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工业化理解范文

新型工业化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工业化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工业化理解

第1篇:新型工业化理解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核心企业;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6-02

首先让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根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从数量上已达到5204.64万户,其中中小企业达1308.57万户,个体工商户达3896.07万户,中小企业的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纳税额占到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我国GDP的60%。中小企业面临的是充分竞争市场,具有灵活、高效等特点,能有效引导了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健康增长。中小企业大量存在,并在我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中华全国工商联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下企业中有90%的企业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而微小企业中95%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

截至13年6月,我国四大行国内个人活期存款余额就达到10.35万亿元,活期存款的利率为0.35%,而货币基金的平均收益接近4%,13年下半年至14年初经常甚至超过5%。货币基金的收益超过活期利息的10多倍。“余额宝”自13年6月13日开通存款业务以来,9个月不到的时间内规模超过4000亿,通过天弘货币基金进行运作,七天年化收益率一度超过7%,目前仍在5.6%以上。

第一个例子说明,数量巨大,并且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无法取得贷款,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中小企业企业经营状况的高风险性与银行放贷的审慎性原则显著冲突,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成本和数量都受到了很大限制。

(2)传统的抵押模式阻碍了轻资产企业获得贷款。我国银行业目前仍然是依靠抵押来获取安全性的老思路,因此重资产的大型企业、资金状况良好的企业往往容易获得贷款,而最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微企业往往因为抵押物不足无法取得贷款。

(3)金融的定价机制比较紊乱。2011年以来货币环境总体稳中偏紧,并且这种状态在2014年将延续。数量工具控制下,大企业贷款具有天然优势。同时,由于利率水平整体较低,小企业在资金使用效率、资金价格上与大企业的差异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个例子说明,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银行面临成本提升的压力。在以往的模式下,金融机构坚持审慎原则,仍然把贷款资源配置大幅倾向大中型企业;而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以及互联网金融迅速正发展倒逼银行进行改革。贷款利率下限已经放开,未来存款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压缩银行的净息差,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的出路在于增加非利息收入和把贷款投向其更有定价能力的中小型企业。由于目前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很小的现状短期内无法改变(2013年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21.5%),向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成了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净息差收窄的重要选择。欧洲和美国的大型银行正是通过向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和服务,提升定价能力,使得净息差大大高于我国。(2010年美国银行业净息差3.7%,远超我国同期的2.5%以及2013年的2.68%)

然而,由于中小企业未建立征信系统,且单笔业务量小,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要经过大量的调研论证,耗费大量的交易成本。并且即使花费高昂的成本也无法保证贷款的安全,此类贷款的高风险性与银行的审慎原则是相悖的。因此,我国银行业陷入了这样的窘境:一方面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银行需要开拓定价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来增强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作用重要但普遍资产较轻、风险较高,与银行贷款的审慎性不符。而设计合理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正是解决这一困境的良方。

供应链金融是指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机构,利用各自优势,整合信息流、物流状况,使信息充分流转,最终形成新增的、低风险的业务合作,从而使得整个产业链更高效运转的一种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

站在银行角度,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的一种业务模式,银行依托核心企业,通过对供应链上物流、资金流的控制规避供应链单一企业的信用风险,为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站在供应链各企业角度,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上个企业利用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满足自身资金周转需要并维持供应链的正常运作;站在电子交易平台服务商的角度,供应链金融的解决方案是由提供贸易融资的金融机构、核心企业自身,以及将贸易双方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有效连接的技术平台提供商组合而成。技术平台的作用是实时提供供应链活动中能够触发融资的信息按钮,比如订单的签发、按进度的阶段性付款、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入库、存货变动、指定货代收据的传递、买方确认发票项下的付款责任等。

在整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帐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

然而我们发现,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只是使得部分中小企业贷款成为可能,实际操作中,虽然得到了核心企业的担保,以及更加充分的信息,银行依然面临信息不对称风险和道德风险。因此,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在抵押品价值估算方便、变现能力强的钢铁、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领域,希冀通过抵押物的变现能力来减轻流动性风险。事实上,由于不直接参与产业链的业务环节,银行得到的信息总是不充分的,因此,银行应该跳出依靠抵押品来保证安全性的老思路,依靠取得充分的信息,通过价值成长判断来保障贷款的安全性。获取充分信息的最佳途径就是让业务的直接参与者核心企业深度参与该业务,把产业链中最有话语权、信息掌握最充分的核心企业利益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深度捆绑起来。拥有充分的信息后,银行的利益保障不再仅仅依赖于流动性好的抵押品,从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行业拓展上也可以大幅放开。

我们设计了一种简单、安全的解决方案――核心企业深度介入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如下图):银行以低于市场利率的利率贷款给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再将该笔贷款以委托贷款的形式委托该银行以较高的利息贷款给需要资金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在此过程中银行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1.银行以低于市场的利率向核心企业贷款

2.核心企业向银行申请委托贷款

3.银行以委托贷款的形势将该笔资金贷给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

4.银行以委托贷款的形势将该笔资金贷给核心企业的下游经销商

5.核心企业掌握上游供应商的资信情况,并要求上游企业进行应收账款抵押

6.核心企业了解下游经销商的经营状况,并要求下游经销商进行货物、单据抵押

如上图所示,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核心企业资信状况优秀,但本身不需要贷款,而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属于轻资产中小企业,不符合贷款要求,但急需资金支持,一般情况下只能通过民间融资,但成本高昂。通过核心企业深度介入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参与业务的多方都能受益。

1.银行方面。银行仅仅需要与核心企业发生直接信贷关系,核心企业资信优良,担保充足,各类审批手续简单便捷。虽然贷款的利率低于市场水平,但贷款安全性很高,低于市场的利率部分也能通过委托贷款的手续费得到补偿;

2.核心企业方面。由于核心企业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具有较高的掌控力,并且对其资信状况、经营状况非常清楚,委托贷款业务的风险可控,通过这笔业务,核心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资金收益。同时,与上下游的贷款业务加强了多方的联系,强化了合作关系。并且为供应商提供资金,可以改善其资金不足导致的效率低,供应不足、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状况,为经销商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提升其渠道拓展能力,批量进货能力,从而促进核心企业业务的发展,增加企业效益。

3.上下游中小企业方面。由于规模偏小、风险较高,资金问题往往只能通过民间借贷解决,成本非常高。通过核心企业深度介入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一方面得到资金支持且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关系,促进长期合作共同发展。

由此可见,在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核心企业深度介入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为银行以及整个产业链带来价值增值。

参考文献:

[1]王卫东.A白酒企业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可行性分析.河海大学MBA毕业论文.

