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技推广培训范文

农技推广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技推广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技推广培训

第1篇:农技推广培训范文

摘要:就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深化科技推广培训在基层的投入力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 存在问题 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对策

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加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第2篇:农技推广培训范文

为切实做好2014年度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研究项目实施,进一步规范模式研究的内容和方法,6月14日,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在山东省潍坊市举办了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研究项目培训班。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站长刘宪、山东省农机局副局长战嘉波参加了培训班开班仪式并讲话。来自内蒙古、吉林、湖北、湖南12个等省(区、市)农机推广站领导和项目点技术人员以及部分农机生产企业代表近8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开班仪式由总站推广一处处长徐振兴主持。

刘宪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机化发展形势,充分肯定了项目前一阶段实施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强调了开展模式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要求各项目省要高度重视,珍惜机会,加强合作,探索项目运行机制,做好资金管理工作,确保模式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奠定基础。

2014年是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研究项目实施的第二年,旨在以当地主推的多种耕整地方式、多种播种方式或多种收获方式,集成组装成多类耕种或收获机械化技术模式,通过对比试验进一步验证完善,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区现阶段玉米、水稻、油菜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最佳技术模式,为进一步发挥机械效益、促进同类地区加快推进农业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依据。培训班总结了2013年度各示范点项目实施取得的初步成效,针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2014年度项目实施的重点、方法、步骤和有关要求等内容进行了讲解和部署。全体代表还围绕项目实施的具体方案、资金使用以及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互动交流。同时还对播种机生产试验示范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试验示范方法和程序进行了规范,部署了有关工作。

培训班期间,还举行了“合作共建‘福田雷沃机械化生产示范农场’”框架协议签字仪式。自2014年起,为创新推广模式、拓展服务功能,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与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优势组合、协作创新、科学推广”的原则,合作共建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农场。合作共建“示范农场”,将借助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专家技术优势、系统组织优势和示范推广影响力,依托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全系列农业机械研发、生产和服务的能力,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服务组织为主体,探索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作业标准和机具配置方案,为促进区域农机化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装备支撑。合作共建“示范农场”必将有助于推动农业机械化各要素有效融合,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激发农村生产活力,对推进农机推广事业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第3篇:农技推广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机构设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科技进步既是巩固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地位,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产量的根本保证。乡镇农机推广体系是提供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基层第一线组织,也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载体[1]。加强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农业必不可少的外在支持和现实需要。

1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技人才队伍匮乏,人员分布不均

虽然乡镇基本都设立有农技站,负责具体的农技推广业务,但缺乏农技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农技队伍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普遍存在队伍大龄化、学历低、知识陈旧、身兼多职等情况。还出现一些偏远、经济落后地区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更多的向城区,或者经济基础较好乡镇聚集现象,技术人员越来越少。以海北镇为例,海北镇共有耕地4375.93hm2,而农技推广人员只有3名,且均为初级职称。由于得不到专业系统性的教育培训,知识结构老化较为严重,亟待引进农技推广人员,提升现有人员培训力度。

1.2 机构设置不合理

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后,乡镇成为基层农技推广的主角,农技推广的人、财、物划归乡镇统一管理。乡镇更多的是以行政管理为侧重点,具体的业务则由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指导,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乡镇农技推广工作在现实中面临着“乡镇想管管不好,业务部门想管管不了”的窘境,农技推广智能也就被日益的淡化。此外,一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还存在岗位职责不清、考核激励机制不明等,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和职能的发挥。

1.3 推广经费保障不足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职能职责中很多具有公益性特点,如动植物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等,这些职能的履行应由政府相应的机构承担,机构所需经费必须要有财政保障。但现实则是,不少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被定性为差额或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有的乡镇本身经济基础就不好,财政十分拮据,投入到农技推广中的经费更是寥寥无几。由于经费的不足,乡镇农技推广系统出现了“有钱养兵,无钱打仗”或者是“有项目就干,没项目就看”的被动式工作状态,许多公益性工作难以开展。

