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渗透性语言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322-01
幼儿园语言教育不仅需要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也要重视渗透的语言教育活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较为正式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环境,是幼儿比较系统地学习语言。而渗透的语言教育则是充分利用幼儿生活和学习经验,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为幼儿提供广泛、多样的语言学习机会,通过运用语言获得新的生活经验。
费厄斯坦的中介理论从社会构建理论出发,强调教师与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儿童主体地位,尊重儿童的个人需要,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儿童的支持等主要的核心原则,符合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原则,与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领域所倡导的三大教育观念:完整语言教育观、整合教育观和活动教育观的基本内涵一致,可以给幼儿园语言教育领域提供行之有效的教育思路。
中介理论认为,为了给学习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学习经验,中介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中介"。教师的中介作用是通过使用"工具",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和达到目标。工具有很多种,而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语言。在幼儿园语言教育过程中,语言既是目标,同时又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实物、图片等创设语言使用情景,促使儿童的语言学习。而在渗透的语言教育活动中,不论是其他领域的活动,还是幼儿的自由游戏,都是幼儿语言学习的鲜活"工具"。《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幼儿在其他领域活动中印证语言经验,能产生由衷的快乐,提高对语言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幼儿跟着歌曲的旋律自由创编歌词,体验语言与音乐结合的乐趣;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绘画作品,培养幼儿理解、感受和体验美的能力。多领域的渗透性学习能使幼儿在活生生的情景中对语言产生兴趣,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幼儿学会使用语言。教师除了在其他领域活动中渗透语言教育外,还可以利用自由游戏、日常生活等一日生活环节随机进行语言教育。例如可以根据小班幼儿的需要设置一个"说话角",在这一区域摆放舒服的小桌子、小椅子,方便幼儿边玩边说;还可以指导幼儿自己制作一些手工,做好后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渗透的语言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有效交流,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这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师幼及幼幼之间语言互动不足的缺憾。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
我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专家论述了儿童学习语言的三大特性:易行性、积累性和渗透性(赵寄石等,1993),其中渗透性是指语言学习是随时随地进行的,儿童不必为学习语言而付出额外的智力负担,在不知不觉中会获得大量的词汇和理解表达的经验,语言学习渗透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在儿童所获得的各类知识中。
1.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性、可能性
幼儿自身是具潜在创造力的,三至六岁的幼儿精神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往往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一种新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另外,据心理学研究测试,四至四岁半是发散能力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这个时期对发展幼儿能力和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抓紧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
2.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活动离不开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字形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不是别的,正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往往影响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之所以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念存在于词当中,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词作为它的工具、它的承担者。所以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的最合适的"物质外壳"。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能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在向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时,指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构想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表达生动,促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叶圣陶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思维是语言的基础"。由此可见,发展语言能力就是发展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3.幼儿语言教育现状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中,有不少好的经验,其中也不乏创造性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实际上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在故事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讲,幼儿听,然后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记忆情节。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小朋友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能背诵为止。有些本来是属于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续编故事、生活经验讲述等,也被束缚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里,因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总之,幼儿教师应该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遵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把渗透性语言教育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从而解放和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有效教学含义探明
有效教学在越来越受到教学界关注的今天,作为一种新兴的观点,目前还未达成一致的共识。简明看来,就笔者对国内外有效教学定义的总结,主要有:教师成功实现教学目的,即能使学生有学习的意愿,并在课堂后能够从事课堂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活动。笔者探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有效教学即:幼儿园教师在科学的幼儿语言发展观前提下,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师幼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感知理解教师所教、学会初期的语言交际传递、能互动交流并兼具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活动。
二、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缺乏针对性,难以凸显幼儿发展特点
目标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起着统帅、纲领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都由班级教师依照教学大纲统一进行施行,而教学大纲内容是有专门教科研人员及优秀教师组织编写,有针对性的依据特定区域平均水平统一制定的有效性高、可取性强的课程标准。但在部分幼儿园,有些教师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虽然对大纲内容进行积极内化,却没有针对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总体水平进行目标的适宜调整、二次设计,即未能形成生成性目标。从而导致教学内容有时过多过难,幼儿回答积极性不高,出现低效教学的现象。这种一味地盲目遵循大纲目标的做法,不是迁就幼儿语言的自然发展与成熟,降低了水平值,就是偏倚了幼儿言语的最近发展区,抬升了心理预期,且未针对幼儿整体水准进行二次设计的教学活动,确实难以凸显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及发展特点。
(二)内容远离生活,难以体现幼儿兴趣需要
教学要能适合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要有益于儿童发展口头的和书面的语言能力。[3]而在幼儿园实际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在选择内容时,只从故事篇幅、时长上做出考虑,而未能斟酌内容的文化背景、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幼儿现有生活经验和语言习得水平,这种不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致使儿童无法理解,耳听得多理解少,使得有效教学大打折扣。比如讲述类故事,没有考虑到内容的启蒙性与教育性是否符合儿童已有生活经验,是否满足儿童兴趣等等。只是经常从教师思维的角度出发来选取所谓趣味性故事,这样低效的教学效果对幼儿欣赏与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另外,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常以讲述童话故事书或观看幼儿影片来指导教学,教师自身讲述技巧性的缺乏,以及讲述过程中有效提问过少,导致幼儿经常只能用是或不是或者不知道的无效答案来回应。如果教师一味只是注重讲述技巧运用,而轻视幼儿语言要素的学习、完整句子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样将不利于幼儿言语建构过程及语言能力的获得。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教育内容把握不到位,幼儿兴趣需要把握不明确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组织形式集体化,难以反馈
