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初中生物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有效性;生物教学;教学策略;主体性教育
树立现代教育哲学观生物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教师,一位生物教师具备怎样的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这将直接影响到生物学有效性的提高。所以生物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哲学观,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对人类的进步有重大作用。从而树立崇高的责任感、履行好自身多样化的职业角色,并积极学习新知识,锻炼各种专业素质。同时正确认识到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是有发展需要的人,作为教育的对象,他们又是具备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从而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心理要求与主观价值为基础,关注学生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产生的积极变化,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从全人化教育的角度进行生物教学。并且要明确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正确地选择教法、教学形式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一、充分重视教学中的前导
组织有效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通过教学之后学生对知识能够理解,把客观知识意义转化为主观知识意义。而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旧知识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应以学生已有知识与将要学习知识的关系为出发点来选择教学方式。在生物教学中,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关系直接,易于创设情景,结全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学习理论来组织教学利于学生学习。若教学的是学生已有先备知识的内容,则先提出要领概念。比如在扁形动物时已学习了寄生生活的的许多动物,在学习原腔动物时就可以以“寄生”这一要领概念引出“厌氧呼吸”“孤雌生殖”等原腔动物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若教学的是学生没有先备知识的内容时,则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建立教学情景。比如学习茎的次生生长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典型植物(小麦、桉树)茎的外观上的不同,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而学习血吸虫时则可以介绍我国人民与血吸虫斗争的背景资料,或者课前引导学生查阅血吸虫相关的分布、危害、现存情况等内容。通过先导组织,使学生更快地理解、接受新知识。
二、紧紧抓住教学的本质内容
从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来看,知识的量在剧增,如果教学仅仅局限在课本内容上,那将难于满足时展及学生发展的需要。而补充大量知识又难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应科学确定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主要内容上,而不是分散很多时间去讲次要的例子和材料。比如在动物学教学中,我们始终应抓住进化发展的主线,以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为出发点,以代表动物为依据来介绍讲解。这样才能强化每个门的主要特征,同时不增加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三、灵活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对该堂课来说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综合考虑,灵活选择。首先,结合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同化规律,当学习的内容是具体知识,而此前又学习了其要领概念,那么就可采用演绎推理式教学。比如,当学习了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之后,现在要学习水螅这种代表动物特征。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水螅的生理特征,提高效率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和分析能力。当学习的内容是较抽象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是其从属观念,则可使用归纳法。比如,学生学习了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的知识之后来学习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特征时就可以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有助于学生把握寄生虫的本质特征。如果所学习的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属于一个层次,则可利用比较法。比如学习环节动物的真体腔时,可以利用已学过的“扁形动物———有三胚层但无体腔;原腔动物———有三胚层只具有假体腔”加以对比,更好地理解真体腔的产生、特点及意义,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广泛迁移。其次,结合生物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对于形态解剖部分的内容可多采用直观演示法,形象生动的展示其结构;对于许多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可采用讨论、谈话法,激发兴趣;对于与其它学科交叉明显的内容则可以使用研究法、读书指导法等;对于进化原理等理论资料性较强的内容可采用讲授法。
四、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的黑板、挂图、标本、文字教科书等传统媒体以外,还应积极采用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电影片、计算机软件等现代教学媒体。通过现代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有效性。一方面,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因为它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的形象认识,去取获知识,不再是通过信息的抽象,事物的符号去获取知识,从而使知识易于转向具体实际化,也易于转向抽象概念化。比如对“鱼的血液循环”部分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挂图只是平面的,教学要用很长时间来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通过电脑展示立体的循环图,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它,不但节约时间,学生学习的效果还很好。另一方面,现代教学手段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课堂上往往因为学生的差异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则可使学生在课下仍能通过教师留于网上的课件巩固学习或在老师的帮助下按照自己学习情况来选择学习内容,自定学习时间和地点,自定学习进度和步调,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五、科学把握教学时间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必须善用教学专用时间,即纯粹用于教学的时间。尽量降低准备教具、用于点名、维持秩序等琐碎事务上花的时间量,充份掌握专用教学时间。其次要掌握学生专心学习时间,这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据调查研究:初中成就高者在上课时以85%的时间用于专心学习,成就低者只用40%的时间从事学习;高中生成就高者在上课时以75%的时间用于专心学习,而成就低者只用15%的时间从事学习。教师一方面要讲得生动有趣,引起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要松弛有度,把新知识的学习放在大多数同学都易于专心学习的时段;另外应提供适当的自学时间。在教材难度适中或超过学生能力时,教师讲解之后应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并随时检查学生的错误给予纠正,或者利用问答法来督促学生复习知识。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教学效率;策略