2 对策

2.1 改革和完善现有体制

现行乡镇农技推广管理模式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要科学设置农技推广机构,对现有镇乡农技机构进行整合,建立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2]。采取条块结合模式,以业务部门管理为主、乡镇管理为辅的双重管理方式,更有利于农技推广水平的发挥[3]。而且建议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交由业务主管部门掌握,便于主管部门加强业务指导,也有利于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人员的统一调配管理。

2.2 提升人员队伍综合素质

做好乡镇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训工作。通过选拔年轻的优秀专业人才专职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弥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高学历专业人才不足的现状。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吸引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业公共服务工作。对于现有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则要加大对他们的知识更新培训力度,完善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机制,可以采取异地培训、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借用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力量,定期选派技术骨干进行在职培训,帮助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现有农技推广人员更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服务本领。

2.3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设立相关的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加大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技推广经费在农业总投入中的比例,并保证农技推广各项经费的足额到位。利用“绿箱”政策,调整相关支农资金投入结构比例,增加政府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减少在农业生产、流通等领域内的直接资金投入。此外,也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资农技推广事业,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投入体系,逐步形成“农技推广搭桥、企业农户联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广泛参与、相互促进”的农技推广新局面。

总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意义重大,责任繁重,需要管理者不断强化农技推广的创新理念和意识,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农技推广人才培养,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扶持力度,最终实现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农技推广培训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为着力点,结合我市实际和农技推广的需要,创新农技人员管理机制,提高农技推广效能;建立“职责明确、动作高效、评价科学、奖罚分明”的农技管理机制。

(二)总体思路。坚持政府对辖区内农技推广负总责,强化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明确基层农技人员的责任片区和工作职责,量化工作指标,细化评价考核方案,强化奖惩措施,确保农技人员把主要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技推广工作中去,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科技的转化应用能力,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明确岗位职责。根据省有关文件精神,责任农技推广制度把现有农技、农机、畜牧兽医人员和农经人员,根据工作职责需要,分设成三种职位:

1、首席农技推广专家。我市每个农业主导产业或重点专业各设一名首席专家职位,共设十二个职位(粮油、种子、土肥、植保、蔬菜、水果、蚕桑、茶叶、农机、畜牧、兽医、农经)。首席专家为本产业或专业的技术领头人(由市级有较高知名度和权威性的技术人员担任),主要职责:为制定农业发展规划、重大农业决策提供科技咨询,提出本领域农业科技推广方案,组织实施本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集成推广,培养和培训本领域技术指导员、责任农技员、科技示范户。

2、农技指导员。农技指导员职位包括*市级农技推广机构中除首席专家以外的其他所有农技推广职位,由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担任(农经专业不设指导员,畜牧兽医人员须由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担任),主要职责:协助首席专家制定本领域农技推广计划,完成首席专家及上级部门交办的农技推广工作,联系、指导镇(街、区)责任农技员业务工作,组织开展对责任农技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技术培训。

3、镇(街、区)责任农技员。责任农技员包括镇(街、区)农技推广机构的所有农技员、农机管理员、畜牧兽医员、农经管理员。主要职责:履行类似“班主任”的职责,全面负责辖区内全体农户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及时答复辖区内农户提出的各类技术问题,负责本镇(街、区)的农经工作指导,自己不能解决的,寻求上一级或其他农技推广机构帮助解决;履行类似“任课老师”职责,举办或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科技培训,开展本专业的农技推广工作。接待和回答农民群众的和咨询,监督和指导镇(街、区)会计委托业务。

(二)量化工作指标。根据首席农技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等不同职位。在推广农民急需的有效技术、组织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活动、建立科技示范场、联系基地和农业经济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监督管理,解答农业技术、农村法律、法规和咨询,开展农业讲座、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服务时间等方面,均量化相应的工作指标。

