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

第1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学生就业

农经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农村基层部门、农村金融财会、农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许多农经专业的毕业生极少愿意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城市的学生不愿意到乡镇工作,一样来自农村的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这与农经专业培养目标不一致;而有些非农经专业的的毕业生却选择了如大学生村官等这样的职业。现如今在就业取向“功利化”,人们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小农经济的悲观论调的影响,使农民跌入生活的底层,造成了人们对农业的偏差认识,认为只要跟“农”字沾边的就会受到歧视。因此,通过调查分析新疆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改善毕业生就业现状,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数据获取

文章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获取数据,调查对象为新疆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已毕业与在校生。主要涉及:第一,在校生的就业取向;第二,本科生对为了来发展的认知。共发放问卷100份,2010级30份,2011级45份,2012级25份,共收回问卷100份,回收率100%,样本可用。

二、农经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取向

(一)专业选择与学科认同度

专业的选择说明学生们一开始对本专业的认同度,对以后的学生学习与老师教学有着重要影响。调查显示,只有60%的学生把农林经济管理作为第一志愿。影响选择的因素中,学科认同度极为重要,个人喜好、父母影响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见表1)。

(二)专业认同度

1.课程设置的认知度

入学前,90%的学生对农林经济管理这个专业不了解,在对“你对农经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是否了解?”这个问题时,2%的同学非常了解,14%比较了解,不太清楚的占42%,42%完全不了解。(见表2)。

调查表明,新疆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各个年级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知度各有不同,学生的回答说明了同学们对农经专业课程设置的认知度不够。通过上表显示,随着课程的深入,年级的升高,了解程度也在慢慢升高,有此表可以看出,2010级的学生随着即将迈入社会,也对学科的设置有了很深的认知。

2.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1)对授课内容的满意度。从整体看,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满意程度,2010级、2011级的变动趋势基本一样,学生多数选择比较满意和一般,非常满意和不满意人数较少。而2012级农经专业学生意见多数集中在一般,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是新生入学对大学课程的不适应,期望值过高,从而导致对授课满意度整体较低。

(2)就业对授课的需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内容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基础理论创新是农林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大部分农经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以前的课程安排专业性不强,不适应市场需求体系。学生在近4年的大学生活学习中,大部分基础课程没有得到改革,现阶段已经不符合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

(3)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各年级都认为实践教学都不能得到满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动手实践能力较弱。随着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需求的转型、大环境的变化,农业已成为我国重中之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体系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三、我校农经专业本科生对专业未来发展的认知

调查数据显示,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政策的改变,新疆农业大学学生对毕业后继续读研也有所变化。通过比较,随着毕业的临近,计划读研的学生人数在逐渐增多,大多数学生认识到读研的必要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通过大学课程的学习,了解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的困难和市场需求带来的专业认同度不高。而通过个别访谈结果显示,在问及“是否考取本专业的研究生”时,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置适应我国市场体系,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能得到高度的社会认可时才会选择本专业。由此可见,在提高本专业在学生认同度方面没有得到解决。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对农经专业就业竞争优势的调查中反映,农经专业本科生认为所学知识广泛,可以从事跟农业相关或无关的的经济管理的工作。

四、促进农经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通过本次数据调查分析处理,农经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和学校的专业设置之间存在的问题已基本显露,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更好的解决农经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加大社会关注力度,建设完善的就业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不够发达,农业市场的建立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就业的困难,社会应该加大关注的力度,建设一个更完美的就业制度,政府应该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统一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网站和健全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为大学生好就业提供更好的就业发展平台。

(二)顺应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院校的“计划性”招生不利于我国农经专业的学生就业。学校传统的办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为了更好地顺应市场的需求,作为学校方面,增加专业特色的建设、加强专业实践活动、重视学科交叉,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专业型人才已经,有目的的培养农经类的专业人才。

(三)强化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我们学生也应强化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来应对市场的考验。(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2013级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 樊平军知识视野中的中国大学专业设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

[2] 林玲.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初探[J].科技信息,2011,(10):476-478.

[3] 许家林.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农经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体系的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1996.4.

[4] 纪军,杨鹰.市场经济人才需求与计划型培养模式冲突下的普通高校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07-109.

第2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 人才培养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97-02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是在1998年由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整合而成的。目前,全国共有54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其中绝大部分为农业院校,偏重于农业经济管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呈现出了十分活跃的态势,实践中也出现了多姿多彩的模式。但是与新时展需要相比仍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专业人才缺乏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因而十分有必要对高等农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吉林省重点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具有本、硕、博三级学位授予权,该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农林业经济理论与实务方面的专业人才。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被调查对象是吉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6份,问卷有效率为97.33%,回收问卷后利用Excel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对现有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认同感的学生占71%,其中3%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非常合理的;3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比较合理的;3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合理的。但是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学生仍然占29%,其中22%的学生认为不太合理;7%的学生认为非常不合理。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的设置仍不满意:(1)53.25%的学生认为没有形成独有的教学特色;(2)44.16%的学生认为课程门数太多;(3)37.66%的学生认为各学科间的联系程度不够紧密;(4)19.48%的学生认为不同课程的内容有重复和交叉;(5)54.55%的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太多,实践机会太少。

2.专业课授课内容及实践性调查。专业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以及日后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专业课授课内容看,认为授课内容陈旧的学生占51.37%,其中认为授课内容很陈旧的学生占5.48%;认为授课内容与实际相符的学生占43.84%。从专业课授课内容与实践结合程度看,认为所学的专业课具有实践性的学生占60%以上,认为专业课的学习对今后的工作会有所帮助的学生占55%以上。

3.教师授课方式及学生参与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较为喜欢的授课方式有互动式、讨论式和问答式,喜欢教师单向传授方式的学生仅占27.40%。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明显看出,有90%以上的学生愿意配合互动式、讨论式和问答式授课,表明学生课堂参与意愿很高,在课堂上希望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

4.学生能力培养状况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理论教学中,学生希望学校侧重专业技能培养和逻辑分析能力培养(见图1);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应侧重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见图2)。

图1 理论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

图2 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

5.师资素质满意度调查。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主体。吉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共有专业教师15人,从职称结构看,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从学历学位结构看,100%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0%。本次调查中,93.15%的学生对专业教师的素质是满意的,其中专业教师的责任感、专业学术背景及个人魅力三个方面最令学生满意。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萎缩,是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普遍面临的困境。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经专业培养的人才大都从事与“三农”有关的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构的相继改革,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基本都进入非农行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并无太大差别。近年来,虽然一些高校在农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南京农业大学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了本硕连读强化班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就整体而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竞争力较弱,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结构属典型的“三层楼”构架,即最底层为公共课,中间层是专业基础课,最上层是专业课。目前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现象。从本次对吉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可见,学生感到课程涉及面很广,但缺乏深度;课程安排的太多,连续上课的时间太长;课程设置跟不上现实社会实际需要的步伐,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慢;不同学科领域结合或交叉的新兴课程开设较少;专业课程设置上以知识传授型的课程为主导,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方式、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课程及实践环节相对较少,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等。