生物学的知识丰富又复杂,由于初中生的认知还处于发展阶段,初中生物知识主要以抽象概念为主,不少学生在理解上会觉得难懂,甚至枯燥无味。也就是说,常规的教学手段是很难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彻底搞懂,课后也很难搞懂,而且也很容易遗忘。因此,我们不妨换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等都要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外作业的布置这三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首要前提就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有没有提前预习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率。一般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提出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本的要求,由此可见,预习是很重要的,但预习的方法更重要。传统的预习方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初读、泛读的模式去熟悉生物知识,从而获得独立的知识,这些学习方式前期效果是很明显的,但要让学生长期坚持下来却很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乏味,失去对生物学习的主动性,预习效果也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换一种预习方式,对预习进行生活化的处理,其效果会不会不一样呢?
如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一课时,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让学生去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遗传、变异现象,可观察对比自己和父母的长相、爸爸和爷爷的长相,也可以看电视《动物世界》等,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深刻理解了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这种预习方式与传统的预习方式大不相同,将死板的概念知识赋予了生命,变得形象有趣味,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完成了预习目的。诸如此类的还有,在学习植物的结构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上的花结构图去跟实物花进行比较……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知识的学习脉络,教师在讲解只需要稍微点拨,学生就能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生物教学的主要基地,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从而有效地激l学生的求知欲。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拉近生物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以真实的、丰富的日常生活百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高个子的男人和高个子的女人生了一个小个子的孩子,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也是学生不经意会注意的一个问题,教师提出这种问题时自然也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个高个子的人生出小个子的孩子呢?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就自觉地进入到了一个学习的状态,教师的提问将学生带入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中,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巧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到一个轻松愉快、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上学习知识、发现新知、讨论和获得新知,使其思维得到激发和扩展,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既能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人体的营养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贫血的症状有哪些?贫血是缺少什么营养成分?人类基本的营养成分有哪些?为什么吃猪肝能补血?学生通过讨论得知,贫血的症状有头晕、抵抗力下降等症状;贫血主要是缺铁;人体的营养成分有很多,如铁、钙、锌等;吃猪肝补血是因为猪肝含铁……或者是让身体素质教好和肥胖的学生分享他们的食谱,学生通过比较,结合平衡膳食宝塔分析两中食谱的优劣,从而意识到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学生在这样一个相对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轻轻松松地就学习到了新知识。
三、课后作业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创新;学习模式
一、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路现状分析
初中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且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培养生物学家或者生物科学的人才,而是旨在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科学的感情。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执行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进度,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没有发挥的余地,学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学得很辛苦,再加上一些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教学效果必然是枯燥乏味的,极大地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倡导和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适应这一变革,我们必须对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主要策略
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构建适合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体系,结合教学体会分析初中生物教学有效策略。
1.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老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老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模式,推进开放式教学,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乐趣。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老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度的理想气氛。此时,老师要及时地引导并激起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自主、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老师是他们最有力的支持者,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由地表现其探究欲望和探究行动。
