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文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

第1篇: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文

孔铭:在我看来,这次股权收购很有价值。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万忠公司是一家以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利用为主营业务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型企业,地处京津冀金三角中心,具有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公司具备《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证书》,核准产能为年处理各类废弃电器电子产品230多万台。

另外,据有关部门统计,河北省每年旧家电的淘汰量约8000多万台、旧家具每年2000 万件、旧机械设备900万台、报废汽车两万辆。目前河北省的处理产能远远不足,因此只要渠道商能够很好的对接,投产的产能就能够迅速达产贡献业绩。桑德率先布局于河北地区固废产业,抢占先机,将其影响力辐射到京津冀地区。

《动态》:在此之前,桑德环境还与河北保定市人民政府签署了《保定静脉产业园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孔老师能否简单介绍一下?静脉产业园模式的意义何在?

孔铭:本次《保定静脉产业园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规划建设 “一园两区”的静脉产业园模式,即固废处理处置园区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园区,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

此次签订的虽然只是框架协议,目前还未就合作事项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和方案,但是对于桑德的战略发展意义重大。据我了解,保定市政府将支持公司在保定市投资建设保定静脉产业园,参与环卫市场化作业和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支持公司在保定市投资城乡一体化系统项目,采用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街道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转运以及终端处理处置的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模式。如果后续框架协议能够顺利执行,将有利于公司在全国推广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处置业务。

《动态》:作为“老牌”的环保公司,桑德环境多年来净利润增速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虽然市场普遍担心其增长的持续性难以维持,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孔铭:在我看来,公司依然具有较强的持续增长能力。相比以“资源”+“资金”为核心驱动的市政领域,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再生资源和危废处置行业更适合民企。我认为,公司今年来加速布局再生资源、危废处置行业,并逐步整合市政清运行业,环保大平台日臻完善。

同时,桑德环境的BOT项目进入实施高峰,固废工程迎来业绩释放。我查阅了相关数据,截至2013 年底,公司签订特许经营权市政固废处理项目总处理能力接近15000吨每天,多数项目均处于建设期,未完成工程规模达到70亿元,而2013年仅结算6亿元左右,上述项目估计在2014-2016 年陆续完成。

另外,桑德通过收购年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80万台的河南恒昌、湘潭市报废汽车回收公司开始布局资源回收再利用行业。我认为公司收购河南恒昌、湘潭市报废汽车回收公司仅仅是公司进军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开始,后续公司仍将继续在这一领域采取兼并收购或者扩大产能的方式抢占市场。

《动态》:长期以来,桑德环境的业务重心均放在垃圾焚烧处理上,在垃圾清运业务方面,公司是否有相应的规划与目标?

孔铭:有的。今年3月份河北省迁安市人民政府与桑德环境签署了《迁安市城乡垃圾清运焚烧一体化BOT项目特许经营协议》,迁安市人民政府确定桑德为迁安市城乡垃圾清运焚烧一体化BOT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及维护的承担人,授予桑德在迁安市成立的项目公司具体从事迁安市城乡垃圾清运焚烧一体化特许经营许可业务。

此项目着力打造城乡垃圾清运焚烧一体化,对公司涉足垃圾清运业务具有重要意义。我从相关资料中了解到,此次中标的迁安市城乡垃圾清运焚烧一体化BOT项目先期进行处理规模为400吨每天的一期项目建设,预计投资2亿元,同时配套建设处理规模为400吨每天的生活垃圾中转运输项目,该项设施预计投资为3335万元。

该项目较前期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新增了垃圾中转清运业务,在我看来是公司全力打造固废处置全产业链的充分体现,未来该项目的建设实施将有利公司树立固废项目区域示范效应,持续涉足垃圾清运业务,将对公司在华北地区的项目开展产生积极影响。

《动态》:今年以来公司在固废业务方面加大投入,那公司订单状况是否与投入相匹配呢?

第2篇: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 环卫 机械设备 维护 保养

一、环卫机械设备

环卫机械设备主要为垃圾处理设备、环卫车辆。其中,对于垃圾设备来说,主要是垃圾无害化填埋处理设备、垃圾资源化利用设备以及处理设备等。对于环卫车辆机械设备来说,主要是高压冲洗车、洒水车的以及垃圾压缩清运车等。近几年,城乡环卫工作实现了一体化,促进其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农村垃圾收运工作中,垃圾收集侧装压缩清运车辆得以使用,该车型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如:对其操作比^简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适合应用到农村道路中。对于侧装压缩清运车辆来说,对垃圾清理比较适中,可以在农村实现短期的运输、清运工作[1]。

二、环卫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2.1环卫清扫机械

环卫清扫机械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确定出保养周期,保证能够对扫地车实现定期保养。所以,设置出科学、合理的作业时间,不仅能使环卫扫地车实现更好运行,还能减少保养费用和修理费用的使用。为了对保养周期合理设置,需要根据环卫扫地车上的保养周期,研究环卫扫地车的自身条件和运行状况,促进保养周期调整工作的有效执行。对于环卫扫地车新车来说,如果在良好的环境下使用,需要延长保养周期;如果运行的环境比较差,需要降低保养周期[2]。比如:在实际运行工作中,车行驶的速度比较慢,产生发动机积碳、油路堵塞等现象,在使用过程中,会在周围产生灰尘,所以,需要实现是湿式滤芯与干式滤芯的结合方式[3]。要减少解体维修工作,需要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对其维护与保养,不仅要减少解体期间出现的部件损坏现象,还要促进环卫扫地保养速度的稳定发展,促进保养质量的提升,从而达到维修费用的节约目的。适当用油,该工作在执行期间,主要遵循两方面的内容。如:燃油,如果没有对燃油选择正确,将使燃油滤清器产生堵塞现象,喷油雾产生故障等,不仅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还会产生大量的油耗现象。所以,在对燃料进行选择期间,要更为合理,保证能够实现环卫扫地车保养费用、维修费用的节约性。如:油,油的不同品牌和不同级别之间的质量也不同,使用的价格也不同,所以,需要对其适当选择。

2.2环卫洒水机械

使用环卫洒水机械,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对洒水车系统中的各个部件、开关以及吸水胶管等各个部分的密封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发现洒水车产生渗漏现象,要对其修复、更换。还要对洒水车的水罐、泵架、支架等部件的固定情况进行检查,将各个螺母拧紧,促进其相互连接更为牢靠。还要对洒水车的整个系统以及各个装置进行分析,尤其在比较寒冷的地区,为了对其有效使用,可以对水泵、水罐等系统中存在的积水进行清理,促进水泵的严密性。要定期对车辆罐体油漆情况进行检查,保证洒水车的罐体上没有任何油污,降低油漆产生的损害现象,减少罐体受到的锈蚀现象[4]。

2.3环卫清运机械车辆

垃圾清运机械车辆在使用过程中,面对的工作环境比较差,垃圾与垃圾腐蚀性较强,对车辆箱体、底盘、压缩机等防腐性要求比较高,执行的保养周期也比较短。如:新车在走合阶段,需要将行驶历程控制在1500千米到2500千米之间,装载量将额定荷载质量的70%作为标准,不得在卸载期间超过发动机的油门。油缸工作执行300次后期,需要将全部的工作油更换掉。执行过程中,可以先将液压油箱拧开,并将残油清理,增加新的机油。随后,启动发动机,保证各个油缸动作都能更可靠。还要对液压系统中存在的漏油情况进行检查,对油封进行维修与更换。对于高压油管来说,需要定期更换,如果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存有损坏、龟裂等现象,也需要将其更换掉。要实现作用,可以利用汽车通用锂基脂。不仅如此,还需要检查液压油的存储数量,对齿轮油泵工作压力进行定期调试,不仅要检查滤油器芯、将表面存在的杂质清理掉,还要促进液压油的合理更换。在日常工作中,作业结束都还需要执行整车与车箱的清理工作,为各个运动部位增加的油,以促进定期维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总结

对环卫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是一个系统化工作,为了促进环卫机械设备的优化管理,一定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促进管理工作的规范发展,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优先获取。

参 考 文 献

[1] 王建磊.环卫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J].城乡建设,2016(7):65-66.