第2篇:新型工业化理解范文

以马克思为中点,人们可以发现一个意外的转换关系:后现念,如果加上经济技术背景,就能转化为信息化理念;而信息化理念,如果加上精神和上层建筑背景,就能转化为后现念。

共同的思想前提

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历史主义,历史主义就是主张“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反命题:天变,则道亦变。“天”就是指历史的前提假设,“道”就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

后现代与信息化,都必须以历史主义为前提,离开了历史主义都不能成立。农业社会的天,对应前现代之道;工业社会的天,对应现代之道;信息社会的天,对应后现代之道。

举例来说,自给自足这条规律是有历史前提的,仅在自然经济这个“天”之下,才能够成立,拿到工业社会就不适用;再如,在家办公这条规律,只在前现代(农民在家办公)和后现代(网络SOHO)条件下适用,对工业化就不适用。

与历史主义相对的是普遍主义,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普遍主义者并非真的发现了适用于所有条件的普遍规律,而是有一种历史性的错觉,把所在社会条件下得出的特定规律,不适当地延伸、普适到所有条件下,犯下教条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早期的后现代主题和晚期的前现代主题的文献,近几十年来,引起了西方社会极大的研究兴趣。马尔库塞、列斐伏尔等是从马克思早期思想进入后现代;莫斯、巴塔耶、鲍德里亚走的是马克思晚期东方学的路子,由前现代而批判现代,启示后现代。

人们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其实正是马克思早期和晚期文献隐隐约约在思考的问题,即不同于工业化的另一条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今天,许多人不接受后现代思想,与不接受信息化思想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认为工业化中的几个思想家(如斯密、凯恩斯、韦伯等)总结的东西,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拒不认为信息化会改变时代的前提条件。

二者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文献中的后现代因素,不像现代因素那么明显,但地位却很重要。而且越临近工业化完成,它在西方发达社会被讨论得越热烈。因为它们解决的正是“工业化之后”的问题。

以实践观点拒斥理性形而上

现代性的本质,就是与感性对立的理性的形而上。笛卡尔理性主义是这种现代性的思想根据;工业化大生产是这种现代性的物质基础。这样一种表面上永恒之“道”,只不过是工业化大规模同质化生产这样一种“天”所决定的产物。

马克思的根本方法,具有强烈的反“形而上”性质,这与后现代思想的倾向是完全一致的。这种反形而上立场,突出表现在实践观点上。西方有两种人很难理解这种后现代精神,一种是将理性绝对化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一种是持机械观的前苏联的计划经济学家。反倒是中国人特别能接受实践的观点。法国社会学大师布尔迪厄深得“实践”二字的妙味,看出实践的后现代作用,在于弥合心物二元论,从而瓦解现代性的思想基础。

后现代和信息化,出于一个共同的理由,需要实践的观点。这就是现代性或工业化的根本思想特征是心物二元论,它是基础主义与本质主义的理论前提;以后现代扬弃现代性,以信息化扬弃工业化,根本的思想阻力来自心物二元论。这种心物二元论在现实中表现出强烈的理性中心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成为传统工业化的精神支柱,阻碍社会向“新型”方向迈出的脚步。

感性事物的价值优先性

复归日常生活世界,强调感性事物的价值优先性,是后现代的共同主题。所有后现代主义者,都在大大发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这一早期思想主题。马克思对于物质和劳动的看法,隐含着后现代基因,就是强调感性事物的优先性。后现代主义理论可以说千差万别,但都主张复归感性。这里的感性是有特定含义的,是由理性“复归”感性这样一个过程。

这样的感性,具有异质性、个性、分布式的后现代特点。只有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的生产力条件支持下,大规模生产才能变成个性化定制,集中式管理才能演变为分布式的管理。即由同质性向异质性复归。

在信息化中,感性事物的价值优先性,集中表现在信息化特有的价值取向上,信息化运动实质是社会的生命有机化运动。它是工业化的社会机械化运动走到极端后的拨乱反正。信息化推动社会从工业化的机械状态,向后现代的生命状态的转变。这种生命化,表现在价值上,就是以人为本;表现在组织上,就是从无生命的机械分层组织,向智能感知的灵活流程组织转变,做活企业;表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在物质和社会需求满足基础之上,升级到精神文化需求满足的“高感性事业”。

非常非常遗憾的是,所有的后现代主义者,他们两耳不闻生产力和技术革命,一心只谈精神和文化,变成脱离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空头理论家。同样遗憾的是,所有的信息化工作者,忽视了经济感性化、产业精神化的现实,成为游离于社会精神文化和制度变迁的埋头苦干家。

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后现代与信息化又一个共同的理念。

二十六岁的马克思把不同于现代性的人类发展状态,高度概括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样一个经典命题。按照马斯洛的说法,人的自由发展,最终要体现为人的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这样的精神满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现代性理念和工业化实践,过分强调了人的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这样一个片面的方面。

第3篇:新型工业化理解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存在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我国的“城镇化”与西方的“城市化”是同等的概念,其涵义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是各国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201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到达53.73%的水平,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我国的“城镇化”,与西方的“城市化”是同等的概念,其涵义是指农是过快的速度,必然带来许多来不及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东部沿海城市群,有效带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三大城市群创造了36%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了我国经济腾飞的龙头地带;中部地区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地区也在逐步形成城市圈或城市群,但是总体质量不高、数量不足,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不强;广袤的西部地区仍仍没有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没有形成一个有规划有前景的经济中心城市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仍需国家通过政策的帮扶和指引来维持运转。

(二)“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化的目标,是在土地城镇化的过程中,连续均衡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实现人的城镇化。但是过去对城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片面地将城镇化理解为村庄的消失和城市的扩张,于是建设者们到处圈地造城,失地农民不得不进城务工。但是目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给人口流动产生了不小的障碍,同时阻碍农民工享受城镇居民所享有的教育、住房、医疗、保险、就业、失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使农民工在精神上很难融入城市,对城市没有归属感,甚至被排挤在城市的边缘,身份尴尬,生活困苦。人口没有真正“城镇化”,城市的面积再大也妄谈真正的“城镇化”。

(三)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生态建设。过去我们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政绩的主要考量标准,致使城镇化走入了一个误区,很多地方只管引进产业,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形式,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并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99%的地表水和97%的地下水遭不同程度污染。空气质量方面,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汽车尾气排放物都严重超标。 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这四座城市,因为PM2.5引发多种疾病造成过早死亡的人数达到8500多人。如果不遏制目前这种恶性开发的趋势,影响的不只是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更严重的是会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生态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四)伪城镇化现象比较严重。在攀比经济增长速度和城镇化率的大环境下,很多不具备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的城镇出现了严重的伪城镇化现象。尤其是一些三四线城市,盲目大范围征地,大建新区,造成大面积的“鬼城”;一些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合村并城”,强征农民的土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一些地方政府借城镇化之名拼命卖地,大力实施土地财政。这种拔苗助长的城镇化导致群众和政府产生严重的隔阂,稍有不慎就会激发矛盾酿成冲突甚至。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以征地拆迁冲突、环境污染冲突和劳动争议为主因的频繁发生,占据了所所有的30%左右,形势非常严峻。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发展路径

针对过去城镇化道路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障碍,党的十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性决策,2014年3月国务院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拉开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序幕。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阶段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二)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的着力点

在今后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着力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确保新型城镇化的目标顺利实现:

1、继续推进工业化,重点扶持新型工业产业的发展。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我国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要继续推进工业化,特别是要发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但要注意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严抓环保标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创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快土地流转方面的改革,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标准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进行转让、转包、互换、入股、出租等的权利,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装备条件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4篇:新型工业化理解范文

“城镇化”事实上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对比“十一五”以来我国城镇化所经历的以“速度扩张、数量增长”为特征的发展历程,此番城镇化概念的再度兴起,应以“新型城镇化”加以定义。然而资本市场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仍较为模糊,资金则倾向于简单的将新型城镇化理解为“钢筋+水泥”的造房运动,房地产及建材板块一时受到追捧。