(三)实践基地不足,可持续利用不够

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往往处于薄弱环节,其原因一方面与该专业具有农村和农业经济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展后,大多数企业和事业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有关。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使得教师理论课程工作量较大,实践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比例过低。基于本次调查的结果分析可知,虽然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但受到实习基地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机会仍然不足,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有效与实际相结合,制约了其专业素质和原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建议

(一)拓宽专业内涵,确定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大增加了对各种微观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较快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懂经济、会管理、高素质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带头人”,这些都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国际发展趋势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农经专业开始逐步分化,或是向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方向发展;或是向应用经济管理方向发展为涉农企业管理、食品经济管理等,这些发展趋势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定位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专业所在学校自身的定位和优势也不容忽视,要抓住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和人才需求的特点来定位。总之,要坚持“注重基础理论、强化能力培养”的原则,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熟悉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建设现代农业服务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意做到四个转变,即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应用型转变、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侧重宏观管理向侧重微观管理转变。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增加学生自由选课的空间。构建基础课、专业属性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扩展课四个课程模块。以基础课保障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以专业属性课突出专业培养特点,以专业扩展课拓展学生视野和沟通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以专业技能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建立并运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原创能力

加大实习和实训时间,以校内校外相结合,村社与企业相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为载体,建立并实施基地依托式、科研参与式等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学生能力分解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按课内实践、课外实习(实训)、综合性生产实习三个层次,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实施“三段式”实践模式。第一种模式即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单科实践,在课堂上突出案例教学,依托课程实践环节,利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引导学生学会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有目的的到农村参观考察,目标在于对某一课程的相应技能的培养;第二种模式即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进行走访、调研,学会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目标在于认识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知识及其相应能力的培养;第三种模式即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实岗锻炼,依托毕业实习,学生进入相应的工作岗位,直接参与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启迪学生主动思考,激励学生开拓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奚祥华,于新刚,曹奕菲.21世纪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2]颜华,郭翔宇.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2).

第3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高等院校纷纷增设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与此同时一些老牌专业迫于就业压力而出现萎缩。曾经作为农业院校与财经院校核心专业的农林经济管理(以下称农经)专业倍受冲击。为应对市场化的冲击,农业院校的农经系多数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或“经济贸易学院”等,实行“财经化”策略;财经院校农经系多数合并到“经济学院”或“国际贸易学院”等,实行“非农化”策略。这使得财经院校的农经专业又受到农业院校农经专业的挑战,加之本身在财经院校中的不利地位,其本科生培养规模越来越小,专业发展状况堪忧。身处地方财经院校的农经专业大学生,陷于专业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学历教育与个人发展定位冲突的多重矛盾当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专业认同感不强、淡化专业学习,以至于出现学习目标与个人发展定位“去农化”,严重背离了农经专业学科的初衷。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河南财经学院农经专业在校大学生为例,通过分析其专业认知及就业意向,来揭示地方财经院校农经专业办学困境在学生层面上的影响与现实反应,以期对该学科的发展提出一些认识与启示。

二 专业认知

本科教育中有两种专业指导模式,一为“宽”模式,即“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二为“专”模式,即“明确专业方向、注重专业技能”。调查显示,农经专业在校大学生对专业模式的认同与所在年级有一定的关系。大一、大二学生赞同“宽”模式的居多,分别为58.00%、51.72%,到大三时情况发生变化,认同“专”模式的学生占了主体,达到78.57%,而到大四后,虽大多学生仍认同“专”模式,但与大三时相比认同感有所下降。

不论选择哪种专业模式,大学都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选修课等,但因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对各课程的重视程度会有所差异。调查显示:农经在校大学生对课程重要的认识由高到低总体依次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专业选修课。从不同年级来看,大二学生对专业课重视程度最高,高达51.72%,大一与大三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虽不及大二学生,但也均高于其他课程,对于大四学生则相反,其仅有28.57%的认为专业课最重要,大多数学生转而对专业基础课与公共课更加重视。这一现象与上述对专业模式的认知如出一辙。可能原因有:其一,农经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的预期较高,而财经院校农经专业“去农化”的课程设置使其专业趋同于一般性的经济管理专业,既失去了农业院校偏重技术型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结构,同时也未形成财经类院校偏重财经型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因而虽在大学期间对专业认知模式由“宽”逐步转变为“专”,但对专业课的重视度却在下降;其二,高年级学生准备参加考研与考公务员等的需求促使其对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再度重视。学生对不同课程的认知存在主观差异性。在此背景下,农经学生认为影响其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依次为课程内容、教师水平与专业设置。从不同年级来看,大二、大三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最重要因素,而大一、大四学生则认为是教师水平。

从不同年级来看,农经专业学生对专业不满意随年级的升高呈现“n”型趋势,大一最低,不满意者为50.00%,大三时达到顶峰,不满意者高达86.67%,到大四时虽有所降低但仍有66.67%的学生不满意。总体看农经学生对其专业的满意偏低。

三 专业认知下的就业意向

1 就业观念、标准及其专业倾向性

当前,大学生就业有两种观念,即先就业后择业与先择业后就业。调查显示,农经专业76.84%的学生趋向于先就业后择业,尤其表现在对专业很满意的学生上,其该意向选择高达80.00%。可见,农经专业学生寄希望于先找一份工作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后再选择心仪的职业。那么,农经专业学生的择业标准又是怎样的呢?调查表明,67.19%的学生把发展平台作为首选,而后依次为薪金工资、单位性质与专业对口。其中对专业很满意的学生中,40%的学生把专业对口作为自己重要的择业标准,远高于对专业次满意与不满意学生对此项标准的认可度,其分别仅为1.59%、4.84%。如果把考研作为本科生就业来看,考研学生是否报考本专业也可理解为其就业的专业倾向性。调查表明,预期考研的学生中45.00%的表示会尽量保持原专业。其中对专业满意的学生报考原专业的占到64.10%,即使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也占到35.00%。可见,虽然绝大多数农经学生不看好自己的专业前景,但仍有一部分对专业非常满意的学生坚持学农务农,对农经专业充满期待。这说明学生的专业认知对其确立就业观念、标准及理念有深远的影响。