[2] 王玉军.我国环卫机械设备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科技信息,2012(9):396,323.

第3篇: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城镇建设管理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海北镇地处京、津、唐腹地,___国道横贯全境,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辖区面积___平方公里,下辖___个行政村,人口___万人,耕地面积___亩。近年来,海北镇政府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第三产业,形成了自行车零部件、休闲家俱、五金柜俱、散热器片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市场前景的优势产业。__年全镇完成社会总产值___亿元,工农业总产值___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___元。海北镇经过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沿___国道两侧为重点的规划建设发展格局,商业长廊已具规模,工业企业分片集中,基础设施完备,镇直所属区域道路已基本硬化。按照芦台经济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布局,海北镇以“两区一线”(两区即工业园区和小海北农贸市场园区,一线即___国道两侧商业长廊)为着眼点,规划了___平方公里的民营企业工业园区,工业项目依据目前的发展现状逐步向工业园区内集中,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小城镇建设。同时,两个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均做到了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严格施工、强化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明确城镇建设发展思路

海北镇党委、政府对镇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研讨,确定了以发展工业为大方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总体布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物流优势,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增强投资环境的吸引力,积极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打造布局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小城镇体系,努力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今年,海北镇继续按照更新观念、超前规划、和谐布局、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建设理念,在唐山规划建筑设计院规划海北镇区建设的基础上,区城建局和镇城建办公室具体制定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规划,保证了城建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三、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在全镇总体布局、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镇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坚持以城镇化改造农村,强力推进城镇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辅射,以城镇化建设新型农村的理念,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1、健全___,加强领导。今年,我镇成立了由镇党委领导、镇政府主要领导挂帅,镇城建办公室的同志为成员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落实市会议精神,多次召开会议,对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制定实施方案,并抓紧启动建设。

2、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由镇城建办牵头,各村为成员单位,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在此基础上,学习外地经验,确定目标、任务,并针对农村的实际,具体地起草了《海北镇农村城镇化建设方案》,充分体现了我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特色。按照中心镇、中心村逐层次进行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形成一体化的规划体系。梯次推进“三个一批”。一是转变一批,对位于海北镇周围的小海北村、第五居委会、海北居委会从建设布局上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加快农村向镇区、农业户口向非农户口的转变。二是提升一批,对具有较强产业基础和带动能力的村庄(张庄、小海北、东董、西董),着眼于培育区域经济中心,联手周边村庄,集中规划、联片建设,向小城镇发展。三是改善一批,对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特色村庄(马聪、桐城),立足现有基础,健全公共设施,改善人居环境,逐步发展为中心村。同时,注重将产业特点(___省环球自行车零部件加工基地、五金加工基地)、交通区位(___国道)、区位优势(津京唐三角腹地、唐山与___的对接窗口)相结合,统筹考虑,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3、狠抓试点,促进实效。我镇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落脚点。今年以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抓规划。利用乡镇换届之机,把海北镇镇直家属区花苑小区住宅楼建设、海北镇直家属区两横两纵道路亮化美化建设、小海北村和海北居委会合并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今后___年的政府工作。投资___万元,请专业机构完成了___个行政村和镇直家属区的规划工作,完成了张庄村村址整体搬迁的规划工作。二是解决难点热点问题。突出解决了岭头村__年来因无闲散地而未解决的宅基地问题。马聪村__年来因村址周围的土地属第四居委会,限制了村址的发展,经镇政府出面协商,与第四居委会置换土地问题。以上均在海北镇城乡一体化规划范围内。三是加大拆迁拆违,整治私搭乱建。对镇直中心的___家(共计___平方米)违规违章临时建筑进行了拆除,对___国道沿线的商业、餐饭业等网点进行了统一建设规划。四是抓中心工业园区的发展。鼓励企业向中心工业园区搬迁工作,今年又有两家企业进行了入驻搬迁工作。

四、城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整体建设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狠抓城镇化管理工作

“三分建、七分管”,加强管理是我镇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继续落实城镇建设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做到建管并重。一是整治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禽畜乱跑等现象。二是增加环卫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安排专业环卫人员,___%的村已经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其它村能够做到定期清扫、清除垃圾。三是通过规划建绿、植树造林、种植花卉等措施,在全镇范围内进行绿化、美化环境,开展创建绿色家园活动。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和创建意识。五是加强环境建设,按照海北镇区域总体规划,对民营工业项目按功能分区合理布局。

(二)、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__年我镇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形成多元化融资体制,投入不断档,建设不停步。全镇___个村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步伐,共计投入建设资金___万元。其中市、区以上单位财政投入___万元,群众个人投入___万元,村___投入___万元。在各项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无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无质量、安全等事故的发生。

1、绿化工程:

___个村(花牛、领头、桐城、大海北、张庄、小堼)投入资金___万元,植速生杨___万棵。其中张庄村植女贞等灌木___棵,植龙爪槐___棵。

2、硬化工程:

总投入___万元——

(1)、水泥路面:___个村(桐城、小堼、大海北、花牛、张庄、七里淀)和海北家属区共投入资金___万元,修水泥路面全长___公里,面积___万平方米。其中,张庄村完成了___公里的入村路面和环村路面硬化工程,大海北村完成了___公里的入村路面硬化工程。另外,小堼等北5村出资___万元,完成了入村路与___国道(___公里,面积___万平方米)水泥路面翻修工程。

(2)、砌砖路面:___个村(大海北、小韩、大韩、张庄、张广)共投入资金___万元,修砌砖路面全长___米,面积___平方米。

3、净化工程:

总投入___万元——

(1)、自来水改造工程:张广村完成了自来水改造工程,另___个村(桐城、小堼)进行了补改和扩改,共投入资金___万元。镇直家属区铺设下水管道___米,投资___万元。

(2)、打机井:___个村(东董、花牛、张庄、东双)共打饮水井和农业灌溉井5眼,投入资金___万元。

(3)、公厕:大韩村建公厕___个,投入资金___万元。

(4)、垃圾池:___个村(大韩、桐城、大海北)修建垃圾池___个,共投入资金___元。

(5)、养殖小区建设:___个村(小海北、小堼、小韩、花牛、于辛)加强养殖小区规模建设,共投入资金___万元。

(6)、全镇清运垃圾共___万立方米,环境卫生保洁支出费用___万元。

4、亮化工程:

___个村(花牛、大韩、张庄、大海北、张广)和镇直家属区共投入资金___万元,在村内原有亮化的基础上,对村内新建街道___高标准水银路灯___盏。

5、两室建设:

___个村总投入___万元进行两室建设。其中,西双村投入资金___万元,建办公室17间;小堼村投入资金___万元,建办公室6间;张广村投入资金___万元,建办公室6间。

6、文教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整合教育资源,从__年起开始并校工作,成立中心学校,因此,今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投入。完成中心学校教学楼工程建设,预算投资___万元的张庄村中心小学教学楼工程,现已投资___万元,已完成教学楼主体工程建设,建筑面积___平方米。