新型城镇化仅仅是城镇化的简单延续和数量上的扩张吗?我们认为,过往的城镇化概念更多的强调了“硬件的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将向“软件的城镇化”发展;过往的城镇化为“物的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将是“人的城镇化”。围绕这种从内涵到外延的改变,投资者的思路应摆脱传统城镇化的藩篱,并把握新形势下的投资方向和策略。

传统城镇化:问题重重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的数据在51%左右,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已接近或高于80%。即使对比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有分析人士指出,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达到70%才会稳定下来。因此从城镇化率的指标来看,我国城镇化的进程还远未结束。

然而自“十一五”以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尽管带来了巨额的人口红利,却又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以速度扩张、数量增长为特征的城镇化模式,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日渐削弱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发展问题凸显。

东兴证券分析师弓永峰认为:“虽然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但这是建立在广泛开展的‘县改区’、‘县升市’、‘乡改镇’等行政区划重新界定的基础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率快速提升。但实际上这样的城镇化质量并不高,并未在社会结构、城乡差别、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相应的跨越,因此我国的城镇化尚处于‘人口转移型’的初级城镇化过程中。”

新型城镇化:全新内涵

显而易见的是,新一届政府推动的将是全新内涵的城镇化,是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其立足点和目标都在于经济转型。

十七大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仅为两次,主要出现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章节中。而到了十报告中,全篇提及城镇化多达七次。光大证券的解读认为,更重要的是“城镇化”两次主要出现的位置——第一次出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相关章节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第二次出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换言之,城市大兴土木、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度开发房地产的模式已经“落伍”,新型城镇化固然会提高城镇化率,但已不再是“摊大饼”式修高架、征地拆迁、建高楼的老路。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区别于以往钢筋混凝土背景下的人口单纯转移,实现从简单的“要素与人口城镇化”变为“农民转为市民的城镇化”。

湘财证券指出,围绕着这一转变,将是一系列层面的变化,包括产业机构的转变,就业方式转变、居住环境转变、社会保障的提高等。

光大证券则认为,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简单引导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镇化至少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1;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依靠非公有经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正常来说需要包含消除城镇内部的二元结构。2;城镇化要促进创新升级,提升工业生产效率,为服务业打开空间。3;城镇化意味着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粮食安全必须保障,所以离不开农业现代化。4;加快城镇化离不开房地产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5;既要重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也要重视培育新的城市群。

长期布局及投资方向

梳理传统的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差异,我们认为,传统的“钢筋+水泥”的进程依然会存在,但核心与重点却不在此,市场所理解的大规模基建投资建设以及相关的房地产、水泥建材等板块难以成为长期受益者,而“绿色环保、智慧城市、城市燃气、城市轨道交通、屋顶光伏建设”等领域则有望获得中长期的提振。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深入,以教育、医疗、社保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将快速发展,商业贸易、餐饮旅游、文化传媒等消费板块以及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也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第5篇:新型工业化理解范文

从北京到上海、广州的航班中有一款机型是波音777,这个机型是全世界数字化制造的典范。这款飞机全部由计算机进行数字化设计,广泛采用模拟仿真技术,没有图纸和画版。

波音公司最新推出的梦幻型飞机787更是前进了一大步。不仅是全寿命周期设计数字化,而且研发(R&D)全过程数字化,制造全过程数字化。就是说,波音公司已经把数字化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大缩短了这两款飞机的研发周期,明显地降低了研发费用。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数字化制造的含义,应该是广义的。制造含义本身包含设计在内,就是广义的“Manufacturing”,包含设计(Design)、成形制造(Materials processing)及加工制造(Machining)全过程。为强调设计的重要性,中国工程院的多项咨询报告,就特别提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是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关键共性技术。

近年来,我们又面临着工业发达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的新挑战,中国海外市场与国际竞争力均遇到更强的竞争。

美国政府启动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缩短产品研发周期一半,降低研发费用一半(Half the time, half the cost)。同时,“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把数字化制造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

现在,国内大力提倡用信息化来推进工业化。工业化要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但在认识方面却还有待深化。不少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管理、营销、招标等的信息化。应该指出,设计与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是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核心内容,难度也最大。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的差距。早在1979年,我第一次去参观全球工程机械老大美国卡特彼勒公司铸造厂。铸造厂就有一个很大的计算机房,他们那时已经广泛地使用计算机来辅助完成管理、调度、生产等方面的工作。十几年后,我再次去卡特彼勒时,他们已经用计算机真三维技术来模拟完成铸造工艺过程,而且是在真三维虚似环境下实施。他们让我戴上3D眼镜,可以虚拟地站在铸型直浇口下面,观看铁水自上奔腾而下的浇铸、凝固全过程。

近年来,国内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面也取得了突出进展,特别是在航空及航天工业。最近,汽车工业已经意识到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重要性,正在加大投入、加强研发。例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正在全力打造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平台,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国家大力提倡要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我建议:一要加大研发投入,二要加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三要真正做好产学研的结合。

竞争前技术

我国已是制造大国,工业增加值已位于世界第一,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我国2012年的研发投入是GDP的1.97%。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10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到现在尚没有达到。

但是,美国等工业发达及创新型国家的研发投入与GDP的比都要大于2.5%,创新能力较强的瑞典、芬兰等国都已大于3.5%。

再看我国企业。最近几年,我国汽车行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大约是1.5%左右。然而,国外福特汽车、通用汽车等著名企业的比例都在3%左右,甚至大于3%。我国企业要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要成为需求的主体和研发成果实施的主体,而且要大大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及其平台是制造业的关键共性技术,也可称之为竞争前技术,不可能单靠一家企业来完成。目前我国共性技术研究缺位,严重地影响制造业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国家要从战略高度出发,组织企业、院所、高校组成共性技术创新联盟。联盟要充分利用和继续发挥原来行业的大院、大所的作用,要继续能为全行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目前,上海已经在推动和重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为企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

我国企业对共性技术的研究也存在一些误区,区分不了竞争技术与竞争前技术。例如汽车轻量化铝、镁合金的基本力学、物理、化学等性能与数据库,属关键共性技术,完全靠单个企业自己来做,是少慢差费的坏办法,不利于实现质的突破。

在这方面,国外经验值得借鉴。例如,美国乌斯特工学院(WPI)牵头建立的汽车轻量化铝合金共性技术创新联盟,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都是联盟成员,由企业组成理事会,决定课题立项及经费使用,研究成果向全体成员提供。

产学协作

我国产学研的结合很多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做到真正的结合。例如,企业申请课题,找一个院所或高校,而高校申请课题也愿意找一个企业合作。但是,课题一经立项,经费一经分配,就各做各的,互不关联,没有做到真正的结合。

也有个别企业埋怨某些高校老师,只注意论文,没有真正协助企业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他们埋怨在个别项目上,一些高校老师虎头蛇尾;而对于研究生毕业,更没有做到精益求精。我认为这只不过是个别事例,不能因噎废食,总体上看我们的高校还是在不断进步的。

2007年,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召开的学术年会上,我做了“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邀请报告。

第6篇:新型工业化理解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088-02

我国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城乡差距比较大,城市化水平较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所以农村城市化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化从深层意义上讲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力发展的带动下完成的经济物质和思想过程的演变,简单意义上的城市化可以理解为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在我国实现城市化无非是逐步将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使我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农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向以城市社会为主的经济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较快,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城市化进程也具有自己的特征。