幼儿实际情况首先,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注重强调灌输故事,单单采取叙述的方式教学,却没有在讲述过程中给予幼儿更多思考空间,让幼儿自主创新的构建故事情节。其次,语言教育活动形式主要是单向输出。幼儿的听话、阅读的印入性语言来自教师单方的授受,语言教学活动表现为教师主导刺激幼儿听故事,一对多的形式让幼儿缺乏交流回应。在集体活动时,幼儿常以群体形象与教师互动,教师精力、教学时长有限,只能在交流过程中对部分幼儿做过多沟通,而其他幼儿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教学整体效果有效性低。教师在指导评价即课堂提问时,没有给幼儿充裕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忽视了幼儿同伴之间的互动,对幼儿的言语输出发展不利。这种单向互动的教授形式不利于全体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言语技能的发展。
(四)评价结果局限化,难以昭示
幼儿全面特征幼儿园语言教育评价需要教师客观对待,要对教学整个__环节、幼儿实际发展状况做出科学衡量、判断。很多教师在评价语言教育活动时,针对活动内容本身进行评价过多,而对于活动结束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具体情况了解不清,没有依据客观的幼儿发展水平及语言上的最近发展区规律进行评价,造成主要从教师主体出发评判教学效果,渠道缺乏变通性,局限化。尤其在幼儿园大班显现的语言活动小学化问题屡见不鲜。基于大班语言活动课的关注点主要在幼儿拼音读写、识字能力培养上,导致评价教学活动时,有些教师只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是否达到,教学重难点是否完成,而未能全面的从幼儿兴趣、需要角度出发考虑幼儿语言发展三维目标是否达到,倾听、表述行为是否得到运用,早期阅读兴趣、技能是否得到培养。这种主要从教师主体中心化方面作出评价的方式,对幼儿口语表达,讲述、朗诵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发展不利。三、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实施有效教学的对策
(一)针对目标二次设计,彰显动态化维果茨基认为:幼儿按照教师预设大纲进行知识学习,而学前幼儿的学习则是按照教师的大纲变成自己的大纲的程度而定的??大纲实施的次序应符合幼儿的兴趣,符合他的与一般概念相联系的思维特点据此,教师首先要准确定位幼儿言语发展敏感期、言语最近发展区,辨别全班学情。在具体规划每课目标时,针对全班幼儿年龄阶段语言水平、接受能力,让教学目标的制订分层化。不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纵向结构设计时还应横向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使分层教学目标融于教学内容之中,有的放矢的因材施教方能使教育活动更加有效。其次,教师应该对既定教学目标进行二次设计,在动态生成中灵活调适。这要求教师在课前进行目标设计时有高度应变性与前瞻性。语言课堂教学活动是师幼共同参与、动态变化、互相影响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中幼儿的学习信息反馈情况进行预设目标动态化调整。如幼儿对超出目标预设的某一故事情节的人物感兴趣,可以依据幼儿兴趣需要设定特殊情景故事情节进行二次设计,适时地将预期高层次目标转化为理性的低层次目标,以满足幼儿探究的兴趣与欲望,激发其语言学习动机,发展语言交际能力。据此,可以使预设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创造性结合,从而高效推进幼儿园语言教学。
(二)设计内容贴近生活,达到儿童化
蒙台梭利认为语言教育要坚持兴趣性和多途径的原则。因此,教师在内容选择上更需要从儿童本位出发,选取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幼儿自身感兴趣并愿意表达交流的阅读故事书,比如贴近幼儿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的,对幼儿价值观有启发性、教育意义且趣味性较强的寓言童话故事、绘本读物。要避免让幼儿让接受那些难以达成共鸣的、充满疑问的,有着不同背景文化的国外童话故事。此外,教师有效的提问方式也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这需要教师通过启发性提问,激发幼儿的心理动力,刺激其语言表达的欲望,增加其语言运用的机会。另外,对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拓展,要求教师有敏锐捕捉教学切入点的能力。对幼儿兴趣点的启发式设计提问,不仅应着力于提高幼儿语言元素的存量,更应当促使他们能驾驭语言知识的流量、变量,从而达到增量。
(三)组织形式灵活多变,实行多样化
语言教育活动涉及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各层次各方面,因此教学形式也应该是贯穿于各科课程之中,形式多样的。班杜拉说过儿童的语言教育不是一个内部成长的过程,而是通过社会模式的呈现以及社会训练和时间而构成的。[8]幼儿园语言讲述教育活动包括故事、诗歌教学,在方法上,教师还可以将语言活动贯穿于语言游戏、早期阅读与谈话中去,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会让幼儿更有兴趣的表达讲述,更能提高其口头书面语言能力。首先,教师可为幼儿创造一定的语言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采用分小组交流、个别辅导、重复式集体讲读形式进行教学,[9]在师幼共同读书、讲故事交流过程中,幼儿能对教师示范性语言中语法结构和规则进行选择性模仿,拓展其学习经验同时,强化其倾听、表述能力,激活其阅读兴趣,培养其早期阅读习惯。其次,多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在增加亲子间互动的同时可令教学模式多样化。还可以举办一定的户外活动,让语言教育形式贯穿于随机教学游戏活动中,更有利于幼儿语言交流能力、社会化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另外,不同活动类型应采用与其相适应的活动方式。如讲述活动,就可为幼儿提供图片让他们以边看边讲的形式进行;如是表演活动,就应该采用角色扮演和表演法让幼儿亲身参与、大胆表达。这样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强化幼儿语言表达大有裨益,他们在感知、理解、体会这些语言材料时,也在观察学习其中人物的社会行为,对提高其集体社交技能、倾听能力也有一定效果。
(四)评价以儿童为本位,促进科学化
1.评价要区别对待
每个幼儿都是特殊的个体,她们有不同的智力、言语发展水平,思维特点和学习方式也各有差异。因而教师不能仅根据一堂课的表现以偏概全的去评判幼儿智能的优劣,应该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发展层次做出科学合理评价,从阅读活动、鲜活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幼儿,让他自主地产生对语言丰富的表达兴趣。
2.评价要正向化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也是如此,教师越是对胆小怯懦的幼儿报以赞扬,强化其成功的语言表达经验,他们会更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师的鼓励与肯定对幼儿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还能激起幼儿更多的语言学习热情,更能提升其交际、思维、学习的能力。
核心提示:近些年来,双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反复强调开展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幼儿园在引入双语教育时要谨慎。也有学者明确反对在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然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热并没有因学者的意见不同而降温,反而越来越热。面对现实,一些学者指出,仅仅讨论幼儿园能不能教幼儿学英语就像讨论幼儿园“能不能教幼儿学舞蹈”一样,已经没有太大实际意义,当务之急是要在理论层面阐明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内涵,运用科学的实证研究回答幼儿园可以在何种条件下开展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活动,并提供相应对策,以切实提高学前儿童双语教育质量。
今年1月14日~15日,中华女子学院召开了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国际研讨会,国内外专家在会上介绍了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研究成果,与会代表展开了热烈讨论。据此,本刊约请专家分别就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概念界定、学前儿童双语学习与心理发展、中国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现状、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特点等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我国刚刚起步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研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本刊更希望能借此引发更多有益的争鸣,为切实改进我国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实践提供更多理论指导。敬请关注。
【摘要】幼儿园双语教育是指运用两种语言组织幼儿活动的幼儿园教育模式,它与外语教育、第二语言教育有本质区别。幼儿习得外语具有一定的心理优势,这种优势在双语教育中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在满足了幼儿有学习外语的需要、幼儿园能配备合格的外语教师、课程设计和组织中能合理分配两种语言、有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教育目标等条件的基础上,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是可行的。
【关键词】幼儿园双语教育;外语习得;可能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3-0001-06
双语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双语教育已经存在5000多年,〔1〕但直到上个世纪中叶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目前,双语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争议颇多的一个问题。双语教育作为一种宏观的国家语言政策,曾经在解决民族冲突,“加强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促进各个种族群体和各个民族之间和平共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时至今日,双语教育已成为一种更加微观的课程编制策略,其目标是为日益全球化的社会培养掌握两种语言的人才。我国的幼儿园双语教育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本文拟从幼儿园双语教育概念、幼儿学习英语的可能性、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可行性等几个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入手,讨论我国方兴未艾的幼儿园双语教育热现象。
一、幼儿园双语教育概念界定