(三)创新评价机制。为了科学评价农技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制订详细的考核办法。对农技人员的考核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考核由综合考评、业务考评、服务对象直评三部分组成;业务考评以其职位职责和量化工作指标为基本依据,考核业务业绩;综合考评主要对农技人员能、勤、绩、廉进行评分;服务对象直评即由服务对象对农技人员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测评。

(四)强化奖惩措施。建立农技人员考核激励机制,对年度考核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考核结果作为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农技人员给予不得晋升、警告或降级聘用等惩处,连续二年考核不合格的,不予继续聘任。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我市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确保农技人员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中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并完善考评内容和程序,会同各镇(街、区)共同组织实施责任农技人员的考核工作,确保考核工作程序到位、评价科学,并做好考核档案的管理工作。

(二)实施农技推广日志制度。为了对责任农技推广人员的量化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正确评价有客观依据,我市将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农技推广日志制度,要求农技推广人员对农技推广工作进行详细记载。这样既有利于农技推广人员积累工作经验,也有利于对责任农技推广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回顾。责任农技推广考核小组将对农技推广日志进行必要的随机抽查。

(三)组织业务培训。责任农技推广制度的实施,要求广大农技人员适应新的形势,具备更加全面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政府部门要为农技人员创造更多的参加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每位首席农技推广专家每年派出学习培训一期,每年邀请省、市级农业专家到*市培训农技人员四期,各责任农技人员全年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2天。

第5篇:农技推广培训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1 做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方法

1.1 加快相关部门管理制度改革

着重建设服务型政府相关部门,对直属管理部门与所在地政府机构的关系进行规范,加强相关部门整合力度,探索并实行职能一体化的职能部门制度,健全相关管理协调制度。

1.2 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合理设置

针对基层农技推广的改革,要基于公益、区域、综合、层次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公益形式的农技推广部门。可选择在乡、镇内实行整合工作的基础之上进行综合的设置,采取上级农技推广机构向下级农技推广机构派驻农技人员的方式,跨区域设置站点,也可以因地制宜设计农技推广综合、行业站。同时根据推广对象的不同进行目标定位、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设置科学的基层机构,既要防止农技推广出现断链,又防止基层部门设置过多,体系臃肿、人浮于事。

1.3 对基层推广部门进行直属管理

积极寻找我国农技推广机构的科学管理方式,对承担农业病害和疫病测报、预防的专业部门和人员,根据各专业实际需要,实行以省或县为主的管理制度。县级以上的农、林、水利相关主管部门要按各自职能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系统的管理、指导力度。县级派驻到乡、镇或区域机构的人员以及相关经费由县级相关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从事区域性农技推广工作的部门,例如县以下的区域农技推广站,应作为上级农技推广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直属管理。

2 做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建议

2.1 积极开展农技推广与人员培训

农技推广系统直接面向小规模经营、分散度高的农民进行新技术推广工作,缺点是成本高,而且效果低。只有把技术推广和提高受众集中化程度切实结合起来,可有效降低农技推广的成本,从而提高推广的效率。通过提高农民集中化程度,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推广模式,使农民专业化机构成为连接农技推广的主体的桥梁,以降低推广的成本与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升高新技术的推广质量。

2.2 人事管理制度创新

改革人事制度,推行专业人员的聘用制度,以实现由固定用人转变为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着岗位管理变化,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方法,选择有真才实干的技术人员加入到推广队伍,同时将考核制度加以完善,将农技人员的工作量与农技推广的实际成绩为主要的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技人员的评价纳入考核内,改革分配体制,将农技人员的薪酬与岗位职能、工作成绩结合,做好对县级以下农技人员的薪酬待遇倾斜工作,切合实际做好农技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完善农技人员技术评定制度,进而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2.3 建立推广新方式