3.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老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同时老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而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地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4.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1.差异对照,对比归因
“差异对照”的策略模型为:在A,B中,A中有c,B中无c,其他条件应素一致,如果A能产生C,而B不能产生C,则c是产生C的原因。在科学探究中选择单因素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是归因的基本策略。例如,在“扦插材料的处理”实验中,要求探究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根据“差异对照”策略,如果以“茎端口的切法”为变量,可做如下探究设计:取足量的相同紫背天葵茎,设置“茎上端和下端都斜切;茎上端斜切、下端水平切;茎上端水平切、下端斜切;茎上端和下端都水平切”四组对照实验,在同等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培养,定期对比观察。发现:植株“下端斜切、上端水平切”的一组最容易成活。得出结论:茎端口的切法是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植株下端斜切可以扩大表面积,增加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上段水平切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利于插条保持水分,更易成活。对植株的选择处理还有很多方面,如茎的长短或老嫩对比,腋芽的有无或饱满与否对比,不同植物种类对比,同种植物不同器官对比以及环境条件方面不同温度、不同光照、不同湿度的对比等都可采用该策略逐一探究。要注意的是:选择某一因素进行对照处理时,要保证其他条件的相同,否则说服力不强。
2.共性归结,演绎归因
“共性归结”的策略模型为,在A、B、C中,A中有a和d,B中有b和d,C中有c和d,如果A、B、C均能产生D,则d是产生D的原因。例如: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的实验中,根据“共性归结”策略,可作如下探究设计:(1)在光照条件下,将一盆绿色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发现植物能长时间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2)在光照条件下,将一盆绿色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正常地活着;(3)在光照条件下,将一盆绿色植物和一瓶开盖的汽水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植物依然生长盛。由于蜡烛燃烧能产生CO ,小鼠呼吸会排出CO ,汽水分解能飞逸CO ,可见CO 光合作用的原料。当然,“共性归结”带有一点猜测的意味,往往需要从相反的角度进一步演绎求证。
3.共存共变,跟踪归因
“共存共变”的策略模型为:无a存在就不会产生A,有a存在就会产生A;a如果发生变化,A也会跟随变化,那么,a是产生A的原因。从某种程度看,“共存共变”是“共性归结”的补充。例如,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的实验中,我们还可根据“共存共变”策略,设计实验:在两只透明密闭的玻璃罩内各放一盆相同种类、生长茂盛的绿色植物,所不同的是一玻璃罩内盛放一瓶开盖的汽水,另一玻璃罩内盛放半烧杯NaOH溶液,一起放在阳光下,数天后可见汽水旁的植物依然茂盛,而NaOH溶液旁的植物出现萎蔫。由于汽水能释放CO ,溶液能吸收CO ,在光照下,有CO 存在时植物就能正常生长,而无CO 存在或量少时植物就会出现萎蔫,显然,CO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又如,在“蚂蚁的通讯”实验中,要求探究蚂蚁依靠什么传递信息。根据“共存共变”策略,可设计实验:在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几张纸片,让它从上面爬过,待大批工蚁出动时,取走纸片,工蚁就乱作一团。如果将侦察蚁爬过的众纸片摆成一个圆,则工蚁会沿着这些纸片不停地转圈。可见,只要有纸片,工蚁就能找到行动方向;纸片摆成什么形状,工蚁行进的路径就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把纸片换成树叶等其他物品进行实验,结果也一样。由此说明:留在纸片等物品上的气味才是蚂蚁信息传递的载体。
4.否定其他,迂回归因
“否定其他”的策略模型为:有a、b、c存在时会产生A,但有b时却无A,有c时亦无A,那么,a是产生A的原因。这种非此即彼的排他策略在限于某些条件难以直接求证时尤其管用。例如,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要求探究馒头变甜的原因。馒头在口腔中受到了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含水和淀粉酶等)混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限于实验室条件,唾液淀粉酶一般难以提取后直接实验,根据“否定其他”策略,可作如下设计:取3支试管,在试管①中放入适量的馒头碎屑,再注入2ml唾液并进行搅拌;在试管②中放入适量的馒头碎屑,再注入2ml清水并进行搅拌;在试管③中放入适量的馒头(不切碎),再注入2ml唾液,不进行搅拌。3支试管一起放在370C左右的温水中约10分钟后取出,各滴入2滴碘酒,摇匀。发现:试管①不变蓝,试管②变蓝,试管③部分变蓝。试管①不变蓝说明馒头中的淀粉已被糖消化,可能是由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中水或淀粉酶的作用变成麦芽糖;试管②变蓝说明水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淀粉无真正的消化作用;试管3部分变蓝说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仅起辅助消化的作用。所以,馒头变甜的真正原因是唾液中淀粉酶将淀粉转变为麦芽糖的结果。
又如,在“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中,由于各种鳍同时摆动,在自然条件下直接观察不易分辨每一种鳍的各自作用。根据“否定其他”策略,可采用捆绑或剪掉其他鱼鳍的办法,排除干扰因素。如探究尾鳍的作用,既可从控制其他鳍后鱼依旧能保持原有前进方向的表现中归纳,也可从控制尾鳍后鱼不能保持原有前进方向的反常表现中体会。
从以上分析亦可看出,有时在同一个探究实验设计中需要综合多种归因策略,只有灵活运用,统筹安排,才能更奏效。
总之,归因策略的方法要交给学生,以使学生探究的目的明确,方法科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的好习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近几年来,由于初中生物学科成为考查学科,生物学科的毕业考试成绩不纳入中考总成绩,所以,师生对生物课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初中生物教学又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就在于能否利用好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能否实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下面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有效备课,巧设教学情境
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备课阶段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课堂教学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像片,如:转基因技术、克隆人、病毒、艾滋病、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生物入侵、温室效应、沙尘暴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在实验方面: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在知识方面:对于知识点的教学,有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创设情境,并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了解其中的生物学道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们对课堂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及整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使大部分学生都能与同学合作探讨、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不同的观点勇于质疑。