2 就业的职业定位与选择意向

在校大学生的职业定位是基于其就业理念与择业标准而做出的预期选择。农经学生将其职业定位为管理型、自主创业型的较多,分别为40.20%、31.16%,而定位于技术应用型与教学科研型的较少,分别仅为20.60%、8.04%。从不同专业认知角度看,对专业非常满意的学生66.67%的倾向于将职业定位为管理型,而仅有16.67%的学生倾向于自主创业;对专业次满意或不满意者虽然也将管理型作为其首选,但较对专业非常满意者所占份额减少,分别减少了25.18%、28.50%,而对自主创业型的职业定位则有较高倾向,比专业非常满意者分别提高了17.20%、13.86%。另外,专业不满意者对技术应用性的职业定位选择倾向高于专业满意者,这可能缘于其将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转嫁到一些自身较感兴趣的技能型非专业的学习上,这一点在与农经专业学生的访谈中得到证实。

职业定位决定职业领域的选择。调查表明,农经学生对职业领域的选择与其专业满意度的关联性较小,总体表现为选择进企事业单位的占主体,达到74.00%(其中事业单位占到40.00%),而后才是选做一名创业者和自由职业者。由此表明,农经学生职业选择的预期目标还是比较高的,且追求工作稳定的思想仍较重。如在考公务员涉农专业较少的情况下还有24.00%的农经学生选择通过这一途径进入事业单位就是一个例证。

上述的分析表明,大多数农经学生能够根据愿景目标与现实状况进行合理对接,做出自己较为可行的预期职业定位与选择。但在当前就业形势趋紧的状况下,农经学生想通过攻读硕士研究生来更好实现自己理想的不占少数,达到50.26%。其中,考研率与专业满意度呈现反向相关,专业非常满意与次满意者的考研率分别比平均水平低10.26%、5.10%,而专业不满意者则高出平均水平2.97%。这表明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更期望获得学历优势,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最终觅得如愿以偿的工作。

3 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是其在权衡各方面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所做出的预期选择。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影响就业的最重要因素依次为:个人能力、个人素养、学校品牌、专业名称、专

业知识、城乡前景差异。其中主观因素的影响程度达到77.21%,远高于客观因素。从不同专业满意度来看,对专业很满意的学生中除20.00%的认为农经专业名称对其就业具有客观性影响外,最主要决定自己就业前景的还是个人综合素质等主观因素;而对专业次满意和不满意者虽然也认为影响其就业最重要的是主观因素,但对客观因素的认知较专业满意者有偏差,即认为学校品牌的重要性超过专业名称,甚至认为就业地区位差异对其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比专业满意与不满意两类学生,前者不仅在在校学习表现上有较高的专业认同感,而且在就业定位上也有较强的专业“归宿”意识,其认为专业知识对其就业影响程度高于后者14.44%。但总体看,农经专业学生普遍认为涉农专业不利于其找到较好的就业门路,对专业前景不太乐观。

四 结论性评述

农经学生普遍认同突出专业特色办学模式,且高年级学生认可的比例高于低年级。在对专业模式认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农经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专业选修课,其中将专业课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者居多,尤其表现在大二学生上。在课程学习中,大二、大三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最重要因素,而大一、大四学生则认为是教师水平。可见,在所学专业既定的条件下,专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非最为关键,而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统筹安排、精心设计与教师水平越来越成为农经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塑造的核心与关键。

农经学生总体上对专业认同感偏低的现实导致其在就业观念上多数倾向于先就业再择业,尤其表现在对专业非常满意者上。同时多数学生将发展平台作为择业标准的首选,最后才考虑专业对口,但对专业非常满意的学生中将专业对口作为自己重要择业标准的比例远高于对专业次满意与不满意者。在择业标准的引导下,农经学生预期的职业定位集中在管理型与自主创业型上,且多数倾向于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并期望通过考研来更好实现自己的目标,尤其表现在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上。为此,应结合专业特色建设、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实践训练、专业能力提高等多方面多环节的工作,强化专业认知与专业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农经学生的就业预期,最终缓解财经院校农经专业办学困境。

参考文献

[1]马晓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农业教育研究,2009(1):40

[2]柯水发,王战男,李红勋,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4级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中国林业教育,2009(5):42

[3]李翠霞,朱请,卢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6

第4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16-02

一、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源起

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设5 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2和2013年分两批开展原有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遴选工作。现2 659门国家精品课即使全部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和2015年还有近2 500门课程可以跻身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行列,是高等院校精品课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目前,黑龙江高校精品课建设在全国仍处于平均线以下水平,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 659门中,黑龙江省仅有76门,占全国的3%。特别是在农林经济管理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尚未取得0的突破,农林经济管理类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处于空白,与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优秀农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东北农业大学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而且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热情,对实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这门课程对其他涉农专业学生的作用也很突出,有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但是由于教学计划和学时数的限制,学校只将农业经济学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为必修课,在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设为选修课,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开展自主学习模式下“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学课程的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使农业经济学课程完成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不仅可以鼓励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还可以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网络课程资源,涉农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农业经济学课程,通过习题训练等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作为社会学习者的农户、农业企业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资源了解一些相关应用知识,如农产品期货买卖、农业合作社等,使课程特色鲜明、实用性更强,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

二、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资源

全程教学录像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指标,教学录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录像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关键。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教学录像要按教学单元录制,声音和画面要同步,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采用mp4格式。目前农业经济学18个教学单元,在课程教学录像内容方面,应注重农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系统化,同时,面向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加入讲课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增加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内容,尽可能使用实际数据和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如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涉农部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专业期刊、专业网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并注意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学术观点以及尚无定论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具有理论前沿性的观点,以打破学生过去长期形成的唯一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其创造性潜能尽量地发挥出来。

(二)修改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辅助材料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教材的要求是选用国内或国际一流同类院校的经典教材或规划教材,目前,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教材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作为农业院校经济管理学院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农业经济学教材建设明显相对滞后。现在使用最多的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3部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内容更新慢,侧重于某些农业经济问题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总结,缺乏从经济学视角解释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对教材要进行修改完善,在已有规划教材基础上加入两部分内容,使农业经济学授课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即用经济学基础知识解释农业经济问题,一部分为介绍国外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一部分以专题的形式讨论农业经济基本理论。

教学辅助材料内容涵盖课程的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课程指导、电子教材、作业习题、试题库、典型案例,重点难点、前沿专题等内容,以学生阅读为对象,这些内容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结合课程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

(三)创建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网上互动

通过创建农业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互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而是以其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提供可能。农业经济学网络资源系统应包括以下活动:自主学习、资源共享、师生交流、信息公告,在线批阅、后台管理等功能。主讲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传、下载教学资源,以达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方位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建立教学网络互动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把课堂延伸到互动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答疑。由于交流信息的公开,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此外,由于网络的特性,师生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时间分配上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在农业经济学网站中设置信息公告部分,用于及时向学生传递课程信息,如交作业的时间、考试的时间和地点、课程安排的调整等信息。通过教学网络互动系统,学生可及时地将作业上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批阅,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节约师生信息传递的时间。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考评

为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引导学生适应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对教学考核方式进行创新。由现在单一闭卷笔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考试模式,分散成绩的构成,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努力探索口试、案例分析、实践报告、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问题情境等多种考试形式,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三、 结束语

通过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更新和优化教学资源。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对能反映现有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进行更新和优化,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和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二是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更新完善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是丰富和完善的教学内容。经过建设,形成能够涵盖农业经济学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特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四是融入最新的实践教学成果。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断更新,融入最新的教学成果,前沿、热点问题等内容,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2011.10.