7、工业园区建设

投资___万元,完成环海北镇工业园区西侧和北侧道路(长___米)水泥路面硬化工程。

8、桥梁建设

投资___万元,重修三双路与___国道连接钢筋混凝土桥一座。投资___万元,修建海北镇工业园区西侧与___国道连接钢筋混凝土桥一座。

五、主要问题和不足

我镇无财政,资金短缺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今年以来,除张广村两室建设工程、张庄村中心小学建设工程、张庄村三环路(___公里)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大海北村入村路(___公里)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小堼等北5村与___国道连接入村路(___公里)水泥路面硬化工程、海北镇镇直家属区(镇政府西侧)水泥路面硬化工程、海北镇工业园区西侧和北侧水泥路面硬化工程、两座钢筋混凝土桥梁建设得到市、区级财政部分资金帮扶外,各村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靠村___和农民自筹,而村___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依靠土地流转,但是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土地通过___统一流转很难继续实行。让农民集资,必须坚持一事一议的原则,征得村民的同意,对于不愿交钱的村民,缺乏有效的措施,从而影响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明年的重点工作

一、 工作思路

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由于我镇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

第4篇: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文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科学编制和调整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面对大桥经济时代的到来,必须加紧做好**城市特色研究、市域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编制等工作。

(一)加强城市特色研究。城市特色是城市地域、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品牌形象的客观展示与个性魅力之所在。当前,长三角各地都在积极营造城市特色,**也应依托自然和人文优势,营造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塑造“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中国**群岛”品牌。一是凸显**海岛自然环境特色,营造“港、景、渔、岛、桥、海”的独特景观。二是凸显城市布局特色,**群岛总体形成“一主三副”的城镇体系,**本岛形成网络状的城镇一体化发展格局,中心城区形成定海、新城、普陀三组团和老塘山、朱家尖二点滨海城市形态。三是凸显**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和发掘定海历史文化名城和以普陀山为核心的佛教文化。四是凸显城市轮廓线与街景特色,形成定海文化广场、沈家门滨港路、新城中央商务区等城市核心区域景观。五是凸显标志性建筑及景观特色,形成一批以新城大厦、定海港务大楼、绿城大酒店、中昌国际大厦、新城体育中心等为代表的高档次建筑。六是凸显**生态及园林绿化特色,保护本岛中央山体“绿心”,营造连岛工程及沿线景观带,提高城区绿化水平。七是凸显城市建筑特色,合理规划设计市区建筑形态和色彩,形成色彩明快、大气、和谐,与现代化海岛生态城市相符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

(二)编制市域空间规划。市域总体规划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将整个市的行政区域作为城市规划区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要从传统的城市概念和模式跳出来,树立城乡一体的“大城市”理念。突出“全市一盘棋”的思路,抓紧修编市域总体规划,统筹布局城乡居民点、产业发展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农田保护空间和区域基础设施廊道,统筹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规划期内,我市发展的目标总体定位是国际化港口大市,国家重要的临港型产业基地、海洋开发基地、旅游基地、现代渔业基地。构建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岛花园城市、海岛和谐社会。**本岛及大桥相连岛屿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区域,要根据“南生活、北生产”的格局,规划建设人口、产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统筹发展的“大城市”。本岛中部天然山体作为绿色生态隔离区,使本岛保持良好的生态空间。要把北部工业集聚带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实施钓浪、钓梁促淤围垦工程,依托白泉、马岙、小沙、干石览、展茅等城镇区,打造带状临港工业带。“南生活”形成“三组团二点”城市结构,即规划期内城市建设按照定海、新城、普陀三个城区建设,形成**的中心城市,朱家尖、老塘山为二个发展点。定海城区加强城市的内涵发展和旧城改造,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海岛港口城市;新城要加快建设步伐,增强集聚力,成为我市中远期的政治、文化、教育、服务中心,现代化的海岛生态新城;普陀城区继续向东港开发区拓展,突出沈家门渔港特征,展现渔都风情,建成全国著名渔港、国家重要的海洋开发基地;老塘山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成为我市重要的粮油贮运加工基地;朱家尖为普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三)编制综合交通规划。从接轨大陆、覆盖城乡的要求出发,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路网和公交一体化。规划建设临城至螺门公路、长峙至岙山公路、北向沿海大通道、定海至马岙公路,在**本岛形成一环四纵的快速通道及完善的城乡道路网络。按照公交优先的原则,研究制定城乡公交发展战略,切实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公交站场建设,增加公交运行班次,提高运行速度,缓解城乡居民和外来旅游者乘车难的问题。新建综合性公交车站3个、区域性公交车站11个、渔农村四级站23个。到201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城乡公交网络系统。其中定海、新城、普陀城区之间基本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城乡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公交在城市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20%以上;农村公交实现中心城区至乡镇、乡镇至社区的两级网络,新型社区客运班线通达率达到100%,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到80%。要把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远期城市公交发展的重要内容,规划、控制好相关通道。

要科学预测连岛大桥贯通后,对于外来车辆的接纳能力。连岛大桥设计车流量为每日2.4万辆,按每万辆30公顷停车场标准计算,**本岛及周边相连岛屿需要配套建设停车场地72公顷。其中朱家尖蜈蚣峙码头需建30公顷。同时,在朱家尖南沙、沈家门城北、新城、盐仓、金塘、长峙、鲁家峙等地规划建设相应的停车场。盐仓、沈家门城北等停车场与定海、沈家门老城区之间,宜采取公交短途接驳方式,保证高峰期人流能够“进得来,出得去”。

二、高标准建设城市

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打造城市特色和品牌的要求,全面推进城市建设。重点是加快推进新城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定海旧城改造工程,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精心打造连岛大桥及本岛主干道沿线景观带。

(一)加快新城市政设施建设。20**年至2009年,市城建委初步安排资金9.54亿元,全面实施29项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完成海客道一期二期、海华道二期三期、沧海道三期、海景道三期、高云路二期、岛城路二期、宝岛路、金岛路四期五期、怡岛路一期、星岛路三期五期、绿岛路二期三期、富丽岛路一期、临纬五路、临经六路延伸段、高云水库支路、CBD步行街一期工程和翁山公园二期、田螺峙公园及新城公交枢纽站建设。推进苍海道四期五期、海涵道一期、怡岛路二期、港岛路三期、海涵道一期、岛城路长峙段、海景公园等工程。

(二)加快新城配套设施建设。由建设单位投资28.67亿元,实施高星级酒店、商务办公楼、体育设施等14项配套工程建设。其中绿城大酒店、财富大酒店、花园大酒店、烟草办公大楼、电力调度大楼、建设大厦、移动公司办公大楼、新城体育馆和市人才公寓竣工并投入使用。推进香格里拉大酒店、中昌国际大厦、永邦商务大厦、中奥能源写字楼、新城体育场等建设工程。

(三)实施定海旧城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功能,提升城市品位。20**年至2008年,市城建委投资8900万元,全面完成沿港东路景观改造、东山路二期、气象台路二期、东河中路改造、鸿毛湾地块道路配套等工程。逐年实施老城区背街小巷、破损路面、低洼地段改造、路灯维修、绿化补种、河道清淤等工程。

(四)推进环卫设施建设工程。20**年至2009年,投入资金8500万元,全面完成团鸡山垃圾填埋场扩容一期工程、新城3号垃圾中转站和9号污水泵站、新城和盐仓粪便处理厂、盐仓(新城)餐厨垃圾处理厂、定海建筑垃圾堆放场、新城至小干污水管线、新城环卫管理用房、甬东垃圾滚装船码头建设,新建和改造城区公厕56座,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场,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改善城市环境,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