二、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这是生物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参与,让学生“动”起来
要科学把握课堂这有限的四十分钟,组织有效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孩子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生物素养。让学生动起来就必须在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四、教学目标明确并要落实到位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从而把目标落到实处,就更为关键。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目标似乎都被晾在一边,课堂上形式多样,热热闹闹,讨论、合作层出不穷,可对目标的落实却微乎其微,反思我们的课堂,有多少讨论是没有必要的,多少合作是多余的,多少争论是离题万里,如果在课堂上少追求一点形式上的东西,课堂的有效性就显而易见了。诚然,课堂教学不仅仅是预设,更多的是生成,“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新理念。所谓生成,指的是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作,是师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生成性的课堂能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绝非一成不变的预设的僵化程序的完成,生成性的课堂是真正的有效性的课堂。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想法的学生,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从而为教学目标服务,是教师应该思索的。我们不应该设置一个个陷阱,诱学生进入圈套,但我们也不能当一只被学生牵着的羊,随便跟他们走,以为就是新课程了,教师也应该发挥教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既有所预设,又有生成,而不能走入两个极端。
五、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修养
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教学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有方、寓教于乐、“开窍”有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面对这个知识、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每一位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和完善,才有可能胜任本职工作。
1. 教育价值观歪曲
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但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尤其是农村学生。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这里显然存在教育价值观歪曲的情况,必然导致有的学生学习“无所用心”。
2. 学习目的虚无 由于教育不到位,很多学生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去学习的,根本没有什么目的,甚至有的学生从来没想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3. 懒惰成性 学生的惰性心理是由于长期以来不良学习思想和习惯所造成的。比如有的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没能在学法上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久而久之这就很容易使一些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对老师产生依赖,形成懒惰心理,学习没有计划,毫无目标,得过且过。
4. 心理压力增加 少年不识愁滋味,但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内容的增加,家长、老师、自身对成功的渴求以及对自己不恰当的定位等众多因素,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增加。一些学生在学习中想急于求成,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甚至走向和老师对立的一面。
5. 自卑胆怯心理加重 很多学生受生理、学习习惯、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随着学习的深入成绩出现一定的下滑,有的便自己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自卑心理严重,成绩一落千丈。
6. 自暴自弃心理滋生 有的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基础差,听不懂课,加上自己生性懒惰,又不会主动去克服困难,形成了听不懂——不听——更听不懂的恶性循环,经常性的失败使他们失去了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二、 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状态调整策略浅探
我们认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状态,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教育教学。在对学生学习心理状态进行调整时,应坚持外部调节为辅,自主调节为主的原则,应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
1. 营造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1) 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乐其师方能信其道”,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让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滋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块绿洲。对学生在各种物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良好的思维,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2) 优化教学环境。目前许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紧张、焦虑、困惑、抑郁的学习心理状态之中。因而,我们可以采用张贴温馨、激励式的教室环境用语,为学生在课间提供背景音乐,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方法措施,为学生创设产生良好学习状态的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使学生学习状态得到很大调整。
2. 让学生享受学习,克服自卑心理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
(1)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要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层施教。并且让学生意识到:回答问题贵在发表自己的认识,进行活动重在体验。批改作业时,除找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外, 积极挖掘学生作业方面的闪光点,加上一些简短而有鼓励性的语言来进行评价。
(2) 让学生体验成功。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提问时学习成绩好些的学生问题可设置的较深些,学习存在困难的问题基本以书本为主。成功引发的满足感是进一步成功必要的催化剂,只有他体验了成功的满足,才会激发他对进一步成功的渴望和信心。
3. 创设情境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 经常变换课堂情境,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2) 创设有活力的课堂情景。
新课程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例如采用体验式教学,在听课时,通过让学生用彩色笔在教学案上画出老师讲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师故意设计的漏洞,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监控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学会了学习,又通过学习体验了不同的学习心理状态。