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前,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几乎处于停滞阶段。时期由于政策上的原因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改革开放初期,受政策导向,城市化水平较低,落后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城市化才有所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没有经验可遵循,对城市化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充分、不具体,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建设体系,从而导致城市化建设盲从,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化结构不合理。虽然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被提上议程,但由于惧怕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的过度发展带来的失业、两级分化、交通和污染等“城市病”问题,城市化发展战略重点在中小城镇,大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

在城市化理论方面存在很多分歧。在理论体系上不能达成一致,有些学者主张城市化,而有些学者则反对城市化。一部分人主张重点建设大城市,认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要以发展大城市为重点,理由是大城市能发挥更好的经济和科技的扩散效应,带来更高的规模经济效益,小城镇则无力担此大任。而另一部分则主张发展中小城市,认为中小城市易于控制和管理,可以作为未来向大城市过渡的准备,并且中小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城市病”。

在生态安全方面,关于城市化将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存在分歧。有些学者认为农村城市化可以发挥集聚效应,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实施环境保护。然而有些学者却认为农村城镇化会给生态安全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破坏不但不可恢复,而且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由于存在诸多分歧,使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社会压力巨大,城市化建设方向更是摇摆不定。

二、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从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情况出发,对中国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发现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处于一种相对落后的发展状态,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不足以有效地拉动城市化,我国工业化发展不足,是城市化发展也比较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

2.城市化进程中难以满足外来人口应得利益。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求城市有能力解决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就业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教育卫生问题及基础设施问题,但每个城市甚至是大城市容纳人口的能力是有限的。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几乎趋于饱和的状态,大批外来人口的增加无疑会增加城市负担。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城乡之间缺少平等体制,由于城市户籍制度的障碍和观念上的差异,使得城市流入人口处于体制外生存状态,流入人口为流入地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却不能在流入地平等地受到应得的利益。这就要求大城市在户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交通、生产经营、文化生活等方面措施必须到位,否则外来人口在城市生活是极其困难的,城市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3.我国城镇人口呈现出逐步虚化扩大的趋势。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县改市、县并市、乡改镇、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的过程中,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城市的实体地域变得模糊不清,有些人认为农村城市化就是简单的形式化,对城市化的理解不正确,甚至有些地方为了顺应城市化浪潮,只是简单地把某某乡更名为某某镇,认为这样就是城市化。乡镇名字是变了,但农民还是过着以前的生活,农村还是原来的模样。其实这违背了国家政策的初衷,导致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化名不符实。

4.就业问题凸显,城市用地和规划失控。随着大批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剩余农村劳动力不足,关于农村土地如何使用的后续工作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再者一大批劳动大军进入城市,造成城市住房紧张,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诱发盲目的“圈地运动”,造成很大程度的资源浪费,再加上目前我国各个城市的承载能力有限,城市本来就有失业存在,那么这一部分外来人口生存、就业问题如何解决也是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头等大事。

5.城市化会带来各种环境问题。虽然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使农村、城市一体化,将其纳入经济建设的快速轨道,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大批的城市建设工程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要正确地看待城市化进程,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有害的一面也要充分认识到。

三、对策建议

走城市化道路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质量不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廉租房住宅供应短缺,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等问题,必须加强城市体系规划,走科学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首先,应正确认识城市化。实行城市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并不是简单地把农村人口全部迁入大城市,整体实现城市化。我国人口众多,且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村为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我国工业化还很滞后的情况下实行彻底的城市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其次,以小城市为起点,建设新型的城镇,采取“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在加快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和完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交通等各项措施的同时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交通、医疗和农民生活水平,在各个方面向城市靠拢,使农民生活在各个方面向城市居民看齐。如果只是单纯地讲究形式上的城市化,农民的生活并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善,那么所谓的城市化并不能给农民带来切身利益,只会加重城市负担,影响经济发展。

第三,积极发展乡镇企业,鼓励私人在农村投资办厂,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引导和扶持,各乡镇实行合作化,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进行,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消化。增加对农村人口的教育投资,培养新型农民,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为城市化建设铺平道路。

第四,在加快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家栋,秦兴方,单宜虎.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7篇:新型工业化理解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人的现代化;城市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4-28(5)

新型城镇化是链接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环节。中央城镇化会议明确提出,中国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因此,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现代观念、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公益理念、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市民。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首先要求实现人的现代化。这里所称的人的现代化,是指置于现代化系统中的人的现代化,因此首先有必要对现代化这一重要范畴加以界定。现代化,即如人们所言,它是受人们的价值观念指导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涉及到文化各个层面的人类文化的进步运动,也是一个包括科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大子系统在内的庞大系统工程。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导向工业革命,提供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动力,同时使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格载体的社会主体即人所组成的社会结构发生相应的分化与整合,从而促进作为经济和社会集中体现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变革,民主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大众参与。相应地,人们在文化方面从生活方式到价值观念、从教育水平到知识心理结构,也会在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变化。[1]这样的理解,超越了过去人们对现代化的狭隘认识,即现代化不只是纯经济、纯物质层面的,它内含着人的现代。现代化的一切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Alex・Inkelex)就曾提出,人的现代化是指“他是一个见闻广阔的、积极参与的公民,他有明显的个人效能感;他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乐意接受新经验以及新的观念,也就是说他是相当开放的,在认识上是灵活的”。同时,英格尔斯通过对6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总结出“现代人”的12个特征:现代人应具有与宿命论相对立的效能感;乐于接受社会变迁;愿意接受新的生活经历;尊重并愿意考虑各种不同意见;积极获取并关心新的知识与信息;守时惜时,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无论在公共生活还是在私人生活都趋向于计划性;基于对理性的依赖而对周围人给予依赖;重视专门技术和公正的分配;有较高的受教育和职业期望;具有普遍主义的倾向,不应特殊的个人特征而给予不同的对待;对生活采取分析的态度,倾向于更积极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2]

国际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则列举了现代青年和现代劳动者的特征:

青年对长者不那么顺从,对消费不那么计较,对享受不那么耽溺;劳动者敢于负责,懂得自己工作怎样与别人配合,能承担更多的任务,能迅速适应变化的情况,以及敏感地与周围人协调一致;乐于探索工作的意义,敢于怀疑权威,持有独立见解,以社会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工作,办事灵活,行动敏捷;以自己与众不同而自豪。[3]

中国学者参考国外现代化问题专家的意见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也提出了人的现代化的标准:(1)具有高度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2)具有高度的法治精神;(3)具有开放的头脑;(4)具有合作精神和竞争观念;(5)具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6)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4]在此基础,我们也可将人的现代基本素质特征及其构成进一步概括为:其一,有现代化的理想与进取精神。其二,有社会公德和现代人格。其三,具有现代法律意识和理性精神;其四,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化时空观念。而如果把这些特征加以高度概括,现代化的意识、现代化的素质和现代化的能力实际上就可成为衡量人的现代化的几条客观标准。[5]

新型城镇化要更好地实现人的城镇化,需要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目标。现有格局下,考察新型城镇化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需要从人口的现代观念、市民的休闲生活、教育条件、公共服务、社会参与、城市治理现代化等层面积极推动,以夯实人口城镇化的基础,并最终逐步实现人口的现代化水平。

1 淮安人口结构与城镇化的人口结构

2004年淮安市辖4区4县,包括92个镇和24个乡,总面积1.01万km2,总人口524.06万。自2000年以来淮安的城市化进程以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2004年末淮安全市城镇人口达到 190.47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6.35%,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