(五)打造连岛大桥沿线景观。大陆连岛工程及接线、329国道和定沈线等本岛主干道景观,是反映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展示**作为港口旅游城市特色和品位的重要载体。目前,这些道路沿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山体破损、建筑杂乱、绿化缺损、环境脏乱等问题,损害了城市的形象和品位。要全面实施大陆连岛工程及本岛主干道景观建设工程,力争到2009年大陆连岛工程贯通前,基本建成交通顺畅、环境优美、整洁大气、绿色生态的富有**特质海岛风情和现代气息的景观交通线。一是强化规划管治。精心编制《**大陆连岛工程沿线景观建设规划》,作为工程实施的指导依据。道路两侧严格“绿线”控制管理,确保绿化美化建设用地。按照空间形态完整、色彩和谐的要求,加强沿线城镇、村庄规划管治。严格审查沿线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注重与周边景观相协调。景观建设与沿线新渔农村建设相结合,切实加强村民建房的审批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保护大鹏岛、册子等地的古村落、古民居。二是沿线绿化造林。道路两侧绿化造林按照《**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农林局关于绿色生态**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组织实施。突出“生态”和“景观”两大功能,使主干道沿线有路皆绿,树木成线,林带成网,绿化成片。三是重要节点整治。整治主干道15个重要节点。其中大陆连岛工程及接线段包括沥港、东堠、册子、岑港、双桥等;白沈线包括东皋岭隧道、临城鼓吹山及接平东线处等;329国道包括鸭蛋山码头、定海青岭、临城惠民桥、勾山浦西、东港、蜈蚣峙码头、朱家尖南沙等。四是山体宕口复绿。全部关闭并治理沿线可视范围内的露天开采矿山,主要包括金塘、岑港、双桥、白泉、临城、勾山、沈家门等地采石场。积极推进“青山白化”治理工程,采取覆土绿化、易地迁埋等多种方式,限期整治沿线有碍观瞻的坟墓。五是周边环境整治。拆除主干道景观建设工程范围内有碍景观及违法搭建的建筑物和构建物,进行绿化美化。清除沿线积存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粉刷美化可视范围内影响景观的建筑立面,清理和规范沿线户外广告,改变破乱现象。实施“夜景亮灯工程”,保障夜间交通安全,美化环境。

三、高效能管理城市

伴随着大桥经济时代来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的事务日趋繁重,“多、杂、细、碎”的特点时刻考验着城市政府的科学行政能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强化综合治理措施,实现城市和谐发展。

(一)改革城管执法体制。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城管执法部门集中行使城市规划、市容环卫、市政管理、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工商行政、公安交通、城市河道管理等8大类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多头执法、职能交叉等问题。设立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依照各自职责权限,相对集中行使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原由市城建监察支队承担的定海城区的行政处罚职能整体划转给定海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新城及**经济开发区滨港(A)区的执法工作。定海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定海辖区内(除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管理区域外)的执法工作。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整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监察队伍。市、区公安机关派员进驻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保障城市管理执法工作。

第5篇: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文

邻近城市区,区位及资源优势明显的个别小城镇城镇建设用地拓展较快,其中部分镇区面积已经超过原小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各镇镇区规模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性,现状建设用地最大的镇建成面积约181ha,最小的镇建成面积约7ha,相差约25倍。主城小城镇基本上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的差额达到25万,全部体现为人口净流出地区。其原因在于主城区是重庆市集聚程度最高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最快的区域,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带来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强中心的格局加大了对城郊小城镇人口和资源要素的吸纳。主城区小城镇呈现出人口向中心城区流动,资源向中心城区汇集的单向“外流”式发展格局。小城镇三产结构比例为1:0.5:1,基本上以凭借地域资源优势形成的农副产品种植、矿业开发和观光旅游业发展为主。2010年,主城区人均GDP超过6.5万元,已逼近沿海城市。而27镇人均GDP基本在1~1.7万元左右,与中心城区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有差距逐步扩大趋势。现状镇区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占比约43%,公共设施用地比例约13%,产业用地比例约为18%,用地结构中居住单一拉动特征明显。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以满足镇区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中小学、水电气和基本商业交易网点为主,公共设施协调和配套程度差,特别是文体、环卫方面的设施普遍性的缺乏。除巴南丰盛和渝北金刀峡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有专门的保护规划外,其余的镇在城镇风貌上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建设指导,导致各镇整体风貌无序和特色缺失,体现为镇区内的无序化和镇与镇之间的同质化。各小城镇总体规划在2007年《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审批通过之前的2005~2007年编制完成。在此之后,“314”总体战略部署的提出、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区设立、两江新区成立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年修订、《重庆市“四山”管制区分区规划》等针对重庆市在新时期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要求均有所提升,并从相关上位规划层面对主城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指导小城镇发展的原有相关镇总体规划已经与城市发展整体要求逐步脱节,急需对部分小城镇相关规划在上位规划基础上进行优化修改。