第5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字: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编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而高校毕业生数量却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338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11万人,考虑到往年未能就业的毕业生,2009年我国面临千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其就业难的关键。在我国行业院校中,比较重视与行业相关的核心专业建设,而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相对薄弱,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相对于其核心专业处于弱势状态。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对经管类人才就业市场影响很大:受外资及国内中小企业规模缩减和倒闭的影响,使新增就业岗位明显减少;海外人员回流使就业竞争加剧;企业流出的高学历、有经验人员再就业使就业竞争加剧。因此,如何提升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关系行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影响行业院校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行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办学的特点

我国行业院校是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与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人才而形成的高等院校,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产、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地矿油农林水等行业院校,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独特的学科优势,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行业高校如何发挥行业特色、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成为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国行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是应国家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与一般院校相比其办学具有自身的特点。

(1)适应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行业知识和技能的经管类人才。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目标、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具有行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经管类人才成为行业院校开办经管类专业的重要任务[1]。

(2)地方经济发展促使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发展。地方经济发展不仅需要行业核心专业人才,各领域也需要具有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经管类人才。地方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非常需要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经管类各专业人才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较行业院校核心专业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地方许多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

(3)与其它大学相比在培养经管类人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相对于行业院校,综合性大学在培养人才的知识宽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财经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知识深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行业院校的行业特色成为其经济管理专业的更大优势,可以培养出适合不同行业、即懂行业知识又懂经济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行业建设的需要。

2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就业能力是指在不同工作场所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而获得的、能够实现从事某种职业、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良好的就业能力有助于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找到满意的工作;对企业来说,良好的就业能力意味着大学毕业生能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越来越成为各高校与企业普遍重视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在不同专业之间一直存在差异。行业院校培养的具有行业特点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普遍较好,但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其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2.1知识结构单一

我国行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划分过细,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单一,课程体系围绕专业而设计为“专才教育”模式,不符合企业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要的现实。行业院校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特色的学科专业,其经济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较弱,课程设置缺乏行业特点,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在行业内就业因缺乏行业特色而受限,在行业外领域就业竞争力则不够强,使其就业难成为现实。

2.2行业观念淡化

我国行业院校在几十年办学过程中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行业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的主要支撑。近年来,随着行业院校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行政隶属关系的断裂,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间的联系在逐渐淡化,呈现出多科化、去行业化的趋势,行业院校增设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但行业特色专业招生规模所占比例却大幅度降低,如2008年我国原矿业类院校招收有行业特色专业的学生仅占总招生数14%左右。在经管类人才培养中,行业院校本科教育很少开设行业特色专业的核心课程,导致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行业观念淡化,缺乏对行业的了解和对行业发展的认识,在人才市场就业能力较弱。

2.3创新能力不足

行业院校对行业特色专业的投入较大,而不重视对经管类各专业的投入,使创新教育缺乏必要的软硬件条件。在学习中,经管类各专业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创新的欲望和自我表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经管类各专业特色不突出,对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较强,人文素质培养较弱,致使行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适应性比较差,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2.4计算机应用能力欠缺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掌握企业需要的信息技术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非常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行业院校中,经济管理专业计算机技术课程开设学时不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弱。首先,在行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中上机实验课很少,如某农业院校本科经济管理专业只有统计学、会计学课程上实验课且课时不多;其次,过多重视理论课的学习而忽略经济管理软件的使用,使行业院校毕业生处于有理论无实际操作能力的境地,行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不高。

2.5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多。首先,生产实习时间短,效果不明显;其次,毕业实习时间较长,但由于学校缺少跟踪调查,往往以盖章为准,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进行实习,使其流于形式;最后,少数学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因时间短、资源少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使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2]。如农林大学大学生培养对动手与实践能力要求高,但受实验仪器设备价格、实验实习及基地建设费用等影响,使人才培养的一些实践环节难以进行,致使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3提高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3.1培养多样化的知识结构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并考虑行业特色,及时、科学地调整课程体系,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注意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相结合,加强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能力教育,注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此外,行业院校要及时关注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重视新兴行业与边缘产业为经管类大学生带来的就业机遇,灵活设置新专业以供学生选择[3]。同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水平师资、开设经管类大学生专业技能培训课程、请职场专家对经管类大学生进行贴近社会实际的就业能力指导,使学生具有多样化的知识结构,提升其就业竞争能力,满足行业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3.2加强经管类大学生的行业意识

行业院校发展的优势在于符合国家振兴行业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行业特色,保持特色是行业高校发展的根本所在。对行业高校大学生而言,其就业领域比较有针对性,因此对学校所处行业背景、所属企业状况加深了解非常必要。首先,行业院校要对经管类大学生进行行业观念教育,开设与行业相关的课程,合理分配经济管理专业与行业特色专业课程的比例,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其次,行业院校要加强与行业骨干企业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为经管类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及第二课堂的机会,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企业的需要,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以利于培养优秀的行业高级管理人才。