[关键词] 科学实验教学 优化教学 实践能力
初中生之所以要进行科学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科学思维。而在科学学科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实验则是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实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巩固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结论,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科学实验教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对于操作性、开放性以及创造力和团体协作力等方面的培养为目标,设置不同的环节,以求达到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优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初中的孩子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除了对他们的科学知识储备进行提高之外,对他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非常地重要。因此,在对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课堂进行优化的时候,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减少演示,增加操作
很多初中的科学实验课堂,教师往往会考虑实验教学课堂的时间非常紧凑和宝贵,他们认为,如果让学生自行实验会耽误很多知识讲解的时间,于是大部分的初中科学实验课堂都是教师演示为主,殊不知,过多的演示不仅仅会降低学生积极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会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师减少协助
除了减少演示的频率,让学生们学会自己动手之外,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时候,还应该要减少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协助。很多教师认为,初中生仍然还是处于一个孩子的阶段,在很多实验过程中,他们需要老师的从旁指导。尤其是在化学课上,有时候,会有一些例如腐蚀类或者是反应类的化学实验,由于不放心,教师往往会给予过多的协助,过多的协助和指导实际上同演示一样,都会降低学生们的自行实践,独立实验的能力。
3.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在课堂上有义务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促进他们在团队中实践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在学习初中物理中有关大气压的内容时,有一个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分组,然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别拉住不同半球,并且有人记录实验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会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优化学生创造性的开发过程
除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之外,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针对着初中生心理发展开始加速的特点,对他们的创兴能力和创造性的开发也犹为重要。
1.实验过程的开放性
什么是实验过程的开放性呢?实际上,就是教师在进行课堂实验教学的同时,设置开放的实验,让学生将实验过程延续到课外。比如说,生物实验课堂上要做的蚯蚓实验,就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外进行实验的前期和后期活动,通过这样的开放性实验,学生们能够在没有课堂时间压力的状态下,发挥其自身的实验创造力。添加很多新想法。
2.实验步骤的多样化
很多科学实验是不仅仅有一个实验设计方法的,如果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实验过程的标准化,不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实验步骤的设计,那么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创新性培养。
3.实验原理的综合性(多学科)
我们知道,初中的科学实验教学主要也就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但是,学生们日常的生活是综合性的,仅仅是用某一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都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的联想能力培养。因此,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最好能够将实验原理有一个综合性的开发,联系各个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们对实验有一个综合的联想。这样,就能够使学生进行充分的联想和思维发散。
三、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
前面所说的,都是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实验设置,实验活动过程安排以及教学理念的一些优化。但是,我们知道,实验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对象又是初中生群体,那么适当的教学过程方法应用,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让科学实验教学原理能够有效实施。
1.现代化的教具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辅助教具开始出现在初中教学课堂中。那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要合理运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具。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进行实验的讲解辅助。这些教具的使用不仅仅能够为教师的讲解带来方便,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注意力更加集中。
2.生活化的情境创设
仅仅是靠着科学实验教学课堂的时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要帮助学生培养出一种生活处处皆科学的思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生活中也能够进行大量的科学思考。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实验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情景设置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验的设置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实验的取材,操作上也尽量采用生活化的物品,这样学生就能够养成随时随地用身边的器材进行科学研究的习惯。
3.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尤其是对于他们的科学学科的学习评价,更要关注他们的能力提高以及学习过程,还有他们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在对初中生进行科学实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综合、多元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能够立竿见影地提高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他们对自身能力培养的重视。
四、结论
针对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初中时期的思维发育的特殊性,新课程标准提出为科学实验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除了传统科学实验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指导方式以外,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同时,对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课堂进行优化改革。