主城区小城镇与城区统筹发展的规划策略

针对城郊小城镇实现情况,为加强城郊小城镇发展指导与规划编制工作,我们对小城镇发展规划策略进行了研究,突出六大策略,多层面研究小城镇与城区统筹发展。根据城郊小城镇的资源禀赋、区位特征和发展现实,将其划分三大总体功能分区,从市级层面统筹产业布局与城镇发展策略,实行分区特色型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发展格局(见图1)。现状发展较好小城镇主要由两大动力机制驱动,一是在“两江、四山”的主城区总体山水格局下,城市发展依托长江、嘉陵江“黄金水道”跨越城市发展门槛进行扩展型发展,如北碚的澄江、渝北的洛碛、巴南的木洞镇等;二是在中心城区槽谷地带,受两江新区功能向北延伸实现的拓展型发展,如渝北的古路镇。该区域的小城镇将作为中心城区城市发展备选区域,承担主城区部分城市功能的外溢,与邻近城市功能组团的发展相结合,承载先进制造业、物流服务业、区域基础设施布局、配套产业协调为主导的发展区域。拓展型发展区将是中心城市功能与小城镇在城市功能和城市景观相互渗透的区域,体现为“城绿相融”。该区域小城镇位于水源保护区和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区域,也是城郊四山管制的主要区域。区域内地形地貌特征多样化,自然与景观资源丰富,不仅是重庆主城区的生态屏障,也是旅游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的重点发展区。该发展区重在加强生态涵养,因地制宜结合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城郊旅游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和农产品观光区。突出小城镇风貌特色,展现城郊自然风光的重点发展区域,体现为“城在绿中”。优化型发展区位于主城区东南区域,现状发展相对落后,人口集聚度较低,生态敏感度不及其他发展区域。该区域内重在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效益农业,完善农业产业链和资源高效开发,优化城镇发展条件和产业;并结合现有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实现后发区域的快速发展。该发展区将是突出农业产业化特色的发展区域,体现为“田园结合”。主城小城镇范围内自然生态基质优良,为保护山水环境,构筑主城区生态功能屏障,应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城镇建设为目标,以保护促发展,重点从三个方面构建主城生态功能屏障。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山”是重庆主城重要的生态屏障,为此,市政府颁布开发建设管理规定对其进行永久性保护。将四山管制区控制范围和管制要求落实到小城镇区域空间控制要素中,在后续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相应的管制区控制要求,切实保护好“四山”生态资源,协调镇区建设用地拓展和转换。主城区的五个水库水源保护地均位于小城镇范围内,应根据水源保护区相关保护规定对其进行分类保护,保护地范围内人口尽可能迁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严禁在控制区域内大规模开发利用,严禁布局污染性产业。主城的次级河流中,流经小城镇镇域范围内的共计6条,涉及14个小城镇辖区范围,流经8个小城镇的镇区。次级河流流经的小城镇提出强化河流治理,完善城乡污水、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控制人口集聚度较高区域的生活、工业、畜禽养殖污染源,特别是加快建设集中处理设施等保护要求。素除以上三类重点生态保护内容以外,在四山管制范围外的静观、安澜、南湖三大郊野公园,以及安澜自然保护区、东温泉风景名胜区等提出保护管制要求。统筹中心城区与城郊小城镇城乡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形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1]。在主城区,以城郊小城镇为整体,建立起与中心城区相互协调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该体系分为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和镇区基础设施网络两个相互衔接体系。结合城乡总规相应区域基础设施廊道和布点,充分预留进入城市的交通、能源走廊;在镇域范围内优先考虑区域性的港口、环卫、能源转运基地选址布点,并与镇域、镇区规划相衔接。以区域性城市交通网络为骨架,重点建立镇区至主城对外交通干道相衔接的道路体系,实现镇区主要交通性道路与高速公路交叉口和城市快速路的快速衔接。同时,结合现状基础设施分析,针对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排水、环卫存在的普遍性的“短板”,针对性提出以服务镇域为主、城乡衔接的镇区基础设施网络。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模式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城郊小城镇是主城区主要农副产品基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和城郊旅游为代表的绿色发展模式,并在三个方面构建城郊绿色新型农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体系[3]。以各镇现有农业资源为依托,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扩大农副产业基地产能和效益。着力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2],形成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及农产品加工、储运、展示、观光基地。结合各镇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可建立农业观光基地5个、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基地37个。重庆主城城郊休闲旅游构成要素齐全,自然风景资源包括山地、高原、江、岛、湖、森林、温泉、人文风景资源较为完整,可供开发的景区、景点和可开展的娱乐项目都较多,为城郊小城镇休闲旅游业全方位、多层次开发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当前部分小城镇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如统景、东泉的温泉旅游、静观花木世界、金刀峡镇峡谷、古镇游等等,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行政界限导致产业同构现象严重,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各小城镇为了自身产业链的完整,形成了“小而全”的产业结构,造成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二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经营理念滞后,没有把自身的农业资源作为农工商经济网络链条中的节点,丧失了农业产业化优势。因此,从区域角度出发,进行资源优化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利用资源,创建若干休闲旅游示范区,突出不同特色性的休闲旅游和观光旅游产业。结合主城区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以高度整合的农业观光园区和休闲旅游示范区为目的地,构建9条城郊休闲旅游示范线。将自然资源、农业观光、历史文化要素溶为一体,形成1~3天不等的休闲度假游线。按现有户籍人口测算,至2020年27个小城镇户籍人口总规模约为96万人。城乡总体规划确定城郊小城镇总人口规模为70万人。因此,在2020年内,城郊小城镇需向中心城区转移约26万人,基本上与现有户籍与常住人口差额相当。至2020年,主城区小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将从现状的64.4万人增加至70万人。通过增强小城镇吸引辐射功能,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集中,加速农村地区城镇化,通过逐步搬迁在非城市建设区域内的现有人口的方式,将城镇人口规模由当前的13.9万人提升至30万人,并引导15.1万人的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总体城镇化率由当前的22%提升至43%。现状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93m2,未超过城乡总规修订确定的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99m2的规模。但同时也存在居住比例高、公共服务、产业用地结构偏低、绿化用地比例不足的不合理情况。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完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小城镇景观绿化环境、推动城镇产业发展。必须优先考虑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选址建设需要,高度集约居住用地建设,充分预留提升小城镇核心产业能力的适宜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是城市风貌与乡村风貌相互融合的节点。城镇建设中,应按照突出地域特色、弘扬历史文化、体现时代风貌的要求,加强小城镇城市整体风貌控制的研究。在镇区重点地区,在城市设计层面对形态分区、空间疏密关系、特色表现、城镇功能协调几个重点控制要素进行研究,并具体落实到小城镇总体规划建设控制要求中。该区域内的小城镇属于未来城市发展备选区域,镇区风貌按照新城标准建设,其风貌以新市镇和郊区卫星城市为主,镇区逐步减少居民宅基地建设审批,进行一定规模的集中居住开发和建设。减少未来城市拓展至小城镇后出现较大的风貌差异性。镇该区域内小城镇结合开发主体、地域特色、旅游发展,倡导“一镇一风貌”,突出多样化与可识别性。该区域内小城镇现状发展相对较为落后,重在加强引导,城镇风貌以川东传统建筑为主,突出地域特点,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力求形成整洁统一的城镇风貌,减少未来改造的难度。依托自然景观资源发展各具特色、差异化的旅游类型,并以旅游产业为依托,进行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

第6篇: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文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在进行深入的思考的基础上,我以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定要与实际相结合,要与行业发展相结合,要真正将科学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根据建设工作实际,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在城乡规划布局上要有新突破。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础依据,推进城市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要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的要求,高质量高水平地编制我县城市建设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我县地处山区,要立足山区县城现状,按照“东扩、西延”的城市发展战略,做到因地制宜,准确定位,适度超前,突出城市特色。当前,要加快城区“四个出口”、新堤市场改造地段、开发区用地和路网的控详规和交柏路、咸通路、老城北街主要道路平面、立面的标准化设计,加强通羊河的蓝线控制以及新一中至唐家地重点河段的景观详细设计,认真完成大畈、闯王、杨芳、夏铺4个乡镇新一轮总规和50个中心村村庄规划编制。提高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要按照“一步规划到位,分批分期实施”的原则要求,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加快道路、供水、排水、排污、燃气、绿化、环卫等设施的规划,建设配套齐全,布局合理,节约资源,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要突出抓好未批先建、抢建强建的问题,解决好监管不力的问题,解决好建筑密度过大、容积率偏高、配套设施偏少的问题。下大力气搞好拆违工作,迅速打开被动局面。

二、坚持完善功能,在城市建设规模上要有新突破。要根据县委工作会议提出实施“4211”工程的目标要求,今年我们要抓紧实施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通羊城区服务功能,推动城市化进程。一是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城市水平的高低,路网格局至关重要,路网构成了一个城市建设的基本构架。除了启动城区造纸厂地段、唐家地地段、柏树下地段、新西站地段4个出城口道路改造外,要积极配合加快“一道六桥一路”建设,即加快牛头山隧道建设,加快上焦大桥、汽车大桥、卫生局小桥、马槽桥的改造和新建唐家地大桥、汽运公司至老柴油机厂人行桥2座,规划建设绕城北路。二是改造城市供水设施。今年要启动老城区供水主管道的改造,完善城市供水设施,提高城区供水质量,保障供水卫生安全。三是抓好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落实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选址和启动建设,今年内要完成服务区建设,提高垃圾处理率。合理布局城区垃圾中转系统,更新垃圾板车,提高城市环卫保洁水平。结合“绿波堤岸”工程建设,加快通羊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和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四是加快市场建设。要新建大型停车场1座,从根本上解决无处停车、无序停车、占道停车的混乱状况;同时逐步规划建设洗车、夜市、物流等专业市场,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五是要抓好城市园林绿化。重点实施“3211”绿化工程,即力争完成柏树下至井湾段、县政府地段、新堤市场三段绿化带,交柏路、咸通路(犀港段)两路行道树和新西站公共绿地、民政局背后山体公园建设。同时,结合新区开发,配套小区和庭院绿化建设,提高城市园林档次和品位。

三、坚持创新增效,在加强城市管理上要有新突破。要从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入手,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责任和监督体系。要建立反应快捷、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管机制,实现城市管理全过程、无缝隙覆盖。要坚持“以点带面,各个击破,分步推进”的思路,实行“点线面”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积极开展综合管理,以创建新城大道示范街为试点,精心创建中心城区样本街。我们已从相关二级单位抽调精兵强将16人,形成“8+8”综合管理力量,并给8名管理人员配备了“五个一”,每人发放一个篓子,一辆自行车、一把剪刀、一把大锁、一把火钳,通过建立和执行宣传通报制度、错时管理制度、“门前两包”制度、责效考评制度、保证金制度、统一经费制度等,做到全天保洁,随时纠章。同时,在管理上要向社区和乡镇两个延伸,提升城市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实现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由经验管理向法制管理,由制约管理向服务管理的“三个转变”。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实现严重占街为市顽症得到基本治理,市容市貌基本改观,交通秩序基本到位,商入店、摊进场、贸归市,还道于车,还路于民的整治目标。