在西方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对“双语教育”概念的界定多种多样。例如,《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词典》将“双语教育”界定为“在学校里运用外语或第二语言教授知识性的学科”;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双语教育”指的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教学语言的教育系统,这两种语言未必要同时使用”;《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百科全书》的解释是,“双语教育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传授科学、数学等学科内容的情景”;〔3〕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双语教育用来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4〕
尽管这些定义对双语教育的表述各有侧重,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双语教育是相对于单语教育而言的。从宏观层面上讲,双语教育是国家的一项教育政策,最终目的是促进两个民族、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和相互尊重,实现两个民族和两种文化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学习两种语言只是国家教育政策的目的之一;从微观上看,双语教育是一种整体课程编制策略,而不是某一学科的教学策略,指的是在整体课程中存在两种教学语言,部分课程内容使用一种语言组织和实施,其他课程内容使用另一种语言组织和实施。双语教育课程通常包括用母语组织的活动和用外语组织的活动。仅仅使用一种语言组织活动,而“这种语言并不是儿童的母语”,或者“课程中设有其他语言的教学科目”等情景,均不属于双语教育,“使用同一语言的两种变体(如标准语与方言)的教育系统”通常也被排除在双语教育范畴之外。〔5〕那种认为双语教育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先用一种语言组织活动然后用另一种语言翻译一遍的观点,其实是对双语教育的误读。
幼儿园双语教育可以理解为以两种语言组织幼儿活动的幼儿园教育系统。具体到教育实践层面,幼儿园双语教育强调将母语和外语作为幼儿活动的交往媒介语言,教师要在不同场合或不同时间使用这两种语言,而不仅仅是教授两种语言。幼儿园双语教育强调创设真实的语言交往环境,要求教师在用外语组织的各类活动中优先培养幼儿的外语倾听和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围绕一定的话题或任务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而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活动。在使用两种语言组织的游戏、生活、散步、观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幼儿可以学习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
与幼儿园双语教育有关的另外两个概念是幼儿园外语教育和第二语言教育,它们也经常出现在一些讨论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文章之中。外语教育或第二语言教育是指以外语或第二语言作为教育内容的学科教学活动,目的是帮助幼儿感受和学习不同于母语的另外一种语言,学习与说该语言的人进行有效交流。一些国家还对外语教育和第二语言教育作了明确的区分。例如,在英国、加拿大等国的语言学研究中,外语教育特指在教育机构进行的引导儿童学习一种国外的并且不用于国内日常交际的语言的学科教学,第二语言教育则指在教育机构进行的引导儿童学习一种非本民族通用的但在国内特定场合可以作为交际媒介普遍使用的语言。但也有一些国家,如美国,对外语教育和第二语言教育一般不作区分。在这些国家,外语或第二语言教育既指引导儿童学习一种外国语言,也指帮助儿童学习国内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6〕由于外语教育和第二语言教育同属学科教学范畴,且教育目标和具体教学方法具有同一性,因此,这两个概念在本文中相互通用,泛指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另外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的学科教学体系。
严格地说,双语教育与外语教育分别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畴,存在本质的区别。
首先,在双语教育、外语教育中,外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双语教育中,外语和母语都是教师组织活动、与幼儿交往的语言工具,教师和幼儿关注的是有实用价值和真实内容的游戏、生活等活动本身,而不是外语;而在外语教育中,外语是教师组织幼儿学习的内容和对象,对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否使用外语进行交往没有提出特别要求。
其次,双语教育与外语教育追求的目标不同。在双语教育课程体系中,用外语组织的活动与用母语组织的活动相互关联,在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帮助幼儿获得与他们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外语能力;而外语教育则主要追求提高幼儿外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虽然也有可能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加重幼儿的学习负担,产生消极影响。
再次,幼儿学习外语的方式不同。在双语教育系统中,幼儿主要是在用外语组织的活动中运用外语而无意识地习得外语,在活动中幼儿关注的不是教师使用的语言而是语言所指的内容,幼儿的外语能力是伴随有意义的活动习得的;而在外语教育中,外语是教育活动的唯一重要内容,幼儿需要通过有意识地练习习得外语(余珍有,2002)。
单就让幼儿学习外语而言,通过两种语言组织幼儿活动的双语教育比仅仅在课程中开设外语课或者组织外语学习兴趣班更加有效。这是因为双语教育符合幼儿语言习得的规律,如果运用恰当,双语教育不仅不会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而且有可能在倾听、模仿、互动等活动环节中帮助幼儿自然习得外语。
二、幼儿学习英语的可能性
关于“幼儿园是否应该教幼儿学英语”的争论一直存在于幼儿园的实践探索和相关理论研究之中。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幼儿学习英语的可能性和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可行性两个方面。一些学者认为幼儿处在语言学习的最佳期或关键期,存在学习外语的优势,他们赞同幼儿学习英语。〔7-9〕另外一些学者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对语言学习关键期尚没有定论,而且国内幼儿学习英语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有人甚至明确提出,“在我国,让年幼儿童学外语既不科学亦不经济”。〔10,11〕也有人针对我国现有的幼儿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学习英语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幼儿的学习负担,还会造成英文字母与汉语拼音的混淆,不利于小学阶段汉语拼音的学习。〔12〕
在众多争论中,有关幼儿期是否存在外语学习优势的争论最为激烈,争论双方均以国际上有关语言学习关键期或敏感期的研究成果作为主要论据。赞同者的依据主要来源于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假设。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假设最初是由Lenneberg(1967)提出的,其基本内容包括: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可塑性和语言学习的潜能将逐渐丧失;青春期前是左脑语言功能定位的完成时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期,青春期前的儿童“能够从少量的语言接触中自动或不自觉地获得”外语能力;起始学习年龄越小,外语学习的效果越好。〔13〕有关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研究和听力损伤研究的临床资料为此提供了证据,一些实证研究也支持Lenneberg的观点。Asher等人(1969)以71个在美国生活了5年以上的7~19岁古巴移民为被试,进行语音测验研究。结果表明,和7岁以后移民美国的儿童相比,6岁以前移民美国的儿童在语音、语调方面更加接近当地儿童的发音。〔14〕Johnson和Newport(1991)分别对成年后和4~16岁间到美国生活的两组中国人进行比较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开始学外语的年龄越小,越能习得外语,受母语语法的影响越小;如果成年后才开始学外语,此时受母语语法影响较大,较难习得外语语法规则。〔15〕
反对者则较多引用了国外反对语言学习关键期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认为,成人可以和儿童一样学好外语,甚至学得更好。Snow等人(1978)对初到荷兰以外语为母语的人和已经在荷兰生活了18个月的人学习荷兰语的效果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并对初学者的发音、词汇、语法等进行测验,还以当地本土荷兰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2~15岁儿童和成人被试在学习荷兰语最初几个月的进步最大;一年后,8~10岁和12~15岁儿童在各项测验中表现最好,而3~5岁儿童成绩最差,而且差异明显。〔16〕Krashen等人(1987)对年龄与学习外语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年龄越小学习外语效果越好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们的研究还进一步证实,当接触外语的时间和数量保持一致时,在学习初期,成人的外语能力发展比儿童快;大年龄儿童比小年龄儿童学习外语的速度快。但他们还认为,在自然情境中习得外语时,和成年后才开始学习外语相比,从儿童期就开始学习外语的被试最终获得的外语能力更强。〔17〕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假设是否成立,仅仅以语言学习关键期作为赞成或反对幼儿学习外语的理由是不充分的,这是因为关键期并不是影响幼儿学习外语的唯一因素,幼儿的母语水平、语言输入特征、教学方式等因素同样会对外语学习的最终成绩产生影响。〔18〕Snow(2000)认为,决定外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是年龄,而是“最佳配套条件”,其中包括正确的语言学习及使用观念、适合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丰富的语言输入及互动机会、正面的回馈及鼓励等。〔19〕在这些影响因素(或配套条件)中,语言输入及互动机会的质和量起着核心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幼儿拥有学习外语的优势,特别是习得外语的天然优势,幼儿学习外语的“最佳配套条件”相对容易满足。例如,幼儿思维发展的直观性和对新经验的开放性使幼儿在学习外语时较少受到已有习惯和先前经验的影响;〔20〕幼儿在使用外语与人交往时自我控制可能更少,说话机会可能更多,他们还可能得到更多的反馈信息,也很少因出错而烦恼,教师或家长也会积极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使用外语进行交往。〔21〕
当然,过了幼儿期甚至青春期,只要能满足“最佳配套条件”,成功掌握外语也是可能的。Bongaerts等人(1997)对部分青春期后开始学习并成功掌握英语的荷兰人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这些荷兰人学习英语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有很强的学习动机,曾经或一直大量真实地接触和使用英语并能得到他人的积极回应等。如果像目前一些幼儿园进行的外语教育那样,幼儿每周接触外语的时间只有几节课,这种早期引入外语教育的方法“是不会产生更好效果的”。〔22〕只要不超过青春期,“最好晚一点开展外语教学”,因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下,“晚一点学习的学生很快就能赶上早学的学生”,〔23〕这一观点也被一些实证研究证实。