表1为淮安市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可以看出,淮安市46.24%的非农业人口居住在仅占城镇个数1.12%的中心城市淮安,30.84%的非农业人口居住在占城镇个数93.26%的83个人口少于2万人的小城镇中,只有22.92%的城镇非农业人口居住在仅占城镇个数5.62%的5个小城市中。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发育不全,无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0~20万人的城镇虽有2个,但人口也刚刚超过10万人,5~10万人的城镇只有2个,2~5万人的城镇只有1个,1万人以下的城镇多达80个。由此分析,淮安市域城镇规模结构可以归纳出下列特征:城市化水平不高;城镇人口分布表现为“中间小、两头大”的哑铃型。[6]

2 淮安城镇人口的生活方式

理论上,对生活方式概念的界定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和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体系。[7]我们对生活方式的分析边界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生活方式的内容去界定。对广义的生活方式的分析应该涵盖政治生活、宗教生活、物质消费生活、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等广阔领域;狭义的生活方式主要把分析的边界限定在日常生活领域:物质消费、闲暇和精神文化、家庭生活方式;本文主要从狭义的方面分析淮安城镇人口的生活方式,即对淮安市城镇人口休闲、消费、日常生活等基本的生活方式进行分析。

在休闲生活方式上,淮安市城镇居民已经逐步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特别是进城打工者终日为生计奔波,谈不上闲暇时间;即便是在茶余饭后,也大多聚在一起家长里短,或靠打牌、饮酒来消磨时间。近年来,城镇居民的闲暇时间在增多,闲暇时间的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化,活动方式日益文明化。读报、看电视、上网、旅行等已经逐步成为一种主要的娱乐方式。每个月用于娱乐和其它文化消费的比例在明显增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推广,城镇居民在闲暇生活方式的内容选择上还会逐渐向现代化生活方式转变。

城市家庭消费模式中的不同开支反映着城市消费结构。在我国消费环境的影响下,城市消费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一些高收人家庭的消费比例中,花销在住房、车驾、奢侈品、娱乐上的费用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一些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比例中,花销在旅游、居住、交通、通讯上的费用开始增加;而低收人家庭的消费比例中食品、衣着、文教、医疗占据消费的绝大部分。

食品的基本消费支出为1514.249元,占人均实际消费支出的62.89%。食品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占该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居各类之首,这反映了食品类消费的弹性较其它类小,其基本消费需求与实际消费的差距与其它类相比最小。从供应保障的角度来说,是最需要关注的类别。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医疗保健类的基本消费需求比重分居二、三位,分别为59.75%和50.19%。一方面,这与近年来医疗、教育费用持续上涨有关,老百姓不得不用更多的钱来支付基本的医疗、教育等费用。

交通和通讯的基本消费需求比重最小,25.04%,说明交通和通讯类属于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没有地理优势,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等因素,导致淮安对外的交往和联系相对较少。说明居民对该类别的消费具有较高的承受能力,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衣着3类的消费数据显示,全省数据都低于淮安的,说明淮安在这3个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8]总体而言,淮安市城镇居民已由温饱型的农产品消费过渡到了小康型的工业品消费,并正在向比较富裕型的服务类消费演进,理性与享受型消费正在形成。居民消费结构将从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为非物质消费为主;生存资料消费比重将进一步降低,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比重上升,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和质量要求意识大大提高。

3 淮安城镇人口观念与思维方式的缺陷

3.1 缺少创新,发展视野局限

传统的民族文化宣扬恪守古训,以古人是非为是非,求稳怕变。这种心态严重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人那种因袭传统、害怕变革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接受崭新的思想观念,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因循守旧、变通意识差仍然是中国人思维的一大局限。[9]淮安作为苏中落后的地级市,同样面临着创新不足,思维固化的局限。欠发达地区的城市要靠自身的经济积累,最终达到一个相对发达的发展水平几乎是难以实现的。淮安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时期,与周边地区交流不足,与苏南苏中合作不够,致使淮安各方面一直处于江苏各市的落后水平。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淮安人需要转变因循守旧的传统思维方式,适应新时代,接受新观念,从思想观念上适应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现代社会竞争更趋激烈,变化和更新更加迅速。如果说继承与模仿是传统社会的特征,并借以延续社会,那么,创造与变革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以此推动社会飞速前进。

3.2 转变对待知识和开放的态度

与先进地区相比,淮安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困难、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还未得到完全落实。教育规划相对滞后,教育投入不足、财政性保障水平不高。二是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差距明显,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和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三是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还需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未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教育发展理念、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四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增强。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不相适应。五是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科学研究重大成果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改进,等等。与落后的教育相对,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们对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城镇居民急功近利,忽视在培养人才上的物质投入。许多居民对知识、科技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源于直观的感受,而非对科技、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中的深刻认识。

3.3 固步自封,流动渠道不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城镇居民越来越多地接触到都市文明和大众传播媒介,城镇居民的成就动机和进取精神被大大调动起来。然而,知足常乐、小富即安、依赖等待、不思进取等思想观念并没有完全清除。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转变城乡居民的思维方式,改变知足常乐和故步自封的态度,增强成就动机与进取精神,作为城镇化主体的人方能适应社会现代化的需要,不断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步伐。

目前,淮安农村劳动力剩余严重,高达110万人左右, 而且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初中学历以下劳动力占总数的比重高达85.77%,同时, 劳动力仍以本地就业为主。实践证明,资金、劳动力的流通是促进欠发达地区逐步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有力手段。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四川、江西、湖南、安徽、广西等地涌进广东的民工达650万以上,他们不仅解决了广东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这些外出的民工回乡后带回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振兴欠发达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淮安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3.4 缺乏效率,时间意识淡薄

淮安作为苏北地区的中小城市,城市规模小,工业服务业欠发达。总体来说生活在城镇居民的生活节奏明显慢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同时亦无法与苏锡常等二线城市相比。慢节奏的生活状态导致居民的时效意识不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俨然成了大都市人的观念,小城市的居民不受此规则的规范。目前城镇居民的闲暇生活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变,但是还有的人乐于打牌、下棋、搓麻将、拉家常、聊天、闲逛,大好时光白白流逝、消磨掉。费时间,不讲效率仍然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要实现新型城镇化中的人的现代化,在思维方式的转变中必须增强居民的时效观念。

4 新型城镇化的“人的现代化”战略路径

4.1 发展现代化教育事业

21世纪是科技人才竞争的世纪,无论哪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观念都应由偏重资本推动转移到依赖科技和创新上来。在这个大环境下,淮安市必须继续以“科教兴市”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教育实施的体系大略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类。[10]从淮安市城镇化的需要来分析,第一,我们应通过各种宣传、培训等教育活动,提高家长对终身学习的认识与了解,将终身学习的基本观念根植于每位乡村居民心中,培养家庭成员终身学习的态度与习惯。第二,在学校教育中,应以终身教育作为指导原则,改进学校教育的目标、课程、教材、教法及评价标准,以奠定终身学习的必需知识,并掌握终身学习必需的方法和技巧。鼓励成人重回学校就读,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民众开放。第三,建立、健全专门性成人教育机构,为成人提供各种学习、进修的机会,鼓励非正规教育机构及大众传媒加入终身教育的行列。

