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范文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第1篇: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

一、研究概述

1、研究背景与现状

工业化是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社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步的动态过程。工业化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而不仅限于工业部门,因此,广义的工业化是指“经济发展”或“经济现代化”。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管是经济基础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还是发达地区在金融危机后的“再工业化”,都只能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因此,本文认为对四川省内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找到工业化中的薄弱环节与“短板”,为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内容与方法

在新型工业化科学内涵与特征、四川省情和统计研究科学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测度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根据分层构建的指标体系,采用标准差赋权,使用指数综合法计算衡量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从而比较四川省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四川省经济的对策建议。

二、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1、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新型工业化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努力创新,实现科技进步,达到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有六个方面:

(1)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是现在及以后社会发展的主流,工业化发展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又要依靠工业化作为载体。只有将工业化和信息化两者结合起来发展是才能充分并加倍发挥各自的优势。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2)自动化、机械化和就业协调发展。工业化发展不能仅仅只靠人工小规模生产,应该依靠机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这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四川省人口众多,就业压力较大,还应该把就业问题考虑在内,将自动化、机械化和就业结合在一起,使其协调发展。

(3)产业结构优化。传统的工业重点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畸形,因此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失调。新型工业化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使其健康发展,维持社会的稳定。

(4)城镇化发展同步。以往的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协调程度不高。新型工业化发展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使得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转向城镇,促进城镇化发展,实现两者的共同进步。

(5)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工业化发展首先要以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但是传统的工业化发展往往追求速度快,忽视了经济效益,居民生活质量并没有很好的改善。新型工业化必须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更要追求效益。

(6)实施可持续发展。传统工业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恶性一次性消费资源的做法。因此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学有效的战略。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根据国外各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本文在构建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时遵循以下原则:

(1)可比性原则。国内对新型工业化的测度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参考国际上经常使用的方法比如钱纳里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法或者霍夫曼比例评价法。在构建四川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仅要吸取国际上关于工业化测度的经验,还要考虑四川省省情和工业化发展的现状和特征,更要适应全球化发展,使得指标体系反映的内容在时间和范围上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2)可行性原则。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很多反映工业化进程的指标,但是有些指标之间相关性太强,有些指标反映工业化特征不够明显,而有些指标的数据难以获取。所以构建四川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仅从理论上设计还应该具有可行性。不仅指标数据要易于收集,还要与现行统计方法相适应,指标数量不须太多,指标换算也不能太复杂,方便指标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3)科学性原则。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指标体系必须要突出新型工业化的特征,遵照科学原则,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以人为本,实现工业发展、资源和人类之间可协调发展。

(4)系统性原则。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要全面系统反映科学技术、经济效益、信息化程度、资源能耗、环境保护等情况,并且指标层次清楚明了。新型工业化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各个指标应该全面反映新型工业化的各个方面,并且指标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最终四川省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要层次清楚、结构完整、系统性强。

3、四川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上述原则,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可比性及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本文把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反映新型工业化的最终结果;准则层以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出发,反映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各个方面,本文把准则层分为工业化进程、能源消耗、科技含量、信息化程度及工业经济效益五个方面;指标层则主要是细化了反映准则层各个方面的具体指标。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

三、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四川省统计年鉴》和四川省21个市州的统计年鉴或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与统计公报。为了节省篇幅,本文略去了各指标的原始数据。

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首先将全部数据全部正向化,其中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逆指标取倒数使之正向化;其次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获得无量纲化的数据,其公式为:某地区某指标的无量纲化数据=(该地区该指标的原始数据―四川省该指标原始数据中最小值)/(四川省该指标原始数据中最大值―四川省该指标原始数据中最小值)。

2、单项评价指数、赋权与指数综合法

(1)单项评价指数与赋权。单项评价指数即采用每个指标的上述的无量纲化数据。

对每类指标赋权采用标准差赋权法。即对同一指标的无量纲化数据求平均数与标准差,对不同指标的标准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指标权数。具体权数见表1。

(2)指数综合法。对某地区的各类指标的单项评价指数进行加权算术平均,即得到该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各地区具体综合评价指数值见表2。

3、四川省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对2013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新型工业化进行测度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1)四川省新型工业化整体水平偏低。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取值越大说明新型工业化程度越高。数据说明四川省新型工业化整体水平偏低,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2)工业化进程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转变的程度,工业化进程值越大,说明工业化程度越高。四川省工业化进程落后地区是川北、川东北和除攀枝花外三州地区。

(3)从资源能耗方面来看,资源消耗体现的是对资源的利用情况,资源消耗越少,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越高,才越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资源能耗数值越大,表示资源消耗越小;反之,数字越小,说明资源消耗越大。在四川省的21个市州中,资源能耗方面,成都做得最好,最差的是攀枝花。

(4)从科技含量方面来看,新型工业化离不开科技创新,只有提高科技含量,才能提高工业生产的质量和速度。所以重视科技人才,加大科技支出,创建科学的创新体制,才有助于科技成果的大量产生。四川省21个市州2013年科技含量的情况中,除了绵阳和成都以外,其余19个市州的科技含量都不高,特别是甘孜,巴中,内江和眉山的科技含量最低。

(5)在信息化方面,信息化和工业化必须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带动。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只有高度的信息化才能让工业化高速健康的发展;同样,信息化也离不开工业化的支持,只有立足于工业化,信息化才有具体的实施方向和实施的物质基础。在四川省21个市州中,成都的信息化程度得分最高,紧接着是绵阳和南充,其他市州相对低一些,其中,阿坝和甘孜两地的信息化程度最低。

(6)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提高经济效益是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中心环节。传统的工业化发展忽视了本该作为中心的经济效益,使得效益不高。新型工业化则必须重视经济效益,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效益方面,2013 年遂宁位居21个市州之首,南充和资阳紧跟其后,阿坝和凉山的经济效益最低。

四、问题及建议措施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看出四川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现四川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具体体现在:

一、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四川省产业结构从2005到2013年由“二、一、三”演变为“二、三、一”,产业非农化率2013年达到87.2%。全国同样的时间产业结构已经由“二、三、一”演变为“三、二、一”,产业非农化率达到90%。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还需加强。

二、资源能耗过高。四川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6吨标准煤/万元至2013年减少为1.078吨标准煤/万元,全国水平相同时间内则是从1.02吨标准煤/万元减少到0.76吨标准煤/万元,说明四川资源能耗相比全国水平来说是过高的。