三、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可行性
目前对幼儿园双语教育是否可行大致存在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幼儿具有一些学习外语的优势,有条件的幼儿园或家庭教幼儿学英语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在目前国内缺乏合格教师和合适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大张旗鼓地在幼儿园教幼儿学英语是不合适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幼儿园无法满足自然学习英语的条件,幼儿没有自然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和生活的需要,也没有可供幼儿吸收原汁原味英语的环境,因此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不具备可行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面对幼儿英语学习热,“不能简单地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更不容置身事外”,而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研究,〔24〕应当像探讨“是否可以教幼儿学舞蹈”一样,研究“如何因势利导,回归幼儿教育及语言学习的本质,探讨适龄适性的教学模式和实施原则”,〔25〕研究“如何为中国文化环境中的幼儿英语学习定位,如何指导幼儿积极有效地学习英语,如何让幼儿的英语学习不影响并对母语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周兢,2004)。
从目前已有的少量研究成果看,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需要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第一,外语已经成为幼儿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前提。当幼儿能够经常接触说外语的人,能够在图书、玩具、服装、电视节目以及生活场景中经常看到或听到外语时,幼儿便会产生学习外语的潜在动机和欲望,学习和了解外语就会成为幼儿生活、游戏和学习的一种自然要求。如果缺乏足够的环境支持,幼儿很难真正产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双语教育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幼儿园必须配备合格的外语教师,这是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关键。外语教师必须是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外语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和其他活动,能够合理满足幼儿的需要。这是对外语教师在幼教专业素质方面的要求。同时,外语教师的外语发音必须准确、熟练、流利,而且符合外语国家的文化特点。除了需要掌握比较牢固的外语知识外,幼儿园外语教师还要能比较自然、流利地使用外语组织幼儿的各类活动,使用的外语应当具有生活化、儿童化等特点,而不是生硬的课本式外语。教师还要能够熟练使用非言语手段,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外语。这是对外语教师在外语运用能力方面的要求。
在配备了基本条件之后,幼儿园要开展双语教育,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双语环境。双语教育的核心是用两种语言分别为幼儿创设两种自然或模拟的语言环境,因此,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除了需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然的母语交往环境外,还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幼儿创设一个外语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自己要尽量使用外语,鼓励但不强求幼儿使用外语进行交往。
其次,幼儿园双语教育课程包括用母语组织的活动和用外语组织的活动,这两类活动应当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如何在整体课程中分配两种语言是设计和组织双语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幼儿园双语教育有三种典型的分配语言方式,即以教师、活动时间、课程领域或学科分配两种语言。在以教师作为参照物分配两种语言的双语教育系统中,一位教师在带班时间内一直使用母语,无论是在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还是正式学习活动时,他使用的语言始终保持不变。另一位教师则在带班时间内始终使用外语。在以活动时间为参照分配两种语言的双语教育系统中,每周的某几天,所有教师在全日活动中均使用母语,另外几天则全部使用外语。在以课程领域或学科为参照分配两种语言的双语教育系统中,教师在某些领域的教学活动和部分日常生活环节中使用母语,在其他领域活动及生活环节中使用外语。〔26〕但在实际教育活动中,采用某一典型形式分配两种语言的双语教育系统很少,幼儿园通常是每个班有一位教师在一日活动的部分时间内全部使用外语组织活动,而在其他时间以及另外一位教师在所有时间内都使用母语。这样既能保证幼儿每天接触外语的时间达到一定的量,又能为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留有余地,因为并不是所有活动内容都适合用外语进行组织。
对幼儿而言,以外语歌曲、儿歌、故事等为材料组织的音乐游戏、表演游戏和体育游戏等比较适合用外语进行组织,因为这几类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而且相关的外语材料容易与游戏规则融为一体,既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也可以实现幼儿外语学习的目的(余珍有,2000)。
再次,外语学习是幼儿园双语教育追求和伴随实现的一个目标,用外语组织的活动除了能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之外,还应该能实现外语学习的目标。这些目标主要不是表现为幼儿对语言形式(如单词、句型等)的掌握,而是表现为获得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对外语的敏感性和与外语文化有关的经验等。用外语组织的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外语、外语学习和外语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对外语发音、语言结构的敏感性(如对外语发音特点、语句构成特点、念诵节奏、歌曲韵律等产生敏感),帮助幼儿了解外国儿童生活、游戏等方面的经验,理解和学习与生活、学习有关的外语单词和歌曲等。这些目标虽然是教师有意追求的,但对幼儿来说却是在无意之中自然获得的。
如果幼儿有学习外语的需要,幼儿园配备了合格的外语教师,在课程设计和组织时考虑到合理分配两种语言,并能提出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双语教育目标,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是可行的。
双语教育以两种语言作为课程实施的手段,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是幼儿学习外语的一种重要策略。但是幼儿园双语教育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如何开展双语教育,双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可能产生何种长期影响等问题尚未得到实证研究的验证。因此,在合格的外语教师和足够自然的外语交往环境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贸然大面积开展双语教育显然不合适,有时还可能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必须谨慎行事。
参考文献:
〔1〕MACKEY W F. The import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models〔M〕//ALATIS J.(eds.)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table: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78.
〔2〕〔4〕〔5〕〔20〕〔22〕MACKEY M P, SINGUAN M. 双语教育概论〔M〕. 严正,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5,45,101,102.
〔3〕〔6〕王斌华. 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3-4,6.
〔7〕王敏勤. 婴幼儿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的设想〔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8〕〔24〕赵寄石. 谈谈幼儿园的“英语热”〔J〕.幼儿教育,1994,(4).
〔9〕陈琳. 小学开设英语课会加重学生负担吗〔N〕.光明日报, 2000-02-09.
〔10〕桂诗春.“外语要从小学起”质疑〔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11〕刘晓东. 幼儿学外语过热是误区〔J〕. 教育研究,2000,(12).
〔12〕邹敏. 幼儿园英语教育热的冷思考〔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4).
〔13〕LENNEBERG 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M〕. New York: Wiley & Sons,1967:176.
〔14〕ASHER J J, GARCíA R.The optimal age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69,53.
〔15〕JOHNSON J S,NEWPORT E L. Critical period effects on universal properties of language: The status of subjacency in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J〕. Cognition,1991,39(3): 215-258.
〔16〕SNOW C F,HOEFNAGEL-HOHLE.The critical 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Evidence fro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Child Development, 1978, 49.
〔17〕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M〕. NewYor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7:43.
〔18〕BIRDSONG D.(e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99.
〔19〕吴信凤, 张鉴如. 英语学习年龄的迷思:从语言学习关键期谈台湾学前幼儿的英语教育〔J〕.人本教育札记,2002,158:36-39.
〔21〕MCLAUGHLIND.(eds.)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in childhood〔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984:215-225.
〔23〕LIGHTBOWN P M, SPANDA N.How language are learned〔M〕.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68.