农民是新技术的创造者,农技推广系统的根本任务是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将推广融入教育培训工作之中,主要目标把农业培训方式的创新。将技术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推广的观念转为以人为本的农业推广观念。下乡和农民近距离进行针对性指导,或做出示范场,把农民受众群吸引过来,形成固定模式,同时由政府组织,利用各类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进行各类型、多形式的专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水平和对农科的认知、参与,通过上述两者的推广方式有机结合,从而有针对性地满足受众群对技术的需求。

2.4 建立多元化投资

要保证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有效的增加对农技推广经费的投资。同时,在明确我国成为农技推广投入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推进农技推广投入主体的多元化投资,充分调动社会上各方面的投资,以加大农技推广资金,包含鼓励民间、私人的投资用于农技推广。要完善农技推广经费的投资结构。目前,基层农技推广总投资有限,确定农技推广的关键投资方向与对象,改善农技推广经费的投资结构,科学合理地运用资金,使得农技推广取得良好效果。我国农技推广投资,不但要考虑到投资的技术对象,还需要考虑投资的组织对象,要首先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正常运转的基础活动经费。政府相关部门每年所增加的农技推广投入,应把重点放在以组织技术推广队伍去基层开展技术推广项目的经费上。使用推广项目经费方式,逐步让农技推广人员真正的把工作重心放到具体的项目上,到农业生产的前沿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第6篇:农技推广培训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分类改革,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为例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探讨,以期求得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嘉祥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普及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大力实施"万名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绿色证书"等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科技三下乡"等科教服务活动,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全县各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如梁宝寺、大张楼镇速生丰产林、木材加工,满硐、孟姑集、马村、嘉祥镇大蒜种植,纸坊镇种鸭繁育、优质林果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加工基地,构建了我县农业产业新格局。

2、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市场化体系初步建立。全县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9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合作经济组织248个。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瞄准市场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围绕加工促生产,拉长了产业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大张楼镇发展速生丰产林2.8万亩,带动木材加工企业20余家,旋皮机240余台,林业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纸坊镇宏祥牧业固定资产投资2027万元,年繁育肉鸭、肉鸡种苗260万只,带动农户3500户,农户增加收入7000万元。

3、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多数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70人;学历层次也大都在中专以上,其中大专以上的139人。广大农技人员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农情传达逐步畅通。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宽带等进村入户,部分乡镇、村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培训了信息员,健全了规章制度,通过网络农产品供求信息,最大限度的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嘉祥县农技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农民意识及其它客观原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就是认为种庄稼、种粮食是本分,结构调险大,不如种粮食稳;二是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别人种什么他就种什么,不敢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看到别人成功后才模仿采用;三是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对新东西敢于大胆尝试,但一失败就放弃,比如今年收获的农产品价格一降低,下一年农户就不种了,经不起市场条件下价格波动的冲击。四是小而全的自给心理,在自家地里种上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白菜等多种蔬菜,只是为自家生活方便,主导产品无规模,特色产品无优势。还有极少数村民不讲诚信,企业与村民签了订单,收获的农产品不卖给该企业,影响了农企合作关系,制约了自身发展。

2、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农业技术含量低。一是培训力量不足。我县县级农技培训机构主要有县职业中专和农业系统有关部门,乡级农技人员仅有部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而且农技人员浮在机关上的多,兴办基地、深入一线与老百姓面对面指导的少,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培训内容模式单一。农民培训通常采取举办培训班、赶科技大集、咨询解答、散发资料等形式,模式单一,农民不易接受,尤其是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人员年龄老化,这些人的商品观念、信息观念、政策观念、科技观念都比较差,技术接受能力低,对这些人讲技术难懂,发资料难看,教操作难会,先进适用的技术难以得到及时的推广和普及。有些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单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不能够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了部分农民只讲相信科学,而实际上不付诸于行动;还有的培训不结合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引进外地经验,解决不了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影响了群众学技术的积极性。三是培训设施落后。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设备还不普及,特别是村一级,农民没有长期的学习资料和固定的技术培训场所。全县714个行政村,文化大院仅有110处,极少数村建设了农村书屋,微机网络没有普及,部分村远程教育配备的微机放在村干部家中,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大范围开展声像教育很困难,科技培训教育跟不上农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培训不能适应农民需求,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很多新技术、新信息棚架在县、乡,不能落实进村到户,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低,农业生产中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农村能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偏少,很多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