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注意增加学生的操作环节,减少教师的演示和协助,并且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进行小组的团队合作;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我们要注意实验过程能够尽量具有开放性,而实验步骤具有多样性,不拘泥于标准的答案,而实验原理也要尽可能地联系各个学科,有综合性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法优化方面,除了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具使用之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况增加生活化的情境设置,并且能够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有一个多元化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秦国成.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初探[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6).
[2]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J].中国教育报新课程周刊,2007,(17).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初中生物;兴趣;激发;策略
兴趣是学生求取知识的驱动性力量,也是激励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的源泉和动力,并且兴趣会对学生的行为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能够实现学生享受式的学习,更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当将兴趣激发的教学策略引入实际教学当中,应让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为他们将来的生物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导入是生物教学的基础性环节,这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起着奠基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导入,让学生产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以实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生动的教学导入,首先可以为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生物,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例如,在进行“植物的营养繁殖”的教学时,根据学生原本对于果树嫁接的感性认知,教师就可以巧妙地提问学生:“要想在同一棵苹果树上收获两种不同品种的苹果,你会选择哪些方法呢?”这样的一种设问,必定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状态调动起来,为接下来的课时内容渲染良好的气氛。其次,可以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影频资料中对生物获得感官的认知。例如,在讲到“社会行为”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生物群居生活的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的内容展开对学生的询问,以加深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知识的感悟和理解。最后,创新教学导入的方式。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教师也应该积极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号召,创新传统的教学导入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有趣的导入方式。
二、结合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且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而相应的,他们的思想和接受能力也非常的强,更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喜欢张扬自我的个性。因此,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将学生的潜能和兴趣激发出来,帮助学生加强生物的学习。例如,根据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可以建立起网上生物学习平台,并适量地为学生布置一些网上作业。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学生上网的心理需求,又完成了生物的阶段性学习。对于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积极开展生物学习竞赛,具体的形式可以是生物知识竞赛抢答、生物实验精彩、标本制作比赛等等。这种竞赛式的学习不仅会调动学生的内在热情,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使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这门学科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实验支持,这不仅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让学生在实验中把学习生物的欲望激发出来。此外,实验不同于理论课堂,它将学生置于一个直观、形象的生态环境之中,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培养,并且学生在实验成功后守护的喜悦,将转换为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动力。因此,使用实验室教学,必定会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出来,对于学生今后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凡的意义。
四、增进师生情感,唤起学习情趣
在物理中,讲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首先,教师要主动地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并要发自内心地喜欢学生,这是学生喜欢教师的基础,然后比兴会发生学生爱上教师所教课程的爱屋及乌的现象。作为初中学科中的一门副科,学生在学习时大都凭着本身的喜好进行学习。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在生物学科产生学习的兴趣,就应该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学习生物构建一个融洽的人际氛围。比如,教师在课堂之外,要走进学生食堂、宿舍,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最大的关心和帮助,这不仅会减轻学生的压力,还会建立起友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后期的生物学习。
五、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习兴趣
生物这门学科源自于实践,也必将最终归于实践。而且生物是一门与社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它不仅仅为了解释某一些现象而存在,而是最终将要作为指导实践生产的理论性知识而回归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将课堂的知识活用与日常生活,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内容时,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存在,所以会有会有男女性别以及性征上的巨大差异,根据这一问题的本质,我们就可以推理当前社会上男女比例失调的现状和原因。还有人们当前所关注的世界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并对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生物重要性的认识,还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以提高自身的生物素养。