【关键词】儿歌;促进;幼儿语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要求”第4条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众所周知,成人和语言是幼儿自然模仿的样板,然而,幼儿文学作品中的成熟的语言、艺术的语言,更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典范,同时,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同于平时交流中的口头语言,这是幼儿接触书面语言的最初载体,有助于提高幼儿口语表达力以及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
幼儿文学作品包括幼儿童话、幼儿生活故事、幼儿诗歌以及幼儿散文等。这些文学作品,具有教育、认知、审美、娱乐等各方面的作用,其中儿歌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语句简短、结构单纯、内容生动、想象丰富,有优美的节奏,是适合儿童歌唱吟诵的韵体作品。
一、魅力表现
1、内容丰富多彩。
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是以某方面的知识为题材。有介绍周围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形象、习性和功用的,如最为幼儿所熟悉的“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又吃萝卜又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有趣的情节、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反映出来的,易于幼儿接受和引起学习的兴趣,对发展儿童的思维、想象和语言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语言简练、形象。
儿歌简短明快,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学前儿童的喜爱。 因此儿歌常常会把深刻的教育意义寓于短短的诗句中,使幼儿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 让幼儿懂得掌握一些活动常规,行为习惯,道德行为的标准。培养幼儿的首选情操,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使儿歌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更加丰满。如“弯弯月,弯弯刀,弯弯河边去割青草,青蛙见了‘咯咯’笑,眨眨眼,弓弓腰,放开喉咙‘呱呱’叫……”
3、形式多种多样。
儿歌的种类、样式极为丰富,除了平常所见的儿歌外,还有好几殊形式的儿歌:
(1)《摇篮曲》,这类儿歌一般是妈妈哄小宝宝睡觉时哼唱的,以母亲的口吻,讲述对孩子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都词句简短,内容单纯,节奏舒缓,是最朴素的,也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儿歌。
(2)《游戏歌》,这类儿歌都是配合游戏的内容或动作而编写的,为了增强游戏兴趣和愉快情绪。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边唱边做 ,且歌且舞,使游戏更富有节奏感,使游戏内容更丰富,加深游戏的教育作用。
(3)《数数歌》,这类儿歌是专门为培养数目观念而创作的。它把数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儿童在饶有兴趣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掌握一些数的概念,是适合儿童认识水平、最早的算术教材。
(4)《问答歌》,这类儿歌以问答形式表达作品内容,常常使用排比、顶针、反复、对偶的修辞手法,把事物的特征和差异表现出来,有利于儿童分析、比较能力的发展。 另外还有采用修辞格“顶针”手法结构全歌,把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并无逻辑联系的词语、各种草木虫鱼名称通过随韵接合的形式联缀在一起的《连锁调》、由读音相近而又容易混淆的字所组成的主要培养儿童说话敏捷、发音准确的《绕口令》以及诙谐幽默的《颠倒歌》和《字头歌》等……。
儿歌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幼儿的感情非常丰富,他们最容易受到感染。由于它的这些特点而深受小朋友的喜欢,一个学期下来,幼儿可能记不住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对于教过的儿歌,则十有八九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如何更好地开展儿歌教学,全面发展幼儿语言水平,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二、教学思路
1、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目标。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是遵循我国宪法和教育基本法的精神,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而制定的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的单行法规文件,指导着我国的幼教发展方向,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认真地学习《纲要》,领会《纲要》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
2、设计活动方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幼儿教师是幼儿语言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中介,教师引导着作为活动主体的幼儿积极地与作为活动对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发生相互的作用,使幼儿获得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师的中介力量,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它作为一种影响力,其影响性质和方式决定着幼儿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活动的质量。
在儿歌教学活动设计中,由于儿歌本身的特点,在应侧重于对幼儿语音、语感的训练。另外一些短小儿歌的教学活动,在基本完成活动目标以及幼儿又积累了新的经验的基础上,使活动相应延伸,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参与活动过程,体现幼儿主体地位。
《纲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必须通过自身主动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否则,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活动的设计只是一份完整的静态计划,有了幼儿的参与,才形成一系列动态发展的过程。儿歌教学有较强的参与性和游戏性,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接指导”、“间接指导”及“环境条件的利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活动,摆脱“少数幼儿做表演,多数幼儿当观众”的教学现象,使全体幼儿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高。
4、 渗透各科教学,促进语言全面发展。
《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各科教育活动,要注意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将有助于幼儿获得广泛的,丰富的经验,以及巩固知识内容。
【关键词】幼儿 语言环境 发展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49-02
一、传统幼儿园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语言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系统之一,是幼儿园教育课程中的首要课程,各幼儿园的课程安排、教材选择、师资配备以及教研活动,全都体现出语言教育这一系统的重要性。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的语言教学,而很少关心集体教学后的延伸教育和活动中的渗透教育;在指导幼儿学习语言时注重幼儿语言技能的获得和词汇的掌握,忽视幼儿学习语言的内在动力――兴趣爱好等等。通过学者研究观察分析认为传统的幼儿园语言教育存在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首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更注重幼儿学习语言的能力和结果,但是教师不断地要求幼儿在回答问题时要讲完整或运用某种特定的句式,对孩子们来说不好领会整话的概念。老师用大人的思维纠正儿童的表达成了教学矛盾,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孩子的回答得不到肯定,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兴趣。
其次、语言教育环境类型单调枯燥、没有充分利用周围的空间和资源环境。幼儿语言获得时间集中在一周不多次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语言教育目标、要求,包括教师的指导没有深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去,存在应试任务教育,缺乏与各领域的整合。
第三、幼儿自由交往的机会和空间较少。老师们喜欢把孩子组织得尽然有序,使得每一位孩子都在老师的控制之内,这样孩子们便失去了很多自由交往和表达的机会。其实幼儿语言的发展需要真实与自然轻松的语言环境,需要不断的运用和交往的机会,还有鼓励。
综上问题所述,问题就是缺乏良好的幼儿语言环境,因此无法更好地促进幼儿言语的发展。
二、创设无局限的语言环境对促进幼儿言语发展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的现象和表达符号,是人们的语言实践,是人们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可见语言对人在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语言发展是幼儿期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任务,幼儿期又是语言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想法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达到发展的目的。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观点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幼儿的语言也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需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无局限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并引导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享受正确沟通带来的乐趣,达到发展的目的。
三、如何创设良好的环境
(一)创设良好语言环境的条件。
创设良好语言环境的条件,主要包括软条件和硬条件。
1、软条件又称人文条件,主要是幼儿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
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中,教师自身的语言行为给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起着示范者、提供者与互动者的作用,所以教师的语言行为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积极的倾听
教师应该在任何时候都注意幼儿说话,对幼儿与教师来说都很重要。不但可借以了解幼儿的想法,而且可以让幼儿有被接纳,被尊重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认真地做出回应,让幼儿知道老师正专心地听他说话。
(2)良好的示范
不论是在日常活动或者讲述知识时,教师都应该注意语句简明、扼要、语气沉稳、柔和、速度平稳。给幼儿起到一种良好的示范作用。
2、硬条件又称物质条件,主要是为幼儿语言学习作充分的物质与技术准备。