3、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4、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多数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只会简单的农业适用技术指导,缺乏市场预测、行情分析及经营管理指导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展要求。

5、人均占有土地少且分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当前农村土地较少,人均不足一亩地,发展种植、养殖调地很困难,有的地方甚至每亩1000元租金还租不到地,想规模发展必须拿出专门人员负责协调土地。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普及,也限制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农广校、村文化大院等在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中主渠道作用,动员和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

二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覆盖面广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成立科教放映队,针对不同时令、不同农作物,有针对性的选择科教宣传片到村进行播放。

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四要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要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要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培训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定期送到济宁农校、山东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学习,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3、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每个村选拔5-8个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创新者作为科技示范户,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4、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继续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千名干部包户富民促调整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到村、到户、到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直接融合。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7篇:农技推广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 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找准改革的切入点

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关键在于科技兴农。当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型增长转向科技型增长,农业新技术逐步取代常规技术。只有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实践证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特别是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民,推广技术、指导生产,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行推广方式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推广,致使农技推广目标与农民需求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成果转化率低。因此,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的农业推广理念,实现四个转向,即由单一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转向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由单一的产中技术服务转向产前市场前景分析、产中田间技术指导、产后加强销售系列化服务,形成全程跟踪服务的新格局;由单一的政府和农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农技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农技服务转向放开农技服务领域,创新农技服务形式,实现农技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社会化;由单一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实行名优特等多种经营服务。

2 分离职能、创新体制,突出改革的关键点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建立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关键。

2.1 科学定位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剥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退出一般性推广服务和经营,集中优势力量履行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行使公益性职能的部分予以加强;经营性职能部分推向市场。公益主要承担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监测、预报、病虫害的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等。

2.2 畅通分流渠道。坚持“三个一批”的原则稳步推进,即保留一批农技推广的骨干力量;放活一批市场经营的能人;淘汰一批不具备农技服务条件的人员,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用政策的优惠、经济的实惠,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手段、友情的操作推动改革,多渠道安置人员,解决分流人员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安置等后顾之忧,畅通分流渠道,减轻改革的压力,不能因改革而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2.3 建立健全推广机制。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农技人员在农技推广中获得收益。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准入关,不能把农技服务机构作为消化改革富余人员的“口袋”。对现有农技人员的资质情况全面清理,不具备资质的一律分流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3 培育主体、创新模式,把握改革的着力点

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结合,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网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着力点。

发挥五大优势,培育五大主体,形成五种模式。即发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实行联合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新技术“孵化器”作用,形成“院校、院所+农户”的推广模式,使技术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信息优势,实行订单生产,形成“龙头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由龙头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组织农民按照企业要求生产标准专用农产品,实现企业与农民利益的双赢;发挥农资经销商的品种优势,加快新品种、新化肥、新农药的推广应用,形成“农资经销商+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把品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优势,鼓励其以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入股、带资入股、项目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连心、联责、联利双赢互利局面,形成“专业技术人员+农户”的推广模式,提高农业适用新技术普及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种养大户的辐射优势,大力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利用典型大户在群众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学科学、用技术,形成“种养大户+农户”的推广模式,把辐射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

4 构建载体、创新形式,筑牢改革的支撑点

改善农技推广条件,创新农技推广环境,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技术吸纳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支撑。

4.1 以学校职业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学校在农技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把农民培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民开展经常性地培训,使每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都能够掌握1-2项农业致富适用新技术。