3.3培养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行业院校在培养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时,可通过开设与创新、创业有关课程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提倡学生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创建大学生创业园等方式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行业院校应积极培育创新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使教师具有行业经历,能把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经管类大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热爱行业的精神。行业院校可邀请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为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邀请本行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经理人为学生讲授企业生产经营之道,以利于培养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3.4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经管类学科特点决定了该专业大学生需要从实践中才能获得实际经验。行业院校长期以来与相应行业建立起来的密切联系,为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学校应广泛联系校外丰富的资源,与校外企业联合共建实习基地,为经管类大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和实习机会。此外,需要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等实践设施建设,实现实验室开放,为师生教与学提供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团队精神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文化动力因素,行业院校应加强对经管类大学生团队精神教育,使学生在调查实践、体验式教学、模拟实践教学等环节中学会沟通、善于合作,培养出知识宽于高职院校、实践能力强于传统大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第6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必要性;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现代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经济管理工作。但是,当前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实践中还存在诸如管理理念陈旧、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及人力资源安排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和今天的激烈市场竞争新形势,企业必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努力通过科学的管理来整合企业的人力、物资及生产各个环节,确保现代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当前的企业经济管理方式仍然粗放落后,急需要改革。当前很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只是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顾铺摊子和加大投资,很少去理会和思考如何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这样就出现了明显的现代企业经济发展速度增快同企业的管理落后之间相互不协调的矛盾。当然这种管理也就难以保障企业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经济环境,难以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这样的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必须要改革。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各管理部门权责不明晰的问题,急需要改革。虽然说现代企业大部分都设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管理部门,并且也在部门中配备了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但是在实际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却因为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不明晰,很难达到密切的配合。这样不但使得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而且还压抑了部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最终就会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组织落后,影响到了企业经济效益,急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目前的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相对比较薄弱,很多企业都还是仍然沿用非常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并且企业中的管理组织之间也存在相互交叉、矛盾的问题,还有就是有些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的主要领导忙于应酬,很少能顾及实际的企业经济管理工作。

(四)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缺失,内部管理存在不当做法,急需要改革。在现代企业中,很多经济管理制度是缺失的,有的也是形同虚设。比如,有的企业制定了制度,但是因为缺乏监管,执行流于形式。还有的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同企业的发展实际不匹配,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速度。另外,企业内部的诸多不当管理行为也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全面实施和开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的策略

(一)积极引进和革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努力探索新型的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实践中,积极引导全体员工,尤其是企业高层的决策领导引进和革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这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就是要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同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相匹配,这样可以保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直能处于一个先进的层面上。另外,还必须要引入危机管理理念和意识,要确保不管企业发展是处于什么阶段都要有危机感,不能固步自封,从而保证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将科学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整体发展布局密切关联。再就是因为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涉及的面非常广,所以在经济管理实践中要做到对各类风险尽力准确预估,更要积极探索新型的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并且大胆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才能保证企业在发展中经受住各类挑战。

(二)制定、创新和完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为了能确保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管理体系运行良好,必须要有科学可行的经济管理制度来保障,做到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并且要做到各种制度的适时调整,这样可以确保各项经济管理制度的管理效力的充分发挥。当然,为了能促使各类经济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还要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对于工作中存在问题的领导或员工统一按照一个要求和标准给予处罚,而对于有突出贡献的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者精神奖励。另外还要积极建立企业全员参与监督企业经济管理的制度,最大程度体现企业经济管理的人性化。还有就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应该积极构建起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提升财务的控制约束能力,而且还可以对企业未来的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控制。

(三)加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保障企业生产和服务的正常运行。对于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的就是企业成本的投入和产出问题,而在企业运行的成本中,人力资源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所以说,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此,现代企业首先要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来选拔优秀的适合本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企业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和探索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得企业人才实现“才尽其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伟.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04).

[2]任娟.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3).

第7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隐形的防护墙——科技防卫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当今世界高科技的发展对整个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国家、企业乃至个人都更加关注安全防卫的重要性。可以这样说,我们早已进入了一个用科学技术作安全防卫的新时代。

科技防卫专业是一个捍卫国家及企业安全的专业,与我们比较熟悉的军事类专业不同,科技防卫专业着重的是“软实力”的较量。作为一个比较新的专业,科技防卫“混搭”了目前最热门的计算机学科及电子信息学科,同时还增加了法律及犯罪学等学科内容。

该专业的同学在四年中要学习的课程种类非常广泛,像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网络基础、心理学、安全防卫概论、涉外安全防卫、刑法、经济法、涉外法规、企业安全管理、情报学等。因此不难理解,这个专业主要是培养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防护方面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科技防卫的同学毕业后,有两条大的出路,部分综合素质较高、通过选拔考核的同学可以进入国家机关,从事国家安全保卫的相关工作。而大部分同学将会到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担任现代安全防卫主管,协助企业的日常运行管理(如人力资源、财务、要害部位、重要文档、重要设施等)的安全防卫工作,以及从事现代企事业防卫体系的建立、维护、使用及管理等工作。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信息安全对企业的正常运转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这一专业也日益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重视。目前,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保证了科技防卫专业的潜力发展。

相关专业开设院校: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

非一般的霓裳魅影——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对于纸和布,大家都很熟悉,天天都接触到的生活材料。然而对于非织造材料,大家可能就不太熟悉了。事实上,这种材料早已渗透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之中了。所谓的非织造材料又称非织造布、非织造织物、无纺织物或无纺布,像老妈用的面膜纸、日常用的湿纸巾,还有一些PU革做的包包,它们使用的都是非织造材料。

了解了非织造材料,我们对于这个专业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自然是希望大家通过4年的大学学习,能在非织造材料与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等工作。目前,非织造材料在我国的发展远不如纺织类材料,在高端人才上也有很大的人才缺口。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多学科交叉、多行业融合、多领域应用的理念和特色,紧紧围绕“非织造材料”这个中心点,开设了非织造学、非织造布学、功能纤维及其应用、复合材料、非织造布后整理等必修课程,同时还学习一些高分子化学、物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由于该专业比较强调工业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纺织电子商务也是这个专业非常重要的课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属于工科专业,继承了工科专业课业压力重、学习严谨等特色,想学好学透,真是要费不少苦功。

由于该专业对口的行业还处于发展之中,因此就业环境还是比较乐观的。在我国的上海、山东、江苏等地区有着不少非织造材料的公司,每年都需要大量的高学历人才从事材料研发、检验及营销等工作,这些都是渴望大展身手的学子的舞台。另外,政府部门、商检与海关或相关科研院所等也需要该专业人才。

相关专业开设院校: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安徽工程大学、河南工程学院等。

百姓自己的力量——人民武装

说起人民武装,不少同学可能会觉得很是陌生,像民兵等地区武装力量似乎都是中的元素。其实,社会的稳定与安康,离不开基层安保的建设。目前,各个城市的人民武装工作主要还是跟管理本行政区或本单位的军事工作紧密相关。

可能大家接触这个行业的机会不多,因此专门研究这个行业的学科更显得神秘了。人民武装专业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军地两用人才和具备从事基层专职人民武装干部以及具有一定管理和领导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因为具备一定的军事背景,因此这个专业需要学习军事教学法、军事地形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等带有浓重军事色彩的课程。另外,社会学、公共关系学也是为未来打好群众基础的重要课程。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还是比较明确的,毕业生一般都是到乡镇、企事业和街道办事处从事专职武装工作,同时也能够从事地方经济建设,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当然,也可以进入中小学从事国防教育、军事体育、军事训练等工作。整体来说,还是以国家的公职人员为主要就业方向的。