三、科技水平较低。四川省的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率从2005年的0.7%升高到2013年的1.12%,全国则是在相同时间内,从7.24%上升到8.46%。由此对比可看是四川省科技支出占比较少,科技水平偏低。

四、信息化发展较慢等问题。

现就四川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四川省地形复杂,人口数量大,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局限,因此,从发展战略角度看,应与时俱进,适时制定并实施具有四川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通过深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以推动四川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提高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四川省环境污染严重依然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之一,因此建议政府加大环境保护费用的投入。

第三,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科学技术。科技含量是新型工业化评价中比较重要的指标之一,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四川省目前存在研究与发展费用投入不足、技术进步缓慢的问题,研究与发展费用是衡量一个地区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技术进步更是对一个地区科技含量评价必不可少的,故建议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学技术以满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第四,加大信息化发展力度,提高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加大信息化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建设,有助于四川省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涛,江新宽.广西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3):42~43。

[2] 王慧,李阳萍.基于多元方差分析的我国中部六省新型工业化水平差异性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11):93~98.

第2篇: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范文

一、新型工业化能够促进“四化”协同发展的原因分析

协同论认为,在某个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形成平衡结构,而且由旧的结构转变为新的结构,则有一定的规律。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系统中,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托、相互协调、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并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现代化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个子系统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互为支撑、协调联动、整体推进,实现“四化”协同发展。

为什么说新型工业化是河南“四化”协同发展的引擎?因为河南省总体上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处于国际分工、国内分工及产业链的中低端。在国内外新形势下,迫切要求产业转型升级,由“河南制造”转向“河南创造”,优化产业结构,挖潜、节约、开源、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加强产业整合,推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和战略性重组,逐步促进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个子系统协同发展。目前,河南省的工业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表明,新型工业化对促进河南“四化”协同发展尚有巨大的推动力。

新型工业化是在信息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是一种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建立在绿色发展理论上的循环经济工业、资源环境工业也是新型工业的组成部分。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河南省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都内在地包含着信息化的要求。新型城镇化是信息化有机融入、时空联系紧密、城乡统筹一体的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深刻把握河南省工业化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后作出的战略决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基本途径。现代产业新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产业依托信息技术而生存和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在工业研发、生产、经营、流通等领域实现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从而广泛利用信息设备、产品和信息技术,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推动新型工业化向智能、循环、低碳、绿色目标迈进,并影响和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促进“四化”协同发展。

二、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资金、物质和技术保障

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技术保障。 第一,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资金。如、新乡刘庄、科迪集团、竹林镇,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利润成为城镇建设的充裕资金基础,同时乡镇居民收入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为城镇建设资金准备了条件。第二,工业化为城镇化进程提供物质财富基础。城镇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质材料,如砖瓦等,这些主要来源于乡镇工业企业的生产与供给。第三,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技术支持。工业化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大大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准备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

工业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先导和前提条件,工业化特别是新兴工业的发展,是带动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工业生产必然向城镇集聚,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工业化必然导致城镇化,并加速城镇化。另一方面,工业化发展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产业支持,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城镇化发展实际上是社会化、市场化大生产发展的结果。而推动城镇向更高层次的城市转化的动力源,则要归因于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兴起。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把农村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转化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因此,工业化的发展是带动城镇化的先导和“引擎”。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技术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与载体。工业的集中性和大规模生产,必然引起资本、人口、劳动等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推动城镇化发展。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产业结构在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新型工业化在“四化”协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三、新型工业化是武装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

河南探索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工业化是武装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因为农业现代化需要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现代化成为支撑“四化”协同发展的基础。

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工业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是农业份额下降和非农业份额上升的过程。工业化不仅支撑城市的发展,而且同时支撑农村发展,促进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一体化。工业产业的生产技术、设备是武装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没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先进的物质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今天,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的方针,能够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与支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既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是“四化”协同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因为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农产品生产则受到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制约,增产的难度很大。为此,就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依靠工业的技术和装备,不断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四、工业化导致的产业集聚与要素重组为“四化”协同发展提供动力

工业化是以劳动要素、资本要素为基本要素的工业生产替代以劳动要素、土地要素为基本要素的农业生产的升级过程。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核心在新型工业化,依托在新型城镇化,基础在农业现代化,关键在协调联动。实践中,要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四化”协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要义在于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融入的工业化。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目标,从区域、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加快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提高公司、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M·赛尔昆提出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模型”以及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经济规律的驱使,导致人口与资本不断向城镇集聚,互为因果,从而工业化与城镇化两者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为“四化”协同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工业化以城镇化为基础,城镇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河南省提出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四化”协同科学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河南探索的新型工业化,是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内涵的工业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是推动城镇化的原动力。

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改造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发挥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促进“四化”协同发展,要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支撑“四化”协调发展。在新型工业化含义中,“科技含量高”意味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之外有一个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提高自主创新的问题。要使新兴工业大省变成一个工业强省,有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有自己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推进智能工业发展,提升信息化普及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努力建设工业强省。

第3篇: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范文

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无论从理论角度研究,还是从实践角度探索,都是一对联系远远大于区别的概念。只有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把握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才有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工业化是18世纪60年代后,随着英国的产业革命使机器逐步取代手工劳动而诞生了近代工业后才出现的一个名词。

首先,工业化是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可作不同的理解。

对工业化一词最为流行的解释是将工业化描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这是着眼于工业发展角度给定的定义,强调工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工业发展。有的学者将工业化定义为: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或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转变过程。显然,这是着眼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给定的定义,强调的是通过发展工业,使一国的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有的学者认为:工业化是近代工业通过自身的变革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使国民经济以至整个社会都得到改造的过程。这一定义着眼于对工业化内容的全面把握,强调工业化概念的综合性。东方学术界往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工业化的内涵,或者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或者认为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工业化。此外,有的学者强调生产的物质结构变化,着眼于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与产业关系的变化来定义工业化。由此可见工业化内涵的丰富性。笔者认为,工业化是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中心向以工业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在运用新科学技术基础上建立起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的门类齐全、结构和分布合理的工业体系;是工业地位上升,超过农业;三是在经济发展中能为其他部门提供先进的科技装备。

其次,工业化是个综合概念,有着特定的层次性规范。工业化是个有着复杂而深刻内涵的综合性概念。例如狭义的工业化概念解释为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广义的工业化概念则是指工业化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过程,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和导致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变化。

如果从广义角度理解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的基本涵义由浅入深可呈现以下四个层次:一是工业本身的发展;二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是社会经济突出的变革;四是文化层次上的变革。