四、坚持深化改革,在完善机制体制上要有新突破。一是拟建立建设局会计核算中心,加强全局 财务监管机制,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逐步将建设系统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并入局核算中心集中管理, 准确掌握收支情况,规范支出行为,通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建立,为建设局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证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实行“以钱养事”机制,在环卫、园林、市政、自来水等企事业单位大力推行“以钱养事”机制,积极鼓励建设系统干部职工成立施工队和支持干部职工在城市环卫保洁、垃圾(建筑渣土)清运、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管护方面创办经营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把城市建设、管理与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运用市场规律,吸纳、聚集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多元化融资、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要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建立起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建设的平台,加大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城建投资多元化。

五、坚持统筹兼顾,在推进城乡一体上要有新突破。要紧抓“两个试点县”契机,全面加强村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建设分局和村镇建设中心的管理,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促进新农村加快发展,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按照“20字”方针要求,在出精品、出亮点上下真功夫,继续保持先发优势。20__年,要进一步巩固重点集镇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加快“穿衣戴帽”工程建设和完成好122个村、252个自然湾的卫生清洁试点工作,整体推进村庄整治,全面提高小城镇、村庄建设水平。

第7篇: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市生活方式;村落的终结;郊区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8-14(5)

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主要呈现为四条路径:一是城市化加速带来的城市扩张与城市增长,使得近郊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最终形成了户籍、居住、工作、生活的城市化;二是传统的农村人口考入大学、参军入伍,最后通过毕业、转业等方式,变成城市户籍人口,从而形成了工作、居住、生活的城市化;三是农民工进入沿海城市工作,一部分人因为买房入籍政策或长期自有产权房的驻留,逐渐成为了买房地的城市人口,形成了居住、工作、生活的城市化;四是因为城镇化建设,开发区、工业区的建设,征用了大量农村土地,使得农民失去土地而变成了城镇户籍人口。[1]这四种城市化的人口结构转变,汇聚成了中国每年以千万计的人口城市化规模,每年超过1%以上的城镇化增长率,基本是由上述途径转化而来。

纵观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发现,大城市郊区城市化成为了中国最主要的城市化形态。城郊地区的农业人口因为城市增长、城市扩张,适应了一条“侵入与接替”的城市生态学规律。在中国的语境之下,其人口身份变迁、生产方式的变迁所带来的城市公共服务的变迁,呈现了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在这一进程中,也体现了一个农民身份变迁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分化,这种分化的现象为我们的城郊村人口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问题。本文以江苏北部徐州市的城郊农村人口城市化变迁为例,深入考察此类型城市化在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微观进程及其存在的问题。

1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理论辨析

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以先生为代表的小城镇建设派,开启了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进程。曾认为,所谓发展模式,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当初的小城镇发展模式,便是在苏南地区乡镇企业逐渐勃兴的历史背景中,具有一定示范性的发展模式。但由于小城镇发展在全国范围的时空条件并不具备,因此,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典型的转型发展时期。在此转型背景下,改变城乡二元格局、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历史和经济条件下,我国出现了不同的、因地制宜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与此同时,不少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模式。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本身涉及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学者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2]这种观点主要探索了打破城乡二元的藩篱,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即“不是要求市区去经营农业,也决不排斥合理的区域分工。其重点还在发展乡村。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在于通过规划,对全市的产业、人口、设施进行合理布局,使市区和郊区更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导致城乡之间的差别真正消失。城乡差别消失的第一本质,就是变二元结构为一体化。”[3]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城市与乡村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相服务,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4]可以说,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在不同的学科都有其不同的具体论述,但核心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的巨大差距,通过各种具体的路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城乡融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结果。

2 城乡一体化的圈层结构与梯度发展形态

由于城乡一体化首先指称了城乡不同空间对象,因此城乡一体化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空间变迁的形态与结构,其中城市的圈层结构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进行的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有很大的帮助。中国可以依据城市的圈层结构理论,来帮助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城市圈层理论中关于中圈层和外圈层的论述认为:中圈层即是城市边缘区,既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又还保留乡村的某些景观,呈半城市、半农村状态,居民点密度较低,建筑密度较小,以二产为主,并积极发展城郊农业。因此据此模型,可以将中圈层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因为在这个圈层进行城乡一体化比较方便,既有固有的基础设施支持,且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融合,一体化不论物质条件还是精神条件都具备。而外圈层即是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是城市的水资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之地。

圈层结构理论为中国当前大量呈现的城郊农村的城市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理论参照体系。绝大多数的大城市城郊结合部属于典型的城市中圈层,既有建城区的形态,也大量分布着城郊农业形态。而且该区域农业基本都是以蔬菜种植为主,以供应城市市场为重点。这一区域也是城市扩张最容易“侵入”的地区,因此,具有最具规模性的城市化潜力。

圈层结构为郊区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一个自然的发展取向。城市发展有一个集聚(Centralization)与扩散(Decentralization)的路径,郊区化就是城市扩散的一种必然过程,是城市在原有空间内由于人口、产业的扩张而向原有空间扩展的一种土地利用空间延伸模式。[5]这是一种分散型城市化,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6]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原有城市趋于饱和并急剧蔓延,包括环境、交通、地价等因素的不断恶化和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得居住和工业用地到主城区以外寻找空间,出现了城市的分散化发展趋势。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都基本上经历了一个城市扩展的过程,而郊区化的正式出现,则主要体现为城市中心区的饱和后,因为某种力量引导而出现的总体趋势的城市发展向郊区的大规模转移。[7]

根据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梯度发展模式以及产业转移理论的启示,可以总结出城乡一体化的梯度发展模式。这种梯度发展模式既是可以指在全国范围内,东、中、西部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模式的梯度发展,也是指某一个地区由于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等的影响,导致不同的发展速度而施行不同的梯度化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因此可以将城乡一体化的“梯度发展模式”[8]归纳为城市向外部圈层实现逐级型、梯度化扩散。城郊农村的城镇化,便是城市形态向外延伸与扩张,最终实现城郊村的城市化发展形态。这种对城郊的侵入与接替,也是一种城市资源的侵入过程,城乡一体化便在这种城市发展资源和功能的扩散过程中,逐步得以实现。

3 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与路径

自从2008年起,江苏便提出了五个一体化,用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首先是规划一体化,即要按照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要求,在搞好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村镇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推进重大专项规划向农村延伸,合理调整城乡生产力布局,统筹安排市场建设,加强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协作配套,在扩大农村消费的同时,增强城市消费对农村发展的拉动作用。其次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要先行。要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乡道路、供水管网的“无缝对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逐步实行城乡垃圾统一收集处理。第三是公共服务一体化,即构建公共服务体系要由过去重点保障城市向城乡并举转变,财政公共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实行城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城市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为农民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服务。第四是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即把农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平等。构筑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四道保障线,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第五是管理体制一体化,即改变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工作状况,调整城乡管理方式,建立综合协调机构,形成城市工作、农村工作相互对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按照江苏省的统一布局,各地开展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并形成了一些典型发展模式。其中江苏省的昆山、泰州、南通三个市,从基础设施(包括道路、规划、交通、环卫)、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产业与就业)、居住方式(水、电、气、电话、通讯)等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城乡一体化的综合改革实验,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相关的参照和借鉴。昆山的城乡一体化经验主要有:对城市化四个进程的认识比较独到,提出了“新昆山人” 的理念,一举打破城乡壁垒;推动农民稳定就业,产业带动互融,城乡“对接”共创经济繁荣;统筹规划建设,城乡“联网”共话生活品质;民生保障普惠,城乡“并轨”共享发展红利 。昆山经验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和过程,强化了城乡并轨发展理念。泰州的城乡一体化经验主要有:探索城乡一体的规划发展机制;探索建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机制、社会保障机制、财政支出机制、合作机制、社会救助机制、教育机制和户籍管理制度。泰州经验的主要特点是强化体制机制建设,统筹城乡两盘棋,做到资源配置一体化。南通的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情况是市区实现医保城乡一体化;海安全面实现城乡用电一体化、城乡客运一体化等。南通的经验主要是重点突破,在某些领域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说,江苏城乡一体化的不同模式,为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案例经验。