由于兴趣与吸引力是提高幼儿言语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物质与技术条件越丰富多样,教师对这些条件的运用越恰当,幼儿语言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
(1)、充分利用师资设备。
一直以来,语言教育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有一套完整的图片和磁带供教师上课时使用,其中不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至今仍是好教材。在体验感受文学作品或其它题材时,可采用看录相、播幻灯的、投影片的形式,其直观性和鲜艳色彩能深深吸引幼儿。
(2)、利用相同相似语言结构的图片、图书。
教师在提供各类材料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不能只摆放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而要根据作品结构创编或选取其它内容作品,供幼儿练习,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语法、句式、词汇、语音等各种练习的需要。
(二)创设良好语言环境的方式途径
创设自由轻松的语言环境,开发幼儿的言语潜能。
自由轻松的环境是一种充满安全感,温馨、愉快、可以自主活动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才没有压力,没有自卑,心情舒畅,有话敢说、想说、爱说。
1、接受孩子的言语,理解孩子的方式。
在与幼儿的沟通中,教师的语言要体现热爱幼儿、尊重幼儿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求异和探索,理解幼儿的失败错误,并帮助幼儿积极主动地战胜困难,从而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并让幼儿有安全感.。
2、允许孩子出错。
被破坏的现象时常出现在幼儿园里:在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的时候,教师以“教育”为目的,打断孩子的话,要求孩子说的“完整”、“发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等等,实际效果往往是孩子的交往愿望在这样的“打断”过程中受到了挫折,适得其反,具有破坏性。没有交往愿望就没有交流行为的产生,也就谈不上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因此,我们应当允许孩子暂时说得不对、不完整,要相信幼儿会在交往过程中说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完整。无论孩子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鼓励儿童下次争取表现的更好。在这样温暖、安全、轻松的环境中,幼儿才有舒适的空间,放松的心理去实现沟通交流的目的,促进言语表达的发展。
3、耐心倾听,满足孩子言语交往的需要。
在孩子言语中耐心倾听他们的说话,耐心等待他们把话说完,耐心关注进步慢的孩子的成长等等,都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热忱。
(三)、创造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
1.创造初出茅庐的社会教育环境
对于刚尝试走出家门的孩子来说,社会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接触最多的就是幼儿园,所以幼儿园就应利用多种形式,让幼儿学会交往,学会表达,提高其交往的能力,促进自身发展。
(1).开展分享活动,授予幼儿与师生交流的方法
进入幼儿园后,幼儿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通过活动,教师可以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给予帮助,引导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交往过程,和谁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为什么?等等,让幼儿交流各自的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2).举办节日活动,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开展各类节日活动都是为幼儿创设了愉快的交往机会,建设交流的桥梁,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的活动。
2.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为孩子做榜样
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例如:在路上巧遇小朋友的伙伴应引导孩子主动打招呼,并邀请来家里做客等。创造温馨的氛围留给孩子们单独的沟通平台,等小客人要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际上是给孩子作出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2).放手让孩子有更多交往的机会
带孩子或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在自家玩,到户外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在游戏中给孩子提出要求,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一起玩的乐趣的同时给自己成长的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教学
“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这句话让我想到去年我所做的一个课题《情景讲述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的确,语言常常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景被理解的。
1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意义
1.1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三岁后的幼儿各部器官发育渐渐成熟,语言能力的发展很快。这时期的幼儿有进行交流表达的愿望。我们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幼儿作出良好的示范,如发音标准清晰。若在该时期幼儿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以后纠正是很困难的。
在对幼儿进行词汇和语法的教育时也应如此。正常情况下,幼儿在三岁左右可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量,发展到五六岁即可掌握3000~6000个左右的词汇量。同时幼儿也从最初掌握简单语法形式,发展到掌握多种句式。
1.2 良好的口语表达是学好书而语言的基础,在幼儿园教育时期,教师就应时常教导孩子用自己的话把意思尽量完整地表达出来,培养孩子“想好再说、有逻辑的说”的表达习惯。只有幼儿园学到了良好的口语,才能为小学后更深入地学习书而语言做准备。
1.3 幼儿园语言教育能促进幼儿的全而科学发展,幼儿通过语言教育,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掌握了学习知识的工具—语言,为实现德、智、体、美的全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运用直观的图片
选择图片时多选用一些有情节,有利于发展孩子思维的图片,如《分苹果》、《猫医生过河》、《明亮的玻璃窗》、《捉迷藏》等等。其次,活动过程中以设问来开展。可先让孩子对画面有感性认识,问一些比较直观性的问题:如“是什么?”、“有什么?”、“有谁?”、“在做什么?”、 “是什么表情?”“是什么样的?”等。接着,通过判断性问题,如“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是什么关系?”、“什么不一样?”、“什么一样?”等,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运用推想性问题,如“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等,对画面外在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进行推想。与此同时,还可结合“为什么?”、“是什么原因?”、“怎么知道的?”等分析性问题使讲述由表及里,由里到外地深入开展,进一步理解图片内涵,从而达到孩子的讲述有头有尾,有情节有过程,孩子说话也逐渐做到了言之有序。
3 提问的艺术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否得当,不仅决定一堂课的成败与否,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幼儿智力的发展。因此,我要求幼师生向幼儿提问时,回避“是不是”、“怎么样”等一般概念化的套路。提问选取新颖奇特的角度,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疑难点作为突破口,要有整体观念,注意各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内在联系。
提问要有一定深度,不能过浅提问要抓住关键要点,内容要具体实在;提问力求问得活、有启发性,能让幼儿打开思路。在教学中,我常把刊物上典型的例子和老教师的优秀课例向学生介绍,因此,她们在实习时,都比较注意提问的艺术性。如看图讲述,讲到“树林里突然来了一只凶猛的老虎”时,怎样提问?如果这样问:老虎的嘴巴怎样?老虎的牙齿怎样?老虎的眼睛怎样?……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是一个,一问一答把孩子的思维框住了。而我们的实习生是这样问的:你们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它是只凶猛的老虎的?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片和思考后,便能从凶恶的眼睛、大大的嘴巴、尖尖的牙齿以及锋利的爪子等各个不同方面来描述老虎的凶猛。由于提问激起了幼儿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4 通过故事与童话,让幼儿在复述、想像与感悟中获得优秀文学语言的陶冶
培养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并“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教师要精心为幼儿选择经典、优秀的幼儿文学名著,并首先把自己作为一个读者,用超功利主义的眼光审视作品,用真诚的心灵感悟作品。自己首先要被作品中所蕴涵的爱和生命的永恒所感动,被作品优美的语言与巧妙的结构所陶醉,被作品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被作品奇妙的想像所震撼。当教师自己从作品中体验到了难于言表的美和享受,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才有了真正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以质朴而充满感情的讲述打动幼儿,激发起他们喜爱、乐学的动机后,通过让幼儿复述,根据与故事情节相关的简单标志进行想像并创编、表演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理清故事与童话中的人物、情节,并学习在想像中丰富情节,逐步学会体验故事中人物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创编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故事与童话。注重理论讲解和形象示范的结合、口语表述和态势训练的结合、教师还要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与童话所蕴涵的人文、伦理等诸方面的意义,支持他们个性化地感悟其寓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教学法的兴趣,培养了自身语言教学的实际能力和基本素养,从而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奠定了基础。
幼儿阶段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孩子语言发展的水平影响其以后的发展。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幼儿语言的正确发音,用词,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全方位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何丽平. 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进行全面语言教育的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05.