相关专业开设院校:南昌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河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等院校开设了与人民武装相关的专业。部分高校对这个专业的体检要求较为严格,也有院校规定只招男生,在报考之前,一定要仔细研究院校的招生要求。

拯救折翼的天使——人群康复

有很多人身患残疾后身心压抑,有很多人正在遭受“亚健康”的威胁……他们在身体和心理康复上需要指导和帮助,需要专业人士帮助他们进行康复理疗。人群康复专业应运而生,相关专业人士认为,康复保健行业在社会的需求下将不断快速发展,并且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群康复就是专门从事人体保健、护理、治疗、康复等工作的专业。这个专业显得非常“博爱”,它的服务范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各大院校、公司、居民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关注的内容则是运动损伤的处理及伤后康复;另一部分就是从事残疾人康复教育事业,在各类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做专业康复指导。

在学习内容上,人群康复专业以基础医学、保健学为主,辅以部分心理学的内容,还需要学习人体解剖学、康复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急救学、行为矫正学、体育康复学、保健营养学、康复护理学等课程。人群康复专业是针对康复训练为主,因此在医学方面还是以物理疗法为主,对医理和药理基本没有涉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个行业对动手能力和技巧性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要求有责任心和良好的耐心,在这方面素质较高的同学是比较适合这个专业的。大家毕业后,可考取劳动部心理咨询师中级职业技术证书,为良好的就业保驾护航。

相关专业开设院校:该专业属于专科,学制三年。开设了跟人群康复专业相关的高职(专科)院校有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海南医学院等。

宏观经济掌控者——国民经济管理

如果你想锻炼自己在经济大潮中高瞻远瞩的视野,如果你想了解经济发展中的趋势,如果你想对经济发展有宏观的整体认识,那么学习国民经济管理专业肯定会让你学有所得。但所得还不仅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已经逐渐从单纯培养具有宏观经济管理人才转为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适合各类经济管理工作的经济管理人才。

国民经济管理与经济学类下的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相比,小众得多。该专业从属于应用(宏观)经济学、实证(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一般原理与行政管理学及社会统计数据相结合的应用宏观实证经济学,学年为4年,顺利毕业后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其专业方向的毕业生要具有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结构,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经济分析方法和技术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规划和政策建议,能够及时高效地处理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日常业务。毕业生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研究机构从事经济分析、预测、决策、规划、咨询和经济管理等工作。

国民经济管理的课程设置主要依据本专业的研究方向,包括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宏观经济规划方法与模型、社会发展的宏观管理等。

从就读该专业的学生反映看来,如果你不打算深入学习,或许选择别的专业会更适于就业;如果深入研究经济行为,好好学习国民经济管理将会受益匪浅。也有人认为正是由于它的学科特性,就本科阶段,该专业可说是宽而不精,应用性不强,所以相对就业需求不如金融、会计等。所以既学之,则深学。待学成之时,便成为对宏观经济发展有着高瞻远瞩视野的人才,也会成为众多经济行业争相需要的人才。

相关专业开设院校: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四川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

转基因的安全屏障——生物安全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关基因工程改造过的生物产品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这些产品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也隐藏着一些潜在的危险。为了让人们更安心地使用经过基因改造的产品,生物安全专业应运而生,培养对有关基因工程改造过的生物产品进行检验检疫的人才。

生物安全的狭义指对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研究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广义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生物安全性,简单说就是生物体对人是否安全,一般特指生物体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后对人是否还依然安全。生物安全属于边缘问题,也是各学科的交叉部分。该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技术。能在海关和口岸、动植物检疫、国家安全部门、动物疫病防疫、环境保护、外贸及其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监督、执法、管理等工作。大体上开设的课程有生物安全法、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因院校设置而略有不同。

有人觉得该专业离生活太远,不知所谓,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部门和人员在从事生物安全相关专业,比如我国各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他们承担着动植物和卫生检疫的职责,严防危险性生物进入我国。世界各国都有相关机构,国内的各级检疫站、食品化验机构等等。

相关专业开设院校:福建农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

除了以上几个专业外,还有其他一些小众专业等待各位去探秘,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所在。

光源与照明(本科):光源与照明专业是一门为人类带来光明的边缘交叉学科,通常设立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一般设有“半导体照明材料与器件”和“半导体照明工程应用”两个专业方向,天津工业大学于2009年申请增设的光源与照明本科专业。该校成为全国首个设置该专业且专门培养半导体照明技术人才的高校。

轻化工程(本科):轻化工程专业涉及制浆造纸、精细化工、纺织染整、皮革等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的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领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以多种天然资源及产品为原材料,通过化学、物理和机械方法加工纺织品、皮革、纸张和卷烟等的理论及工艺原理等内容,目前,东华大学、青岛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都开设有这个专业。

科技成果中介服务(专科):科技成果中介服务专业主要是培养熟悉科技政策法规,能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专利转化、技术经纪人培训、科技成果认定、企业孵化咨询服务的专业人才,也就是将科技成果转换为应用的一个“桥梁”性的服务类专业,这个专业属于高职高专专业,毕业后可在专利事务所、科技成果推广中心等机构就业。

第8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教改项目“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项目编号:JY1302069

摘要:为配合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改革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通过实践,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 :教学改革;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堂教学;三个方面。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既是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以下简称为信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又是一门交叉学科,由于信息系统开发新技术、新方法产生日新月异,所以为更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近几年来,我们对信息系统与设计课堂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并予以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1、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信管专业的建立由于依托的院系不一样,性质不一样。一般有在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侧重于管理方向的,还有在计算机学院侧重于计算机方向的。另外还有林业信息管理、农业信息管理、医学信息管理等专业。本校信管专业开设在信息工程学院,偏重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本科毕业授予工科学位。

本院自2001年开办本专业以来,通过调研、考察、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调整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基本理顺了专业基础课之间、专业课之间以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确定了2008版的培养计划,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校院已完成2014版培养方案的制定。本教改项目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提出来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指导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的课程,它在信管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重新确定教学目标是非常必要的,本次教学目标改革,定位该课程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围绕此目标,重点从教师应教和学生应学两方面研究。

1.1 教师应教:

首先,课程思想和理念要不断更新,以思路的革新带动教学的改革。教学理念的更新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先前的思路也许会不断地被否定,所以课程的建设其实也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的过程。教师应讲解新的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和技术,包括信息系统开发的完整过程;什么是系统分析与设计;本课程要掌握哪些内容;学好本课程应具备的知识框架;未来的职业规划等内容。