初中生物是中学生的一门基础性科目,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更是学生探索某些社会现象的敲门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将这门课程的教学重视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享受学习生物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导入,结合学生特点教学,并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等有效的措施,以让学生在享受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增强自身的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牡霞.初中生物实施兴趣教学的策略[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9):28-29.
[2]周丹.初中生物课的兴趣教学[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2):40-41.
>>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的教学和创新 如何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如何精巧设问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纠正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向 新课程下初中生物教学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作业布置的思考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 浅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之我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中学生物教学,提高生物教学效果是广大中学生物教师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教者将从教师要转变观念,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课题。 【关键词】优化新课程理念教学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扎实推进,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精选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学习中来,提高生物教学效果。本文,教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认识。一、教师要转变观念、精心组织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学生是生物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平等的对话者。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创建充满生机活动的生物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牵引性和难度适中的问题,努力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指导学生全面参与到生物学习中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具有开放的教育教学观念,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评价方式的开放等,从而不断提高生物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组建课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部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进行开放式教学,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指导学生亲自观察各种绿色植物,比较不同类型的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花儿颜色的奥秘是什么、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有哪些区别、长日照植物与短日照植物之间生长习性有哪些差别等等内容。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观察并做好记录整理,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习的乐趣,学习自然更有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内驱力,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能够启迪思维的问题,也可以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诗句等。 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单调燥的知识,可以恰当运用多媒体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如在学习绿色植物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株植物从萌芽到生长、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让学生们一目了然。又如:在讲授生物进化论之前,先组织学生观看“生物的进化”、“从猿到人”的科教片,使学生获得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和进化观点,这样不但巩固知识,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将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2、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学习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目的教育。如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前景和成就,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科学,是未来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谁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方面争先,谁的经济就会扶摇直上,就会在世界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知识的欲望,激励学生树立为国家争光的远大抱负。
同时,教师要注意在每一学年、每一学期开始时,让学生清楚知道本课程总的教学内容、目标。在具体学习每一章、每一节时让学生明确具体学习目标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时,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注重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是生物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基础。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做好生物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要重视与实际的联系,既要重视课内实验,又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叶片的结构”这一实验,可以指导学生当堂做。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等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来进行实验。
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指导学生动手采集、制作标本。指导学生在校内外种花、种草,植树、饲养小动物等。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当学生对实验观察得越细致,越准确,学生的认识就越丰富,越深刻,思维就越活跃,这样让学生在生物实验中理解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发展自我,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