TPR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简称,也被叫做全身反应教学法。TPR教学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阿士尔(Dr. James J. Asher)提出,其理论建立在生理学(大脑左右半脑有不同的分工 )、心理学(记忆痕迹)和教育学(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基础之上,整合幼儿的听觉、视觉和感官,创造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幼儿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自然的习得语言能力,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
James Asher认为,右脑是缄默的,非语言性的,但是它可以通过指令做出适应动作来表达自己。通过让语言进入右半脑引起行为变化,学生很快就可以理解语言代码,当学生能够理解目标语的基本结构及其表示的含义时,他就作好了说的准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目标语发出指令,先自己做,等学生能理解后,让学生完成动作,然后边说边做。开始,教师通过说跟我做游戏,让学生一起做动作,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指令与被期望的动作之间的关系,并准确作出相应的动作。然后,学生两人一组,先由一名学生模仿教师指令,另一名学生根据他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之后,两人调换角色,继续做练习。起初,指令较简单,往往是单一动作,然后,很快发出几个连续的动作指令,这时调动初学者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二、TPR教学法的意义
TPR教学法注重的是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因为学生在一个比较放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效果最佳,而紧张、急躁的情绪对于学习英语来说是不利的。教师应该尽量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多听英语。同时,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每个学生从本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自己学习英语的真正原因和切实动机。进而,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尽快掌握英语的主观能动性。TPR教学法的优势是强调身体的互动性、教学的生动性,以便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在游戏中学习英语、英语生活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首先,它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实验体验中学习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用英语交流,不在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让学生在一个不用害怕挫败的环境中学习。其次,它能够提供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循环反复的练习中学会英语。再次,协调学生的左、右脑,有助于学生的左脑发展以及语言学习的成效。学生通过听觉来吸收信息,是由左脑来完成的,而将这些信息用肢体动作表达出来是通过右脑来完成的。最后,主张以句子为教学单位,整句学、整句用,重视语言内容和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双语教育的概念
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育”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而它所提出“双语教学”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1.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侵入型双语教学。2.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3.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我国学界对于双语教育也有不同的界定,有的学者把它划分为广义的双语教育和狭义的双语教育。广义的双语教育指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就我国目前所实施的双语教育来看,基本符合狭义的双语教育的界定。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英语(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学生的外语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掌握汉语和英语两门语言,成为汉/英双语人才。
四、学前双语师资培训的路径
双语教学要求教师用两种语言来讲授学科内容,同样的内容用英语来教的难度远远大于母语教学,因此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较高。所以,学前双语教师既要精通幼儿教育各领域的知识,又要能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使用。然而,目前的大中专院校还没有开设学前教育英语专业,还没有学生能胜任双语教学工作。因此,立足于学前双语师资的要求,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加强园本培训、重视教学反思,促进幼儿园在职双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特点是:熟悉幼儿教育教学规律,熟练掌握幼儿教学方法和技巧。但他们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英语基础不好,英语口语表达欠流利,语音语调不够正确规范,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欠缺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双语能力的培训:
(1)规范的语音基础训练。语音是语言的最小单位,一个人英语发音不准,就缺乏听音和辨音的能力,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同样也会影响自己口语的发展,自己说的话别人也听不懂,最终无法用英语和别人交流。除了要读对单词外,语音知识还包括重音、节奏、连读,失去爆破、清辅音浊化、意群停顿及语调。
(2)口语能力训练。英语口语的标准是流利和准确。口语用词要规范地道,语句合乎语法修辞和逻辑性。
(3)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之一。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某种外语的文化,就无法准确地运用这种语言。东西方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在思想、信仰、习俗、社会制度、道德标准、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在语言中反映了出来。
(4)教学组织语言的训练。学前双语师资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幼儿园一日生活用语(如入园/离园、早餐、早操、如厕、午餐、午睡、点心时间、吃药及看病)、教学各环节用语(如开始、介绍、检测、呈现、练习、表扬、布置作业、结束)、户外活动及游戏用语(如准备、记分、唱歌)、各领域活动用语(如音乐、美术、舞蹈、体育、游戏、计算)、课堂组织训练用语、课堂技能训练用语、交往用语、评价用语等。
(5)英语语言教育和其他科目的整合训练。学前双语教育是通过用英语教授其他科目来达到提高幼儿英语水平的目的。这就涉及到英语语言教育和其他科目的整合问题。幼儿教师要树立教育的整体观,站在幼儿园课程的整体角度上,根据课程的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统筹安排双语教育活动,使之融入到幼儿园整体课程中,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最终要体现在内容、形式以及方法的整合上。其中内容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形式,要使语言领域的不同内容与其他领域的内容之间产生联系,双语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必不可少。
2.培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教育知识及幼儿教育教学能力。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特点是:英语基础较好,口语流利,语音语调正确规范;但他们从事幼教双语工作也有明显的不足,即:不熟悉幼儿教育教学规律,不懂幼儿教学方法和技巧。针对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双语能力的培训:
(1)专门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以及优秀的幼儿教师,对专科以上的英语人才进行岗前培训,着重就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力求简明、实用。如:美术以简笔画为主;音乐以儿童英文歌曲为主;舞蹈以儿童健身操为主;基本知识以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实际应用为主。
(2)组织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和研讨,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运用的创新设计和实验,要求双基训练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培训活动放在课堂上,采取教学、演示、演练等相结合,授课教师与培训学员教学互动的授课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学员感知和领悟所学知识,往往事半功倍。英语方面的培训知识包括:英语课堂管理、教材知识点教授、英语活动组织、英语手工课教学、教具制作等技巧。
(3)英语教学与其他教学相融合。指导学员上岗之后,如何多向其他教师,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学习,观摩,如何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这是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又一捷径。
3.加强园本培训,促进幼儿园在职双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定是在教育实践中完成的,双语教师也不例外。为保证幼儿园双语教育的质量,幼儿园双语师资培训研究的着力点应定位于在职双语教师的培训上。
(1)引导幼儿教师树立科学的学前双语教育观念。我国幼教专家周兢老师认为:学前阶段是母语的口头学习关键期。而人的第二语言学习并不像第一语言学习那样具有特别的发展关键期,但第二语言学习会给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承认英语对儿童语言发展和其他方面发展的价值,但不能盲目夸大英语学习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目前并没有“均衡”的双语学习或者双语教育环境,为中国儿童的充分发展着想,学前阶段儿童的母语――汉语普通话的学习,应当毫无疑问地放在语言教育的第一位。因此,学前儿童的英语教育目标应当是:第一,培养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积极性。第二,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英语语音感,增长他们的语言敏感性。第三,引导幼儿透过英语感悟不同文化的存在,从小获得文化多元的基本概念。
关键词:英语教师;英语教育;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67-02
一、幼儿英语教师基本素质的实际状况
1.幼儿英语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现有的幼儿园教师的英语水平不高。她们缺乏必要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发音也不够精确,而且重要的是,这部分师资得不到及时的后续培训,势必会影响英语教育质量。不进行调整培训难以适应当前幼儿英语教育的需求,将制约幼儿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幼儿英语教师师资不足。师资问题是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最重要的障碍,很难找到高素质的英语教师。师范学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愿意到幼儿园任教,而社会上从事幼儿英语教育的人员又缺少必要的幼儿教育知识。这样英语教育还是很难在幼儿园顺利开展。
3.幼儿英语教师流动频繁。有“能耐”的幼儿英语教师工作两三年就去大城市,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幼儿英语教师就被条件优越的幼儿园挖走,导致幼儿园英语教师骨干非常稀少。缺少英语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幼儿英语教师队伍成长缓慢,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英语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来。
4.英语教育方法上的成人化。由于部分幼儿英语教师来自各行各业,缺乏幼教经验,导致教育方法的成人化,“讲授一教读一模仿”,出现了教学不符合幼儿学习语言特点的现象,结果使得英语学习成为幼儿的负担,降低了幼儿日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阻碍幼儿的语言发展,这种英语启蒙教育是失败的。
二、幼儿园英语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
幼儿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指教师在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和能力。那应怎么样提高幼儿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教师自身的努力。①职业道德素质。幼儿英语教师应具备以下职业道德素质:了解自然和人社会科学的一般知识;熟悉常见幼儿科普读物和文学作品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与处理能力;具有较好的艺术和审美能力。②教育学知识。因为学前英语教育是学前教育与英语的交叉学科,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懂得学前儿童心理学和语言教育学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语言教育基本任务在于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使学前而儿童发音清晰,词汇丰富,表达完善,语言交往技能提高。③英语基本技能和知识。教师还应具有过硬的听、说、唱、讲以及西方文化知识。一是听的技能。在日常语言交际活动中,辨音和会意两者是有机的联系,不可分割。对于从事于语言启蒙教育的教师来说,辨音能力比听音能力更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在教授的同时应该集中注意力听幼儿的发音,及时纠正幼儿错误的发音,从而让其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二是说的技能。教师“说”的技能应该达到“准确”和“流利”两个标准。对于处于语言学习启蒙阶段的幼儿来说“准确”尤为重要,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把那些错误的发音记得非常牢固。总而言之,教师说得越准确越好。三是唱的技能。听英文歌曲、唱英文歌曲是少儿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幼儿的特点就是爱说、爱唱,英文歌曲的学习可以提高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唱歌时常联系到音高、音长、重音、节奏、速度、连读等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帮助训练语音语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了解文化。四是西方文化知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英语老师,不仅仅要教语言,还要教授小朋友与英语有关的文化知识知识。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幼儿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④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能力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这种能力是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素质。一是鼓励。在每节英语课上,要给予每个学生表现、展示自己的机会,要鼓励、信任、尊重他们,使他们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心理状态。二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应用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范的应用,幼儿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的意识和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使幼儿直接感受到外来信息,具有直观性,让幼儿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强烈的兴趣与积极参与的愿望。三是情境教学法,运用适当的情境教学无疑是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在英语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声图并茂、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优美的动感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2.师范院校对幼儿英语教师的培养。①确立英语教育方向。针对幼儿英语教师学历水平较低的状况以及对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访谈,教师们一致同意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一些幼儿师范院校以及一些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系设置本科学位,鼓励大专学历水平的学生进行专升本考试,切实推进学历水平建设。②课程增加专业知识。针对幼儿英语教师缺少英语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培训,师范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开设必修课,尽可能在英语专业课程中渗透学前英语教育内容,并能够把一些好的教学法教给他们,使学生获得英语与幼教联系的关键概念。③开设选修课:开设英语口语、英语文学选读、英语考级辅导班、学前儿童英语主题设计与研究等课程,提升未来学前儿童英语教师英文修养和专业水平,能够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加英语专业知识的积累。
3.幼儿园对幼儿英语老师的培养。①多种形式加强语音语调的练习。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去外语培训中心跟外教进行口语培训;坚持每周一次的教师英语角,英语角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保证英语教师自身口语水平的提高。②互相推荐好书。幼儿可以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好书推荐促学习内化,变革源于思想,在好书推荐活动中,我们不光要看英语方面的专业书籍,而且也要看学前教育方面的书籍,从而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广大的教师摆脱传统英语的羁绊。
参考文献:
[1]崔国华.蒙台梭利教育实践攻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6):96.