4.2 开展农村教育活动

根据我国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我们要重点加强以下教育活动。第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重点要传授一些适宜当地农村推广的种植、养殖及一些三产服务性技能;还要深入开展“扫盲”活动,特别要提高中老年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封建迷信等在农村没有生存土壤。第二,加强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严厉遏制农村、聚众赌博现象。第三,采取适合乡村居民的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接受能力的方式和手段,以教育、经济手段为主,结合运用法律、行政手段,双管齐下,开展普法宣传,增强村民法律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保意识。第四,要发动相关部门及有关志愿者,开展对乡村居民的健康教育活动,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卫生水平,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

4.3 优化经济、政治环境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稳固和完善社会的经济结构,并为人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当前乡村城镇化,需要通过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使人民生活的富裕化。而优化经济环境的过程中人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提高,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的现代化。 促进政治环境民主化。传统乡村居民由于封建意识影响较深,缺乏现代公民意识和政治热情,政治知识严重匮乏,参与的程度和水平很低。而从实现人的现代化角度分析,乡村居民的政治参与可以培养乡村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锻炼其政治能力,提高其政治素质,使其成为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合格公民。在城镇化进程中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必须努力创设条件,让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体之一的广大乡村居民通过民主投票选举、依法诉讼、妇女参政等形式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愿望,并通过村民自治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4.4 城市治理现代化

城市治理要求由原来的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模式,过渡到具有较强参与性、

依靠开放的民主程序的模式。[11]国家与地方政府、私营部门和市民各担其责,共同努力。城市治理必须调动各级人力、财力和技术资源,才能实现成熟的城市社会所要实现的目标。城市治理还要求市民和企业都参与进来,作为负责的伙伴,互相协作,共同改善生活环境。目前我国公众在参与城市治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说参与的深度不够,参与的范围不广,公众参与的机制不健全,公众本身的参与意识很淡薄等。[12]

城市治理的现代化理论特别强调公众的参与。在未来的城市治理中,城市政府应该有意识的下放城市治理的权限,让更多的有意愿的公众成为城市的治理者。其次为了方便公众的参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城市治理的经验,设置相应的参与治理的机构。例如地方社区组织。结合中国的国情,“地方社区组织”以社区为依托。与居民委员会结合参与城市规划。居民委员可以作为“地方社区组织”的强大的支撑点,因为居民委员会是我国最健全、最具活力的基层社区组织,居民委员会的权力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保障。如果这一构想能实现的话,此种由下而上的城市管理手段比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将更奏效。最后,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与其说公众参与是一项技术,还不如说是一种信念和制度。如想顺利推动公众参与,那么最重要的是培养参与意识。一方需要将城市规划公开、透明、允许并鼓励公众讨论、评判;另一方面需要普及城市治理的知识,使公众能够用基本知识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作为城镇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最终也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一切以人为本,城镇化的最终结果将是越来越多的人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这也是21世纪中叶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张开敏.第六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口现代化)[C].北京:中国人口学会,1994.

[2]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2-36.

[3] 王秀银.人口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4,(2).

[4] 王秀银.对人口现代化理论的几点思考[J].人口研究,2002,(2).

[5] 王学义.人口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框架的确立及其意义、依据与相关范畴界定[J].天府新论,2005,(2).

[6] 尚正永,张永凯.淮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1).

[7] 纪韶,李舒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北京市为例 [J] .广东社会科学,2010,(2).

[8] 孙爱军.淮安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5).

[9] 官卫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10] 华芳英.城镇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及其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第8篇:新型工业化理解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1-0195-02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的大时代,在农业生产中产生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经营主体对于生产信息的获得和技术提升的要求,特别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对于市场信息及时、准确获得的呼声日益高涨。就当下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是用传统方式获取信息如报纸、广播、电话、电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市场信息的把握能力还是很低下,原因就是获取信息的手段非常落后,对于所掌握的信息分析能力不足。互联网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还不是主要手段。

虽然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信息资源被利用率得以提高,应用高科技的技术已经深入到农业的生产生活之中,但是农业的管理水平还还需要很大的提升,特别是建立多渠道的服务模式。

综上所述,目前农业信息被利用的能力无法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信息获取技术需要真正革新,搭建一个真正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1 涉及相关概念

1.1信息化定义

1.1.1一般性定义

日本是“信息化”一词最早发明的国家,该词被日本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并被传播到西方世界。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主要信息技术相关词汇为“信息化”和“信息社会”。然而对于信息化的发展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始。对于“信息化”这一概念在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用更长间进行辩论。其中有些人把信息化理解成为应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现代化技术;另外一部分人把信息化理解成为,信息化是把从物质制造的社会转变成为以信息产业制造为主的社会过程。

我国第一次召开全国信息技术工作会议在1997年,对于信息化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定义:“信息化是应用智能工具进行应用,成为新兴生产力的代表,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前进。国家对于该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以此推动社会快速发展。

1.1. 2通信经济学中的定义

所谓信息化是指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从物质和倾心专注于经济结构为重心,转变到信息化下的经济结构重心。

信息化对于信息所应用高科技手段,使信息共享,应用人工智能等手段发挥物质社会的资源潜力,从而使个人行为、社会组织和决策趋于合理化了的状态下运行。

1.1.3农业领域对于信息化的定义

农业领域里的信息化定义,指农业生产活动基本资源和动力来源于信息的获得,信息技术发展对于农业产业处于基础性应用领域。从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信息服务产业成为农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增长离不开信息所做的贡献。总之,农业信息化的概念是集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和其他技术形成农业信息系统性的应用,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1.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更好的条件技术装备和管理经营水平,劳动生产和资源利用和土地生产力都较高,以商业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农业企业组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包括: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经营型服务组织。

1.3信息化与新型农业主体之间的关系

信息化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时有效载体,同时是获取经营信息所依托的工具。由于在新的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过程中离不开提取信息的及时、准确,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使新的农业经营主体获得适当和及时的市场信息,引导经营主体对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在农业的应用,如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现场相同的信息可以从产前,产中,产后新的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指导生产和销售渠道,信息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 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化服务模式的创新

以目前辽宁农业生产产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物联网和农业信息化现已成熟的技术,依托“12316金农热线”服务云平台,拟设计出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传播服务模式,如上图1所示。

建立这样的信息化服务模式,其特点是通过传统传输网络与加入如GPS、传感器互联网等现代网络相结合实现充分互动,从而开放接口实现互联互通,依托信息化手段搭建信息服务模式,准确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需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到经营主体手中,使新型农业主体足不出户便可以辽解到对自己有益处的农业信息、价格行情、市场供需信息等。

该模式具体运行方式包括如下几点:一是利用物联网技术特别传感器技术对信息源的信息进行采集,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后存储在农业数据库中;二是通过农业专家系统,利用电信运营商提供网络电话12316服务平台,通过12316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必要的指导,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三是通过传统的信息渠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还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等纸介质的渠道,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所出现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在12316热线电话中反映,并及时反馈和解答;四是通过MASS机发送报价和市场供求关系和其他类型的养殖的短信消息。该模型利用VPN技术、云计算、传感器和其他类型的技术,获取农业信息为农民建立新的途径,农业信息与技术服务之间的差距,为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信息服务“最后一百米”的问题,做出新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化服务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3.1 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政府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者,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充分尊重市场的选择,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增收政策扶持。

政府对新型农业经营实体日常管理要对其基本信息核查、分类,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力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很好的环境,提供切实需要的市场服务信息。

政府应该研究规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模式,要用市场准则进行判断,信息农业经营主体独立市场化经营,而政府对于发展模式进行监管,同时兼顾人才和技术上的服务,建立有利于新模式的发展环境。

3.2政府提供优惠的金融政策

政府对涉农金融政策制定中,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加优惠的金融政策,同时政府要建立渠道,鼓励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新经营模式之中,谋求协同发展。

3.3提升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

农业信息化技术是新模式建立的基础,随着“互联网+”思想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的研发是永无止境的,新模式的内部依托网络和信息化手段的相应技术的更新换代逐步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琳.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战略联盟构建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2012:40-44.