再次,工业化是个动态概念,必须在过程中理解。尽管上述诸表述的着眼点不同,但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一致性,这就是工业化是个动态概念,工业化是个过程。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就将工业化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并给定相应的检验指标。

从城市化的水平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0%为初期阶段,30%为中期阶段,70%为后期阶段。认为工业化是个动态概念,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即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或地区,工业化的标准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就是将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标准主要界定为人均GDP3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至30%。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其中“新型工业化”就是着眼于时代特征,以可持续增长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标准的工业化。

最后,工业化是个实践性概念,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艰辛才能实现的

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看,近代工业化发生于产业革命过程中,英国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基本完成,历时近一个世纪;近代工业化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很大,即至今日,仍然有许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近代工业化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国民经济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至于现代化工业,只是极少数发达国家才得以实现。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一批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工业产业,但从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看:机械化、半机械化劳作在农业生产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几千年一贯制的手工劳动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或根本性转变。中国总体上还是一个商品经济尚欠发达、市场经济体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在这样一个工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走“新型工业化道一路”,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农业产业化是改革以来农村出现的新生事物。关于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理论界同样没有统一的认识。在我国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虽然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颇有争议,但基本上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经济;二是要按产业系列发展农村经济;三是要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四是要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实现由落后的半自给自足的农业向现代商品农业的转变。据此可将农业产业化表述为:在稳定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围绕本地的重点产品,实现该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种养加工、农工商、销一体化经营,达到产业区域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目的。从而使农业真正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显然,这是一个描述性概念。

将工业化内涵的一般表述与农业产业化内涵的一般描述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工业化的内涵中,更多地是强调“转变”与“过程”,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中,则更多地强调运作的条件和组织形式。据此,与工业化概念相比较,农业产业化概念是个相对“微观”的并且操作性极强的实践性概念。

从联系角度看:在英文中“工业化”与“产业化”是不加区分的,统称为Tndacbrialization。在中文的译文中,也将Tndacbrialization通译为“工业化”或“产业化”。也就是说,作为动态名词,工业化与产业化之间的区分不具有国际性,是中国人在改革过程中赋予二者以不同的内涵。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产业化是一国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如果仅从产业化讲,一国的工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工业产业化,二是农业产业化。实现工业化,就是要实现一国的工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只着眼于工业产业化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完整的。从我国的实践看,工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无论从产品的销,还是从企业组织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程度,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是,我们仍然不能说我们已经实现工业化,甚至不能说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还很低,农业生产目的的自给自足性、生产组织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手工劳作性等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还更多地保留着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特征,作为工业化主要内容之一的农业产业化,还制约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其次,农业产业化是检验一国工业化实现程度的客观标准。虽然对一国工业化实现程度的检验标准是综合的,但对于一个实施“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实现程度无疑是客观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业化要求一国的农业产业也要向工业产业那样实现市场化、社会化、系列化,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经营理念、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诸方面与工业的产业化程度相适应,以实现工农业两大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一国工业化的进展程度,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现代化”水平,集中地体现一国工业化的水平。再次,只有形成农业产业化才能最终实现一国的工业化。工业化不是一个孤立的结果,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进程。一方面,一国工业化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农业产业化的最后完成,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就没有一国的工业化;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对一国工业化的实现具有加速作用的同时,它自身作为结果,也将最终完成于一国工业化的进程之中。

第4篇: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历史进程

一、*工业历史概况及评价

(一)*工业历史概况

*

六是轻、化、纺织工业方面,主要有印刷、棉花加工。其中印刷:1958年—1990年,从业144人,产值188万元。棉花加工:1955年——1990年,4家企业,年加工皮棉7700多吨,从业350人,产值4412万元。另外还有肥皂制造、造纸、芒硝生产、纺纱、织布、地毯加工等加工业。

下面是从1949年——1990年*传统工业体系下的主要工业产品一览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成熟,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推行,在大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传统工业体系基本坍塌,众多的工业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被淘汰、关闭、倒闭。其中一些工业生产企业依靠自身的竞争优势,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体系的基础和支撑,象*啤酒、*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和乳制品生产等企业,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从五十多年来的*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工业发展既有政策和市场方面的得失经验教训,也有执政能力和判断形势以及把握时机方面教训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二)*工业发展历史的启示评价

回顾历史,总结归纳*工业化发展中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思考

*工业发展的历史大致经历里三个阶段。

一是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期——92年党的十四大之前。这个时期,在计划经济的绝对主导下,构建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以轻纺、食品、煤炭电力、建材为主工业体系,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六大类涉及三十七个具体行业,企业达2000多家,产值达1.6亿元。主要特征是平均分配,充分就业,社会稳定,工业增长以资源大量投入、能源大量消耗为动力的增长点。

二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2002年党的十六。这个时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法制化的过程,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减员增效,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工业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传统工业体系坍塌,大量的企业破产关闭或改制为私企,失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加。工业发展停止并略有倒退。比如1995年即“八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903亿元,到2000年即“九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899亿元,工业产值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三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今。这个时期是深刻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时期,尤其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时期。这个阶段,*党委和政府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抓住机遇,很好的把市场导向与国家产业政策想结合,初步建立起以煤炭石油、棉纺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体系,现有企业846家。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工业运行质量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九五”末工业产值7899亿元,到2005年即“十五”末实现工业产值13亿元。工业发展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和环保理念等.

同时,*工业发展的历史,也为今天大力发展*特色新型工业化带来了一些启示和思考。一是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一定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五种执政能力。即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路线确立了,关是领导干部。三是结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积极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有*特色的工业发展体制和以及机制管理模式

二、*新型工业化现状分析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新型工业化概念作了界定。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需要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与联系角度去把握。从区别来看,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重蹈传统工业化覆辙,不能再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工业的高速发展;从联系的角度看,新型工业化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工业,传统工业仍然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新型工业就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巩固提高传统工业,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实施科技创新,构筑*新型工业化体系。

(二)*在塔城地区“三大经济板块”中的定位

根据《2006年塔城统计年鉴》关于塔城地区五县二市的工业经济数据统计(材料一)和发展速度对比分析(材料二):

*

通过对两个材料的分析对比,可以得到结论:*工业经济在塔城五县二市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龙头带动作用的地位。

(三)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分析

*发展新型工业化既具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艰巨的挑战,理性分析*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对于规避劣势、发挥优势,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1、*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有利因素