4.2 以活动为载体。农业生产主管部门要坚持开展科技下乡、技术进家、科技集市等活动,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扩大农民培训面。继续办好各类农业技术刊物,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平台;高度重视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农民依靠科技增加收入。

4.3 以基地为载体。鼓励农业技术人员以承包、入股等多种形式在农村领办和创办示范基地,辐射周边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引领农业生产。政府要加大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从政策优惠、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场所,使先进技术、优良品种通过科技园的转化、示范和辐射加以推广,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有效载体。

4.4 以人力资源为载体。目前,农技推广队伍人才断层、知识老化问题突出。突破这一制约,一方面要加大现有农技人员的学习培训力度,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知识存量水平;另一方面要面向社会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热爱农技推广事业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农技推广队伍。

参考文献

[1]丁超.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J].科技与创新, 2011(05).

第8篇:农技推广培训范文

1.3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不够很多农民对新科技的使用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不够,其群体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新科技的应用一时间无法掌握,所以就没有兴趣进行试用。导致新品种和新技术无人问津。

1.4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办公条件相对较差农技推广人员,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否则对新技术和新品种连自己都无法搞清楚,就无从谈起推广。就目前来讲,我国的农技推广人员,专业人员少,精通业务的专业人员就更是微乎其微。农技推广人员的平均学历远远低于其它行业、而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也相对较少,这就造成了农技推广人员专业技术不强,又缺乏培训的机会,无从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导致对农技推广工作进展缓慢。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办公条件差,也是阻碍工作的有一个因素,很多农技推广站甚至连网络推广都无法进行。

2解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所存在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1加大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力度,努力改善办公条件健立健全以县、乡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网络体系,努力改善办公条件。加大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力度,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将服务的重点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延伸到生产前和后续服务。

2.2建设高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和专业人员的引进,大力提高农技推广人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更专业的队伍,树立更强的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考核评价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职业资格认定制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增强为“三农”服务意识和能力,使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3积极协调,加大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社会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公共财政是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主渠道,政府公共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力度,决定了农技推广的速度与区域,财政部门加大对丰收计划、示范基地、转化资金项目等的支持力度,就能够尽快使新技术转化成新成果,给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加快农技推广的步伐

2.4加强对农民示范户的培训与试点工作,引导农民积极引进新科技农民示范户是农民的风向标,农民更相信自己身边的人,更相信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结果。加强对农民示范户的培训与试点工作,是在给周围的农民树立起一个典范,一个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搞好了示范户的培训工作,才能使试点工作顺利进行,让农民尽快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这样就在无形中提升了新科技在农民心中的分量,引发农民对新科技的兴趣,从而引进新品种,使用新科技,推进农技推广工作的更深入进行。

3结束语

第9篇:农技推广培训范文

我国是农业大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干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如旱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等,但推广多年覆盖面仍然不够理想。可以说,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现象。

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

农技推广体制不顺.队伍不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乡镇站编制被挤占、挪用,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乡镇机构改革后,井入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行政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办公,上面又没有相对应的单位,业务工作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工作随意调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乡里的一些多而杂的工作.如部分乡镇在农事季节任意抽调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去抓征收税费、计划生育等工作,加之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落实,农业生产现状的低格局,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致使部分人员对本职业务工作丧失责任心,失去了进取心。由于农业服务体系经过改革后,农业服务中心的大部分职能都由乡镇管理,农业局只有职称评定的这唯一权利,不能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实在在的管理.多种业务活动相对受到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一些农技人员由于受“工作”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服务网络.不能很好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壮大自己的服务网络和经济实力,从而很好的服务干农业。

二是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三是基础设施不全。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部分地区农技推广设施设备严重滞后,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无法配备。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的设备,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三、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我们认为必须从农业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

首先,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教农业体系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一再次,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

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为此,农技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例如: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三级网络(区、镇、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函授及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颐之忱。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