其次,为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经验和水平。教师水平的提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着手,比如,对外的学术交流、系内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讨论等。

1.2 学生应学习:

(1) 理解业务需求类型,了解哪些需求可以使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方案来满足。

(2) 使用至少一种方法论来分析企业问题及其机会,并采用形式化的工具对其建立模型,为系统描述需求。

(3) 书写清晰准确的需求文档,并转换为技术性的规格说明。

(4) 与不同系统相关者有效沟通,采用各种方法收集信息。

(5) 使用CASE工具进行业务流程建模、信息系统功能建模和数据建模。

(6) 信息系统技术架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程序处理流程设计。

(7) 清楚各种不同的系统获得形式(如软件包、外包等)。

(8) 分析和明确系统可选方案的可行性。

2、教学内容的改革

理顺课程间关系,明确教学内容,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要立足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我校的专业背景和资源,确定我校信管专业的特色,并以此为原则,设置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所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一方面应承担课程本身要求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在巩固和完善专业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方面做出贡献。在教学中注重“复合型”教学思路,不仅对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有关工具、技术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还需要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此外,还必须掌握相关的系统开发技能及系统开发方法,因此根据2014版的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总课时48 学时(32理轮+16实验),笔者选用王晓敏等编著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4版)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图1所示: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不像其他计算机语言类教学如C、JAVA语言,逻辑性较强,同学们在编程过程中只要付出小小的努力就能看到可喜的成果,很快就能体会到编程的成就感,进而也就对编程学习产生兴趣。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需要思考和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如何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笔者通过教学改革,除了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外,尝试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1)优秀案例分析:从往届学生作品中选取优秀作业,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综合测评软件的设计与实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艺术生报名管理系统的实现”、“基于Wife智能客流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园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的设计与实现”等,通过这些案例的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发现学习生活中需要我们借助计算机来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主组队,自主选题,为后续教学内容打基础。

(2)重视实践环节:实验内容及要求,穿插在课堂教授过程中,每个过程都有课堂案例辅助讲解。整个实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分为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三个阶段,通过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这种改革也迫使学生要在做这些事之前对实验的原理、方法技术、内容、注意事项及不良结果进行复习,从而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3)小组讨论:根据信息系统开发需要一个完整的开发团队的要求,由小组组长分配角色,其中包括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系统设计师、程序员等,根据各类人员的职责及对能力的要求,在课程进度中各组模拟角色讲解自己所做的工作、存在的问题、后续工作的安排等内容,同时也可以分配学生轮流扮演开发团队的各种角色,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每个阶段小组先进行讨论,拟出初步的方案,然后交给教师指导,教师要注重学生每一个阶段的讨论总结,让学生完成“理论、实践、再理论”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得到再一次升华。

4、结束语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对国内《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和教学手段等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分析,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为后续校企联合实习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得工科学生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 朱晓鹂.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 王晓敏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 张建林,王锁柱,王瑞梅. 应用型本科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10,(5).

[4] 张小川等.大学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5).

作者简介:

张晓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为智能信息系统、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

蔡晓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信息检索;

第9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理科实验班

理科生在人数上占了绝对优势,与此相应,高校的理科专业也比文科更多,但也更加复杂。如果和后面介绍的文科类实验班相比,你就会知道理科实验班情况有多么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理科实验班包含的专业有较大差别,不像文科实验班往往能实现更多专业的通识。一般来说,高校设置的理科实验班会与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联系起来。开设理科实验班的院校有人大、中国科大、上海交大、北交大、北京科大、中国农大和上海大学等,还有吉大、同济、浙大开设的工科实验班,复旦开设的自然科学实验班和技术科学实验班,以及浙大开设的科技与创意设计实验班等。

中国人民大学:人大的理科实验班属于信息学院,对该院四个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统一招生,学生进校后,在学习共同基础课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课程,根据选课自动形成专业和发展方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习并以双专业或双学位毕业。部分学生从大四起可以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学习两年,获得人大和该校两个学位;还有部分学生作为交流生赴香港城市大学、台湾逢甲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学习一年,同时还将选派部分毕业生赴世界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外,人大每年从新生中分别选拔7人和5人进入数学与经济学双学位实验班、数学与金融学双语双学位实验班,学习数学专业和经济学、金融学接轨课程,完成培养要求后获理学和经济学两个学位。

中国农业大学:农大的理科实验班与学校的优势紧紧联系在一起,分为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两个方向。学生在大一时重点进行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学,除了人文、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公共课,主要进行数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此外,为了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学校还安排了人文类系列讲座。大二时,理科实验班重点进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如生命科学实验班在数学、化学等基础课以外,开始学习生物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信息科学实验则在数学、物理等基础课以外,开始学习电子、信息、电气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当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并选择导师后,便开始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果学生在大三完成了所选专业方向规定的专业课程并完成毕业论文,可以提前毕业。

北京交通大学:北交大的理科实验班(即思源班)开设在理学院。入学前两年,实验班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了数学和物理学科基础教育,培养学生既有数学的高度抽象思维能力,又有现代物理的形象思维和实验技能,以及优良的外语应用功底。该班设置电路分析类、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类、信号与系统类、信号处理类、电磁场类、计算机原理类等模块的专业平台基础课程,使学生得到电气信息大类学科的专业基础。大二以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自主选择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信息工程等专业,并通过个性化培养计划,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的理科实验班将数学与金融打通,并实行本硕贯通培养模式。这不是简单地将本科数学课程与研究生金融课程相叠加,而是将数学、经济、金融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整合成一体,贯穿整个本硕培养过程,从而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另外,上海交大还有电子信息科学类本硕连读试点班,学生进校后一年左右将与普通班学生一样,根据规定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六个本科专业中选择主修专业,学院会按淘汰机制淘汰不合格的学生,并于大四第一学期对该试点班学生进行直升硕士研究生资格审核。取得直升资格的学生从这时开始兼修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同时确定其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并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研究组。

浙江大学:浙大突破了学院的划分,以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等工科学院为依托,建立了特殊的工程人才培养基地,以“工科实验班”统一招生。入学后,学生在两年内确认主修全校的各个工科专业(包括实验班内设专业和实验班外其他学院的专业),鼓励交叉学习修读第二专业和进入本硕或本博一贯制培养。浙大的工科实验班由学校工科大类培养基地直接负责管理,除荣誉证书需申请认定外,学生享有竺可桢学院学生同等待遇。