(1)工业基础扎实。80年代就已构建以食品、轻纺、煤炭、电力、建材为主体的传统工业体系。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培育了部分专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活力有所增强,企业产权改革基本完成,部分企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由于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非公有制企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有了一些如*啤酒、四棵树煤炭、屯河番茄、北方新科等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资源优势突出。*蕴藏有2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石油、黄金、铜矿、石墨、石灰岩、铅矿、镍矿储量丰富,工业价值极高,为*新型工业化走资源转换战略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3)区位优势显著。经济区位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区位优势越强,经济发展越快。*具备发展新型工业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处于新疆天山北坡,在交通网络中处于圆心地位。从塔城地区看,*处于地区最南端,有奎赛高速公路、欧亚大陆桥从境内穿过,同时*又毗邻工业区独山子和商业城市奎屯。交通发达,信息畅通,区位优势逐渐增强。

(4)政策机遇难得。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地区新型工业化会议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政策保证;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运用,我市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加快外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国内市场将持续扩大,为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不利因素

一是资本市场相对分散。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过于分散,既无体系也没有规模,这就成为无法形成大型工业集团的“瓶颈”;二是工业结构矛盾相对突出。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小,轻工业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原料型初级产品多。今年上半年,全市乡及乡以上重工业完成值1.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1%;轻工业完成值1.9亿元,同比下降16.6%,重工业快于轻工业,这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相对较低;三是联动机制不协调。即工业与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结合度偏低,因而工业的辐射拉动作用就无法发挥;四是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的中高级人才大都集中在卫生、教育、党政机关,而企业人力资源就相对匮乏,尤其是懂管理、能管理、会管理的工业经济人才更少。

三、*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实施重点工业项目,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整体看*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从产业结构比重看,第二产业刚超过第一产业;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轻工业比重过大;劳动力刚刚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必须大力实施工业项目,尤其是重点工业项目。有了工业项目,才能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工业项目要坚持选择好项目,重点开发、加重发展的原则,这是新型工业化的客观要求。对*来说,就是要做大做强石化、煤电、棉花、绿色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不断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优化升级工业结构,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改变,工业经济存量才能提高,从而最终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现有产业为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构筑新的工业产业体系,这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对*来说,优化升级工业结构,重点是提高重工业的比重,提高重工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把*建设成北疆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为石化生产服务的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棉纺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巩固推进轻工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等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科技对工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工业的高新技术化,提高工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包括生产、设备、工艺、产品、环保等技术含量都有一个整体提高。工业一旦高新技术化,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提升。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来说,一是要加大科研力度,加快研发和使用新技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权;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以工业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三是要开展重点专项研究,在重要的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的突破;四是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是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科技园,它在*的落户,为*科技创新构建了平台。一些企业如*北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近两年来已独立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四)推进招商引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持续动力

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统筹兼顾,而新型工业化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路子。因此招商引资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由传统的招商引资转换到选商选资的轨道上来,才能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对*来说,一是要打破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和所有制制约,把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投资趋势和*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二是要实现专业化招商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招商引资必须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三是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制定招商引资的政策、制度,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四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主要在同区规划、同区管理制度和同区服务三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切实为新型工业化搭建有效载体。

第5篇: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新兴工业化道路 产业结构 比较优势

一、对新兴工业化道路内涵的理解

1、新兴工业化的含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实现可持续,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们山西作为经济不发达的内陆省份,要全面实现全省的经济繁荣,持续发展,这也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工业化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也是人类将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和财富快速积累的过程,从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来看,这个阶段是人类发展历史不可逾越的阶段。

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工业化概念已有传统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之分。人们通常将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所走的工业化道路,称作为“传统工业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强调进步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及其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优化和提升,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型工业化”,而是在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做出的重大决策,有着新的内涵和实践指导意义,是后2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针的总概括。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科技创新是提升我国传统产业竞争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我国制造业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只有加快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才能实现由“贴牌生产”。

(2)加工组装型(OEM)基地向设计制造型(ODM)基地转变。

(3)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要确立资源节约的新型发展模式,以更低的人均资源消费实现工业化,走跨越式资源消费之路,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4)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融为一体。信息化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传统工业化的内涵,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可能。同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

(5)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新型工业化必须要根据我国的这一特殊国情,制定有利于创业和增加就业的政策,提升传统产业的市场空间,发挥出人力资源丰富这一独特优势。

(6)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繁荣经济。统筹考虑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此作为农村工业化的重点。

2、我省经济发展的历史选择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把它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第一项任务,要求全党同志务必带领全国人民抓出成效。

那么,我国为什么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呢?借鉴资料,回顾世界工业化的历史,使我们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有资料显示,到目前全球只有60多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占世界人口不到20%,而这一过程足足花了300年时间。要实现现代化,不仅世界不容许中国花那么长的时间慢慢实现工业化,中国13亿人民要发展,要进步的愿望也不答应那么慢腾腾的步伐。中国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13亿人口要在几十年时间内整体实现工业化,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来化道路”之后,全国上下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界有识之士普遍认为,我国确定的今后20年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新”字,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先发展后治理)和我国过去的工业化道路(以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而言的。针对山西,可以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在是英明之策,是山西今后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灵丹妙药。

目前,我国主要产业在关键生产环节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建筑、公路水运、、铁道、船舶、机械、信息、轻工、纺织、医药等15个行业,普通技术水平比国际落后5-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30年。

从这两年评出的“中国500强”前十强企业看,中国的所谓“强”企业,多集中在石油、化工、电力、天然气开采、邮电通信等传统垄断性行业,以及银行这样的特殊行业。

而与世界500强企业相比,可以从中看出产业结构的缺陷所在。在全球500强企业中,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多集中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如汽车、机应用与服务、贸易、、制药。在这些行业中集中代表了当今世界信息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工程等高新尖端技术的发展潮流。

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制造业无论从量上看还是从质上看都没有达到当年英国、美国和日本被公认为是“世界工厂”的标准。中国制造业的企业还没有成为世界制造业领域的排头兵。中国有11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其中却没有一家是制造业企业,而世界500强前10家企业就有5家是制造业企业,这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与世界级制造业企业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为缩短与世界级制造业企业发展的较大差距,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重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二、走新兴化道路对山西的战略意义