4 徐州城郊朱窝村发展案例探析

徐州朱窝村位于城郊结合部,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徐州市九里区九里街道,距市中心半小时车程,却基本融入了九里区建城区体系内。九里区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有丰富的资源、能源优势。区内煤炭、铁矿蕴藏丰富,徐州矿务集团、徐州发电厂、江苏巨龙水泥集团、中煤五公司等十多家省部属大中型能源企业以及全国最大的钼铁生产基地坐落在此。同时,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程学院、江苏省模特艺术学校和全国重点中学徐州一中九里分校等大中专院校也集中在这里,教育设施建设对于该村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明显。

朱窝村周围的基础设施现已基本完善。村前道路经过几次拓宽,已经修建成标准的双车道柏油马路,路边的绿化也逐渐成形;有两路公交车在该村设立站点,车次比较频繁,最近几年又换成了新公交车,更加方便舒适;自来水在十多年前就通到了每家每户;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设备凭村民自愿都可开通业务;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学校、商店等设施也比较完善。

通过深度访谈,我们既看到了城郊村的发展,也看到了城郊村与城市的差距所在,更看到了该村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当中对于村民的保障方面存在两个不平衡发展之处。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保障不平衡发展。虽然村民可以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宽阔的马路、绿化的环境、及时有效的医疗、就近的教育以及便捷的交通等等,然而,没有在制度上给予农民最基本的保障,农民也就没有能力去享受基础设施完善为生活质量带来的提升。在该村中,仍然存在许多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农民,仅靠家人与亲戚的一点接济度日,没有政策与制度上给予生活保障。

二是贫富两极的不平衡发展。城郊村中“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现象,表明就业支持等制度的缺失问题。经过调查发现,村里富裕的村民因房屋较多,凭借临街门店楼等资源获得较好的租赁收益,再加上自己做生意,其收入水平比城里工薪阶层还高,很多富裕村民的孩子都送到了徐州市区的小学上学。但是贫穷的村民因资源不足,无力盖楼,加上因病致贫等因素,导致其就业、收入水平非常低。既没有多余的房屋出租挣取房租,更没有能力做生意和打工,因此生活状况日益恶劣。

徐州朱窝村的情况表明,城郊农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遭遇了一个长时间段的阵痛期。这个阵痛期主要体现为,一些城市发展资源的进入,改变了村落的就业和收入结构,提升了部分城市公共服务的能力。但是,由于并未真正享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全面资源配置,其城中村形态的生产、生活状况,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只有在未来的某一时期,整个村落被拆迁,重新得到安置后,才能摆脱这种城郊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尴尬境地。

5 讨论:城乡一体化的障碍所在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面临诸多困难的过程,其中既包含“破旧”是否能够彻底,又包含“建新”能否符合实际、与时俱进。在这个过程中,障碍是必然存在的,因为不管是从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还是从体制性因素、制度性因素等方面来说,城乡统筹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都是必然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些问题所在,并试图从综合考虑的角度出发一一解决。

一是城郊型非农化的土地征用款的“克扣”,导致土地保障功能失效。在徐州朱窝村的调查中发现,农民并没有得到应得的土地征用款,并且在失去土地之后明显有一部分人群的生活水平降低了,这其中非农化土地征用款的克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经过多方了解,这是一个牵扯到多部门利益的环节,简单来说是这样一个过程:在正常情况下,征地款的征收发放途径应当为占地单位交给村委会,村委会将征用款发放给村民。但该占地单位的建设属于教育建设,本应由市政府财政拨款,而市政府并没有一次性下拨款项,占地单位也无力支付,所以在村委会主管人员默认的情况下,这笔征用款迟迟不能落实。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更完善的体制和有效的公民权益保护途径,土地对于农民的保障功能就只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丧失。

二是政府及集体组织主导的就业支持严重缺乏。朱窝村中有这样的一大批青年,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身强力壮,时而也到城市打零工,但没有任何保障。城乡一体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促进平等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口的收入,从本质上改善他们的生活。如果能将这一部分年轻人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就业培训,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不仅能够解决这些人以及他们所在的家庭温饱问题,也是增加了对周边地区工业化建设的劳动力支持。另外,对于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城郊村也缺乏像城市一样的就业保障措施。

三是农民自身的“增能”意识、观念、行动力的缺乏。居住在城郊村的农民,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意识,他们缺乏自我增能的观念,对于现状的不满很多情况下仅停留在抱怨,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更没有行动的动力。这种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等共同作用形成的现象对于城郊村城市化有着非常严重的阻碍。改变他们的思维定势,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创新、奋发图强,是从微观上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四是有规划、无管理的现状突出。政府每年都会出台相关规划,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这些规划政策大多都是有远见的、有前景的,但最终未必能够成为可行的、有效的。管理环节的缺失,使得事先规划好的方案一拖再拖,不能及时实施,甚至由于管理的混乱,事与愿违的情况大有所在。比如朱窝村的旧城改造工作迟迟没有动工,这其中必然牵涉到各方利益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只有进行有效的规划和规范的管理,才可能实现政府规划政策的言必信、行必果。

五是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低下,低保缺乏。朱窝村的贫困户的遭遇很值得我们反思。对于贫困户家庭来说,门前修了怎样宽敞的马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吃上一顿肉、收到一些慰问品。但经过了解我们发现,最低生活保障在很多时候被当做“人情”或者“福利”发放给相关部门人员以及有关系的人。低保、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险是对于一个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的保障,真正需要的人群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是制度上的不足,更是有效监管的缺失。当然,对于合作医疗保险等自愿参与的险种,还存在农民参保意识淡薄的问题,如何普及这些有效的保障,是提高城郊村最低生活标准的关键。

六是农民非农化的生活水平“负农民化”。所谓“负农民化”,是指已经脱离土地的农民,在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水平上比不上拥有土地的农民的现象。对于原本生活就不富裕,又有没有任何技术手段谋生的农民来说,原先拥有土地的时候还可以靠自家种的粮食维持生活,并且可以享受因为土地而带来的优惠政策。现在,他们既没有了土地以提供生活来源,也没有了任何优惠政策以保障生活,完全处于无固定收入来源、无生活保障的尴尬境地,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反而明显下降了。必要的社会保障、积极的就业支持是帮助他们脱离“负农民化”状态的有效手段。

城乡一体化在一些地区很成功,但同时在一些地区表现得差强人意。城郊结合部地区,因其特殊的区位、地理、社会生态条件,导致其资源嵌入的非均衡化和非一致性现象十分突出。要破解城郊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困境,必须要从更大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战略中出发,实现整体性更新。否则,城郊区域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都将面临阵痛期,而这并非是良性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本意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习凡,胡小武.城乡一体化的“圈层结构”与“梯度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10,(9).

[2] 薛德升,陈文娟.有关“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等几个概念的辨析[J].城市问题,1998,(1).

[3] 凌岩.农村城市化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4.

[4] 陈光庭.城乡一体化概念的历史渊源和界定[J/OL].http:///2002-12-14.

[5] 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53.

[6] 刘秉镰,郑立波.中国城市郊区化的特点及动力机制[J].理论学刊,2004,(10):20.

