题。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52 .6%,而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35 .3%,之间存在着17 .3个百分点的差距。这说明2 .5亿农民工和约7500万城镇间流动人口在城市还没有享受到与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福利。如果按照每年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意味着我国的城镇人口将会达到8亿人左右。进城的农民工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接近1亿人。如果不及时解决他们的公共服务和进城落户定居问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将不会得到根本改善,反而还会加剧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类社会矛盾。新型城镇建设要求必须做到人口转移的合理和有序,使之与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承载能力相符。

2.1.2其次是资源的制约。当前,资源短缺与利用率低下并存的格局,已经严重制约着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自然资源日益稀缺,特别是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已深度影响新型城镇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资源使用不当或技术水平落后,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2.1.3三是环境的制约。现代工业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等不断加剧;城市建筑密度不断增加,绿地减少,城市“温室效应”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未能受到有效保护,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生活质量下降,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影响。因此,新型城镇建设,必须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切入点、内在动力和核心内容,对带动“三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城镇人口的集聚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尺度,城镇化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转移农村人口,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进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新型城镇建设要求必须做到人口转移的合理和有序,使之与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承载能力相符。

2.2从县域层面来看,新型城镇建设还面临着与“三化”协调问题的应对。

2.2.1工业化与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是作为工业化的结果出现的,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空间布局、规模都应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工业化或者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功能。城镇的集聚效应能够提高工业的生产效率,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只能依托于城镇的发展,同时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建设用地。同样,城镇化也能够促进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并能够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一般认为,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