中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传统资源产业占绝大比重的山西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山西一定要加快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力发展有山西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提升山西国民和信息化水平,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力争尽快改变山西工业经济含量低、经济效益差、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状况,努力走出一条体现要求、符合山西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山西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而形成的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等重化工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虽然在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其以能源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形态从整体上讲,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根据山西省统计局有关数据,2003年全年全省共外输煤炭3亿吨,比上年增长8.1%;外输焦炭3658吨,比上年增长12.1%。由此可以看出,山西优势在煤炭,强项也在煤炭。山西煤多,是好事也是坏事;坏就坏在使人们有了依赖性,并养成多年来吃祖宗资源现成饭的思想,而不思进取。煤炭在给山西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禁锢了许多人的思想,而舍不得跳出煤窑去思谋寻找别的生财之道。

日本、新加坡、韩国等资源小国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成功起飞的经验说明,资源优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对我省的煤炭资源优势,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估计,从而使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筹措资本、创新技术、开发人才以及提高的竞争能力上。

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山西如何以新的思维方式审视并确定本省的发展思路,走出有别于多年经济思维模式的全新的山西新型工业化之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山西需要五彩缤纷的、自我升级不断优化的产业格局,而党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勃发山西经济生机的希望之路,这也是我们山西发展绝好的机遇。

三、关于山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几点政策建议

1、 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比较优势,创造出我省新的比较优势

山西目前的工业状况:国营企业多,其中重工冶金机械、军工企业、省地市煤炭生产企业基本形成三分天下的企业布局。据了解,目前山西省国有经济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依然比全国高出20多个百分点。且还存在不少深层的:一是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低,一些潜力产品与做大做强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的地位未巩固,一时还难以走出国门。二是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多元化的接替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化、初级化、重型化问题依然突出,一时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山西知名品牌不多,难以派生新的产业。

(1)鉴于山西工业这种状况,本文认为,重工机械装备这类企业,像太重那样,整合相关产业键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大公司、大集团,重点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在点上先行突破我省工业的沉闷局面,让这些企业崭露头角,有所作为。而后以点带面逐步整合,形成气候。

(2)作为在我省的军工企业,这类企业需要巨额资金但产品在国内没什么市场,但在人力资源、技术等方面还有优势,这类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改造,根据自己的优势转产民有制品。

(3)煤炭是国家建设的重要能源,作为国家能源基地的山西,一定要下决心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借鉴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结合我国在工业化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如全国政协常委、神化集团董事长叶青所建设的“在提高热效率降低损耗的基础上,搞外延发展,采用高参数是节能降耗的发展方向;在降低厂用电率的基础上搞外延发展;提高煤炭开发效率和煤炭质量;要发展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鼓励发展再生能源;大力支持煤炭液化。

调整山西目前的煤炭产业结构是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思路新举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关键是要针对不同所有制煤炭企业发展中的问题,调整煤炭工业结构。要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以及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和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同时,要深化煤炭企业改革,加大关闭破产 力度,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提高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路子,人才是关键。一是要大胆引进人才;二是要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借用人才;三是要从国内外广泛招聘人才;四是行业部门要自主培养人才;五是向国外有关知识领域定向培养人才;六是要积极鼓励自学成才。煤炭行业要注重发挥 原煤炭院校的作用,引导培养适合煤炭工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建立吸引人才和留住人 才的机制。改革工人招聘办法,主要技术工人要变招工为招生。大力发展职工培训,开 展多层次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

2、 要地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产品,从产品做起。

我们山西应该尽量多地从现有企业和科研单位已经开发出的产品中去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产品。这样做,不仅调整的速度会较快,而且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都相对较小。

前几年,驻扎在太原的中科院山西煤化研究所研究出一项煤转化汽油的成果,但在山西却没有引起重视和采用,最后让宁夏银川工业化了。有道是生在山中不识宝,守着这样的高智商研究机构不好好利用,发挥应有的科研优势,却还在一边埋怨没有人才,没有好的先进技术,没有好的科研成果。在山西,由于人才观淡薄,使许多有才华的知识精英流失;据省有关部门统计,近10年来山西19个科研院所流向国外的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42人,流向地以美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为主;流向省外的4人,以深、沪地为主,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力量的源泉,我们不仅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更应该重视留住人才。

现在山西已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的知名品牌,如奇强、杏花村、古城乳制品、水塔醋、天脊化肥、冠云肉制品等。相信,通过再进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会更科学地选择出一大批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来。

3、 彻底转变等、靠、要、照顾的陈旧观念,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善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条腿走路发展山西工业化。

市场和政府是主导社会经济的两种主导力量,就政府而言,政府面临改革,不改革不行,改革慢了也不行,还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工作。要想领导改革,走好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在改革中自觉进行自我革命。同时,政府与企业都要转变观念,转变依赖煤炭过日子的观念,转变等待国家继续给予特殊能源扶持政策的观念去找寻新的生路。

根据其他兄弟省份的实践经验,省际合作越来越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近两年来,广东省由政府出面推动的“产学研“跨省合作接二连三发生,已形成一个趋势性的现象。这种合作浪潮弥补了广东智力、科研资源不足的缺陷,同时也大大加快了广东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如湖北省去年秋在广州组办的经贸洽谈会,粤鄂根据两省产业结构和资源的互补性,将通过品牌转移、资产重组、产权转让等方式,看重推动广东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筑材料三大传统产业向湖北省进行梯度转移,同时,吸引湖北重工业企业到广东发展。

最近,由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太华,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金山率领的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广东考察,寻求两省经济的互补和合作的可行性,得到了广东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企业界的热情关注。两省领导在座谈交流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共商进一步加强两省经济技术合作举措时一致认为,安徽与广东之间经济互补性很强,安徽具有资源、科技、人力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而广东则具有资本、管理、技术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两省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

除了省际之间,如最近与广西、湖南两省的经贸考察活动,经济贸易合作频繁外,随着非典的远离,以及《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订,内地省市闻风而动,南下探路,希望在新一轮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中先迈一步,从沿海到内陆,从华南到东北,内地各省市掀起了一股赴港招商热。为此,建议我省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发展自己,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两条腿走路发展工业化。

总之竞争与合作是现代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两种活动方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两种市场活动方式来走好新兴工业化道路,而彻底转变等、靠、要、照顾的陈旧观念,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树立新时代的发展观对我们山西来说本文认为是最最重要的,也只有我们彻底地改变腐朽的计划经济的观念,我们山西才有可能真正的发展,走上新兴的工业化道路,实现我省的经济繁荣,人民富裕。