第8篇: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文

未来五年,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型城区的关键时期,更是街道抢抓机遇、奋勇追赶、创先争优的发展时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一班人将紧紧围绕新一届区委提出的发展目标,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努力使区域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中不断迸发出生机和活力。

近期和未来五年我街道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思想为指导,积极融入国际化大都市新型城区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统筹、特色产业突破、生态旅游优先发展”三大战略,以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以统战实践基地建设、小城镇建设以及居民聚居示范点建设为工作重点,整合区域资源、区位以及产业优势,不断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加快传统农业乡街向现代生态、宜居、宜游的新型乡街转型,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完整产业体系,打造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生态休闲旅游强街”;与此同时,坚持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引导人口和居民点的合理布局,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升街村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立足上述发展思路,年度,我街道经济社会发展预期发展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5%;农业总产值增长10%,工业增加值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5%,达1.2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万元GDP能耗降低20%;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圆满完成预期发展目标,年里,我街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举措是:

(一)年工作计划

年中,我街道将重点抓好“工程建设”,力争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新突破”。

(1)实施支持创建市统战系统服务科学发展实践基地工程,在支持统战系统服务中心工作上实现新突破。一是以《市统战系统服务科学发展实践基地规划方案》、《产业布局规划方案》、《小城镇建设规划方案》、《同行大道建设规划方案》以及《统战“同心园”示范区建设规划方案》等重要规划为蓝图,加快统战同行大道、统战同心园教育培训中心以及小城镇等项目建设,确保统战基地建设“三年见成果”;二是将统战实践基地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政策、资金扶持。充分发挥市统战系统单位的内引外联作用,积极争取省、市、区各级财政对的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对口资金帮扶,积极申报创建市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示范点以及专项扶持资金,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三是实施统战同心园示范区建设工程,积极配合做好园区规划、用地协调、农户搬迁、附着物赔付等前期工作,尽早启动统战同心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地共建、干群互动步伐。

(2)实施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工程,在加快农民脱贫致富上实现新突破。一是以“大寨水乡农家”建设为典范,积极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继续抓好投资300万元的“大寨水乡”农家二期建设工程,搞好侯官寨、库峪口、十里庙、南佛沟等村的农家乐规划建设,立足现代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以及地方特色民俗风情资源,积极发展以“现代观光农业、休闲渔业、农耕体验、民俗体验、商务休闲度假”等为内容,以“农业观光园、生态农庄、农家乐、渔家乐、度假村“等为载体,打造集”生态、休闲、养生“为一体化的乡村旅游品牌。二是扶持发展葡萄种植、鲟鱼养殖、中蜂养殖等产业,拓宽农户增收渠道。重点在上堡子村、营沟村、侯官寨村发展标准化葡萄示范种植1000亩;在十里庙村发展鲟鱼和大鲵养殖示范户10户;以等村为主发展中蜂示范户100户。三是继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在大力扶持软木厂等非公企业发展的同时,鼓励村内能人和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着力抓好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使劳务经济成为农户增收的又一增长点。四是抓好凤翔沟村等地质灾害带的移民搬迁工作,抓好十里庙、李家山、红庙子、大寨、陈家岩等5个统筹城乡示范村建设,做好山区村移民搬迁的规划论证及申报工作,不断改善山区村、沿山村群众居住生存环境,为实现区域统筹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3)实施项目带动工程,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上实现新突破。一是重点扶持宏府都市型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真爱都市农业观光园2个亿元级“龙头”农业企业的项目建设,确保顺利投产经营;继续抓好秦域中蜂养殖、营沟美果现代农业种植、十里庙鲟鱼养殖、扯袍峪乌鸡养殖等农业企业建设,发挥辐射带动农户作用;二是加大太兴山旅游开发、库峪河休闲养生、东沟水库生态观光农业、上堡子村东部商业区等项目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活动,吸引有实力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4)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年11月底完成总投资3675万元的街道小城镇综合改造工程,包括排水管道铺设、立面改造、绿化亮化、活动广场以及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二是12月底前协助市交通局完成投资200余万元长1.1公里环山路什字至政府门前道路(同行大道)拓宽绿化工程;协助区交通局完成投资700余万元长13.5公里十里庙村至红庙子村山区道路水泥硬化工程,彻底解决库峪山区群众出行难问题;三是全面完成村、陈家岩、石佛庄、北佛沟、营沟等5个年度市级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任务,启动十里庙、井家湾、虎峪、、小寨等5个年度市级新农村重点村一期建设任务;四是计划9月初完成投资650万元的中心校寄宿制新校舍建设工程;五是启动总投资3000万元的统战同心园建设项目;六是启动总长3.5公里、总投资200万元的付家塬至井家湾、汪庄至扯袍峪两条通村路建设工程;七是启动凤翔沟等山区村移民聚居点建设工程,将山区等欠发达地区村民搬迁至小城镇驻地,建设新型示范社区。

(5)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在提升生态文明上实现新突破。一是10月底前完成环山路侯官寨十字至库峪口5.3公里乡道树木更新绿化工程;二是完成西木斯、十里庙、红庙子等村300亩核桃经济林建设,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使林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特色主导产业;三是继续做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投资200万元着力打造南佛沟、大寨、上堡子、李家山、陈家岩等5个环卫示范村;拿出1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抓好环山路、引库路、陈大路以及峪口、景区、库塘、新农村等“三线五点”重点区域的环卫工作,打造“终南山下最美的乡村”这张名片;四是争取区级部门支持,坚决取缔山区违法采矿、采石和河道采砂取石经营户,保护林木河道资源;五是积极争取库峪河、扯袍峪河2条河流小流域治理项目,改善河域面貌;六是完成总投资200万元、占地15亩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提升镇区生态环境容貌。

(6)实施民生稳定工程,在建设和谐社会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完成民政部门下达的48户安居工程以及五保低保、临时救助等任务;二是抓好侯官寨等9个村得一事一议筹资项目建设,筹措资金401.1万元,完成道路、人饮等民生工程建设。三是完成年度新农保、新合疗筹资和后期管理工作,确保及时发放和核销;四是扎实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3%以内;五是认真执行领导接待制度,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案件查处办理工作,做好重点人员的稳控与监管,确保辖区平安稳定;四是做好安全生产检查,杜绝和减少各类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7)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在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做好全街道24个村的活动场所及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的使用管理工作,发挥阵地作用;二是做好村级两委会换届选举和新任干部培训工作;三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争创一类村达到10个,占全街道41%;二类村达到10个,占全街道41%;三类村减少到4个,占全街道18%。

(8)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在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上实现新突破。结合创建文明城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谐家园”、“创先争优”等一系列载体活动,力争年内完成1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促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继续积极开展“好公婆、好媳妇”以及文明村、文明户评选活动,大力开展社火、秧歌、健身操、自乐班等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具体的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年度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圆满实现并取得良好的工作成绩,我们将采取以下有力措施给予保障:

1、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将全年目标任务层分解到各领导、办所及各行政村,细化目标任务,明确任务时限,夯实工作责任,确保人人身上有担子,事事有人抓,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2、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继续发扬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苦干、实干的工作态度,盯住工作目标不放松,沉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项目,狠抓落实,确保提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第9篇: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范文

该同志政治觉悟高,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学习力求上进,作风严谨。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讲政治,讲大局,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各项重大决定。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思想稳定,能够辩证的看待问题,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能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能够自觉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具有牢固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由于村工作任务多,他主动放弃很多节假日,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待村内的各项工作。

二、工作方面的表现

该同志服从组织安排,做到身下基层、扎根基层。密切联系实际,从走访调研抓起,发挥亲和力强、细致认真的优势,入户走访,不懂就问,较快进入角色。经常和村两委一起走家串户,宣传城乡环卫一体化、新时代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等政策,同时积极主动地和村民谈心,了解村情、民情,并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和群众打成一片。

始终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认真把握工作细节,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发挥自身优势,高质量完成了党建材料的写作和上级材料的上报等工作。组织党员学习活动,与包村人员一起对村内党员进行培训。利用网络媒体等方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利用党务村务公开栏及时公开村各项工作开展情况。配合村“两委”班子,高质量完成了党工委、办事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