[2] 张辉,孙素芬,谭翠萍.2004~2014 年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及趋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5):12582-12584.

[3] 薛莉,徐婷.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群众,2015(2).

第9篇:新型工业化理解范文

一、深化认识,把握实质,明确要求

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我委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了学习讨论,深入园区、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找问题,深刻进行剖析,委领导班子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准确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实质,明确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市委重大战略部署的具体要求。

(一)深化了对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认识,明确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委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地震的严重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加快发展”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现实最迫切的要求,是破解当前一切困难和难题的关键。工业经济是推动“加快发展”的火车头,要更加旗帜鲜明的突出“快”字发展理念和主题,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思想,在“快”上做文章、下力气、花功夫,快马加鞭、只争朝夕、超常工作,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机遇,推动工业跨越式发展,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深化了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要求的认识,明确了实施资源转化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委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实施资源转化战略,有效防止资源滥采贱卖,推动精深加工和集约生产,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了同新型工业化的高度统一。工业领域是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的重要突破口,要以能源、金属、农副产品、建材、电子机械五大工业板块为重点,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大项目为支撑,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联动,切实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努力走上一条紧紧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率、环境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新路,使全市工业始终沿着快速健康的轨道发展。

(三)深化了对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的认识,明确了保民生促稳定的要求

委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自觉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发展的爬坡阶段,经济社会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繁重。我委在保民生、促稳定中担负着重要责任。一方面要明确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是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以工业的大发展成果来为保民生保稳定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明确在企业改革中处理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具体问题时,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时刻将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程度保障职工利益,并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充分体现党委政府对弱势群体的真正关心。

(四)深化了对突出实践特色这一本质要求的认识,明确了加快工业科学发展的切入点

委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注重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市委的重大工作部署结合起来,与推动市经委的全面工作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突出实践特色。作为负责全市工业经济的综合职能部门,市经委肩负着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加快工业发展的重大使命,因此,在工业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围绕构建充满活力、更加开放、有利于*工业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在重点查找并解决影响制约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和全局性问题上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出新思路、添新措施、求新突破,全力破解大企业培育不够、产业发展不充分、科技成果转化难、投融资体制不健全等难题,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二、认真总结,深入分析,查找影响全市工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一)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委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资源转化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奋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提速加快、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工业超农业、二产超一产”的两大突破,工业经济进入了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一是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主导作用日益显现。近年来,全市对工业强市形成共识,抓工业经济的思路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注重发挥工业主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作用,全市工业经济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至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连续保持20%以上的高位增长,连年上新台阶。2007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38.4%,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核心引擎。2008年,在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出下,工业经济仍保持了9.8%的增速。今年前5个月,工业“止滑提速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逐月恢复性增长的强劲态势,现基本恢复正常水平。

二是注重转变增长方式,发展成效日益明显。近年来,工业战线深刻把握市委、市政府对工业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加强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狠抓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动园区建设,加强经济运行综合协调,深入推进工业品牌战略,大力推进工业招商,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全市工业结构,提升工业经济集约集群发展水平,提高了工业企业竞争力,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2007年,全市工业实现利润2.7亿元,同比增长47.4%,居全省第六位。2006?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完成了下降4%的目标任务。

三是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08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49.8亿元,技术改造投资31.6亿元,工业园区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9亿元,新入园项目91个,新开发园区土地面积5.7平方公里;今年1?4月,全市灾后开工建设亿元23个,完成投资14.5亿元。新锐一期、旺苍金顶2500T/D新型干法水泥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竣工投产;攀成钢旺苍60万吨机焦、达钢20万吨球墨铸铁管、升达22万立方米林中高密度纤维板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建设。

四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领导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市经委组建后,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谋划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历程中,注重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理念抓好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不断求新求变,着力建设崇尚实干、善打硬仗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委机关连年在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中荣获一等奖,领导班子多次被评为“四好班子”。

(二)影响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原因

1.存在主要问题

(1)领导班子建设方面。一是对科学发展观学习还不够透彻,把握内涵实质还不够准确,还不能很好的把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融会贯通地灵活运用。二是对工业工作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缺乏从理论层面上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反映到实际工作中来看问题、做事情眼光不远、视野不宽。三是班子成员之间及成员与群众谈心沟通思想不够,班子成员主动与班长通气、通报情况不够;四是加强班子成员理论联系实际经验的总结不够,没有形成高质量的理论文章。

(2)工业和产业发展方面。一是按照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实统筹考虑工业可持续发展不够;二是积极争取更多的灾后恢复重建的优惠政策,推动产业重建工作需进一步努力;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多为企业办事实,与灾后重建的要求有差距。

(3)机关建设方面。一是干部队伍建设上还没有建立有效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长效机制。二是在关心职工、爱护职工,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上做的不是很好,如妥善解决好产业办人员公务员登记、推荐干部轮岗交流等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三是对机关车辆的管理,科学调度,杜绝浪费进一步加大力度;四是经常性的组织职工开展联谊及体育活动不够。

2.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上述存在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有我市工业基础薄弱、政府投入不足等现实条件和环境制约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有限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系统学习理论不够,在思想认识上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近几年,工业经济改革发展的任务越来越重,各种矛盾和问题较多,班子成员过多精力陷于处理事务性工作,理论学习系统性不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理解不够深,没能很好地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及时掌握新理论、新知识,影响了视界的进一步开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宏观决策方面的局限性。系统学习理论不够还直接导致了对全市工业统筹发展的思考不够,角度不广,缺乏战略思想和超前意识。学习中注重联系工作实际不够,存在着学习与工作脱节的倾向,导致了学习实效不够凸显。

二是深入调研与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够,在工作作风上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班子成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时间不多,对一线的情况缺乏实地了解,第一手资料掌握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领导班子成员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和接受的批评不多,自我批评坚持不够,班子成员自我批评不经常、不深刻。同时,对一些重大决策虽然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按规定走了应有的程序,但还未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管理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主动进行听证、专家咨询,更加广泛地听取民众意见。

三是开拓进取精神不够,在用科学发展观的破解难题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谋划工业经济的各项工作中,较满足于个别指标纵比的较快增长,没有很好的认清我市工业经济在全省横比的差距,在思想上形成一种禁锢和束缚。没有真正树立起不进则退、慢进是退、原地不动更是倒退的紧迫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思想束缚过多,敢闯、敢干、敢与强比的胆识不够。我们在一些事关工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缺乏率先尝试、率先发展的胆识和魄力,习惯用用老观念、老办法对待新任务,没能从一般性、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影响制约我市工业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关键性、深层次的问题入手,作一些长远的前瞻性思考。配套政策措施研究不够,政策优势的吸引力还不突出,服务企业的措施还不够完善,在破解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融资等难题上具体举措上缺乏新意和突破。