[1]《调整煤炭工业结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煤炭》 2004/7

第6篇: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发展评价 灰色关联分析 层次分析

我国新型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更加强调“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新型工业化已成为区域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云南作为我国重要的边疆省份和多民族聚居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滇中城市群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区域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依然突出。在当前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落实的背景之下,选择合理适用的分析途径,从多个维度、多个层次全面评价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对有效挖掘发展问题,优化选择和创新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有关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的研究成果,多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如谢德禄、何文举等学者,应用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格兰杰因果检验、层次分析、因子分析等计量统计方法,从不同视角对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本文采用的灰色层次分析法(GRA—AHP)是一种兼具主观评价优势和客观评价优势的综合评价方法。相比传统的层次分析法而言,本方法能够综合反映出系统特征数据间的客观关联程度和主观认知赋权,并且对样本量和样本分布均匀程度要求较低,适用于统计数据不多、数据灰度较大、没有典型分布的评价研究,使综合评价更具合理性和可信性。因此,为了克服主观、客观赋权法的不足,根据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多目标性和复杂性特征,本文将构建基于GRA—AHP的综合评价方法,并以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一)基于GRA的客观评价权重计算

1、构建分析序列

假设由于评价变量的复杂性和数据的相对不易获得性,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体系可近似于一个待观测灰色系统。此系统中具有m(m>1)个等待评价单元,每个单元具有n(n>1)个评价指标,并定义参评单元的下标集合和指标属性的下标集合。

2、生成灰色序列矩阵,确定参考序列

对于分析序列中所有评估对象的某一既定待评估指标,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的客观需求对基础数据进行数据灰化处理,形成灰色序列矩阵,为后续综合灰色关联分析提供支持。

3、计算指标灰色关联度

测算系统既定第二层指标下,第三层指标间所存在的灰色关联。

4、计算指标客观权重

求某一第三层各指标相对于第二层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比较同一阶层(第三层)上的各要素归一化处理后,相对于其上一阶层(第二层)中直接关联要素所占优势的程度,权重越大,越占优势。

(二)基于AHP的主观评价权重计算

1、建立评价判断矩阵

结合评价知识需求结构,组建专家评价团队,对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建立由专家评价均值组成的第三层指标的判断矩阵。

2、计算指标相对权重

类似于(一)中步骤四的指标客观权重计算方法,可得到不同层级间及层级内部指标间的相对主观权重。

3、综合权重及综合评价得分计算

将无量纲化之后的第三层指标数据,按照线性加权方法进行加总,可以得到待评价对象最终的综合评价得分。

二、实证分析

(一)新型工业化发展问题分析

研究以云南省16个州市2002—2010年的数据为例(2002年新型工业化提出),依据上述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模型,进行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2002年以来云南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云南工业经济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以及资源环境性矛盾仍然突出。一些地方政府照搬东部地区的建设模式,总体上缺乏城市经济与科技辐射作用,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群化水平低。从2010年云南省工业化发展水平来看,第二产业占比为44.62%,比去年增速15.8%,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发展水平最高、增长最快,但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2010年只占40.03%,增速1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上述分析,云南省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虽然工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当前发展水平依然偏低,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不足,制约了云南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新型工业化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按照目的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借鉴国内外关于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及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本文从工业化发展水平、科技含量与信息化水平、经济效益水平、资源与环境状况、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五个方面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三)综合权重计算

本文采编数据所使用的相关统计年鉴如下:《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云南统计年鉴》2003—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云南经济年鉴》2003—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由于考察的年份较多,本部分的综合评价将以2010年数据为例。研究基于AHP方法的主观权重计算,是将设计好的评价问卷发放给10位相应领域的专家,由专家对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评分。完整参加了两轮调查的专家共10名,包括金融投资行业相关企业的专家2名、城市规划与发展相关领域的专家3名、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相关领域的专家3名、课题组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2名。经过课题组负责人组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课题选取指标进行判断评分后,依据前文方法,得到2010年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数值。以综合灰色关联度为基础对评价指标进行客观权重求解后,得到2010年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的综合权重,相应权重数值如表1所示。

(四)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序

在对无量纲化指标数值进行加权求和后,可计算得到2010年云南省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序。

三、评价结果分析

依据同样的方法,对2002年、2002—2005年、2006—2010年云南省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后(2002—2005年、2006—2010年采用各指标的平均数据),可将各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排名进行归纳对比。首先, 昆明、玉溪、迪庆、红河、德宏位列第一梯队。在云南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各地自己的经济基础和自然资源优势,昆明和玉溪依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实现了新型工业化的有效推进, 而红河、德宏、迪庆地区则充分发挥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虽然经济总量优势尚缺, 但本地区独特的地理和自然生态资源为当前统计口径下的新型工业化水平提升提供了很大推动作用。其次,楚雄、曲靖、丽江、版纳、大理位列第二梯队。以传统工业转型发展并紧密结合地区资源基础, 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理念, 但在云南部分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并未充分发挥这种应有的调控能力, 而一些原本工业较少的地区正在依托已有的特色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完善新型工业体系的支撑作用。第三, 文山、怒江、临沧、普洱、昭通、保山位列第三梯队。这些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以传统工业和农业为主、 缺少可有效延伸产业层次, 不能充分发挥地区社会经济资源是这些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一些地区如怒江, 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并且缺少发展工业以及相关现代产业的自然条件,所以现在的衡量指标并不能完整的反映这些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最后, 2002—2010年云南省各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综合排名前五名与后六名的得分差额分别为:0.180066、0.180871、0.187552、0.224832,得分差额数值仅小于得分最高的昆明市得分, 并且这个绝对差额数值正在逐渐增大。使用变异系数指标评价不同时间段内各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差距,可得到2002—2010年各阶段的变异系数为:536.55、455.4、120.175、162.67, 这说明各地区得分的相对差距有所减小,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协调好各个地区的发展基础,进行前瞻性的全局发展规划,减少各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

四、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本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GRA)和层次分析(AHP)所构建的灰色层次分析法(GRA—AHP),受决策者知识结构差异的影响较小, 对样本量和样本分布均匀程度要求较低, 能够克服主观、客观赋权法的不足, 综合反映出系统特征数据间的客观关联程度和主观认知赋权, 尤其适用于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这种统计数据不多、数据灰度较大、没有典型分布的评价研究,使综合评价更具合理性和可信性, 对全面评价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 优化选择和创新发展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①张克俊,曾科. 新型工业化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6):125—127

②何文举,周辉.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联动与经济生态化发展研究——基于湖南的相关实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1):104—108

③谢春,李健.基于综合赋权法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与实证分析[J].金融与财务,2011(2):69—73