[2]郑杰斌.当代教师创新成功之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7.
[3]朱家雄,张亚军.给幼儿教师的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1):5.
[4]杨旭,龙耀.幼儿园教师入职指南[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5):6.
[5]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2006,(4):5.
关键词:幼儿、双语教学、实践、意义
一、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的意义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受语言能力的影响最大。”一些心理学家和神经生理学家研究也表明,0-6岁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最佳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都有形成两个以上言语中枢的可能性。据有关资料显示,英国著名的科学家道尔顿1岁半能自行阅读,2岁半就能写信。德国杰出诗人歌德4岁能读书,8岁时除精通德语外,还对英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皆能运用自如。这两位日后成就非凡的“神童”共同的特征,就是具有超强的语言能力。众多的例子可以证明幼儿期不仅可以学习第二语言,甚至能很轻松地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
双语的学习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1.学习双语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第二语言的学习向幼儿展示了另一套与母语完全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一方面可以促进儿童对语言多样性的理解,丰富儿童的多种语言经验,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使儿童对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产生敏感,其直接结果是儿童开始将语言看作他们头脑中已经拥有的诸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系统,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操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2.学习双语能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与学习单语言的儿童相比,学习双语言的儿童较早地发展了一种分析语言结构的能力,他们能较早意识到言语表征与语义是分离的。他们在学习语言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语义上而不仅仅在形式上。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在概念的形式、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学习第二语言使同一形象与两种语言序列发生联系,对儿童概念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起促进作用。因此学习双语的儿童往往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和新颖性方面优于学习单语言的儿童。
二、双语教学在我园的实践
六岁以前是孩子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家长如果能在此时期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外语的环境,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极大的好处,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英语思维;这个时期孩子学习外语不必像成人一样要经过用母语思维再转换成外语的过程,此时孩子语感特别好,这在成人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同时,进行双语教育也应该说是一种育儿的好方式。我园从2008年开设双语班,进行双语教学实验。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要适当,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是比较抽象的,对幼儿来讲,显得较为困难。所以,我们选择一天中幼儿精力较为旺盛的时段来进行。由于幼儿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大脑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严格控制每节课的时间,小班15分钟左右,中班25分钟左右,大班30分钟左右。由于幼儿长期记忆的机构尚未得到充分发展,识记的技能尚未得到充分发展,识记保持的时间不够长久,新学的知识容易遗忘,所以,每周上午要安排5节英语教育活动,下午安排3节英语游戏活动,使幼儿有机会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2.师资队伍要合格,教师在幼儿园英语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幼教专业知识,而且还受制于教师的英语基础知识、技能。所以,我们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素养。开学初,英语教师会把这一学期的日常用语、课堂用语进行整理,并分头打印,自己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并规定每周四下午5:30-7:00是我们双语班教师培训、考核的时间,培训与考核间周进行,每次考核纳入学期末的总评成绩。张园长从各地幼儿园带回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点,为我园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园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
首先,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对幼儿来说,只有他对事物感兴趣,才能真正学进去。那么用什么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老师们将英语教育活动游戏化,将游戏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如:老师采用接龙或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幼儿按不同顺序说出26个英文字母,孩子们在游戏中兴趣盎然,不知不觉记住了这些字母。在组织英语教学时,尽量用一些肢体语言,来帮助孩子学习,尤其是刚刚进入双语班的幼儿,更要注意这一点。在离园的时候,我们会播放一些英语动画片,如《小鬼当家》《洪恩小乌龟学英语》等,这样可以激发幼儿对英语的兴趣
第二、创设双语环境,营造学习氛围。我们必须先预备一个让孩子想说英语的环境,从早晨孩子一进幼儿园开始,老师用英语与孩子问早问好;幼儿的一日生活全部用英语来说,让每个孩子生活在英语的环境中;在每个班设立了英语角,在英语角中师幼全部用英语进行交流,幼儿走进英语角,就等于进入了一个纯英文的世界,英语角的布置随着主题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我园为确保师资的高水平,高薪聘请了几位具有本科学历、懂幼儿教育的教师,幼儿的一日生活分别由生活老师和英语教师负责。生活老师在组织活动时尽量使用英语,英语老师全部使用英语,让英语成为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自然使用英语对话。
第三、让幼儿主动、大胆的开口说英语,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是:乐意与人交谈,“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等。显然将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放到了首位。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活动,同样也应注重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的重心不能放在幼儿学会了多少英语单词和句子,而应让幼儿能主动地、大胆地开口说英语,会在活动时想到说英语。我想幼儿能开口说,敢说,会说,不仅是英语教育的目标,也是双语教育的最终目标。
第四,注重家长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教学是向双语教育的过渡,对我们的教师、家长以及每一位社会成员来说,要充分利用这一过程努力学习英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素质,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从而加快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步伐。为此,我们有家长英语培训活动,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包括幼儿的日常用语、课堂用语、每节课的主要内容、律动,学期末的时候还要对家长进行考核。对此,家长们非常的认可。
几年的实践表明:只要教学方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并且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幼儿园双语教学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各年龄班的孩子在这几年中对英语学习始终保持着较浓厚的兴趣,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家喜欢和父母一起做英语游戏。因此,在幼儿园进行双语教学不但对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有帮助,而且对开发幼儿的智力,发展其他各种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然的,相信它一定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高敬,试论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目标[J]幼儿教育出版社,2002(7)
[3] 朱晓梅,我园双语教育实践的思考[J]早期教育,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