四是对干部队伍的培养教育不够,在队伍素质上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委机关办公分散,很多科室的工作任务重,平时对干部职工的集中培训学习抓得不够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青年干部的成长。同是,以为近几年县区和企业对机关干部反映还比较好,对干部的教育有时有所放松,对有的干部身上存在的缺点和小节问题,及时指出或严肃批评不够。

三、明确思路,强化举措,奋力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委需要全力抓好全市工业企业恢复重建和加快发展,以实际行动推动工业跨越发展,为全市经济提速加快、又好又快提供支撑。

(一)强化理念,突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客观审视*工业的实际,要实现我市工业跨越发展,关键要突出一个“快”字,因为没有快,就没有发展;没有快速发展,就谈不上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汶川大地震后,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呼声尤为明显。因此,*工业的问题关键是要在“快”字上来突破思想的束缚和禁锢。同时,通过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节能降耗、增强效益等有效措施,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快”中有“好”,在“快”中求“好”,真正实现我市工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二)实施资源转化战略,推动五大板块快速发展。五大板块是我市工业发展的重点,也是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的有效突破口。围绕优势明显的资源禀赋,坚持就地转化、精深加工的原则,加快优势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将五大工业板块纳入国家相关产业振兴规划和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抓住全国产业转移加快的趋势和省市对口援助这一机遇,列出产业配套“清单”,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引进产业关联性强、带动性强的转移企业和转移项目,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一要着力抓好锰、钒钛等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开拓性发展金属板块;二要全力抓好天然气、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突破性发展能源板块;三要以灾后重建需求为向导,快速发展建材板块;四要继续抓好农副产品资源的深度转化,稳定发展农副产品板块;五要依托*国家先进电子及配套材料产业化基地和081、新锐等企业,创新推进电子机械板块发展。

(三)抢抓机遇,强力推进项目建设。项目是工业发展的载体,是抢抓机遇,应对危机的最有效的抓手,抓工业归根结底要落实到项目投入上。一要加强在建项目的协调服务,加快推进朝天海螺、攀成钢旺苍机焦、元坝升达林板一期、领航科技20万吨离心球墨铸铁管等一批亿元项目早日竣工投产。二要继续跟踪如中铝821电解铝异地技改、旺苍低热值煤坑口电厂等一批重点潜在的项目早日落地开工。三要抓好新项目的引进,抓住浙江、黑龙江产业援建和产业大转移的难得机遇,精心策划包装一批项目,加大重点项目的招引力度。四是要深入研究国务院和省政府制定的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抓住地震灾后政策支持机遇和巨大的市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工业项目建设。

(四)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依托重点优势企业,加强科技攻关,加强产业承接,形成关联度高、价值链长、支撑力强的板块循环经济,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要围绕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综合效益,坚持生态环保导向,依靠现代科技大力提升资源和排放物的综合利用水平,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要抓住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有关新设立*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机遇,规划发展国家级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通过改造提升现有园区和新建园区相结合,形成“一园五区”布局,即以“补链”为重点,改造提升铝循环经济区;以产业连接为重点,改造提升煤电冶建(化)循环经济区;以产业链延伸为重点,改造提升农副产品循环经济区;新规划建设天然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和医药工业循环经济区。

(五)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增强工业聚集发展水平。认真落实《*市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规划指导意见》,加快园区的整合发展力度,不断明确园区功能定位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工业园区集约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园区投入机制,继续推行基础建设采用招商比选、BOT模式融资投入机制,筹措建设资金,加快水、电路、管网、标准厂房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特别应加强与省、市供电部门的协调,加快园区电网建设进度,积极探索创新民间投融资机制,大力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园区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强政策扶持,认真落实省、市已出台的支持工业园区建设的各项政策,在资金、土地、税收、人才、要素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当前,要抓住灾后重建机遇,积极争取灾后重建资金对工业园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切实做好土地规划调整,为未来5-10年工业项目用地预留空间。加快川浙合作产业园、川黑合作产业园、医药产业园、塔山湾军民结合产业园等园区的建设进度,加快打造承接产业转移优势载体。坚持项目入园与园区和互动,加快推进企业、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中集聚发展。

(六)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切实解决发展难题。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保企业就是保增长、保发展,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服务大局。利用灾后恢复重建契机,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加强技改、战略重组、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把重点企业、龙头企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大力支持并引导各类资源向行业龙头企业倾斜、集聚,通过引资嫁接、上市融资、资产重组、股份改造等方式,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要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服好务。进一步争取和落实好有关扶持政策,强化企业煤、电、油、运、气等要素协调保障,加强与银企政的合作,加快担保公司的组建步伐,解决好企业发展的资金缺乏问题。

(七)推动技术进步,提升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继续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结构升级。要积极争取省技术改造资金,集中力量支持一批见效快、带动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能耗,提高产业规模经济效应和适销对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转化,放大创新成果,实现创新技术产业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生产能力。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依托*国家先进电子产品及配套材料产业化基地,利用长虹、081的科技和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军民结合的先进电子信息产业,着力形成关联度高、价值链长、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提升产业整体规模与综合竞争力。

(八)强化要素保障,确保企业正常生产。工业领域必须着眼于新的形势要求,强化科学调度,充分发挥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为全市工业经济健康运行提供有力的生产要素保障。要扩产能、挖潜能,千方百计扩大要素供给;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倾斜;要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确保重要生产物资价格平稳、供给充足。要积极争取直供电政策,同时调整思路,加强需求侧管理;要千方百计加强与天然气供应部门的协调,增大供应;加强流动资金协调,当前特别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攀升”的突出难题,指导和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困难,切实开展好融资工作。

四、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增强领导发展的能力

抓好全市工业经济的恢复重建和加快发展,着力加强委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我委领导班子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整改,切实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领导班子政策理论水平

一是明确学习重点,健全学习制度。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紧紧围绕资源转化战略,不断提高班子驾驭全市工业发展的能力。要进一步坚持中心组集中学习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学习、定期召开委务会等学习制度,促进干部职工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二是创新学习方法,完善学习机制。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邀请专家教授作专题辅导报告、开展干部调训等形式,鼓励领导班子学习深造,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在全委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加强调查研究,强调学研结合。围绕破解*工业发展难题,找准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工业产业、确保经济良好运行措施的调研力度。加强工业五大板块、重大项目推进、循环经济聚集区建设、大企业培育等重点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工业经济发展规律,找准困难问题,明确应对措施,为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加强团结,提升领导班子战斗力

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注重班子和谐,不断增强党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认真贯彻经委党组议事规则,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坚持集体研究决定。严格组织人事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定期召开党组会议,充分听取其他成员意见建议,坚持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制度,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二是强化沟通协调,狠抓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通过设立意见箱,接受各方意见,确保民主交流渠道的畅通;注意解决好干部职工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宗旨意识教育,为形成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合力创造条件;加强工业经济发展的机遇和形势分析,以宏伟的目标统一全委干部职工的思想,积聚人心,鼓舞士气。三是积极探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和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努力创造安定、和谐的工作环境。

(三)勤政务实,开创工业经济发展新局面

围绕省委、市委重大战略部署,推进资源转化战略,加快工业强市进程,进一步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举措上狠下功夫,切实把握发展机遇,超常推进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推动*工业跨越发展。要突出工作重点,继续抓好板块经济、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工业园区、节能减排、要素保障等工作。要突破工作难点,在融资、原料保障等难点问题上取得新突破,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重点板块和重点企业的冲出,实现工业经济提速加快、又好又快发展。要提高工作实效,围绕工作目标,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