④ 陈晓雨,刘幼昕.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052—1056

⑤罗永乐.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型工业化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学术交流,2012(1):76—79

⑥安虎森,陈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城市化推进的路径选择[J]. 南开经济研究,2005(1):48—54

第7篇: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范文

但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在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还存在着很多结构方面的不合理、不协调和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准确把握调整方向,坚持循序渐进,第三产业也不可盲目推高。

勿盲目追求第三产业过快发展

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有直接关系。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主动调整的结果,但是,如果盲目推高、过快发展也会带来很多隐患。

首先,盲目推高第三产业会形成泡沫经济。在现有的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占据着很大部分,房价的非理性上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第三产业。

与房地产直接相关联的还有各级土地批租(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扩张,加上各类影子银行的准信托业务,这些都导致信用资产膨胀。可以说,正是房地产和银行业的这些业务的非正常发展推高了第三产业的比重,同时也积累着大量的经济泡沫。

其次,第三产业过快发展会导致国民经济结构性减速。近两年的经济增长减速虽然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周期性原因,但更多的是结构性原因。

有数据显示,第三产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还不到第二产业的70%,过快发展第三产业会使经济增速进一步逼近“下限”,必将倒逼宏观调控反向干预,进而延缓发展方式转变。

再次,第三产业过快发展不利于化解产能过剩。化解产能过剩只能以技术和环保为标准逐步进行,过快发展第三产业可能使工业产能因缺乏需求而进一步过剩,而且会形成新的服务业产能过剩,且不利于就业。

新型工业化的的四大内涵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当然是继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但是,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升级的坚实基础。第三产业本质上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产业链的分解分工而向服务业的延伸。我们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即所谓“新四化”)的融合发展历史新时期。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以信息化武装工业制造业,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本质上也是一个产业内部组织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产业升级包括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产业链条升级四种情况,通过工业内部从产品到工艺,再到功能的不断升级和完善,可以逐步实现产业链的升级。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进一步优化各产业内部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才是产业升级的现实选择。

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涉及到各个环节。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资源和环境的严峻约束条件下,传统的工业化已经接近尾声,新型工业化需要展开。产业升级的坚实基础则是要对“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不断扩展,其中就包括绿色化、精致化、信息化和服务化。

工业生产的绿色化要求我们通过产品从设计到生产过程都要尽可能减少污染和排放,实现清洁生产,并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行为。工业生产的精致化要求我们制定更加精细的质量标准和工艺标准,并注入鲜明的文化要素。工业生产的信息化要求我们把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工业设备的数控化和智能化。工业生产的服务化要求我们用工业精神塑造现代服务业,以服务为导向满足个性化需求,本质上是制造业文明的深度化和扩展。

我国长期处在全球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造成低端锁定与核心环节缺失,价值含量偏低,利润微薄,产业往高端环节升级步伐受阻。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的冲击进一步暴露了中国制造业低端锁定的现实困境。

此时如果我们把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在第三产业,放弃向产品的研发、设计、营销和品牌等制造业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进军,我们的产业结构将永远处于低端锁定的状态,而倾力发展的金融和房地产等所谓的高端服务业也会因失去服务需求而陷于尴尬境地。因此,现阶段的中国需要从现实产业技术基础出发,准确把握产业结构演进的创新力度,重点实现产业内升级,逐步形成制造业的高端竞争力。

中国经济升级的核心依然是工业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告诉我们,中国无论如何不应该去工业化。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重新认识到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占领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

已经来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产业价值链上制造的战略地位将变得与研发和营销同等重要,发达工业国家正在重塑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优势。如果我们产业升级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就等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反倒有产业“空心化”的危险。

新型工业化需要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产业制高点。我国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动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业等七大领域24个重点方向。这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中国必须在这些领域拥有属于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的生产体系,才能以大国的姿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第8篇: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范文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新乡 453002)

摘要: 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孕育科技创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新乡市要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就要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本文对新乡市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指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关键词 : 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029-03

作者简介:张式恩(1979-),男,河南新乡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

1 理论基础及问题的提出

1.1 理论基础

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进程。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起动因素。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技术水平体现在新的设备、新的材料,同时技术要素是内生变量,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使边际生产率递增。他们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力度。

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速度快,工业化程度就高。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落后地区要赶超发达地区,就像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一样,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孕育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追求的是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其基本目标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用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在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态后,人们重新审视已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需合理利用资源,建立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出现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而这些新技术和新模式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1.2 问题的提出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结构转变的主要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注重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所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关键的就是科技创新。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推动经济发展、降低能耗、改善环境和缓解就业压力。

目前,持续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河南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仍是带动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新型工业化,是对“如何发展”和“为谁发展”问题在工业化模式选择方面的全面回答。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实施中原城市群规划、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必须实现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新乡市是中原城市群“十字”核心区重要城市之一,是一个矿产资源比较贫乏的、典型的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这就决定了在以资源开发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背景下,作为非资源型城市的新乡,必须破解来自资源等方面的制约,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

2 新乡市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的现状分析

2.1 新乡市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新乡市紧紧围绕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通过大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全面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知识产权经济,有效地促进了自主创新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工作硕果累累。

新乡市设立了5000万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基金,成功创建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正在积极推进电池研究院建设,成立了新乡医学院干细胞与生物治疗技术研究中心。

2009年,世界首支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新乡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诞生。

2011年,金龙集团获省长质量奖,新乡市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同时,新乡市也被定名为“新乡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12年,新乡市R&D项目课题4502项,在河南省居于第二位,专利申请书1025年,已是连续8年突破千件。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全省共2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数量居全省首位。

新乡市大力建设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体系、科学决策咨询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并开设了科技计划重大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资金、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始终确保科技创新资金供给充足。

2.2 新乡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实现工业化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主要路径。新乡市要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是首要任务。自2011年,新乡市就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通过发展工业来优化产业结构,扎实推进工业跨越工程行动计划,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提供了强大支撑。

新乡市不断加快培育发展电池及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目前,新乡已经形成了一条从电池材料到电动汽车整车生产制造、电池回收的循环产业链。新乡投资2亿多元组建了电池研究院,2007年获批组建国家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突破国外专利技术封锁的新结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已完成小试。

2013年5月,新乡市获得了中国第一个“中国电池工业之都”的称号。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实施项目28个,总投资51亿元。现代煤化工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相关产业链,正在加快发展氨纶及下游纺织产品、膜材料等相关产品产业链。