清华大学: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的学生主要有化学或生物学竞赛获奖的保送生,以及从各理工科院系通过全校性第二次面试选拔的同学,其中不乏奥赛金牌得主和省高考状元。学生大一大二学习共同基础课以及化学和生物学的核心课程,包括基础化学及其相关实验,基础生物学及其相关实验。从大三开始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可选择不同学科方向参加科研实践,将本科与研究生培养过程有机衔接。学生成绩合格并参加科研实践后,可根据自己的志趣和对学科的认识,通过多次选择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主修学科方向,并在此方向上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大的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从报考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考生中择优录取。前两年学生学习通识类课程、电子信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和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厚实的基础;第三年则根据志向选择在电子工程或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而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传递人文精神

――人文科学实验班

最早的人文科学实验班是武大在1993年设立的,现在清华、人大、浙大和吉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也都开设了人文科学实验班。顾名思义,人文科学实验班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史、哲理论基础和科学素养,又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适应多学科日益渗透发展趋势的人文学科科学研究和教学方面的人才。

清华大学: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实行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主要打好专业基础。从第四学期开始,分别开设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专业课程,实施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经过学校考核,在文史哲三个专业中选择一个作为主修的专业方向,同时选修其他两个专业的相关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人大的人文科学实验班学制是六年,本硕连读,毕业时授予硕士学位。毕业后如果想继续深造,可以继续在本院攻读博士学位。课程分为学科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比如国学通论、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国学经典研读系列、先秦诸子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唐诗研究、宋词研究、敦煌文书研究、信息与社会、外国语言学等。

浙江大学:涵盖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等三个学院的专业,主要包括哲学、汉语言文学、古典文献、编辑出版学、历史学、博物馆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以及英、俄、德、法、日等外语和对外汉语等专业。

解析真实的世界

――社会科学实验班

社会科学是很庞杂的学科,主要研究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涵盖了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可谓包罗万象。因此,一些高校对同是社科的几个专业实行联合招生,在学生对具体专业有所了解之后,再选择其方向。这类实验班往往文理兼招,当然还是以文科生为主。除了老牌文科较强的高校如人大、武大等,以工科为主的清华、浙大、北航等高校也开设了社会科学实验班。不同的院校,开设的这类实验班包含的具体专业有所不同,如浙大包含经济、法学、管理、教育等几大类专业,清华则包含了经济学、社会学、国际关系三个专业,北航则几乎包括了其所有文科学院的专业。

清华大学:入学后的前一年半,学生主要学习社科专业基础课,特别是打好数学和英语基础,同时也接触专业基础课程,以便确定自己的学科兴趣,寻找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一阶段的课程如数学类课程、微观及宏观经济学、社会学概率、政治学概论和国际关系分析等,通过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工具、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大三大四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专业的要求通过双向选择,从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中选择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各自专业的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经济学专业具体学习中级微观/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资、国际贸易等课程;社会学专业学习社会思想史、家庭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等具体领域;国际政治深入学习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地区研究、研究方法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入校后第一年统一以“社会科学实验班”的名义加以组织,隶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并实行一年通识课程(如中国文明文化史、西方文明文化史、艺术史)和交叉学科基础课程(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三大学科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宽厚的学科基础。在专业选择方面,实施“既充分尊重考生对专业的自主选择,又恰当考虑学院的专业要求”的双向选择机制,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第一学年的课程选择、学习成绩以及综合表现进行二次选择。

浙江大学:文科生报考浙大,只需要选择人文科学实验班或社会科学实验班即可,这两个实验班几乎涵盖了浙大的所有文科专业。社会科学实验班,涵盖了经济学院、光华法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学院以及公共管理学院等学院的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法学、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 、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

迈向“华尔街”之路

――经济管理实验班

经济、管理专业是当下备受考生青睐的两类专业,学科领域也有所交融。因此很多大学对两者进行联合培养,比如复旦、北交大、中南财经等高校开设了经济管理实验班。从招生对象来说,虽然社科实验班也会招收一些理科生,但总体上理科实验班和人文社科实验班招生还是比较泾渭分明的,真正实现文理兼收的只有经济管理实验班,此外,西南财经大学开设的金融双语班、工商管理双语班等也文理兼收。

虽然经济管理实验班包含的专业有所不同,但在培养方面仍是以通识教育加专业教育的形式进行。由于经济管理专业以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学科,部分课程会采用英语教学,所以,考生报考的时候要权衡一下自己的数学和英语水平是否符合要求。

复旦大学:复旦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对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统计学等14个专业以“经济管理实验班”进行招生。虽然招生时文理兼收,但第一学年结束后分流时,后七个专业只招收理科生。

北京交通大学:第三学期末学生要进行分流选专业,分流的依据条件依次是标准专业规模、分流时的填报志愿和大学前两个学期的学习成绩,可选择专业包括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工程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的经济管理实验班以财经政法类专业为特色,依托该校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三大主干优势学科,于2012年首次面向全国招生,优先录取第一专业志愿考生且其高考总分位列所在地区生源中前2名,或其高考各科目中理综或文综达到卷面总分80%及以上,且另三门科目中有两门科目达到卷面总分90%及以上的考生。

武汉大学:武大开设的不是经济管理实验班,而是数理经济与金融实验班(含数理经济实验班、数理金融实验班),注重在现代经济学、金融学、高等数学、计算机和英语方面进行教学和训练,采用国际上最新版本的权威性原文教材。学生进校后前两年,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打通专业界限,采用统一的经济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大二快结束时,在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兴趣、专长、人生规划和社会需要,分别进入两个实验班继续进行专业课学习。学生毕业后可获得经济学学士和理学学士双学位。

其他实验班

除了以上四大类学科实验班,还有其他一些实验班也比较有特色,这里选取两例进行简略介绍。

浙江大学:浙大的“求是科学班”可以说是“实验班中的实验班”,该班重在加强学生科学基础培育及科学素养的熏陶,实施全程导师制,采用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方案,设置本硕博多通道出口。该班选拔的是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五个基础学科中某一学科有浓厚学习兴趣、具有较强培养潜力并有志于深入学习的优秀学生。所招学生或是通过保送,或是通过在大一新生中公开选拔,每届招生100人左右。

西南财经大学: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在四个学院进行设置,包括金融学院“光华创新人才金融与理财实验班”、工商管理学院“光华创新人才金融服务与管理实验班”、统计学院“光华创新人才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实验班”和经济信息工程学院“光华创新人才金融智能与信息管理实验班”。每届“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学生选拔总人数为160~200人,选拔时间在大一第二学期结束后进行。

友情提醒

如果能有机会进入大学实验班,一则证明了你的实力非常强,二则让你在大学里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为你今后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