3 新乡市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证分析

3.1 指标选取

①科技创新的指标。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研发经费的投入只有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2%的企业只能够勉强生存,而1%则很难生存。所以,本文选取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代表科技创新变量指标。

②新型工业化的指标。

根据党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本文选取工业化进程、能源消耗、信息化程度、人力资源利用、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等六个方面,选取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人均邮电业务量、R&D活动人员占就业人数的比重、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来表示新型工业化道路变量的评价指标。其中,三个能源消耗指标,指标数值越小,说明能耗越低,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指标越大,评价值越高。(表1、2)

3.2 数据收集和分析

通过查阅2007~2014年《河南统计年鉴》收集到相关的原始数据,部分数据是原始数据计算得来,2009年R&D经费数据缺失,该表中使用的是2008年与2010年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从R&D经费支出的角度分析,2006年~2013年新乡市R&D经费支出逐年提升,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2009年超过了1%,2014年有望超过2%。于此同时,新乡市为提升综合竞争力,很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也连年成倍增长。

从人均 GDP 来看,人均收入是从产出的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率水平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产出水平,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新乡市的人均GDP连年提升,2010年基本上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2013年已突破3万元。

用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三个指标表示的能源消耗情况,指标数值都是越来越小,可见新乡市在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用人均邮电业务量表示的信息化水平,因为某些年份的重大建设,而是数据有些波动,但是整体不断提升的。R&D活动人员占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逐渐上升,可见人力资源质量在不断提升。三废综合利用产值没有统计数据,也未找到合适的替代变量,所以暂且不进行该方面的数量分析。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在2012年达到了近几年的最低水平,2012年的横向数据显示,在河南省,新乡市仅仅超过洛阳、鹤壁、商丘等市,处于较落后的地位,可见用该指标反映的新乡工业的经济效益并不好。总体来看,新乡市科技创新水平在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在持续推进。

4 新乡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把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放在关键和突出的位置上,要把科学技术与工业经济紧密融合,依靠科学技术走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的工业化道路。为实现这个发展目标,新乡市的科技创新必须有自己的战略选择,具体有:

4.1 加强引导,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科技创新只有成为内生变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曾经说过,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革新都是在公司,而不是在国家层面产生的。新乡市要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必须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不断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4.2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高新技术以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投入取代劳动和资本的投入,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发展高新技术还可以开拓新的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效用,使高技术具有更强的市场潜力。我们应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全市产业规模和特色产业,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发展提升优势产业,引导培育新兴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分散、独立型向规模化、集群化转变,引导区内企业向产业功能区集聚,形成主业突出、优势明显、集聚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4.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党的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新型工业化,要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和谐共处,更应该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社会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的传统工业时代已然过去,我们应该逐渐摆脱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将目光转向科学创新,依靠科学技术走出一条低污染、低消耗、高产能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因此,企业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城市要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5 结语

依据本文的实证研究,新乡市科技创新水平在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在持续推进。新乡市要破解资源等方面的制约,进行科技创新,就要加强引导,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刘二杰.基于技术创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7-19.

[2]汪慧玲,景文宏,戴石.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体系互动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态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7(4):30-31.

[3]王伟.河南新乡加快走新型工业化之路[N].经济日报,2008-10-16.

第9篇: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范文

循环经济既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也对未来的工业化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循环经济,继续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工业化路径创新。因为,在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之间成正相关。也就是说,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因此,我国在今后工业化过程中,必须逐步突破“生产过程末端治理范式”,探索一条符合“循环经济范式”要求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的互动共进、良性循环。本文试对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中所涉及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见解,寄希望于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有所助益。

一、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

1.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加速,面对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人们开始重新检讨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并寻求和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和主题。

“宇宙飞船理论”的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认为循环经济是指:“人类合理的发展模式应是对自然物质进行循环利用,使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得到合理和长久的利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生产排泄物的利用”的相关论述也包含了循环经济的思想——“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这些思想构成了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论的较早雏形。

循环经济的现代定义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追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从其定义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对处于工业化进程加速阶段的中国来讲,意义更为重大。一方面,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在人均资源量方面,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是1/4,人均森林资源是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1/7,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是1/10t。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例如,2003年我国的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氧化铝25%、水泥40%。尤其是最近几年,汽车、钢铁、机械、煤炭、电力等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其产业链条的过度延伸,使资源需求呈现为一种全面性、爆炸式增长,造成资源的相对短缺局面。此外,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向发展中国家采购资源密集型产品,而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至国外的战略。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也接受了发达国家对一些非环保产业的转移。这种国际范围的产业转移在改善我国经济状况的同时,却为生态环境保护蒙上一层阴影。

基于上述分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新型工业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

经济发展理论和众多国家的发展实践都表明,工业化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现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认为“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和发展的过程,首先表现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主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最能体现工业化的本质,不仅工业化本身是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而且工业化的实现形式(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也是动态的、发展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和评价体系应有所差异。

一般而言,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仅从资本和劳动资源约束的角度探讨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方式。例如,无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还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都对经济增长中资本和劳动二要素的循环作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对于自然资源要素循环的研究却十分有限,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自然资源不可再生和不可再造性的足够认识。因此,早期的工业化必然是那种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换取国民财富高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即传统工业化战略。

然而,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后,伴随着信息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传统工业技术是在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的经济指导思想下开发出来的技术。因此,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往往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对于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占有量不高的中国来说,这种工业化道路不仅使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而且破坏生态和环境,会直接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用于环保治理的费用年均递增12.7%,德国年均增幅更是高达25%。这种遵循“生产过程末端治理范式”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所付出成本是巨大的。第二,传统工业化理论中的“发达国家就是工业国家”的基本规律已经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事实相违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正逐渐步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多数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果发展中国家仍然沿袭传统的工业化理论,单纯地推行高投入、高能耗的传统工业化而忽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会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所以,当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应该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第三,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处于工业化进程的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高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化的影响。如果发展中国家不想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的工业化浪潮,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战略,而不能延续过去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老路。

从上述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进人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后,中国的工业化战略选择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为解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途径;另一方面,循环经济更为今后的工业化战略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大力推进发展循环经济,进而走上一条紧跟时代步伐、符合“循环经济范式”要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循环经济范式下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趋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做出了简洁的表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可以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是我国工业化路径的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更是经济发展观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从定义上看,它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相辅相成的。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循环经济范式”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为支撑,遵循“循环经济范式”要求,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并举的一条集约型、开放式道路。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